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魅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23:17:05

点击下载

作者:钱佳欣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话魅力

神话魅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神话魅力作者:钱佳欣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742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神话魅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洪荒演义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是指我国夏代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上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民族精神神话等。

这些神话中的神是人类保护者,是真善美的化身,反映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与献身精神,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巨人盘古开天辟地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在不断探索自然与人类之谜的过程中,面对天上的闪电雷雨和地上的芸芸众生,逐步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天地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我们的祖先进化到山顶洞人时,大脑发达了,思维能力也显著增强了,于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就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有了这样神奇的观念,先民们就对世间各类不能理解的现象进行幻想。他们凭着对事物观察产生的自我感受,试图揭开自然与人类之谜,特别是试图揭开宇宙和人类的■盘古开天辟地石像起源、生存之谜等。

人们曾经幻想有一个叫盘古的人,他用自己的神奇力量,开天辟地,并创造世间万物。

说是在那遥远的太古时代,没有天,没有地,没有日月星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了。

那时,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鸡蛋。在这个鸡蛋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混合在一起,黑暗混沌一片。这个鸡蛋不知道孕育了多少万年,孕育了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盘古。盘古在这个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酣睡着,就这样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长成了一个巨人。

忽然有一天,蜷曲在鸡蛋里的盘古睡醒了,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周围一片漆黑,自己处在一团黏糊混沌之中,他感到非常憋闷。

盘古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很不满意,他不能忍受这与生俱来的黑暗、压抑和混沌的状态。于是,他就使出积攒了一万八千年的力量,振臂挥舞,将束缚自己的鸡蛋壳上下一撑,只听见山崩地裂般的轰然巨响,黑暗混沌的大鸡蛋破裂开了。■盘古开地辟地山顶洞人 为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其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山顶洞人生活在约3万年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已掌握磨制工具和钻孔技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接着,天地开始旋转起来,宇宙中所有轻盈而又清澈的东西逐渐上升,慢慢汇集在一起,变成了蓝色的天空;那些沉重而混浊的东西逐渐向下面沉积,慢慢变成了脚下的大地。盘古放眼望去,世界一片豁达开朗,澄清透明。

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他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变成以前样子,就用双手撑着蓝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随着他的身体增长,天每天增高一丈,地也每天加厚一丈。

就这样,天在不断地变高,地在不断地变厚。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已经高不见顶,地也变得深不可测了,盘古充满了整个宇宙,成了真正“顶天立地”的英雄。

但是,天地间毫无生机,孤独的巨人就这样擎天踏地,一直站立着。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地的结构基本定型了,盘古也支撑不住了,终于有一天,他轰然倒下,力疲身亡。■盘古开天处

就在盘古巨大的身躯倒地的一刹那,他的整个身体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巨大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白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和霹雳;他的目光变成了闪电;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皎洁明亮的月亮;他的手脚变成了支撑天空的四个天柱;他的五脏变成了五岳大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川流不息的江河湖海;他的筋脉变成了大地框架轮廓的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野地里的沃土;他的头发和髭须变成了天上数不尽的繁星;他的皮肤■盘古开天辟地雕塑像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等,成为了大地的宝藏;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为了雨露和甘霖。

盘古身体全部融化在天地之间了,从此,人世间便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就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自然开始生生不息了。

后来,我们祖先为了纪念这位创造世界的圣祖,就把他尊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古神,也成为我国远古文化的源头了。五岳 我国五大名山总称,就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古人认为,凡有大山的地方便有神所居住,古代帝王更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是帝王受命于天和定鼎中原的象征。因此,古代帝王都曾到五岳举行封禅和祭祀盛典。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具有许多与盘古有关的神话记载。在云南沧源有一幅岩画,是两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的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正相契合。至于人首所呈现的太阳之状,则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也是对盘古把温暖送给人间的希望祈盼。据此,盘古神话在两万年前已经诞生。

至商周时期,盘古的名字就出现在有关典籍中。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奇书、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就有盘古的记载。

