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7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专业基础全真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02:36:1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7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专业基础全真题库

中公2017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专业基础全真题库试读:

前言

自2003年教育部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制定“凡进必考”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制度以来,教师招聘考试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由各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发布招聘简章,应试者经过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等环节,直至被录用。

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考试已经成为吉林省高校应往届毕业生最为关注的考试之一。

这一考试有两大特点,一是名额较多。吉林省每年都会定期地举行考试,且选拔人数每年都将近三千名,给高校应往届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二是待遇较高。被录用的人员工资待遇与当地同级公办教师平均水平一致。

因此,每年吉林省有近万考生参与这些名额的角逐。为帮助广大考生迅速掌握考试内容、精准把握考试脉搏,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在多年教学研发的基础上,编写了本套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教材。本题库具有以下特点:

中公题库特色一 突破思维专项特训强化练习

本题库以专项特训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考试重难点进行系统地梳理,并对真题归纳整理,剖析命题规律,科学预测考试趋势,旨在帮助考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考试规律。

中公题库特色二 紧扣考情梳理复习备考脉络

本题库依据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要求,在每章伊始设计了层次分明的知识梳理图,帮助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此外,结合历年真题梳理出考试重点和难点,帮助考生抓住考试热点,轻松备考。

中公题库特色三 详解真题掌握考试命题规律

本题库“历年真题精讲”板块收录了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近几年各地市真题,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剖析,整理出规范详细的参考答案,帮助考生提升考试技能。“真题分析与预测”板块对历年真题的常考知识点、考试题型进行了分析,总结命题规律,对考生起到提示和指引作用。

中公题库特色四 精选习题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本题库所涉及的每一道题都是由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依据历年真题的特点,精挑细选而成。预测试题的难度、考点分布均与真题契合。希望通过系统的专项特训和模拟训练,达到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的复习效果。第一部分教育学本教材含有高频考点精讲课程 听课地址:c.offcn.com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梳理考试重点和难点

1. 教育、教育学的定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

2. 教育起源学说。

3. 中国、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4. 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历年真题精讲单项选择题

1. 【2014·吉林·单选】提出传统教育思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育家是( )。

A. 洛克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答案】C。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2. 【2013·吉林·单选】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起源说的是( )。

A. 劳动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神话起源说【答案】A。解析: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起源说的是劳动起源说。

3. 【2012·吉林·单选】在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

A. 赫尔巴特

B. 卢梭

C. 杜威

D. 夸美纽斯【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真题分析与预测

1. 常考知识点:本章知识是各个地区的必考内容,特点是内容广泛,多为基础性、记忆性的知识。针对本章知识点杂而多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该部分内容分为三类进行记忆。(1)基本概念。例如教育、教育学、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等概念性知识,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并记忆。(2)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和思想。(3)发展历程。这里提到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模块,一是教育的发展历程,二是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考生需掌握每个阶段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及该阶段的特点。

2. 考试题型: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3. 备考方法: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并配合强化练习不断巩固、熟悉。考生要抓住重点和常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识记。

从历年真题的命题趋势来看,本部分的考查在将来的考试中依然会是重点,但考查形式可能会更加灵活多变,变直接为间接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和记忆,渐进地增加难度。考前预测一、判断题

1.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思想。( )

2.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方法论。( )

3. 从广义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4. 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专著。( )

5. 教育的多元化指办学主体层次的多元化。( )

6.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

7.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归属问题。( )

8. 提出高速度、高难度教学原则的是苏霍姆林斯基。( )

9. 教学相长最早出于《大学》。( )

10.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他动物界没有。( )

11. 根据教育的定义,“教育”就是“学习”“灌输”和“德育”。( )

12.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

13. 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功能。( )

14. 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1. 卢梭崇尚自然,他认为教育的归宿是( )。

A. 儿童的知识掌握程度

B. 儿童的升学

C. 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D. 儿童的就业

2.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天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 科学性

B. 价值性

C. 生产性

D. 未来性

3.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学校( )。

A. 只有课堂教学活动

B. 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

C. 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

D. 只有课外校外活动

4. ( )水平的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有“判断”“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A. 理解

