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07:29:39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

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试读:

前言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俗称对子,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其内容丰富、技法巧妙、应用广泛,非其他文体所能比。

老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对联艺术凝聚了中国古老的唯物辩证理论,对联的出句(即上联)和对句(即下联)就是互对互立、相反相成的阴阳关系,它们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因素、两个方面,即阴阳、刚柔、平仄、急缓、清浊、升降、迟速、扬抑等,体现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对称美和建筑美。

关于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秦时期,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目的在于驱鬼除邪。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或贴在门上。从此,桃符演变成春联。

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了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的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都是工整的对偶句。到了隋唐以后,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千百年来,在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寓于哲理、充满睿智又意味深长的对联和对联故事。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让广大青少年从中受到影响和熏陶,提高必备的文学素养,我们特编写了《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

本书精选了中国民间的两百余个对联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展现了智者的高尚情怀和名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纯朴感情和创新精神,有的描写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有的抨击了恶人的丑恶言行,有的蕴涵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华语言神奇的魅力,受到了启迪。

才智篇

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在古代,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某些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现象是神鬼在作怪,便在春节时用传说可以“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在上面写上“灭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把它钉在大门两旁。这样的木条,人们把它称作“桃符”。

公元964年春节时,后蜀国君孟昶(919-965)要翰林学士作诗句题写桃符,他命一个名叫辛寅逊的学士为自己寝门的桃符题诗。辛寅逊拟出诗句后,孟昶觉得诗句文辞欠佳,很不满意,便自己拿起笔来,亲自写了一联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应春节的气氛。孟昶把这两句诗分别写在两条桃木板上,一左一右,嵌缀在寝室门旁。

孟昶题写的这一联桃符诗句,后来被人们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公元965年,后蜀国为北宋所灭。孟昶归降了北宋,被封为秦国公,当年就死去了。但是,他首创的春联习俗却一直在我国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王羲之防盗联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或321-379)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然后把上半截张贴于门上。于是,这副对联便成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对联。可来人在月色下一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心想,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回去张贴啊,只好叹口气,趁着夜色溜走了。

大年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对联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已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油车工考倒李白六月打麻车 车工眼看 汗淋若矢寒冬拉纤船 船夫踩冰 冰破似浪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到处游历。

一天,他来到浙江新安更楼底村,刚进村口,耳边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嘭嘭”声。李白止步,见是一座大油坊,便坐在大油坊前的老槐树下歇息。

这时,油坊里走出一名年轻的油车工,打着赤膊,浑身汗水淋淋,也跑到大槐树下乘凉,一看旁边有一个陌生人相貌堂堂气宇不凡,便问道:“先生尊姓大名?”“我么?就是那个在金阶玉殿上醉写吓蛮书的狂人。”李白颇为自负地答道。“啊呀,原来您就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仙李白!”油车工忙奔回油坊,一手端来一碗白开水,一手提着一壶酒,对李白道:“我是个粗人,想班门弄斧,出个上联请您对对。对得出,这壶米酒就给您解渴;对不出,您就只能喝这碗白开水了!”

李白早已口渴,正想喝杯好酒解渴消倦,一听对对,心想:“这个打油工能有多大能耐?这壶酒我喝定了!”便把手一挥说:“那你赶快出上句吧。”“好。”油车工指着浑身如注的汗水说出上联:六月打麻车 车工眼看 汗淋若矢

李白听罢,反复念了数遍,越念越觉得难对,因为这副联中有人、有景、有事、有官名(“汗淋若矢”谐官名“翰林学士”),还是一副顶真联,这一时之间以何为对?他不由站起身来,急得团团乱转。“哈哈,亏你是个大诗仙!我看,你只能喝白开水!”油车工提着一壶酒径自回油坊去了,弄得李白尴尬不堪。

翌年隆冬,李白随同一位诗友,当朝兵部侍郎乘船重游新安江,再次路经更楼底村,听到油坊里“嘭嘭”的打油声,又想起了去夏被油车工难倒的事。这时,八名船工正弓腰驼背,踩着冰层,吃力地拉着客船往前而行,被踩碎的冰层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如同银浪荡漾。李白触景生情,产生了灵感,忙叫停船。他奔进油坊,找到油车工对出了下联:寒冬拉纤船 船夫踩冰 冰破似浪

下联也是有人、有景、有事、有官名(“冰破似浪”谐官名“兵部侍郎”)。油车工见对得工整,忙邀李白到他家喝米酒。自此,李白再也不敢自夸才华盖世了。李白宴对乡绅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有一年春天,李白离开官场云游河山,路过万县时,和当地文人雅士吟诗作对。其中有个不学无术却又附庸风雅的胡乡绅,十分嫉妒李白的才华。

一天,胡乡绅以祝寿为名,请李白与众友赴宴,想在宴席上给李白难堪,显示自己的才学。酒过三巡,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久闻先生才华横溢,诗联出众,老夫这里有一上联,却苦无下联,请先生玉成。”说罢,当众摇头晃脑地高声念道:梁山栽大竹 无须淋水

李白随声应道:南浦人长寿 何惧丰都

上联难在梁山、大竹、淋水是三个县名,哪知李白也用三个县名南浦、长寿、丰都对得天衣无缝。众人听后,频频点头称赞对仗工整。胡乡绅亦无话可说。他深知自己的才华远不及李白,再对下去,定会出丑难堪,忙赔礼道:“奇才!请喝酒。”唐玄宗联考李泌方若棋盘 圆若棋子 幼若棋生 静若棋死方若行义 圆若用智 动若骋材 静若得意

李泌(722-789),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李泌家世代重视读书教育。据说,李泌的父亲李承休聚书两万余卷,曾告诫子孙不得让这些图书出门,如有求读者,可在别院阅读、供馔。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泌自然受益不浅。

刚刚七岁,李泌就能为文赋诗。有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入宫中,想试试他的才学,便让燕公张悦以象棋为题出题考他。张悦于是说出一上联:方若棋盘 圆若棋子 幼若棋生 静若棋死

李泌稍加思索即对道:方若行义 圆若用智 动若骋材 静若得意

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戴叔伦巧对三白白店白鸡啼白昼黄村黄犬吠黄昏

唐代诗人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江苏金坛人。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

戴叔伦小时候聪明好学,很得先生喜欢。有一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先生带着学童们到附近的村镇春游。在一个叫白店的镇上,先生见一只白色公鸡在高声啼叫,于是指着这只公鸡出了一个句子让学童们来对:白店白鸡啼白昼

上联巧妙的是一连用了三个“白”字讲述了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他们边走边琢磨,直到太阳西偏,谁也没有对出来。当他们走到一个叫黄村的村庄时,一条黄狗向路人狂吠着。正当几个学童被吓得躲躲闪闪的时候,小戴叔伦来了灵感,答道:黄村黄犬吠黄昏

下联同样巧妙地连用了三个“黄”字表述了当时发生的事。先生听了,对他赞不绝口。晏殊求对得佳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北宋有名的“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后来的一些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比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这些人,全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晏殊看见扬州大明寺墙上写了很多题诗,就让随从给他念,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一会,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找来王琪。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微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还请先生指教。”

王琪连忙道:“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包公巧破对联案点灯登阁各攻书移椅倚桐同赏月

包拯(992-1062),北宋庐州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为官刚正,执法严明,办案铁面无私,被百姓尊呼为“包青天”。

