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14:45:13

点击下载

作者:北大首届互联网CIO-CTO班全体同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

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试读:

前言

2014年4月18日,北大首届互联网CIO-CTO班在美丽的未名湖畔正式开班,来自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精英们在这里汇聚一堂,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这个项目由北京大学与iTech Club互联网技术精英俱乐部共同发起,设置了战略与管理、技术与架构、建设与运营三大模块,采用MBA案例教学方式,集合北京大学和业界的顶级专家教授资源,共同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培养最为优秀的CIO-CTO人才。

这里是互联网行业的“黄埔军校”,这个班是“黄埔一期”!

荣耀与责任

写书的念头是在第一阶段上课中萌发的,和几个同学简单碰了下,觉得可行。兄弟们都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过多年,都是各家公司的中坚力量,如果用心写一些东西,不管是对技术的理解,还是对成长的回顾,对于后来者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们都是‘黄埔一期’的一员,我们应该有一份责任,这一年结束前,应该留下些什么给我们这个圈子。”我在第一次班会上如是说,“很多同学在公司负责的技术领域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先的。换个角度说,我们这批人的成长经历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和出版社的编辑沟通后,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互联网行业的相关出版物大部分是一个人写的,少数是一家公司里面一个团队写的。同时聚集行业里这么多家公司的技术大拿,共同编写一本出版物,历史上没有过,这是第一次!

全书定位

本书的定位很清晰:对于打算进入或者准备继续在中国互联网圈进行职业发展的所有人,这是一本必读读物。

为什么这么说?

假如你是一名应届大学生,去新浪面试前,可以翻一翻张晓龙写的新浪成长体系;想去京东,先看看孙晖介绍的京东OKRs,百利而无一害啊!这都是第一手资料,你未来面试官的上司写的东西,你要不要读一读?

已经在互联网圈子里的同学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共鸣和启发。我们这群技术出身的兄弟,没有写一本晦涩的技术专著,而写了这本有些励志风格的“故事集”,目的就是让大家都能顺畅地一口气读下去。实话说,写故事比写纯技术难多了。

创业是互联网圈永恒的热点,本书中包含了若干创业的片段。我们还特别邀请好友焦可写了一整篇创业的感悟,作为本书的番外章节。希望对准备或者已经在互联网行业创业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艰辛的过程

写作过程充满了艰辛,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压力都非常大,是真忙啊。有兄弟每天加班到零点以后,有的人连续一个多月没休过周末,有人每次打电话都在机场或去机场的路上。

想到某位天使投资人曾说过:想在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圈混,不是先看你技术有多牛,而是先看你身体好不好!

那段时间很苦,但是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都想各种方法克服困难。中间出了很多励志的小段子:有为了写稿请假两天闭关的,有回家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思考的,有太过专注写稿子忘记关火把中药煎糊了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本书早日与读者见面!

最终,我们做到了!

极致定价和稿酬捐赠

我们首先统一的观点是:我们希望帮助到更多对互联网有梦想的人!

根据这两个原则,本书定价自然是越低越好。调研市场上同等篇幅的图书,定价一般在45—49元。我们和出版社一起做了很多的努力,这本书最终定价为39元。

一本书大概三块多钱的稿酬,乘以发行量就是我们能从出版社拿到的收入。也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这笔钱我们打算全部捐出去,帮助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捐赠进度会及时的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在后记中)里。如果您身边有需要帮助的朋友或者好的想法,也欢迎随时通过微信联系我。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请您将本书尽量推荐给身边更多的朋友,我们一起来把这份善举进行到底。

致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iTech Club的理事长吴华鹏先生,华鹏理事长是互联网“黄埔军校”的亲手缔造者,没有他,我们这群兄弟不会凝聚在一起,更不会诞生这本书。还要感谢麒麟会的CEO王铮铮先生,让本书有此殊荣,在第二届全球互联网技术大会首发与世人见面。

感谢北大信息管理系党委书记王继民、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主任姚乐,感谢北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为我们创造了这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的刘涛社长和陈冀康编辑,有两位老师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才得以让我们坚持下来,最终有此书的完成。

感谢iTech Club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前辈和老师们:iTech Club秘书长邹国江、云易时代CTO韦红军、百度大数据部高级总监朱永忠、百度系统部副总监张诚、360公司VP/CPO谭晓生、乐视网联席CTO袁斌、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1号店CTO韩军、新浪研发中心总经理符庆明、唱吧CEO陈华、京东集团副总裁李大学、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副总裁、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刘振飞,阿里巴巴云业务保障总监刘少杰(九峰)、浙江省互联网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会长、英特尔公司大数据顾问谭磊。特别感谢我的领导,搜狐公司高级副总裁周霖先生,周老大的知遇之恩当衔环以报。

感谢我身边所有为本书推广付出辛勤汗水的同事和朋友们,特别要提到的是:搜狐文化中心的魏萍、朱利安、樊雅和,搜狐焦点网的刘东岩、邹光远,新浪微公益的张茹玮,蓝色光标的周艳、李雪颖、王建成、王明枭,半岛同城的马丽丽、李昆、杨佳,盛古传媒的孙伟超,IT168的石松。

