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培养手册5—方剂学歌诀白话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09:01:40

点击下载

作者:李峰,郭霞珍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统中医培养手册5—方剂学歌诀白话解

传统中医培养手册5—方剂学歌诀白话解试读:

编写说明

方剂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在辨识病证、确立治法的基础,按照制方规律,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适宜的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最终配制完成的药方。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古至今,方剂之数浩如烟海,至明代《普济方》已载方达六万多首,至今已远不止于此。为了便于更好地学习、掌握和应用,方剂学习中由博返约、由简及精已成了必然的要求和途径。

本书以通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依据,选取其中的重点方剂,以《汤头歌诀》及《方剂学》教材中的七言歌诀为蓝本,对方剂歌诀进行编辑整理、释义,进而对方剂制方原理、配伍思路、组方特色、应用要点等进行一一阐释,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方剂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本书共分十七章。每章下设【歌诀总括】和【难点注释】,对本章中全部方剂的分类、功用、主治及特点进行概述。各章中依据方剂的治法功用特点分节,节内分述各方。每方阐述均包括【歌诀】、【歌诀解】、【白话解】、【应用点睛】四个主要部分,部分方剂还选入经典方论,即【中医名言名句】。本书采用简洁平实行文方式,尽可能减少传统中医描述中艰涩难懂的表达方式,使更多的中医初学者和爱好者便于理解。

由于水平所限,疏错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序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自1956年诞生之日起在探索、改革、发展中一路走来。课程体系从无到有,到不断完善形成系统;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中医学科特点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问题上,我们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中医药以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人才成长规律是“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因此,我们认为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是将传统中医教育的精华融入现代院校教育中。

背诵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如私塾教育,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背诵就是其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说背诵已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厚重的基石。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背诵同样也是学习中医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背诵经典原文和歌诀就是中医的基本功。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在《素问·著至教论》中指出:“子知医之道乎?……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将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总结为诵、解、别、明、彰五法,而诵读经典原文和歌诀就成为中医学入门学习的必经之路。《医宗金鉴·凡例》中也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凑效”,可见背诵是熟识明理的重要前提。同时背诵也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只有对古代医学论述熟练掌握,才能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为学习和应用中医临床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对中医经典内容进行背诵记忆,历代中医先贤编写了大量相关歌诀,如《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等,背诵各类歌诀也成为学习中医知识的必修内容,熟诵歌诀,有助于帮助我们记忆中医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将各类歌诀背诵熟烂于心中,再结合临床实践,不断积累、体会总结,理论联系实际,就能更好的理解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临床技能。

为了使初学者更好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点、要点,“传统中医培养手册”这套丛书在研究总结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将中医基础理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将《汤头歌诀》、方剂学教材中的七言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等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常用歌诀纳入其中,并根据高等中医教育教学大纲,选取一些应知应会、需要熟记的内容,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使其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使用、记忆。同时,通过歌括总括、难点注释、歌诀详解等内容,使相关内容更容易理解,更全面、丰富、实用。这套丛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歌诀白话解》、《中医四诊歌诀白话解》、《辨证论治歌诀白话解》、《中药学歌诀白话解学》和《方剂学歌诀白话解》五个分册,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通俗易懂,更便于读者学习、掌握和应用。这种将传统中医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成果为我们今天学习中医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翟双庆2013年1月21日第一章解表剂

解表之剂发表方,寒热郁表治法良。

风寒外束恶寒重,发汗解表卫郁扬。

无汗而喘麻黄善,汗出恶风桂枝襄,

小青龙汤表里治,外寒里饮治效良。

银翘桑菊疏表热,咽痛咳嗽别两方,

肺热喘急身烦渴,麻杏甘石效非常,

柴葛解肌三阳病,热势增重经表张,

麻疹初起出不透,升麻葛根是妙方。

虚人外感奇方在,益气温阳解表强,

伤寒瘟疫败毒散,气虚外感小儿良,

阳虚感寒脉沉冷,麻黄附子细辛汤。【歌诀详解】

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表证。风寒表证以恶寒症状为主,治疗当以发汗解表、宣畅卫郁为要,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症见恶寒、无汗而喘者宜用麻黄汤;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者宜用桂枝汤;小青龙汤为表里并治之剂,适用于外有表寒而内停水饮者。风热表证以发热重、恶寒轻为主要表现,治疗当以疏散风热为主,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银翘散与桑菊饮都能疏散风热,银翘散证中咽痛症状明显,而桑菊饮证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肺热壅盛,喘急鼻煽,身热重,心烦口渴,宜用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主治表寒化热,邪气郁于三阳经,经表症状明显;治疗麻疹初起不透,升麻葛根汤疗效好。体虚患者外感邪气,可采用益气解表、温阳解表等不同治疗方法,气虚之人感受外寒或疫毒时邪,可用益气解表的败毒散;阳虚之人感受风寒表证,脉不浮反沉,恶寒偏重,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歌诀总括】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四味药组成,可治疗外感风寒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颈项酸痛,患者服药后汗出邪去。此处所说的“汗淋漓”是指汗出通畅之意,以全身微微发汗为佳,并非指大汗淋漓。【歌诀详解】

麻黄汤主治风寒邪气郁滞肌表而形成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此处的“表实”是与桂枝汤的“表虚”相对而言的,指“肌表无汗”这一症状特点。风寒邪气外袭,卫气“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恶寒、无汗的表现,卫气受到郁滞,郁而化热,则会出现发热。因此,恶寒是外感风寒表证中最早见到的症状,而发热则是病情进展的结果。正如《伤寒论》中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寒主收引凝滞,经脉受寒收引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头痛、颈项疼痛等症状。针对本证风寒束表的病机,本方以发汗解表作为核心立法。

