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2 10:29:44

点击下载

作者:夏妍娜,赵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试读:

推荐序一

迎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春天杨海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历经30年的风雨激荡之后,中国制造开启了迈向“智造”的征程。如果说制造业的春天再度来临,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搅乱了一池春水。

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是对互联网应用的增强、升级、超越和集中,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互通,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产业的跨界融合。

当与互联网为伍的虚拟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时,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传统产业的制造模式。如今,“互联网+制造”已被视为释放中国工业新红利的风口,制造大国的发展动力不再单纯地依赖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而更多地在于依靠信息技术、智能硬件进行创新驱动。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在颠覆千篇一律的同质产品。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服务,充分融入互联网基因,将用户个性特点分析作为重要参考,以用户需求来推动商品的每个生产销售过程,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最佳体验,并由此激发消费潜力,实现生产经营的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变得越来越少人化、无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均物物相联,自动运行,工厂的生产组织调度,原材料供应都可通过智能物流、智能生产管理来控制。人逐渐被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系统代替。机器换人和无人工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在逐步走向分散化。过去的制造生产是大规模集中式的,从厂房到设备,再到工人,缺一不可。如今,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把全球最佳的制造资源汇集在一起,实现全球异地协同生产。此外,制造资源也在走向云端化,就如同水和电力一般,制造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按需分配,只需将这些制造资源和制造装备联网构成资源池,形成云化的资源,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可以按需付费试用,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我们还可以看到,工厂的运营模式也正在被改造。过去,工厂仅仅关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产品的卖出就是收益的结束,而现在,产品的卖出只是销售的第一步,工厂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支持、维护、运营、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构建“互联网+制造”全产业链的新路径。

正如本书作者夏妍娜和赵胜所言:“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不仅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更加稳健,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好机会,而“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它不是否定中国制造业过去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新常态”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千帆竞发,万木迎春。希望奋进的中国企业能够乘上产业互联网的东风,加速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

推荐

序二

未来已来吴霁虹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众创时代》作者

年末,正值大家思考2016年的新年规划,好友赵胜约我为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写序,备感它的现实意义不一般。赵胜一直关注跨界全球创新,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或是丹麦、以色列,都有他的足迹,这本书将为中国制造业当下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具有全球视野的参照系统和指导中国实践的积极作用。

制造业好比一个国家的脊梁,中国要从第三阵营提升进入第二阵营,必须立即开始从国家、企业,甚至个人进行智慧布局,当下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开始。而中国制造2025,可能就是今天的美国制造。美国制造怎么了?举一个我正在研究的例子说明吧。

过去,美国军方一直需要库存百亿美元以上的零部件,以供应全球各地随时需要的出货。从竞争角度看,时间就是作战战略最重要的要素,供应的延误就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甚至输掉战争。

但是今天,美国军队可以不用从美国制造商那里订购急需的配件了,大型航母可以通过海水处理和废水脱盐手段来提取所有的化学和金属元素,然后将它们输入到特殊的3D打印机,就可以现场即时生产导弹、飞机、步枪,甚至可以更换皮肤和制造食物。曾经是科学家想象的未来场景,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已来!

作为第一方阵的美国制造,其特点是技术尖端、体系完备、模式先进。也因为此,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角色既是引领者,又是规则制定者。美国一方面牢牢占据着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3D打印、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原创,另一方面将生化、宇航、医疗、软件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留给自己,而将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商品化了的机械设备等产业分配给其他国家。在模式方面,美国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如Google、Facebook等,走向整合万物连接技术驱动的众创、共享经济模式公司,如Uber、Airbnb。这些公司的创新折射出美国的国家创新和未来趋势。

今天的美国就是未来的中国,想要超越美国,我们必须抓住本质。那么,本质是什么呢?站在产业互联网的入口,无论是企业、产业或国家,应该将我们创新的焦点放在用户和客户身上,围绕他们,值得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智能制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人类的生命有终极意义?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智能制造能解决什么痛点问题?智造未来是硬件与软件、制造与服务、技术与模式的融合,我们能通过何种创新方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和目标呢?

