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经贸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06:52:25

点击下载

作者:金贵 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埃及经贸文化

埃及经贸文化试读:

前言

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所组成的国家,它们使用同一种语言——阿拉伯语,有共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因此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目前阿拉伯国家共有22个,大都分布在中东地区,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也门、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吉布提、毛里塔尼亚、苏丹、索马里、科摩罗。阿拉伯国家总面积约134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亿(2015年),分别占世界的9%和5%。

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历史悠久,处东西方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世纪以后的阿拉伯文化融汇古今东西古老文明,将之贯通传承并发扬光大,集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的阿拉伯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因而起到了传承古代和近代文化、影响西方文艺复兴的作用;在空间上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因而能够构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文化虽然只是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但随着《古兰经》的降示和伊斯兰教的传播,经过短短几十年,这一狭小、贫瘠地域的民族文化就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迅速席卷亚非大陆并进而影响世界。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为代表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当今延续时间长、没有断绝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季羡林先生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阿拉伯地区居其二。创传于阿拉伯部落的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传播到世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是60多个国家和人民的主要信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超过16亿人口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纳忠先生曾说:“伊斯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深入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日益迫切的课题。我国正处在一个学术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理应做出无愧于我国国际地位的贡献。”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都与中阿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紧密的联系。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推动中阿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符合中阿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014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回顾中阿人民交往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中阿人民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探索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相互帮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经过10年发展,论坛已经成为丰富中阿关系战略内涵、推进中阿务实合作的有效抓手。共建‘一带一路’是论坛发展的新机遇新起点。抓住这个机遇,才能确保现在的发展不停步,将来的发展可持续。站在这个新起点上,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才能激发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中阿合作与交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期。2016年1月15日,在习近平主席出访沙特、埃及、伊朗前夕,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这是中阿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该文件的发布,不仅显示了中国对中阿关系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更对中阿关系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为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和深入合作提供了新动力,必将推动中阿关系再上新台阶。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走出去的核心区域,也是这一得到国际社会响应的倡议起步成功与否的关键区域。目前,中国倡导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这是中国在新世纪进一步深化开放布局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机遇。中阿经贸文化合作与交流有广阔的前景。“一带一路”是系统工程,民心相通是该工程的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了解阿拉伯国家及其文化就很有必要。

从文化构成来看,22个阿拉伯国家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虽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但由于受各民族、种族、部落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及政治、经济、教派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文化同中有异,经贸水平参差不齐,各有其特点。从近十年中阿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情况和中阿友好交流的前景来看,进一步增进中阿相互之间的深入了解刻不容缓,中阿民心相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了积极主动地发挥文化研究的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对外开放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的开放战略,促进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国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入了解,不断提升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流和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彼此的关切和加强相互沟通,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中东伊斯兰国家研究所)本着深化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的目的,立足宁夏回族学、中东伊斯兰国家研究的学科优势,整合资源,以宁夏中青年学者为主,通过广泛联系、联合国内主要从事中东研究的机构和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团结协作,共同承担了编写出版“阿拉伯国家经贸文化丛书”的任务。丛书共计22册,22个阿拉伯国家独立成册,每册10万字左右。丛书将以阿拉伯22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发展为线索和背景,图文并茂,采用厚今薄古的方式,全方位介绍当今阿拉伯国家的国情、经贸、文化、中阿交流及其习俗礼仪等各方面知识。突出科学性、知识性、现实性和可读性,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系统而全新的22个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为关心并有兴趣的企业家、商人以及从事对外商贸交流的各界人士,提供翔实而可靠的知识信息。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这套丛书只是国内读者了解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国家的一个小小的窗口。今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这方面的成果会越来越多。希望学术界为中阿文化交流,为中阿关系的持续、健康、顺利发展而努力,奉献更多、更好、更深入全面的成果,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安定而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也是我们不揣浅陋,推出这套丛书的初衷。主编 马金宝2017年4月10日第一章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一 地理位置

埃及(Egypt)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面积1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的60%多一点。埃及北部濒临地中海,东部临红海、加沙地带与以色列,南部与苏丹(北苏丹)接壤,西部与利比亚相邻。埃及大部分领土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西奈半岛是一块北接地中海,南临红海的三角形半岛。西奈半岛的西部边界是苏伊士运河,东北部边界为以色列-埃及国界。1967年以阿战争期间西奈半岛曾被以色列军队占领,但1982年以色列依据与埃及的相关和平条约,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地形上,西奈半岛南高北低,分为北西奈、南西奈两个省份。埃及海岸线长约2900千米。

埃及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交通亚非欧三洲。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最重要的航线之一。二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

埃及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根据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提供的信息,埃及共有26个具有法人地位的行政单位,即省,每个省都包括一定数量的县、乡镇和村。此外,还有卢克索特别市。埃及有217个城市、4617个村落、8个经济区,每个经济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

26个省分别是,开罗(Cairo)、亚历山大(Alexander)、塞德港(Port Said)、苏伊士(Suez)、米尼亚(Minya)、贝尼·苏韦夫(Beni Su Weifu)、法尤姆(Fayum)、艾斯尤特(Asyut)、阿斯旺(Aswan)、索哈杰(Sohag)、基纳(Keener)、达卡利亚(Dakahlia)、布哈拉(Bu Haila)、吉萨(Giza)、西部(Western)、伊斯梅利亚(Ismailia)、米努夫(Minu Fu,又译为曼努菲亚省)、盖勒尤比(Gaileyoubu)、东部(Eastern)、杜姆亚特(Stuart Durham)、卡夫拉·谢赫(Sheikh Village)、红海(Red Sea)、新河谷(New River Valley)、马特鲁(Matruh)、南西奈(South Sinai)、北西奈(North Sinai)。

