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0 00:46:47

点击下载

作者:张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试读:

前言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当代社会的演变。20世纪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迅猛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体相继涌现,新闻传播手段也日益多元化、现代化。21世纪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已成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新闻传播事业也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存在方式,并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不仅有助于提高新闻业务技能,而且对当前媒体的宏观操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书秉承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探究,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进而对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并以开阔的视野对新媒体信息时代的新闻事业的发展特色展开了论述,以期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是对新闻事业的概述,阐释了新闻事业的性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并对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展开了探索。第二章是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溯源,对其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探究,概述了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源起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三章是对新闻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主要论述了新闻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对新闻的定义与种类、新闻传播的功能与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章对新闻舆论展开了探索性研究,论述了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关联、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导向作用及舆论的监督与新闻批评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主要是针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对新闻传播伦理及其失衡、新闻传播中的侵权现象与新闻传播的法律制度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六章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事业的探索,对新媒体与新闻传播的研究,对网络新闻传播在整个新闻事业中的定位及微博新闻传播的路径等问题展开了论述。第七章是对当今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探究,对中国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

伴随着信息时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高速发展,对新闻传播理论的探索,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是中国新闻行业工作者的长期课题。笔者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结合自身研究经验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参阅并借鉴了国内外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著作、期刊,以及新闻传播学的新研究成果,在此谨对相关学者、作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有限及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欢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张军军2017年5月第一章新闻事业理论研究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新闻传播不再是分散的个人活动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规模型的社会事业,即新闻事业,新闻机构是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新闻事业不仅是指新闻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而且指人类社会需要的、有专门采访和发布机构的、在社会上发挥重大作用的大规模的新闻活动。本章将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功能及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论述。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一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何谓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我国数十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重要概念。在阐述新闻事业的定义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事业”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事业”的解释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并影响社会发展的经常活动”,或者是“特指那些没有生产收入,而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与企业相区别)”。

那么,何谓“新闻事业”呢?王中在《新闻学原理大纲》中认为:“一种以收集信息、供给信息为专门事业的活动,就叫新闻事业,如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等。新闻事业就是传播新闻和供给[1]新闻的这样一种事业。”我们称之为“活动说”。

王益民在《系统理论新闻学》中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事业,就是指报社、通讯社、电台,以及电视台这些新闻机构的总称,更为确切地讲,就是以上这些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其传播活动的总[2]称。”我们称之为“总称说”。

程世寿、胡继明在《新闻社会学概论》中认为,“新闻事业是现[3]代社会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系统及其社会目标系统”。“活动说”和“总称说”分别从不同方面揭示了新闻事业的本质,各有道理,但因其各执一端又略有缺憾。这里新闻事业被定义成由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各种专门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对新闻进行采集并传播,反映舆论,从而深远影响社会生活产生的一种经常性活动。

新闻事业可简称为“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就是以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期刊以及新闻电影等为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及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一些专门机构进行的新闻活动。(二)新闻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古已有之。在我国,相传公元1世纪的汉代就产生了“邸报”。唐代有邸报,宋代以来有大量流行民间的“小报”。

15到16世纪,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出现了一种“手抄小报”(新闻信)。这种小报,无报名、无标题,大都不定期。其内容主要是船期公告、商品行情、政治、战争等方面的消息。这种手抄小报算不上正式的报纸,但它以传播各种消息为职能,由一批专门人员进行采集、编写、销售,与后来的“新闻纸”同质。因此,通常认定它标志着人类新闻事业的正式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开端。

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这正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所以这个过程的新闻事业发展是缓慢的、艰难的。16世纪初,在商业中心威尼斯出现了手抄新闻,也称为威尼斯公报,其内容主要是商业、金融信息,还有政治、军事动态,它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收取一定费用。1702年,英国伦敦出版了《英国每日新闻》,按日出版,四开小张,两面印刷,是最早的现代日报。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报纸作为资产阶级的舆论工具,历经了周报、周刊和日报勃兴阶段。1838年发明了有线电报,1876年发明了电话,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报。同时,摄影机、轮转印刷机、自动排版机等在这期间也相继出现。这些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使新闻收集和传播的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新闻事业得以迅猛发展。

20世纪之后,三大新闻媒介(报刊、广播、电视)鼎足而立,承担传播信息的使命。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技术的进步,将为传播工具的应用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知,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给新闻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震撼。二 新闻事业的性质

对于新闻事业的性质,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西方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新闻事业是寻找真理路上的伙伴、监督政府的第四等级、独立自主经营的私人企业。国内有论著认为,新闻事业的属性有新闻性、舆论性、倾向性等。本书认为,新闻事业是广泛反映并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事业,其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的意识形态性