工业4.0、3D打印和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这恰恰是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契机,最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规划,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序一

连接中德,未来已来夏妍娜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

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当下这个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席卷全球的新工业革命,汹涌而来的产业互联网,开启了数十万亿的新市场,也奏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行曲。深耕德国,做“中德超级连接器”

百余年来,德国一直以“工业强国”的称号闻名于世。德国制造专注于研发、打磨高精度的品质,被誉为“制造背后的制造”;“Mede in Germany”早已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意味着质量保证、工艺精湛和技术先进。

回首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虽因物美价廉的商品而风靡全球,但其辉煌的背后是沉重的付出、畸形的结构和较低的回报。而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变化,更是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中国制造的重心向中高端产品和“创新驱动”转移。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纲要,这一份十年规划成为了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如今,“中国制造2025”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国家级战略概念之一,谁能站在这个风口翩翩起舞,谁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赢家!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返中德两国,一直在尝试构建中德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在过去的5年里,我所带领的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众多德国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了办公室,在多特蒙德收购了德国Dort机器人公司。深耕德国,连接中德,我们致力于成为“中德超级连接器”。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

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英国因此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都诞生于美国,美国由此开启百年巅峰之路。2013年,德国率先向世界推出“工业4.0国家战略”,与美国争夺全球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权。这,是一场未来之争。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企业的脚步一日千里。如今的制造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生产、机械式复制,工业4.0的到来,让科技的力量更加凸显。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复杂无比的巨系统,是互联网和物联网对工业的颠覆和再造。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工厂,是加速传统制造迈向智能智造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蜕变之旅!开启与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合作的新模式“中国制造2025”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抓手在于“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型。在通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变革之路上,既需要政府牵头和引领,也需要企业参与和探索。

为此,华制智能开启了与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合作的四种模式:(1)与地方各级政府共同编订“地方版制造2025”,为区域智能制造转型提供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2)组织专家团队对地方制造企业进行调研、诊断,并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形成一批智能工厂示范基地;(3)与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建立工业4.0和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帮助地方各级政府连接全球,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4)评估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新项目,投资有潜力的项目和创业者。

2015年,我们与泉州市政府合作建立了工业4.0孵化器;与佛山市政府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联盟,并启动了“制造强国,佛山探路——中国制造2025对话世界新工业革命”跨国大调研;与沈阳市政府共同推进“沈阳制造2025”,构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与吉林市政府合作,为吉林的“互联网+制造”规划和机器人产业布局提供助力……未来,我们将与更多地方政府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

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从美国、以色列、中国等国投资领域的情况来看,2C领域投资比重逐渐下降,而2B领域投资比重持续增长。互联网时代开始从“小C时代”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新一轮产业互联网将开启数十万亿的市场。

而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则是对产业互联网这个时代最大风口的确认。我们要以“全球视野–产业研究–最佳实践–资本加速”为链条,布道和布局产业互联网;推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本、企业四轮驱动,紧跟前沿技术趋势;加快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挖掘制造新蓝海,促进产业再升级。此外,我们自身正在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全力冲刺,争取2017年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当下,美国创新技术汹涌而来,志在改变世界;以色列暗流涌动,并购高潮迭起;德国则闲庭信步,一如过往百年之严谨,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制造之美。而中国,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概念的出台,迎来了产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崭新时代。未来,将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世界,中国有机会重新演绎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弯道超车”。

站在时代的前沿,你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视野。我与华制智能的伙伴们将坚守在新时代的风口,以星星之火,助力中国制造形成燎原之势!序二站在硅谷,看看未来的样子赵胜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

2015年4月,我与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妍娜女士合著的《工业4.0:正在发[1]生的未来》一书甫一出版,便在中国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工业4.0”这一源自德国的国家战略概念,像一把热得发烫的利剑,切开了“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产业互联网这块巨大的蛋糕。

2015年下半年,我从美国硅谷回到中国,接受了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省组织部、沈阳市人民政府、吉林市人民政府和正和岛等众多地方政府和机构的邀请,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了“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演讲和分享。随后,我接受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和吉林市人民政府的邀请,担任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顾问,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全国巡回演讲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的“新风口”吗?中国制造能否“弯道超车后发先至”?虚拟现实在制造中的应用场景是什么?人工智能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技术吗?还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追问与探索。鉴于此,我们决心撰写一套技术趋势系列丛书,包括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和硅谷未来技术趋势四大主题。而《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正是这“未来四部曲”中的第二部。接下来,我们还将与美籍华裔学者、《众创时代》作者吴霁虹教授合著“产业互联网”以及“硅谷未来技术趋势”,期望能够强强联手,一起站在硅谷,分享对未来世界的感知和画像。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源于德国,启于硅谷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过去的十年我飞遍了全球,游历了百余国家,也看遍了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美国,我走访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创办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波士顿最大的综合型孵化器剑桥创新中心;在德国,我参观了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在北欧,我参访了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瑞典创新发明研究院;在以色列,我拜访了以色列理工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在与这些世界顶级科研机构的深入交流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站在技术趋势上看未来”,也重新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和技术观。

