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5:50:5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军,谢长春,黄鹤,温必坤,潘静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商务

国际商务试读:

前言

本书以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商务实施为框架,详细阐述了国际商务理论。本书共有二篇十二章:第一篇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包括:第一章,国际商务基本形式;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第四章,国际收支;第五章,外汇与汇率;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市场。第二篇国际商务实施,包括:第七章,国际货物贸易磋商内容;第八章,国际货物贸易磋商程序;第九章,国际货物贸易履行;第十章,国际货物贸易纠纷类型;第十一章,国际货物贸易纠纷解决;第十二章,国际市场营销。

本书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系统全面。本书以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国际商务实施作为分析逻辑线索,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国际货物贸易的磋商、履行、纠纷解决及国际市场营销做了详尽的阐述。第二,重点突出。在国际商务理论部分,重点阐述了与国际商务密切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市场等内容;在国际商务实施部分着重介绍了最典型的国际商务行为——国际货物贸易的磋商、履行及纠纷的解决。第三,实用性强。本书对国际货物贸易磋商的内容,包括:商品品种、数量、包装、装运、支付、保险、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11项交易条件,以及磋商的程序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国际货物贸易纠纷的类型、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本书由李军拟定编写大纲,具体分工是:黄鹤(第一、二、三章),潘静(第四、五章),谢长青(第六章),李军(第七、八、九章)、温必坤(第十、十一、十二章)。初稿形成后由李军、谢长青统稿、修改和审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刊物和资料,也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佳庆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者2017年1月第一篇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国际商务基本形式

现代国际商务基本形式包括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第一节 国际商品贸易一、国际商品贸易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

国际商品贸易即国际货物贸易,指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以有形商品作为标的而开展的交易行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最具活力的是工业制成品贸易。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在世界商品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年均增长9.8%,而初级产品贸易仅年均增长2.2%。美、德、日、英、法等国在1980—2011年的年均货物贸易增长率分别为6.8%、6.6%、6.0%、5.5%、5.5%。而在同一时期,年均贸易出现高速增长的国家主要包括越南(16.8%)、中国(15.9%)、印度(11.9%)、泰国(11.4%)、韩国(11.2%)等。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3—2015年,中国连续三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2013年、2014年中国国际市场份额提高了0.7个和0.5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出口增速远好于全球和主要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升至约13.8%,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当前国际商品贸易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从整个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来看,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制成品的比重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分工的加深使得中间产品增多,导致制成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初级产品的价格偏低,出口国有意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所消耗的初级产品减少,同时由于回收率的不断提高,使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二是新产品大量涌现,产品在世界范围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平均每10年产品的更新率就能达到80%;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新产品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进一步加速了新产品的出现。

三是在制成品贸易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所占的比重上升。同时初级产品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在整个初级产品中石油占了55%~60%。二、商品贸易价格的形成(一)国际商品价值量的形成

商品国际价值的基础是国别价值。当商品交换变成世界性交换的时候,抽象的社会劳动便具有普遍的国际性质。使国民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资格,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

商品存在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各国商品的国别价值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差异。

1.劳动生产率

国际价值量受劳动生产率影响,随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状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程度,原料和零部件的优劣,以及各种自然条件等。

2.劳动强度

它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即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国际价值量受各国劳动强度的影响。(二)世界商品价格的形成与类别

1.供求关系决定世界商品价格

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当世界市场需求扩大时,商品价格趋涨;当市场需求萎缩时,商品价格趋跌;当商品供给减少时,商品价格趋涨;当商品生产过剩时,商品价格趋跌;当商品需求扩大,供给同时减少时,价格急剧上升;当商品需求下降,供给同时增加时,价格急剧下跌。

2.供求变动的主要因素(1)垄断。包括了垄断组织对市场的控制,使用直接和间接的办法控制世界市场价格;以及国家垄断(2)经济发展周期。具体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产量不断地提高,市场需求旺盛,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的提高。在经济衰退和收缩阶段,反之。(3)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入与需求。生产者本身既是商品生产者,也是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者。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4)各国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对一国贸易带来重要影响。如果本币对外币贬值,会使该国货物出口供给增加,货物进口需求减少,但可以刺激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反,如果本币对外币升值,则出口供给将会下降,而进口需求将会增加,但会刺激对外投资。(5)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各国政府经常采取的支持本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措施主要有:支持价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外汇政策、税收政策、战略物资收购及抛售政策等。(6)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定价技巧、付款条件的难易、运输交货是否适时、销售季节的赶前与错后、是否名牌、使用货币的币种、成交数量的多少、商品的质量和包装、地理位置的远近、广告宣传的效果、服务质量、电子商务的运用和国际物流的管理等。三、国际商品贸易的主要衡量指标(一)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贸易体系是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大部分国家只根据其中一种进行记录和编制。我国当前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

