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导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13:33:09

点击下载

作者:聂世忠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设计导论

设计导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设计导论作者:聂世忠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6-01ISBN:9787535257048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告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四个并列一级学科,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长期以来,艺术学专业毕业的学位证书专业一栏为:文学,故被艺术界人士戏称为“艺术是文学的儿子”。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标志着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成绩的肯定。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思考和挑战。现代艺术设计面对商业流行文化和时尚消费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越来越从一种“亚文化”的形态变成为主流文化形态,艺术设计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中迅速地扩展开来,国际艺术商业体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介入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设计理论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我国的设计理论研究依然十分薄弱,远远落后于国外,由于设计理论教学存在许多普遍问题,以至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对“希腊柱式”、“包豪斯”、“黄金分割率”、“新现代主义”等等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经过扩招的美术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的中学根本没开设美术与设计理论课程,学生的美术与设计理论知识一片空白。美术高考招考方式还是30多年前的方式,主要承袭欧式、俄式学院派体系的模式。素描、色彩、速写主要是围绕造型能力的考试,而在美术史、美术理论(包括对形式、色彩、美感感受、美学知识)等其他方面严重欠缺,现在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有的学生连毛笔也不会执,对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更是茫然不知,进了大学仍需补课,让学生达到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常识在现行中国大学特别是二本院校是棘手问题,诸如学生文化课差、原来艺术类专业是三个老师教一个学生,而现在是一个老师教近百名学生、艺术设计的大批农村出来的同学因经济原因而阻碍学习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大学扩建到郊区学生远离都市,很难介入社会实践等等形成了我们当今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问题。

本书针对目前大学艺术设计类学生实际写作坚持以下原则:通俗易懂,改掉教材的老化、内容得繁冗、陈旧,把固化的、平面的、模式化的知识改为生动的、发展的、多元的设计理论常识。

吸取最新专业成果,注重时代特色,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介绍艺术设计相关的内涵与外延、基本概念、专业性质与特色。设计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设计师的工作性质与职责阐述设计与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关系,各个设计门类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中外设计名作、设计源流的承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学习可对本专业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具备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反思设计教育、设计行为,设计师的社会定位与社会职责,深入地进行设计理论研究、深入地进行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设计观,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写作贯穿启发式,如思考参与分析设计语言,感受、思考设计家对造型设计基本要素的创造性应用,提高对优秀设计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使读者在崇尚设计家的同时、打破名家神话观念,增强对设计学科学习的信心。理解认识创造能力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探索创新观念: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创新实践与应用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本书写作特色是三个结合:一是将设计、艺术设计理论与具体作品相结合。通过有欣赏与分析大量中外优秀设计作品,提高大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二是统合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当前发生的各种设计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及时反映设计艺术领域的新现象与新成果。三是将设计与科技、生活方式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结合科技、生活方式的内容分析设计现象。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由于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就设计的功能性而言,设计学要对相关的数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学、建筑学、工程学、电子学、经济学进行理论研究;就设计的审美性而言,设计学要对相关的艺术学、考古学、美学、色彩学、构成学、心理学、民俗学、传播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进行研究。如此广阔的研究天地,使我深感不足,因学识水平的局限故书中难免出现疏漏,甚至错误,敬请行家读者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先辈及同行们的成果,书后附见参考书目,有些图片的转录繁琐个别图片署名无法查证,表示歉意与感谢!聂世忠于资江河畔 宝庆2013年3月第一章设计本质论

设计从生活中来,再运用到生活中去。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从衣食、商标、城建到航母、宇宙飞船都与设计息息相关,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类的生活充满着设计的成果。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社会、环境等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需要设计先行,各类艺术设计、各类产品的外形与包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左右着你的选择,设计艺术之美无所不在。设计推动、创造着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建筑环境、工业产品、装潢广告、影视动漫、服装服饰、企业形象等等,无一不因设计的成功而赋予生命与创新精神。

设计分为: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

艺术设计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在人造物系统中,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使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就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设计就是计划、规划、设想、运筹,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图1-1 中国旅游标志图图1-2 辽宁号航母

艺术设计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它是人造物的艺术方式,它创建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统;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设计就是为了让物更适合于人。图1-3 唐长安城示意图第一节设计的概念一、汉语对设计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设计一词解释为: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法。在词典里设计有以下三方面含义:1.设计;构思:绘制。2.打算将……用作。3.计划;谋划。设计一词兼做名词与动词。

