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1 02:08:0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叶九条”[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叶九条,即叶剑英提出的“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为中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文件之一。具体内容为:①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②双方在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达成协议;③统一后的台湾可保留军队,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特别自治权;④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与同其他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⑤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⑥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补助;⑦台湾人民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来去自如、不受歧视;⑧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投资,保证合法权益与利润;⑨欢迎台湾各界人士与团体,提供统一的建议,共商国是。

2东南互保[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东南互保是指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的一份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3李济深[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李济深,原名李济琛,字任潮,1885年11月6日出生于广西梧州,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4总署[扬州大学2017研]

答:总署是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别称,它是晚清政府为办理洋务以及处理外交事务而特设的外事机构。1861年被批准,1862年初正式成立于北京。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其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并兼管选派出国公使等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5琉球事件[扬州大学2017研]

答:琉球事件是指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向海外侵略扩张。同治十年(1871年),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4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清政府一面与日本交涉,一面命福州船政局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军赴台,布置防务。1874年10月,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专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次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6武昌起义[扬州大学2017研]

答: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7时,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等率先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响应。次日占武昌全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发表宣言,号召起义。同日起义军占领汉阳。12日光复汉口。全国各地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武昌起义的胜利,使清朝开始走向灭亡,并最终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它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7直皖战争[扬州大学2017研]

答:直皖战争是北洋军阀直系与皖系间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军阀首领、北京政府总理段祺瑞向日本大量借款,扩充皖系武力,同直系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等军阀发生利害冲突。1920年7月,曹吴在张配合下,发动对段的战争。战事在京汉路高碑店和京津路杨村一带进行,结果皖系失败,段下台,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

8“工农武装割据”[扬州大学2017研]

答:“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9史迪威[扬州大学2017研]

答: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他会讲中文,一生曾多次来华任职。曾任美军驻天津第15兵团营长、参谋长、美驻华大使馆武官。1942年任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蒋介石的参谋长。因与蒋发生矛盾,1944年被调回,后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10集团军司令。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0“五四指示”[扬州大学2017研]

答:《五四指示》是指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根据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已经有2/3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

11和平赎买[湘潭大学2016年研]

答: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2《新青年》[湘潭大学2016年研]

答:《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

13同盟会[湘潭大学2016年研]

答: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简称“同盟会”。1905年8月23日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主要成员来自农、工、商各阶层,以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掀起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不久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迁至南京,随后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14廷寄[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于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廷寄谕旨较明发上谕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所以成为清代皇帝传旨施政的得力工具。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称为电寄。

15《申报》[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于上海解放时停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副刊。《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6北洋海军[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北洋海军是1875年清政府创建的一支海军,又称北洋水师。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建北洋水师。1880年在天津建立水师学堂,次年在旅顺和威海卫先后修筑军港。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有大小船只20余艘,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激战于黄海,后在威海卫军港,因战略失当,全军覆没。

17赫德[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赫德,英国人,著有《中国论集》等,是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18《中国之命运》[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中国之命运》是1943年由陶希圣执笔并以蒋介石名义出版的论著,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蒋介石在该书中着力渲染“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强调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强调中国国民党是“领导革命建设国家的总机关”“永为中国唯一的革命政党”等,为国民党“一党独裁”进行粉饰。该书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在当时曾遭到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批判。

19盛世才[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盛世才(1895年~1970年),字晋庸,原名振甲,又字德三,辽宁开原人,属汉军旗人。中央军校第九分校(新疆分校)上将主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上将参议、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自1933年到1944年间全面控制着新疆的军事、政治,号称“新疆王”,期间在苏联、国民党等势力间反复周旋。1949年后到台湾,1970年病逝于台北。

20学衡派[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学衡派是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1922年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教师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骕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相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一个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该派最终解体。

21联省自治[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联省自治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提出的政治理念。梁启超首先提出了该项概念,立刻受到熊希龄、谭延闿及部分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其主要内容是:①容许各省自治,由各省自己制定省宪,依照省宪自组省政府,统治本省;②由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建立联邦制国家。联省自治思想是北洋时期军阀割据地方现状在思想上的重要体现,北伐战争后,该思想逐渐没落。

22“苏报案”[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苏报案是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邹容、章太炎分别在《苏报》上发表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的“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闻此消息后,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也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

23黄埔军校[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建的军事学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市珠江中的黄埔岛上而得名。1924年6月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由苏联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共招收了六期学生。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及北伐战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4黄炎培[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1965年12月21日于北京逝世。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2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26《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10月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其主要内容有: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保护民族工商业;设立人民法庭。依据该大纲,中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它在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独立的国家,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而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控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因素都在不断壮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中体西用”[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也一度成为清朝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的思想武器。其目的是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反对顽固守旧。主要内容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的同时,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律例、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措施。

29“问题与主义之争”[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20世纪之初,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胡适提出要“少谈些主义,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反对空谈“主义”,寻找“根本解决”;李大钊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明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形式上是学术辩论,内容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学理之争,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30三湾改编[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领导的,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的一次军队改编。它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和探索,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在政治上组织上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民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案,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三湾改编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31中共八大路线[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中共八大路线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上确立的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①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②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③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④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中共八大的召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贡献。虽然八大路线在实际贯彻时未被真正实行,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准备。同年八大预备会议,毛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9月八大召开,主要内容是:(1)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对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也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列强攫取的“协定关税”特权。[扬州大学2017研]