B. 知识

C. 分析

D. 评价

5.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出自于( )。

A. 心理起源论

B. 劳动起源论

C. 生物起源论

D. 需要起源论

6.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 教师中心

B. 学校中心

C. 学生中心

D. 活动中心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 劳动起源论

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生物进化论

8.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9.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A. 教育问题

B. 教育规律

C. 教育价值

D. 教育现象

10. 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A. 《大教学论》

B. 《学记》

C. 《普通教育学》

D. 《教育论》

1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12. 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 )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13. 《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古人( )的教学原则。

A. 长善救失

B. 尊师重道

C. 启发诱导

D. 教学相长

1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 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 初生婴儿吸奶

C. 成人学开车

D. 木匠教徒弟手艺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是( )。

A. 全面和谐教育

B. 发展教育

C. 素质教育

D. 人文教育

16. 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 )是教育的构成要素。

A. 教育活动

B. 教育影响

C. 教育场地

D. 教育制度

17.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黄炎培

C. 蔡元培

D. 杨贤江

18. 狭义的教育是指( )。

A. 课堂授课

B. 文化传授

C. 人才培养

D. 学校教育

19.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 )。

A. 一般发展

B. 特殊发展

C. 全面发展

D. 个性发展

20. 在下列哪部著作中,提出了学习的过程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A. 《学记》

B. 《论语》

C. 《大学》

D. 《中庸》

21. 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

A. 斯宾塞的《教育论》

B. 洛克的《教育漫话》

C.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2. 提倡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人物是( )。

A. 华生

B. 杜威

C. 柏拉图

D. 洛克

23. 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赫尔巴特

24. 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下列观点不属于朱熹的教育主张的是( )。

A. 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之本

B.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C.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D.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

持志『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判断题

1. 【答案】×。解析:教育平等主要是指教育公平。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古代社会没有真正的教育平等,教育仍具有阶级性。

2. 【答案】√。解析: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3. 【答案】√。解析: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4. 【答案】×。解析:《学记》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其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5. 【答案】×。解析: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6. 【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7. 【答案】×。解析: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8. 【答案】×。解析:提出高速度、高难度教学原则的是赞可夫。

9. 【答案】×。解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 【答案】√。

11. 【答案】×。解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12. 【答案】√。

13. 【答案】×。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4. 【答案】×。解析: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

1. 【答案】C。解析:卢梭将培养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的道德公民作为其教育理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通过自然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故本题选择C。

2. 【答案】D。解析:题目中所引用的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现代教育对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表明现代教育具有未来性的特征,所以选择D项。

3. 【答案】B。解析:《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

4. 【答案】D。解析:教育家特内曾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基本思想创立“布卢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该提问模式把教学提问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水平。评价水平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价值观、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伦理行为进行判断或选择,还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答案】A。解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人物有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因此,本题选A。

6. 【答案】A。解析: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提出的“三中心”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与他对立的现代学派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是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儿童(学生)中心。

7. 【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坚持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8. 【答案】B。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政治学》中;《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其作者是昆体良;《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代表作。

9. 【答案】A。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

10. 【答案】A。解析: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育论》的作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11. 【答案】B。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12. 【答案】B。解析:近代教育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13. 【答案】D。解析:这句话意思是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教学相长。

14. 【答案】B。解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初生婴儿吸奶属于吸吮反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本能动作。其他三项均属于教育现象。

15. 【答案】A。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培养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故本题选A。

16. 【答案】B。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7. 【答案】A。解析: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18. 【答案】D。解析: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19. 【答案】A。解析: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因此选A。

20. 【答案】D。解析: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很多,其中《礼记?中庸》里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过程。

21. 【答案】D。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2. 【答案】B。解析: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的生长过程。

23. 【答案】C。解析:康德首次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

24. 【答案】C。解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选自于《礼记·学记》。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知识梳理考试重点和难点

1. 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 教育对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影响。真题分析与预测

1. 常考知识点:近几年的真题虽没有针对本章进行考查,但本章属于教育学知识的基础章节,也同样重要。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对教育的发展与制约的具体表现、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等可能是考查的内容。

