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的人生快乐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8:18:26

点击下载

作者:张华著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淡泊的人生快乐多

淡泊的人生快乐多试读:

前言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许多你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诱惑随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于是,人的私欲就像一颗幼苗,被各种诱惑滋养着不断长大。欲望的膨胀让人的心灵变得狭隘,为了满足欲望,有的人不惜牺牲人格和道德,甚至不惜触犯法律,走入罪恶的深渊;也有的人因为想要的没得到,变得焦虑、烦躁、失落、彷徨。人们所有的迷惑和痛苦皆是因为欲望而来,如何能够让我们在这浮躁的世界里觅一片清凉,得一点自在,保持冷静,从容生活呢?唯有修一颗淡泊心,才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淡泊?词典中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仅此一句就能概括出淡泊的真义吗?事实上,不追求名利只是对它表面意义的诠释,淡泊的内涵言是十分丰富的。

淡泊不是不追求,而是有原则、有方法地追求;不是不努力,而是怀一颗平常心,做一份尽心事;不是没情感,而是懂得如何处理情绪、释放情感。

淡泊是一种领悟,一种释怀;是踏踏实实做事,简简单单做人;是一种心怀的沉静,心胸的旷达。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缘于心灵真正的皈依和透悟。淡泊的人领悟了人生的真谛,知道活着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赐,健康就是财富,知道对人生要求越少,人生就会越快乐的道理。淡泊的人,人生练达,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淡泊的人能够在人生的节骨眼上举重若轻,拿得起,更能放得下。不因得到而狂喜,也不因失去而怅然。淡泊的人充满智慧,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过分期待,也不过分哀愁。内心平静,思想纯净,能够在喧嚣的世间做好选择,充分体验人生的快乐。

或许有人会说,淡泊,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恐怕只有避世才可变得淡泊吧。的确,若想做到淡泊并非易事,但只要你愿意努力,参透淡泊的真意并非不可能。东晋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陶渊明心胸的坦荡和自然!陶渊明心志高洁,这首诗表达了他淡泊的心态,他并没有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选择了一条弃官不弃世的入世道路。人活在世上,是不能超脱现实,不受时空的限制的,但却并不是不能过一种“心灵之隐”的生活。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烦琐所牵役。“大隐隐于市”,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并不是要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也并不是非要弃官隐于世,只是要勤于修炼内心,时常清理内心的杂念,别好高骛远,别斤斤计较,前别处处在意,别时时算计,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这样的处世态度,何愁缺少快乐,何愁找不到幸福!本书就是教你修炼淡泊之心的心灵开悟秘籍。它告诉你面对名利的态度,它教给你解开烦愁的方法,它让你看清得失背后的转化,它让你获得爱的真知……总之,它所讲述的,就是让你淡泊处世、快乐生活的智慧。当你翻开本书,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卷一名利财富如云烟,要淡泊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财富,变得烦躁、焦虑甚至疯狂。过分的贪欲让内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实际上,名利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可能让你快乐,更可能让你痛苦。所以,对于名利,不是不可追求,而是不能过度贪婪,要学会淡泊。淡泊的目的不是守贫,而是静心。真正快乐的生活,就是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所说的那样,“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1.过分求虚名,美名往往变恶名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做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有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一定要淡对声名。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淡然,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名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后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住,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九名演员义务赡养失子老人”的报道,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23年,共捐款6000多元,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道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道后,立即给报社复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26位同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日军打败,美军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记录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一般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还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内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声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符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是得到了飞来之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异。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们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我们提倡忍名舍誉,是说无论是在人人切齿的恶名前,还是在不属于自己的美名前,都要止住脚步,忍住诱惑。这样做一是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不使自己的灵魂被污染;二是为了免遭世人的白眼,留下终身骂名。为人当学关肃霜,但留清白在人间!感悟淡泊: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过错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2.人之所以痛苦,原因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我们是否会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很可能你的第一想法便是——钱、房、车。这种想法有问题吗?其实,生活在这个时代,想想这些太正常了。只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追求的仅仅就是这些吗?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活得更自在呢?