答:(1)“协定关税”亦称“协定税则”,是“固定关税”的对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缔结关税贸易协定而制定的关税税则。协定关税有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2)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文,在相应的英文本中是“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并不含有必须对方议允的意思。而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把外国的“议允”提到突出的地位。由于最惠国条款的普遍推行,中国不取得每个国家的同意,就不能修改任何税则。

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强,协定关税的税率又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侵略者的变化。在1843年继《南京条约》之后签订的中英《通商章程》中,进出口货物的课税率, 已较鸦片战争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例如,进口税率中,棉纱下降了58%,棉布下降了73%;出口税率中,生丝和茶叶都下降了58%,这就大大便利外商对洋货的推销和对内地土货的掠取。

3立宪派三次请愿。[扬州大学2017研]

答:国会请愿运动,是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发起的政治运动。运动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影响面极大,持续时间长,经历了多次请愿活动,是立宪派发动的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群众运动。使少数满族贵族彻底孤立,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1)第一次请愿

1909年冬,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公开发表意见书,主张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定于1911年召开国会,立即成立责任内阁,并通电各省咨议局派代表组织联合请愿。于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福建、山东、直隶、山西、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十六省咨议局代表五十多人齐集上海,经过讨论,完全赞同张謇的倡议,决定分道出发,诣阙上书。1910年1月(宣统元年十二月), 各省咨议局代表三十三人组成的请愿国会代表团到达北京,由直隶代表孙洪伊领衔,向都察院呈递联名请愿书,要求“期以一年之内召集国会”。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加以拒绝,请愿失败。(2)第二次请愿

孙洪伊等部署再次请愿,组织“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设总部于北京,通告各省设立分会;商定由江苏、直隶、广东三省咨议局派人到邻近各省及海外华侨中进行鼓动,一面向各省督抚请愿,一面派代表进京请愿;并决定在京召开咨议局联合会,创设报馆刊行日报。同时,民政部警官黎宗岳等发起组织国会期成会,也号召各省设立分会,派代表入京请愿。各省在成立请愿同志会分会时,即募集捐款、征集签名,推选入京代表。1910年6月,以直隶咨议局议员代表、商会代表、教育会代表、政治团体代表、绅民及旗籍绅民代表、东三省绅民代表、苏州及上海商会代表、江苏教育会代表、南洋二十六埠中华商会代表、澳洲华侨代表等十个团体的名义,一百五十余名代表持号称二十余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一齐向都察院呈递。清政府又以“财政困难”为由加以拒绝,请愿再次失败。(3)第三次请愿

立宪派决定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三次请愿,把运动扩展到群众中去。1910年9月资政院开议前后,请愿运动进入最高潮。直隶、山西、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先后举行数千人集会游行,要求督抚代奏请愿呈稿。湖北数百人集会,倡议“不开国会,不承认新捐税”。奉天各城镇曾酝酿每城派一万人入省城请愿。北京方面,国会请愿代表团迭向资政院和摄政王上书,资政院除代奏外并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专折。在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压力下,十八个督抚、将军、都统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联名奏请立即组织内阁、翌年开设国会。清政府震惊之余,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为五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内阁(宣统三年四月组成以奕□为首的“皇族内阁”)。第三次请愿后,立宪派内部出现分裂。江浙立宪派遵旨停止请愿活动,直隶、湖北、湖南、四川、东三省等其他省份的大多数立宪派坚持一年内召开国会原议,继续在省内发动大规模请愿游行。年底,奉天在万余人游行后派出第四次请愿代表赴京,代表路过天津时,天津学界请愿同志会会长温世霖倡议全国学生罢课响应。清政府下令将第三次请愿代表押送回籍,温世霖发配新疆。第三次请愿流产。

4简述戴季陶主义的影响。[扬州大学2017研]

答:戴季陶主义是国民党右派理论家戴季陶的反动思想体系。1925年,戴季陶先后发表了《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形成了所谓戴季陶主义。戴季陶这套反动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把国民党变为一个资产阶级垄断的反动党派,进行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戴季陶主义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当然受到了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2)对国民党后来政策的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时,戴季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具有反帝和反共的两面性。“举起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这类人的阶级性格。其思想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喝彩,成了国民党右派的精神武器。不久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反动了三二〇事变,对中共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袭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戴季陶主义对蒋介石影响的结果。

5简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扬州大学2017研]

答: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为实现这个转移,全会号召全党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尤其要坚持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制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方针。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了城市。”鉴于城市历来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统治的重心,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必然要以各种方式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毛泽东特别指出:我们进入城市后,“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而在这些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一步一步地去战胜敌人。(2)七届二中全会为我党树立了优良的党作风。提出“两个务必”的党建方针——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醒了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6简述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晚清中国的影响。[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1)《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2100万银元;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条约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的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②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中国被迫开放新口岸,允许内江通航通商,使殖民者得以进一步侵入中国进行掠夺,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3)《中法新约》