1.总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指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和划分进出口的标准。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总进口和总出口相加,称为总贸易额。

2.专门贸易体系

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 System)又称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货物通过关境作为统计和划分进出口的标准。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列为专门进口;凡是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和专门出口额相加称为专门贸易额。

3.两者之间的关系(1)相同点: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都是贸易各国用来登记进出口货物的统计方法;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均不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只适用于货物贸易统计。(2)不同点:总贸易体系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专门贸易体系说明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货物贸易额

进口货物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出口货物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进口货物贸易额与出口货物贸易额相加即为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一般以国际货币来表示,是反映一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以国际货币表示的进口货物额或出口货物额相加,称为世界货物贸易额,一般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来表示。(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

1.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

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2.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

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其中,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货物的构成;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项目的构成。

3.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的意义

广义和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第二节 国际技术贸易一、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1.概念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两方面组成。简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上的以纯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商业行为。

国际技术贸易是商业性的国际技术转让。所谓技术转让是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技术转让的标的物一是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是随技术一起转让的机器设备。

2.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贸易标的物内容不同。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以无形的技术知识,即知识产权作为贸易的标的物进入市场进行转让的贸易活动。国际商品贸易的标的物是有形商品。(2)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不同。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标的物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贸易。国际商品贸易是一种标的物使用权和所有权一起转移的贸易。(3)从贸易双方当事人关系看两者存在的差异。国际技术贸易的双方当事人在转让技术使用方面组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限制、反限制的关系。国际商品贸易的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简单,不存在技术限制、反限制的关系。(4)贸易标的物作价原则存在差异。国际技术贸易标的物作价与利润有关,采用利润分成的方法进行作价。国家商品贸易作价与利润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是以成本加利润来作价的。(5)从贸易所涉及的法律看两者存在的差异。国际技术贸易所涉及的法律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等,较商品贸易更加广泛,更为复杂。(6)进出口限制不同。国际货物贸易是奖出限入,国际技术贸易是鼓励进口,限制出口,尤其是高精尖技术和国家机密技术,限制出口。二、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

1.专利权

专利(patent)是政府主管机构授予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发明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取得专利权的人称为专利权人,他在专利有效期内,享有对专利的实施、交换、继承、转让和放弃的权利,并受到法律保护。专利权人的义务是将发明内容公开,按时交纳专利年费。

专利有三层意思:一是指专利证书这种专利文件;二是指专利机关给发明本身授予的特定法律地位,技术发明获得了这种法律地位就成了专利发明或专利技术;三是指专利权,即获得法律地位的发明的发明人所获得的使用专利发明的独占权利,它包括专有权(所有权)、实施权(包括制造权和使用权)、许可使用权、销售进口权利和放弃权。

专利权的特点有:①独占性。也称专有性,指同一发明只能授予一次专利权,只有专利权人才有权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②地域性。指一个国家授予的专利权,只能在该国的领土范围内有效,受到该国法律保护,而不受其他国家法律的保护。③时间性。专利权是一种有时间限制的权利,一般专利保护期为10-20年,期限届满,权利即告终止。

2.商标权

商标,是指能够将不同的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来,并可为视觉所感知的标记。商标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提供者使用于商品或者服务项目的标记;是一种可视性标志;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构成。

商标权是商标的使用者依法申请并经主管部门核准所授予的专用权利,受《商标法》的保护,经注册核准的商标,是商标所有人的财产。商标权包括独占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等。

3.专有技术使用权

专有技术(know-how)又称技术秘密、技术诀窍,是一种没有公开的生产技术知识、经验以及技能和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

