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7:40:27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故事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奥本海默的一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时代。当时西欧和中欧各科研机构对哥白尼关于自然现象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原子时代的曙光喷薄着耀眼的光芒,引导着科学家们向早期经典物理学发起冲击。

26岁的爱因斯坦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

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阐明了狭义相对论。他论证了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指出质量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还论证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结论是一切质量都有能量,一切能量都有质量,2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方程——E=mc,这里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19世纪中期,用精密仪器测定,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这一理论揭示了原子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是原子的1/20000),并证明原子核就像一座发电厂。

1914年,赫·乔·威尔斯的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描写了地球人发明并使用了裂变原子弹。

奥本海默就是出生在这个核时代的初期,随着他的成长,他将迎来核时代的辉煌。

罗伯特·荣克在《比一千个太阳还要明亮》一书中称这一时期是“光辉的年代”,这是对核时代早期的生动描述。

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时说:“说到最后,使我们的时代和过去的时代有所不同的,就是科学。”

科学正主宰着20世纪初,它像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人阿特拉斯那样,把整个世界背负在自己的双肩上。

就是在这样一个新世纪之始,1904年4月22日,原子弹之父J·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诞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当奥本海默以第一声啼哭向世人宣告他已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有谁会想到41年后的1945年8月6日、8月9日那两颗可怕的毁灭性武器——原子弹,竟是他主持研制的呢?奥本海默本人也绝没有料到,他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要用自己及合作者的智慧之果——原子弹,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

奥本海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领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正义卫士。

从原子弹爆炸时起,核军备竞赛由骚动的潜流,逐渐发展成喧嚣的波澜,人们开始谈核色变。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在制造原子弹之前,还是在原子弹爆炸之后,奥本海默都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实践者。

奥本海默回忆他的童年时说:“并未使我对于世界是充满残酷和艰辛这一事实有所准备。”

一位著名的传记作家对奥本海默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下列贡献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表明奥本海默是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他本人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他作为一名教师产生的影响;他在洛斯阿拉莫斯(现在美国三大原子城之一,当时被称作Y基地)的领导作用;他主持下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成为理论物理的先进中心……把所有这些汇成一体,奥本海默即成为我们时代伟大的科学领袖。”

奥本海默祖籍德国,他的祖父生活在德国哈瑙,是个犹太商人。他的祖父经商之道不怎么高明,与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相去甚远,既不如夏洛克吝啬,也没夏洛克那么残忍。所以他祖父是个对经商漫不经心,却对科学感兴趣的怪老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本海默小时候去德国哈瑙看望祖父时,祖父就送给他一些矿藏文化协会对朱利叶斯影响很大。

道德文化协会倡导“人必须对生活方向和命运负责”。朱利叶斯响应道德文化协会的主张,对社会有责任感,乐于助人。他和美丽的妻子埃拉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

奥本海默的母亲埃拉·奥本海默来自巴尔的摩,长得纤弱而小巧,具有艺术修养,对养花、绘画都很在行。

但埃拉的右手天生有残缺。对残缺的右手,埃拉想出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她总是戴一只手套。手套虽然把埃拉的残缺遮掩起来了,但她那颗异常敏感的心,却总担心她的手成为别人背地里的谈资。

她很可爱,但循规蹈矩,拘泥礼节。在埃拉面前谁也不能高声讲话,只有她丈夫才有这个权利。在埃拉面前,小孩子是不能喧哗的,如果谁敢大叫或公然以埃拉的手为话题,那就是犯下了“弥天大罪”,一场“暴风骤雨”就一定会降临。

埃拉的头脑里有无穷的想象,缥缈的想象常会给她带来无穷的乐趣。

奥本海默的小伙伴,他的弟弟弗兰克比他小8岁。他们相处得非常好,长大后他们一起到牧场去度假,一同到欧洲去旅行。

父母对奥本海默的爱护无以复加,但管束很严格。在严格的管束中,奥本海默渐渐地失去了到处玩耍的自由。

他只好待在家里,经常自言自语,把自己扮演成A、B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与这些虚幻中的孩子玩耍、交流,与他们一起研究未知的矿物,与他们一起读了很多科普书籍。

奥本海默的个性与艺术家相似,与商人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了奥本海默他们这批被称作现代第一代物理学家这一非凡的群体。一半实验物理学家和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家其中84%是自由职业者的儿子,大多是工程师、医生和教师的孩子,只有少数实验物理学家是农民的儿子。

