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4:10:43

点击下载

作者:韩召毅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效课堂指导

高效课堂指导试读:

前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育方式与观念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那么,对教育者来说,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课程改革中,学习新的理念,走出传统误区,创造新的方法,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为理想教学的境界追求,高效的课堂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推行高效课堂对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由此可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就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更新观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科学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叫做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有效地教促进高效地学。通过学习、展示、合作、交流和探究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高效课堂模式;遵循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学科教学特点,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知识的学习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高效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主导课堂的全过程,推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动眼观察、动手摆放、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心感悟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总结规律,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会、会学和想学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有常规,勤奋为贵。推动教学转型,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奋斗方向,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乐教、学生愿学的必然选择。愿所有教师与我同行,共创减负增效、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就会实现我们高效课堂的美好梦想!”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共同构建、共同创造、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美好的梦想必然成为生动的现实,闪闪的高效课堂星座必将构成灿烂的“中国梦”星空。让我们从实际出发,创新课堂,提高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堂准备 运筹帷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深入,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评价观的出现,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教育的真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将掌握的课程标准、新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为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关键的是要搞好课堂教学上的互动教学活动。而要搞好这一活动的基础是双边的课堂准备。课堂准备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保证,离开这一活动,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作为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观念

(一)概念

高效课堂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是有效教学的更高层次,突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最优化。具体地讲就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方式上,从听教师讲到自我探究、展示,从单兵作战到互动探究、合作交流,以达到小组共同提高,全员提高。

要打造高效课堂,其实就是要争取追求更高的教学性价比,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老师用尽量少的时间,尽量少的讲解,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学会更多的东西。要达到这些目标,基本因素有:(1)老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点直接决定了高效课堂的深度与力度。这就要求老师自觉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从而达到能够打造高效课堂的水平与能力。(2)学生的自学习惯养成及合作探究分析能力。因为高效课堂说到底还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预习、学习、合作、探讨,最终消化为己用,所以,学生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成效大小。(3)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比如说多媒体教室可以供教师与学生上课,教师电脑机房可以让老师随时查找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这些都是高效课堂必然的辅助设施,不可或缺。如果说因素齐全了,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的细节了。

第一,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高效不仅应该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要包括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高效,如: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演示、高效的探究、高效的课件、高效的讨论、高效的作业、高效的合作、高效的考试、高效的反馈、高效的讲解、高效的小结、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板书、高效的批改。因此,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要有充分详尽的课前准备。(2)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3)要富有激情。

这三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教学目标要有预设性。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至于说激情,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情绪保障,更何况还是要搞高效的课堂呢。

第二,对学生而言,要求达到的水准也不可低,至少,他们要能够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里既学会还要消化新知识,那可是一项高强度的任务。那么,学生到底要掌握或者要慢慢培养哪些能力呢?借鉴各地高效课堂先行者的经验跟大家细化分享:(1)会预习。养成习惯,坚持预习;了解教材,重点预习;掌握步骤,分层预习;开动脑筋,积极预习;温故知新,便于预习;尝试笔记,高效预习;合理安排,灵活预习。(2)会听课。做好准备,迎接听课;高度集中,专心听课;抓住重点,认真听课;多方配合,高效听课;大胆发言,积极听课;区别类型,灵活听课。(3)会复习。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系统复习,串联知识;强化复习,有的放矢;专题复习,提高能力;综合复习,全面提高。(4)会作业。掌握步骤,正确解题;思维要活,格式规范;限时作业,提高速度;有错必纠,弥补缺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注意小结,探索规律。(5)会总结。全面整理,编织成网;查漏补缺,完整知识;专题整理,深化学习;习题归类,探求规律;总结方法,提高效率。(6)会记忆。明确目标,存心记忆;掌握知识,理解记忆;积累经验,概括记忆;培养兴趣,积极记忆;分析矛盾,对立记忆;分类归纳,系统记忆;寻找异同,对比记忆;利用图形,形象记忆;编拟歌诀,趣味记忆。

从核心意义上讲,高效课堂具有如下性质:

第一,高效课堂是节约型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不说废话、空话、套话,减少多余的、冗长的活动。

第二,高效课堂是生态型课堂。课堂上应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应是生机勃勃的,一切都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能力是一种学习的再生能力,即培养学生通过已经获得的基本技能去获取其他学习能力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并不都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中由于需要自己学会的。如倾听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听懂别人的话,还要让他们学会在听别人的话的同时抓住要点,辨析别人说话的弱点、不足,听懂别人说话的弦外之音,即言外之意和不言之语。

第三,高效课堂是体现人文关怀的课堂。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谈何问题意识,而没有问题的学习绝对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学习。教师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状态、教学能力、教学素养决定着课堂的效率。正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组成了教学的双边活动,推动着教学过程,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会思考的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物质世界,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要让学生认识和调整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我精神的健康成长。教学既然是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就要讲求人性的美、情感的美,使师生既感受到教育生活的辛勤艰苦(需要意志和毅力),同时也感受到教育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魅力(需要梦想和追求)。所以,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标准

1.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师生间的这种互动行为能大大增加教学交流,相互间能及时传递语言、意义与价值。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手段,与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男女比例、能力等的不同,积极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允许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小组工作方案,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学生共同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使得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作为交流和交际的工具,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其目的都在于交流和交际的需要。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尽量鼓励学生把谈论的问题或话题说完整。其次,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还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尤其更要关注平时不爱说话或者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学生。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谈论时,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3.学习标准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目标是很有益的。这就要求教学要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不但要把学生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文化,发掘学心、学趣的课程价值,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自我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知识教学能够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那么知识就能转化为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学生要学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和巩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出发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及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考虑教学的方法,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教学。

4.挑战性的活动——教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更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材料,发掘一些适合学生需要的挑战性的活动,提供有认知挑战的教学,教会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使教学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的情境中摆脱出来,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话作为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也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的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不仅是师生共同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这种教学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沟通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三)特征

1.发展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发展是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转变。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而发展性教学则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通过人才培养,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弄清和把握发展的核心对象问题:首先,要有对象意识,即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即牢记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在现阶段,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去那种选拔性的教育已经为大众教育所代替,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学生的充分发展成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基础教育不仅是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走向社会的能力。

2.自主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显著特征。课堂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即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指标。参与是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几个或少数学生的“专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不是没有思考、没有感情的“应声虫”,而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教师应指导他们参与、引导他们参与,努力让学生学会参与、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主要从“四个参与”进行,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实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面要达到100%,学生全程介入学习活动,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能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动口、动脑、动手,真切地感受知识的获得、体验能力的操练。

3.开放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求得最佳结果。通常来说,开放性课堂教学从三个维度上进行,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再到融合,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再到融合。主要表现为:(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资源分享的同学型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孔子强调“教学相长”,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又是众多同学中唯一一个不一样的“同学”,必然衍生出心理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正是教师实现教学影响力的心理基础。(3)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4)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是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或某个阶段的一个点,这个点立足于前一个点,同时又是下一个点的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

4.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生成性,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前提。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教师在重视教学设计、备教材的同时,更应该备学生。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预设是静态的,带有教师较多的主观性,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却是动态的,是难以完全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火花”,从而动态地生成新的学习活动。

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以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条件。

5.反思性

新课标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做好教学反思,既能帮助教师迅速整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又能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从优化走向成熟。对有效教学的反思会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后续预设的高效性,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只有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能自如地应对动态的课堂教学,随时调控课堂教学的程序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仅靠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它是在教师经过学习和内在的体验以及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反思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觉的、不假思索的教育行为,而不是强制性的教育行为。

二、课堂准备

(一)认真备课

教师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课下下工夫。

工夫在课外,精彩在课堂。

备课是一个广义概念,而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搜集资料,也包括教师个人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即平时的读书学习。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到各地去讲学,从来不带教材和教案。有人问他备课时用多长时间,他说,最短十几分钟,最长一辈子。一辈子都在备课,这就是一代名师的真功夫。

备课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隐性备课指收集资料,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显性备课指写教案。隐性备课应占80%的时间,而显性备课(写教案)只占20%的时间。

备课时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研读新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这是看不见的准备。

二是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这是看得见的准备。

三是集体备课。这是群策群力的准备。个体初备是前提,集体互助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进步是归宿。

1.研读课标,掌握教学指南

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前言”中,都规定了“课程性质与地位”。如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还提出了语文课四大“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对数学作了界定,即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还对怎样教数学作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要熟记学段目标。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说,他“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教师应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出发,整体考虑每一节课。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如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五大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具体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三个学段的数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读“实施建议”,提高授课操作能力。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搞“一言堂”或“串讲串问”,要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读课文,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就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作文应多一些自我、多一些创新、多一些灵气。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这些建议聚焦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是行动的航标,教学的指南。“磨刀不误砍柴工”。研读课程标准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不能只顾埋头苦干使劲“砍柴”,而忽视了轻松“磨刀”。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效能才能彰显出来。

2.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研读教材是备课的核心环节。“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还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于永正老师备课时,至少要朗读三四遍课文。他说:“老师朗读得好,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读得好,一切讲解都显得苍白无力。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在读中明白教材的意图、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高一语文《雨霖铃》中柳永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在备课时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是,秋夜为什么使人多愁善感,抒写离别之苦?因为秋天夜长,“秋风秋雨愁煞人”,“多事之秋”,秋天夜长梦多难入眠,所以引发文人的思念之情。

正确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将死教材变成活资源。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着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要抓住情境和意蕴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议论方法。同时,要认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如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传神,散文语言的优美。语文课要突出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你学了后有什么收获。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的训练,朗读指导要注重目的性和层次性。

3.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明确、具体、可检测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弄清重点、难点、疑点,大胆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从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是教学的底线,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要克服预设过度和生成过多的现象,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例1.《黄河,母亲河》教学目标:(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例2.《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看注释后,能解释文章中的6个难词。(2)能独立找出“文眼”,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3)能说出喜欢本文的理由(至少两条)。

例1的问题在于教学目标抽象、模糊,也很难检测。例2目标具体明确,行为主体是学生,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4.搜集课程资源,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但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就像清水煮白菜,使人感到乏味与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广泛搜集、吸取与利用跟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延伸和拓宽知识点,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才会充满魅力。于永正说,他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大都忘了,而他讲的那些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学生却记住了。课程资源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只有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消化吸收,并学会储备自己的教学资料,才会上出精品课来。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如准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可以搜集以往学过的送别诗,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社会生活资源主要是指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生活常识,不但使课堂接近生活,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资源中的图片和课件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海底世界》《黄山松》等。

5.了解学生,使教学充满活力

备课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预习,有多少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有关教学内容?(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引导和点拨?(4)当堂训练中有多少学生能达标?能否做到所教内容堂堂清?