专有技术的特点是:①知识性。专有技术是脑力劳动的产物,是无形的,非物质的。②保密性。专有技术是不公开的。③实践性。专有技术必须是实用技术。④可传授性和可转让性。专有技术必须能以言传身教或以图纸、配方、资料等形式传授给他人。三、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技术贸易额每年约为30亿美元,70年代中期增至100多亿美元,80年代中期增至500多亿美元,1990年已达1 000多亿美元,1995年达到2 500亿美元。1965年至1995年,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率为15.82%,大大高于同期国际商品贸易6.3%的增长率。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目前国际技术贸易包括了五种形式:许可贸易、技术咨询服务、工程承包、国际合作生产、BOT。(一)许可贸易

1.概念

许可贸易有时称为许可证贸易。它是指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所有人作为许可方,通过与被许可方(引进方)签订许可合同,将其所拥有的技术授予被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使用该项技术,制造或销售合同产品,并由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使用费的技术交易行为。

2.种类(1)普通许可合同

普通许可合同(又称为非独占许可合同),是指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许可方在授予引进方使用某个商标,或者某种技术生产、制造和销售该技术项下产品的权利的同时,自己仍然保留继续使用该商标,以及使用该技术生产、制造和销售合同产品的权利,也可以将该技术再转让给第三方使用。(2)排他许可合同

排他许可合同(也称全权许可合同),是指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许可方在授予引进方使用某个商标,或者某种技术生产、制造和销售该技术项下产品的权利的同时,自己仍然保留继续使用该商标,以及使用该技术生产、制造和销售合同产品的权利,但不再将该技术再转让给第三方使用,即排除第三方使用的权利。(3)独占许可合同

独占许可合同(exclusive license contract)是指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许可方给予引进方使用某个商标,或者某种技术生产、制造和销售技术项下产品的独占的权利,自己不得在该地域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以及使用该技术生产、制造和销售合同产品,也不得将该技术再转让给第三方使用。

独占许可合同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所限定的地域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也可以是指一个特定的区域,例如日本、美国、欧共体国家或东南亚地区等;②独占许可合同的客体可以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③许可方授予引进方独占许可时,向引进方索取的技术使用费要大大高于普通许可使用费;④国际许可贸易工作者协会公布的资料表明,独占许可合同的使用费要比普通许可合同的使用费高60%~100%。(4)分许可合同

分许可合同(sub-license contract)也叫从属许可合同,是指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许可方允许引进方将其从许可方得到的权利再部分或全部转让给第三方。被许可人可在其被许可的地域内和时间内,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者签订再许可合同,获取技术转让费。

具体操作是:出让这种分许可的企业是跨国公司或垄断集团的子公司或其驻海外的机构。这些跨国公司或垄断集团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直接出让许可给第三者时,就将技术先出让给其子公司或海外机构,然后,由它们与第三方签订这种分许可合同进行技术的出让。(5)交叉许可合同

交叉许可合同(cross license contract)又称交换许可合同,是指许可方和引进方双方将各自拥有的技术使用权提供给对方使用,其实质就是双方均对对方的技术感兴趣,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技术的使用权和产品的销售权。(二)技术服务和咨询

1.概念

技术服务和咨询(technical service and consulting service)是指独立的专家或专家小组或咨询机构作为服务方应委托方的要求,就某一个具体的技术课题向委托方提供技术分析、论证、预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报告,并由委托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服务费的活动。

2.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的区别

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很难彻底分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知识为雇主服务。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成果形式不同。技术服务是以专业技术知识、解决某一技术问题并实现受方所期望的结果;技术咨询则是为受方解决某项技术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其成果形式是咨询报告。(2)责任不同。技术服务,供方不仅是传授技术知识和经验,还必须使受方的技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如开发一项新产品、产品更新换代、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如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指标,供方应承担赔偿责任。技术咨询则不同,供方仅负责提供方案、建议等参考性意见,并不负责方案、建议的实施,即使受方按咨询的方案、建议实施,结果造成失败或损失,供方一般也不承担责任,除非供方在咨询过程中未遵循职业道德、未恪尽职守或故意行为所致。(3)适用的范围不同。技术服务适用于单项具体技术课题,如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设计、材料鉴定、工程计算等;技术咨询则适用于工程项目的新建、扩建、技术改造,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大中型项目。