物理学家几乎全是第一个出生的儿子。

64位“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中的22位物理学家的综合形象是:

他可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或早年就失去双亲中的一位。他有很高的智商,并在少年时就开始大量阅读。

他倾向于感到孤独和“特异”,而且腼腆并远离他的同学。他对女孩兴趣不大,直到大学时代才同她们有约会。

他结婚较晚……有两个孩子,并且在家庭生活中找到了安全感,他的婚姻比一般婚姻更为稳定。

直到大学3年级或4年级时他才决定以科学家作为他的职业。决定他的(几乎经常如此)是他有机会在一项大学计划中搞点独立的研究——为他自己发现一些事物。

一旦他发现了这种工作的乐趣就再也不改变了。他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感到完全满意……他在实验室中辛勤专心地工作,常常一星期干7天。

他说他的工作就是他的生活,他很少娱乐……电影使他厌烦。

他避免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宗教在他的生活和思想中不占地位。比起任何其他兴趣或活动来,科学研究似乎更适合于他本性的内在需要。

奥本海默的个性大致与这个调查结果相符。

奥本海默的童年

奥本海默是一个孱弱的孩子,经常生病。再加上他母亲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奥本海默与弟弟弗兰克之间的一个小孩,不幸车祸夭亡,因此他母亲从不鼓励他到街上去玩。

奥本海默也几乎从不单独到街上去同小朋友乱跑。在纽约曼哈顿市区的第88街附近,滨河路的住宅里,他经常趴在窗前,有时俯视着哈得逊河,有时仰望空中翱翔的白鸽,神游在自我的自由王国里。

奥本海默记得他自己是“一个表现热忱的、讨人嫌的好男孩”。他说他的童年“并未使我对于世界是充满残酷和艰辛这一事实有所准备,它没有给我提供通常合适的道路成为一个坏蛋”。

他待在家里,摆弄着收集来的矿物,一架专业用的显微镜是他童年时的玩具。他用它观察矿石,观察动物标本,观察他想研究的一切东西。

他对矿物晶体非常感兴趣,经常拿一块晶体对着太阳照,让晶体上显现出奇妙的缤纷色彩,奥本海默就随着这斑斓的色彩展开了无休止的想象。

冬天太阳斜斜地照到屋里,他把晶体摆到阳光下,让晶体反射出的光芒照到顶棚,照到屋子的四壁。

他那金黄色的头发蓬松地卷曲着,宽厚的前额,被晶体反射得发亮,浓浓的眉毛下那双蓝色的大眼睛,晶莹得超过了屋中所有的晶体。

他的身材比同龄人略微瘦小些。虽然身小体弱,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他安静下来。他的眼睛在寻找,他的耳朵在倾听,他的手一刻不停地在动。他机灵得像个精灵,可爱得像个天使。

他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喜欢把他所知道的事物按着他的逻辑编成小故事、编成小话剧,在光芒四射的屋中写下他的童话世界,写下幼稚的诗章。他10岁时写的诗受到名家的赞赏,发表在纽约一家儿童刊物上。

奥本海默的学校是费利克斯·阿德勒道德文化协会所办的。上学是他最愉快的事,每当他离开家,他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尽情地飞呀飞。

无论去到哪里,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寻找矿物。他决心要收集很多矿物,一定要超过祖父的矿物品,质量也要比祖父的好。他知道纽约有矿物学俱乐部,国家也有全国矿物学俱乐部,他决心要成为它们的会员。

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小有名气了,他可以单独到实验室内搞实验。他能用稀硫酸和锌生成氢,喜欢研究爆炸物,爱听噼啪的响声,但更多还是分析他的矿物。

他在实验室里给不同形状的晶体配上不同的底座,然后再找出看上去最能引起人们幻想的面,把这个面作为晶体的正面,并在底座上写上他为这块晶体起的不同寻常的名字。晶体的名字大多来自希腊神话,有“潘多拉”、“普罗米修斯”、众神之王“宙斯”等。

原子弹爆炸后,有人说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是“潘多拉”,原子弹是灾祸之匣。奥本海默却说我们要做普罗米修斯。

科学就像奥本海默的晶体一样,可以是潘多拉的灾祸之匣,也可以是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

