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03:48:04

点击下载

作者:谭锐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试读:

前言

毛泽东曾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要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就必须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所谓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政治基础上,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社会政治力量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人,提出了“无产阶级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和团结的力量,才能夺取革命最后的胜利”的重要观点。列宁则对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革命的统一战线。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巧妙地、灵活地使用了统一战线策略,极大地团结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在某个阶段还联合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最终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末,毛泽东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总结成功的经验时,对统一战线做了充分的肯定:“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是有纪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把统一战线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新中国建立后,国情的变化,给统一战线理论和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正如邓小平所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正在做我们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我们的事业一定要胜利,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可见,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统一战线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完善。今天的统一战线不仅呈现出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的新特点,而且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等事业中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它已“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仅仅建立起统一战线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正是这个思想原则的指导下走向发展与完善的。所以,党的统战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所形成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原则。故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梳理党的统战理论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形式,可使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探索,并对党所取得的成就做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近年来,对于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认识党的统战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薄弱之处。因此,本书力图就此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求教于同行。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策略和实践,如果从《共产党宣言》算起,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但是把统一战线作为一个专用的政治概念提出来并广泛运用,却是近90年的事。在此之前,往往用“联盟”、“同盟”、“联合”、“协议”等用语来表述。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概念的提出

统一战线这个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1869年11月29日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信中。在信中,谈到英国工人阶级受英国资产阶级的影响,对爱尔兰人不实行“自由联盟”政策,而同意实行“合并”政策。马克思指出,这样做“英国人民就还得受统治阶级支配,因为他们必然要和统治阶级结成反对爱尔兰的统一战线”。这里讲的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而是指在民族问题上,英国统治阶级蒙蔽、支配了英国人民,用错误的政策来对待爱尔兰人。1892年3月8日恩格斯致奥古斯都·倍倍尔的信中也提到“统一战线”,这是指德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内部的联合,也不是指无产阶级政党的统一战线。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个别时候使用过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但这是一种泛指,并不是特指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

真正系统地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这个特定概念的是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十月革命前夕的1917年7月16日,斯大林《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组织紧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已经同“护国派结成联盟”反对革命,因此不能和它们联合,但是“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中有些人是愿意同反革命作斗争的,我们准备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同他们联合起来”。这是经典著作中第一次用“革命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在俄共(布)领导下,曾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执政,实行统一战线的多党合作制,但1918年夏左派社会革命党参加叛乱,企图推翻俄共(布)的领导,这就不得不加以镇压,形成了一党制。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条件造成的。列宁在1919年7月31日《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当有人责备我们是一党专政,而提议——像你们所听到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时,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所依靠的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础’。”列宁强调俄共(布)绝不能和反苏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建立什么“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这里表明了列宁坚定的原则性,不能和进行反苏活动的党派结成统一战线。之后,在国内问题上,列宁、斯大林和俄共(布)就很少提及统一战线了。

1919年3月在列宁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当时的形势下,为了推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东方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共产国际系统地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围内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口号、方针和政策。从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概念广泛地在世界各地使用,成为第三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重要内容。

1921年7月共产国际三大委托俄共(布)代表团起草《论策略(提纲)》,提出“整个工人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资本主义政府”。

1922年11至12月,共产国际四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国际的策略》中的“统一战线策略”指出:“共产国际要求一切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都要严格遵循统一战线的策略,因为在当前时期只有这个策略才能够向共产党人指出争取劳动人民大多数的可靠途径。”“统一战线的策略就是建议共产党人为了保卫工人阶级的最基本的切身利益,而同属于其他政党或组织的所有工人以及一切无党派工人一起,来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共同斗争。”四大通过的《东方问题的总提纲》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如果说在西方,在有组织地积蓄革命力量的过渡时期,曾经提出过工人统一战线的口号,那么现在,在殖民地东方,就必须提出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

1935年8月2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作报告,为了反对世界法西斯的进攻,提出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且要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统一战线问题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共产国际建立后,将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工人统一战线,在殖民地国附属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方针作为了各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策略和政治路线,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使统一战线在各国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内容

什么是统一战线?就是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政党甚至民族、国家等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了一定的共同政治利益而组成的政治联盟。什么又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这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政治基础上,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社会政治力量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概括地说,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从其内容来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统一战线中要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内部以及同其他同盟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参加统一战线的各派力量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是不同的,所以应科学地分析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区分敌友,尽量在需要时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孤立敌人。

第二,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这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核心所在。由于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差别、矛盾和斗争,而这些差别、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上,所以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另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也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和前途。因此,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必须要与其他阶级争夺领导权,坚持和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