在古代中国,设计一词虽然是英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但其英语词源学上的含义,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早已有了,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追溯中国古代有关设计的词源有春秋末年《周礼·考工记》:“设色之工,画、缋、锺、筐、幌。”此处“设”字的词义应为“制图、计划”。“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考工记》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与都城设计制度。这部手工业专著是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也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此“计”字也当与用以解释“Design”的“plan”一致。《三国志·魏志》“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此设计就是设下计谋,南齐谢赫的“经营,位置是也”(《古画品录》),北宋郭熙、郭思所谓“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林泉高致·画诀》),清代邹一桂的“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小山画谱·六法前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说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张彦远通过对谢赫“六法”中最技术性的一法的再阐述显示了中国艺术中有关设计的含义。“经营”在古代文论、书论和画论中与“布局”、“结体”和“构图”形成互指关系、其所指在涵义上与现代汉语中的“设计”类似。元尚仲贤《乞英布》第一折“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中的“设计”也即计谋之意,唐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中的“意匠”指(曹霸)绘画开始时的设计构思。意匠与设计、建造同义的还有如清赵翼游苏州网师园后赋诗赠园主“想当意匠经营时,多少黄金付一掷”中的“意匠”。图1-4 俞剑华画像(愈成辉画)图1-5 蔡元培画像(周峻画)“design”这个外来词传入中国是上个世纪初被当做“图案”、“工艺美术”解释。自从上个世纪以来,汉语的“设计”的名称发生了至少三次变化:即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三个名称的变化说明了不同时期对“设计”的理解的不同,俞剑华(如图1-4)《最新图案法》(中国第一本设计技法专著)“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究,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杂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这里的“图案”一词明显侧重于指平面的纹饰、立体的设计图样、模型方案。

我国最早倡导“美育”的人物蔡元培(如图1-5)也是最早提出“工艺美术”一词的人物。他在《美术的起源》中指出:“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等。”这里的“工艺美术”一词反映着时代思想,又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它侧重于研究人类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生产发展的历史,工艺美术重在研究生产制造的过程,强调材料、技术、制作的重要作用。在上个世纪30年代柳林就呼吁“欧美日本等国工业产品大量倾销我国,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注重设计,即注重产品的形式与质量,价格低效用大,而我国产品则形式丑陋。这明显是由于我国制造家、实业家忽视工艺美术之重要,不以工艺美术为商品竞争之必要工具的结果。”二、外文对设计的解释“design”作为外来词源于拉丁文“designave”、法语“desseein”、意大利语“disegno”等,其词义较复杂。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1786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把“design”解释为:“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色彩、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在此意义上“设计”被赋予了美学意义,并与带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意味“图案”相提并论,这个时期的设计含义还是被限定在相对狭窄的“艺术作品”的范围之类。后来随着大机器工业化的到来,“design”的概念及语义才从“艺术作品”纯艺术范围走出来,而趋于广泛。design一词主要指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脑子里的构思,用图形、模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完成的实体并非design,仅指计划和方案。design的一般意义指为产生有效的整体而对局部的调整,对有关结构和细部的确定,这就是指广义的设计概念。《牛津辞典》将“design”分为动词与名词,作为名词主要指心里计划,指思维中形成意图并准备实现的计划乃至设计;另一方面也指意味着艺术中的计划,尤指绘画制作准备中的草图。1974年第十五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对“design”这样解释:美术方面设计常指拟定计划的过程又特指记在心里或制成草图或模式的具体计划。产品的设计首先指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设计通常要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各部件的紧密配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与使用者或受其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产品设计图案就是应用艺术作品。在美术中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在建筑过程中设计则仅是体现适当观念与经验的简明记录。在建筑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艺术性与工艺性有融合为一的趋势,这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工艺工人、制图员或工艺美术设计师既不能仅仅根据公式进行设计,又不能如同画家、诗人、或音乐家那样自由发挥。在各种艺术以及艺术教学方面,设计一词含义广泛,常是相对于构图、风格和装潢而言。用作构图解时,设计指物件所具有的各种内在关系的体系。