奥本海默把这些晶体放在学校的矿物室中。并把它装点得熠熠生辉。之前被冷落了好几年的展览室开始有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奥本海默兴奋极了,他主动到展览室担任义务解说员。

奥本海默继承了他父亲的口才,能把知道的有关矿物的奥妙,滔滔不绝地讲给观众听,吸引了很多同学。同学们推崇他是小科学家,他的名气传到了校外,传到了纽约矿物学俱乐部。

他在四年级时就能写科学笔记,五年级时开始学物理,对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后来他自己回忆说,他“从童年就搞起科学来了”。但这个时候的奥本海默仍然喜欢玩积木,在屋中地板上盖房子、建他自己的牧场。

奥本海默非常喜欢到长岛的海湾区那所度夏的房子去,因为那里有一块绿地。他和他的母亲可以尽情地在那块绿地上玩。

他是那块绿地的总督,他在那里建了3个实验场。一处是化学实验场,他可以把几种化学药品搅拌到一起,无论产生什么后果都不会有人提出抗议;另一处是专门处理矿石的,在这里他能将矿石做成他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形状;第三处是他饲养小动物的,名叫“小动物收养所”。

每年夏天,他的小动物收养所都收养一些受了伤的或者迷了路的小动物。他为它们包扎伤口、上药、喂食,让这些小动物康复后再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去。

有一年,他意外地捡到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这只鸽子全身洁白,没有一点杂色,身体扁长、精瘦,大大的眼睛仿佛能射出光芒来,一看就知道是一只优秀的信鸽。

他在一根木杆上精心地为鸽子造了个木房子,每天给鸽子送些食物和水。鸽子慢慢地能飞了,开始几天这只鸽子围绕着奥本海默飞,过了几天围绕着房子飞,又过了几天鸽子能在整个长岛上空飞翔了。

鸽子飞得越来越远,有时奥本海默都看不到它飞到哪里去了,要过两三个小时才会飞回来,奥本海默很替它担心,唯恐它再次受到伤害。

奥本海默希望这只鸽子不飞那么远,但当他看到鸽子飞得很高很远时,他又为鸽子高兴,叫着为鸽子加油。

一天早上,奥本海默起床后来到他的小动物收养所。这只鸽子飞落到他的肩上站了好一会,才飞向天空,在天空上盘旋,过了一会又落下来,就这样反复三四次。奥本海默感到有些蹊跷。

最后鸽子又飞回来了,落在他的手臂上啄了啄,咕咕叫了几声,猛然冲上天空,飞快地盘旋三圈,然后向西北方向飞去。信鸽回家了。

奥本海默望着远去的信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他懂得怎样不让信鸽飞走,但他尊重信鸽的选择。在他灵魂深处,他渴望一切生物都能自由地生存。

奥本海默不能忘怀这只鸽子。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回忆说,这只鸽子很像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作的《和平鸽》宣传画上的那只。

由于奥本海默在矿物学方面崭露头角,美国自然博物馆晶体馆馆长收他做了学生。他有幸被全国矿物学俱乐部接纳为会员。12岁时,他给纽约矿物学俱乐部的成员演讲,引起轰动效应,与会的专家学者及一般听众先是大吃一惊,然后是感到高兴。有人把当时的奥本海默捧为矿物天才,把他比喻为一颗矿物学新星。这种美国式的大惊小怪并没有成为未来的现实,但未来的奥本海默使美国人感到骄傲这一点却被这些兴奋的人们言中了。

此时奥本海默的文字表达能力并不亚于他的科学研究能力。12岁时,他开始写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往往把强大的人描写成坏蛋,把弱小的人描写成好人。在他的笔下最难堪的是那些不诚实、没正义感的家伙。他着力讴歌的是科学领袖和正义卫士。他的小说富于哲理,他喜欢英国小说家埃利奥特和瓦尔特·司各特。

柯尼希营地

奥本海默14岁时,为了使他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接触更多的朋友,他的父母让少年奥本海默去野营。

营地设在森林中一个不大的小山包上。远远望去有点近似印第安人营地,与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中描写的差不多,显得神秘莫测。营地四周地势高低不平,杂草丛生,蚊虫很多,还不时地从林木中冲出一只小动物,把营员们吓一大跳。