后来三国时期吴国太常卿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也有盘古记载,系统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在南朝萧梁文学家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则详细描述了盘古死后身体化为天地万物的事情。在我国各地,也广泛流传着与盘古有关的神话。河南桐柏被认为是盘古文化的根源地,当地一直存在着“盘古庙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祭祀盘古日。在这里,有许多盘古开天辟地、捏泥造人、滚磨成亲、造衣服、驯牛、降龙、治水、造酒、造农具等传说故事,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盘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征。《三五历纪》 又叫《三五历》,是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写■开天辟地雕塑的书,其中内容记述的都是人类远古时期的事,是最早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早已失传,只有部分段落收存在后来的类书《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中。

在河南泌阳南15千米的盘古山,有一座最古老的盘古庙,当地流传着上百种盘古神话。传说盘古山就是当年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山势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山石嶙峋并立,林木苍郁,古庙幽静,景色宜人,乳白色的云雾飘荡在山峦间,一层层薄纱覆盖着一个个悠远的神话传说。

在湖南怀化沅陵境内,也有一个盘古洞,洞内有一巨大的石锁,还有很多生活用具。在一张石床上还有一根钟乳石柱,高有数米。

在宜川集义和寿峰之间,也有座大山叫“盘古山”,雄踞群山,高耸挺拔,谷深林密,人迹稀少。另外,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在我国台湾也有不同的传说。

有关盘古的神话,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广泛流传。苗族和瑶族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他们的祖先。壮族、侗族、仫佬族等民族也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尤其是在壮族聚居地的桂林,在魏晋南北朝时,就立有盘古的庙宇。

盘古神话产生于我国中原地带,其丰富内容反映了黄淮、江淮地域古老的文化风貌。歌颂盘古开创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原始神话,正是歌颂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极其辉煌的一章。

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盘古用生命所开创的热土上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朴素地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夸大地表现了盘古的神力,这是对人的力量的大胆幻想和歌颂,反映了人类对于战胜自然的信念和向往。阅读链接在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的故事大同小异。有一种说法是,太古之时,太空中有一个巨星,形如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飘浮。巨星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进行开凿,试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的艰苦努力,当盘古挥出最后一斧时,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一半化为气体,不断上升,化为天空,一半变为大地。天地之间,每日增加三尺,盘古身在其中也日渐高大,便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女神女娲抟土造人

那是在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便按性别和年龄简单地进行分工劳作。由青壮年男子主要负责外出狩猎、捕鱼,女子则从事采集果实,并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劳动。在当时,女子采集野果要比男子渔猎的收获稳定得多,而且这成为了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又由于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而繁衍人口又关系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因此,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掌握着氏族的领导■女娲造人绘画权。

在这个漫长的母系社会时期,氏族成员的世系是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的,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母亲的领导起了巨大作用。

由于这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我们的祖先们面对自身,就开始思考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就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不能正确解释人类的起源问题,于是,他们就以贫乏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来描述人类自身的起源问题,描绘了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的情境,于是就创造出了一个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那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上有了灿烂的阳光和绚丽的花草,显得十分美丽。这时,一位美丽女神女娲从天而降,她沐浴着大地的阳光和轻风,欣赏着山川草木的美景。女娲看到,尽管大地上有很多生物,有花草树木,还有鸟兽虫鱼,但却显得死气沉沉的。

有一天,女娲行走在大地上,她感到非常孤独,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一些更加有生气的东西,使得大地具有活力。母系社会 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木雕女娲补天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我国,母系社会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此时,生产力水平有明显进步,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一个偶然机会,女娲来到一处水池边,清澈碧透的池水,倒映出她那秀美的身影。于是,她抓起地上的黄土,就照着自己映在水中的样子,揉团捏成了一个娃娃形状的小东西。

说来也很奇异,当女娲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上时,这个小东西就有了生命,眼睛睁开了,嘴巴张开了,还手舞足蹈、活蹦乱跳的。女娲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异常欣慰,就给这个泥娃娃取名叫做“人”。