6.设计练习,使教学内容堂堂清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一味的“感悟”“讨论”中跳出来,让学生做一些由老师精心设计的、实实在在的、针对性强的练习,一节课要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特别是书面练习。

数学课中的解题之所以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因为数学习题中存在着多种功能。做数学题是接受一种思维体操训练,从技能的或思维的,智力的或非智力的各方面塑造自己,以达到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所以,新课程的课堂训练不再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事,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备课中充分开发习题的教育资源,使习题的知识功能、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并重,使当堂练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二)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也是教师实现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需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依据和根本保证。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依然采用老办法讲解新教材,课堂几乎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关系不大。这与受传统教案的影响有关。传统教案注重于知识层面,热衷于知识数量和知识体系。传统教案的设计也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的知识为本位的,它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许多教师进行过探讨,但没有达成一种共识。我认为课堂教案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层面来思索,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说,课堂教案的设计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确定得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当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一些教师只注重于知识目标的确定,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另外,在语言表述上也用词不当,不会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初步树立、增强运用”等。如何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1)重视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是“剧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所需联系的实际问题,都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离开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为无源之水。(2)了解学生,分析学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否明确,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志。一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就是这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抓住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就必须:(1)钻研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

教材各课中,一般都有“想一想、议一议,阅读与思考”等栏目,这些栏目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隐含了我们应该掌握和了解的重点和难点。(2)运用手段,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生动的语言,规范的板书和形象的媒体教学等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3.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键。虽然“教无定法,乃为至法”,但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好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章可循,有共性可概括的。我们选择好教学方法,必须做到:(1)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任何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有的方法只适合于某个教师,而不一定适合于其他教师。

4.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由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环节就是教学的程序和步骤。新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1)围绕如何体现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设计。(2)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和达成来设计,整个过程应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衔接过渡自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是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书面语言在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进行的表情达意,是教书育人的创造性活动。规范有序的板书能起到提纲挈领,指引目标,突出重点,启发思维,形象直观的作用。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应做到:(1)板书的目的要鲜明。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即使是同一内容,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板书的侧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2)板书的体系要完整,书面要规范。板书时要用简练的文字,标题式的语言,把教学的知识体系、理论内容及知识点反映出来。书写时要字体规范、格式规范。(三)教学策划

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的设计”“教什么,如何教”,还包括“学的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学,怎样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又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悬念与可变,使教学活动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状态。

1.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要求。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应把握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在设计教学时要全面考虑教学的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知识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使多种因素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充分体现出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也就是说,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环节,把握好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2)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张扬服务。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课本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教师要自觉地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知识的、情感的、价值观的因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共研讨、共探索、共提高、共发展。(4)过程性原则。重过程在于让学生“会学”,重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这是怎样来的”,同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直接动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一场考验和锻炼。(5)开放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师生互动、多感官参与、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立体教学信息传递以及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身心愉悦的气氛,让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不受拘束,保持自由开放。让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的翅膀,去学习、研究,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意识。(6)情景体验教学原则。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进学习的愉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亲身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获得生命成功的体验,经历挫折与失败的考验。

2.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也应该营造一个动态的、生成的、开放的环境。因此,教学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1)教学目标设计要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可片面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因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偏废或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要求,自觉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既要有学生在认知领域应该达成的目标,也要有学生在操作实践领域应该达成的目标,还要有心理、道德、素质等方面达成的目标。(2)教学起点设计要对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学生起点行为是设计教学起点的基本依据之一。学生的起点行为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学生在新任务完成中所需要的先天智能和情感条件。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是设计教学起点的基本依据之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差异,学习兴趣、动机,学习的期望值,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因素,以此确定教学基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日有所进。(3)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教师要以系统而灵活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以帮助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的内在顺序,了解各部分内容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资源中,而这些内容有时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通过取舍、补充、简化、拓宽、延伸等方式,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有效材料。对选定的学习内容还要进行序列化组合,使之既符合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把学生所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达到高度的统一。(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要着眼“怎样学”与“怎样指导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以及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直接沟通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选择教学媒体应注意:①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是否有效地适合学习、支持学习。②学习材料适合使用媒体呈现的方式。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积极互动。④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5)教学评价设计要基于进步、全程、多样、适时。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全过程。评价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检验和验证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二是调适功能,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文精神,但仍不能表述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教学评价更理想的手段是基于进步,使用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评价设计还要注意适时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掌握好评价的时机,同时注意全面把握好教学各个层面的多样化,把握好评价的不同形式。(6)教学结构设计要进行总成、调试。教学结构的设计相当于完成汽车制造商的最后“总装”和“调试”。教学结构决定教学功能。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要注意体现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基本理念,同时注意科学有效的时间安排,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节”处理,采用具体手段和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调适教学各个环节,检查是否达到高效组合,并安排弹性“应急”处理办法。考虑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如何有效处置,如何由“预定的设计”向“崭新的生成”转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示意图

3.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1)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效果要求,才能居高临下地理解教科书,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关键。在此基础上,阅读有关参考书,从中精选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全面分析,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发挥教学内容的最大教学效应。(2)吃透学情,了解学生,合理确定教学基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初始能力,做到“目中有人”。设计前,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他们可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更为细致一些的是,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测验等方式对学生已有的起点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评定,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建构起一条教学设计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3)制定策略,选择方法,精心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者要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初始水平的预测,制定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最佳措施(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提问、板书设计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因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制定最佳措施时,要尽可能强化这几方面:①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②学习方式多样化。既要重自学,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合作学习,学生小组内的互助性学习,还要引进探究学习,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以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③过程设计线条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性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的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具备高度的可塑性。我们提倡精练的粗线条设计,就是为了留出足够的“空白”,以现场处理教学过程中更多“生成”的东西,而不致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过程,因为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一种“预测”。(4)融入师生,拓展空间,及时解决教学中的悬念与可变。构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精神世界中的这种强烈的需求。但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相反,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自主课堂的创建及运行,离不开教师的谋划、组织、指导和参与,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对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悬念与可变,使其对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使教学处于更新、完善的态势,也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5)引导分析,鼓励总结,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最终是要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效果并不都是教师所期望的。这就要求教师总结学习成果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合理的修正和补充。与此同时,对学习成果的运用也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他才能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并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爱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设计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范,将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环境的调适,都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统的设计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最高要求。因此,广大教师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精心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教学技术

1.教学技术的重要性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1)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社会经济的战略资源从资本转到知识,转到信息。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是将物质作为资源来利用;在工业社会,是将能量作为资源来利用;在信息社会,则是将信息作为资源来利用。据美国公布的统计资料,1992年亿万富翁的排名榜首次由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以65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到1997年已达到510亿)荣登榜首。而在过去,美国的亿万富翁是钢铁大王、石油大王,他们依靠钢铁、石油这类资源,而比尔·盖茨是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充分说明了知识、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教育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越需要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深知识,适应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在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继“读、写、算”能力后的第四个文化立足点。如果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将教育与信息统一起来,将教育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如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从而真正培养其信息能力。

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对学科定位、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还增加了“教学设备”这个亮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设备及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是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六道制作工序的图片,并且有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的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对学生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国内外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它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手段,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如下的功能:(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束缚。(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之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3)能有效地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2.教学技术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新主流。当代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目前仍有一些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教学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下面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1)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先于形式而产生,内容起决定的主导作用;形式被内容所决定并为内容服务,这二者各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载体比较单一、呆板,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直观性、现场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科目教学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所运用的载体,有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2)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时讲到一些软件的使用,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他们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在学电脑知识以前,可能连电脑都没有摸过,更别说和他们讲一些软件的使用知识,这只能让他们越听越糊涂,这时我们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用投影机将每一步骤操作给他们看,再配以讲解操作的作用是什么,让他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容易地明白,而且记忆也深刻些,从而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堂上,学生的专注程度决定了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导与主体的配合协调程度,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课堂的专注程度遵循这样的一条基本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逐渐降低,随着不同的外在环境的刺激又被重新激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灵活的分割,并将每一部分设计为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是声音,或是图像,或是动画,或是网页,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将每一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演示多媒体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设备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大脑皮层也就产生不同的刺激,且相互交替,间隔出现。这样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一种“兴奋—亚兴奋—兴奋—亚兴奋”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就能不断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自主探究。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灵感。创意的主题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创意,学生甚至可以认识到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创新。