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在整个社会组织构成中不属于生产力,也不属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环节,而是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其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而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即它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观念上层建筑。作为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这种意识形态的物质附属外壳。简言之,新闻传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新闻传播机构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属于一定的上层建筑范畴,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的。所谓新闻手段,是消息、通信、评论、新闻图片及其编排方法和传播形式的总称。它们是新闻媒介用来报道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的政策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新闻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就事实发表评论。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同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相比,新闻事业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更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更加迅速、范围更加广大、影响更为重要。它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是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力量。

所谓主流媒体,是指集中代表和体现国家、政府利益并传播其价值取向的新闻传播机构。在有的国家,在有些时期,政府会以不同的方式赋予这样的新闻传播机构以权威性,使它们担负起维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重任,其通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传播思想,强化国家意志。

江泽民同志1996年9月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4]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上所述,新闻是一种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及动员的舆论形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主张及观点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来。

新闻事业是“批判的武器”。新闻事业与国家机器不同,也和政治、法律等机构不同,它是“批判的武器”,而非“武器的批判”。其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物质的力量,更不是国家的暴力专政机关。换句话说,新闻传播机构的活动没有如立法、司法、行政机构那样的强制性,它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形式。

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不能强迫人们接收和接受它所传播的内容,特定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是否为人们接收和接受,只能取决于人们的愿意与否。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有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思想,最终都要将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思想寓于新闻信息中,最后在社会舆论中传播这些新闻信息。这样的做法才能使其拥有者和控制者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思想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强调新闻机构的意识形态性质,并不等同于将新闻机构看作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关,它对意识形态的传播是渗透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中的。(二)新闻的社会性

新闻事业面向整个社会和一切受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它与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层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新闻事业已经彰显了极其突出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公众服务功能。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新闻事业与这个大系统的各部分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社会发展及环境变迁,均会造成传媒的调整和变化;大众传媒可以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以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新闻事业广泛反映社会、影响社会。新闻事业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一种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充当专职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及时和广泛地为社会和大众“通风报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新闻事业这里真正得到兑现。它运用各种形式和方式进行传播,组成打破时空的网络和通道,每日每时为社会和大众进行传播。若打开一张报纸或收听一天的广播,则俨然“一天百事通”。社会分工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而在全面反映今日世界、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上,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今天的速度上,没有哪一行业、哪一部门可与新闻事业相比。即使是政治色彩十分鲜明的政党报刊、广播、电视,其不但面向本政党本阶级及其同盟者,同时也面向其敌手或反对派。因而,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它渗透到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在新闻事业的作用下,世界得以息息相通,连成一体;大众得以知己知彼,立身行事。现实社会正是因为有了新闻事业的传播,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与生机。总之,新闻事业以从事传播为标志和特征。所谓的“地球村”,盖因新闻事业及其作用而形成,是传播的地球村,新闻事业的传播也是地球村的传播。这是新闻事业独立存在的资格和价值所在,也是它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区别所在。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5]众而刊行者也。”报纸是如此,其他新闻传媒无不是如此。若不担当传播任务、不能履行传播职责、不成为大众传播工具,则新闻事业就不复存在。

新闻事业的社会性表现为它的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其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虽然有不同的服务目标和社会目标,但报纸一经出版,广播、电视节目一经播出,任何人只要具有购买能力、阅读和视听能力,就可以接受新闻信息,或者不接受新闻信息。而且新闻媒介总是希望更多的人接受它传播的新闻信息,遵循受众最大化原则。

新闻事业的传播内容具有社会性。新闻事业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而受众是多层次的,受众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必须丰富多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大事到琐屑趣闻,都在新闻传播的范围之内。

新闻事业从业人员的活动方式也具有社会性。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是社会活动家,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这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三)新闻的组织传播性

新闻事业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现代新闻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各个角落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事业具备组织传播的性质,这突出表现为新闻传播机构的构成和运作的系统化和组织化。记者们将在不同区域里采集的新闻发回各自所属的新闻机构,再使新闻从这里传播出去;新闻传播机构连续不断地提供新闻以及相关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构成部分。所谓其组织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确立和实施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监管。虽然不同的国家和政府在监管的具体方式、内容和程度上不尽相同,但都通过相关的新闻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控制新闻传播者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空间和这一空间中新闻的面目。

第二,作为组织传播者的新闻机构,首先要遵照国家政府的有关规定来组织传播,才能取得合法的存在;其次,它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分工来安排新闻采集、制作、编辑和传播的工作;最后,它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本机构的工作人员。

