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16:39:07

点击下载

作者:吴青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破冰: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

破冰: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试读:

前言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强调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京津双城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近期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天津”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实施措施,积极推进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中国北方加快按照市场规律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束缚,都对金融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在渤海银行工作期间,按照领导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政策学习和实际工作学习,特别是注意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担任过零售部经理、发展研究部经理、金融市场部高级经理、金融同业部高级经理,参与渤海银行与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作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并继续参与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使我在工作中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要“脚踏祖国的大地”。我感到,在一个金融企业做实际工作,真有“接地气”的感觉。在完成好实际工作的同时,领导要求我更多地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几年来我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和经济信息,报送了一批研究报告、意见、建议和有价值的资料,请有关领导和同志们参阅。在学习、研究和工作的基础上,领导还安排我给部门同志讲课,主要是近年我国推进改革创新的一些新的金融业务知识,要求我给报刊多撰写文章。到2014年6月底,撰写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分别在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天津日报》、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海外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和全国性金融刊物《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金融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我还被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和《经济参考报》聘为特约财经评论员,定期撰写专栏文章和时评。有些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天津市领导的热情肯定和鼓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同志,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同志,原天津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同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津渡同志,分别以不同方式给予关心、指导、帮助和支持,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力量。渤海银行的领导、金融条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我的学习研究给予很多具体帮助。各有关报刊领导和编辑热情地约我撰写文章,并进行指导,并且,对写得好的文章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对各方面领导和同志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为了对过去的学习和研究做一个总结,我将已发表在各报刊的41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整理,作为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新的起点。这些文章都是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讨论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创新问题,有的是比较综合地阐述一些较重要问题,有些是主要讲一个金融领域、一个金融产品的改革创新探索,有些属于论文,多数属于时评,总的主题是探讨如何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说明一些问题。收集这些文章形成的这本小册子,我取名为《破冰——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主题是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便于进一步进行学习和研究。我深知,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问题,需要理论界、金融界大批专家和企业家做出努力,进行大量的艰苦的探索。我作为一个年轻的金融工作者,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谈不上做出大的建树,只是出于“位卑未敢忘忧国”,以满腔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如果能够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做到添砖加瓦,或为一些专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素材和启示,我就十分高兴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如有不正确、不准确之处,请批评指正。

序言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工、农、中、建、交四大银行,自是耳熟能详。但他们可能并不很清楚这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外,中国还有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发、平安、渤海、广发、兴业、浙商、恒丰)、邮储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有相当数量的港资、台资、外资和合资银行、大量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最近有关部门还批准了民营银行的建立。少数超大型国有银行垄断银行业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而且这种竞争必将愈演愈烈。在这种竞争当中,哪家银行敢于和善于改革与创新,哪家银行就将占得先机。一方面,银行数量的扩张、竞争的激烈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提高,银行业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规避由于银行数量的扩张、竞争的激化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个银行要取得快速健康发展,除了下大力搞好日常经营与管理,还必须很好地研究发展战略、发展方针与发展政策,及时进行科学决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过去几年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战略和发展表现格外抢眼。理财产品、回购返售、各种同业业务层出不穷,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在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之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能够通过创新“绝处逢生”。如何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控制金融风险,确实是当下中国金融监管相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此外,如何在实体经济长期增长势头趋缓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大量经验研究证明,中国的投资收益率下降趋势明显。而中国利息率的加权平均数则在节节上升。例如,2013年初,中国的平均利息率已同中国5000个大型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大致持平。显然,如果中国不能提高企业利润率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良债权将会迅速增加。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因企业亏损下降又将导致不良债权的进一步上升。尽管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在目前没有大问题,但长期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除“五大银行”之外的股份制银行,由于其所有制形式、管理模式、资产负债性质和规模等方面的特点,有较强的金融创新冲动和较高风险偏好。股份制银行对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融资成本将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实现对股份制银行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本书作者吴青就是工作在我国第一家在成立伊始,就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渣打银行而实行中外合资的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的员工。她联系工作和我国金融发展实际,认真分析研究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若干问题,有些是专题性的分析,有些是对具体问题的时评,由四十多篇在全国报刊发表的文章,整理形成了现在这本书——《破冰——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

