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岭书法千字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1 16:14:3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岭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岭书法千字文

王岭书法千字文试读:

前言

《千字文》作为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之中,非但没有被淹没,至今还能光芒不减,自然有其独特的理由。

首先,《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文字优美、辞藻华丽的特点突出。作者全文以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对仗工整,文采斐然,秉承中国古代第一诗文经典《诗经》的写作方式而成为长篇四言诗。由于不重复的千字所限,虽非一韵到底,但每隔一大段一变韵,全篇仍然是韵律完好严格,并无杂乱无序之嫌。可以说是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既有文学审美的享受,又非常容易背诵,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训练。无怪乎千百年来在中华广袤大地上会出现“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的奇趣景象。

其次,《千字文》条理清晰,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既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篇小史,也可以被称作一部“小百科全书”。难能可贵的是在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尽管是佛、道、儒多家哲学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千字文》仍能全篇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纲,不但关注了中国古代偏重伦理道德教诲的问题,而又没有忽略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问题的探求精神。全篇认真注释下来,弄清楚文中典故的出处,不仅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读物,对于今天大多数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年人而言,也会增长很多历史文化知识。

作者周兴嗣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年代,史称“南北朝”。南朝由吴、晋、宋、齐、粱、陈顺序组成,叫六朝。周兴嗣具体生年不详。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历史上称他为梁武帝,周兴嗣以其文采渐受梁武帝重视,累官至“员外散骑侍郎”。这是和王羲之“右军将军”相类似的文臣授武职的一个荣誉衔,主要工作还是为皇室撰写文稿,比较著名的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以及《次韵王羲之千字文》,有文集十卷传世。《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这是正史对《千字文》写作的唯一记载。

唐以后,唐宋文人的笔记小说如《尚书故实》、《太平广记》、《刘公嘉话录》对于这一写作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梁武帝一生戎马,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写一笔好字。由于当时的启蒙读物多是像《仓颉篇》、《急就章》、《劝学篇》这样的教材,可读性不强。为了能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他令一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多个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这些字杂乱难记,教学效果不好。梁武帝于是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令其把这一千字韵而为文。周兴嗣领受任务后冥思苦想一夜,终于文如泉涌,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文。但他由于用脑过度,任务太过艰难而至一夜白头。第二天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刻命人刻印,这就是《千字文》的诞生过程。周兴嗣也因此更加受到梁武帝的赏识。这种说法其实大多是唐宋文人的消遣之作,可信度不高。

上面说到周兴嗣虽然处在皆为短祚之国、荒君乱世的混乱年代,但却是佛、道、儒三家哲学思想相互交汇碰撞的重要时期。佛、道、儒三家在相互碰撞的同时,互相吸收对方的观点和思想,逐渐出现了融合的发展趋势。突出的事例有:梁武帝时由达摩菩提从印度带回创建的禅宗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傅翕,他是梁武帝的佛学导师,经常以“道冠、僧衣、儒履”的打扮招摇过市,引来世人指点。其实他要表现的无非是“以道学为首要,以佛学为中心,以儒家为基础”的中国佛教禅宗的主旨。这一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所以周兴嗣的《千字文》正本清源纯以儒学为根本的诗文,能够受到当时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的欣赏,并借之流传后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六朝时期除了“佛、道、儒”哲学思想的碰撞融合外,在文化艺术上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前进的时代。那个时期文人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生动气韵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无不让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作为训蒙的《千字文》在那个珍品杰作迭出的年代中不但没有被淹没,还能和那些极高明的文论、艺论、书论、画论、音韵文字学著作并世长存,并且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生机无限,也证明《千字文》的水准是难以超越的。