方中麻黄与桂枝相配,麻黄发汗解表力强,偏于发散卫分之郁;桂枝解肌发表,散寒通脉,长于通营分之滞,两药配合透营达卫,发汗力峻猛,可使表邪随汗而解。但大力发汗也有不足之处,如发散太过,一则可能出现过汗亡阳;二则肺气发越太过,肺气上逆,也会加重咳喘的症状。因此方中配伍杏仁,杏仁降气平喘,降气之力可制约麻黄、桂枝的峻烈发散之性,同时杏仁降气平喘,与麻黄的宣肺作用相配合,一升一降条畅气机,有助于肺气宣发肃降,止咳平喘。最后配伍炙甘草,进一步缓和药性,使君臣药能缓慢、持续地发挥作用,并能调和药物间的升降之性。【应用点睛】

本方属峻烈发汗之品,在治疗表证时一般适用于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明显,无汗出,无明显口渴、咽痛的患者。由于现代人的保暖条件较好,且感受风寒后能及时治疗,因此在当前对证应用麻黄汤时,用药剂量可适当减少。

麻黄汤还可用于炎症、过敏等原因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哮喘等;对肺源性心脏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可纠正慢速型心律失常。另外,对机体敏感导致的寒冷性荨麻疹,麻黄汤可从开腠理、散寒邪的角度,对肌表的疾患进行治疗,也具有不错的效果。

此外,麻黄尚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麻黄汤能宣肺降气,通调水道,调节水之上源,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水肿属于风水者有一定的疗效。桂枝汤《伤寒论》[1]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难点注释】

[1]太阳风:即太阳中风证,指太阳经感受风寒邪气,是太阳表证的证型之一,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口不渴、脉浮等为主要症状。【歌诀总括】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五味药组成,为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代表方剂。全方以解肌发表散邪、调和营卫为主,发汗力柔和,对卫气受邪不能顾护肌表,而见汗出、恶风的表证最为适用。【歌诀详解】

桂枝汤是张仲景的名方之一,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歌诀中所提到的太阳中风证。充分理解外感风寒表虚证的证候、病机,是掌握本方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治疗的风寒表虚证与麻黄汤治疗的风寒表实证均为感受风寒所致,但症状表现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表虚证区别于表实证最大的特征是“汗出”的症状,且在症状描述中不强调恶寒而强调恶风。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外感风寒邪气中风邪与寒邪的侧重不同。寒为阴邪,当寒邪偏重时,寒邪收引的特征更为突出,故卫气凝滞、毛窍闭塞,表现为恶寒无汗。而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侵犯卫气时,卫气浮越于肌表,不能行护卫、温煦之职,故见发热、恶风之症状;卫气不能固守营阴,营阴随之外泄,则汗出。由此可知,桂枝汤所治风寒表虚证,为风邪偏重所致,故此亦称“太阳中风证”。正是由于风邪袭表后,卫阳浮越于肌表,给人以“阳盛则热”的假象,同时汗出导致营阴的损伤,故桂枝汤证的病机有“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之说。需要注意,此处所说的“卫强”,仅仅是卫气浮越的假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卫气强盛,否则就不会同时伴有“恶风”的症状。

方中最核心的配伍药物是桂枝配芍药。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散邪而发汗力不峻;臣药芍药敛阴益营,兼顾受损之营阴。两药配合发表而不伤营阴,敛阴而不敛邪,共奏调和营卫之效。另配伍生姜、大枣,散寒益阴,鼓舞中焦胃气,也可以调和中焦之营卫。炙甘草调和药性,同时配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阳,配合芍药酸甘化阴,共奏滋阴和阳之效。【应用点睛】

本方发汗力较缓和,适用于平素体质偏弱、卫气偏虚者外感风寒所致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作为辨证要点,在感冒、流行性感冒中多有应用。同时,本方具有良好的体温调节作用,也用于病后、产后低热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的治疗。

此外,桂枝汤长于调和营卫,而汗出、恶风是营卫不和的主要表现,因此汗证也是桂枝汤的主治病证之一,如一般性多汗、顽固性多汗、病后产后多汗、偏身汗出、手足多汗等,均可对证使用。

对于遇风冷加重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哮喘、湿疹等,桂枝汤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从发病机制方面分析,过敏性疾病由致敏原引起,对于人的机体而言致敏原也是“外邪”。利用桂枝汤发表散邪的功效,治疗此类疾病,既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名言名句】

柯韵伯:“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2]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阳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难点注释】

[2]三阳:即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歌诀总括】

九味羌活汤由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九味药组成,用于太阳经、少阳经合阳明经表证,应用时可以加入葱、姜以助药力。阳气虚弱的人不宜使用,临证时可根据病证在不同经脉的侧重,将药物变通使用。【歌诀详解】

本方是“解利伤寒”法的代表方剂,是不同于《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解表法的另一种治疗伤寒病的方法。由于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应用禁忌较多,因此作者在本方中避免使用麻黄、桂枝等药,另立一派外解伤寒的方法,即解利伤寒法。

方中以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解表散寒、温经通脉,散肌表之风寒湿邪。其中羌活、细辛、白芷、川芎还善于散风寒而止头痛,且分经论治,各有所长。羌活善于散太阳经邪气,止枕部及项部头痛;细辛善于散少阴经邪气,止颅中头痛;白芷善于散阳明经邪气,止前额头痛及眉棱骨痛;川芎善于散厥阴经邪气,止巅顶头痛。上述诸药是本方中的主要部分,针对性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后出现的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楚疼痛等症状。