第三,新闻传播者作为个体,不仅需要通过程度不同的职业训练和资格认证来获得身份,而且其存在必须依存于新闻机构,将自身的价值实现纳入集体作业的完成之中。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都不是单个的传播者所完成的。正是如此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在连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新闻。

新闻事业的信息传播性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闻事业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现代新闻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各个角落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第二,新闻事业可以积极地组织传播公众发表的意见、促进信息的交流。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享有发表言论的自由。这种权利通过新闻事业表现出来,就是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新闻媒介享有知的权利、言的权利和批评监督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来稿、来信、接受采访等方式在新闻媒介上发表意见与建议,对党、国家和社会施加影响。

第三,新闻事业可以引导舆论,通过舆论导向引导公众的思想、行为。虽然其没有如各级权力机关、军队、警察、司法等具有强制性的硬控制,但其作用也不可忽视。新闻事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最适合充当社会权力机构主体实施社会制衡的“中介”,成为其“耳目喉舌”,以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作为大众传播事业,新闻事业的传播视野宽广,触角众多,包罗万象。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种种成果,新闻事业都予以传播。除新闻信息之外,其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尤为突出。新闻事业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或者与新闻传播是一体性的,或者借助新闻之力而另设板块,对社会和广大受众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新闻事业同时是知识传播事业、思想传播事业和文化传播事业。三 新闻事业的特征

新闻事业与新闻的特征不同,其也不同于报业特征。新闻,即新闻事业所提供的主要信息资源和传播的主要内容,有时专指新闻作品而言;报业是新闻事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新闻事业的整体。新闻事业的特征是建立在新闻传播特性基础之上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舆论特征

传播新闻与信息以及引导舆论是所有新闻机构及媒介视为己任的内容。此为新闻事业和其他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很多新闻传媒将各种信息容量不断进行扩大,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但其最主要的传播内容还是新闻,何况新闻的外延也在不断地被进行扩展。与此同时,新闻机构作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与集散地,向来被看作舆论机关,其功能是不容置疑的。(二)倾向性特征

新闻事业主要向社会提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有意识形态属性,必然带有一些鲜明的思想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阶级性是思想倾向的主要表现。尽管并非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有阶级性,如对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城市建设等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问题的主张、观点和对有关事件的反映,都无可否认地表现出明显的乃至强烈的思想倾向,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三)活动特征

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在客观外界发生新的变化的时候迅速地向全社会报道。由此决定新闻事业的活动具有现实性、广泛性和服务性三个特征,有的人也将新闻事业的活动特征概括为开放性、实践性和[6]服务性。

第一,现实性。其是反映社会进程的“秒针”。现实性来源于它所报道的新闻内容的及时性,现实性迫使新闻事业尽最大的努力去追赶社会生活的步伐。正如马克思所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现实性要求新闻事业运用写实(写真)的手法,即用最准确的文字图像符号,传达事物的实际面貌。任何虚构、夸张、歪曲和嫁接新闻的方法,都是违反新闻事业的纪实性的要求的。

第二,广泛性。这指其报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及的新闻信息流。新闻事业的广泛性,首先是指传播内容的广泛性。新闻事业是对社会的综合性反映和全景式的报道。无论何人何事何物,都可以被纳入它的报道范围。虽然它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但不允许“要闻不录”。

新闻事业的广泛性,还指它的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新闻事业的“接收器”是面向全社会敞开的,新闻事业的“传送器”也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因此,无论何地都是新闻事业获取新闻和传递新闻的场所。新闻事业的广泛性,还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

第三,服务性。其为最广大的受众服务。新闻事业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服务。所谓服务性,是指新闻事业要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最广大的受众服务。以前只讲指导性,这是不够的,还应该讲服务性。这就要求新闻事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受众。“通过服务,指导或引导的目的也就能更好地达到。”新闻事业的服务性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提供信息是服务,刊播广告,特别是各种公益广告是服务,进行受众调查是服务,开展各项社区工作也是服务。(四)关联性特征

第一,在空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虽然就某一个新闻媒介而言,它传播的对象和内容是有限的,其新闻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这是“个别态”和“现实态”。但就新闻事业整体而言,新闻工作者的目光聚焦于世界各个角落有价值的新闻和采访的对象,这是“整体态”和“理想态”。新闻事业在空间上和社会接触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事业不可比拟的。

第二,在时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共时”联系。文学和哲学对社会的反映可以滞后,也可以超前,当然也可以反映现时代,它们在时间上的要求是很宽泛的,既可以怀古,也可大胆展望未来。新闻事业被限定在“当时”,它和世界是“共时”联系,这要求它要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意见。在思想形态方面,它既不可以泥古,也不可以超越现实。