感谢全班为这本书呕心沥血的兄弟们,更要感谢的,是所有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们。

感谢这个时代,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这是互联网的时代。李峰2014年9月于北京搜狐媒体大厦第一部分职场团队篇从靠谱工程师向管理者的转变

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工程师,如果有“靠谱”这样的口碑,我觉得评价很高。这意味着对于上级他能够长期满足期望,对于他人能够尊重协作、信守承诺。做到这两点其实也不简单,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也需要踏实尽责的做事态度。

正站在风口浪尖的互联网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正因如此,一个靠谱的人大多不会被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或一种事情上,因为公司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他承担更多。所以这样的人很容易临危受命或被委以重任,比如承担带领团队或者项目的责任。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有些过往熟悉的习惯和思路必须有意识地去改变,以下分享几点我的体会。少干多说,解脱自己

靠谱的工程师也许要表现为少说多干,但转型为管理者就不能再这样了。

我经常看到的情形是“这事太轻车熟路了,等教完别人的时间我早干完了”,殊不知积少成多,如果小事都不培养和授权,那么很快就会出现瓶颈,于是也就慢慢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从日常例行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工作效率的提升、技术架构的研究、团队方向的思考、对外交际的改善等。

同时你的授权也是给团队成员的鼓励,有机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少做紧急的事,多做重要的事

四象限法则(轻、重、缓、急),这仍然是时间管理的基础。

从绝对数的层面也许无法很快减少紧急事件,紧急需求、紧急故障无法直接Say No,但是可以把重要事情的比重调大,分解到每周计划,这样紧急事情的比重就低了。

曾经有段时间,我喜欢上了紧急事件的挑战,沉醉于“兵来将挡、各个击破”的成就感。这很容易让团队陷于被动,忽略了原本计划中最核心重要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应当坚持的。

但重要事情往往需要成块连续的时间去思考和协调,而管理者的时间很容易被各种貌似紧急的事情给挤成碎片了,我们或许可以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找到答案。

提议两条能立马落地的,一是让你的Outlook由联机置为脱机,二是拎出几个日常事务落实到每周或每天的固定时段并公示出来。

其实不用担心错过紧急事件,因为如果真正紧急,会有电话来催的。这样你容易有了连续整块的思考时间,然后空下来再处理那些往常的貌似“紧急”的邮件。立规矩,盯执行

工程师喜欢追求个人技能的提升,对他而言,能埋头研究技术难点可能是一种很舒适的状态。但管理者需要跳出对单兵作战能力的依赖,应设法提高整个团队的知识沉淀和协作能力。

我发现,有些相似的故障由不同的工程师去面对时,他们的定位效率和解决效果都有差别,我认为这主要是之前没有进行好的总结和分享,所以错误犯过还会再犯,处理效率也低。

管理者尤其要设法预见和规避问题,而这也依赖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

落地执行我觉得可以先从确立模板开始,把关键要素都固化到Wiki中的需求模板、故障模板或文档模板,能很大程度地改善知识沉淀并规避问题。

我还给运维总结了一个三字经:看图表、数日志、录报告。经验表明绝大部分的故障都能从监控图表和日志统计中找到原因或线索,这就是我要求运维面对故障时要遵守的规则。花时间聊天和表扬

有些技术工程师比较内敛,不大善于交际。

当我们肩负带团队的责任时,必须要有意识地拿出很多时间与团队内外进行“伪交流”,比如打球、唱K、打牌、拼饭局等,这是增强信任和感情的必要方法。

在具体工作中,还要经常观察到一些亮点,适时地给予表扬。但时间及时和事由具体这两点是想要获得激励效果的基本要素。掌握思维突破的技巧

我崇尚思路永远要比技术重要。逻辑清晰、做事条理这不仅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工程师的要求。

最后我最想推荐的一本书是《领导者的优势——掌握思维突破点的5个技巧》它很早就影响到我的职业,甚至也帮助到我的生活。

简短描述一下五个思维技巧:形势分析、原因分析、决策、计划和创新。书中所举的案例很贴近我们的真实工作、生活,确实值得细读品味。【作者简介】陈真

十年运维经验,先后任职于腾讯、酷6和乐视。在腾讯负责过下载中心、QQLIVE、安全中心等业务运维;在酷6负责过网站运维及统计分析系统建设。目前任乐视网运维总监。崇尚用数据说话和逻辑思维,关注视频CDN、自动化运维、管理的效益。一路走来

又到毕业季,一个恍惚间,当年的青葱少年已经俨然一幅中年大叔的形象。提笔回顾10年技术路,经历不少,然成就寥寥,不敢妄写妄评。唯一路走来,见证过一些人,参与过一些事,其间种种,虽五味杂陈,却冷暖自知。在这里写下一些心得与感悟,希望能对读者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的职业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术成长阶段、技术管理阶段、业务决策阶段。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谈每个阶段自己的思考。技术成长:从菜鸟到专家

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面试都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候选人的知识面和经验往往是不匹配的。

