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承受住寂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2 15:23:46

点击下载

作者:肖悦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要承受住寂寞

人生要承受住寂寞试读:

前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看出,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要有自己执著的追求,能够登高远眺,明确人生前进的目标,对事情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其次要有坚定不移的精神,懂得万事成于难,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自己不断地拼搏进取,孜孜以求,这样才能达到“人瘦带宽也不悔”的境界;最后的第三点也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要有专注的精神,哪怕是一个人孤独寂寞也要自己追寻,这样才能进入治学的自由王国。

人生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意识。人生只能是独行,要有排除烦躁之情的能力,有耐得住寂寞的耐性,不被寂寞所吞噬,在寂寞里顿悟,体会人生的五味杂陈。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但人不可能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被尘世的变化拖垮。人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倘若在世间的变化里不能以静制动,耐得住寂寞,那么终将被寂寞所吞噬而一事无成。人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事业,取得真正的成功。

耐得住寂寞的人会平静自己躁动不安的心,会注意修剪自己的欲望,而不会被俗物所累,成为物欲的俘虏。而耐不住寂寞的人会在人生的色彩上涂上失败的一笔,有时甚至会招致祸患。耐得住寂寞的人能经受得住寂寞的诱惑,以一颗处子之心看淡世间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的是一份雅士的淡定。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自信与从容淡定,也是一种坦然与坚守的气质。人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获得成功,因为成功源于冷静和智慧,那样的人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人的一生可以是无限精彩的,生命有长度,但没有宽度。人生可以在尽可能长的有限生命里无限地拓展生命的厚度,生命因厚重而美丽。想要成就精彩就必须能够耐得住寂寞,忍受寂寞的煎熬,突出寂寞的喧嚣,化茧成蝶,谱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求索篇——寂寞是一种修行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寂寞是一种清福。”能够把寂寞当做幸福来享受的人必定是有大智慧的人,拥有坦荡的胸襟。能够把寂寞当做一种享受,是一种淡定的坦然。能够享受寂寞的人不管是居于闹市还是深处偏山,都能够“心远地自偏”,会把寂寞当做一种修行。

自古以来,佛道两家都把寂寞当做人生真理去体悟,佛家的隔断红尘、道家的清静无为,均是把寂寞当做修行的唯一途径。有篇禅理文章说:“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涡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入世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生不管历经怎样的沧海桑田,都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修行,在寂寞中彻悟,在寂寞中达到大智慧。

世人无法达到佛道对人要求的境界,也没必要刻意把寂寞当做人生的最高境界去追求,但人要能守得住自己不被物欲、贪欲所困扰,当寂寞降临的时候,像梁实秋先生那样,把寂寞当做一种幸福,当做一种清福,这才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人生在世,寂寞难免。能够忍受寂寞,享受寂寞的人是智者,拥有雅士的淡定和坦然。在寂寞里不被寂寞所侵蚀,不沉于寂寞,在寂寞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福气;把寂寞当做一种修行,不做寂寞的俘虏,在寂寞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第一辑人生只能是独行

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中写道:“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与应答。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这个“上帝”指灵魂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或者指灵魂抵达归宿和家园的某种力量。

人生犹如自己握住的风筝,不管是高远还是低近,那根线终究握在自己手里,别人是无法掌控这一切的。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能够掌握人生方向的终究是自己,人生只能是独行。人生注定要独行

独行,顾名思义就是独自行走,不带尘世的一粒沙尘,脱去尘世的一切污垢,就如秋后的天空一样,干净而明朗,不染一点尘埃。人生的独行需要勇气,面前是一条笔直的路,看不到尽头,能够看见的只有自己形单影只的背影,能够感受到的除了寂寞或许就是吹过脸的细沙了。走在独行的路上或许会感到无聊,但绝不空虚;或许会感到孤寂,但绝不孤单;或许会感到空旷,但绝不缥缈……有痛苦有欢笑,有悲伤有高兴,有遥远的张望也有满腹的期望。

人的独行无非两种,一种是生活上的独行,如意象派诗人佛罗斯特曾经说过的:“在茫茫雪夜,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但却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走。”另外一种则是精神世界上的独行。

王菲是一个音乐奇才,有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歌唱方式,被誉为“音乐精灵”“冷艳天后”。她凭借空灵的声音、率真的个性在乐坛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王菲有着智慧的眼睛、慵懒的表情,时而表现出无奈,时而体现出轻狂,时而则变得平静,时而又情感激扬。她的生命因多面而精彩,混杂了后现代的气质,又有肆无忌惮的叛逆因子,以及飘忽和颓废的真性情,加以绝无仅有的嗓音和另类灵气,在歌坛大姐的位置上坐得稳如泰山。

王菲不但歌声与众不同,而且不去迎合别人,就连性情也是迥然有异。在被媒体重重包围的时候,在记者苦苦追问的时候,在爆出一件件绯闻的时候,她没有慌张,也没有掩饰,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有次去一个综艺节目做嘉宾,节目录制结束的时候,主持人送给王菲的女儿童童一只手表,王菲接在手里却直言童童还不会看,主持人很惊讶地说:“童童那么大了你还不教她看表啊?”王菲说:“我教啦。”主持人说:“那就对了,你又说她不会看?”王菲理直气壮地说:“谁说教了她就会看啊?”