除上述主要病证外,本方还有一个兼证,即里热证。邪气入里化热,引起口苦而渴的症状。方中以黄芩、生地清热生津,一则可以补充热伤之津液,二则可以制约上述解表药物辛温燥散伤津之弊。【应用点睛】

本方广泛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偏正头痛等的治疗,尤其适用于风寒湿邪共同侵犯肌表,伴有头重痛、肢体酸重,同时兼见心烦口渴等里热证患者。此外,本方还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痛、腰肌劳损等的治疗。小青龙汤《伤寒论》[3][4]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难点注释】

[3]水气:一指水肿;一指水饮,痰饮。

[4]哕:呕吐;或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歌诀总括】

小青龙汤能治疗痰饮、水饮病,对由饮邪引起的咳喘、呕吐、口渴、下利等都有治疗作用,全方药物由干姜、桂枝、麻黄、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组成。【歌诀详解】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的著名方剂,病证中需抓住表里同病的特点。一方面,风寒束于肌表,卫气被遏,不得“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症状;另一方面,平素水饮内停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外寒引动内饮,水饮上迫于肺,致肺宣降失常,则可见胸痞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甚则不得平卧。由于饮邪有变动不居、随气攻窜的特点,还能病及其他脏腑:例如,水饮中犯脾胃,胃气上逆,可致干呕、呕吐;水饮下走于肠腑,可见下利、腹泻;水气上凌于心,则见心悸;下阻于膀胱,膀胱气化不行,则可见小便不利;外溢于肌肤,则出现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水肿。由此可见,水饮内停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针对上述病证,本方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两个角度立法。

方中以麻黄、桂枝为主,发汗解表散寒,宣透卫气之郁,温通经脉之滞,发汗力强。干姜、细辛合用以温肺化饮,同时配伍半夏进一步增强化痰逐饮之力。从功用看来,上述药物已经能够完成散寒化饮的立法要求,那么方中的五味子、芍药又在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方所治疗的为素有水饮之人,而水饮内停常提示患者存在阳气不足的潜在病因。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物质而化为水饮,故水饮常伴随津液少的病理改变。加之方中麻黄、细辛等辛燥药物易伤津液,故方中配伍白芍、五味子益阴生津,以防诸药温燥太过,同时兼以扶助不足之阴。此外,二药与麻黄、细辛等辛散宣肺之品相配,一散一收,调畅肺气,有助于增强止咳平喘之功。最后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配伍也被称为“姜辛五味法”,来源于张仲景治疗寒饮的名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取其散收结合、祛邪不伤正、逐饮不伤阴之意。【应用点睛】

歌诀中指出,本方用于治疗“水气”。“水气”在《伤寒论》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肿,二是指痰饮。小青龙汤所治的“内停水饮”,也包含这两层含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等反复发作咳嗽、喘息、咳痰,痰量多而易咯者;对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同时伴发水肿时,本方也同样适用。

此外,外感初起常见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流泪等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指上呼吸道卡他性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结膜热、麻疹和百日咳、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均可在某期出现),而大量的清水样鼻涕在中医辨证中可辨识为寒饮,也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名言名句】《类证治裁》:“而痰则随之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痰。”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外感此方宜,[5]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难点注释】

[5]花粉:即天花粉,又名瓜蒌根,长于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歌诀总括】

银翘散由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和芦根组成,主要治疗上焦肺卫的病证,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治疗方法,症见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如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加天花粉;热重者,可随证加入栀子、黄芩。【歌诀详解】

银翘散主治风温初期,邪在肺卫证。风温邪气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故风温表证既可见到肺系的症状,又可见到卫分的症状。风热犯肺,肺气不利,可见咳嗽;卫气不畅,阳盛则热,可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畅,脉浮而数;热伤津液,则口渴;邪热上熏咽喉,则咽痛。故本方立法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方中以银花、连翘为主,既可辛凉散表,又可清热解毒;配伍薄荷、牛蒡子,增强散表之力,同时还能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心除烦,合芦根且能清热生津;桔梗、甘草宣畅肺气,利咽解毒。除上述常用药物外,方中还配伍了辛温的荆芥和淡豆豉。在辛凉解表的方剂中为什么要加入辛温的药物呢?辛凉解表药和辛温解表药虽均能解表,但作用部位存在差异。辛凉解表药的作用部位以肺系为主,发汗力不强,开腠理散邪的作用较弱;而辛温解表药主入卫分而散邪,发散肌表邪气的作用较强。因本方证中卫分证的表现明显,可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等症状,故此需要对郁于肌表的邪气进行驱除,而辛凉解表药发散力弱,故此处配伍辛温不峻的荆芥穗和淡豆豉,开泄腠理,疏散邪气,这种配伍方法被称为“去性存用”之法。

统观全方,本方的用药涉及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清利咽喉和宣畅肺气等多几个方面,其中辛凉配辛温的解表方法的运用,是本方突出的特点,也是辛凉解表法的重要配伍思路之一。对于外感风热表证偏重于卫分证的治疗中,本方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应用点睛】

在辛凉解表剂中,本方的散表和清热解毒力较强,对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属于风热表证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运用时常以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咽痛、口渴为辨证要点。对本方容易出现的兼夹症状,如咳嗽、热重、口渴、心烦等,可适当配伍降气止咳、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清心除烦等药物。

由于本方具有芳香辟秽的特点,对手足口病、流行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热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名言名句】《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歌诀总括】

