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心理敏感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14:14:27

点击下载

作者:田凤茹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陪孩子走过心理敏感期

陪孩子走过心理敏感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陪孩子走过心理敏感期作者:田凤茹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507839548本书由北京华阅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不要让无知给孩子造成伤害

儿童敏感期是个神圣无比的时期,是儿童在内在生命力驱使下自如发挥潜能的过程,正如幼儿专家蒙台梭利所言:“经历敏感期的儿童,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

事实也证明,敏感期确实是有其神圣性的,顺应它、符合它,事情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阻碍它、违背它,事情不但会劳而无功,还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0~6岁的敏感期,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有如神助,自带着那股狂热、痴迷的状态,直到其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敏感度下降或被人为地阻止,这股神秘的力量才会消失。如果顺利度过敏感期,孩子就会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儿变成一个心智成熟的儿童。

但是如果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大人的阻挠和干扰)错过了敏感期,就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缺憾,而且这种程度不一的缺憾很难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弥补,即便能够得到一定的弥补,但也要因此付出数倍的精力和时间,代价不可谓不大。

由此可见,敏感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是儿童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学习、认知,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实在是有些伤不起,但遗憾的是,很多大人却不清楚孩子敏感期的重要性,或者忽略孩子的敏感期,忘记了给孩子发展提供必要的方便和支持,甚至经常反其道而行之,以自己的认知和行事标准,粗暴压制孩子一些探索性的活动,生生打断了孩子敏感期的良性发展。

对此,孩子能有什么办法呢?无助的他们只能以哭闹、发脾气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抑郁,但这又能起到什么效果呢?多半是无济于事的,主动权的一端牢牢掌握在自诩有知识、有文化,实际上却很无知的大人们手里。

现状提醒我们赶快醒悟过来,不是孩子不优秀,实在是我们大人缺乏必要的教育素养,我们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实际上不知道摧毁了多少优秀孩子。

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和潜能挖掘意义重大,因此,不要再让我们的无知成为孩子自我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只需在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上,顺势而为,我们就会收获丰硕成果。第一章不敏感,难发展——伤不起的敏感期敏感期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把握住了敏感期教育,就把握住了孩子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忽视了孩子敏感期教育,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大受影响,这正是所谓的“不敏感,没发展”。伤在了敏感期,毁了孩子的一生。第一节忽视敏感期,还谈什么发展心智

敏感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科学,它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率先使用的名称。研究中,德·弗里发现动物在初期发育阶段,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一种对外界影响的特殊敏感性。德·弗里就把这个时期称为动物的敏感期。后来有学者将这个名称扩展并应用到整个生物界。

简单来说,敏感期就是生物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生物敏感期往往处于生物的初期发育阶段。

敏感期具有短暂易逝的特征,并且只在为了获得某种特性时表现出来,生物体一旦获得了这种特性,其敏感性就会迅速消失。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每种生物的特性都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发展而获得。而成长则不能只取决于一种模糊的遗传,它还要靠本能的悉心引导。这种本能是通过对某种确定的活动提供刺激来进行引导的。

蒙台梭利的这段话指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物的成长发育不能仅仅依靠遗传,本能的悉心引导也十分重要,而且,他还进一步说明本能的引导是通过对某种确定的活动提供刺激来进行的。

实际上,这是蒙台梭利将敏感期引入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敏感期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在《童年的秘密》中,他说:“儿童拥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这种本能可以让儿童做出惊人之举。”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在其敏感期可以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就如同一束光能把他的内心照亮,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性,才使得儿童能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在敏感期,儿童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激情,可以很轻松地学会每件事。事实证明,蒙台梭利的这个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严格来说,人从一出生,敏感期就随即开始了,比如,新生儿出生后便有了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他(她)喜欢看黑白相间的东西;喜欢妈妈温柔的声音和笑脸。此外,他们对不同的温度、湿度以及疼痛都有触觉感受的能力,喜欢碰触质地柔软的物体。还有,他们可以区别人的语言声音和非语言声音,还能分辨不同的语音。由此,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才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是才华横溢了。”

敏感期对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影响巨大,在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能,正如上面所说,在这个时期,他们可以轻松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本领,拿学会一门新语言来说,一个成人永远都无法像一个处于敏感期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完美地掌握一门新语言。再比如,一个成年人要适应新环境需要不断地获得帮助,而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则要远远超过成年人。

儿童所做的每一次努力都会让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他们对这种活动乐此不疲,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十分的快乐和幸福。只有当一个目标达成后,他们才会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是本能驱使下的自动自发的行为。

但是如果这种本能受到了破坏,那么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紊乱,甚至扭曲,人将变得体弱,且缺乏活力。此时他们再也没有了那股特殊的内在活力,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激情,也再也不能以惊人的力量和方式自然而然地去征服事物。此后,他们心智上的进步,需要靠强制思维和主观努力来获取。

对此,蒙台梭利这样说:“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能。这种创造性本能对儿童有着惊人影响力。如果这种本能受到了破坏,就有可能导致儿童变得体弱,缺乏活力。”

敏感期集中在0~6岁,这段期间对孩子成长有重大影响,对其心理发育更有直接的作用,两者呈正向发展关系。孩子在这个时期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将陪伴他们一生。因此,大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敏感期教育,遵循并利用其发展规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优秀人才。第二节孩子坏脾气:只怪未能及时满足敏感性

外界环境对儿童敏感期到底有没有影响?有的话,又是怎样的影响?很显然,影响是肯定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后者,即起着怎样的影响?