为了解民情,给百姓排忧解难,包公经常微服私访。一次,包公在微服私访时,了解到了这样一桩奇案:

前不久,一对年过半百的王姓夫妻为儿子娶亲。在新婚之夜,才华横溢的新娘为了考考自己的夫君,就出了一个句子: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娘隔着房门对新郎说:“你若对不出下句,今晚就不准进入洞房。”新郎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遂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新娘见坐在桌前的新郎紧锁眉头,便问其故。新郎说:“我直到现在还在为对不出你的对句而发愁呢!”新娘听后,竟悬梁自尽了。因为出了人命案,县衙不问青红皂白就抓捕了新郎并对之刑讯逼供。新郎屈打成招,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后,新郎的母亲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包拯听到此事后,感到事有蹊跷,便到李女房中查勘。入夜,包公踱到室外,见月光如水,梧桐树下放着一把椅子,心里一动,笑道:“这对联案破了!”随从都莫名其妙。

第二天早晨,包公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告示的内容大意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十几个应试者来到县衙,包公出的考题正是写出“点灯登阁各攻书”一句的对句。应试者对出下句交上答卷后,包公选中了对出“移椅倚桐同赏月”的梅二。梅二见自己被选中,十分高兴地问包拯:“包大人,不知您何时带晚生回开封府?”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该考生捆绑了起来。接着,包公让人把那个被判为秋后问斩的新郎带来。当新郎在暗中确认梅二是自己的同窗好友时,包公更加认定了自己的想法。只见他把惊堂木一拍,问道:“梅二,你如何奸淫新娘,还不从实招来!”刚开始,梅二连呼冤枉,拒不招认。包公出其不意地大喝一声:“下联!”梅二一听,惊慌失措,战战兢兢地如实招供认罪。

原来,在那天晚上新郎回到了学堂后,正在学堂夜读的梅二向他了解了情况,于是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潜进了王家,在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作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天衣无缝,根本没有想到还会有除夫君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自己和夫君答对之事,于是就开门让他进房并让其上床了。第二天,李女发觉中了他人奸计,羞愧之下便自缢身亡了。苏东坡智对辽使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派大学士苏轼(1037-1101)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和苏东坡切磋一番。使臣和东坡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上联,苦无下联与之相对,请先生对个下句,如何?”

东坡点点头说:“请赐教。”使臣于是出了上联:三光日月星

这个上联看着不难,说了三样发光的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开头是一个数字,数字后边是一个名词且得跟之后的三样东西有直接联系。难怪这个上联在辽国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四诗风雅颂“诗”,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由《风》、《雅》、《颂》组成的。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与《风》和《颂》合到一块儿正好是四部分,这就叫“四诗风雅颂”。在座的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抱拳行礼,连声说:“佩服,实在佩服!”

这时,屋外忽然电闪雷鸣,来了暴风雨。苏东坡朝窗外一看,灵机一动,又对了一句:一阵风雷雨

辽国使臣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辽国好长时候没人能对的难联儿,苏学士不大工夫,一气对上了两个,果然名不虚传。还没等辽使称赞,苏东坡再对了一句:两朝兄弟邦

意思是说宋朝是汉族政权,辽国是少数民族政权,两国应该友好相处,成为兄弟邻邦。辽国使臣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点头,说:“妙哉!妙哉!”苏小妹三难佛印人曾是僧 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 女又可称奴

传说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学。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闲暇时常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联对。佛印和尚也常来拜访苏东坡。时间一长,苏小妹也与佛印混熟了。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佛印彬彬有礼地问:“轼兄在家吗?”小妹一见机会难得,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先出了一对:人曾是僧 人弗能成佛

佛印闻言一愣,小妹却在一旁暗喜:“什么饱学之士,被我一难就难住了!”孰料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神态,立即有了主意,脱口对道:女卑为婢 女又可称奴

苏小妹见没有难住佛印,便冲书房大喊一声:“哥哥,有客来访!”自己快步出门去了。

一日,小妹身体不适,其兄正为她煎药,佛印正巧又来拜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小妹上次受了佛印之辱尚未泄恨,这次又见其兄重他而轻己,心里怨愤突生,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 浪浸葫芦

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忙中断谈话去为她送药。一旁的佛印可苦了,既听了“骂声”,还要对下联。他知道上次得罪了她,这次可要对得雅些,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碧纱帐里坐佳人 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东坡见小妹消了气,也微笑着赞佛印对得妙。

一年中秋佳节,苏东坡邀请佛印来家饮酒赏月,小妹也在座相陪。三人饮到酣处,一起走到后花园池畔边饮边谈,但见一池碧水,两岸青草,清风徐拂,明月倒映,甚得意趣。小妹见池水清清,倒影幢幢,兀地有感,回头对佛印言道:“我有一联,不知师傅能对否?”佛印说:“试试看吧,请赐上联!”东坡也在一边连声催促。小妹不紧不慢地吟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 岸畔波心千佛子

东坡一听也觉难对,内中既有数字,且波心的千佛乃渡江的五百罗汉及他们的倒影。佛印也在一旁沉思,无意间低头瞧见小妹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池水中,顿开茅塞,随口对道:一位美人映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苏东坡闻言,拍手称好:“妙,妙极了!”三人从此成了好朋友。鸡蛋对石榴一剑劈开舟两爿 内载黄金白玉两手打破坛一个 中藏玛瑙珍珠

王雱(1044-1076),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从小就聪敏颖悟,远远超出常人,二十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年间进士,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有一天正在吃饭时,王安石想试一试儿子的才学,便出了一个句子,让儿子来对:一剑劈开舟两爿 内载黄金白玉

小王雱听了,意识到这是谜联,谜底是煮熟的鸡蛋。他思索片刻,对道:两手打破坛一个 中藏玛瑙珍珠

对句的谜底是石榴,王安石一听,高兴地抱起儿子,连声夸奖道:“对得好,对得妙!”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变法,后熙宁九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患疽病故,年三十三。舅甥巧对桑养蚕 蚕结茧 茧抽丝 丝织锦绣草藏兔 兔生毫 毫扎笔 笔写文章

黄庭坚(1045-1105)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出于文学家、书法家苏轼门下,位居“苏门四学士”之首。因他擅长于诗,故和苏轼并称为“苏黄”。他还擅长行草书并自成一家,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庆历年间进士,曾做过廉州知州。他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所以黄庭坚五岁时就能背诵“五经”。

黄庭坚的舅舅李常是一位诗人,他常常到黄家来做客,闲暇之余常考外甥的学问。这一天,舅舅又到黄家,叫来黄庭坚,指着院子里的一棵桑树,出了个句子让他对:桑养蚕 蚕结茧 茧抽丝 丝织锦绣

从桑树联想到桑叶养蚕,又从蚕吐丝到用丝来织成锦绣,关系紧密,环环相扣。正在读书学习的黄庭坚思索片刻,看着桌子上的笔,来了灵感,于是对道:草藏兔 兔生毫 毫扎笔 笔写文章

黄庭坚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出了下联,舅舅连连称赞外甥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旁敲侧击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生卒年不详),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这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离酒肉。这日, 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不知是计,顺口便说: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便哈哈大笑:“既然大师明示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把它拿出来一道吃吧。”欧阳修以“联”开城门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欧阳修(1077-1073),字永叔,号醉翁。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他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他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外出借书,回来时天色已晚,匆匆来到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翁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

老兵问:“城外何人?为何现在进城?”

