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00:59:21

点击下载

作者:冯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孩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二孩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试读:

前言

一切都值得!

我家孩子特别霸道!

我家孩子怎么那么自私!

我家孩子不同意妈妈生二宝!

我家大宝老说要把弟弟送走!

我家两个孩子怎么总是打架!

......

在养育孩子的路途中,我们会遇到无数困扰我们的问题,它们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时时压在我们心头。我们担心这些问题反复出现成为痼疾,我们害怕这些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将它们扼杀在微时!但我们怎么都做不到!于是,在所有问题的背后,出现了一个同样的声音——我怎么就这么失败?

我家孩子特别霸道——他长大了会不会也很霸道——我必须纠正他——可我怎么就是没办法纠正——我怎么就这么失败?

我家孩子怎么那么自私——他长大了还这么自私可怎么办——我必须让他大度起来——可我怎么就是做不到——我怎么就这么失败?

我家孩子不同意我们生二宝——要是我生了他会不会恨我恨二宝——我得说服他同意——可我怎么就是做不到——我怎么就这么失败?

我家大宝老说要把弟弟送走——他怎么就是这么小气——我必须让他接受弟弟——可我怎么就是做不到——我怎么就这么失败?

我家两个孩子怎么总是打架——为什么他们就看对方这么不顺眼——我必须让他们相亲相爱——可我怎么就是做不到——我怎么就这么失败?

......

我也曾无数次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有没有能力带好我的两个孩子。当孩子们大哭不止的时候、当他们俩大打出手的时候、当孩子不愿上学不愿写作业的时候、当哥哥死活也不愿把两个气球中的一个让弟弟玩会儿的时候......这样的挫败感从各个方向袭来,几乎把我打趴下!

渐渐地,我明白了哭泣的意义,我了解到冲突的必然存在和正面价值,我感受到孩子愿意把上学的恐惧告诉我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理解了哥哥对自己物权的保护是他成长的需要,我理解了弟弟对哥哥的招惹是他的生存之道,当这些挑战为我赢得了成长的转机时,我终于不再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是我做得不好”!

慢慢地,我开始学着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孩子们的挑战!他们的抱怨是对我的信任,他们的争执是在为自己争取成长,他们的哭泣是在进行自我调整,他们的退缩让我们有机会反省哪里做得还不够好!

在孩子们身上,我渐渐能够欣赏到成长的力量,他们引领着我正视自身的黑洞——那些我自身成长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我的问题一个个被解开,我眼中的孩子竟越来越可爱,我眼中的养育竟越来越明朗!

这是《二孩时代》系列的第二本书,源起于《二孩时代》出版以来读者们与我的众多互动。他们在“二孩时代冯颖”微信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在课堂中向我提问,当然也有很多我内心的疑问!

这些问题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二孩世界!我终于可以跳出和杭杭睿睿的小小世界,来到如此多二孩家庭所构成的真正的“二孩时代”!原来我们的问题是如此的相似,我们为大宝的安全感担忧,我们为两个孩子的嫉妒冲突头疼,我们为如何在两个孩子间寻求平衡伤脑筋,我们为如何成为更好的妈妈而挣扎!

不要拒怕所有的问题,它们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无比的世界!我们所有的自责、愧疚、迷茫、着急,正是我们觉醒的原动力!那些低落、无序、混乱、抓狂的日日夜夜,也正是生活开始改善的起点!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它才有被处理的机会!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父母篇》《手足篇》《隔代篇》。

与《二孩时代》一样,我仍然希望大家从“父母成长”这个主题开始整本书的阅读。十余篇小文,记录了我这一年来的思考和成长。从摆脱完美主义的奢望到父母们最关心的情绪控制问题,从面对孩子的感受到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从如何看待孩子的哭泣到如何利用亲子书籍指导我们的自我成长......希望我的思考与成长也能给您带去启发!在“二孩父母”部分,我尝试着从二孩妈妈心态调整、两个孩子的关系平衡、接纳嫉妒、父子关系、二孩妈妈事业发展等角度与您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手足篇》分为“大宝”“小宝”“二孩相处”三个部分。来自几十个家庭的案例与问题为我们刻画了更为完整的二孩家庭画面。这里有相当典型的二孩困惑,但愿我们的探讨能带给您启发与释然!

最后一部分《隔代篇》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隔代养育可以说是我国一种极为普遍的养育状态。我们享受着它的便利与实惠,却几乎未曾表达我们对祖辈应有的感恩!我们频频控诉隔代养育的弊端,却未曾为祖辈的成长提供养分。如果隔代养育必然存在,我们就需要给予祖辈更多理解、更多感恩、更多支持、更多鼓励!

二孩养育,对于我们所有的父母、祖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携手同行的路上,让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正如《2015二孩养育报告》中所说——

虽然在我们的养育中,还有很多遗憾:因为人手太少、精力不够、时间太紧、育儿知识太贫乏,我们没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大宝,没有照顾好大宝的感受,不能同时满足两个孩子的需求,没能平衡好两个孩子的矛盾;我们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朋友渐渐疏远,还让父母受累了!

但二孩父母几乎没有后悔生育了第二个宝宝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宝成长了,二宝也更好带,他们的生活有了彼此的陪伴,更懂得分享、更加会宽容;夫妻之间更亲密了,家人也更加团结了,我们对彼此对家庭都有了更多责任感;我们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父母,更懂得感恩,更加接纳父母;也因为多了一次育儿机会,更加能够理解个体间的差异,更加从容,更加平和,更能包容,更加得心应手;最最重要的是,父母们通过两个孩子的养育,获得了又一次宝贵的成长!

我们要对未来的二孩父母们说——虽然二孩的路上有苦有乐,但你会有众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用耐心、爱心、勇气,坚强地走下去,你会收获满满!二孩时代,你拥有的不只是两个孩子,而是更多的幸福!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如此!

