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不吼不叫应对孩子叛逆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1 11:38:29

点击下载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妈妈不吼不叫应对孩子叛逆期

好妈妈不吼不叫应对孩子叛逆期试读:

作者简介

鲁鹏程

•家庭教育专家,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家庭教育专家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专题主讲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凤凰讲堂等家庭教育类节目特约访谈嘉宾

•家庭教育类杂志《时尚育儿》《亲子》等专家顾问团成员、撰稿人

•机械工业出版社“最具影响力作者”之一,作品总销量超过200万册,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自2011年出版以来持续加印,畅销50余万册,续篇《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实践版)》入选“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推荐图书”及“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教师的国学素养》于2016年11月荣获第三十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孩子优秀是教出来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怎么办》《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等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有多部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中国教育报》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另有多部作品版权输往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应对处在3岁叛逆期的孩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不是只有吼叫才能制止他们所谓的“叛逆”行为。本书引导父母重新认识孩子的叛逆行为和叛逆心理:什么是3岁叛逆期?孩子为什么会经历叛逆期?他们是真的叛逆吗?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本书帮助父母用更理性的爱,而不是情绪化的吼叫来面对孩子的各种叛逆行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好妈妈不吼不叫应对孩子叛逆期/鲁鹏程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9

ISBN 978-7-111-61038-0

Ⅰ.①好… Ⅱ.①鲁… Ⅲ.①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Ⅳ.①G7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22078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刘文蕾 责任编辑:刘文蕾 廖莹

责任校对:潘蕊 责任印制:张博

三河市国英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201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9mm×239mm·15印张·167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1038-0

定价:49.8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010-68326294

010-88379203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前言 当“爱与焦虑”遇上“执拗叛逆”

两三岁,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到来,孩子开始显现执拗,表现叛逆,对于妈妈的话,他有了“不听”的选项;对于妈妈的要求,他也尝试用“不”来拒绝。

可以说,两三岁是一个微妙的时期,处在这时期的孩子,其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独立追求,想要做到更多的事;另一方面,他却又不能离开妈妈,依旧时时刻刻想要黏着妈妈,想要获得妈妈的关注。

于是,处在这个矛盾状态的孩子,便也随即将妈妈变成了矛盾状态的妈妈。很多妈妈并不能很快适应孩子的改变,爱孩子,因为他还小,生怕他这种执拗叛逆会让他受伤,会让他“长歪”;同时也对孩子的状态很焦虑,他正在长大,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听话?这可怎么办?还怎么对孩子顺利开展教育?

一番手忙脚乱,让很多妈妈没了主意,情急之下,便也只能下意识地选择“路见不平一声吼”,自以为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却不想这吼叫没能将孩子教育得好,反倒出了很多问题。

因为妈妈的吼叫,孩子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同时又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因为妈妈的吼叫,家庭中的种种矛盾被放大,夫妻关系、与长辈的关系,也会出现更多的矛盾;

因为妈妈的吼叫,妈妈感觉自己的身心越发疲惫,越是吼叫,自己越是痛苦,越是没法直面问题,越是想要让自己发泄,负面情绪如山砸来,家庭生活变得一团糟。

但事情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你有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到底要经历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吼叫,到底能不能发挥作用?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那么你的焦虑岂不就变成了只是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了吗?

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暂时还不懂教育的父母。作为与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妈妈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理应勇于剖析自我,发现自身问题,成为懂教育的妈妈。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就是妈妈的修行。

两三岁、三四岁孩子的执拗与叛逆,是他成长的必然,而我们的爱,是永远都不能从孩子身上拿走的,至于说焦虑,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所有妈妈都是从有孩子的那一刻开始成为“妈妈”这个角色的,所以你的成长是跟随着孩子的成长一路走下去的,不要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只要敢于剖析自我、发现自我,就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轻松。

其实,应对处在幼儿叛逆期的孩子,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也不是只有吼叫才能制止他们所谓的“叛逆”。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内容:什么是幼儿叛逆期?孩子为什么会经历叛逆期?他是真的叛逆吗?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我们可以做到什么……

做妈妈也是一种奇妙的经历与过程,妈妈也要像孩子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爬滚打,去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而且,你不仅有妈妈的身份,还有女儿的身份、妻子的身份、朋友的身份,更有一个最基本的身份——女性,所以不能只将自己局限在“妈妈”这个身份里无法自拔。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才能平衡好这些身份,而当你活出精彩自我的时候,也会发现,做一个好妈妈其实并不难,至少不需要用吼叫来应对所有问题。

所以,虽然孩子开始执拗与叛逆,但只要全身心付出爱,只要不再盲目且没完没了地焦虑,总能找到让生活快乐起来的好办法。01 第一部分 吼叫出现——孩子叛逆期来了,妈妈的吼叫随之而到

两三岁的孩子,步入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家中原有的生活秩序随即也被打乱,很多妈妈一开始也许还能忍受这种情况,并尝试去纠正,但很快便会发现,这时孩子的叛逆真是让人感到焦躁不安。于是妈妈们也就从可以接受变为勉强忍耐,直到最终忍无可忍,吼叫爆发。

这并非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伴随着幼儿的叛逆期,很多妈妈就会忽然觉得教子无力,纷纷点亮吼叫“技能”,借助吼叫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并试图利用吼叫来震慑那个忽然就不听话了的孩子。自此,诸多家庭之中,宁日渐少。第一章 真是个吵闹无比的家!

孩子进入叛逆期之后,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他就像是一个导火索,将家中各处都燃起来,引爆一个又一个“炸点”。而这些“炸点”就是家里的妈妈、爸爸以及与孩子相关的其他人。面对孩子的叛逆表现,最先压不住火的往往都是妈妈,妈妈的吼叫模式一旦被开启,那整个家都将变得吵闹无比。01 你的孩子两三岁吗?——恭喜你,孩子正在长大

你的孩子两三岁吗?