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

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且有点口才的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略一思索,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

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原来欧阳修是这样对的: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郡侯试孙周翰口吹杨柳成新曲头戴花枝学后生

宋代的孙周翰(生卒年不详),少年时候就极为聪明。有一年,父亲带着他去拜望郡侯。当时,郡侯正与大家赏春集会,并有歌舞助兴,见孙家父子来了,趁着兴头,想逗一逗这个孩子,便以歌唱为题出句让他对:口吹杨柳成新曲

句中的“杨柳”,指杨柳曲,为乐府唱曲,又称杨柳歌、杨柳枝。本来是汉代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唐玄宗开元年间引入宫廷教坊曲。后来,诗人都用此曲咏柳抒怀。正值新春,郡侯也是即景而出。孙周翰看了看头上插着鲜花的郡侯,也即景对道:头戴花枝学后生“口”与“头”相对,“杨柳”与“花枝”为植物相对,工整而巧妙。郡侯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赵孟给忽必烈写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元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的后人。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其中,绘画和书法成就最高。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尤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于世。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

宋朝被元朝灭了以后,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去江南,找一些能人为元朝政府干事。赵孟挺有名气,被带到大都去见忽必烈。忽必烈见赵孟长得满精神,言谈举止不一般,心里挺喜欢,就打算重用他。可又一琢磨,他是宋朝皇帝的后代,是不是真心归顺我呢?想到这儿,忽必烈就让他摘了帽子。赵孟把帽子一摘,露出了个尖脑袋。忽必烈一看,哈哈笑了,说:“不过是个书生。”接着又对赵孟说:“听说你的字不错,给我写副对子吧。”赵孟拿起笔当场写了一副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这副对联是夸元世祖的德性跟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他住的元大都也建造得特别壮丽,给王朝的江山增加了光彩。忽必烈一看赵孟的字确实漂亮,写的话也都是吹捧自己的,高兴极了,就让赵孟在朝廷里当了官。

赵孟的这副对子,不单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其后的各朝皇帝也都挺喜欢。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在皇城南边的正中间修了一座大明门,并让大学士解缙写一副门联装饰在大明门的两边;而解缙写的就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两句。明成祖看了,满意极了。联对奇才解翰林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明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屡改、杀戮太多等事,后被罢官八年。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修纂《永乐大典》。

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怀中教之,一见不忘。五岁时,教之书,应口成诵;七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十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十二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他家以开豆腐房为生。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官员,那人问他的父母干什么的。解缙以比兴之法作出一副谜联,算是回答: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那官员初一听,不解其意,正想斥责解缙出言太狂时,有人将实况告之,官员恍然大悟:这孩子的父亲起早摸黑,又挑水又卖豆腐,正是“肩挑日月”;他母亲长年在家推磨做豆腐,倒也是“手转乾坤”。少年解缙露才华庭前种竹先生损庙后栽花长老知

吉水有位赋闲在家的曹尚书,听说解缙对联好生了得,却不相信,故意派人请来解缙,准备出几个上联要他答对。先给他出了一个上句: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敏捷对出:庙后栽花长老枝

曹尚书笑着说,你听错了,我是说庭前竹子让先生损坏了,句为: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说,对呀,我是说庙后所栽花被风吹倒,多亏长老用棍支住,这就叫: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又说,我这上联还另有解释,说的是庭前的竹子长的不好,教书先生拿话损它,就成了: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知尚书自比“先生”,便说,这下联也能变化,说的是庙后新栽了花,小和尚来告知长老,长老说已经知道了,这就是:庙后栽花长老知

虽然解缙把曹尚书比作“小和尚”,尚书还是很高兴,连声夸奖解缙是个了不起的才子。林环少时妙对知府刁大使使刀 撇上撇下厍主管管库 点有点无

林环(1375-1415),明代莆田人,字崇璧,号纲斋,永乐年间状元。起初在翰林院,后做过皇帝的侍讲,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林环小时候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闻名远近。

有一次,知府派人把他找去,要试一试他的才学。恰好这时有个姓刁的使臣来公干,知府便以此为题,出句让林环来对:刁大使使刀 撇上撇下

出句巧妙地借“刁”和“刀”两个字在字形上的近似和区别组句,“刁”的左下角是向上撇,而“刀”的左下角是向下撇。林环听了,眼珠一转,瞥见知府大堂墙上有一张表格,其中有一个姓厍(shè)的主管,于是对道:厍主管管库 点有点无

对句同样巧妙地借“厍”和“库”两字在字形上的近似和区别来组句,“厍”字上边没有点,“库”字上边有点。听了这一对句,知府和那位使臣都连连点头称妙。王洪对佳联地楼上起楼 楼间无地天井中开井 井底有天

王洪(1379-?),字希范,钱塘人,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洪武三十年(1397年),时年十八,中进士。王洪中进士后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修订《永乐大典》。

相传王洪小时候,聪慧多才,往往出口成章。有一年,他们家在旧屋上建造新楼,有人见此景作了一联:地楼上起楼 楼间无地

联中连用了三个“楼”,且首尾两字相同,一时无人对出。小王洪也思索着,院内天井里有口井,不是井中井吗?于是顺口对出了下联:天井中开井 井底有天

大家一听,拍手叫好。神童巧对皇帝灯明月明 大明一统君乐臣乐 永乐万年

明代初期的几个皇帝喜欢对对联是出了名的,明太祖有“对联天子”的称号,永乐皇帝就更甚了。

永乐年间,江苏溧阳出了一个神童,名叫彭印山(生卒年不详)。名声传到朝廷,六岁那年,被召入京。元宵节的晚上,永乐皇帝带上他和一班文武大臣到奉天门外观灯。面对火树银花的美景,永乐皇帝出了一个句子,专门让小神童来对:灯明月明 大明一统

由眼前的灯之“明”、月之“明”到大明王朝之“明”,八个字中竟有三个“明”字,确不易对。然而,这并没有难住小小彭印山,只见他眨巴眨巴眼睛,朗声对道:君乐臣乐 永乐万年

由眼前的君之“乐”、臣之“乐”到明成祖的年号永乐之“乐”,八个字中含有三个“乐”字,尤其是以“永乐”来对“大明”,非常得当。永乐皇帝听了,忙命身边人给他奖赏。云开见日水上冻冰 冰积雪 雪上加霜空中腾雾 雾积云 云开见日

韩雍(1422-1478),明朝长洲人,字永熙。正统进士。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景泰二年(1451年)冬天,韩雍任右佥都御史巡视江西。正当他视察南昌死囚牢房时,外边下起鹅毛大雪,他即景吟出:水上冻冰 冰积雪 雪上加霜

吟罢,自己竟然对不出下联。这时,他看见一个囚犯伤心地直哭,就问:“你为何落泪?”囚犯说:“大人所说的‘水、冰、雪、霜’,实为死囚处境,我听后不觉伤心了。”

韩雍觉得此人谈吐不凡 ,便又问道:“你莫非有求生之心?” 囚犯拱手吟道:空中腾雾 雾积云 云开见日

韩雍听了,高兴地称赞:“天才!天才 !”他检查了死囚案卷,发现此人是南昌才子,因为揭发府官贪赃而受到报复,被诬为谋反而判了死刑。

韩雍看不得官府欺压百姓、为非作歹,于是重新审理了此人的案子,为他平了反。风和气暖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 长沙府茶陵州人。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相传李东阳少时勤奋好学,昼夜不倦,才思俊逸,尤擅工对。

