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06:31:41

点击下载

作者:陈光义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国小镇

大国小镇试读:

前言

特色小镇、小城镇是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各地也纷纷出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具体政策。多点布局、别具特色、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受到不少资本的青睐,全国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如今,特色小镇被冠以多重使命,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风口”。

到底什么才是特色小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非建制镇的特色小镇和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在较早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形态更多的是“非镇非区”,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此外,全国还有一些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强调特色小镇指的是位于城市周边、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已基本廓清。

在我国,特色小镇毕竟是个新事物,在探索和推进的过程中,发展理念、规划路径、政策协调、体制机制转变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盲区和难点,亟待关注和破解。

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运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建设特色小镇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产业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发展阶段差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不可照抄硬搬、盲目扩张。《意见》中强调,建设特色小镇应建立在以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从各地实际出发,防止照搬照抄。《意见》也对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的预期做了框定,要求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

从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到同年7月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委相继出台相关通知和指导意见,再到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布,可见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不减。

瞭望智库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研究和舆论传播优势,参与特色小镇的政策建言以及舆论氛围的营造过程中。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和瞭望智库联合主办的第31次“文津圆桌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对特色小镇建设培育中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2017年3月,瞭望智库在“中国特色小镇高峰论坛”上率先发起成立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联盟的倡议,通过聚焦特色领域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链接专业资源、整合传播渠道等方式,构建“政府+企业+产业+资本+智库+传播”的特色小镇运维生态系统。

一年来,瞭望智库集合多次研讨会及论坛成果,携手特色小镇参与主体,在全国范围展开实地走访,深入总结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经验,编著成《大国小镇——中国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与行动路径》一书。希望此书能为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的工作者提供帮助。

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韩斌,南京大学教授张鸿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等人对本书提供的一些帮助和支持。感谢特色小镇编写组,感谢中国财富出版社刘晗女士的鼎力相助。

本书是瞭望智库特色小镇研究的第一本专著,比较偏向理论;第二本专著《小镇花开——中国特色小镇实践案例解析》目前已经在编著过程中,让我们期待它的问世。作者2017年7月宏观篇特色小镇风云起引言: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下一站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稳步提升到了2016年的57.4%。这意味着我国每年约有1750万人涌入城市。然而,各种大城市病也相继产生。在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已成为城市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居住在特色小镇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德国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但是7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在美国、法国等城市化同样非常成熟的国家,都有大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成为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我国一线城市房价不断上涨、人口逐渐饱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打造中小城镇,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发挥各自资源、产业优势,形成区域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减轻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压力。特色小镇的概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中被提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并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践的主战场之一。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什么是特色?建筑大师吴良镛指出:“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为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他也指出:“特色就是‘个性’。‘独具一格’就是说,小到一人一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在个性或风格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了,被人认识,被人承认了。”小镇的特色就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小镇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镇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

为什么是“小”镇?过去,大城镇的现象比较普遍。或许是对历史与传统小尺度空间的不满;或许是受以“大”为“尊”“富”“贵”“威”思想的影响;或许是境外考察的“收获”;或许是审美素质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总之,大广场、大绿地、大马路、大转盘、大雕塑、大房子比比皆是。这种“比大”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是不是城镇的空间和环境要素越大城镇就越美?是不是这些要素越大城镇就越有特色?

城镇公共空间的尺度并非越大越好。这并不是说大就一定不好,有时也需要大,只是说不能一味求大或者盲目求大。“好(质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城镇公共空间尺度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关系到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它也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问题,它与城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质、使用者以及空间的划分与组织设计等因素有关。

从节省土地资源的角度来看,空间尺度太大是不利的。从人对城镇空间的需求来看,空间尺度太大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人对城镇空间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有时需要开阔的大空间,有时需要亲切的小空间;从城镇空间的功能性质来看,并非一概都需要大空间,有的需要大,有的却不需要太大;从空间设计的技巧来看,我们可以让空间“以小见大”,并非一定需要实际的大空间。

