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沟通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08:20:00

点击下载

作者:国荣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试读:

内容提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而良好的沟通离不开心理学。懂得慧眼识人,了解人心,就能准确地了解他人心中所想,然后方能运用好沟通技巧,赢得沟通的成功。

本书是从沟通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心理学在沟通技巧中的运用。在本书中,你将会学到实用高效的沟通技能,提高你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语言能力,进而帮你掌握最能赢得人心的沟通诀窍,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前 言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讨论:怎样的人才最受欢迎?也许有人会说,长相出众的人最受欢迎;也有一些人会说,能力出众的人最受欢迎。这两点,我们都不可否认,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应情应景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人们说的“口才”,因为任何人都免不了要与人交流和说话,一个“会说话”的人,必定能够将自己的智慧、优雅、博学通过出色的口才展示在众人面前,从而使自己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然而,要与人交流,并非只是简单地说话,而是要沟通,所谓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交流的通畅。从沟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沟通必须是双向的,这样一来一往,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交流。为此,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不能一味地说,而忽视了沟通对象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常常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说了很多,孩子好像一句话也没听进去呢?为什么一和爱人说话就吵架呢?为什么向领导建议,却被驳回呢……沟通似乎很难。其实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沟通的要义所在——直指人心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沟通。

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佩服那些沟通能力强的人,他们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在三言两语间就能搞定一切难题。那么,何为沟通能力强呢?其实,就是能够打动人心,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真正的沟通能力,不仅是拥有滔滔不绝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见机说话的技巧,善于说话的人不一定说得很多,但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恰到好处。而那些善说者之所以能将话说到点子上,还在于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影响他人的心理,说出对方想听的,了解对方所担心的、顾虑的等。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那把钥匙。

良好的沟通离不开心理学。在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其实是人的心理,为此,一定要懂得“攻心”,以“心”为重。因此,我们在训练自己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心理,以此来决定什么时机该说什么话,什么时机不该说什么话,或是该说多少话。

对于心理学,一些人认为它高深莫测,甚至以为只要学了心理学就能看透他人的心思。实际上,心理学并没有如此神奇。但尽管如此,了解心理学倒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心理,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沟通对策。

在本书中,我们就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各个细小的方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心理技巧来达成沟通目的,以此来帮助大家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疑虑和困惑,进而帮助我们达成所愿。编著者2017年11月第1章开口前先进行心理热身,最好的沟通从“心”开始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有不少人感到苦恼:怎样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怎么样让自己的语言影响他人心理呢?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和心灵是可逆的,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巧用心理技巧。最好的沟通就是从“心”开始,就是把话语说到对方的心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日常沟通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相反,不管你的口才有多好,如果你的话不能攻到对方的“弱点”,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因此,我们与人沟通时,最好先进行心理热身,掌握影响对方心理的技巧,以最终达成自己的沟通目的。同理心:制造情感共鸣,打开沟通心门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走进一间陌生的房间,或是与一个不熟悉的人碰面时,在心里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可以和他交往吗?”的确,面对陌生人时,人们总是本能地带有警惕和戒备的心理,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之一。因此,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陌生人的距离,进而与之沟通,首先要制造情感共鸣,打开对方的心门。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在人际沟通中,表达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同理心能让对方意识到你跟他是始终站在一起的,这会在无形之中有效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事实上,任何两个初次见面的人,都处于一定的心理戒备状态中,彼此之间都会存在心理距离,而沟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打破这种心理隔膜、建立友谊,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交际目的。而想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懂得运用心理技巧,制造出惺惺相惜的心理磁场,从而达成一种同理心。

1988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入狱的陈伯达刑满释放,在经过了难堪的狱中生活后,他对于来访的人难免抱有防备心理。有一天,著名作家叶永烈想去采访他,可是,该如何开场呢?叶永烈为此作了充分准备。

一进门,叶永烈就告诉陈伯达,1958年,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作报告时,他作为北大的学生听过这个报告。叶永烈说:“当时您带来一个‘翻译’,把您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说实话,我还是平生第一次见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还带‘翻译’!”这有趣的往事,令陈伯达听后哈哈大笑。就这样,一句风趣的话,一下就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气氛马上变得轻松起来,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想和陌生人一见如故,关键就是在初次见面的交谈上下功夫。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缩短心理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如此才能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有共鸣才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那么,我们该怎样与初次交往的人制造同理心呢?

1.寻找共同话题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爱好乃至精神追求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揣摩、分析,因为对方的很多信息都隐匿在交谈的话语中,细细分析才会有所察觉。

2.学会一些拉近彼此之间关系的语言技巧

比如,我们可以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

首先,多赞美对方。

若想让对方觉得我们关心他,就该赞夸他的各种潜力;多赞美对方较不易为人所知的优点,可以加深对方对你的好印象;每次见面都找一个对方的优点赞美,是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的好方法。

其次,多注意一些礼貌用语。

使用“请教”“帮我”等语气,较易获得对方的好感;常用“我们”这两个字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为善于用“我们”可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与人交谈时,会话中多叫几次对方的名字,能增加彼此间的亲近感。

不断地称呼对方的名字,往往会使刚刚才认识的人产生彼此已经认识了很久的错觉。

3.以好感为起点,让彼此之间的心理场更稳固

与人交往,找出共同话题、建立好感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深一层,就要发挥你的语言水平了。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你要做的是巩固、加深彼此间的关系。