喧闹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新的一天就这样到来。大街上不管是老是少,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么匆匆。是什么让我们这样忙碌?是什么让我们在人生路上不停徘徊?我们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有人说为了钱,有人说为了吃好、穿好、玩好,也有人说为了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

我们凭着自己的执著追求、奋力拼搏,我们靠勤勉和智慧跻身于或沉浮于商海。多少艰辛多少累,几番沉浮几多挫折,已不必细数。有多少时间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否品味出了生活原有的醇厚和快乐?又经历过多少次烦恼和痛苦?

有人说,活着是一种幸福;有人说,活着是一种痛苦。其实,有些痛苦可以避免,有些幸福可以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但必须品尝的也是痛苦。在生命的长河里,痛苦原本不是我们应该回避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有烦恼。有了痛苦就承受着,根本不弄清楚痛苦源于什么,这是多数人的悲哀。

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就是答案。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因为赌博自杀或家庭破裂的事时有耳闻;谈恋爱时卿卿我我很浪漫,但每天打开报纸看到情杀的案件一大堆。痛苦之酒大多是由人们自酿自斟自饮。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只顾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去争得一方可供自己赖以生存的天地,很少有人停下来欣赏生命沿途的景致,也很少有人思考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沉淀心灵中的杂质、升华出心灵真正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在盲目的拼搏奋斗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忙碌半生的所得并非是我们心中的真正所需。生命中,我们究竟在追寻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找到答案,只是每个人的答案因自己心之所向而有所不同。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的岩浆一样流进他的金库时,他开始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公民深受其害,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首之刑,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

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变得像个木乃伊,医师们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之间选择其一。这时,他才开始醒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产捐给别人。

起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给教会,教会不接受,说那是腐朽的金钱。他不顾这些,继续热衷慈善事业。他听说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关闭,于是捐出数百万美元,促成了今日国际知名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过很多黑人。从此以后,人们渐渐地理解了他,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他。他造福社会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这一切给他带去了用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高寿,他53岁时濒临死亡,最终却以98岁高龄辞世。谁救了洛克菲勒?答案是金钱以及金钱背后的善心和社会职责。他因为追逐金钱而濒临死亡,又因为及时醒悟善用金钱而自救。

世人生活在红尘中,求名、求利、求婚姻……求的事太多了。房子嫌不够大,存款嫌太少,汽车嫌档次低,烦心事儿太多了。很多时候,为事业、为爱情、为家庭,我们不能不拼命去干活、去赚钱、去操劳,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于是觉得生活像根鞭子,而自己却像只陀螺,一直旋转到形神俱疲。这时候,难免心生感慨。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月赚一千,有一千的活法儿;月赚一万,就有一万的活法儿。赚钱少就少花,青菜稀饭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赚钱多就多花,但就算是天天鱼翅龙虾,也不一定能快乐。你懂生活,就能在阴暗中感受到阳光,在雪野上读出暖意,在燥热中体悟清凉。你明白人生,就可以让寂寞绽放成鲜花,把郁闷变成力量,把平凡化作伟大。你的追求是正确的,你的幸福也可以是长久的。感悟淡泊: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只顾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去争得一方可供自己生存的天地。很少有人停下来欣赏生命沿途的景致,也很少有人思考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沉淀心灵中的杂质、升华出心灵真正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在盲目的拼搏奋斗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忙碌半生的所得并非是心中的真正所需。3.是什么让你失去快乐,不再淡定

有个穷理发师,他非常快乐,似乎只有神仙才能这么快乐,他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他是国王的理发师,经常给国王按摩,修剪国王的头发,整天服侍国王。

甚至国王都觉得嫉妒,就问他:“你快乐的秘密是什么?你总是兴致勃勃的,好像不是在地上走,简直是在用翅膀飞。这到底有什么秘密?”