研究证明,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必然的。它也不是由外部刺激而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本能引导而发展的。进一步说,外界环境虽然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影响,但却不是其发展的原因,只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是其本身敏感性本能的引导。各种不同的内在敏感性本能使儿童能够从复杂的外界环境中,选取自己需要、适宜自己生长发展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只对某些事物敏感,而不是对所有事物都“感冒”,这样他们对之敏感的事物就构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

实际上,儿童的能量还不止于此,他们不但具备对某些事物的敏感性,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些事物激发和促进自身的独特潜能,让自己获得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一个正处于敏感期的儿童,他们所进行的心理调适可以让他们更好、更轻松地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儿童的这种心理变化是悄无声息的,是秘密进行的,同时也是重大而深刻的。这种变化将伴随他们一生。重要外界的环境可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他们的这种心理变化就会持续地秘密进行着,而不需要他人的特别关注。

这是正面的影响,反面影响也是存在的,而且也十分明显。如果敏感期的儿童的敏感性的正常发挥遇到了来自外界的某些阻碍,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因此发生紊乱,严重者会发生扭曲。主要表现就是产生抑郁或者愤怒的情绪。

实际上,这种情绪是孩子内心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紧张感,也是孩子内心的一种困惑,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可是对于孩子这种“乱发脾气”,多数大人是不理解的,更不知道是孩子敏感期的行为特征,这就错失了教育的良机。

比如说,当孩子满怀热情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大人参与的方式是干扰、阻碍,孩子以哭喊或愤怒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种反应不是孩子不懂事,也不是孩子太任性,而是因为大人干扰了孩子的敏感性,他们只是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我不要你这样,而是要你那样。”而大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想“孩子真不听话”“又在无理取闹了”。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敏感期,儿童拥有一种神奇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学习。当他们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者愤怒的情绪。

事实上,当大人认真地观察孩子,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他们自然就会安静下来。

要知道,你的缺乏观察、你的习以为常、你的盲目阻止使孩子失去这种上天赐予的敏感本能,不仅会给他们的性格发展带来障碍,也会影响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孩子自身也会因此而错过一次战胜自己和他人的先天机会。

当孩子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大人没能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甚至强行阻断他们的行为,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心粗如筛,成为“马大哈”。

再比如,当孩子进入“关注大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大人禁锢了孩子的这种需要,长大后孩子很有可能会眼光狭窄,成为“小气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无一例外都会让敏感期的幼小心灵因为无法满足内心需要,而变得胆小、孤僻,不再有勇气去探索未知,最终成为一生中难以磨灭的阴影。

一位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曾说:“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所以,要努力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与孩子平等真诚地交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给孩子创造更好地成长空间。第三节成长的关键:抓住生命中的9大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着学习,只是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将儿童的敏感期分为九种,分别为: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语言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0~6岁,确切一点说是1.5~2.5岁。这个时期,幼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事,但对幼儿来说,则不是很难的事,就是因为幼儿具有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当各种声音以杂乱无章的方式传入孩子的耳朵时,他们仿佛在顷刻间就能抓住某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声音。

在这一时期,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沟通时多用“反问”的方式,以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0~2岁。在这个时期,孩子对秩序十分敏感。他会因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而感到兴奋和高兴。如果他所熟悉的有秩序的环境消失,他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样子,并会为此哭泣,甚至大发脾气。

孩子通常需要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发展对各种关系的知觉,进而逐步建构起各种智能。因此,在这个阶段大人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环境,以促进孩子认识事物,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感官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0~6岁。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凭借自己的耳朵、眼睛、舌头、身体等感官来“感知”外界,了解所处的环境。3~6岁阶段,孩子的这个“感知”升华到一个新阶段,可以凭借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

在这个阶段,大人要注意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来感知周围事物。在孩子充满探索欲望而采取行动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给他人造成不便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凭借感官“认识”这个世界。细微事物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段是1.5~4岁。大人总是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不会,他们常被微小事物所黏住目光,并常常因此会观察半天。所以,当发现孩子被微小的事物所吸引时,不要急着将孩子拉开,而是要陪着孩子仔细认真观察,这对培养孩子观察力,做事细心、耐心、认真度有着莫大的好处。动作敏感期

可以分为大肌肉动作敏感期和小肌肉动作敏感期,大肌肉动作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1~2岁,小肌肉动作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1.5~3岁。2岁左右,多数孩子学会了走路,进入了活泼好动的时期。这个时候,大人应充分让孩子活动,并保证动作的科学性,以刺激左、右大脑均衡发育,这属于大肌肉动作训练。

除了大肌肉动作训练外,还要进行小肌肉动作练习,小肌肉动作训练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大人要有意识给孩子提供多种机会以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孩子动作能力,发展孩子运动智商。社会规范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2.5~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喜欢结交朋友,对群体活动有浓厚兴趣。大人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一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并鼓励其努力遵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以及和他人轻松交往。

在这个阶段,多数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天下,孩子可以在这里得到更好的这方面的锻炼。书写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3.5~4.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喜欢拿着各种笔到处写写画画,描绘自己的世界。或者假装写什么东西,这是孩子进入书写敏感期的表现。在书写敏感期,孩子一般要经历用笔在纸上戳戳点点、来来回回地画一些不规则的直线,画不规则的圆圈,书写规整的文字等几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人要满足孩子的这种书写欲望,尽量不要干涉孩子的“涂鸦”艺术,并恰当地引导和提供帮助。阅读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4.5~5.5岁。在这个阶段,多数孩子对图书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喜好,虽然还不认识多少字,但喜欢拿着书装模作样地阅读,也喜欢大人给他读书。对此,大人要给予配合,可多准备一些适合孩子看的绘本,及布置一个适宜阅读的环境,鼓励孩子阅读,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文化敏感期

这个阶段对应的年龄是6~9岁。3岁起,孩子开始对文化学习产生了兴趣,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大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孩子各种教育。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的生命助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们敏感期的内在需求被妨碍而无法发展的话,就会错过最佳的学习时机,即便日后弥补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时间。而如果在适当时期,善于运用这股助力,则会更好地帮助孩子完美地成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节大人不“敏感”,孩子难发展

在孩子敏感期,大人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没有大人的参与和帮助,孩子的某些敏感期就无法很好地完成过度。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儿童在敏感期遇到了障碍,无法正常发育,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就可能因此发生紊乱甚至扭曲。这种障碍主要来自外界环境,而外界环境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大人。也就是说大人要为孩子敏感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

