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行:善建者不拔,善行者无疆


发布时间:2020-03-12 09:46:25

点击下载

专家介绍

何建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外科学院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Fellow,美国胸外科协会 (AATS) Member,STS&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 Member,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精准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广东省明医医疗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保健专家,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INDEXED BY SCI)创始人及执行总编辑,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总编辑,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胸外科编委,2014中国医生奖, 2014中国十大口碑医生,国务院津贴专家,南粤百杰。河南省安阳肿瘤医院名誉院长。

热衷行走探索者,不受疆域之限制;坚守内心准则者,不会被轻易动摇。

行医32年,摘下20余项全球/亚太/国内“第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23项(包括3项国际专利),受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至今在《柳叶刀》,JCO等SCI杂志发表SCI文章总数218篇,影响因子1082.443;创办SCI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培养了30多名优秀的博士/博士后……

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笔者初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院长何建行医生时,但觉其儒雅帅气,颇具绅士风度,后经了解,方知其同事昵称其为“何帅”,别有深意——为将帅者,可开疆拓土,可统领千军,可上马杀敌,可运筹帷幄。他不仅有外科医生灵巧的手,还拥有发明家的头脑,他带来的胸外科技术创新,影响了国内外无数医生,而变革,至今仍在发生、在被创造。

在医院前往广州白云机场的路上,何建行医生接受了AME的采访,他的下一站,在德国法兰克福,他说,要去看看国际上有什么技术的新进展。

行者无疆,一直在出发,一直在路上。

图1:何建行医生及其带领的心胸外科团队

行者无疆

Knowledge is limited. Imagination encircles the world.—— Einstein(知识有限,而想象力则包围着整个世界。——爱因斯坦)

1

发明家——“心想事成”新释

问:“如果有一天何教授不当医生了,您觉得他会去做什么?” ——AME

答:“应该是发明家吧?他的脑子转得太快了。” ——广医一院陈莹护士

何建行医生是国内最早使用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医生之一,且一直走在技术革新的最前沿。

1994年,他与国际同步且国内率先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995年,与国际同步且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胸腔淋巴清扫术,同年,与国际同步且国内率先用hybrid微创小切口胸外科手术代替传统大切口手术;1996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针镜胸腔镜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同年,开展胸腔镜肺气肿减容术,并提出其作用机制新解,被《中华外科杂志》评为中国外科史50件大事记之一;1999年,成功完成亚太地区首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2000年,国际上率先开展hybrid下支气管及隆突切除重建术,2009年后又开展全胸腔镜和单孔下的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至今完成300多例,而且每年都在网上现场直播这类高难度的手术,令麻省总医院胸外科主任Mathison惊叹不止;2003年,成功完成华南地区首例成功的临床同种异体单肺移植;2007年,利用转移肌皮瓣修补巨大气管缺损以及治疗气管肿瘤(为国际上首次报道);2008年,利用食管代气管修补巨大气管-食管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2010年,首先在亚太地区开展全胸腔镜下部长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术;2011年,首先在国内开展局麻不插管肺叶切除淋巴清扫术;2012年,完成不使用肌松剂的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及极重度肺功能不全的肺减容术(为国际上首次报道);2014年实现了自主呼吸麻醉胸外科微创手术的全覆盖;2015年发明了国际上首个裸眼3D腔镜显示系统并开展裸眼3D微创胸外科手术;2016年完成肺癌切除国际标准与淋巴结清扫标准归纳,并在国际著名杂志JCO发表相关论文……

他还是个跨界者。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环保电动汽车Tesla的产品设计师及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Elon Musk,都在他的“偶像”清单上。

2015年,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首创、中国原创的裸眼3D胸腔镜显示系统,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从图形图像、光学设计和工艺制程多个方面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并高度参与到高清频流的传输及处理等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探讨中去, 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了适用于手术领域的裸眼3D显示系统,并在2015年5月5日圆满完成全球最早的两例裸眼3D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让腔镜显示系统,在2D、辅助3D之后,迈进裸眼3D时代。

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和团队不断完善着该显示技术——“如今的裸眼3D显示系统稳定性更好,立体感更强,且在妇产科、胃肠外科等多个科室得到了成功应用与推广。迄今,我们的团队已通过裸眼3D显示系统完成了约800例手术”,何医生在访谈中介绍到。

不仅是应用范围的扩大,借助该显示系统完成的手术的难度,也在被“刷新”——2015年11月9日,何建行医生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复杂手术“裸眼 3D 助完成全腔镜下支气管、肺动脉、上腔静脉三成形术”。来自英国诺丁汉中心医院的 外籍医生Dr. Keng Ang恰好在广医一院作访问学者,观摩并参与了手术全程,术后,他特地撰文介绍了手术全程,并评论道: 对何医生团队在这一高难度罕见手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和专业技术,我只能用‘震撼’与‘难忘’来形容!