比如很多可能只工作了1~2年的候选人,对技术非常有热情,能够较好地解答一些较深入的知识点,但当我问到实际工作是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从谈起。这类候选人通常会提及日常的工作非常简单,完全没有难度,而自己对技术非常痴迷,喜欢利用业务时间学习各种新知识。通常我会将其定义为盲目的知识搬运工而不建议录用。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工程师很难成为技术专家,因为他们仅仅满足于看过一些书和文章而对其中的内容缺乏实际的认知。而好的工程师应该会为验证学习到的知识而设计不同的应用场景,从而加强认知、获取经验。

再比如很多人都很肯定地告诉我曾经通过调整GC参数解决了诸如应用OOM、JVM以及进程假死等问题,但当我要求详细展开下具体的问题细节、采用了何种GC算法以及做了哪些参数调整并解决了哪些问题时却往往无从谈起,大约当时只是随便Google一通,发扬了拿来主义的精神,轻松加愉快地完成了任务。这类候选人往往会提及工作太忙,有时候解决完问题后又有新的任务,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云云。这些候选人通常工程经验丰富,本身也足够聪明,能够很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甚至有些已经在自己的团队里担任了技术核心的角色,然而知识面却相对较窄,很多人甚至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都是缺乏的。通常我会将其定义为懒惰的代码搬运工而不建议录用。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工程师永远不会成为技术专家,因为他缺乏很强的求知欲,不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场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

任何一门工程技术要完成从菜鸟到专家的转变,都需要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工作环境提供经验的积累,个人的求知欲促使知识更加丰富,两者缺一不可。技术成长之路没有捷径,唯有严谨求学,于实战中历练才是正途。技术管理:从专家到教练

记得曾经有一回刚刚接手一个新团队,当时的一项业务由于网络环境和硬件环境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整个业务的服务质量是完全不能够得到保证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一筹莫展,网络也好,硬件也好,以前完全没搞过啊。团队里的网络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都纷纷表示当前的问题无解,除非启动大工程全部替换和改造才能彻底解决,而从成本上考虑,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虽然不懂,但也不能看着自己负责的业务状况如此糟糕。经过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我找到负责网络和硬件的工程师商讨可能的对策。一开始对方表现得较为反感,认为我在挑战他们的专业权威,但通过对问题的多次剖析后,我们逐渐发现当前给出的论点还是存在牵强之处的。虽说以我当时浅薄的知识无法给出合理的判断,但还是动员了团队针对可疑点做了模拟实验来证明其不可信。最终网络和硬件工程师接受了实验结果,推翻了原先的观点,继续开始重新排查。经过多轮的反复实验论证,网络和硬件工程师充分发挥了专业知识,逐渐定位了问题所在,最后我们成功解决了几个痼疾,业务的服务质量最终得到了保证。

多数工程师都有一个通病:喜欢被领导,但不喜欢被管理。技术管理的目的不是把自己变成技术专家,去干涉和强制工程师做你认为正确的事,而是让团队变得更好。

以上面这个案例来看,直到问题被解决时,我依然是一个网络和硬件领域的菜鸟。作为业务负责人,我的职责就是调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把自己定位在教练角色上,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网络硬件专家,应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各方面的技术专家。业务决策:从战术到战略

有一次我向领导汇报自己部门的发展与规划,由于团队之前做的功课非常细致,领导夸奖了几句但未置可否,我们还是着实兴奋了一段时间。然而不久之后领导公布整个公司及各部门的战略规划时,我们部门的目标和之前汇报的内容偏差还是比较大的,为此领导专门找我谈过一次,谈到了我的规划与公司战略目标之间产生偏差的原因,批评我缺乏大局观。

这件事对我本人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大局观上的缺失,作为部门负责人,必须站在更好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为更高层面的目标做出自己团队的贡献。

如果说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画好一个圆的话,那么一个公司的CEO负责画出整个公司最大的一个圆,各职能部门负责画好自己的小圆,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无论A、B、C三个部门如何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圆画得再好,也无法支撑CEO的大圆,中间总是会留下大量的空隙。这样看起来A、B、C三个部门即便100%完成自身目标也无法完成公司的整体目标吧。

当A、B、C三个部门都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自身的职责,并同时可能够兼顾互相之间的合作时,每个部门只要做好80%的工作就足以完成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了,如下图所示。作为业务决策者,最难的其实是跳出自己的KPI来看问题,正如近期互联网圈流传的名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种风景,尚有不同的体会;个人的一些观点,也许在大家看来不值一哂,也许有同道中人心有戚戚焉,无需去论对与错,只是借这个机会对自己十年技术与职业生涯的一个收拢。其实,每个人的风景都是唯一,不要盲目去效仿谁,更不要简单地仰望别人、羡慕别人,因为自己的风景才是最美的风景。【作者简介】朱桦

金山云合伙人、云存储平台总监,全面负责公司战略级业务——云存储,目前专注于分布式存储和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具有多年互联网研发及技术管理经验,先后在搜狐、金山云等一线互联网公司亲历了如超大型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APP、大数据、云存储等诸多挑战性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及管理。选择回顾