1885年6月9日,中法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增开商埠;中国铁路修建须向法国人商办。法国势力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并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政府于当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4)《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准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长江流域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刺激了帝国主义掠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5)《辛丑条约》

1901年7月25日在北京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拆除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准许各国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简述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及实践。[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1)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

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溃败,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当局抗战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致使民怨空前沸腾,舆论空前激昂,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国民党实行根本变革,改弦更张,放弃一党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适时提出了结束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将宪政运动提到一个新高度,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因而获得了各中间党派和各阶层人士的一致拥护,极大地推动了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2)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实践:

①抗战中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对未来中国的前途进行了探索。毛泽东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的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②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也是中共一贯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寻求民主政治的主张的具体化。

③10月10日,周恩来在延安发表《如何解决》的演讲,提出了成立联合政府所应采取的具体步骤,这一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

④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又进一步全面阐述了联合政府的思想。《论联合政府》对中国未来的政权模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中共联合政府思想在中共七大时期最终形成了。

⑤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纪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大文献。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联合政府思想的最终实现。

8简评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拜上帝教”。[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拜上帝教”是清朝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太平天国的兴起主要源于“拜上帝教”的宣传,运动之前,“拜上帝教”的实际负责人冯云山长期在两广一带宣传教义,吸收了大量教徒入会,这些人在“拜上帝教”的感召下,后来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在之后的战斗中,“拜上帝教”也成为团结太平军的重要思想武器。“拜上帝教”的传教书《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后来都发展成太平天国的建国理论,《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里面的很多思想均来源于传教书。应该说“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乃至建国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依然是以宗教为外衣的旧式农民运动,它没能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在太平天国建立后,“拜上帝教”的思想成为领导层分裂的诱因,加速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领导者以宗教为武器,大肆破坏同僚,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9简评洋务运动。[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洋务运动是清朝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以“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在全国展开的以维护胡清朝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咸丰十年)开始,最终以1895年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告终,整个洋务运动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同时创办近代海军,开展新式教育,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为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洋务派企图以器物之变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在封建社会的旧体制下,洋务运动很难有大的作为,因而最终以失败结束。

10简评宋教仁。[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他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也是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民国二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

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宋教仁主张将同盟会公开化,以堂堂政党之阵势,藉选举取得政权。宋教仁路线不仅获得了同盟会多数之支持,并且继续与其他小党合并,终于组成国民党,并且在国会大选中取得了多数席位。这个“国民党”,不同于1924年孙中山主导的联俄容共后的中国国民党,实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政党。许多后来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张东荪、沈钧儒、徐傅霖、罗文干、石志泉等,都是当时这个国民党的核心成员。

宋教仁企图走合法的选举路线,通过组织责任内阁以架空袁世凯的做法在当时注定是行不通的,但宋教仁一心为革命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世敬仰。

11简评1949年的国内和平协定。[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渡江作战、解放南京指日可待,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南京解放前夕,为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争取人民解放军和平渡江,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13日至15日,在北平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在《国内和平协定草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磋商,终于4月15日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内和平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卖国条约,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等。《国内和平协定》是国民党在其长江以北力量全面崩溃、全国即将胜利解放的背景下,试图挽回败局,与中共划江而治而与中共达成的政治协定,也是我党为避免国家因战争而遭受重大损失而与国民党进行和谈的重要文件。但是,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拒绝在协议上签字,我党最终不得不全面进军,解放全国。

1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各国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体历史进程如下:(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无权自行确定,必须与英国共同议定。1843年,中英又相继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关税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海权;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的中国转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神圣的领土大片被割占,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蹂躏。资本主义侵略者攫取了增开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以及压低关税等特权,侵略势力扩展到北方沿海和内地;由于外国军舰“有权”驶入长江和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被西方列强进一步破坏和践踏,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后,鸦片贸易合法化,烟毒危害更深;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化形势的要求,清政府增设了新的统治机构:一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是总税务司,这两个机构的建立,正是清朝统治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双方于1895年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免征各项杂税,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放;条约还规定日本军队暂时占领威海卫,赔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条约批准互换后,日本才撤退军队。《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卖国条约,它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化。(4)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以中国为宰割对象,俄、英、德、法、日纷纷攫取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设厂投资、侵夺铁路、矿山等资本输出的方式,逐渐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加重了民族危机,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他们强烈地要求设厂自救,主张自办铁路厂矿以“抵制洋商洋厂”。(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美、俄、法、日、英、德、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十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朝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民不许在界内居住;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大沽沿途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允许外国军队在北京和京渝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十二个战略要地驻扎;帝国主义还禁止把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原料运入中国,以两年为限;《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原因如下:(1)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比较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2)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民权主义”,在君主专制被推翻后矛头直指一切不民主的政治体制,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和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反封建的革命性进一步加强。节制资本,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国民革命。(3)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2)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

①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②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③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史观;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趋势: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且依靠这一原则,既妥善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又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局面。(2)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漫长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

②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

③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3)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①自身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过16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这时已拥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独立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