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解妙用忍经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05:44:39

点击下载

作者:许名奎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活解妙用忍经全集

活解妙用忍经全集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个极具忍耐力,也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让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一种美德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儒家的内柔、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皆是“忍”的表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

何谓“忍”?《说文解字》释“忍”为“能也”。能,即是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的筋骨。而“忍”字的结构从刃从心,心上有刃,它意味着内心坚硬而决绝,即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韬略。

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的确,人生在世,成大业要忍,谋生活要忍,保平安要忍,解困境要忍……正是因为忍,才有了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在许多时候,忍,可能会让你退难受,它的确没有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来得痛快;忍,也可能会让你很丢面子,遭受别人指手画脚或乱翻白眼。但是,忍,确实能让你笑到最后,获取非凡的利益。

忍.不是怯懦,也不是无能。实际上,忍是人生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忍,也不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忍耐,它有时是一种蓄势诗发,一种趋吉避凶,一种韬光养晦,一种以静制动……

忍.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要为暂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所以,尽早地培养你“忍”的气质,这对你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原作者许名奎.出生于元代,他极为注重修身养性。许名奎将古代史籍中有关“忍”的格言、要训和历史典故搜集成册,著成《劝忍百箴》四卷,共100条,成为忍学的集大成者。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德范畴、喜怒好恶等情感领域以及酒食声色、名誉权势等,既有关于忍的理论、忍的方法、忍的功用、忍的要诀,又有关于忍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许名奎将人一生的所为,以一个“忍”字概之,可见其功力之高和体会之深。

本书在原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经据典,并对原文进行翻译和配上合适的故事,且有编者精心而独到的点评,使人在阅读过后能真正领悟到“忍”的内涵,容易接受又能活学活用。

既然忍是一门如此高深的智慧,是人安身立命的法宝,那么.你何不捧卷在手,茶余饭后,仔细品味?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编者2007年12月第一章立身之忍——洞察内外兼修的行事风范

人生不过百年,凡事要适可而止,因为能忍老才能成大事,才能执著于人生远大的目标。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严格学会约束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大的忍耐力、克制力,坦然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利诱。不然,只能给自己一个失意的人生。1.色之忍【原典】

桀之亡,以妹喜;幽之灭,以褒姒。

晋之乱,以骊姬;吴之祸,以西施。

汉成溺,以飞燕,披香有“锅水”之讥。

唐祚中绝于昭仪,天宝召寇于贵妃。

陈侯宣淫于夏氏之室,宋督目逆于孔父之妻,败国亡家之事,常与女色以相随。

伐性斤斧,皓齿蛾眉;毒药猛兽,越女齐姬。枚生此言,可为世师。

噫,可不忍欤!【译文】

桀是夏朝的君王,因为非常宠爱施氏之女妹喜,对她言听计从,为了讨得妹喜欢心,桀掠夺民脂民膏,修造琼宫瑶台,大肆挥霍,肉林酒池,致使国力削弱,当汤来攻伐时,桀不堪一击,被流放到南巢后死去,夏朝也灭亡。周幽王很宠爱褒姒,为博得佳人一笑,幽王用尽各种方法,最后居然拿国家命运来开玩笑,结果导致亡国。

春秋时,晋献公在征伐骊戎时,俘获了一个骊女,封为骊姬。晋献公非常宠爱她,被她所迷惑,导致太子申生上吊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在外,秦国大举入侵。后来晋国在重耳的重新执政下,才重新成为诸侯的霸主。可以说,晋国五世之乱,都是由骊姬蛊惑挑拨造成的。《史记》载:吴国攻破越国后,越国人将西施进献给吴王夫差,请求退兵,吴王答应了他们。此后,吴王沉溺于美色当中,朝政荒废,并且拒绝听取伍子胥的忠告;越王勾践却时时怀有复国之心,卧薪尝胆,在二十二年后,一举进攻灭掉吴国。夫差收纳了西施,因而自取灭亡。

汉成帝喜爱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将其召入宫中,宠爱她,沉溺于这“温柔乡”中不能自拔,并愿终老于此。赵飞燕的妹妹合德也是绝世佳人,汉成帝周旋于两位美人中乐不思蜀。披香博士淖方成大骂:“此祸水,灭火必矣。”不久以后,汉成帝果然驾崩了,做了“温柔乡”中的风流鬼。

唐武后十四岁时很美,唐太宗将她召入宫中,并封为才人。后来太宗驾崩,她出家为尼。唐高宗惊其美艳,又将她召回宫中,封为昭仪,继而立皇后。高宗死后,唐武后废了中宗,自己称帝,并将国号由“唐”改为“周”,唐朝的命运差点葬送在她手中。后来武则天八十岁时死了,中宗复国,唐朝的国运才重新振兴。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无度,并纵容她收胡人安禄山为养子,加官晋爵。后来安禄山反叛,扰乱中原,攻陷长安,皇帝出逃,贵妃在马嵬驿被赐死。这一切灾难都可以归结为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的结果。《左传》记载:宣公九年,陈灵公与二臣孔宁、仪行父同大夫御叔的妻子夏姬私通,并将进谏的大夫泄治杀害,最终他们自己也惹下了杀身之祸。鲁桓公元年,宋太宰华父督在路上看到孔父嘉的妻子,一直目送着她,并赞叹其“美而艳”,后来把孔父嘉杀死,夺其妻子。不过最终他也逃脱不了被人杀害的命运。所以说有人败家亡国,有人自取灭亡,多数都是女色招来的祸乱。历史上像这种因好色而导致国家或个人灭亡的事例俯拾皆是。

西汉的枚乘在名篇《七发》中将皓齿蛾眉比做砍伐性命的斧子,又说越女齐姬是毒药与猛兽。他的这段话,应当引起世人的注意,更应引起当权者的警惕。

唉,怎么能不忍住自己对美色的淫贪之欲呢?事典暴虐贪色,招致亡国

色,指的是女色。自古不乏因贪恋女色亡国的。据说女人亡国始自商朝的苏妲己。商纣王自幼聪慧过人,体格健壮,力大无比,能言善辩,本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但自从宠爱苏妲己之后,就荒废朝政,致使商朝灭亡。