2013年,我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当“工业4.0”这个略带“科幻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时,其描绘的未来制造场景深深震撼了我,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概念的未来性,坚定地将它带回了中国,开始向中国政府和企业推广“工业4.0”概念。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随着中德双方的官方合作不断深入,智能工厂的成功样本也为“工业4.0”战略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全球主流国家纷纷推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战略规划,这就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感受过这个世界的轮廓,方知当下的潮流去向何方。如今,我们已重押硅谷这一“全球最接近未来的地方”,从极客孵化器到创客资本,从石墨烯技术到全球脑计划,我们在技术的方阵上押下所有筹码,赌一次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更赌一个“亮瞎”世人的全新未来。“三个时代”“四次工业革命”的逻辑梳理和脉络溯源

在我的研究体系中,我将人类社会500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区别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同:农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土地”,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1784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在伦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建设计划,则标志着人类从工业时代跨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过去的230年里,这个世界一共发生了四次科技或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784年,以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870年,以美国辛辛那提电力的投入使用为标志;

·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1969年,以美国硅谷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

·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013年,以德国汉诺威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智能制造诞生为标志。

每一次工业或科技革命的发起,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类相对滞后的生产手段与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是对这一矛盾的缓解,都是基于先进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优势。而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不论是基础扎实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然开始快速行动。

2012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两大制造强国开始了无声的角力赛。而中国也紧随其后,于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更是美国、德国之争,而中国是德国标准的追随者。当然,中国的雄心绝不限于此,中国一直在寻找机会,以期实现“弯道超车”。供给侧改革和产业互联网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为两大核心概念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新经济”?什么又是“旧经济”?“旧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水、电、高速公路、机场”,以“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全国性的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矛盾日益凸显,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奏效。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以要素驱动(人口红利)的“旧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技术红利)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核心手段是“供给侧改革”。而互联网在供给侧起到的作用,正在让“扩大有效供给”这一经济发展新措施找到坚实基础。

可以说,互联网从来就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时代,未来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将架构在新基础设施的互联网逻辑之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再次推动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健康、供需协调发展。

过去20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肆意生长的黄金年代,BAT等互联网巨头异军突起;如今,风口逐渐转向了掌握实体资源的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在改造了消费服务业之后,正快速而坚定地横扫工业领域,以“互联网+”之名,掀起了中国再造产业的新工业革命。

从汉诺威到柏林、从旧金山到辛辛那提、从泉州到佛山……这场革命的大火在上千个不同的地方和场景被不断点燃——从汉诺威工业展上令人惊叹的产品到逐渐智能化的生产工厂,再到车库里热火朝天的创客空间,产业互联网的无穷魅力让人热血沸腾。硅谷的未来技术趋势

眺望太平洋彼岸,硅谷的“先知”们更是率先带来了科技的力量,为人类的未来打上了一幅充满想象留白的草稿。

·2002年,谷歌尚未上市,《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问谷歌CEO拉里·佩奇:“你为什么要做免费的网络搜索引擎”?佩奇的回答是:“哦,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人工智能。”

·承诺捐赠个人99%股份做慈善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虚拟现实将成为人类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入口。”

·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更是雄心壮志,他说:“我们不是一家打车公司,我们原来是一家数学算法公司,未来我们要成为一家社交媒体公司。”

他们的预言正在一一应验。一连串发生在硅谷的变革,逐渐描绘出他们寻找未来的路径: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早已不是新鲜玩意儿;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公司不断涌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持续发力,纳米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成果愈发明朗……在这场全球的产业变革中,科技的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20世纪50年代推动生活变化的力量是电视,60年代是摇滚乐,80年代是个人电脑,90年代是互联网。而迈入新世纪,科学技术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主角。美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曾大胆宣称,“哲学已死,科学技术永生”。时间之箭不可逆,是互联网在推动时代的演变,是科学技术在扮演变革者的角色。在未来,拼的不是你的基因和资源,而是你拥抱变化的能力。谁属于未来