实际上,孩子的敏感期在其一出生伊始就开始了,换一句话说,出生伊始,他们的感知觉就已经开始带动着心理悄悄发展了,比如他们的说话能力的发展就是在悄无声息中向前进行的。由于此时孩子的承受能力相当弱,他们在为自己的心理发展与外界斗争时,有遭受失败的可能,因此,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不给予他们帮助,忽视其所处的外界环境,那么他们的心理就有可能陷入危险之中。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蒙台梭利认为:父母的帮助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提供支持,因为这种支持单单依仗儿童自己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

不过敏感期时,对于大人的帮助,孩子也不是完全依仗的,只要他们所处的环境可以较为充分地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那么这种心理变化就能够向前顺利发展,丝毫不需要他人的特别关注。还是以说话为例,前面已经说过,孩子的说话能力是在秘密进行的,期间,大人没有对于孩子的“说话”给予特别的关注,但是由于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世界中,大人之间的对话为他们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满足了他们“说话”敏感性的需要,因此,此时他们早已经暗暗地学习说话了。

而这个时候,大人对此多半是不会有所察觉的,可能让大人唯一捕捉到孩子进入语言敏感期的是孩子们的微笑,因为大人会发现,当他们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跟孩子说话时,孩子会以愉快地微笑来加以回应。

当孩子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通常产生抑郁或者愤怒的情绪,这个时候,大人要引起高度关注,可是绝大多数大人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误会了孩子的反应。大人不理解孩子为何有如此的异常表现,多数大人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太任性,或是想取得大人的安慰。总之,是忽视或者误会了孩子。当大人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的情绪往往会更加恶化。

可见,在孩子敏感期,如果大人以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的敏感期必然会大受影响。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照敏感性的“指挥”行事,他们就有可能永远失去这种天赋的力量。

所以,在敏感期,大人不提高关注,漠视对孩子的表现不“敏感”,那么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就是一句空话,孩子也就难以得到发展。正确的态度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去帮助他们。第二章0~2岁敏感期:生命之初的悄然竞放在出生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孩子的变化是非常大的,视觉、听力、语言、认知以及心理都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这种飞跃既是显著的,同时,也是悄无声息的。如果在此期间,大人没有配合好孩子的敏感期教育,那么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不占据优势。第一节成长快乐:身心发展阶段标准

蒙台梭利说: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时,它自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

实际上,这种本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一个正常健康的身体。这非常重要,它是敏感期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基础。身体发育

在婴幼儿期间,宝宝生长发育特别快,每一个月身高、体重都会有变化,令父母们惊喜。了解孩子的发育状况至关重要,下面是0~2岁宝宝身高、体重发育表,可以参考一下。

12个月的宝宝头部和腹部仍然是身体的最大部位。站立时,腹部仍然突出。面部软而圆,腿和胳膊既软又短。

随着活动增加,宝宝的肌肉逐步发育,婴儿时期的脂肪逐渐减少,胳膊和腿变长,脚不再扭向一边,走路时朝前了。脸变得有棱角,下巴也显露出来。运动发展

这个阶段的宝宝,运动发育处于活跃阶段,可以做出许多不同的动作,面部表情逐渐丰富。4个月左右的时候,头已经可以自由地抬起。手指较为灵活,可以攥住小东西了。6个月的时候,当大人扶住站立时,能够完全直立了。俯卧时虽然想往前爬,但由于腹部还不能太高,所以爬行受到一定的限制。

7个月的时候,宝宝能够独立翻身了,有人扶持的时候,喜欢跳跃。喜欢将玩具等物品放进口中品尝。虽然已经开始会坐,但还坐不太好。8个月左右的时候,有的宝宝不用人扶着,也可以独立站几分钟。手越来越灵活,可以一手拿着一件玩具了。9个月,会独坐,而且还可以从坐着过渡到躺下。10个月的时候,可以灵活自如地前后爬行了,而且速度很快,还可以扶着栏杆沿着栏杆行走。这个时期,宝宝的模仿能力也明显加强。手指的灵巧性增强,可以敲击东西、扔东西、拿东西。

11、12个月的时候,可独立站立,有人扶着可以摇摇晃晃向前迈步了,发育早的宝宝已能独立行走了。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能用手捏起纽扣、花生米之类的小东西了。15个月的时候,多数宝宝已经会走,而且走得挺稳。到18个月时,不但已经走得挺稳,还会停步、转弯、蹲下、站起来,有的还会后退。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借助工具取东西了。

20个月左右,有的宝宝可以两脚跳离地面,可以侧着走和倒着走,在有人牵着手或者自己扶着栏杆的情况下,可以上下楼梯了。手指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会玩很多动手游戏了,比如会一页一页翻书了。

有的宝宝发育较早、较快,而有的宝宝发育相对慢一些,但只要相差不大,皆在正常之列,所以不要将动作发育指标看得过死,也不宜将自己的宝宝与别人的宝宝作比较。语言发育

4个月之前,有人逗的时候,宝宝会笑,并会发出“啊”“呀”的音。5个月左右,能发出咿呀的声音。8个月左右,能听懂大人简单的语言,能够把语言和物品联系起来。10、11月左右,能模拟大人发出双音节“爸爸”“妈妈”等词,通常情况下,女孩要比男孩说话要早些。12个月左右,可以模拟大人说一些简单的词,而且喜欢说个不停,还喜欢模拟动物的叫声,并能够把语言和表情结合起来。

15个月左右,说话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宝宝开始主动叫爸爸、妈妈,此外还可以说其他一些重叠词,比如“宝宝”“抱抱”等,有的可以说出自己的名字。能听懂大人的一些话。18个月左右,会说的话越来越多,掌握了几十个词汇量。有的宝宝学会了打招呼,跟客人说“再见”或“拜拜”。20个月左右,会背诵儿歌,能够用简单的词汇组成不同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2岁左右的宝宝,语言能力得到较大发展,词汇量快速增长,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与大人进行交互式对话了。理解能力也快速提高上来,对大人跟自己说的话多半理解。你说该吃饭了,他就会坐在椅子上等待,你说鞋不见了,他就会寻找。这说明他正在按计划发展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