第三,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规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既是统一的、又是独立的。统一是以独立为前提的,没有独立也就没有统一,所以不能抹杀和忽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力量的独立性;否则合作和统一就变成了混合,必然会牺牲统一战线。保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不是因为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恰恰相反,只有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才能更有利于合作。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兴起的年代,同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思潮进行过复杂的交往和斗争,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为各国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

第一,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毛泽东把这个基本思想概括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并且指出《共产党宣言》的这个基本思想,也是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加强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联合和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统一。《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自我利益;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没有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联合和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统一,就不可能形成强大力量战胜敌人。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农民,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在一切农民国度中,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农民对革命的态度关系着革命的成败。1851年,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阐述法国农民利益受地主、资产阶级侵害之后,深刻指出:“一句话,农民的利益已不象拿破仑统治时期那样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相协调,而是和它们不可调和地相对立了。因此,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

第四,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和其他政党的联合中,必须坚持自己的阶级独立性。

1889年12月18日,恩格斯在给格·特利尔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可以支持其他政党去参加有利于革命的运动,但“所有这一切又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并指出这是“绝对的界限”。《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理论和策略,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并且经受了革命的考验。1887年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中说:“这就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伟大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还有我以及同我们一起工作的各国社会主义者四十多年来所遵循的策略;结果,这个策略到处都引向胜利。”二、列宁、斯大林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在斗争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思想,更加注重利用间接同盟军和直接同盟军,更加注意各种同盟军的配置问题。1920年,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对统一战线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并且还强调指出:“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谁要是没有在实践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在相当复杂的各种政治情况中,证明他确实会运用这个真理,谁就还没有学会帮助革命阶级去进行斗争,使全体劳动人类摆脱剥削者的压榨而获得解放。以上所说的一切,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列宁在这里不仅深刻阐明了要广泛组织直接同盟军和间接同盟军的策略,而且阐明了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列宁在领导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统一战线的理论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并实行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被各种各样的中间阶层所包围,“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觉悟部分,即共产党,就必须而且绝对必须对无产者的各种集团,对工人和小业主的各种政党采取机动、通融、妥协的办法”。1922年4月列宁在《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文中指出:为了帮助工人群众反对资本主义,“我们采取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且要把这种策略贯彻到底”。如果“共产党人不愿了解和不愿学会这一点,就休想在工人阶级中赢得多数”。

第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领导农民的问题。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根基。他指出:“只有工农联盟才能使农民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世世代代的压迫。”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权力。”

第三,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家实行赎买。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设想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通过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来的方式,逐步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举行叛乱,列宁的这个设想没有能够实现。1921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现实认识的正确回归,列宁果断地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根据新经济政策的规定,在农业上废除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在工商业上,废除国家配给制,允许商品货币存在和私人贸易自由,并且重新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把已经没收的私人企业、矿山等,采取租赁制等方式,租让给私人或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利用私人资本迅速地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的名著中把革命力量划分为基本力量和后备力量。在后备力量中又分为直接的、间接的两种。提出了如何运用后备力量的问题。这是对阶级力量、社会力量的配置问题,也就是统一战线问题的新观点和深刻论述。

列宁、斯大林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思想,不仅使俄国革命和建设获得了伟大的成功,而且引导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三节毛泽东、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非常注重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宝库。一、毛泽东奠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

第一,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毛泽东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坚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第二,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毛泽东认为,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他指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共产党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②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因此,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依靠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还要注意反对右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一部分可以联合的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的政治联合。其中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全体劳动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另一个是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前一个联盟的中心问题是工农联盟的问题,离开工农联盟,便没有统一战线,也便没有革命的成功。后一个联盟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包括正确处理同一部分可以联合的大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这个联盟中,既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要针对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实行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它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斗争是为了更好地联合,因此,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的同盟者,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和批评、联合和斗争的方式是不同的,要实行一系列区别对待的政策和策略。两个联盟以第一个联盟为基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四,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

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干国计民生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在仍旧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联盟的同时,又要建立同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和和平赎买政策,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经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毛泽东统战思想内容丰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是我党和我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在革命年代的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统战理论体系,而且也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二、邓小平发展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继续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方针和政策,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

第一,统一战线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指出,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20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的资本家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上述各方面的变化表明,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第二,统一战线以宽当宜。

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和平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奋斗。统一战线的对象,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当宜,宽才有利,不是窄才有利。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