有一次,一位爱开玩笑的客人将“李东阳”一名嵌入句中,出了一个上联:李东阳气暖

意思是说李树的东头阳气回升,显得格外温暖。李东阳觉得客人出的这个上句挺好玩,竟把自己的名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再说这句话不光没有什么贬义,倒颇有几分诗意。于是认真地动起脑筋来。终于,一个他自认为理想的下句对出来了:柳下惠风和

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李东阳以柳下惠与自己的名字相对,加了“风和”二字,意为柳树下面惠风和畅,景色绮丽。小梦阳巧对塾师天近山头 行到山腰天更远月浮水面 捞将水底月还沉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2-1530)自幼聪明,才思敏捷,与何景明等人在当时被称为“十才子”。他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很得老师的喜爱。

有一天,先生带着一群学童登山郊游,大家一边向上攀登,一边欣赏着美景。走到半山腰,先生出了个句子让大家对:天近山头 行到山腰天更远

说的是在山脚下往上看,似乎山顶离天很近,但到了山腰,却又感到天更高更远了。其中含两个“天”字、两个“山”字,还有“头”和“腰”两个方位词。学童们都在冥思苦想,只见李梦阳将头摇了摇,对了出来:月浮水面 捞将水底月还沉

说的是月光好像在水面上浮动,但如果要去捞它,即使捞到水底也捞不到;月亮似乎沉下去了。其中含两个“月”字、两个“水”字,还有“面”和“底”两个方位词。李梦阳巧答考官何无忌 魏无忌 长孙无忌 彼无忌 尔亦无忌张相如 蔺相如 司马相如 名相如 实不相如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性格开朗,非常爱惜人才,经常出联考查学生学问。

有一年,李梦阳主持江西的乡试。他到考场巡视,无意中发现有一个考生的姓名和他的姓名完全一样。他感到很好奇,就叫他的名字,考生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李梦阳问他为何不答应?考生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李梦阳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何无忌 魏无忌 长孙无忌 彼无忌 尔亦无忌

李梦阳一连道出了五个“ 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 ,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 。后两个 “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考生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李梦阳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李梦阳说:“好!”考生对道:张相如 蔺相如 司马相如 名相如 实不相如

考生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都一样。考生的对句表示了自己在李梦阳面前的谦虚有礼。顾鼎臣年少才狂竹笋出墙 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 三分只是三分

顾鼎臣(1473-1540),字九和,号未斋,昆山人。自小非常聪明,善于机变。明代嘉靖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顾鼎臣上学时,家境较贫,每次给老师送节仪,“仅止三分”。老师嫌少,但又不好明说,于是在一次对课时就出了一句上联:竹笋出墙 一节须高一节

顾鼎臣一听便知是老师嫌三分少,于是就对下句为:梅花逊雪 三分只是三分

老师见其如此机敏,以后也就不再苛求他家了。

一天,正是“春眠不觉晓”的时节,老师把顾鼎臣叫到跟前,特意教他做对子。老师先出了一句上联:花坞春晓 鸟韵奏成无孔笛

顾鼎臣想了想,对道:树庭日暮 蝉声弹出不弦琴

顾鼎臣的父亲是个落第秀才,满腹文章,只是生不逢时,屡次赴考不中,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一天,儿子放学回家,他要亲自试儿子才学,便出个对子让儿子对:柳线莺梭 织就江南三月景

顾鼎臣对以:云笺雁字 传来塞北九秋书

顾父大喜过望,于是更加尽心培养儿子。陈白阳对唐伯虎眼前一簇园林 谁家庄子壁上两行文字 哪个汉书

明画家陈道复(1483-1544),长洲人,号白阳山人。有一次,唐伯虎和陈白阳到郊外游玩,唐伯虎提出对对联,陈白阳表示赞成。他们来到一座花园,唐伯虎随即出一上联:眼前一簇园林 谁家庄子

陈白阳一听,认为很容易对,可是一经琢磨,觉得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联中的“庄子”既是一个书名,又指一个村庄。他边走边想,不觉走进了酒店。他二人刚坐定,陈白阳猛然抬头看见酒店墙壁上写着“杜康传技,太白遗风”两行洒洒落落的大字,他一把按住唐伯虎手里的酒杯说:“我对上了,你听!”随口说出下联:壁上几行文字 哪个汉书《汉书》是书名,“哪个汉书”,也可解作哪个汉子书写的,这与上联“庄子”一词兼多义手法是一致的。接着,他俩来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又出对道:道童锅里煎茶 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和尚墙头递酒 必是私沽(师姑)

说罢,两人抚掌大笑。董幼对御史船载石头 石重船轻轻载重弓量地面 地长弓短短量长

董玘(1487-1546),明代会稽人,字文玉,弘治年间榜眼,后来做过吏部左侍郎。董玘小时候极为聪慧,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有一年,有个御史路过会稽,专门派人把他叫到船上对他说:“我早就听说过你这个神童,今天找你是想看看你有没有真才华,如果有,我就向朝廷举荐你,怎么样?”小董玘大大方方地说:“请大人出句吧!”御史看见旁边一艘载满石头的船驶过,就出句道:船载石头 石重船轻轻载重

出句说的虽是很平常的一种现象,但石头和船,一重、一轻,而且是以轻载重,是很巧的结合。

董玘想到父亲以弓(一种丈量地亩的器具)量地的场面,朗声对道:弓量地面 地长弓短短量长

对句说的也是一种普通的农事活动,但地和弓,一长、一短,而且是以短来量长,与出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御史听了,非常高兴。他果然把董玘推荐给了朝廷。皇帝于是将董玘招入太学读书。曹宗以联得鱼沙马钻沙洞 沙生沙马目水牛食水草 水浸水牛头

曹宗(生卒年不详)又名曹宗道,明代成化辛卯(1471年)中举,入太学。官至国子监佐数,七岁时能吟诗作对,在当地很有名气。

小时候他住在大海边上,经常到海边去玩,有时在海边温习功课。渔民都知道曹宗是一个有才气的孩子。

有一次,一位会对句的渔翁看到曹宗又来海边玩,就开玩笑地说:“孩子,我这里有句上联,你对上了就送你一条大鱼作为奖励,怎么样?”说完,他就从船舱里拿出一条大鱼放在曹宗面前,接着整了整衣服,昂首念出上联:沙马钻沙洞 沙生沙马目“沙马”是一种鱼。上联中一连用了四个“沙”字,这样下联的难度就很大了。因为下联也必须以一种动物的名字与上联中的沙马相对,并且也要有一个连用四次的字。

曹宗听了,便认真地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对出了下联:水牛食水草 水浸水牛头

下联是以“水牛”对“沙马”,又用四个“水”字与上联中的四个“沙”字相对。渔翁听了,直夸曹宗聪明并将那条大鱼送给了曹宗。林大钦少年妙对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官前龙眼花

林大钦(1512-1545),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少年时代,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一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想考一考他有没有真才实学,便对林大钦说:竹笋初生 何时长得林大秀