→学生时代和计算机←

作为一个出生在1971年的北京孩子,我在1990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计算机。那时候最早的一些和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就是小学时候(印象里是在1983—1984年)在北京官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玩过一个“吃豆”的游戏,用操作杆控制着一个大嘴,一边吃掉迷宫里的的“豆子”,同时躲过“坏蛋”的围追堵截。1984—1990年是我的中学时代,那时的北京中学生是比较流行去看武侠录像和进游戏厅玩游戏机的。记得在中山公园里面的游戏厅里接触过那些打坦克和打麻鹰的游戏机,也接触过同学的山寨版任天堂红白游戏机,那就是我在大学之前所有的和计算机勉强相关的体验了。

但是这点体验促使我认识到了计算机真的是一个好东西,如果自己将来能学习计算机的话应该是可以免费玩游戏的,如果再编一个能让自己永远无敌的游戏就酷毙了。这个简单的想法导致了我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把每个学校的第一志愿都填成计算机专业。“进大学,学计算机,玩游戏”成了我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这个动力让我这个善于归纳总结而痛恨死记硬背的人在高中的后期开始发奋学习,终于以数理化三门全校前三和英语全班倒数第一的偏科成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进了大学,终于能脱离父母有自己安排时间的权利了。那时候每个月国家都给每个大学生发41块钱的财政补贴和相配套的粮票,那些粮票都被我们这些学子们在自由市场上换成了麻将牌,丰富了文娱生活,而那些财政补贴则成为去饭馆改善伙食和去机房玩游戏的“机票”的主要经济来源。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机房里最好的PC是IBM AT,配套的是像素非常粗糙的彩色显示器,速度超慢,在DOS系统下打个DIR命令看目录,显示都是一行一行慢慢地滚出来的,硬盘容量最大才10MB(另有50%机器没有硬盘),就靠了两个5.25寸的大软驱工作。每次上机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格式化原来的系统装自己的系统,然后就是练习编程和玩游戏。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讲我绝对不是个好学生,用了太多的时间来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由于自己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痴迷,我的计算机知识和编程技巧还是非常好的。

→大学毕业和初入职场←

1994年的上半年,就开始进入了找工作的阶段,那时候国家还是可以包大学生分配工作的,但是国家分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进工厂做工业控制的岗位,而对于我们这些学子来说,基本上要靠自己去找工作机会。我记得一共参加了三个工作单位的面试,都被录取了。我记得当时的三个Offer是:1.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的计算机部门;2.寰球化学工程公司;3.BMKC株式会社。最终,我抱着“去外企多挣钱”的目的选择了最后一个单位。

BMKC株式会社其实是一家典型的软件外包企业,是其母公司日本MKC株式会社在北京的合资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承包一些从日本母公司分下来的软件任务以及在中国承接一些日本企业的服务外包项目。事实证明不管是多大年纪,只要有本领还是有机会很快出头的,因为一个资深外派员工的辞职,公司不得不把我这个新人推荐给了日方雇主。这时候,我在大学玩游戏积累的那些调内存参数的技巧和对于系统滚瓜烂熟的熟练程度使得雇主的日方程序员对我刮目相看。于是才毕业三个月的我就被选做公司唯一一个外派工程师去配合日方的雇主工作,分配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要配合日方的财务部门编写一套财务系统。当时日方雇主选择的编程工具是在中国非常罕见的一个以色列的编程工具——Magic Software。最终,我就靠着一本700多页的英文使用手册和一套日本人在台湾做的Big5编码的财务系统把这套财务系统搞了出来,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系统推广和使用。在1994—1997年三年的外派驻场过程中,我编写了一套财务系统和一套物流系统,同时还兼管日方雇主的整个中国区总部的内部IT系统的运维和管理。

在此期间,我对于计算机的热爱没有降低,最爱看的报纸就是《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最爱读的书就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这位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在这本书里面描写的那些美国公司在计算机市场上的呼风唤雨,让我这个在日企工作的人对美企向往不已。1997年7月我签的三年劳动合同到期,我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辞职且不续约。我的这个决定在当时是很不被其他人(包括我的父母)所理解的,这个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一份在1997年非常不错的、每月工资4500元和丰厚年终奖的工作。

→进入美国IT公司做成职业经理人←

在辞职之后,我一边学车一边开始投些简历找工作,开始的时候连一个面试邀请的电话都没有,过了两个月后实在是寂寞难耐了。1997年10月,我参加了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招聘大会,向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公司投了简历,奇怪的是以我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套财务系统的功力居然连一点反响都没有(估计那时候的简历写的有问题)。只有一家叫中联的IBM代理商,其面试主考官问过我是否愿意做销售,那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就是要搞技术,根本不考虑销售这个貌似荒谬的选择。最终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地在家里坐吃山空了半年,副作用是我有大量的时间去学车考驾照,半年的专职学车导致我的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顺利地在12月29日拿到了驾驶执照。在拿到执照后的第一个雪后的晴天,我终于接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面试邀请电话,“惠普中国公司要招Call Center的售后支持工程师!”

