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悲歌:燕赵文化特色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2:07:46

点击下载

作者:袁凤东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燕赵悲歌:燕赵文化特色与形态

燕赵悲歌:燕赵文化特色与形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燕赵悲歌:燕赵文化特色与形态作者:袁凤东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514323788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燕赵悲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燕赵文化是指在古燕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其区域以古黄河为南界,阴山南麓为北界,太行山为西界,东临大海。燕赵地域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时期都发现了很多遗址。

原始社会末期,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原始部落,在燕赵区域汇合。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互相融合,成为活动在燕赵区域内最初的华夏族。

燕赵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力地说明了燕赵区域是我国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丰富历史的沉积地。阳原泥河湾孕育人类

在我国华北、渤海之滨,有着广阔的区域,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泥河湾猿人生活场景

在这辽阔广袤的土地上,有个阳原泥河湾遗址,又称“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境内东部地区的桑干河流域,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我国发现的百万年前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占了大多数。

阳原盆地地处冀西北,为东北向狭长的构造断陷盆地。北为熊耳山,主峰黄花梁,海拔2036米,南系恒山余脉,中部为广阔的湖积平原。

桑干河自西南而东北流经整个盆地,至盆地东缘,穿越石匣口,经宣化、涿鹿,注入怀来官厅水库。其支流壶流河经蔚县后,在盆地东部小渡口村附近汇入桑干河。

在盆地东部边缘区,有元古代■泥河湾猿人打磨石器模型变质火山碎屑岩系,中生代侏罗系紫红色角砾岩和新生代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堆积。其他部位多为第四系泥河湾河湖相堆积物,泥河湾层常被晚更新世形成的黄土或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松散沙砾层覆盖。

在盆地边缘山前地带,存在着宽阔的洪积扇。盆地西部略平坦,东部地势差异较大,剥蚀严重,乃至裸露出基岩。太行 就是我国的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它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千米,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泥河湾位于阳原盆地的桑干河上游,为一湖相堆积,由细砂和泥灰质土等组成。泥河湾第四系地层发育良好,以盛产哺乳动物化石闻名于世,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三门马、梅氏犀、剑齿虎、中国鬣狗和低鼢鼠等。

小长梁位于阳原桑干河左岸大田洼官亭北500米,东谷坨位于小长梁东,在下泥河湾组顶部的中粒砂层和黏土中有文化遗物。■泥河湾古人生活画面

小长梁的石制品采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的燧石和石髓等做原料,器类有大小石核、使用有石片、砍砸器、单刃复刃刮削器、尖状器、锥具、雕刻器等。其特点是器类较复杂,形体较小,打片采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

这里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三门马、三趾马、披毛犀、羚羊、野牛、鬣狗、狼、中华鼢鼠、熊等。

经过考古研究断定,石器出自属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中,伴生的动物化石群属泥河湾动物群成员,文化层经古地磁测定距今有100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早更新世末期。

泥河湾盆地的小长梁遗址出土的石器,是约160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工具,属后来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从加工精细的石器来看,当时人们已具有相应的语言了,否则,在石器制造过程中,传授技术、模仿打制、改进提高,没有语言交流是不行的。

小长梁出土近2000件石器,其类型之多,年代之早,还有先进的打制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没有记载的。燧石 非常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为古代人用作取火的工具。在我国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做“火石”。

东谷坨在小长梁以东,与小长梁属于同一文化类型。由于小长梁和东谷坨地点相近,特征相似,同处于泥河湾层的早期,考古学界统称为“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

虎头梁位于阳原盆地中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代表性遗址。文化层位于 Ⅱ级阶地砂质黄土层下部的沉积物中,石器原料以燧石和石英岩为主,有砍砸器、圆头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锤、石钻、石核以及装饰品。

虎头梁楔形石核,一种台面呈三角形,另一种台面向石核隆起一面倾斜,这种打片方法是细石器制作技术的原始方法。楔形石核和尖状器是虎头梁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遗物。■人类进化历程模型

同时,虎头梁还出现了穿孔贝壳、钻孔石珠等装饰品。此外,还有了3处篝火遗迹,附近有烧过的兽骨、鸵鸟蛋皮和大块砾石、石器等。据考古研究,这里就是一处当时猎人的宿营地和石器制作场。

虎头梁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从虎头梁的石器、动物化石群,可以看出虎头梁的原始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农业。虎头梁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之末,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