这就是王菲,以一种不去迎合任何人的姿态面对身边的人和物,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虚假的奉承,不管是做音乐还是做人,都在走一条属于自己又适合自己的路线。

生活道路上的独行者是孤寂的,他们所走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收获是丰满的。那么精神世界的独行者是不是也要走过布满荆棘的险滩呢?精神世界的独行者需要的不单是气魄,还要有面对自己追求的气魄和勇气。

如今,精神世界上的独行越来越少了,人云亦云的推崇和跟随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人们变得懒惰了,懒到不愿意去思考,懒到不愿意去想象,懒到不愿意去拿住那触手可及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经常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某某大学的教授抄袭学生的论文,经常会看到各大电视台出现某某“小明星”,因为那些小孩是模仿某著名明星而成名的。甚至有人为了成名不惜重金地去整容,去“装潢”自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他们忘记了人生只能是独行。

那些在自己的思想里划有“特区”的人,能够为精神世界划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人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灵魂就像一件洗过、熨烫过的雪白衬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洁和褶皱,更不用说恼人的污点了。

张承志在他的《放浪与幻路》里这样描述他在精神世界里独行时的感觉:“一切网罗都冲决了,一切重负都卸尽了,一切犹豫都结束了,一切他人不能企及的我都达到了……艰难和辉煌,孤立和骄傲,危险与希望,如今都被我占有了。我又走到了路上。”这是独行者的最真的独白,是一个人独行的精神感悟最真实的体现。慎独——不可或缺的修养“慎独”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的《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是儒家独创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休身养性的方法。“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能够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德时刻伴随自己。《后汉书·杨震传》里的《杨震暮夜却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的杨震为官清正廉明,有一次他调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一个名叫昌邑的地方。此地的县令王密正是杨震当年推荐的荆州秀才。到了晚上,王密秘密地拜见了杨震,怀里揣着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说:“你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虽然了解你但是你并不了解我呀?”王密略显神秘地说:“这么晚的时候,我送你金子是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厉声说道:“天知道,地知道,神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听完杨震的话王密羞愧地退出了房间。

这个故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面对王密赠送的重金没有接受而是铮铮铁言,因为他认为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情,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杨震从小到大,从为民到为官,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有人还是无人,都能做到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是有口皆碑的。《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在最隐秘、最细小的言谈和举止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最不易见的事情上最能显现一个人的灵魂。

很久以前,一个赴京赶考的秀才走了很长一段路时又饥又渴。这时看见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树林,他对那满树的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了咽口水,继续低头匆匆地赶路。不久以后,在跟别人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别人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何况当时路上又没有别人。他回答说:“桃李无主,我心有主。”众人听后无不敬佩其品行。

一个人要做到“我心有主”就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达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因为那是一种道德品行的修养,慎独本身就是一种修养。“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是警告别人的语言而是提醒自己的言语。谨言慎行的是自己,因为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才会达到修身养性于每时每刻。“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是曾国藩于同治十年手书此四条作为每日必备的功课示于二子。这四条简而言之就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从中能很明显地看到,曾国藩把“慎独”放在了第一条,可见他对“慎独”的重视程度。在此的慎独就是要自我修养,自我修行,因为没有比修养心境更重要的事情了。

曾国藩还强调人心里的善恶,就是一个人在心里会潜意识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却不能真正地尽量除恶扬善,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一个人是否自欺欺人别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这就体现出了慎独的意义。能够做到慎独,做到问心无愧就是坦然处之的表现,然后会时常感觉到心境愉悦,这是最重要的养心休生的方法,也是自然之道。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甄斌的农夫。此人虽家境贫寒却品行高洁,从不取不义之财。有一年村里闹春荒,家里能吃的都吃完了,全家人都饱受饥饿的煎熬。甄斌找到一捆茴麻,然后拿去当铺典当,用典当的一点钱买来一些粮食勉强地度过饥荒。第二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秋后,甄斌卖了粮食去典当铺赎回了那捆茴麻。甄斌的妻子拆开麻团准备纺线的时候发现麻团里面有一包金子,很高兴。甄斌对妻子说:“我们还是把金子还给当铺吧,虽然没有人看到,而且我们家里也缺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我们不能要。”甄斌把金子还给了当铺,其行为被千古传颂,成为美谈。

由此可见,慎独在修身养性中占据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战胜自我,坦坦荡荡地做人。只有坚持慎独的人才能体现其高尚的行为及精神境界。

从古至今,能够慎独而成大事的人不乏其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守节辞赐的岑参、慎独成大事的萧何,还有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告诫子孙的刘备,“做事须问心无愧”的宋人袁采……他们都亲身躬行地诠释着慎独的意义。慎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种自律的行为,是一种坦荡的胸襟。鲁迅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这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体现,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今天,慎独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能够严于律己不奇怪,但一个人能够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如在大众场合里一样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时,慎独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这时的慎独就是衡量“君子坦荡荡”的标尺。

慎独是一种养于心而修于性的修养,是一种自我完善而不断提升的超越,是一种严于律己而秉承自我的内涵,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行。独处,就是另一种修行