过去,我们一直在打通“鼠标”和“水泥”之间的界限;未来,“虚拟”和“现实”与“人类”和“机器”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是一个万物皆为比特的时代,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我们尚未完全搞懂,全球脑、超级生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则已汹涌而来。

或许在2020年,3D打印机的普及率与个人电脑相当,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打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或许在2030年,纳米机器人能够直接把我们的大脑与云计算相连接,带来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或许在2045年,我们迎来了奇点年,生物进化的速率被人工智能进化的速率所取代,人类社会的观念被彻底改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人类生命的循环。从硅谷的视角来看,移动互联网,乃至即将到来的物联网,可能仅仅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而已。

传统守旧终将归位历史,握手时代才能创造未来。消费互联网终结了过去的黄金20年,产业互联网则开启了互联网革命的下半场,身处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切换期,我们经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崛起,也目睹了传统企业的毁灭和重生。

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曾说,“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分布尚不均匀”。站在世界创新大本营硅谷,看看未来的样子,信息技术对这个世界的改变,比人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更摧枯拉朽!

[1] 此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一章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不确定时代的三大关键因素

企业界有一个经典问题:“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当外部环境变化很小的时候,这是一个适合大企业生存的时代;当外部环境变化很大的时候,这是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生存的时代。”

为什么最近十年,大企业的经营似乎越来越困难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企业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由于动荡的外部环境所导致的。今天的我们与15年前的企业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不一样的,那时的外部环境变化是很小的,但今天不是。

很多在工业时代能确定的因素,到了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这导致了用户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产品、服务、工作方式和对组织架构的理解。罗辑思维CEO脱不花曾说:“管理者存在于一个相对稳定和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假定所有变量都在可预测、可掌握的范围内。但实际上,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环境内,你我都非常清楚,这个假设,已经严重背离了实际情况。”

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用户和市场。现在的用户已经不单单是商品或者是服务的接收者,而是主动成为参与者,特别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混淆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区别,更把用户拉入产品价值链的过程中,用户介入并且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会反过来重新构造用户关系,以用户的痛点需求倒逼生产,从而颠覆市场的逻辑。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提出的观点——“未来的商业形态是产销合一”。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与资源经济时代以及资本经济时代不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知识,知识型员工将取代流水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导。组织会从封闭的正三角结构变成一个众创平台,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颠覆为创业者、合伙人,每个创客都直接面对用户,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共同创造用户价值。

第三个关键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本身,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在科技面前,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这三个关键因素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共同促进。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柏林做了一个演讲,他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导致了新一轮工业革命,世界各国要争相调整、适应,中国要迎头赶上。”这个逻辑前提非常重要,因为这一轮工业革命是由科技革命导致的,如果科技革命没有到来,就不会有今天正在发生的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1987年9月14日,在这个极为普通的日子里,随着键盘被敲击发出的最后一声“吧嗒”,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这用现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开启了新世界大门。

中国过去20年是如何理解互联网的?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2015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提出“互联网是工具”,当然,认为互联网是工具无可厚非,但他从根本上低估了互联网的价值;中欧商学院教授李善友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思维,利用互联网思维做离互联网最远的事儿,是未来3~5年最大的机会。中国学习颠覆式创新的人很多,李善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专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价值观,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CTO王坚认为,互联网是从工具到思维,再到底层基础设施。什么是底层基础设施?是自来水、是电、是煤、是高速公路。所以马云说:“我们认为未来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会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务基础设施资源。”而美籍华裔学者吴霁虹教授则从商业生态的角度提出,“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生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

这些大咖的结论正代表了中国产业界对互联网认识的演进发展:当我们认为互联网是工具的时候,这是一个百亿的市场;当我们认为互联网是渠道的时候,这是一个千亿的市场;当我们认为互联网是基础设施的时候,这是一个万亿的市场。而如今,全球商业已开始从旧世界向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生命体大迁移,这改变的不仅是商业的战术,更是在重塑我们的意识、观念和方法,从而实现商业领域的“基因突变”。所以,如果认识不到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将无从把握未来的商机。那些最高深的技术都是不被察觉的,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编织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下一个趋势是万物互联(IOT),之后是人工智能,整个社会被一轮一轮的技术浪潮所侵袭,只不过大部分人是无法察觉的,都在静待这个时代到来。

过去,无论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两化融合,都是“+互联网”的概念,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是工具,而工具的特点是被动。所以,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了才有价值。由于用户、市场、雇佣关系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融的网络,传递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包括物质、能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工具,它上升为矛盾主体,传统产业变成被“+”的对象。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

