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爸一起背古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23:12:33

点击下载

作者:优爸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爸爸一起背古诗

和爸爸一起背古诗试读:

内容提要《和爸爸一起背古诗》选取了100首经典古诗,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语文书上的必学古诗。本书根据诗人的生平故事、创作背景和古诗意境等,以“让孩子的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为主线,创作了100个诗词故事,仿佛闭上眼就能穿越千年,和古人进行一次语言、心灵的交流,让读者不但“背得轻松”,而且“懂得容易”,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读者通过扫描书中每一首诗的二维码“听,见经典”,就能听到国家一级播音员——优爸为你讲解每一首古诗,他低沉温暖的男中音,配上中国古典音乐,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融入心中,让古人的情怀和智慧滋养心灵。版权页书名:和爸爸一起背古诗作者:优爸编著CIP号:第090753号ISBN:978-7-122-32098-8责任编辑:李彦芳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字词解释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塔山东麓、龙泉池西侧。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徙(xǐ)倚(yǐ):徘徊,彷徨。依:归依。落晖:落日的余光。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相顾:相视;互看。采薇:薇,即野豌豆。种子、茎、叶均可供食用。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通之弟。曾隐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也流露出消极的思想。

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安徽宿州)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林!

赏析

王绩,隋末唐初诗人,为人性情豁达,豪放不羁,喜欢弹琴,尤爱饮酒,所写的诗质而不俗,真率疏放,直追魏晋高风。他先后在隋朝、唐朝任职,怀抱经世之志,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一直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重用。宦海沉浮多年,历经三仕三隐,见证了官场的黑暗与无奈,生性简傲的王绩最终决定辞官,远离朝堂,隐居东皋,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

在东皋,王绩成了真正的隐士,潜心研究酿酒技术,结庐河渚,躬耕东皋,著书立说,自号“东皋子”。他像魏晋名士嵇(jī)康一样,携琴独游,登山临水,纵酒狂歌;他像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一样,漫游山野之中,与美酒、美景相伴,无拘无束,快意潇洒。

王绩时常接到别人的饮酒邀请,无论那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欣然前往。喝醉了,倒头便睡;酒醒之后,又继续喝酒,经常一喝就是五斗,所以他戏称自己为“五斗先生”。

一个秋天的傍晚,王绩正在朋友家中饮酒,见天色渐晚,便放下酒杯,起身告辞。此时,王绩喝得微醺,面色泛红,脚踩在地上,感觉轻飘飘的,整个天空似乎在旋转,王绩拎着朋友赠送的香醇美酒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一路踉踉跄跄,踩得地上的叶子沙沙作响,时不时仰头喝上几口酒,嘴里高唱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wú)胡不归?

穿过一条林间小径,沿着小溪走了几百步,再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走着,不一会儿,宁静的东皋村便出现在王绩眼前,袅袅炊烟从村中冉冉升起,随后又消散在晚风之中。王绩站在村头,看着笼罩在薄薄暮色之中的东皋村,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夕阳的余晖斜斜地倾泻在山林之中。漫山遍野的红叶显得分外妖娆,好像一坛珍藏许久的女儿红。片片红叶美如云霞,像一团团熊熊燃起的烈火,小风袭来,秋叶纷纷扬扬,宛如漫天飞舞的彩蝶,深情款款地离开枝头,飘向大地。

王绩看得入神,忽然听到一阵清越嘹亮的歌声,一回头,是一个头戴草帽的牧人,牧人骑在黄牛背上,挥着手中的柳条驱赶着牛群,悠闲地从他身边走过,牛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过了一会儿,王绩又听到了“嗒嗒”的马蹄声,一个猎人牵着一匹骏马缓缓归来,马背上驮着两个鼓鼓的口袋,一个口袋里放着弓箭,另一个口袋里放着猎人一整天打到的猎物。王绩看到猎人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王绩看着自己,两手空空然,只有一壶酒罢了。为官多年,竟一事无成,王绩自言自语地感叹着,内心生出一种空虚与茫然。他又仰头喝了几口酒。来来往往的人都是熟悉的乡亲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有所收获,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而他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酒徒,这一刻,王绩忽然觉得与乡亲们是陌生的,相顾无言。

夕阳缓缓西下,夜幕悄悄降临,王绩感受到了一种无边的孤独,一时间觉得无所归依,不知该往何处去。

或许他应当到山中去吧,遥想昔日,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为保品格与清白,不食周粟,隐居深山,常常一边唱歌,一边采食野菜饱腹。王绩不由自主地唱起当年伯夷与叔齐采摘野菜时唱的歌谣,走进浓浓的夜色之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字词解释少府:官名。城阙(què ):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城阙辅三秦:倒装句,意思是长安有三秦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宦(huàn)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时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诗人简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今越南北部)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写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作者在长安时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朋友将要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守护京城长安,风烟迷离,望不到蜀川岷江的五津。与你分别在即,心中怀着无限的不舍,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呀!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在岔路口分手之时,我们就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哭泣,泪落沾衣了。

赏析

送别的长亭处,两位风度翩然的读书人相对而立。远处的皇宫殿宇、亭台楼阁显得巍峨壮观,城墙厚实坚固,气势雄伟。辽阔的汉中大地,如同一个忠实的护卫守护着京城长安。遥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斩杀秦王子婴,将关中一分为三,立雍、塞、翟三国,大封诸侯。后世将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称为“三秦”。如今,昔日轰轰烈烈的历史风云已经远去。此时此刻,烟雾迷离,两人虽然站在高处,举目四眺,却看不到岷江的清流,更看不到白华津、万里津等渡口。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人打破沉默,他说道:“子安,此次一别,我归期未定,不知我们何时可以再见。”原来,他是诗人王勃的朋友杜少府,这一天,他即将离开京城长安,远赴蜀地任职,两人分别在即。