吴青女士曾就学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且任职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相当丰富的海外任职工作经验。她过去给我的印象,是学习很刻苦,工作很努力。渤海银行和中国的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归”担任高级职务。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机构对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视。“海归”同本土从业人员相比,长处是思想比较开放,视野比较宽阔,既热爱祖国,又了解外国,对问题善于进行比较分析,借用他山之石。他们常见的主要弱点,是有些时候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为了发挥“海归”的长处,克服存在的短板,渤海银行和其他许多金融机构一样,鼓励“海归”结合自己的理论专长,研究各种重要的现实金融问题,并为这种研究提供指导支持,创造良好条件,以便于使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

吴青女士的专著《破冰——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主题是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汇集了她近期钻研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诸多成果。吴青女士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国家战略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与金融政策”和“领域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层次的问题。股份制银行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这三个层次问题的正确分析与处理。吴青女士就这三个层次中的许多问题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见解。例如,她提出“金融体系的建立要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意见就很值得重视。她有关“完善金融体系须实现六个突破”的看法,不但是积极的,而且是稳健的。她在对我国金融风险的分析和我国房地产泡沫趋势的分析中,作了比较合理客观的预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吴青女士对中国金融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将会不断深化,观点将更为鲜明和深刻,同银行的实际业务的结合将更为密切,对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将作出更多贡献。预祝吴青女士今后取得更大成绩。余永定2014年7月第一辑国家战略与金融改革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

内容摘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血液,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滞后的领域之一,肩负着加快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现在应该也有条件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攻关,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定出一系列纲领和蓝图。现在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改革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继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一、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是改革与发展的迫切任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梦,已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旗帜。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血液,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滞后的领域之一,肩负着加快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现在应该也有条件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攻关,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1..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特别需要金融的强大支持

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年均近10%的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相对较快的上升趋势,将会更为庞大和强大。不断缩小与第一大经济体的差距,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中国人口众多,规模庞大,保持较快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今后有着更大的金融需求。

我国还将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储蓄率,大量的国内资金,需要一套有效的金融体系将这些资金引导至正确的投资机遇中。维持快速增长需要继续保持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的大力投资,同时提高资本利用的效率。随着全社会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养老金及医疗保障要求比现在更为成熟,业务模式及从业机构呈现多元化。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规模将更大、能力将更强,并将寻求更为完善的投资方案。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需求,都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把全社会的资金搞大、搞好、搞活。

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从第一个途径来看,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一般年增长率在1%~3%之间。对经济增长率有更大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从第二个要素来看,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这也需要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使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增加。

2..技术进步和经济素质的提高

需要更好的资本积累和配置

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中,技术进步和技术变迁,是最根本的。通过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出发点要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金融业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中,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现在需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到特别重要的日程,使我国经济从外贸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更大程度的内需拉动型,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改变过去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既需要通过金融搞活服务业,又需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者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剩余资金的动员和资本化。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两个方面都有一个更快发展,在筹集和分配资本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需要加快金融的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改革从商品市场化逐步转向了要素市场化,包括土地、货币资本、知识、技术、专利、劳动力等等。中国要素市场化,最为滞后的是金融领域。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并上市,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了实质性飞跃;银行间交易市场的建立,推动了债券市场的长足发展;积极借鉴《巴塞尔协议》,显著提高了金融监管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通过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非对称降息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过程,起到了多重效应。这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了整个金融改革的深化。但总的来看,金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滞后的一个领域,目前主要的金融参数还是由政府定价,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货币金融市场化的滞后,使我国经济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从短期来看,最明显的后果是投资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主要靠政府拉动,容易大起大落。很多企业无法有效开展投资,导致政府来创造投资,投资效益低且不可持续,需要通过金融市场化加以解决,使投资更大程度上靠市场拉动。从长期来看,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键问题也在于稀缺资源和要素的市场化不足,稀缺的资源不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而通过政府分配,容易形成严重的低效率、高腐败,20世纪90年代的东亚泡沫,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陷阱都是这样的表现。只有推动要素市场化,尤其是金融的市场化,宏观调控的效率才有微观的制度健全作保障。