在世界上,阳原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原始人捕猎画面

还有78万年的有马梁、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000年的板井子遗址,28000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00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始人捕鱼画面阅读链接在泥河湾附近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里有一位很特别的神甫文森特,他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法国考古学家桑志华写了一封《向传教士呼吁》的信,恳请在华北各地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帮助收集动物化石,文森特于是积极行动起来了。文森特走遍了化稍营、大田洼、石匣里和深井一带的坡沟山梁,采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化石,向桑志华推荐了有关化石。桑志华被泥河湾化石所吸引,先后几次考察,从此揭开了这里考古研究的帷幕。后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专家、学者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他们在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北京人薪火照亮古文明

在距离泥河湾90千米的地方有个北京周口店,也是著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这里东西长约140米,平均宽约20米。

洞穴中的堆积物原达40米以上,洞穴形成于第三纪,依据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分为13层。从地层堆积看,最先入洞的是鬣狗等野兽,在第十三层和第十一层底部留有鬣狗粪层。此后是“北京人”进洞。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段、月骨1段,这些人类化石分属于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北京人劳动画面北京人体格健壮、骨骼粗大、肌脊发达、身材较矮。整个脑颅较■北京人头部雕像扁,最宽处在外耳门上方,头骨壁较厚,约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量小,成年人平均脑量为1088毫升。头盖低平,额骨后倾,眉骨嵴粗大,左右两眉骨互相连接,向前突出,遮盖双眼。

下颏骨最大特点为吻缘前伸,下颏缺乏,多颜孔。牙齿的构造复杂、硕大。上中门齿的舌面有发育的底突,分成几个指状突,上下大齿的齿冠和齿根粗大,齿冠从侧面看呈楔形,上下前臼齿和上下臼齿不仅比现代人的粗大,而且嚼面有相当多的皱纹。旧石器时代 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我国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

北京人的肱骨和股骨从形态上看基本与现代人相似,但髓腔小,骨壁厚,股骨比肱骨更具原始性。若从整体上看,北京人身体状况近于现代人,只是前额较突出。

从北京人体质特征可以看出,他们的下肢骨基本具有现代人形态,能够直立行走,上肢已发展成为能够制造工具的手。头骨脑膜语言区部位隆起,表明北京人已会说话,能够运用语言交流,而且有一定思维能力。■北京人劳作场景

北京人被称为“猿人”,但由于他们的两腿已能直立行走,双手能够劳动,能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明北京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正是通过劳动,才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

北京人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遗物是石器。在洞穴遗址发现了10万多件石器,制作石器的原料以脉石英为最多,绿色砂岩次之,燧石、水晶石和蛋白石最少。

北京人制作石器在多数情况下分两道工序,先打出石片,而后从中选坯,进而加工成器。

从石核和石片的打击痕迹可以看出,北京人打制石片使用3种方法: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并初步懂得了对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打片方法,用砸击法生产小型的石英片,用碰砧法打出大的砂岩石片,用锤击法生产各种大小不等的石片。刮削器 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这种刮削器是骨质或石质的,用途很多。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球形器等。刮削器是北京人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主要用石片制成,多数从阴面向背面加工,有直刃、凹刃、凸刃、多边刃、盘形和圆头等种类,其尺寸一般都很小,长度以0.04米左右者最多。

尖状器是北京人制作最精致的工具,其中有向一面加工的,特点是沿着石片的两侧边缘从阳面向背面把一端修成尖状;有向两面错向加工的,特点是先打击石片的一侧边缘,然后再从另一侧边缘向相反的一面打击,把一端打制成尖状,虽有直刃和斜尖之分,但加工方法是一致的。■北京人生活场景

在北京人的洞穴遗址里还发现了5个灰烬层和3个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烧过的鹿角和朴树子,还有少量烧过的土块和木炭。灰烬层在第十层仅厚几十厘米,至第四至第五层厚达6米,这说明北京人保存火种的能力不断增强,这种火是有控制的,而非失控的自然火。

灰烬成堆,表明已善于用火,能把火控制在一定范围而不致蔓延。这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已经具有管理火的能力。

北京人已能够用火和管理火,意义重大,有了火便可以吃熟食,这有利于体质的改善和大脑的发育。用火可以御寒和照明,有利于生存,在洞口生火,可防止野兽侵袭,保障群体的安全。

在周口店洞穴中所发现的大批古生物化石,有披毛犀、毛象、剑齿虎、赤鹿、水牛、野马、野猪、鬣狗、水獭及貂之类。

这些不同动物种属,生活于不同地带,虎生活在高山、丘陵或树林间,而成群的赤鹿、羚羊、野马是以草原为生的,沼泽、河川是水牛、獭貂之属的寄生地。

在太古时代的周口店地区,西北有山和丘陵,自然会有成片的森林生长于丘陵山坡,东南是平原,为草原地带。当地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拒马河、周口河与永定河,再往南延伸,还有易水。这些水系,在太古时都是长流不枯的。■北京人生活画面