王勃轻轻地转过头来,回道:“杜兄,此番前去,路途遥远,蜀道难行,你一定要多加保重。”离愁别绪在两人之间如雾弥漫。

杜少府心下黯然,叹息道:“此次我孤身前往蜀地,举目无亲,只怕到时候连个喝酒的人都找不到。”王勃看到朋友面带愁容,情绪低落,心中不忍,便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杜兄,我们俩远离家乡,宦海沉浮多年,离别本是寻常之事,不必如此伤感。”

正在此时,火红的太阳穿透重重云雾,喷薄而出,洒下一道道金光。那暖洋洋的阳光,照在王勃和杜少府的脸上、身上,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世间万物都披上了金灿灿的外衣,耀眼夺目,让人看了心生喜悦。

王勃眼前一亮,握着杜少府的手说:“杜兄,快看,连太阳都专程出来为你送行了。你不必过于担心,朋友相交贵在知心,你我相知多年,早已心心相印,此地一别,纵使你远去天涯,只要我们心里记挂着对方,就如同近在咫尺、比邻而居一样。我们就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啦!”杜少府听了王勃的话,转悲为喜,双手抱拳道:“子安,你说得对,大丈夫志在四海,万里犹比邻。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就此别过了。”

说完,两人走出长亭。仆人牵来白马,杜少府纵身上马,挥手告别。马儿嘶鸣,如雷奔去,很快,杜少府就消失在路的尽头。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字词解释滞:停滞,不流通。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属:恰逢,正当。高风:秋风。

写作背景这首诗疑作于咸亨二年(671年),诗人旅居巴蜀时所作,诗中写客居异乡逢秋,见草木凋零而起思归之情。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日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

唐代诗人王勃出生于山西绛州一个有名的书香世家,他天资聪颖,从小就能写诗作赋,诗文构思极为巧妙,诗情意切,被称为神童,所做的《滕王阁序》为千古绝唱。

王勃少年应试及第,得以授官,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官员。沛王李贤闻王勃诗名,十分看重他,便让他在自己府内任职。那时的王勃,年未弱冠而有如此际遇,真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着自信与豪迈。

当时宫廷盛行斗鸡取乐,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鸡,以此为沛王助兴。谁料这篇文章无意中触碰到了皇族中皇子争斗的敏感神经,唐高宗阅后龙颜大怒,认为王勃此文是挑拨诸王兄弟之情,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便将其赶出沛王府。

看着自己的仕途之路就这样被一纸不明不白的召令毁了,王勃哭笑不得,其实那篇檄文本是游戏之作,并无挑拨离间之意。王勃的心情差到了极点,满腔的悲愤与不平,犹如从高高的山崖跌到了谷底。受到这样的打击,他不禁感慨世事苍凉。公元669年,仕途失意的王勃带着满腔郁闷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生活。

蜀中林壑尤美,山幽深而秀丽,水清澈而温柔,竹林潇潇,青松翠柏,随处可见。王勃游山玩水,寻幽访胜,与清风白云、绿树飞鸟相伴。他时而泛舟湖上,临渊垂钓,时而与蜀中好友相约,煮清茶,饮美酒,酬唱交往。许是受了山林的感召,王勃融入自然,与山水真诚相对,渐生淡泊之意,不想再纠缠于纷扰世事。在蜀期间,朝廷曾派人征召王勃,王勃不愿再以文名受召,称病婉拒。

在蜀中虽有美景相伴,但离家万里,逗留愈久,王勃的乡思愈浓,愈觉得孤寂。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又是一年深秋时节,天气渐渐转凉。一天下午,王勃独自一人走入山中,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最高峰。

王勃抬头仰望,万里晴空碧蓝如洗,一尘不染,鸿雁们排列得整整齐齐,从天空中飞过。大概这鸿雁是从北方的家乡飞来的吧!王勃想起了远方的家乡,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不知家乡的亲人们此刻正在干什么。很久没有陪伴家人,王勃心中不免一阵感伤与失落。

站在高山之上,王勃俯瞰长江之水,只觉得脚下如烟霞在流动,而平时滚滚东流的长江,此刻在他眼中也好像滞留不前,原来浩浩荡荡奔流的长江此刻也在为自己的长期滞留而伤心悲痛。王勃怀念故乡,心中悲愁不已。

傍晚的阳光斜斜地照射下来,天边的晚霞红得刺眼,润染着满山枯草老树,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入山林中,砍柴的樵夫哼着山歌回家了,王勃心想,我也该回家了。于是,他转身下山,无尽的风景,无尽的心绪,随风飘荡。

秋山色彩斑斓,在晚霞的照耀下,更显夺目,大片大片的枫叶红得像火,银杏叶子金黄金黄的,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树,在秋风的号召下,纷纷从枝头飘落。秋风萧瑟,黄叶纷飞,王勃心中感到一阵凄凉,踩着满地黄叶归去。

他经常与山中的道士一起谈经论道,煮酒烹茶,引为知交。

如今秋风送寒,秋雨绵绵,不知道山中的朋友是否安好?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字词解释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一块,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诗人简介杨炯(650~约695),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写作背景此诗作年不详。诗中描写了诗人向往赴疆建功的豪情,反映了初唐青年士子的精神风貌。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怎能平静。国破家亡,匹夫有责,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点兵出征,身着铁甲的将士很快就直捣敌方据点。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狂刮的声音中夹杂着隆隆战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去冲锋陷阵,也不愿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墨之间。