穷理发师说:“我不知道。实际上,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秘密’这个词。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是快乐,我赚我的面包,如此而已……然后我就休息。”

后来,国王问他的首相——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国王问首相:“你肯定知道这个理发师的秘密。我是一个国王,我还没有这么快乐呢,可是这个穷人,一无所有,却总是这么快乐。”首相说:“那是因为他并未置身于那种恶性循环之中。”国王问:“什么恶性循环?”首相笑了,说:“您在这个循环里面,但是您不了解它。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来证明这种恶性循环的存在吧。晚上,他们把一个装有99块金币的袋子扔进理发师的家。第二天,理发师掉进地狱里了。他忧心忡忡地来了。事实上,他整个晚上都没有睡,一遍又一遍地数着袋子里的钱——99块金币。他太兴奋了——当你兴奋的时候,你怎么能睡得着呢?心在跳,血在流,他的血压肯定很高,他肯定很兴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再地起床,摸摸那些金币,再数一次……他从来没有数金币的经验,而99块又是一个麻烦——因为当你有99块的时候,一块金币是一个很难弄到的东西。他一天所挣的钱应付生活是足够了,但一块金币却也相当于他近一个月的收入。怎么弄到一块金币呢?他想了很多办法——一个穷人,对钱没有多少了解,他现在陷入困境了。他只能想到一件事情:他要断食一天,然后吃一天。这样,渐渐地,他就可以攒够一块金币,然后有100块金币就好了……

他头脑中有一个愚蠢的想法:99块必须变成100块。

他很忧郁。第二天他来了——他没有在天上飞,他深深地站在地上……不仅深深地站在地上,还有一副沉重的担子,一个石头一样的东西挂在他的脖子上。

国王问:“你怎么了?你看起来很焦虑。”

他什么也不说,因为他不想谈论那个钱袋。他的情形每况愈下,他不能好好地按摩——他没有力气,他在断食。

于是国王说:“你在干什么?你现在好像一点力气也没有,你看起来这么忧郁、苦闷。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告诉了国王真相,因为国王坚持说:“你告诉我,我可以帮助你。你只要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

他说:“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我现在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原本快乐的理发师,在金钱面前,因为缺少了一颗平常心,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输不得又赢不起。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就像老式座钟上的钟摆,永远不得安宁地在两极情绪间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惫与怨怒、失落与惆怅,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感悟淡泊:

假如我们拥有的仅仅是满足我们生活的东西,我们就不必为多余的东西感到惶恐;假如我们每天能为满足了生活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我们就不会因为感到缺失而痛苦。过多的金钱常常会破坏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让我们不再安宁。4.你能放弃多大的诱惑,就能得到多大的尊重

平和的心态是人们在生活中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高深的修养。具有平和心态的人,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他们不会为权力、地位、金钱的诱惑而放弃人生的道德准则,他们的心境坦然而又平实。拥有平和心态的人,可以永远保持悠然恬静、健康从容的身心。

被西方誉为“美国国父”的乔治·华盛顿,就是一位心胸坦然、心态平和的人。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以他拒当国王的行动,维护了共和制,迈开了创建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坚实的第一步。第二步,他主持制宪会议,制定出了具有丰富民主因素的《美国宪法》。1787年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一部进步的、稳定的、受历代美国人民尊重的宪法。

1789年2月,华盛顿当选为总统。此时的华盛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你应当相信我,我以最庄严的方式向你保证,我没有去谋求这个职位,相反,我已经尽我所能竭力回避它,除了因为我不愿意与你和家人离别,更重要的是因为我自知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此重任。我宁愿与你在家中享受一个月的天伦之乐,这比我在异乡待49年所能找到的欢乐要多得多。既然命中注定委任于我,我希望能够通过接受此任来实现某种崇高的目的……这个秋天我一定安然无恙地回到你的身边。我不会因为征战的艰辛和危险而感到痛苦。你独自一个人在家里,我知道你会感到不安,这将使我忧心忡忡。正因为如此,我求你鼓足勇气,尽可能欢度时光。再也没有什么比你的亲笔信更加让我心满意足。”

两个多月后,他到临时首都纽约准备上任。这时却冒出一个上“尊号”问题。原来,参议院中的一些人提出,为了表示对华盛顿的尊敬和谢意,除了“总统”这一称号,还应再献上一个“尊号”。于是,“民选的君主陛下”、“民选陛下”、“最仁慈的殿下”、“合众国权利的保卫者”、“合众国总统殿下”、“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殿下”和“美利坚合众国权力的护国主”等“尊号”便被提出来了。有人还称,副总统、参议员和众议员也应有相应的“尊号”。一些已当选的虚荣心极重的官员,对此事异常热心,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华盛顿不赞成用“尊号”,对上“尊号”的人极为厌烦。他认为,无论给总统添加什么“尊号”,都会带来负面影响。直接的后果是引起拥护共和制的人们的怀疑和忧虑,使他们对总统和新政府失去好感。由于华盛顿的反对,加之众议院有不同的意见,最后参、众两院决定按《宪法》规定的正式称号,直呼华盛顿为“合众国总统”,不加其他任何“尊号”。这一称呼从此成为定式,沿用至今。