纣王有三位辅政大臣,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三公:九侯、鄂侯、西伯侯。九侯的女儿是纣王的妃妾之一,她既然能被选入宫中,必然是花容月貌,再加上父亲是三公之一,有高贵的家世,按说应十分得宠才是。可叹的是,闺房之中,爱是第一,敬是第二。实际上,她既得不到商纣王的宠爱,又和妲己之间有着太多的隔阂,自然大祸临头。有一天,她看纣王的暴虐统治太苛刻了,便劝了几句,不想一下激怒了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之下,纣王立即下令将她处斩,接着,可能是迁怒,也可能是预防报复,又把她父亲九侯也处斩,而且剁成肉酱。鄂侯一瞧,如此君王,实在古来少有,极力规劝。但是,他忘了,暴君有缺少人性的一面。纣王一怒之下索性连鄂侯也一并剁成肉酱。九侯的女儿应是中国历代皇后死于非命的第一人,也是死于丈夫之手的第一人。

西伯侯姬昌听到九侯、鄂侯被纣王剁成肉酱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帝辛啊帝辛,为了一个女人,你竟这样残害忠良,真是伤天害理啊!”不想有人把这句话报告给了纣王,纣王勃然大怒。姬昌行德政、施恩惠,被周部落称为“圣人”。纣王对他一直怀恨在心,这下正好被他抓住了把柄,于是,纣王将姬昌逮捕,囚禁于关里(今河南汤阴),并处死了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将他剁成肉酱,再做成肉羹,然后纣王派人把肉羹送给姬昌,强迫他吃下去。事后,纣王得意扬扬地在朝中宣称:“都说姬昌是圣人,他连亲生儿子的肉也吃嘛!”

纣王整天陪着妲己吃喝玩乐,伤天害理,搞得天怒人怨,国势一天天衰落,纣王的叔父比干寒心极了,有一天,他不顾阻拦,闯进宫里,要与纣王理论。纣王在宫中正拥着妲己调情作乐,被叔父冲散了兴头,好不气恼,阴沉着脸问道:“你有什么事非要在这时候来不可?”比干对纣王说:“我有很多的话要说,但今天只说一句话,国家危急已到了极点。”

纣王一听这话,便破口大骂道:“你这老东西,尽说些丧气话!”骂完,拉着妲己一走了之。倔犟的比干,想以自己的行动感化纣王,以唤醒他的良知。纣王拂袖而去后,比干三天三夜,既不吃又不喝,一步也不挪地站在那里。沉醉三日醒来的纣王,见比干仍在宫中没有离去,一股无名之火直窜脑门:“你这样顽固不化,竟然以绝食来要挟我。你当我会怜惜你?像你这样的人,死一百个,对我也无关紧要。”

比干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大王,你终日嬉戏享乐,沉醉不醒。你已经众叛亲离了,知道吗?你不睁眼看看,西岐的姬发,对商朝虎视眈眈,大有谋反之势啊!”

纣王不耐烦地打断比干的话,说:“我是天子,有天命在身,任何人都奈何我不得,何况小小的姬发,他老子姬昌还不被我制得服服帖帖,他还能翻天不成!你不要危言耸听,扰乱朝政,信口胡说,离散人心。”纣王说着,又冷笑了两声,搂着妲己,看到妲己因此事皱起了眉头,为了哄妲己高兴接着说:“满朝都说你比干是一个大贤人,人说贤人的心有七窍,可我们从来还没见过,今天倒想看看你比干是真贤人还是假贤人?”比干气得浑身发抖,愤怒地喊道:“纣王啊!你这没人性的暴君,你……”话未讲完,纣王已对武士大喊:“快,把他的心挖出来,看看是怎么长的!”

武士们一拥而上,把比干绑在大殿的柱子上,用利剑划开了比干的胸膛,随即把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捧到了纣王面前。纣王看着还在跳动的心脏,用手指指着,对妲己说:“比干的心哪有七窍?他怎能妄称是贤人?这样的人,也要来教训我,太自不量力了!”

比干之死,斩断了大臣们对商王朝最后的一丝希望。

这位丧失人性的暴君,对忠良的残害还远不止这些。他的另一个叔父箕子,对他的暴政不满,为了逃避迫害,装成疯子混在奴隶之中,也难免惨死的结局,他的兄长微子却逃离王朝而隐居民间。最可恨的是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实在太令人寒心。

据说这位暴君不仅贪恋美色,而且酷爱饮酒。居然能一连几天杯不离手,是真正的“海量”。他在沙丘(今河北巨鹿)扩建御苑,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一年之后,御苑竣工。只见苑囿相连,台阁相望,苑中布满了名贵花木,珍禽异兽。苑中开凿了一个大池,池底用颜色不同的鹅卵石铺砌,池中灌满酒,称为酒池。醇香的酒味,飘散空中,几里路外都能闻到。酒池四周树枝缠上锦帛,挂上一串串烤肉,称做肉林。以豪饮闻名的纣王带着妲己,泛舟于酒池之上,渴了,随手就舀酒喝;饿了,从肉林取肉吃,逍遥自在,尽情享受。

不仅如此,他还为妲己修建了一个方圆三里、高千尺的鹿台。纣王每天和近臣们在鹿台上饮酒作乐,和美女们调情骂俏。酒足饭饱之后,到鹿台四周的苑囿中去划船、观景。

纣王的暴虐荒唐行为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们强烈的反对。为了对付这些大臣,他发明了一种叫“炮烙”的酷刑,即用铜铸成空心柱子,悬空架起,下面是烧红的炭火,铜柱外表涂上膏油,命武士举刀,逼着受刑者赤身裸体地从铜柱下往上爬,受刑者被铜柱烫得皮焦肉烂,爬不到一截便掉进炭火中,很快就被活活烧死。而纣王与妲己却高坐鹿台之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这惨绝人寰的酷刑。

纣王的暴虐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天,他正与妲己在鹿台上饮酒赏雪,远远地看见两个人担柴过河,一个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另一个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令人奇怪的是:那老者走到河边,毫不犹豫地脱下鞋子,从河中走了过去,好像水一点儿也不冷,那年轻人却犹犹豫豫,脱鞋试了几次,方才下水,过河后坐在地上,用衣襟包着自己的脚,揉搓了许久,方才穿上鞋子挑起担子而去,边走还边歪歪斜斜的。

纣王不解,问道:“这年轻人为什么比那老者还怕冷?”

