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中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6:55:40

点击下载

作者:曹军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轻松中年

轻松中年试读:

前言

当您翻阅此书时,您就与快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您是少年还是青年,读读此书,也会受到激励;无论您是中年还是老年,翻阅此书,定会感同身受。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国家的栋梁,家庭的砥柱,社会的中坚。在家庭里即是父母,又是子女,既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又要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更要承当经营家庭的重任。在单位,即是上司,又是下属,既要面对上司的苛责,又要处理下属的意见,还要打理同事间的良好关系。这既是中年人的雄心壮志,也是中年人的困顿迷茫,更是中年人的心理围城。然而,乐活精神却是中年人走出困境、再创辉煌的调剂。“乐活族”(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简称LOHAS)强调的是“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Do Good(做好事)、Feel Good(心情好)、Look Good(有活力)”的化身;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一种文化内涵,是一种时代产物,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这种精神不仅对中年人适宜,更可推而广之。

中年人,角色多重、重任在肩,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怎样才能“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只有将“乐活”这种精神坚持到底,才会让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年人生,既是多事之秋,也是丰收之秋,这其中的妙处,却在情商之中。乐活精神不仅是中年人生再次辉煌的催化剂,也是中年人生左右逢源的制胜法宝。乐活精神让您的生活更精彩,让您的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希冀本书能成为您生活中的朋友,工作中的搭档,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家庭美满、事业风顺!曹军2011年4月

轻松中年之必修课

1 中年期时间段的确定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生的时期划分为如下标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60岁为中年人,61~74岁为准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中年人的起始年龄各国不一致,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年的起点有推后的趋势,不少国家将65岁作为中年人的起始年龄。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六十为老”仍是个最普遍的标准,并以此作为退休年龄,因此本书将60岁作为中年期的终止年龄。据此,“中年”的时限被定为45~60岁,这段时间跨度很大,也是人生中最宝贵、最精彩而又最多事的一段时间。

2 现代年龄的类型识别

古人将年龄段分为: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耋”、九十“耄”、一百“期颐”。而现代社会将人的年龄,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日历年龄:人出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也逐年增长,岁月却无情催人老。(2)社会年龄:人的天赋、知识、才能、经验之积累即社会年龄。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资格“嫩与老”,即指其社会年龄的浅薄与成熟。足智多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是社会年龄最深的标志。(3)外貌年龄:一般情况下,从一个人的外貌可以估算或猜测他的年龄大小。然而,外貌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两位同年出生的中年人,由于遗传因素、精神状态、职业环境、锻炼保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外貌年龄与实际年龄就有较大的差异。(4)生理年龄:人都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这些过程。但是,有些人未到中年就显得暮气沉沉,萎靡不振,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未老先衰。(5)心理年龄:心理状态能促使心理年龄发生变化。例如,有些人年纪轻轻却终日忧心忡忡,似坠入暮年。有的人年过花甲却还豪情万丈,颇有常青之风。

3 中年人“早衰”的原因

中年人是社会及家庭的栋梁,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中年科技人员,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许多人因心力交瘁而英年早逝者已屡见不鲜。如蒋筑英、罗建夫、施光南等,他们的去世令人惋惜。生物超越衰老的自然进程而出现加速老化、提前老化的现象,被称之为“早衰”。例如,有的人看上去好像50多岁了,其实他才刚刚30岁出头。中年人过早地出现生理上老化和体质上衰退的现象被称为早衰症或早衰综合征,其原因与下面一些因素有关。(1)机体免疫减弱:机体免疫的作用形式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主要由B淋巴细胞完成,它把产生的抗体释放到细胞外的体液中,并在那里与入侵之敌进行搏斗;在细胞免疫中,主要由T淋巴细胞完成,它能把产生的抗体停留在细胞膜上,将入侵的病毒或细菌破坏掉。与机体免疫相关的是分泌胸腺素的胸腺,被分泌的胸腺素进入血液后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与活力增强。胸腺在出生后两年内生长较快,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体积增大,在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萎缩,到成年时由于被脂肪组织所代替而导致功能减弱。由于胸腺功能的改变,淋巴细胞的数量、体积和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体内变异组织细胞的清除能力和识别能力减退,表现为中年时期易受感染及患病后不易康复。(2)遗传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细胞代谢受遗传因素的限制,如果某种基因减少,或因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基因发生改变,或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转录、翻译阶段发生误差,不仅会出现中年早衰现象,生命期也会明显缩短。

例如冠心病,它是当前社会中的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就被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在30岁时血液胆固醇含量平均为每1/10升血液含胆固醇180毫克,以后每10年每1/10升血液胆固醇含量约递增38.3毫克。由于诱发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是血压和血脂的升高,因此,年龄在50岁以前,是处于随时有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之中,并且死亡率很高。(3)精神抑郁:长期精神抑郁是促使早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内某知名医院调查得知:精神愉快、性格开朗的人60岁时仍能照常工作,其中患中年病的仅占3%;而精神受过严重创伤、性格沉闷的人50岁时就自觉工作精力减退了一半,其中患中年病的占40%。人的精神状态如果长期处于忧郁、焦虑、悲哀、紧张、恐惧之中,可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跳加快、外周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外周小血管收缩则会引起重要器官长期缺血,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不全,从而出现人到中年器官就过早老化,容易患多种中年性疾病。

此外,精神压抑还会减少脑血流量,影响大脑皮质功能,导致大脑过早老化萎缩,从而出现中年期的脑动脉硬化和智能衰退现象。(4)营养失调: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需要的能量逐渐下降,一般在40岁以后,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活动量较青壮年相比有所减少,一些常见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在此期间很容易出现,这些疾病的出现大多与肥胖有关。动物实验证明,蛋白质摄入量相同,而糖摄入多的比摄入少的寿命要缩短。中年特别应保证生理价值高的优质蛋白质的供应,例如瘦肉类(包括鱼、畜、禽肉,动物的心、肾、血、蛋、奶和大豆制品)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B、铁和钙的食品。还12应着重注意少食胆固醇含量多的食品。有条件者以保证每日250克牛奶、一个鸡蛋、100克左右的瘦肉类最为理想。当血中的胆固醇水平超过230毫克时,就会对人体构成危害。因此,应使每日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其次是蔬菜类,以绿叶菜和黄、红色蔬菜以及绿豆芽、豆芽等为首选,这类蔬菜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血脂,还有滋润皮肤、疏通经络之功效。(5)起居失常:起居失常就是指生活规律失常,包括房事不节、睡眠不足、劳逸不均等。成年人如果连续一周不睡觉,其生理功能就会发生严重障碍;如果睡眠长期不足则可损害中枢神经的功能,造成细胞代谢的超负荷运转,导致早衰。因此,即使是“人到中年万事忙”,也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不少于6小时)。

中年人应节制房事,否则易引起“肾亏”。据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肾亏”的人下丘脑、肾上腺、垂体调节水平下降,免疫机能降低,可比健康人提前衰老15年左右。

长期过度的疲劳会使损耗的体力得不到恢复,从而减少机体的能量储备,促使重要器官提前老化;相反,终日悠闲懒怠或缺少活动,会使血脉不畅、肺活量减少,导致大脑发生废用性萎缩,也可加速衰老。(6)缺少养生保健:对于中年人来说,很多疾病可能早就植于机体之中,因此应尽早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实施各种养生术,这对于尽早促进机体健康,预防早衰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由于许多中年人在青壮年时期生活勤劳但保养无术,再加上心理负担过重,致使身体长期超负荷工作,终致积劳成疾,从而导致早衰甚至早逝。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精神内守是符合养生要求的。

4 中年人的体力年龄自测

根据研究得知,一个人的体力年龄有时可以和实际年龄相差10年甚至20年。测验体力年龄往往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的。(1)敏捷性:在地上划一个30厘米见方的图形,两足并拢,前后左右跳跃。看一分钟能跳几次,150次为中等,跳的次数越多说明越敏捷。(2)平衡性:闭上双眼,抬起一只脚,离地面约20厘米。测定单足站立的时间,30秒为及格,时间越长说明平衡性越好。(3)柔韧性:屈体触地,手指能触到地为及格,手腕能触地为优秀。(4)耐久力: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气,看能坚持几分钟。半分钟为及格。坚持时间越长说明肺活量越大。(5)爆发力:爆发力是由速度和力量决定的。强壮的人,爆发力并不一定大。下蹲后运用下肢弹跳向上跃起,然后下蹲为1次。25秒钟内能做15次为及格,25次为优秀。(6)腹肌力:腹部脂肪越多,腹肌越无力。仰卧靠腹肌收缩能坐起者为及格,双手扳头坐起者为优秀。

最后把六项指标综合起来,有四项指标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者,说明体力年龄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有三项不及格者说明体力年龄比实际年龄衰老10岁。以上只是粗略说明,准确结论必须通过体力指数换算来评估。

5 中年期的生理特点

秋季既是自然界硕果累累的黄金季节,也是秋风萧杀、花木凋枯的开始。人也同样如此,当步入中年后,就好比人生已进入了秋季,由于智力发展到了最佳水平,故能在事业上做出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中年人大多肩负工作与家庭的重任,致使生理机能由成熟而逐步走向衰退。因此,了解中年期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方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1)中医学对中年期的论述:古代医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对中年期的生理特点作过如下论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阳萎,气大衰也,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也就是说,年过四十,脏腑功能将由强转弱,由盛转衰。书中还论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也就是说,人到中年,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会逐步出现面部皱纹增多、头发发白、腿脚行动不便以及性功能减退等体衰现象。(2)西医对中年期的论述:西方医学认为,衰老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发生的生理上的退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原有的储备力逐渐减少,适应力随之下降,抵抗力减退和发病率增加。因此,步入中年以后,由于骨质无机物增加而使骨质疏松,椎骨逐渐压缩,容易出现骨质增生、骨折和骨关节病。另外,血管壁钙的含量也会增加,动脉壁弹性下降,对血压的调整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易患高血压病。再加上中年人少动多食,容易出现血脂升高。因此,中年人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脑中风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人到中年又面临着更年期,更年期的中年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情绪不稳、血压升高的现象,女性尤为突出。

中年人是家庭的栋梁、社会的中坚,沉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使他们往往疏忽自身的身体状况,致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因此说,中年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事之秋也是硕果累累的金色之秋,关键是中年朋友要重视中年期的身心保健,如此才能维护好这一段人生的最佳年华。

6 中年期是人生的“第二青春期”

中年人在身体及心理上都已相当成熟,而且也有比较稳定的社会职业和社会地位。他们经过青年时代的学习与积累,在事业和生活上都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并正在为青年时代树立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拼搏着,可以说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光辉灿烂的人生收获季节。事实上,人类的佼佼者取得成就的时期绝大多数在中年期,也正因为如此,中年期才有人生第二青春期之称。

中年期是人生智力的金秋,是最易出成果的时期,在中年成才的人物举不胜举,如巴尔扎克、达尔文、歌德、居里夫人等。曾有人在研究了全世界1500年~1960年间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情况后,得出了一个结论:25~50岁是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平均年龄为37岁。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医学和生理学方面的获奖平均年龄为45岁,化学方面为39岁。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年期是人生的第二青春期,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期。

7 中年是获取长寿的关键年龄

许多专家认为寿命与性成熟有关,最高寿命是性成熟期的8~10倍。根据此观点,如果人类的性成熟期以14~15岁计算,那么人类寿命至少应在110~150岁之间,还有些学者认为,人类寿命的极限应在150~160岁之间。但是由于人们对许多生命规律不甚了解,生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命的匆匆结束往往是各种疾病的结果。对生命危害最大的常见多发疾病为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而这些疾病的高发年龄多在中年期,因此要想长寿必须在中年期积极防治上述疾病。中年如能预防性地定期体检并及时治疗这类疾病,必将对延年益寿大有帮助。

长寿与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遗传、身心健康、生活环境等等,而中年期是人生中各方面由盛到衰的转折期。(1)在中年时期人的智力、创造力走向顶峰,而脑越发达,人的寿命也就越长。正如人类寿命从青铜、生铁时代的平均18岁左右延长到18世纪末的40岁,直到今天的平均70岁。因此,科学用脑可获取长寿。(2)中年人在工作、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都要面对许多在人生其他时期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并且要经历一个特殊而又危险的时期——更年期。因此,是否能处理好这些问题是长寿的关键。(3)有规律的运动和锻炼也是获取长寿的方法之一。

因此,人到中年应该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这样可以推迟衰老出现的时间。如果到了中年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适当的体育活动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合理的饮食对健康长寿也有重要作用。中年人往往一日三餐不定时,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吃饭,到了晚上却往往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长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只要在中年期注重了疾病的防治、劳逸结合、强身健体、合理饮食并能妥善处理好人生旅途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能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获取长寿。

8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中年,常常因生理性衰老、脑的老化、生理功能衰退而感到力不足心,所以中年人要开始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并且要面对职业、社会角色、家庭地位、人际关系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中年人的心理特点。(1)身体老化产生的心理变化:由于感觉器官的功能(听力、视力、味觉)开始减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衰退,因而反应迟钝,模糊而分辨不清,会认错人、听错话,或注意力涣散、呆滞,注意力不易集中而又转移缓慢,顾此失彼,手足无措,头绪繁杂,在交通拥挤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事故,从而产生心理上不安全感。(2)疾病引起的心理变化:体弱多病,易产生恐惧、猜疑、期望等心理反应,相应地出现情绪焦虑与忧郁,如“末日感”,卧床病人与世隔绝感等孤独心理,同时有回忆中的自豪或悔恨感。(3)社会生活的改变产生的心理变化:退休是一次重大变动,一般要经历四个时期。

①期待期:分积极的心境与被动的心境期待退休。

②退休期:正式离开工作的那一天,有的想得很痛快,有的想得很可怕。

③适应期:由工作环境到家庭环境,生活内容与节奏发生了很大变化,易产生烦躁、抑郁情绪,感到茫然,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是很困难的时期,对生活厌倦,心身易失凋,而产生“退休综合征”,需1年左右时间才能适应下来,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④稳定期:即建立新的秩序时期。(4)家庭与家庭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是中年人长寿的重要原因。伴侣感是中年夫妻关系的核心内容,有的时候发生争吵,但谁也离不开谁,长期共同生活、相依为命的关系,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偶是中年人最痛苦的生活事件,丧偶后他们常发生情绪反应,初期呆滞,随之渴念死者,情绪抑郁,因此,国际国内丧偶中年人趋同再婚,孤独的人可以相互照顾,促进心身健康。

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年人办事效率低、身心较衰竭、顽固偏见、难以相处这是错误的。该看到,中年人虽然体力不如青年,但学识、技术、经历、经验却优于青年。正确对待中年人,开展中年人的心理卫生工作,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中年人自身都是必要而有益的。

9 影响中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人到中年,正是大干事业的时期,可谓“中流砥柱”。但不少有才华的中年人英年早逝,令人痛心疾首。在中年人健康损害中,心理健康的挑战十分重要。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对其不利因素有所认识。(1)年龄因素:人到中年,随着增龄,身体各组织器官开始衰老,功能减退,感觉“力不从心”。思维、记忆功能减退,感情不稳定,不易自我控制。这可能与大脑细胞开始萎缩和听力逐渐减退有关。(2)身体欠佳:担子很重,健康欠佳,缺乏对自身变化的了解。有些人工作、劳动、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特别是因缺乏自理、自控能力时,就会产生忧郁、消沉、怨恨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有的人身患疾病,却从不检查和治疗,最终酿成猝死的大祸。(3)“角色”冲突:中年人一般都身兼多职(本职工作、社会服务、家庭事务、照顾老人、教育孩子)让他们忙忙然不可终日。一位中年妇女,单位领导希望她以工作为重,挑起事业重任;作为妻子和母亲,丈夫和孩子都希望她更多地担起家庭重任。多重任务集一人之身,角色冲突常导致“角色超负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角色紧张”。缺乏休息和睡眠,感到生活得很累。这种心理状态对健康十分有害。(4)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分正性和负性两种。工资连升两级,孩子考试成绩平均在90分以上,使家人兴高采烈都属正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一般对健康无大影响,还能促进健康,但要防止乐极生悲。如果职称、职务没有晋升上,工资没有上调,孩子的成绩欠佳,结果情绪低落,食欲减退,这叫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是有影响的,可增加紧张、低落、伤心等情绪,严重者可引发焦虑症、强迫症,甚至精神分裂症。(5)人际关系失凋:家庭内部和(或)工作单位人际关系失调,对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中年丧偶,有求偶心理,遇晚辈刁难,对心理影响更大。