5)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何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6)增强了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有些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就会开始学习起来,会的教师就会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学习,让自己在课堂使用上得心应手,使自己的课堂效果氛围更加提升,从而让教师在学习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为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现在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舞台,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为课堂的多元互动提供了真实多彩的环境,又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模式与方法,更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专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的,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3.教学技术中的应用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就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个体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科学地运用教育技术只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授教”,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提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1)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2)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4)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的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用CD-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5)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使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利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3)充分认识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地位。“电化教育”这个名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对“电化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化教育”内在的局限性及与时代要求的难以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随着时代与教育的发展,以往电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地位功能作用,已经和正在突破原来的限定。电化教育在本质上实际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同义语。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电化教育在优化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1)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通过电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易于认识客观世界,启迪学生的思维。电化教育可以使学生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平常听不到的东西。例如讲昆虫的生长过程,由蛹变成成虫,由成虫变成蛾,在自然界中要经过许多天的时间,但利用电视可以在几分钟内了解清楚。又如远离我们的南极大地的情景,我们很难有机会去亲眼目睹,但利用电视录像可以生动地看到。通过电化教育使学生易于理解教材,这个道理是不讲自明的。由于电化教育具有这种优势,因而它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例如由近及远的原则,由表及里的原则,使我们可以按新原则来设计教育过程。(2)思想教育的功能,即德育的功能。思想教育不能简单地靠说教,更重要的是要用事实教育学生,但有些事实已成历史,有的事实刚显即逝,都不容易让学生亲身经历,电化教育则可以使有些事实再现。例如,周恩来的高贵品质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青少年不了解,电影《周恩来》再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使全国人民再一次接受到思想教育。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许多多我国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用电教媒体再现出来,促进学校的社会思想教育和文明建设。(3)具有情绪渲染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电化教育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它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从而感染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电视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为了生活,在寒冷的街头流浪,受到饥寒的煎熬,从而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在朗读课文《月光曲》时配以“月光曲”的音乐,会让学生感受到《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深刻含义。(4)美育的功能。通过声像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其审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5)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前面讲到,电化教育改变了教育过程旧的模式,甚至改变了某些教育原则,它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电化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虽然年轻,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应该尽快地组织队伍,深入研究,以促进电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

中学教育若要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人才,必须运用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测试手段等进行改革和更新。(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的更新,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实行的课堂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尤其是那些主修课程及必修课程更是如此。现在的中学大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师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种授课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要有所突破,才能适应新形势,使中学教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硬件、教学软件和人员都不成熟的前提下,首先应从任课教师入手,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融入到教师的讲课当中,形成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辅佐授课模式,即“CAI系统+讲稿+黑板+粉笔”。CAI是英文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在这种教学方式中的作用是以使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为根本目的。对学生来说,CAI软件系统是一种学习环境;对教师来说,CAI软件系统是用于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对管理人员来说,CAI软件系统可以用于收集、管理学习数据等。

众所周知,授课的过程是在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完成的知识信息转移的过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给学生传递某一学科知识(教学内容),二是帮助、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面对教学信息,学生必然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接受反应,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传授信息的理解程度;二是构成反应,它表现为学生将理解的知识转换为自我能力的程度。比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构成反应是教学的期望和目的所在,而计算机辅佐授课方式则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期望值。

面对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要学的知识更多、更广,利用该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当堂吸收知识。在这种模式中,计算机只是协助教师尽可能完成一个趋于理想的授课方式。教师仍以讲授方式为主,同时借助教学软件的帮助将讲课内容中不易直观形象表现出来的、需要用许多语言和文字解释的东西(例如:形象比喻、举例说明、进展过程等),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以多种媒体形式非常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改变了过去黑板或胶片投影仪那种平面的、固定不动的文字图形和单调的声音效果,而是采用图片、录像、动画、图形以及色彩与声音的变化,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印象,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吸收,从而收到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教师使用的CAI课件,完全依据教师的讲稿及本人的意愿和要求选择编制内容,所包含的内容与使用者每堂课要讲述的内容及其讲课风格、特色紧密相连,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是跳跃的、不连贯的,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也更易于学生接受。这种计算机辅佐的教学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必将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通过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一种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能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的,对学生学习方法或认知方法的培养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教育科学的视角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框架再也无法适应这一知识爆炸的冲击。现在施行的课程内容,多是依据各门学科背后的学问进行组织。具体地说,就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压缩与精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重要的不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而是为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经过精选的高质量的系统知识,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加以组织。由于信息资源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它要求在教学中变知识传递与知识复制型的教学课程为知识操作与知识创造型的课程,把课程看作不是预先规定好教学目的的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动、不断更新的教学媒体,把整个教育过程看作一个信息系统在运作。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声音、图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将作为教学内容被引入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知识,更多的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再仅是“授学生以鱼”,而更多的是“授学生以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中心,它仅是本学科知识的压缩与精选,以多种媒体组合成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从信息时代来看,社会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知识复制型人才,它们更注重人才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观念更新。师生教与学的更新,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是很高,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所扼制。而从教育学理论我们得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授课的接受程度将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而采取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将变单纯的说教为情景的熏陶,是一种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示范练习、边演示边讲解的多层次启发性教学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必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们面临走向社会的挑战,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基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引导他们上网进行再次学习,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使学习向完全个性化的目标靠近。在网上,学生可以继续向教师提问,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也可以下载教师讲义、作业和额外的参考资料等。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其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采用新兴的科技,教师也面临着再学习。教师要重新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各项技能,这就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重言语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角色,课前要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课堂上应胜任操作、控制教学信息,协调媒体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好质疑答题,并积极消除学生注意力转移或过多依赖媒体等不利因素。实际上,教师充当了控制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等多种角色。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师还可以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上网与同行互通有无,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辅助资料、参考文献,也可为学生提供课外指导。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还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工具平台和教育软件通过多媒体来写教案,可以通过电子备课系统拿到最好的特级教师的教案,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组合出有自己风格的教案,从而将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花在辅导学生的学习上。(4)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测试手段更新。测试手段的更新,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利用计算机,可以建立各门功课的作业及试题的题库。平时的作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状况,对知识的接受状况,选出适合各自的作业,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也可以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考试的试卷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出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检测到自身的不足。

利用计算机,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各自的子目录,将学生的平时作业与考试试卷均存放在各自的子目录中,有利于教师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另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还可以将每个学生的作业或试卷在网上与其他学生共同分析,或与该学生直接对话,实现作业与试卷的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接收消化。(5)运用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5)总结。

胡启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句话放到教育上就可以理解为在未来的教育评价体系当中,一个地区和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程度是评价这个地区、这个学校综合实力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育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代,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检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迁移,更多的是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能力。一所中学,若想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较高的社会竞争力,就必须尽快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践将证明,谁最早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谁就必将走在教育的最前列。

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现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声情并茂的画面,动静结合,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氛围,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2)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丰富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把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图片、声音、动画,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取知识,加快了教学节奏,赢得了更多的回答、反思、总结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3)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可以多角度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直观,促进问题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五)课堂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设计,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配合教学的情况。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同以往的教学工作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从整体上观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查漏补缺;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能够检查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符合程度,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1.反思课程的内容

教学反思最重要的一条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本节课讲什么。通过听课,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盲目跟随老教师的教学进度,深挖教学难度。如在实验班的一位教师第一节课讲解了包括倍角、半角公式等全部13个公式,讲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后,连续上了三节习题课,而在普通班的另一位青年教师只讲了正常进度下的四个公式,也跟着这位教师的进度进行了三节习题课,结果很不理想。这种盲目跟随,反而会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另外,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体系。如在高二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中,新课程标准体系明确要求要让学生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但高二许多教师提前为学生讲解了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及排列与组合的相关公式,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速度虽然提高了,却偏离了新课程体系,忽略了理解随机事件的具体含义,没能培养寻找基本事件的能力(该现象不是个别现象)。

2.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应该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某一道习题或者某种测验来检验。但从听课中会发现许多教师教学内容多,不敢取舍,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一味地自己从头讲到尾,而忽略了学生必要的教学练习、反馈和纠错,造成教学出现“夹生饭”,影响学生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喜欢按经验教学。如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掌握和理解的要求,这里的掌握和理解是抽象的行为动词,不可测量,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解决三步以内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程度是教学成功。

3.反思学生的当前水平

教师要反思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简单地说,好的教学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班级其教学内容的难易选择要区别对待。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同一水平,特别是在普通班的教学中,教师的随意性太强,没有注意学生的人性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本身的基础水平、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知道自己教学内容目标是否完成,导致不清楚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下降,久而久之,使得大多数学生厌学。

4.反思教学情景引入是否恰当

新课程改革下的情景教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创设情景”教学,另一种为“情景—问题”教学。我觉得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通过一个现实情景引入教学,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一方面忽略这个过程,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和答案;另一方面是简单、抽象化,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新课程主张学科知识向生活知识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为此我们强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挖掘学习情景的资源。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强调情景创设的形象性,同时还要体现各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发现情景中蕴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情感。

5.反思课件使用是否得当

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为了课件而课件,为了省时而课件,缺乏互动性和时效性,甚至很多时候仅仅是把原来板书的内容罗列在课件上来代替书写。教学创新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用了现代教育手段,而是如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对于课件的反思集中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是指哪些要在课件中呈现,哪些不在课件中呈现,课件的合理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省略。

6.反思教材

我们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新版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旧教材的内容做了部分保留、挖深,而把新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新增内容删减后进行组合,冲淡新增内容的作用和地位;忽略新教材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造成了教学目的不明确,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过分要求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一步到位,最后影响了教学效果。

7.反思课后作业

存在的问题:①作业布置仅以练习册为主而忽略了课本上的原创题目。②作业按批量布置,而教师事先没有先做一遍,缺乏针对性。③作业的批改不及时,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没有总结、反馈和落实。④作业的讲评没有针对性、时效性,随意性太强。

三、课堂任务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

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观察开始,而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学科,这种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具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作用重大。

2)观察是认识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的首要步骤。

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只有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3)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学习,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做观察鲫鱼的实验中,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只顾观察鱼鳍被剪去之后鱼游动不协调的样子。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积极探究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其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收到良好效果。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非常必要。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可提前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最好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作用,然后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又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若让学生自己摸索,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视野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学生在观察兔子时,有的学生看到兔子在吃草,这是注意它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表颜色,身披白毛;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部形态,长耳朵、裂嘴唇,等等。此时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全面观察兔子的外部形态。对于观察较迟钝,觉得周围没有什么可看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习惯。例如在讲绿色开花植物的变态茎、变态根时,可以拿出一些实物。学生对这些客体本身不一定多有新奇感,但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逐一区分哪些是变态茎、哪些是变态根时,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观察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外表向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地观察;对于观察时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应加强其在观察活动中主动性和独立性的训练。例如在做解剖青蛙的实验中,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把青蛙解剖好就完事了,这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解剖过的青蛙中找出心脏、肺、胃、肝、胆、肠等器官。