总之,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方法,一旦和对方产生了心理共鸣,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事件与心理冲突就会大大减少,就更容易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所以,为了使自己的热情获得他人的正面评价,我们有必要在沟通前先热身,积极创造条件制造同理心,和对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虚荣心理:满足虚荣心,沟通更顺畅

我们都知道,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人们或多或少地都有虚荣心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与人沟通中,不妨多抬高他人,满足其虚荣心,如此,对方心中必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会高高兴兴地听从你的建议,进而从心里接受你。

有一次,乾隆皇帝闲来无事,想测试一下臣民眼中的智者纪晓岚到底有多聪明。

于是,他将纪晓岚传进宫,接下来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对话。

乾隆皇帝对纪晓岚说:“纪晓岚!”“臣在!”“我问你:何为忠孝?”

纪晓岚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合起来,就叫忠孝。”

乾隆皇帝顺势就说:“好!朕赐你一死。”纪晓岚一听,有点蒙,不知道为何皇帝要这样说,可能是个玩笑,但君无戏言,既然皇帝开口了,就要遵命。于是,他只好谢主龙恩,三拜九叩,然后走了。

乾隆皇帝说完之后就后悔了,要知道,纪晓岚如果遵命,就得死;而如果没有遵命,就说欺君之罪,也得死。纪晓岚是个忠诚的臣子,死了该多可惜。他想,我倒是要看看,你今天怎么逃脱。

半炷香的时间过后,纪晓岚气喘吁吁、面带悲色地跑了进来,扑通一下就跪在了乾隆皇帝的面前。

看到此情此景,乾隆皇帝故作生气地说:“大胆,好个纪晓岚!朕不是赐你一死吗?你为什么又回来了?”

纪晓岚说:“皇上,微臣原本真的打算去死,当我准备跳河时,屈原居然从河里跳出来了,他很生气地告诉我,纪晓岚,枉你还是个读书人,怎么这么糊涂?想当年我投汨罗江自杀的时候,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想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豁达,你怎么能死呢!我一听,就回来了。”

最后,乾隆皇帝不得不解嘲地说:“好一个纪晓岚,你是真能言善辩啊!”

虽然乾隆皇帝知道纪晓岚说的是恭维话,可是他仍然按照纪晓岚的话在心中给自己定位了:一个贤明的君主。纪晓岚看似愚钝,执行了乾隆皇帝的“赐死”,但他利用了每个人都有虚荣心的心理,为自己解了围。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很简单,因为当你的朋友觉得自己更优越时,就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而反过来,你若表现得比他们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就会产生羡慕和嫉妒。学会压低自己,恭维别人,这是一种装傻的智慧,是获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你的谈话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人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而聪明人则会让自己“低人一等”,巧舌如簧地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优越,从而让对方接受他。

那么,在沟通中,我们该如何满足对方的虚荣心呢?

1.承认对方的能力

一位成功人士说:“为他人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反而会收获友谊与合作。”同时,这也是一种心理策略,任何人都爱听赞美与肯定的话,我们承认对方的能力,有利于消除对手的戒备心,甚至有利于我们从对手那里获得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之后,我们战胜对手就势在必然。

2.放低身份,表现自己的良好修养

这一点,在与比自己身份低的人说话时尤为重要。偶尔说一说“我不明白”“我不太清楚”“我没有理解您的意思”“请再说一遍”之类的语言,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人情味,没有架子。相反,趾高气扬、高谈阔论、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姿态,容易挫伤别人的自尊心,引起反感,令其筑起防范的城墙,导致自己变得被动。

3.多说恭维话

比如,对他人渊博的学识表现出敬佩的样子,这不仅让他们狂妄的心理得到满足,也会令其为了表现自己而向我们传授更多的知识。

西方有句格言:“请用花一样的语言说话。”为此,在与人沟通时,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不妨多说些满足对方虚荣心的话,使你的语言像花一样绽放,让对方心情愉悦起来,与你进行一个很好的交流,为成功沟通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互惠心理:互利互惠,一举两得

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大家一起排队坐公交车,如果都争相上车,谁也不让谁,最终结果只能是所有人都堵在车门口;而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前后秩序,一个个排队上车,那么,不仅所有人都能坐上车,还为大家节省了时间。同样,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也是如此,尤其在涉及利益的时候,一些人始终不肯让步,甚至与朋友争论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最终,他“获胜”了。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还是失败了,因为从社交的角度看,那种置朋友利益于不顾的所谓“胜利者”,最终将不会获得任何人的信任与好感,将成为社交场中的“弃儿”。所以,胜利与失败并不是沟通最好的结果,最好的结果是双赢,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生活中,我们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也素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好传统。人际关系,也正是在这种你来我往中增进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心理是有依据的,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心理”。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互惠心理,引导对方达到双赢的沟通结果,这样,就能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小崔研究生毕业后,就被一家中外合资的大型企业录用。因为能力突出,学历较高,很快,小崔就当上了外贸部主管,这在这家公司可谓是平步青云。

刚上任不到几天,小崔就发现自己碰上一位对她偏见颇深的下属。这位下属是一位将近四十岁的女人,工作能力还可以,也很勤快,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在公司待了四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因此对年轻有为、初来乍到的小崔存在偏见。