妲己答道:“这是因为,那老者是他父母在壮年得的子,腿骨里满是骨髓,所以一点儿也不怕冷。那年轻人则相反,是他父母在年老时得的子,腿骨里是空空的,所以最怕冷。”

纣王想不到自己美人儿的学问竟然如此渊博,禁不住高兴地逗她道:“随便妄说,我却不信。”妲己瞟他一眼,平静地说:“你不信?把他二人的腿截下来一看,你就信了!”就这样,这一老一少的过路人,就被无端地截去了双腿。

纣王昏乱暴虐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天怒人怨,纣王已众叛亲离、彻底孤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岐山发兵,不久,直抵朝歌城下。纣王见大势一去,便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终于成了亡国之君,历经四百九十六年的商王朝,至此告亡。智慧评语

作为一国之君,不把心思放在治国上,反而完全用在贪恋美色上。试想,这样荒淫无道的君主,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历史的教训走深刻的。女色不忍的害处由此也可见一斑了。所以,对于人生男女之大欲,要适可而止,不能无止境地贪求。2.酒之忍【原典】

禹恶旨酒,仪狄见疏。周诰刚制,群饮必诛。

窟室夜饮,杀郑大夫。勿夸鲸吸,甘为酒徒。

布烂覆瓿,箴规凛然;糟肉堪久,狂夫之言。

司马受阳谷之爱,适以为害;灌夫骂田蚡之坐,自贻其祸。

噫,可不忍欤!【译文】

禹时,仪狄很会酿酒。禹尽管深感美酒的甘甜,但因为深谙“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道理,因而疏远了仪狄。周成王为了社稷天下,更是严正告诫康叔要严禁酗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一律处斩。

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后因在酒窖里日夜饮酒而被人打死。唐朝李适之曾任玄宗的左相,每天起来就饮酒,就如大海中的鲸鱼吞吸百川的水一样。其实,对酒应有克制,切莫自夸能像鲸吸水一样豪饮,也不要成为一个遭人唾弃的酒徒。

晋朝王导曾劝诫生性好酒的孔群:“你常喝酒,难道没看见盖酒坛的那块布很快就会腐烂吗?”孔群不但不听劝,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驳道:“你没有看见过用酒糟腌的肉保存时间更长吗?”在这番对话中,明眼人一听就能知道什么是箴言,什么是狂语。

司马子反用谷阳进献的酒来解渴,结果醉卧不起,贻误军情,招致杀害;西汉灌夫因饮酒过量,居然在丞相田蚡的婚礼上借酒劲大骂田蚡,结果给自己酿成了祸患。

唉,酒能误国招祸,怎敢不忍住酒的诱惑呢?酒罐子事典适可而止,酒多误事

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说到某太守在随园观赏海棠,酒喝得太多,醉了,竟解开裤子在庭院中小解,大杀风景,所以袁枚叹道:“人无节制而贪杯酌,最为可憎!”

喝酒以能节制酒量为德。古人饮酒提倡适度、适量。这个“度”的掌握,最初由《周礼》规定了“酒三巡之礼”。实际上酒过三巡之后,不少人仍有余豪,而也有不少人喝不了三杯,但只要不致醉就算可以了。

喝酒“不及于乱”,就得要求人人自觉节制酒量,尽欢而不尽醉,做到适可而止。所谓“适度”,还包括不要经常喝酒,不沉不淫,不湎不酗。酒会醉人,又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反对酗酒,主张饮之有节,自然是饮酒的核心内容,要求人们用理智去控制自己,自重自爱。

陈敬仲,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跟陈宣公的太子关系很好,是他的同党,因此,为了逃避不测之祸,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诸侯,抵挡住了北面山戎和南面荆楚的进攻,保护了中原地区的许多中小国家。他很注重任用人才,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国,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很有声望,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待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立即决定让陈敬仲做卿。

卿在当时是一种高官,一般是不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能做齐国的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陈敬仲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我在陈国被逼得无栖身之所,只好逃到贵国来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让我有幸能在您的宽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满意足了。我本是个不明事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感恩不尽,哪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况且,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的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非议,我又怎能给您添麻烦呢?这件事万万不可。”

齐桓公见他再三推辞,情真意切,也就没有再难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

陈敬仲做了“工正”后,表现很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更加赏识,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国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有一天,陈敬仲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来到陈敬仲家中,酒席已摆好在庭院中了。

这天,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体,桓公一见,早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

席间,桓公与陈敬仲一起评古论今,臧否人物,越说越投机。说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相视哈哈大笑;谈到气愤处,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长叹。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桓公的酒量本就不小,加上遇上陈敬仲这样一个知己,更是海量了。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阳落山,桓公已有几分醉意。但他仍觉得没有尽兴,吩咐左右:“赶快点上灯火,我要与陈大夫再喝几杯。”

陈敬仲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桓公感到有点失望,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说:“我与你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敬仲诚惶诚恐地解释道:“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如果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把握住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能逃脱罪责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执行您的命令。”

桓公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了。智慧评语

喝酒误事的事常有,但在酒桌上不贪杯老鲜见。喝酒不贪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与别人一起喝酒时,即便喝到兴头上也仍然能做到饮酒适度,这往往需要一个人具备极大的忍耐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当然,为了你的生活和事业,你需要锻炼自己具备这种忍耐力。3.声之忍【原典】

恶声不听,清矣伯夷;郑声之放,圣矣仲尼。

文侯不好古乐,而好郑卫;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秽。虽二君之皆然,终贻笑于后世。

霓裳羽衣之舞,玉树后庭之曲,匪乐实悲,匪笑实哭。

身享富贵,无所用心;买妓教歌,日费万金;妖曲未终,死期已临。

噫,可不忍欤!【译文】

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伯夷是孤竹君的长子,因推让君位而逃隐到首阳山,在殷亡后拒绝吃周朝的饭,被饿死。他历来被赞颂为最清高的人。《论语》记载孔子回答颜渊询问关于治理国家问题时曾说:“要舍弃郑国音乐。”郑国音乐属于纵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来,这种音乐是女人迷惑男人,使男人沉迷于美色诱惑的声音,会败坏人的性情和爱好。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舍弃郑国音乐。《礼记·乐记》记载魏文侯不好古乐,正襟危坐也听不懂,而偏爱欢快的郑国和卫国音乐,躺在卧榻上听得兴趣盎然。唐玄宗不好琴声,而喜欢外族传进来的羯鼓,认为它的声音能除去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气。以上两位君主不喜欢古代圣哲的雅乐,却喜欢世俗粗俗淫邪的音乐,成为后人的笑柄。《天宝遗事》载唐明皇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后,训练宫女,让她们载歌载舞,用于娱乐,却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史载陈后主和群臣常在后庭饮酒取乐,让妃嫔们和客人共唱《玉树后庭花》曲子,他们如此沉溺于歌舞中,朝政松懈而导致亡国。以上两位君主沉醉于歌舞中时,是快乐、欢笑的,而在这份快乐中潜藏着悲伤和灾祸,那就是在国家大乱、国破家亡时,快乐就变成悲哀,欢笑就化为痛哭了。