此外,恶劣的生活环境、强烈的噪声,亲人死亡、发生意外事件等,对中年人的心理健康都有严重影响。

10 中年人心理健康自测

(1)心理协调:思想与行动的统一称为心理协调。中年人虽然行动迟缓,但行为不忙不乱,做事有头有尾,讲话条理清楚,处理问题在理,即为心理协调。做事龙头蛇尾,顾前不顾后,思想纷乱无序,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则为心理不协调、不健康。(2)反应适度:人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均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忽听一声响,稍有震惊,实属正常心理反应;若由此大喊大叫、少见多怪则为过度。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情绪一落千丈、无法容忍、憎恨别人,是心理失常的先兆。(3)关系融洽:包括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邻里关系、夫妻父子关系等,融洽者表示心理健康平衡。中年人,乐于和他人交往,能接受、欣赏别人施于的感情,与大多数人心理相容,关系融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4)情绪健康: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喜怒无常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快乐表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健康心理;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然,人生难免有不幸的遭遇,但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恢复平静,重新适应。(5)意志坚强: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坚强的重要标志。经常气馁、灰心丧气、干不成事业,是意志薄弱的象征。

11 中年人要进行“大修”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这里所说的“大修”是指强身健体、祛病养生的综合措施。中年人要进行“大修”,是因为人体各项生理功能从幼儿到青年逐步发育成熟,进入中年后,各方面的功能状态达到最佳,然后开始逐步减退,尤其是中年后期减退明显,使机体各项功能的代偿力、储备力均大大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和疲劳症。所以要维持机能的最佳状态,延缓衰老,随时对体力的异常进行修理是完全必要的。

总之,“大修”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大修”,才能实现长寿。中年人还要注意防止生命过用。用脑过度即“生命过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佳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重担、事业重担、心理失衡、生活环境欠佳等,从而产生用脑过度。

中年知识分子生命过用的表现:(1)生命过用主要是指工作过劳、超负荷工作、用脑过度。疲劳的程度有3种,即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过度疲劳,而这3个阶段常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急性疲劳会转化为慢性疲劳,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加重可转化为过度疲劳。这种过度疲劳,不仅会导致机体器官组织发生改变,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各种机体疾病及身心疾患接踵而来,积劳成疾。(2)知识分子的工作具有静而不动、以劳心为主的特点。有人说过,“最易使人疲惫、最易伤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缺少体育活动,不仅会导致人体细胞和功能下降,产生障碍甚至病变,而且还会因体弱、免疫力下降而不能抵御外界和自然界的有害环境、突变的气候、紧张的气氛和病菌对人体的侵袭。

防止生命过用的措施:(1)那种认为连续工作就更易出成绩的认识是错误的,对生命也是一种摧残。要防止过度疲劳,注意瞬间歇息是很重要的。瞬间歇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是十分有效的休息方式。瞬间歇息是人在进行同一内容活动达到一定时间后,以转换活动内容或短时间静止的方法来调养精神、恢复体力、防止疲劳。一般而言,连续工作1~2小时即应有一个瞬间歇息。(2)在瞬间歇息中,较有效的办法是以“小劳”战胜“大疲”。久思、久坐者,宜以活动全身的运动辅之,做操、跑步、打拳等,都很适合。伏案工作感到疲劳时,适量的徒手体操,能驱散大脑因思想高度集中所引起的紧张性疲劳。经常性地活动活动,松驰一下紧张的神经、肌肉、关节,既容易消除疲劳,还能大大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工作能力,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该吃饭时要吃饭,该休息时得休息。废寝忘食,精神虽可嘉,对人体却是极大的损害。(4)对于体力疲劳不易消除的中年知识分子,如出现倦怠乏力、精力不济、思维能力下降,且一般不能恢复健康时,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抗疲劳的药物,如人参或西洋参、绞股蓝、黄芪等。也可服用一些甲鱼汤、虫草王口服液。连破田径世界纪录的“马家军”的秘密菜谱便有这两味,可见甲鱼、虫草王对迅速恢复体力是大有帮助的。

12 中年人要预防脑老化

国外神经学家认为,人从30岁开始,每天都有10万个脑神经细胞死去,到70岁时神经细胞可减少20%。脑神经细胞数的急剧减少意味着人的活动力、智力、记忆力逐步减退,意味着人的衰老和痴呆已拉开序幕。中年痴呆已成为医学领域及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数目减少,重量减轻,体积缩小,脑的营养不足,脑的功能跟着减退。另外,导致中年脑老化的还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性生活频繁六大原因。这些均可促使脑动脉硬化,从而使脑神经细胞数减少。因此,防止脑老化是许多中年人的当务之急。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1)勤用右脑:一生中人的左脑使用率最高。相比之下,右脑的工作时间有限。众多调查资料表明,经常使用右脑的画家、音乐家们,常常已近暮年却仍不糊涂。这说明从中年起多利用右脑工作可以防止脑的老化。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活动左半身,尤其要有意识地多使用左手活动,以刺激右脑工作,改善脑的血液供应,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右脑的细胞减少,还能使左、右脑功能平衡。(2)戒除致脑老化的原因:节制性生活,戒烟,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疾病。(3)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维持大脑良好的血液供应,可以起到积极保护脑神经细胞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用脑过度):当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管理这种活动的神经中枢往往处于兴奋状态,比如思考时,与思考有关的神经中枢就处于兴奋状态,但在兴奋两三个小时后,脑细胞就会因兴奋过度而转换为抑制,随之思考的效率就会下降。因此,中年人不要长时间从事某种工作,应进行短暂的休息。事实证明,短暂的休息,或是积极性休息(比如体育锻炼)都能使抑制的脑细胞活跃起来,使精力很快得到恢复,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5)注意控制情绪:由于中年人工作多,任务重,当然困难也就会多起来,因此,中年人要注意加强修养,控制情绪,有张有弛;过度的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都会对脑细胞产生过度刺激,损害脑细胞功能,进而影响对机体各器官的调控,诱发各种疾病。(6)保证合理营养:尽管大脑的重量不足体重的百分之三,但是它的血液比例计算却占首位。因此,当脑细胞活动量大时,就更需要有充足的养料和氧气。大脑与体内其他脏器不同,只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而不能直接利用蛋白质和脂肪。中年人用脑时间多,就必须多食用含糖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脑细胞的正常功能。吃早餐是保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头一天晚餐到第二天早餐之间一般约有12小时左右,因此清晨往往是人的血糖最低的时候,吃完早餐血糖就开始上升。由此看来,要科学用脑,关键还是要吃好早餐。另外,中年人脑力劳动多,平时也应补充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比如肉、蛋、豆制品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进记忆力。(7)防止“废用性萎缩”:人至中年,以前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在大脑的各功能区之间可发生紧密的联系,并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一旦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对生活和工作失去热情,大脑就失去了联想的兴趣,出现大脑的“废用性萎缩”,这种功能性的废用性萎缩最终会影响全身机能的调控。因此中年人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振奋精神,高扬生命之帆,向光辉的彼岸破浪前进。

专家们认为,中年人要健康长寿,就要保持脑神经细胞数,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大脑的老化和萎缩。

13 保持青春的方法

(1)穿着富有吸引力的服装。(2)经常保持笑容,令心境开朗,也会显得年轻一点。(3)减少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没有任何东西比阳光更易伤害皮肤和令人老化。每天早、晚在面部涂上润肤膏以保持皮肤润滑、娇嫩,夏季使用补水露,春、秋、冬季使用补水霜,使皮肤表层有充足的水份。(4)中年妇女最好每周做一次脸部按摩,以防面部肌肉出现皱纹。使用水溶性的除皱润肤品,能缓和面部肌肤的老化。同时利用浅淡的眼部化妆和薄施口红,也可恢复青春外貌。(5)利用转换发型,再加上面部化妆,看上去会显得年轻。变得稀少和灰白的头发,略加染黑,看起来会更年轻些。(6)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日三餐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令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注意自己的体重,切勿超重。(7)日常坚持做各种健身运动,这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增强抗病能力和肌肉的活动能力。每天做柔软舒展的运动,以保持脊骨的灵活柔软。(8)愉快和正常的性生活(每周2~4次),有助于保持青春的活力。(9)太少或太多的睡眠都会令人衰老,通常以7小时左右睡眠为好。(10)多与年轻人交往,他们会给中年人带来生气和活力。保持头脑灵活的人,看起来比真实年龄更年轻。(11)保持乐观的态度,遇事想得开,才能保持青春的活力。

14 保持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系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具有下述7种特征:(1)能保持稳定的愉快情绪。当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做到不过度焦虑、不安或颓丧。能正视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过错或失败,泰然处之,认真对待,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振作精神,走向未来。(2)适应环境变化。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能够适应变化中的现实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3)善于交友谈心。善于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够助人为乐,常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自己有缺点、过失时,乐意接受批评,总结经验,努力改正。关心家庭,喜爱亲人;乐于交友,珍重友谊。(4)生活情趣浓厚。不但能专心学习、工作,而且会娱乐,保持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充实。(5)自信心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退休,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对自己的能力、经验及取得的成绩持肯定态度,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觉得自己生活得有意义,自己的存在对他人和对社会有用,有人生价值。(6)学习兴趣持久。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在工作岗位上或离退休后,一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经常阅读书报杂志,乐于与人交友谈心,增长知识和经验。(7)具有自知之明。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尊重社会的需要和群体意志,经常自觉地调整好个人行为与社会要求的关系,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感到满意。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因社会、时代、民族、种族、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内心世界保持平衡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5 中年人防止体力下降的方法

由于事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劳累,往往会感到体力下降和不支。再加上平时不太注意,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心血管和其他器官等方面的疾病。有效防止体力下降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饮食营养,合理安排起居,注意调节精神生活。(2)从青少年时期就应重视自己的身体锻炼,到了中年期更要注意锻炼,才能获得并保持充沛的体力。(3)中年期的体育锻炼以全身性的轻缓运动为宜,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的运动会引起跟腱断裂、暴发性腰痛等伤害。(4)锻炼方式可采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其中以散步最为合适,早晨或晚饭后散步半小时,速度以中等为宜。也可进行一些耐力运动,如长跑、游泳等,但时间、强度、次数要适当,以每周3次左右为宜,以防过度疲劳。

16 中年人预防机体老化的体操

该体操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深呼吸;二是肌肉与关节的屈伸、转动及叩打肌肉的活动;三是以正确的姿势进行。每日早起后、睡觉前以及工作间歇坚持进行锻炼,必有收益。(1)深呼吸:两手由体前向上慢举,同时深吸气,然后双手从身体两侧放下,同时呼气。呼、吸气要缓慢进行,重复两次。(2)伸展:两手交叉握向头上高举,掌心向上,同时背部尽量伸展。(3)高抬腿踏步:大腿高抬,两臂前后大挥摆,同时踏步。(4)手腕转动:两手半握拳向内、外转动4次,重复两遍。(5)手腕摇动:手腕放松,上下摇动。(6)扩胸:两脚稍开立,两臂由前向上举至与肩平,然后向两侧屈,同时用力扩胸。最后放松,使身体恢复至原始站立姿势,重复做4次。(7)体转:手臂向外伸展,同时身体向侧转,左右交替反复进行。(8)体侧:两腿分开,左手叉腰,右手由体侧向上摆动,身体向左侧屈2次;左右交替重复进行。(9)叩腰:两腿并拢,身体稍向前倾,两手叩打腰部肌肉。(10)体前后屈:双足开立,身体前屈,手心触地面。还原至开始姿势,再将手置于腰处,向后屈。(11)体绕环:双足开立,从身体前屈的姿势开始,大幅度向左、后、右做绕环动作,然后向反方向绕环,重复2次。(12)臂挥摆、腿屈伸运动:两臀向前向上摆动,同时起踵;再向上向后摆,同时屈膝。重复4次。(13)膝屈伸:两手置于膝部,屈膝下蹲,然后再还原至开始姿势。重复4次。(14)转肩:两肘微屈,由前向后与由后向前各绕4次。重复2遍。(15)上、下耸肩:两臂自然下垂,接着用力向上耸肩,再放松下垂。(16)转头部:两脚开立,双手叉腰,头部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各绕数次。(17)叩肩、叩颈:右(左)手半握拳,扣左(右)肩8次,重复两遍。然后手张开,用手掌外侧叩颈部8次。(18)屈伸上体:两膝跪立,上体向后屈;然后身体向前屈,背缩成圆形,同时呼气。臀坐在脚上。(19)屈伸腿:坐地上,两腿伸直,两臂支撑于地,两腿交替进行屈伸活动。(20)放松:俯卧放松休息几分钟。(21)腹式呼吸:使腹肌与横隔膜同时运动,进行深吸气,然后用手压腹部进行呼气。

除去上面方法之外,还应该注意和以下几种方法的运用,才能更好地防止衰老。(1)脑下垂体刺激法:双手覆盖双耳,手指放在脑后;两手的手指要尽量靠近,中指要放在脑后枕骨处,然后将食指置于中指上,用食指向下弹打36次。这也被称为“鸣天鼓”,另有一种动作与此稍有不同:用双手心按着外耳,用除拇指以外的四只手指的第一节指面弹打枕部4~5次;接着再用手心轻按外耳1~2下后离耳3~4秒。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20次。此法不但可消除疲劳、使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听力和记忆力,对治疗耳鸣也有良好作用。(2)肾脏摩擦法:双掌摩擦生热,然后摩擦同侧腰部,左右各36次。本法具有壮腰健肾、防治腰酸腰痛的作用。(3)甲状腺摩擦法:双掌摩擦生热后分别摩擦喉部右、左侧甲状腺腺体,左右各擦36次。本法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活力,保持毛发、指甲及皮肤的光泽。(4)乳腺摩擦法:用左(右)手分别对右(左)乳腺进行摩擦,左右各擦36次为1回,应摩擦10回。经常如此做可防止肌肤老化。

轻松中年之生理卫生

LOHAS生理变化

→LOHAS自我保健和健康体查LOHAS生理变化

1 中年人生理功能的变化

中年时期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年人在事业上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既是老一辈的得力助手,又是下一代的师长。中年人在家庭中还担负着培养、教育子女和瞻养老人的重任,是家庭的中坚。同时,中年时期又是人体在生理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其各种生理功能在中年时期由成熟稳定逐渐转向衰退。因此,可以说生理功能由盛转衰是中年人最重要的生理特征。(1)古代医学对中年期生理机能变化的认识:医学巨著《内经》中曾明确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又说“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这些论述基本上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特点,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中年期由旺盛逐渐走向衰退。(2)现代医学对中年期生理机能变化的认识: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进入30岁以后,人的机体细胞的分裂次数和分裂数目逐渐减少,致使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不断衰变。有学者认为,人的机体功能在35岁以后每年将减退0.8%。如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壁含钙量增加,从而导致动脉壁弹性下降;机体对血压的反射性调节功能减退易引起高血压病或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进入30岁以后,血液胆固醇含量每10年约升高38.3毫克,因此,中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进入中年期以后,消化系统功能及代谢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呈下降趋势。骨骼、肌肉及脂肪方面,骨骼中无机物含量增高会使骨骼的弹性、韧性下降,骨折发生率升高,同时易发生骨质增生等骨骼疾病;而肌肉强度逐渐减弱,脂肪组织含量增加,机体其余组织与器官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减少。此外,进入中年期后人体的呼吸系统功能、生殖功能及排泄功能都将发生增龄性衰退改变。(3)中年期养生的重要性:由于中年时期是人体生理机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再加上此间中年人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肩负多方面的重任,因此,中年期是许多慢性疾病的高发时期,所以中年养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年人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选用恰当的养生方法,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也将为社会及家庭做出更大贡献。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言的“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茎,尚余强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中年人脑、心和血管的变化