3.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形式

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审核、工艺和产品的改进、人员培训、项目实施的监督与指导、设备的采购与安装指导、投标和招标文件的拟定等。(三)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工程承包(turnkey project)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或项目所有人(一般称工程业主或发包人)委托国外的工程承包人负责按规定的条件承担完成某项工程任务。国际工程承包既是国际商品贸易的一种方式,又是国际劳务合作的一种方式,还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

工程承包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大型的新建项目,如大型发电站的建设、现代化机场的修建,以及机械制造或化工厂等成套生产线的新建或扩建。其项目的特点是:第一,项目规模大,投资多;第二,项目的内容复杂。有设备采购、技术引进、土建施工、技术服务和设备安装等环节。第三,与技术有直接关系。大部分项目都是采用了新工艺或新技术,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填补某一行业的空白,因此,会涉及技术转让的问题。第四,贸易的性质。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经济活动,既有商品出口,又有技术转让,还有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四)合作生产

1.概念

国家间的企业根据共同签订的协议,分别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然后由一方或双方装配成产品出售,也可以分别制造对方所需的零部件,互相交换,各自组装成产品出售,或者一方按另一方的要求进行生产。

合作生产具有如下主要法律特点:①合作生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实体之间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种关系应该体现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②合作生产的各方当事人只在生产过程中才发生权利和义务关系,一般不参与项目的筹资和建厂。③合作生产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在交换技术、提供劳务和生产成果上。

2.基本形式(1)当事人双方分别生产不同的部件,由一方或双方装配成完整的成品出售。这种方式通常是在生产的部件方面按各自的特长或技术力量强弱加以分工,一般由技术力量较强的一方生产关键性的部件,并提供全套图纸和技术指导。然后相互提供各自生产的部件,分别组装成完整的成品出售,相互提供的部件分别计算价格。(2)技术较强的一方提供关键部件和图纸,并在其指导下,由较弱的一方生产次要部件并组装完整产品,在本国或国外市场销售。技术较强一方不收取图纸资料费,其报酬从出售的关键部件中得到补偿。而技术力量较弱的一方可以在合作生产的过程中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3)双方签订长期合作生产合同,由一方提供生产技术或设备,按各自的专业分工制造某种零部件、配套件或生产某种产品。在这种合作方式下,技术与设备需按技术转让办法和买卖关系处理。(4)合作承包是合作生产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由外国公司在技术上总负责,双方分工制造机器、设备,如化工、炼油、电站、冶金等成套工程项目的建设,或一些大型机械设备的制造,多采用这种方式。(五)国际BOT方式

1.概念及发展历史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建设—经营—转让”。它的含义是指:建设方承担一个既定的工业项目或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建设、经营、维修和转让,在一个固定的期限内运营并且被允许在该期限内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运营与维修费用以及一些合理的服务费、租金等其他费用,在规定的期限届满后,将该项目转让给项目方的政府。

2.基本形式

世界银行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BOT包含有三种基本形式,即BOT, BOO和BOOT。(1)BOT(Build-Operate-Transfer),这是最基本的形式,狭义上的BOT,指的是项目公司没有项目的所有权,只有建设和经营权。(2)BOO(Build-Own-Operate),即“建造—拥有—经营”投资者根据政府赋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目,但是不将此项目移交给公共部门,而是继续经营。此目的主要是鼓励项目公司从项目全寿命期的角度合理建设和经营设施,提高项目产品/服务的质量,追求全寿命期的总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使项目的产品/服务价格更低。(3)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即“建造—拥有—经营—移交”指项目在建成后,政府允许在一定的期限内由项目公司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并由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运营,在特许经营期满后将项目免费移交给政府。与基本的BOT主要不同之处是,项目公司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但特许期一般比基本的BOT稍长。(六)特许专营

特许专营(franchising)一般是指由一家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方法或经验转让给另一家企业的一项技术转让,在收取一定金额的特许费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

特许专营合同是一张长期合同,其合同的双方经营同样的行业、出售同样的产品、提供同样的服务,使用同样的商号名称和商标或服务标志,甚至商店的门面装潢、用具、职工的工作服、产品的制作方法、提供服务的方式都完全一样。

特许经营的特点是:①适用于授权人的产品或服务不能出口到目标市场,企业又不愿在目标市场投资生产,但其生产过程较易转移给对方的独立企业。②多见于餐饮业、连锁经营等服务业。如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假日酒店等。③它可以适用于商业和服务行业,也可以适用于工业。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述