4)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做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3.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观察的对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自觉动力。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现象。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以引起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聚精会神,唤起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例如演示针轻微刺手后缩手、落叶下落等实验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被针刺之后总是先缩手而后感到疼,为什么落叶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其中不少情形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从未想过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所以,难以回答,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特别当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较高时,他们已由“看热闹”上升到要解决“为什么”的阶段。此时他们会积极思考,参与观察活动,寻找现象的原因,这样,观察中的细致性、持久性就会得以加强,观察质量与水平也会提高。

2)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其客观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在一切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老师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因所用青蛙大小不一(有的特别小),做出来的实验现象就不很明显。原因是特别小的脊蛙神经系统还不够完善。又如在做碘液遇淀粉变蓝的实验中,碘液浓度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观察中要对知识温故而知新。

观察都是在观察者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学过的知识在进行观察活动前予以复习,可以更好地在观察活动中学习新知。例如在观察花的形态和结构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桃花的结构,若在观察之前,先对桃花的结构加以复习,那么此次观察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总之,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观察,主要是逐步认识观察、学会观察,为以后更深入、更有效地进行观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培养注意能力

1.注意及其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1)什么是注意。《孟子》上有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学弈》,说的是当时全国有名的棋手弈秋同时教两个徒弟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尽管两个人跟同一位老师学棋,他们的智力也差不多,学习成绩却大不相同。

我们看自己的周围,凡学习好的同学,大都是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仔细观察老师指定的实物或挂图,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相反,那些学习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学习成绩自然就比较差。

上面提到的“专心致志”“专心地”“仔细地”“认真地”,都是描述同学在上课时的注意状态的,而“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根据注意的发生是否自觉和有无意志努力的参加,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我们在课堂上听讲时,突然一位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把眼睛转向那个同学的方向,这就是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有个同学为了获得优异成绩,在期末复习阶段全力以赴,宁可放弃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强制自己把全部心思放在书本上。这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最常用的注意方式,它的指向很明确,很集中,由于有意志力的控制,常常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不会轻易地转移。一个学生,凭借这种训练得较好的注意力才能坚持学习和钻研,取得学业上的优异成绩。我们常用“努力”“刻苦”等形容词,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有意注意中所用的意志力量的描述。

2.注意对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也是一切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伴侣”。人的注意集中在哪一方面,就对哪一方面的信息特别灵敏。一个体育迷看报纸,对体育消息灵敏度很高,各种竞赛和体育明星的活动,都是他注意的对象,而一个采购员则常常对各种广告特别敏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显得更为重要。失去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就无法学习。注意越集中,观察、记忆、思维等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成效就越大。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聚精会神地学习20分钟,比心不在焉地学习2小时的效果好得多。如一个学生学习外语,必须动员身体各种器官进行活动,所谓眼到、手到、耳到、口到、心到,就是指这种注意集中时的表现。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加快进度,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阶段,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加强培养自己的注意能力。

心理学实验证明:大脑能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这种筛选是在人们集中注意力时的一种功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感知事物后大脑里产生印记仍然要保持0.25~2秒(瞬时记忆)才会消失,但是如果进入感觉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这种持续就会转入5~20秒的短时记忆,可提高记忆效率10倍。

3.影响人的注意的因素

1)客观的因素。(1)强烈、巨大的刺激容易引人注意。声音越响,光越亮,体积越大,越容易吸引人。如夜间观星空,最亮的星星总是最先被注意到。如老师讲课声音洪亮,教室光线充足,同学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2)变化的、动态的刺激能够引人注意。无论多大、多强的刺激,如果总是一个面目,人们不一会儿就会失去注意。大街上的霓虹灯往往设计成旋转的或色彩不断变幻的效果,就是为了引人注意。电影常常比幻灯更吸引人。老师讲课时语调抑扬顿挫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3)新颖的东西能引人注意。听课、读书时,一些新知识、新鲜事,总是引人注意。(4)对比鲜明能引人注意。有些课本上把一些重要的原理定义用黑体字印刷,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5)重复也能引人注意。我们在学习外语和数学时,当一种新的句型和公式出现后,紧接着后面的课中总是会反复出现这种句型和公式,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2)主观的因素。(1)目的越明确、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注意。课前预习时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学习目标,就能在上课时注意自己不懂的地方。(2)有趣的内容,容易引起注意。当老师讲课时涉及一些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演示实验,同学觉得兴趣很浓时,注意力易于集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科,尽管别人认为很枯燥,而自己却特别注意它的内容。(3)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也能影响人的注意。听课时,如果能联系以往自己的知识,常常会注意集中;而对自己完全陌生的内容,像“听天书”一样不知所云,那就很难维持注意了。(4)人的性格、意志也能影响注意。一个具有坚强性格特点的人,比较容易使自己集中在当前的目的和任务上。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艰巨的任务上。

4.怎样培养注意能力

1)要集中注意,必须强化动机。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在考试前复习的效果特别好,这就是渴望获得较好成绩的动机强化使应试的人抛开杂念,注意力集中的缘故。一个人如果求知欲望不旺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一种动力,注意力也就很难集中。我们要努力增强注意的目的性,才能给自己下达任务,训练自己善于把感觉和思维集中到当前目标上来。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如醉如痴,忘我的程度。有一次,他自己撞在树上,还以为是谁撞了他,可见明确的目标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像陈景润这样有所作为,有远大目标的人,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前拼后搏,攀登了一个个台阶,跨越了一道道障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又使他们的目标更远大、更明确,于是他们在从事的事业上就更加潜心,更能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远大的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个注意的“磁力导向器”。

2)要培养自己对注意对象(或者是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源泉,兴趣越浓就越容易集中注意力。有时,我们对学习的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掌握了这些学习内容后产生的结果很感兴趣,也会专注于这些学习。例如学习外语单词、语法等等,本身一时可能兴趣不浓,但是我们却知道掌握了外语后就可以多一种交际工具,可以开阔眼界,拓宽学习领域,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创造条件,这样,我们就会专心于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又可以培养起对外语单词、语法的兴趣来。

3)要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必须锻炼自己的意志。

学习的难度较大,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干扰而使人分心。分心,就是一个人的注意很难稳定和集中,不由自主地转移,也就是通常说的“思想开小差”。和分心作斗争,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自己。毛泽东年轻时为了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常常特意到闹市读书,要求自己身处闹市而不闻喧闹之声,专心致志于书本。这就是运用意志控制来和分心作斗争,从而提高注意力的有效训练。

4)学会科学地使用注意。(1)要善于调节学习时间。当有意注意保持一段时间,感到疲劳时,可以休息一会儿,转移一下注意。马克思在写作时间较长,大脑疲劳时,常常用做习题的方式休息,用片刻的松弛换来更好地集中注意。(2)要尽快训练,使自己的有意注意转化为习惯性注意。一个学生,初学一门难度较大的功课时很费劲,需要意志力来强制自己集中注意力才能学进去,经过一段时间后,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即使到图书馆或书店里随意翻书,也会不自觉地注意有关这门学科的内容。这就是习惯性注意。习惯性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发展,它不花费精力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了兴趣,学习内容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工作。(3)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学习的地方不宜放置容易使人分心的东西。又如按时学习,形成习惯。保持学习环境的安静,无论在教室或家中学习时都要避免有人在旁大声喧哗。(三)培养记忆能力

1.什么是记忆力

在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人们接触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学习过的知识,发生过的爱憎感情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重现出来。这种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回忆的能力,就是记忆力。

2.培养记忆力的重要性(1)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一个中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成就感与记忆力密切相关。中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就要求记忆要准确,要牢固。因为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是储备和积累知识的基础能力。(2)记忆是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我们正是依靠记忆把学过的知识积累在自己的头脑里,然后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如果边学边忘记,那么已经学过的知识就等于没有学,像“猴子掰包谷一样”,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能前进了。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就使记忆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3)记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记忆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必然提高。解题时忘了公式,就会影响解题速度;读书、写作时忘了字、词的读音,写法或意义,就必须查字典、词典而花费时间;证题时忘了法则、定理,就无法进行思考;听课时记不住旧的知识,就会影响学习新知识。另外,记忆是联想、想象和应用知识的前提。总之,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没有记忆,我们将什么也不会,永远是一个无知的人,更谈不上应用知识。要不断地学习,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重视培养记忆能力。

3.学生不善于记忆的表现

可归纳为“四多四少”;(1)无意记忆多,有意记忆少。即不善于有意识地去记一些应该记的知识。(2)机械记忆多,理解记忆少。即死记硬背,不善于通过理解所记的材料去记忆。(3)集中记忆多,分散记忆少。即集中一段较长的时间,希望一下子记住许多知识。这表现在考试中最明显:平时不记或少记,考前大量背和记,考后便忘记。(4)单纯记忆多,交替记忆少。即安排较长的时间记某一学科内容,不善于文理交替记忆。

要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必须认真纠正这些偏差,以便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4.怎样培养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大脑的机能,大脑细胞有140万个,可贮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如果能够完全利用,则可通晓六种外语,掌握三个大学的全部课程,记住大百科全书全部的10万篇文章。换句话说,大脑容纳的知识总量,相当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藏书——1000万册的50倍,即5亿册书的知识。既然人脑具有如此巨大的记忆储量,为什么一般人的记忆效率却很低?这是因为人们只用了脑力的十分之一。科学的记忆之谜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大脑会越用越灵,记忆力也会不断增强的。下面介绍一些培养记忆力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目标明确,自觉记忆。

要想提高记忆力,首先要有明确的记忆任务。记忆的目标明确,就能发挥各种潜力,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不带任务听报告,另一个人带着回来要向大家传达的任务,这样,听完同一个报告,记忆的效果大不相同。一般地说,后者的记忆比前者要好得多。实验证明: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的目的越具体、越明确、越长久,记忆的效果就越好。记忆力很容易接受人所需要的东西,需要是记忆力的动力,因此,在记忆之前,要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相信,所记的东西是非常需要的,不是今天需要的,就是明天所需要的,也许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需要。如果你时常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太差,请你从学习目的、动机、记忆目标上找找原因吧。