第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四,人民政协问题。

邓小平认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各方面的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多方面开展活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宏伟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否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

第六,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代表人士问题。

邓小平认为,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加以正确引导,不会损害社会主义经济,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人要用起来,钱要用起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要采取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

第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说,中国面临一个香港问题,一个台湾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坚持原有制度,长期不变。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做这样的承诺。

邓小平新时期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内容丰富、科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新阶段,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第四节江泽民、胡锦涛对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一、江泽民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

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形成了当代中国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第一,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本质就在于大团结、大联合。

江泽民提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新世纪党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本质就在于大团结、大联合。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政局要稳定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这个格局。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民族宗教无小事。

江泽民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与这些地区的发展繁荣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让少数民族真正得到实惠。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反对和打击邪教。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信徒要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制度和神学思想,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服务。处理同宗教界朋友之间关系的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江泽民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对象,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光荣的。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工商联既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又是中国民间商会,要在党的领导下,配合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爱国、敬业、守法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江泽民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线思想和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结合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实践,提出的新论断,进行的新概括和新阐述。他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向了崭新的境界和崭新的高度。二、胡锦涛开创了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的新时代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开创了当代中国统一战线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

第一,统一战线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胡锦涛强调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全面加强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动新世纪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

第二,新的社会阶层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之中。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方针,即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领域,统一战线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

第三,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始终是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工作。

胡锦涛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把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国家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后备队伍结构。要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统战工作新领域。

胡锦涛指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政党关系的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全面把握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使整个社会更加生机勃勃、更加融洽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的这些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领导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统一战线的高度重视,为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的几代领导人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有力地证明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则,它不仅代表并引导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新思维,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远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主体工农联盟之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党派和个人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工人阶级和几亿农民所结成的工农联盟,在革命和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也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工农联盟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是我国统一战线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第一节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

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中,面对着残暴而又强大的敌人。它必须联合一切革命的阶级和阶层,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足以推翻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统治的强大的革命力量,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在联合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时,首先就要联合农民阶级。一、无产阶级同农民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联合农民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是由农民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论述无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总是把联合农民的问题放在首位。

马克思指出,农民不仅是一个劳动阶级,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阶级,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不和这个力量结成联盟,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就是不免孤鸿哀鸣的。”在总结1848年法国六月工人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认为:“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而在1856年4月16日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再次强调,工人阶级只有在农民的支持下,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德国革命中取得胜利。总之,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的如此重视,充分说明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证明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和农民结成联盟的理论的正确性。巴黎公社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其意义是伟大的。然而这个政权只维持了72天便宣告失败了。其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产阶级没有同农民结成革命的联盟。尽管公社代表着农民的利益,但公社却没有及时派人到农村去向农民宣传和组织农民,等到反对派断绝了巴黎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之后,一些公社活动家才觉悟到农民问题的重要,于是发表了《告农民书》,但农民已无法获悉公社的真实情况,他们完全处于地主资产阶级的欺骗宣传的包围之中。巴黎公社不得不孤军作战,最后遭到了反动势力的血腥镇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再次证明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革命的联盟的重要性。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根据这一国情特点,从一开始,列宁、斯大林就十分重视工农联盟的问题。列宁指出:“这个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问题。”在革命的准备与实现的过程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制定了一个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土地纲领,还制定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因而在十月革命中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斯大林在谈到十月革命中农民的作用时说:“十月革命证明,只要无产阶级能够使中间阶层首先是农民脱离资产阶级,能够使这些阶层由资本的后备力量变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力量,它就能够夺取政权并保持政权。”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农民问题提到无产阶级革命首位的革命,它不仅是革命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十月革命的一大功绩。

在领导受十月革命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亦非常重视解决农民问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军队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农民,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这是把马列主义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斗争中从革命任务、革命道路、斗争形式诸方面,解决了联合农民同盟军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联合农民同盟军的理论。中国革命胜利的事实,证明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正如毛泽东所说:“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二、农民须同先进的无产阶级联盟才能求得自身的解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是极其深重的。毛泽东在叙述旧中国农民阶级的贫困不堪的生活状况时指出:“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的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半自耕农“其粮食每年大约有一半不够,须租别人田地,或者出卖一部分劳动力,或经营小商,以资弥补。春夏之间,青黄不接,高利向别人借债,重价向别人籴粮”。贫农,有的“每年劳动结果,自己可得一半。不足部分,可以种杂粮、捞鱼虾、饲鸡豕,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勉强维持生活,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还有的贫农“送租之外,所得无几”,“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此外,农村中的无产阶级——雇农“不仅无土地,无农具,又无丝毫资金,只得营工度日。其劳动时间之长,工资之少,待遇之薄,职业之不安定,超过其他工人”。因此,农民阶级有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的迫切要求。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展开同地主、资产阶级的斗争,然而农民所发起的为实现其要求的斗争最后总是面临了失败的命运。究其原因,如马克思所言,农民阶级“彼此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单家独户,缺乏全国性的联系,缺乏全国性的政治组织,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集成的那样,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这说明,农民阶级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须和先进的阶级联合起来。所以,“他们得救的唯一办法,就是同那个丝毫不希望农民处在目前这种悲惨境地的唯一阶级,即同城市工人阶级结成联盟”。