在此,《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design”解释更加明确,更加具有现代性,更加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以产品设计为例,对“设计”的理解更多界定为对产品外观设计的要求、内部结构安排等,在此强调了产品的色彩、肌理、形态等形式因素,注重对产品材料的开发、研究,追求产品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由此“design”逐渐与艺术(美术)分家,发展了内涵,不仅指艺术上的物的美化和装饰,而且还包含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象情形,为目标而构思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

1563年,西方美术史之父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柯西莫(Cosimo)大公的赞许和支持下为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创建了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Accademia del Disegno,这是举世公认的现代美术(艺术)学院的滥觞。人们通常称其为第一所“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然而,实际上在16世纪下半叶这所学院成立的时候,“美术”这一概念尚未形成,至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出现则是更晚的事。在研究西方艺术史论中,在“美术”和“艺术”概念出现之前,disegno是西方视觉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瓦萨利来认为,disegno是内在观念的某种视觉表现和陈述,是那种在观念中被赋形之物的外在表达,当disegno通过判断而得出任何事物的一个内在图像时,它所要求的,便是人的双手通过多年学习与实践,可以自由灵巧地准确表达自然的任何造化。Disegn,作为理念、普遍判断或创意的含从外在的表达的这层含义上是指“素描”。Disegno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古代“艺术”观的解体,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美术”(或“美的艺术”fineart)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瓦萨利创建disegno学院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艺术观和实践这一全新的艺术理论,而学院的名称本身也揭示出这个学院是建立在disegno的原则基础之上的。

概念范围指一切创造性的、为相关目的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所有人造物物质生产领域,不仅包含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而且包括经济规划、科技发展,甚至包括国家重大方针等方面的决策与方案。只要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计划、规划、策划、安排、布置、筹划的都可划入“设计”范畴。真正现代设计意义的设计观念由此产生了,这就赋予了“设计”新的含义。第二节设计的本质

设计又可以说是基于人的一种生命经营。

劳动创造一切,人类的造物活动改变人类自身,设计是人类自身的主动生存性质的自我装饰,设计这种造物是设计艺术家以已成型的样貌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借助视觉艺术图像资源进行传达,设计本身的图像性就很好地突出了其特殊的传达方式,也能较快地受到读图时代的青睐。

瓦萨利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说道: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设计的对象是产品,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设计的为人服务自古就有双重含义,既为生物的人与社会的人服务。设计运用科学与艺术创造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物与境,且使人与天地、社会相互和谐,其核心是为“人”。

图1-6这些岩画是距今3万年前远古欧洲人的作品,如今这个洞穴被命名为肖韦洞,里面的岩画是目前已知人类最早的洞穴岩画作品之一。我们的古人类祖先在4万到3万年前,曾经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爆发”的时期进行抽象的思考,创造岩画艺术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日常记录的随笔,很可能是有精神层面的含义。如这些壁画可能是古人类希望与超自然力联系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古人类向自己崇拜的神灵所要讲的话。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设计意识,也即贝尔(Cliv Bell,1881—1964)在《艺术》(Art, London:Chatto & Windus, 1914)里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与个人视觉经验及情感经验相联系程式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贝尔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艺术品的色彩、线条和形体,并暗示“有意味的形式”才是作品的内在价值。艺术批评家弗赖伊(Roger Fry,1866—1934)和贝尔属于形式主义艺术批评家,他们所举的也是纯设计的旗帜。弗赖伊在《视觉与设计》一书中便提出艺术品的形式是艺术中最本质的特点,他着重于视觉艺术中“纯形式”的逻辑性、相关性与和谐性。图1-6 《欧洲野牛、马和犀牛》,肖韦洞壁画,法国南部阿尔克桥的瓦隆地区,约公元前28000年。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审美活动。人类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预见性,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自觉的行为;是一种问题求解活动,设计过程就是以问题求解,寻找问题答案为核心,它是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精心寻找和选择理想被选方案的活动;是一种智能文化创造形态,设计表现为某种文化创造活动形态,而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