5..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需要推进货币市场化

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着使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系统性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全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中,银行存款,短期、长期、活期、定期,加上现金总量,亦即广义货币,占到GDP的190%,达到了近百万亿元人民币之高。从单个的储户来讲,企业或是家庭,其金融资产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出现,存款对于储户而言流动性很强,容易出现挤兑风险,比起股票、债券,对于整个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最强。从银行业来看,银行的存款相对于股市、债市,集中度非常高,五大银行资产占整个规模的46%,一旦发生风险,风险的集中度也非常高。要化解系统性风险,还是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因为债券市场和银行存款有可替代性。二、努力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1.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面对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错综复杂的环境,唯有建成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强有力的金融环境。

完善现代金融体系,要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目标。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金融创新基地,在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业务、产权股权交易等资本市场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新了市场融资的模式,拓宽了企业融资的渠道。通过金融租赁、基金投资、产权交易等业务模式的创新,有效地丰富了资本市场的空间,在支持新兴产业,活化资本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金融创新不是简单地局限于金融机构数量扩充和金融产品出售,而是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银行、股市、债券以外的资本市场领域进行积极进取和大胆尝试,在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上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要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将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集合起来,聚拢形成“新型”资本市场的构成要素,集中优势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政府的债券市场。国债首先是金融资产,其次才是国家融资的工具,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国债市场,健康的金融市场很难成型,增发国债还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第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债,其中会涉及预算法修改,地方政府须公开财政预算,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三,短期可以试行银行优质贷款的证券化,银行将高质量资产变成现金,对于银行是注资,对于资本市场等于把存款人逐步变为债券市场的持有者,通过这种方式,一是化解了银行的风险,二是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要发展,政府要真正发挥作用,把规则制定好,放宽准入的同时加强监管。

3.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

构建功能齐全、运行规范、体系完整、服务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天津在这些方面做到了先行先试,但发展空间还很大。可以将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及其旗下的天津股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技术产权交易所、天津实务转让调剂市场、产权导刊、天津滨海研究院等,作为互通互联、相互对接的完整体系,整体引入滨海新区的金融核心区,突出天津金融创新的市场优势,形成市场交易的联动与规模效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发挥天津产权交易市场的服务优势和影响力。

天津在金融租赁市场方面可以做得更大。一是建立服务全国的“天津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逐步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二是在天津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全国的天津融资租赁产权交易所。三是以股份制方式建立具有自助性的天津融资租赁同业拆借市场。四是建立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自主租赁与代理租赁于一体,一手装备与二手装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相对接、相互依托的融资租赁交易市场。

4.银行要配合资本市场发展强健自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金融界都在重构金融框架,一个是监管机构发生了变革,20国集团(G20)成了重要的平台,巴塞尔金融管理委员会增加了它的职能;第二是监管改革重点领域越来越明确,改革涉及微观、宏观,也涉及中观层面,对于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引进一些新的监管指标,比如中国银监会提出的指标,强化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制度等,都成为改革的重要方面。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是加强系统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一般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关键的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的风险事件,就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所以大家都把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当做全球银行业的稳定器。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使命是追求资本回报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性、稳定性的统一,良好的回报可以带来更多的内生资本的补充,提升单个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稳定,又能为单个金融机构持续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收益。要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为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扩充和增强资本实力,形成各银行业应有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法人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使一批地方中小银行,以全国性、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推进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长期激励约束机制。要选择适宜的金融机构,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业务经营试点工作。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银监会于2013年初拟在审慎的前提下开展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综合化经营,作为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迎合了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会面对某些经营风险,对原有的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初期阶段应该以试点方式进行。

监管部门支持试点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允许银行持股信托公司,以发挥协同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允许自然人持股商业银行,以便与允许私人持股的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和农商银行等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业务经营。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迅速扩充金融机构实力,实现快速发展。北京的华夏银行,上海的浦东发展银行,广东的招商银行,重庆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都做到了这一点。