记得是在1998元旦后的一个雪后的工作日,我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套西装去面试。面试官提的一些问题我到现在还记得,“什么是PCI总线?”幸亏我平时有爱看计算机报纸技术专栏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使得我终于从一堆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惠普公司Call Center的Contact员工(指那种没有正式雇佣关系的劳务外包员工)。

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IT公司的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当时惠普的CallCenter在国贸大厦(可见当时PC的利润有多高),满楼里走的都像是成功人士,而且感觉惠普对于员工的尊重简直是到了极致。当时惠普给我们每个员工配置的是内存高达64MB的惠普Kayak图形工作站和17寸的大屏幕显示器,而且操作系统居然是价格昂贵Windows NT 4.0,这个配置在1998年1月的时候绝对是超高级的奢华款。入职后是公司安排的长达一周的在四星级酒店的集中培训,公司内部的各路大佬轮番上阵,从着装开始给我们这些菜鸟做培训。自己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去学习,当时感觉惠普绝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了。

新人培训完成后,就面临着分组了。当时惠普的Call Center分为两组,一组是支持当时惠普最出名的激光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外设,另外一组是回答关于PC和服务器等的技术问题。在经理征求分组意见的时候,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含蓄风格占了上风,我回答“无所谓”,结果我被分到了“外设组”负责回答打印机等外设的问题。接到这个结果后我不禁心里打鼓,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强处是对于计算机的热爱,而不是摆弄那些没有大脑的打印机。思前想后了半天,还是决定找自己的经理反映一下,要求调到计算机组中。这时候,惠普对于员工的尊重原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我的经理非常理解并批准了我的决定!终于,我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轨迹上了。

虽然我认为惠普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公司,在一个那么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班(国贸一期),而且干的还是自己喜欢的行业,但其实这份工作还是一个挺苦的活儿,每天基本上要接25~35个售后技术服务电话。我就这样过了7个月,等到了另外的一个机会的到来。惠普当时有个很好的人员交流计划(Rotation Program),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人员轮岗,我有幸被选出来从售后部门转去售前支持部门轮岗。在售前部门轮岗期间,自己在平时积累的那些计算机技术又开始发挥作用了,轮岗结束后就有销售开始找售前部门的经理,要求我在轮岗后留在售前技术支持部门,这个反馈给当时我所在的售前部门的经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惠普的财政年度是在每年的11月1日开始的,当新财年业务的增加就会导致人员编制的增加。12月的时候,惠普售前部门的经理在人员扩招计划被批准后就让我考虑去售前部门了。当时的惠普真的是一家拥有伟大企业文化的公司,规定每当员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的时候,现任经理必须无条件支持员工的选择。于是我在1999年元旦后有幸加入了惠普的售前支持团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沟通技巧的提高,2000年的时候,销售部的领导开始问我是否愿意转成销售。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自己的技术很好,觉得丢了这身技术比较可惜,于是就回绝了销售部门经理的好意(同时得到邀请的售前部门的一个小师妹接受这个机会,后来成为了惠普的一个传奇销售)。

到了2001年10月,我又面临另外一次选择的机会。随着中国惠普两大业务部门的合并和戴尔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我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是继续在惠普做一个技术顾问还是追随我在惠普的领导去戴尔,尝试一个华北区售前技术顾问经理的职务。在已经先期加入戴尔的老领导的不断邀请下,我终于决定去当时号称IT四大火坑之一的戴尔。

进入戴尔的感觉和在惠普完全不一样。戴尔内部的考核方式是以季度为考核单位的,节奏比惠普快得多,正是这种节奏让我有机会在12年的时间里跟不同的领导学习了不同的管理风格。在戴尔12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共经历过15人次的直接领导,其中不乏IT圈大佬级人物。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戴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业务的精密管理,以及公司对于销售业绩的极致追求。在2001年到2010年这段期间,作为一个售前技术顾问部的经理,我服务过几乎所有中国的大行业客户,像金融行业、电信行业、能源行业、政府教育行业、制造业等,这使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些客户的IT架构和应用特色。

戴尔内部有个非常好的机制,就是公司规定部门领导要定期和下属员工谈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009年的时候,和戴尔大客户部总经理Alex的一次谈话打动了我,Alex非常直接地奉劝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做一次销售,即使将来在转回技术岗位。在那次谈话后,做销售这个我以前从来不考虑的选项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在2010年年初,我终于又等到了戴尔HR部门在高级经理中推行Rotation Program(轮岗计划),在报名并经过两轮的面试后,我终于和另外一位同事从8个高级经理候选人中胜出。

→当销售和接触互联网行业←

2010年4月1日,我开始了销售经理的职业生涯,主管当时戴尔在北京地区的互联网大客户业务,这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中国的互联网客户和技术架构。我直接被互联网客户的技术架构惊呆了,当时直面这些互联网客户的风起云涌(新浪微博的崛起、百度的超级大单、爱奇异/优酷的视频发力……),那种成就感是在其他行业客户中所不能比拟的。我开始有点喜欢销售这份工作了,而且销售和技术的这种混合动力使得自己的团队在戴尔内部创造了多次销售记录:

a.第一个把Flash产品推荐给互联网客户用作数据库应用;

b.第一个成功推荐戴尔IDC项目管理给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c.第一个推动戴尔各研发团队认证了中国客户使用的最广泛的SSD方案;

d.第一个推荐客户去认证了戴尔认证工程师(DOSD);

e.第一个和后端美国产品研发团队探讨产品本地化的中国销售经理;