据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披露的信息显示,8个经济区别是,上埃及南部区、艾斯尤特区、上埃及北部区、开罗区、苏伊士运河、亚历山大、马特鲁区以及三角洲。三 地形地势

埃及的疆土似呈正方形,地形平缓,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之多。尼罗河以西的埃及西部沙漠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埃及北部为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南部为尼罗河谷地,西部有一些盆地,总体地势较低且平坦。地形分为4个自然区: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西部沙漠、东部沙漠、西奈半岛。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错。《列国志·埃及》“地形特点概况”中提到,西部沙漠位于尼罗河西侧,又名利比亚沙漠,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南部平均海拔350~500米,最高的高原海拔高度700~1000米。中部和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100~150米。西部沙漠中由北往南有7块洼地,最大的1块是北部的盖塔赖洼地,面积约1.95万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大部分在海拔下,最低处在海拔以下133米。其他6块洼地素有绿洲之称。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地形与西部沙漠迥然不同,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最高处为沙伊卜巴纳特山,高2187米。

西奈半岛是灰岩高原,南部多山,属红海高地的延伸,平均海拔高度在千米以上。其中,西奈山是埃及最高的山峰,高2637米,相传是摩西受“十诫”的地方。四 河流与湖泊

埃及有两条举世闻名的河流,一条是国际性的尼罗河(Nile),另一条是人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尼罗河全长6000多千米,为全世界最长的河流。埃及文明的发端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因此尼罗河可谓埃及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东北部亚洲和非洲接壤的苏伊士地峡。它连接了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也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的国际海运航道。从苏伊士运河管理局(Suez Canal Authority)公布的信息看,苏伊士运河总长度为193.3千米,其中双向通航的有113.3千米,河面宽313米,其中水深达11米的有225米。欧亚两洲之间的海运货物,80%经过苏伊士运河,全世界油船运油吨数25%经过苏伊士运河,可容纳第四代集装箱船通过。从埃及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

埃及境内也有一些湖泊,比较有名的是曼扎拉湖和纳赛尔湖等。曼扎拉湖(Lake Manzala)位于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半咸水湖,为埃及北部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湖泊,面积为1000多平方千米。曼扎拉湖虽然很长,但是很浅,最深处仅有5英尺。

纳赛尔湖(Nasser Lake),位于尼罗河上游,是埃及建成阿斯旺高坝后形成的巨大人工湖,面积为3000多平方千米。它集灌溉、防洪等功能于一体,对埃及的国计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加伦湖(Qarun),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的法尤姆省,是埃及著名的淡水湖泊。面积为200多平方千米,水较深,是世界上较古老的自然湖泊。加伦湖曾经深受污染之害,但经过环境整治,已经面貌一新。

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位于著名的苏伊士地峡,是苏伊士运河的咸水湖泊之一,面积不大,原来为一盐沼泽地,但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它成为各国船只有序通过运河的起点。

提姆萨湖(Timsah),位于苏伊士运河的中段,位于伊斯梅利亚省,也是苏伊士运河的咸水湖泊之一,面积亦不大,水也较浅。五 气候

埃及全国气候的共性就是,白天气温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比较长,紫外线的强度也比较大,晚上感到凉爽。一年只有两个季节,11月到4月是适合旅游的温和的冬季,5月到10月是不适合旅游的酷热的夏季。埃及季节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白天气温的变化与风的变化。

就降雨量来说,埃及全国干燥少雨。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的地区非常多,大多数的降雨会集中在沿海地区,埃及亚历山大地区的降雨量较多,但年降雨量也只有200毫米左右。

埃及主要有两种气候类型。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后者气候相对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为9~19℃,夏季平均气温为22~34℃。第二节 自然资源一 水资源

根据相关国际标准,埃及人均用水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从降水量看,埃及的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平衡。埃及水资源严重依靠尼罗河与地下水。为了配置好珍贵的水资源,埃及建设了水库及大规模的调水等水利设施,致力于尼罗河的水质保护,发展新区。

根据相关研究,埃及的水资源特点,可用高度复杂性和多变性来概括。这是因为,除了沿北部海滨的狭窄地带外,埃及的降雨量非常小且降雨通常发生在冬天。总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5亿立方米。埃及9000万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尼罗河沿岸,其为埃及供给90%以上的淡水资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写道:“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真是恰如其分。但由于季节不同,埃及段的尼罗河水流量经常发生变化。再加之尼罗河是条国际河流,埃及对尼罗河淡水资源的取用受到相关协议的约束,相关的国际纷争对埃及的尼罗河用水量也带来变动。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尼罗河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埃及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因此水资源安全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如何分配宝贵的尼罗河水资源,开辟供水的新纪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不仅成为埃及,也成为尼罗河流域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二 植物资源

根据考古资料来看,历史上埃及曾有丰美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可由于气候的变迁,如今埃及已经没有丰美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在西奈半岛,由于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少,仅在谷底处生长有刺灌木和草本植物。西奈沙漠的植被生命大多短暂,但南部陡坡及北部高原上长有多年生灌木。多汁及耐盐植物生长在次沙漠的海岸平原,药用及秣料植物则分布广泛。