与此同时,他们也表现出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来,喜欢用新学到的词和大人对话,也喜欢自己与自己说话,尽管自己和大人都听不懂在说什么,他们却自得其乐。认知发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都是在模仿中完成的。在这个阶段,他们真正地学会了梳头、拿起电话咿呀学语、能够转动玩具汽车的轮子并朝前或向后拉。社交方面,开始时,他(她)只是一个人玩耍,但逐渐会与其他伙伴一起玩。女孩会给玩具娃娃梳头发,男孩会拿着书本给你“读”,让玩具娃娃假装喝水,或者把玩具电话放在你的耳旁。

2岁以前孩子对捉迷藏的游戏非常感兴趣,而且记忆力很好,在物体离开他(她)视野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她)仍能记得把物体藏在了哪里。如果把他(她)正在玩的球或者饼干藏起来,你也许完全忘了这件事,但是他(她)不会忘记。他们可以找到藏在2~3层下面的物体。当他(她)懂得捉迷藏时,就更理解你的离开了,他(她)知道你总是要回来的。

此外,这个阶段,孩子还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同时,亦开始了虚构情节游戏。情感心理发育

第一年,孩子有怯生感,会十分依赖照顾他们的人,如果照顾人一离开,孩子立即就会表现出紧张。心理活动比较复杂。第二年,孩子喜欢自作主张,自我意识增强,有时显得非常独立,有时又强烈依赖人,尤其是当他们疲乏、生病或者恐惧时,他们更依赖人,需要人安慰,需要人帮助。这种情况通常摇摆不定。此时,仍然不能完全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

由于这个时期孩子情绪的多变性,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为孩子的“第一青春期”。可见,孩子多变的情绪变化是十分正常的,符合其心理发展。此时,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当孩子有情感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帮助。第二节视觉敏感期:让孩子用最亮的眼神观察世界出生后的第一个敏感期

看下面这个试验:

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宝宝的一只眼睛患有白内障,但在为这个宝宝做了白内障手术之后,他仍然没能复明。

医生怀疑这与宝宝视力的敏感期有关。随后,他同一位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纱布把一只新生的小猫的眼睛和一只成年小猫的眼睛蒙上,半个月后,同时把它们的纱布拆下来。

结果是:新生的小猫失明了,而成年的小猫很快就恢复了视力。

这个试验说明视觉敏感期是存在的,同时还说明视觉敏感期如果遭遇了阻碍,很容易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生物学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雌性蝴蝶产卵的时候,会本能地将卵产在树枝和树干交接的地方。在它看来,这里既安全又隐蔽。可是,刚刚出生的幼虫却总是喜欢爬到树枝顶端去觅食树梢上的嫩叶。

同样一种生物,为何获取食物的途径竟然如此不同呢?难道这些刚出生的蝴蝶幼虫具有一种特异功能:知道树干上的叶子汁少且难食,而树梢上的叶子鲜嫩可口吗?

生物学家发现即使人为地把这些嫩叶送到幼虫面前,它们也不会吃,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蝴蝶幼虫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因为它们对光的敏感。当幼虫即将出壳时,出于本能地对光线的敏感,它们常常会朝着树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而在这里,它们恰巧发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树梢上的嫩叶。

后来,随着幼虫的成长,它们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消失,虽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仍然还会以嫩叶为食,但这个时候,它们所觅食的嫩叶早已不再限于树梢上的嫩叶了。

其实,不仅是蝴蝶幼虫对光有敏感期,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对光也有敏感期,出生后就有了视觉能力的他们虽然视觉能力还很弱,但是可以用他们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了。

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到了一定年龄,他们的视力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大人根本没必要有意识地去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非常不科学的。视觉敏感期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敏感期,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视觉敏感期之后,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看看上面那位医生做的那个试验就明白视觉敏感期对宝宝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了。

在自然界的生命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在生命的初期,大脑及大脑的功能都处于构建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各种感觉,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都与大脑中相应的神经中枢联系在一起。像前面提到的那只刚出生的小猫,当它的眼睛感受到光时,就会通过视神经与大脑建立联系,于是,很快就具备了“看东西”这一本能。

可是,如果小猫出生后就被蒙上眼睛的话,它的双眼就没有办法与大脑中特定的神经中枢建立联系。一旦猫的视觉敏感期消失,即使拆掉蒙在眼睛上的纱布,它的眼睛也将永远处于失明的状态,因为大脑中主管视觉的结构根本就没有被激活,而其大脑也无法接收到眼睛所传来的信号。因此,可以说宝宝的敏感期与其大脑发育是大有联系的。

同时,视觉敏感期还会影响婴儿智力的发展。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是大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通常,进入大脑的信息中,由视觉所获得的信息约占83%。当宝宝看到周围事物时,他就会把它们不假思索地、清晰完整地印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牢固的脑映像,类似感光胶片一样。

而且科学研究也已表明:利用视觉形象可以大大提高宝宝的注意力、记忆力及综合能力,视敏度高的宝宝其大脑中的“感光胶片”更清晰、更准确,他们的脑部发育也会更好,智商也会更高。因此,从小培养宝宝拥有一个良好的视敏度(即视觉器官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能够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

另外,适时开发婴幼儿的视觉,对其语言发展也非常有利。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离不开两方面的促成因素:一是听,可以让人产生语感;二是看,越是视敏度高的婴幼儿越能敏锐地看出说话者在口型以及表情、手势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如果婴幼儿具备了这些条件,便能很快掌握母语了。孩子视觉发展标准

新生儿出生后便有视觉能力,1.5~2个月时,可看清活动的物体。

2~3个月时,可以定点看东西了,有的宝宝可以扭头追踪移动物体了。

4~5个月的时候,宝宝视觉有了很大的发展,此时,物品在他们眼中已逐渐成为了立体的影像。也可以稳定、清楚地视物了,周围的固定物,他们能相对地确定了大体位置,并可以伸手去拿了。