桑菊饮由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薄荷组成,均为轻清疏散之品,主治外感风温引起的咳嗽等症。如伴见阳明热盛,可加入知母、石膏以清热生津。【歌诀详解】

本方所治疗的病证为外感风温初起轻证,总体症状较轻,仅以咳嗽为主要见症,兼有微微发热、口渴。咳嗽属肺系症状,为肺气上逆表现,故本方证重点在于风温邪气犯肺所致肺气不利,而不是卫分证,这与前面所讲的银翘散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本方立法以宣肺止咳为主,同时疏风清热以散表邪。

方中主用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疏散上焦风热,同时配伍薄荷、连翘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方中另以桔梗宣肺、杏仁降气,使肺气升降有调而止咳;配伍甘草清热和中,还可合桔梗解毒利咽。

总体来看,本方用药偏入于肺,体现了宣肺清热止咳为主的立法思路,而辛凉散表的配伍中,除薄荷具有发汗作用外,其余药物开腠理散邪的作用均较弱。这是与本方的主治病证相吻合的。【应用点睛】

本方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对喉源性咳嗽也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眼科疾病的治疗也是本方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对本方的药物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方中桑叶、白菊花既可入肺经,又可入肝经,均为清肝明目的要药,在肝经风热引起的诸多眼科病证中多有应用。因此,对于急慢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炎、小儿眨眼症等属肝经风热者,均可用本方治疗。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宣泄此法良。【歌诀总括】

麻杏甘石汤由麻黄、石膏、杏仁和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气逆喘急,它所体现的辛凉宣泄法是辛凉解表的重要方法之一。【歌诀详解】

麻杏甘石汤主治肺热壅盛证,由风热袭肺或风寒化热所致,症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嗽喘急,口渴,脉浮数。本证中既有表证,又有里证。邪郁肌表,则见发热、无汗、脉浮;肺热壅滞,气逆不降,则咳嗽喘急。故本方表里同治,在外辛凉散表,在里清肺平喘。

方中以麻黄、生石膏共为君药。麻黄辛温发表、开泄腠理而散邪;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两药合用,麻黄温热之性受到制约,辛温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辛散之性,凉降而不碍散表。并且石膏用量为麻黄的两倍,组合而成了辛凉宣泄之剂。佐用杏仁降气平喘,合麻黄一升一降条畅肺气,加强平喘之力。炙甘草和中调药,甘草合石膏还可甘寒生津,并保护胃气,防止石膏质重伤胃。

从上述配伍可以看出,本方与桑菊饮和银翘散虽均为辛凉解表之品,但三方的配伍思路有很大的差异:桑菊饮中纯用辛凉之品;银翘散则采用辛凉为主,佐以辛温的方法,增加散邪之力;麻杏甘石汤中不含辛凉之品,而是以辛温疏散配伍清热泻火的方法,为辛凉解表法提供了不同的配伍思路。这也是清代温病学派出现之前,广泛使用的治疗风热表证的用药配伍方法。【应用点睛】

本方的清热作用较为突出,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及其引起的高热,以及急性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应用中需要注意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比例,而调整的依据是症状中“汗”的变化。患本证的患者既可表现为有汗,也可表现为无汗。有汗是热迫津液外出的表现,说明热邪偏重,而腠理闭塞状况较轻,因此在治疗时应加重石膏的用量,并降低麻黄的配伍比例;而无汗则是腠理郁闭的典型症状,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证中热邪相对不重,尚未达到蒸迫津液外出的程度,因此在治疗中可适当减少石膏的用量,相对提高麻黄的配伍比例。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6][7]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难点注释】

[6]三阳:即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

[7]张:扩大。【歌诀总括】

陶节庵所作柴葛解肌汤,用以治疗外邪侵犯三阳经表,恶寒渐轻,热势增重的病证。方中含有柴胡、葛根、黄芩、芍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白芷、羌活、石膏,具有良好的解表清热作用。【歌诀详解】

柴葛解肌汤主治风寒化热证。外感风寒,邪郁肌表,郁久化热,故见恶寒减轻,发热增重;邪热从太阳渐次传入阳明、少阳,形成三阳经表同病。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经眼眶下行,故阳明经受邪可见目眶痛、鼻干;少阳经起于目锐眦,经于耳后,入耳中,出于耳前,故少阳经受邪可见目痛、耳聋。热伤津扰神,故见口渴、心烦。针对上述病证,本方解表清热并用,分经论治,以解散三阳经邪气。

方中以柴胡、葛根为君,辛凉透表、解肌清热,清透少阳、阳明之热;辅以羌活、白芷发表散邪,解散太阳经余邪;佐用黄芩、石膏清热泻火;芍药敛阴益营,补充热伤之津液,并防疏散太过更伤津液;生姜、大枣助中焦之营卫,甘草和中调药。诸药配合,解肌发表、清热生津,共成辛凉解肌之剂。【应用点睛】

本方作为辛凉解表之品,常用于流感、肺炎等引起的高热,效果显著。

除了上述常规用法外,柴葛解肌汤还有些不同其他辛凉解表剂的特征性的用法。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本方主要用来治疗表寒化热、邪在三阳的病证,症状中的鼻干、目痛、目眶疼痛、耳聋、咽痛等五官科表现非常突出,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方剂主治病证的重要方面,由此可知,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五官科的病证,也可用本方治疗。临床研究也证实,柴葛解肌汤对中耳炎、睑腺炎、由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疼,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勿使。【难点注释】