一切都值得!冯颖泡泡 6 岁,朵拉 4 岁,深圳可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的孩子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从而有动力去探寻自己成 长的经历、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去实现全新的自我成长!——《不做完美妈妈》杭杭 7 岁,睿睿 4 岁,北京因为他们,我终于有机会再次触碰到真正内心的声音!他们用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带领我回到那个最本真的状态,让我重省自己的 人生,以及生命的意义!——《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暖宝 4 岁,暖妹 2 岁,北京只有当父母有了更开阔的眼界、更开放的心灵,孩子才能有机会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育儿,是一门需要预习的人 生功课!》豆豆 3 岁,妍妍 6 月,北京爱,是需要明确表达的!在这一点上,孩子们是我们的榜样!——《生了二胎,我们的爱就会减半吗?》放放 3 岁,纵纵 3 岁,北京忙乱,是新二孩家庭的必然状态! 但这种忙乱,却给了我们机会去思 考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当我们被忙 乱折磨得忍无可忍之时,也正是 我们做出改变、迈出成长步伐的 开始!——《我的二孩生活乱成一锅》张诗芸 8 岁,张诗阅 2 岁,北京只要有情感的竞争,就会存在嫉 妒;只要有资源的竞争,就会存在 冲突!既然嫉妒没有办法消灭,我 们也没有办法把它打败,那么允许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是不是一 个更好的办法呢?——《接纳嫉妒是妈妈的功课》威威 6 岁,霖霖孕中,深圳二宝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成长,在他尚未成形时就已来到!随着他的出生、成长,他会给爸爸妈妈、给哥哥姐姐、给我们这个家庭, 带来无尽的机会!——《生育二宝,需要询问大宝意见吗?》妞妞 6 岁,球球 2 岁,上海分离,并不是撒手不管!信任,是一种更加宽广、更有力量的爱!我们的大宝,会带着妈妈全新蜕变的爱,迈出走向独立的每一步!——《怀老二,黏人的老大怎么 办?》毛毛 4 岁,沫沫 2 岁,北京两个全然开放的孩子,他们从彼此 最真实的关系中面对最真实的自 己。他们有机会从彼此的相处中接 触全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模 式,从而修正自己的处事方式。当 父母们能够怀着信任与欣赏给予他 们适应与调整的自由时,孩子们便 能够从这些矛盾与相处中找到最佳 的相处方式,并且发展更加完整的 自己!——《鼓励大宝维护自己的权益》乐乐 13 岁,巧巧 10 岁,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宝会慢慢感受 到弟弟妹妹的成长带给自己的触 动,那种身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和见证弟弟妹妹成长的感动!——《如何处理二宝对大宝的打 扰?》铭铭 7 岁,灵灵 3 岁,浙江海宁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无数次的模仿去提升、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模仿可以说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在二孩家庭,小宝对大宝的模仿更是无处不在。——《学来的欺负》高高 4 岁,宽宽 2 岁,北京你会渐渐发现:当我们喘着粗气、强压内心愤怒、勒令他们停止战争时,孩子们同样会喘着粗气、藏不住怒火、爆发更大的战争。 而当我们心平气和、迎接这新的成长时,孩子们会迅速降温、平息怒火、寻找机会和好如初。——《当孩子们打架时,愤怒的究竟是谁?》乐乐 3 岁,可可 1 月,上海手足相争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 系列既深刻又普遍的问题:我被爱 吗?是被真诚、绝对地爱着吗?我 被需要吗?我有什么特别吗?我有 力量吗?如果我的父母爱上另一个 孩子,他们会不会不再爱我?我能 让别人服从我的意志吗?他能做 的,为什么我不能做?他能得到 的,为什么我得不到?——《为什么手足间的冲突无法 避免?》雨航 4 岁,雨桐 4 岁,北京手足亲情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是一份不用过多干预就可以自然形 成的感情。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 有冲突、有分歧、有委屈、也有欢 笑!正如任何一份真实的爱情,也 必然要经历争执、流泪、动摇,才 有可能走向坚实一样!——《如何引导二孩良好的相处 模式》虫虫,深圳如果我们现在能够与母亲修复关系,而不是强化矛盾,那么共同养育孩子的这段经历必将让我们冰释前嫌!也只有当我们能够发现、 认知并感受到那些曾经被误解、扭曲的来自于母亲的爱时,我们对孩子的爱才能够以我们真正希望的方式,自然而又恰当地流淌 出来!——《为什么妈妈和姥姥之间常有冲突?》威威 6 岁,深圳我们也要承认,来自祖辈的爱同样也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成长养分,那种宠溺和无条件的爱本就和父母之爱不同。只要父母承担起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祖辈的宠爱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少负面影响,反而是他们成年后的美好回忆呢!——《老人总是护着小宝怎么办?》

父母篇-自我成长

不做完美妈妈!

自从当了妈妈,我开始关注亲子养育。阅读了那么多新教育理念和新教育技术的书籍,我热血沸腾!

是啊!书上讲得多么有道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不正是我最想给孩子们的吗?这不也正是我小时候希望得到的吗?我常常边看边想,如果我小时候也得到这样的养育,如果我的妈妈当初也能这样对待我,今天的我就绝非现在的我。我一定充满力量、充满自信!我一定心态健康、充满安全感!我一定独立自主、创造力十足!因此,我一定不能像儿时妈妈对待我那样去对待我的孩子们,我一定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充分的爱!

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的孩子们,我亲自哺乳到一岁半,我每天坚持自己带孩子睡觉,几乎24小时和孩子待在一起!

当他哭泣的时候,我尽量不打断他,陪在身边等待他恢复平静!

当他愤怒的时候,我尽量不评价他,让他用安全的方式宣泄完自己的情绪!

我希望我怀抱中的这个孩子,在爱的浸润下成长为一名阳光的少年、一名上进的青年、一名有担当的男子汉!

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对自己失望。因为我发现,我做不到当初对自己的要求了!

我明知道孩子到了自我意识萌发阶段需要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我总会在他们哭闹着说“我不要”的时候烦躁不安,比他还激动!

我明知道孩子需要妈妈无条件地爱他,可当他们不听话、不配合的时候,我还是会语气强硬、毫不妥协,比他们还像个孩子!我明知道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可我总是忍不住在他们清晨不肯起床上学的时候不断催促训斥,直到自己都讨厌自己的表现!

书上说得多好呀!我应该无条件地爱他,尊重他的成长规律,欣赏他的与众不同,满足他的成长需要,等待他慢慢长大!我有那么多可以参考的育儿方法,那么多权威专家的指点,那么多优秀前辈的分享!