赏析“驾!驾!”一骑快马飞驰入城,匆匆穿过宽阔的长安街道,街上行人慌忙让路,只见快马直奔皇宫方向,不一会儿便出现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门前,马上之人猛地勒住缰绳,一个翻身下马,大声喝道:“边关急报!”层层宫门次第打开,信使立即跑入宫中汇报边关战况。

唐朝初年,百姓期盼安居乐业,但吐蕃、突厥时常侵扰边境,边关不得安宁。这一次,突厥大军入侵甘肃固原、庆阳等地,守边将士拼死抗敌,无奈寡不敌众,眼看敌军将要破城而入,熊熊燃起的战火将要烧到京城,军中将领立即派兵八百里加急回京禀报前线战况,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朝廷得知边关战况后,立即发布征兵告示,号召仁人志士从军报国,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许多人纷纷响应朝廷的号召,加入从军出塞的队伍中。这其中不乏普通百姓、生意人、侠肝义胆的壮士,更有文质彬彬的读书人。

城南有一书生,便是这浩浩荡荡的从军人员中的一位。他从小便立下读书报国之志,勤勉学习,日夜苦读经书,孜孜不倦,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为国尽忠的理想,不料考了三次,都榜上无名。这一次,他听闻边关告急,爱国激情再度涌上心头,他再也坐不住了,不愿再把青春时光消磨在笔墨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应当捐躯赴国难,保家卫国。于是,他毅然报名从军。

短短几日,朝廷便募集到了几十万大军。这一天,正是军队出征的日子。战士们身披铠甲,手握长剑,面容坚定,排列得整整齐齐;统帅站在点将台上出示玉石做成的兵符,调兵遣将,鼓舞士气,与战士们共饮出征酒。

战鼓擂擂,车马萧萧,出征的号角吹响,战士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出发了。长安街道两旁,站满了行人,熟悉的父老乡亲望着战士们年轻坚毅的脸庞,战士们也注目着亲人,那位书生看着混在人群中的老父亲,暗自下决心,此去一定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不负国家与亲人的嘱托。

出了长安城,大唐的军队昼夜行军,很快便到达边关,恰逢敌军又来入侵,此时正是寒冬腊月时节,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军旗上的彩画在大雪的映衬下显得黯然失色,战士们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当雄壮的进军鼓声响起,战士们奔赴战场,冲锋陷阵。那位书生满腹豪情,他提剑冲到最前方,杀了几个敌人,他的热血在沸腾,心情异常激动。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想起了父母殷殷期盼的脸庞,感慨道:“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只知埋头苦读的文弱书生。”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千万马蹄声、刀剑的碰击声交织在一起,犹如崖边飞流直湍,似有气吞山河之势。唐军冒着鹅毛大雪迅速包围了敌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夺得了此次战斗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边疆,彰显了威武雄壮的大唐军威。的老父亲,暗自下决心,此去一定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不负国家与亲人的嘱托。

出了长安城,大唐的军队昼夜行军,很快便到达边关,恰逢敌军又来入侵,此时正是寒冬腊月时节,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军旗上的彩画在大雪的映衬下显得黯然失色,战士们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当雄壮的进军鼓声响起,战士们奔赴战场,冲锋陷阵。那位书生满腹豪情,他提剑冲到最前方,杀了几个敌人,他的热血在沸腾,心情异常激动。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想起了父母殷殷期盼的脸庞,感慨道:“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只知埋头苦读的文弱书生。”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千万马蹄声、刀剑的碰击声交织在一起,犹如崖边飞流直湍,似有气吞山河之势。唐军冒着鹅毛大雪迅速包围了敌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夺得了此次战斗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边疆,彰显了威武雄壮的大唐军威。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字词解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也是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中说:“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mò):死,即“殁”字。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曾任临海丞,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写作背景唐高宗时期,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供职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译文在此地告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怒发冲冠。昔日的英雄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寒冷。

赏析

诗人骆宾王因多次上书讽谏,冒犯了武则天,被诬告下狱,第二年秋天遇上大赦得以出狱,但是他那份儒家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未曾消减,他四处拜访,结交当朝名士以寻求再次入仕的机会,因此结识了在军中任职的人,并成为挚友。

这一天,赋闲在家的骆宾王得知好友就要奔赴疆场,镇守边关,于是就到易水河畔送别好友。易水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如今易水河依然汩汩流淌,不分昼夜,不知流了几千年了,骆宾王望着这历经沧桑的河水,不由得想起当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悲壮场面。

公元前228年,秦国将军王翦率领虎狼之师横扫赵国,俘虏了赵王,赵国灭亡。气势浩荡的秦军如滔滔江水顺势向北挺进,直逼燕国南部边界,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请壮士荆轲赴秦国刺杀秦王。荆轲听闻秦军压境,怒发冲冠,为了感激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答应前去取秦王首级。

易水河畔,寒风呼呼吹着,乌鸦也停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哀叫着,荒草连天,一片萧瑟。荆轲驻足在易水边,头发被吹得凌乱,他腰间佩戴着剑,怀里放着地图,图里藏着有剧毒的匕首,当他正欲骑马而行,突然悲怆激昂的击筑声响起,让人声泪俱下。燕太子丹率领门客为荆轲送行,他们皆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面如凝霜,白衣如雪,在寒风中簌簌飘动。好友高渐离击筑声如山河倾塌,愈发让人肝肠寸断,荆轲仰天唱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满脸泪痕的燕太子丹上前为荆轲敬酒,道:“一路保重!”荆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掷杯于地,然后对大家抱拳辞别,转身跃上马,不复回头,踏上了遥遥不归路。众人皆拜倒,涕泗横流,泪满衣袖,不一会儿,荆轲的身影消失在远处,只剩下苍茫的烟尘和沉沉的暮色。