[8]钱氏:即钱乙,宋代儿科学家,撰《小儿药证直诀》。【歌诀总括】

升麻葛根汤为钱乙所创,由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可治疗阳明蕴热所致发热、头痛,外感表邪引起的恶寒、无汗也可使用。本方还可治疗外感时疫引发的斑疹,但应注意的是,痘疹已出者不宜再使用本方。【歌诀详解】

升麻葛根汤是治疗麻疹初期,疹出不畅的著名方剂。麻疹小儿多发,为肺胃蕴热,复感时疫麻毒所致。麻疹具有自然透发之势,正常情况下,可以随蕴热蒸腾外透于肌表而解,并无大碍。但如在出疹初期感受外邪,卫气郁闭,则疹毒不得外泄,郁积于内。故在表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麻疹不出或出而不透,脉浮;在里可见心烦、口渴、目赤流泪。因此,对本证治疗当采用解肌清热透疹之法。

古人有“斑发阳明,疹出太阴”之说。升麻既可入肺经而升阳透疹,又可入阳明而清热解毒,一药多用,故为君药。葛根亦能清阳明之热,解肌透疹,并能升津止渴,故为臣药。方中另配伍芍药敛阴和血,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四药配伍,可使疹透热清,诸症悉愈。

关于方中芍药的使用,若疹出过少,当现不现,色泽暗淡不鲜,多以白芍敛阴和血;若疹色紫黑,高热不退,还可伴见衄血、咳血等出血症状,宜兼用凉血散血之品,故赤芍为佳。

需要注意的是,升麻葛根汤虽在麻疹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它还可用于治疗多种其他疾病。从本方的配伍可以看出,升麻、葛根均可清阳明之热,同时兼有辛凉散表之性,故本方亦可治疗阳明热盛所致的发热、头痛、目痛、心烦等症;亦可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口渴等症。尤其方中升麻、甘草具有很好的解毒作用,因此对于时疫邪毒所致的肺胃热证同样适宜。【应用点睛】

本方原主要用于麻疹不透的治疗。但因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现在发病人数已非常少。目前依据升麻葛根汤善治阳明、太阴蕴热的特点,临床中将本方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细菌性痢疾、慢性鼻炎等耳鼻喉科疾病、面部皮炎、湿疹等,均取得很好疗效。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歌诀总括】

败毒散,又称人参败毒散,由茯苓、甘草、枳壳、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薄荷、生姜、人参组成,因组成中含有人参,又被称为人参败毒散,对流行性感冒有非常好的疗效。本方组成减去人参,也名败毒散;方中还可加入消风散增强解表作用。【歌诀详解】

败毒散以治疗时行感冒著称,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郁于肌表,故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楚疼痛,脉浮;素体气虚,水湿不运,湿聚成痰,故咳嗽痰多;痰阻气机,则胸膈满闷;正气不足,故脉重取无力。针对本证既有表邪又有正虚的特点,败毒散采用发汗祛湿、益气解表的治疗方法。

方中以羌活、独活并用为君,祛风散寒除湿,能治一身之风寒湿邪。辅以川芎,祛风活血,能温通经脉而止痛;配伍柴胡辛凉疏散透热,助君药解热散邪。柴胡还能入少阳而散邪,可防止由于正气不足引发邪气向少阳经传变,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方中佐药从功能上可划分成两个药群,即祛痰药群和健脾益气药群。其中祛痰药群的配伍非常有特点,体现了治痰的三个基本思路:一是以前胡降气化痰止咳,治贮痰之器;二是以茯苓健脾渗湿,塞生痰之源;三是桔梗配伍枳壳,一升一降,条畅胸膈之气,使气顺则痰消。健脾益气药群由人参、茯苓组成,取扶正祛邪之意。佐使药炙甘草,和中调药。煎服时再加薄荷和生姜,以助散表之力,同时生姜还可温中和胃,鼓舞脾胃之气。

败毒散原用于治疗小儿外感时疫。小儿体质娇弱,易虚易实,祛邪则易伤正,故在治疗中需注意顾护正气。某些成年人平素无明显异常,但劳力后较易出现疲劳,此类人也存在气虚的倾向,因此在治疗中也应注意正气的保护。本方中配伍人参以扶正祛邪,但用量很小,仅占全方用量的1/10;入汤剂时配伍1~3克即可。

此外,本方还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邪欲传里、水寒之气下迫阳明所致的下利、痢疾初起,以其发散之力,使内陷阳明的寒邪外出而解。本治法又被称为“逆流挽舟”之法。【应用点睛】

败毒散配伍用药涉及面广,寓散寒祛湿(如羌活、独活)、透热散邪(如柴胡、薄荷)、益气扶正(如人参)于一方,因此对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表证,均可加减运用。如风寒重可加麻黄、荆芥、防风等;热重可加石膏、黄芩、葛根等;湿重可加苍术、半夏、陈皮等。本方对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外感性高热、空调冷气综合征、流行性腮腺炎等均具有很好的疗效,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解表方之一,堪称感冒“通治方”。

由于本方疏风散表、散寒除湿力强,对于风寒湿邪郁于皮肤引起的风疹、湿疹瘙痒以及过敏性荨麻疹均可治疗,取“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名言名句】《寓意草》:“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驱之。其发汗时,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去生远矣。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9]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难点注释】

[9]曷(hé):何,什么。【歌诀总括】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温里助阳的作用。对于素体阳虚、感受风寒的患者,需采用表里并治的方法方能取效。【歌诀详解】