心存偏见倒没什么,关键是,这位下属总是无事生非、找小崔的茬儿,还常常撒播谣言败坏小崔的名誉。小崔虽然升职升得快,但并不是那种会耍心机的女孩子,因此只好一躲再躲,希望更高一级的科长能看出个中端倪,结果等了三个月,还是等不来一句公道话。一气之下,小崔就递了辞呈,经理先生没有竭力挽留小崔,只是告诉她自己处世多年得出的一条经验:逃避不是办法,双赢可以解决问题。

后来,小崔收回了自己的辞呈。一次,在一个项目中,小崔希望这个下属能和自己合作,可很明显,对方不怎么愿意,于是,小崔主动示好:“张姐,我们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着想,我知道您的能力强却没有得到重用,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着找出原因呢?”这位员工很聪明,明白了小崔要给她升职,很快就对小崔改变了态度。

小崔在经经理点拨后,开始改变一味忍让的态度,而是引导那位下属向着彼此都能接受的双赢方向思考,用给下属升职为自己赢来了与下属之间的好关系,可谓是聪明之举。

的确,社会总是会有竞争,人与人之间也总会有利益的不平衡,关键在于我们抱什么样的态度。只要抱着“我好,你好”的双赢态度,按照这个原则去与人沟通,就会获得最理想的结果。

那么,在沟通中,我们该怎样运用互惠心理呢?

1.找出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这个利益点,就是双方交流的中心,也是能成功打动对方的前提。当然,这需要你作出让步,才能达成共识,一味地坚持,只会争个面红耳赤。其次,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记住,这次的“妥协”和“退让”只是为赢得信任和下一次的合作作彩排而已。

2.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

一位成功的推销员这样说道:“当我不去追求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是去帮助别人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时,我在经济上就会获得更多的成功,而在生活中也会有更多的乐趣。”的确,无论是从事推销工作还是参加社交活动,这是强化心理感受、获得心理认同感的重要方面。

3.学会逻辑演绎,让对方接受“利益点”的变化

人是趋利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基本上是一种利益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不仅可以指物质上的,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如赞美、声望等,有时候,这更能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因此,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必须学会运用心理技巧来引导对方的想法,以利益为核心,经过层层推进,让对方考虑到利益的均衡。猎奇心理:吊足对方胃口,抓住沟通主动权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心理名词——“猎奇心理”,“猎奇心理”属于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心理。猎奇心理就是:对别人不让你去做的事想要去做,要看个究竟,并且好奇心特大。“猎奇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奇心理。在人际间的沟通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人的这一心理,“说话留三分,设置悬念”,这样能帮助我们掌握沟通的主动权。这一心理技巧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引入对方思维的轨道,然后,把对方置入困惑的境地,点燃对方帮助的欲望。说话留三分,又可以称为“吊胃口”,你可以先说出令人深思的话语或者出人意料的现象,在这时候设下悬念,秘而不宣,吊住对方的胃口;在对方不断地追问之下,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时你就掌控了沟通的主动权了。

老李是个典型的大忙人,最近,他为一项工程作策划,任务繁忙,已经好多天都没有和孩子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了。

一天晚上老李加班到9点多,工作了一天很累并有点烦。回到家中发现孩子还没有睡,在等他。孩子开口说道:“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老李回答:“什么问题?”孩子好奇地问:“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这等我不去睡,就是为了这个问题吗?无聊。”老李生气地说。“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孩子几乎用哀求的口气问道。老李回答说:“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元。”“哦,”孩子低下了头,接着又说,“你可以借我10个硬币吗?”老李发怒了:“开什么玩笑,现在就回去睡觉。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闹着玩。”

等老李平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对孩子太凶了,于是他走进孩子房间问道:“为什么你无缘无故地想要硬币呢?”“这些钱都是我存的,不过还差10个硬币,如果我有了20个硬币,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老李有点好奇:“什么事啊?”“我可以用这20元钱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下班了,我想和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餐。”孩子开口说道。老李哈哈大笑:“就这啊,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没问题,明天我提前下班,咱们好好吃一顿。”

孩子先以“问钱”设下悬念,晚上等老李到9点仅是为了问一句“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个问题显得突兀而奇怪;然后再以“借钱”设悬念:平时很少要过钱的孩子竟向自己开口借10个硬币,以致“老李发怒”;而后,为了解开疑团,老李主动询问,孩子趁此机会提出“要求”,老李在欣喜之余答应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好奇心,指的是人们在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中时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不满足的,而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够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与人沟通中,假如能巧妙设下“陷阱”,激起对方想了解你的欲望,那么你的目的就有可能成功了一大半。

当然,“说话留三分”也是需要技巧的。凡事都要有个度,“说话留三分”也不例外。要在适当的时候戛然而止,展示你的风采,让一句机智的妙语胜过一摞劣书。

1.故意说错话

在沟通过程中,不妨故意说错话,但话到中间又巧妙一转。比如,如果你有求于他人,你可以在此时表示自己的歉意,“不好意思,这些话不该说的,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我现在的处境”,以激起对方的好奇心。在其追问之下,再假装无奈地说出自己目前的情境,顺势提出请求,那样,对方会乐意帮助你的。

2.设下“陷阱”

依然是以求助为例,有时候,对方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有求助的意思,所以,你要巧妙设下“陷阱”,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透露给对方“我有可能出事了”,这样他反而会主动问你“出了什么事”,“需要帮忙吗”。