人的脑组织是调控反射活动的司令部。

其中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成人脑重平均约为1360克,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和一万多个细胞相联系,形成一个神经网络。进入中年期后,脑的重量逐渐减轻,大脑细胞也逐渐萎缩且数量不断减少、脑室渐渐扩大。(1)从30岁起,每天人脑有近10万个细胞死亡,神经纤维也出现退行性变化,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因此,中年人在反应的灵敏性、动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均不如年轻人。(2)从中年开始,脑细胞的褐色素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导致脑力劳动能力降低,较易出现疲劳、记忆减退等各种衰老变化。(3)心脏是体内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在心脏的作用下,在血管里不断地循环流动,完成体内的物质转运。心脏的自律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4)进入中年后,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使心输出量逐渐降低,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动脉内壁可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动脉弹性降低,管腔变窄,使收缩压逐渐升高。中年期每增加10岁,收缩压升高约10毫米汞柱,舒张压正常,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然而,由于减压反射的作用逐渐减弱,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会栓塞小动脉,从而出现心肌梗死、脑栓塞等疾患。

3 中年人免疫机能下降的原因

“免疫”这一概念在我国是与人们同疫病斗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天花这种传染性很强的疫病,正常人一旦接触,几乎都会被感染,但患过天花的人却不会再次患病。这种免除疫病的现象就是“免疫”概念的最初涵义。后来人们就在习惯上把机体防御感染、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消灭突变的癌肿细胞的功能称之为“免疫功能”,而把担负免疫功能的器官和细胞称为免疫系统。因此,中年人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增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免疫功能渐趋下降。(1)中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免疫器官随年龄增长而退化。胸腺是培训免疫活性细胞的一个很重要的器官,在人出生时它重约10~15克,到青春期为40~50克,但随后便开始退化缩小。到60岁左右,胸腺已经萎缩到极小。随着胸腺体积的缩小,功能衰退,胸腺激素合成也减少,使淋巴细胞不能在胸腺发育成熟。因此,步入中年以后,淋巴细胞的功能明显下降。由于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淋巴细胞内部相互制约的机制发生紊乱,结果分泌出大量自身免疫性抗体。一些中年人易患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都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2)体内免疫细胞大家族中除胸腺外,其他一些细胞也出现波动,比如有类专门杀伤癌细胞的NK细胞也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功能下降和数量变化。中年人发生肿瘤的机会明显增加往往是因为NK细胞的变化造成的。近年来,科学研究还发现免疫细胞具有感觉功能,能感知机体感觉系统无法感知的刺激,诸如肿瘤的发生和病原体的侵入等一些危及生命的有害刺激,而免疫器官和细胞的变化势必影响机体对这种有害刺激的感知,从而加速中年人衰老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总之,免疫器官和细胞功能的衰退是造成中年人免疫机能下降及对疾病敏感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通过适当的锻炼,才能推迟免疫系统功能的衰退。

4 中年人消化功能的变化

进入中年期以后,人的各部分消化器官都会发生衰退性变化,消化与吸收两大功能将逐渐减弱。由于中年人的胃肠道各部肌肉组织萎缩,肌肉弹性降低,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同时,由于胃肠蠕动缓慢,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在胃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将相对延长,极易产生便秘。

中年人胃肠黏膜在此期间也逐渐变薄。到了50岁以后,消化能力可下降三分之二左右,主要表现为胃液、肠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中年人如果暴饮暴食,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另外,中年人肝胆系统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的萎缩,肝脏的解毒能力也就相应下降,从而中年人对各种致病原的抵御能力降低。胆囊的变化主要是囊壁变厚,囊腔缩小,收缩排空能力降低,因此极易造成胆汁淤积。由于胆汁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物质,因此极易发生胆石症。

5 中年人泌尿器官的变化

泌尿器官是产生、贮存和排出尿液的一套器官。其中肾脏则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而肾单位又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机体代谢过程产生的各种废物通过尿液排出。

在进入中年期以后,由于肾小体内的小动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动脉硬化现象,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失常,同时,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与肾脏的储备能力下降。这些变化使得机体对各种代谢产物的消除能力减弱,但一些机体需要吸收利用的功能物质(比如蛋白质、葡萄糖)却时而出现在尿液中,导致尿糖、尿蛋白阳性。而且中年人的膀胱也会因为肌肉层的萎缩而逐渐变薄,导致膀胱收缩能力下降,所以人到中年总会有尿不尽的感觉,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这就是有些中年人夜尿较多的原因。

6 中年人骨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人体有206块骨,组成人体的支架并对心、脑、肺等内脏起保护作用。其成分又分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有机物质使骨软而富有弹性,无机物质使骨坚硬。

青年人骨中无机物质约占50%,中年人骨中无机物质约占66%。一方面随着骨中无机物质含量的增高,骨的脆性增加,弹性减弱;另一方面,正常骨不断靠成骨细胞补充新骨,靠破骨细胞进行吸收。中年以后,成骨细胞的新生能力减退导致骨渐渐萎缩、骨质疏松。因此中年人较易发生骨折,在活动范围较大的部位,如腕、膝等,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此外因骨的代谢异常与维生素D缺乏,易形成骨质增生或骨刺。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装置。软骨是所有结缔组织中老化现象比较显著的组织,关节软骨的进行性变化使软骨丧失正常的弹性,使关节面不光滑、关节和软骨的再生能力减弱,使软骨纤维性变化或钙化,从而使中年人的关节活动不如青年人灵活。此外,由于脊椎骨尤其是腰椎及颈椎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化。故中年期更易患颈椎及腰椎间盘突出等症。

谁都不会愿意自己先“老”起来。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使衰老来得慢一点,却是完全可能的。而在人生的整个衰老过程中,中年期是一个最关键的年龄阶段。

中年人的老化会在机体各方面均有所反应,而各关节的老化现象,特别以下肢更为明显。老人行走时不仅步幅变小,而且步速变慢,这就是“人老腿先衰”的明显标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人的双腿负担着自身的全部重量。它们主要是由骨性组织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肌肉和筋膜等构成,当然,还必须有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的连接,才能根据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指挥”自如地行走或做其他动作。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常人的上述各组织都将开始出现退行性质变。在下肢,最为明显的是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肉和韧带失去原有的弹性,各关节的灵活性也相对变差,做各种活动时,易受到限制。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从35岁起,人的机体开始老化,而人体脚力也是从35岁开始减弱。因此,训练脚力是延缓衰老的一个极佳途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年人肌肉力量逐渐衰退的原因。

人体的各项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因此肌肉衰老的主要表现也在骨骼肌方面。肌肉功能最强盛时期为20~30岁,健壮有力,随后肌力逐渐衰退。进入中年后肌肉力量每十年递减10%~20%,背部和下肢各部的肌肉强度减弱更为明显,所以中年人常常出现背痛、腰痛、关节痛。人到中年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逐渐下降,脂肪会逐渐增加,一旦减少运动就会出现“废用性”变化——力量减弱,再加上肌肉新陈代谢率降低,收缩蛋白合成迟缓,肌肉供血也不足,导致肌纤维渐渐变得细小,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兴奋性和传导性都逐渐减退,并且容易出现疲劳。中年期这种肌力衰退现象虽然无法回避,但如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那么完全是有可能延缓肌肉衰老的。

LOHAS自我保健和健康体查

1 中年人自我保健的原则

一方面由于年富力强,多数中年人肩负着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而且正处在多出成果的“黄金时代”,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的组织、器官等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各种生理功能到了从盛到衰的转折期。随着工作和生活负担的加重,体力消耗剧增,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均在下降,因而在年富力强的背后往往隐匿着诸多损害健康的因素,如果稍微放松警惕,就会造成保健失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到中年,应特别注意搞好自我保养。具体方法是:(1)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的吸烟饮酒、熬夜打牌、通宵看电影和参加舞会等都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要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节律,防止积劳成疾或诱发其他疾病。(2)重视心理保健。中年人要以一个良好的心境去直面生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调控机制,善于自我控制情绪,正确对待心理冲突、心理矛盾以及更年期带来的心理失衡。应特别注意更年期的心理卫生,在50岁左右,男女处于更年期。由于性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可引发更年期综合症或各种心理障碍及相关的身心疾病,发病多达40余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如有超过一周的情绪障碍,就应进行心理咨询,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就是给来访者或病人进行心理上帮助的过程,目的是使他们提高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心理健康的人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对生活充满信心。(3)科学健身,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最佳手段是科学合理的运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既要重视体育锻炼,又要进行科学的锻炼,切忌突然剧烈运动,否则机体承受不起这一过激状态。尤其对有潜在心脏病的人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科学健身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以达到最大心率的70%~85%为宜,即30~39岁为140~165次/分,40~49岁为123~146次/分,50~60岁为118~139次/分,因此,健康中年人运动时心率应以130~160次/分较为妥当。运动项目可因地制宜,运动量要循序渐进。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良好效果。(4)科学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脑力劳动者要消耗较多的蛋白质,应注意补充肉、蛋、奶及豆类食品,还需吃一定量的脂肪类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体力劳动时要注意糖类的补充;克服不良嗜好。总之,饮食成分要保证体内营养素的平衡,除脂肪、糖、蛋白质三大营养素外,还应补充纤维素、矿物质等,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不少人饮食中的食盐大于10克/天,如喜食肥肉、油炸食品,喜吃甜食,爱吃精米、精面等。营养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饮食却不是人人都了解的。任何一种营养成分太多与不足均可致病,食品种类多,可以互补,但比例要恰当。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绿色蔬菜、牛奶、豆制品、鸡肉、鱼类等低糖低盐、低热量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但要注意营养过剩与不足两种倾向的调理。(5)寻求自己的养生术。人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如环境差异、生时差异、遗传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心理差异、学识差异、职业差异等,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因人施养”。怎样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术呢?关键有三:一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及条件,摸清自己的“生物钟”;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养生方法;三是保健方法要简单易行并能长期坚持,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跳迪斯科等等,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持之以恒,勤于实践。(6)不宜久视久坐久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曾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说的即是视、卧、坐、立、行这五种人体日常生活功能体态过度,都会有损健康。人体是一个辨证的整体,内脏和体表器官息息相通,比如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会引起视觉功能衰退;而用眼过度会导致肝血亏损,继而导致头晕目眩、双眼干涩等表象症状。人若无病久卧,极易食少气耗,浑身无力。

虽然现在很多中年人已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不让自己过度劳累,从事剧烈运动后都知道要休整一下。但随着家庭影院、家用电脑的日益普及,有不少人沉醉其中而忘了休整。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劳累,但极易被人们忽视。实践证明,唯有注意动静结合,劳逸适度,经常变换体态活动,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息。比如坐一天办公室的文职人员,应经常抬头转颈,起身活动腰部、下肢;奔波一天的商务人员,最好的办法是搁起双腿轻轻地按摩、抖动,放松一下全身;患了疾病的中年人,要避免久卧,应在医生允许的范围内做适当的运动。

2 中年人自我保健操

中年人往往承受着工作、学习、生活的超重负荷,因此常常会有一种精力不济的衰疲感。近年来,许多康复医学专家都从中国古老的中医宝库中寻觅养生保健的秘诀,中年自我保健操便是其中一种。这是一种易学、省时、简便并且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1)搓脚心操。每晚热水洗脚后,取坐姿,将一条腿屈膝抬放在另一条腿上,搓右脚心时用左手,搓左脚心时用右手,每次5~10分钟,有益精补肾的作用,能活跃肾经内气,防止动脉硬化及高血压。(2)壮腰健肾操。方法是:站立,两手插握在腰部,上身向前稍倾,慢慢将腰部左右扭摆动作,逐渐加快,使腰部感到发热时为宜,每日早、晚各做1次。可以起到保健肾脏功能的作用。(3)意守丹田操。当工作或学习疲倦时,可以闭上眼睛,舌尖顶着上颚,排除杂念,使所有意识集中在脐下的丹田部位,时间不限。运用此法会感到精力充沛。(4)强壮心脏操。经常按压手心的劳宫穴,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也可将两手顶在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有保养心脏的作用。(5)暖肾操。南宋陆放翁有诗曰:“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这里的“两颗梨”是指两个睾丸,具体作法是用手煨阴囊按摩睾丸。即每晚临睡前,用两手交替轻轻按摩睾丸各82次,如手中握着两个球来回滚动,每天坚持。(6)按摩小腹操。每晚临睡前,将右手放在丹田上,先顺时针按揉若干次,再逆时针按揉若干次。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7)灸足三里穴操。做法是取艾绒捏成三角形,放置在足三里穴处,用火柴点燃,约1分钟,使皮肤感到发热为度。大约7~10天内,双侧各灸1次。足三里穴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经常灸其穴,有很好的保健功能。(8)促进睡眠操。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掌,而后将双掌贴于面颊,两手中指于“迎香穴”向上推至发际,经睛明、攒竹、瞳子髎等穴位,然后两手分别向两侧额角呈抛物线向下推,食指经“耳门”穴返回至起点。如此反复按摩30~40次。此法可促进睡眠,有效治疗神经衰弱症。(9)牙龈保健操。大、小便时,憋足一口气,将嘴闭住,此法长期坚持可保护牙龈,使其坚固不易脱落。(10)散步操。散步可增加大脑中的氧,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如身体过胖,饭前走15分钟可减少食欲并有助于控制体重的增加。

3 中年人身体报警信号的识别

大多数疾病都是经过数年时间积累而成的,通过一些典型的报警信号宣告它们的存在。(1)头痛。经常头痛是一种严重的警告信号。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身体、精神过度紧张和身体痉挛。头痛也可能预示眼睛屈光不正、三叉神经受到损伤等。(2)眩晕。某人如果耳朵突然失聪或者四肢里有蚁走感,那么这多数是中风病的先兆。如果某人突然严重头晕并伴有头痛、恶心、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吐词不清、流涎、呕吐或者意识障碍,那么就要警惕有脑溢血病的可能。此外,眼睛不适也经常会引起头晕,如,眼镜不合适,或者患了白内障病。(3)掉头发。一个人每天掉30~60根头发是正常的。但如果每天掉100多根头发就必须请医生对头发进行分析。(4)口臭。某人如果呼吸时闻到丙酮的气味,那么就可能患了糖尿病。某人的口臭如果像尿味,那么,大多是得了肾病。某人如果有“黏土味”的口臭,提示患有肝硬化或肝炎等疾病。某人如果在呼吸时呼出腐烂气味,那么,可能是牙齿发炎或者牙龈发炎。(5)耳鸣。某人耳朵里有嗡嗡声或叮叮咚咚声,这是患中耳炎的最初迹象。如果某人耳内有叩击声,这表明有高血压病。此外,糖尿病、食物过敏反应和循环障碍也能引起耳鸣。(6)皮肤干燥。干燥的皮肤缺乏防止环境毒和霉菌细菌素侵袭的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荷尔蒙失去平衡。雌酮片有助于治疗这种疾病。(7)肝痣(皮肤上的蜘蛛痣)。平均每40个人中就有一人有肝痣。但如果某人突然有新肝痣出现或者肝痣增多和扩大,肝痣疼痛、肝痣的边缘不清晰、结痂或者开始流血,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患了皮肤癌。(8)腓肠肌(俗称小腿肚)痉挛。腓肠肌痉挛的直接原因是肌肉的血液供应量减少。同时,身体内盐分和水分含量不均也会导致此病。此外,也可能是患者体内缺少镁的缘故。如果某人由于大量出汗而缺水,需要大量喝水,应同时服用镁剂药片。(9)体重减轻。人的体重增加或减轻2~3千克是正常现象。但是,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却说明可能患了某些疾病。如果体重减轻并伴有咳嗽,那么,就可判断为肺部感染。而体重突然急剧下降,则可能得了癌症。