设计的时空性特征,给设计成果打上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烙印,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设计的目的、内容、手段以及整体的设计思想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与之对应的人的生活方式。农业社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缓慢、低效的生活方式,设计以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孕育了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工业社会以机器化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快速、高效、开放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机器批量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设计。信息社会的社会生产和运作方式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我们需要的设计。尽管信息社会设计的对象、手段、形式以及设计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设计为人服务”这一设计的终极目的依然不会改变。信息社会人的需要不但有物质层面的,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此外人的需要多样化、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促使我们需要的设计也是多元化的。“设计”概念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熟于德国的包豪斯时代,可以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设计”(disegno)这一概念是作为艺术批评的术语发展起来的。作为艺术批评的术语,这时候的“设计”所指的是合理安排艺术的视觉元素以及这种合理安排的基本原则。这些视觉元素包括:线条、形体、色调、色彩、肌理、光线和空间,而合理安排就是指构图或布局。

设计需要研究的人首先是作为物质的人的生理特点,如人机工程学、人体计量学、解剖学、行为学这些都是设计所要研究的,同时设计需要研究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材料学、环保学、构造学等怎样才能使物与环境构成和谐,符合人类生存需求。另外设计还需要研究物的流通方式,如广告陈列、展示设计、包装装潢等。

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身上不带大量现金,各种银行卡越来越多。交流用电脑、手机。只有当“物”与“人”发生关系时,此时的“物”才能称之为“机”。我们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最终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因此,人机关系也就成为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认真地研究和具体地分析相应的人机关系,设计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从发生人机关系的人和物所涉及的人机关系分析入手,逐渐过渡到“人”的不同部位、不同层面与“物”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分析,人机关系的指向性越具体,就越有助于我们的设计分析,在设计分析时能正确地找到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和着手点。在对人机关系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环境也是人机工程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设计因人而生、为人服务,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达到设计与人关系的合理化,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来源于人的具体需求,它包括高效、健康、舒适和安全等诸多方面。要达到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处理好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的关系、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等。第三节设计的意义一、设计用艺术创造新的物质,改变人的生活

设计对社会的影响既表现为物质影响,又表现为精神文明的影响。设计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实现了设计师的精神对象化,设计师把自己的才能和精神对象化,设计师把自己的才能和精神人格趣味通过产品反映出来,产品表现着设计师的一切。就设计生产来说,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生产,而且生产了设计师的主体和欣赏感受艺术的大众这个主体。设计是一种大众化的行为,它的大众化是远大于其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看来,设计美学所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是多元的整体。设计亦有精神影响,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设计师与大众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传达设计师的审美观念,促进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设计是一种利用知识、智慧密集型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二、设计是先进的生产力

设计是一种产品生产,这种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可批量生产,它满足商品的价值规律,反映着设计的市场性,映射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时代的必然结果,这是其他艺术不具有的特点。设计是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这样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如果忘记优秀设计的重要性,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永远占领不了市场。”她甚至强调:“工业设计对于英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为重要。”设计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为英国工业注入了大量活力。有经济人士认为“日本经济=设计力”,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其战后30年间平均每年国民经济达到10%的增长率,这是人类6000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对纳粹的恐怖,不少欧洲国家艺术家与设计家逃往美国,使美国在二战后艺术与设计日益发达,领先于世界。人类历史证明设计已被视作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战略与有效途径。三、设计创造商品高附加价值

高附加价值将功能、材料与感性(Function Material Sensitivity FMS)三者统一考虑,一般来说,FMS值越高则附加价值越高。企业的CI设计也可以创造高附加价值,设计的艺术内涵是创造高附加值永远的保证。在二次石油危机后出现的省能源、省材料、多功能、轻薄短小等现代产品都是高附加价值商品创造,高附加价值的商品竞争主要依靠设计竞争,世界的经济正由“物的经济”向“知的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时代意味着附加价值的时代。四、设计是进行生产管理的手段,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设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影响整个社会。设计是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设计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设计能有效促销商品。