埃及东部沙漠地带有一自然的奇迹,即号称埃及最大、最美的自然保护区——欧勒拜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有200多种植物资源,既有一年生的,也有常年生的;既有针叶类植物,也有阔叶类植物。树林大多为耐干旱的椰枣树、坚柳,保护区里的芒杏露树也较多。

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区光照充足、水源丰沛、农业发达,是世界长绒棉的主要产地,也是埃及的粮仓,盛产小麦、大米、长绒棉、香蕉、橘子、甘蔗等,这一地区水果品种也很丰富,葡萄、无花果、西瓜品质均良好。

苏伊士运河区伊斯梅利亚的种植业也很发达,生产的优质作物有芒果、草莓、西红柿、花生、芝麻、橄榄和无核葡萄。

在埃及内陆湖和沼泽地,曾布满了纸莎草、芦苇、蔗草植物、羊齿植物和桎柳植物。睡莲为埃及人所珍爱。

如今埃及的农作物还有玉米、黄玉米、叙利亚玉米、高粱等谷物,以及芝麻、花生、向日葵、橄榄、亚麻等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成了织布和制糖的主要原料。水果品种类较多,以柑橘为主,还有芒果、柠檬、香蕉、杏、李子、桃、梨等。三 动物资源

在历史上,埃及就有保护动物的传统。在埃及的历史遗存中就有许多动物壁画和动物木乃伊,这些飞禽走兽的存在及壁画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古埃及人对动物的热爱与保护。

但在现实中,埃及国土90%以上是沙漠,沙漠生态系统决定了生物物种相对单一。由于气候的变化,当年奔行在沼泽和沙漠中的狮子、豹、红额羚、羚羊、土狼等大型动物现已难觅踪迹。尼罗河鳄鱼在埃及境内已基本灭绝。埃及四处可见的动物是骆驼、水牛和驴。鸟类品种相对较多,大约有400种鸟类。尼罗河和内陆湖中约有200种鱼类,如板鱼、鲻鱼、海鲈和虾等。地中海和红海的鱼类品种繁多。

西奈半岛上动物稀少,代表性的种类有高地山羊、羚羊、沙狐、豹、野猫、胡狼、野兔、猬及鼹鼠等,但现在有的也不容易见到。鸟类有隼、雕、鹑、山鹑及松鸡等。

埃及东部沙漠的自然保护区里有珍稀的动物,如野驴、野山羊、埃及蜘蛛、野山兔、蹄兔、沙狐、羝羊、埃及秃鹰、白嘴鸽、茶隼、云雀、山鸽、苍鹭、海鸥、海龟、巨蜥、变色龙等。

埃及的蛇种类较多,有34种之多,其中以眼镜蛇与蝰蛇最为有名。另外,埃及蝎子的种类也有很多。四 矿产资源

埃及已经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燃料矿产主要有石油、煤和天然气。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稀有金属、金、铝土矿、锌、铅、铜等。非金属矿产有磷酸盐、高岭土、石膏、钾盐、重晶石、滑石、石棉、蛭石、萤石、花岗岩、建筑石料及盐类矿产等。要指出的是,埃及矿产资源品种虽不少,但储量较大且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并不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石油。埃及的石油资源相对丰富。埃及的石油产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四块,即苏伊士湾产区、西奈半岛产区、西部沙漠产区和东部沙漠产区。其中苏伊士湾地区的蕴藏量占埃及油气资源的70%强。埃及陆上石油油质较好,油层也厚,但海上的石油则埋藏较深。石油出口一度跃为国家最大的外汇收入。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5亿吨,待发现储量也十分可观,但其可持续的开采远景并非十分乐观。埃及的油田过去集中在苏伊士湾,随着勘探的遍及,如今在西部沙漠和东部沙漠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石油被发现和开采。

其二,天然气。埃及的天然气储量也很可观,在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102个国家中居前20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苏伊士湾与西部沙漠地区,其中尼罗河三角洲的气田最多。然而,随着埃及天然气开采量的下降与国内需求的扩大,埃及有可能沦为天然气进口国。

其三,磷酸盐。埃及已经探明的磷酸盐储量约70亿吨,主要分布在西部沙漠区、尼罗河谷地、红海沿岸与西奈半岛。埃及磷酸盐行业与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埃尔纳斯尔采矿公司(EI Nasr Mining Co.)是该国最大的磷酸盐生产者,年产量100百万吨。尽管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计埃及产量接近350万吨/年,但据了解实际数字远低于这个水平。

总之,埃及金属矿产多数为伴生矿,且储量有限,分布在埃及东部沙漠区、西奈半岛与西部沙漠区等地。第三节 人口与语言一 人口

埃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882年,当时的总人口为670万。埃及政府每十年会有一次人口普查。根据1996年的普查结果,埃及的人口为5930万。而2006年的普查显示,埃及的人口为7650万(包括海外人口),与1996相比,埃及人口增加了1720万,人口增速很快。其中,城市人口占到了42.6%,农村人口占到57.4%。男性占到了51.12%,女性占到了48.88%。6岁以下的人口占到14.09%,6~10岁的占到6.95%,10~15岁的占到10.7%,15~45岁的占到48.2%,45~60岁的占到13.75%,60岁以上的占到6.27%。埃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29%,受到高等教育的只有9.56%。