林大钦随声答道:梅花放发 哪曾见有叶先生

先生听后对他赞叹有加。

林大钦后来因家里穷辍学,去邻村当先生。主人见他还小,担心他没有本事,便想出对考考他,于是出了一句:银湖院后虎耳草

林大钦一时答不上来,也不等主人开口便收拾包袱出了门。走到金石宫前,忽然一阵风吹过,飘下来几朵龙眼花落在他的头上。他灵感突发,连忙回去对主人说:金石官前龙眼花

主人见林大钦对得工整,很是满意,知道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便留他在家里教书。林大钦过汉水孔子生舟末光武起汉中

林大钦二十二岁那年,一举夺得状元。不久奉旨到某地任主考。过汉水时,官船不知去向,眼见阴云密布,暴雨即至,便央求渔翁摆渡。那渔翁得知他是主考大人后,便说:“老朽平生有一上对,苦无下对。今遇大人,望不吝赐教。若对出,便送你过去;如对不出,老朽也不愿这天气出船。”林大钦无奈,只好说:“愿闻老伯出句。”那渔翁指着船尾插舵的小孔,念出上对:孔子生舟末

这句中的“孔子”是一语双关,另指儒家的创始人孔夫子,而“舟”又与“周”谐音,指孔子生在西周末年。此联虽只有五字,却多有内涵。林大钦一时应对不上。突然天边一道闪电,触动了林大钦的联想,他欣喜地对道:光武起汉中“光武”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从汉中起兵而称帝,为汉光武帝。这里的“光武”也是一语双关,真是妙手偶得。待林大钦解释,渔翁已意会,忙邀主考大人进舱,立即开船,向对岸驶去。徐文长“无言”对知府保椒塔 塔顶尖 尖如笔 笔写五湖四海锦带桥 桥洞圆 圆似镜 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1521-1593),名渭,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浙江山阴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文、书画,其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

有一次,徐文长在杭州西湖吟诗作画,刚好杭州知府也在游湖。知府带徐文长走到苏堤上,指着保椒塔,出了上联:保椒塔 塔顶尖 尖如笔 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并不回答,只是指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之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以为徐文长对不出,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六塔重重 四面七棱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似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很不高兴。

徐文长不紧不慢地说:“大人且息怒。请大人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双塔上联的下联吗?”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推,向上一举,就是所对下联:锦带桥 桥洞圆 圆似镜 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一掌平 平五指三长两短李自成即景妙对雨过月明 顷刻呈来新境界天昏云暗 须臾不见旧河山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人。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据说他十岁那年,一天傍晚,雨过天晴,月光皎洁。先生与他一起倚窗赏景。

看到眼前如此景致,先生来了兴致,便出了个上联:雨过月明 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思量许久,尚未想出恰当的下联。谁知此时,狂风顿起,乌云滚滚,李自成见景生情,随即对道:天昏云暗 须臾不见旧河山兄弟巧联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明末清初文学家魏禧(1624-1681)与其兄魏祥、弟魏礼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鸟穿樟树 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鱼过萍乡 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着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苦思不得佳句。日薄西山时分,长兄魏祥终于灵感一闪,应对道: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立意、押韵、对仗和工整。本联中,地名一气联成,很不容易。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切瓜分客冻雨洒窗 东二点 西三点切瓜分客 横七刀 竖八刀

蒋焘(生卒年不详)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幼年时候极其聪慧,据说九岁就读了不少书,诸子百家多有涉猎,尤其擅长对对。

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文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和他父亲谈得很热烈,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溅湿了窗户。客人看见后出了一个上联,让在座的人答对:冻雨洒窗 东二点 西三点

在座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是谁也对不上。一时间,气氛变得很沉闷,大家都在沉思苦想,连切好的西瓜都忘记吃了。正在大家发愁时,站在一旁的蒋焘望着桌子上切好的西瓜,灵机一动,一句下联跳入脑海里,他随口就道出:切瓜分客 横七刀 竖八刀

在座的人听了,齐声叫好。“伊尹一人”冯二马 驯三马 冯驯五马伊有人 尹无人 伊尹一人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生卒年不详),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于是,一个客人提议让这孩子对对子,指着知府冯驯说:冯二马 驯三马 冯驯五马

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指冯驯知府。这个上联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了下联:伊有人 尹无人 伊尹一人

伊尹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神童李开先墙边柳 枕边妻 无叶不青 无夜不亲笼中鸟 仓中谷 有架必跳 有价必粜

明朝有一个文学家叫李开先,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擅长对对子,被人称为“神童”。有一天他的爷爷李聪过六十大寿,当地的一些乡绅名流都来祝寿。

李开先家里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迎接贵客。那一年李开先才几岁,这么热闹的场面他还没见过,很是兴奋,跟随他的父亲接待来宾。

来宾中有一个进士姓田,看到小开先长得眉清目秀,举止又文雅,想亲自试试他的才学。

饭后,田进士走到小开先的身边,说要跟他对对联。小开先心慌起来,自己一个小童,怎么对得过大进士!他谦虚地说:“我字还识不了几个呢,对对联更是不通,怕要叫前辈见笑。”

田进士忙笑着说:“不要紧,先试试如何?”说着,便写了上联:墙边柳 枕边妻 无叶不青 无夜不亲

小开先听了,感到这下联有些难对,便认真地思索起来。他向外一看,见房檐下挂着几只鸟笼子,里边的百灵、画眉在笼子里正跳上跳下,一会儿吃米,一会儿喝水,很是可爱。小开先心里一阵高兴,有下联了:笼中鸟 仓中谷 有架必跳 有价必粜

田进士听了十分惊讶,说:“此子以后必定大有作为。”众宾客都高兴得为他鼓掌。万安巧对客人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明代的万安(生卒年不详),字循吉,正统年间进士,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在朝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兼吏部尚书。

小时候的万安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学好问,而且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远方来的客人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见这孩子聪明伶俐,很是喜欢,就问他读过哪些书,能不能对对子。万安一一作答。客人听了他的回答后,想考考他,见红日从东方升起,彩霞万缕,映照着西方像银色镰刀一样的残月,便感慨地说: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万安抬头向四面一看,见一个书童和一个丫环去井边提水,两人翩翩而行,便对道: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客人听了,连声夸赞对得好。李西涯巧对夷使朝无相 边无将 玉帛相将天难度 地难量 乾坤度量

明孝宗弘治年间,夷使入朝。这使臣粗通汉语,还十分喜欢中国盛行的对联文化。有一天,这使臣向陪同他的明朝官员出了一个句子:朝无相 边无将 玉帛相将

当时,孝宗整顿吏治,与民休养生息,又善于纳谏,社会相对稳定,历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外族使臣本来是想讽刺明朝的朝廷中无能人,最好是拿出“玉帛”来和他国修好。(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陪同的官员听了,一时竟无法答对,便回头请教李西涯(生卒年不详)。李西涯听到后微微一笑,对道:天难度 地难量 乾坤度量

对句巧妙地回敬对方,气势更为宏大。意思是:我们的文官武将具有极为宽阔的胸怀,岂是你所能够理解、领略得了的?那使臣听了,似乎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既羞愧,更佩服。一百春联地下七十二大贤 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 宿宿皆春

清代康熙年间,李光地(1642-1718)才学出众,官拜文渊阁大学士,是朝廷的重要大臣。

一年春节前,康熙皇帝让李光地做100副春联,替换皇宫的旧联。李光地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又不敢推辞,只能应承下来,然而心里直发愁。

他的四弟李光坡正好从家乡到北京来看望哥哥,知道这件事后,笑着一拍胸脯,说:“兄长请宽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好了。”