晋朝的石崇受到晋武帝器重,担任荆州刺史的重任,却不恪尽职守,反而利用职权积敛财富,挥金如土,沉溺声色犬马、富贵荣华中,买女子教她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结果不仅惹祸被斩,而且殃及父母、兄弟、妻儿都被杀害,这正是“妖曲未尽,死期已到”。

唉,扰乱人心的声色是如此祸国殃民,对它的诱惑,怎么能够不加以拒绝呢?事典亡国之音,务必远离

声,指的是对于音乐的爱好。音乐依其曲调和内容可分为高雅和低俗。高雅的乐曲能够让人修身养性,不为世俗的恶浊之声所搅扰,当然这种阳春白雪和之者很少。而那些靡靡之音,听了让人沉溺其中,畏缩不前,贪玩丧志,以致败国亡家。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首著名的亡国之音,这就是所谓的濮上之音。据《太平广记》记载,商朝的师延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著名乐师,他“如果弹琴,则地下的神灵就会升上来;如果吹奏,天上的神灵就会降到地上”。纣王要他为自己演奏音乐,但师延不肯为他演奏那种淫乱的乐曲,就被纣王禁在阴宫之中,准备把他处死。师延在狱中演奏雅正的音乐,纣王听到后说:“这是远古醇正的乐章,虽然很好,但不能给我带来欢乐,我不愿解除对师延的刑罚。”师延在无奈之中只好为他演奏了一首“迷魂淫魄之曲”,纣王听了,这回觉得高兴了,乐不可支地说:“你再为我演奏一遍。”纣王听此乐终日不倦。因此师延免遭了炮烙之刑,但纣王却因为逼迫别人演奏这样的曲子,自己也喜欢听这样的曲子而亡国了。

后来,师延听到周武王起兵伐纣的消息,知道纣王必定要亡国,而自己又不愿意做亡国之臣,就抱着乐器投入濮水之中。《史记》对这一事件也作了记载。到了春秋时期,有一次卫灵公在去晋国的途中,来到了濮水上。半夜听到一种奇妙的鼓乐声,而他周围的人都说没有听到。于是卫灵公感到十分奇怪,就将乐师师渭召来说:“我听到一种鼓乐之声,但我的从人却都没有听到。这里一定有鬼神在作祟,请你再倾听,为我记录下来。”师渭便按照君命正襟危坐,一面抚琴,一面仔细倾听,并且把它记录了下来。

第二天,师渭对卫灵公说:“我已经得到这首乐曲了,但是我不太熟悉,还需要练习一下,才能演奏。”又过了一天,师渭认为自己演奏熟练了,就对卫灵公说:“我已经演练好了,可以演奏了。”于是他们来到晋国,见到了晋平公。

晋平公在施惠坛上宴请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卫灵公说:“我在来晋国的路上,听到了一首奇妙的乐曲,我已经让我的乐师把它记录并演奏熟练了,希望能在这里演奏一下。”晋平公同意了他的请求,说:“好吧。”于是,师渭坐在晋国乐师师旷的旁边演奏起来。师旷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盲人乐师,他对音乐有超乎常人的辨别能力,他在听师渭的演奏时,早就听出了其中的不祥之音,一曲未终,师旷制止了师渭的演奏,并说道:“这是商朝的亡国之音啊!君王是一定不能听的。”晋平公十分不理解地问:“为什么是亡国之音呢?”师旷说:“这首乐曲是商代著名的乐师师延所作,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靡靡之乐。武王伐纣时,师延不愿意做周朝的臣子,就投入濮水而死,所以你们一定是在濮水上听到这首乐曲的。首先听到这首乐曲的君王会给他的国家带来灾难。”

晋平公并不相信他的话,说:“我只是欣赏这首乐曲的旋律而已,请继续弹吧。”师渭便继续演奏完了这首乐曲。

曲终之后,晋平公问师旷说:“还有没有比这首乐曲更感人的乐曲了?”师旷说:“有。”平公十分高兴地说:“可以演奏一下吗?”师旷说:“音乐必须和人的德行相配才能有好的结果,君王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德行和境界,不能听那个境界的乐曲。”平公只喜欢它的音律,就请师旷演奏。师旷不得已,只好演奏起来。乐声一起,天空中飞来了一群红色的仙鹤,聚集在宫门前;又过了一会儿,仙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晋平公看到这些,非常高兴,以为这是吉祥的征兆,自己的德行可能也很不错了。便又问师旷:“还有没有比这更加感动人的乐曲呢?”师旷说:“有。那就是尧时候的乐曲了。但君王还没有达到那样高的道德境界,如果您听了,是会带来灾难的。”晋平公是个十分昏庸的人,他当然不肯相信,坚持要师旷演奏给他听。师旷无可奈何,只有演奏。当演奏了一节的时候,天空中忽然飘来一朵云彩,接着就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拔树摧屋。晋平公非常害怕,伏在地上浑身发抖。此后,晋国接连出现了三年的旱涝灾害。

的确,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激励人奋发向上。但是,低俗的音乐,却可以破坏人良好的情绪,使人沉沦。唐朝的时候,玄宗沉迷于靡靡之音,与杨玉环一唱一和,纵情享乐,最终导致亡国的命运,也是崇尚淫邪、世俗的音乐所带来的结果。中国古代乐器