如果是的话,你现在对他的感觉,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相信你一定也注意到了,以前的孩子在你眼中是“无比可爱”的,因为他会听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表现出各种你希望他表现出来的样子,尤其是你说“不行”的时候,他会乖乖地接受。

但是,当孩子到了两三岁时,却会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

有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都说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才不好管,可家里那个才不过两三岁的孩子,就已经让人感觉抓狂了。”

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两三岁的孩子都会步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此时孩子的表现与他前两年那种乖巧可爱大相径庭。

他会变得固执,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很坚持,一言不合就会反抗;他此时最常表达的内容就是“不”,对于你所说的绝大部分事情,他都会表示否定;他也会变得很能耍赖,动不动就采取“眼泪杀”策略,一番哭闹却又让人不明原因,有的孩子则会一天哭上好几次;他还会说出很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话,比如脏话、诅咒之类的话会不时从他口中冒出来;就算原本很正常的吃饭睡觉,在这时期的孩子身上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很多妈妈会感觉,自己努力了那么久,经历了备孕,经历了前两年的从生疏到熟练的照顾孩子的过程,眼看着就要步入正常期了,孩子却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大转变,这着实让人有些焦躁。就好像一条坦途,原本以为一路走下去就没问题了,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障碍,不翻过去就不可能继续走下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保证用理智来应对突变的,就算曾经了解过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变化,但真到了实际操作时,也会因为种种自己意想不到的状况而感到无力。如此一来,情绪自然也就随之低落,直到无法忍受,大吼一声,既是震慑那“顽劣”的孩子,也是纾解自己内心的烦躁。

你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刚出生时,孩子带给你新生命降临的喜悦;慢慢地他成长到一两岁,看他逐渐学会越来越多的事,这会让你感到欣慰;但到了两三岁,孩子的画风却突变了,不像从前那般对你言听计从,且经常想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当这个属于你的孩子却不能为你所左右的时候,你自然会觉得烦恼随之增加。所以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因为孩子的这种突变而烦躁气急之下的吼叫,也算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这也可以理解。

有的妈妈有时急躁起来就会说:“看看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

这话是不妥当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绝大多数的孩子在3岁左右时都会进入第一个叛逆期——幼儿叛逆期,只不过有的孩子出现得早一些(比如一岁半),有的孩子出现得晚一些罢了(比如三岁多)。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想要阻止它的发生发展是不可能的,那就要看我们如何让孩子正常度过这一时期,更要看我们自己如何理智应对这个时期了。

如前所说,靠吼叫来发泄情绪,这是可以暂时获得理解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对待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你的吼叫对他来说就是在与他进行对抗,硬碰硬地去解决问题,你不会实现你想要的,他也得不到正确的指示。结果只能是你越来越烦躁,他越发不服从你的管束,若是你依然不知道回避吼叫选择理智,那么你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妈妈,不是说不能发脾气,而是应该有一个想要有所改变的意识,发过脾气之后,当你发现自己的吼叫不管用之后,就要开始反思,开始学习,想办法让自己摆脱因吼叫而来的死循环,选择让自己和孩子都能顺心的教育方式,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也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家有两三岁的孩子,这个阶段虽然也会让人焦躁,却也并不是难熬的时期。叛逆期的到来,也意味着孩子的成长,只要你能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理性,懂得学习,善于运用智慧,你就会发现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很可爱,你越是理解他,适度地顺应他,他就越有惊喜给你。在这个叛逆期过去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跟孩子又成长了很多。

所以,你期待吗?

你的两三岁的“叛逆娃”,其实依旧还是在你的掌控之下的,你依然是那个引导他的重要的人,他也依旧对你无比依赖。别烦躁,别着急,别吼叫,多了解孩子,多提升自我,假以时日,你会发现,你和孩子已经平安快乐地度过了这个纠结的叛逆期,你与他也都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历。02 当孩子变得无理与无礼——“不讲理”就对了

两三岁的孩子之所以让人觉得烦躁,原因取决于其两方面的特征:无理,无礼。

无理,是指这时候的孩子非常“不讲理”,更希望我行我素。但他的想法在很多妈妈看来并不合理,甚至是任性的、胡闹的,所以就不会答应他。可一旦遭遇妈妈的拒绝,孩子可能就会哭闹,甚至会选择撒泼打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孩子说。

妈妈一边摆桌子一边说:“马上要吃饭了,吃完饭再看。”

孩子立刻反驳:“不!我就要现在看。”

妈妈好脾气地说:“没说不让你看,只不过是吃完饭再看,先吃饭。”“我不!”孩子开始跺脚,红了眼圈,带着哭声说,“我就要现在看。”

妈妈声音严肃了一些:“不行!先吃饭!”“我不吃饭!”孩子彻底哭了出来,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戳妈妈的腿,还在地上使劲跺了两脚。妈妈的火气就这样一点点被拱了起来……

无理的孩子只坚信自己的道理是正确的,一切不能随着他的心愿发展的事情,都是错误的,妈妈对他的拒绝,则让他的叛逆心越发坚定。压不住火气的妈妈,会觉得不能在这样一件原本可以正常发展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于是吼叫也就无法避免了。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孩子无理取闹,还可以用“孩子还小不懂事”这样的理由勉强让自己接受,但叛逆期孩子的无礼,会让妈妈感到更为头疼了。

可能两岁时,孩子就学会了与外人打招呼,知道要好好与妈妈回话;但到了三岁左右的时候,他原本有的这些礼貌却全都暂时消失了。出门就是不与人打招呼,怎么说都不管用;在家也不好好回应家人的话,妈妈着急起来,他反而可能先委屈地掉眼泪。更让妈妈感到生气的,就是此时他开始了满口的污言:“我讨厌你”“我要把你丢出去”“我是一个屎”“你是大臭屁”……尤其是有女儿的家庭,面对可爱小姑娘张口闭口如此难听的话,很多妈妈也是非常难受的。

玩着积木的女儿忽然放了一个屁,然后她自己咯咯笑了起来,先是跑到妈妈面前,扭着屁股问:“臭吗?”妈妈无奈地点头笑:“臭,好臭。”

女儿笑得开心,却突然大声笑着说:“我就是个大臭屎,你就是个大臭屁,哈哈哈……”

妈妈一愣,皱了皱眉。

女儿看见她的表情,笑得更大声了,不断重复着她新决定的“角色扮演”,妈妈忍着,但眉头却越皱越紧,她觉得作为一个女孩来说,讲出这样的话真是太无礼了。

如果孩子言语粗俗,妈妈一般都会不能忍受,但叛逆期的孩子却偏具有这样的特点,原本无理取闹就已经够让人不舒服了,再加上言语粗鲁,妈妈的好脾气自然也就更快地被磨光了。

对于这样的两种特征,很多妈妈并不能接纳,采取了一些硬碰硬的应对方式。比如,孩子不讲道理,可妈妈却偏要给他讲道理,不仅如此,还一声要比一声高,吼叫着喊出道理来;孩子总是说脏话,妈妈就一遍又一遍地训斥,反复强调说脏话是不对的。但叛逆期的孩子对这样的训斥劝阻,往往并不会真的听从。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我不希望他多么成名耀眼,但至少也要讲理听话吧,才3岁就这样,以后可怎么办?”