在华盛顿看来,由选举产生的各种官员都必须实行任期制,这是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既然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四年,期满卸任,理所当然。华盛顿说:“依我看,除非道德败坏、政治堕落已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否则总统延长任期的阴谋,绝无可能得逞。哪怕一时片刻,亦无可能——更不必说永久留任了。”作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任期应至1793年3月3日结束。他不仅做好了期满卸任的准备,而且提前宣布不谋求竞选连任总统。他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固然与厌倦党派斗争、身体状况欠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为“民选官员的更迭”树立一个榜样,为建立民主共和制的试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认为,如果一直到停止呼吸才由副总统继任,这不就是终身制了吗?那和君主政体又有什么区别呢?虽然由于各方面的拥护与要求,华盛顿又担任了一届总统,但在第二届任期结束前一年,他就明确表示绝不再连任。

1796年9月,他出人意料地在费城一家报纸上刊登告别演说辞,向公众正式表达他的这一意愿。次年3月3日,在告别晚宴上,他“最后一次以公仆的身份为大家的健康干杯”。六天后,他带领家人踏上返回自己庄园的归程。

其实,《美国宪法》只规定了每届总统的任期,并未对总统连任规定任何限制。从华盛顿的情况看,他若想连任下去不会有什么问题,甚至思想激进、民主意识鲜明的杰弗逊也曾认为华盛顿可以成为终身总统。但为了更圆满地实践民主共和制,华盛顿以自己的行动排除了总统终身制,这就开创了总统任职以两届为限的先例。在美国历史上,只有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但这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例。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2条修正案,重新恢复华盛顿以实际行动立下的老规矩,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被选任总统两届以上。”

华盛顿离职以后,将自己离职以来的感受以明快的笔调告诉了大西洋彼岸的拉法叶特:“亲爱的侯爵,我终于成了波托马克河畔的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了,在我自己的葡萄架下乘荫纳凉,听不到军营的喧闹,也见不到公务的繁忙。我此刻正在享受着宁静而快乐的生活。而这种快乐是那些孜孜不倦地追逐功名的军人们,那些朝思暮想着图谋划策、不惜灭他国以谋私利的政客们,那些时时刻刻察言观色以博君王一笑的大臣们所无法理解的。我不仅仅辞去了所有的公务,而且内心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华盛顿退休之后安详平和地在乡间过着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他做着自己爱做的事情,诸如农田实验、环境布置,甚至还提出并实施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计划。在拥有大量私人时间的条件下,他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个人的心理空间。

权力、地位、财富,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它们的诱惑,而华盛顿不为所动,放弃了自己称帝,拒绝了许多手下向其献媚的冠冕堂皇的称呼,对于权力并不沉迷,这一系列的行为没有平和的心态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他得到了美国人深深的怀念和长久的尊敬。

当心态有了平和而又不失进取的弦音时,许多棘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解决之后,还可以从容身退,将光环让给别人,把自在留给自己。感悟淡泊:

权力、地位、财富,很少有人能够抵抗住它们的诱惑,然而,世上真正能够美名永存,世代受人敬仰的人,都是那些不为名利所动的人。可以说,你能放下多大的诱惑,你就能得到多大的尊重。5.太多的人因为一念之贪失去好运