如今,英雄已然长逝,战国的风云消失在历史的天空里,只是这易水还是那样凄冷。诗人骆宾王站在清冷的易水河畔送别好友,悲叹英雄失败的同时,也被荆轲的英雄行为所折服,他多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荆轲一样为国捐躯,建功立业。可是如今自己壮志难酬,满腔的愤懑无处发泄,只得向远行的好友倾诉。他频频奉劝好友在边塞也不要懈怠自己,大丈夫当拔刀横向天涯,万里赴疆场,一心为报国。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字词解释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深:一作“侵”。不堪:一作“那堪”。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露重:秋露浓重。飞难进:蝉难以高飞。响:指蝉声。沉:沉没,掩盖。高洁:清高洁白。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作者以蝉自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768年),诗人时任侍御史,屡次上书议论政事,触犯武后,被诬陷入狱中,诗写于狱中。

译文深秋时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却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乐府曲调。秋露浓重,翅膀轻薄,欲展翅高飞而不能,奋力发出的呐喊之声也被淹没在秋风的呼号里。无人相信我像秋蝉般清廉高洁,我能向谁表明自己那颗洁白无瑕的报国之心呢?

赏析

深秋的一天,午时将近,“咔嚓”一声响,挂在牢门上粗大的铁锁被打开,一位身着黑衣的狱卒提着饭菜走进把守森严的牢房大门。进门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两旁是东西对称的八间牢房,这里关押着形形色色的人,大多做过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等勾当。狱卒一边走一边给这些人分发午饭,嘴里直骂晦气,没多久便来到一间更为昏暗的牢房前。狱卒注视着牢房里那名身穿囚衣的男子,只见他头发凌乱,两鬓微霜,脸色苍白,身材十分瘦弱,正坐在阴暗潮湿的牢房墙角处,后背倚靠在冰冷的墙壁上。

这人便是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他七岁就会作诗,号称“神童”,能诗善文,才华卓著。他满腹壮志豪情,希望能大展抱负,但一直未得到重用,常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高宗仪凤三年,一直郁郁不得志的骆宾王,终于得到升迁,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他侠肝义胆,敢于直言陈谏,为百姓说话。他性子过于耿直,一次上疏议论政事的时候,言语之中触犯了大权在握的皇后武则天,被小人以贪污、忤逆的罪名诬告,不幸身陷囹圄。

算算日子,骆宾王已经被困牢笼几个月了,朝廷还没有对他做出处置,是充军、流放,还是恩赦……他不知道。此时此刻,狱卒见他坐着不动,火气大增,怒吼一声:“骆宾王,吃饭了!”

听到狱卒的叫唤,骆宾王猛然回过神来,连忙起身,伸出双手到牢门外,接过饭,很有礼貌地说道:“感谢狱卒大哥!”狱卒轻蔑道:“竟敢忤逆朝廷,我看你是想吃一辈子牢饭吧!”说着,扯下腰间的钥匙,打开牢门,踢了他两脚,又锁门离去。

被诬入狱,含冤莫白,还受尽各种欺凌,骆宾王想到自己一心为朝廷、为百姓,竟然落到如此凄凉的下场,真是叫人寒心哪!他生气极了,甚至连饭也不想吃。

午后的阳光从狭窄的窗户照进来,给这间昏暗的牢房增添了点点光亮与丝丝生气。骆宾王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世界。

牢房西面是办案的公堂,在公堂门前,栽种着几株粗壮的古槐树。虽然已经是深秋,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叶子油绿发亮,枝干向外伸长着,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投下一大片绿荫。秋蝉栖居在槐树上,不停地发出鸣唱,蝉声凄切悲凉。骆宾王听着声声蝉鸣,一种悲凉之感袭上心头。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妻子儿女定是焦虑万分,该急坏了吧,他多想冲出牢笼,回到妻儿身边。宦海沉浮,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朝廷,如今却被困牢笼,一事无成,骆宾王心中郁闷不平。

秋蝉在高树上临风吟唱,它不食人间烟火,不沾染世俗尘埃,不轻易改变自己的高洁本质,可却因为秋露浓重,翅膀轻薄,欲展翅高飞而不能,奋力发出的呐喊之声也被淹没在秋风的呼号里。自己不就如同秋蝉一样吗?世态炎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相信他,骆宾王感慨道:“我能向谁表明自己那颗洁白无瑕的报国诚心呢?”正月十五日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字词解释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自由通行。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中说:“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落梅:曲调名。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诗人简介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乾封进士,后因依附于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被贬为眉州刺史。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写作背景苏味道在武则天时期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

译文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辉煌。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乐府名曲《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滴漏就不要紧催着人们回家了。

赏析

洛阳城历来有正月十五“端门观灯”的旧俗,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端门是洛阳城皇城的正门,不远处有洛水流过,大门与洛水之间,有一片空地,地势平旷,是搭台布灯的绝佳之处。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一年一度的上元佳节就要来临了,武则天十分重视,早早下令将洛阳城装扮一新。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洛阳城里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苏味道,自然不会错过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他早早吃过晚饭,约上三五好友,出门赏灯去了。