佛家有语说“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意思是说清净的独处容易使大智慧展现眼前,杂乱中安定才是真正的安定。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另外一种能力——独处。独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不擅长交际固然是人生的一种遗憾,但耐不住孤独的寂寞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独处并非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拥有的一种能力。人生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孤独、寂寞,而是在于能够在寂寞的时候安于寂寞,并且能够使寂寞具有原动力。当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会有多种形态,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三种:第一种状态是惶恐不安,茫然无头绪,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心情,一心想逃出独处的寂寞;第二种状态是逐渐习惯自己周身的寂寞,静下心来,把生活弄得有条有理,利用读书、写作、交友或别的事情来驱赶寂寞,度过寂寞难耐的日子;第三种状态是把寂寞当做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可以利用创造的契机,引发出人生内在的关于生命、价值、观念等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对人生中美好时刻和美好生活的体验,独处虽然有些寂寞,但是寂寞中却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人在孤独的时候,就是从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只有自己的境界,然后寻找自己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的只有自己,开始了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以及与宇宙中某些神秘力量的对话。严格地说:一切灵魂的复活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展开的。虽然能够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据典引今,但那只是闲聊和讨论,只有自己沉浸在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灵感悟。虽然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但那只是旅游和消遣,只有当独自面对群山和浩瀚的大海时,才会真正地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心灵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要进行自身内在的整合。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自身的内在记忆中的某个合适的位置上。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外来的经验和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然后自我也就能成了一个既可以独立又可以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是否有独处的能力,影响着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自我内心世界,而这进而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有一个叫上座的和尚,他不知道在哪里听说独处是一种修行,修行好了就能达到成佛的境界。于是,他就时常赞美孤独的生活,赞美独处的好处,然后到处去宣传他的修行。但是这个和尚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其他和尚的赞扬。因为他所谓的那种独行只是一种外在的修行,是修给别人看的,没有修到自己的心里,自己是漂浮于修行之外的。其他和尚看到上座这样的修行就把他修行的事情告诉了佛祖,于是佛祖让上座来见自己。

上座来到佛祖的面前,佛祖问他:“大家都说你喜欢独处,并且听到你赞美独处,是这样吗?”

上座高兴地说:“是的,佛祖,的确如此。”

佛祖又问:“你是如何独处的,你知道独处的含义吗?”

上座抬了抬头,笑着回答说:“我一个人到村里去乞讨,一个人离开村庄,一个人回到住的地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修行。我认为的独处就是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然后时间久了就可以成佛了。”

佛祖说:“你的生活的确是孤独的生活,我不否认你的孤独生活,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真正的孤独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接着佛祖继续对他说道:“如果要修行,想要达到成佛的境界,就必须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深入观察现在发生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去对待身边的事情。但不要执著于它,不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考虑事情。这是独处的最佳方法。”

佛祖说独处的方法就是安住当下,如果一个人能够怀有正念,能够安定地处于当下,那么纵使他是一个人在森林里也不是孤独的。此时的他不会去后悔和遗憾过去,不会去担忧未来,把一切看在心里,做到真正的淡定,就能达到真正的修行了。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他的“自我”境界呢?这里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独处。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是感到百无聊赖、孤寂难熬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安详、充实满足。

一个人的性格与独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爱好独处的人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广交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必须经历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够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界上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最耐不住的就是寂寞,独处一会儿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就肯定会去找个地方消遣。这些人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地避免自己面对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形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内心的空虚。和如此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没有意思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趣味,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然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佛经中说:“远离人间的欢乐,为接近智慧,愿独处于寂寞深山”。独处是人生的另外一种修行。在风雨飘摇的天气里,泡一杯茗茶,体会自己在睿智又突兀跌宕的世界里的修行。品一口清茶,在昏黄的午夜灯光下,独享寂寞的美丽,修炼自己独处的道行。

人生在世,不管是喧嚣的热闹还是怀才不遇的寂寞,都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只有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才会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所有的一切都是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品味各种酸甜,体会人生的沧海桑田。

人生需要独行,独行的人生是对世界最真实的感悟,也只有独行,才能体会做人的乐趣。人生是寂寞的,因为寂寞,人生才变得更美丽。在寂寞里提升做人的境界,在寂寞里品味人生的五味杂陈,把寂寞当做一种能力,寂寞是人生的另一种修行。孤独是一种绝美的心境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感觉,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情绪,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个性的浓缩与外汇。孤独是一种寂寞的悲哀,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表现……孤独其实是一种绝美的心境。有些人整天为了人生的得失而忙碌,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人生还有一种叫孤独的东西。或者说当他们沉浸在孤独中的时候体会不到真正的孤独,享受不了孤独的心境。沉浸在浮躁和焦虑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孤独所拥有的那种独特滋味的。只有拥有平和至上心境的人,才能体会到孤独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绝美的心境。灵感在孤独中萌芽,创造的激情在孤独中迸发,思想在孤独中闪耀光芒。人有了孤独,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是性格孤僻的人就是孤独的,往往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也是孤独的,因为孤独的另一面是安静,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反差”。其实孤独是一种乐趣,一种不同于和朋友一起谈笑的乐趣,一种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乐趣。孤独的时候,人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不会去顾虑他人的眼神和目光。独享一个人的自在,这样足以让身心彻底放松。能够感受这份自在,便是孤独中的一大乐趣了。

很多时候,人是喜欢孤独的,喜欢孤独的那种感觉,因为可以在孤独里独自享受那份寂寞。当孤独到来的时候,人们总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冲一杯浓浓的咖啡,不添加任何佐料,细细地品味自己的心境,用心去慢慢地敲打自己心底的那份淡淡的孤寂;遥望那夜色的天空,星光伴随着明月,欣赏那诗境中的月圆月缺,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挂在夜空,灵魂被洗涤。孤独的人沉醉了,沉醉在这孤独的绝美中。