5.金融体系的建立要以中小银行为主体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我国已经形成了几大国有银行,所占比重过高,必须有一大批中小银行加快发展,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如果银行体系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由于中小银行一般来说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为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更大,因此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风险机制。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实践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与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的同时,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6.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金融危机时期,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大的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起,所以各方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甚至有走强趋势的,实体经济较强的国家的货币,我国应抓住难得的时机,抓紧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使用以来,首先是实际部门在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使用方面作用非常大,在贸易方面,从单向变成双向,以人民币计价,从有限度的城市做试点推向全国;其次是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使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包括外资银行人民币增资试点;第三是引入了银行融资和贸易融资;在资金回流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使一部分小的新型经济体开始认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还有新的回流渠道“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兑换方面有购售和小货币的挂牌,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区域交易,同时开始拓展了非居民的人民币账户(NRA)。我国是在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这和其他的新兴市场路径不一样,这也是金融危机时期,特定时期、特定国际货币体系调整所带来的一个机会。目前我国利用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形成一个市场化定价的人民币利率汇率,然后可以充分地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供国内参考来解决国内系统风险的化解问题,核心是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做大规模,其次进行产品创新。除了香港,现在新加坡、伦敦、中国台北也在呼吁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可以进一步放开离岸金融市场步伐。

7.使民间金融进一步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

民间金融存在是必然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小微企业大概注册的有1000万家,加上其他的包括农村的大概有4000万家,它们很难得到正规银行的贷款,不得已去借高利贷,所以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小微企业主要应该靠小一些的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来解决其资金需求。这些民间金融组织需要合法化、规范化。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应该开放化,应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根据风险覆盖来确定。现在,小额贷款公司是民间金融的主力,自有资本贷款,而且贷出的都是小额、熟人贷款,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应该保持现有规模做精做深,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往村镇银行发展。另外还可以发挥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能力,比如合作基金。这种民间金融组织不对外提出存款,也不对外发放贷款,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它规定贷款必须有利息,有利息大家分红,风险自担。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等方面的监管可以适当放松。

8.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

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把应由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社会。一是在放松金融管制上下工夫。要协调推进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各市场主体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二是在改进金融治理上下工夫。要善于借鉴国际金融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标准,不断健全我国金融管理制度。三是在改善金融结构上下工夫。要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协调推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吸引多元资本参与金融改革。协调推进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不断积累改革的正能量和正效应。四是在完善试点上下工夫。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不同方面特别是各市场主体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建立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促进改革持续深化,使社会各类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五是在金融立法上下工夫。要树立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要善于把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

9.把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国际化,面临来自资本、管理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化竞争等诸多压力,但同时也收获了深化“走出去”战略的机会。从政府的角度看,有必要以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为契机,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架构建设,谋求话语权,为中国的银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已经成为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一环,加强监管合作是大势所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第一要积极地适应监管要求,要深入研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相应的制度建设。第二要完善银行的治理框架,建立新的一套能够满足国际监管要求的管理框架,特别是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的框架。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控制风险,加快资产增长的速度,主动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走轻资本的业务发展道路。第四是要构架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五要扩大核心业务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服务、管理、支持能力。

10.在全国形成多种类型的金融中心

从地域上来讲,全国需要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中心,以其为核心,构成全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密切联系、运转畅快、灵活高效的金融网络。比如,北京已建成全国金融管理中心,上海要努力建设世界金融中心,天津按着中央的定位精神,有条件建成新型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规模金融运作中心,成为独具特点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

11.加强金融改革各方面的协调

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应加强金融改革各个方面的协调,也要加强金融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协调,使金融改革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推进,减少部门利益和其他方面对金融改革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改革的积极效应。

国内外经验证明,当今时代,金融创新需要建立在金融各行业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纵观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无不以相互依托的金融集合和产业集群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生态环境。离开金融产业的集群优势和整体发展,单一品种、单一领域的金融创新往往步履艰难。

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要形成集群式发展。我国讲到产业集群,更多地是关注集中于第一、第二产业。金融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其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其集合发展的优势还难以真正体现,具有区域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天津滨海新区等,作为全国金融创新基地,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些金融创新在全国来看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从实际形成的影响力来看,要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形成预期的示范效应,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要坚持正确的金融改革策略。既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勇气,只争朝夕,善于攻坚克难,又要注意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稳妥推进。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我国坚持渐进性和协调性,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坚持包容性和开放性,动员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改善我国的金融管理;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既注意顶层设计,又重视因地制宜。这些经验和原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转型时期特征,仍是今后深化改革的重要策略。