2. 考试题型:以后的考试可能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 备考方法:掌握知识结构,并对重点部分准确识记,熟悉同一知识点通过不同题型进行考查的作答方式。考前预测一、判断题

1.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权。( )

2.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 )

3.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应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 )

4.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在确定培养人的规格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

5.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低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 )

6. 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7.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所以,教育既受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二、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么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这段话表明了( )。

A.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B. 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C. 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个人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我国古代政治家重视通过学校阵地来“化民成俗”,可见他们重视教育的( )。

A. 生产力功能

B. 文化功能

C. 人口功能

D. 政治功能

3.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 学校教育

B. 高新技术的应用

C. 科学理论的产生

D. 完善的社会制度

5. 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 经济

B. 育人

C. 政治

D. 文化

6. 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

A. 选择功能

B. 发展功能

C. 传递功能

D. 保护功能

7. 德国通过洪堡教育改革,为德意志的统一和腾飞奠定基础;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帮助美国最终跻身世界第一的强国;苏联通过教育改革,经济在20世纪50~70年代与美国分庭抗礼……这些事实都说明,教育对( )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实力

D. 科技实力

8. 下列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教育与生产力同步

B.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C.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

D.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9.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A. 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 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 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10.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 精神或观念

B. 物质环境

C. 建筑与设计

D. 自然生态

11. 直接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

A. 生产力水平

B. 科学水平

C. 文化传播

D. 政治经济制度

12. 纵观社会历史进程,教育发展与其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B. 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D. 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13.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制于( )。

A. 生产力

B. 政治

C. 文化

D. 社会

14.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和民主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 发展功能

15.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传递和保存文化、改造文化和( )。

A. 仰慕文化

B. 活化文化

C. 敬重文化

D. 遵守文化『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判断题

1. 【答案】×。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2. 【答案】√。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性质等。教育也会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但是,教育不能决定政治经济的变化。

3. 【答案】×。解析: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教育可能和经济发展同步,也可能教育优先发展,即“教育先行”。在现代社会,提倡教育优先发展。

4. 【答案】√。解析: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5. 【答案】×。解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水平低不一定教育发展水平低。

6. 【答案】√。

7.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 【答案】B。解析:马克思的话强调了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 【答案】D。解析:“化民成俗”出自《学记》,意为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反映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3. 【答案】A。解析: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 【答案】A。解析: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

5. 【答案】A。解析: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6. 【答案】A。解析:文化的选择功能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题干说明教育内容是对文化的“吸取”和“清除”,这体现了教育内容是从文化中精选出来的,所以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7. 【答案】A。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德国、美国、苏联这些国家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教育改革,因此,这表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8. 【答案】A。解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可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9. 【答案】B。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10. 【答案】A。解析:学校文化由精神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构成,其中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1. 【答案】D。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表现:(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也就直接制约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

12. 【答案】B。解析:政治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但是二者常常并不平衡,教育有时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有时又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13. 【答案】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14. 【答案】B。解析: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榜样的影响和组织受教育者参加校内外政治活动,来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15. 【答案】B。解析: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B。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知识梳理考试重点和难点

1.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 学校教育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历年真题精讲单项选择题

1. 【2015·吉林·单选】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体现了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 )。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不均衡性

D. 顺序性【答案】B。解析: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答案为B项。

2. 【2014·吉林·单选】“幼儿园小学化”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

A. 互补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不均衡性【答案】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3. 【2012·吉林·单选】“孟母三迁”说明在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 教育

B. 环境

C. 遗传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答案】B。解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4. 【2012·吉林·单选】教师把握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这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 不均衡性

C. 稳定性

D. 个别差异性【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说明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出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教育。真题分析与预测

1. 常考知识点:(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避免“一刀切”,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平衡性要求要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另外,本部分内容常结合《学记》中教育名言或俗语进行出题,考生需要不断积累,做到熟练判断。(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遗传作用强调“前提”和“基础”;环境作用,注意结合教育名言、俗语等进行分析判断,其中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知识点需要掌握;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强调“决定”作用;学校教育作用,强调“主导”作用,并需要识记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其表现。(3)不同时期儿童发展的特征。需要重点识记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这一知识点。