玄宗宠幸杨玉环,除了因为玉环有着出众的容貌,还因她具有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据历史记载,杨玉环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女子,这正好与多才多艺的玄宗相匹,结为艺术知音。玄宗自小在深宫中与乐工为伴,长大后“万知音律”。在作曲方面,他可以即事谱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比一般的乐工还要技高一筹。他会弹奏多种乐器,尤其精通羯鼓。羯鼓本是从西域传入中原,鼓声雄健,能给许多乐种伴奏。玄宗曾多次在宫廷宴会或小范围的欢娱场合亲自击鼓尽欢,成为当时宫廷音乐界的一大盛景。唐玄宗曾经研习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用以咏唱众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唐玄宗将此曲交给杨玉环,命她依韵而舞。玉环稍加浏览,便心领神会,当即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歌声婉转如莺啼,舞姿翩跹如天女散花,使观者仿佛身临众仙齐舞、缥缈神奇的瑶池之会。她对乐曲领悟之深,表现力之强,令玄宗兴奋不已。玄宗亲自击鼓伴奏,两人都沉浸在灵犀贯通的音乐意境之中。

于是,玄宗懈怠于国家政事,致使“安史之乱”发生。那时候,中原纷扰,唐玄宗逃到四川,所以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难道不是“非乐实悲”吗?“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支不相随”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所以说,享乐不是错,但若一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便会铸成大错,甚至败国亡家,由此可见,任何事都需要忍耐、克制。智慧评语

善好低俗的乐曲,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个人爱好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因此常常被忽视。然而,一个人是喜欢高雅的乐曲,还是沉迷于靡靡之音,首先反映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胸和志向。沉迷于低俗的音乐,个人的格调就不会太高,整天在靡靡之音中度日,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4.食之忍【原典】

饮食,人之大欲,未得饮食之正者,以饥渴之害于口腹。人能无以口腹之害为之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

鼋羹染指,子公祸速;羊羹不遍,华元败衄。

觅炙不与,乞食目痴,刘毅未贵,罗友不羁。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噫,可不忍欤!【译文】《礼记·礼远》篇:“吃饭喝水,男女关系,是人的最大欲望。”一个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个人渴了,喝什么都甜,这种感觉上的错觉正是因为饥渴害的。饥渴可以使人的口腹感觉被破坏,那么贫贱也可以使人的心志遭到破坏。如果面对钱财你还能作出符合道义的选择,那么就可以成家立业并免遭人羞辱。《左传》载,宣公四年,楚人送了鳖给郑灵公,吃鳖时郑灵公未给子公吃,子公生气,用手指蘸鳖汤尝了一下,就拂袖而去,郑灵公大怒,预谋杀子公,而子公却先下手杀了郑灵公《;左传》载,宣公二年,宋国和郑国交战,宋将华元宰羊慰劳士卒,却忘了给车夫羊斟吃,羊斟暗自生气,且说:“吃羊的事,你做主;驾车的事,我做主。”正式交战后,羊斟驾车直接把华元送到郑国的军队使其被俘。所以皮日休《食箴》说:“羊羹不及,华元受其谋;鼋羹不均,子家肆其祸。”

晋朝刘毅,十分贫穷,在一个丰盛的宴席上,刘毅向庾悦要一块烤鹅吃,庾悦说:“今年又没有得到母鹅,哪里有剩肉给你吃!”刘毅遭到羞辱,便记恨在心。

晋朝罗友大大咧咧,小时候人们视其为痴呆。有一次他听说人家要祭祠,就早早地跑到别人家去讨饭,结果去得太早,尚未开门,他躲在门边一直到天亮讨到饭才离开,且毫无羞愧之色。《易》说:“舍弃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却观望别人手中的食物,此卦凶。”所以卦象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观我朵颐亦不足贵。”孟子说:“喜欢饮食的人,人们就会认为他卑贱。”

唉,看重口腹之欲会使人卑贱,会使人失去智慧,难道不该忍一忍吗?事典管住口腹,避免上当

吃饱喝足是人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本无可非议。也只有在满足了口腹之后,人才能从事他所希望从事的事业,才能有精力去战胜各种困难。但是人活在世上,不要贪那一点美味佳肴,要忍耐住、抵制住美食的诱惑。

郑板桥就曾因贪食一口狗肉,被富商所利用,肚子里闷了一口气,后悔也没有用了。不过吃亏上当也就这么一回,下次他也学得聪明,再不为一点狗肉而被人利用了。

众所周知,郑板桥的诗、书、画名重当时,在他回到扬州以后,就靠卖字画的收入来供养他的家庭生活。他性情直率,为人风趣,不拘小节,鄙视流俗。因为求书求画的人很多,他讨厌那种矫情的做作,虚假的客套,干脆写一张润笔条例贴在墙上: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三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板桥郑燮

润笔条例定下来了,但也有例外。郑板桥最喜欢吃狗肉,如果有人烹一碗喷香的狗肉送给他,他会作一小幅字画回报,不收润笔了。

郑板桥卖字画还有一条原则,即不落上款。如果他在字画上替你落款,即写上你的字号,称你为某某兄或某某先生,那就是他对你印象极好,另眼相看了。

扬州有一个盐商姓王,名德仁,字昌义,拥资巨万,阔绰豪奢。他富极无聊,也想附庸风雅。他知道郑板桥最不喜欢那些豪绅巨贾,与他结交,根本不可能,即使出润笔费,郑板桥也不见得会卖字画给他。他只好辗转托人购得了几幅,但因为没有上款,总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他想了一个计策。

郑板桥喜欢出游,常常流连山水,乐而忘返。一天,他游到一处地方,时已过午,有点饿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沿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刚走近茅屋,一股肉香就扑鼻而来,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道貌岸然,正在危坐弹琴,旁边有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郑板桥不由得垂涎三尺,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说:“世间百味唯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一个知味者。”郑板桥深深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说:“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无伴,负此风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郑板桥对坐大嚼。

郑板桥高兴极了,肉饱酒酣之余,他想用字画作为回报。见老者四壁洁白如纸,但却空无一物,便问:“老先生四壁空空,为何不挂些字画?”老者说:“书画雅事,方今粗俗者多,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不知名实相符否?”郑板桥说:“在下就是郑板桥,为老先生写几幅如何?”老者大喜,赶忙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笔,于是郑板桥当面挥毫,立成数幅,最后老者说:“贱字‘昌义’请足下落个上款,也不枉你我今天一面之缘。”郑板桥听了不由一怔,说道:“‘昌义’是盐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与他同号了?”老者说:“我取名字的时候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清,浊者浊,这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见他说得在理,而且吐属不凡,于是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谢告别而去。

第二天郑板桥一早起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到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字画悬挂在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原来这个王德仁早就调查清楚了郑板桥的饮食起居,习惯爱好,以及他经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请了一位老秀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等待,才抓到了这个机会,让郑板桥上了当。智慧评语