有的妈妈可能又会说:“我真希望他能学有所成,可孩子3岁就知道撒泼打滚、满嘴脏话了,这哪儿还学得了好呀?”

其实还是你太焦虑了,你只注意到了你的希望,你只看到了你对孩子未来的设想,这一切都是你认为的,但你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与特点。

也许你之前也通过学习了解到了孩子会经历这样的一个叛逆期,但那只是书中的描述,即便你想到了应对的策略也只是你的预想。孩子永远不会按照你所认为的常理来出牌,所以你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自身成长的过程。

在叛逆期,他的无理只是他对独立的追求,他的无礼也是他某种敏感期的发生、发展,如前面提到的说脏话就属于语言敏感期的诅咒敏感期。

对于孩子的这两大最能惹你生气的表现,你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不是针对书上说的那些内容有准备,而是要对孩子的成长有准备。你要准备好迎接他的改变,要让他能顺其自然地度过这一段时期。

孩子不会永远如此无理与无礼的。不要觉得3岁多的孩子居然有如此表现,那以后他就是坏孩子了,就是品行恶劣的孩子了。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定论,要相信自己总能想到更好的方法来疏导。

叛逆期是绝大多数孩子都逃不过去的一个过程,既然如此,何必浪费你的精力、体力、心力在吼叫之上呢?你完全可以选择更让你感到轻松,也能让孩子感到愉快的方式来解决眼下的问题,换个方式,找对方法,你和孩子都会过得更轻松。03 任何情况下都能开启吼叫模式——温和坚定胜过大吼大叫

处于幼儿叛逆期的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可能表现出他的叛逆的,那些无法忍受而又无计可施的妈妈,自然也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开启吼叫模式,只希望孩子能恢复到自己能接受的样子。

于是不仅仅是家庭中会传出吼叫之声,我们在路上、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在饭店、在超市、在候车大厅、在公园……几乎都能听到一些妈妈的吼叫,而被吼对象也往往都是两三岁、三四岁叛逆期的孩子。

一位妈妈就讲:“我也不想总吼孩子,可他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我的底线。出门让他拉着我的手走,他直接拒绝,跑到马路中间去了,我不吼行吗?去超市我说不给买玩具,他立刻大哭大喊,周围人看着丢人死了,我不吼行吗?看见人也不说话,没走几步就非要让抱着,一不留神张嘴就喊‘我讨厌你’‘你个大臭屎’,这要是还不吼,我觉得我都要崩溃了。以前那个小小的、软软的、乖乖的孩子,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当孩子进入人生第一叛逆期时,很多妈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吼叫”。孩子随时随地都会变得无理与无礼,妈妈自然也就跟随孩子的状态情绪起伏。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有些妈妈的准备不足不无关系。这里所说的“准备”,并不是说你之前看过育儿书、了解叛逆期、学过应对方法这样的表现,而是你的心理表现。

有的妈妈把幼儿时期第一个叛逆期看成是“3岁固定模式”,认为孩子只有到了3岁才会开始叛逆,所以孩子3岁以前时,妈妈会相当放松,压根儿不考虑这个问题,结果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性,可能两岁的时候,叛逆期就来了,妈妈准备不足,措手不及;但若是过了3岁叛逆期还没来,妈妈也同样担心,每天疑神疑鬼,总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出了问题。

还有的妈妈则是对幼儿的叛逆期如临大敌,并不是多思考应该怎么应对,而是总在想“孩子叛逆了我怎么办”“我做不到好好教育怎么办”“这会儿我都教育不好了,以后可怎么办”……过度思考与紧张,也让妈妈无法安心专注地去应对孩子的叛逆。而且,一旦遇到自己的应对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她会更加焦虑,更加不知所措。

也有的妈妈过于自信,认为一个不过两三岁的孩子,叛逆也到不了哪里去,所以在教育方面也就不甚在意,总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结果大意轻敌之下,遭遇了孩子完全无常理的叛逆期袭击,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不管哪一种,都让妈妈时刻处在一种被孩子“震惊”的境况之下,若是再不能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就会随时随地都在对着孩子吼叫了。尤其是出门在外的时候,孩子执拗的劲头上来,无理取闹,讲难听的话,妈妈终归会觉得脸上无光,唯有大吼一声才算解气。

一家子外出,孩子刚走出没十几米远,妈妈忽然听见她开始抽泣,便问她怎么了。可孩子坚决不开口,眼泪却啪嗒啪嗒地掉……

妈妈越问她越不说,而妈妈每一次询问的声音也渐渐提高了,直至最后她吼道:“出去玩你哭什么啊?烦死了!走,回家,再也不带你出来了。”听见这话,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拽着妈妈一个劲儿说:“不要,我不要。”

这时,爸爸在一旁对妈妈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她害怕你这个样子,你越是这样她不是越哭得厉害吗?”

妈妈一愣,先是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给孩子擦了擦眼泪,尽量平静地问道:“你想做什么?”

孩子抽泣了两下,小声说:“要抱抱。”

先不去考虑这之后的发展,仅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所感触呢?这位爸爸的那句话,有没有点醒你?你看,越是吼叫,硬碰硬地对待,孩子越会选择拒绝。叛逆的孩子,正在选择用否定、作对来追求和尝试自己的独立,但与此同时,他更需要的却是妈妈的温柔,所以就看你是不是有耐心,是不是有智慧了。

由此可见,你随时随地都能开启的吼叫,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你对孩子叛逆期的应对决定了孩子叛逆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越是理智,越是不放弃温柔,你反而越能更轻松地应对这个恼人的时期。坚信一点,温和坚定胜过大吼大叫,于孩子于自己,道理都一样。

而且,孩子也并非总是在制造问题,他也有令我们感到开心的时刻,难道只因为他一时的表现,就否定他的可爱吗?所以从亲情方面来说,你也要有规避吼叫的意识,约束一下自己这种“任何情况下都能开启的吼叫”,让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可以应对各种问题的有智慧的妈妈。04 延伸至全家的吼叫——调整、接纳、缓释……

吼叫是一种很容易被扩散的行为,或者说,愤怒的情绪一旦爆发,那么周围很多原本看上去是正常的事情,也将变得毫无正确性可言。所以有的妈妈的吼叫并不是只在训斥孩子,而是一种情感的发泄,孩子的叛逆期表现只是一个导火索,由此而引发吼叫,接着整个家庭都会被这种负面情绪牵连进去。

比如,一位妈妈的吼叫是这样展开的:

周末早上,孩子并不愿意好好吃饭,只想看动画片。妈妈说了几次“过来吃饭”依然被孩子拒绝之后,终于发怒了。她吼着孩子:“不好好吃饭是要饿死吗?早饭不吃,以后哪顿饭都别吃了!饿着!不好好吃饭还看动画片,今后一眼都不让你看!”