中国神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刚成仙的时候,很想找一个弟子传授仙术,而他收弟子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不贪心。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子上贴了一张纸,上写:“汤圆一文钱一粒,两文钱吃到饱,欢迎品尝。”从早到晚,许多人都闻风跑来吃汤圆,却没有一个是吃一文钱一粒的,全部都是两文钱吃到饱,这种便宜哪里找?眼看天黑了,吕洞宾心想收徒无望了。突然,有一个年轻的男子,付了一文钱,吃了一粒汤圆就走,吕洞宾大喜过望地追上去,问:“年轻人,你为什么不两文钱吃到饱?”男子面带无奈的神情说:“我身上就剩一文钱了,谁不想吃到饱,笨蛋!”吕洞宾怔在当场,长叹一声,纵身飞回天上,终身再也不收弟子了。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患起于多欲,福生于不贪;天下的事,占不得便宜,有了占便宜的贪心,便有占不到便宜的懊悔;年轻人的一念之贪,错失了好运,断送了前程,与其说天意,毋宁说自取。小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汇款10元钱,你将得到赚1000元钱的方法。一个日子艰难的人见此广告,格外惊喜,立刻按账号汇去了钱。几天后,他果然收到一封来信,上面的秘诀只有一句话:找100个像你这样的傻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没有诱惑在眼前时,这句话人人都懂,然而,“好事”临头,多少人又因此失去了判断力。世上有太多的人因为一念之贪,失去好运,甚至失掉了原本拥有的美好。很多人认为,好运气总是反复无常,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当你生出贪欲,想要利用好运气为你谋得更多利益之时,也就是它跟你翻脸之时。感悟淡泊: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患起于多欲,福生于不贪;天下的事,占不得便宜,有了占便宜的贪心,便有占不到便宜的懊悔。6.凡事要有度,对钱财的渴求也是如此

佛陀说:只有断掉各种贪欲,才能战胜一切痛苦。佛教的戒律是符合中道原则的。佛教要戒除贪欲,但并不是让人变得无情无欲,如同木石。据《历代法宝记》,武则天问诸大师是否有欲,智诜大师答曰:有欲。武则天大疑,道:既是高僧,缘何有欲。智诜大师道: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武则天叹服。

作为现实社会的有情众生,有欲是正常的,是有生命力的表现,并不是要禁绝人的所有欲望,只是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过分的、有碍身心健康的欲望,从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远离无欲与贪欲两边,达到中道,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的人。

现代社会科学进步,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水平较过去大有提高,以往的奢望已成为今日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一味要求一双袜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只不过,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对钱财的渴求也是如此。

古时候有一位有智慧的僧人,有一次,正当教化回来的途中,在森林里遇到一队商人,他们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这时适逢傍晚,太阳已西下,商人们扎营在这儿过宿。那位出家人看到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车辆载着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这时从森林的另一端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在营外漫步。山贼怕商队有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逻的那个人,通宵不入营休息。天已渐渐亮了,山贼因无机可乘,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动静,赶快跑出来看,只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往山上跑去,营外唯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

商人惊恐地走上前去问道:“大师,您见到山贼了吗?”“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昨晚就来了。”出家人回答说。“大师,”商人又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出家人一点也不紧张、不慌忙,他心平气和地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怕什么?山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那么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僧人的话使众商人很感动,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不实在的金钱,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且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大家反而视若无睹。由此,他们也决心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从此,他们体会到这个世间苦空的意义,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实际上是一种拖累。

从前有个特别爱财的国王,一天,他跟神说:“请教给我点金术,让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变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宫到处都金碧辉煌。”神说:“好吧。”于是第二天,国王刚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变成了金子,他高兴得不得了。然后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变成了金子,摸到的面包也变成了金子,他这时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因为他吃不成早餐,得饿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宫里的大花园散步,当他走进花园时,他看到一朵红玫瑰开放得非常娇艳,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变成了金子,他感到有点遗憾。

这一天里,他只要一伸手,所触摸的任何物品全部会变成金子,后来,他越来越恐惧,吓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经饿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欢的小女儿来拜见他,他拼命地喊着不让女儿过来,可是天真活泼的女儿仍然像往常一样径直跑到父亲身边伸出双臂来拥抱他,结果女儿变成了一尊金像。

这时国王大哭起来,他再也不想要这个点金术了,他跑到神那里,跟神祈求:“神啊,请宽恕我吧,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请把我心爱的女儿还给我吧!”