拒绝“否定式”思维,凡事先尝试,再说“不行”,他用行动实力诠释着“执行力”这三个字;他对“心想事成”的新理解是——YOU THINK IT, YOU DO IT.

“精力旺盛,行动力惊人”,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将每个手术都当作艺术品去雕琢。当微创切口已做到极致时,他还会不断问自己,整体微创加速康复还可以做得更好吗?我2001年加入广医一院胸外科,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何建行教授是我的恩师,也是工作、学习、人生路上一盏明灯,他给我的感觉是匠心独运、行无止境,永远在创新,在思考。”广医一院李树本医生对笔者说。

何建行医生认为:“创新可分两种,原创型创新和混合型创新,如今各领域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带来看待事物的多元角度,孵化出不同的创新。”

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自己创新的动力,是“更好的疗效、患者的需求”;创新的实现,靠“不断琢磨”;创新的评价,主要看“是否有应用价值”。

图2:全球最早裸眼3D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手术现场(图中术者为何建行医生)

2

颠覆者——Time to Change:更新、更易、更广

问:“Who is HE? ”

答:“Dr. Sleeve.”

他给胸外科学界带来的,不仅有技术的创新,更有手术观念的颠覆。

1994年,他与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微创手术,积累过万成功案例,并总结形成了“因人因症而治”,覆盖术前麻醉、术中切除、术后预后的全链条式肺癌个体化微创手术体系。

“该体系为肺癌手术方式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VATS成为新治疗标准作出了重大贡献,” ASCO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2014-2015年度主席Peter Paul Yu教授公开评价道。

2011年,他与团队创造自主呼吸麻醉手术,让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初步实现fast-track recovery(加速康复),让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而他带领团队完成的自主呼吸麻醉纵隔镜下气管肿瘤切除+气管切除重建术【2】,更属世界首例。

何医生透露,刚开始做自主呼吸麻醉下肺手术时,他和团队也觉得挑战很大,不仅是技术,更关键的是理念的改变——他们思考的角度是:心外科有停跳和不停跳手术,肺外科也有停呼吸和不停呼吸两种,心外科不停跳,搭桥可以做得很成功,那么,在肺不停止呼吸的情况下,是否也可以进行很多不同技术层面的操作,同样获得成功呢?

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2015年,他及团队提出了“Tubeless VATS”的理念,并在同年12月带领团队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无管微创胸外科手术学习班,学习班 “Simple to Simplest ——大道至简今极致”的主题和理念,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与赞。

对此,何医生进行了说明:最好的东西就是最简单的。从大切口到微创,我们一直在探索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患者的损伤降到最低,让治疗的效果达到最好。心内科导管介入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然而我们都知道,新观念,提出易,推广难。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不排除少数国外专家会对中国胸外科的技术水平心存疑虑,那何医生是如何破解此类困局的?

“我称之为‘录像交流’,在会议上拿出真实的手术录像来播放,做得好不好,一看就知”,他答道。

曾与何建行医生一同参加2014年哥本哈根第22届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 (ESTS)年会的AME Publishing Company编辑Grace, 还就此与笔者分享了一个故事——ESTS上播放完手术录像后,何建行医生用精彩绝伦的袖式切除术惊艳了全世界胸外科专家。因此,在会后闲聊时,有专家问“Who is HE”(恰好何医生的姓氏HE与英文的“他” (he) 拼写方式相同),而另一些专家则以袖式切除术的英文 Sleeve Lobectomy一语双关地回答到 “HE is Dr. Sleeve.”