妈妈气呼呼地坐到了餐桌旁,看到爸爸一旁坐着,忽然就来了怒气:“你也是,他不过来吃饭,你都不管他吗?就看着他这么气我?一点你都不帮我?这个家真是没法过了!”

接着,电话打进来,妈妈和自己的母亲没说两三句话,话语中就带入了不耐烦、愤怒的语气,和自己的母亲还顶撞了几句,电话也讲得不痛快。于是,一个原本可以充满快乐的周末,就以这样一种全家都愤怒不开心的方式开始了。

看似是由孩子的问题导致了以后的事件,但不得不说,妈妈对全局的掌控能力也有待提升。只是因为孩子的小问题便给全家都带来一场“暴风雨”,这也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很多妈妈总是将孩子看成是家中一切问题的来源,但是每个问题都有其两面性,换一个角度去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很多事也并不是无解的。

就像对待这个坚决不吃早饭而非要看动画片的孩子,妈妈选择用阻止来应对,那是肯定会得到他的反抗的,因为叛逆期的孩子本身就是“不讲理”的。这种反抗一旦持续的时间长一点,妈妈的情绪再无法自控,那么负面情绪瞬间就会占据妈妈大脑的主动权,妈妈自然在这之后看见什么事都觉得不顺眼了。

但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可能就会发现孩子也许真的不饿,或者说他此时的心思真的并不在吃饭之上,强硬要求他做一件事对他来说是痛苦的,尤其是不想吃还非要吃东西,换成是你,你是不是也很不舒服呢?

那倒不如去跟他确认一下,问问他“你是不是真的不饿”。回答若是肯定的,那就暂时放任他一下,顺势跟他约定好,“允许你看一集动画片,看完我们再来吃饭”。如此一来,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你那“希望孩子吃饭”的需求不过是被延后了十几分钟再满足而已,皆大欢喜。就算他其实也很饿了,但当前情况下,他想要看动画片的意愿远大于吃饭的意愿,也是可以如上所说,和他作一个约定,既满足他的愿望,也没有违背你的要求。

生活的确需要规矩,但远没有到一分一秒毫厘不差的地步,可适时而动,随时而变。除非是孝悌友善、长幼有序、尊师重道、诚信谦和等这样的做人原则,其他的规矩都不是死板的,是要随着当时情况来决定的。

孩子是在成长中一点一点养成好习惯的,并非靠我们的一两次吼叫形成的。现在的孩子不过两三岁,正处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只有不强硬地要求他,他才不会对好习惯形成误解;否则他会因为总被你逼迫,而误以为“好习惯会让我感觉不舒服”,从而心生抗拒。所以这时候不能着急,无伤大雅的前提下,顺从并不是不可以的。

当孩子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要看看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了。若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吼叫,进而又将吼叫蔓延至整个家庭时,我们就不能为此再抱怨孩子了。恰恰是我们对自己情绪的掌控无力,才是造成后续局面的重要原因。如果再挖得深一点,我们对孩子那恶劣的态度,也正是自己无法控制自我情绪所导致的。

不仅如此,凡是能引发我们自己对全家人都有不满的情况,这也意味着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问题,不一定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也需要我们与全家人一起好好沟通交流,好好面对。

所以综合来看,当你一开始只是对孩子吼叫,但很快发展成对全家的吼叫时,就要考虑家庭中的所有影响因素了。你要考虑一下,自己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比如是不是压力巨大,夫妻关系中是不是存在什么矛盾,与长辈之间有没有沟通障碍或认知障碍,自己在工作上出了什么状况,人际关系有没有出问题……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你其实是一个综合矛盾体,孩子的叛逆期只是当前你最关心的事情,但实际上你身上的问题已经越积越多,孩子的叛逆期表现不过是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一定不希望这样的吼叫再在家中继续蔓延下去吧?那么调整自我,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家庭,然后缓释心情,活出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自己,才是此时你应该继续做的。05 被愤怒牵连的孩子——孩子的未来,就藏在妈妈的情绪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某些事情自己感到烦躁无比,也许是与家人闹了矛盾,也许对某件事没有处理好,也许是遇到了麻烦难题,总之在自己正郁闷的时候,孩子闯了过来,恰好他也展现出了叛逆期中让你倍感不爽的“抗拒”,于是你的愤怒很容易就波及孩子身上。

但从人格与地位上来说,家里的人与我们是平等的,外面的人与我们也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但唯独孩子,与众不同。你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也曾经这样想过,“他是我生出来的,他属于我”,这种自私的想法会让你不自觉地将这个全身心依赖你的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而你也会很肯定地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怎么说他,都不为过”,而这时候不过两三岁的孩子,也并不懂得如何做到真正的反抗。

结果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你毫无顾忌地将孩子当成了自己所有情绪的发泄口,之前你所积累的愤怒,便借着“叛逆期”这个由头,全对着孩子爆发了。而这样的吼叫,往往最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因为他相当于遭受到了无妄之灾。

一位妈妈的电脑出了问题,工作文件全在里面,一旦丢失找不回来,对妈妈来说就是巨大的损失。一时间妈妈心急火燎,四处找人咨询,想要解决问题。

可偏偏这时候,3岁半的孩子跑了过来,不断地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怎么了?你电脑坏了吗?让我看看,让我看看啊,妈妈你让我看看嘛!”

妈妈烦躁地推开孩子:“你走开,妈妈电脑坏了,很忙。”

可孩子执拗的劲头偏在这时候上来了:“我不,我就要看看,妈妈你电脑怎么坏了啊?”