……

另外,最大的收获是我有幸认识了互联网公司里面的那些技术牛人,同样作为技术出身的我,深深地被这种互联网的先进架构所吸引,心里开始向往加入互联网行业了。在为期一年的轮岗活动结束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解决方案部高级经理的岗位,主要服务的互联网客户也变成从北京扩张到了其他地区。2012年年初,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我也被提升为解决方案部的技术总监,统管中国互联网行业大客户的售前技术工作,客户分布也从北京扩展到了上海、杭州、深圳等互联网业务发达的城市。过了一年,又增加了北京、江、浙、沪和广东五个地区的制造业、电信、金融、能源四个新行业。可是这四个新增行业的绝对购买量加起来还比不上互联网客户的一半多。

虽然自己管的行业多了,但是我喜欢的还是和互联网行业客户的那种淋漓痛快的技术交流,在互联网行业中的业绩和成就感也是其他行业所不能相比的,而对于那种用互联网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渴望一直在我的内心跳动着,自己也开始逐渐考虑是否要从IT业转入互联网行业了。进入2013年,这种想法越来越不可以抑制,尤其是看根据Facebook的故事改编的电影The Social Network和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2013版报告后,“加入互联网行业”就像一句咒语一样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2013年12月,这个念头转变为行动的催化剂出现了。戴尔历史上的第一次员工自愿离职计划应景地出现了,在戴尔全球范围内只要和当地法律不冲突,且非核心技术研发人员,都可以申请参加这个活动,我在此活动的第一天就向HR提出了咨询请求,自被回复的第一天起又提出了正式申请。后来就是要面对各级高层领导对我的挽留行动了,但是我加入互联网行业的决心还是感动了各位高层领导。于是,我顺利地在2014年1月中旬拿到了离职的确认,在戴尔工作了4490天后于2014年2月21日正式离职了。

在即将离职前的时间里,我整理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主要的应聘方向如下。

1.首选是国内云计算公司。云计算在国内是绝对新兴的产业,而且其发展前景非常被看好,而且正好利用了我懂互联网架构又对传统行业比较熟悉的优势。

2.次选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

3.最后的备份是传统的IT公司。

方向定了之后就是开始找工作的过程了,通过传统猎头的方式比较慢而且效率低,我就在春节后期(应该是初六晚上)发出了一条微信,把我的三个发展方向在朋友圈里说了下,果然很快就有了回复。我被一位媒体界的大佬推荐给了UCloud的CEO季昕华。当晚就和老季在微信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并约好了春节后详细聊聊。

后面的事情就一帆风顺了,在3月21日也就是我从戴尔离职一个月后,终于加入了UCloud这家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公司,也验证了用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找工作的问题的优势。择业

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个树状结构,每次选择都会导致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同。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假设我现在年轻了20岁,回到了大学时代并成为了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的经验又会使得我做出哪种选择呢?

第一个选择:上班还是读研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想好继续学习还是要入社会工作,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继续学习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基础打得更牢固,而早日进入社会也会帮助自己早点适应工作环境,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至少还是要具备本科学历的。

第二个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现在条件好的同学往往面临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出国还是在国内,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晴雨表,很难想象一个失业率奇高的国家会提供很多工作机会给外来者,而且作为一个英语是非母语的人,也基本上不存在去领导人家的可能性。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在2005年我放弃了已经到手的移民纸而选择了留在国内发展,这无疑是我自己做出的一个最英明的选择,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使得我们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商业机会。

第三个选择:从事哪个行业

对于和我一样学习IT技术的学子来说,投身到发展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无疑是一个非常英明的选择。原因有如下几个。

a.首先看技术上的发现趋势。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看,从它诞生那天起到现在的发展就是从集中到分散的趋势,从最早的科学计算到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等的发展就是非常符合这个趋势的。其次,这种变化会导致数据的大量出现,于是数据的产生、计算和存储就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就是最近炙手可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热门话题。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这种和移动互联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其实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b.除此之外,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和网民的百分比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还正处于发展阶段,距离市场的饱和还差得很远,而且新新人类会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更多的需求。对于互联网这种新兴的社交方式来说,它和一些传统行业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商业形态,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来说,选择一个非常有发展的行业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选择一个“在风口上把猪都能吹起来的行业”比选择一个夕阳产业要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c.最后还要看看投资者的钱去了哪个细分领域,不妨参考下图。其中的大数据领域、O2O领域和移动支付领域最近是非常受投资者青睐的,选择这种行业的工作机会是非常明智的,比你在那些夕阳产业中做逆水行舟的事情容易得多。投简历和面试

选择完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后,就要进入投简历和面试的具体操作流程了。

一、投简历

找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但应聘者要善于寻找有前途的工作机会,用人方也在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应聘者,其实中间的关键就是要互相发现对方。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和应聘者建立联系。

1.猎头。这个基本上是一些传统的较高大上职位的专属方式。通过这个方式猎头可以控制参加首轮面试者的质量,招聘成功并且度过了试用期后,雇主都会给猎头一笔不菲的中介费。在很多的传统行业和一些比较高阶的管理岗位,这种方式还是很流行的,但是这种线下的猎头方式一定会被互联网模式所冲击。