我应该在他伤心的时候帮他澄清情绪,陪伴他消解悲伤。

我应该在他愤怒的时候平静包容,陪伴他平复心情。

我应该在他想要倾诉的时候耐心倾听,智慧引领。

我更应该屏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们伤及我的孩子。

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好呢?为什么从书上读到的知识用不到实处呢?

一定是我的成长有问题!出于一名心理学者的本能思维,我理所当然地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妈妈希望我听话乖巧,因此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听话乖巧的好孩子!所以现在,当孩子们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乖巧听话时,我就不知所措了!

小时候,妈妈那一代的教育理念就是严格要求、恩威并施。所以现在,当我本能地想要严格对待孩子却又理智地要求自己无条件爱他们时,自己都会矛盾到无所适从!

小时候,妈妈是个严格的时间遵循者。所以现在,我也无法逃脱一有时间压力就情绪失控的怪圈!

儿时的模式是那么根深蒂固地在控制着当下我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这一方面让我更加坚定我要打破这样的痼疾,不让这一模式继续流动到未来他与他的孩子之间。可另一方面,我也似乎对打破这一模式无计可施,它是那么顽固,它已经深刻在我的潜意识中,控制着我不经意的行为!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做不到那个我理想中的“完美妈妈”!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只能做个“普通妈妈”!

当我真的接受了这个事实,我才开始有所醒悟!

我接受了自己的确无法做到无条件爱他们,我不再抱怨自己,不再为此烦恼。我允许自己也可以有喜怒哀乐,允许自己也可以情绪低落。

我接受了自己的确无法平复两个孩子的嫉妒和冲突,我不再要求自己去做那个无所不能、摆平一切的完美妈妈。

更深刻的领悟在于,我终于真正在内心放下了对母亲的抱怨,不再纠结为什么她不是一个“完美妈妈”!这一切不是我的妈妈造成的,是她的成长带给了她与我相处的模式,而我的成长又带给了我与孩子相处的模式。妈妈已然在用她能想到的一切方法竭尽所能地在爱我,一如我在用我能想到的一切方法竭尽所能地爱着我的孩子们!妈妈给我的爱绝不亚于我对孩子们的爱!

以前,我曾自恋地感动于自己对孩子们的爱!这让我对自己有着美好的幻想,并无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完美的妈妈,同时也无意识地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完美妈妈。

但恰恰是这个要求桎梏了我,它除了不断让我对自己失望,让我越来越烦躁、越来越不满之外,没有丝毫的帮助!

直到我真正从内心放下了要成为完美妈妈的幻想。我不再要求自己成为那个不切实际的完美妈妈,我也不再要求我的孩子成为那个不切实际的完美小孩!

真正的改善终于从此展开——

从他们的哭泣中,我开始能关注孩子们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内心的烦躁和不安充斥;

从他们的打闹中,我开始能够欣赏男孩的力量和相处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担心他们感情不好以后只能用拳头解决问题;

从他们的嫉妒中,我开始能够体会他们对我的爱,而不是烦恼为什么我的孩子心眼儿那么小,是不是我做得不好;

从他们的磨蹭拖拉中,我开始能够发现他们的真正需求,那种真正听从内心指令的强大自我的声音!

然而,我也还是无法时刻做到心平气和,全然接纳。

我还是会烦躁,还是会大喊大叫,还是会催促,还是会失望。但只要我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进步,我就能从孩子们闪光的眼睛中看到那个体贴的、平和的、不烦躁的妈妈!看到那个努力上进的、不断改善的妈妈!

可能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没有哪个时间点,能让我们如此深刻地去质疑曾经的人生定位,去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去思考教育的真谛及生命的意义!

可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的孩子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从而有动力去探寻自己成长的经历,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去实现全新的自我成长!

我一直相信,一切的育儿技巧与方法都是表层的,唯有父母的人格与内心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本源因素!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完善我们的内心,真正实现我们自身的成长,那么一切外来的育儿技巧都无法真正帮助我们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体验,更给我们带来一次绝无仅有的全新的成长机会!

在此,我特别荣幸能与你分享我作为一名母亲的成长历程!这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段人生历程——成就我们的自我成长!

“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

已经把“上幼儿园”评选为“我最喜欢的三件事”的杭杭,今早又不愿去幼儿园了。妈妈很惊讶,因为近一个星期来,杭杭为了每天第一个到校,已经连着好几天一叫就起,还一再要求妈妈动作快点!

为什么今天不愿起床了呢?虽然不知道原因,但妈妈想着每天都那么早起的确也挺累人的,“那你再睡10分钟,妈妈过会儿叫你!”杭杭睁不开眼,点头同意。

10分钟后,妈妈再去叫杭杭:“起吧,7点半了!”“我太困了!”杭杭还是一点起床的意思都没有。

今天这是怎么了?“对了,今天你们不是去水立方看木偶剧吗?”妈妈想起来幼儿园今天有外出活动,而且他们为了这一天还提前排练了舞蹈节目。以前只要有外出活动,杭杭总是特别积极地要求早到幼儿园。妈妈觉着这句话一出,杭杭一准从床上跳起来。

没想到一点用都没有!杭杭还是没精打采的:“我起不来!”

奇怪,怎么连这都不管用?这完全出乎妈妈的意料!难道是昨天玩的太累了?“那好吧,再睡5分钟。”

5分钟后,杭杭还是不愿意起!

妈妈有点着急了:“杭杭,妈妈都起床1小时了,你每天都让我早点叫你,我每天都睡不醒,你要是不愿意去幼儿园你提前一天告诉我呀,我也可以睡个懒觉不是嘛!”

杭杭扯了扯被子:“那你再去睡会儿吧!”“你不去水立方了吗?你要说不去我就真睡觉去啦!”妈妈使出激将法,就不信他能不看木偶剧。“你去睡吧!”还是有气无力,还是不睁眼。

妈妈以为他还是想多睡会儿,一咬牙,心想过会儿他一准还是想去看木偶剧的,妈妈就先冷处理吧!“那我真去睡啦!”带着点赌气,妈妈回自己房间去了。

8点10分,杭杭起床来找妈妈。妈妈正得意呢,心想你还不是乖乖起床了?没想到杭杭哭丧着脸说:“我不想去水立方!我不想去看木偶剧!”

妈妈这回真是大吃一惊了:“为什么呀?”“我不想跳舞,我不想看木偶剧!”