原本焦躁的妈妈终于忍耐不住了,大吼一声:“你给我走开!我烦死了!电脑坏了,还得哄你吗?走开走开!再不走就打你屁股了!”

一边说,妈妈一边把孩子推搡到了一边,然后自己继续纠结。被吼了一顿的孩子,看着妈妈抓狂可怕的样子,也没敢再过来,只是默默地待在一边,满眼“渴望”地看着妈妈……

就是这样的情况,你正着急,或者正烦躁着孩子偏要跑过来,分走你本来想要集中的心思,让你烦乱的思绪变得更加混乱。有的妈妈会说了,如果他不过来,我才不会吼他呢。但实际上,就算孩子这时候没过来,只要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你看见他的时候,总会因为他的某个表现而爆发吼叫,这是你的情绪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向你心中的“弱者”所发出来的释放情绪的指令。

与前面因为孩子而牵连全家的吼叫一样,我们因为自己的事情而牵连孩子,对他吼叫,怒斥他的不好,也是我们自己无法好好掌控自我情绪的表现。

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原本发火中的妈妈就已经很可怕了,这火力再突然转向自己,这对孩子的内心也会是不小的冲击。虽然孩子处在叛逆期,会经常性地与妈妈对着干,可是他对妈妈的依赖依然是最大的,如果妈妈总是处在怒火之中,孩子也会变得焦躁起来,反而更容易出现叛逆的行为。

作为成年人,就要有成年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吼叫只能用来发泄情绪,而且还是最伤人的一种方式,至于说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如前一节提到,先解决了孩子的问题,然后避免更多牵连一样,你也要全力应对自己的问题,以避免将自己的怒火烧到孩子身上。

当然关于情绪的处理也是需要我们付出足够努力的,至少不能成为那种一点就着的性格。有耐心,有理性,遇事可以有一些情绪,但要尽量让这些情绪快点过去,要让头脑迅速冷静下来。你冷静且理性处理问题的样子,会被孩子看在眼里,成为他日后解决问题的榜样。

另外,有的妈妈可能会这样想:“孩子应该有眼色,看见妈妈不高兴了还非得凑过来,是不是傻。”孩子本性好奇,所以对发生在他周围的任何事情都会感兴趣,尤其是妈妈那里出了点什么事,尽管什么都不懂,但他也是一定要过来围观的,而且他也希望从你口中听到你对事情的解说,因为这些事情是他没有见过的、没有遇到过的,受好奇心所驱使才那样做的。

同样的,你也不要低估三四岁孩子对你的兴趣,妈妈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亲切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和妈妈非常亲密,所以他会贴近你,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方面也是他对你的关心。孩子都喜欢温柔快乐的妈妈,看到你的怒火、烦躁、愤怒,他也会伤心难过,他希望你能好过一些。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是什么?一句话——孩子的未来,就藏在妈妈的情绪里。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如此可见,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情感上来说,你是不是都没有理由再放任自己的怒火牵连到孩子了呢?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就赶紧努力起来吧,别让吼叫伤了孩子的心。第二章 再认识一下叛逆期吧!

两三岁的孩子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变得执拗不讲理;妈妈忍无可忍,不得不吼叫应对。虽然通过以往的学习了解,我们也能意识到孩子进入了叛逆期,但我们之所以会吼叫,其实还是对这个时期的了解并不深刻。所以,在想办法应对之前,还是再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叛逆期吧!06 妈妈眼中的“叛逆幼儿”——孩子真的无意去“对抗”

所谓“叛逆期”,是一种从成年人角度出发的感觉式定义,是我们自我认为孩子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增加了,因此所有的叛逆期,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妈妈眼中的叛逆。

尽管如此,同样是叛逆期,但是书中所描写的叛逆期,可能与每一位妈妈眼中的叛逆期又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更是独特的存在,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也很难有完全相同的孩子。

而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样就导致其叛逆期时的表现是各有千秋的。比如,仅就出现叛逆表现的时间,孩子们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刚一岁半时,便已经有了叛逆的苗头,可有的孩子3岁了却在妈妈面前依旧乖巧。

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妈妈应该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自己孩子身上,自己所学习了解的内容只是给你的提示,只是让你意识到孩子可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时间段,而你需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寻找更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办法,更好地处理他叛逆的问题。

妈妈眼中的“叛逆幼儿”,可能与书上描述的一样,也可能只是类似,还可能并没有如书中所说的表现。我们要透过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来察觉孩子的表现了。

比如,原本是“妈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孩子,忽然对你的任何指令都表现出抗拒,都想尝试抵抗一下;原本对你的吩咐总会回应“知道了”的孩子,忽然开始频繁说“不”;原本还是可以讲通一些简单道理的孩子,却忽然表现出“我不想听”的样子;原本总是快乐唱歌的孩子,忽然动不动就掉眼泪,委屈地闹一闹……当孩子渐渐有这样的或类似这样的表现时,你就要开始提醒自己“孩子或即将或已经进入叛逆期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孩子的这些“叛逆表现”是一种源于其内心的尝试,他希望获得独立,感受自我决定的感觉,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突破式的成长。而有一些时候,孩子的所谓的“抵抗”却是事出有因的,你不要将原本有道理可言的事实,错误地当成是孩子的无理取闹。

预计着做饭的时间,妈妈和孩子说:“看完一集动画片,我们就要吃饭了。”

妈妈动作迅速,在预计的时间之前便做好了饭菜。将饭桌摆好之后,妈妈便对孩子说:“来,关了电视,吃饭了。”

孩子焦急地动了动小脚,说:“妈妈,一集还没演完呢!”“什么没演完,妈妈饭都做好了,快来吃。”妈妈并不打算理会孩子的解释。

孩子挺直了身子,抓着遥控器说:“你说看完一集才吃的。”

妈妈不管不顾,一把夺过遥控器,关掉了电视,说:“我说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让你看就不错了。快点,洗手吃饭。”

看着瞬间黑屏的电视,孩子坐在原地没动,接着“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妈妈生气地吼道:“怎么又哭?哭什么啊?让你吃饭有问题吗?”