这个人的身体虽然很小,但因为是女神亲手造的,所以,他与飞鸟、走兽都不同。他集天地的精华,是万物中思想最丰富的生命,他有管理大地的智慧。

女娲看到人活了,她就更加努力地工作起来。她打水、和泥,又有许许多多的小泥人在她的手中诞生了。这些可爱的小人儿一落地就围着女娲欢呼、跳跃,并亲切地叫她“妈妈”,以表达对女娲赋予他们生命的感激。然后,他们就成群结队地离去了。■女娲造人雕刻

看到这些小人儿,女娲充满了惊讶和安慰。她就继续工作着,于是越来越多活生生的小人儿从她手中来到了地上,女神就随时能够听到周围人的欢笑声了,她再也不感到寂寞和孤独了,因为大地上有了她创造的儿女。

女娲还想让这些机灵的小生灵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是远远没能达到她的愿望。十分疲劳的女娲,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找到一根树枝,把它放到水塘中,然后把水塘搅混,使树枝沾满了泥,然后她把树枝用力一甩,泥点落到地上,竟也变成了一群群小人儿。

女娲高兴极了,她不停地甩着树枝,不久,大地上便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了。从此,人类在大地上生活繁衍,生生不息了。

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流传时间最久、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人物,关于她的传说很多,影响也非常广泛而深远。女娲有体,敦制匠之?

据有关文献记载,女娲传说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广泛了。最早提出女娲神话传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他在诗歌《天问》■女娲补天塑像中说:《天问》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字一句,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或八字一句,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全诗从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这句话意思是:传说创造人类的女娲具有怪异的形体,那么女娲怪异形体又是什么匠人创制并图画出来的呢?东汉人王逸第一个在为《楚辞》作注时说,在传说中,女娲是人头蛇身。这就把屈原所说女娲的怪异形体具体化了。■女娲造人石刻《山海经》 是先秦时期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古老神话奇书。《山海经》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据说,《山海经》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把先秦各地的古老资料合编在一起而成的著作。

在我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中,记述传说中的女娲可以化育万物,最后她自己的肠子也化为了神人。东汉时期学者应劭写的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书《风俗通义》中,对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也作了生动记述。

据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在渭河支流葫芦河畔有一座古老的女娲祠,还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用以祭祀女娲,在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以风为姓,所以这里还有和女娲有关的地名风台、风莹、凤尾村等。

在我国历代古籍中关于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口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形成的。

鉴于女娲对人类初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世的人们就把女娲尊奉为女皇。在河南涉县唐王峧山腰就有一座娲皇宫,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是人们为了祭祀女娲而修建的,也是我国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在我国云南的苗族、侗族地区,还把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女娲用“黄土”孕育了中华民族,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娲始祖孕育中华民族的历史,也科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来自黄土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和美丽向往。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所承载的“造化自然、造福人民、博爱仁慈、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已经内化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品性,支撑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源远流长和传承不衰的古老历史。阅读链接据传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部落女首领,主要活动在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赵城镇东的侯村。赵城县的位置,正在《尚书·禹贡》所记:冀州之城的“中镇名山”霍山之麓,这里正在女娲主要活动范围之内。倾一生之力为缔造人类而献身的女娲最后长眠于此,是很有可能和顺理成章的事情。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在三四千年以上,是我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要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女娲炼石补天消除洪灾那是我们祖先生活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有一天,人们正在劳动,突然间听到一声巨响,紧接着人们感到脚下的大地开始抖动,就连对面两座山也左右摇晃着撞在了一起。霎时间,两座山由内而外喷出火焰、泥浆,从山顶滚滚而下,环抱群山,还发出“轰轰隆隆”的怪声,飞沙走石,一条山谷很快就被泥浆掩埋了。山顶喷发出的黑色烟雾瞬间淹没了整片山林,变成了漆黑一团。■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我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我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女娲补天场景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暴雨伴随着泥石流,从山上奔腾而来,洪峰铺天盖地,高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那种摧枯拉朽的狂潮,瞬间将人们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幸存下来的人们在女首领的领导下,迅速迁移到远离灾区的山洞里住了下来。然后,女首领组织大家积极想办法进行抗灾救灾,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终于度过难关。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女首领带领人们面对自然灾难进行艰苦抗争的事情,就把这位女首领与抟土造人且具有无限爱心的女娲联系了起来,创造了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天神 指天上诸神,包括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月、星辰、风雨、生命等神。佛教认为,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但可比人享有更高的福祉。天神也会死,临死前会出现衣服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脏臭、腋下出汗和不乐本座等五种症状。