过去的20年,传统企业被互联网的人弄得很焦虑,每天都在担心被颠覆的行业让企业可能会生存不下去。但今天的结果是,BAT也没有办法完成线下的布局。因此,阿里巴巴才会携283亿元人民币入股苏宁,借助苏宁广泛的线下布局来打通O2O的融合业务。所以现在是一个什么时代?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时代。未来只有两种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化的传统企业。

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互联网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促进这个时代的效率。

比如在金融领域,我们所熟知的支付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拥有超过3亿的实名用户,合作金融机构超过200家,合作商户数超过70万,同时为300多个城市提供公共事业缴费服务。这种以支付为核心和切入点,以支付宝作为连接器,利用大数据信用体系,以跨时间、跨空间、跨线上线下的价值交换为内容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创新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系统。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可以颠覆金融业?是因为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

再比如在沟通方式上,邮箱在过去应用得非常广泛,国外对E-mail的定义是24小时内回复你,比如笔者在美国出差,中国的同事于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发一封邮件过来,笔者要到次日早上才能回复。现在中国E-mail用得很少了,大家都在用微信,因为微信是“秒回”,always online。所以,互联网的所有优势都是基于效率的,你要么比别人更快,要么比别人成本更低。共享经济成为主流

如今,很多人都通过滴滴出行打出租车,其实,滴滴出行借鉴的是硅谷的一家独角兽企业——Uber。在硅谷,我们是这样定义这些科技巨头的,惠普和思科是“老年公司”,谷歌是“中年公司”,Facebook和Twitter是“青年公司”。现在,从市值上来看,谷歌有5000亿美元,Facebook有2500亿美元,而苹果公司有7400亿美元,所以在硅谷,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已经变成了苹果公司。那么,谁可能比苹果公司的市值更高?谁有可能成为万亿级公司?以前,大家推测可能会是谷歌,后来很多人认为是特斯拉,现在,这个已经被确定了,那就是Uber。Uber是一种全球即时用车软件,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所以,当硅谷认为Uber公司可能会成为万亿级公司的时候,你们可以想象,滴滴出行估值超过2000亿美元也丝毫不为过。其实,不管是Uber还是滴滴出行,都不仅仅是一个打车应用,它们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叫共享经济时代。

什么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在吴霁虹教授的《众创时代》中指出,共享经济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包含了利他的人文关怀价值主张、信任的网络连接以及科学的智能交互。比如,某个城市有120万辆车,其中6000辆是出租车,而Uber的司机不是出租车司机,而是学生、教授、上班族、保安……他们下班后开着自己的车就去拉客人了,这就是闲置资源的重新配制,以低成本、绿色环保换取了高价值和良好的体验。

我们这个社会的资源匹配是不均匀的。北京的交通堵塞很“有名”,但实际上很多车都是空的,还有很多车是停在车库里的,而Uber打车解决了整个社会闲置交通资源的重新匹配。共享经济不仅仅限于行,还有衣、食和住。一个类似Uber的成功案例,就是同样来自硅谷的公司Airbnb,它在2015年6月的融资估值高达255亿美元。Airbnb是什么?举个例子,假如笔者是一位美国的大学教授,家里有三个房间,笔者跟太太住一个房间,另外两个是小孩住的,但是小孩上大学住校了,这两个空房间就可以通过Airbnb这个平台成为旅馆。Airbnb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房屋短租平台,从成立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其平台上的租房信息已超过200万条。如果说Uber重塑了出租车行业,Airbnb则重塑了酒店行业。在世界各地,你可以不用再租住酒店,而是从个人手中租到独特的、符合你愿望的房源。那么,Airbnb的目标是什么?是让人和人更加深入的接触。房东和租客可以双向选择,你是什么学历?来自哪个国家?是医生还是艺术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都可以选择,Airbnb把自己定义成连接人与人的社交媒体。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住旅馆一般是不和陌生人接触的,但Airbnb改变了这一观念,人和人可以通过选择居住地点互相接触,并被连接起来。

共享经济唤醒了人们的创业潜能,在改变生活的同时,更实现了经济生产中诸多资源禀赋的重新组合、分配和利用,最终改变了自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以来根深蒂固的企业雇佣模式和劳动者的全职就业方式,共享经济为拥有创业梦、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业可能。连接和融合创造价值