营地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柯尼希(此名为德文,意为国王)。柯尼希营地由一名营地主任和3名工作人员管理,每一期营员有80人左右。营员到这里,生活上都要自理。营地管理非常严格,井然有序。不能自理的营员也能得到适当的照顾。

孩子们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就感到无拘无束,好像天地之精华立刻注入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可爱,像森林中的小动物一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们都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喜欢营地的花草,有的喜欢营地小溪中的石子,有的喜欢营地森林中的小动物,而奥本海默仍然喜欢他的矿物。

奥本海默在营地的周围寻找着岩石。这里没有他想得到的晶体,只有一些坚硬的石头。他认真地研究每一块石头,想从中发现点什么:

在这里,他有了唯一的一个朋友,他和他的朋友一起谈论乔治·埃利奥特(英国小说家),埃利奥特关于原因和结果统治人间事务的信念给他以勇气。

他学会了做早餐。他也能洗一些内衣但显得笨手笨脚。但总的说来,他生活上有很多事情需要别人帮忙,连中午饭还需要到营地食堂里去买。

在这里,生活上不能自理就会有人看不起你。奥本海默在这些事情上做得很糟,加之他令人难以忍受的矜持和时不时流露出的优越感,更使人难以接纳他。

在营地很少有人主动找他,他与别人也很少交流,兴趣差异很大。一群大一点的男孩管他叫“美人儿”。晚间游戏,男孩们把他当成女孩捉弄他,在捉迷藏时他往往成为挨打的对象,但他不反击,默默地忍受着。他在给父母写的信中说“他参加野营很高兴,因为他正在了解到生活的现实”。

奥本海默意志很坚强,能够正视他所面临的困难,正视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在困难中锻炼自己。初次独自来到自然中,接近比较自然的人群,奥本海默好像进了迷宫。然而生活好像有意和他开玩笑,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他们开心地玩到第13天时,营地主任突然把大家集合到一起,严斥了一些开下流玩笑的人,六七个叫奥本海默为“美人儿”的男孩受到营地主任的惩治。营地主任杀鸡儆猴的做法给奥本海默带来了灾难。那些叫奥本海默为“美人儿”的人追查出是他检举的。

当天晚上,时钟刚敲过12下,奥本海默就被拖下了床。漆黑的夜里不时从远处传来夜猫子的凄惨叫声,几堆磷火闪闪烁烁发着飘忽不定的青光,树上树叶稀里哗啦地乱响,令人毛骨悚然。

七八个人七手八脚地拖着奥本海默,把他拖到营地的冰窖里。在阴森的冰窖中一个恐怖的声音开始审问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反复申辩营地主任的批评是正确的,他反映的情况是对说下流话人的帮助,但这都没用,还是被剥光了衣服,痛打了一顿。

后来当奥本海默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时,为奥本海默写传记的一位作者纽尔·法尔·戴维斯采访了肇事的那几个人当中的一个,当事人说是“严刑拷打”,看来当时打得不轻。

奥本海默被毒打后,几个下流的孩子把他的生殖器和屁股染成了绿色,把他赤身裸体地关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才在地窖里被营员们发现。他的同伴说他从地窖里出来时,像从战场上败下阵来的印第安人。

他的父母很快地来到了柯尼希营地,对营地的管理人员及肇事的孩子毫无怨言,只是执意要把奥本海默带回家。奥本海默不肯,他说他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人,也只有野营才能接触到,决定继续参加野营,要多经受一些挫折,多磨炼自己。他认真执著地坚持到野营的最后一天,中间从未回过家。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一个聪明的女孩)回忆说:“他是一个小男孩……很孱弱,面颊很红,很腼腆,当然也很聪明。人们都承认他与众不同,并且是超群的。就学习而论他各科都好……除了他的身体状况。你不能准确说他手脚不灵活,他主要是发育较差,不在于他的举止,而是他的行动,他的走路方式、他坐着的方式都很特别。他身上总是有点奇怪的孩子气,他不怎么喜欢女孩。”

柯尼希营地风波是奥本海默走出家门受到的第一次挫折。中国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柯尼希营地生活也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在柯尼希营地他付出了,但也收获了,他的身体开始有些健壮了,他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朝思暮想的迷恋。他设想将来有那么一个时期,在沙漠中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柯尼希营地。他当营地主任,组织他的营员到沙漠深处去游玩,晚上开联欢会。

1921年2月的一天,奥本海默从道德文化学校毕业了,这是他少年时代最快乐的一天。清晨他很早就起来了,洗完澡,换上校服,来到他父母的房间,邀请他的父母参加他今天的毕业典礼。父亲对他的毕业并没表现出特别的高兴,只是他母亲今天不比往常,好像已有所准备,说:“我们的罗伯特今天真棒,帅极了。你今天不是要代表毕业生讲话吗?准备得怎么样了?”