6~8个月,此时凡是他双眼能见到的物品,他都要仔细地瞧一瞧。此时,已经能注意远处活动的东西,视力范围从左右发展到上下。这个时候,视觉和听觉有了一定的细察能力和倾听性质。

8~12个月,此时宝宝能够根据丢出去的东西来测距离,那是因为此时的宝宝可以清楚地看到较远处的物品。最常见的行为是一会儿探望这个物体,一会儿又探望那个物体。

1岁以后,可以对一些较精细的东西进行细致观察,因为此时宝宝的视觉成像发育已经成熟了。大人不妨给他们提供一些较精细的玩具或者物品刺激他们的视觉发展。

2岁以后,对一些文字符号开始感兴趣,并开始了阅读。

3岁以后,视觉发展完全成熟,可以带到眼科进行初步的视力测验。

实际上,视力是可以经过科学训练而得以提高的,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视觉游戏训练并提高孩子的视力,这样就会让孩子看得更远、看得更清,观察力更强。从追随黑白事物到认知能力发展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在孩子的视觉敏感期,他们的注意力会率先被黑白相间、对比度比较强烈以及运动着的事物所吸引,目光十分愿意追随这类事物。比如,他们通常会紧盯着台灯投在墙上的影子,或是一块黑白相间的布料、一件黑白条的上衣不放,一直到疲倦为止。如果黑暗中出现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会本能地随着这个亮点移动。

事实上,看黑白反差强烈的事物对宝宝视力的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白墙上的影子、成人黑白相间的衣服等,都会刺激宝宝视觉能力的发展。

宝宝能看清活动着的物体的时间大约为1.5~2个月。3~8个月时,他们的视觉发育逐渐完善,不但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而且还能看清远处的事物。已经能辨识出彩色和单色,会对远处色彩艳丽的玩具感兴趣,通常一看就是半天。

同一期间,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辨识出他身边的人。谁是照顾他的人,谁是陌生人,他们心里很清楚。对于照顾自己的人,宝宝很依赖,而看到陌生人靠近,则会表现出敌对的态度。

这个时候是锻炼宝宝视力和认知能力的最佳时段。大人可通过语言沟通或做游戏的方式促进孩子视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宝宝半岁之前,大人要有意识地给宝宝添置一个五官分布合理的洋娃娃。因为当宝宝的视觉能力开始发展之后,人的五官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重要事物。在教宝宝认识五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得到开发。视觉与认知能力训练:请不要阻挡我的视线颜色吸引游戏

一般宝宝在吃饱后1小时左右会有10~30分钟的觉醒时间。可利用宝宝这段觉醒时间进行视听训练。可和宝宝面对面地谈话,让他注视你的脸,慢慢移动头的位置,设法吸引宝宝视线追随你移动。可给宝宝看红色绒线球,一般在距宝宝15~20厘米处慢慢抖动红球,以引起宝宝注意,然后再慢慢移动红球,让宝宝追视。

还可给宝宝看红光,方法是准备一个手电筒,外面包一块红布,距小儿20厘米左右给宝宝看红光,大人要上下左右慢慢移动电筒,让宝宝注视,以促进宝宝视觉的发育。

在距离宝宝身后10厘米左右,轻轻呼唤宝宝的名字。使他听到声音后转过头来。还可以用能发出柔和声音的吹塑玩具、彩色旋转玩具或者彩色鲜艳的球,吸引宝宝听和看的兴趣。挂图认知训练

在宝宝卧位的上方,挂一些使之感兴趣的能动的物体,如彩色的花环、气球等。每次挂一件,定时更换,最好是红色、绿色或能发出响声的玩具。触动这些玩具,能引起小儿的兴趣,使他的视力集中到这些玩具上。每次几分钟,每日数次。

在宝宝床栏的右侧挂上黑白脸形图,挂图形状与人脸相近。可以先挂似母亲的脸形图,让宝宝在觉醒时观看,用钟表记录宝宝集中观看的时间。新的图形会引起宝宝注视7~13秒。当宝宝看熟了一幅图后,注视时间缩短到3~4秒就应该换另一幅图。

这个游戏可以有效锻炼宝宝的分辨能力和记忆能力。此外,也可用墨笔画其他形状来让宝宝辨认,比如圆形、方形、竖形条纹、斜形条纹、葡萄状、地图状等。还可以将玩具悬挂起来,并通过不断变换玩具的种类和位置,训练宝宝认知和视觉转移方向的能力。第三节听觉敏感期:让精彩的声音尽入孩子之耳生命之初的听力测试

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听觉能力吗?科学家用铃声和嗡嗡声做刺激。当铃声在婴儿右侧响起时,他们会给他吸吮糖水;当嗡嗡声在婴儿右侧响起时,就不给他吸吮糖水。后来科学家发现:婴儿竟然能在铃声响起时,主动地把头扭向右侧,而嗡嗡声响起时,则不会扭向右侧。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刚出生的婴儿就已具备相当的听力了。

其实,宝宝在母体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声音了。他们能感受到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而且特别喜欢轻柔、悦耳的音乐。等到他们出生后,这种感受会更为强烈。

一个被很多人熟知但又讲不明具体原因的现象便能说明这一切。当新生宝宝不明缘由地哭泣时,很多有经验的妈妈常会把他们抱起来,并让宝宝紧紧贴在自己左侧胸部靠近心脏的地方,奇怪的是,没多久,宝宝竟然真的停止哭泣并安静下来。

这是因为当宝宝在母体中时,他们的听觉环境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能感受到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也能感受到妈妈肚子里的咕噜声,恰恰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声音伴随着他们每一日夜的成长。因此,当他们听到这种熟悉的声音时,他们不安的情绪就会平复下来。