传说,那是在天神女娲创造人类之后,大地上非常祥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娲的子孙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共工 又称共工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神,掌控洪水。事实上,共工是黄帝时期的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首领。在当时,人们把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列入“四凶”。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当领袖大战了一场。共工战败后,气得用头撞了西方的不周山,结果把这座撑天的大柱撞塌了,天穹的四边也被撞毁了,天上塌陷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于是,天河里的水就顺着窟窿哗哗地倾泻了下来,淹没了田地、庄稼、牲畜和房屋,使得成千上万的人被这场天灾夺去了生命。

女娲眼看着她亲手创造的子孙们遭受如此灾难,是焦急万分,于是她决心炼石把天上的缺口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她的子孙们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于是,女娲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作为炼石之地,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女娲在天台山顶上堆巨石为■女娲补天雕塑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便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了。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方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还会塌下来的。情急之下,女娲想到把背负天台山的神鳌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方。此时,炼石的芦柴已经烟火散尽,天空已经是碧青一色,女娲只好用剩下的芦灰填平地上洪水泛流时冲起的沟壑。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终于摆脱了灾难,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地上又出现了祥和的气氛,人们脚踏着比以前更加肥沃的土地,头顶着比以前更加明朗的晴天,无忧无虑,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这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母系社会女娲作为部落首领率领部落与自然灾害顽强抗击的事件。这则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最早记载于我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之中。此外,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也有记载。在古典著作《竹书纪年》、《淮南子》、《太平御览》等书中也均有记述。

女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歌颂的对象,是民间恒久崇拜的创世女■女娲补天神和始祖神。在我国,民间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有多处。司马迁 字子长,生于西汉时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他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因此,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山东日照的天台山上,有女娲补天台的景观,在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人们称之为太阳神石。

在陕西平利还有一座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众多。据当地人们讲,当时女娲在炼石成功后,她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了,故得名“偏头山”。

在山西晋东南的太行山,传说还留下了女娲炼石补天的遗迹,还有娲皇庙、娲皇宫等古老的纪念建筑。其中平定的东浮山,传说是女娲炼石灶的地方,周围还堆积有许多五颜六色和布满孔隙的浮石。据当地人们传说这就是女娲炼石时所产生的石渣。

在甘肃有一些地方,传说女娲补天时间为农历的正月二十。每逢这一天,人们就要家家烙煎饼,并在上面插上针,穿上红线,摆在地窖、水井、厅堂等地方,以纪念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为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具有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母爱,她的创造精神和坚韧意志力,激励了中华儿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的不竭动力。

同时,这个传说还歌颂了女娲为了人类的生存,冒着生命危险而拯救人类,这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是生生不息。阅读链接传说女娲补天的神话是源于华夏先民烧瓦盖房防漏的措施,反映了女娲发明瓦的事迹。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为“五色石”。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于是聪明的祖先就发明了用瓦覆盖屋顶,表示“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天空。人们认为这样的事只有神人女娲才能做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就这样诞生了。其实,类似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夸父追日的英雄壮举

那是在远古时期,由于人们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只能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同时,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食物来源也不充足。因此人们生存需要逐水而居,经常不断迁徙。

那时,森林中居住了一个叫夸父的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族群日益壮大。但是,原有的森林被砍伐得越来越少,果实也越来越少,各种生活物资日渐匮乏。