妈妈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想看木偶剧,因为以前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木偶剧片段他都看得津津有味,木偶剧的诱惑对他来说应该是无法抵抗的呀!

不想跳舞倒是有可能,男孩子到了五六岁就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了,虽然他以前特别乐在其中,可这也不至于抵消他对木偶剧的热情呀!

能同意他不去吗?那不就浪费了120元的门票了吗?这样是纵容他不讲信用吗?他不去会影响班级演出吗?以后他一再轻易放弃决定怎么办?一连串的念头在妈妈脑子里转悠,可说服他的念头还是占着上风。“你真的决定不去?”妈妈严肃地问杭杭。

杭杭点点头:“不去!”“就算别的小朋友回来说特别好看你也不后悔?”妈妈特别认真地问他。

杭杭点点头,斩钉截铁地说:“不后悔!”

怎么办呢?眼看着就快到8点半了,幼儿园吃饭时间都快结束了。妈妈赶紧给老师发微信:“老师你们几点出发?”

老师回:“8点40。”

妈妈发:“杭杭说他不想去。”

老师回:“快来吧!”“杭杭你要想去现在还来得及,再过10分钟小朋友都出发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啊!”妈妈下了最后通牒。

杭杭依然坚定:“不后悔!就不去!”“那你自己给老师请假吧!”妈妈在做最后的努力。“怎么说呀?”杭杭虽然很不情愿,但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

磨蹭了一会儿,杭杭发语音给老师请假:“张老师,我实在是不想去,真是太不想去了,我不想去跳那个舞蹈,也不想去看木偶剧!”

尽管老师在微信里竭力争取杭杭:“快来吧,小朋友们都等着你呢!”但杭杭还是坚持他的决定。

8点40已过,妈妈见事已至此,只得开饭。

饭桌上,妈妈严肃地和杭杭谈话:“虽然妈妈尊重了你的决定,但其实妈妈是很不赞成你不参加集体活动的!一是你会影响你们班的表演,二是妈妈已经给你交了门票钱,这个钱就浪费了!”

杭杭低着头不说话,但看起来很明白妈妈说的意思。

妈妈接着说:“而且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你不愿意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就是不想跳舞,那个舞蹈太幼稚了!我还不想看木偶剧!”

好像不愿跳舞是主要原因,但妈妈还是一头雾水,为什么杭杭为了不跳舞愿意放弃木偶剧?“好吧,吃饭吃饭!”吃着聊着闹着玩着,忽然妈妈脱口而出:“要不今天我们去科技馆玩吧!”

杭杭最近心心念念要去科技馆的儿童馆玩,可双休日那里人实在太多总没去成。今天星期二,正好人少!“妈妈,这下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想去水立方了吧?”杭杭高兴得甚至有些得意忘形!

妈妈真是后悔这个提议,恨不得抽自己一嘴巴。“你要是这么说我们就不去了!”

妈妈既懊恼又生气,这样会不会让杭杭把去科技馆当成不上幼儿园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奖励?“我知道我知道!”

杭杭连忙哀求。“去吧!我想去科技馆!”“我也想去科技馆!”睿睿也在一边帮衬着。“好啦好啦,既然说了就去吧!但是杭杭你要知道,去科技馆和你不去幼儿园是两件事,我可不是奖励你不去幼儿园才去科技馆的!”“知道啦!”杭杭吐着舌头。

上了路的杭杭心情愉悦,主动聊起了妈妈尚未解开的疑问。“妈妈,我今天不想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不喜欢穿校服!”“老师让穿校服了吗?你昨天怎么没说?”妈妈惊讶于又听到了一个新的理由。“我就是不想穿!”“是因为穿校服不舒服吗?”“不是。”“那是因为穿校服不好看吗?”“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就是不想穿!”

好吧,就是不想穿,也算个理由吧!

到了科技馆,下车时杭杭特别认真地说:“妈妈,我不想去,是因为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

妈妈为之一震!“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我被这句话彻底征服了!这句话不禁让我重新审视起今天早上发生的这一切——

杭杭不想做一件事,妈妈的强硬要求动摇不了他,威胁警告动摇不了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热情邀请也动摇不了他。虽然他说不清原因,他也想不明白原因,但杭杭努力地想让妈妈明白他的想法,最终他找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原因——只是因为,它来自他的内心!

我有点感动,甚至有点羡慕,这内心的声音对于今天的杭杭来说,意义非凡!“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杭杭,妈妈想说,这个理由,足够了!

面对此时的杭杭,我不禁惭愧起来,我有多久不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当我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我能够如此有勇气地听从它吗?即便外界的阻挠来自于权威的妈妈和老师,也不为之动摇?

而我今天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杭杭这强大的内心声音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虽然表面上我尊重了杭杭的决定,但我的内心始终是抗拒的。我用威胁、引诱来阻挠他,用严肃权威的话语来给他施压,甚至在事已至此的情况下,我还把我被动的妥协装裱成冠冕堂皇的“尊重”!最后还想把它记录在这里,以示自己的成果!

我不禁在此时对自己“呵呵”起来。

原来,在纯粹的孩子面前,成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竟是如此可笑!

当然,我也有权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大加赞赏一番。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把杭杭从床上硬拽起来,用一大堆取消他权利的威胁把他吼出门,在极度不满意的状态下将他推进幼儿园。然后,他就能如我所愿地去看木偶剧,以不辜负那120元的票钱。管他那时的心情好不好,管他对妈妈有没有意见,管他有没有错失今天遭遇心底声音的那个瞬间!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往往在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的时候,强制自己去安置一个充分的理由。“我今天太忙了,所以忘了给你打电话!”其实,我就是不想打这个电话。“我今天晚上有事,不能参加这个聚会。”其实,我就是不想参加。“领导给了我一个特别紧急的任务,不能帮你查资料了。”

其实,我就是不想帮你。这些理由不仅仅是用来说服别人的,它们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说服我们自己,这样我们就不用去面对那个内心真正的声音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面对来自内心的声音呢?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太久没有听到它的呼唤了!

在我们记得起或记不得的童年——当我们害怕时,爸爸妈妈告诉我们:“别怕别怕,没什么可怕的!”那等于是在说,“你的害怕是错的,你不应该害怕!”

当我们伤心时,爸爸妈妈告诉我们:“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那等于是在说,“你的伤心是错的,你不应该伤心!”