曾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将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而何建行医生用实力说话,用疗效说话,做到了这一点。

他是最早登上国际舞台的胸外科专家之一,用精湛的医术及颠覆式手术理念影响了国内外无数医生。自1995年开始,他以国家级培训班、大中华胸腔镜外科培训学院及网络直播平台三种形式对全球胸外科医生进行培训,在他的带领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微创培训中心在2014年成为国内首家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Surgery)认证并获准使用其标记及颁发证书的专科培训中心。

西班牙知名胸腔镜专家Diego Gonzalez-Rivas曾于演讲中提及自己2012年师从何建行医生学习无管胸腔镜手术,并向遇到的每一位欧洲胸外科医生介绍其为自己的导师——“Dr. He is my master.”

日本腔镜外科协会(JSES)执行委员,东京慈惠大学医学院外科系教授 Dr.Toshiaki Morikawa在2016年泛亚太胸外科学论坛上听了何建行医生的报告,专门写信高度赞扬了其Tubeless加速康复手术体系——“I felt some evolutionary issue is coming real.” 并感叹道“这是自开胸手术出现100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之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霞教授在参加何建行医生主持的“2016年第三期自主呼吸麻醉与单孔隆突重建及肺、胸腺VATS研讨会”时,发出感叹——“何教授领导的胸外科团队与董庆龙主任领导的麻醉科团队,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改革,可以说有关气道手术的麻醉方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在2015年第95届美国胸心外科年会 (AATS)上,何建行医生当选AATS Member,成为少数获此殊荣的中国胸外科医生之一【3】。AATS对Member入会资质审核非常严格,只有在国际心胸外科领域具有良好声誉,对世界心胸外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和卓越成绩的外科医师才能申请。此次成功入会,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何建行医生这位“颠覆者”为胸外科发展作出的贡献的又一次认可。

图3:何建行医生(左)从AATS大会主席Pedro J. del Nido教授(右)手中接过AATS Member证书

3

挑战者——征服医学界“珠穆朗玛峰”

问:“您一直都在挑战高难度手术,上台前会有压力吗?” ——AME

答:“敢想,但是要慎做,拆解推演好手术原理和步骤,再难的手术,上台前都会胸有成竹。” ——何建行

在刚播完的电视剧《外科风云》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被男主角称为“医学界的珠穆朗玛峰”。对于何建行医生而言,这座“高峰”早已被征服——2015年,何建行医生带领团队完成院内首例心肺联合移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南地区唯一卫生部准入的心肺移植中心翻开了新历史篇章。迄今,该移植团队已完成肺移植148例,心脏移植6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其中,最年轻的肺移植患者仅21岁,最长存活病人达到14年2个月,并将全球肺移植的年龄上限更新为81岁高龄(现83岁)。

“何教授非常有魄力。1999年他赴美学习接触了肺移植手术,认为这是个很有应用前景的手术,回国后立即着手推广。当时国内只有北京安贞医院有过成功案例,但他依然顶住了质疑声和压力,带着当时我们这群研究生,进行了40多例动物模拟实战,终于在2003年1月22日,率领团队完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例肺移植手术,并且患者术后长期存活。”广医一院徐鑫医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有些激动,“何教授不仅有对技术前景的敏感性,知道什么值得去做;而且有决断力,敢于去做;更重要的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细致充分,保证了患者的利益。”

他一直是一个“挑战者”,为我们修订着“成见”,挑战着“极限”。

2015年,他关于“胸膜侵犯是淋巴结阴性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重要因素”的研究发表在行业顶尖期刊Chest上,美国耶鲁大学Frank C. Detterbeck教授在Chest上撰文评述道:“该研究首次定量地报道了胸膜浸润的预后作用,对肺癌T分期的修订有重要意义。”

2016年接受Lancet Oncology(《柳叶刀》肿瘤子刊)的专访时,他表示:完善技术、挑战难度是胸腔镜手术未来发展重点之一【4】。

在他心中,挑战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高难度的大手术,另一种是将手术做得非常精巧,让患者康复加速。有些手术,看起来很大、很难,但在手术前,摸清原理,推演好过程,上台前就不会忐忑不安了。就像开车前,先在脑海中拆解汽车的零部件,了解它的原理和组装方法,驾驶时自然有自信。

“敢想,但是更加要慎做,无论什么时候,患者的安全都要放在第一位”,他特别强调道。

图4: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中的何建行医生(右一)

不改初心

善建者不拔。——《道德经》(善于建设房子的人,其房子不会因根基不牢而倒塌;内心有准则的人,不会因外物而轻易动摇。)

1

坚持做独立思考的编辑

2017年6月14日,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公布了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胸部疾病杂志》,简称JTD)2016年的影响因子(IF)——2.365,作为JTD的执行主编、创始人之一,何医生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感想——“一步一个脚印,医学和学术,创新、开放、包容,挚国际标杆,共同进步!”