面对这种状况,部落的人们便想推举一个人出去寻找新的生活环境,选好之后,再将整个部落迁徙。而且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太阳是人们所必需的光和热的来源,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关键。人们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夸父追日木雕起,从西方落下,于是认为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一定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人们,迁移到那里去必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于是,夸父便带着大家的希望,向西寻找太阳落下的禺谷。走着走着,他发现自己走进了沙漠。在沙漠之中,夸父看到周围全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干渴令他难以忍受。在长途跋涉中,他的体力迅速下降,最后倒在了沙漠之中。于是,夸父的族人就把夸父追太阳的事迹口口相传下来,形成了一个神话故事。■剪纸夸父追日

传说,那是在远古时期,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是土地神后土的子孙,过着与世无争和逍遥自在的日子。这群人的首领叫夸父,他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还心地善良,辛勤勇敢。

有一年天气分外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大地,烤死了庄稼,晒焦了树木,晒干了河流,人们因为难以忍受炎热也都纷纷死去了。

夸父看到这样的情景难过不已,他仰头望着太阳,再看看愁苦不堪的族人,然后狠下心对族人说:“太阳实在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我指挥。”

族人听后纷纷劝阻说:“你千万别去啊!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他说:“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告别族人,胸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开始了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不停地移动,夸父在地上风驰电掣地拼命追赶。他穿越了一座座大山,跨过了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隆隆”作响,左右摇晃。后土 炎帝的后代,共工的儿子。因为他平定九州有功,后人把他与黄帝一起作为地神来祭祀,还把他的称号作为官名。汉代时开始建有“后土祠”。后来被道教尊为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对应,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灵,称为后土皇地祇,又叫后土娘娘。

夸父跑累了就在地上稍微打个盹儿,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变成了大土山。饿了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也就地取材煮饭,他用3块石头架锅,这3块石头就成了3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夸父追日石

就这样,眼看着离太阳越来越近,夸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然而越接近太阳,他就感觉渴得越厉害,捧河水喝也不能止渴,但他仍然没有退缩。

夸父历经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时,他终于追上了太阳。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他的头上,万道金光,照射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喜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在怀里。可是太阳的炽热,让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于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的水喝干了。接着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干了,但仍不解渴。他又向北跑去,因为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在半路上就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了。夸父知道自己已经生命将尽,心里充满了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他使尽最后的力气,将手中的拐杖扔了出去,然后倒下了。拐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从此,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阴,并结出硕大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渭河 古代叫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夸父追日山,主要流经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到潼关汇入黄河。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没能抓住太阳的夸父虽然累死了,可是他不怕牺牲、勇敢追日的精神却为天帝所感动,因此天帝对太阳进行了惩罚。从此,夸父部落,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物兴盛,天下太平。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人们称之为“夸父山”。夸父山位于河南灵宝西35里的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几百里宽的桃树林,传说就是夸父死时扔下手杖变成的桃林。还有湖南也有一座夸父山,上面还有夸父架锅的3块巨石。

为了纪念夸父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人们尊崇夸父为夸娥氏,把夸父的后人也尊为天神,夸父的两个儿子也被天帝封为大力士。

在我国古籍《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里记载:夸父与太阳竞跑,想摘下太阳,放到人的心里,人如太阳永远光明向上,温暖不息。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成为了人类的桃花源。

这则神话故事,表现了夸父的宏大志向和雄伟气魄,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尤其是夸父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人们常用“夸父追日”来形容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美好精神。阅读链接关于“夸父追日”的神话,还有另一种说法:古代巴国有一叫夸父的人,由于年代久远,自己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已经不清楚了。于是,夸父为了追寻自己祖先的真正来源,他从巴国出发,到黄河流域去看个究竟。可是,他走遍了黄河和渭河流域,尽管看了许多人为祖先建造的祠堂,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关于祖先来源的证据。没有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正宗祖宗,他只好继续寻找,直到累死在他乡,心里都还在想着一定要寻找到祖先的来源。小鸟精卫衔石填海

那是在尧帝时期,在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海水倒灌陆地的大灾难。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所有生灵。高山在波涛中颤抖,大陆在剧变中呻吟,绝大多数人都丧生在这场巨大的洪水之中了。这种桑田一时间变为沧海的大灾难,吞没了人们的生命财产,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损失,这种灾难是刻骨铭心的,于是幸存下来的人们便产生了想抵御自然灾难的想法。由于大海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人们还想向大海报仇,产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和征服大海的决心。所以,人们就编造出了精卫填海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雕塑■精卫填海壁画