城镇空间的大小是人对空间的一种视觉与心理体验和感应。人对空间的感觉并不完全是由实际空间尺度所决定的。人的空间尺度感是一种感应尺度效应。为什么中国私家园林的方寸之地能使人感受到江河山川之博大?为什么仅有1.28公顷的美国纽约蓓蕾广场让人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这无不得益于空间设计的美学效应。这就说明,深受欢迎的“好”空间不一定就是大空间。

我国特色小镇的灵感起源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温泉/会展/运动小镇、美国的布兰森音乐小镇、法国的格拉斯香水小镇等。这些小镇都极具产业特色,业态新颖、有趣,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拜访的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上对小镇的认识。

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在参观完云栖小镇的梦想大道后感慨道:“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这是李强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也由此诞生。2015年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浙江版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等内容。2015 年年底,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获得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批示。此后,特色小镇培育得到多个层面的重视和推广。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在政策红利的助推下,特色小镇的概念迅速向全国渗透。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小镇概念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产业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而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强”,是指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3年投入30亿元到50亿元,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主的人员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二)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也就是要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出旅游和文化功能,并完善好功能,而不能是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三)形态打造“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

特色小镇形态打造要“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很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美好的事物、美丽的环境都能转化为很强的生产力。

首先,骨架小。特色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的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要控制在3平方千米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千米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其次,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最后,气质独特。特色小镇要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出小镇的独特味道,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四)运作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体制机制非常活。“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要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地方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二、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一)产业功能

产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特色小镇,首先是产业之镇,是一个产业的空间载体。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小镇的繁荣,也必须要有产业支撑。特色小镇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内生式产业发展。内生式产业发展就是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摆脱产业发展非意愿恶性循环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攀升。

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与现有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不能混同:从产业本身来看,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如云计算、基金、互联网创业等,更具创新性,而且需要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与产业园区的一般性集聚是有所区别的,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将体现更强的集聚效应和产业叠加效应。另外,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却产业以外的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二)文化功能

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产业的集聚、融合,其地方文化、休闲文化的魅力,也将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元素。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即作为共同体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奥斯特罗姆等人在《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一书中写道:“共同体是由赞同建立的。”一方面是共同体文化对个体的统摄、范导、吸引和关怀;另一方面是个体对共同体文化的自觉皈依、奉行和遵守。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共同体,当然更需要建立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将“镇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凝聚力。正如豪格·阿布拉姆斯所说,“一个对群体行为有着可靠影响的因素是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通常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升群体生产力和群体的表现,促进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改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满意度,促进群内沟通,降低群内敌意,并引导敌意指向外群,提升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要注重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小镇个性文化,并将这种小镇文化植入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从而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三)旅游功能

游憩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大众性和日常性决定了特色小镇游憩功能具有公共属性。特色小镇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游憩单元以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从而满足人的基本游憩需要。

旅游功能既阐明了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撑和文化特点,也展示了小镇发展的主体方向。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还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不论是古镇游,还是生态小镇游,都鼓励人们慢下来、住下来、轻松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导消费的作用,吸引人们通过消费去释放、去体会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四)社区功能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自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社区概念后,其内涵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而逐渐丰富。在滕尼斯看来,社区即“共同体”,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共同体,是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际关系亲密无间、人口同质性较强的共同体。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应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既能吸引和满足小镇居民工作和创业的需要,也能使其感觉小镇生活的舒适和自在,增加对小镇社区的心理归宿感。

综合来看,特色小镇上述四个功能的叠加融合,才是特色小镇的应有内涵。这四个功能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融为一体。优质的产业是小镇的立镇之本,文化是小镇之魂,旅游是小镇之美,社区是小镇之命。只有这四位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三、特色小镇与相关概念(一)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

2016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指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二)特色小镇与重点镇

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是发展休闲旅游,不负有其他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受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城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可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三)特色小镇与新农村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充分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起农村新经济发展的平台,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因此,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必将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四)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

特色小镇不是单纯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与工业园区只承担工业发展的功能不同,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工业以外的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镇的特色不只限于工业,城镇格局、建设风貌、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形成特色。传统工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千米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园区向社区的转变。(五)特色小镇与产业新城