另外,在猿人洞中还发现有朴树果核壳和荆树木炭。朴树所结的果子与樱桃一般大小,这是在半干燥区域适宜生长的树木,古生物学家研究报告认为,这种植物在自上新世到更新世就有发现。■北京人生活画面

由此可知,周口店洞穴堆积层中所含的这类植物种子,可证明那时气候是较寒的。关于荆树木炭,古植物学家认为,这类植物和现代豆科中的紫荆相近。

紫荆树,在后来北京西山一带甚为繁多,属温带植物。总之,当时华北的自然条件绚丽多彩,山上有林木花果,坡地有洞穴石岩,平川有草原流水。北京人在这里穴居,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永定河 古称澡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元、明代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永定河上游有桑干河和洋河两大支流。由于河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历史上曾留下多条故道,其中离北京较近的大型故道有3条。在1698年,经过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将史称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

山坡洞穴,是北京人避风雨防野兽的栖息之所。山林、水泽、草原,可给他们提供味甜可食的肉果及猎物。他们拾取河滩的鹅卵石和山地的脉石英等坚硬的石料打制石器,艰难而勤劳地生活着。

北京周口店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给我国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谱写了一首美丽庄严的序曲,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资料。■北京人打制石器画面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也因此成为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阅读链接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从人骨化石看,其形态比“北京人”晚得多,故称“北京山顶洞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山顶洞发现有人骨化石、动物化石和石器、骨器等遗物。山顶洞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上室是当时人居住的地方,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8米。下室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发现完整人骨架3具。下窨是自然形成的陷阱,发现有许多完整的动物化石。在人骨化石处散存有赤铁砂粉粒和装饰品,尤其是发现了一根骨针,最能代表当时的文化技术水平,堆积中的黑灰土为烧烤的遗存。磁山人种粟开创农业

经过漫长岁月,至新石器时期,冀南磁山人播种的粟破土而出了,在这块大地上诞生了原始的农业。

河北省武安西南的磁山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四周山峦起伏,河流环绕,西依太行山余脉煤油监鼓山,北靠磁山,南临洺河。■新石器时代人们劳作画面

在磁山村东南台地上有一片磁山遗址,磁山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富有农业经济色彩。出土的农业劳动生产工具占有很大数量,石斧、石铲、骨铲等劳动工具已基本配套,最具特征的是石磨棒和四足石磨盘等。石斧用于砍伐和土地垦种,石铲用于翻土播种,磨盘、磨棒用于粮食加工。石磨盘的形状像一块长石板,而两头呈圆弧形,像鞋底状。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4个圆柱状磨盘腿。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衣服画面灰,层厚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粟 小米,古称稷或粟。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

陶器是我国人的特有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

在众多陶器中,炊具有筒形盂和支脚,吸水器有小口壶,盛储器有大口罐和圈足罐,饮食器有三足钵、平底或圈足碗、舟形碗、平底盘、筒形杯,杂器有火种罐等,分工明确,门类齐全。其中盂和支架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

磁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早期陶器,有许多是成组出现。这里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陶。多采用泥条盘筑和手捏制陶。陶胎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常见歪扭变形的现象。

这里约半数器物有纹饰,以绳纹多见,还有附加堆纹、编织纹、“之”字形篦纹、划纹、指甲纹等。而附加堆纹为泥条组成的波折弧线、斜线、平行线纹带,最具特色。

据考证,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3项是“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我国的说法,将我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到了5000多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核桃的国家。■新石器时代人们劳作场面

磁山文化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至1000多年,浓缩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一段距离,为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新重要佐证。

后据考证,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过,创下了世界之最的华夏伟业。磁山文化是伏羲文化的源,是伏羲文化的根。■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图

磁山文化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农业起源,伏羲文化、周易发展演变、我国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建筑学等有着直接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阅读链接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一处坍塌的文化层中发现了部分表面附着有植物颗粒的白色块状物体,有关专家认为可能是远古时期的“面粉”。这些奇异的白色物是粟、黍粉、淀粉,还是白灰?文物部门进行检查分析,认为白色块状物体属于首次发现,保存比较完好,很可能为数千年前的淀粉类物质,也就是最早的面粉。磁山文化博物馆经过收集整理,共收集到白色块状物体约250克。工作人员将这些物体全部装袋封存,并将部分样品送到有关部门,请专家通过化验作进一步检查。中华三祖大战阪泉涿鹿