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联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除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共同利益之外,还在于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破产的农民不断流入城市沦为雇佣工人,成为补充城市无产阶级的后备军,这必会有利于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联盟。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有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纲领的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民主革命,并在革命胜利之后,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才能大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第二节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一、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工农联盟,依靠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和重要内容。俄国革命的实践说明,革命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就是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证明:“工农联盟——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所在,这是我们取得成就、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更是同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分不开的。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以贫农、雇农为主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广大农民群众和工业无产阶级一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故而两个阶级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迫切要求和革命积极性,这种一致的革命目标和共同命运就为这两大阶级结成亲密的联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毛泽东指出:“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工农联盟是革命的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他阶级、阶层和各社会集团参加统一战线的程度如何,往往是以工农联盟的力量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形成强大的中坚力量,就能更有效地团结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并争取动摇的中间力量,不断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没有工农联盟,就没有真正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也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民主革命胜利后,由于我们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因而农民作为工人阶级的主要同盟军的地位不能动摇,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的地位更不能削弱。工农联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也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所以,在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了工农联盟,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依靠工农联盟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把农民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同时,由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更加巩固。其次,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起到遏制资产阶级的作用,割断了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系,并且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孤立起来,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把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人口仍然在我国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农民的情况如何,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曾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因此,农民是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力量,工人阶级必须坚定不移地团结农民,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才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二、巩固发展统一战线要依靠工农联盟

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不同阶级的不同联盟。在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我国,由于工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力量。所以,工农联盟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是基本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故而不论是在革命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总是把工农联盟放在首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指导全党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因为我们党不断地发展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才使中国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获得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力量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力量去孤立、分化和瓦解敌人,有力量去完成一切艰巨的任务。当然,承认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中的基本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就不重要,只是说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同工农联盟相比是一个非基本的、辅助的联盟。而且,这个联盟虽然是非基本的,却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巩固工农联盟、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敌人,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已为历史所证明。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实现工农联盟的政策及实践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时期实现工农联盟的基本政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就是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是无产阶级争取农民支持,巩固工农联盟,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土地要求,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这是他们残酷剥削农民的基础所在。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因此,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就必须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别于1928年12月和1929年4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与《兴国土地法》,明确提出了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的政策。并在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革命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土地革命路线,解决了民主革命中在农村依靠谁、打击谁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规定了土改中的战略和策略方针,使无产阶级能够团结90%以上的农村人口,建立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彻底消灭封建地主阶级。二、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巩固工农联盟的基本政策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带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论合作制》中也明确指出,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改造个体小生产的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这表明,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只有通过农业合作化,才能把广大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农联盟。因此,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土改后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也是巩固工农联盟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从内部条件看,经过土地改革虽然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农村仍然非常贫穷落后。广大农民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经营,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农民不仅难以扩大再生产,甚至有些农民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一遇到天灾人祸就有破产的危险。面对这种困境,个体农民的出路何在?唯一的选择就是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农民在土地改革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正确道路。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主义不能长期建立在公有制的工业和私有制的农业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一方面要求农业提供日益增多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农民能够购买大量的工业品,把农村变为工业发展的广阔市场。显然,小农经济的分散与落后状态是无法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的,这说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

引导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第一,我国广大个体农民虽是私有者,但首先是劳动者,为了摆脱剥削和贫困,他们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第二,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有长期联盟的历史和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他们相信共产党为他们指引的是条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三,有过去在革命根据地已经组织的一些互助组和合作社的经验,这对农民是一个实际的示范和教育。

在领导小农经济走向合作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觉悟,不能用强迫命令的办法,因此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对于一切暂时还不想加入合作社的人,即使他们是贫农和下中农,也要有向他们进行教育的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觉悟。在合作社的指导方针方面,采取说服、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并不断显示出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以此去吸引农民自愿参加。在实现合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