在硅谷,最重要的英文单词是Connect(连接)。连接一切,万物互联,是未来人类社会的趋势,也是产业的价值所在。为什么现在微信里会出现无数的群?为什么今天大家都生活在“朋友圈”当中?为什么很多人把你拉进各种各样的群里?因为它们揭示了中国社群时代的开始。社群是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所以“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认为,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创业时代,未来是无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吴霁虹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颠覆商业生态圈的众创时代,“人文关怀+智能交互”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无论是软件连接人和服务,还是硬件连接硬件,都为传统产业的优势再造提供了机会。

关于连接这一块,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的核心目标是“连接人和信息”,腾讯对未来的定义是“全球连接器”,而微信是连接人与人,工业领域的连接则是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连接机器。在连接的基础上,将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过去的工厂使用的设备都是单机设备,设备之间并没有互联起来。而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机器和机器通过智能的自动化手段连接在一起,每台机器都变成一个智能终端。“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模式,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经济新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是使生产系统革命引起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变革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互联网+”的本质是对传统行业进行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的革新,动力是进行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意义是促进互联网和各个行业的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第一层维度已经从分散到了集群。互联网发展之初,由于势力分散,其改造传统企业的规模往往是点状的,而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已经到了成熟期,互联网+传统企业会呈现出更多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的连通。比如国内的BAT,它们的跨行业能力很强大,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巨大的平台。“互联网+”的第二层维度是从提速到创新。提高效率和优化配置是互联网进入传统企业的优势,随着信息的打通,市场上将产生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例如共享经济,其核心就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让身处商业生态圈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基于同一个目标,在共同的平台上创造价值。共享经济在美国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一个两口之家在家里做饭,不小心做了五人的量,于是他们开始在网上邀请别人到家里付费用餐。慢慢地,这种模式也发展成了一个专业的公司。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共享经济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它淘汰、颠覆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笨重企业,也鼓舞着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锐企业登上舞台。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

中国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它们分别与“互联网+”组成了农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过去15年,中国的互联网一直在服务业进行创新。过去10年,中国风险投资的钱90%以上都投到消费互联网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分支,比如电子商务、O2O、互联网金融,还有现在非常火的P2P。如今,产业互联网和农业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要先从服务业开始?因为消费互联网是一个B2C的生意,更容易、更快,当这些互联网公司聚集大量用户之后,它们就拥有了巨大的流量,以此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互联网+”已经开始向工业和农业延伸了。

工业4.0是整个“互联网+”的重要部分。中国企业实施互联网+制造有三个基础:软件一体化、创新生产硬件和外在移动互联网。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得最快、最迅速,而与此同时,另一端的创新生产硬件、软件一体化还处在追赶的阶段。在这样独特的发展条件下,我们可能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制造之路。

那么,这条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制造之路如何走?中国有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中国已经发展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尤其在ICT产业中已经局部领先。在移动通信领域,华为、中兴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中国移动是TD-LTE标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武器库。在应用端,中国的移动互联企业也已经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第二,我们的市场规模巨大,发展前景广阔。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占据相当份额,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

第三,中国制造有国家政策支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制订多项支持计划。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并把物联网、云计算单独列为重大专项工程,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5年6月,国务院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率领24个部委负责人一起参与未来中国制造的国家战略,这也是继《中国制造2025》出台后的又一重要落地举措,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由顶层设计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未来黄金十年,最大的风口在“互联网+制造”

2015年,中国有四个炙手可热的国家战略概念:第一个,“一带一路”;第二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三个,“互联网+”;第四个,“中国制造2025”。这四个战略概念其实是一体的,本质上是通过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对财富的再创造和重新分配。

2014年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M2)达到122.84万亿人民币(约合20万亿美元),增长近7倍,但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5倍的增长。这也意味着,M2/GDP的比重达到200%,远超美国M2/GDP的比重70%,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不可遏制。为什么?因为中国发行的人民币仅在本国流通,而美国发行的美元却在全球流通。为什么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呢?是因为美国让全球其他国家帮它消化了通货膨胀。