要善于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则可能事半功倍。这既是我国多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经验,也是今后改革工作的着力点。我国金融改革以及各地的金融改革,情况有很大差别,问题各不相同,都要认真按着中央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好方向,找准症结,抓住改革的突破口,推进改革不断深化。

12.创建一批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第一资源和关键要素是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对具有理论水平和具有实务能力的金融人才需求迫在眉睫。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更需要构建与金融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校与金融机构联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金融产业的集合与创新发展,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其中,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懂实务,更要能操作。这不仅需要高等院校的专业学习,还需要有与职业对接的岗位培训。事实证明,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已不再是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一般毕业生,而是以下三类人才: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金融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

建议在金融产业发展中,以创新的金融理念探索和践行金融人才培养之路。通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优势,构建覆盖区域、辐射全国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打造在职教育平台、联合培养平台、人才孵化平台和资格认证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优势。完善金融体系须实现六个突破

内容摘要: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有望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国内实体在海外融资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并强调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有望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国内实体在海外融资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及OTC市场、三版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几个层次,简单说,是指能够为满足不同投融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有层次性的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

与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还有不小的差距。现在企业多但融资难、资金多但投资难,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间接融资中商业银行又是主导性的,银行贷款又偏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全国的社会融资,2011年银行贷款余额占54%,企业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仅占29%,而在美国是73%,在英国是62%。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够改变过去多依赖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分散金融风险,有利于满足多方面融资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对创新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新兴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

国务院“金改国十条”中提到的“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以及“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两条重要内容,有望打破垄断,重塑中国金融版图。其中包括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银行,在农村进行村镇银行试点等。据银监会分析,至2013年5月底,全国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1家,其中村镇银行28家,农村资金互动社9家,贷款公司4家。累计发放农户贷款6.4亿元、农户小企业贷款3.7亿元。这两类贷款余额7.6亿元。

放开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农村村镇银行,有很大发展潜力。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有利于真正解决银行业的结构性矛盾,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地方银行体系。这可以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调动数亿元的民间资金,并根据资金供求、风险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信贷规模和利率,极大地释放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的活力,增强经济和社会活力。

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

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一种较好办法。从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的匹配性来看,过去银行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2009年至2010年经济刺激过后,银行中长期贷款显著上升,而在资产不流动的情况下,包括定期存款在内的银行负债却是流动的,这就使银行始终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能使这种风险大大减小。商业银行可以把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和应对风险上升等挑战。

规范有序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会让银行迎来更大的经营空间。同样的一笔贷款资产,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机制下几乎必须持有到期,但引入资产证券化之后,银行可以适时将其转卖给市场其他需求者,将释放出的资本金投入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中去。

资产证券化是券商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过去由于存在多重监管的难题,信贷资产证券化难以推进。如今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使券商的创新业务可以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2012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22545亿美元。据有的单位测算,如果不考虑新增信贷因素、放大信用贷证券化帮助抵押贷部分出表等,中国可操作、有现实动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2万亿元。

逐步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路线,是推动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利率市场化、放开贷款利率、扩大负债端的金融产品规模,使得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缓解内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增强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成功,可以显著提高银行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为了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市场动荡,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推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和完善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不少新的问题甚至风险。因此,在我国银行信贷主导的社会融资体系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步伐一定要适度,一定要统筹考虑,循序渐进,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1.8%,2012年7月20日汇改七周年时,人民币兑换美元累计升值已达28.5%。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比价从8.3元左右升到6.1元左右,近年进一步加快了速度,2013年升幅已是2012年的5倍以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是使人民币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推动了汇率改革。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重,都推进人民币汇率向着自由兑换的方向前进。

人民币国际化会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切实建成为有管理的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又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汇率机制的形成与货币国际化存在着互动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只要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稳步发展,一定可以使人民币成为机制完善、运转灵活、安全可靠的世界性货币。

加快国内实体海外融资

三中全会指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国家将进一步放松实体经济在海外融资的规定。

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放松海外融资,可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银行来说,可以缓解银根紧、贷款规模有限的压力,把有限的信贷资金“节省”下来,贷给那些不能通过海外融资贷款的企业。对于海外银行来说,可实现它们的利益最大化。对于国内资金来说,增加全球投资,用好我国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数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可以提高效益,减少风险。