奥本海默说:“没问题。妈妈,你今天去吗?”“那当然!”他的母亲说。

今天的天气真好。奥本海默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的讲话。他讲得真是好极了。当他代表全体毕业生向母校告别时,校长都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奥本海默的母亲今天也大出风头,被请上了主席台,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向她请教教育儿子的秘诀。

这一天奥本海默终生难忘,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又一个第一次。他走出校门时回头深情地望了一眼母校。

同年4月,奥本海默做了阑尾炎手术。恢复后他和家人到欧洲去旅行,在欧洲期间,他单独去了约阿希姆斯塔尔。在那里奥本海默的乐趣是球类活动和徒步旅行。他穿着一条灯笼裤和一件提罗尔式的短夹克,组织了一次被他称为了不起的远足。

参加者都是一些旅行中的少年朋友。这是他第一次组织有15人参加的远征军。他的组织才干在这次远征中有所表现。他把这次远征叫柯尼希野营远征,这是他梦想当营地主任的一次预演。

从约阿希姆斯塔尔回到家人身边后,他们全家又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不幸的是,在旅行途中他患了严重的、几乎致命的战壕痢疾。他本来要在9月份进入哈佛,但到了9月,奥本海默还在欧洲治病。奥本海默回忆说:“那时我卧病在床——实际上是在欧洲。”这场痢疾之后他祸不单行,又得了结肠炎。连续几个月的虚弱不堪使他在纽约的家中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天。

第二年,为了使奥本海默康复得快一些,身体更健壮一些,他的父亲没有让他到哈佛去读书。让他又作了一次旅行。

他的父母知道只有与柯尼希营地一样的大自然才能给予奥本海默以健康。他的父亲还安排了道德文化学校颇受欢迎的英语教师,一位热心助人的哈佛毕业生赫伯特·史密斯与他一起到西部去过夏天。

那年奥本海默18岁,有1.8米高但身架却极其瘦弱。他一生中的体重从未超过56.7千克,在生病或紧张时能瘦到52千克,虽然脸上仍带着孩子气,但一双引人注意的蓝色眼睛显得很坚定。

史密斯带着奥本海默来到他家的洛斯皮诺斯旅游牧场。这个牧场在圣菲东北的桑格雷·德·克里斯托山中。奥本海默在这里每天劈木头,学骑马,风里来雨里去,身体很快就健壮起来。

他说这里如柯尼希营地一样使他难忘。这年夏天的高潮是一次徒步旅行。从陡峭的印第安人刻画过的弗里霍莱斯峡谷的弗里霍莱斯镇开始,穿过从桑格雷·德·克里斯托来的大河,登上帕加里托的峡谷和高岗,直到高达3048米以上的赫梅斯巨大火山口的大峡谷。

赫梅斯大火山口是一个碗状的大火山坑,19.32千米宽,在火山里面1067米以下是一块长满绿草的盆地,熔岩挤压成的山峦形成几个深谷。它已存在100万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甚至在月球上都可以看到它。

从弗里霍莱斯峡谷往北6.44千米有一条平行的峡谷,叫洛斯阿拉莫斯。它是按照遮盖山沟的三角叶杨树的西班牙名字命名的。年轻的奥本海默1922年夏第一次来到这里,在这里跋涉盘桓了1个月零9天。

他与洛斯阿拉莫斯一见如故,好像是梦中见过的情人,他投入洛斯阿拉莫斯的怀抱,久久不愿离去。离开时他说洛斯阿拉莫斯是“我不能忘怀的情人”。

奥本海默像西部牛仔,与原野邂逅,与大自然拥抱。这一年大自然的陶冶以及柯尼希营地式的生活,是一次对他信心的医治。

知识海盗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西边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校园内大部分建筑是17世纪建造的,环境幽静典雅。这间私立大学聚集着一批全美国最优秀的教师,它的毕业生遍及全球,在哲学、物理学、化学、医学、法律等专业中出了不少冒尖人才。还出了一批总统、部长和大企业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们使自己的母校名扬天下,多次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名列前茅。