时间在指尖悄悄地划过,孤独的生活需要一种宁静。因为在那份宁静的孤独中,不会为了生活中的尔虞我诈而烦恼,不会为了生活中的压抑而苦闷不已,不会为了未来而忧伤感慨。

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或者怜惜,如同雾里看花一样,根本无法理解当事人的心境。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作为依据,是对于孤独理解的一种另类的欣赏。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经填过一首《卜算子》的词,其词如下:“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情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曾引起很多争论,就是因为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对于这句话最好的解释恐怕要数《耆旧续闻》里陈鹄说的“取兴鸟择木之意”,这首词的立意高远,寄意深远,把苏东坡被贬、谪居黄州的孤独心境完全展现了出来。

群树成林固然是美,孤树挺立于原野里又何尝不美呢?白鹭群栖是美,独鹭浅行溪畔又何尝不美呢?群峦叠嶂是美,一山独立何尝不是美呢?更何况后者更能让人体会出俊秀挺拔的意义。杜甫遥望泰山时曾经写了一首名为《望狱》的诗,诗中有这样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个很好的例证,它足以证明“独立”的优美。戴叔伦在《游清溪兰若》的诗中说:“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此句更将孤峰的俊奇描写得淋漓尽致。

真正把孤独提升到艺术境界,把孤独当做一种绝美的心境来体会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片白茫而广阔无垠的千山里,既看不见丝毫人烟,又看不见任何飞鸟的踪影,一叶小舟上坐着一位孤独的老翁,他手执的鱼竿静静地垂向江面,钓着寒江中的白雪。《江雪》写的显然不是实景,而是在写意境。它的意境有两个:一个是孤独之情,一个是傲岸之态。独钓的渔翁在辽阔背景的反衬下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孤立无援。诗中孤独的渔翁是高傲的,就像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而垂钓一样,钓的就是那份孤独,享受的就是那份寂寞。虽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让步,而是固执地守着那一叶孤舟,垂钓寒江。这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一次诗人的自我内心袒露,一种与寂寞为伴的绝美意境。

佛语说:“不二曰一,不异曰如,即真如之理也。”人应该学会接纳孤独,当孤独到来时,要把孤独融入它所带来的淡淡温情之中。此时,人的灵魂在渐渐地被孤独净化,思想在升华。孤独能让一个人脆弱,也能让一个人更加坚强,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有些人尽管天赋极高、才华横溢,却不能独自面对孤独的生活。所以,他们只能在空虚中逐渐消沉,在寂寞中走向死亡。耐得住寂寞的人会享受孤独,他们把孤独当做一种绝美的心境,在享受孤独中提升自我。不是每一个天使都需要翅膀

生活的五彩斑斓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不同的人,生活给了喜欢拼搏的人无尽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生活给了喜欢思考的人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无限的畅想空间,生活给了喜欢热闹的人活泼的性格和追求的目标……那么生活给予了喜欢寂寞的人什么呢?生活给予了他们全部,包括智慧、力量以及自我完善的机会等。

喜欢寂寞的人会庆幸自己依然在这绚丽多彩的社会中绽放自己的魅力,庆幸自己依然拥有一片净土供自己去吸吮那无尽的营养,最使他感到欣慰的莫过于在这个多变的舞台上依然能够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如果能够用享受寂寞的态度来考虑事情,在寂寞的沉淀中反省自己的人生,真实地面对自己,那么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包括对理想的坚持、生命的热爱以及生活的感悟。独处能让人头脑清醒,思维开阔,也能让人无畏无惧。平庸的人畏惧寂寞、害怕孤独,因为无法承受伤痛。而真正的智者却是从寂寞的沉淀中超脱出来的。懂得把寂寞当做享受的人,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

一个美丽的天使被大风刮折了翅膀,失去了翅膀的天使伤心地哭了一天一夜。

伤心之余的天使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用处,于是决定再也不做天使,因为在他的心里,天使是一定要有翅膀的,否则就不是完美的。

第二天,他沮丧地去见上帝,跟上帝哭诉他翅膀折断后的悲痛心情,请求上帝不要让他再做天使。

上帝听完他的哭诉,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鸟儿是天使吗?”

天使惊讶地看着上帝,他不明白上帝为什么问这样简单的问题,但还是如实地回答:“不是!我认为鸟儿不是天使”“鸟儿拥有一双完整的翅膀,为什么他不是天使呢?”上帝反问道。“天使是可以帮助人类的,而且天使的存在是为了帮人类谋幸福,天使之所以叫天使不是因为有翅膀就可以是天使,而是他可以帮助人类开创幸福,所以鸟儿当然不是天使。”天使愤然地说道。“既然你知道天使之所以是天使,不是因为他拥有翅膀,而是因为他为人类谋幸福的能力,那你为什么会为翅膀折断而悲伤呢?”上帝微笑地说道。

听完上帝的话,天使黯然地说:“我连飞翔都不能了,还怎么去帮助人类谋幸福呢?纵使我有再美好的心灵,也不能去帮助人类呀,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上帝轻轻地说:“你知道天使存在的条件,但是你没有真正明白天使存在的意义,所以你会为折断翅膀而伤心,甚至要放弃天使的工作。这样吧,你跟我一起去人间看看,我想在人间你会明白天使存在的真正意义。”