口腹之欲,有时候表现得并不单纯是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其背后往往还牵扯到极其复杂的目的。因此,如何管住自己的口腹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忍住自己贪图美食的欲望,口腹由于不忍饥渴会受到损害,人的志向如果不注意进行培养,也会像口腹受害那样逐渐地丧失。二是要忍耐那种只因为没有得到食物就仇视别人,甚至于不顾大局,不顾及国家利益去报仇的行为。这是非常卑鄙的做法,应该忍住不去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5.乐之忍【原典】

音聋色盲,驰骋发狂,老氏预防。

朝歌夜弦,三十六年,蠃氏无传。

金谷欢娱,宠专绿珠,石崇被诛。

人生几何,年不满百;天地逆旅,光阴过客;若不自觉,恣情取乐;乐极悲来,秋风木落。

噫,可不忍欤!【译文】

声音太大可以导致耳聋,颜色太多可以导致眼盲,驰骋打猎可以使人发狂,任何事物都有度。过度就会导致物极必反,这是老子告诫世人的。

秦始皇整日玩乐,尽情享受,秦朝只存在三十六年就消亡了。

石崇设金谷园与美妾绿珠吃喝享乐,最终被斩首。

人的一生能活多少年?最多不过百岁;天和地是万物旅居的地方,时间就像匆匆过客;如果不克制自己,任意放纵自己玩乐,欢乐到了极点,就会发生悲伤的事,就好像秋风扫尽落叶一样,欢乐不复存在。

唉,乐极生悲,怎能不忍住享乐的诱惑呢?皇始皇出巡图事典恣情取乐,烽火亡国

人的一生,细细数来,也只是短短几十载而已。如果不能抓住这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的一个瞬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会愧对自己的人生。

但是,就是有一些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他们贪图享受,恣情取乐,其实这无异于自毁长城。因为,一个人老是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玩乐的心,他就会把心思完全放在这上面,从而完全不顾其他的正当事情,结果也只能是贻误时机,害了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则为了博取美人一笑而亡国的有名的事例。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周宣王在位时就已经够昏庸、糊涂乃至残暴的了,然而周幽王在这几个方面比起他的老子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吃喝玩乐上,周幽王在中国的封建君主中也是排行在前的。除了酒肉,就是女人,至于政事,他是不管不问的。他派遣大臣广搜天下美女供他淫乐;在物质生活上,他虽未搞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但也穷奢极欲。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听不进正直的劝谏之言,对于谄谀奉承,他当然是甘之如饴。于是,朝野之上怨言四起,西周灭亡已迫在眉睫了。

幽王即位的第二年,王都镐京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据《诗经·十月之交》记载,这次地震的情况是“百川沸腾,山冢坍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震之后,紧接着是大旱,“三川皆竭”。这一系列天灾,使本来就困苦不堪的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地震、天旱本是自然现象,但在古代社会里,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和惩罚。人们应该好好地检查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以获得上天的原谅和庇护;否则,必致亡国。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几乎每一次大的天灾或异象出现,如地震、台风、旱涝、日食、彗星等,都会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恐慌,因这些现象出现而招致朝廷内阁大臣引咎辞职的事,真是数不胜数。这次镐京地震,周幽王的大夫赵叔带正好借此上书劝谏幽王。赵叔带说:“地震、山崩、地陷、旱灾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天王应当找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来矫正国家的失误,以求上天的原谅。在这多灾多难的时候,怎么能派人到处去找美女呢?”周幽王恼羞成怒,把赵叔带革去官职,轰出门去。大臣褒珦万分气愤,对周幽王说:“天王不怕天灾,不问国事,反倒亲小人,远贤臣,如此下去,这国家肯定是保不住啦。”周幽王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关进了监狱。从此,无人敢劝周幽王了。

褒珦在狱里待了三年,幽王似乎已把他忘了,看样子一辈子也别想出来了。褒珦家里的人十分着急,就想办法救他出来。他们知道幽王喜欢美人,他们就千方百计地设法弄到了褒姒,献给了幽王。这一招果然十分灵验,当时就免了褒珦的罪。

其实,如果去掉后人附会的神话传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褒姒原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在周宣王时,就流传着“桑弧其服,实亡周国”的歌谣,意思是说用桑木做的弓,用箕木制的箭袋要把周朝灭掉,这跟周朝要灭在女妖精手里的谣言一样,都是反映了人民对连年战争的不满情绪,但昏聩的周幽王却真的认为这两件东西要把周朝灭掉,于是就下令不准制造和买卖这两件东西。可恰巧有一对夫妇不知道这条禁令,到都城里来卖桑木弓和箕木箭,周幽王就下令逮捕他们。这对穷苦的夫妇连忙逃走,在城外的路边捡到了一个被人抛弃的女孩,把她喂养长大。这女孩就是后来的褒姒。至此,女妖精亡周和桑弓箕箭亡周的谣言就完全统一起来了。

褒姒既是贫苦出身,虽然天生丽质,但并不会唱歌跳舞,褒珦的家人找到了她以后,就出高价买下,并把她当做褒家的人,改名褒姒,教以歌舞及侍候君王的方法,然后把她献给了幽王。幽王一见褒姒,如获至宝,褒姒的天生丽质及其健康的体魄使周幽王迷恋欲狂。但唯一使周幽王遗憾的是:褒姒从来不笑。

周幽王虽得褒姒朝随夜伴,但越是夜夜侍寝、日日随游,周幽王就越觉得褒姒是个冷美人,就越想让她笑一笑。周幽王想尽千方百计,褒姒始终难得一笑,最后,幽王终于黔驴技穷,不得不张榜悬赏:谁能让褒姒笑一笑,就赏千两黄金。这就是千金买笑这一成语的由来。

当然有许多人妄想发财,前来献计献策,可是这些办法并不能让褒姒笑,只能使褒姒生气。倒是有一个极会逢迎的奸佞小人虢石父会出主意,他让幽王点燃烽火台,等诸侯们的兵马来到,看到并无敌兵,就会垂头丧气地乱哄乱窜,褒姒看到那种情景,肯定会笑的。