街上灯火通明,犹如白昼。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门赏灯。宝马香车鱼贯而出,路上游人接踵摩肩,拥挤不堪。在推推搡搡中,苏味道好不容易随着人流来到了端门。

端门前搭有百尺高的大棚,棚上挂满各色小花灯,小花灯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葫芦等,造型十分丰富。大棚两侧更有高达数丈的灯轮、灯树、灯楼、灯塔等巨型灯阵一字排开,绵延数里,这些灯阵衣以锦绣,饰以金银,造型独特,形态各异,有鲤鱼跃龙门,有飞龙在天,有百鸟朝凤……数万盏灯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像是开着无数金花银花的树,流光溢彩,照亮夜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端门门前的洛水之上,游船画舫,往来不绝,船上灯火辉煌,丝竹管弦声大作,歌舞缭绕不休。水上架有三座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平时护卫森严的桥上,缀满红绸彩带,点着无数的明灯,灯光映照在水面上,五彩斑斓,光影随着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来。桥上铁锁已经打开,任平民百姓自由通行。

人流如潮,身穿绫罗锦绣、珠翠满头的妙龄少女、闺中少妇携手同行,言笑晏晏。艳若桃李、花枝招展的歌女,边走边唱着乐府名曲《梅花落》。她们大声谈笑,十分热闹。金黄暗粉的灯火,映照着红红绿绿的衣香鬓影,这个夜晚五彩斑斓。

人声如沸,有孩童在拍手笑喊,有小贩在用力叫卖。有人在猜灯谜,有人在饮酒,有人在看杂耍。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路人行经处,衣袂飘举,暗香浮动。

似乎是被这热闹非凡的人间吸引,月亮从深蓝色的天幕上探出圆圆的脑袋,它眨巴着眼睛,好奇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去追逐那个嬉笑奔跑的小孩;一会儿又一本正经地站在树梢上沉思,像是在思索某个灯谜的谜底;一会儿又在某个酒楼前徘徊,像是对酒肉香气吞咽口水。

天上冰轮流转,人间五光十色。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人们依然沉浸在愉悦里乐不思归。“好好享受这良辰美景吧!今晚不宵禁。”苏味道自言自语道。他看了看天上洁白无瑕的圆月,又看了看人间辉煌灿烂的灯火,只觉得有一种盛大的喜悦久久萦绕心头。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字词解释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指广东,唐代罪臣多流放此地。书:信。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诗人简介宋之问(656~约713),字延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诗作多歌功颂德,文辞华靡。律体形式完整,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影响。

写作背景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宋之问从贬谪地岭南泷(shuāng)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冒险逃回家乡,途经汉水(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一个冬天又经历了春季。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里就越是胆怯,遇到从家乡来的人,也不敢打听家里边的事。

赏析

宋之问被贬到岭南泷州以后,环境的改变让他很不适应,岭南潮湿炎热,瘴雨蛮烟,跟长安的温和气候大相径庭。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白天躬身忙碌,他顾不上想那么多,太阳一落山,面对门外连绵起伏的群山,孤独和寂寞就如同天上清冷的月色一样,不断地向四周蔓延。偶尔一两声鸟鸣,让山村的黑夜显得愈加寂静。他想家,想亲人,想朋友,想过去熟悉的一切。

在他住的院子里,种有一棵红豆树,每当想家的时候,他就站在这棵树下,望着风中沙沙作响的红豆叶子出神。“啪”,一枚干透的红豆荚突然在枝上炸裂开来,有红豆从树上落下,宋之问弯腰拾起,看着手心里的几颗红豆,晶莹圆润,就像自己那颗思念家人的心,一阵心酸,不由得落下泪来。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眼睛,轻轻叹了口气。想到自己离开家乡这么久了,家里的人都还好吗?他出发来岭南的时候,父亲有点咳嗽,现在好了吗?他抬头望着天空,月亮不语,他的心里生出许多担忧来。这一夜,他辗转反侧,直到东方泛白,才沉沉睡去。

当时的岭南山高林密,草深人稀,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与外界相通。这里没有驿站,不通邮差,外面的消息传不进来,里面的消息传不出去,他的不安与寂寞与日俱增。冬天来了,他没有收到家乡的只言片语;春天又来了,他不知道家乡的亲人是否一切安好。

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父母佝偻着身子,站在家门口呼唤他的名字,妻子站在旁边一脸忧愁,仿佛在等他回家。那一刻,他真想跑回家去看看。回家的念头一旦滋生,就不可遏制,像野草一样疯长。

一天,宋之问趁人不注意,牵起一头毛驴就上路了。真是归心似箭啊!宋之问风餐露宿、一路颠簸,经过汉江以后,越往前走,离家就越近,他心里反倒越害怕起来。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了,家里人都安好吗?他真的担心家里会出什么变故。他想起以前在书里读的一个故事:一个老兵,十五岁离家从军,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乡里人,问了一句“我家里人都还好吗?”却得到一个无比残酷的答案:“你家里已经没有人了。”这种倒霉事儿一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一定不会!他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

离家越来越近了,他心情复杂,五味杂陈,既想早点到家,又心生胆怯。离家还有几里地的时候,宋之问看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远远走过来,心里骤然一惊,他认出来了,那是他家的邻居,记得当初他离开家的时候,这位老人还送过他。宋之问很想过去问候一下,顺便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却始终鼓不起勇气。