2)培养兴趣,积极记忆。“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德国著明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的话。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人对自己有浓厚兴趣的事情都能表现出很好的记忆力。因此,同学们应当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所学的每一门功课都应当产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应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态度,多去接触它,学习它,深入了解它,掌握它的内部规律性,就会产生兴趣。这就如同人们吃螃蟹一样,第一次看见螃蟹,不知道是个什么怪物,不但不会去吃,就是看见也会感到恶心和害怕的。可是,当你听别人介绍了螃蟹的肉怎么鲜美,而且你也亲口尝了尝,确实觉得蟹肉美以后,你也就对螃蟹感兴趣了。

3)深刻理解,加强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同学们只有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后才容易记得住。同学们有这样的体会:对一首诗词理解了,就容易记住。一个数学公式理解了,就不22难记住,即使一时忘了还可以推导出来。例如对(a+b)=a+2ab2+b不理解,而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更谈不上举一反三。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材料本身缺乏意义联系,我们应想办法赋予其一定的意义来加强记忆。如历史教学中的“时距记忆法”: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3年(二七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19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这样,只要记住十月革命是1917年,每间隔两年,就可以记住五个事件的年代。又如要记住一个电话号码39392,只需要记住39局重复两次、末位是2就行了。

在记忆过程中,我们怎样对记忆的材料进行理解呢?一般地说,要了解大意,要逐步分析,要抓住内在联系和要点,要贯通全部,要实际运用。总之,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记诵没有充分理解的规则,会导致肤浅的知识,而肤浅的知识是不可保存在记忆里的。”

4)加工材料,系统记忆。

在学习中,对于学得的知识要不断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使积累的知识不杂乱无章,便于记忆。要善于系统记忆,把平时学得的一些零散知识“组装”起来,不使其轻易失散。记忆的持久性取决于记忆加工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看你如何处置被记忆的材料。要记住30个英语单词组成的词表,单纯一个一个去背记,效果较差。如果把30个单词依次结合编成一个故事,结果就能较好地得到记忆。又例如初一学完了“整式的乘除法”之后,便可把乘法公式放到一个系统中去记忆,这样效果更好。总之,被记的材料加工程度愈深,再现出来就愈好。所以,增强记忆力必须学会加工所记的内容。

5)防止遗忘,保持记忆。“啊,又忘了”,这是同学们最头痛的一件事情。每个正常的人,既有记性,又有忘性,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有了遗忘,是不足为奇的。如果没有遗忘,那么我们的头脑就装不下所见所闻的东西了。不少同学为自己的“健忘”而焦虑苦恼,甚至动摇了学好的信心。我们劝这些同学不要苦恼和自卑,应该摸准遗忘的规律,积极地和遗忘作斗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为了防止忘得快和多,我们在学完新知识后就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听了老师的课,就像在大脑里修起了一座知识的楼房,回家后便要巩固它,千万不能让它倒塌(全忘了)了才去修补(记忆)它。平时我们强调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的道理也就在这里。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开始时复习次数应该多一些,时间间隔应该短一些,以后,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时间间隔也可以适当拉长。另外,根据学习研究不同的学科,脑细胞的分工也有不同的特点,应该把不同性质的内容穿插进行记忆,类似的材料不可以连续地学习。例如地上的足迹很清晰,如果再有一些近似的就不好区别。若相互重合叠加在一起,也就看不清了。如果连续地学习类似的功课,也容易产生干扰,会降低记忆效果。

人的记忆还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特点,即在记忆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次的印象特别深刻,往往不需要多次复习,就能获得持久的记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要特别认真,第一次就要正确掌握,给自己留下清晰、强烈的印象,来巩固和保持我们的记忆。为了使获得的第一印象强烈和巩固,学习之后要暂时休息一下,让头脑中形成的痕迹稳定下来。

6)利用感官,帮助记忆。

人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要是我们亲手做过的实验往往记得牢,这说明充分利用感官可以帮助记忆。例如在外语学习中,如果同学们耳听、口读、眼看、手写、脑想互相配合活动,就能加快记忆的速度,提高记忆效率。这是因为在学习时,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是不一样的,如果通过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就会使记忆的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很多通路,留下彼此畅通的多方面联系的痕迹。这样,即使某一种神经通路的痕迹消失了,还有其他神经通路的痕迹存在,这样可以保持记忆的牢固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使自己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

7)科学用脑,锻炼记忆。

记忆是脑的功能。用脑时要讲究科学,这样我们的记忆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大脑越来越灵。大脑不能长时间地活动,学习过久,脑细胞会产生疲劳,必须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除适当的休息、活动和睡眠外,还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进身体健康。

脑的右半球支配着左半身,左半球支配着右半身。多数人习惯用右手,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却未充分发挥作用。手的发育与记忆有关,因此对习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平常注意多使用左手、左脚,进行左半身活动,做一种左侧体操更好,这样可以增强右半球脑的作用,显著地改善和增强记忆力。另外还要注意交替使用各种感觉,如果视觉用久了,就用听觉,放放自己的录音带,触觉用久了,就用视觉。这样交叉轮换使用感官,可有效地防止疲劳,提高记忆效果。(四)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讲授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因此,讲课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讲课不只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反映说:“学到的知识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到的,忘也忘不了。”“教师光自己讲,不善于启发学生想,同学就容易养成懒汉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是只听讲不思考的,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靠教师的训练与培养。教师不仅仅要告诉学生听讲时必须思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可是,有的教师上起课来“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台,学生泥塑一般。学生们说:“这种教法的结果是:教师唱,学生听,这耳进,那耳扔。”“启发式”与“注入式”恰恰相反,它重视“人的因素”,相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善于动脑子的。所以,它重视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智力,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有位教师把课讲“活”了,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篇课文是《白洋淀边》,写日本鬼子进村以后,妄想搜老百姓的东西,用了“东闻闻,西闻闻”这个词儿,别的教师认为这个词儿很普通,没有什么好讲的,但这位教师却抓住这个词儿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东闻闻,西闻闻’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不就是找的意思吗?”

教师接着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东翻翻、西找找呢?”

这一问马上激起了同学们思考的兴趣,他们就琢磨起来,这时教师又点拨了一下:“想想看,人寻找东西难道要用鼻子闻吗?”

这一点,真是“画龙点睛”,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懂了,狗找东西吃才用鼻子闻,课文里用‘闻闻’这个词儿,是把日本鬼子形容成像饿狗一样。”

别的同学也议论开了,他们都说这个词儿用得好,既生动形象,又富于思想性。

讲到村上的鸡见到日本鬼子来了也远远逃开那一段,两个地方用的词语不一样,一处用“跳墙过院”,一处用“三飞两跳”。教师又问学生:“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这个问题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仔细读了课文,都认为不能互相调换,还说了理由:因为前面是写鸡从庄里往庄外飞,要跳一道道的院墙,所以要用“跳墙过院”,而后者是写鸡从苇垛上向地里飞,但又飞不远,飞一段停下来再飞,所以要用“三飞两跳”。这样学生就更加懂得用词造句不但要生动,而且要准确的重要意义。

讲课时,有时候提出矛盾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学生往往还不能正确解决这些矛盾,不是想错了,就是想得不全面,这时学生急于要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的思维就十分活跃,问题一旦解决时,学生便有恍然大悟之感。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饱和蒸汽的特性时,先复习了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气体的质量一定时,压强与体积及温度有关。接着说明了饱和气压产生的原因,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来分析饱和汽的特性。首先他根据学生容易产生的误解,在讲课之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温度一定时,改变饱和汽的体积,饱和气压是否会改变?”当时许多学生都根据气体压强随体积而改变的现象,回答饱和气压与体积有关。当教师指出这种回答错误的时候,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因为这是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

这时,教师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饱和气压与体积无关。虽然做了实验,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紧接着就有学生站起来问:“气体压强随体积而改变,为什么饱和气压与体积无关?”

教师没有立即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学生:“气体质量一定时,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如果气体体积改变,质量也随之而改变,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考虑了一下,回答说不一定。当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就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阐明了饱和汽在体积改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并突出了其中质量变化密度不变的特点。当教师讲完后,再问学生:“为什么气体压强与体积有关而饱和汽则不然?”这时许多学生已能正确回答出来,并指出二者的差别。同时也明白了原先之所以产生错误,是把学过的理论应用到新的现象上去时,没有考虑条件是否一致。

在提问、练习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时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问时,应尽可能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力求避免提出不必加以思索,只用机械背诵就能答出的问题。有些很简单,学生根本不必思考的问题,就不要提问,通过老师的语言讲出来更为有力。一篇课文中讲旧社会某工厂有两万工人,多数人患疟疾,每天要买六七口棺材,教师这时问:“买棺材干什么呀?”学生答:“装死人!”类似这种提问没有多大意义,它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启发学生思维中,不要滥用“为什么”。课堂上要提出一些“为什么”来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运用得当,十分必要,但是滥用,就会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反映说:“启发同学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是好的,但有时让人感到有些过分。比如,明明是教师一点即破的问题,要转几个圈子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反而不好。”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并引导全班同学开动脑筋,共同思索教师所提的问题。当被指定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督促其他同学也认真思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练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练有各种各样的练,有书面练,有口头练,有思想练。“思想练”的机会最多,是其他练习的基础,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应该特别加以注意。“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练,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动脑的习惯。

为了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应辩证地看待课堂纪律。有的教师只喜欢很老实、很安静、很听话的学生,而有经验的教师却很喜欢那些看起来“顽皮”其实是很聪敏的孩子,因为他们脑子灵活,思维活跃,富于生气,有时候也就表现得不那么“安分守己”。其实只要善于因势利导,他们很可能出类拔萃。相反,那些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学习分数较高,但思维能力较弱。比如有的学生,当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他就高高举手,喊着:“叫我吧!叫我吧!”这好不好呢?不要绝对地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度发挥的表现。他的缺点主要是没有经过老师允许就发言。遇到这类情况,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微笑着把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却常常急于批评、斥责。

在辅导答疑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辅导和答疑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凡是学生能够想出来的或是愿意去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应该耐心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解答问题的方式上,一般有四种情况:

一种是直截了当,问什么,答什么,一语道破,和盘托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一针见血,使学生困惑立解。缺点是如果习以为常,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碰见疑难,不是自己独立钻研,而是专等教师辅导;有的学生做完习题,自己不验算,只等教师批改。这些情况的产生,就可能与教师常以这种方式进行辅导有关。

另一种方法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在给出答案的同时,给学生讲清思考的路线,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既让学生弄清问题,又让学生掌握了方法,好处很多。

还有一种方法是,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根据问题的症结,错误的关键,仅仅指出思考的方向,抛出思考的线索或者介绍学习的方法、指出参考的文件,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正如指路人,只指出去的方向和途径,而路则让路人自己去走,或者说打开智慧之门,让学生自己登堂入室。学生们也说:“老师给我们辅导,也应该是‘启发式’的,就是只用给我们讲清努力的方向,从哪几方面去想,就好像给同学们一把钥匙,而锁让同学们自己去开。”这种方法对教师来说比较麻烦,但运用得当,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好处,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就是不问对象、不管难易,一概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再想一想”“自己去解决”。这样,就会使学生误认为教师不愿意解答问题,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还会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所以,一定要因人、因事制宜,并且适可而止,对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具体的解答。

有时候在辅导答疑中,还可以适当采用“反问”的方法。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不作正面的解答,可以选一些能启发学生联想的问题,从侧面先作反问,诱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得出结论。对于一些不善于思索或懒于动脑的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对他们最为有利。

当然,问题要提得恰当,要看具体对象。如果不分内容、不看对象,一味反问,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反问时,教师的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亲,要用研究的口吻与学生共同商量,否则学生会误认为老师在质问或责备自己。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短长,教师可因人因事,视具体情况选用。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内容、对象,机械地搬用一种方式,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但是有一条原则必须掌握,就是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坚决克服那种包办代替、贪图省事、“抱着”学生走的错误倾向。

总之,全部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方式都是启迪学生智慧的良好时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五)培养想象能力

你曾有过美好的想象吗?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当有人讲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之类的故事时,你一定会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令人神往的月空。

想象,每个人都有。文学家可以形象地描绘出秀丽的山川,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科学家;可以想象出天体的演变、原子的运动。同学们可以想象自己“到多少年后我已长大成人/我正在……”想象力是人的才能,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我们要立志成才,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掌握这“开动成功机制的第一把钥匙”。

1.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过去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想象“北极风光”,虽然没到过北极,但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书的描述,电影、图片里有关冬天的景色,综合起来,想象出北极冰天雪地的景色。这个景色是经过加工了的新事物的形象。

想象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可以根据语言文字或图样在我们头脑中构造出现实存在的、从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这叫再造想象。我们读了《雷锋的故事》,雷锋的英雄形象就会在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即属这一种。

第二种,为了一定的目的,根据我们已有的形象,独立地创出新事物的形象来,这叫创造想象。例如儿童可以画出轮船的形象,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刻画出的主人公形象,有的同学搞发明时脑子里已产生了一个新的用品的结构形象等。

第三种,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头脑中很形象地显露出来。如有的同学想象自己将来当个科学家,乘坐宇宙飞船到星际去旅行。它反映着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这种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我们称它为幻想。

有的幻想符合科学,它可以追索遥远的将来可能发生的那些事物的形象,这种幻想是科学预见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行动中积极追求、努力实现,这便是理想。

想象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到处都有。例如语文课学了《渔夫的故事》,学生就可以想象出渔夫怎样战胜巨大的恶魔;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圆柱体,用刀在不同方向切,可以想象切面各是什么形状;美术课上老师画了一些圆形东西,你可以想象用它来设计画出各种图画,这都为我们进行想象提供了典型的例子。

2.培养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哲学家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有位理论家也把想象力誉为:“一切功能中的皇后。”如果没有或缺少想象能力,科学将不能发展,文学将失去光彩,人生将变得灰暗。

文学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称其为人。”没有想象力,吴承恩就写不出《西游记》,蒲松龄也不会写出《聊斋志异》,李白更不会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雕塑家要塑出一尊塑像,首先要在头脑中构思想象,然后把这个想象构成的映像体现在雕塑上。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就不可能进行创作。

科学发明与想象息息相关。想象与幻想,常常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的结构,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坐在马车上想得入了迷,仿佛进入梦乡,梦见许多原子排成队,像一条狂舞的蛇,突然,蛇把头蜷曲过来,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成了一个环形。凯库勒从梦幻般的想象中,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后来,他的结论被科学实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还有19世纪法国科学幻想作家儒勒·凡尔纳波被誉为“能想象出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后才能出现的最惊人科学成就的预言家”。事实正是这样,他在作品中幻想的电视、直升机、潜水艇、霓虹灯、导弹、坦克等,今天都已经被发明制造出来了。因此,可以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行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学生的学习和创造都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渗透在我们学习活动的一切方面。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课,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就不容易形成立体概念。化学课,如果不利用想象去认识各种分子、原子等微粒,就不能理解这些微粒的运动、结构和性质,也就无从分析它们的变化。学习文学写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就无从下笔,也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文章。物理课更是如此。力的作用、光、电、磁,还有场、波及原子能等,都需要在一定的演示和实验配合下,通过想象去理解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全国中学生中每年有许多科学小发明者。例如,天津市十六中学初中学生徐匀、徐梅姐妹俩设计制造了“三等分角规”,把平面规改进,利用空间想象,又制造出了“等分角器”,获得科学小发明比赛一等奖。

好想象是学生的可贵特点,它不仅对学习是有利的,而且对学生一生的智力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一些学生,由于社会实践少,学习知识习惯于墨守成规,不善于积极思维,科学想象,所以更有必要加强想象能力的训练。

想象力又是人才的设计师。成才的过程是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是在想象的指导下奋力拼搏的过程,是承受想象激励的过程。立志成才,不过是在想象中把成才目标形象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想象力飞翔多高,人才就能成长多高。日本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想象力得不到发展,就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雕刻家、画家,而且也不能成为建筑家、科学家、法律学家、数学家……想象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3.怎样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

1)扩大知识领域,丰富想象力。

想象“蕴藏在丰富的知识矿藏中”,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会有科学的想象。只有有科学依据的想象,才有价值。比如“千里眼”“顺风耳”,这些都是古代人的想象。这些想象可以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实现,今天的望远镜、雷达、电视、电话就是。知识越丰富的人,想象越容易出现。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具有丰富的生物、地质及古气候方面的知识,他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如同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他根据远古时代的地貌、痕迹等事实,进行系统的研究想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以打好想象力的基础。

2)丰富语言文字表达,提高想象能力。

语文知识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形式,均与想象力有关。例如,“月亮像一面明镜挂在东方天宇”就是比喻的想象,“我们把春天吵醒了”这是拟人的想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夸张的想象。另外,类比思维方式凭借想象。类比是根据某些事物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可能相似的结论。例如光与声都是直线传播,都有反射、折射、干涉现象。我们知道声像波一样传播,进而推出光也像波一般传播。同学们写作文,搞诗歌创作,学习编故事,写童话都是语言表达的很好训练,都可以进行想象力训练。

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提高想象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你看了文艺作品后,通过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久而久之,想象力就会丰富。阅读科幻小说,可以探索现实生活中还没有的新事物的形象。例如:第一次把宇宙火箭送上太空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曾从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乘炮弹到月球去》中得到启发,经过无数次试验,制成了载人的宇宙火箭。阅读科技知识书籍,可以具体、全面地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及其联系,进一步领会科学原理法则,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太空遨游。

3)积极参加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训练想象力的,我们要主动配合。参加各种课外学习活动,对发展我们的想象力是很有利的。例如在排演剧目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时,要把自己想象成王子、公主、强盗、恶魔之类的角色,或想象成狼、小羊等各种动物。音乐、绘画、雕刻、刺绣,都可以锻炼想象力。在科技活动中,学做航模、船模,都要在脑子里想象出,才能动手去做。这本身就是创造想象活动。同学们看了大量的画报、图片、电视、电影,参观游览,接触的外界事物多了,感觉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再想象的内容就多了。少年时代的不少游戏对发展想象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4)想象力要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同时发展。

想象的过程是对感觉形象的加工和改造,而感觉形象来源于生活现实,只有认真、细心地观察,感觉形象才会深刻。观察要细致,不要忽略每一个重要细节,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观察中对生动、突出、典型的形象,要加强记忆,想方设法储存在脑子里,并经常采取“过电影”的方法使这些形象不断地重现,以便到永久储存。如果我们脑海里的表象形象生动、清晰,我们的想象力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还要通过思维的作用对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重新归类、排比,进行形象思维。做一道数学题,一边审题,一边在脑子里呈现它的图样,确认已知与求证的数量关系,再在纸上或者在脑子里加以证明。例如工人看到一台机床平面图,可以想象它的立体形状,在脑子里把一个个零件析出,再装配起来。

5)学会进行创造性想象的一些方法。(1)黏合法。取人和动物、事物的不同部分,把它们巧妙地黏合到一起。像美人鱼,牛魔王,猪八戒,三头六臂,千手观音。(2)漫画法。强调、突出、夸张人和事物的某个部分。如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3)模特法。画家、雕刻家、文学家以生活中的特殊人物和现象为依据进行创造想象。(4)典型化法。从现实中提炼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性格及故事,像江姐——共产党员的形象,董存瑞——革命烈士的形象,赖宁——优秀少先队员的形象。(5)绘图法。制作、设计、发明等,把头脑中的形象描绘在纸上。(6)假想法。用在科学的假设上。例如康德(德国哲学家)——拉普斯拉(法国数学家)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牛顿力学开始时的假说。(7)联想法。现代仿生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联想。蝙蝠具有十分灵敏的“回声定位”功能,人根据此功能造出了雷达;响尾蛇头部有“热定位器”,能感觉0.001℃的温度变化,人根据此功能造出了导弹制导系统。“想象犹如天空上的星星,永远也摸不着,它们又像航行在大海上的水手,我们得由它们引航。”在教学中,让我们尽力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高飞,远飞,快飞。(六)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世界上最闪光的字眼,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青少年谁不羡慕科学巨匠,谁不敬佩文坛泰斗?每当提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曹雪芹、鲁迅的名字,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其实不只是佩服他们的伟大成就,更是佩服他们的创造能力。今天的中学生,谁不希望自己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或作家,为祖国的腾飞作出贡献?那么从现在起就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1.什么是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通俗地说,就是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所创见。这种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让学生领会教材或前人著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通过有效训练,使同学们敢于“求异”,善于“求异”,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探索真理,这就是在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坚持不懈,学生就逐步具有了创造能力。