第三,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状况紧密相关。文学、哲学事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是呈直线相关关系的,而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直接相联。新闻媒介直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造纸术、金属活字印刷术、有线及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都预示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传播革命的到来。新闻事业在每一个关口,又总以无与伦比的敏感性将新技术为我所用,展示了新闻事业对新技术强大的吸纳消化能力。第二节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一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众说纷纭。在西方,最早有自由主义理论“三能说”:报道情况,提供娱乐,出售广告。接着又有社会责任理论的“六能说”:作为监督政府的一个哨兵,以保卫个人权利;启发公众,使他们能够自治;维持财政的自给自足,使报纸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消息、评论和辩论,为政治制度服务;主要通过广告的媒介沟通商品服务的买卖双方,为经济制度服务;提供娱乐。(一)传播信息

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关于报纸的作用,毛泽东说,对于全体人民而言,往往一张报纸就“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由此可见,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而且新闻事业社[7]会功能的作用与其政治立场和职业密切相关。

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即在社会公众之间的“情况沟通”与“意见联系”。普利策曾经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8]

人类作为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社会性动物,对信息的倚赖不言而喻,对信息的需求更是复杂多样。人类从个体到组织、群体,都不能和其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分割开。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新信息的获取,根据周围世界新的变化来对以后的行动做出决定。

从小处来说,人们需要了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新行情和变化;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消费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所以人们还需要了解娱乐、健身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从大处来讲,个体与组织、社会与国家、政治团体与经济实体,都需要随时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情况。西方有“新闻欲”一说,其意思是说,人们对新闻有本能的需求。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离开了人类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的生产劳动这一本质,从人们的心理和人体结构特点上探寻新闻产生的原因。于是,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的产生、新闻传播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人体内有一种本能的欲望,即“新闻欲”。

总之,周围世界发生的与其利益相关的一切信息,都是人们所关心、所急于知道的。特别是在现代充满信息活动的社会中,生产技术、科学知识、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发展。随着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交往和联系,为了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以适应情况变动的需要,人们就需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新闻就是通过有组织、不间断的报道活动,每日每时甚至是每分每秒地给人们提供客观世界变动的各种真实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以及了解情况的需要,建构周围世界的运动变化的真实图景,提高人们认识及改造世界的能力。

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这可以说是其看家武器。自从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信息传递的人,人类社会的运转更加灵敏,对外部世界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强,社会发展加速,他们激活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与全社会的关系,使其共同前进发展。

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信息服务具有公共性,面向全社会,以推动全社会良好发展、实现全社会共同目标为生存发展的基本依据,服务于全社会。不论是大众还是小众,都不能缺少信息传递,新闻信息传递也使社会各个领域之间有更好的协调,使全社会的发展一致,形成合力。信息功能是新闻事业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同时也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新闻事业将决策层的信息自上而下迅速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信息自下而上传递给决策层,使民主决策良性互动,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得到制定和贯彻执行。(二)传播知识

新闻事业具有传播事实、进行教育的功能,即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对某种知识或技能进行传播。新闻事业尽管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事业,但新闻传播媒介在知识传授的手段方面,有时超过传统教育方式,所以,新闻传播媒介素有“良师益友”之称。人们习惯于把报纸称为每日必读的“百科全书”,把广播视为不见面的“老师”,把电视看作“没有围墙的大学”。

第一,新闻媒介每天报道的大量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思想和新成果,就是人们创造的新鲜的活的知识。新闻媒介对此加以报道,既是在报道新闻,也是在传播文化知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都需要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

新闻事业利用它的广泛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可授性的特点,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为受众提供各种科学知识,并通过典型报道启发人们重视知识、重视科学、应用知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它除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如数、理、化、天、地、人、海、陆、空、衣、食、住、行等)外,还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各种专栏、节目。所以有人称“报纸是活的百科全书”。

同时,由于新闻事业的触角可以到达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它在广泛报道社会生活中各种新闻事件的同时,负载的知识面也就特别宽广。所有这些都说明,进行知识教育是新闻事业为社会提供的一项重要任务。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栏目或讲座,直接向群众传授知识。

第二,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知识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而且包括政治、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新闻媒介可以设置各种专栏、专刊、专版或者专门节目来传播这些方面的知识。

近几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在传播知识方面充分发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优势,广播电视教育遍布城市乡村。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教育结构,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还在努力传播各种新知识。如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经常出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新闻报道,这类报道,既报道了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又传播了这方面的知识。

第三,新闻事业在传播新鲜的活的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与这些知识相关的历史、地理、科技常识和其他背景材料。这些背景材料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受众理解新闻、开阔视野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新闻事业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着科学精神,进行文化的普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内容,既有各种思想、意识、观念及其物态化形式(著作、作品等),又有人类自由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新闻事业作为社会新闻信息流通的中介组织,也担负着向社会提供信息咨询业务服务的职能。新闻事业的这种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在传播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新闻媒介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地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人们获取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除借助于书本和教师之外,主要是依靠新闻媒介。(三)服务生活