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实用、经济、美观”,当然在另一方面设计还能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不少商品由于设计不好或未经设计,不但消耗人力、物力,而且成本高又不适宜,就会不受欢迎,造成滞销。设计涉及国家经济计划的调配,设计涉及工、农、商及第三产业教育、服务等的关系。企业设计应处理好市场调研、设计定位、科学管理、生产与销售和服务、品牌意识等多项关系。第二章设计教育论第一节设计学学科发展综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涵义在我国基本界定在“大美术”内,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书法摄影、艺术设计等内容。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就有艺术设计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在“85”美术思潮影响下揭开了新的篇章,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艺术设计积极投入社会文化中,汲取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思想,同时当时中国经济改革背景给设计艺术提供了大舞台,不少设计艺术家尽情地追求艺术设计新风格,在一些新建筑、时装展示、包装广告等设计中体现新潮、时尚、甚至前卫。艺术设计通过不断的演变繁衍在我国已形成广泛的文化基础,且形成了一门重要学科,大部分美术学院都成立了设计院系,开办了设计专业,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合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此同时一大批关于艺术设计的学术著作、研究论文先后出版与发表。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工艺美术置换为艺术设计,并明确提出了“艺术设计学”与“艺术设计”两个学科的并列关系,两个学科代码分别为050407与050408,从此所有的艺术院校原有的工艺美术专业纷纷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学的许多新专业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开办的,从工艺美术孕育而来,完善于艺术设计学,同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却把这门学科定名为“设计艺术学”,从此关于学科名称产生了不同的叫法,产生了歧义,有称之为“艺术设计”的,有称之为“设计艺术”的,到了2011年,设计学与美术学正式并列了。

2011年伊始,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的议案,这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学科摆脱了长期困扰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尴尬,并迎来了按照艺术的自身规律和特性独立发展的大好时机。新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学科编号如下:

13 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

1302 音乐与舞蹈学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1304 美术学

1305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与1998年国务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相比,由原来隶属于一级学科文学门下的“艺术设计学”与隶属于一级学科艺术学门下的“艺术设计”都改成为“设计学”,隶属于艺术学门下,这样设计学与美术学正式并行成为同级学科,在这之前设计是属于“大美术”范畴,然而这次国务院的议案证明设计学从自己的种学科——美术学那里继承了一套较完善的体系,又从美术学里独立出来,它还广泛地从一些相关的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机械学那里获得启发,借用词汇,吸收观点,消化方法。所以说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第二节设计学研究的范围及现状

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学科,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使得设计理论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设计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独特的性质,因此设计应该视作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设计学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设计学内涵的变化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我们需要重新确定设计学学科的范畴和核心概念,并在哲学层面准确定义大设计、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和明确新的人文设计准则,以寻求突破传统造型学科体系下的学术和课程建设,艺术设计正是从边缘发生到中心综合所形成的一门学科。

设计学要研究设计美学、设计师、设计创作、设计市场、设计批评鉴赏、设计活动等设计现象,同时也要研究设计的原理性理论和创造性理论。同时还要吸收历史研究的成果,如观念、设计风格的演进、创新与历史的对比等。由于设计艺术与人和社会行为相适应的特点,其研究还可延伸至设计文化史和中外设计比较等方面。

作为艺术设计学史论专业设计学的研究范围一般为设计史(包含中外设计史、环境艺术设计史、视觉传达设计史、工业产品设计史、数字媒体设计史、染织服装设计史、装饰设计史等)、设计理论(设计美学、设计经济学、设计社会学、设计色彩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民俗学、设计传播学、设计伦理学等)与设计批评(其内容包含技术评价、功能评价、经济评价、安全性评价、美学评价、创造性评价、人机工程评价等)三个分支。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除了以上三个分支外还有许多设计技法理论知识。

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工艺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设计艺术史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尽管设计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也只是1977年以来近几十年的事情。

在西方美术与建筑理论中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另外其中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普金、拉斯金和莫里斯,他们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设计理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论出现了新理论的结合。如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格罗佩斯(1883—1969)所提出的设计理论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理论上讲,设计批评与设计史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设计史家的工作建立于他的批评判断之上,而设计批评家的工作基础在于设计史教育和经验。然而在实践上我们能够将设计史与设计批评区别开来讨论,这是由于设计史家的关注点是设计的历史,设计批评家的关注点却是当代的设计作品。第三节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第一所真正的现代设计学校——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30年代形成雏形,60年代形成世界性的设计教育,德国的设计教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如魏玛工艺与实用美术学校)、美国在30年代(如罗德岛设计学院)、日本在50年代如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早在1860年就建立了工艺美术学校,各国的设计教育在二战后形成了繁荣局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设计的推动分不开的。美国的设计教育就使该国在汽车、航空方面形成重要产业有关。意大利的奥利维蒂、菲亚特等公司都与米兰理工学院设计教育有着密切合作关系。在美术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计专业都面临着向理工型的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如美国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都在设计方面享誉世界。