海外上市一直是中资企业海外融资的首选。在经历过海外密集上市与集中退市之后,海外债券市场开始受到热捧。中国企业海外发债,一方面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中长期资金,另一方面亦可为海外扩张和并购提供美元储备,对冲汇率风险。对拥有海外投资项目或欲“出海”的企业来说,海外发债更具吸引力。而当前融资成本之所以低廉,原因在于,美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全球流动性出现暂时性充裕,因此出现超低利率。中国企业海外发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发债期限提高,十年、三十年甚至永续债出现;二是可以同时发行美元债券和人民币债券。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发债的利率可以降到很低,但交易成本较高,倘若海外发债的资金回流内地,其产生的隐性成本不小,而且期间的汇率风险不可小觑,一旦人民币发生大幅度贬值,企业的海外融资无异于一场赌博。创新促金融发展

内容摘要:天津应通过金融创新,实行与北京错位发展,努力建成现代金融的创新基地、新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规模金融市场运作中心,成为不同于北京、不同于上海的独具特点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

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纲要中,对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定位要求把天津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要建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北方金融中心是必然选择。

中央要求天津在金融方面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思路,笔者认为应通过金融创新,实行与北京错位发展,努力建成现代金融的创新基地、新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规模金融市场运作中心,成为不同于北京、不同于上海的独具特点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

用创新的观念来看,天津乃至我国的金融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说,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与国际接轨做得比较好,那么在服务业方面,特别是金融业方面,与国际接轨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天津的金融业与全国几个发达大城市相比,发展潜力很大。我国的金融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看还比较落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表明违背金融和经济规律滥发金融产品,会造成相当大的恶果。但对于天津和中国来说,创新的现代金融产品还很少,有些还没有。这是我们的金融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从天津的已有实践来看,通过金融创新,完全可以把一些金融产品做得很大很强,形成大规模的金融运作市场。

一是金融租赁业务,近年在全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经过进一步工作,完全有可能构建功能齐全、运行规范、体系完整、服务全国的融资租赁市场。融资租赁业务在天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租赁公司家数、租赁合同余额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占据了全国融资租赁业务的制高点。现在连“大飞机”项目都在开展租赁业务。要将融资租赁业务作为天津新型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服务全国的“天津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逐步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在天津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全国的天津融资租赁产权交易所;要以股份制方式建立具有自助性的天津融资租赁同业拆借市场;要建立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自主租赁与代理租赁于一体,一手装备与二手装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相对接、相互依托的融资租赁交易市场;要利用商务部筹建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协会”等有利条件,构建功能齐全、运行规范、体系完整、服务全国的融资租赁市场。

二是以天津股权交易所为依托,创办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股权交易市场。天津以非上市公司为服务对象,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以产权交易、股权交易为特点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形成了天津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中,创出了一条新路。天津股权交易所(即“天交所”),从2008年12月26日开业之日起,就一直定位于天津OTC市场的雏形。无论是业务模式、市场准入、交易规则、交易系统、信息披露,还是自律监管,都按照国际通行的OTC市场规则规范运作。其服务领域遍布河北、山东、甘肃、安徽、贵州等地,挂牌企业的市值曾经超过北京的“新三板”。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泛的市场需求,为构建和发展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寻求国家政策支持,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支持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是天津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十项措施》中的首要措施。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国际上的自由贸易港区,都离不开离岸金融业务的支撑。缺乏离岸金融业务的自由贸易港区是很难建成的。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东疆保税港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实行新的改革开放政策,包括赋予东疆保税港区拥有办理离岸金融业务的先行先试权,以此作为向自由贸易区迈进的重要环节和必备条件。通过加大离岸金融需求带动离岸金融供给业务发展,争取尽快在东疆保税港区开办离岸人民币贷款业务。要以在东疆保税港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中心为启动点,引入机构,开发市场,发展业务,稳步推进,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和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天津银行业创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天津银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至2011年,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和总资产分别增长188%、237%和275%,为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但是,在资金聚集能力、资产资本规模、市场竞争能力、银行公开上市等方面,还要努力,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天津银行业的创新发展。