文化娱乐生活是人类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高,兴趣也随之越来越浓。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和服务的对象是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了解外界最新变化的需求,也有利用新闻事业从事经济活动的需求,还有通过新闻事业寻求娱乐以达到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于是,新闻事业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或刊登广告的同时,还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体育竞赛、音乐绘画、影视艺术等方面的服务,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不但是新闻媒介服务于受众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新闻媒介之间相互竞争、吸引受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各种新闻传播工具在当代新闻事业为受众提供娱乐方面,凭借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各显神通。报纸利用自己文字表达和易于保存的优势,通过副刊,文娱与体育专版、专栏,去满足读者在文体娱乐方面的需要。广播利用自己的音响优势,每天播送文艺、体育等节目,有的地方专门开设音乐台,有的地方增大文艺节目播出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一段滑稽幽默的相声,一部引人入胜的连播小说,可以使听众忘却烦恼、放松心情。电视更可发挥自己音像文字兼备的特点,播放体育比赛、文娱晚会、电视连续剧以及各种各样的专题节目,将男女老少紧紧吸引在电视机旁,使其边观赏、边休息。

除一些娱乐性栏目或者节目之外,新闻报道也讲求“寓教于乐”,尽可能地将新闻作品写得生动一些、具有趣味性一些。并且其还登载一些如珍闻和奇闻之类的积极健康的内容。从根本上而言,这是因为新闻事业有提供娱乐的任务与功能。新闻事业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功能是必然的,但是娱乐向来有雅和俗的分别,应以健康有益为原则,不可低俗化。在这方面,有的传媒应把握尺度,有错必纠。

总之,当代新闻事业已成为受众娱乐身心、丰富业余生活的最好方式。新闻传播机构在每天把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传送给受众的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大量的文娱节目,丰富了受众的生活。(四)刊登广告

著名传播学者R·E·帕克很早就说过报纸是“创造广告价值的手[9]段”。他说出了新闻事业赢取利润的功能及主要方式。1998年,《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报告》统计分析了11种产业建成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要的年限,发现新闻传媒业赢利功能不可小觑。西方新闻事业的赢利性早已有之,且表现突出。西方新闻传媒是受垄断资本控制的追逐高额利润的工具,是一个极有利可图的行业,大资本家拥有足够的资本创办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子网站,并将原资本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可见,在刊播广告、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方面,新闻媒介更是一种最主要、最理想的传播媒介。刊播广告是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的业务,也是新闻事业向社会各界提供有偿信息咨询服务的最主要的途径。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利用新闻媒介刊播广告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助于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并且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有所帮助。

第二,对于消费者来说,新闻媒介刊播广告,有利于他们在接受新闻时获得美感,有利于他们了解产品的性质,有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潜在购买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闻媒介刊播广告,有助于宏观经济结构中的更高环节保持平衡,有助于美化人们的生活,有助于帮助人们养成高尚的生活情操。

第四,对于新闻事业本身来说,刊播广告既是它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它增加经济收入的主渠道。二 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事业和立法、司法、行政不同,新闻媒介不能借助强制手段,而只能通过报道信息、评析信息来增加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或增强人们某种观念,或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舆论力量。(一)引导舆论的作用

情况与意见的沟通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沟通与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潜伏着意见的交换与碰撞。意见总是和每个人的态度、信念、文化背景、知识素养等有关,它是每个人自身价值系统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具有个性化特点。然而,人又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群体,个人的价值系统的形成,个人的意见、看法、观点的生成与表达,又会与其他人以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意见又具有社会化的特点。

新闻事业自产生以来就以传播信息与报道新闻为己任。但任何新闻事业又都不会将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作为其唯一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新闻事业的拥有者、管理者和控制者都要在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的同时,尽可能地发表自己对新闻事实信息的评述意见,将一些对自身利益有利的倾向与观点表达出来,并且想方设法使这些意见与观点对社会与公众产生影响,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达到自身的目标与要求。

新闻事业的意见沟通并不是为了便于某一个人泄私愤或者发牢骚,其传播和交流的一些意见与看法,通常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意义,即便是此种意见的表达在更多情况下可能会以个人的名义出现。也就是说,新闻事业注意更多的是意见个性化和社会化中的社会化。新闻事业原本就是社会的传播系统,其是服务于全社会的。因为在新闻事业中出现的意见与看法均带有自己的特点,则其会在社会中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总体效应,成为人们注目和议论的焦点。[10]