根据相关初步调查,埃及总人口在2008年已经达到7870万。开罗是埃及也是整个中东、非洲人口最多的城市,2006年开罗本身的人口为680万。而到2013年1月1日,开罗人口是894万,埃及总人口是8466.1万,其中,4岁及以下的有934.2万,5~9岁的有886.9万,10~14岁的有780.3万,15~19岁的有784.3万,20~29岁的有1753.7万,30~39岁的有1190万,40~59岁的有1542.5万,60~79岁的有546.1万,80岁及以上的有48.1万。人口增长过快,青壮劳动力多,是埃及人口两大特点。埃及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7日,埃及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9000万。世界银行认为,埃及的人口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率,到2017年,埃及的人口将达到9500万人。到2050年,埃及人口将达到12180万人。人口持续增长,将会是埃及一个突出的问题。二 语言

语言学家对埃及历史及现实的语言进行研究后得出,埃及先后有埃及语、世俗体、科普特语、阿拉伯语、法语及英语。如今埃及人所讲的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阿拉伯语也是其官方语言。这是伊斯兰教进入埃及,以及埃及长期伊斯兰化的结果。科普特人至少在宗教领域,还保持着科普特语。由于受到西方的殖民影响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埃及,许多人也会说英语与法语。第四节 历史沿革

埃及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最早创造了字母与象形文字。在各宗教典籍中,埃及成为各个天启宗教的聚集地。埃及是法老文明的摇篮,对西方的希腊和罗马文明也有过贡献,产生了科普特文明,如今埃及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载体。从民族文化、政治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角度看,埃及的历史大概经历了下述主要时期:

其一,法老时代。法老时代包括了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980~公元前2475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60~公元前1580年)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公元前1150年)。在此期间,埃及做过波斯的行省。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法老时期的统治就被终结了。

其二,希腊时代。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了波斯势力,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亚历山大按照法老的仪式加冕自己为王,并建造亚历山大城。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亚历山大城一直是地中海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今天,亚历山大城依然发挥着一个大城市的作用。亚历山大病死后,因为其儿子还没出世,为了争夺王位,亚历山大的部将开始相互发动战争。在混战中,他的一位将领托勒密取得了在埃及的合法统治。等万事俱备后,他在埃及自立为王,建立了托勒密王国政权(公元前333~公元前30年),定都孟斐斯。尽管托勒密人十分尊重埃及土著居民的宗教信仰,并向埃及人崇拜的神灵敬献祭品,并为之建立了许多庙宇。但是,埃及人反对以马其顿人为主体民族的托勒密王国的暴动时常发生。再加上托勒密王朝内部的原因,以及与外部罗马人的扩张,公元前30年,罗马人打败了托勒密的最后一位女王,托勒密王国就此消亡。

其三,罗马时代。公元前30年,埃及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但在当时的罗马也是很富有的一个省。在此时期,埃及实行罗马法律,埃及的财富大量被掠夺至罗马。当时的亚历山大不仅是埃及的政治、经贸、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

其四,科普特插曲。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及。公元3世纪,基督教在埃及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公元5世纪,科普特教从基督教中分立出来,科普特语取代了希腊语,成为埃及基督徒的语言。在埃及,科普特人信奉的基督教不同于基督教正统派,被称为科普特教派,其核心的主张是“圣道本质论”。

其五,伊斯兰时代。公元7世纪40年代,阿拉伯人占领了富庶的埃及,埃及由此进入了伊斯兰时代。这个历史阶段又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先后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倭玛亚王朝、阿巴斯王朝、艾赫锡德王朝、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鲁克王朝、奥斯曼时期。埃及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长达近300年。在伊斯兰时代,西方的十字军东征不断,再加之埃及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与冲突,埃及在混乱与繁荣的交替中前行。

其六,近代埃及。1798年,拿破仑率兵进入埃及,占领了开罗、尼罗河三角洲,埃及由此进入近代时期。自此以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地进入埃及,并最终结束了埃及对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关系。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自西方势力进入的第一天开始,就在一直高涨。在此时期,埃及出现了一位难得的民族人物——穆罕默德·阿里。他在军事、工业、农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仿欧性质的改革。

其七,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时期。埃及在长期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各种民族宗教组织相互博弈,对埃及的民族独立起到积极作用。1949年12月,纳赛尔和他的军官朋友们,成立了旨在消灭殖民主义、消灭封建主义、消灭垄断、结束资本对政府的控制、建立公正社会、建立建全的民主生活的“自由军官组织”。经过准备,最终在1952年7月23日,纳赛尔与“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革命,埃及国王流亡到意大利,政变成功,共和国建立。政变后,华夫脱党、穆斯林兄弟会、社会党与“自由军官组织”的斗争继续存在,但纳赛尔与“自由军官组织”成功地掌控住了局面,开创了对埃及具有重大影响的纳赛尔时代。

1970年9月,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萨达特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全掌管了政权。他于1971年制定新宪法,随后发动了与以色列的“十月战争”,后来又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在外交政策上,他实行亲美政策;在经济上,实行改革与开放政策,利用外资,扩大私营企业,鼓励投资,强调政治开放与自由,取消新闻监督。但在萨达特时期,埃及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获得解决。1981年,萨达特被刺身亡。

1981年,萨达特死后,穆巴拉克接任总统职位,埃及进入了穆巴拉克时代。在穆巴拉克时期,多元政治体制继续完善,市场改革与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埃及实施一系列庞大的国家工程,如尼罗河谷南部三角洲的图什卡工程、东北部的塞得港工程、西奈半岛的和平渠工程及开发苏伊士湾北部的工程。穆巴拉克时期,国内各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获得根本的解决,人民生活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大资本继续发展,国内各派政治宗教势力之间的争斗很多,国内政治局面并不是很稳定,政治暴力事件频发,宗教极端势力获得快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常被打断。