当我们紧张时,爸爸妈妈告诉我们:“紧张什么,准备好了就不会紧张了!”那等于是在说,“你的紧张是不好的,你一定是没准备好才有这样糟糕的状态!”

当我们高兴时,爸爸妈妈告诉我们:“别在那儿傻乐,干点有用的!”那等于是在说,“你的快乐没有意义,做点什么才有用!”

于是,我们离内心的声音越来越远,我们对它越来越陌生!我们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去说明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快乐,因为我考了高分,因为我获得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能什么都没干就快乐!

我自豪,因为我写了一本书,因为我生了两个聪明漂亮的孩子,而不能仅仅因为我就是我!

我不去参加一个活动,因为我生病了,因为我有别的事,而不能仅仅因为我不想去!

身份、成功包裹着我们,我们成了顶着一个个标签才能被人肯定、被人认同的人!其实,我们不必这样!

真的特别感谢我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我终于有机会再次触碰到真正内心的声音!他们用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带领我回到那个最本真的状态,让我重省自己的人生,以及生命的意义!

今天,杭杭这心里的声音,如同一道闪电,闪亮了我的夜空!当我们真正用尊重、用探寻的眼光去观察孩子的时候,他们带给我们的启示,恰是生命最好的馈赠!

“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中午无意中发现娃娃和好朋友一起玩时,对方“啪”的一巴掌打在她脸上,她竟然不生气不反抗,感觉这是常态。一问才知道,就因为怕失去伙伴,总是取悦别人,委屈自己。突然好心酸,一是感觉疏忽了她的心理成长,和她聊天太少了;二是反省自己的猫式教育,把她教得太善良太软弱了。请教教我怎么办,好心酸,好心疼!

我也觉得好心疼,这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真想蹲下来抱抱她!但是,这位妈妈的担心却让我更加担忧!

面对孩子的同伴交往,我们家长无形中会放大孩子之间的矛盾。对孩子们来说,打一下、推一把也许是亲密的表现,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互动行为,反而是我们家长的干涉打乱了孩子们这种精确的辨别能力。如果我们不是刻意要求孩子忍让吃亏,孩子们是会跟随他们内心的判断来行动的。

这位妈妈要反思一下,平时在家里,我们允许孩子正常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吗?当孩子生气委屈的时候,我们允许她表现出来吗?

这位妈妈回复道:“你怎么知道的,在家里我们确实不让孩子哭,我们希望孩子遇事坚强,不要动不动就掉眼泪。”

在现实生活中,妈妈们这样的担心很普遍——既希望孩子宽容,又不想让孩子吃亏。特别是对于女孩:“女孩子要温柔,对小朋友要宽容,不能动手打人,打人的小朋友是不讨人喜欢的。”

从两三岁开始,小朋友们开始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社交圈,有了自己的朋友,朋友间时常会因不同需求而产生冲突。这时的孩子们,就开始了奠定一生社交基础的预演与学习。心理学观点认为,儿童早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孩子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无法体会别人的想法。

因此,孩子们会认为:“所有的玩具我想玩就玩,别的小朋友应该听我的话,不给我就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如果孩子们的互动相对宽松,成人没有太多干预,那么他们会在彼此的互动中发现,现实不是这么回事。“我想要的玩具别人不给我”,“我说的话他老不听”,“我动手打他他会哭、会不和我玩”,“别人想拿我的玩具那可不行”,“他动手打我我也会痛、会伤心、会不高兴”。在被这种全然不同以往的发现冲击之后,孩子们会对自己原先的想法、认知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和自省是价值千金的!在这种种的矛盾与冲突中,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发展升级了,“自我中心”开始向“去自我中心”发展。这将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动力!这就是冲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冲突、处理冲突。可真的是这样吗?家长的干预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恰恰打断了孩子们体会冲突的过程,干扰了他们从中获得的经验,剥夺了他们的成长。

因为我们往往会出于保护的目的来干预孩子间的冲突。我们会更看重冲突的结果,因此出手干预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尽快结束冲突。这样做忽视了孩子们在冲突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忽视了冲突对他们发展的价值。我们没能指导孩子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掌握社交能力,或是引导他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体验对方的感受,而仅仅是在表面上摆平了一场纷争。

同时,我们会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提出各种自以为是的建议:“这个小朋友太霸道了,以后别和他一起玩!”“那个小朋友老是动手,以后离他远一点!”“他打你,你怎么不打回去?”

看,孩子们原本可以通过这个体验冲突、反思冲突的机会,发现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调整自身认知,却被父母一句“别和他一起玩”给打断了。孩子们原本可以通过这个与他人相处的机会,丰富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却被父母一句“离他远一点”给破坏了。孩子们原本可以通过这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来增强自信,并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却被父母一句“打回去”给彻底断送了。

设想一下,一个总抢别人玩具的孩子,有人愿意和他玩吗?这种被孤立感会促成他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与小朋友共同玩耍的目的。他的人际交往模式就此改观了!一个总被欺负的小朋友愿意一直处于这样的境地吗?这种失落感会促成他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他的人际交往策略就此提升了!

也许,表面上我们家长对孩子们交往的干涉是出于保护,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不受委屈,可从更深层面来看,我们家长的肆意干涉缘于一种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不信任孩子有能力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技巧,不信任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可能。

正是这种不信任,切断了孩子们自我成长的机会与动力,反过来实现了家长们的自我预言——孩子需要我的保护,否则他会受到伤害!

我们成人总是在做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

教育孩子要宽容,自己却不能宽容孩子的不同做法。

教育孩子要温柔,用的却是数落、强硬的方法。

教育孩子不要发脾气,自己却在大喊大叫比孩子脾气还大。

教育孩子要分享,自己却抢过孩子手里的玩具,强迫他“分享”给别人。

面对这样的家长,自我发展比较弱的孩子会听从家长,按他们所说的去行动。表面上看,这样的孩子很听话、会宽容、很温柔、不乱发脾气,家长也满意自己的教育成果。但这些孩子必然会感受到委屈、不满、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无处可去,只能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成为未来莫名爆发的内在力量,或者成为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源头。

而自我发展比较强大的孩子则会排除万难听从内心的指令,他们的委屈、不满、愤怒会显露无遗,他们会经常哭闹、表达不满。并且,他们会追随父母们的“所做”而不是“所言”来行动。他们会更加不宽容、更加不温柔、发更大的脾气、更不愿与小朋友分享。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很头疼,却不知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行为”完全就是自己行为的翻版!