舆论“是把少数人除外的社会多数人的意见”。舆论是有自发性的,就是说人们对某种现象、情况或者意见的自发表达和反映是有时评性的,即人们对社会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事件或问题的反映又具有过程性,即它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总有一个过程,议题的性质往往决定着过程的长短。舆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多样化,即不同的阶级、阶层、人群以及生活文化圈子,会形成各不相同的舆论场。由此不难看出,新闻事业的情况、意见沟通和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一种天然的关系。

新闻事业是服务于一定阶级和政治的舆论机构,其必然是要引导舆论的。对舆论的反映、影响和组织是新闻事业引导舆论的主要表现。舆论总是与民情相连的,其可以反映人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新闻机构总是选择有利于自己所属阶级和政治的舆论予以报道,这体现了舆论的倾向性。另外,新闻机构报道的新闻事实与言论也具有立场倾向。新闻对客观事实的意见和报道会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产生重大的影响。新闻机构通过新闻报道与评论,既为一些舆论张目,也对一些舆论予以制约,新闻事业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性质与形态。这就是所说的新闻事业影响舆论的功能。

新闻事业主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以寓理于事的形式和方式来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一般来说,新闻事业反映、影响和组织舆论,同时能够达到控制与引导舆论的目的。而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这一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并且无可替代。新闻评论尤其是社论,作为新闻传播之中举旗开路的定调者,在新闻传播中常常是一呼百应的。新闻评论通常是被成熟的新闻事业所高度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前《大公报》的社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的社论,确实是一时的“舆论之母”,并且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所谓新闻事业的引导舆论作用,即新闻事业通过沟通和联系情况及意见激起、形成社会舆论,并且对舆论进行控制与引导,使其向着既定方向前进。就目前的新闻事业而言,较为通行的实现此点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第一,对各种各样的方式加以利用,将各界人群统一起来,并统一其对某重大新闻问题的意见,使他们达成共识,形成舆论导向。

第二,对某些新闻有选择、有重点地传播,使受众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评判有所倾向。

第三,利用社会舆论的传播效果,传播和扩散存在于某一特定环境或者是局部中的较为集中的、和社会全局关系密切的意见。当然,这三种作法经常是混合交叉使用的。在此有必要指出,新闻事业虽与舆论有天然的密切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新闻机构任意操纵舆论。当新闻事业告诉人们“该想什么”时,它必须考虑什么是人们要想、应想、正在想的,或者是他们要想、该想而未曾想到的。如果其不是如此,而是自作聪明、生拉硬拽,以己私意,强加于人,那么其做法非但不可能奏效,而且是违反民意,必将遭到社会的反感和反对。(二)政治宣传的作用

宣传,就是指借助于某种特定信息的传播,对他人的思想及行为产生影响的有目的且有组织的活动。从广义上说,宣传种类有很多,如商业宣传、科学知识宣传、宗教宣传等。本书所论主要指政治宣传,也就是指通过阐述某种政治主张、观点、纲领,以及政策、主义等,对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新闻事业的实质是社会的联系与沟通系统,但新闻事业又是被广泛用来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新闻事业面向社会,既可以沟通情况,又可以沟通意见、引导舆论,左右社会的潮流。这就必然导致各种政党、团体及集团争相通过对新闻事业的利用,对其传播政治信息与政治观点的作用进行强化,将自己的思想及学说进行有意识地输入,将某些对自身利益有益的新闻进行有选择地传播,以控制、影响广大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不同的新闻事业组织对待政治宣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政治性新闻事业组织历来重视新闻事业的政治宣传作用。

当然,它们不能没有对最新情况与信息的传播,但诸如此类的内容,也都要尽量纳入其政治宣传的轨道。政治性新闻事业的政治功能得到强化,情况与意见的沟通变为政治情况与意见的沟通。相比之下,商业性的新闻事业组织则尽可能故意淡化政治宣传色彩,以免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不过,在一些重大的关头,新闻事业都难以对政治保持沉默,或多或少总要被卷入政治旋涡。其不是站在这一派,就是站在那一边。

政治宣传作用毕竟不像联系沟通功能那样,是新闻事业带有本质性特征的功能。有文章曾这样说道:“一张报纸,一般说来,是既有新闻,又有宣传。既要供给新闻,又要进行宣传,这是报纸的两大基本功能。”这句话初看起来好像如此,深究一下,其并不尽然。有宣传功能是一个事实,但宣传功能和供给新闻的功能并不是并列的。报纸若不能供给新闻则其自然没有办法存在;报纸若失去宣传作用,则其仍是报纸。再有,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是供给新闻和沟通情况,而其宣传作用是派生的。这就说明在利用新闻事业宣传的时候,不可以忽略新闻的特点,应让政治倾向及政治主张从事实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用事实说话”,而不应该将新闻事业变成纯粹的政治传声筒,否则它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至于那种把新闻事业单纯作为政治造谣的工具,用所谓的“新闻就是政治”的观念对新闻事业进行操纵是等而下之的。(三)社会监督的作用