上帝说完就闪一道白光,落在一个孤儿院里。当然,人类是看不见他们的。孤儿院里,几个孤儿正围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开心地又说又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这时上帝说话了:“你看这对夫妻,他们常常放弃周末出去旅游的机会到这家孤儿院来做义工,他们会给孩子讲故事,还会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过了一会儿上帝见天使没有反应,就带他离开了孤儿院。

转眼间,他们就幻化成人类行走在街上。这时,天使突然看见路旁躺着一只腿受伤的小花猫,小花猫痛苦地呻吟着,旁边没有人。天使正想走过去,只见远处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向这边走来,她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抱起了小猫,眼中充满了怜惜,然后老婆婆就仔细地为受伤的小花猫包扎腿上的伤口。

上帝对天使说:“你看,人间也有很多天使,他们并没有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但却一样可以帮助人类,成为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好天使。”天使若有所思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忽然,一个男孩跌倒在地上,他哇哇大哭的声音传到了正在思考的天使和正在说话的上帝耳朵里。天使迈步想去扶男孩,却被上帝拉住了,上帝让他静静地看。不一会儿,天使就看见不远处一个十多岁的女孩跑过去,扶起哭泣的男孩,然后给了他一颗糖安慰他,并带男孩去找他的家人,小男孩开心地笑了,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尽头。天使笑了,上帝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往前走。

转眼,他们已经到了一条马路的拐弯处,一个坐在轮椅上浇花的老妇人吸引了天使的目光。老妇人在篱笆围成的花园中边洒水边唱歌,虽然她的行动不方便,但可以看出她快乐的样子。天使走过去笑着跟她打招呼:“您好!您的这些花真漂亮,我想您一定学过种花吧?”

老妇人爽朗地笑道:“这些花都是我邻居的。他们出去旅游了,现在不在家,我只是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帮忙照看一下。”

天使转过头对上帝说道:“谢谢您上帝,我已经明白了天使的真意,我知道要怎么做了。”“那你说说天使的真意是什么,而你又明白了什么呢?”上帝的眼睛洋溢着微笑说道。

天使不紧不慢地说:“天使的真意就是传递幸福和快乐,不是一定要有什么才能做什么,而是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做什么。天使不是因为有翅膀才受人爱戴的,而是为别人做事情才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上帝颔首。

要认识自己的内在条件,而不是应该注重自己的外在条件。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就需要深刻地了解自己。寂寞的时候审读自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那样才会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才有前进的目标。

人生不会因为拥有什么才能做什么,而是要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人生是独行的,独行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彰显品行。没有人会陪伴自己一辈子,人更多的时候是独立行走的,能做的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尽了自己的本分,做了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人生就是绚丽多彩的。入世,但不与世俗同污《论语》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却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相处。屈原高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周敦颐轻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他们都是入世的人,但也是卓尔不群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独享一份与众不同,能够做到不与世俗同污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一种心境。

遗世独立,卓尔不群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入境随俗,但不同流合污是一种品性。人生在世,都是与他人共处,不管环境如何,能够做到洁身自好而独善其身的很少。不同流合污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表现了入世者的入世态度和修养。能够在权力里自由游弋的是遗世而独立的人,拥有着高贵的品质。

庄子晚年常在濮水河畔钓鱼。一天,庄子又来到濮水河畔,刚坐下不久,两名楚威王派来的大夫来寻找庄子,他们代表楚威王的意思跟庄子说:“大王听说你是个贤明的人,想把国家的政事托付于你,请你回去!”

庄子看了看手里的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曾经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把神龟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而且把竹匣放在宗庙的堂上。我想请问你们,你们说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我想神龟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的。”

庄子笑了笑说:“回答得很好,你们走吧!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大都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碌,而且乐此不疲。庄子却可以放下眼前的大好机会,不愿在朝为官,为的是拥有人生的自由,独享属于自己的那份清净。

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能够不畏权贵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气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是一个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的人,他尊重音乐,更尊重自己。

1807年,贝多芬受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邀请去他家做客。那天,公爵的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都是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邀请了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伯爵家。进客厅一看才发现,伯爵的客人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被拒绝的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撕下伪装的笑脸,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卖国行径感到羞耻,他拿起乐谱愤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收到了贝多芬的一封信,信上说:“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因为你出身好,而不是因为你自己多么有本事而成为公爵。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成为一个音乐家,靠的是我自己的实力。不管什么时候公爵都不缺,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贝多芬就像一枝寒梅一样,不惧严寒,在冬日里笑傲绽放。贝多芬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敢于直言不惧,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古以来都是官场黑暗,不同流合污的人就会遭到排挤,能够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挺直腰板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是一个经常遭受苦难的人。当时的朝廷政治黑暗,大臣们贪婪成性。屈原不愿与同朝的贪官们同流合污,于是被他们陷害,而后遭到流放的命运。

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看见他后很惊讶,渔夫局促地问屈原:“你不就是屈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啊?”