随着原始农业发展,氏族制度走向衰落,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增多。约公元前26世纪,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原始部落,在涿鹿与阪泉发生了激烈冲突。■轩辕黄帝雕像

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战争,首先是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结成联盟,进而又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武力强大的黄帝部落征服了不顺从者,很多弱小的部落纷纷投靠,以求得保护。然而,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讨,扩大自己的势力。为此,黄帝与炎帝间发生了争斗。轩辕城 就是涿鹿故城,位于涿鹿矾山镇三堡村北。据传是黄帝所建华夏第一都城。该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为研究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为了取得胜利,都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出色。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阪泉就是古代涿水之源,在矾山西南偏北。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旗,列开了阵势。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的战将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率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黄帝在阪泉河谷中,竖起7面大旗,摆开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炎帝雕像■炎黄二帝雕像

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开创文明。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让炎帝的士兵看得眼花缭乱。在长达3年多的操练中,各部族的战斗力逐渐增强。

炎帝则利用崖头做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3年多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作为掩护,一边派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大纛旗 我国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与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一样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长5尺、高3尺的三角旗。上下两边有齿牙边,分红、黄、绿、白、黑5色;旗心绣飞龙图案,旗边绣回纹或火焰纹,为军旅帅营旗帜。上有飘带,可在军队行进及列阵表演时用。

阪泉之战对于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坂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盟的雏形,并确立了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

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促使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进行的,因而战争打得分外激烈,留下了很多神话传说。涿鹿位于河北西北部、桑干河下游,传说黄帝与九黎族部落酋长蚩尤在这里九战九不胜,蚩尤做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冲出了大雾。指南车 又称“司南车”,是我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与指■炎帝陵墓碑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据史书记载,东汉张衡、三国时代魏国的马钧、南齐的祖冲之都曾制造过指南车。

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神界使者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龙皮鼓,还用雷兽之骨作为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在冀州之野进行。

在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都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蓄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闪电雷鸣,风雨大作。

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之中,他只得请天女旱魃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朗,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夔龙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其状如牛,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但更多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黄帝陵

当时,在中原以外的四周,北有荤粥、猃狁,西有戎族和羌族。黄帝北逐荤粥后,在釜山与各部族首领,结盟统一符契。

涿鹿之战对我国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奠定了华夏民族定居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是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后来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远古时代的这两场战争,结束了部落时代的历史,使得各部落的人都归顺了黄帝,一致拥戴黄帝为盟主。从这时起,我国第一个中央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了,黄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夏禹以前势力最大的共主。■蚩尤雕像阅读链接有一次,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于是,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就倒了。经过不断实践,黄帝把两个圆圈扎在一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后来,经过不断探索,黄帝把树枝圆圈变成中间凿洞的圆形石盘,两个圆形石盘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人拉着。仓颉见此,趁机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字,就叫做‘车’吧。”黄帝欣然同意。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慷慨悲歌燕赵风骨

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是燕赵区域独特的文化特征。波澜壮阔的春秋时期,孕育了独特的燕、赵文化,至战国后期,燕、赵文化逐渐定型。

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廉颇蔺相如的和为贵,无论是精忠舍己的托孤程婴,抑或是锋芒毕露的自荐毛遂,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展示出了“慷慨悲歌、武勇任侠”的燕赵风骨和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群体潜意识,给燕赵大地增添了悲壮色彩。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死在黄帝之后,先后居大位的天下共主有唐尧、虞舜和夏禹等,他们活动的中心均在冀州,匈奴的先世猃狁、荤粥也曾生活在此地。步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了,中华古文明进入奴隶制社会。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契因协助禹治理洪水完毕,被虞舜任命担任司徒一职,负责掌管教育人民的权力,同时封于商,商部落因此而诞生。商文化遗迹后来大量分布在漳■商周时期的人形铜像河流域,商后期最大的文化遗址殷墟也发现于此。除此之外,契在河北平山建都城蕃,契之子昭明在河北隆平、宁晋间建都城砥石,商第十四任帝王祖乙在河北邢台建都城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神兽

在商朝统治时期,孤竹、燕亳、山戎、肃慎等几个部族同时存在,其中孤竹、燕亳等成为商朝北方的附属国。

孤竹人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司徒 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至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

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封孤竹。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孤竹国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是商朝的北部屏障,维护了商朝北疆的安定,为商朝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至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至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周武王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至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孤竹国第八代国君有3个儿子,长子叫伯夷,次子叫亚宪,少子叫叔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

但是,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做。”盟誓 古代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

于是,伯夷就放弃了君位,出走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

于是,叔齐也出走到孤竹国外,和他的兄长一起过着流亡生活。在万般无奈之下,人们只好立中子继承君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