4 中年人肺功能的测定和评价

人体新陈代谢的维持需要不停地排出二氧化碳和摄取氧气,这一过程是通过气管和肺完成的。进入中年后,肺泡和小支气管的口径随年龄的增长而扩大,肺血管数目减少,使呼吸的功能无效腔增大,与此同时肺的扩张能力下降,使机体排出二氧化碳及摄氧能力减退,导致呼吸功能比中年人还低。要想了解自己的肺功能,通常可采用下列指标来评定:(1)潮气量:测定平静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为500毫升。(2)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肺活量是测定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平均3500毫升,女性2500毫升。时间肺活量是测定一段时间内肺所呼出的气量,即让受试者先作深吸气,然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并测定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及它们各自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值分别为83%、96%、99%。肺活量是一项动态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能。(3)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极量运动时的心肺功能及代谢水平。其测定方法有两类:一是直接测定法,即用自动气体分析仪;二是间接测定法,此类方法颇多,如在功率自行车上以150瓦骑车5分钟,测其心率来推算最大摄氧量,计算公式为:最大摄氧量(升/分)=6300-19.26心率(次/分)。

然而肺的通气功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身材、年龄、性别、体位、呼吸肌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中年人,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均有所提高,肺功能得到改善。健身还可以使肺功能维持在青年期水平,延缓衰老。因此,健身锻炼是增强中年人呼吸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

5 中年人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中年期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都已发育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日趋减退的时期,疾病往往会在此时悄悄侵袭。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有的症状明显易察觉,但大多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示出症状。为此,就有必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能早期发现一些重要的疾病,就有可能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中年人最好每年都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尤其要重点检查心肺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年妇女每年还应做一次妇科检查。唯有如此,才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中年人体格检查时应着重考虑以下项目:(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2)X线的胸片检查。(3)肝区超声波检查。(4)血液生物化学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检查。(5)血、尿、粪、痰常规检查,粪便潜血检查。

中年人除了定期由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外,还要养成自我检查身体的习惯,特别要重视身体各种不健康的“预报”。如: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颈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的信号;持续性头部胀痛可能是高血压的先兆;糖尿病的信号是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等。尽量做到有病早治。

自我检查身体的内容有:自我感觉、食欲、睡眠、脉搏、肺活量、体重、握力等。不健康“预报”表现通常有:

①全身感到紧张;

②疼痛(身体任何部分);

③怕冷、背部像冷水浇;

④食欲减退;

⑤脸色苍白、疲倦无力;

⑥大便不正常或便秘;

⑦心慌、胸闷;

⑧头晕、眼花;

⑨精神忧郁;

[10]失眠等。

这些病前“预报”首先影响到大脑和神经系统,因此病人自己知道得最早,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引起重视,往往酿成大病。对于以上任何一项“预报”,均应当即引起重视,以便早做预防、检查、治疗,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轻松中年之疾病防治

LOHAS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

→LOHAS常见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LOHAS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LOHAS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LOHAS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LOHAS防癌常识→LOHAS用药须知LOHAS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

1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兴奋与抑制失调的一种神经官能症,甚为常见。本病的发生,以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人居多。患本病者,常感到极度的烦躁不安,具有重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积极防治。(1)临床表现

①过度敏感。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不稳,缺乏耐心,烦燥易怒,经常为小事与人争吵不休;对外界某些刺激如光线、声音等尤其敏感,时常自以为这些刺激干扰了自己的正常学习而生气;有的自觉怕痛、怕冷、怕痒、怕热。

②精神疲劳。患者自诉头昏眼花,体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甚至无法坚持工作;记忆力减退,常不能记住数字、人名,尤其以对近事的记忆减退最为明显;性功能减退。

③睡眠障碍。这类患者有明显的失眠表现,有的人睡后多梦易醒,醒后则难入睡;有的彻夜难眠;由于睡眠不好,白天头昏脑胀、精神萎靡,至夜间又担心睡不好,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④多疑焦虑。病人过分注意身体的各种变化,因而产生各种疑病观念,由此整天忧心忡忡,心烦意乱,产生出焦虑紧张情绪,即所谓的“焦虑症”,并且四处求医,进行各种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

⑤植物神经紊乱。有的患者可表现出多汗、肢端发冷、厌食、便秘、胸闷腹胀、呼吸不畅、尿意频数等。(2)发病原因

①先天遗传。部分病人多有遗传的易感素质,神经类型偏于不稳定型或弱型,常表现出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性格。

②长期精神负担过重。由于长期受到生活上的磨难,家庭负担过重,或者长期心情郁闷不舒,均可诱发本病。

③身体虚弱。由于体质偏弱,一旦神经活动过度紧张持久,便可诱发本病。

④脑力劳动过度。长年从事脑力劳动,用脑过度,致使精神压力持久,情绪不舒。

⑤不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的精神负担,脑力不支,又没有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造成精神活动能力受影响。(3)预防措施

①参加运动。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和劳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②提高适应能力。多参加社会活动,外出游览参观,调节身心,以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共关系的协调能力。

③合理安排生活。生活起居有规律,对调节大脑神经有好处。

④精神疏导。要耐心收集病史,认真检查、分析病人的病因,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减轻精神负担。

⑤饮食调养。平时多吃含锌、铜食物,如牡蛎、鲱鱼、水生贝壳类。饮食宜清淡,夜间饮食量不可过饱,忌咖啡、浓茶、烟酒。

⑥按摩预防。坚持每天梳头1~2次,从头顶开始往下梳,再从两侧梳;亦可按揉气海、关元穴位各1分钟。(4)治疗方法

①抗焦虑药物。必要时,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

②镇静药。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镇静和催眠或者是抗焦虑的药物。

③针刺疗法。针刺足三里、大椎、神门、内关、三阴交、翳风等穴,强度根据病情而定。

④按摩穴位。取百会、身柱、至阳、膻中、命门、中脘、气海、足三里、太冲、涌泉等穴位,以揉、按、推、点、压等手法进行按摩,每次40分钟,每日1次。

⑤中医辨证治疗。表现为头昏头痛、耳鸣、目眩、易怒者,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表现为头昏、体倦乏力、心悸、失眠者,用归脾汤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5)体育疗法

得了“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常会扰得您彻夜不宁,十分痛苦,一天到晚呵欠不断甚至身心交瘁。无奈之下,只好靠吃安眠药“度生”。但时间一长,安眠药也失去了效用。从此精神负担更加沉重。其实治疗神经衰弱也有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体育锻炼。

一般人得了神经衰弱,首先想到的就是休息。这的确很重要,尤其是对过度疲劳引起的神经衰弱很适用,可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活动能力得到恢复。但是,只是安静地休息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必须施以积极的体育锻炼,使神经系统能够逐渐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外界环境。有些患者之所以病程长,休息时症状消失,稍一用脑,症状又出现,始终不能恢复,就是由于未能辅以体育锻炼所致。运动时,来自肌肉和关节本体感受器的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助于调整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协调各中枢间的平衡,改善其功能活动。此外,适当的运动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情绪得到改善。

治疗神经衰弱,中年人常用的锻炼方法有太极拳、气功、按摩、散步、旅行和冷水浴等。体质较好的中年人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强度稍大的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以上方法中,太极拳对于各种年龄的中年患者都是适宜的,治疗效果也相当好。打太极拳时需要全神贯注,动作的运行完全由意念支配,所以最能锻炼神经系统;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休息和调节;散步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强筋壮骨、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

总之,只要中年人能合理安排好工作、生活和休息,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神经衰弱就会不治而愈。

2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脚外侧面放射的疼痛综合征。本病比较常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按照受损部位又可分为根性或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其病变部位单侧比较常见,发病多为中年男性。(1)临床表现

疼痛是主要症状。患者在急性起病时常先表现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很快便出现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疼痛由臀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以及中背外侧放射,并且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或间歇性疼痛,使劲或运动易引起疼痛加剧。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比较缓慢,而且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和感觉消失,屈曲髋关节可使疼痛加剧。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较为缓慢,病人可有较长时期的下背部疼痛或“腰酸”,部分病人有腰背部受伤的病史,疼痛部位好发于第4~5腰椎之间或第5腰椎与骶椎之间,因咳嗽、弯腰、喷嚏或震动可使疼痛加剧。(2)发病原因

①坐骨神经病变。一般因牙齿、副鼻窦或扁桃体等病灶的反复感染,病原体经血液循环侵犯神经外衣引起,也可由于久居潮湿环境或经常受凉等引起。

②椎管内病变。常见原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如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结核、腰椎滑脱、脊椎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管狭窄、腰骶脊膜神经根炎、蛛网膜炎等都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③盆腔病变。如盆腔炎、妊娠、子宫附件炎、盆腔内肿瘤等。

④其他。如髋关节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炎、臀部肌肉注射不恰当损伤神经干、糖尿病等均可引起神经损伤,导致干性坐骨神经痛。(3)预防措施

①防治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及时控制体内各种炎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要避免腰椎间盘病变。

②注意保暖。平时应注意加强身体的保暖,做到及时增减衣服,以避免潮湿、寒凉等诱因。

③加强营养。因疼痛引起食欲不振者,要多吃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机体的营养,增强抵抗能力。

④加强锻炼。经常坚持立、卧、仰卧以及腰背肌的活动练习,每日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但注意不可过于劳累。(4)治疗方法

①镇痛治疗。急性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糖皮质类激素药物。但如果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疼痛缓解后,应慢慢减少药量直至停药。还可以采用周围神经封闭的治疗方法。

②服用保健药物。可以口服一些维生素B族。

③物理疗法。急性期可去医院采用超声波电疗法或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④中医辨证论治。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表现为一侧一肢疼痛,疼痛由臀部向足背部放射,受寒后痛剧,呈烧灼、刀割样,如在夜间加重者,用小活络丹加减以祛风散寒,利湿活络;气滞血瘀,表现为一侧腿痛,疼痛绵绵不已,伴麻木不仁,伸屈不利,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者,选用桃红四物汤以温经活血、化瘀止疼。

3 颈椎病

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简称。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人,40岁以上患者约占80%。病变部位多在颈部第5~6椎体及第6~7椎间盘,常伴有骨质增生。(1)临床表现

颈椎病按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型:

①神经根型。最为常见,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的绞痛、灼痛、钝痛且向上肢放射,影响睡眠和工作。颈部后伸、喷嚏、咳嗽、用力大便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有头晕、头痛、耳鸣、上肢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或握力减退,手指前臂同时伴有麻木感。

②椎动脉型。多见于50~60岁的中年人,症状随年龄增高而加重。患者常有头痛头晕,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甚至猝倒。猝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伴有视物不清,耳鸣耳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

③脊髓型。表现为慢性四肢性瘫痪。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发抖无力、行走困难。继而双上肢发麻,握力减弱,易失落所持物品,伴便秘、排尿困难与尿失禁或尿潴留症状。重者卧床不起,并有头晕眼花、吞咽困难等不适感。(2)发病原因

①颈椎的退行性变。40岁以上的中年患者,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②颈椎外伤。颈椎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受伤的机会较多,青少年时期的颈椎外伤是导致中年后发病的重要原因。

③颈部的慢性劳损。长期从事刻写、修理、刺绣等低头工作时,容易引起颈部的韧带、肌肉与关节的劳损,或使用不适当的枕头,颈部的不良姿势,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预防措施

①保持良好的体位。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体位和习惯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经常低头工作的人,应注意经常改变工作体位,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做些颈项锻炼,以纠正长期不良的工作体位。

②体育锻炼。头颈部运动,按其方法可分两种。一是山海观真:运动时头先向左转,以正前方为界,左转时吸气,转到不能再转时将气吸足,然后将头逐渐转回,随转头而呼气,将头转到正前方时将气呼完,头向右转时方法同左转一样。二是与颈争力:运动时慢慢将头低下还原,慢慢将头抬起并后仰,还原,仰头时吸气,低头时呼气,舌抵上腭,一呼一吸为一次,如此连做八次,呼吸要自然而绵绵细长,逐渐加深。(4)治疗方法

①颈椎制动疗法。对症状严重,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防止对脊髓的压迫和减轻症状,应适当固定颈部,限制颈部活动,一般选用石膏围领。

②推拿按摩疗法。一种是使用舒筋活络手法,有点穴、指揉、拿捏、分筋等颈椎病较常用的治疗手法,具有通络止痛、舒筋活血的效果,操作时宜柔和,轻而不滞,每次治疗20~30分钟;另一种是颈项搬旋法,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后枕部,术者两手徐徐用力向上端提牵引,然后让其将头颈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颈继续向该侧旋转5°~10°,此时多数能听到小关节弹响声。

③针灸疗法。可取风池、夹脊、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椎动脉型加用百会穴,脊髓型加大椎穴,每日1次。耳针治疗,穴位可取皮质下、肾上腺、神门、交感等。

④中医药治疗。脊髓型患者见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发抖无力、行走困难,继而双上肢发麻、握力减退、重则卧床不起,属肝肾阴虚,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中成药可选用骨刺丸、健身全鹿丸等。椎动脉型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甚则猝倒,肢体麻木,视物不清,证属痰湿中阻,治用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和胃,养心安神;气血两虚者,方选归脾汤加减以益气养血,舒筋活络;证属血虚气滞、寒凝经脉者,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养血活血,行气温经散寒。(5)体育疗法

颈椎病的发病与长期仰头或低头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或学习工作中除注意合适的体位外,经常进行局部及全体的功能锻炼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①自我按摩

按揉:用手掌鱼际肌或大拇指指腹按揉颈部肌肉,由上而下,反复10~20次,可两手交替进行。

提捏:端坐或站立,拇指及其余四指用力提捏颈后部肌肉,捏起再放松,由上而下,反复10~20次。

点穴:两手大拇指点压或按揉后枕下的风池穴或颈肌痛点(阿是穴)。

②医疗体操

左顾右盼:端坐或站立,两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大,每当放置至最大限度时,停顿5秒钟,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并增强肌肉力量,左右交替进行10~20次。

与项争力:站立或端坐两手交叉置于枕后部,头部用力后仰,两手用力阻止后仰,持续5秒钟,反复10~20次。

回头望月:两腿分立,两臂自然下垂,两腿微屈,上体前倾45度,向后旋转,头随着旋转向后上方望,左右交替进行10~20次。

擦摩颈项:站立或端坐,两手掌轮流擦摩颈项部20~30次。

耸肩运动:站立或端坐,两臂伸直,两肩用力向上耸起,两肩向后旋转放下,反复进行10~20次。

肘扩胸:体位同前,两臂屈肘,同时后振扩胸,反复10~20次。

体育锻炼的方法很多,患者可结合自己不同的特点选练,主要是加强颈、肩、背部的肌力锻炼。同时,身体其他部位的锻炼也是十重要的。

③注意事项

颈椎病急性期疼痛剧烈患者以局部制动为主,慢性期或恢复期时进行锻炼,症状消失后也应长期坚持锻炼,以防复发。

颈部的各种运动应缓慢而充分,禁做头部的快速转动。

对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锻炼时动作幅度要小、轻缓,运动量也要小。

4 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肩凝症,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种炎症性、退行性病变。多数患者单侧发病,少数双肩同时发生,以50~60岁发病率最高,女性多于男性。(1)临床表现

最初的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肌肉无力、活动障碍。疼痛是最明显的症状,且有持续性、夜间加重并引起痉挛的特点。并向后头部、肩胛部、上肢等放射。肩关节外展、内旋、上举、内收及后伸运动明显受限,患者穿衣、脱衣及梳头都会表现出很吃力的样子。急性期症状更加显著,以致患者彻夜难眠。肩关节周围炎的病程可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①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引起肌肉痉挛、韧带、关节囊挛缩,但肩关节本身尚能有相当范围的活动度。

②粘连期: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肩胛骨随之摆动而出现耸肩现象。本期病程为2~3个月。

③缓解期:随疼痛的消减,患者在治疗及日常生活劳动中,肩关节的挛缩、粘连逐渐消失而恢复正常功能。少数患者可因未及时正确治疗而致使肩关节完全强直。(2)发病原因

①退行性变。本病的发生与颈椎退行性病变有关。由于颈椎病变引起颈脊神经根性放射痛,引起肩肌痉挛,从而发生活动受限和肩关节粘连,并称此为颈性肩周炎。

②慢性劳损。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因慢性劳损、引起肩上肌腱炎症、肱二头肌腱炎症、肩峰下滑囊炎症,限制肩关节活动,因长期固定不动,引起软组织广泛粘连。(3)预防措施