一连几天 ,李光坡天天出去游览京城名胜,把春联的事丢在脑后。眼看快到除夕,该向皇上交差了,李光坡却一副都没写,可把李光地急坏了:跟皇上说话不算话,可是欺君之罪呀!李光坡说:“别急!我已经想好了。”提笔便写了一副,说:“已经全写完了。”哥哥心想:你才写了一副,还有99副呢!但一看弟弟的春联,光地便放心了。原来光坡写的是:地下七十二大贤 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 宿宿皆春

李光地拿给皇上 ,康熙一看:72加上28,正是100,以一当百,连连夸奖:“奇才!奇才!”青岩神童周渔璜树影横江 鱼游枝头鸦宿浪山色倒海 龙吟岩畔虎眠滩

周渔璜(1665-1714),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周渔璜少时,贵阳来了一位颇有学问的巡抚大人。这位巡抚带了一帮雅士清客,到当地著名的游览胜地甲秀楼去观赏月色。群芳竞艳,清香扑鼻,长虹卧波,岸柳掩映,皓月千里,浮光耀金。此景此情,引人入胜。巡抚大人顿生奇思,随口吟出一个上句:树影横江 鱼游枝头鸦宿浪

雅士清客极尽逢迎之能事,却没有一人能将下联对出,连巡抚大人自己也没有对上,只好扫兴而归。回到府衙,巡抚将这半副对子书出,派人将它贴在城门之上,贴出告示悬赏征对。这时,有一个小孩上前想请人帮他将告示揭下。公差见了,以为是顽童胡闹,便怒斥道:“你个小东西,连告示都够不着,捣什么乱,快滚!”那孩子毫不畏惧,理直气壮地说:“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快带我去见巡抚!”这时,围观的人中有人认出这孩子是神童周渔璜,便上前帮他揭下告示,要公差放心带他去。

到得府衙,巡抚命周渔璜当堂做对。小渔璜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山色倒海 龙吟岩畔虎眠滩

写的也是倒影,生动逼真,与上联意趣相投。巡抚想,这孩子很有才华,将来必成大器。渔璜井的故事弯腰桃树倒开花 蜜蜂仰采歪嘴石榴斜张口 喜鹊横戡

有一天,周渔璜经过一寨子,见男女老幼正守着一枯井发愁。周渔璜很是好奇,便问老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老人们告诉他,村子长期缺水喝,去年挖了一口井,谁知才过了一昼夜,就干涸了。后来,有一道人来到井边,用木炭在石壁上写了下半边对子,并说只要有人对上半边对子,井水自然就会冒出来。我们村里没有读书人,没法子,所以在此发愁。周渔璜到壁一看,果然有一行字:弯腰桃树倒开花 蜜蜂仰采

周渔璜想了想,安慰大家不要着急,遂从地上拣起半截木炭,在石壁上写出上半边对子:歪嘴石榴斜张口 喜鹊横戡

刚一落笔,只听咕噜一声,井里就冒出水来了。村里人为了记住周渔璜的功劳,就把这口井叫“渔璜井”。方苞对诗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搂儿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是清代有名的散文家,桐城派的创始人,与姚鼎、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康熙时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

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下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听了,驻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

农夫听了,不禁连连点头,称赞这牧童是个奇才。少年廷玉气魄不凡高烧红烛映长天 亮 光铺满地低点花炮震大地 响 气吐冲天

张英(1637-1708),清初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又号梦敦,康熙时进士,一直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在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时,为康熙讲《通鉴纲目》等,深受康熙赞赏,说与他“朝夕谈论,无异师友”,赐宅西安门内。这是清代开国以来词臣赐居紫禁城内第一人。

他的儿子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康熙时中进士,雍正时做到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立朝五十年,富贵寿考,为清代大臣之最。人们称他父子为“父子双学士,老少二宰相”。张氏父子都文才出众,著述丰富。

张廷玉自幼聪明异常,不到十岁就能出口成章,善于对对子。有一年除夕,府中张灯结彩,燃烛放炮,热闹非凡。张英就眼前之景出了个句子让儿子对:高烧红烛映长天 亮 光铺满地

张廷玉正思索间,忽然响起爆竹声,随即对道:低点花炮震大地 响 气吐冲天

晚上守岁的时候,张英又以灯为题出句道:除夕月无光 点数盏明灯 替乾坤生色

这时,恰好更鼓敲响,小廷玉来了灵感,对道:新春雷未发击 几声响鼓 代天地扬威

对句生动形象,气势磅礴,从中可见廷玉的胸襟和气魄非同寻常。郑板桥断案四面灯 单层纸 辉辉煌煌 照遍东西南北一年学 八吊钱 辛辛苦苦 历尽春夏秋冬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通常称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上任不久,正值年关。这天,来了一位告状的塾师。他说:“我辛辛苦苦教了—年书,东家不但不给钱,还把我辞退了。”说罢,递上年初签下的契约。只见上面明明写着:教书一年,付酬金八吊钱。

郑燮问:“东家将你辞退的理由是什么?”

塾师生气地回答道:“他说我才疏学浅,教得不好,这实在是冤枉。一年都教完了,才嫌不好,分明是耍赖。”

郑燮觉得塾师言之有理,就将其东家传来。双方一见,又争执起来。

郑燮一拍惊堂木,不许两人再吵,然后对他们说:“你们东家西席各执一词,真伪难分。我当堂出一题考考塾师,如答得上,东家照付酬金,若答不出,一文不给,你们看怎么样?”塾师自然想讨个公道,就答应了。东家也不敢得罪县太爷,只好点头。

郑燮指指堂前的灯笼,出了一句:四面灯 单层纸 辉辉煌煌 照遍东西南北

塾师略作思考,然后回对道:一年学 八吊钱 辛辛苦苦 历尽春夏秋冬

郑燮听了,觉得塾师确有真才实学,便将耍赖的东家训斥一顿,除当堂交付八吊钱的酬金外,还加倍罚款,收入国库;同时还留塾师在县衙办事。纪晓岚巧解对联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

纪晓岚(1724-1805)不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朝中重臣,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才子。有一年春节,纪晓岚应一位乡亲的约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

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

而横批则是:先斩后奏

有个素来嫉妒纪晓岚的乡绅,觉得这副对联中有与当今天子及皇族相提并论的意思,于是就串通了当地官府,把这件事上告到了京城。乾隆皇帝听说此事后很是不满,就找来纪晓岚,质问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副欺君的对联。面对乾隆的质问,纪晓岚故意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并解释说:“圣上息怒,这副对联确实是微臣写的,可这副对联说的只是我那位乡亲家的具体情况而已,哪有什么同皇族相比的意思呢?其实,我的这位乡亲家里有三个儿子,老大是个卖爆竹的,爆竹一响,这不正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个专门负责在米店买卖粮食时过斗的,这不正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至于三个儿子中的老三,他是个卖烧鸡的,他杀鸡可不就是‘先斩后奏’吗?所以,我的这副对联说的只是这三个儿子的职业罢了。”

听了纪晓岚的解释后,乾隆也就无法治他的罪了,于是只好重重地处罚了那个诬告纪晓岚的乡绅。乾隆帝游白龙寺白龙寺里撞金钟黄鹤楼中吹玉笛

纪晓岚勤奋好学,文情华瞻,慧黠敏捷,是个对句奇才,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信手拈来,出口成趣,浑若天成,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让人叹为观止。