要知道,孩子们听不太懂我们的道理,但模仿我们的做法却是他们的拿手绝招!

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所谓的“问题”时,请先反观自身,问问自己这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答案,往往不言自明!

此时,如果我们能通过所谓的“孩子的问题”发现“我们的问题”,如果这能成为我们自我成长的起点,那么“孩子的问题”往往不需太多干预就能自行解决。

当我们希望改善“孩子的问题”时,如何才能将它转化为“我们的问题”,并成就我们的成长呢?以下是我的个人心得:

1停下来,停下教育、改变孩子的冲动。

2把希望孩子改善的目标放到自己身上,看看合不合理,我们做不做得到?如果做不到,这肯定就是个不合理要求。比如,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总在玩手机。

3反观自己,我在这个问题中的害怕与担忧是什么?

4这种害怕与担忧究竟是针对孩子的,还是针对我自己的?真相往往是针对我们自己。

5允许自己的害怕与担忧,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6此时,“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一多半了,并且我们会有更多的动力去继续改善这个问题。

7不再将“孩子的问题”当成问题,所谓的“孩子的问题”也会在自然的成长中不复存在!

请相信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正是成长本身!这句话对我们成人同样适用!

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

情绪控制是我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喊大叫,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挑战,让我们的情绪一再失控。特别是当二宝来临之后,我们对二宝的耐心与对大宝的不耐烦形成鲜明对比,愧疚与失控往往会让我无法面对孩子。

的确,多了一个孩子,让我们自身情绪控制这个问题更加凸显,但是其实它一直存在!我相信,不仅仅限于二孩父母,情绪控制应该是所有希望成为合格父母的我们都希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常说的情绪,包括最普遍、最基础的喜、怒、哀、惊、恐、爱,也包括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比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控制的情绪,主要针对的是“愤怒”——“对着孩子我越来越没有耐心!”“事后我也很后悔,可我就是忍不住冲孩子大喊!”“我好像被点燃了一样,根本压不住自己的脾气!”“现在就剩下简单粗暴了,之前的好脾气都不知道去哪儿了!”“真的好想知道怎样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不想让它伤害到我的孩子!”

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与反省,正是我们迈出情绪控制的第一步,我们有了改变的愿望,改变才真的有可能发生。

那么,这些随时随地伤害亲子关系的“愤怒”情绪,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呢?在寻求解决方法之前,也许我们先得找到“愤怒”的原因。

大部分情况下,情绪是一种本能反应。当我们遭遇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时,我们会进入一种“战或逃”的模式——战斗或是逃走。当我们极度“愤怒”时,我们的身体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进入“战斗模式”。我们的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在体内涌动,我们肌肉紧张、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脉贲张。这时,一切的育儿理念、高超技巧都被我们抛之脑后,喷涌而出的是各种数落、指责、吼叫,甚至是动手!

但是,为什么有些父母就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呢?面对那些让我们怒火中烧的场景,他们是如何抵制住身体的自然反应、做出相对理性的反应呢?

能否控制我们的愤怒情绪,与众多因素有关:

1.认知、信念

当孩子为了想要买一个新玩具而赖在商场的地板上号啕大哭时,一位妈妈烦躁地在脑子里思考着种种后果:“一不如意就大哭,我可不能惯着他这样的坏习惯!如果我给他买了,他以后就会一直用这样的方式要挟我!他就吃定我了!这样我说什么还有什么用吗?我的权威在哪里?我得让他知道该听谁的!”于是,妈妈要不就生气地抱起孩子就走,一边走一边数落:“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大庭广众的让我下不来台!”要不就威胁孩子:“你赶紧给我起来!我可走啦!你自己在这儿哭吧!”

另一位妈妈考虑的是:“孩子很喜欢这个玩具,得不到他一定很伤心!”这时妈妈会温柔地抱起孩子说:“你真的很喜欢这个玩具是吗?今天得不到你很伤心是吗?可是今天不是买玩具的日子,等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买来送给你好吗?”

你看,不同的信念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反应!真的是第二位妈妈情绪控制能力更强吗?不!只是她们内心的信念不同而已。第一位妈妈内心的信念是:“孩子在和我作对,我得纠正他。”而第二位妈妈内心的信念是:“孩子哭闹是有理由的,他需要我的帮助。”因此,她们俩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这个例子呈现的,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开创的“情绪ABC理论”,如下图所示。A是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它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正是我们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说,我们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后果(C1——指责、威胁孩子),并不是由于激发事件(A——孩子的哭闹)直接引发的,而是经由我们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1——孩子在和我作对)直接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将认知孩子哭闹原因的错误信念(B1——孩子在和我作对)转变为正确信念(B2——孩子需要我的帮助),我们就有可能呈现

出相对合理的情绪与行为(C2——拥抱、理解)。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了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长久地存在,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因此,想要控制我们的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整我们的信念!“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我们爱的时候”,不知你是否认可这一说法。当孩子哭闹、捣乱、发脾气、宣泄负面情绪时,往往是他们最需要我们爱和帮助的时候。如果这能成为我们面对孩子时的主导信念,相信亲子间的冲突会减少很多!

这个理论看起来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调整自己的信念,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但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根本没工夫去思考自己的信念是什么,更别说调整了,亢奋的肾上腺素早就把我们推向了怒火的顶点。这可怎么办呢?