他躲到树后,看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悲伤,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下来。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字词解释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出身豪族,少年任侠,后发奋苦读。二十四岁中进士。历任麟台正字、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死于狱中。陈子昂诗文针砭时弊,推崇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诗歌风格高亢清峻。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组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7首、《登幽州台歌》。

译文诗人登台远眺,向过去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向未来看,也来不及见到将来的贤明之君。放眼望去,当世的贤君圣主在哪里呢?诗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泪流而下。

赏析

幽州台,也叫招贤台、黄金台,史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当时,燕昭王求贤若渴,建筑高台,置千金于台上,广招天下贤士。郭隗、乐毅等多位有才之士前来应选,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并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唐朝初年的一个黄昏,古老的幽州台畔,走来一位神情抑郁的年轻旅人,他孤独的背影显得十分落寞,这位年轻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

陈子昂,出生于富贵之家,年少时仗义好施,成年后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他关心国事,胸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二十四岁中进士,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

陈子昂不仅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敢于直言谏诤,力陈时弊,却屡遭排斥打击,不受朝廷重用,甚至还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出狱后,陈子昂感到心灰意冷,觉得再难有所作为,但内心深处仍涌动着一腔建功报国的热情,这促使他毅然踏上了从军出塞的漫漫征途。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任随军参谋。军至渔阳,传来了前军战败的消息,武攸宜本是个懦弱无能的主将,听到消息后,惶恐万分,不敢前进。陈子昂颇懂军事,向武攸宜出言献计,请求带一万人马作前驱进攻敌人。武攸宜认为他不过一介书生,却妄想领兵作前锋,不仅拒绝了他的请求,还把他赶出了军帐。不久陈子昂决定再次冒死进谏,言辞激烈。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一代诗人陈子昂,空有豪情,却频遭冷遇,壮志难酬,怎能不郁闷悲愤?

陈子昂伫立于幽州台上,面对辽阔山河,无垠时空,想起为广招贤士而建造幽州台的燕昭王,不由得百感交集,发出感慨:“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如今在何方呢?以前的贤王我无缘相见,只怕将来也没有机会遇见了。”

宇宙苍茫,个体生命是那么渺小短暂,诗人感慨身世,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他将双手伸向苍穹,声嘶力竭地发出了一声震古烁今的呐喊: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多么慷慨悲壮的歌声!这是一个空有满腔济世热情,却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的孤独吟唱,这也是所有怀才不遇者的人生悲哀。清代黄星周评论这首诗说:“胸中自有万古,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

陈子昂的这一曲《登幽州台歌》,只有短短四句,却如滚滚春雷般炸响,震撼人心,令古今听者感慨不已,传唱千古。

四十二岁时,陈子昂遭人陷害,冤死狱中,结束了他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字词解释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创作的。飞桥:高桥。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尽日:整天。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诗人简介张旭(675~约750),字伯高,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唐朝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被称为“草圣”。《旧唐书》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张旭的书法与李白的诗歌、裴旻(mín)的剑舞,并称“唐代三绝”。其诗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张旭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译文在莽莽的群山,幽深的野谷,诗人向远处眺望,只见云烟缠绕,朦胧缥缈,如幻入天境。透过云烟,一座长桥横跨在溪涧上,忽隐忽现,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诗人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只见近处,水中露出嶙峋石头,形成的小岛星罗棋布,渔舟轻曳。诗人伫立在石矶旁,望着溪上漂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也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天真地向渔人问道:“进入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毕竟,满溪粉红落英,汩汩不绝,不知流了多少个春秋,甚是奇异,让人不得不想起那“林尽水源”,通往世外桃源的洞口,可这洞又在哪里?

赏析

桃源县隶属湖南省常德市,古代属于常德武陵区管辖,因境内有著名的桃源山而得名。在桃源山西南约二十五里,有桃花溪。小溪两岸有十里桃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竹林依依,如诗如画。相传,晋陶渊明笔下不知魏晋、与世隔绝的秦人就隐居于此。这里清雅美丽的山水田园,丰盛的诗文碑刻,诡秘的历史传说,举世闻名。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被称为“草圣”,根据《旧唐书》的记载,他喜欢喝酒,每一次喝醉后就呼号狂走,拿起笔纵墨挥洒。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诗人。他是李白的好友,酒中八仙之一。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唐代三绝”。

张旭是个喜欢探寻奇幽秘境的人,他一直向往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他相信真的有桃花村,里面有良田美池,土地肥沃,鸡犬相闻,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在三月桃花满树红的季节,他怀着一腔热情来到桃源县,兴致勃勃地前往桃源山寻找桃花源。他不辞辛苦登上桃源山最高峰,向远处眺望,只见深山野谷中,层层云烟,缭绕而上,渺渺茫茫。他心中暗想:那边仙雾环绕,陶公所说的杀鸡做饭的人家,莫非就在那儿?但是他透过层层云烟仔细瞭望,只见那缥缈之处隐藏的不是别的,而是一座横跨在山中溪流之上的长桥。

他有点失落,然而他又不甘心就此作罢,于是继续往前走。他想起《桃花源记》里写的捕鱼人是沿着溪水找到入口,进入桃源村里的。于是,他来到小溪边,学着捕鱼人的样子,沿着溪水方向往上走。但是溪水很快就分岔了,他担心迷路,不敢再前行。他顺着溪水流去的方向看去,只见湖中一群石头堆积而成的小岛边停靠着几只渔船,张旭心中又燃起希望,心想:那船上的渔民也许就是当年武陵人的后代,或许他们懂得如何进入桃花源。于是他走向小岛,手指着桃花溪,向渔民打听:“你们看,这条溪整日流淌着桃花,古人所说的进入桃源的洞口,究竟是在溪水的哪一边呢?”