孩子眼泪不停,妈妈却皱着眉头转头对爸爸说:“他这个叛逆期到底什么时候才过去?怎么总跟我对着干,还动不动就哭,让他吃个饭还吃出错来了。”

这哪里是叛逆期,这分明就是妈妈定好了规矩却自我毁约,孩子从中感受到了不安与不满。如果你将自己的错误也归咎于孩子的叛逆期的原因,那不仅会冤枉孩子,也并不利于你日后以理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真正的叛逆行为。

所以,确实需要了解一下孩子在叛逆期的表现。这个时候,孩子的确是会有叛逆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哭闹反抗都源于他的“叛逆”,而是要弄清楚那些让自己爆发怒吼的事情到底源于什么。

另外,也要调适一下自己的心理,叛逆期的孩子的确出现很多会让你抓狂的问题,但你不能如临大敌,不能“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万”,不要将所有问题都按照“叛逆期”去处理。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复杂情况下的发展,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把问题的属性分析清楚,才好对症下药。

很多时候,妈妈眼中可能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但实际上,这时期的孩子也是可爱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巧妙地规避他的叛逆。吼叫、压制只会让你更“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叛逆,只有智慧才能让你意识到“孩子在叛逆期,真的只是一种对独立的自我追求,而非故意对抗”。

妈妈说:“你先喝水,然后再玩。”

孩子装作没听见,以无声来进行抵抗。妈妈提高了声音又说了一遍,孩子依然没动。

这时,妈妈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平静地说:“你是准备喝水之后再玩,还是现在收起所有玩具不再玩了?”

孩子立刻站起身,抱起水杯喝了几口,放下杯子回头大声说:“妈妈,看,我喝水啦,我可以去玩了吗?”

妈妈无奈地笑笑点点头。孩子转而投身玩具世界之前,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渴,我自己喝。”

妈妈想了想,明白了,孩子在告诉她,他自己可以控制喝水的需求,并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小宝宝那样,给予过多的提醒。

你看,孩子是不是成长了呢?他的叛逆,只是在提醒我们,他已经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了,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做一些简单的抉择。这位妈妈没有吼叫着让孩子必须去做什么事,而是用一种引导必然的选择,让孩子用自己的判断来做正确的事情,简单而有效。

你眼中所见为花,你看见的便是精彩;你眼中所见为泥,你看见的便是污秽。进入叛逆期的孩子用他的叛逆来提醒你,他正在度过一个关键时期,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那么你所看见的孩子的表现,其深层次的原因就不一定是你所认为的“孩子怎么不听话了”。

虽然“眼见为实”,但你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焦躁,不懈怠,但也不紧张,你和你的孩子才能更顺利地度过叛逆期。而经过这样一个时期,你就会发现孩子没准儿会实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跨越式的成长。07 按时吃饭睡觉太困难了——用对方法,孩子乖乖配合

叛逆期的孩子表现出的叛逆可谓是“全方位”的,就连最基本的吃饭睡觉,他也不会错过表现叛逆的机会。

第一,关于吃饭。

对于成年人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吃得饱、吃得好,才能有精神、有力量去做任何事。但在孩子眼中,吃饭、玩耍、探索等各种事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为了玩他可以不吃,为了探索,他会拒绝吃饭。

孩子也许是真的不饿,或者不想吃,或者通过味道来判断并没有他喜欢吃的东西,也可能是并不想现在吃,而是希望等一会儿凉了再吃。不过,也不排除他赌气的可能,叛逆期带来的反抗心理,会让他很容易就表现出“我就不吃,看你怎么办”的心理。

妈妈希望的是,孩子能到点就吃饭,桌子上有什么就吃什么,且能尽量自我解决并吃饱。不过,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希望,叛逆期的孩子并不会如你所愿,所以孩子不能按时吃饭,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是一种折磨。

很多家庭中应该都有过追着喂饭、强迫吃饭的场景。为了让孩子吃饱,我们也真是煞费苦心,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因为这样的场景会反复,我们似乎总也踩不准孩子自己乖乖主动吃饭的点。

成年人信奉一日三餐按时吃饭,但孩子并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或者说我们并没有为了培养他的这个习惯而努力。很多家庭中,孩子吃饭的时间点是不准的,想吃才吃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候还会在他说饿时,特意给他多做一顿,这无疑打乱了孩子吃饭的规律性。而且,现在的孩子零食的摄入量明显增多,饿了就能翻出来好多可吃的东西,这也是让他错过饭点的原因。另外,还有的妈妈会让孩子看着动画片、玩着玩具吃饭,殊不知这样会更让孩子没法将吃饭与玩耍区分开,他不会认为吃饭是重要的,因为玩着都可以吃,所以什么时候吃也就无所谓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再加上孩子此时的叛逆心理,按时吃饭也就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先从规范家庭饮食习惯入手,保证全家人在合适的时间进餐,除非特殊情况,对待孩子不额外动火做饭。同时,也尽量为孩子准备合理的膳食,保证其营养口味都均衡合理。另外,也加入一些小技巧,让孩子对吃饭产生兴趣,但要注意拿走玩具、关掉电视,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将饭吃完吃好。

第二,关于睡觉。

不能按时睡觉,也是叛逆期孩子的一大特点,很多家庭中都会经历一场与睡眠有关的“战争”。我们原本以为的“孩子年龄小,很容易累,一会儿就困了”的想法,却被这时期的孩子的表现打败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精力格外旺盛,越到晚上反而越发精神。尤其是3岁之后开始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天下来的见闻、感受,会充分调动他的兴奋性,就算经过幼儿园里一天的活动,他也依然活力满满。更何况,一天未见到爸爸妈妈,再次见到最亲近的人,他的“人来疯”本性也会表现得更加“强劲”。

可能我们往往设想得非常好:到了晚上八点半,孩子就要躺下睡觉,等他睡着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孩子很多时候并不会顺从于你的安排,从开始催促他洗漱开始,你就陷入了一个与执拗对抗的苦战之中。

起先,孩子会百般拒绝你提出来的“刷牙洗脸洗脚”的要求,看电视的会要求“我再看一会儿”,玩玩具的会要求“我再玩一会儿”,如果实在没别的理由,就会用“我要爸爸帮我”等这样的借口来逃避,而被他用做借口的人,往往都还忙碌着。

接着,经历过洗漱大战之后,孩子好不容易上床了,却并不愿意好好躺着,有的会在床上不停地蹦,有的在床上翻跟头,还有的满床跑不让你抓住,他还觉得这是好玩的游戏,将他不肯乖乖睡觉的意愿表达到了极致。

然后,当你终于把他按进被窝了,他又跟烙饼一样来回翻腾,不是让你讲故事,就是给你讲故事。就算你给他讲了故事,他也会不停地询问,和你说更多的话,时间就这样被他一点点耗过去了。