屈原叹息地摇了摇头说:“现在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同流合污,因为那样会污染我自己。”

渔夫听完屈原的话故意说:“既然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让世道更浑浊呢?你何苦洁身自好,遭受如此下场,再说这样的世道里恐怕就只有你一个这样的人了。”

屈原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戴帽,肯定会先弹去帽上的灰尘;一个人洗完澡后穿衣服,肯定先要抖直衣服再穿。我怎么会让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脏物污染呢?”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好坏都无法分清楚,那么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确切地说不能算是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随波逐流是一种没有主见的表现,也是一种没有自我的表现。人生一世,要的就是遗世独立,卓尔不群,能够在芸芸众生里保持自己的一份追求,入境随俗,却不同流合污!第二辑生命因寂寞而厚重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从出生起就面临着命运的考验,不管是富贵的名利还是贫穷的知足,这些都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事情。生命的灿烂在于自己后天的争取,寂寞是命运给予人们最大的礼物。人生在世,寂寞难免,正是这份厚重的礼物成就了生命的美丽,生命也会因寂寞而厚重。寂寞是成功的影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寂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寂寞;“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也是寂寞……或许,生命因为寂寞而美丽;或许,生命因为寂寞而厚重;或许,生命因为寂寞而有意义。当人生面对寂寞的时候,感受到更多的是苦涩艰辛。生命是美丽的,生命也是厚重的。人,生而独立,寂寞在所难免,寂寞如同成功的影子,如影相随。

有人怀才不遇,发出“世有伯乐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有人得不到重用,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感慨;有人愤愤不平,发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惋惜……这些都是寂寞的信号,不管是感慨世事,还是悲怜身世,都是因为生命而孤寂,人的生命应该因为寂寞而厚重。

寂寞是生命里的第一缕阳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寂寞是人生历经百转千回的感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寂寞是人生的留恋,“家祭无忘告乃翁”……寂寞是承载生命的帆,扬帆远行是一种美丽。生命里有太多的牵扯,例如功名利禄,它们如绳一样束缚着生命。只有静下心来独自品尝那份寂寞,才能感到旷古的钟声是那样的悦耳。生命因为承载太多而苦不堪言,如果能够放下,就会发现,生命也会因为寂寞而更加厚重。

越王勾践兵败夫差,卧薪尝胆十余年,成就复国的大业,那是何等的寂寞,在寂寞里品味失败的痛苦,在寂寞里成就希望的信心,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因牵连入狱,发愤著书,成就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那是何等的恢宏,在寂寞里撰写历史,享受历史的魅力,彰显盛世的繁华;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哪怕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也用笔去抒写自己的人生。功名利禄本是一把土,有人追逐,有人放弃。在寂寞里独享那份安逸是一种福气。生命不会因为喧嚣而精彩,生命因为寂寞而厚重。

对成功而言,不管成就成功会经历什么苦难,寂寞都会不离不弃地追随它。寂寞能点燃成功的激情,给成功送去一缕春风,带走一丝烦恼。寂寞如同成功的影子,与成功如影相随。生命因厚重而美丽

生命是有速度的,尽管无法用尺子来衡量,尽管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生命的速度确实存在。

一声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个生命便也有了速度。这个速度就像一只起航的船舶,风雨兼程,披星戴月地向着彼岸永不停息地驶进,直至航行的终点。就生命本身而言,没有不是勇往直前的,可能会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可能会历经山崩地裂,不管是暖冬还是寒春,他总是昂扬着斗志,纵使会日渐老去但依然会清澈如初。

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又是极其短促的。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势显赫,都无法改变生命的旅程。可能有人会想着把生命的长度拉长,但任谁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任何人也不能推迟死亡的时刻。所以,人们不能拉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人的生命就像名贵的香料一样,只有在烈火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扑鼻的芳香。正如幸福的境遇一样,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彰显出淋漓尽致的本分,最美好的生命也是在逆境中孕育而生的。智慧的人生总是努力地让年轮的颜色在极其短暂的生命里少一些浅薄和无知,多一些厚重和渊博;少一些黯然和阴暗,多一些阳光和光彩。

一天,佛祖站在云端视察人间,他看到每一个城市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路上的人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匆匆独行,有的汗流满面,有的疾步前行……看到眼前的一切,佛祖若有所思地问身后的弟子:“你们看,尘世里的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东奔西走,但却乐此不疲,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佛祖身后的一个弟子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祖,世人整天这样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之所以对奔波不感到疲劳是因为他们对功名利禄有所追求。”“那么,世人有了名利又能怎样呢?”佛祖接着问道。

一个弟子回答说:“世人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满足肉体的奢侈。他们就是这样来满足自己贪婪的需求的。”佛祖笑了笑说:“那么无名无利的平民百姓,他们整天到晚劳累忙碌,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个弟子平静地回答:“平民百姓之所以劳累忙碌是为了养家糊口,吃饭穿衣,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么吃饭穿衣又是为了什么呢?”佛祖接着问。

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躬身答道:“人们吃饭穿衣是为了身体的需要,然后尽享人间的寿命呀。”

佛祖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然后沉静地问道:“那你们知道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吗?”

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凡人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

佛祖听完弟子的回答,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听佛祖这么说,补充说道:“人类的生命像花草一样,在春天的时候萌芽发枝,等到夏天的时候就灿烂似锦,经历秋风的洗礼,等到冬天的时候就会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祖露出了赞许的微笑,接着说:“你虽然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局限于表面。”

这时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祖啊,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生命真的很短暂啊!”