昏聩的周幽王竟然同意了虢石父的话,但这烽火台是万万不可轻易点的。烽火台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报警设施,因为当时的周王朝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军事上也要靠周围各个小诸侯国的拱卫,一旦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报警。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西安市的长安县内,西、北两边都靠近戎狄等少数民族,很容易遭到袭击,所以,西周在骊山下设了烽火台。烽就是烟,火就是火光,一旦点燃,白天则浓烟冲天,晚上则火光映野,几十里外即可看见,下一个烽火台也立刻点燃,这样就能迅速传警,诸侯也就会即刻带兵勤王。

骊山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周幽王带褒姒来骊山这天,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知道了这件事,怕出乱子,就赶来阻止。但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反说自己是放放烟火,解解闷,没什么大不了,就这样,周幽王终于点燃了烽火。邻近的各小诸侯急忙带兵赶到都城镐京,听说天王在骊山,又急忙赶到骊山,可一看不像打仗的样子,根本没有任何敌情。周幽王站在高台上对他们喊:“你们辛苦了,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被如此戏弄一番,十分气愤,他们的兵马也像无头苍蝇一样在骊山下嗡嗡乱转,各诸侯国不同的旗帜和军服交错混杂,显得十分滑稽。褒姒看到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场面,据说真的咧开嘴冷笑了一声说:“亏你想得出这种主意!”

褒姒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因为极为宠爱褒姒,就把她立为王后,把伯服立为太子,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立后废后或是废立太子历来是大事,周幽王同时废立王后太子的事在朝野之上更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况且被废王后的娘家还不是一般的人呢。原来,被废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被废的太子宜臼就跑到了他的外祖父家申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去哭诉,当申侯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废,宜臼将被杀害,自己也要被幽王治罪时,既感到害怕,又感到愤怒。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为了发泄愤怒,申侯竟暗中串通邻国郐国和犬戎一同攻打镐京。犬戎一直想劫掠镐京,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既是申国相约,又估计不会有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前去救援,真是何乐而不为。

当兵临城下的时候,周幽王赶紧让虢石父点燃了烽火台,烽火燃烧了几天几夜,各诸侯国始终没有一兵一卒到来,他们当然以为这是天王在给褒姒逗乐,不愿意再劳师动众地白跑一趟。镐京的兵马并不多,大将郑伯友率兵出去抵挡了一阵,因势单力薄,被敌人围住射死了。周幽王、虢石父,还有太子伯服一同逃到骊山,也被犬戎捉住杀害了,那个关在深宫中一直未曾真正笑过一次的褒姒,也被犬戎捉去了。被犬戎射死的大将郑伯友是郑国的国君,他的儿子听说父亲战死,就带领大军前来复仇。郑国的军队素来强大,再加上哀兵必胜,到了镐京就连打胜仗。申侯原来也不过打算借犬戎的兵马来逼迫幽王,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复位,没想到弄成这个局面,也感到后悔,就暗中写信给其他诸侯国,请他们出兵援助。犬戎看到各路诸侯到来,就把周朝的所有货物宝器全都弄走,放火烧掉镐京,撤兵而去。

犬戎撤兵后,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等人把原来的太子宜臼立为王,称周平王。同时虢公翰等拥立携王,这就出现了“两周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了一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的支持,十多年之后,晋国攻杀了携王,西周又告统一。但镐京地近犬戎,屡屡遭到袭击,防不胜防,再加上镐京的房舍毁坏很多,无法修复,于是周平王决定放弃西周的旧都,东迁洛邑(即今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终于迁都洛邑,西周灭亡,东周产生。但是,东周连自己的地盘都无法保住,更别说号令诸侯了,实际上,周朝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大国,自西周灭亡起就结束了。东周开始,就沦为一个中等诸侯国,中国历史也开始了春秋时期。智慧评语

安邦治国,岂是儿戏?周幽王为了纵情取乐,结果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代价也可谓是够大的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走有许多人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他们一味地追求玩乐,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韶光易逝啊,当有那么一天青春不再时,才想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恐怕已经是时不我待了。6.忠之忍【原典】

事君尽忠,人臣大节;苟利社稷,死生不夺。杲卿之骂禄山,痛不知于断舌;张巡之守睢阳,烹不怜于爱妾。

养子环丸而侮骂,真卿誓死于希烈。忠肝义胆,千古不灭。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

高爵重禄,世受国恩。一朝难作,卖国图身。何面目以对天地,终受罚于鬼神。昭昭信史,书曰叛臣。

噫,可不忍欤!【译文】

侍奉君主,为君主办事应该尽心尽力,这是为人臣子应有的大节;为国家和人民谋取利益,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唐代的颜杲卿虽然受过安禄山的推荐之恩,但当安禄山起兵叛乱时,他置私情于一边,奋起讨伐;当粮尽矢竭、城池失守被俘后仍大声痛骂,安禄山割掉他的舌头后还是含糊不清地骂不绝口。张巡在雍上起兵讨伐安禄山,城中食物吃尽后,他叫出爱妾,杀了她煮熟给士兵吃;城陷时,张巡朝西拜了拜说:“我已经尽力了,活时我不能报效皇上,死后我要化为厉鬼来杀敌。”他死时面不改色。颜杲卿、张巡对君主和国家忠心耿耿,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世推崇。

唐代的颜真卿是颜杲卿的弟弟,他也是一位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身为三代旧臣忠正刚直,名誉四海。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谋反叛变朝廷,颜真卿受命前往叛军处宣诏慰劳。李希烈派出养子三千名环绕着他大声侮骂,并拔刀威胁,而颜真卿依然面不改色。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说:“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这里是用来比喻张巡和颜氏兄弟的赤胆忠心,他们的事迹都书写于正史上,耿耿而不会被磨灭,这种忠肝义胆是千古不灭、万古如在的。

担任君主的高官,吃着重禄,世代受着国家的恩惠,一旦国家有难,却卖国求荣,这种不忠不义之人有什么面目以对天地呢?正如唐代的安禄山、宋代的秦桧至今仍遭到世人唾弃,人神共愤,他们的可耻行为,被记载于《叛臣传》等史书上,受到历史和人们的痛恨和辱骂。

唉,忠臣受到万世敬仰,叛臣却受罚于鬼神,面对各种困境时,又怎能动摇自己对君主和国家的忠心呢?事典忠肝义胆,千古不灭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他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办理防务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任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派文官指挥战役,再加上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正赶上王化贞大败而归。一时间,朝廷惊慌失措,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焕悄悄地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考察军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山海关外的形势,并说:“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这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朝廷还是升任袁崇焕为兵备佥事。