在阿拉伯世界发生的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中,2011年2月穆巴拉克宣布正式下台,权力移交军方。这场发生在埃及的运动,是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在这场运动后,穆斯林兄弟会的穆尔西当选为埃及的总统。穆尔西在执政期间加强了总统的权力,修改了宪法。但埃及经济状况很糟糕,国内反对派也时常组织反政府的各种集会,政治冲突时有发生,国内政治对话与和解进程可谓任重道远。2013年7月,民选总统穆尔西因为不接受军方的“路线图”而被下台,曼苏尔接任临时总统。穆尔西还被判处死刑。2014年6月,经过选举,塞西就任新一届埃及总统。第五节 政治制度

古老的埃及为人类社会奉献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各文明古国中率先颁布了宪法,议会制度方面不仅走在阿拉伯世界的前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埃及历史上,1971年9月11日正式颁布的埃及永久宪法,分别在1980年、2005年、2007年、2012年及2014年进行了修订。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体和国家权力的相关细节,奠定了民主议会政体的基础;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以及以伊斯兰教法原则为基准的立法体系;建立了独立于国家机构外的监督体系;规定了人民各项权利和义务;总统有权任命最高宪法法院院长;规定阿拉伯语为国家的官方语言;军队须接受人民监督。埃及政体主要包括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此外还涉及新闻、政党、地方行政和民间社会机构等事务。

其一,埃及宪法的发展。1882年,埃及颁布一部宪法,但被后来的英国殖民者取缔。1923年颁布一部宪法,1930年另立了一部新的宪法。1935年,埃及废止1930年宪法,启用1923年宪法,此宪法一直运行到1952年的七月革命。七月革命之后,埃及的宪法经历了1953年宪法时期、1956年宪法时期、1958年阿联临时宪法时期、1964年阿联宪法宣言时期、1971年宪法时期。1971年宪法被称为永久宪法,地位独特,但此后曾于1980年、2005年、2007年、2012年颁布过四个修订案。2013年,埃及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对2012年的宪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14年1月通过公投,故埃及目前的宪法为2014年宪法。

其二,立法权。1824年,埃及成立了具有议会性质的最高委员会。1829年,埃及成立了协商委员会。1837年,穆罕默德·阿里颁布了国家基本法。1923年,埃及建立了两会制度,即众议院和参议院。1956年,埃及成立民族议会。1971年,民族议会更名为人民议会。1980年,埃及成立协商会议。1984年,埃及第一次根据政党制度举行了立法选举。全国分为48个选区,共选出448名议员,其中专门为妇女设立了31个席位。穆巴拉克时期,埃及人民议会多次宣布解散,后又多次经选民投票选出新的人民议会。2011年2月11日,埃及时任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因国内抗议活动辞职。此后,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接管国家权力,议会解散。后又经过选举,军方向文职机构移交立法权力。2014年,埃及由两院制变成了一院制,取消了协商会议。

其三,执法权。埃及执法权的行使机构,包括国家总统(共和国总统)与政府(内阁)。总统行使执法权,始终致力于落实人民主权,尊重宪法和法律,维护民族团结。

埃及执法权的行使机构还包括政府(内阁)。在实行总统制的埃及,内阁总理相对弱势。总理与各方协商后组阁。现在埃及内阁总理拥有除涉及司法和军事力量以外的权力。

其四,司法权。埃及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其中司法权独立,法院行使司法权,根据法律做出判决。法官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任何权力部门均不得干涉司法事务。但总统有权任命最高宪法法院院长。

其五,新闻。在埃及,新闻自由被认为是独立的民权,新闻机构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其职责。埃及宪法规定,新闻自由受到保障,禁止一切监管新闻的行为。

其六,政党。埃及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西方意义上的政党。但第一个真正具有完整现代意义的政党,是1907年建立的国民党。如今,埃及的政党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其七,地方行政。在法国占领时期,拿破仑把埃及划分为16个郡。后来穆罕默德·阿里掌权时又把埃及划分为14个郡,每个郡分为数个县。英国占领埃及后不久,埃及首次实行了地方管理体制。各地方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管理辖区内的公共设施,审批辖区内的土地改良计划等。

其八,民间社会机构。在埃及,民间社会机构即各非政府机构、工会、行业协会、体育联盟、企业家协会、宗教协会以及其他一些志愿性的、非官方的机构,在国家民族独立和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

近现代埃及政治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强人政治,强人政治一直是埃及政治的最大特点,自纳赛尔开始,埃及的历届总统都较为强势,体现出明显的强人政治特色;二是国家体制西方宪政特色明显,埃及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及政党都体现出西方宪政的特色;三是宗教势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四是军方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第六节 经济发展一 概述

埃及的经济属开放型市场经济。经济规模在阿拉伯世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在非洲地区仅次于南非,但人均国民收入却在整个中东位于第11位。在埃及,第三产业占到总产值的51%,农业占到32%,工业占到17%。可见埃及工业化严重不足。埃及经济的主要支柱是苏伊士运河、旅游、建筑、通信、加工工业、侨汇、石油和天然气。

自1952年独立以来,埃及经济大概经历了如下阶段:

其一,1952~1966年的替代进口与国有化阶段,形成了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以“国有化”为基础和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阶段,由国家主导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始于1957年。需要指出的是,埃及的土地改革也在此阶段中得以成功进行。应该说,国有化减小了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同时,也促使埃及经济快速发展。

其二,1967~1973年战争期间的埃及经济。由于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严重影响了埃及前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的实施与新的工作计划的调整与制订,经济增速降低,并使埃及背负了沉重的外债包袱。

其三,1974~1981年萨达特改革阶段。萨达特继任总统后,埃及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该政策旨在引进阿拉伯国家及其他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利用外资和外援发展埃及国民经济;同时动员本国资金投入,发挥私人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活跃经济,增强国力;改革对外贸易体制,从双边贸易向多边贸易发展,实行进口自由化。改革政策为埃及经济发展带来新生力量,但此时,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较严重。

其四,1982~1990年穆巴拉克执政前期阶段。萨达特之后,穆巴拉克继任总统。在此时期,埃及强调坚持经济开放政策,强调要变消费性开放为生产性开放;坚持发展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坚持对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进行补贴的政策。同时优先发展生产,优先完成未竣工的工程,优先解决人民必需的住房、食品问题。在此时期,埃及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已达652美元。

其五,1991~2007年穆巴拉克执政中期阶段。在此时期,穆巴拉克实行“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计划”,下放国营企业经营权,督促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在经济部门开展私有化改革,采取新的农业发展政策,推进价格改革政策,提高利率与汇率。

其六,2008~2011年穆巴拉克执政后期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与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国家不得不对农业及农业政策进行改革,增加粮食生产。埃及长时间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社会经济、政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国内革命的发生,穆巴拉克下台。

其七,从2012年开始直到2013年7月初。民选总统穆尔西担任埃及总统,埃及的经济压力巨大。埃及在种种压力下,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吸引国外投资,获取国际援助。

其八,从2013年7月4日到现在,因国内形势持续恶化,军方为民选总统穆尔西设立了“路线图”以结束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家走上正轨,但穆尔西拒绝了军方的“路线图”,自己提出的“路线图”也不为军方所接受,最终穆尔西被下台,曼苏尔接任临时总统。埃及国内的动荡还在继续。2014年6月,经过选举,塞西就任新一届总统。塞西总统修建了新苏伊士运河,实行浮动汇率制,努力获得外部的援助,力图改善财政赤字和外汇市场的困境。

总之,历史上埃及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独立初期的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以“国有化”为基础和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逐渐调整为以扩大私有化、缩小公有化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埃及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全面向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转型。

埃及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虽占比重较大,但从整体来看,还是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六成。但由于自然的限制,埃及耕地面积少,粮食不能自给,约七成的粮食需要靠进口。二 经济结构1.农牧渔业

埃及仍然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居多。在埃及,适合人类居住及生产的地方,仅约占国土面积的3%,埃及九成以上的人口聚居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带。2016年,埃及的人口又增加了不少,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持续下降。埃及农业用地

埃及的农业用地,不论是就其总规模,还是就人均占有量来说都很少。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不仅承载着大量的人口,而且还是埃及耕地的主要集中区,这里是埃及的粮棉基地。长期以来,对历届埃及政府来说采取措施积极扩大农业用地规模,都是其极其重要的任务。埃及农业用水

埃及的农业用水,主要有尼罗河水、地下水、降水、农业废水及城市废水的回收再利用。尼罗河是其最重要的用水资源。埃及与苏丹政府达成关于分水的协议,埃及将其中约九成水用于农业灌溉。地下水主要采自尼罗河谷及三角洲含水层。埃及年总降雨量虽少,但也可利用一部分。农业废水与城市废水通过净化也少量用于农业。农业季节及农作物

埃及的农业生产可分为三个季节,从3月到6月为夏季,主要作物为棉花、水稻和甘蔗,棉花因较耗地力,需要轮作;从7月到11月为尼罗河泛滥期,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第三季节是冬季,从11月到3月,气温适宜,保持在12℃左右,没有霜冻,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扁豆和亚麻等。冬季由于是在洪水退后,故耕地面积增大,而水库蓄有足够的水量可供灌溉,因此播种面积最大。而夏季正是尼罗河的枯水季节,灌溉水量不足,播种面积较小。

埃及生产的长绒棉和超级长绒棉闻名世界,因此为棉花高产国之一,棉花被誉为埃及的“白金”。埃及畜牧业及自然鱼类

埃及没有单独的自然牧场,畜牧业主要依靠家庭饲养,特别是靠小型农业生产者饲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埃及畜牧业发展迅速,但仍满足不了本国居民的需要,每年仍要大量进口。另外,由于埃及是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候鸟向非洲迁徙的必经之路,埃及的家禽业还时常受到禽流感的影响。

埃及水产自然资源丰富,盛产鱼类。红海、地中海、尼罗河,以及各种湖泊、水渠等,都是天然的鱼类生产源。水产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

据研究,埃及最早用于养殖的品种是鲤科鱼和胭脂鱼类,后来开始养殖罗非鱼,虾、蟹等甲壳类在埃及一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埃及具有悠久的水产养殖史,主要养殖活动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半集约化养殖是埃及采用的基本养殖方式。除此之外,也有网箱养殖、稻田养鱼等模式。水产捕捞业

埃及政府重视对渔业资源的管理与养护,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下,为保证渔业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管理与养护措施。在此背景下,埃及的水产捕捞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其在渔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如水产养殖业在渔业中所占的比重大。埃及水产品市场