相比其他方面的发展,儿童听觉方面的发展是较为细微的,甚至是悄无声息的,所以,这也往往被粗心大意的大人所忽视。当大人发现孩子开始牙牙学语,其听觉发育多也已完成了大半。

听觉发育和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通常情况下,孩子在4~9个月时,就已经开始牙牙学语了,稍迟一些的也在11个月左右开始学说话了。但是如果听力存在障碍,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常常不能在11月前学说话。所以,对孩子的听力测试必须要在生命之初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有的婴儿听力发育较为迟缓,刚一出生好像对声音就一点也不敏感,似乎什么都听不见,这种时候可以先咨询医生,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再做相应的观察。孩子听觉发展标准

在家里,大人可通过宝宝对各种声音的反射动作来观察和检查其听力的发展状况。下面是孩子听力发展的大致标准:宝宝1个月

清醒时,在距离宝宝10~15厘米处发出声响,这时宝宝的四肢躯体的活动会突然停止,并开始注意聆听声音。宝宝2个月

此时宝宝能对大人跟他说话做出反应,对突如其来的声音表现出惊恐。有的宝宝能够辨别声音的方向,会对噪声表示出不满。宝宝3、4个月

3个月时,宝宝的听觉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听到声音后,头能迅速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同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宝宝5~10个月

这个时期,宝宝的听力又有所提高,出现听性反应,即能够对悦耳的声音和嘈杂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可有意识听熟悉的声音。宝宝1岁左右

听懂话语的意思后,行为上会顺从,比如你要他给你一个飞吻,他会遵照你的要求给你一个飞吻。叫他的名字,他会有所反应。宝宝2岁左右

听力进一步发展,叫他拿玩具,他会给你拿来;叫他的名字,他会将头转向你;可重复大人刚说的话。

安全起见,可带宝宝去医院进行听力筛查,一般在宝宝出生后72小时即可进行这种检查。检查很简单,对宝宝也没有什么伤害。由于可能受耳内有羊水等分泌物,或者周围环境的影响,听力筛查不见得百分百准确,因此,需要在1个月后复查一次。听觉、视觉要协同发展

一般来说,在0~2岁这一阶段,既是宝宝听觉发展的敏感期,又是他们视觉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大人不仅要有意识地为宝宝提供丰富的听觉环境,还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视觉刺激,两者可以协同进行。

两者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反应敏捷度,而且还有助于感觉之间的“接通”,促进宝宝感知觉的发展。比如可以给孩子摇铃听,一方面摇铃发出的悦耳音乐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刺激宝宝听力发展,而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宝宝的视觉能力,促进其视觉发展。

当然,除了摇铃之外,还可以选择音乐盒、拨浪鼓以及多种多样的发声玩具,它们都能有效刺激宝宝的听觉和视觉。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宝宝进行听觉刺激的时候,选取的铃声和音乐一定要柔和、动听,比如,对待新生儿,摇铃、拨浪鼓就不太适用,因为它们声音的强度太大,稍不留心就会引起宝宝的惊恐。另外,时间也不宜持续得过长,因为宝宝的注意力不会保持太长时间。时间一长,宝宝很容易就会对此失去兴趣。听觉训练:给孩子最适宜的听觉刺激

在听觉敏感期,大人要充分尊重孩子听觉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好孩子的听觉喜好,给予其听觉发展需要的有利刺激,最大程度提高孩子的听力。可采用下面的方法:(1)给孩子听优美的音乐。

宝宝都喜欢听轻柔、悦耳的声音,并且这种喜好从出生就具备了,因此,可给宝宝听一些轻柔的音乐和歌曲,如民歌、儿歌、催眠曲等。宝宝在欣赏这些音乐时,会逐渐提高对节奏、音调、音高、音色等方面的辨别能力,这就让宝宝的听觉能力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播放的乐曲的音量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以10~30分钟为宜。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按节奏摆动孩子的手臂或者轻轻摇动宝宝的身体,刺激孩子的感知能力。

实际上,适宜的音乐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听力,使其心情愉悦,还可促进其大脑发育。科学研究证明,经常听音乐的孩子创造力、直觉思维、注意力及记忆力都有明显的提高。(2)让孩子聆听生活的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白天在家休息,我们对马路上发出的嘈杂声可以做到充耳不闻;可有时候,即便在人声喧闹的街道上,我们往往也能清楚地听到我们想听到的那个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忽视某种声音或是选择某种声音,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听觉能力完备的一种表现。

可是,对于宝宝来说,显然还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他们常常会被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声音搞得坐卧不宁。因此,大人要有意识地锻炼宝宝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的能力。

如何做呢?可参考下面这位家长的做法:

他在给女儿讲故事的时候,故意把电视机打开。刚开始,电视机的音量调得很小,等孩子适应了这个背景音乐后,他又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大,让孩子慢慢适应。后来一直将电视机的音量调到和讲故事的音量差不多为止,孩子渐渐忽视了电视机的声音。

这种训练方法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生活中有各种声响,如说话声、走路声、搬东西声、电视声、开关门声等,这是刺激宝宝听觉的极好来源,可以有效提高宝宝的听觉适应能力,因此,平时要让宝宝多听这些声音,尽量丰富其听觉环境,而不要将其封闭在一个幽静的环境。(3)用“妈妈腔”同孩子说话。“妈妈腔”是一种被很多妈妈发现和使用,并能促进宝宝听力及智商提升的说话腔调。对于宝宝来讲,他们天生就喜欢这种“妈妈腔”,当父母用“妈妈腔”同他们讲话时,他们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妈妈腔”的说话腔调能很好地促进宝宝听觉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发现,婴儿早在5周左右就能辨别出“妈妈腔”。

大人把在宝宝看来复杂的话说得越简单、越亲切,就越能在亲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就越能促使宝宝的听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显然,“妈妈腔”这种独特的语言腔调恰恰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那么“妈妈腔”有什么特点吗?