中国的设计教育最早出现于17世纪晚期中的教会学校,在职业技能特别是手工技能操作实训中如缝纫、木工、绘画、制鞋、铜器等的训练,教学形式也是手工作坊师徒相授。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建船政学堂及绘事院,培养船舶制造、驾驶、设计人才,他们主要学习的是机器制造与制图,清末江苏江宁县立女子职业学校、丹阳吕凤子创办的正则女子职业学院、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等等都开设了刺绣、编织、藤工、抽纱、图画、缝纫等课程。此课程大多是技能培训,很少理论学习,尽管专业面较狭窄,但它开创性地在女性中普及工艺教育,拓宽了我国的设计教育。

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呼吁开办工艺设计教育,指出设计师与工匠培养的不同处,开办了南京江南储才学堂、汉阳钢铁学堂、醴陵瓷业学堂传授工业技术、设计艺术,涉及工艺专业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各种门类,在一般的工艺技能教育中将艺术设计教育突出来,如开设了图稿绘画、工业图样,是我国最早的设计类专业培训雏形。1902年张之洞在南京开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后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当时的校长(监督)李瑞清极力主张开设了竹、木、漆、金、陶、绘画、雕塑、音乐等工艺、艺术课程,将中国工艺教育的师徒式教学提升为正规教育,教学重点从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转化为艺术理论与实践,为民国后的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美术教学奠定了基础。如民国后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相继开设图案、工艺美术专业及课程。当时的图画手工、图案等教学就已具有艺术设计含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案课程在我国艺术设计类高校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自上世纪20年代起一批青年学者到西方或日本留学,学成回国成为设计教育的中坚力量,如1918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陈之佛(1898—1962,浙江余姚人)著有《图案ABC》、《图案构成法》、《中国陶瓷图案概观》,庞薰琹(1906—1984)1925年法国叙利恩学院留学归国,著有《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1929年留学法国学习绘画、染织、漆画的雷圭元(1906—1989)著有《工艺美术技法讲话》、《新图案学》、《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图案基础》、《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中外图案装饰风格》等,还有1927年留学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巴黎装饰艺术学院的郑可、留学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染织美术的李有行、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图案学院、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学习陶瓷美术的祝大年等等,这批先行者学成回国后先后在高等美术学院开设工艺科或图案科从事工艺设计教育,如图2-1~图2-4。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工艺美术系,上世纪5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但是长期以来的工艺美术教育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相去甚远,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与香港设计教育都有较大距离,香港总面积约1095平方千米,697.0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300人,产业工人30万,却有香港理工学院设计系(太古设计学院)、大一学院、正形设计学院等这些设计学院源源不断为香港的产业界输送专业设计人才,使香港比之大陆这几十年发展迅速,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二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随着国内经济腾飞,不少高校开设设计专业院系,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并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系顺应南方经济发展而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中国国内的设计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矛盾尖锐,设计教育的结构化、标准化还有待改革。图2-1 吕凤子(1886—1959)图2-2 陈之佛(1896—1961)图2-3 庞薰琹(1906—1985)图2-4 雷圭元(1906—1988)图2-5 英特尔标志图2-6 康柏标志图2-7 苹果标志

西方大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而中国设计教育多年来一直在注重审美教育,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理论家研究生院教授王受之指出:设计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以前许多国家都希望有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但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状态不尽相同,有的差别很大,于是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就各有侧重,造成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市场需要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

被称作美国“硅谷”的西部旧金山附近的长120千米、宽10千米地带有英特尔(Intel)、康柏(Compaq)、苹果(Apple)等众多大公司在内的7000多家公司,年产值4800多亿美元,还有洛杉矶的娱乐产业如派拉蒙、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世嘉、任天堂、索尼等几十家电影、游戏公司,年产值1000亿美元,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面对如此大市场,教育中心移向多媒体、数码电影特技、数码游戏等专业教学,如图2-5~图2-7所示。

随着中国艺术设计在纵横捭阖的国际艺术视野中频繁亮相交往,国外不少艺术设计家开始关注重视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艺术交往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不少国际艺术设计家重新认识到艺术的“全球化”,不是“西方化”、“美国化”,全球化已走出西方艺术为中心主义的殖民化,全球化在同化过程中已形成了世界艺术尊重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自我性”的局面。现代经济可以创造强势文化,但创造不了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强大的经济打造不出文化艺术传统中的情感姻缘。不同种族的人对艺术的省悟和感受是不同的,特定而同一种族的人,对其先辈遗留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有着先天性的情感脉源关系的,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文化心理等综合素质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术的民族性思维方式、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应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历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也带来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落断根,民间技艺失传等问题,我们要结合西方设计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与设计教育中。