那么《千字文》以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成文是否可信呢?我觉得这一点毋庸置疑。

首先,“梁史”有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一千字就是限制,是奉皇帝敕命编纂的韵文。正史是不敢拿皇命开玩笑的,绝不会有重复。另外,《千字文》除作为训蒙的读物外,历代在社会上诸多行业都有使用,比如大部头的书籍每卷的编号,商人账册的编号,旅馆、饭店房间的编号。如有文字重复岂不乱套了。但是简化字的千字文有七个字确是重复的。分别是: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巨——剑号巨阙、巨野泪庭;昆——玉出昆岗、昆池碣石;戚——戚射欢招、亲戚故旧;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并——百郡奉并、并皆佳妙;洁——女幕贞洁、纨扇员洁。其实这不难解释,我国自1956年进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及合并异体字后才使《千字文》出现了七个重复字,而这七个字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多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在后面会谈到。中华文字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用今天描述某一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让古人来解释,他会感觉不知所云,放在一两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恐怕也难以理解。

今天,作为成人,我们诵读《千字文》,有些人会感觉支离破碎零乱无章,其实这也是受一千字限制的原因。首先,如果没有一千字的限制,文章可以更美一些,文字表达得可以更准确一些。二百五十句的诗完全可以一韵到底,而不用中间的数度变韵。为了诗文更响亮易读,可从开始的“皇”、“荒”一直压“阳”韵而不用到中间换作“弟”、“枝”这样的窄韵。

除了韵脚外,很多人认为《千字文》不易懂,这也是受一千字限制的原因。所以《千字文》用典虽多,但为了考虑对仗工整和押韵的因素,典故中有些文字就略显生僻,文中表述的意思就不甚全面,这也是今天需要对《千字文》进行认真注解的原因。只有完整地理解了这些文字的意思,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千字文》所包含的丰富韵味和涵泳,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方法。

注解《千字文》的目的除了便于读者理解外,还希望读者看到《千字文》的书写之美。唐以后的历代大书家基本都写过《千字文》,但现在考证,文字上最为准确的应该是唐代智永禅师的《千字文》。本书即以智永的《千字文》为标准,注解书写。

另外,《千字文》二百五十句有句无章,尽管历史上按《千字文》的表达意思把它分成若干部分,但现在来看仍不免牵强,不如两句一联更为容易理解。例如:清人汪啸平、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的四分法。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始到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露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宝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人类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盛世的表现,这符合古人“天地人”三者合一的“三才”文化的理念。

第二部分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到一百零二句“好爵自縻”止,重在讲述个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三纲八目”中的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忠孝,讲信用,保持本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第三部分从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到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止,这部分分三个方面主要讲述了与封建统治有关的问题。第一层面是京城形胜,第二层面是统治阶层的豪华生活和文治武功,第三层面是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

第四部分从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到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止,讲的是恬淡的田园生活以及君子治家处身之道。

最后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意思,另列出来。

这种四分法虽便于理解,但针对感觉有些散乱无章的《千字文》仍不免让人感到有些牵强,不如两句一联更为易懂。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不会每字都解,对读者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会略过,否则翻一千次《说文解字》岂不更为简单。进行注解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更深刻理解《千字文》句中的深意,准确把握儒家文化这个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另外,由于古今语词含义的变化,给现在的人们正确理解古文造成了障碍,注解一下,避免读者用晚出之义代替当时词语的初始义。还有一点,在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不会把每一句原文翻成白话文,因为作者认为用白话文翻译后的《千字文》并不比原文美,也无助于读者加强记忆和深刻理解《千字文》。

1.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句主要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天地玄黄”出自《易经》“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千字文》为了和宇宙词性相对,力求工整,调整为天地玄黄,也就是天地对宇宙,玄黄对洪荒。《易经》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从《易经》产生到现在的几千年中,关于《易经》的著作难以胜数,可谓汗牛充栋,只在清代就有三千多家,所以在此不作过多的讲述。《易经》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可以说渗透到了我国古代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千字文》第一句出自《易经》也就不足为怪了。“玄”是黑的意思,但我们不能理解为天黑地黄。在我国民间约定俗成的是:黑也通青。所以这句可以理解为青天、碧空、苍天,“地黄”也就是地是黄的。