奥本海默1922年秋进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这时的奥本海默已经不是一个神经质的孩子,但仍然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青年,过分的敏感一直困扰着他。他常常试图从敏感和无尽的幻想中摆脱出来,但他从母亲那继承来的这种天性却总与他相依相伴,挥之不去,令他懊恼不堪。

进人哈佛大学后每学期他经常选修6门计算学分的课,一般的学生只能按学校的要求选修5门。哈佛大学不同于其他学校,选修5门计算学分课的学生,成绩要想得A都很困难,一般都只能在B或B以下。但他时时处于一种对知识的饥渴状态,他在选修6门计算学分课的同时,还旁听了4门他喜欢的课程。

哈佛大学教学严格,要求标准高在全美出了名,各学科的前沿知识在哈佛的课程中都能系统地体现出来,这对于其他学子真有点不堪重负,而对于奥本海默来说,却能自由轻松地边学习边挑选,看自己适合学什么、做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习惯这种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具有超人的才智。

奥本海默在理性激情的后面也有痛苦。他说他不能像恩里科·费米或马克斯·波恩等欧洲人那样,从最早的时候就表现出坚定。奥本海默在哈佛大学也确实始终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在哈佛的学习中,总夹杂着狂热和不安。他在给赫伯特·史密斯的信中暗示了这一点,他写道:“你很关切地问我做了些什么。除了在上星期那封讨厌的短信中所说的活动,我一直在苦干。写无数的论文、笔记、诗、小说以及废物;我到数学图书馆去读书,并到哲学图书馆一边读吾师(原意为德文)贝特兰·罗素,一边思念一位美丽而可爱的小姐。她正在写一篇关于斯宾诺莎(荷兰哲学家)的论文——这真是迷人的讽刺,你不认为如此吗?我在3个不同的实验室制造臭味,听阿拉德议论拉辛(法国剧作家),喝茶并同几个迷惘的人进行谈话。周末出去把低级的能量提炼成欢笑和疲惫,读希腊文,犯错误,在我的桌上找信件,并希望我已死去。为什么?我也不清楚。就是这样。”

在知识的海洋里,奥本海默像个海盗。只要是财富,他就掠夺。他的一个同班同学说:“他在知识上抢掠了这个地方。”奥本海默也把自己假想成是一个来到罗马的哥特人(古日耳曼族的一支,在公元3—5世纪入侵罗马帝国)。他认为通过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偷来的,而自己则是一个贼,一个掠夺者,一个不折不扣的抢掠知识的海盗。

1963年奥本海默说:“直到现在,甚至在我几乎无限延长的青年时代,我都难得采取一次行动,难得做什么事而不引起我自己很大的反感或犯错误的感觉,无论是一篇物理论文,还是一次讲演,还是我如何读一本书,我如何同一个朋友谈话,我如何恋爱,莫不如此。”

1949年奥本海默曾十分不安地对杜鲁门总统说,他有一种手上沾着血的感觉。杜鲁门在这之后告诉艾奇逊:“别再领那个家伙来……他不过是个造原子弹的,我才是让它爆炸的。”

且不说杜鲁门的话显得多么幼稚,单就奥本海默本人而言,他的这种做任何事都有犯错误的感觉是由来已久的。

在哈佛,他的朋友很少看到他这一面,其实在哈佛也如同他后来在1949年和1963年说的一样,无论做什么都有一种罪恶感。原子弹爆炸后给他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肯定可以一直追溯到他的大学时代。

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理解为对事情的求全,求尽善尽美,但又不全是这样,其中又包含了他总是在向更高层面的努力。他喜欢追求顶点,喜欢向极限挑战。这种思维方式用在自然科学中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用于思考一切问题上就难免有失偏颇。用中国人的话说,他是一个做完事就后悔的人,而且无论什么事。可笑的是他在学习上也是这样,他喜爱掠夺,但蔑视掠夺者。他自我憎恨,有“一种很大的反感和犯错误的感觉”。

当然,他这种感觉的深层上还有一种狂妄。他憎恨他所接触的知识没什么是他自己的。在这里他显得没什么创造性,他失去了在道德文化学校时神童的美誉,过去的光环都暗淡了。这使他难以接受,他对自己不能容忍。