神说:“那好吧,你去河里把你的手洗干净。”

国王马上到河边拼命地搓洗双手,然后赶快跑去拥抱女儿,女儿又变回了天真活泼的模样。

如果不是过分的贪婪,国王就不必有失去女儿的恐惧。所以看来,有钱未必真幸福,无钱未必不快乐。生活贵在平衡,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不能偏废。如果过分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伤害。感悟淡泊:

作为现实社会的有情众生,有欲是正常的,是有生命力的表现,并不是要禁绝人的所有欲望,只是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过分的、有碍身心健康的欲望,从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7.功名利禄并非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

在属于自己的生活氛围里,在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世界里,你不仅是唯一的思想者和决策者,也是唯一的执行者。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算是实现了自身价值。

事实上,能使一个人满足的东西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活着就要珍惜人生,不要贪图权势。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就是一个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人。

当年,马老因“新人口论”遭遇无端的批判,并错误地被撤销北大校长职务。那天,他正在家里接受“隔离审查”,他的儿子从外面回来,说:“爸,你被撤职了!”

他当时正在看一本书,就淡淡地答了一声:“噢!”十几年后,马寅初先生又恢复了北大校长一职。他的儿子又从外面回来,告诉他:“爸,你复原职了!”他当时也是在看一本书,也同样淡淡地答了一声:“噢!”视荣辱为等闲,置得失为莞尔,这是什么?这就是持久的心理定力。这种定力,不是轻易就可具备的,它需要接受深刻的心灵修炼,既包括意志、信念的修炼,也包括品行、人格的修炼,甚至还包括心灵的磨难。磨难让人成熟,过去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磨难让人更坚定信念,让人更珍惜幸福,所以磨难不是灾难,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最不可多得的财富。

历经磨难的心灵,才能宠辱不惊、得失自若。意志、信念、品行、人格的修炼及心灵的磨难都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定力。

这种定力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调节的方法,一种坚持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它的哲学基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的心理学基础是“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平常之心”;它的数学基础就是“直线永远比曲线更直接便捷”;它的美学基础就是“对称与平衡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的心理反应”;它的宗教学基础就是“安详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量,是生命的源头活水”。

作为一种心灵调节的方法,这种定力主要表现为:——一事成功,不会大喜过望,而是沉着冷静,神情自若;——遭遇挫折之时,依然如故,坚定如初;——环境改变,不惊不喜,心态平静;——条件发生变化,能一如既往,继续坚持;——合作对象有所变化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情绪波动;——失恋后要心态平稳,不能悲观厌世,要相信缘分,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道理;——突然遭遇险情,要临危不惧,万不可心惊胆战,要坚持求生,永不丧失希望。

总之,淡泊名利是事业成功、学业有成所不可忽视的法则。如果一味地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可能会让你身败名裂。

焦耳,这个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化,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这无疑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他前后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焦耳。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时,使得迈尔陷入了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这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虽然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扼杀他人,则被人们世世代代所谴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这些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

不可否认,人生诸多烦恼和祸患多由贪恋权势引起。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得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短褂,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才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发财,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下班按时回家,每个月领着不多不少还算说得过去的一份工资。晚上陪爱人在家里看看电视,周末带孩子逛逛公园,年轻的时候打打篮球,年纪大点练练太极拳,不生气,不上火,知足常乐,长命百岁。这样的人生可能看起来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闲适”给人带来的满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劳累、费心劳神地追求功名利禄之人所体会不到的。所以,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的权势。

功成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一般情况而言,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而一切名利,都像过眼烟云,终究会逝去,人生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契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呢?所以,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不仅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一种超然于世外的智慧。感悟淡泊:

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8.做一个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人

钱财乃身外之物,如果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社会若发展至此,将没有希望可言,一个失去奉献精神的社会,其子民也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相反,若能将自己的能力奉献出来,利人在先,利己在后,这样的人必将受人敬仰,美名留传。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清顺治年间以副贡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处在万山之中,县衙设在树丛中,于成龙“插棘为门”,虎白昼行庭中,“成龙累土为案,旁置爨釜一、盂一,召吏民从容问疾苦,皆感至诚,益乐就,争输田赋。初邻瑶岁率三四至,杀掠人畜,成龙严保伍,勒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自投,不敢复犯界,数遣子女问安。每春时,命两瑶舁竹舆,行田野中,见力耕者,辄呼与语,相劳苦。民率妇子罗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欢如家人。奖勤扶惰,民大劝。”由于他“悉除诸禁”,“民益得尽力耕耘”,他“诚意恻恻感人”,民众也非常关心他。