2.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主人,祖国的希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要在这一代人手中完成。那么这一代人就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人。邓颖超老奶奶曾鼓励少年朋友“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的活动”。江泽民总书记在1990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也一再激励青年去创造。

人才成长的规律表明,无论是科学人才还是文学艺术人才,创造力是其最宝贵的品格和素养。因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创造,文学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和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和突破,文学也就会僵死。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前进,社会就不会发展。所以,人才的主要标志就在于开拓创新。

当今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新学科不断产生,各门学科之间出现高度综合之趋势,科学发现和大规模应用之间的时间正在逐渐缩短,科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老化周期越来越短。时代要求我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否则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人在学生时代是高材生,而后来在工作中却默默无闻,有的人终身勤奋却无所创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创造力。目前许多同学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思想不活跃,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有远见的老师,有抱负的学生,就会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将来发明创造做好准备。

3.怎样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开展想象,敢于质疑问难,敢于破旧立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1)善于观察思考。

观察是创造的窗口。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都以有敏锐的观察力而著称。巴甫洛夫对学生说“观察,观察,再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一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事物不进行周密系统的观察,什么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就不可能获得大量感性知识,他的思维就缺乏坚实基础,更不能从中发现规律,发明创造。

达尔文从小喜欢观察大自然,勤于收集标本,精细地观察各种有趣的试验。他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由于自己的刻苦和稍比常人精细的观察力,才取得了成功。不少科学家从观察生活、生产及实验中一些极为平常的现象入手,开始了对真理的探索。伽利略在上大学时,教室里的吊灯摆动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细心观察吊灯的摆动规律,用自己的脉博计时,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之后发现了惯性原理。牛顿受到一个苹果落地的启示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看到开水壶盖被顶起,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古人鲁班从割破手的野草上观察到叶边作怪的小齿,于是发明了木匠用的锯。这些发明家、科学家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别人看来毫无问题处发现问题。他们对各种平凡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不是忽略过去,而是细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从可疑处提出新问题。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独具的品格,更是在其他领域中那些有首创精神的人们的共同点。

从事文艺创作也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此,人们纷争不休,认为四月间桃花已落完了,山寺的桃花怎么会才开呢?科学家沈括对此也很怀疑。一次他登山游历,正值四月,山下的桃花已谢,可山里桃花正满枝盛开,于是他敬佩白居易有惊人的观察力,能抓住事物的细微差别,在诗中作精确的描写。

在观察中之所以能发现问题,除了细心,还必须肯于思考、肯动脑筋。不动脑筋就会粗心大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积极热情地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科学试验等活动,搞种植、搞饲养、测气象、看日月蚀、安装半导体、修理收录机、从事小制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操作,能有效提高观察与思考能力。

2)善于开展想象。

想象是最具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它能激励人们勇敢地探索科学奥秘,作出科学发现。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列宁也说:“没有想象,创造活动是不可思议的。”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翱翔在科学艺术云海里的翅膀,具有高度想象力的年轻一代,是“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我们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思想活跃,爱追根问底,富于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地面以下的情况,想到昆虫的语言,想飞入天空、潜入地穴,这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对于发展智力十分重要。

想象包括幻想、猜想、联想。(1)幻想是对未来远景的想象,是属于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行创造性劳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懒于幻想的人,必定目光短浅、胸襟狭窄。幻想常常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科学发明往往从幻想开始。所以青少年具有积极的幻想,就像心里有了火炬,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幻想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龄前儿童中,幻想已锋芒初露,他们把椅子当“汽车”开,拿板凳当“战马”骑,用积木搭北京天安门、延安宝塔山。到了青少年时期,更是洋溢着各种美好的幻想,遨游太空,遁入地下,龙宫探宝……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到了21世纪30年代,我驾着2030式潜水艇去探测百慕大三角的奥秘。”一个同学说:“21世纪30年代,我在地下发现了一种新的能源,叫‘煤电’。一千克可发电两千万瓦。”同学们这些幻想尽管幼稚,但应得到大家的热情鼓励,切不可扑灭这些火苗。当然,我们提倡的是积极的幻想,不应是消极的幻想。(2)猜想也是想象的一种。许多发现、发明是以猜想为先导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例子。1742年,法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查,都说明是正确的。但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应该是对的,但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哥德巴赫写信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作出证明。但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就成为世界上的一道难题。200多年来,成千上万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人们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也常常使用猜想去类推,去探究一些问题。2222例如学习了(a+b)=a+2ab+b,进而猜测(a+b+c)=?……这样类推,可以获得更多知识,更多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使创造的幼芽成长起来。(3)联想也是一种想象。它的特点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人们发明制造飞机,就是从小鸟飞翔而联想到的结果。可见联想是发明创造的桥梁。联想可以是横向的、纵向的、侧向的、反向的,这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发散思维。

一个澳大利亚人发现自己田里的甘蔗产量提高了很多,回想起自己种甘蔗前一个月将一些水泥撒落在这块田里,原来是水泥中的硅酸钙改良了那块土壤。他由此联想,发明了“水泥肥料”。一个小朋友看到妈妈拿着熨斗把弄皱了的衣服烫平整了,由此联想如果用铁夹子把卷曲的牙刷毛夹直,浸入热水之中,也可能变直。他一试验,果然有效。这就是联想的结果。

3)敢于质疑问难。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只有对已有知识理解了,才能发现新问题。所以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不断钻研,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首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知识、观察事物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要克服害怕困难的懒惰心理。其次,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不满足表面上的知识,不满足“人云亦云”,不满足旧的一成不变的评价与解释。喜欢弄清事物的本质,确定它与已知现象的多方面联系。第三,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特别是从侧面与反面去考虑,找出一种理论或事物的缺点、毛病或矛盾。

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质疑问难的人,由于他对2000多年来奉为至高无上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产生了怀疑,发现了其中的矛盾,才能设想不同重量铁球的坠落速度同它们的重量无关。

我们有不少同学在课堂上不是只听老师讲授,被动接受,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结果获得了一般学生得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如有的同学仔细琢磨,发现了语文课文注释的错误与缺点,向编辑部提出修正建议。有的同学指出数学老师的解题方法上的缺漏,或提出更简便的解题方法;有的同学善于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4)敢于破旧立新。

发明家、发现家都是具有破旧立新精神的人,他们充满自信,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敢于向传统思想挑战,不迷信书本、专家和权威,勇于否定人们习以为常的理论,在新的思路或新的角度、新的层次上建立自己崭新的理论。尽管大多数成就都是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但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破旧立新的结果。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在大胆否定牛顿关于光的物质微粒说而提出光的波动说时,曾指出:“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破旧立新是要有勇气的,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为了追求真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16世纪初,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批判了传统的“地球中心说”,创立了“太阳中心说”。他的这一学说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后来,意大利伟大的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维护和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烧死在罗马。400多年过去了,哥白尼与布鲁诺的学说与斗争精神被世界所称颂。

青少年朋友思想活跃,很少有保守思想,应该认真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吸取有益的营养,应该冲破旧观念,勇敢地去破旧立新!(七)培养自学能力

古今中外,凡是学有所成的人,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只有初中学历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一个人的一生中,自学时间总是比在学校学习时间长,所以说自学之路是知识青年都要经过的,自学习惯是早晚都要养成的。”只有高中学历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曾谆谆告诫学生:阅读,写作主要靠自己,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攻关能自勉,高精能自探”。这是对自学能力的高度概括。华罗庚、叶圣陶也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对学生来说,从小培养自学能力,终身都有用。

1.什么是自学能力

凭借自觉的思维活动,自己动脑、动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本领,叫做“自学能力”。“自学”是相对于在老师或别人的指导、启发、帮助下的课堂学习而言的。“自学能力”从广义上讲有两种:一种是指学生在校内规定的时间自习或课外自己学习的能力,另一种是指非在校学生或毕业离校的人通过自己钻研、借助工具书自修课程的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立自主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中,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组合。具体说有预习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复习功课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记笔记摘卡片积累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不仅对在校学习很重要,对今后校外的学习也很重要。

2.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自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的第一个教师一定是自学成才的,正如俄国科学始祖罗蒙诺索夫所说,“第一个教大学的,必定是从来没上过大学的”。这个人是靠什么获得知识的呢?靠的是自学。

自学从古有之。孔子教学生“学而时习之”,孟子提倡学习要“自求得之”。不仅中国古代许多大学问家都是自学成才的,世界上许多大科学家、文学家都没有机会受到学校完全的教育,他们的学问与成就也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比如:法国的笛卡尔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创立了解析几何,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美国的科学家爱迪生,只上过小学,但经过自己学习钻研,拥有了上千项发明专利,成为世界上的“发明大王”;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是一个孤儿,只上过几个月小学,少年时代过着流浪生活,当过学徒、厨工、佣人、小贩和工匠,经过刻苦的自学,写出了《我的大学》《童年》《母亲》等流传世界的名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即使上过大学的人,也只有通过继续自学才能成才。清华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曾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我大学毕业是1946年,那时候没有计算机,没有火箭,没有原子能,没有宇航,没有半导体,没有激光,有的连名词都没有,按道理我对这些应该一窍不通,不过你们在学,我也在学,我全把它学过来了。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全懂,我是靠自学,靠不断地自学,所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钱伟长说出了人一生都要自学的道理。无数成功者的事实证明,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必备的最长久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新技术、新科学、新知识、新信息天天涌现,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光靠在校学习,显然远远不够。不仅普通的工、农、商、学、兵行业的人要学,就是工程师、教授、专家不学习也会被淘汰。所以,培养自学能力,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的必需要求。一个人要发展,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就必须不断通过自学来获得新的知识信息,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学生时代是人生打基础的时期,也是培养自学能力最基础、最关键的时期。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着在校学习的优劣,而且对今后的深造和成才都有久远的影响。凡是优秀的学生,都有较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强弱,往往会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只要留心自己班上同学的学习情况,就可以看清这点。所以,早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