①开展体育锻炼。由于本病与肌腱、韧带、关节囊的退行性变有关,中年人应开展肩部及上肢的各种功能活动,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并能缓解症状。

②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对原有心脏、肺部疾患应积极治疗。

③加强饮食营养。加强饮食营养以增强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并注意保暖,常用护肩,防御风寒侵袭。(4)治疗方法

①休息方法。肩关节周围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7~10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镇静剂,以增进休息与解除疼痛。7~10天后,可起床活动,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以消除悬垂重力,减轻疼痛。

②封闭疗法。压痛点可用局部封闭,每周1次,共3~4次。

③推拿按摩疗法。本法适合于肩周炎任何一期的治疗。手法可针对病因使用。

④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慢性期用补法;急性期用泻法;肩部冷痛者加艾灸。取穴:肩外俞、巨骨、曲池等。并可以痛点(阿是穴)为俞,每日针1次。

⑤中医药治疗。急性期疼痛严重,慢性期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日久不愈,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蠲痹汤合麻桂温经汤。(5)体育疗法

肩周炎体育康复的目的在于积极改善肩部血液循环及代谢,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粘连,恢复关节活动,不仅可以治疗肩周炎,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下面介绍几种特别适合中年朋友治疗肩周炎的体育康复方法。

①徒手练习

摸背:两手向后上方摸背或顶,各50次,交替进行。

划圈:双臂分别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划圈运动,每日50圈,幅度大小及次数可自我控制。

甩肩:站立位,一手叉腰,另一臂作环绕运动10次,左右交替,反复3~5次。

摸墙:在墙壁某一适当高度划一标志线,每日举臂摸墙攀勾50次,可分数次进行。

户外锻炼:坚持每天早晨做广播操。此外,太极拳、八段锦的效果也不错。

②毛巾操练习

第一步,两手持毛巾两端,作擦背运动,两手交替,各20次。

第二步,两手持毛巾两端于颈后,屈肘,两臂交替外伸,各20次。

第三步,两手持毛巾两端,两臂伸直上举,反复20次。

第四步,两手持毛巾两端,将毛巾向前拉直,作双肩大旋转,反复20次。

③体操棒练习

可采用体前推、体侧推、体前双手上举、体后提拉等方法练习。

中年朋友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主要以上肢运动为主,运动的量、强度、动作的幅度均可自己调节,以适当忍痛进行为好。功能严重障碍的肩周炎患者,切忌过分的被动牵拉。

5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也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到70岁即可在3%~5%。至今为止对本病均系对症治疗,目前尚无可以让神经细胞变性恢复的根治方法。蛋白质在脑内积存过多从而引起细胞死亡是导致帕金森病的原因。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性疾病。病发时,病人出现手脚不自主抖动、肌肉僵硬、运动减少、反应迟钝等症状,最后会导致死亡。由于这种疾病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明了,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因而被定为疑难病症。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一个叫中脑的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他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正常人的中脑有一条狭长的黑色素沉着部位,那便是正常数量的黑质神经元聚集的部位。而在帕金森病人中脑的相应部位则颜色浅淡,这是黑质神经元减少的缘故。

目前认为该病发生是因为脑基底节等部位缺少一种多巴胺物质,多巴胺减少后,乙酰胆碱相对增多,功能过强,就造成四肢收缩与放松关节的肌肉不协调,手脚不灵活,动作不协调。

发病机理: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变不在于他颤动的手和脚,而在于脑干中的黑质及其上行的黑质纹状体通路。

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为止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1)年龄老化。(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3)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4)遗传易感性: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于同一环境的人,甚至同样吸食大量MPTP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虽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家族集聚现象,但至今也没有在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说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综上所述,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完满的解释病因。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对环境毒素易感的个体,在接触到毒素后,因其解毒功能障碍,出现亚临床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不断死亡变性,最终失代偿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的起病是缓慢的,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的运动。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在发病早期,患者并不太在意震颤,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的时候出现,当变换一下姿势时消失。以后发展为仅于肢体静止时出现,例如在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突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颤在病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可完全消失。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如因舞蹈病、小脑疾患、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疾病。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你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像在来回折一根铅管一样。如果患肢同时有震颤,则有断续的停顿感,就象两个咬合的齿轮转动时的感觉。

运动迟缓: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肉的强直,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做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好象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因口、舌、腭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言语减少,语音也低沉、单调。严重时可导致进食饮水呛咳。病情晚期,病人坐下后不能自行站立,卧床后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特殊姿势:尽管患者全身肌肉均可受累,肌张力增高,但静止时屈肌张力较伸肌高,故病人出现特殊姿势: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膝关节轻度弯曲。

其他: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腺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减少,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少数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精神症状。

如何才能确诊帕金森病?对一个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的患者来讲,诊断是不困难的。如果一个人有了静止性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中的任何两个症状,同时排除了其他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服用左旋多巴制剂后症状改善明显,在临床上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但要真正诊断帕金森病需要脑组织的病理诊断,在脑组织的切片中能找到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体,遗憾的是这在患者术前无法做到。

目前还没有一种仪器或化验检查可以诊断帕金森病,在临床上医生让患者进行的一些检查,如脑的CT扫描或者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一些能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疾病。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抗乙酰胆碱药,常用安坦,一类为补充多巴胺,常用为左旋多巴。

多数专家不主张急于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有计划用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病人禁用安坦。用药恰当者,病人症状可有明显改善;如果治疗不佳,病情渐进性加重。由于整个机体的状况日益衰弱,多死于感染,呼吸循环衰竭等合并症。

LOHAS常见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

1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增生性和退行性的病变,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弹性减退为其特征。常见的动脉硬化有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三种。而在中年人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几乎已占首位,危害甚大。(1)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待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变部位会发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而言,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眩晕、头痛、昏厥等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致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事遗忘、手指颤动、行动不灵甚至精神变态、行动失常而发生中年性痴呆。此外,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有关部位的脑出血或脑梗塞,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不能说话、偏盲、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功能不全等表现;肾动脉粥样硬化可有夜尿多、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麻木,轻者走路时引起疼痛,休息后消失,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甚至足趾坏死;肠系膜动脉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肠系膜血栓形成还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2)发病原因

①饮食。长期营养过剩,会导致血液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的增高,这已被公认为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②吸烟。吸烟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及血管壁的含氧不足,造成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血中脂质侵入动脉壁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还可以造成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降低,因而容易形成血栓,促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③高血压。血压升高可导致动脉内膜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因受压力影响更易沉积于动脉壁,加上血管壁张力增高,纤维增生变厚,故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④精神因素。过度的紧张和情绪激动易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血中胆固醇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预防措施

①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提倡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和富有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香菇、金针菇、大蒜、洋葱等。最好不吃或不要经常吃蛋、肥肉、动物内脏和骨髓、鱼子、虾皮、猪脑等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

②控制体重。肥胖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必须减少脂肪及糖的摄入量,增加体力活动,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或偏低一些。

③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活动会消耗体内营养能量,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控制体重增加。

④劳逸结合。生活工作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紧张和劳累,保持平静而乐观的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

⑤戒烟限酒。偶尔饮酒或少量饮酒是无害的,但不宜大量饮酒。而吸烟则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坚决戒除。(4)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药物,降血脂的药物及溶血栓的药物。上述各类药物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药。

②手术治疗。对狭窄或闭塞者,可施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

③针刺疗法。临床上针刺治法以健脾化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穴位为内关、郄门、合谷、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

④中医辨证论治。肝肾亏虚,表现为体倦乏力、腰酸腿软、耳鸣眼花,可用首乌延寿丹加减以滋补肝肾;痰湿困脾,表现为四肢倦怠、大便溏泻、腹胀纳呆、形体肥胖、口中常有黏腻感,可选用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和胃。

2 中风

中年人,特别是原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常易发生突然中风,出现半侧肢体瘫痪,活动受限或完全不能动弹。

不论何种中风,一旦发生,首先家属不要惊慌不安、手足无措,这时特别需要镇定。首先让病人平卧床上,保持绝对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要解开病人的衣领,让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免发生呕吐时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如果家中备有安宫牛黄丸,用水化开从鼻子灌入。同时赶快叫救护车,尽快送就近医院。在搬动病人时要力求平稳、动作轻柔。

中风患者经常做日常生活锻炼,有助于患肢功能的康复,但锻炼必须在家属的密切协助下进行。具体方法如下:(1)锻炼自己穿衣、脱衣,衣服要肥大,穿衣先穿瘫痪侧,脱衣先脱健侧,经常训练。(2)洗脸动作,先用健手后用患手。(3)锻炼洗漱动作,先用健手洗脸、刷牙,以后逐渐训练患手洗脸、刷牙,健手给予适当的辅助。(4)锻炼自己进食,用健手持筷时,患手应做些扶持碗、盒等辅助动作。(5)生活能自理后,可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开门窗、扫地、洗碗、叠被、室外晒被、种花等。与此同时,可进行一些职业训练。(6)可让患者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轮椅活动,以促使其重返社会。

3 高血压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即症状性高血压)两类。它是中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年龄每增长10岁患病率增长10%左右。(1)临床表现

中年高血压病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症状;有人还会出现手指麻木或僵硬、蚁虫爬过感或肌肉跳动等现象。部分高血压患者,可有出血倾向,最常见的是鼻血,此外也可表现为结膜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其中,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具有搏动性疼痛的特征,但也可以仅是头部沉痛或压迫感。

随着病情严重,血压持续升高,可出现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在脑部可表现为暂时性失语,失明,肢体活动不灵活甚至偏瘫,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天;在心脏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在肾脏最早的表现是夜尿频繁,最后发展到肾衰竭。(2)发病原因

①遗传。高血压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其发生是遗传因素与一系列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父母患有高血压病,则子女发生高血压病的机率往往是父母无高血压病者的2倍。

②年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加。

③食盐摄入量。专家们普遍认为摄盐过多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已患病者更为不利,这几乎已成定论。

④其他。除上述因素外,高血压病的发生还与精神紧张、烟酒过度、肥胖、口服避孕药等有关。(3)预防措施

①保持精神愉快。

②合理安排工作。

③保持良好睡眠。

④合理饮食。平日宜用低盐低脂肪食品,每日限钠盐5~6克,忌一切过咸食物。戒除烟酒,多食蔬菜、水果。肥胖者应通过适当节食以减轻体重。

⑤加强锻炼。运动以气功和太极拳最为适宜,实践证明它们对降低血脂有效,坚持时间越久,疗效也越好。(4)治疗方法

①使用降压药物。高血压病的症状不能代表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因此,高血压病人切忌凭自我感觉来决定是否用药。凡高血压患者,通过非药物治疗不能使血压下降者,都应接受药物治疗。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病情选用药物。

②针灸疗法。常用耳穴有皮质下、降压沟、神门、肾上腺、内分泌等。

③中医辨证施治。肝肾阴虚,症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酸尿频、咽干口苦,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或选用首乌延寿丹加减以滋补肝肾;肝火亢盛,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目眩、面红目赤、口干舌燥、性急易怒、大便干结,可用平肝泻火汤,或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泻肝火;痰浊壅盛,症见头目昏蒙、胸闷脘痞、形体肥胖、嗜睡、口多痰涎,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祛湿化痰。(5)体育疗法

大量事实证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很有益的。现将高血压患者的几种常用体育运动介绍如下:

①散步:各种高血压者均可采用。作较长时间的步行后,舒张压可明显下降,症状也可随之改善。散步可在早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时间一般为15~50分钟,每天1~2次,速度可按每人身体状况而定。到户外空气新鲜地方去散步,对防治高血压来说是简单易行的运动方法。

②慢跑或长跑:慢跑和长跑的运动量比散步大,适用于轻症患者。高血压患者慢跑时的最高心率可达120~136次,开始平稳下降,脉搏平稳,消化功能增强,症状减轻。跑步时间可由少逐渐增多,以15~30分钟为宜。速度要慢,不要快跑。长期坚持,对防治高血压非常有效。患有冠心病不宜长跑,以免发生意外。

③太极拳:适用于各期高血压患者。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有显著作用。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练习太极拳的50~89岁的老人,其血压平均值为134.1/80.8毫米汞柱。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高血压者打太极拳有三大好处。第一,太极拳动作柔和,全身肌肉放松能使血管放松,促进血压下降。第二,打太极拳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对人体的刺激,有利于血压下降。第三,太极拳包含着平衡性与协调性的动作,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动作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太极拳种类繁多,有繁有简,可根据每人状况自己选择。

④气功:据我国医学人员对气功降压原理的研究证实,气功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用气功治疗高血压的近期有效率可达90%左右。美国也有报道说,用气功治疗高血压,半年后约75%的人有效。

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注意不要动作过猛地低头弯腰、体位变化幅度过大以及用力屏气,以免发生意外。中年人由于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体育锻炼时更应注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

体育疗法的注意事项:①运动时不能使劲憋气,头不要低于肩部,以免头部充血,绝对不要从事使胸腹压升高的运动项目,比如举重、举哑铃等。②运动后如有头痛、睡眠不佳等症状出现,说明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运动量。患者如有脑功能障碍、严重心律不齐或伴有心绞痛,应暂时停止锻炼。③每天运动的总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必须保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4 高血脂

(1)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青年角膜弓等。(2)发病原因

人体内的脂肪物质,是体内所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但是,若体内的脂肪过剩,在其他损伤因素之协同作用下,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产生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逐渐变窄或阻塞,引起所供血的组织器官缺血或梗塞。

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条途径。前者主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靠饮食中摄取。

常见病因:

①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

②高甘油三酯:过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血症。(3)预防措施

当今,高血脂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对其预防至关重要。应该防治结合,重点在防;无病防病,有病防进展。

预防高血脂,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分层内容,这些工作面对着三组人群,即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及危险人群。对后两个人群更要严格。同时,不仅要重视预防高血脂本身的出现,更要重视防治高血脂所带来的危害性。

首先需要强调对病因预防,去除或控制病因、诱因及其他影响因素。

①改善膳食,少吃动物脂肪及内脏、甜食及淀粉类;多吃植物蛋白、油类,蔬菜水果以及鱼类。

②减轻体重。

③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④戒烟,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⑤控制影响血脂的其他疾病。

⑥对于有高血脂病患者,尤其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或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人群,均应定期化验血脂,以期早防早治。

⑦对高血脂患者,应在预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脂质治疗。(4)治疗方法

对顽固而严重的高脂血症,可适当给予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很合乎生理要求的降脂药物。多数降脂仅有短时疗效,而长期用则出现明显副作用。所以,药物治疗应被看作是治疗冠心病高危者脂代谢紊乱的万不得已的措施,且需与非药物疗法联合进行。

高脂血症经过严格饮食控制3~6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增高者,特别对于中老年人和有其他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有心血管疾病家庭史等)存在者必须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期间仍应坚持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综合分析病史后选择使用。(5)体育疗法

高脂血症患者在进行锻炼前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各种可能的合并症或并发症,以此确定自己的运动量。

健康者、无严重合并症的高脂血症患者、低胆固醇血症患者均可参加一般体育锻炼。合并有轻度高血压、糖尿病和无症状性冠心病及肥胖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

高脂血症患者合并下列疾病时禁止运动:

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

②不稳定型心绞痛;

③充血性心力衰竭;

④严重的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⑤重度高血压;

⑥严重糖尿病;

⑦肝、肾功能不全。

高脂血症患者合并下列疾病时应尽量减少运动量,并在医疗监护下进行运动:

①频发室性早搏和心房颤动;

②室壁瘤;

③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明显的心脏肥大;

④未能控制的糖尿病;

⑤甲状腺功能亢进;

⑥肝、肾功能损害。高脂血症患者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安装固定频率起搏器、劳力型心绞痛、严重贫血、严重肥胖以及应用洋地黄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也应该谨慎地进行运动。

体育锻炼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应操之过急,超出自己的适应能力,会加重心脏负担。运动量的大小以不发生主观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为原则。

运动疗法必须要有足够的运动量并持之以恒。轻微而短暂的运动对高脂血症、低胆固醇血症以及肥胖患者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只有达到一定运动量,对血清脂质才能产生有益的作用并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