本方主治阳虚外感,方证中有一组特殊的症状表现,即发热、脉沉。通常情况下,感受风寒邪气后,卫气奋起而抗邪,阳气外走肌表,当见脉浮。而本方外有表证而脉反沉,其原因就在于素体阳气不足,风寒外袭,阳气益馁,无力出于肌表抗邪,故脉不浮反沉。因此在本方证中,患者恶寒的症状明显,表现为恶寒重而发热轻。故治疗以温阳散寒两法并用。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阳散寒,以振奋阳气,鼓邪外出,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配伍。更加细辛,入肺、肾经,能散深部之寒邪,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散邪,又可鼓动肾中之阳气,协附子温里。

本方还可治疗暴喑,症见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同时伴见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咽喉为肺之门户,少阴肾经循咽喉系舌本。本方所治暴喑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邪气,上阻肺窍、下闭肾气所致。麻黄宣肺散寒;附子温助肾气;细辛辛香走窜,贯通气机,有宣上温下、通窍启闭之功。本方用于治疗暴喑和阳虚外感,属异病同治之法。【应用点睛】

本方为治疗阳虚外感的代表方剂,可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暴喑、过敏性鼻炎、寒冷性荨麻疹、冷空气过敏症等属阳虚感寒者。

此外,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麻黄具有兴奋心脏的功用,附子更是强心佳品,因此本方对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等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由于附子和细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因此本方还常用于牙痛、关节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癌性疼痛等痛证的治疗。【小结】

解表剂主要用于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根据功效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1)辛温解表:此类方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其中麻黄汤麻、桂并用,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以及一切营卫不和的杂病。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之力较强,且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兼有口苦微渴等里热证者。小青龙汤长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适用于素有寒饮又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者。(2)辛凉解表:此类方剂适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的表证。其中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但银翘散解表之力大,且能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犯卫之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症,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解表之力轻,重在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较轻,邪在肺络,以咳嗽为主症者,为辛凉轻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长于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适用于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肺热咳喘证,应用时当根据发热轻重与汗之有无而酌定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适用于风寒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嗌干,眼眶痛,脉浮微洪等症。升麻葛根汤解肌清热而透疹,适用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3)扶正解表:此类方剂适用于正虚而感受外邪之证。其中败毒散发散风湿,益气解表,适用于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痢疾初起见表寒证者亦可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解表,温里助阳,适用于素体阳虚,感受风寒者。第二章泻下剂

里实法当泻下医,寒热燥结水饮齐。

大承气主急攻下,痞满燥实诸症愈,

阳明腑实腹满痛,热结旁流治法一。

大黄牡丹疗肠痈,湿热瘀结是病机。

寒积内结当温下,实寒大黄附子医,

温脾证因阳气弱,扶阳益脾逐冷积。

麻仁丸主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

肾虚精亏肠中燥,济川温肾填精奇,

纯补无泻法独善,以补为通燥结利。

悬饮水肿饮壅盛,非为十枣病难医。【歌诀详解】

里实证包括寒积里实证、热结里实证、燥结里实证和水饮壅盛证,均应使用泻下法治疗。大承气汤攻下力峻猛,临床以“痞满燥实”四证为应用指征;若见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症见腹满疼痛拒按,均可以此方治疗。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是因湿热瘀结于肠腑所致。寒积里实证当用温下法治疗,寒积实证宜用大黄附子汤;脾阳虚弱,冷积内停证宜用健脾温阳、散寒通滞的温脾汤。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以大便干、小便数为辨证要点;肾虚津亏所致的肠燥便秘,当以济川煎温肾通便,该方用药纯补无泻,以补为通。水饮壅盛或悬饮实证,非常规药物可以治疗,当以十枣汤峻下逐水方能取效。第一节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歌诀总括】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猛通下阳明热结,以保存津液的作用。除大承气汤外,还有另外几张泻下阳明热结的方剂,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歌诀详解】

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重要方剂。阳明腑实证由外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积滞互结成实所致,其症状表现非常复杂。实热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脘腹痞满,频转矢气;严重时,邪热蒸迫津液外出,从燥屎旁流下,色黑臭秽,形成“热结旁流证”。邪热上扰心神,见烦躁、神昏,甚至出现发狂等神志异常。热伤津液,故见舌苔焦黄或焦黑燥裂;津液大伤,筋脉失于濡养,可见四肢抽搐,发为“痉病”。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热结内阻,热迫津液从手足而出,故见潮热、手足阵阵汗出;如气机阻滞不通,阴阳之气不得顺接,还可见手足厥逆而腹中热,称为“热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热症状表现各异,但均由“实热内结,耗伤津液”所致。前人将本证候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作为临床辨证指征。“痞”为自觉脘腹闷塞;“满”指脘腹胀满;“燥”是肠中燥屎干结难下;“实”指大便秘结不通。

方中用药分别针对“痞、满、燥、实”四证。生大黄为君,攻积泻热,荡涤肠中积滞,以治“实”;臣以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润肠通便,以治“燥”;佐用枳实行气散结,以消“痞”;厚朴宽肠下气,以除“满”。四药同用,痞满燥实皆消,共成“峻下热结、急下存阴”之法。

本方用于治疗热结旁流时,“旁流”为表象,燥屎内结为本质,此用法属“通因通用”之法。

本方用于治疗厥证时,手足厥逆为表象,实热积滞内结为本质,此体现了“寒因寒用”之法。

根据证候轻重不同,可对大承气汤进行加减化裁使用。阳明腑实轻证,见大便不通,而燥结不明显时,可去芒硝,变为“小承气汤”;当以阳明燥热为主,大便不通,胀满不甚时,可去枳实、厚朴,加入炙甘草,缓下热结兼和胃气,成“调胃承气汤”。【应用点睛】