1.概念

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等无形贸易。广义定义还包括现代发展起来的新的贸易活动,如承包劳务、卫星传送等。一般意义上来说,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或另一地区的消费者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提供服务,获得报酬就形成服务的进口;反之,就是服务出口。《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贸易包括四种类型:(1)第一类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指“跨境交付”。这里跨越国境的只是服务本身,没有人员、资金的流动,所以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都不移动,如电信服务、咨询服务、卫星影视等。(2)第二类服务贸易一般是通过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过境移动来实现的,这类国际服务贸易方式一般被称为“境外消费”。这是因为服务消费者移动到提供者境内享用服务。最典型的是旅游服务,另外还有教育培训、健康服务等。(3)第三类服务贸易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和直接投资,即在一缔约方境内设立机构,通过提供服务取得收入,从而形成贸易活动,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商业存在”。如在境外设立金融服务机构、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维修服务站等。与第二类不同的是,它强调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到消费者所在地提供服务。(4)第四类服务贸易主要是缔约方的自然人(服务提供方)过境移动,在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形成贸易,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自然人流动”。最常见的这类服务贸易是建筑设计与工程承包以及所带动的服务人员劳务输出,即承包公司通过雇用他国的服务人员,向第三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一般认为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各国的服务出口额之和构成国际服务贸易额。

2.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1)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2)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步性和国际性;(3)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4)贸易保护方式更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5)服务贸易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1990年全球服务业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超过60%,到2004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8%。其中,发达国家从65%上升到72%,美国更高达77%;发展中国家也从45%上升到了52%。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标志着世界已进入以服务贸易为主的时代。2015年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92 450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前五位国家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法国;出口规模前五位国家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进口规模前五位国家为:美国、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我国服务贸易世界排名于2012年首次进入前三位,2014年上升至第二位。2015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其中服务出口居第五位,服务进口居第二位。我国服务进出口额7 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出口额比重为7.7%,较上一年提升1.4个百分点。伴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第二,新兴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第三,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地位不断上升。第四,国际服务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与贸易保护并存。

3.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服务业日益专业化。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服务的反馈,以保持其生产产品的接受性和销售的扩大。第二,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长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第三,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跨国公司国外分支的国际化生产活动在2015年扩张得较为明显。销量总体上升了7.4%,估值总体上升了6.5%。且跨国公司国外分支创造的就业价值达到了7 950万美元。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加强了服务的国际化,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第四,国际服务合作的扩大促使服务贸易扩大,具体包括了:①承包外国各类工程,即工程设计服务与施工服务等;②劳务输出;③各种技术性服务出口或生产技术合作;④向国外出租配有操作人员的各种大型机械;⑤向国外提供咨询服务。第五,国际旅游业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第六,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第七,各国政府的支持是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4.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商业性服务:①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③研究与开发服务;④不动产服务;⑤设备租赁服务;f.其他服务。(2)通讯服务。(3)建筑服务。(4)销售服务。(5)教育服务。(6)环境服务。(7)金融服务:①银行及相关服务;②保险服务。(8)健康及社会服务。(9)旅游及相关服务。(10)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11)交通运输服务。(12)其他服务。二、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服务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对服务交易活动在宏观上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它明确了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其服务贸易管理的工作方针和目标,并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加以贯彻实施。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一)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是:第一,《服务贸易总协定》通过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一体化以及商业管理等原则,运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具体承诺及执行条款,使得各缔约方逐步削减和降低贸易壁垒。第二,多边性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签署,其中大部分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技术性规范,而且主要集中在国际运输部门。第三,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第四,各国政府做出了开放市场的具体承诺。第五,各国服务贸易壁垒有所降低。第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服务贸易自由化。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服务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进行商品生产和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进行扩大再生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成为世界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枢纽。

第二,货物贸易发展的需要。货物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如航运、港口服务和商业保险的发展;跨国公司推动服务国际化,极大地推动了服务贸易向更广阔、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反过来,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如集装箱和航空运输成本的下降,大大促进了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