美国的著名记者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观望者。他需要观望着海面上的一切情况,随时监测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谈暗礁,并及时做出反应和发出警告。

新闻事业作为联系沟通系统,原本就有义务与责任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社会,以保证其顺利运转与前进。这与传播学所说的“社会雷达”的作用是同一意思。这里的社会监督,主要是就其狭义上所讲的,新闻事业对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优势加以利用,代表公众,对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厂矿企业等的活动进行舆论监督,甚至还监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概括而言,新闻事业通过情况和意见的沟通激起舆论的力量,调节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个人的社会行为,使社会机制得以正常且健康地运转。

不用细说也可以看出,舆论监督与引导舆论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新闻事业源源不断地把各地的新情况新事件展示于人们面前时,其不仅揭示了社会阴暗的一面,而且国家与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不法行为或其损公肥私、贪污腐化、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也会遭到曝光,这一系列的事件激起了人们的公愤。这些声讨的声音,又被新闻事业进行恰当地反映和集中,使之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促使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动或措施对其进行纠正。这就是新闻事业能够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原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

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有社会舆论的监督,新闻事业的开展,及其能将舆论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新闻事业能否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人民群众是否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所谓新闻事业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舆论监督不同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其不能进行互相攻讦,也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扰乱社会和人心,而一定要致力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团结。

第二,舆论监督是根据人民的意愿与社会大部分人的要求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而形成的,这与“四人帮”利用虚伪报道和舆论混淆视听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三,舆论监督的实质是新闻事业反映情况与意见的重要表现,其不能代替司法部门或者是社会其他部门的作用。因此,舆论监督一定要以提供事实和平等讨论为基础,而不能将批判的武器当作武器的批判给人打棍子、扣帽子、做结论、定性质。第三节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一 不同组织结构的新闻事业

现今,新闻传播媒介就是按一定的结构、功能与规则,联合而成的一种机构、一种组织、一种事业。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结构中,既是最具规模、最有实力的信息产业,又是最有影响、最具威力的社会舆论机关。

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近代新闻事业开始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形成标志有四个方面:①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与新闻从业人员的出现;②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形成,并且有了新闻市场;③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的出现;④规模较大、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展开。

新闻事业体制又称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构成体系与管理制度的总称,指社会控制协调新闻传播活动的制度及其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事业所有制和新闻传播政策、传播控制方式等。

新闻体制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同,由其决定的新闻体制自然会有差异。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逐步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三大新闻体制:①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营体制(以美国为代表);②公私兼营的双轨制运营体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③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营体制(以中国为代表)。(一)私有制为主的商业化运营体制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新闻传媒基本属于私营体制,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从私有集团到几个人的新闻小报,媒体的私有化成为西方新闻自由的一种象征。西方国家的报纸基本上是私营媒介,除少部分的一些公共电台、电视台之外,所有的报纸、电台及电视台均为私营的。以美国为例,除了专门负责对外宣传的“美国之音”隶属美国新闻署外,美国政府不掌管一份报纸、一家电视台,也没有一家通讯社。大名鼎鼎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家庞大的私人公司,其除拥有《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外,还拥有一家重要的通讯社和五家电视台。西方绝大多数新闻媒体都以这种新闻体制从事新闻活动。

私营媒体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营体制,决定了其商业化运营的一些特点与利益原则。

第一,以营利为最终目标。私营媒体是资本主义的新闻工厂,其目的在于营利。争取广告客户是营利的基本途径。大部分私营的媒介是具有财团背景的,如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其和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董事会负责对媒介的财政进行预算与决算及对媒介负责人的任命,它其实是最高决策机构。因此,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媒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由广告客户也就是那些大企业及大银行掌握着,媒体倾向、迎合甚至是自觉地代表这些广告客户的利益。

私营报纸的发行基本上是亏本的,其依靠广告来进行弥补,一般情况下,报纸上的广告会占整个版面的60%~70%,若是其比例比60%低,报社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甚至会面临倒闭。而电台与电视台要维持下去,主要靠的也是广告收入。因此,广告客户是所有私营媒介都离不开的,是它们的衣食父母。

第二,以发行量或收视率为传媒活动的直接目标。美国电视台运营的基本规则就是电视台将电视节目播放给观众们观看,之后再将观众卖给广告商。这同时也是报纸及电台的经营规则。为争取到更多的广告商户,媒体竭尽全力扩大发行量,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收视率。