相传那是在远古的时候,神农炎帝有4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娃。女娃从小就十分活泼可爱,也是炎帝女儿当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因而最得炎帝的宠爱。女娃天生长了一张叫人忘忧的脸,无论谁有多么烦恼的事情,看见她就立刻豁然开朗,所以家里人全都喜欢她。

在欢喜之余,家里人也常常为她担忧,因为她喜欢做的事,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有时一眨眼的工夫,就不知道她跑哪儿去了,弄得全家人到处找她。尧 上古五帝之一,史称“唐尧”。他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当他得到帝位以后,便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立了第一个都城,后来迁都平阳。他当政时期,天下安宁,世风祥和,因此,人们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有一次,女娃无意间跑到她家附近的森林,惊奇地发现眼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瞬间,她就被吸引了,情不自禁地往大海的方向跑去。一会儿工夫,山丘、树林全都被女娃落在身后了,打在岸边的海浪,也看得越来越真切了。

女娃面向深蓝色的海洋,深深地被迷住了。她似乎没有注意到低沉的浪涛声里有一股庞大而神秘的力量,而迎面而来的海风,除了有点咸咸的湿气以外,还特别带着一股腥膻的味道。

女娃双脚踩在细细软软的沙地上,很快就开心地玩耍起来。有时候追逐海浪,有时候堆砌沙子,完全忘了时间的流逝,也没发觉海水越来越向她靠近。

接着,她还踏上了一条小船,在海面上轻轻荡漾。海风微微地吹拂着海面,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突然间,平静的大海变了脸,太阳也不见了,轻轻的海风发出激烈狂野的声音。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女娃被漩涡吸进了深渊,喧嚣的涛声掩盖了女娃求救的声音。

女娃用尽全身力气挣扎,但没过多久就没有力气了,可是她还不死心:“我要回去!”她不停地在心底呐喊着。■精卫填海沙雕

就在女娃仅剩最后一丝气息的时候,她仿佛看到了炎帝就在她面前。于是,她放声大喊,好像获取到了一股神奇的力量。

刹那间,海水松了手,女娃觉得自己已经飘飘地离开了水面。她激动地嘶喊出来,可是,听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声音。她再喊,还是一样陌生的声音。这时她才发觉,自己的嘴、身体、手、脚,已完全变成鸟的样子了,头上还留着一小撮带有花纹的羽毛。

女娃变成了一只鸟,她的身子黑黑的,有点像小乌鸦。可是它的嘴是白色的,爪子是红色的,脑袋上还有花纹。

女娃闭上眼睛,仿佛又听见炎帝呼唤她的声音。于是,她拍着单薄的翅膀,奋力飞向她平日熟悉的森林。森林的树仍像以前一样,在风中摇摆,可是她再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女娃越想越恨,大海那么凶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跟她一样哪!她决定填平大海,消除大海这个祸害。于是,她停下来,衔起山中的石子,转身又向大海飞去,将■精卫填海石子丢进那浩瀚无边的大海。她发誓,不填平大海,决不回家。炎帝 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传说炎帝部落早期生活在宝鸡的姜水地区,后来壮大辐射到其他地区,炎帝老年时生活在湖南炎陵,葬于茶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始终在西边的森林和东边的大海之间来回飞行,然后把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海中。它黑色的身影,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显得分外渺小。

每当大海向她示威咆哮的时候,她也毫不示弱地发出它的叫声“精卫、精卫”,声音很凄厉,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只鸟称为“精卫”。精卫用这样的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使海水不再兴风作浪,不再危害人们。

精卫填海在我国远古神话中十分有名,也是最感动人的故事之一。后来,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这则故事还被记载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在民间广为流传。

精卫填海的故事充满了我们祖先想要征服大海、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同时也充满了无尽的伤痛,体现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坚持不懈、无所畏惧的精神,才支撑着我们祖先得以战胜各种困难,度过那艰难万险的年代。