渔民并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一脸疑惑地看着他。是呀,当年进入桃源的武陵人,出来后想再进去,都找不到原来的路了。现在的渔民们又怎么会知道桃源仙境在哪儿呢。只有溪水千年来还在流着粉红色的片片桃花,如同傍晚红霞飞落,横铺水面,淡淡飘香。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字词解释春晖:春天的阳光。轻阴:阴暗欲雨的天气。拟归:打算回去。纵使:纵然,即使。晴明:晴朗的天气。云:指雾气、烟霭。沾衣:雾霭湿衣。

译文春光灿烂,山中的景色竞相展现出自己的曼妙身姿,是如此令人沉醉。你切莫因为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步入云雾深处,山中的水气也会打湿你的衣衫。

赏析

这一天,张旭的朋友来拜访他,他很高兴,便和朋友一起进山游玩。山里空气清新,仿佛被滤过一般,深吸一口,那清凉的感觉直抵肺腑,说不出的舒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个好朋友沿着山间的小路边走边聊。远处高低起伏的山峦,如同画家渲染的淡墨,在天边勾勒出一层浅浅的花边,颇有几分诗意。

不一会儿,雾霭泛起,乳白色的薄纱把远处几个山头间隔开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当雾气散尽,山石被染成了古铜色,与旁边不同种类的树互为映衬,在眼前铺开一幅不嵌边框的山水画:嫩绿、鹅黄、青黛,不同的颜色错综变幻;山石、绿树、白云,不同的景致交相辉映。

近处的石头也来凑趣,这边的一块,娇小俏丽,宛如一只正捉老鼠的花猫;那边的一块,精巧雅致,好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这些石头常年被雾气浸润,有的生了青苔,那碧绿的感觉,更生出几分灵动、几分幽然。

一条小溪从脚边流过,欢快而清澈,它时而隐于绿荫中,时而又出现在眼前,仿佛在与大自然愉快地交谈、深情地拥抱。水那么清、那么绿,水底的小石头和水草清晰可见。

一只画眉踱着方步在山路上一步一回头,它的叫声,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从树干上滑下来,只一闪,就钻到草丛里不见了。咦,谁在婉转地唱歌?原来喜鹊们也出来了,一只,两只,三只……这些林中的小精灵,给幽静的大山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几个人继续往前走,路两旁苍松挺拔,青草葱翠,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飘来鲜花和野草的味道。落叶层层累积,将小路铺成了人间最柔软的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寂静的山林又添了一股神秘。大家边走边看,还一边吟诗作对,兴趣盎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片雨云飘然而至,挡住了阳光。这是要下雨了吗?

一位朋友抬头看看天空,太阳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又看看山,山林幽静寂寞。他有些遗憾地说:“看样子要下雨了,不如我们往回走吧!”

另一位朋友回道:“山中的景致这样美,这样回去多可惜呀!”“可是,雨会打湿衣服的。”他还是有些担心。

张旭安慰道:“别担心,春天的雨轻柔细腻,不会把人淋成落汤鸡的。再说,在雨中漫步,别有一番情趣呢!”“细雨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亮。树是新的,草是新的,花是新的,甚至连我们的心情也是新的,多美好呀!”有人附和。“微雨浮岚,才是山中的绝佳景致!可遇不可求啊!”有人高声劝友人。“山林深处,云雾缭绕,纵然是晴天,雾气和露水也会打湿衣服呢!”张旭补充道。

那位担心下雨的朋友哈哈大笑:“也对,既来之,则安之。”说完,一群人继续往林中深处走去。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字词解释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竟夕:一整夜。怜:爱。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滋:湿润。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诗人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极大。

译文辽阔苍茫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此时此刻,远隔天涯的你我在共望明月。多情之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希望在梦中与你相见。

赏析

夜幕降临,世界一片静谧,此时,荆州城内一间昏暗的屋子正沐浴在月光下,屋子里燃着蜡烛,微弱的烛光下,一位白发长须的老人正在专心地读书。

这位老人是著名诗人张九龄,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不久前,张九龄还是大唐帝国的宰相,贤明正直,敢言直谏,竭力匡扶社稷,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他曾预言安禄山叛变,请玄宗处置安禄山,可惜玄宗沉迷享乐,不辨忠奸,并未听从劝告。由于他为官刚正不阿,遭奸臣李林甫诽谤排挤,被玄宗罢免宰相,贬为荆州刺史。远离亲人,客居荆州,张九龄时常与书相伴。

在这宁静的夜晚,张九龄读完几卷书,感到微微困意,便放下书卷,吹灭蜡烛,准备入睡。可一躺到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户倾泻进来,朦朦胧胧的,整个屋子笼罩在一片柔美的月光中。那满屋子的月光,张九龄十分怜爱它。他能想象到家乡那边的东海此刻也静静地睡在苍茫的夜色中,而在海天相接处,一轮皎皎明月缓缓升上夜空,月华如水,洁若璞玉,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知何时,一阵缠绵哀怨的琴声和着月光流进屋内,那琴声时快时慢,时而欢乐,时而悲伤,诉说着无尽的思念,把张九龄拉回了现实。他听着琴声,在屋子里负手而立,举头望着那轮恬静的明月。花好月圆,如此良辰美景,我的亲人好友都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他们应该和我一样,望着同一轮明月吧!