2. 考试题型: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3. 备考方法:本章内容需要认真理解,不断积累,重点考点熟练识记。其中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应重点掌握。

从历年真题的考查情况来看,本章考点比较集中,重点突出,以客观题为主,但根据试题整体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趋势来看,主观题很可能成为以后考题的一种形式,需要考生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理论阐释。因此,考生需要通过大量题型的练习,总结出题规律,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论述。考前预测一、判断题

1. 学校教育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

2. 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是零星的、无计划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

3.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无条件的。( )

4. 孟母择邻的故事表明环境因素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变化。( )

5. 遗传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影响儿童发展的后天因素主要是营养、睡眠和适宜的运动。( )二、单项选择题

1. 学校教育内容按活动的途径可以分为( )。

A.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教育内容

B. 智育、德育、体育教育内容

C. 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D. 课上、课下教育内容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人活动

3.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 )。

A. 决定作用

B. 重要作用

C. 主导作用

D. 核心作用

4.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相互作用论

5.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A.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 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 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6. 关于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 在人的发展中起塑造作用

D. 在人的发展中起定型作用

7. 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 “孟母三迁”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8. “因材施教”要求教育必须符合人类发展的( )。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个别差异性

9.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赛尔

D. 皮亚杰

10. “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 )功能的重要性。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职业化

D. 主体化

11. 人的发展需要经过乳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等时期,这表明人身心发展具有( )。

A. 稳定性

B. 可变性

C. 差异性

D. 阶段性

12. 以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是(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 自我教育

13.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

B. 可逆性

C. 模仿期

D. 关键期

14.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判断题

1.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主观能动性。

2. 【答案】√。解析: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人的知识、兴趣、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特点无不与周围环境有关,但环境既可以使人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往坏的方向发展,因此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具有零星的、无计划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特点。

3. 【答案】×。解析: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越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人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4. 【答案】×。解析: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无法决定人的身心发展变化。

5. 【答案】×。解析:影响儿童发展的后天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

1. 【答案】A。解析:学校教育内容按活动的途径可分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教育内容。

2. 【答案】B。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的是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 【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4. 【答案】A。解析:父母的遗传素质决定了孩子的本性,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5. 【答案】B。解析:环境决定论又称外铄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主要有洛克、华生和斯金纳等。题干表述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观点。

6. 【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为:(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 【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D选项是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8. 【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即主张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符合人的个别差异性。

9. 【答案】C。解析:格赛尔根据“双生子爬梯试验”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0. 【答案】B。解析:“狼孩”和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一样,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尽管有健全的躯体,却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11. 【答案】D。解析:人的发展要经过乳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等时期,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12. 【答案】A。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3. 【答案】D。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期,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错过了关键期,补救教育往往不成功。

14. 【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学工作要循序渐进;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要抓住成熟期或关键期进行教育。因此,本题选D。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梳理考试重点和难点

1. 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功能。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3. 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4.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5.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年真题精讲一、判断题

1. 【2014·吉林·判断】我国教育目的应当坚持全面的人才观,既包括培养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培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 )【答案】√。

2. 【2013·吉林·判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答案】√。二、单项选择题

1. 【2015·吉林·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途径是( )。

A. 教劳结合

B. 课堂教学

C. 课外活动

D. 班级活动【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答案为A项。

2. 【2012·吉林·单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人力资本理论

C. 社会化理论

D.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真题分析与预测

1. 常考知识点:(1)教育目的的含义、意义与功能。(2)教育目的的理论。需要重点掌握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观点及代表人物。(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方针。需要理解记忆。(4)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需要掌握这一学说的具体内容。(5)全面发展教育,熟悉五育的内涵及地位。(6)素质教育,需要重点识记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2. 考试题型:本章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 备考方法:本部分内容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对于考查含义类的知识,需要准确识记。此外,素质教育这一命题应结合教育实践,高度重视,做到全面分析阐释。

结合真题考查的知识点,教育目的这章的考查重点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基本会围绕常考知识点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夯实基础,准确识记,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要准确全面作答。考前预测一、判断题