第三,服务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获取低廉的有效服务,已成为公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四,发达国家的倡导与推动。发达国家在服务业上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为了发挥这些优势,提高竞争力,它们积极提倡服务贸易自由化。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益有:①促进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竞争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②有利于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发挥效益,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③有助于服务提供者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使广大消费者受益。④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⑤加强各国政策法规增加透明度和预测性,有利于提高资本的利用率。⑥提高贸易过程的便利化,促进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等有积极作用,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印度学者V.潘查姆斯基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贸易自由化缩小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选择范围。

服务贸易自由化会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其对经济政策的自主选择权,维护国家安全,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产品实行限制政策,服务贸易自由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2)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外依赖与风险。

首先,服务贸易自由化将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使其丧失执行符合本国利益的国内政策的权力;其次,服务贸易自由化使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凭借其在金融服务和国际货币发行领域的优势,削弱发展中国家政府在金融货币管理领域的作用;再者,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一旦放弃服务贸易的控制权,它们的新兴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信、航运和航空等将直接暴露于发达国家厂商的激烈竞争中;最后,信息服务跨国流动不仅导致一国对外依赖加剧,而且可能损害国家主权。在信息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贸易依赖性不断加强,其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会受到发达国家控制。(3)服务贸易自由化会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平衡与就业。

一方面,服务贸易自由化导致国外服务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造成外汇外流,进而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幼稚服务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影响劳动力就业,进而会影响其社会稳定。(4)服务贸易自由化会影响发展中国家安全。

实行服务贸易自由化,取消了对外国投资的某些限制,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市场稳定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进而可能影响会社会与国家政局的稳定。此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会威胁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影响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正因为如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对外服务贸易政策时,应该做到趋利避害,在积极利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好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弱自由化的消极影响。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贸易的政策制定应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当特别重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把服务业的发展与有形产品的生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让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样,一方面,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可以提高有形商品出口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又可以改善服务出口结构,减少对外国服务产品的依赖。(2)科学认识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以信息、文化和知识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但是,其人力资本较为稀缺,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服务产品产生。虽然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是,他们从事的是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创造的价值较高,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为将来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创造条件。(3)提高服务的技术水平。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冲击最大的是通信、金融、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信息化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又最需要引进这类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更应促进自己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二)国际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生产的服务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服务贸易壁垒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是:隐蔽性强;保护性强;灵活性强;与投资壁垒联系密切;互动性强。《服务贸易总协定》下的非关税壁垒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个方面:第一,市场准入方面抬高门槛,限制服务提供主体的进入。(a.服务生产者开业权的壁垒;b.股权的限制;c.经营方面的限制;d.信息限制;e.技术标准的限制。)第二,国民待遇方面的歧视性规定。(a.税收歧视;b.政府补贴;c.国家垄断或政府购买;d.外汇管制。)(三)《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是WTO服务贸易法的基本规范和核心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协定条款本身,又称为框架协定;二是附件或称部门协议;三是各成员的具体承诺表(包括: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单)。《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全球服务贸易,并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成员服务业的发展。协定考虑到各成员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各成员对服务贸易进行必要的管理,鼓励发展中国家成员通过提高其国内服务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更多地参与世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四种类型:①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 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 ③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 ④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服务贸易总协定》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具体分为160多个分部门。协定规定了各成员必须遵守的普遍义务与原则,磋商和争端解决的措施步骤。

根据协定的规定,WTO成立了服务贸易理事会,负责协定的执行。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及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是指跨越国界的资本流动。简言之,是指资本在国际上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

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剩资本的形成或国际收支大量顺差

过剩资本是指相对的过剩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资本积累迅速增长,在资本的特性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的支配下,大量的过剩资本就被输往国外,追逐高额利润,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就由此而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在国外获得的利润也大量增加,反过来又加速了资本积累,加剧了资本过剩,进而导致资本对外输出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近20年来,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资本、金融、经济等一体化趋势有增无减,加之现代通信技术的发明与运用,资本流动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使当今世界的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而快捷。总之,过剩资本的形成与国际收支大量顺差是早期也是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利用外资策略的实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不同的政策和方式来吸引外资,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迫切需要资金来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往往通过开放市场、提供优惠税收、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等措施吸引外资的进入,从而增加或扩大了国际资本的需求,引起或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