他害怕平凡。他只能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又使他感到非常难堪,无地自容地认为自己是强盗,这无疑是自我作践。因为刚入大学的学子,就想把自己凌驾于世界著名的知识殿堂——哈佛大学之上,只能是精神失常的人才会想到的。

奥本海默在哈佛虽然主修化学,他要学4个学期的化学,还要学两个学期的法国文学,两学期的数学,一学期的哲学和3个学期的物理。这些还只是一些算学分的课。他的哲学和数学一直超前很多,课堂上学的只是他自学的重复。

有一次全校举行大型基础课会考,他的哲学、数学分数遥遥领先,有的学生对此很不理解,并将情况反映到了教学管理部门。其中的理由之一是奥本海默经常不来上这两门课,学生们怀疑奥本海默有作弊行为。这在哈佛校园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为了验证奥本海默的实际知识水准,校学术委员会组织了答辩会。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奥本海默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征服了所有的听众。

奥本海默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到图书馆自学,这个秘密在这次答辩后才被同学们发现。

他还自学了语文,像以前一样灵感一来便写诗和短篇小说。所以,他在大学的书信更像文人而不像是科学家写的。他一生都保持这种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对他很有好处,首先他认为文学上的技巧能为自学知识打开道路。他说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是提高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而自学能提供创造力。同时,他也希望写作或多或少地使他个性化。

在哈佛,他阅读了新出版的《荒原》,这是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集。艾略特是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和现代派诗人领袖,长诗《荒原》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荒原》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凄凉景象:没有生命,没有阳光,没有水,茫茫一片荒原。人们在绝望中挣扎,呼救,像在地狱里一样受煎熬。诗的内容引起了奥本海默的共鸣。二战后,奥本海默常借《荒原》中的诗句抒发对二战期间人类遭受的磨难,对法西斯、希特勒的暴行感到无限的悲愤和感慨。他非常同意艾略特对世界的看法,同意《荒原》中反映的世界苦难感。

奥本海默还开始从印度哲学中寻找严肃的安慰。他同新到哈佛任教的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一起钻研贝特兰·罗素和怀特海德合著的三卷本《数学原理》。这部著作是罗素的主要数学著作,倡导数学的逻辑性。此外只有另一个学生敢于参加这个研究班,几十年后这个学生对自己能参加这个研究班感到终生自豪。

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关键时刻,著名的物理学家珀西·布里奇曼的物理课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他转向布里奇曼门下。许多年以后布里奇曼获诺贝尔奖。奥本海默说,“这是一个你愿意当他的学徒的人。他学了不少物理,但却是无计划的。”

他开始找到构成化学基础的物理学,找到他人生新的坐标。他说:“我发现我在化学中所喜欢的东西非常接近于物理。假如你在读物理化学,显然你会碰到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概念,你将要了解它们……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我从来没有读过初等物理课。”

他的兴趣开始从化学转向物理。在此之前做一名化学家一直是他所希望的,在这以后他追随布里奇曼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研究。

有一次布里奇曼上课时涉及很复杂的一项数学运算,稍有失误,奥本海默马上站起来,拿起粉笔演算起来,步骤简练,运算精确,连布里奇曼都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末,奥本海默偶尔驾驶着他父亲给他的8.23米长的单桅小帆船,或整晚同朋友徒步旅行。他的同学关系比在道德文化学校要好一些,朋友也比以前多。但他一般不愿在课外活动和在小组中抛头露面,也不同女孩约会。他还不够成熟,只限于远远地崇拜漂亮、丰满、比他稍大一点的女性。

他后来评论说:“我虽然喜欢学习,同时学许多东西,但不愿让人发现。”他努力的结果是一份成绩绝大多数是A、只有几个B的毕业证书;而且他仅用了3年的时间便修完了大学本科4年的课程,并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毕业后,他常说哈佛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时代。我确实有机会学习。我爱它。我几乎觉醒起来”“我掠夺了哈佛”。哈佛大学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他。哈佛为人类又培养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家,她又培养了一位值得她永远为之骄傲的学生。