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证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属于实热与积滞互结者。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歌诀总括】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组成,用于治疗肠痈初起,症见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歌诀详解】

大黄牡丹汤是治疗肠痈初起的代表方剂。其症状表现独特,可见右下腹疼痛拒按,甚至可触及包块,右足屈曲不得伸,伸则痛剧,类似于现代医学中阑尾炎的症状。

本证由湿热蕴蒸肠腑,气血凝滞所致。因此本方从热、瘀、湿、结病机四个环节入手,以泻热散瘀、散结消肿为立法,对本证进行治疗。方中以大黄、丹皮共为君药,泻热逐瘀,荡涤肠腑中的湿热瘀结;配伍桃仁活血破瘀,芒硝软坚散结;佐以冬瓜仁清热祛湿,且能排脓消痈。

值得一提的是方中大黄的用法。大黄是最为常用的泻下药,但是对大黄功用的理解却绝不能仅限于此。大黄还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利胆退黄等多种作用。在本方中,主要利用大黄的逐瘀泻热作用,使肠中的瘀结得散,并使湿热瘀结从下而解,同时达到祛瘀生新、改善肠道循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目的。【应用点睛】

从本方描述的症状而言,非常类似现代医学中的阑尾炎,这就很容易将本方的应用与阑尾炎直接等同起来。实际不然,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阑尾炎都适合用本方进行治疗,本方对单纯性阑尾炎比较适宜,而化脓性阑尾炎则仍需要及时的手术治疗;另一方面,其他疾病如急性盆腔炎、附件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不完全肠梗阻等属湿热瘀结者,也可采用本方进行治疗。第二节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歌诀总括】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和细辛组成,长于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为温下的代表方剂。【歌诀详解】

本方所治寒结里实证是由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腑所致。寒积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寒邪内阻,阳气被郁,失于温通,故腹痛,手足厥寒;阳郁化热,则见发热,这也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虚的表现。故本方以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为立法。

方中以附子配伍大黄共为君药。大黄泻下力猛,但为苦寒之品,非寒积所宜;同时配伍附子,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的寒性,变苦寒之品为温通之剂。此处大黄的用法为“去性存用”。同时配伍辛温的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全方以祛邪为主,散寒攻下力专。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煎煮时间以调控药效强度。体质强盛的人,大黄的煎煮时间宜短;而体质稍弱的人,可增加大黄的煎煮时间,以缓和泻下之力。【应用点睛】

本方通腑止痛作用优异,可用于肠胃寒结所致便秘的治疗。除此以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属于寒邪与积滞互结者也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还将本方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治疗。肾功能下降使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从而形成对机体的损害。本方可通过通导大便的方法,使体内氮质和多余水分得以排出。该方法是目前尿毒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资借鉴。【名言名句】《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歌诀总括】

温脾汤由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当归、芒硝和大黄组成,全方寒热并用,善治阳气不足,寒积内停。阴寒与积滞互结,脐腹绞痛症状明显。【歌诀详解】

本方主治的冷积内停证,是由脾阳不足引起。中阳不足,不能温煦,寒从中生;饮食不得运化,积滞内停于肠腑,故见大便秘结,脐腹疼痛,伴见手足不温。注意温脾汤中无发热的症状,这也是本方与大黄附子汤的重要区别,显示了正气的虚实差异。

方中以附子和大黄并为君药,温阳通下,攻下冷积。其中大黄的用法为“去性存用”。配伍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攻下;干姜温补脾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共为臣药。佐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攻下而不伤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全方温散、攻下、补益三法并用,寓温补于攻下之中,适用于阳虚邪实的寒结证。

除便秘外,本方还可以治疗寒积内停所致的下利赤白。由于脾阳不足,运化不利,积滞内停,湿浊之气腐蚀肠络,则可引起下利脓血。本病表现虽与便秘差异较大,但病因均为阳虚积滞内停,故属“异病同治”之法。【应用点睛】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属于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者。近年来,在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等的治疗中应用日渐广泛。第三节润下剂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伤寒论》[1]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难点注释】

[1]脾约:即脾约证。本证为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但输膀胱,以大便干结、小便频数为辨证要点。【歌诀总括】

麻子仁丸由麻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和白蜜组成,主治脾约证。【歌诀详解】

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脾约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布散,只输膀胱,故小便频数;同时,由于津液亏少,肠道失于濡润,故见大便干结。依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本方以润肠通便、行气泻热为立法。

方中以麻仁为君药,润肠通便,养血润燥。配伍杏仁润肠通便,且能降肺气,有助大肠之气通降;白芍敛阴养血,濡润肠道,并能缓急而止腹痛。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同小承气),行气泻热,泻下通肠。上述药物以白蜜为丸,一则白蜜质润可润肠通便;二则取其甘缓之性,缓和小承气泻下之力。制丸后药力更加缓和,加之服用时由小量开始,不效渐加,更体现出本方缓下之意。【应用点睛】

本方在便秘证的治疗中应用极多,对习惯性便秘、慢传输型便秘、药源性便秘、糖尿病便秘等属胃热肠燥者均有很好疗效。此外,根据本方“大便干、小便数”的临床应用指征,对具有上述特征性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口腔溃疡等杂病,均可应用本方进行治疗。【名言名句】《伤寒明理论》:“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歌诀总括】

济川煎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和枳壳组成,治疗肾虚津亏导致的肠燥便秘。本方主用补法,为“寓通于补”、“以补为通”的代表方。【歌诀详解】