3.设悬念

如果对方主动问你“出了什么事情”,你可以设计悬念,“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还是不要跟你说好了”,“其实都是小事,你还是不要知道好了”,点燃对方帮助的欲望,这样对方就会继续追问,迫切地想了解你的情况,甚至主动提出给予你帮助。

可见,我们在沟通中,如果能在说话时巧妙留三分,恰到好处地留下“悬念”,往往会使对方在回旋推进的言论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继而激发对方无穷的兴味,有效地影响对方的心理,最后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权威心理:制造权威,让你的话更有说服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那些经过权威机构保证的商品更放心,对此,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古人云“人微言轻、人贵言重”,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们有这一心理,首先是由于人们有“权威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都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为此,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人们的这一心理,通过制造权威来让自己说的话更有可靠性,这样,他人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一天,一位小姐来到某商场内衣销售区。

销售员:“小姐,您是想购买内衣吗?进来看看,款式多着呢!”

顾客:“这款挺漂亮的,是什么牌子的?”

销售员:“小姐真有眼光,这是我们昨天刚进的货,是××牌的,它的透气性很好,最近我们这款产品卖得很火。”

顾客:“我没听说过这个牌子。”

销售员:“是的,可能您没听过这个牌子,这是因为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真谢谢小姐您的提醒。实际上,我们这牌子已经上市七八年了。全国的大中城市都有我们的专卖店。不过本市只有我们一家。小姐肯定知道奥斯兰黛这个品牌吧,这两年,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成为和奥斯兰黛一样知名的品牌。”

顾客:“真是这样吗?”

销售员:“是的,我们品牌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位穿戴它的女性感觉轻松、舒服,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毕竟,产品质量如何,也直接关乎到我们的销售量和信誉度,把产品做好是任何一个品牌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顾客:“这话倒不假。”

销售员:“您手上拿的这只是其中一款,您看看这边的款式,这边还有一些设计新颖点的款式……”

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销售员是聪明的,当顾客提出“没听说过这个牌子”时,她并没有直接否认顾客的观点,诸如这样回答:“怎么会没听说过呢?我们可是全国知名品牌。”“这个品牌推出好几年了,在这一行业很出名的。”这样的解释显得空洞无力,而另一说法——“我们这牌子现在正在多家媒体上打广告。”“不瞒您说是个新牌子,刚刚上市。”这样的回答无疑是验证了顾客的顾虑。这里,她先给自己的品牌找了个不为顾客知道的理由——“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然后她再将品牌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告知顾客。最后,她再将产品的主要优势介绍给顾客,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顾客才打消了对这一陌生品牌的疑虑。

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些新事物都是心存警惕之心的,而如果这一事物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有权威的认证,我们就会认为安全得多。所以,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便可利用这一心理技巧——巧用权威,更容易让对方消除疑虑。

具体来说,与人沟通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对方进行权威性的暗示:

1.借助影响力较大的人物或事件

要想使你列举出的数据给对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你可以借助那些影响力较大的人物或事件来加以说明,由此增加对方对你所说语言的信任度和重视程度。以销售为例,如:“某某明星从××年开始就一直使用我们公司的产品,到现在为止,她已经和我们公司建立了5年零6个月的良好合作关系。”“这是某次奥运会的指定产品,仅那次奥运会就使用了68720箱这种产品。”

2.拿出权威机构的证据

权威机构的证实自然更具权威性,其影响力也非同一般。

比如,当客户对产品的质量或其他问题存有疑虑时,销售人员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打消客户的疑虑:“本产品经过××协会的严格认证,在经过了连续9个月的调查之后,××协会认为我们公司的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3.借助权威人士的话

这也是很多商家重金聘请权威人士的原因。因为权威人士的言语能给对方以购买的信心,权威人士的一句话往往比我们费尽口舌的游说更加有效果。当然,邀请到这样一位以第三方身份出现的权威人士并非易事,而他们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也不会参与太多的谈判话题,但是他们的作用不能忽视。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和声誉等方面的影响会让人们更加有信心,他们的意见能对交易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一些正式的对话场合,我们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权威人士,如某方面的专家,某领域的知名人物等。

当然,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在运用权威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我们说话内容的真实性,否则,对方一旦发现你所陈述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就会产生更大的质疑。第2章玩转心理效应,沟通中洞悉他人的心理秘密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心理效应”一词,它指的是由于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是在社会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心理效应常常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因此,如果你希望在沟通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正确地认识、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不同的人际互动情境,有着各种独特有效的心理策略,只要你能巧妙地运用各种神奇的心理效应,就能聚拢人心、化解冲突,从而让你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得到最好的发挥。首因效应:开口就赢得陌生人好感

前面一章,我们已经分析过,沟通中,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目的,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我们,而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对“第一”有特殊的感情,并会对“第一”情有独钟,比如,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天上班、第一个恋人等,但对第二就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了。而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首因效应”的表现。同样,“首因效应”也适用于人际之间的沟通活动,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俘虏别人的心,才能在沟通中通过影响对方的潜意识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给对方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从谈话的角度看,你一定要学会巧妙开腔,一开口就要愉悦对方的耳朵。