走出迷惘

20世纪20—30年代是物理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中心在欧洲。奥本海默读书时就想毕业后到欧洲学习深造。他毕业后,珀西·布里奇曼就以导师的身份把他介绍给当时欧洲的物理学研究权威机构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原来由汤姆生领导。汤姆生是英国物理学家,因在气体放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上作出了贡献而于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接替了年迈的汤姆生。卢瑟福生于新西兰,但长期在英国工作。1899年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由他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1908年获诺贝尔奖。1911年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卢瑟福实验)最初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是原子子的1/20000,就像一座发电厂,放射性能量就是从那里释放出来的。1919年他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而获得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这意味着人类懂得了原子核改变质子数目时有一种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是原子核外部电子运动释放能量的几百万倍。人类揭开了核物理面纱的一角,从矿物质中分离原子弹爆炸原料的理论开始形成。

奥本海默后来告诉一位历史学家说:“但卢瑟福没有要我,他不怎么重视布里奇曼……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了哈佛,但我多少觉得‘剑桥’更接近于中心。”

布里奇曼的推荐书用意良好,但在去卢瑟福处却没帮上什么忙,原因是推荐书写得太实在了。这位哈佛的物理学家写道,奥本海默具有“十分惊人的领悟能力”,而且“他研究问题表现出在处理上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正在从事的工作的结果,但他们倾向于认为核爆炸是不可能的”。

从珀西·布里奇曼开始,已有3位世界一流水准的名师做他的老师。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名师高徒。

奥本海默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后,被主任卢瑟福分配做实验中的辅助工作,辛苦地制造实验用的铍的薄膜。他在卡文迪许一个巨大的地下室(被称作车库)的一角工作,汤姆生在另一角工作。这项工作他觉得单调重复,似乎永远也搞不完。此外,他有时也去听课,但对课程内容也非常讨厌。唯一令他感兴趣的是汤姆生和卢瑟福在实验室内对量子的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关于量子论的工作刚刚开展起来,它强烈地吸引了奥本海默。他有一种与量子相见恨晚的感觉,内心很着急,有些急于求成,想通过卡文迪许实验室一下子冲到量子物理的最前沿。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他终日躁动不安。

卢瑟福的理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个科学巅峰,需要证明的实验内容很多。因此卡文迪许实验室非常兴旺。斯诺1934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探索》描述了这个时期的卡文迪许,他写道:“我不会轻易忘记在卡文迪许那些星期三的会议。对我来说它们是在科学中所有激奋情绪的精华,它们是浪漫的,如果你愿意这样理解,而且不处于最高经验的水平上,我很快就知道了这种‘科学发现’的经验。但一周接着一周我在阴冷的夜间离开会场,东风从古老街道尽头的沼泽地呼啸而来,夜晚充满了一种光辉,表明我曾看见和听到并感到接近了世界最伟大运动的领袖们。”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兴旺实际上是实验的兴旺。奥本海默却因此而吃尽了苦头,主要因为他不擅长做实验。他11月1日写给在牛津的弗朗西斯·弗格森的信中说:“我的日子过得相当坏。实验室工作非常令人讨厌,而且我对实验很不行,我无法感到我是在学习什么东西……上课也令人讨厌。”但他也认为“这里的学术水准会一下子挖走哈佛的人”。3年后当他取得突破后,他把这个时期描绘为“一个小男孩因为遭到冷落而不能开心地玩,产生了强烈的伤心感”。

卡文迪许理论上满足不了奥本海默,实验上他又很笨拙,他几乎成了多余的人。他在12月写给史密斯的信中说,他事实上“接近于杀死自己,这是慢性的”。过圣诞节时他在巴黎见到弗格森,两人在一起谈了很多。奥本海默叙述自己在爱情冒险中的挫折时还比较平静,当弗格森同他谈起他的信,提起实验室的工作时,奥本海默扑向弗格森,一把扼住他的脖子说:“我宁可掐死你,也不能让你提卡文迪许实验室。”弗格森生气地将他推到一边,两人不欢而散。

事后奥本海默又很后悔,在信中解释说:“我在实验室,连把两根铜线焊到一起的能力都没有,但内心又追求卓越,这怎能不使我发狂。我担心我控制不住自己,真有一天会疯狂起来。”

当这种日益深重的心理危机困扰着奥本海默时,他就拼命地工作,使自己疲劳。他的一个朋友说他“从事大量的工作、思索、阅读、讨论问题,但显然怀有巨大的内心不安和惊恐”。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这使他又陷入更深一层的心理危机。然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