玄黄是本句的第二个知识点,这涉及我国古代哲学概念的“五行”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到秦汉,五行的学说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五方: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五色:青(木)赤(火)白(金)黑(水)黄(土);五味:酸苦辛咸甘;五气:寒热温凉平,以及五谷、五果、五畜、五音、五毒等等。《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时代五行的就有31家,632卷。五行原本是分类定性的一种说法,后来则变为一种讲究相生相克的学说,被看成是循环观念的代表了。《千字文》中的地黄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基于中原的一种观察总结。实际上我国土地也为五色,大家知道云南的红土地,黑龙江黑土地……“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所以空间用“洪”,无穷大来形容;时间用“荒”,无法施加人为影响来比喻。

2.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昃,《说文》里有“日在西方时侧也”,即过了正午为昃。盈,《说文》里有“满器也”,即月圆为盈。“辰”是日月星的总称,也有时光流转之意,这里单指星。“宿”是星座的名称,我国有“二十八星宿”的说法。

辰宿列张,描述满天星斗如同排列位置张贴悬挂一般。

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寒来暑往”出自《易经》“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其实这句话也证明《易经》是基于先民中原地区的观察,四季分明。“秋收冬藏”出自《史记·太史公自传》中的“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这是常识,现在的小孩子也是知道的。

4.闰余成岁,律召调阳

“闰余成岁”也有出处,来自《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也就是今天我们用的“农历”,也称“夏历”。“律召调阳”,我们没有用大多数通行本中的“吕”字,而采用了智永《千字文》的“召”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召”与上句“余”对仗更工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果换成“吕”就成了虚词对实词,对仗是讲究词义相近、词性相对的。二是因为“召”字与上下词联系得更紧密。“律召调阳”是古人测量节气的一种方法,这在《后汉书》和《晋书》等多部文献中都有记载。

方法是取六根音乐上定律的管子,里面盛上葭莩灰(用芦苇的薄膜烧制的最轻的灰),用薄膜封上口,找一间密室将这六根管子埋在地下,上端与地面持平。到了冬至这一天,是阴气衰极、阳气初生的日子,冬至时刻一到,其中最长的那根律管的葭莩灰就会喷出来。所以这个“召”,“召”的是初生的阳气。诗圣杜甫有首《冬至诗》就写了这件事情:“天时人事日相摧,冬至阳生春又回。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5.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这句诗文说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不作过多解释,但可以借此加一个新的知识点。“云腾致雨”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这个知识点就是阴阳。阴阳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中的一家,《汉书·艺文志》里记载阴阳有16家249篇图10卷。早期,阴阳学的最大特点是阴阳交替轮转循回这样一个观点,而不在于说明一个事物对应的两面。阴阳在中医学上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在那个连标点都舍不得用的惜纸如金的年代,《黄帝内经》专用两篇《阴阳应象大论》和《阴阳离合论》来说明阴阳的问题。阴阳概念的提出是极高明的,使世间万象归宗为阴阳,是以简驭繁的最佳词汇,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具有代表性。

6.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金出丽水”出自《韩非子·内储说》“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丽水应该是个地名,古代有人考证是金沙江。昆冈则是我国的昆仑山脉。今天我们的美玉也多出自昆仑山脉一带的新疆、青海,可见古人对地理的认识是准确的。

7.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剑号巨阙”的意思是最好的剑是巨阙。巨阙剑是传说中越王命欧冶子铸造的五把宝剑之一,其余四把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唐朝时在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设县,以宝剑为名叫“龙泉县”。到今天,龙泉县仍以龙泉剑的传统铸造工艺驰名。

最好的珍珠是夜明珠,可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夜明珠都是矿物珠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夜明珠是“隋侯之珠”。这个成语的由来就是源自隋侯得到了一颗夜明珠,但今天这句成语已经用来比喻才华卓越了。

8.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李”就是水果中的李子,“柰”是沙果。“芥”是芥菜,“姜”就是生姜。古人最看重的果蔬就是这四种吗?肯定不是。我想,文章受一千个字的制约,只能写这四种罢了。

9.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鳞”和“羽”是古文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叫做以部分代替全体。文中这种修辞方法还会多次出现。这一句很好解释,近似于白话: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