大学毕业之后,小西也像其他同龄女孩一样,带着简历四处寻找工作,可是都没有合适的岗位。在朋友的建议之下,她在网上试着寻找机会。无意中,她看到一个非常大的企业在招聘秘书,于是满怀信心地投了一份简历。

第二天一大早,小西接到了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面试电话。这着实让她兴奋不已。按照对方给予的面试时间,小西早早地赶到了面试地点。面试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举行,参加面试的一共有10个应聘者。公司的大小领导10余人坐在一边倾听。

面试开始后,对方给每个面试者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作一个竞聘演讲。小西心里暗暗窃喜,因为她在学校就担任学生会的主席,演讲对于她来说是轻车熟路。因此,当轮到她的时候,她自信满满地走了上去。

5分钟的时间里,她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概况,然后又聊了自己对秘书这个职位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说自己如果能赢得这个职位,将如何把这个工作做好等。等她昂首挺胸地走下去的时候,在场的领导频频点头。

再看看别的面试者,要么就是紧张得语无伦次,要么就是气若游丝、如蚊子叫。看到这些,小西相信自己一定会赢得这个职位。果然不出她所料,面试后的第三天,她就接到了上班的通知。

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企业的秘书之后,小西果然尽职尽责,将公司的事务打理得有条不紊,深得总经理的青睐。上班刚刚两个月,她的秘书生涯就结束了。原来她被董事长调到总部去做行政总监了。

在那次面试的时候,董事长也在,小西的口才给董事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董事长觉得以小西的才华和能力做一个秘书实在是屈才了。所以,当总部的行政总监离开的时候,董事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西。

没有多少工作经历的小西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知名企业的行政总监,而且在这个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这一切完全得益于她在面试时候的卓越表现,给董事长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故事中的小西因为在就职竞聘中良好的语言表现力,给董事长留下了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因此,被董事长破格提拔为行政总监。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会对他人产生较强的影响,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然,要想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外,还要注意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初次结识,一声温馨的问候,几句深入人心的话语,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持续保留下去。总的来说,要想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仪表形象影响交际

虽然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并不是明智之举,但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是以第一印象来判断、评价一个人的。

仪表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最直观的,你的相貌、穿着等,会直接地让人联想到你的品德、修养、品位等各个方面。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一个长相甜美、笑容灿烂的女孩,一定也是心地善良、性格好的人。当然,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相貌与心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很多时候甚至是相反的。这也是我们在对他人形成第一印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2.表达你的热情

你不要指望冷漠的态度会起到感染他人的作用。热情与快乐是一对连体婴儿。对方在感受到你的热情时,自然会对你敞开心扉,也会逐渐向你传达给他的情绪。

3.幽默

有人说,幽默是上天赐予人的一种特殊的能量,它能带给人欢乐,也是积极乐观的体现。许多看似烦恼的事物,我们用幽默解释,往往可以使人们的不愉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4.用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应对

比如,当你和陌生人说话时,对方对你的态度突然间冷淡下来,这时,与其一个人冥思苦想:“难道我说了什么伤感情的话?”不如试着直接问对方:“我是不是说了什么失礼的话?如果有,请您原谅。”这样一说,即使对方真的有什么不满,心有不悦,也会烟消云散。因为你的坦诚已经让他原谅了你。

总之,沟通中,你若想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应该说好第一句话,用你的声音去感染对方。温暖法则:用柔声细语打开对方心扉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于天空中相遇,二者互不相让,一直僵持不下。这时,路过一个行人,它们决定打个赌,看谁能让这个行人将身上的衣服脱掉,谁赢了就得让路,就刮它那个方向的风。北风首先发威,顿时冷风凛冽、寒冷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全身,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心理学上人们常说的“南风法则”,也叫作“温暖法则”。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温情往往比冷酷更能打动人心。

同样,这一法则告诉生活中的人们,与人沟通,想要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倒不如用温情打动对方。

球王贝利有“黑珍珠”之称,可以说,他是人类足球史上享有盛名的天才。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足球上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天赋,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贝利在小时候,有一天因为球赛后身体疲劳而和伙伴了一起抽了一支烟,但不巧的是,这被他的父亲发现了。

晚上,贝利的父亲坐在椅子上询问他:“你今天抽烟了?”

小贝利低着头、压低了声音慢慢地说:“抽了。”他已经作好了被父亲惩罚的准备。

但是,父亲并没有这么做。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好半天,这才开口说话:“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好好坚持下去,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你应该明白,做一名足球运动员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今天你抽烟了。也许你会说,我只是第一次,我只抽了一根,以后不再抽了。但你应该明白,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会想,仅仅一根,不会有什么大碍的。但天长日久,你会渐渐上瘾,你的身体就会变差,而你最喜欢的足球可能会因此渐渐地离你远去。”

说到这里,父亲问贝利:“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作出选择吧。”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沓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这些钱就给你买烟用吧!”说完,父亲走了出去。

小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那动情入理的话语,不由得伤心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止住哭,拿起钞票,来到了父亲的面前。“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从此,贝利训练更加刻苦,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从贝利的这则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情理化的方式比大发雷霆要管用得多。

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情感,是进入别人内心、拉近双方距离的最有利武器。因此,凡是有沟通的地方就有情感发挥的余地。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情感就会在人际沟通中助你一臂之力,让你轻易地征服对方。“南风法则”告诉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用好的态度、温和的方式比用高傲相持的生硬方式更容易提高办事的效率。在与人相处时,用友善体贴的方式会比强悍冷漠的方法更易俘获他人的心。

根据南风法则,我们该如何感化对方呢?