济川煎是治疗肾虚便秘的代表方剂。说到肾虚便秘,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肾阴不足,失于濡养而引起的便秘。那么,肾阳虚是否能引起便秘呢?答案是肯定的。当肾阳不足时,阳气鼓动无力,下焦津液不得敷布,肠道津亏,燥结内停。济川煎所治疗的肾虚便秘,就是肾阳不足引起的便秘。其辨证要点除大便不通外,还有肾阳虚的代表症状,即腰膝酸软而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本方立法、用药别具特色,全方通过补肾填精以润肠通便,方中未用通下之品,为“以补为通”的代表方剂。方中以肉苁蓉为君,温肾填精,润肠通便;辅以当归、牛膝养血益阴,取“阴中求阳”之意,并能润肠通便;泽泻渗湿利浊,泻肾阳不足所生之肾浊;枳壳与升麻相配,入阳明经,枳壳下气宽肠,助燥结下行,升麻升提气机,清阳升而浊阴降,有“欲降先升”之意,升降相配、条畅气机而助大便下行。诸药相伍,既可温肾填精以治本,又可润肠通便以治标,未用泻下之品,而成通便之功。【应用点睛】

本方主要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慢传输型便秘以及糖尿病便秘等,应用时以肾阳不足、津亏肠燥为使用要点。【名言名句】《景岳全书》:“便秘有不得不通者,凡伤寒杂证等病,但属阳明实热可攻之类,皆宜以热结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气已虚,既不可泻而下焦胀闭,又通不宜缓者,但用济川煎主之,则无有不达。”第四节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2]

十枣非君非汤剂,甘遂芫花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水饮实证用之宜。【难点注释】

[2]君:君药。【歌诀总括】

十枣汤药物由甘遂、大戟、芫花和大枣组成,以大枣煎汤送服三药散剂,对于体质壮实痰饮壅盛的人,十枣汤的治疗效果非常好。【歌诀详解】

十枣汤所治病证为悬饮和水肿。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故见胸胁作痛,咳唾引痛胸胁,短气而喘。水饮泛溢于四肢,则一身悉肿;水湿趋下,故身半以下肿甚;三焦气机阻滞、水道不通,故大小便不利。

因本方为水饮壅盛实证,一身上下悉肿,情势急迫,非治疗常规水肿、痰饮的发汗法、燥湿法、化湿法、渗利法等所能解决,需采用峻下逐水的方法,将水邪迅速驱除。方中甘遂、大戟、芫花三味并用,峻下逐水,使水邪从大小便解。但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伍用大枣十枚,煎汤送服上药,缓和三药的峻烈之性,并降低毒性;且能和中护胃,防伤胃气;并通过补脾,使土旺而能制水。【应用点睛】

本方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恶性胸水、肝硬化腹水以及慢性肾衰竭等疾病的治疗。由于本方药力峻猛,用药时注意保护正气。也可以枣肉为丸,变汤剂为丸剂以缓和药性。三味逐水药不入煎,需现配现用,晨起空腹服用。药物用量宜从小量开始,视患者身体状况调整用药,如正气尚足,邪气未尽,可再投本方;如正气已虚,则需暂时停药,或与健脾药交替服用。本方使用时,但求中病即止,不可过量;得下利后,宜服糜粥以调养脾胃。【名言名句】

柯琴(《伤寒附翼》):“仲景利水之剂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或利而无汗,病一处而已。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内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痈,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隔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渗泄之品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一举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主宰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枣之大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小结】

泻下剂是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按其功效不同,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四类。(1)寒下: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均能泻下热结。但前者以峻下热结而通便为主,为治疗胃肠实热积滞而致之大便燥结的主要方剂;大黄牡丹汤泻热散瘀,散结消肿,是治疗肠痈初起的代表方。(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均能泻下寒积。但大黄附子汤并能温经散寒,主治寒实内结所致的便秘;温脾汤并能温补脾阳,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阻之便秘,或久痢赤白者。(3)润下:麻子仁丸、济川煎均能润肠通便。前者并能泻下热结,主要用治胃肠燥热,大便秘结之证;后者并能温肾益精,主治肾虚精血亏少所致的大便不通。(4)逐水:十枣汤能峻下逐水,逐水之中兼有培土扶正之功,主治水肿腹胀实证以及悬饮。第三章和解剂

和解剂里三部曲,和解调和两相宜,

半表半里和解妙,肝脾胃肠调和效。

小柴胡汤少阳证,但见一证百病疗,

少阳阳明大柴胡,蒿芩清胆湿热除,

阳郁四逆四逆散,痛泻要方痛泻兼,

肝郁血虚逍遥遣,寒热虚痞泻心全。【歌诀详解】

和解剂主要采用和解和调和的方式,针对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肝脾不和及胃肠不和的病证进行治疗。其中小柴胡汤是少阳证的主方,且病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中的一证便可使用。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治疗,而少阳湿热证则为蒿芩清胆汤的主治专长。阳气内郁的四肢厥逆用四逆散,肝脾不和之痛泻用痛泻要方,肝郁血虚脾弱证则用逍遥散以复逍遥自在,对于胃肠不和引起的寒热错杂之虚痞则以半夏泻心汤治疗。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1]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2]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难点注释】

[1]和解:此处指和解少阳。为疏通表里,治疗伤寒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病见少阳证的一种方法。

[2]少阳百病:属少阳证的多种不同病证表现,为同证异病。【歌诀总括】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可以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及其同证异病的多种病证,是和解少阳治法的代表方剂。全方药物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