10.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从这一句开始就要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了。起源离不开古帝王,古帝王的事情多来自神话传说,少有信史,所以历来都是口水战,荒诞离奇。我们只能作一个远远的透视,简单分析一下。“龙师”是伏羲,《史记·补三皇本经》说:庖牺(伏羲的另一个名字)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火帝”是燧人氏。“鸟官”出自《左传》“少皞氏以鸟名官”。“人皇”应该是三皇五帝的统称,《史记·补三皇本经》中把他作为三皇之一。但是,由于我们是炎黄子孙,在中国的历史和传说中,对我们今天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炎、黄二帝。

汉人作的《越绝书》有一段文字,记叙了春秋末年楚国风胡子相剑的故事:“……风胡子对曰:……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天神圣主使然。炎、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之遇精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段文字已经久远,所指的人物和时期不太可靠,但所分的时代和次序却比较准确,以“石”为兵就是旧石器时代,以“玉”为兵就是新石器时代,以“铜”为兵是铜器时代,以“铁”为兵就是现在所说的铁器时代。

从以上文字我们看到,炎、黄二帝生活的时代应该是石器时代,那时是非常落后的。在他们之前,人类文明虽然已经开始前进,有了很多的发明,但仍然是蒙昧的。而到了炎黄二帝时代,一切都有了变化,人类的文明前进了一大步,世界各国的文明史发展史都是会出现几个类似的时期的。

在炎黄二帝生活的石器时代,中华民族散居各地,形成许多部族。最有实力的有两个:一个是偏西的姜姓部族,炎帝神农氏是他们的首领。一个是居东方的姬姓部族,黄帝是首领(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人皆随母姓,所以姓是女字边。父系社会时又出现了氏,父姓)。据说,炎帝和黄帝同是少典的子孙,同出于一族,炎帝神农氏这一支发展较早,文明程度较高。他的这个帝号名氏含有南方、长于耕种的意思。有的传说认为神农传七十世,也就是说神农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部族的首领都叫神农氏。

当时的神农氏一族“刀耕火种”,繁荣已经很久,比其他的部族有实力,地位较高,其首领也自然成为各部的“共主”。而这时,神农氏的一个叫参卢的后代,势力渐弱。势力渐弱是因为有人渐强,各部落开始争夺“共主”,里面最凶悍的一部是苗族(不是现在的苗族),又叫“九黎之民”,首领是蚩尤。有的记载说蚩尤部也是炎帝之后,蚩尤这名称似乎也是他们首领的通称,并不专指一个人。他们可能是一个部落联合,酋长都叫蚩尤。于是后来传说他兄弟八十一人。蚩尤部虽然强悍,但文化并不落后,铜器好像就是他们首先使用的。据说山上发大水,金属矿随水流出,蚩尤得到它制造兵器。一个强悍好斗的部族,又有比石头、木棍还厉害的武器,战斗力可想而知。姜姓的神农一族自然不是对手,一场大决战后,神农氏炎帝被打的落花流水,“九隅无遗”。炎帝战败逃遁,黄帝出来收拾残局,先把炎帝的余众收服,再和蚩尤决战。

古史上对黄帝的称谓不一,他的帝号又叫“黄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因为他是有熊国君称有熊氏;长于姬水所以姓姬,他是少典国君的子孙又姓公姓,其余还有黄帝氏、帝轩、轩黄、黄自然等等。现代考证认为,黄帝时期大概是仰韶时期,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篇》认为黄帝生于甘肃清水县的三皇沟,古籍《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上邽轩辕,《史记》说他“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自然是游牧部落的常态。现在河南登封高密数地间,古人称做“华”,是夏朝的兴起地,我们现在称“中华”,从前称“华夏”,就起源于此。古时新郑附近多薮泽,水草丰美,禽兽众多,适于游猎,黄帝的游牧部族在那里最合适生存。但他这一支游牧部族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这也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先进的农业文明都是要被强悍的游牧民族所消灭。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是古时候的第一场大战,在涿鹿附近,经过大战三次,小战七十二次,黄帝终于获胜,剪掉了蚩尤的羽翼,收服了姜姓部族,从此成为共主。