3.利润的驱动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利润驱动是各种资本输出的共有动机。当投资者预期一国的资本收益率高于他国,资本就会从他国流向这一国;反之,资本就会从这一国流向他国。此外,当投资者在一国所获得的实际利润高于本国或他国时,该投资者就会增加对这一国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国际超额利润或国际垄断利润,这些也会导致或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在利润机制的驱动下,资本从利率低的国家或地区流往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这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4.汇率的变化

汇率的变化也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动,尤其70年代以来,随着浮动汇率制度的普遍建立,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经常波动,且幅度大。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持续上升,则会产生兑换需求,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不稳定或下降,资本持有者可能预期到所持的资本实际价值将会降低,则会把手中的资本或货币资产转换成他国资产,从而导致资本向汇率稳定或升高的国家或地区流动。

在一般情况下,利率与汇率呈正相关关系。一国利率提高,其汇率也会上浮;反之,一国利率降低,其汇率则会下浮。例如,1994年美元汇率下滑,为此美国连续进行了7次加息,以期稳定汇率。虽然加息能否完全见效,取决于各种因素,但加息确实已成为各国用来稳定汇率的一种常用方法。当然,利率、汇率的变化,伴随着的是短期国际资本(游资或热钱)的经常或大量地流动。

5.通货膨胀的发生

通货膨胀往往与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有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该赤字又是以发行纸币来弥补,必然增加了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旦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减少损失,投资者会把国内资产转换成外国债权。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财政赤字,而该赤字以出售债券或向外借款来弥补,也可能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因为,当某个时期人们预期到政府又会通过印发纸币来抵债务或征收额外赋税来偿付债务,则又会把资产从国内转往国外。

6.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

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一个国家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一国的投资气候恶化而可能使资本持有者所持有的资本遭受损失。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一国投资条件发生变化而可能给资本持有者带来的损失。战争风险,是指可能爆发或已经爆发的战争对资本流动造成的可能影响。例如海湾战争,就使国际资本流向发生重大变化,在战争期间许多资金流往以美国为主的几个发达国家(大多为军费)。战后安排又使大量资本涌入中东,尤其是科威特等国。

7.国际炒家的恶性投机

所谓恶性投机,可包含这两种含义:第一,投机者基于对市场走势的判断,纯粹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刻意打压某种货币而抢购另一种货币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普遍发生,毫无疑问会导致有关国家货币汇率的大起大落,进而加剧投机,汇率进一步动荡,形成恶性循环,投机者则在“乱”中牟利。这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恶性投机。第二,投机者不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是基于某种政治理念或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见,动用大规模资金对某国货币进行刻意打压,由此阻碍、破坏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无论哪种投机,都会导致资本的大规模外逃,并会导致该国经济的衰退,如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8.其他因素

如政治及新闻舆论、谣言、政府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干预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等因素,都会对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二、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一)国际直接投资

1.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2.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1)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即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他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

3.考虑因素

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东道国投资时,要对以下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论证:(1)国家资源状况。

国家资源状况主要包括:①自然资源,包括原料、能源、水的供应和土地使用权;②人力资源,包括经理人选、熟练工人、劳动力实际成本和生产率;③财力资源,包括获得当地和外部的融资渠道和资信等级。(2)东道国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力及当地产业链的配合。

①当地投资公司或工业合伙人策划和执行项目的能力。

②现有工业的结构。其中包括:a.纵向、横向联合的可能性;b.执行项目的便利条件;c.零配件及补给品的供应状况。(3)国家投资环境。

国家投资环境主要包括:①政治、经济和社会是否稳定;②当地购买力,即产品在当地有多大市场;③基础设施和地理位置;④服务和服务业的基础设施状况,其中包括银行、保险、海关的效率;⑤外国人的生活条件是否完备。(4)法规设置状况。

法规设置状况主要包括:①法律体系;②外国投资法规的完备性;③执法力度。

4.方式(1)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②垂直型投资:可以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也可是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③混合型投资: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2)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

①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

②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控制企业的权利。(3)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二)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是数以亿万计的国际资金成为许多国家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国际证券投资亦称国际间接投资。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在外国股票市场上购买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从一国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角度来看,购买国际证券意味着资本流出,发行国际证券则意味着资本流入。