1.时刻不忘微笑的力量

人们总是愿意与那些热情、开朗的人打交道,善于微笑的人,总是能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态度要诚恳、说话要亲切

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要让对方感到你是诚实的,人们是不愿意和一个虚伪狡诈的人打交道的。另外,一定要把话说得亲切、和蔼,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愉快,从而对你产生信任。因此,你说话一定要恰如其分,符合双方的身份,不然,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3.进一步,哪怕再小的事

要知道,认同感的产生,表明你已经赢得了对方的好感。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将这种好感搁浅,你们将返回到陌生人的状态,因此,你不妨多关心对方,使关系进一步深化。

的确,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对别人表示出关心和爱护,或者用柔声细语的方式劝阻对方做某件事情,那么对方往往会更加积极地为你做事,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多半能够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应该多用关心、爱护、尊重、赞美等积极情绪感动对方,让对方感到你是从内心深处关心他,这样能将彼此的感情拉得更近、更亲,也更易得到他人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刺猬效应:亲密也应“有间”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作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又各自分开。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太远,又冻得难受。它们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刺猬效应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

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这是一个美学命题,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两个人之所以成为朋友,必然是有一定的相容性;但两个人也必定是两个单独的个体,都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如彼此连一点点个人空间都没有,那时间久了也会生厌,所以这时就需要营造一个距离。

生活中,人际间的关系也经常会遇到这类心理距离问题——人与人之间,因为某种机缘相遇、相识、相知,并因为志趣相投,彼此互相欣赏,为了工作和生活中的情感需要和现实需求,好友间肝胆相照,甚至产生桃园结义式的友情。但毕竟大家来自不同的环境,接受过不同的教育,时间一长,即使再亲近的朋友,也难免会出现问题。感情往往是最脆弱的。太过疏远难免淡漠,太过亲密难免疲惫,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保持和谐。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朋友间沟通,也要保留一定的距离,太过亲近,不小心忘了分寸,口无遮拦,会造成彼此间关系的紧张。

刘敏在一家外企人事部门工作,这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她能说会道,办公室的同事和领导都非常喜欢她,尤其是她的顶头上司张女士,她们的爱好惊人地相似,她们喜欢买同一品牌的衣服,用同一品牌的化妆品,就连喜欢吃的食物也一样,于是,刘敏来这家公司不久,她就和张女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张女士平时也很照顾她。

有一天早上,刘敏和张女士在电梯里遇到,竟发现她们穿着一模一样的外套,真是太默契了,张女士就开了句玩笑:“你是个小妖精。”“我是小妖精,你就是老妖精。”刘敏回答她。于是,两个人笑着去上班了。

但她们俩走得太近了,办公室的其他同事渐渐地开始说闲话了。张女士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她开始刻意避开刘敏,而刘敏却一点也不知趣。

这天,张女士正在办公室谈公事,刘敏没有敲门就进来,半开着玩笑说:“老妖精,下班后一起去扫货吧,今天可是光棍节,到处都在打折呢!”张女士脸色立即变了,只是冷冷地回答:“你难道不知道进来前应该先敲门吗?”刘敏这才发现,原来上级领导吴经理也在。

不久,刘敏便被调到市场部做统计,离开了这份自己十分喜欢的工作。

张女士与下属刘敏兴趣相投,于是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就比较长,两人的距离自然而然地被拉近了。两个距离很近的人说话自然会非常随意,刘敏就是因为一句随意的话,让领导张女士在上级领导面前颜面尽失,也导致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影响。如果张女士平时就注意与刘敏保持适当的距离,那么刘敏就会有所收敛,在进门的那一刻就不会如此随意,张女士也就不会陷入现在上级面前损伤颜面的尴尬境地。

的确,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感情容易滋养人心,也会轻易伤害人心,不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海誓山盟的爱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刺痛对方。

那么,在人际关系中,根据刺猬法则,我们该如何与他人保持距离呢?

1.亲密有间,疏而不远

与人沟通时,表现得太疏远,会使人产生沟通障碍,出现彼此陌生的反应。关系太亲近了,又会使人感到厌倦、疲劳甚至反感。有些人有事没事就把朋友约出来,也不询问一下朋友是否真的有时间,这样,不但干扰了朋友的工作、休息和生活,还会让朋友觉得厌烦。合适的交往距离,应该是交往既不要过多、也不宜过少,应该把握在双方都感觉恰如其分的范围内。

2.沟通时要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朋友,以为对方的想法与自己一致,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与人沟通时一定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所想就是朋友所想,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

当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是对他人的漠视,而是为了日后更好的交往,只有亲密有间的关系,才是恰当的交往关系。留出距离是为了给彼此的感情腾出一个足以盛放的空间。为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距离承载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多的牵挂,距离换取的是更多的珍惜而不是摩擦。焦点效应:人人都希望成为焦点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在康奈尔大学做了一个实验, 他让某个大学生事先穿上一件名牌衣服,然后让这个学生走进教室。在进入教室前,这名学生认为班上肯定有过半的学生会注意他,但实际上,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结果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总认为别人会对我们倍加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确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事实上,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一种心理:我们习惯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这就是焦点效应。生活中,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一效应,给对方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某些时候试着让对方多做做“焦点”,这样才能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才能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