简单地说,“妈妈腔”就是一套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语言。具体应用时,大人要掌握这几个要领。

①发音要清晰。

无论是用普通话还是用方言,甚至是用外语与宝宝交流,只有发音清晰了、明确了,才能使宝宝很容易地辨识和模仿你的语言。

②与宝宝“步调”一致。

与成年人相比,宝宝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终归要慢几拍。因此,为了让宝宝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语言”这一利器,大人在与宝宝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再慢一点,把语速调节到宝宝想听又听得懂的程度,做到这一点,宝宝才会听得懂,也愿意听。

③要注重重复。

在用“妈妈腔”与宝宝说话时,要不厌其烦地有策略、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比如,这样说“宝贝,这是书哦,是书!一本好看的书,书。”则恰到好处地为宝宝刻下了一个更深的印记。

④语句要简短。

与宝宝沟通不需要口若悬河,也不需要长篇大论,那样只会让宝宝茫然,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举个例子吧。当你对宝宝发指令时,说“把你刚才摘的那片叶子拿来给妈妈”,远不如说“把那片叶子拿过来”效果好。

对幼小的宝宝来说,太长、太复杂的话没必要而且不适宜,那些话只是说给成人听的,记住:简短清晰足已。

⑤要语义要具体。

与宝宝说话要具体,不要抽象。比如看到两三岁的宝宝做事马马虎虎,你就告诉孩子“认真点”。这样的表达孩子多是不理解的。可以就事说事,比如可以告诉宝宝“花儿真好看”“灯光好灿烂”,花儿和灯光都正在宝宝眼前,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才是“好看”和“灿烂”。(4)做些听觉游戏。听觉游戏对宝宝的听力有很好的刺激作用,大人要有意识地在与宝宝接触中做这类小游戏,比如在喂奶的时候,轻轻呼唤宝宝的乳名;在宝宝哭的时候,用温和亲切的声音哄宝宝,音调要富于变化,让宝宝感受声音的刺激。第四节语言敏感期:孩子另一种宣告自我的方式进入奇妙的语言敏感期

人类的语言对于婴幼儿来讲,就如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当婴儿从一个相对无声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有丰富语言的世界,他的耳边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说话声、流水声、小狗叫声、脚步声、器皿碰撞声……

可是,为何宝宝只学会了人的语言,而没有同时将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学习呢?心理学家认为,宝宝的听觉器官只会对某种特殊类型的声音有所反应。从能听到声音那刻起,他们的大脑中专门为语言而设置的机制就会将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分离出来,当他们接受到语言环境以后,语言机制就会被激发,恰恰是这种特殊机制使人类把语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互相区别。

宝宝天生就具有这种特殊能力,语言的使用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情况正应了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的: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神奇本能。

对于婴幼儿而言,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内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可以让语言在他们尚不能表达和自由活动的时候,就开始被吸收、被储藏。大人千万不要小瞧尚不会说话的宝宝,也不要取笑他们咿咿呀呀学大人说话的神情,人类的语言就如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发现这一神奇的力量,你就找到了开启宝宝“婴语”之门的钥匙。

当他吃饱喝足时,会发出满意的声音,这时的宝宝可能只有2~3个月。当他对叠音词很感兴趣的时候,你可以反复给他念“爸爸”“爷爷”“妈妈”“奶奶”,这时的宝宝大概5~6个月。当他想吃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说:“妈妈,我吃。”这时的宝宝1岁左右。

当他对什么都特别好奇的时候,会经常指着什么都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时的宝宝可能已经一岁半了。

不难看出,宝宝对语言的认识及语言能力的掌握是有规律的。宝宝在2岁之前,对语言的掌握还很模糊,但是2岁之后的某一天,他竟然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多种很复杂的表达技巧了。三四岁的宝宝,不知什么时候,从他的嘴里会突然蹦出一些骂人或是诅咒的言语,你越是阻止,他使用这些语言的次数反倒越多。

实际上,这些迹象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宝宝已进入了一个语言的敏感期。所谓语言的敏感期,是指宝宝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就像上面提到的2岁宝宝,到了这个年龄,他会自然而然地表达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甚至还会使用不同的时态和语态的动词或连词,而且还会使用长句和分句。

这是宝宝从无意识状态到有意识状态的过渡,而且已建立起他所在的生存群体和特定社会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了。再比如,那个喜欢骂人的宝宝,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体会到了骂人语言的特殊威力,他并非真的想侮辱哪个人或是咒骂谁,只是在尝试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以证明其威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越是阻止宝宝的行为,反倒越是促使他们更多地使用这种语言。

一般来说,宝宝早期对语言的敏感性会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在这一阶段,宝宝对语言特别敏感,能够学习周围环境中不同的声音和语言。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宝宝经常会“咿咿呀呀”地跟你对话,又或者“咿咿呀呀”地自言自语,其实,这正是宝宝最初的语言雏形。以此为标志,宝宝正式进入语言的敏感期。之后,多数宝宝的语言敏感期要持续到6岁之后。

由此看来,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掌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透过爱心和耐心的引导,宝宝定能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宝宝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也会收获无穷无尽的乐趣。咿呀学语与“Aveyron野孩”的故事

多数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说话,他们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单词与他们之前发了一段时间的咿呀声音很相似,他们通常会选择发音最容易的单词。另外,所有的婴儿的咿呀学语实质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基于外部环境给予的刺激。

很多父母都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还不能够了解语言,因此,和新生儿说话也没有什么意义,只需把他们照顾好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是完全错误的育儿方式。

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的脑细胞是由生长环境中所见、所闻、所得的各种刺激来刻画重要的印象,婴儿脑细胞恰恰是因为获得了这些刺激才获得成长的。所以说,即使婴儿不会说话,不了解语言,然而,照顾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不断地灌输到他们的头脑里,并且对婴儿的脑细胞产生惊人的影响。

这种情形正如美国心理学教授鲍勃·麦克默里所说,宝宝学习说话的过程多数时候是大人注意不到的,然而,宝宝恰恰是在这些不被察觉的学习过程中的日积月累,才产生了令父母惊异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如此,对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我们不应该让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声的环境之中,而是应该给予其一种丰富而温馨的语言环境,并且根据宝宝的不同需要与其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培育出语言能力优秀的宝宝。