到罗城不久,仆人或死或散,百姓见于成龙生活太苦,就凑钱给他说:“知阿耶清苦,聊供盐米资。”他笑着谢绝说:“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也。”一次人们听说他家里来了人,“罗人则大喜,又进金钱如初”。于成龙仍“笑谢曰:‘此去吾家六千里,单人携货,适为累耳。’”百姓感动得哭了起来,他也掉下眼泪,但到底没有收下金钱。

于成龙在罗城七年,“招流亡,建学宫,创设救济院,县大治”,被总督荐为卓异,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离罗城时,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

康熙初年,四川正值乱后,合州剩下的百姓才数百人,可是“供役繁重”。于成龙“请革宿弊”,“一仆一羸马自随,贷牛、种,招集流亡,旬月间得户千计”。后任黄州知府时,吴三桂煽动湖北数处叛乱,叛军号称十万,逼趋黄州,“时援军皆赴湖南,黄州吏民才数百”,有人建议退守麻城。于成龙说,黄州是七郡的咽喉之地,“弃之则荆、岳瓦解”,表示誓死不去。他采取先破贼首何士荣的战术,集中了五千名乡兵,分路御敌,率兵拼杀,“贼斗益急,火燎成龙须,或劝少避,公叱之曰:‘今吾死日也!敢言退者斩!’”他曾“驰谕有能擒贼献者重赏,投诚者待以不死,胁从归者但闭门坐,家无军器,即从贼概不追问,藏兵仗者即良民亦诛死”。于是擒住了贼首何士荣,焚毁贼众名籍,瓦解了贼众,仅用了二十余天,“以乡民数千破贼数万,不费公家丝粟”,有力地支援了平叛战争。第二年秋天,黄州大饥,于成龙“发廪赈恤,全活数万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后他又任江防道员,旋升福建按察使,在赴按察使任时,“民遮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湖相乱”,表达了人民对清官的无限依恋。

在按察使任上,他多为民众着想,协调任内的官民矛盾,被巡抚吴兴祚荐为“廉能第一”,任布政使。他力减民夫劳役,对“满兵掠浙东子女,役为奴者数万,为赎归之”。他要求征收赋税一定要按时按量进行,不增铢黍。他自己则节俭为怀,“署中薪米不给,至无衣可典,日或不再食。随征满汉大臣朝使者有时来过,经入卧内,或绕署周行几案间,蛛丝鼠迹、文卷书册外无长物。感叹曰:‘于公清苦,天下一人而已!’”遇有海外进贡使者送给礼品,“悉屏之,或呈样香,一嗅即持去。贡使啮指作礼曰:‘天朝有此清官,吾侪未闻见也。’”

后来于成龙迁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病逝后,将军、都统暨寮吏入其寝室,“见周身布被,袍一袭,靴带各一。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盅而已”。市民闻之“罢市聚哭,家争绘像祀之”。江宁、苏州和黄州纷纷建立于成龙的祠堂。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赠太子太保,谥清端。

于成龙一生清廉,处处为公,他对人慷慨付出,自己却十分清苦,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却从来不向朝廷邀功请赏,他的情操为后人所敬仰。感悟淡泊:

如果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社会若发展至此,将没有希望可言,一个失去奉献精神的社会,其子民也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9.没有欲求的人,才能保持清高的节操

懂得生活的人会知道,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全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我国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就是那种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之人。

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但他却不攀附于这个老同学,而是继续过自己清贫的生活,对名利没有丝毫的向往,俨然一位雅士的风范。

严子陵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光有名字不好找,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一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但过了许久仍杳无音信,汉光武帝十分焦急。

有人冒充严子陵,刘秀召见后,一一否决。时间过了许久,严子陵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刘秀忧心忡忡。

严子陵到底在哪里呢?