运动方式则要强调呼吸运动,例如轻快的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打网球。这些运动方式会对心肺系统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改善心肺的健康状况。以每小时64千米的速度轻快散步1小时将消耗1.67千焦的热量。每天进行这种运动量的轻快散步可以使体重减轻。但是,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在数周后逐渐增加。对于肥胖患者和惯于久坐的患者也应在数月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会导致更大程度的体重减轻。

总之,持之以恒、有规则的锻炼计划对高脂血症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5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斑块隆起,突入血管腔,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甚至完全中断,引起心肌局部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组疾病,因此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一般在40岁以上开始发病,50岁以后明显,男性患病较女性多。(1)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上腹不适或上腹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呃逆,突然出现意识模糊、语言障碍、头晕、头痛、晕厥、偏瘫、猝死。(2)发病原因

①遗传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具有家族遗传特性。双亲中有一人患冠心病,其子女中发病率比正常家庭高出2倍。双亲二人均患冠心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家庭高出5倍。在家庭遗传中,女性的作用大于男性。

②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人多是肥胖、高血压者,故糖尿病也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③年龄因素。有资料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40岁以后增加,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1倍。

④高血压。高血压可以造成血管内壁的机械性损伤,促进血液中的脂质透过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膜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诱发冠心病。

⑤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指血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过高。甘油三脂升高比胆固醇增加更能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⑥其他。吸烟、肥胖、酗酒、精神过度紧张等均与冠心病的形成有关。(3)预防措施

①合理饮食。在日常饮食中,应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不宜过饱,少吃多餐,以低脂低盐饮食为主,限制摄入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物,控制饮酒,少吃精制糖(纯糖、甜点心、果子酱、蜜饯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②戒烟。吸烟可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明显增加外,还可使心肌梗死发病率和冠心病猝死明显增加,所以应尽早彻底戒烟。

③坚持锻炼。运动锻炼每周不少于3次。但对于已患冠心病的中年人来说,锻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引起心绞痛或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头晕时应及时停止运动;运动后心率超过运动前20次/分,休息10分钟内不能恢复到运动前心率,或运动后出现心律不齐者,应停止此项运动而另选项目。

④治疗相关疾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肾病综合症等与冠心病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并积极治疗这些相关疾病。

⑤夜间自我保健。冠心病的中年人,一般夜间不宜独居一室,以防发生意外。睡前应保持心情平和。

⑥准备急救物品。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常发生心绞痛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保健卡片,以备急需。(4)治疗方法

①心绞痛发作的救治

a.休息。如在室内可卧床休息,在室外发病,可立即蹲下或坐下休息。在室内可卧床休息,最好垫高上身;轻症病人经安静休息数分钟后可缓解。

b.止痛药。心绞痛发作经休息不能缓解者,可用下列药品中的一种:硝酸甘油片、亚硝酸异戊醇酯、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心宝、麝香保心丸等。但是,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急救的同时,一定要给医院打电话,平时还要向医生多咨询,弄清楚这些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以免发生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延误了最佳的抢救和治疗时机。此外,心绞痛频发者,应在家中备用氧气瓶,每次给氧时间一般为30分钟。若患者情绪紧张,恐惧不安,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镇静的药物。

②心肌梗死发作时的救治

a.紧急救护。一旦拟诊为心肌梗死发作,应让病人静卧于硬板床上,禁止讲话,并立即派人与医生联系,或电话呼叫急救站,以便医务人员尽早赶到,做积极处理。

b.若病人出现四肢厥冷、大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现象时,要安慰病人,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镇静的药物。(5)体育疗法

冠心病人的运动应该建立在合理性、科学性的基础上。不同的病程应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冠心病可因对心脏供血不足的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如轻度供血不足,除情绪过激时可能有胸痛外,平时很少有临床表现,称为隐性冠心病。如果一时缺血较为严重,可能会发生心绞痛,一般发生在左胸部,有时牵连在左肩部,十分剧烈,但休息后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如果严重缺血,疼痛持续,甚至超过半个小时可能是心肌梗死。以上三种不同程度的病程中,隐性冠心病阶段最适合应用运动锻炼;心绞痛时不宜活动,要在缓解时应用运动疗法;心肌梗死时,需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应用运动锻炼要等到心肌梗死恢复以后。

医学实践证明,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对控制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对改善冠心病病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以及循环机能等都有很大好处。但由于运动的项目很多,而且同一项目运动方式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科学地进行选择。

①散步:散步是冠心病人最方便、最安全的运动,可消除精神疲劳,增进睡眠,调节食欲,提高心肺功能。散步开始时速度宜慢,然后逐渐增大进度,临近结束时应逐渐放慢速度。随着身体好转,可以逐步延长时间和距离,但以不出现疲劳感为宜。每天至少坚持散步2次,每次至少15分钟。

②爬楼梯:这种活动可使机体心肺功能提高。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爬楼梯所消耗的能量明显大于跑步、游泳等运动,当然,在病情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能从事此项运动。

③骑自行车:有冠心病的中年朋友,也可结合上下班进行骑车锻炼,但距离和速度均应严格控制,一旦有异常感觉应立即放慢速度,并停止锻炼。

④气功:冠心病人都适宜练气功,以练内养功为好,一般宜用卧位或坐位,体质好者也可用站位,意念放松,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呼吸不宜太深,以免发生头晕等不适症状。

⑤自我按摩:可在起床后及临睡前进行。先用两手指摩擦额头和面部两侧,然后抹耳郭,并用食指摩擦外耳道口及其周围部分,各摩擦数十次,使局部发热。然后两手交替用手指掐内关、神门、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最后两臂放松,左右甩动,做捶背拍胸动作。如能持之以恒,定能收到明显效果。

注意事项:运动不当,超过一定限度,会引起局部明显缺氧而致心律失常,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冠心病者一定要注意运动方法,要根据心脏功能和病变范围来选用。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短期内(一般约2~3个月)就不宜锻炼,从卧床休息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锻炼方法也以散步方式较好。此外,要注意锻炼时间,夏季在清晨,以避免过热引起出汗太多使血溶量不足。冬季在中午或下午,以避免受冷,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①必须按病情程度、性别、年龄、身体体质等实际情况安排运动量,做到量力而行。

②要循序渐进。运动量应逐渐加大。运动量是锻炼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过小的运动量,实际上只起“安慰”作用,只有运动时占最高允许心率的70%~85%才会有效果,最高心率计算公式为:170-年龄。运动后应微微出汗,呼吸加快,并感到稍有劳累感,运动后脉率不超过100次/分。

③在开始进行锻炼前,先请医生做一下运动功能试验。请医生开一张运动处方,并定期请医生复查,观察锻炼效果。

④运动必须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含片)以备急用。

⑤最好找几个冠心病病友一起从事锻炼,以便在运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护,并交流锻炼后的体会。

锻炼过程中,必须注意病情变化,如出现感冒、发热等不适症状应暂停锻炼,出现胸闷、气急、胸痛时应休息,如休息后症状消失,可减低强度继续锻炼,如休息后症状不消失或活动后又出现症状者,则应停止活动。

6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按照病因、病理、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等不同,心肌梗死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除上述共有的表现外,各有其特殊性。

有了冠心病心绞痛或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要尽力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中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②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③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一般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中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

④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保护。

同时还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心肌梗死病人约70%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

①突然明显加重的心绞痛发作;

②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或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③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

④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因此而加重;

⑤中年冠心病病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呼吸困难或晕厥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1周,少数病人甚至提前数周出现。约40%的病人发生于梗塞前1~2天。

上述症状一旦发生,必须认真对待。病人首先严格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甘油喷雾吸入。立刻与附近大医院联系,同时做好送往医院的准备。交通工具必须能平稳转运。病人应避免起床,情况相对稳定时以担架运送。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如病情平稳,医生会允许回家进行康复治疗。那么在家怎样进行自我康复治疗呢?总的原则是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是:

一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二要保持大便通畅;

三要坚持体育锻炼。“三不要”是:

一不要情绪激动;

二不要过度劳累;

三不要抽烟、饮酒和吃得过饱。

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两三个月乃至半年左右,心肌坏死早已愈合,疾病进入复原期,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肌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因此要做到:

①掌握好运动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运动量过小,实际只起安慰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一般所指的合适的运动量,都有轻微的出汗,呼吸次数稍有增加,并有轻微劳累感但并无不适的感觉。

②运动前准备及分期。在运动之前应先做一些柔和的肢体活动或体操等准备活动,以免骤然活动引起肌肉痉挛,甚至诱发心绞痛。锻炼完了也应慢跑或步行等恢复动作,避免骤停使心脏发生问题。运动的这些阶段分别称为准备期、运动期和缓解期。

③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刚开始时,一次体育锻炼,可以只有20~30分钟,以后增至45~60分钟。其中准备期和缓解期各5~10分钟,运动期20~30分钟。如果体质较弱者,刚开始运动时,可把一次运动量分几次完成。

④运动方式和方法。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条件,与医生共同商量,选择能够长期坚持的项目。最好是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骑自行车等项目。如果康复顺利,可在心肌梗死后第8~9周,复查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如无心绞痛等症状或心电图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变,即可恢复轻微的工作。

家庭康复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①心理治疗。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②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③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时不宜过度用力,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予轻泻剂或开塞露等进行通便,便前可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④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限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⑤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一旦发生,首先应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如给病人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见效果而疼痛未减轻时,应观察病人脉搏是否规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加重的情况,应安慰病人使之镇静,去枕平卧,有血压计的可以测量血压。然后可请卫生站或地段医院医师出诊,初步处理平稳后再转送医院治疗。如病人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头叩击,进行胸外挤压及人工呼吸。

⑥警惕不典型的发病表现。有时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症状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射性牙痛,也有的心肌梗死先发生胃痛。遇到这种情况,注意提高警惕,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均不可忽视,应尽早就医诊治。在病情平稳恢复期要防止病人过度兴奋,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适量的体力活动,以预防病情的反复。

LOHAS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

1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据统计,本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者可高达15%左右,是一种严重危害中年人健康的常见病。(1)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咯痰、喘息。每年秋冬气候突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受粉尘、烟雾刺激后,病情呈急性发作或加重。较重的咳嗽频繁,咳痰较多,甚至症状全年不断。一般是晨间起床后咳嗽较多,白天较少,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喘息性慢支有支气管痉挛,可引起喘息,常伴有哮鸣音。一般无发热,若并发感染,则可有发热现象。(2)发病原因

①吸烟。大量研究成果证明,长期吸烟与慢支发生有密切关系,烟量愈大,吸烟时间愈长,患病率也愈高。

②气候因素。寒冷常为慢支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慢支发病和加重常见于冬季寒冷季节。

③感染因素。病毒和细菌感染是慢支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因素。

④理化因素。刺激性粉尘、烟雾、大气污染的慢性刺激,往往是慢支的诱发病因之一。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者,慢支患病率较高。

⑤过敏因素。喘息性慢支患者有过敏史者较多。常见的致敏原如尘埃、寄生虫、尘螨、花粉以及化学气体等,可导致本病发作。

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当呼吸道副交感神经反映增高时,微弱刺激就可引起支气管收缩痉挛、分泌增多,而产生咳痰、咳嗽、气喘等症状。

⑦呼吸道局部防御免疫功能减低。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免疫功能减弱,可为慢支提供发病的内在条件。(3)预防措施

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中年人较为适宜的体育锻炼是太极拳、气功、体穴按摩和一些简单的保健操,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

②戒烟。戒烟后一般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缓解,甚或痊愈。

③预防感冒。寒冷季节,穿衣以保暖为度,但也不可穿得太厚实。否则稍一活动就会出汗,反而容易招致感冒。

④注意饮食营养。病人的饮食应该清淡些,不要吃得太咸或太甜,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应少吃。适当增加一些营养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豆类、瘦肉、蛋类。(4)治疗方法

①控制感染。病情较轻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者可用抗菌素类药物注射治疗,感染彻底控制后,及时停用抗菌药物,以免长期应用引起副作用。

②祛痰镇咳。频繁咳嗽、痰量不多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镇咳类药物,但青光眼患者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慎用,胃溃疡患者慎用祛痰类药物。对中年体弱无力咳嗽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而不应选用强烈镇咳药,以免导致病情恶化。

③拔罐疗法。可在大椎、肺俞、膈俞、膏肓等背部穴位拔罐。

④解痉平喘。常选用氨茶碱或喘定、舒喘灵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在医生的严格监控和指导下使用,以免因为在剂量上的把握不准确而发生意外。

⑤中医辨证论治。痰热壅肺,表现为咳嗽气粗,痰稠厚或稠黄,面赤或有发热,宜清金化痰汤加减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痰湿蕴肺,表现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脘痞、食少者,可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2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1)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本病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内源性哮喘,一般是继发于呼吸道感染之后,故常见有咳嗽咳痰史,随着咳嗽的持续不退或增加,逐渐出现哮喘症状。在哮喘发作后,其表现和过敏性哮喘相似,但来势较缓、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哮喘症状时轻时重,缓解后又可有短时间的轻度发作。

外源性哮喘,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发作时多有鼻、眼睑痒、流涕、喷嚏或干咳等黏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紫绀,数分种至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经治疗好转或发作将停时,常咳出较多稀薄痰液后,气促减轻,发作缓解。(2)发病原因

①遗传因素。哮喘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约20%的病人有家族史。

②过敏源。外源性哮喘,大多是吸入植物的花粉、霉菌孢子,动物的羽毛、皮屑,某些工业粉尘、化学性气体等;或进食鱼、虾、蟹等食物;或接触某些药物。

③冷空气刺激。吸入寒冷空气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痉挛。

④感染。内源性哮喘,常因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蛋白过敏所致。如鼻、咽、扁桃体或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3)预防措施

①增强体质。加强身体锻炼,如坚持医疗体操、慢跑、打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预防此病的发生。

②远离过敏源。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源。及时治疗或去除鼻窦、支气管、气管、扁桃体、肺等部位的病灶,预防感染。

③避免受寒过劳。寒冷刺激加上过度劳累,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等,并由此诱发哮喘。因此在寒冷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劳。此外,还要节制房事,保持充足的睡眠。

④注意饮食。平时勿食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咸酸甘肥等食物。少吃鸡蛋、肥肉等容易生痰的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⑤多饮茶,戒烟酒。喝茶有利于排痰,解痉平喘,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症状,对哮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吸烟会引起支气管壁痉挛,分泌物增加,诱发加重哮喘发作,因此要绝对戒烟,酒亦宜忌之。(4)治疗方法

①促进排痰。病情较轻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祛痰类药物。部分患者痰液黏稠、难以咯出还可用气雾吸入法以溶解稠痰。

②支气管舒张剂。该类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③控制感染。可按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及时应用。

④中医辨证论治。热哮,表现为哮喘痰鸣,烦热燥渴,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出不利,口苦,面赤,不恶寒者宜用定喘汤加减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寒哮,表现为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面色晦滞,遇寒即发者,可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5)体育疗法

哮喘病人的体育疗法可用七节操,每节操连做5次左右,每做完一节应休息5分钟。

①仰躺在长沙发或床上,头枕一个枕头,双臂稍稍弯曲,将两手放在腰带处,吸气时收缩腹部,然后呼气时放松胸部。

②患者上身慢慢抬起,同时收缩腹部,做深呼吸。

③半卧。头枕枕头,先向左边侧身躺着,一只胳膊弯曲,而另一只稍带弯曲的胳膊放在床上。做腹部收缩和深呼吸,然后再朝右边侧身躺着重复上述动作。

④全侧卧,一只手臂放在枕头下边,而另一只在上面呈半弯曲状,做腹部收缩,同时依次收缩颈部、肩部、双臂和前臂肌肉。

⑤双腿分开,双手用力按住膝盖,提肩吸气,然后收缩腹部肌肉,接着再放松,呼气和落肩。

⑥上身伏在桌上,手臂交叉地放在桌上的枕头上,把头枕在手臂上,收腹吸气,随后放松呼气。

⑦身体躺在椅子靠背上,背成弓形,头低下,两腿稍稍分开,向上抬肩,先收缩胸部吸气,然后放松呼气。

长期坚持此法,其疗效更佳。

3 肺气肿

肺气肿,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是严重危害中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临床表现