进行国际证券投资的动机是:①获取定期金融性收益;②利用各国经济周期波动不同步性和其他投资条件差异,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投资风险分散化。当然,也有不少证券购买者真实目的是利用证券交易进行投机,这些人本质上是投机者而非投资者。国际证券投资增长迅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行国际证券投资,贸易顺差国大量吸收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这就保持了汇率体系相对稳定;通过国际证券投资,促进了长期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从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投入。(二)国际贷款

1.概念及发展历史

国际贷款(international loan),是指国际上的资金借贷,即由一国、数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向第三国政府、银行或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国际上借贷资本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国际贷款就已出现,但只限于政府之间的贷款和为扩大国际贸易提供的一些周转性信贷。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积累迅速增长,除向各国政府贷款外,并开始向外国工商业提供信贷。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美国确立,但那时国际贷款主要仍是为了扩大出口贸易,以争夺世界市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集团形成,建立起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经济体系。它们积极扩大资本输出,国际贷款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获得长足的发展。20世纪初期,主要的资本输出国是英国和法国,其中英国占当时国际贷款债权总额的41%,主要的债务国是欧洲、南美和北美诸国。德国和美国对外输出资本较晚,但增长较快。俄国和日本也有少量的资本输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长期资本的主要供应者和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行的外国有价证券比战前增加三倍,超过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壮大。美国通过政府双边协定贷款的形式向西欧和日本输出资本,同时通过世界银行对亚洲和非洲国家发放贷款,并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发展基金。50年代上半期,美国提供的借贷资金已占国际借贷市场资金总额的78.4%, 6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实力的增长,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美国的信贷比重缩小到44%。60年代以后,国际贷款的规模日益扩大。资金来源及贷款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过去,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一向为西方大国所垄断,后来苏联及个别发展中国家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发放贷款。随着国际信贷资金需求的扩大,50年代末形成的欧洲美元市场逐渐发展为欧洲货币市场,并涌现出许多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如欧洲的卢森堡、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巴林国际金融市场。还有一些专营离岸业务的境外货币市场,如巴哈马和开曼群岛等。这些金融市场的出现使国际资金流通渠道更加多元化,从而便利了资金的融通。

2.种类(1)贸易信贷

贸易信贷是为便利进出口贸易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出口信贷。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支持本国商品的出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本国的商业银行或出口商向外国进口商提供利率优惠的贷款,利差由政府从预算中拨出专款补贴。其他还有“福费廷”信贷、商品抵押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赊购贸易等。(2)资本信贷

资本信贷是国际上的中长期贷款。它主要包括:

①银行贷款,即银行之间的信贷往来,分为双边贷款和银团贷款两种。双边贷款是国际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往来,包括短期资金拆放及中长期贷款等,也指银行向跨国公司和外国工商企业提供的用于弥补短期资金周转不足或办理固定资产更新、扩建和新建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是由数家或更多的银行联合向借款国政府、银行、企业或某项工程项目提供的长期巨额贷款。

②债券,是一种借款凭证,其持有人可以按期取得利息,并在债券到期时或在将来的某一日期向债券发行者收回本金。它是筹措中期和长期资本的传统方式。发行者通常为工商企业、地方政府、团体、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等。在欧洲市场上发行的以第三国货币表示的债券称为欧洲债券,在别国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货币表示的债券称为外国债券,两者统称国际债券。

③工程项目贷款,是银团或信贷机构为某项工程项目筹措资金,用该项目所创造的收益来偿还的贷款。

④租赁,是资本设备的所有者将其资本设备出租给租用人,由租用人按期支付租金使用这些设备。期满后租用人可选择将设备留购或继续租用。由于租用人只付租金不付货款就可获得资本设备的使用权,实际是扩大了租用人的投资能力。

⑤政府贷款,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每年拨出一定款项,在双边基础上直接贷给外国政府。这种贷款属于援助的性质,利率很低,有的是无息贷款或赠款。

⑥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其所属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以及其他地区性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等对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见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3.国际贷款的影响

国际贷款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同时为调节各国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贸易和建设项目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开拓提供了金融便利。此外,国际贷款也是不少国家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手段和资金来源。但从国际市场上借用资金须支付一定的利息或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因此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剥削和控制,特别是7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负债过重,为了偿还外债,不得不实行紧缩政策,造成经济增长减缓、失业人数增加、通货膨胀加剧、对外贸易不振、外汇储备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甚至政局不稳的局面,进而延缓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