回到2009年,当时国内还找不到一本有相当实力的,呼吸医学、胸外科领域SCI医学杂志,许多中国创新论文只能往国外投,且无法及时发表,此时,钟南山院士大胆预测,国人创办SCI医学杂志必成未来趋势, “办刊,让我们的研究、数据和版权为自己所用。”

与钟院士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此时正不断创新技术的何建行医生,“让我们自己来办一本专业的杂志,搭建一个全世界胸部疾病专家思维碰撞与交流的舞台!”

“说干就干”是何建行医生的作风,有了钟院士的指导,在何建行医生及另两位骨干——AME出版公司创始人汪道远先生、JTD编辑部主任曾广翘老师的奔走努力下,JTD创刊了。为解决最初的办公场所问题,何医生甚至将自己原本住的地方腾出来作编辑部办公室,他的家也因此成为了杂志最初的“摇篮”。

7年过去,从季刊、双月刊到月刊,经历“阵痛”,JTD逐渐成长,作为总编辑的他却不忘初心——要让JTD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发表最新研究、实现高效交流的学术平台。

“作为Editor,要独立思考、科学判断每一篇稿件,依靠专家,而不盲从专家,”他在访谈中说,“新的小目标,有。但不会过度追求影响因子,不能被评价体系‘绑架’而让JTD丢失其基因里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受采访的还有何建行医生的两位学生,在他们心中,何教授是一位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并一直身体力行诠释着优秀医生的品质。

“很早之前,他就提出了‘如何实现肺癌精准外科治疗’的概念,包括了对早期肺小细胞肺癌术式(肺叶 vs 亚非叶)及淋巴结清扫问题的探讨,还有手术切口精准细化,诊断、检测精准化和麻醉方法改进等内容,旨在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创伤,使患者获益最大化。这些理念孵化了后续一系列研究——如比较≤2cm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方式,量化早期肺癌手术淋巴结采样数等等。后来,他带领我们将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行业顶尖杂志JCO上,为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沈博士说。

他对何教授在演讲中分享过的话印象非常深刻——“一开始你看不见,看见了你看不起,等你回过神来,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看不懂了,再后来,你想追赶,却赶不上了。新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向来是饱受争议的,从不完善到完善,这个过程是信念、艰辛、汗水,或许还伴有委屈汇聚而成。”

“我喊何教授‘师父’,跟随他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6年,将影响我一生。”

对此,另一位受访学生梁博士也深有同感:“何教授经常对我们说,要‘异想天开、永不满足’,要想法子将胸外科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将学科整体向前推进。”

他感慨道:每一个技术细节,只要何教授能想到的,他就一定会想办法去完善,让患者获益最大化。除了外科治疗上的精益求精,甚至对术前麻醉用药这些不易引起重视的领域,何教授也非常关注。譬如,何教授提出了是否可以使用基因组方法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以观察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再根据其个体情况,精准使用麻醉及镇痛药物。

令学生们钦佩不已的,还有何教授对患者病情的整体把握能力,可谓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他接诊患者时,总会微笑着认真询问病史,根据其不同特点给出详细治疗建议,记得有一次跟他出门诊,他告诉我们,在作出治疗决策前,要向患者提供多种可选择治疗方案,并告知利弊,外科医生不能为做手术而做手术,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何教授的临床临床观察能力也非常敏锐。他们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们曾收入一位患者,经常出现大量“淡黄色腹水”,之前在各大医院都查不出原因,何教授在仔细观察后,提出“这会不会不是腹水,而是尿液?”,并安排取样送检验科,发现其成分的确与尿液非常相似,沿着这个思路追查下去,最终发现了患者输尿管破裂的情况。

“作为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他对内科的触觉同样敏锐,他是一位真正高水平的医生。”