2.招聘网站。特点: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准确性不足。结合我最近在招聘网站上搜寻简历的经验,感觉不同的招聘网站的特点还是很不同的,但是如果找互联网从业的技术人员,我个人最爱用的就是拉勾网了。如果招销售,猎聘网和51job都是很好的选择,其收费会大大少于传统的线下猎头。

3.用人单位的网站。在惠普的应聘过程中,我使用了这种方式并且获得了成功,这种方式需要应聘者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公司,而且即使一次不成功也要保持每个季度要群发简历的频率。

4.熟人推荐。如果能和微信微博等信息媒体结合起来,这个杀伤力是巨大的,在有些人脉的情况下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

不管是哪种方法,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解决第一步互相发现对方的问题,应聘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二、面试

1.诚信。其实翻译成北京话就俩字,“别装”!诚信及简历的真实性是面试的基础,一般来说面试官比应聘者都要经验丰富一些,与其最后在背景调查和实习期露马脚,不如开始就以诚相待。学历和经验可以不足,但是不可以有假。在最近的面试中,我连续碰到了两个连CPU都不知道为何物的计算机系毕业的本科生,这种面试基本上属于浪费双方的时间。

2.着装。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很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着装是要看要所面试的行业的。我所见到的一个最夸张的面试者是穿了个中式对襟小褂,仙风道骨一般来面试客户经理的。殊不知您在亮相的第一眼给面试官的感觉就是无比另类。我最近遇到的一个大学生面试者肯定是面试经验不足,居然穿着短裤和球鞋就来面试客户经理职务,他一直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装束是很难被一个直接和客户打交道的职务所接受的,这一点是在校学生参加面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说手上和颈上的装饰品是否异常夸张等,都有可能会给面试官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来说面试礼仪的基本思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配合一个比较中性的、稍微正式些的着装会增加自己的印象分。

3.言谈举止。这个方面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但是一些基本的技巧是要言多不失、尊重面试官的意见,他允许应聘者自我介绍时再开口。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应聘者上来就先问了我十多个问题,关于公司发展和福利待遇无所不谈,仿佛是他是面试官一样,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举止一定要注意有基本的礼节,毕竟中国有尊老的传统,而且一般情况下面试官都会比应聘者大几岁,保持一定的礼貌一定会增加些印象分。

4.关于薪资。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个待遇其实是最可以忽略不计的,与其要一份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收入,不如要一个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岗位。(在这里“鄙视”一下那些互联网巨头,其薪资待遇已经将毕业生的期望值拉高了数倍。)

5.随机应变。基本上所有的资深面试官都受过面试技巧的培训,他们往往会问到一些出人意料且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当你介绍完优点的时候马上让你介绍自己的缺点。我也不例外,基本上在面试的后半段会给应聘者增加压力和不断挑战他的逻辑思维来测试其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些技术非常出色的候选人往往会在这个环节中败下阵来,其中有位侯选人居然需要延长五分钟来想这个问题,其实这时候不论他说什么都已经面试失败了。

三、试用期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进入新公司后如何能快速地适应环境并且从同一批次的人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首先,要做到不要轻易放弃。最近的面试者在谈到他的面试的经历的时候讲过一件事情,他仅仅去上了一天班就决定放弃了,结果他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找工作。这些“天之骄子”们面试的时候会问我,难道公司不喜欢有个性的人吗?我可以非常肯定地给予他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99%的公司是不喜欢个性太强的人的”。因为公司运作相当于集体作战,如果员工有太强的个性会打乱整体的部署而且会干涉指挥的权威性。经常看到有些上学时候非常出众的候选人,其工作经历往往惨不忍睹,基本上长则三个月,短则几周,频繁地跳槽想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一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个人要学会去适应公司而不是让公司的环境去适应人,只有这样最终才会从其中脱颖而出。

其次,要从长期发展考虑,不追随老板而要去追随行业发展趋势。我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共有过二十多位直接汇报的领导,他们其实都是非常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但是老板也是追随不过来的,不如吸收他们不同风格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其实,要想在职场上最终胜出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把发展方向先想清楚后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所谓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而不成功的人士失败的原因则各有不同。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去适应公司的氛围而不是反之,这样才能从竞争者中胜出!【作者简介】郭鹏

199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系,现任UCloud副总裁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此前在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和惠普中国有限公司担任过解决方案部技术总监、互联网行业高级销售经理、高级技术顾问等职务。拥有二十年的IT及互联网技术从业经历,对于大型网站技术架构、企业运营、销售管理和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从精兵到强将——技术人员的职场发展之路因兴趣而进入互联网行业

2000年,踏着世纪交替的步伐,我走进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航空飞行器动力专业而不是计算机专业。在入学之前,我就对计算机有不小的兴趣,进入大学后经常去学校图书馆或实验室上网,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就去图书馆找一些网页设计、网页特效等书籍学习并动手做一些练习。之后我就很喜欢用263的邮箱,因为它的邮箱支持自定义网页格式,我可以给同学和朋友发送自己设计的个性化的网页格式E-mail。那时很多同学对计算机接触还不多,这样的感觉非常好玩,也很有成就感。2001年,全国多所大学开始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软件工程专业,允许学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转专业到软件工程。我得知这个信息后告诉了父亲,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和支持后,在大二下半学期我通过学校软件学院组织的考试,转到软件工程专业,成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