2.儿时经历

是的,在某些情形下,我们就好像是个被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自动化地就进入了怒吼模式。这些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让我们根本没有一秒钟可以思考调整,直接失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二孩时代》的《一边是狮子,一边是绵羊》这篇文章中,我对自己的失控情绪做了深入的剖析。孩子的行为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线,它并不是我们情绪失控的最主要原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些遗憾或不健康关系让我们形成了一个个条件反射模式,当孩子触碰到我们情绪记忆中的某些情境时,我们的脾气就爆发了,我们的情绪就失控了!“几乎所有的人在童年时都受过伤,如果没有治愈,这些创伤就会阻止我们以真正希望的方式养育我们的孩子。如果童年时期你在某个方面受过创伤,你一定会发现在教育孩子时在这方面感到痛苦,从而给孩子造成创伤。”心理学家劳拉博士在她的著作《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中这样写道:“孩子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他们可以告诉我们创伤的位置,让我们回想起昔日的恐惧和愤怒。孩子比禅师和理疗师还要高明,他们能为我们提供完美的机会,帮助我们成长和疗伤。”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不会使我们产生权力争斗的愤怒或焦虑,这些愤怒和焦虑完全来自我们自身的恐惧和忧虑。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正是我们遭遇心理障碍的时刻。每当孩子按下我们的情绪按钮,他只是在提醒我们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劳拉博士这样写道。

因此,希望彻底解开我们情绪魔咒的父母们,我们需要回顾过去,去感受儿时的痛苦。但同时,我们更需要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初带给我们痛苦的事件。我们应该知道,即便父母曾带给我们痛苦,他们也只是在用他们所知的最好的方法在养育我们。正如我们现在,在用我们所知的最好方法养育我们的孩子!

接受自己的故事,重新改写它,的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相当值得,这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种种情绪反应彻底释然。而这种释然将让我们有机会彻底放下儿时经历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射模式,用我们希望的方式来养育我们的孩子。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不易,我们大部分人真的没有办法仅仅通过反省就能达成。并且,它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任务,它需要长期的自我觉知与成长!我们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或是加入一些父母互助组织,当下的不少父母成长课程或许能够帮到我们。要知道,寻求帮助并不让人难堪,真正难堪的是放弃身为父母的责任,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3.特殊情境

正如上文所说,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境,它们就像一个个神秘按钮,一旦被孩子触及我们就会当场发作。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神秘按钮。我最大的情绪按钮是“时间压力”,

一旦时间紧迫,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早上叫孩子起床时还能温柔地说话,吃早饭时我的语速就开始加快、语气也明显不耐烦起来,出门穿鞋穿外套我已是大声催促甚至声嘶力竭了。一旦到了我的时间临界点,那整个就是怒吼了!

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发现这些情绪按钮,因为它是帮助我们寻找“儿时经历”的最佳线索。同时,发现这些按钮,更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避免与孩子的正面冲突。妈妈的按钮未必是爸爸的按钮,那么类似情境就由爸爸出面,效果会好得多。与此同时,妈妈也有了一次观摩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发现原来还可以有别的方法来应对这个情境,从而改善那些被情绪按钮触发的行为。

如果陪孩子写作业会让你抓狂,那就试试让爸爸陪吧,说不定这对他来说不是个事!如果孩子一哭爸爸就会头脑发热,迅速被激怒,那么妈妈赶紧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安抚吧,别让爸爸的情绪按钮被孩子触动了!如果老人追着喂饭这件事让你很是不爽,那就让哥哥姐姐来喂弟弟妹妹吧,这会成为他们很有爱的互动,你也不用担心小宝宝被惯得不成样子!

这样的分工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加和谐的家庭气氛!

4.知识与方法

另一个与情绪发作有关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所掌握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正如在敏感期理论被大众知晓之前,小婴儿是被禁止吃手的一样,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对孩子行为的情绪和反应。

当我们不了解哭泣的正面意义时,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会很心烦,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的哭泣,训斥、命令、警告、要挟。而一旦我们了解到哭泣中的孩子是在求助,哭泣是一个排解积郁的好机会,哭泣甚至能愈合创伤,它更是一个自然的康复过程时,哭泣完全就成为了一种奖励!因为我让他感到安全,所以他有机会在我面前通过哭泣解决问题。此时的我就有可能全然平静地拥抱哭泣中的孩子,接纳他的感受,向他表达我们的支持!

当我们不了解冲突的成长意义时,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我们会抓狂,我们会拉开这个挡开那个,我们会强行要求孩子分享、要求孩子道歉。而一旦我们了解到冲突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它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的动力,是孩子理解、体谅他人的源泉,是孩子形成行为自控能力的良机时,我们就更愿意把处理冲突的机会还给孩子。此时的我就有可能心平气和地观望冲突的发展方向,甚至在冲突中发现并欣赏孩子们的成长!

当我们不了解嫉妒的必然存在时,我们会对孩子间的嫉妒很是犯愁,我们会在内心里嘀咕孩子怎么就这么小气、容不下别人。我们讲事实摆道理,力争说服他接纳弟弟妹妹。而一旦我们了解到嫉妒是孩子对妈妈全然的爱,弟弟妹妹的出现对孩子来说有那么大的冲击,同时嫉妒并不会破坏我们的亲情关系,孩子对自身嫉妒情绪的调节将是他未来发展完整人格的养分时,我们就更能理解孩子的嫉妒情绪了。此时的我们就有可能更愿意允许并接纳嫉妒情绪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更愿意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独一无二的爱!

因此,阅读与学习,绝对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父母的不二法门。在孩子每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提前了解孩子们在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将赢得一份更加美好的亲子关系。

此外,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育儿方法,让我们在尚未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初级阶段,也能做到临危不乱。比如HTT如何说孩子才会听、PET父母效能训练、PD正面管教,这三大亲子教养体系目前在国内已有比较成熟的培训系统,它们能指导父母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更加有效地处理亲子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5.压力

在相同的情境下,不同压力水平会导致我们不同的情绪反应。

晚饭后,当孩子抱着新买的故事书兴冲冲跑来找我讲故事:“妈妈妈妈,我想听故事,我现在就想听,给我讲嘛!”如果我没有什么任务在身,家务也都已安排妥当,我当然会欣然同意并高高兴兴搂着他们讲故事。但如果明天有一份重要的报告要交而现在我根本都还没有思路,我就有可能烦躁地懒得搭理他:“妈妈忙着呢,你自己先看会儿吧!”“哎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都给你买了故事书怎么还老缠着我呀!”

孩子拿着他的作业本给我看,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根本拼不出来的拼音。如果他刚上幼儿园大班,老师没有课业要求,我会高兴地夸奖他:“哇,你都会写拼音啦,这个写得真好哎,那个也写得好棒!”但如果他已经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了,老师今天刚给我打了电话说他拼音基础太差,我就有可能暴跳如雷:“怎么连这么简单的拼音都还没学会呀!你都已经学了一学期,怎么还写得这么歪歪扭扭!认真点行不行啊!你这些个拼音根本拼不出来,你是怎么学的呀?有没有用心听老师讲课啊?”