20万亿美元的M2和过高的M2/GDP值反映出中国过剩的流动性。可以说,现在的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优质的标的资产。只要有相对高收益或者被低估的资产,都会被过剩的资本疯狂围剿。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了“池子论”的概念:对于国内过多的“热钱”资本,要在总量上实行对冲。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要进来的话,我们建一个池子把它放进去,而不让它泛滥到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去。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时候,再从池子里把资金放走。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从宏观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过去十年,这个池子是房地产,中国的“热钱”全部进入房地产行业,变成了无数高楼大厦,并推高了房价;后来,中国经济下行,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这些“热钱”又进入股市这个洼地中来,大家一哄而上,结果导致股票市场急剧动荡。现在第三轮的国家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鼓励我们投资初创的高科技企业,将富余的流动性资本引流回实体经济,变市场驱动为资本驱动,发动全民性的生产和劳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趋势:第一个是未来十年是创业的黄金十年;第二个是未来十年是股权投资的黄金十年,而不是股票投资的黄金十年。

这些国家战略概念实际都瞄准了巨大的存量货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进入股市是机会还是风险?结局大家也看到了,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并且风险似乎更大。现在,由于P2P的兴起,投资已经不仅仅限于股市了,假如一位普通投资者手上有200万元,他是有可能投资高科技产业的。中国未来十年的股权投资跟上一轮的股票投资一样,人人都可以参与。未来十年的投资理念是“少量多投”,在一家公司投少一点,占1%、5%、8%,不要超过10%,超过10%要看报表,要派董事,所以要多投公司,广撒网,分散风险,这是一个方向。

从各个维度来看,中国经济都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变化:传统企业在衰落,大企业在裂变,小企业在聚变,大众创业、人人创客的机遇来临,资本之间的配置产生新的驱动,无数个驱动力组成了社会前进的动力,这种创新力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即将打破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构建新的商业文明体系。而身处这一巨变之中的我们,正赶上一个最好的时代。

笔者认为,未来十年,在“互联网+制造”领域中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工业4.0概念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市,它们将聚集在三大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智能工厂。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未来,所有的制造企业都要转型成智能工厂,这是一个数十万亿级的市场。智能工厂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工厂转型而成的智能工厂,比如沈阳机床、青岛红领;第二类是创客新创办的智能工厂,用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比如深圳大疆无人机。

第二个领域是解决方案公司。它们是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等工业4.0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公司。

第三个领域是技术供应商。它们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九大技术领域的供应商。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互联网+”在中国的重大转型契机,更是从政府层面为推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所做的有力举措,未来“互联网+”将在中国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活力。第二章全球工业革命新趋势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类相对滞后的生产手段与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是对这一矛盾的缓解。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就是为了解决当时人力效率低下和动能不足的问题,改良蒸汽机使庞大的机械设备得以被驱动,人力从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为了解决规模化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在生产流程详细划分以及生产活动原料、部件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模式,劳动力的效率得以最大化;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以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的设备取代了人类重复性劳动。

如今,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类对生产力的新需求,与现有生产手段产生了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规模化和定制化之间的矛盾、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矛盾。

人类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先进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效率优势。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春花教授认为,“转型的本质在于经营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除了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外,泰勒在美国全面运用了‘更聪明的工作’方法,使美国体力工作者效率更高,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其他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多”。小米投资人刘芹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机器把人类从许多重复低效率的劳动操作中解放了出来,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提升了效率。互联网的本质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次普遍的效率提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和大机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与电气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工业。前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解决的都是可见的问题,譬如避免产品缺陷、避免加工失效、提升设备效率和可靠性,避免设备工长和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在工业生产当中呈现出可见、可测量,往往容易解决。而第四次工业革命解决的是不可见的问题,关注点是这些不可见因素的避免和透明呈现。

2045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叫“奇点临近年”。“奇点”这个术语描述的是导致机器智能大爆炸的技术加速现象,它是由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在1958年想象出来的。美国在过去20年中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计算机的两大功能,第一个是输入,第二个是智能。由IBM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联合研制的“超级电脑”沃森,已经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打败”了全美最强大的人脑,所以硅谷的未来人类学家预测,2045年机器的智能会超过人的智能。最近这个概念被未来主义者雷·库兹韦尔普及,他明确地指出,2045年将成为奇点临近年。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打开iPhone问Siri,北京城有几个吃烤串的地方?这些问题对于Siri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因为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是这个时代的“原力”之一,它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的发展和处理大数据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度学习的发展,都对人工智能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纵观全球工业发展史,工业1.0历时86年,工业2.0历时99年,工业3.0发展至今已经44年,并还将延续10~20年,而笔者判断,工业4.0需要用30~50年的时间来观察它的演进趋势。