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游白龙寺,正巧碰上寺内鸣钟,一时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展纸赋诗,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

纪晓岚看了,不由发出笑声。乾隆怒曰:“朕诗虽不佳,你也不可当面耻笑。”纪晓岚知道惹怒了皇上,忙巧辩道:“臣非敢笑也,只因有一古诗句久不能对,今观御制七字,恰是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

乾隆信以为真,忙问是何诗句,纪晓岚忙告知是李白所写: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顿时转怒为喜,纪晓岚也暗自庆幸。纪晓岚巧对乾隆皇帝口十心思 思妻思子思父母言身寸谢 谢天谢地谢君王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眼看中秋节就快到了,离家日久的纪晓岚越来越思念家乡的亲人。想到此,他不免愁容满面。这天,乾隆皇帝见他郁郁寡欢,似有满腹心事的样子,便试探道:“纪爱卿,看你终日闷闷不乐,必有心事。”纪晓岚问:“何以见得?”乾隆说:“朕见卿似有难言之隐,莫非是……”于是口出一联道:口十心思 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闻听,深感圣上细心并体念下情,心头一热,激动万分。但他马上意识到圣上所说的是个拆字上联,即“思”字拆做“口十心”,于是倒身跪拜,说:“圣上猜得不错,如蒙恩准省亲,我便……”也口出一联对道:言身寸谢 谢天谢地谢君王“言身寸”拼成“谢”字的繁体,“谢君王”三字更让乾隆听之开怀,圣心大悦。纪晓岚也因而得以归家欢度中秋。千叟宴联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有一次,乾隆开千叟宴。内有一个老者,年高141岁。乾隆得知后便想要考考大学士纪晓岚,即出句说: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十分聪明,一听即明白:60岁为一甲子,花甲重逢就是120岁,加上三七是21岁,不是141岁吗?他也立刻以同样的方式对出下句: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称七十岁是古稀。古稀双庆就是140岁,再加一度春秋(1岁),也恰好是141岁。纪晓岚挽和尚联南岳庙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位如来

南岳衡山上有座南岳庙,当家和尚新近坐化归天了。衡阳府刘太守要参加祭奠仪式,请纪晓岚作一副对子。纪晓岚立时就答应了,铺开纸,写下七个大字:南岳庙死个和尚

刘太守心里一哆嗦:“这算什么挽联?这要带回去悬挂起来,岂不让人笑话?”可嘴上又不好说。偏偏纪晓岚又问了一句:“你看如何?”“这个……”刘太守实在不好回答。纪晓岚微微一笑,接着,又写了七个大字:西竺国添位如来

刘太守忙不迭地在脸上堆起笑容,连连拍手称绝。南岳庙死个和尚,确实平常,无足道哉,但西竺国添一个如来,和尚成了佛祖,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境界,这就非同小可。如此化平淡为神奇,其才可见。蜀中才子李调元一木压滚调圆两石夹柱照亮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德阳市人,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自幼好学,父官浙中,少年随父遍游浙中山水,录金石,访求遗书约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五岁入塾读书,听老师教读《四书》、《尔雅》,能过目成诵。

相传李调元小时候很调皮。有一年春天,他随父亲李化楠和老师赵亮外出游玩。走着走着见有人在碾米,老师说:“我就眼前碾上情景,出一上联,你可能对?”李调元很有礼貌地点点头。老师即吟道:一木压滚调圆

调元知老师是将自己的名字用谐音法嵌入句中,便想如何答对才好。这时他抬头,看见远处半山有座古庙,门前杆上挂着一盏九莲彩灯,于是便对答:两石夹柱照亮

李化楠暗暗称奇,但因调元在联中直呼老师之名未免失礼,便斥责他说:“怎么如此没有规矩!”倒是赵亮并不介意,笑笑说:“只要对得好,并不妨事。”叔嫂端午趣对五月五日 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 三嫂檐下舂糍粑

李调元是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自幼聪明过人,能诗善对。有一年端午节,他的三嫂在厨房忙着准备过节吃的粽子。小调元嘴馋,还没开饭就向三嫂讨要粽子吃。三嫂平时很喜欢这个才思过人的小叔子,便随口吟了一个句子让李调元对:五月五日 五弟厨房讨粽子

李调元在厨房里东瞅西看,见厨房有喷香的油炸糍粑,又嚷嚷着要吃糍粑。三嫂说:“你的对子没有对出来,什么东西也不能吃。这糍粑是我昨晚半夜才舂好的。”李调元灵机一动,对道:三更三点 三嫂檐下偷糍粑

三嫂听了,并没有马上给他粽子吃,却说:“对得还不错,只是那个偷字要改一改。”

李调元把头一歪,说:“那讨字也要改一改。”

于是,叔嫂各改一字将对联改成:五月五日 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 三嫂檐下舂糍粑独眼探花刘凤诰独眼岂可登金榜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代有名的诗人刘凤诰(1760-1830),少年时非常勤奋好学,只要是他读过的诗文,都能熟记于心。他说话做事都很有条理。

刘凤诰在考取进士时是一甲第三名,通称探花,也就是说他是皇帝钦点的探花,天子门生。传说在金銮殿考试时,乾隆皇帝见他是个独眼,心里很不高兴,便不想要他了,可是又怕看错了人,漏掉了人才,犹豫了好半天,后来出了一句上联: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听了以后,不急也不恼。他想,我不能就这样让皇帝小看我,于是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联的意思是说月亮也不总是圆的,可即使是半个月亮,它的光芒也能普照大地。其实他的真正意思是:自己虽然是独眼,但仍旧可以为国尽力。

乾隆皇帝听了,心里很赞赏他。刘凤诰终于通过了皇帝的考试,可以为国家出力了。生日年纪成寿联十一月十一日八十春八十秋

刘凤诰是清代的文学家,写得一手好字,虽然满腹学问,但人挺随和、风趣,没有架子。有一个老寿星仰慕刘凤诰的大名,这天,买了名贵的纸来到刘府,想请他给自己写一副寿联。老寿星来访时,刘凤诰正在书房写字,一听来意,满口应承下来。

老寿星问:“我什么时候来取您的墨宝?”

刘凤诰说:“老先生,大老远的,不用再跑了,我马上就写。”老人非常高兴,把纸恭恭敬敬地展铺在条案上。

刘凤诰用笔蘸足了墨,问道:“请问,生日是哪一天?”“是十一月十一日。”老人答道。刘凤诰毫未迟疑,写了上联: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我的天,这就写上了?可惜了这上好的纸。这词儿谁不会呀?做寿时难道就挂这个?还没容老人叹息,刘凤诰又问:“请问,贵庚多少?”“八十岁。”老人答道。刘凤诰又写出下联:八十春八十秋

这时,老人才体会出,这对子看似通俗,却作得新奇别致,于是连声说“谢谢 ”,高高兴兴地拿走了寿联。林召棠联对趣事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 江南士子尽寒心

林召棠(1786-1872),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 广东吴川人,十七岁为秀才,学使称赞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

有一次,林召棠中状元后,告假回家省亲,路经苏州,投宿广东会馆。会馆主人宴请林召棠,请来一批苏州才子作陪。在座的苏州才子看见林召棠衣着朴素、谈吐无华,便怀疑他的“状元”之才,以苏州的关帝庙欠缺一副对联为由,请他挥毫题对。林召棠看出苏州才子的意图,颔首微笑,也不推辞。只见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 江南士子尽寒心