我们今天看来,由于黄帝部族的不断征战加强了多部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黄帝一部胜利后,管理有方,赢得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于是科学技术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中华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可以肯定的是,在黄帝周围的几个部落,已经由石器时代开始向金属时代过渡,这是了不得的大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文字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出现了不少,足以应付日常之所见所闻。

11.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传说仓颉创制了文字,嫘祖制作了衣裳。现在国际社会确定文明产生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条是要有5000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第二条就是要有文字,没有文字,人类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条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但文字不可或缺。

在我国传说中,由于仓颉造字成功,于是“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12.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就是指舜,又称虞舜。“陶唐”是尧,也叫唐尧。传说尧当了七十年君主,他死时把君位让给了舜,舜当了五十年君主,又把君位传给了禹,史称“禅让”。这种禅让制度是我国古代儒家最为推慕的一种政治模式,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传说的这两位之外,其他的“禅让”均是为保命迫不得已而为之。

13.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吊”在这里的意思是慰问、安抚。“伐罪”就是讨伐有罪的暴君。“周发”是周武王姬发,“殷汤”是商王成汤。成汤讨伐的是夏桀,姬发讨伐的是商纣王,小说《封神榜》就是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革命”这个词就诞生在这两次王朝更迭之时,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4.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这句话是后代儒家士人对君主和大臣应对朝廷政策的一种良好的政治愿望,意思是君主和大臣一起在朝堂上商讨治国方略,垂衣拱手,姿态庄重、谨慎,按部就班地决策处置。“道”在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方略,但这个字所含的意义众多,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

今天道理两字已经混为一谈,但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它们是两个概念。古代思想重视道,后代思想重视理,大抵是东汉以前重讲道,东汉以后逐渐重讲理。“道”应是一个向往的理想和目标,并加上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此项理想和目标。即《庄子》“道行之而成”,常然、当然的就是“道”。“理”是一切万物,绝不是随便而成其为这样的。宇宙万物必有一个所以然之“理”,所以理就是必然的。宋明儒家注重这个理,融进了佛道两家的观点,从此创造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儒学,就是宋明理学。

15.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就是人民,普通百姓。“黎”前面我们讲过就是蚩尤的部落,蚩尤战败后大部部众沦为奴隶,他们就是黎首。到秦始皇时代又称黔首,就是《水浒》中常念叨的黑头,代表老百姓。但“百姓”这个词,奴隶社会时期是对官员贵族的称呼。贵族官员沦落平民的越来越多,这个称谓才正式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戎羌”专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但在这里是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能够爱护养育教化人民,四周的少数民族十分向往,自动俯首称臣。

16.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闻名遐迩”就是远近闻名,“遐迩”是远近的意思。“率宾”是由《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提炼出来的。总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统一为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归顺于周王朝的统治。

17.鸣凤在树,白驹食场

这两句都出自《诗经》,“鸣凤在树”源自《大雅·生民》。“白驹食场”出自《小雅·白驹》,意思是凤凰在树上欢乐地鸣叫,小白马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

周王朝兴起最重要的吉祥标志就是“凤鸣岐山”,此句提到鸣凤也是对周王朝善政的一种吉祥祝福。

18.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化”在这里是一个重点,上下句联系来看就是前面所提及的善政全做到了,才能教化、感化所有的老百姓,才能形成团结一致、四方来投的大好局面。这种良好和谐的环境,甚至连花草树木都能感受到,恩泽覆盖天下万方。也由这个“化”字引申出文中下一部分儒家伦理身心的具体教化。

19.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盖”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四大”是《千字文》中唯一借用佛家理论的地方,指佛家“地、水、火、风”四个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圆觉经》中说“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五常”是指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

20.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恭惟”就是恭谨顺从,“鞠”是生育、抚养的意思。“岂敢毁伤”出自《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意思是:恭谨诚敬地思及父母的养育之恩,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珍惜自己的道德节操,不能使它们受到一点儿伤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