据调查,埃及水产品市场通常被数量有限的大批发商控制,并由他们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确定水产品市场价格。渔民们或自己出售或选择将水产品销售给批发商或零售商。在埃及各大城市,通常会有一个大型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水产品也可以在那里进行拍卖销售。埃及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除本国水产养殖的供给外,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水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石油和天然气

现代经济的实践与科技证明,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资源,在社会的各方面被广泛使用。油气储量

埃及是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油气储量在非洲位居前列。埃及现在是世界上主要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也是非洲最大的天然气市场之一。石油是埃及最主要的能源资源,是埃及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已经取代棉花成为埃及最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埃及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0%和出口收入的40%都来自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埃及的油气产区

据有关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埃及的石油产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四大区域,即苏伊士湾产区、西奈半岛产区、西部沙漠产区和东部沙漠产区。其中以苏伊士湾产区的原油产量最大。主要产油盆地有北埃及盆地(包括北次盆、喀塔拉隆起与阿布古拉迪格次盆)、苏伊士盆地(是埃及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尼罗河三角洲盆地。埃及的天然气主要产自埃及西部沙漠地区。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与政府开采力度的加强,埃及的地中海岸也发现了丰富的储油,那里也将会为埃及的石油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大大延长埃及的石油工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时间。石油产业的发展

埃及是非洲和中东地区最早的产油国之一,其石油工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1910年,埃及第一口油井出油。尽管起步早,但埃及石油产量一直很低,长期以来其勘探地区还不到全国面积的1%。这是因为,当时埃及处在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下,殖民当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只希望埃及成为“大英帝国”的棉花产地,因此对埃及发展石油工业并不是很热衷,还有故意阻碍的行为与意志。与此同时,这时期的埃及石油工业被国外的石油公司掌握着,埃及并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石油工业与企业。

纳赛尔革命后,埃及政府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掌控了国家的石油工业。1956年成立埃及石油总署,1957年又成立埃及石油总公司(EGPC)。后者是埃及石油业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的政策,并同外国石油公司合营。

在纳赛尔时期,埃及的石油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探明储量持续增加。同时,埃及也开始修建一些炼油厂。

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给埃及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埃及的石油工业也受到沉重的打击。20世纪70年代初,埃及政府实施对外开放政策,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经济改革措施,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外国先进技术,并制定了新石油政策,以推动石油工业健康发展。此时期,埃及石油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石油产量一直持续稳定上升,石油已取代昔日棉花的地位,成为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和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1976年,埃及开始成为石油出口国。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地位日益重要,“石油节”便更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1975年以来,埃及的石油部门按照惯例,在每年的11月18日举行庆祝活动。从1979年开始,“石油节”的日期改为每年的11月29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埃及进入了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在苏伊士盆地已有54个油田投入开发,西部沙漠有50个油田投入开发。在90年代,埃及已是非洲第三大产油国和非洲最大的炼油国之一。但2013年的资料显示,埃及目前的石油储量可供开发近17年,天然气储量可供使用20年。虽然,2016年埃及的石油天然气又有一些新的发现,但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如果埃及没有更多的大油气田被发现与成功开采,其未来的石油天然气业将面临很大窘境,同时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埃及炼油产业发展情况

埃及炼油能力居非洲大陆首位。埃及炼油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地区,包括开罗地区、苏伊士地区、亚历山大地区、西奈地区和上埃及地区。埃及石油区块的开发及运作方式

埃及于1962年成立了埃及国家石油公司(EGPC),垄断从上游的勘探、开采到下游的提炼、石化和石油进出口等一切与石油生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EGPC最初采取与各跨国石油企业组成合资企业的方式共同承担开发风险。但1973年以后,EGPC以开采权出让、产量分成协议代替了以前的合资形式。

对于埃及新政府来说,建立符合其国情的石油工业战略的路还很长。石油勘探与开采将是有限度的、天然气开发存在一定的困境、油价时常波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政治局势稳定都将对其产生影响。3.工商业

首先,埃及工业的基本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埃及是中东北非地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是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以及最大的机电产品市场。埃及拥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经过60年的发展,埃及的工业已经由简单的石油工业向电力、建材、钢铁、采矿冶金、汽车制造、纺织机械等行业扩展。但是也要看到,其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例如,作为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的包括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行业的机械制造业,在埃及发展得并不是很好,其机械制造业主要以装配为主。另外,直到目前,埃及工业的门类尚不齐全也很不平衡,工业产品自给率较低,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均需进口。

其次,埃及政府积极发展工商业。1952年,新的埃及政府学习苏联建国初期卓有成效的道路,在国家也实行类似的发展战略,即全面推行国有化政策、实行计划经济,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具体做法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工业还有纺织、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石油、天然气、采矿、冶金、旅游、钢铁、建筑等行业。

20世纪70年代,萨达特继任总统后,采取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外国资本和国内私人资本投资,逐步将中央计划经济改为自由经济。但是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石油、苏伊士运河、旅游及侨汇,投放于生产型工业项目的资金少,埃及工业部门的发展较慢。

20世纪80年代,穆巴拉克在当选总统后,对以前萨达特实行的经济开放政策做了若干调整,在经济政策上强调实行“生产性开放政策”,以加速国家工业的发展。在此时期,国家仍控制着主要工业部门,但私营企业在港口建设、电站、电信等领域有较大发展。

1998年,埃及提出工业现代化计划,政府积极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工业项目的竞争力,调整工业结构,完善现代化工业体系。2002/2003年度,埃及工业和矿业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工业品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60%,工矿业拥有就业人数约250万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0%。