最后,等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时,你会发现他睡着的时间比你预计的时间已经晚了许多,而你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自己的事情一点也提不起心力去做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你要保证白天帮孩子把精力释放完,待他困倦了自然就想睡了。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为他洗漱,保证他的上床时间,简单地讲讲故事、哼哼歌,慢慢地抚摸他,让他安静入睡。

另外,关于午睡的问题,你并不需要纠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午睡的,不午睡的孩子也不一定没有精神。你要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来帮他养成让他感觉舒服合适的作息规律。

显然,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当孩子不能按照我们所预想的去表现时,我们内心都会变得很焦躁。这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对孩子的健康是重要的保证,所以我们才会格外看重。于是,很多妈妈便不自觉地选择了吼叫,在她们看来,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事情都不能让孩子顺从,那就更别提其他事情了。

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心增强了,可以进行的活动也增加了,活泼好动原本也是他的天性,所以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吃饭睡觉之外的事情上,这原本也是好事。他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放弃了吃饭睡觉,只要引导得当,他还是可以养成好习惯的。08 在家折腾,出门抱抱——发现孩子的安全感与被爱需求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在外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在家时他会把家搅得天翻地覆,在外时他却恨不能一步都不走,这是最典型的“在家折腾,出门抱抱”。

在家的时候,孩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混乱来。如果家里玩具多,他会把各种各样的玩具都翻出来,可能最终他玩的只是一个玩具或一种玩具,但所有的玩具却都会被他铺满地。不仅是翻出玩具,他还会扔、抛、踢玩具,玩具位置的变化给他带来的快乐往往也让成年人无法理解。

除了玩玩具,孩子也会在家里跑来跑去,上蹿下跳。如果有人回应了他的这个活动,他会变得更兴奋,跑得更快,爬得更高,满地滚都是相当自然的动作。而且,他玩到兴奋的时候会大笑大喊,甚至是尖叫。

这样的场景,只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头疼了。但在孩子叛逆期持续期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家中上演。

面对此情此景,绝大多数的妈妈是耐不住脾气的,一声大吼,就是希望孩子能停下来,安安静静地做一个乖宝宝。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声吼叫并没有什么重要作用,他可能会一愣,但接下来的折腾依然停不下来。

你之所以吼叫,是因为你认为孩子在捣乱。可实际上,孩子在家如此折腾,却并不一定有捣乱的本意。

那些翻腾玩具的孩子,并不是不珍惜玩具,只是玩具太多,他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那些玩具可以带给他不同的快乐,让他无从选择,所以他只能尽量寻找可以一下子吸引他注意力的东西。至于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是他对自己手脑协调能力的锻炼,你看他扔出去东西之后,会盯着那东西,表情是兴奋的,这就意味着他并不是失手丢出去的,而是在体会这种对肢体自由支配的感觉。

妈妈的无法忍受,也来自于自己看不下去的帮忙。如果只收拾一次,很多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乐于做这样的事情;但叛逆期的孩子却是每天重复一次这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妈妈自然会觉得厌烦起来。而孩子也因为习惯了这种有人帮忙收拾的生活模式,也就越发无所顾忌了。而且,叛逆心理也会使他不愿意听从妈妈的指挥,如果妈妈说“你收拾玩具”,他多半都会拒绝行动。

可以说,孩子在家折腾的这个局面,是源于孩子自己和妈妈这两方面的因素。如果妈妈能给孩子准备少而精的玩具,并规定好游戏的地点时间,孩子折腾的范围就会缩小很多;如果妈妈能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玩,你和他也就都能享受这段美好的亲子时光,他也就折腾不起来了。当然,你也要培养孩子收拾游戏场地的好习惯,从一开始的合作进行,到后期的让孩子独立承担,不强迫他做什么,让他自己产生主动性,这样你也能轻松许多。

在家这么闹腾的孩子,出门却是完全相反的表现。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刚出门没走两步,他就伸出胳膊,提出要抱抱的要求;如果你拒绝,他的眼泪说来就来,就算你躲开,他也会追着你跑,有时候还会抱着你的大腿哭闹一阵,直到你抱起他来才罢休。

在这方面,孩子的表现可谓是锲而不舍的,而妈妈则是愤怒而又不舍,很多妈妈一边说着“你都这么大了还让抱抱”“你怎么这么爱撒娇”这样的话,一边却抱起了孩子。孩子一番“抗争”,尽管也会挨训挨吼,但他总会“如愿以偿”。

你一定认为,叛逆期的孩子早就学会行走跑跳了,正应该是撒开腿四处跑的时候。可孩子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也会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妈妈正在逐渐减少抱他的次数,也总是拒绝他抱抱的要求,这与他之前的经历是完全相反的,以前妈妈可是最爱抱他了,不管去哪儿都想要抱着他。

虽然年纪小,但孩子对这样明显的反差也是有记忆的,所以此时的他希望借助向妈妈索求抱抱来验证“妈妈和我依然是亲近”的这样一种感觉,他想要肯定依然能从妈妈这里获得安全感与被爱感。

不过,3岁左右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二十多斤重了,对妈妈的胳膊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那么应该如何既能保证妈妈的轻松,又不会让孩子因为没有抱抱而产生失落感,我们需要考虑一个两全其美之法。

在孩子开口要求“抱抱”之前,就先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像“你追我赶”式的走路或跑步比赛,用他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都可以暂缓他想要被抱起来的需求。

但当孩子跑累了的时候,他还是会回来向妈妈寻求温暖的。我们也要斟酌时机,准确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及他的情绪状态,如果他真的累了,真的是情绪上极度渴望,那就暂时满足他的要求吧。

毕竟只有两三岁的孩子,此时对我们是无比渴望与依赖的,待他慢慢长大,他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在可以和他依偎温暖的时候,就让他尽情享受个够吧,这对你来说,也将是越体会越少的宝贵感受啊!因为等到他6岁上了小学,你再想抱他都不让你抱了!09 孩子的“不听话与对着干”——成长,是一件令人惊喜的事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正是“不听话”与“对着干”。

一些妈妈认为,孩子在年纪尚小时,听从长辈的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习了解更多的生活经验。但恰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3岁左右时,他却一脚迈进了叛逆期,开始用否定来追求自己的独立。

在这一时期,孩子口中会有相当多的否定语言,对于妈妈的任何要求,他都会用“不”“不要”“我不”“就不”等类似的回答来应对。在妈妈看来,这就是孩子典型的“不听话”的表现。

妈妈说:“洗脸洗脚准备睡觉了。”

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要。”“听话!”妈妈又说了一遍,“赶紧洗,太晚了。”

孩子依旧不动,还是说:“我不要。”

妈妈提高了声音:“我让你去洗手,你听见没有?”