当慢支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加重通气功能障碍,胸闷、气急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症状,如紫绀、嗜睡、头痛、神志恍惚。慢支并发肺气肿时,在原有咳痰、咳嗽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了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登山、爬坡时有气促。随着病变的发展,在平时活动时,甚至在静息时也感气短。(2)发病原因

①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细支气管因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积聚等因素使管腔变窄,支气管缩小,气体排出困难,因而滞留于肺泡,肺泡过度充气而膨胀。

②肺泡内压力升高。经常剧烈咳嗽或哮喘发作可引起肺泡内压力升高。

③肺泡壁弹力减退。肺泡内压长期升高,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供血减少,肺组织营养不良,肺组织弹性减退,因而不易回缩,形成肺气肿。(3)预防措施

①增强体质。平时可根据病情选择气功、太极拳、体育运动等适当方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②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积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尘肺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预防阻塞性肺气肿的重要措施。

③注意生活调摄。注意冷暖适宜,秋冬季节气候骤变时,尤需预防感冒;饮食以清淡为宜,禁忌辛辣生冷及过于甜咸之品;忌饮酒吸烟及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4)治疗方法

①加强呼吸运动锻炼,提高通气能力。呼吸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膈肌活动,增加呼吸通气量,减少残气量,改善呼吸功能。

②控制呼吸道感染。在并发呼吸道感染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③畅通呼吸道。痰多者,可适当用祛痰剂。胸闷气逼明显,可选用支气管解痉剂等。

④中医辨证施治。肺肾阴虚,表现为胸满气短、咳嗽痰少、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宜用麦味地黄汤加减以滋补肺肾;脾肾阳虚,表现为胸闷气逼、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四肢不温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脾肾;肺气亏虚,表现为咳嗽无力,痰液清稀,语声低弱,动则汗出者,可选用补肺汤加减以补益肺气;痰热壅肺,表现为气急胀满,咳喘烦燥,痰黄黏稠,不易咯出者,宜用清气化痰丸加减以清热化痰。

4 肺心病

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慢性肺组织疾患所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国内此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是一种严重危害中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临床表现

本病在临床上,以咳嗽、咯痰、气短、心悸、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大致分功能代偿与失代偿两期。

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喘,活动后可感心悸、气促明显、乏力和劳动时耐力下降。偶可见下肢轻微水肿,下午明显,次晨消失。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表现,有的以心力衰竭为主,有的以呼吸衰竭为主,或两者并重。病人心悸,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及紫绀进一步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少尿,肝肿大伴有压痛,下肢浮肿明显,并可出现腹水。表现为呼吸衰竭为主者,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还可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嗜睡、昏睡等症状。也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2)发病原因

①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尘肺、重症肺结核及先天性肺囊肿所并发的肺气肿或肺纤维化。其他如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恶性肿瘤等则较少见。

②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结核、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成形术后等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排痰不畅,肺部反复感染、并发肺气肿或肺纤维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大,肺动脉高压,进而发展为肺心病。

③肺血管疾病。很少见,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加重,从而发展成为肺心病。(3)预防措施

①积极防治呼吸道疾病。应积极防治感冒,并应积极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重症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阻止其发生和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

②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练气功、太极拳和一些保健操,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③呼吸锻炼。主要为腹式呼吸,增加膈肌的力量;使呼吸时横膈活动度增大,达到改善肺脏的通气。方法是: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凹陷。吸与呼的时间比,按1:2或1:3进行。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呈吹口哨样。

④生活调摄。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忌烟酒及辛辣、生冷、咸、肥甘、甜之品,有水肿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4)治疗方法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主要是解痉平喘、清除积痰。

②氧疗。低浓度持续吸氧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较合理方法。鼻导管给氧是一种简便实用低浓度给氧方法。

③控制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或肺部感染是诱发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控制感染对改善通气与换气功能、减轻心脏负担有积极的作用。可选择广谱抗菌素,必要时根据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测定选用抗菌素。

④使用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对部分顽固性心衰者可起到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力衰竭的作用。

⑤针灸疗法。对咳嗽痰多者,取肺俞、章门、太渊、太白、丰隆穴平补平泻;水肿者针气海、水分、三阴交,有一定治疗效果。

⑥中医辨证论治。痰蒙神窍,表现为神志恍惚、谵妄、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嗜睡、咯痰不爽,可选涤痰汤加减以涤痰开窍;肺肾气虚,表现为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咯痰不利、胸闷、心慌,宜用平喘固本汤加减以补肺纳肾,降气化痰;阳虚水泛,表现为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皆肿、心悸、喘咳、尿少、畏寒,宜选真武汤加减以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5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的咽部疾病,多见于中年人,病程较长,不易治愈。(1)发病原因

①长期烟酒过度,或污染空气及有害化学气体刺激咽部。

②全身性疾病的影响,如便秘、贫血、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引起淤血性改变,都可继发本病。

③急性咽炎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咽炎。

④慢性鼻炎或鼻窦炎,常有鼻腔阻塞,迫使口腔呼吸或鼻涕后流,经常刺激咽部。

⑤慢性扁桃体炎及口腔龋齿、牙龈炎等病变波及咽部。(2)临床表现

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觉,如异物感、灼热、微痒、干燥、疼痛等。分泌物黏稠,由于分泌物刺激,常引起咳嗽。晨起用力排除分泌物时,有时作呕。以上症状,遇说话过多或天气变化,明显加重。(3)预防措施

①凡患有本病者宜减少或避免过度发言讲话,注意咽部休息。

②对于各种慢性鼻炎、鼻窦炎及扁桃体炎,要及时治疗,以防其长期刺激咽部。

③少食辛辣煎炒的刺激食品,多食富有营养而又有清润作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④中年宜戒烟,少饮或不饮酒,避开有害气体,注意环境清洁,减少咽部刺激。

⑤可用菊花、麦冬、玄参煎汤代茶,或用胖大海长期泡茶饮用,以养阴清热、生津润燥。(4)治疗方法

①针刺疗法。体针:可选用曲池、合谷、足三里、颊车。耳针:可选用咽喉、扁桃体、肺。

②局部疗法。萎缩性咽炎:可常用温生理盐水灌洗咽部,或在咽部涂擦碘甘油,以促进腺体分泌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单纯性咽炎: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液、2%硼酸液、3%盐水经常漱咽或含化草珊瑚片、润喉丸等。

③中医辨证论治。肾阴虚型:症见咽干疼痛、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腰膝酸痛、脉细数,治宜滋养肾阴,清降虚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肺阴虚型:症见咽干微痒、灼热疼痛、干咳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味。

LOHAS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其发病率位居各种胃病之首,是中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类型。(1)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的不适,一般只表现为胃脘饱胀或隐痛、嗳气、食欲不振,食后饱胀或疼痛加重。如有胆汁反流,可伴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餐后为甚。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样疼痛,严重时有缺铁性贫血,舌炎、消瘦和腹泻等。(2)发病原因

①胃酸缺乏。由于胃酸分泌不足,细菌很容易在胃内繁殖引起本病。

②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引起营养不良,最终亦可致慢性胃炎。

③急性胃炎演变而致。患急性胃炎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治,以致胃黏膜病变持续不愈演变而来。

④食物和药物的刺激。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如过度饮酒或饮烈性酒,喝浓茶、咖啡,过度吸烟,阿司匹林类药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损害。

⑤细菌及其毒素侵入。口腔、鼻、咽等局部的细菌或毒素侵入胃部,可以长期刺激胃黏膜,从而引起慢性炎变。

⑥胆汁和十二指肠液返流。(3)预防措施

①积极治疗急性胃炎。急性胃炎应积极治疗,且应尽量彻底治愈,以防其向慢性胃炎转化。

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素宜避免抑郁、动怒,心胸宜豁达开朗,应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③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平素应不食或少食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不饮烈性白酒或不饮酒,不抽烟,少喝浓茶、咖啡,饮食冷热适度,避免过饱过饥,且做到定时、定量等等。此外,在治疗其他病的过程中,如需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类药、皮质激素、消炎痛等,宜饭后服,能用其他药代替者,尽量少用或不用此类药物。

④谨防胃炎恶变。萎缩性胃炎、肠化(肠上皮化生)及腺瘤样息肉均是癌前期病变,因此必须积极防治浅表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肠化发展。如有反复发作溃疡、出血或多发性息肉者,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恶变。(4)治疗方法

①对症治疗。有明显胃痛症状者,可给予解痉剂;嗳气、腹胀等胃动力代谢障碍者,可口服促进胃动力的药物等;胃酸过多者,可给予抑酸剂;胃酸偏低或胃酸缺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补充胃酸和胃蛋白酶不足的药物;对有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者,应及时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B等。612

②饮食治疗。患有慢性胃炎者,饮食宜软、易消化、低盐。饮食要有规律,勿吃辛辣刺激之物,戒烟忌酒,吃饭时宜细嚼慢咽。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食用少量米醋以助消化或在炒菜时适量放些食醋。如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只需饮食治疗即可。

③保护胃黏膜。可选用一些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药物。

④抗菌消炎。一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抗生素。

⑤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寒,如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便溏肢冷,宜温脾散寒止痛,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肝胃不和如表现为嗳气频频、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情绪不舒时即发作或加重,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如表现为胃脘灼热隐痛、五心烦热、嘈杂似饥、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可选用益胃汤加减;湿热中阻,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口干口苦黏腻、尿赤、大便不爽者,可选用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5)体育疗法

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中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长期的饮食无常,冷热无度,胃就会出现常见的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病,临床表现为胃部疼痛、反酸、嗳气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及戒烟、戒酒和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各种各样的体育疗法运动对防治胃病也有相当好的效果。体育康复运动对促进胃的生理功能、增强胃的抗病能力都有相当疗效。体育疗法的具体形式有气功、散步、太极拳等方法。

②气功疗法最好是内养。具体方法为患者按一定的姿势坐好,全身放松,做到“松、静、自然”,意念集中于腹部。呼吸应采用腹式呼吸,要细、深、匀、慢,通过膈肌有规律的运动可对胃部起到按摩的作用。练气功应在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进行。

③散步也是治疗胃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并消除胃病病人的腹部闷胀感。

④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治疗方法。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各有特点,一般杨式活动量较小,而陈式活动量较大,患者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但在运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只有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可采用体育康复疗法。②必须以乐观愉快的情绪进行运动。良好的情绪,往往能对胃病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2 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其病变以肝脏为主,也可侵犯多个器官。有健康带毒者亦有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隐性感染多见等特点。中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发病者较多见。(1)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主要症状表现为乏力、腹胀、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关节炎、皮疹、肾炎的表现,转氨酶缓慢上升,持续时间较长。约有10%~15%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5%的患者发展为暴发性肝炎。中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尤易发展成慢性肝炎。约有13%的病例常累及其他器官,尤以皮肤改变最为明显,如毛细血管扩张、皮疹、淤点、蜘蛛痣;其次可见关节痛、心律失常、肺炎、肾炎等。(2)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主要是传染,人类是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非常广泛,主要有:通过输血传播,即输入了被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浆、血制品等;经注射传播,即使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医源性传播,即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医疗器械传播,如针灸针、采血针、针管等;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唾液、胆汁、乳汁、汗液、月经、精液、阴道分泌物、胸水等血液和体液中,可经损伤的黏膜、皮肤侵入而感染,如共用牙刷、剃须刀,与患者共同进餐,有胃、口腔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黏膜破溃面的人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餐具等均可感染。此外还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母婴传播等。(3)预防措施

①隔离传染源。对乙肝病人、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消毒隔离。

②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尽量避免与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同进餐。

③注射乙肝疫苗。男女老幼均是乙肝病毒的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办法是注射乙肝疫苗。(4)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合理营养、适当休息。禁食肥甘辛辣滋腻之物,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等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不要增加肝脏负担,不可滥用药。

②改善肝细胞功能。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可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恢复有效。

③抗病毒治疗。主要是控制病毒复制。

④调整免疫功能。常用能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⑤中医辨证论治。肝郁脾虚,表现为胁胀痛、腹胀纳呆、乏力、便溏者,可选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健脾;湿热内蕴,表现为胁痛口苦、胸闷腹胀、目黄尿黄者,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以清利湿热;肝阴亏损,表现为胁肋隐痛、口燥心烦者,宜选用一贯煎加减以养阴柔肝。(5)体育疗法

适合慢性肝炎患者锻炼的运动项目主要有气功、按摩、太极拳、散步以及低强度的球类运动。

①气功:可选用内养功,呼吸不要过深,否则由于膈肌活动范围过大会引起肝区疼痛。

②按摩:可自我按摩肝区和腹部,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还可以配合做右下背部按摩,此时取坐位,用两手拇指的大鱼际肌按摩右下背部,按摩时通过皮肤-内脏反射,可明显改善肝区的血液循环。

③太极拳:适宜练习简化太极拳,最好配合气功疗法,要在气功后进行,特别适合于有失眠、焦虑不安等神经官能症的肝炎患者选练。

④散步、羽毛球、乒乓球: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与改善情绪,可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在从事康复体育活动时,注意不要在饭前空腹时进行活动,每次的运动时间也不宜太长,运动中不能做剧烈的腹部运动,以及不要从事可使腹压增高的运动项目。

3 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肝脏受到一种或多种因素损坏后,发生的肝脏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患病者居多,可占60%以上,且男多于女,为中年人必须积极防治的重要疾病之一。(1)临床表现

肝硬化起病缓慢,常潜伏3~5年。临床表现极为复杂,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多系统异常。

肝硬化的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持续性的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嗳气、消瘦、神疲乏力、腹痛、腹胀、腹泻、胃底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呕血和黑便,常伴有头痛、头昏、失眠等神经及精神症状。大量胸水、腹水可致心悸、呼吸困难,合并肾脏损害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此外,还有皮肤瘙痒、不规则的间歇性低热(37℃~39℃)等症状。(2)发病原因

①慢性酒精中毒。酒精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由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硬化,在病因学上被叫做“酒精性肝硬化”或“乙醇性肝硬化”。

②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服用如双醋酚酊、甲基多巴、四环素等药物,或长期反复接触如磷、砷、四氯化碳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

③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约有10%左右可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50%可以发展成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居多。

④胆汁郁积。肝内或肝外胆管长期梗阻,胆汁郁积可形成肝硬化,其形成肝硬化的时间约需3个月至1年之久。

⑤血吸虫感染。血吸虫病可引起肝硬化。

⑥肝脏淤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等,均可使肝脏长期缺氧、淤血、纤维化等,最终形成肝硬化。

⑦代谢疾病和遗传。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可引起肝硬化。

⑧营养不良。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蛋白质、抗脂肝因素等,可发生脂肪肝、肝细胞坏死,最后形成肝硬化。(3)预防措施

①预防慢性酒精中毒。不酗酒,不长期大量饮酒,喝酒时不超过一个“度”,就可有效地预防酒精性肝硬化。

②不接触有害毒物,慎用或不接触某些药物。对磷、砷、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应当少接触或不接触,需接触时应注意防扩措施。如四环素、甲基多巴、双醋酚酊、甲氨喋呤等药物应避免长期服用。

③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因素,必须积极防治,尤其应注意防治乙肝、丙肝、丁肝。

④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患肝胆结石者应及时采用内、外科治疗方法疏通胆道,以有效地预防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⑤积极预防肝脏淤血因素。及时有效地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是预防心源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的有效措施。

⑥心身预防并重。除了积极防治引起肝硬化的有关疾病外,宜保持心情舒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身心预防并重。

⑦常做身体健康检查。本病起病缓慢,且在肝功能代偿期间可无任何症状,故提倡40岁以后的人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宜重点检查肝功能、超声肝胆脾及心血管功能等。

⑧注意饮食全面营养。切忌偏食,少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注意补充饮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可以有效地预防营养不良性肝硬化。(4)治疗方法

①去除病因。如有肝胆结石者应治疗肝胆结石,保持胆道畅道;肝炎患者及已经诊断为酒精性肝炎的病人应禁酒;血吸虫性肝硬化者,如仍有成虫寄生,可进行杀虫治疗。有效地去除病因,是防治肝硬化的有力措施。