生活中的你,可能都有这样经历:你每次出门前都会精心打扮一下,因为你想成为他人眼中的焦点。用餐时,你不小心将餐巾纸弄掉了,你很尴尬,实际上,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这也是焦点心理在作怪。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这么紧张。有实验表明,我们(不是公众人物的情况下)并不是那么受人关注。但从人们的这一心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获得他人好感的秘诀——满足他人成为焦点的心理。`

社交生活中,无论沟通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要懂得做足“预热”工作。特别是面对陌生人时,如果我们一味地说自己的事,对方必然觉得乏味;而如果说对方的事,对方则更愿意听,交谈也必然更顺利。

一位女助理奉上司之命,要和另一公司谈合作之事,这天,她敲开门、走进对方公司王总的办公室。王总当时正在处理另外一件事,就让她暂时坐在沙发上稍等一下。她静静地坐了下来,观察了一下王总的办公室:在王总的办公桌上是一个很大的书柜,隐约地,她看见这些书柜里摆放了很多书,然而最显眼的还是那张博士服的照片。实际上,她已经听说了,这个王总,和一般的博士不一样,他是通过自学考上大学,然后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时,她心中的敬意涌上心头。

当王总忙完以后,她对王总说:“王总,您是博士毕业啊?您的事迹我听过一些,很让人敬佩,您是博士,又掌管着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国内像您这样的董事长可不多啊!”王总一听,立刻哈哈大笑:“哪里,哪里,过奖了……”于是,王总开始讲起了自己以前的辛酸故事。

不一会儿,她就带着王总进入商业正题,她今天来的目的就是将公司积压的那批货卖给王总的公司,这样,才能解决财政危机。但是,当她如实报出了上司订的价格时,王总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这时,她看出了不对劲,于是,她又说:“王总,照片上的字是您写的吧?真有气势,你对书法肯定也很有研究吧?”

王总一听,说道:“过奖了……我以前……”

最后,这笔生意很快就谈成了,而她也成了王总的朋友,王总经常主动找她一起打球、喝茶,畅谈人生理想。

这名女助理是聪明机智的,刚开始,她通过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肯定对方的能力和充满心酸的历史,来拉近和对方之间的距离。在冷场的时候,她再次强化了对方这一需求。试想,如果一开始她就直接将正题放在工作上,大谈对方和自己合作的好处,那么她谈判的过程还会如此顺利吗?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并不需要处心积虑地讨好对方,也不需要毫无瑕疵地语言奉承,因为这些都不及让对方做焦点人物来得更有效。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都应该重视人们的这种焦点心理,并在适当的时候满足人们的焦点心理,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沟通效率。相反,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从来不考虑对方的“渴望被重视”的“焦点心理”,就可能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麻烦。

总之,每个人都想成为焦点,每个人都想博取别人的关注。我们承认这是一种心理弱点,但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人们心理客观存在的这种“焦点心理”,一定要试着让别人多做做焦点。第3章顺畅沟通,牢记八大基本原则

所谓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在很多时候,沟通之所以产生障碍,并不是因为口才方面的问题,而是忽略了一些应该掌控的基本原则。本章里,将介绍最基本的八大原则,掌握这些原则,能够使你轻松自如地影响他人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而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全面提升你的个人影响力,最终达到你的沟通目的。沟通前先营造良好的氛围

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沟通一词,所谓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沟通的定义中,我们也看到,沟通一定要是双向的,这样一来一往,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交流。为此,我们在与人谈话时,要想获得好的沟通效果,就要营造好的沟通氛围。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的工作就是替人割草。一天,他叫来他的朋友,给了这位朋友5美元,希望他能打电话给一位老太太。

电话拨通后,男孩的朋友开始按照男孩事先吩咐的顺序问:“请问您需不需要割草?”

老太太回答说:“谢谢,不需要,我已经有了割草工。”“可是,我会帮您额外拔除那些杂草。”“我的割草工已经做了。”

此时,男孩的朋友还是继续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

老太太回答:“我请的那个割草工也已经做了,他做得很好。谢谢你,我真的不需要新的割草工。”

当听到老太太这样回答后,男孩便暗示朋友可以挂电话了。此时,这位朋友很不解地问男孩:“我不明白的是,你明明就是老太太的割草工,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

割草工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老太太对我工作的评价。”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沟通是必要的,只有打开双方的话匣子,勤与客户、老板或上级领导沟通,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处境。

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沟通一定是互动的,而这个互动可以利用当时的环境特点来实现。

然而,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总是有些人,似乎并不领我们的情,无论我们怎么鼓励,他们都羞于表达,甚至面无表情,在他们的语言词典里,似乎就只有“是”与“不是”,或者“行”与“不行”,让人觉得无法与其攀谈,交谈也显得十分尴尬。其实,只要我们懂得运用心理技巧,就能够在无形之中慢慢增添几分对方的自信心,找到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摆脱陌生人情结

如果对方不爱说话,且是陌生人,那么,你不需要特意装模作样,但应表现出你的诚意。其实每个人跟陌生人交谈时内心都会不安,一定要自己先放下陌生人情结。这样,与之交谈的时候,才会显得随意轻松。在谈话时要关注对方的表现,如果对方不感兴趣,就得停止你谈的话题了。