对于2~3周的婴儿来说,也已具备了与成人对话的能力,虽说他们还不能像成人一样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已经善用不同的表情和简单的发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婴儿在高兴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笑声;在他不高兴的时候,又会发出愤怒的哭声或喊声的原因所在。

上面的论述告诉我们,外界环境给予婴儿的刺激是宝宝学会语言的关键所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干扰了这个过程,使得儿童在语言敏感期没有机会学习语言的话,那么就将失去说话的能力。大量的报纸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儿童因为完全没有或很少接触人类,语言能力几乎没有或者很低的实事。看下面这个“Aveyron野孩”的故事。“Aveyron”是法国一个美丽的乡村。1800年的冬天,人们在这里附近的森林里发现一个大约12岁的男孩。他是刚学会走路的时候被大人遗弃的,从此便生活在这里,一直没有接触人类。人们在发现他的时候,他全身赤裸,喜欢四肢着地奔跑,以吃橡子和其他野果为生,也不会说话。

人们把他带到了巴黎,交由聋哑学校的医生照管。聋哑学校的医生在其后的几年时间内倾注心血教他说话,试图让他重新变成“人类”,但是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野孩只学会一些简单的单词,而不会说话。医生最后不得不承认失败。

正如上面所说的,这样的例子不止一宗,只不过具体情节不同而已。这说明了在语言敏感期如果缺乏外界环境的有利刺激,语言发展将会终止。

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那就是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声音飘进他们的耳中。这么多声音,他们又是怎样分辨和接受的呢?事实上,婴儿天生就有一种能力——能够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哪一种声音是自己需要的。这是因为婴儿内在的敏感性能够让他们在众多声音中选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那种,并对其信息加以吸取。这样他们就自然学会了说话。学习语言的重要一招:鹦鹉学舌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宝宝对成人口中所说出的每一句话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会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去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而这时,他的舌头的发展也到了能模仿整句的程度,于是,他们开始了重复你说的每句话的学习历程。比如,听见妈妈和别人聊天,他会在一旁重复他认为好玩的句子;听到妈妈跟人打招呼,他会很自然地模仿一下……

下面是一位妈妈对儿子的一段有趣的描述:

儿子一岁半的时候,特别聪明乖巧,可是,他有一个“坏”习惯,这总让我有些担心,就是他总喜欢重复别人说的话。

有一次,我带着他去医院拿药,医生嘱咐我说:“一天服三次,每次吃三片。”

这时,坐在一旁一直很乖的儿子立刻跟着说:“一天服三次,每次吃三片。”儿子刚一说完,我和医生都忍不住笑了。

之后,医生每说一句话,他都会跟着学一句,医生也哭笑不得地问他:“你为什么总学我说话呀?”

儿子没有回答,只是开心地又重复了这句话:“你为什么总学我说话呀?”

为什么事例中的男宝会像一个复读机一样,你说什么,他就重复什么呢?你问话,他也不会回答,只会重复呢?实际上,孩子这是从重复中学习语言呢。

可以说,无聊单调的重复行为是宝宝的天性之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些话的真正含义,但是却依然说得颇有兴致。孩子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而父母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中理解了孩子的内在需要。

不过也有一部分父母把宝宝的这种模仿行为看做是孩子淘气的一种表现。要知道,孩子与生俱来就是好奇的、热爱探索的、充满想象力的,而一遍一遍的重复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式。

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有这么一个鹦鹉学舌的过程。一般来说,3~6个月的宝宝会模仿发出连续的音节,会以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感受;6~9个月的宝宝能够模仿讲话;9~12个月的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学习大人的音调、语气,1岁的宝宝多数已经知道50个左右的词语,尤其擅长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名词,例如妈妈、爸爸、水、玩具等。

18~21个月,宝宝突然进入了语言敏感爆炸期,在此阶段,他们平均一天中能够学会9个词,而且开始理解词在句中的顺序是如何影响句子意思的。从此以后,他们所能领会的意思就不再局限于你在说他们什么了,而是你在说什么了。可以这么说,宝宝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贯穿于从开始模仿,到掌握,并直至熟练的整个过程。

当宝宝喜欢不断重复对话中某个单词的时候,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这令他惊喜不已。比如,当他喊“妈妈”的时候,妈妈会回答“哎”,于是,他继续喊“妈妈”,而妈妈又回答“哎”。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重复进行这种配对。在这一叫一答中,宝宝尽情地享受着语言带来的喜悦,而这正是儿童语言敏感早期的表现。言语训练:从模仿到主动造句再到背诵(1)逗笑

对年幼的宝宝,大人要经常逗笑。大人对宝宝的逗乐是一种外界刺激,宝宝以笑来回答,是宝宝学习的第一个条件反射,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伊林沃夫认为:越早笑的婴儿越聪明。他通过跟踪观察发现第三天会笑的婴儿在6岁时智商为180。

另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聪明的宝宝在出生第10~20天或者更早的时候就会微笑,到3个月左右会笑出声。如果42天仍不会逗笑应当密切观察,到56天还不会笑就有智力落后的可能。因此,大人要尽早逗宝宝学会发笑,给宝宝创造模仿学习的条件,当宝宝第一次出现逗笑时,切记记录下日期,作为宝宝的心理发展的重要资料。(2)回声引导发音

在宝宝啼哭之后,大人也应该发出与宝宝哭声相同的声音。这时宝宝会抱着好奇心再发声,几次回声对答后,宝宝喜欢上这种游戏似的叫声,渐渐地宝宝学会了叫而不是哭。这时大人可以把口张大一点,用“啊”来代替哭声诱导宝宝对答,渐渐地宝宝会发出第一个元音。如果宝宝无意中出现另一个元音,无论是“噢”或“咿”,都应以肯定、赞扬的语气用回声给以巩固强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