产业新城是以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然后城市的发展又促进产业化同时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是先形成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特定地域,这些特定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型升级,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的集工作、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的新城。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进而实现“产城共融、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特色小镇是新型精品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实行产城融合、服务配套、管理健全的发展模式。四、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伴随工业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而进行的,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浙江、江苏、广州就已经有了一批特色小镇,例如温州柳市镇(中国电器之都)、浙江绍兴县柯桥镇纺织市场、台州市路桥区旧轮胎市场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市场逐渐形成了规模经济,有的产业甚至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领先地位。这些小镇的发展历史为后来的特色小镇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也是中国农村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具有创意性的过程。

进入新阶段以来,特色小镇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与新型城镇化有关的特色小镇的发起阶段。党的十八大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城镇化作为重大战略举措。若干政策文件开始相继出台,内容包括: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魅力村庄;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小镇等。这些系列文件拉开了发展特色小镇的序幕。二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阶段。2016年7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随后各种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特色小镇的建设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与新型城镇化有关的特色小镇的发起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今后十年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4〕9号),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提出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的作用,提升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商品和要素集散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特色小镇。

2015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6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提出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2016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加快建设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二)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阶段

2016年4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土资发〔2016〕38号),提出用地计划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倾斜,向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重点镇倾斜,保障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全面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完善收益形成和返还机制,将挂钩收益全部返还农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2016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2016年8月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候选近5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无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的优秀特色小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财政部农业司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上报的候选小镇进行复核,并现场抽查,认定公布特色小镇名单。

2016年9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6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6〕827号),提出各地要按照美丽宜居村镇示范指导性要求,选择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美丽宜人、村镇风貌和基本格局特色鲜明、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传统文化和乡村要素保护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当地居民(村民)安居乐业的村庄和镇作为示范候选对象,并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目标、模式和管理制度,科学有序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提出了五条总体要求:坚持创新探索、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产业建镇、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市场主导。同时提出了九条具体措施:分类施策,探索城镇发展新路径;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完善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提升质量,增加公共服务新供给;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主体多元,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城乡联动,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创新机制,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2016年10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件还指出:“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各地要充分认识培育特色小镇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6年10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认定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1.第一批特色小镇数量及地区分布

从各区域的特色小镇数量来看,华东区域和西南区域的数量是最多的。图1 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数量及地区分布图

2.第一批特色小镇类型结构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荐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见图1)。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

2016年10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发改农经〔2016〕2257号),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有序发展以农业和森林为主题的公园。图2 第一批特色小镇类型结构

2016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2016年11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提到支持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支持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结合林场布局优化调整,建设一批特色宜居小镇。

2016年12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机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发改规划〔2016〕2604号),提出要发挥优质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的双重资源优势,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70号),提出开发连接旅游景区、运动基地、特色小镇的低空旅游线路。

2017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要对小城镇予以资金支持,在融资规划、信贷、融资模式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2017年2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在明确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配合资金支持。

2017年3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

2017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商业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7〕81号),实施项目储备制度,提供配套融资。五、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探析(一)基于国情的政策意见推动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是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泉。迅速兴起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缺乏明晰的战略规划引导,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分析起来,突出的问题有三点:一是不少发展较快的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畸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形成二元格局,不利于培育稳定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三是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总量明显偏少,大城市、特大型城市由于吸引要素的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而迅速膨胀,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由于吸纳就业的能力弱而发展缓慢、数量偏少,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从2016年开始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特色小镇进入国家层面推广的新阶段,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成为释放巨大需求潜力的重要改革举措,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一方面,特色小镇让农村更多的优质资源就近集中,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过多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的现象,减少和避免“城市病”,进而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二)基于实效的财政土地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小城镇方面的政策文件,但除了“十二五”期间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资金上支持过一批绿色低碳小城镇外,很少有资金支持。

因此,当下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三部委的文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都有关于资金支持政策的内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在组织领导和支持政策中提出两条支持渠道: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二是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应当说这是中央财政资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给予支持,具有十分强烈的导向意义,说明中央相关部门确实把特色小镇放到了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上。