佛祖微微一笑说:“喔!你虽然能够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观察入微,对佛法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但还是不够透彻,还没有深入骨髓的理解。”

听佛祖这么说,众弟子轻轻地点点头,这时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佛祖,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缺少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凄美壮观,但是只要经过阳光的照射,它就会瞬间蒸发而变得无影无踪了。”

佛祖笑而不语,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说道:“佛祖,依弟子看来,世人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此语一落,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祖,期待着佛祖的开示。

佛祖笑着说:“恩,说得很好!生命的长度确实是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的。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有人会以为生命很长,明日复明日地活下去,像露水的一瞬,像浮游虫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人生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努力拓宽生命的厚度。”

什么是厚重?厚重是公务员的勤廉为天,多一份反哺人民的情怀;厚重是农民的勤奋耕耘,多产一些粮食;厚重是军人的忠于职守,对祖国的一份忠诚;厚重是文人的勤于观察和思考,多写那些为人民服务的文字;厚重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那份真诚,多了一份善良,多了一份爱……这大概就是生命之厚重吧。《易经》讲自强不息;先贤们讲立德、立功、立言。这就是厚重。延续至今,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了洗礼,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但只要依然昂首阔步,只要心存希望和快乐,那么人生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厚重。

古人说:“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厚重使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美丽。林肯曾经说过,大部分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快乐。因为在纷杂的世间里,人们应该去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来适应人们。

知足者常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亲人的突然离世会让我们痛彻心扉,朋友的远行会让我们依依不舍,爱情的背叛会让我们痛不欲生……生命就像天边的一片云,又像一场梦,我们应该学习老子看透尘世的繁琐而旷达的胸襟,因为我们能够增大的只有生命的厚重。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因自己的不得志而愤慨、消沉,甚至绝望。我们在摇头惋惜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去感叹生命的脆弱。当理想的风帆撞上现实的礁石,人难道真的不堪一击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借鉴先哲们,他们在尘世的惊涛骇浪中,有的以死明志,有的以生践志,有的以血践诺,他们演绎出了生命的厚重,他们的人生是美丽的。

汨罗的江水不会忘记,一个伟大的身躯在千年前曾经在这里纵身一跃。潺潺的汨罗水,诉说着这位孤苦诗人的雄韬伟略。屈原已逝,是带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限遗憾走的,但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一片爱国之心却照亮了神州大地,在古老的东方散发着异样的美丽。屈原的身躯伴随着岁月而长眠江底,但是他的生命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评价《史记》的赞誉之词,这位遭受了宫刑苦难的史学家,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以生践志的决心,独立完成此巨作。在遭受耻辱面前,司马迁选择了苟活于世,成就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隐忍成就了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不朽的神话,他的生命也因此而熠熠生辉。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滚动的,在近代历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牵动了数亿国人的心。革命的硝烟转瞬即逝,乌云重新布满北京的高空,维新派的战士们接受了一切,坦然地面对着失败后的苦难。谭嗣同拒绝了逃亡,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荡接受了死亡。革命是需要牺牲的,革命的实现是需要努力的,这努力拼搏的付出是需要鲜血和勇气的。为了那一纸诺言,为了那数万新生,维新战士以血去践诺。他们的人生是厚重的,也是美丽的。

人生于世,有相同也有异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必因为别人的喧闹而去羡慕,也不必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去嫉妒,而应该珍惜自己眼前的清净,哪怕是一杯苦茶也应该细细地品味。我们不是八千岁为春秋的上古椿树,只是茫茫宇宙间的一粒种子,由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到后来的瓜熟蒂落。来的时候潇洒,走的时候也是潇洒的。生命不是浮萍般的飘忽不定,而是脚踏实地,在来往之间拥有了厚重的感觉,生命也因此才会美丽。坚守无人喝彩的人生

无人喝彩的人生就似没有花香的小径,只是看起来就让人孤独、暗淡。

人生的赛场上大多是以众人的喝彩开始的,亲人在身后关注,朋友在两旁助威,人大多是在亲朋好友的赞美与喝彩中成长起来的。但人生是不断向前的,前行就意味着会走出亲人关注的视野、朋友关怀的目光,然后经受孤独和痛苦的煎熬。甚至,人生刚刚蹒跚前行的时候就有诽谤和嘲讽。人们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又将如何去默然坚守呢?

沙滩能让汹涌澎湃而来的海浪心平气静地退去,并且留下美丽的贝壳,可想而知沙滩的胸襟是何其坦然,何等博大。那些只习惯于被鲜花簇拥的春天般的生命,又将如何度过群芳凋零的冬天呢?用人生的孤独和痛苦去检验生命的弹性,能让人更加真切地感受生命的硬度,体会精神的韧性。生命是在人生的承受和忍耐中度过的,而不是在他人的喝彩中前行。

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不得不辍学谋生,为了生活在社会上到处奔波。至此,她的生命之树开始了落叶般的日子。

她像成人那样拼命地挣钱,曾因计较几毛钱被众人嘲笑;进货的路上,她发高烧晕倒在路旁,没人理睬;男友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拂袖而去,离开了她。只有上天知道,那段无人喝彩的日子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现在的她褪去了青春稚嫩的颜色,被岁月打磨得成熟而稳重。如今的她,事业有成,被成功的光环环绕着。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是那段无人喝彩的日子成就了她如今的刚强和耀眼的风采。

其实,对生命而言,能否赢得别人的喝彩并不重要。由衷的喝彩对自卑和脆弱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是一根能支撑前行的手杖。但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喝彩更多地成了随意的问候或是礼节性的安慰,甚至是许多人为达到一定目的的谄媚和精神贿赂。如此廉价的掌声和虚伪的喝彩只会让人陶醉在虚无的泡沫中,放慢了前行的脚步。

在一个遥远而偏僻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和其他杂草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它自己知道,它是一株百合而不是一棵草,它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开出美丽的花!”