1.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

2.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当前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

4.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5. “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 )

6. 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

7. 我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 )

8. 素质教育就是多组织课外、校外兴趣小组,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才艺。( )二、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

A. 学科的教学目标

B. 班级的教学目标

C. 课程单元的教学计划

D. 教师的教学目标

2. 下列( )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A. 教育功能

B. 娱乐功能

C. 健体功能

D. 个体享用功能

3.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A. 面向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

B. 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一技之长

C.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D. 面向残疾儿童、努力提高其基本素质

4. 编制教学目标时要确定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有( )。

A. 现实的直接需要

B. 未来的间接需要

C. 以往的回顾需要

D. 利于发展的现实或未来的需要

5. “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马卡连柯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教育目的所持的观点是(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能力本位论

D. 知识本位论

6. 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实现,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的理论是( )。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形式教育论

D. 实质教育论

7. 我国教育目的中关于社会性质的规定是( )。

A. 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

B.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C.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D. 教育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

8.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柏拉图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布鲁纳

9. 培养劳动者是( )。

A.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 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 学校教育质量标准

10.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从教育目的的理论角度来说,属于( )。

A. 社会本位论

B. 科学本位论

C. 宗教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11.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育以人为本

B.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 教育要五育并举

D.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2.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13.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 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14. 下列哪项观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

A. 学生应该什么都学,而且什么都要学好

B. 为减轻负担,不给学生留作业

C. 不要学生考试,尤其是百分制考试

D. 教育应该使学生主动、生动、愉快地发展

15. 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

A.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

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B.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

外在美的统一

D.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16. “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斯宾塞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格鲁斯

17. 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 整体性

B. 基础性

C. 内化性

D. 综合性

18.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 教育目的

B. 教育内容

C. 教育手段

D. 教育结构

19.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20. 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 记忆知识

B. “发现”知识

C. 积累知识

D. 搜集知识

21.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 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科学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22.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根据和标准,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

A. 平衡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导向作用

D. 激励作用

23. 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 教育的方向

B. 教育为谁服务

C.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 教育要怎样培养人

24. 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强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这种观点属于(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形式教育

D. 实质教育

25.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规律

C. 教育质量

D. 教育目的

26.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 高水平的智力

B. 道德修养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7.( )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A. 美育

B. 德育

C. 智育

D. 劳动技术教育

28.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 )。

A. 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B.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C. 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改革

D. 培养外交人才

29. 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的是( )。

A. 德育

B. 智育

C. 美育

D. 劳动技术教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判断题

1. 【答案】√。解析: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答案】×。解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借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

3. 【答案】√。

4. 【答案】√。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 【答案】√。

6. 【答案】√。解析: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定不应违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

7. 【答案】√。解析: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的弊端的集中表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直接动因,是教育界对长期来一直奉行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功能观反思的结果。

8. 【答案】×。解析:有人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的关键即主渠道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二、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答案】D。

3. 【答案】C。解析: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4. 【答案】D。解析: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满足学生现实或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需要。故选择D。

5. 【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6. 【答案】B。解析: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7. 【答案】B。

8. 【答案】C。解析: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为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由此可见,杜威持教育无目的论。

9. 【答案】A。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②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点;④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10. 【答案】A。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题干描述都是为了培养符合政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属于社会本位论。

11. 【答案】B。解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最基本的精神。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基本点。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心内容。

12. 【答案】B。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

13. 【答案】B。解析:斯宾塞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也称为教育预备说,他认为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杜威反对斯宾塞提出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要适应生活,主张“教育适应生活说”,题干所述即为此观点;教育改造生活是陶行知的观点。

14. 【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15. 【答案】D。解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是智育的基本任务。

16. 【答案】D。解析:生活预备说又称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格鲁斯,主要观点是: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斯宾塞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预备说”。

17. 【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的特点:(1)整体性,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基础性,素质教育既要为学生的每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也要为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3)内化性,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4)综合性。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重视并切实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因此本题选A。

18. 【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处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19. 【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0. 【答案】B。解析: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21. 【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这都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22. 【答案】B。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