严子陵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的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集市上张贴的画像,农夫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光武帝下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顾不得一天的劳累,扔下柴火,飞一样地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奖赏。

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很像严子陵。”

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的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都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臣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床上,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声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回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依旧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不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有一晚,刘秀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我比从前怎么样?”“嗯,有点儿进步。”严子陵大模大样地回答道。

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刘秀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皇上,昨晚微臣观察天象,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大不了,昨晚我和严子陵在一起。”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后来,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又拒绝了。

严子陵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间,这种智慧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子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真正没有欲求的人,才可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不会被旁人所左右,严子陵可谓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感悟淡泊:

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全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10.得大自在,在于提得起放得下

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不断自省;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泽被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圣严法师将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类,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类,提得起、放得下。

第一类人占据了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只懂享受,却从不承担,内心又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荨麻茎秆上的菟丝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费力地汲取着养分,却从不奉献什么;第二类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获得时,却舍不得放下,只会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第三类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而且心地坦然,头脑睿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回答。年长的人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人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是的。”“另一个人呢?”“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那你呢?”“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那你就来陪我吧!”

于是,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也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与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

故事中从山上跳下去的那位登山者就属于圣严法师所说的第二类人,他执著地追求着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荣誉,而一旦愿望实现,他却不能将之放下,再继续前行,所以他自认为只有绝路可寻;而另一位年轻人之前也有了轻生的念头,但因为不能违背对石头的承诺,所以他才有机会了悟真理——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

收放之间,总能不断得到提升,只有放下世俗名利的牵绊,怀有质朴自然的初心,才能不为外物烦扰,真正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悟淡泊: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卷二人生难免许多愁,要看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快乐而洒脱,然而,人生在世,各种困扰和烦恼总是难免的,甚至,即便你看似什么也不缺的时候,也可能会被一种不可名状的困惑和无奈纠缠着。实际上,苦是对人生的一种修行,愁是对生活的一种考验。只要你把心胸放宽了,把事情看淡了,你就能超越它们,战胜它们,终至幸福的彼岸。1.遗忘是最明智的解脱之法

美国白涅德夫人曾经写过一本《小公主》,里面的主人公莎拉曾经是一个富家女,但她的爸爸突然死去,还破了产,只留下她这个十岁的小女孩。她的生活从天堂掉到地狱,每天都要干脏活、累活,还要忍受别人的讥讽和嘲笑。但她依然很快乐,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幻想有一天幸福会降临,从而忘记了痛苦和屈辱。当我们在面对这样的环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活得快乐一点,洒脱一点,可是身处尘世,放眼四周,却常常会有人说自己并不快乐,被一种不可名状的困惑和无奈缠绕着。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会遗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上,我们所欣赏到、所见到的不全是让我们愉悦而开心的风景,我们还会遇到种种的挫折和不幸,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遗忘,对于我们,遗忘是一种明智的解脱。一次不该有的邂逅,一场无益身心的游戏,一次不成功的使人失魂落魄的恋爱,一场让人丢失进取心的空虚幻想,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从记忆的底片上所必须抹去的镜头。因为我们还在人生路途上行走,我们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在前方不远处,我们遗忘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赶路,使自己走得更加轻松。

人们常常为了名利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为此将他人对待自己的种种误解铭记于心,对别人的轻视耿耿于怀。于是,本打算给自己营造一片轻松愉悦的天地,却不料到头来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又一个精神枷锁,心里的那片蓝天在不知不觉中抹上了灰色,伴随着成长的足迹深植于心,在不经意中折磨摧残着自己。这时我们真的需要一点遗忘的精神。忧心忡忡时不妨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事物本来的神韵,净化自己的心灵,化解自己的悲苦,遗忘我们应该遗忘的那些东西。

遗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我们并没有获得人生中所谓的辉煌,也许我们遭受了不应有的嘲讽和轻视,但不必为此而苦恼,我们完全可以潇洒地把它们忘掉。因为,如果为这些烦事所忧,就永远休想获得人生的辉煌。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心灵的空间去反思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学会遗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空间清澈了许多,让琐事像飘浮物一样远离我们而去,沉淀下来的是我们对生活智慧的领悟。

学会遗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许多想忘也忘不掉的悲伤、痛苦、耻辱,它们是那么的刻骨铭心。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痛苦,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应该去接受它再忘掉它,不要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添上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学会遗忘吧,留给自己一个清新宁静的生存空间,便会拥有宽阔的心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