2004年,我大学毕业,由于软件工程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加上自身兴趣,我在校期间有较多的个人及团队小实践;如做过模拟的图书电子商务网站、写过C++的俄罗斯方块、模拟聊天室、Java的图形小游戏、EJB的学生管理系统以及利用H.263压缩协议实现的视频聊天(在我调试通过,成功在另一台计算机看到自己的视频的时候,那种兴奋无以言表)等。这些可能和腾讯的招聘需求比较吻合,我成为那年我们学院唯一一个被腾讯录取的学生。十年技术之路——初入职场

从2004年大学毕业到今年,我正好工作了十年。回顾自己在腾讯的十年,从最初大学毕业初入互联网行业的新兵一个,到现在带领团队负责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所有自研业务的运维工作,我经历了很多历练,也成长了很多。

刚进入腾讯时,我主要工作是业务开发,比如QQ交友、QQ音乐等开发。到了2005年年初,部门正在紧张地筹备着QQ空间,这是一个很多人没有想到会如此受欢迎并引领未来很多年中国互联网Web 2.0时代的SNS产品。而我则有幸成为这个不到10人,开始只有我的导师、Leader以及几个和我一起入职一年左右的新人组成的QQ空间研发团队中的一员,负责完成了日志和留言板模块的开发。在2005年左右,中国互联网还主要以Web 1.0为主,几乎没有QQ空间这样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网上地盘的产品,产品上线后非常受欢迎。在公测阶段,我们采用了类似现在各种邀请码的形式——英雄贴来引入用户。我负责所有英雄贴的生成和发放,当时公司内外的BBS上都是求QQ空间英雄贴的,非常火爆。而更加个性化的自定义模块功能也充分满足了年轻人喜欢炫酷和自由发挥的特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QQ空间业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在顺利完成日志和留言版模块后,我的Leader找我,希望我来做负责人,和另外4个比我还要晚一年左右进入公司的同事,开发一个精简清爽版的QQ空间Izone供当时的企业版QQ TM使用,满足办公和商务用户的需求。开始我还有些犯嘀咕,心想一个模块我可以搞定,但一个完整的业务,需要协调不少人,有更多的技术环节,心里没底。我的Leader鼓励我说:“遇到困难我会安排资深同事帮助你们解决,另外也要相信自己,而且精简版空间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你负责的日志模块,都已经做过了,还担心什么”。在Leader的鼓励下,我和其他几个同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开发测试,顺利地发布了TM版本的QQ空间Izone(后来简洁版空间和QQ空间合并成同一产品)。

与此同时,由于注册用户和访问量的快速增长,QQ空间的性能问题逐渐暴露,经常出现各种打不开的、加载慢等故障和问题,急需优化。可能很多用过QQ空间的人还记得当年登录空间提示同时在线人数过多需要排队,引导用户去玩一些小Flash游戏的情景。为了保证用户的良好体验,项目组决定将大特性开发暂停一段时间,将团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性能优化,一部分负责日常版本开发。而我则作为运营开发的PM负责日常运营版本的开发,同时也兼顾了很多运维建设工作,比如自动化的编译系统、深入业务特性的监控容量系统、数据在线迁移方案等。

这样两年多的“全栈”式开发及运营,使我的综合能力快速提升,为后来从事运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年技术之路——转型运维

2006年开始,公司开始流传一个名词叫D/O分离,也就是研发和运维工作分离。我所在的业务系统也成立了专门的运营部,逐渐接管了很多业务的运维工作。QQ空间由于正处于爆发式增长,业务复杂度及运维挑战度比较高,需要很熟悉业务的人才可以支持好,所以领导计划从研发团队切入到运营团队,而最合适的就是我和我的团队。此时我面临的选择是转做运维,还是继续留在研发线。我的Leader找我说,如果想留下来继续作研发,最好早点提出来,如果正式转到运维后,再想回来做研发,在公司推行D/O分离的背景下,可能就比较难了。我当时确实有过犹豫,甚至后来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我不转运维,现在又会是一个怎样不同的发展。但当时空间业务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和我带领的四个同事由于还承担了很多运维的工作,也做出了不少不错的成果,有普适推广价值。深思熟虑之后我选择了支持公司和业务的需要,在2006年年底转到业务运维,逐渐转型进入一个在当年搜索引擎上都搜索不到定义的细分技术领域——业务运维。但现在回头来看,正是由于有过两年多后台前台都要做的所谓“全栈”工程师一样的开发经验,以及经历一个爆发式增长业务的磨炼,我在运维工作中有很多优势,后来快速成长为公司技术运营岗位的T4专家。

刚开始D/O分离的时候,发布无疑是业务运维人员的一个必修课和主要工作内容。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后台控制台手工或脚本发布,变更风险高,对人的依赖强。我进入运营部后所做的第一个尝试就是将发布从后台转换到前台来,利用团队在QQ空间业务已经实现的自动编译系统,完成了通过前端界面上的按钮点击来对代码和文件进行拉取、编译、上传测试机、上传发布机、发布等全流程界面操作,并想办法用实时管道模拟控制台的信息滚动效果。这个尝试或许是当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