2.拉近关系,更易打开话匣子

1984年5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访华时来到了复旦大学。

当时,里根总统来到了一间大教室,里面坐了一百多位学生,他发现,现场的氛围有点严肃,然后,他开了个玩笑:“其实,同学们,我们还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呢!以前,我的夫人南希和你们的谢希德校长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学生,那这样推断,我们也算很好的朋友嘛!”说完这段话,大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他成功拉近了与一百多位异国学生的心理距离,接下来的谈话更是轻松、融洽。

里根总统的这番话,显示出他平易近人的个性,表达出他想与学生们亲近的愿望,于是,这一番话很快便营造出了和谐的交谈氛围。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从不识到相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有交往的愿望并主动表达出来,就可以换来对方的亲近。

因此,我们与人沟通前,不妨也学一学里根总统的这种套关系的技巧,只要拉近彼此间的关系,交流起来就会顺利得多。这里“套”的“关系”,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同学,可以是共同参加过某个会议,也可以是曾去过某个地方……总之,只要是可能拉近与对方关系的内容都可以。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提及对方不想提及的内容或者是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

3.重视对方说的每一句话

那些说话妄自尊大、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与人沟通,目的在于交流意见、达成共识,只有重视对方说的每一句话,才能赢得相应的尊重。

4.懂得倾听,并适时反馈

沟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说的过程。我们有说的权利,但每个人都希望被倾听,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定,而我们的反馈则是倾听的最好证明。只有满足对方说的欲望,才会让人对你产生亲近的愿望。

总之,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让对方多说话,是营造沟通氛围的重要方式,这并不会让我们丧失交流的机会,反而会有助于我们达到沟通目的。尊重是人际沟通的基础

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善于言谈,却不是那么会说话,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别扭,使人远远避之而唯恐不及,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说话时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事实上,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了什么角色,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尊重都是我们维持人际关系不断互动的规则。一个说话不尊重他人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而一个习惯于出口不逊的人,怎么样都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同样,与人沟通,尊重也是前提,它是一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也是能够赢得对方认同的先决条件。

有位士兵骑马赶路,到黄昏了还找不到客栈,这时他看见前面来了位老农便高喊:“喂,老头儿,离客栈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士兵策马飞奔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五里、五里”他猛地醒悟过来,“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他掉转马头赶回来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农说:“你已经错过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语言本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高雅或粗俗。同时,语言交流是一种心灵沟通,要想使彼此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最起码要在语言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才会让对方感到“良言一句”的温暖,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感情更快地融洽起来。

章老师是一所高校有名的教授。有一天,一位隔壁学校的同学来找章教授,要章教授做他校外的论文评阅人。因为当时规定,论文答辩时要请一个校外的专家来指导。这位同学一进门,见章老师的屋里坐了好几位老师在商讨什么问题。他也搞不清哪位是章教授,就张口问道:“谁是章炳山呀?”章老师听到这个学生直呼自己的名字,脸色微微一变,几位老师也面面相觑。不过,章老师还是很有礼貌地对他说:“我就是,找我有什么事吗?”那位同学大大咧咧地说:“噢,你就是章炳山呀,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了,我是某某教授的学生,我的论文你给我看一下!”章教授到底是有涵养的人,虽然看到这个学生说话没有礼貌,也不过随口说道:“那你就放那里吧!”这名学生就把自己的论文往章老师的桌子上一扔,对章老师说:“你快点看呀!后天我们要论文答辩,你可别耽误我的事!”章老师这么有涵养的人也忍受不了了,火气顿时上来,他对这位同学说:“这位同学请留步。请问一下是谁找谁办事呀?你的论文拿走,我没有时间给你看!”

一向很有涵养的章教授怎么会忍不住生气呢?原因就在于那位同学说话不懂礼貌。章老师是很有名气的教授,那位同学至少也应该礼貌地称呼“章老师”,而不是直呼其名。另外,同学那 “目中无人、随意指使”的不礼貌行为,更让章教授生气。其实,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普通的交谈,我们都需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如果那位同学说话能够礼貌一点,那么章教授一定不会在嘴上为难他,定会乐意帮忙的。

为此,在沟通中,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话时态度不妨诚恳一些

每个人都有戒备心理,尤其在没有确定对方的友善之前,这时候如果你太过高调,往往会堵住和别人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的大门。因此,沟通时,说话不妨诚恳一些,口气缓和些,语调温柔些,不要引起别人心里的抵触和对抗,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欣赏和喜欢。

2.语言中表达敬意

用语言把对对方的敬意直接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表达敬意,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对方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告诉对方。比如,你通过同事的帮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就要对同事说:“谢谢您的帮助!”对方听到你的感谢,心里自然会很高兴。

3.丰富礼貌用语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习惯这样打招呼:“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这样的日常用语显得有点单调、乏味,同时,也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礼貌用语,如“早安,你好吗?”“请代问全家好” 等。

4.养成使用敬语、谦词、雅语的习惯

敬语也就是敬辞,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如我们常用的敬语“请”,第二人称“您”,代词“阁下”“尊夫人”等;谦语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语言,如称自己为“愚”;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语言,如你端茶招待客人时应该说“请用茶”。

总之,没有平等和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谦虚平和,体现的是生命之间的尊重,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虚怀若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