袁崇焕到山海关后,起初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在关内办事。当时王在晋专意防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为了保住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驻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难以防守,但他们不知道,若以山海关为国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墙为国界一样,外围失去了屏障,山海关一旦被重兵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如在宁远筑城,则可建立一片战场,取得一片巩固的根据地。在这片广阔的战场上阻击乃至消灭满清军队,比依长城而守,实在牢靠得多。

大学士孙承宗没有轻易发表意见,他亲往关外视察,支持袁崇焕的意见。不久,朝廷派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令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

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立即着手筑城。宁远离山海关二百多里远,筑好此城,就等于砸下了一颗钉子。他定下城墙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堞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袁崇焕和将士同甘共苦,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第二年宁远城墙就筑成了。宁远城高墙厚,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袁崇焕由筑此城开始,经营辽东防务达二十年。在袁崇焕被杀死以前,满清军队虽然多次绕道进袭包括北京城在内的一些城镇,但始终未能真正跨入过宁远城一步。

经过袁崇焕和孙承宗几年的苦心经营,明朝的边防力量大大增强,明军开始主动出击,陆续收复了一些失地,并把防线向北推进了几百里。面对已经取得的战果和宏伟计划的逐渐实现,袁崇焕内心充满了喜悦。袁崇焕也因功连连升官,先升为兵备副使,现升为右参政,主帅孙承宗也对他青睐有加。

前线虽逐渐稳固下来,但朝廷却日渐腐败下去,魏忠贤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东林党人的义愤,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就采取极端的手段,杀害了杨涟等六人,史称“前六君子”,并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并处死。在镇压了这些反对派以后,魏忠贤的气焰更为嚣张,自称“九千岁”,肆意勒索贿赂。孙承宗对魏忠贤不买账,魏忠贤就派了一个叫高第的亲信去代替孙承宗做辽东主帅。

高第只会吹牛拍马,别无所长,他到任后,胆小如鼠,不敢驻守宁远城,胡说宁远战不可战,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作为广东人,袁崇焕有一股“蛮劲”,他坚决不服从,认为军事上有进无退,宁远一撤,全线即刻崩溃。高第虽是袁崇焕的上级,但因他胆小,况且也是文官出身,竟对袁崇焕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把锦州及其他几个防守据点的兵马撤到了山海关。这样一来,宁远城就好像旷野里的一株枯树,完全暴露在寒风之中了。努尔哈赤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进攻宁远城。那位魏忠贤派来的高经略坐在长城垛口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幸灾乐祸地看着宁远城的覆灭和袁崇焕的败亡。然而,只有孤城一座和守兵一万的袁崇焕,并无丝毫的怯惧之意,而是坚定地率兵抵抗,于是,著名的“宁远大战”开始了。

二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长驱直入,一路拿下了锦州、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诸堡,兵势浩不见边,刀枪剑戟如林,十九日到达宁远城下,努尔哈赤派人劝降道:“我以三十万人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三十万,予亦岂少之哉?”

努尔哈赤先派兵绕过宁远城,切断了宁远城和山海关的联络,以防明军增援。其实努尔哈赤多此一举,他不派兵,高第也绝不会来援。但袁崇焕并不畏惧,他派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兵把守四门,把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组织居民、商人送水送饭,并刺血作书,激励将士,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中,以示与宁远城共存亡。在宁远城内军民总动员、严阵以待的情况下,满清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了。

满清军队极其骁勇善战,后来同李自成在一片飞石大战时,喊一声“辫子兵来了”,久经沙场的农民军竟然就“哗”地溃退了,而且一退不可收拾。在攻打宁远城时,清军也十分凶猛。满清军队用铁甲兵攻城,这些人身穿两层铁甲,不畏矢石,竖起梯子,奋勇上攀。再用铁皮车做掩护,挖掘城墙,城墙竟被挖出了许多缺口。袁崇焕的军队也十分勇敢善战,他们在城上安装了十一门西洋进口的红夷大炮,每一炮都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对近处的爬城军士,则从垛口上伸出许多长长的木柜子,柜子里装着士兵,士兵居高临下,用石头和箭矢打击敌人,再扔出浸有油脂和硫磺的被絮等物燃烧敌人的战具。就这样,满清军队的猛烈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了。

袁崇焕当然是文人出身,在一般情况下他扮成一员儒将,如诸葛亮一般,他乘轿指挥战斗。他的最大特点是镇静,即使敌兵攻破了城墙,他也一点不慌,而是披上盔甲,和战士们一起运石补墙。在这次战役中,他负伤数处。

敌人退却时,他又组织敢死队,缒下城墙,追杀敌人,并捡回了十余万支箭。这次战役,满清军队受到重大伤亡。

二十一日,满清军队再次趁夜出击,仍未成功,只好于二十六日撤围而去。

敌人撤围后,袁崇焕还表现出一派儒者的风度,派使者送信对努尔哈赤说:“老将纵横沙场数十年,无有不胜,今败于小将之手,恐怕是天意啊!”努尔哈赤也很客气地致书袁崇焕,并赠以马匹,“约期再战”。

努尔哈赤在攻城时受了炮伤,只得躺在车中郁郁而回。他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时四十三年,独不克宁远一座孤城。”抑郁中背上又生了毒疮,伤病交加,数月后死于沈阳以西四十里的瑷鸡堡。自此以后,满清军队对袁崇焕又敬又畏。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喜出望外,一片欢呼。高第因没有援救宁远而被免职,由兵部尚书王之臣取代。袁崇焕升为四品右佥都御史。随即袁崇焕主动出击,又陆续收复了高第所放弃的失地。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建立了清朝。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暂时放弃宁远,转而攻打朝鲜。就当时明清而言,双方都需要一段休战时间,以便实行各自的计划。明方需要筑城、练兵,清方则要进攻朝鲜,掠夺财富,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袁崇焕提出与皇太极和谈,皇太极表示赞同,但明皇帝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满清从来都是附庸国,皇太极不够谈判对手的资格。

袁崇焕和皇太极商谈时,皇太极利用这个机会打败了朝鲜,袁崇焕也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小凌河等地的防御工事,并派出援朝军队,只因朝鲜很快投降,明军也就退了回来,没有和清军发生冲突。

皇太极进攻朝鲜的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财物得到了补充,局势也稳定下来,但他看到袁崇焕修城池、练兵马,势力越来越强大,如不加紧攻击,愈加难图,况且求和又不成,于是,皇太极决定“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