在穆巴拉克离任前,埃及的纺织品、加工食品、精制糖、棉籽油、香烟、化肥、水泥、铝锭、军事工业都有较快发展。自“1·25”革命后,埃及经济形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埃及政府向美国、欧盟、沙特、中国等寻求帮助,希望提供外援,帮助其渡过暂时的经济难关。2013年7月穆尔西被下台后,埃及又陷入动荡之中。在塞西就任新的总统之后,埃及工业的发展又获得了稳定的环境。

最后,埃及的商业是具有持久发展力的。古埃及的商业就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有关研究显示,在涅伽达文化时期,埃及与西亚就有了非常密切的商业往来。到法老时期,埃及与西奈半岛、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克里特岛、爱琴海地区均发生过较为频繁的贸易关系。

古王国时期,在国内贸易方面,上下埃及间的商业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进行谷物、食品、蔬菜以及手工业制品、装饰品交易。当时埃及海外贸易的范围,南可达东非一带,东可到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北则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在海外物产中,黎巴嫩的木材、塞浦路斯的铜、努比亚的黄金、阿拉伯的香料和东非的象牙在埃及很受欢迎。中王国时期,埃及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城市,在国内,城乡之间的交换也日益频繁。另外,埃及同叙利亚、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蓬特、克里特岛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新王国时期,埃及商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标志就是: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有所增多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商人出现,贸易边界也越来越大。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古埃及的商法也在不断发展,其涉及借贷、买卖、合同、抵押、不动产流转、租借与合伙、委托、预付款交易、商业道德与准则等,这些商法为古埃及商业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埃及商业的再次持久发展是在阿拉伯帝国时期。许多农产品进入市场,商人地主开始出现,私营业手工业者大量出现,关税、商税、货币、远洋贸易、大宗贸易、国际贸易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更多,银行业务、商业资本、商业组织不仅开始出现,而且发展得相当不错。

近入近现代以后,埃及深受殖民主义的危害,国内的商业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矛盾更多。在国际贸易方面,埃及的商业只扮演着原料的出口地与外国产品的消费市场的角色。

1952年埃及独立以后,直到现在,经过60余年的发展,埃及的商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埃及国内商业还是有相当发展的。农产品大为丰富,生活必需品充足;化妆品、婴幼儿食品、其他食品也很充足;家居用品、家电用品、电子产品种类很多;商人极多,关税与商税更为优惠,商人组织更有发言权等。商品的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国内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4.财政金融

在古埃及,作为富庶的地区大国,埃及的财政曾十分充足。但在封建统治下与异族人入侵中,埃及的财政困难时常出现。在殖民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统治埃及的时期,埃及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1876年,由于债务巨大,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随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管了埃及的财政。现代意义上埃及财政事业的起步是在纳赛尔革命之后,伴随着国家的独立及纳赛尔一系列国有化政策的实施,埃及的财政与金融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东战争中,其财政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陷入低潮。萨达特与穆巴拉克分别在其任期内进行了经济改革与复兴,之后埃及的财政金融情况有所好转。

关于埃及的财政,有关学者早在1999年就在相关论著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对埃及政府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财政负担与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预算制度与预算管理、国家财政支出的类别、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经常性财政支出、投资性支出、公共投资支出、教育支出、补贴支出、国家税收主要税种、税收管理、赤字与债务、通货膨胀、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都有详细的阐述。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在埃及,财政部负责编制、管理国家预算和公共债务,包括制定财政税收相关法规政策、管理财政收入与支出、监督预算执行、制定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监控宏观经济运行等。埃及的债务主要存在于政府开支、经济机构开支、国家投资银行债务净值等。埃及的补贴种类极多,这增加了政府的支出。国外的种种援助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外贸长期逆差,但侨汇很多,这对平衡埃及的国内外支出也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埃及的通胀率一度很高,1984/1985年度降为15%。埃及财政赤字在1982~1987年的五年计划期间为54亿埃镑。1982年,埃及在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中名列第九,外债高达130亿埃镑。1985年内债为190亿埃镑。埃及财政赤字持续了数十年,自1990年始财政出现盈余,1994/1995年度达39亿埃镑,1995/1996年度达54亿埃镑。1997年,埃及外汇储备约达190亿美元,相当于两年的进口值。埃镑兑美元的汇率已趋于稳定。通胀率从80年代的30%降为1997年(上半年)的5%。埃及统计局(CAPMAS)公布的资料显示,埃及2016年11月通胀率从上月的14.1%放缓至13.6%,月通胀率为1.24%,核心通胀率是15.72%,比上月的13.93%的通胀率要高。

在财政方面,埃及政府通过经济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加大对国内的投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降低财政赤字所占比重。2006~2008年,埃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25.6%,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幅度为20.1%。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1.2%,达2185亿埃镑。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回升到25%,达2774.3亿埃镑。2005~2008年,埃及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由2005年的516.4亿埃镑,扩大到2008年的592.3亿埃镑。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008年的6.8%。2008年政府税收占GDP的24.7%,政府支出占GDP的31.5%。2008/2009财年,埃及财政收入为2748亿埃镑,同比增长24%,财政支出3437亿埃镑,同比增长21.7%,财政赤字为689亿埃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基本与上年持平。“1·25”革命发生后,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持续了18天。埃及的工农业生产、运输、商业、国际贸易及旅游等深受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