要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为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扩充和增强资本实力,形成天津银行业应有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提升天津法人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坐稳天津,面向全国,以全国性、国际化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要推进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银监会于2013年年初拟在审慎的前提下开展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综合化经营,作为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迎合了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会面对某些经营风险,对原有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津作为全国金融创新基地,有良好的金融环境,有规范的金融监管,有广泛的市场空间,有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有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是进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试点的理想区域。可以选择某个商业银行做试点单位,进行先行先试。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2013年6月份提出,要充分利用银行业自身的技术、网点和人员优势,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券类直接融资业务。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就是向商业银行发放资产管理牌照,允许其像基金公司、券商资管乃至保险资管一样,自主发行资管产品,成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有的银行已开始试点债权融资工具和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这为商业银行的大发展,提供了综合经营的极大空间。警惕和防范我国的金融风险——写在2014年开始之际

内容摘要:中国可以避免金融危机,但却要高度警惕和防范金融风险。现在最显著的表现是,金融过热,而实体经济遇冷。有些国家和地区重大金融危机爆发前常见三个征兆:杠杆率迅速抬升、资产价格迅速上涨、潜在增长率下滑,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出现这些征兆,需及时防范,避免风险进一步升级。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政府按照国会要求负责维持金融稳定,监控金融风险的美国财政部成立了金融研究办公室,每年该办公室都会发布一份风险报告,在2013年12月20日,该办公室分析了美国经济当前潜在的四大风险:回购市场出现挤兑和资产急售的风险;过度积累信贷风险和可能遭受的冲击交易流动性受损的风险;自动化交易系统风险;与美国财政前景不确定性相关的未解决的风险。

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借鉴美国每年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做法,我国也特别需要每年密切关注是否会出现金融风险,可能面临哪些金融风险。关于中国如何看待金融风险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一、中国是否会出现重大金融风险甚至爆发金融危机

1.金融危机已经爆发论。有些国内外专家曾多次预言,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爆发一场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接着在“十二五”期间前后可能爆发一场社会危机。2013年3月16日,有位专家提出,中国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了,银行系统首当其冲,或者说,中国的金融危机开始爆发,而银行危机已经爆发。他曾经对金融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作了预估,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经济资源过剩危机、产能过剩危机、债务危机、膨胀危机、银行危机等。有些西方专家提出,2013年的中期,要发生一场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实践证明,这些预言没有实现。

2.三年内在所难免论。有的专家认为,美元将会大幅升值,全球资产价格泡沫都在破灭,中国经济泡沫好像是海上孤鸿,这就造成全球资本都会逃出中国,等待中国泡沫彻底破灭,全球国际资本围剿人民币,将造成中国金融危机。有的认为,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三年,中国爆发经济和金融危机已在所难免,这是因为中国就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政府主导的粗放型发展的模式无以为继。

3.2015年将全面爆发论。有的意见认为,中国金融危机将在三年内爆发,很可能在2015年爆发。有的专家描述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轨迹和金融危机爆发的轨迹。如果说2012年只是温州、鄂尔多斯两个城市的房价泡沫破灭,只是点的现象,2013年从这两点开始蔓延到贵阳、海南、苏州、无锡类似的十几个二、三、四线城市,两条线泡沫破灭后,必然扩大到面。2015年中国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包括一线城市,北京将成为当年的东京。不少人认为,2015年美联储将加息,美元实现王者归来,人民币汇率会实现大跌,汇价会跌到22元。中国的大银行会出现破产,银行的信誉被摧毁。房地产全局性泡沫开始。房地产泡沫将导致实体制造业的倒闭,从而陷入大萧条,并导致金融危机,引发地方债务危机和地方政府危机。2015年是中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一年。

4.危言耸听论。认为所谓金融危机爆发了或即将来了,是危言耸听。金融危机之说,只会动摇民心,扰乱社会预期,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只会加剧困难,引发经济震荡,于国于民无益。现在,金融状况在整体上是稳定的。全国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国家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对于搞活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5.高度警惕论。作者认为,中国可以避免金融危机,但却要高度警惕和防范金融风险。现在最显著的表现是,金融过热,而实体经济遇冷。有些国家和地区重大金融危机爆发前常见三个征兆:杠杆率迅速抬升、资产价格迅速上涨、潜在增长率下滑,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出现这些征兆,需及时防范,避免风险进一步升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