一个激荡风云的大时代开启之初,是不是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在国内的论坛上笔者讲过两个案例,第一个是15年前在上海市区买房的人,现在都已经坐拥几百万、几千万的身价;第二个是30年前台湾人、香港人到广东开设工厂,当时他们闭着眼睛都可以挣钱,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视野、见识比我们更多、更有经验。但是今天,台湾人和香港人在大陆已经很难挣钱了,大陆的企业家已经崛起了。同样,目前中国有很多企业家到印度、到非洲去淘金,是因为这些地方还有待开发,可谓遍地黄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

在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中,以硬实力为代表的技术概念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譬如工业1.0对应着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时代,工业2.0对应着以生产线为代表的流水线时代,工业3.0对应着以软硬结合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而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工业4.0的价值源泉重点已开始向软实力倾斜。

工业4.0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革命,而且是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创新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制造业的革命是工业4.0实现的基础条件,其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商业模式与智能服务体系的创新技术变革,这两者才是未来工业界竞争的关键。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

从世界各国制造业产业链的位置来看,中国在底端,美国和德国在顶端。现在,全世界制造业的排名,美国和德国处于第一阵营,中国、日本、韩国在第二阵营。

工业1.0产生于英国,英国因此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工业2.0和工业3.0产生于美国,所以美国在这期间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而工业4.0首先由德国提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了德国想成为世界的霸主。现在,不仅仅是德国在推进工业4.0,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都跟随德国的策略一起推进工业4.0,所以我们可以把工业4.0理解为德国引导整个欧洲一同在推动这一波浪潮,试图挽回欧洲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衰落。因此,这一场世界性的革命,我们称之为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大战”丝毫不为过。

美国推出了工业互联网,代表全球工业系统与智能传感技术、高级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连接和融合,其核心三要素包括智能设备、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人与设备交互接口。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体系和智能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是工业系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和外延。

美国的科技优势确实强大,今天“.com”的后台全部在美国。举个例子,美国M公司在2009年就推出了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构想,即通过新一代IT在各行各业中的充分运用,比如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公路、建筑、电网、供水系统、油气管道乃至汽车、冰箱、电视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这些物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再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这类设备和方法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便可以通过互联网精确而又实时地从事生产、生活的管理,并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理想境界。这一概念受到了C国政府的一致看好。该国的数家地方政府都与M公司进行了合作。然而,由于这一项目涉及多方数据(包括城市居民的身份信息、地理数据、资源信息等),有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因此该项目被迫中止,成为了将智能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次短暂实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德国和美国是制造业的第一阵营,而日本落后了呢?笔者个人的观点是,日本在这一轮工业革命当中落后的原因是其在信息技术和研发上的落后。但是日本这个国家不会因此衰落,因为日本还有两个很强的优势:第一个是新材料,日本是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国家,它在诸如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和单晶材料等材料技术上有非常好的优势;第二个是日本还有相当一批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在海外运行得非常好。

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9月,日本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为992万人,自2012年12月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人大关。对此,日本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提出了一个颇具革命性的想法:大力发展机器人。他认为,日本若能导入3000万台可24小时工作(3倍于正常人)的产业机器人,就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制造业劳动人口,而支付给每台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7万日元。这无疑将让日本一举两得地扭转了在生产力和劳动人口方面的劣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工厂的生产力主体是机器人,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将会提升工厂效益。未来工厂之间的竞争将是智能设备和智能系统之间的竞争。智能制造是核心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这三大国家战略虽在表述上不一样,但本质上异曲同工,同在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未来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各个国家都在构建自己的智能制造体系,而其背后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

美国和德国是全球制造产业链的第一阵营。那么,美国与德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德国是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供应商,根据工业4.0提出的设想,德国将运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工厂中的生产设备,使它们智能化,从而将工厂变为具备自律分散系统(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ADS)的智能工厂。所以,德国的切入点是工厂智能化,其希望凭借装备制造嵌入式系统成为这一轮工业革命的霸主。当前,德国以西门子、博世、SAP等公司发展工业4.0的核心,是由于这些公司在工业自动化、设备研发、公司资产管理等方面拥有突出的优势。

美国工业互联网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全球化的工业网络,但与工业4.0相比,工业互联网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大数据等对工业领域服务方式的颠覆——同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服务恰恰是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最为擅长的。美国的众多IT巨头已经加入到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来了:谷歌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亚马逊(Amazon)进入手机终端业务,开始运用无人驾驶飞机配送商品……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