在这样的月夜,多情之人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整夜无眠,情不自禁地埋怨夜晚为何如此漫长。

张九龄难以入眠,干脆披上长衫出门走走。夜静默不语,院子里种植的花已经开了,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洒下遍地清辉。

夜更深了,张九龄在月光下站了许久,夜色微凉,寒露湿衣,他感到阵阵寒意袭来。多么美好的月光啊!他多想捧一把皎洁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好友,以寄相思之情。可当他伸出双手,想握住月光的时候,月光悄悄地从他指间溜过,怎么也握不住。

既然握不住月光,不如在梦中寻觅与亲人好友重逢的佳期。张九龄转身回屋,只见屋内流淌着温柔的月光,好似在迎接他的归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字词解释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徒:一作“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以字行。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新淡雅,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写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孟浩然、张九龄、王维为忘年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干谒的痕迹。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岸边齐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我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在岳阳楼旁边的客栈里住了好几天,孟浩然觉得百无聊赖,无所依托,他手捧一杯清茶,望着窗外的潇潇秋雨,点点滴滴,缓缓急急,倾洒在辽阔无际的苍茫大地上。天灰蒙蒙的,他无奈地叹了叹气,心里急切盼望着晴朗的好天气。

终于,这一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穿过若有若无的薄雾,欣然露出笑脸,洒下道道金辉,透过茂密的枝叶,投下斑斑驳驳、错落有致的光影,孟浩然见此情景,心里一阵欢喜,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正好可以一边欣赏着洞庭湖光山色,一边搭船北上长安。随即,他收拾行囊,来到了洞庭湖边。

八月的洞庭湖,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所有的江河雨水都汇入洞庭湖中,湖水暴涨,湖面越来越开阔,几乎与岸边齐平,八百里洞庭更显广阔无垠。白茫茫的湖面上泛起道道金波,好像是谁故意洒下千万锭闪闪发亮的金子,任其在水中游动似的。

孟浩然站在岸边,极目眺望,看不到洞庭湖的尽头,唯见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洞庭湖水如脱缰的野马,似猛虎出山,波涛汹涌,奔泻而来,又叫嚣着滚滚奔去,发出千万惊雷般的轰鸣声。孟浩然注目凝望,湖中心好像砸开锅一样,浪花飞溅,升起白白的水雾,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孟浩然感受着,倾听着,被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所震撼。面对浩瀚无边的洞庭湖,面对眼前气势磅礴的景象,他多想乘着一叶扁舟去迎接狂风大浪,与风浪搏斗。他的心中凝聚着一股壮志豪情,渴望跨越所有的屏障,像雄鹰展翅飞翔于天宇之间。

想要乘船,环顾洞庭湖上竟没有一只船停泊,见此情景,孟浩然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身为大唐子民,应当为国家贡献绵薄之力,然而自己却无人举荐赏识,只能隐居鹿门山。他希望能学姜尚,临渊垂钓,遇上明主周文王,在这个圣明的时代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岂料自己出仕之路艰难,一直找不到机会。前不久,他听说任人唯贤的张九龄被朝廷任命为丞相,因此,这次到长安,他打算去拜访张丞相,希望能得到赏识,实现经世报国之志。

正在凝神沉思中,忽然一只小船出现在孟浩然的视线中,越来越近,孟浩然又惊又喜,心也像这洞庭湖一般宽阔,荡起无限希望。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字词解释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诗人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用作朝廷的别称。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永怀:悠悠的思怀。

写作背景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译文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自己入仕的意愿,返归岘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使得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病痛使得朋友与我离疏。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心怀愁绪万千,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赏析

在月冷星疏的夜晚,襄阳岘山简朴的茅庐内,孟浩然独坐孤灯下读着一卷书,他老眼昏花,两鬓斑白,有些字看不清了。这一卷书是前几日从长安来拜访他的朋友留下的。这位朋友是孟浩然当年在长安时结识的。当年孟浩然在长安太学赋诗,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绝妙诗句名噪公卿大夫,让满座为之搁笔的时候,他就深深地被孟浩然的才华折服,两人结为知己,常常相约曲江赏花、乐游原凭古、慈恩寺参禅。

孟浩然读着诗,长安城的那些往事恍若昨日发生,回忆起来竟让他如此辛酸不已。唐代的长安城是读书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是繁华旖旎的帝王之都,也是读书人指点江山、建功立业的殿堂。作为读书人中的一员,孟浩然虽隐居于鹿门山,但是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于是在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他满怀信心地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名落孙山。他不甘心,继续寒窗苦读,焚膏继晷。第二年再次参加科考,谁知“名落孙山”的魔咒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这次的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流落长安,消沉苦闷,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自怨自艾。可是过段时间,他又振作起来,继续留在长安奔走献赋,以求赏识。

在这段时间,他认识了当时任尚书右丞的王维,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经常诗画相酬。传说,有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入内署,两人尽情地谈诗论文,谈兴正浓时,唐玄宗驾临,孟浩然是布衣,所以他急忙躲到床下去。唐玄宗进入屋子后,得知王维刚才与孟浩然饮酒谈诗。唐玄宗很早就听说孟浩然的大名,只是无缘相见,今日非要见见这个布衣诗人。孟浩然从床下钻出拜见玄宗,玄宗便命他吟诗,谁知,孟浩然过于惊慌,随口便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我孟浩然没有才能以致英明的君王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都疏远了老朋友。”唐玄宗听了,顿时龙颜大怒,说:“你不想当官,反倒打一耙,说我抛弃你,真会诬陷人!”说完拂袖而去。由于惹怒了皇帝,孟浩然想在京城求仕的愿望也就化为泡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