3

医者,仁术也

问:“您有很多头衔,院长、教授、会长……更喜欢别人怎么称呼您?” ——AME

答:“医生吧,医生是我的基本职业。” ——何建行

作为院长,他将管理做到了极致,通过3H标准(Hopsital——医院本身的职能,包括医护水平,医疗器械管理,新楼建设、使用与保护;Home——让患者能感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关怀; Hotel,学习顶尖酒店开展优质的后勤管理),让医院往“专业化、人性化、标准化”更进一步。

作为导师,他与学生平等相处,自由讨论,给他们指明方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耐心指导,用“每天努力一点点”的平实话语激励着学生。

作为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会长,他勾勒蓝图,整合资源,为胸部疾病及相关领域工作者,搭建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科研合作平台,推动学术繁荣及相关医学技术的普及。

但他还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医生”这个称呼,并戏称,医生是他永不落幕的职业。

他表示:长期以来,无论是临床手术,还是研讨会、学习班,我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创新与热情。从患者的需求、疗效,到术后的恢复、疼痛度的减少、疼痛期的缩短……每个流程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这就是医生的终极目标【3】。

“美国一家报社曾举办过一次《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有奖征文,其最佳答案有四个,居首位的是:历尽风险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急患者生命的医生。当病人终于康复时,医生得到的是一种‘爱情爆发般的幸福感’”,对此,何建行医生深有共鸣。

“I am the one.”他笑着说。

4

名医,明医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追求,您会用哪个字?” ——AME

“明医的【明】吧,治愈病痛、带来光明。” ——何建行

“顶天立地为人民”——这是钟南山院士给广医人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科研指导思想,作为后辈,何建行医生时刻以此惕励自身。

“助人,实现了【施比受好】的共同价值观,” 何建行医生对笔者说。

何建行医生在2012年创办了广东省明医医疗慈善基金会,迄今,基金会已资助多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推出助学金项目,为10名广东省医学生承担了医学本科期间学杂费用;设立广东省基层医师奖;开展了早期肺癌免费筛查等公益活动。

“名医、大师,没有标准定论,由外界评说。而明医的明,是光明的明,医护人员从事着光明的事业,他们伸出双手,为病患治愈痛苦,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何建行医生向笔者解释了明医基金会“明”字背后的涵义。

他一直践行着自己说过的话——“只要患者的困难得到解决,医务人员工作增加多少难度都是值得的。”

就在不久前,他带领团队为一位在外院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为明确诊断,他反复考虑,安排了两次活检,最后推断其可能是成熟型畸胎瘤,并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患者为20岁的年轻女孩,不希望在开胸手术后留下巨大的疤痕,故他采取了难度极高的微创术式;手术圆满结束,术后病理结果明确了何建行医生术前的精准判断,女孩深情地写下文章,感谢他带领团队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我的夏天终于明媚起来,我的未来也终于明朗起来。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阳光是那样美,真的是五彩的。”

“他不仅是知识渊博、乐于接受各方面知识的学士,永远冲在技术高峰的勇士,更是与病魔斗争的战士,很多被判了‘死刑’的患者,因为他,多活了5年、10年,甚至更久。’”何建行医生的同事、广医一院胸外科邵文龙医生在接受AME采访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英国作家Albert Pine曾写道:我们为自己所做的,终将消逝,为他人和世界所做的,将会延续而不朽。

精医技,重医德;世为名医,是为明医。

参考文章

【1】《裸眼3D助完成全腔镜下支气管、肺动脉、上腔静脉三成形手术》,

【2】《广医一院完成国际首例“自主呼吸麻醉纵隔镜下气管肿瘤切除+气管切除重建术”》

【3】《何建行教授当选AATS member》

【4】《柳叶刀子刊专访何建行:完善技术、挑战难度是胸腔镜未来重点》,

采访、成文——李媚,AME Publishing Company

声明:本文部分数据及资料援引自AME科研时间网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广一胸外】。

特别鸣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莹护士、梁文华博士、沈建飞博士、邵文龙医生、李树本医生、徐鑫医生、王炜医生,AME Publishing Company编辑廖莉莉女士及黎少灵女士等人为本文成文提供的支持。

本文出自《更精准医用互动显示时代——微创手术名家访谈录》专栏,专栏将持续更新,欢迎关注【AME科研时间】第一时间阅读最新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AME出版社。

点击下载《行者无疆》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