百合努力地汲取阳光和雨露,不放过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终于在一天的早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这时附近的杂草开始了对百合的嘲讽,说它的花苞只是脑袋上的一个瘤,说它是在做梦……就连偶尔飞过的蜂蝶也会劝它不要那么努力地开花,因为即使再美丽的花也是没有人欣赏的。百合不说话,它坚信它的使命,那就是开出花来,证明自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

就这样,过了一年、两年、三年……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了美丽的百合。远在百里之处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人们被百合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用百合花去教育孩子,在那里许下了百年好合的愿望。那个地方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人迹罕至的山谷,百合执著而努力地开花,没有人看见,没有人欣赏,也没有人喝彩。它的纯洁、美丽、芳香,只附予清风和白云。即使是寂寞地盛开,它也从未放弃。它耐住了人生中最寂寞的时候,耀眼地绽放,闪耀着永久的光辉。

古语说:“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要放弃修炼自己,不放弃努力。如果能在人前盛开固然很好,那就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如果没有在人前绽放的机会,也不要消沉,也要认真地盛开。自己应该坚信,自身拥有的芬芳和美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就像山谷里的百合一样,在无人喝彩的岁月里依旧绽放自己的风采。

黎明不是因为鸡鸣而到来,鲜花不是因为赞美才芬芳,人生更不会因为众人的喝彩才耀眼。无人喝彩的人生,需要依然昂扬阔步地迈向前方;没有掌声的世界,一样需要虔诚地歌唱。只要心中充满爱,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渴求,就不会太在意跋涉途中是否有花香满径,是否有掌声雷鸣。没有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着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次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答案是千奇百怪的,但其中有一点内涵,那就是别让自己太累,把心的束缚打开。

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当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大都会怨天尤人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感慨世事的不济,悲怜自己的怀才不遇……心理负担过重,在精神家园里不停地打转,心里落满了尘埃,丧失了自我,总感觉活得太累!

活得太累其实就是心累。处境不佳用不着痛心疾首,人生不会事事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必因为别人的业绩突出而眼红,嫉妒有害健康;也不必因为别人的豪宅、跑车而愤愤不平,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不必因为宦海沉浮而郁郁寡欢,得失乃人生常事。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行了。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3个人,他准备送他们去人间体验生活。在临行之前,上帝把那3个人叫到跟前,想问问他们到了人间打算如何生活。

上帝问第一个人:“你到了人世间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东西。”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你到了人世间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享受生命力最美好的事物。”

上帝于是问第三个人:“你到了人世间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给了第一个人50分,给第二个人50分,给第三个人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第三个人的打算才是最真实的人应该具有的理想。之后,上帝决定多生产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于是他把这3个人放到人间,看他们是不是像自己说的那样生活。

第一个人来到人间,为人类做出了诸多的贡献,表现出了超强的责任感和贡献感。无条件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也不求回报。他为了真理而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被世人所仰慕和崇敬,他的善行被世人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世人默默地敬仰。他要离开人间了,人们都舍不得他走,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地怀念着。

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表现出来过强的占有欲和贪婪性。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财富,一掷千金,妻妾成群,生活奢侈而糜烂。后来,他受到了正义的惩罚,在被驱逐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了世人的鄙视和唾骂。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地痛恨着。

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没有任何不同寻常的表现。像正常人一样,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

人类在给这3个人打分数的时候,给第一个人打了10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50分。这个分数是他们的人生价值的最终得分。

简单地说,人似乎只可以划分为这3种人。上帝的打分和人类的打分存在着天壤之别,人类说:“失误的上帝!”可是人类却听不到上帝的回答。上帝的解释是:人要为自己活着,可不是为上帝而活。

是的,人应该为自己活着。时间转瞬即逝,岁月蹉跎,在短暂的时间里过得真实而坦荡;没有心灵的负荷,没有精神的压力,人生过得充实而饱满。要想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就要学会知足,学会随遇而安。不管是知足还是随遇而安都是人生的一种幸福。生活不是演戏,不需要用太多的脂粉去涂抹自己,无须戴上“面具”去“逢场作戏”。人生应该是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是否富足都心地坦荡,活得朴素而自然,这就是快乐、潇洒,这就是生活!

对于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能干出多少成绩,应该有自知之明,最起码要心里有数,量力而行。但是,我们应努力在平淡的时候去争取辉煌;而在辉煌的时候,也应清醒地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就避免了浮躁、错误等情绪来左右人生。人生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但奇迹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哪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所谓的“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的说辞了。

只要我们的一生都脚踏实地去干事,即使创造不出什么辉煌的丰功伟绩,但只要能够感受生活的真实、追求生活的快乐,就能够“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了。人生载不动太多的烦恼和忧愁,人生也左右不了这些烦恼和忧愁。唯有内心泰然、坦然、淡然,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我们能够常怀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任沧海变桑田,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闲云野鹤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平衡的心理,以这种美好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那么人生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荡漾着幸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