第三,以争取受众为报道操作的基本原则。私营媒介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不断追随受众的兴趣,再加上私营媒介的机制比较灵活,所以其节目更新很快,不断推陈出新。从总体上说,私营媒介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其新闻力争迅速、报道面广,同时有大量煽情性内容。

媒体以受众为中心,尽量讨好受众,为此不惜放弃作为“把关人”的主动权。从初期的大众化报纸到当今传媒都是如此。如今,美国各地电视台的一些娱乐性节目的占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那些严肃的时政节目,新闻节目也开始倾向于媚俗的娱乐化。

第四,以垄断竞争为基本运作模式。三大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目前控制着全美90%左右的观众市场。私营媒体的实力以占有市场的多少为准,彼此激烈争夺受众,从而争夺广告份额,这成为传媒运营的主要方式。市场则为私营媒体的发展提供竞技的舞台,把每一家传媒推上激烈竞争的角斗场,这导致实力较弱的媒体被兼并。

第五,对政府的监督有一定力度。私营媒体往往以“民众代表”“舆论代表”自居。为了争取受众,其往往抨击政府的纲领和政策,尤其对政府丑闻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由于独立负责,立场、观点不受政府制约,其有些新闻、评论有一定深度,见解独到。

媒体的私有制决定其独立性,所有权决定其发言权。但是私营媒体在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并且不受控于政党和政府,实际上其与政府和政党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互相利用。媒体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政府需要媒体来影响舆论。美国的私营媒体可以抨击政府,可能揭露某一届政府的丑闻,但它从未攻击美国宪法、攻击美国的根本制度,它是体现和维护美国国家最高利益的工具。(二)公私兼营体制

公私兼营制是双轨制体制,其典型模式在西欧与日本。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是一种在公共传播管理机制之下的社会事业。其不被国家与政府直接控制,但从事传播活动处于立法机构的监督之下,最高管理机关是议会和专业团体代表所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因而是“半独立”的公营传媒机构。这种传媒机构强调媒介的独立性、服务性以及社会责任。传媒机构自己制定传播方针、自制节目,并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征收视听费,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播放广告。

两家广播公司的对外广播都具有国营的性质,分别代表英国和日本政府阐述对时政的见解。随着传媒兴起了商业化与私有化的潮流,单纯的公共传播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不容易,原本的公营传媒也开始了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涉足,逐渐转变成一种公共服务和商业经营并存的公私兼营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欧与日本先后开始了媒体私有化,经过20年的变革,将公私兼顾的双轨制体制正式确立了起来。公营媒体按照原本的模式继续运作,私营媒体则进行商业化运作,并参照美国私营模式。从目前来看,公营、私营媒体的实力相当,并且均为大的传播公司,彼此间存在激烈的垄断竞争。在这之中,公营媒体的运作机制不同于国营制,也和私营制不同,其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管理机构是相对独立的。公共媒体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府,它是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管理机构的产生,或是由政府决定、议会进行批准,或是让原本的管理机构经议会的批准被提名出来。公营台管理机构在成立之后,拥有独立的决策权,管理机构最终决定办台方针和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其间其是不受政府的领导和控制的。

同时媒介设的管理委员会是一种媒介业务的监督机构,其组成包括社会民间团体与媒体外人员。如德国广播联盟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电视台的方针及章程的执行,它的组成包括具有影响的民间组织及联邦议会各个政党的代表,电视台财政收支的预算与决算也是由它决定的;它对电视台的节目安排给出一些建议,并裁决某一些重大的问题。

第二,以视听费(订阅费)为主要收入。公营媒体向受众收取视听费(订阅费),基本上不刊播广告。收费一般由政府的邮政部门代理,然后全额交付给媒体。这种情况下受众真正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媒介不受控于政府,也不受广告商的干涉,直接对公众负责。

第三,公营媒体是“半官方”的。虽在名义上公营媒体不受控于政府、不被政府领导,但是其与政府之间关系密切。从传统上来看,公营媒体均是天然地倾向政府,对政府的施政纲领进行宣传,并对政府形象进行维护。虽在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其会对政府进行抨击,但是这属于“小骂大帮忙”。

第四,不播广告。公营台以受众的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所以,公营台在节目中一般不播商业广告。有些国家,如丹麦、瑞典的公营台插播的商业广告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是购买电脑、新书,介绍电影之类的,都是与教育文化有关的。

第五,公营媒体将受众作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公营媒体对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追求比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要高。对它来说,保障公众利益要比单纯地追求收视率重要得多。它维护西方民主制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