苏州才子看后,一个个吐舌难缩,深深佩服。

还有一次,林召棠来到鉴江古渡的南桥头,要过河去,撑渡的老船工对他说:“林公子,早就听说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联,你若对得好,我立即撑你过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说:“这有何难?请把上联道来。”老船工出的上联是:南桥头二渡如梭 横织江中锦绣

林召棠望了一望两岸的宝塔,略一沉思,便对出下联:西岸尾一塔似笔 直写天上文章

老船工听后,见下联果然对得工整贴切,立即开船让林召棠过河。寿联正位顺泰康宁 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 正是隆恩庆万年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每逢过生日,都大讲排场,不论京官还是地方官,除了送寿礼,还要送寿联。

这次,又赶上嘉庆做寿。朝内几个大臣都绞尽脑汁,要写出令皇上满意的对子。大家陆续把寿联裱好,送进宫里,只有一位新翰林迟迟未交。别人问起,他却说:“我的寿联若是交上去,肯定要悬挂在正中的位置,到那时,把各位大人的比下去了,怎么好意思?”众人听了直咋舌:“摆正位那是何等荣耀的事,论资历哪里轮得到你哟!”于是跟他开玩笑:“你的寿联如果真挂在正位,我们设宴向你祝贺。”到皇上寿辰这天,寿堂之上,果然在正位挂着新翰林的对联。各位大臣一看,上面写的是:顺泰康宁 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 正是隆恩庆万年

把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拼起来,竟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位清朝皇帝的年号。这副寿联如同祖宗牌位一般,构思非常巧妙。怪联圣手何又雄珠海船如梭 横织波中锦绣羊城塔似笔 倒写天上文章

何又雄(1820-1913),字淡如,广东南海人。清同治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为主。才思敏捷,品性诙谐,擅作联语,尤以广东方言写谐著称,不露半点斧凿痕迹,当时颇负盛名。其谐诗、谐联、妙批雅俗共赏,人称“幽默大师”。

有一次,又雄与要好的学友游玩。那位学友也颇有才华,常常与又雄吟诗联对,借以比试高低,但总是负多胜少。此刻,他见江上船来舟往,十分壮观,便出上联云:珠海船如梭 横织波中锦绣

限又雄半小时内对出,否则就是对得再好也算输。谁知,还不到十分钟,又雄便对出了下联:羊城塔似笔 倒写天上文章

学友见又雄对得如此迅速,甘拜下风。绝妙的“《盘庚》上中下”鼎甲一二三盘庚上中下

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朝时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少时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二十六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对对子是他的拿手好戏。有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想试试这个孩子的才学,就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为题,出了一个联句:鼎甲一二三

旧时科举,殿试所取一甲之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鼎甲”。张之洞听了,怎么对下联呢?他猛然间看见书案上放着古书《尚书》,他想起了对句,便答道:盘庚上中下《盘庚》是收在《尚书》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民榜文。只有几岁的孩子,对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真是了不起。客人听了,连连叫好。蔡锷买笔小学生三元及第大老板四季发财

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 他六岁启蒙读书,十一岁师从邵阳名人樊锥,十二岁中秀才。

这年春天,湖南学政江标到宝庆举行岁试,蔡锷跟随父亲从乡下来到宝庆城里。一天,他到颇有名气的文具店买笔。老板见他小小年纪,便来府城应试,十分惊讶,便拿着一束笔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上,这束笔就送你。”

老板的上联是:小学生三元及第

蔡锷摆着小脑袋,对曰:大老板四季发财

说完,拱手作揖,接过笔束,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文具店。郭沫若幼年巧对昨日偷桃钻狗洞 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 必定有我

我国著名诗人、大学者郭沫若(1892-1978)从小就擅长作诗对联。

有一次,读私塾的他与几个同学跑到学校后的寺庙里,偷吃老和尚种的桃子。事发后,和尚找到了老师,要求追查并惩罚这些淘气的孩子。上课了,老师板着面孔,手拿戒尺,对偷桃行为严厉地训斥一番。孩子们都耷拉着头,不敢吱声。这位私塾先生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昨日偷桃钻狗洞 不知是谁“这是一幅上联,”老师指着黑板对孩子们说,“谁能对出下联,免罚。”

郭沫若听罢,由紧张变得高兴起来,思忖片刻,在老师的上联下面写出:他年攀桂步蟾宫 必定有我

老师一看,惊喜不已,叫郭沫若下去坐好,接着郑重宣布:“由于郭鼎堂(郭沫若原名)的下联做得好,偷桃的事不再追究,但是,不准再犯!”郭沫若改联救少女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口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了一副非常伤感的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还有个横批:“春在哪里?”再翻开一页,是一首写于当天的绝命诗。郭老看后,心急如焚,马上让秘书去寻找笔记本的主人。从字迹上看,可能是个少女。秘书和随行的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了这个少女。她叫李真真,高考落榜,爱情受挫,于是,萌发了轻生的念头。郭老耐心而关切地和姑娘谈心,给她讲热爱生活、正视困难的道理,最后说:“你的对联太消极了,我给你改一改,好不好?”姑娘点了点头。郭老取出钢笔,将对联改为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批也改为“春在心中”。姑娘知道为自己改对联的就是中外著名的郭老后,十分激动,把绝命书撕个粉碎,对郭老说:“谢谢您!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华罗庚的妙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1910-1985)、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天文地理闲侃。这时,华罗庚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下联: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首先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龙凤巧联姻红灯盘龙 火中龙从水里出赤鞋绣凤 天上凤到地面来

清朝时,安徽书生汪儒扬(生卒年不详)少年英俊,才思敏捷。一天,相府的徐小姐出嫁到汪儒扬邻近的陈府,闹新房的整日不散,嚷个不停。新娘徐小姐烦了,以桐油灯上的金龙图案及灯芯为题,吟出一联:红灯盘龙 火中龙从水里出

徐小姐吩咐丫环传话,对不出下联者,不能来闹新房。众贺客无人能对,遂把汪儒扬请来。汪儒扬一听上联,见徐小姐穿的绣凤红缎鞋,便吟出了下联:赤鞋绣凤 天上凤到地面来

徐小姐一听,不禁大喜。见汪儒扬谈吐不凡,才貌双全,随即修书一封,要汪儒扬去向她二妹求婚。

汪儒扬赶往徐府后,徐老宰相设“鱼羊席”款待。席中,徐公说:“闻秀才才华出众,老夫愿以联择婿。”汪儒扬点头说:“请相爷出题,学生领教。”老宰相吟道:席上鱼羊 鲜乎鲜矣

汪儒扬一听,这上联绝妙:“鱼”“羊”二字合起来是新鲜的“鲜”字,但在此处却读为“xiǎn”,乃“稀少”之意,属一字二音双意。真不愧为相爷。他正思索着,忽听到一个丫环在门外对二小姐说:“小姐好福气,大小姐荐来一位才貌双全的二姑爷,正在东楼,老爷要用对联招亲呢!”汪儒扬循声望去,见西楼有女子身影从窗边掠过,下联便出来了:窗前女子 好者好之

老宰相一听,连声叫好。联中“女”“子”二字合起来是美好的“好”字,但在此处却读为“hào”,乃喜爱之意,也属一字二音双意,是工整合字的佳对。老宰相高兴地说:“儒扬真吾佳婿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