我国高等设计教育的巨大发展,已基本上形成发展规模超前、学科门类较全、教学水平较高的教育体系,随着艺术设计学科与文科、工科交叉关系,一些与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不断涌现,如数字媒体、影视动漫、旅游品设计等一些新专业已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随着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的议案,说明着我国艺术设计学科摆脱了长期困扰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尴尬,并迎来了按照艺术的自身规律和特性独立发展的大好时机!第四节关于艺术与设计起源的几种看法

艺术的发展与设计的发展并行不悖,二者都是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比较自由的领域,它们都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在历史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我们可借鉴艺术的起源学说来思考设计的起源。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人类原始时候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分工才出现各行业的专业性特征,艺术也从实际技术中分离出来,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设计的创作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这种实用化的求美不是“装饰”、“美化”,而是以专用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

原始艺术与现代的艺术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处。从远古的兵器、礼器、乐器、食具、车马船轿,到现代家具、工具、电器、服装,以及火车、飞机等等,作为物质生产第一步的设计,无不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尤其在近代,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距离日趋缩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极易诱发新的设计观念,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极易成为新艺术形式产生的契机。一、模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指出画家在画自然时,心应像镜子一样映照自然、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模仿说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原始艺术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动因为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他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二、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如图2-9)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高等动物人类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图2-8 拉斐尔《雅典学院》局部中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图2-9 席勒(1759-1805)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有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三、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如果说人类的科学主要是与理性、认知相联系的话,人类的艺术就更多的是和感性、情感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四、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图2-11)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图2-10 托尔斯泰(1828-1910)图2-11 泰勒(1832-1917)图2-12 普列汉诺夫(1856-1918)五、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图2-12)。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主要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在劳动中为了需要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艺术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一个自觉的目的,这一目的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再次,劳动构成了艺术描写的重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最早的艺术形式。如各民族最早艺术体裁是诗、乐、舞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以上尽管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但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设计的起源及其原因。艺术设计诞生于绘画雕塑之前,作为最古老的文明陪伴人类走过最初的荒漫岁月。艺术设计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设计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设计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人类实践活动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艺术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可以理解为艺术设计,这就是艺术设计的本质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设计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设计的创造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设计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制作。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设计也从相对稳定的手工艺设计时代发展到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现代设计阶段。设计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了飞跃的发展,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动物中有很多貌似设计的行为,但他们大多出自遗传或者模仿,不是出自独立的、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依据预想的目的,从事自觉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类一切其他动物的最重要分界线。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是融合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由于中外社会发展轨迹不同并形成了不同的各自特色设计,设计史内容丰富,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整体概括性地介绍中外设计史发展的脉络和不同历史时期重要设计思想和历史经典作品,更深入的梳理设计史发展脉络和每一阶段的重要内容、风格样式及其形成、发展的理念依据则是设计史学科的任务,对于不少二本院校没开设中国设计史课程(目前国内不少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只开设外国现代设计史)来讲是不可缺少的。第三章设计承传论之一(中国部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早已妇孺皆知远播海外,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设计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含量。从远古的兵器、礼器、乐器、食具、车马船轿,到现代家具、工具、电器、服装,以及火车、飞机等等,作为物质生产第一步的设计,无不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第一节石器与陶器艺术设计

石器是人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石器工具的设计也就成为原始社会最早和最主要的设计内容。石器设计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人们的设计创造能力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不断设计创造出各种合乎实用功能的石器工具。

我国云南元谋出土的石器已有170万年,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的石器已有50万年。原始先民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例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萌启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原始先民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如图3-1所示。陶器艺术设计

陶器的设计发明不仅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而且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获得的划时代的创造,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从而揭开了中国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7000年左右。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中国原始彩陶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半坡型

半坡文化的彩陶其纹饰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则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一个分支。《人面鱼纹陶盆》是仰韶文化中最早的彩陶鱼形花纹,采用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人面鱼纹盆中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舞蹈彩盆》属新石器时代的陶质彩绘,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如图3-2、图3-3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