3.怎样培养自学能力

1)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自觉的自控、自励能力。

习惯成自然。有了好的习惯,就算有了好的能力。从一进学校,就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作业,自主学习,不依赖老师和家长,不偷懒,不“吃现成饭”,凡事自己用心想想,自己动手做做,学会自策、自勉,自己教育自己,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自觉学习的能动状态,处在自我控制的良好状态。好比电脑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自控系统一样,人脑也要靠自己的意志、兴趣、毅力、自觉性来自我调节和控制。当思考懒惰的时候,要要求自己不要懈怠;当遇到困惑、疑难时,要自己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勤奋钻研,不要急于问别人。经过这样自主、自力的独立思考、独立练习,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控、自励能力。有了自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自学能力的获得就有了前提。

2)学会各种自学方法。“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契诃夫),无论是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应用知识进行创造,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才能,事半功倍;拙劣的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所以,自学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而方法的获得,一是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方法,一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自学方法,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来说,首先必须掌握以下这些方法:(1)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大量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独立阅读能力是最主要的自学能力之一。学生训练阅读基本功要从下列几方面努力:

a.要学习、掌握阅读的基础知识,掌握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水平,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还要掌握不同文体、不同学科内容的基本思路、结构特征和表达规律,把握不同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抓住文章的基本章法与思路去读。

b.要准备一些阅读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英汉字典》等,并熟练掌握查找方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是自学的必备能力,要从小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c.明确阅读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阅读。阅读的目的可分为:①吸收知识信息,积累知识;②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性情,明辨是非;③通过阅读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学习写作。为了达到这三方面的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阅读,就必须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阅读,不能盲目乱看书。对学生来说,首先要围绕课本读一些课外书,以扩大知识面。例如:围绕语文课读些与课文相关的中外名著,围绕英语可读《初中生英语精读》,还有诸如《中学数理化》,《中学史地》等报刊。其次要按照自己的志趣、特长去阅读,发展个性才能。例如爱好写作的可以选读一些文学书籍与期刊,爱好理科的可以选读科普类读物或期刊。读书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侧重,平时课余读什么,利用寒暑假读什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d.学会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一是博览与精读结合。博览就是广博地看书,粗略掌握其中的大概意思,或者从其中摘取有用的信息资料,不必深钻细研。精读就是对重点读物要“细嚼慢咽”,反复研读,仔细体味,从内容、材料、结构到语言全面掌握,对深刻的思想要反复回味、思考,达到理解、记住、会用。博览的面可以很宽、很广,在博览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把同类书中最好的文章作为精读对象,或者根据阅读的目的、重点,选择自己学习方面的好书好文章,进行精读。把博览与精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是朗读与默读结合。对于语文与英语,要经常放声朗读,脑、口、耳、眼并用,“口儿诵,心儿维”,眼睛看,耳朵听,几种感官同时使用,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朗读要大声读,读准确,读出情感,声情并茂,才能收到好效果。对其他功课和课外读物的浏览,可以用默读,用眼睛“扫描”文字,心中默默思考,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地快速默读,或按精读要求,不出声地逐句逐段,仔细用心体味其中的含义,像牛“反刍”一样,反复默默咀嚼。

三是背诵与熟读相结合。为了加强记忆,有的文章或段落要熟读,重要的要背诵下来。要在反复多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把背诵与默写结合起来,使重要的知识、精彩的语言能较永久地储存在大脑里。对学生来说,趁年龄小记忆力好,通过熟读,背诵,多储备知识,积累学问。

四是把记忆知识与应用知识结合起来。知识在应用中才能加深理解,在应用中才能牢固记忆。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应用中知识才能转化为力量与能力。所以,要把应用作为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和延伸部分。有的知识可以在应用中立竿见影,比如理化知识通过实践、实验、操作,很快可以记住;有的知识可以在模仿中应用,比如读范文就可以仿写,学会范文的表达技巧;有的知识则是长久、间接地对人的思想境界和认识能力起作用,好比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价值一样,在点滴积累、潜移默化中吸取,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2)积累资料,记笔记的能力。积累资料、记笔记的方法有很多种,对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以下几种:

a.认真记好课堂笔记:把老师讲的重点、疑点、难点要记录,把黑板上写的要记录,把老师布置的练习及要求要记录,把老师补充的新知识要记录。

b.写好读书笔记:对自己读的重要书籍,要分类用笔记本作以记录。有的可以写成专著笔记;把一本书的提要、重要见解或主要情节、精彩段落摘录下来,把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述记下来,有的可以写专题笔记;把同一类课题的内容记在一起,把不同书中表达的同一类问题的各家主要见解记载下来,一个专题一本笔记。专著笔记与专题笔记,要尽量做到“内容提要,涉及全面,语言简明”。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记笔记,要准确把握原文精神,抓住原文精华。

c.做好“书本笔记”:属于自己保存的书,可以用“点、划、勾、批,注”等方法,在书的字里行间和书眉、书边上作各种符号或批注。在阅读时随手把书中关键的字、词、成语、典故、例句、警句、结论或重点、难点、疑点用笔画上记号,以便引起自己的注意,比如:用……等表示着重点,用——∨∧∨∧等表示重要句子,用Ⅰ、Ⅱ、Ⅲ等表示段的层次;用(一)(二)(三)……表示段落号,用?!“”X()\[\]表示疑点、重点、要记住或要思考的重要意思。无论画什么符号,都要目的明确,不要随意乱画。否则,就会失去意义,以致眉目不清。

批注就是把段落要旨、心得体会、疑难解释、联想到的相关知识等,随手批写在书上。有旁批(在句子旁边批)、眉批(在书眉上批)、尾批(在一段、一章或文尾批)。这批注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随时积累知识与资料,便于以后查找。革命老人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指的就是读书时必须同时拿起笔来勾画批注、摘抄或写笔记。

d.摘录和储存卡片:这是一种持久、广泛应用而又灵活的积累资料的笔记形式。一张卡片可以记下一个论题、一段话、一张图表、一个公式或定律。卡片上方写明摘抄内容的类别和标题,卡片中间摘写资料的具体内容,卡片下面注明资料的出处和时间。卡片可以用印制好的,也可以用活页笔记,规格最好一致,以利于保存、整理,要分类放置,以便查阅。最好经常随身带一些空白卡片,听报告、看展览、上书店、到阅览室时,随时记下所需要的东西。

e.在家长的帮助下,给自己准备一个小书架,将购置的一些图书,分类放好。还要订阅一些报刊,也分类放好。要养成保存好书的习惯,还要养成看报,剪报、贴报的好习惯。有的资料不便于做卡片,就用剪报、贴报的方法,分门别类,贴在自己的旧杂志或大本子上,并写明类别,注上出处和时间。

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使用。在考试前或写作前,翻一翻、查一查、读一读,既省时又方便。养成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等于给自己安了一个大脑,建了一个知识仓库。

自学的方法很多,最基础的方法是阅读和积累资料。加上前面学过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自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并让其养成自学的习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八)培养应试能力

一个人从小学起要经过无数次考试:所学功课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结束了,要进行诊断性考试,期末要进行总结性考试,一个学段毕业了要进行水平性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要进行选拔性考试。就是将来步入社会,也还会不断参加考试。究竟为什么要进行考试,如何正确对待考试,是值得每个同学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1.考试的目的

除了升学时的选拔性考试外,中学阶段大多数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学生来说,考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老师来说,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试的信息反馈,教师将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考试的信息反馈,学生将检查自己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从而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弥补知识缺陷。如果没有考试,教学和学习将失去节奏,陷入漫无目标的泥潭之中。

明确了考试的目的,同学们就应该以积极、诚实的态度对待考试,不要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所谓积极的态度,就是在考试前要认真复习,考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作最佳的临场发挥,考后要认真总结,及时矫正,及时补缺。考场是“竞技场”,是对自己学习实力的检阅,与其在考场上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惶惶不知所措,不如在平时认真学习,抓紧复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所谓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考试,就是在考试中决不弄虚作假。作弊是考试的大忌,因为作弊会使考试失去意义,使反馈信息失去可靠性。

2.认真复习、准备应考

考前的复习准备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考前要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确定恰当的目标。应该掌握各门学科分类推进中自己所处的档次。如果自己某一学科学习差,要求比原来考得好就行了,不可强求一下子提高很多。考前最忌讳的就是情绪松懈,盲目乐观,不下工夫复习却又确定过高的目标。(2)要根据考试范围做全面复习。依据考试范围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好功课,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关键。考生通过复习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杂乱无章的知识既容易被遗忘又难以掌握,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在头脑中长期储存,真正成为自己的“财富”,成为自己牢靠的基础。通过复习,使原来不清晰的知识变得更为清晰,使原来不熟悉的技巧变得更熟悉。复习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作通盘的掌握,因为现在考试的知识覆盖面越来越大。当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偏重有关章节。复习一定要紧扣教材,不能陷入各式各样复习资料的题海之中。(3)要掌握各种类型试题的做法,各种形式的题目考前都应该做一下。试题分两大类型,一类是主观性试题,如分析题、论述题、证明题、计算题、作文题,这类题是传统性的试题,能全面反映考生的智力和能力,但评分标准不易掌握;另一类是客观性试题,如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这类试题答案是唯一的,易于评分,阅卷者的主观意愿不对评分结果发生影响。这类题题目小,可使试卷覆盖面加大。近年来,各种类型考试中客观性试题的比重逐步加大,中考中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