②注意劳逸结合,患者应合理安排好生活和工作,避免劳累,为肝脏恢复功能创造良好条件。

③饮食营养丰富。肝硬化患者,宜进食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无刺激性的饮食,并须绝对戒酒。

④促进代谢。肝功能严重损害者可常用一些辅酶类的药物作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⑤补充足量维生素。常用酵母片、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K等。12

⑥中医辨证论治。肝肾阴虚,表现为手足心热、腹胀形瘦者,可选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滋养肝肾;脾肾阳虚,表现为腹满纳呆、形寒肢冷、便溏尿清者,可选用实脾饮加减以温肾健脾;肝郁脾虚,表现为胁腹胀痛、大便溏薄(肝硬化代偿期)者,可选用逍遥散合平胃散加减以疏肝健脾;肝脾血瘀,表现为胁腹痞块刺痛、腹大坚满者,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4 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也可由妊娠、药物和毒物中毒、营养不良、糖尿病、肝炎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及先天代谢缺陷等引起。脂肪肝是西方国家常见病。在我国,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预防措施的相对滞后,脂肪肝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脂肪肝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其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的患者可发生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其预后与一般的门脉性肝硬化相同。即预示着腹水、静脉曲张、消化道大出血、最后死亡。四环素、黄磷中毒、妊娠等引起的急性脂肪肝预后不良,死亡率很高。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预后良好。如能早期诊治,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好转。(1)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因此目前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等。

B超检查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以上。(2)发病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代谢性肝病,表现为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大量沉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脂肪肝更常见、多发。

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有:

①营养因素:肥胖症。

②酒精:每天饮乙醇量大于50克(有学者认为是每天>80克),持续5年以上。每克乙醇量相当于3毫升威士忌、10毫升葡萄酒、25毫升啤酒,如果小于20克一般不考虑脂肪肝。

③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

④化学因素和药物:如某些抗痨药物(四环素、乙胺碘呋酮等)。

⑤其他:包括病毒性肝炎、炎性肠病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脂肪肝的发病率及其病因构成不同。

现在,肥胖症、2型糖尿病、酗酒逐渐成为脂肪肝的重要病因。药物相关性脂肪肝亦呈增多趋势。(3)预防措施

①合理膳食。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做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每天应摄入80~100克;主食不可太精太细,应适量多吃一些粗粮,如燕麦、玉米、甘薯、豆制品等。这些食物中含极丰富的亚油酸,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和较多的纤维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过多的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保证充足的蔬菜、水果,以保证体内的维生素与食物纤维需求;水果含糖量较多,食用量要适当。

②控制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饮食。首先要控制热能,把体重减轻至标准体重作为目标,作到能量消耗高于能量摄入。多吃副食,限制主食,戒烟限酒,特别要限制脂肪类食品;不吃或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及肉汤、鸡汤、鱼汤;不吃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促进体内多余脂肪氧化消耗,使体重减轻。也可采用民间药膳加强去脂减肥效果,如胡萝卜、葵花籽、鲜山楂、无花果、生槐花、嫩荷叶、菊花、新鲜玉米、木耳等都有去脂减肥的作用。任取2~4种同煮后除渣取汁或煮粥,可作早、晚餐及点心服用。

③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视自己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

④慎用药物。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任何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解毒,所以,平时不要动不动就吃药,特别不要随便吃广告上宣传的所谓保健类的药物。对出现有症状的脂肪肝患者,在选用药物时更要慎重,谨防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绝对不能用,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

此外,心情要开朗,不暴怒,少气恼,注意劳逸结合等也是相当重要的。(4)治疗方法

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仍以去除病因为主,减重、饮食治疗并辅以药物治疗,可有效地控制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并可使病情好转。

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及早治疗,防止其并发症。措施包括:

①治疗原发病,尤其注意易被忽视的病因,如药物性肝损害、磷中毒、肉碱缺乏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重症贫血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慢性缺氧状态等。

②饮食治疗,纠正营养失衡。

③维持理想体重及必要的锻炼。

④维持相对正常的的血脂及血糖水平。

⑤行为纠正及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

⑥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肝纤维化。

5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中年人的常见、多发病。本病可分为慢性胆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胆石性胆囊炎两大类。(1)临床表现

慢性胆囊炎大多起病缓慢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心窝或右上腹部饱胀、疼痛,甚者有胆绞痛,痛引右肩背部。平时只感到右胁部胀痛,或心窝部饱胀、嗳气多、厌食、恶心,或见胃脘部灼热,食油腻之物即感上腹部作胀;严重时大便泄泻,以高脂餐后即发作为典型表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病人只表现为右肩或右肩胛部疼痛而长期误诊为肩周炎或软组织损伤,有的病人甚至只感到上腹部饱胀、嗳气而无典型的胆绞痛病史,故极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还有某些长期原因不明的低热也是由慢性胆囊炎所致。(2)发病原因

①胆囊结石。胆石长期生存在胆囊内,对胆囊壁形成慢性刺激,或并发感染,反复发作,形成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②急性胆囊炎迁延而致。

③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胆道和十二指肠的寄生虫感染,可引起继发性的胆囊细菌感染,成为慢性胆囊炎的发病诱因。(3)预防措施

①积极治疗胆囊结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溶石、排石治疗胆囊结石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②彻底治愈急性胆囊炎。

③预防细菌及寄生虫感染。中年人免疫能力日益低下,极易感染细菌及寄生虫等,因此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胆道感染。

④饮食清淡。平时宜少食辛辣油炸之物,不吃肥甘厚腻之品,食谱中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注意戒烟忌酒。(4)治疗方法

①低脂饮食。应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适量吃绿色蔬菜、瘦肉、新鲜鱼等,以菜籽油、豆油等植物食用油烹调为宜。

②利胆消炎。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利胆消炎的药物。

③畅神调志。患病后不要过度担心、忧郁,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本病,心畅神怡则气血调畅,胆汁分泌与排泄得以正常,有利于本病的治疗与恢复。

④手术治疗。对反复急性发作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病变显著者、伴有较大结石的慢性胆囊炎或怀疑有胆囊恶变的患者,可选用择期手术进行胆囊切除术治疗。

⑤中医辨证论治。肝胆湿热,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口苦口干黏腻、尿赤便秘者,可选用茵陈蒿汤合左金丸加减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肝胃不和,表现为右胁腹胀痛、走窜不定、频频嗳气者,可选用逍遥散合越鞠丸加以疏肝和胃。(5)体育疗法

肥胖和内分泌代谢紊乱是胆囊炎和胆石症的重要诱因,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活动全身代谢,改善脂肪代谢,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防止过度肥胖等,有助于防治胆囊炎和胆石症。特别是一些从事脑力劳动和常坐办公室的中年朋友,更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防止以上病症的发生。

虽然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运动方法很多,但是适合中年人选练的主要有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登山、乒乓球、羽毛球等。散步每日半小时左右,在开始阶段步速不宜太快,以后根据身体条件逐渐加快;太极拳可选练简易式,也可根据体质情况选择运动量大的陈式太极拳,通过练太极拳,能使精神宁静,并且能使腹内脏器受到按摩,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胆囊收缩,有利于胆汁分泌;可每天练1~3次。练乒乓球、羽毛球时注意强度不要太大。

胆囊炎、胆石症病人在体育康复时应注意: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阶段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则应禁止体育活动。运动量要适中,以运动后有轻松自如、无疲倦感为宜,若症状加重,应酌情减少运动量,必要时可暂停活动几天。

6 酒精中毒

酒醉后,会出现头晕、头痛、头重脚轻、面色发红或发青、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失去自制力。

可以用食醋来解除酒醉,因为醋所含的乙酸可与酒精(乙醇)结合生成乙酸乙酯,从而解除酒精的影响。可用食醋加白糖开水适量,频频饮服。也可吃些醋渍食品,如醋蘸白藕、酸白菜等。苹果、梨等水果,也可以解除酒精的不良影响。白萝卜洗净,切片嚼服可以解酒。将萝卜切碎,捣烂取汁饮服以及饮服大量果汁,均可以促进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此外,浓茶也可解酒,但如果心脏功能欠佳,饮浓茶解酒有弊无利。因为酒精与浓茶都有兴奋心脏的作用,两者合二为一,更加强了对心脏的刺激,从而增加心脏负担。浓茶中的茶碱,可以利尿,容易使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加速排出,但乙醛对肾脏有刺激,可对肾功能造成损害。所以不宜用浓茶解酒醉。

但是,如果是重度的酒精中毒就必须立即到医院进行洗胃和解毒治疗,以免有生命危险。

LOHAS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

1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等代谢紊乱而致血糖增高和排泄糖尿的一种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目前,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有逐年上升之趋势。(1)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特征为血糖过高,糖尿,糖耐量减低。一般早期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伴疲乏无力。部分患者可有浮肿、视力减退、顽固性便秘及腹泻、外阴及全身搔痒等。(2)发病原因

①遗传。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夫妇皆为糖尿病人,所生子女约50%以上患糖尿病。

②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中年以后发生糖尿病者,其体重大多数超过正常。

③感染等应激过程。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肌梗死、肺结核、中风、创伤、外科手术,甚至精神创伤或长期精神紧张等应激过程,在糖尿病遗传因素存在的条件下,都是糖尿病表面化常见的诱发因素。

④饮食习惯。饮食习惯与糖尿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糖尿病发病率和人口食糖消费量成正比。(3)预防措施

①劳逸适度。人类生活中应该是有劳有逸,劳逸适度。

②合理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平时应以米、面、豆类等清淡素食为主,尤宜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

③稳定情绪。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遇事乐观,胸怀宽广,是预防糖尿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④定期体检。由于中年人糖尿病大多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故在早期往往不易被发现。因此应定期作血糖、尿糖测定及葡萄糖耐量试验,以便早发现、早治疗。(4)治疗方法

①饮食方法。饮食控制是一切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中年糖尿病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只需单纯饮食治疗就可控制,可见饮食疗法在本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对病人严格限制糖类及性味大苦、大辣、大寒、大热的食品,平时以多食蔬菜及豆类食品为宜。

②体育疗法。中年糖尿病患者每天必须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医疗体操等,其中步行是糖尿病人最好的运动方式。但一般宜在饭后15~30分钟后进行,避免空腹运动,以防止引起低血糖反应。

③胰岛素治疗。约有20%中年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治疗,其应用范围是:酮症酸中毒及高强昏迷的病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人;饮食治疗不能控制,又不宜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的病人;口服降血糖药失效病人;糖尿病合并感染、创伤,经受大手术等应激情况时。在胰岛素治疗期间,饮食量宜尽量恒定,少吃多餐。

④中医辨证论治。阴虚燥热,表现为口干、目涩、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大便燥结、疲乏、消瘦,可选用冬地三黄汤加减,以滋阴清热、生津。(5)体育疗法

糖尿病是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糖尿病人占总人口的1%左右。尤其是40岁以后,几乎每增长10岁,发病率升高10‰左右。

治疗糖尿病应采取综合性方法,包括情绪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适当及体育活动、使用药物等。但其中体育疗法很重要,因为体力活动可使血糖降低。一般情况下进行30分钟体力活动,血糖会下降12~16毫克。体力活动不仅能降低血糖;而且还可降低血脂,迟延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适宜糖尿病人锻炼的项目很多,其中以散步为最好。一般每日散步以1小时左右为宜,大约走5千米路程,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如果伴有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重度肺心病,应暂停体育锻炼。

糖尿病患者病情往往轻重不同,体质也各异,有的患者还伴有并发症,所以在进行康复体育活动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体检,以明确心肺系统功能状态,然后才能由此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在确定合适的运动项目后,在正式开始前,还应有一个探索阶段,此阶段中运动前、后及运动中应经常观察尿糖变化和血糖浓度,理想的运动量应该是运动后血糖、尿糖均有下降,然后按此运动量进行定量运动。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运动对降低尿糖和血糖效果较好,运动强度主要根据脉搏来定,中等强度时的最高公式是:中等强度时的最高心率(次/分)=(按年龄预计的最高心率-平静时心率)×60%+平静时心率。预计的中年人最高心率是用170减去年龄的计算方法。运动阶段还必须制定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运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定期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运动量。

运动锻炼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避免做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血糖增高,并加重心脏负担,对心脏带来不利影响。

②不宜在空腹时进行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

③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运动,一般应在早晨、午餐后一小时左右为宜。

④运动必须与饮食、药物治疗相配合,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三者关系,如病情好转,可逐渐减少用药量,增加运动量,并调整饮食组成。

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以下情况不宜从事运动锻炼:

①重症糖尿病人未注射胰岛素或未用药前不宜进行运动,因为这时体内的胰岛素处于最低水平,运动时葡萄糖不能很好的利用,因而只得“燃烧”脂肪来应付能量消耗,从而产生大量的脂肪代谢产物——酮体,当血中酮体过多时会发生酸中毒。

②发生急性感染(如肾盂肾炎、化脓性皮肤感染等)、机体发烧时,应暂停体育活动。

③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如上午11时至下午5时)或注射了胰岛素而尚未用餐前,不宜进行运动,否则会发生低血糖。

2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任何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在进入终末期肾衰前的进展阶段,此时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渐趋一致。所以终末期肾衰病例中,约60%是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1)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病情反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出现贫血、尿毒症。慢性肾炎病人,多有尿的改变,包括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可有程度不同的水肿和高血压。病程中可因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如起病急、有感冒症状,突然出现或加重血尿、水肿、蛋白尿等。(2)发病原因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本病与急性肾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病期,是一种与感染、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3)预防措施

①避免剧烈活动。正常人作剧烈体力活动时,可产生暂缺性肾缺血,导致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因此肾炎患者,都应避免剧烈运动。

②预防感染。中年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差,极易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胆道、泌尿道、胃肠道等。所以中年肾炎患者对于突然出现的发热、咳嗽、泄泻、尿急、尿频、尿痛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然后及时选用有效的抗菌素。

③合理饮食。慢性肾炎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不必限制饮食,但有高血压和水肿时,应限制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3克。(4)治疗方法

①对症治疗。高血压可严重地影响慢性肾炎的治愈,故及时地降血压是很重要的。

其他:腰痛明显者,可作物理治疗。如患者有过敏体质、出现荨麻疹等,应同时加用抗过敏药物。

②中医辨证论治。肺失宣降,脾运不

健,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喘促、咽痛口渴、胸闷、高度浮肿。以上半身为主,可选越婢加术汤加减;肾阴亏虚,精气外泄,表现为腰酸痛、尿有蛋白、头昏耳鸣、口干、五心烦热,可用六味地黄丸;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表现为全身浮肿、肢凉怕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腰酸痛,可选实脾饮加减;肝脾不足,精血亏虚,表现为初起身乏腹胀、继则高度浮肿、全身白亮、按之凹陷不深而有细致皱纹、腹部臌隆胀满、面色萎黄、尿量极少、神疲不支、肢体麻木,可选十全大补汤。

3 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是指前列腺体平滑肌组织及结缔组织逐渐增生而形成多发性球状结节的前列腺肥大性疾病,也称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良性肥大。由于人口老龄化,本病发病率愈来愈高,已成为男性中年人的主要病种之一。(1)临床表现

前列腺增生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理过程的演进,梗阻加重,临床可表现为尿频,而且逐渐加重,尤以夜尿次数增加为多;排尿困难,表现为有尿意不能及时排出,一般须等候片刻后逐渐用力才能排出,可进一步发展为尿浅无力、射程不远、尿流变细,最终可有尿流不成线而呈点滴状等症状;尿失禁,膀胱内积存大量的尿液,随着膀胱压力增高而自行溢出,有时夜间睡熟时,可发生遗尿、血尿;由于前列腺体表面充血或扩张的血管破裂而出血,可见尿血或有血块。(2)发病原因

①性激素平衡失调。中年人体内性激素水平平衡失调是引起前列腺肥大的重要原因,并可直接导致前列腺腺体的内层部分(雌性部分)增生。

②性生活过度。性生活过度,可使前列腺组织长期处于充血状态,40岁以后前列腺体即可逐渐增生并加重。

③饮食不当。嗜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等刺激之品,可引起前列腺瘀血、纤维肌组织增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