省市方面,以浙江为例。第一批特色小镇考核验收后,这些小镇将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的支持。土地要素方面,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或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财政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另外,还将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拥有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权,在行政上给予充分支持。

由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相对起步较早,制度措施较为完善,其他各省市旅游小镇建设刚刚启动,奖励制度与措施暂未成熟,但已初现端倪。(三)基于浙江的成功示范效应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曾在调研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时表示,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高度重视学习国际惯例,善于研究经济规律;高度重视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比较优势;高度重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高度尊重和重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能力。

按照浙江省的规划,3年内,每个特色小镇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同时,在浙江省的设计中,特色小镇建设是该省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优势,突破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和城乡二元结构,解开经济结构转化和增长动力转换难题的战略选择。

可以说,正是因为基于省情、尊重规律、立足产业,杜绝运动式地凭空规划和打造“政绩小镇”,浙江的特色小镇才慢慢地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成为承载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崭新平台。

目前,浙江省已经公布了两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特别是首批37个特色小镇,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效。一是特色小镇正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各个特色小镇都成为了创新创业人才的首选地,成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每个小镇都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二是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首批37个特色小镇吸引了3300多家企业,完成投资480亿元,有5个小镇投资已经超过20亿元。三是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特色小镇为现代创业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创业需求供给,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了有效的需求供给,在高质量产品供给上也有了新的作为。四是特色小镇正成为各级干部积极主动作为的新舞台。特色小镇为浙江干部主动了解新经济、发展新经济、做实新经济提供了有效抓手。(四)基于特色的文化传承需求

特色小镇是厚植城市底蕴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镇化是一种“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造成了不少“贪大求洋”的城市在大拆大建中割裂了历史、摧残了文化,造成一些城市“有城市无历史”“有城市无文明”的现象。而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小镇发展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融历史文化于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之中。对于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特色小镇而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打造更要求有机统一与完美结合。特色小镇生产力配置一定要找到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找到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五)基于现实的创业选择要求

创业选择成本洼地是特色小镇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城市中心区、主城区的建设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要保持城市的包容,又要加大城市的税收,还要增强城市的管理力度,造成巨大的管理成本。而特色小镇是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对冲经济下行、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但是,大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往往会导致人们创新创业的成本太高,空间不大。特色小镇多分布在大都市周边,相对远离大城市中心,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是吸引科技含量高、资金相对不足的年轻创业者的理想栖息之地。可以说,特色小镇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灵活的机制、优质的服务为“创客”们提供起航的港湾与梦想的翅膀。六、建设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一)集中各类政策的“黄金结合点”

城市的发展要求我们从一、二产业中逐渐脱离出来,既能让百姓看到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汇集资本、技术,打造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于是特色小镇便成为一个极佳的途径。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而成为各类政策集中支持的一个“黄金结合点”。特色小镇发展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有助于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地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有利于改进政府管理,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发展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投资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

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之一。而浙江省作为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浙江省的经济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义乌的衰退就是一个例子。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制定了“兴商建县”的政策,大力发展露天批发市场,义乌人靠着廉价、低利润的小商品走在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前列,义乌也一度有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称号。但近些年来,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开始衰落,大量商户倒闭,财政收入下降,其根源在于低端、廉价的贸易模式。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薄利多销”不能再产生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逐渐趋于高质量的产品,低端商品大量过剩。“义乌模式”的衰退使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中的问题,而特色小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将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大量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特色小镇通过对传统资源和高端要素进行配置重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激活了本土特色产业和文化内涵,同时提供了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空间产品,满足了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性消费需求,搭建了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的平台,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三)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

特色小镇位于城、乡之间,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我国新型城镇化重点要突出实现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将通过产业聚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农村户籍人口城镇化、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科学、合理地引导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序推动人口流动,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形成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的各种需求,又将促进地产、金融、公共基础服务等配套设施产业的发展。因此,特色小镇是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架构的形成。(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