孩子干脆一扭头:“就不。”

妈妈生气了,吼道:“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让你洗漱这么费劲呢?”

孩子被吼哭了,最终被妈妈拽进了洗手间。

很简单的一件小事,却能轻易折腾出“妈妈生气,孩子哭闹”的结果,不得不说,孩子的“不听话”对妈妈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而与“不听话”相伴的,就是“对着干”。如果说“不听话”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抗,那么“对着干”很明显就是落实到行动上的“不听话”了。

孩子的“对着干”经常体现在我们对他的要求之上。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摸那个盒子”,但有至少一半的可能性是他会去打开盒子;你要求孩子“把玩具放回盒子里”,他却可能反而把玩具拿到了更远的地方;你要求孩子“好好坐在凳子上,并把饭吃完”,他多半并不会安静地坐着,来回扭动、脚踩上凳子,根本不会去碰饭碗。他的行为也是完全与你的要求相悖的。

越是这样的时候,你当然是越发希望孩子能听话。但对付这满身都写着“抗拒”二字的孩子,一定是要耐心与智慧并存的,否则你也就一定会爆发愤怒的吼叫,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希望借此震慑孩子,让他意识到他的抗拒是无效的。

当你的坚持与孩子的叛逆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你接下来有怎样的打算呢?是准备继续加大抵抗力度,以证明自己作为成年人、作为妈妈是一定能胜利的,还是选择理智冷静呢?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你就会发现,孩子的“不听话”、“对着干”,其实并不是他变坏了,这恰恰是他成长的表现。

在孩子之前的生活中,的确是以“听从”为主的,这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需要通过成年人的提点再加上自己的探索来快速地让自己融入世界。但到了3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自我思想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他开始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并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这就使得他更希望尝试这种独立的生活模式。

此时的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他在尝试并练习使用自己的选择权,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他希望能通过反对、否定来将其赶离自己的身边。而他的“对着干”,其实依旧是其好奇心和对独立的追求心在起主要作用。比如接收到“不要摸盒子”的指令,他却开始好奇“这是什么盒子?盒子里到底有什么?我摸一下会怎么样?如果我打开又能看见什么?我真的摸了妈妈会怎么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他的大脑是飞速运转的,他考虑到很多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情,这已经极大地引发了他的好奇心。

所以在这样的心情之下,当孩子接收到妈妈的吼叫时,他的失望、难过、郁闷的情绪可想而知,而他的反抗之心自然也会越发强烈了。更何况,两三岁的孩子对情绪的掌控力并不强,被阻碍、被吼叫、被训斥都会促使他发脾气,这无疑也是增加家庭内吼叫争吵的原因。

鉴于此,不如采取迂回战术。比如:将对孩子的要求从直接命令换成给出选择项,既能让他自己做主,也能保证我们的要求能实现;和孩子定好约定,“再玩5分钟就睡觉”,既没有反驳他玩的要求,也实现了我们想要他睡觉的希望;无视他无理的拒绝,对于他“就不离开超市玩具区”的坚持,顺着他说“那我回家拿被褥给你,你今晚就睡在这里好了”,他肯定会跟着你走的。

你要意识到,“不听话”“对着干”等行为只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他开始变坏的苗头。所以当你不从坏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表现时,也就自然不会总是如临大敌一般地去限制约束他了,他也就不会因为阻碍而越发抵抗了。所以当你引导事态走向良性发展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种种抵抗也并不是无法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抵抗过程中,冷静的你就会发现孩子成长的趋势,他的抵抗性思维会变得越来越条理清晰,有的孩子可以明白讲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甚至可以用合理的理由来表达拒绝。这样的成长难道不会令你感到惊喜吗?10 总是愤怒哭闹的两三岁——没有无缘无故的表象

愤怒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情绪出现,就算是两三岁的孩子,也会爆发怒火。比如,他想要做某件事却被拒绝时,他希望自己完成某件事但做不到时,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这些情况下,孩子都会变得烦躁愤怒,而他表达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手段,自然就是哭闹了。

两三岁的孩子又刚好处在叛逆期,此时的他更是敏感而又情绪化,动不动就发怒、动不动就哭闹的情况也就越发多了起来。

妈妈给孩子的盘子里放好了菜,原想给他一把勺子,但他强烈要求用筷子,妈妈便只得给了他一双筷子。可是拿到筷子之后,孩子的手太小、力气也用不到位,一口菜都夹不上来。他努力了几次,然后脸上开始焦急起来。又一次没夹上菜之后,他愤怒地哭了起来,并在椅子上使劲扭了两下。

妈妈说:“你看你还是不行吧?别用筷子了,用勺子。”“不要!”孩子哭着喊道,手里死死攥着筷子。

妈妈继续说:“你都夹不上来,吃不到嘴里去啊,快,用勺子。”说着,妈妈抓住了孩子手里的筷子,想要拿过来。

但孩子却加大了力气,坚决不松手。妈妈也生气了,吼道:“松手!不松手打你屁股了!”

孩子眼泪刷刷地流,使了使劲抢过了筷子,但很快就生气地把筷子直接丢在了桌子上。

妈妈一看火更大了,抓过孩子的手,直接打了手掌心。孩子这下哭得也更厉害了。

以成年人的思维来看,这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用筷子不方便的话,那就换勺子好了,这应该没有反对的理由。可孩子并不这样想,使用筷子也许是他感兴趣的或者是新学会的一项技能,此时的他对于使用筷子这件事非常执著。

妈妈的回应是有问题的。描述孩子的失败,想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孩子不听从时威胁他,最终还给了他惩罚,这一系列的经历让孩子感觉非常委屈。原本就因为做不到想做的事而感到烦躁,现在则因为妈妈的不理解感到更加愤怒难过了。

实际上,婴儿大约4个月大时就已经会显露出愤怒的情绪了,只不过当时他的愤怒源自于吃奶、睡觉等最基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到了8~12个月的时候,婴儿大脑发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