工作压力、外界评价压力、时间压力、经济压力,种种压力都有可能让我们的情绪失控!在此类由压力导致的情绪失控状态下,我们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劳拉博士在《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中提出了非常简单易行的“停止、放下、深呼吸”三步骤——“停止说话、对眼前局面不予理睬、做10次深呼吸”。短短几秒钟,我们就有可能从失控状态中停下来,摆脱由生理反应主导的战斗模式,重新进入理智状态!

情绪控制,这真的是一个高阶技能,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一名情绪控制高手,因为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即便是一名充满奉献精神、满怀爱心、热爱学习、不断反省自我的父母,都有可能随时面临着情绪失控的危险。

但请你放心,我们的孩子,他并不需要完美无瑕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拥抱成长、弥补缺陷、敞开心扉的父母。他们随时随地包容着我们的错误与不理智,用他们无条件的爱鼓励着我们的成长。

睡前,我问杭杭:“杭杭,妈妈白天对你这么凶你还爱我吗?”杭杭不假思索:“当然爱你啦!因为你是我的妈妈!”

为什么我的耐心不够用了?

耐心,可以说是父母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成长是那么漫长的一件事情,我们需要给孩子、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成长的发生。正如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黑幼龙的《慢养》所秉持的理念一样,我们已从无数的育儿宝典、专家建议中学到了“静待花开”这个词!

当我们怀抱着手中的婴儿,我们可以耐心地等他睡醒,等他喝奶,等他开口叫妈妈,等他迈出第一脚。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静待花开”却变成了那么遥不可及的幻想!快要迟到的慌乱中,我们如何“静待花开”?被哭声震得头晕眼花的烦躁中,我们如何“静待花开”?面对满屋子玩具却总在争抢其中一个玩具的两个小恶魔时,我们如何“静待花开”?面对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的两个熊孩子时,我们如何“静待花开”?

努力保持耐心,是一种危险信号,它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枯竭了!我们没有足够的视野能够观察到孩子的需求,我们没有足够的容量能够容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没有足够的爱能够滋润孩子的心田,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能量关照自己了!

努力保持耐心的意志并不能让我们更有耐心,它反而会把我们掏空,甚至演变为出其不意的爆发,伤到孩子,也吓到自己!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耐心不够用时,请停下来!它就像一个灵敏的警报器,提醒我们:电池电量低,请充电!

当我们经常感到疲惫、烦躁、愤恨、空虚时,当我们对孩子频频做出负面评价时,当我们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声嘶力竭时,我们已经被掏空了!

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在育儿中牺牲自我到没有自我,我们也就没有了能力去爱孩子!这会扼杀我们爱的天性,让孩子不得不面对一个充满怨恨、消极、没有耐心的父母!“只有我们正确‘养育’自己,我们才有能力成为一名平和的父母。”《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作者劳拉博士这样告诫父母!

那么,如何为自己充满电、恢复耐心状态呢?

阅读是我最好的充电方法,不单单读育儿书籍,可以是任何一本我当下最想看的书。它可能是一本收纳指南,可能是一本插花教程,可能是一本旅行随笔,抑或是一本武侠小说。

写一篇让自己满意的文章,也能大大扩充我的能量。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前一秒还困惑于心的问题,随着落于笔下的过程,答案仿佛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大家为自己充电的方式应该各不相同吧!出门看看春天的美景,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游个泳跑个步,做个美容,找好姐妹聊会儿天,或者只是什么都不做晒会儿太阳睡上一觉。

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我们才有可能带着足够的爱与快乐和孩子一起分享。在爱与快乐之中,我们已无须关注“耐心”,只要享受这美好的时刻就够了!

如何看待孩子的哭泣?

“当孩子哭泣时,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的无能......我们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恼火、不安、厌倦,甚至愤怒。我们想止住他的哭声,于是尽力地哄他,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他还是哭,就责备他说为了这么点小事哭可真傻。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倾听孩子》

是的,父母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懂事、听话、乐观。但当他闷闷不乐、乱发脾气、不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常常无计可施。“真搞不明白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这样的情况会让我们感到困惑、沮丧、烦躁、失望,甚至会把我们激怒!

很幸运,在大宝一岁多时,我遇到了《倾听孩子》这本书。它彻底改观了我对于哭泣的态度,并完全奠定了我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时的心理底色!

哭泣的原因有很多,恐惧、愤怒、沮丧、伤心,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引发孩子的哭泣,有可能是小声抽泣,有可能是号啕大哭。但是,我们不太会去关心孩子为什么哭,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赶紧别哭了!

所以,我们常常会用以下招数来对待孩子哭泣:

1命令、指挥、控制:“不准哭!”

2警告、训诫、威胁:“再哭我可就走啦!”

3规劝、说教、布道:“哭能解决问题吗?我们得想办法解决!”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蛋糕没了就没了,我们吃点饼干吧!”

5说服、教育、逻辑辩论:“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的,多去去你就喜欢啦!”

6评价、批评、责备:“一点小事就哭哭哭,一点都不像个男子汉!”

7赞扬、赞同:“对!就该让他们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

8归类、嘲笑、羞辱:“你是个小婴儿吗?除了哭你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9解释、分析、诊断:“你哭是因为生气!”

10安慰、同情、安抚:“宝宝好可怜,都摔青了呢!”

11调查、质问、审问:“他们为什么打你呀?打到你哪儿了?都谁动手了?”

12退出、分散注意力、转移话题:“走,咱们买个玩具去!”

在这些固有模式的背后,是我们的各种担心和恐慌:他是不是太胆小了?他是不是太脆弱了?他是不是脾气太大了?他是不是有暴力倾向?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哭泣”吗?孩子的哭泣只是简单地证明他是一个胆小、脆弱、爱发脾气、有暴力倾向、缺乏抗压能力、无法面对挫折的人吗?

不是的!让我们来看看哭泣的功能:

哭泣能愈合创伤!当我们愿意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哭泣是自然的康复过程!哭泣能帮助孩子缓解受伤后的疼痛,减少对黑暗的恐惧,消解没有得到心爱玩具的失落,发泄喷涌而出的怒气!此时有你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和关心。

小事情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他并非是矫情或任性,所有的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