精卫坚韧、顽强的性格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身上,人们常用“精卫填海”来赞扬那些按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精神,同时也赞美那些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并勇往直前的人们。阅读链接传说,精卫填海中的“发鸠山”,是山西长治的发鸠山。发鸠山由3座主峰组成,峰峦叠起,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传说,精卫填海神话中的“东海”是指浊漳河的发源地,就是发鸠山东麓的“四星池”。离发鸠山约10余千米的地方有申村水库。当地有人建议将申村水库改为“精卫湖”旅游公园,借十里碧波和水上风光招徕四方游人,同时发扬光大“精卫填海”的精神,让古老的发鸠山再度焕发它的青春。大羿射九日为民除害

那是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有一年,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和月亮大小差不多的物体,看上去又和太阳一样,把大量热量辐射到地球上,造成大地极度干旱,民不聊生。

于是,人们就把征服自然在当时,生活在东夷地区的夷羿是一个延续了许多年代的部族,这个善射善战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先后涌现出许多英雄,同时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功业。

的意志和愿望,集中在大羿这个人物身上,通过想象转化成为了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并创造出了一个神话故事。■大羿射日塑像■大羿领命射日浮雕

传说在上古时期,天空出现了10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10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10个孩子放在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其中9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作揖 我国古人见面时的一种行礼形式,一般是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作揖礼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礼仪,在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在到人家做客时,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作揖礼。

当黎明需要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10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既美满又幸福,人和动物也能和睦相处。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予他们的一切,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这10个太阳就觉得这样重复实在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认为那样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10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样一来,大地上的生灵可就接受不了了。

10个太阳像10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了人和动物,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成了灰烬。那些在大火中幸存苟活的人和动物,发了疯似的四下流窜,到处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东海 也叫“东中国海”,是指我国东部长江外的大片海域。自古以来至元代时,这片海域都称为东海。明代的《坤舆万国全图》一书中,把这片海域称为大明海。元代和明代以后,这里渐称东海。现代各大国际媒体,皆称此海域为东中国海。

然而河流干枯了,大海也面临干涸,鱼类也都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被烧焦而枯萎,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断绝了,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大羿射日浮雕

这时,出现了一个叫大羿的年轻人,他的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于是,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大羿射日雕塑

大羿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之中,十分不忍心,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射掉那多余的9个太阳,拯救这些黎民百姓,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于是,大羿爬过了99座高山,跨越过了99条大河,穿过了99个峡谷,终于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论文集。这本书21篇,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书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等。

大羿拉开了万斤重的弓弩,搭上千斤重的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个太阳被射落了。紧接着,大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嗖”地一声射去,射落了第二个太阳。

就这样,大羿一支接一支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9个太阳。中了箭的9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被射落了,他们的光和热也随之一点一点地消失,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害怕极了,就按照大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万物贡献光和热。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海边上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证万物生存,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但是,大羿却因为射杀了天帝的9个儿子,也就是那9个危害人间的太阳,受到天帝严厉地惩罚。

后来,这个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直到西汉时,被淮南王刘安记载在《淮南子》一书中。大羿的功业也流芳千古,成为万民仰视的英雄。

传说,大羿射日的故事发生在江苏射阳,相传射阳一名由大羿射日而来。还有说大羿射日所在地在山西屯留三嵕山,山上一直供奉着大羿,当地百姓称大羿为羿神。“大羿射日”的神话,肯定了人在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冲破枷锁,不愿受到奴役重新获得自由的愿望。同时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那种朴素的征服自然的精神。

中华民族特有的这种善良、智慧和勇敢的精神,寄托了人们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它也是一种创造力,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阅读链接我国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都有“后羿”这个名字,一个是神话传说人物,是上古的大羿;另一个是历史人物,是夏代的后羿。据史料记载,历史人物后羿又称“夷羿”,是夏王朝时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有穷国国君,他也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后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夏王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继位。不久,后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夏的国王,是为夏王朝第六任帝王,后被自己的家臣寒浞所杀。伏羲开创中华文明

那是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蒙昧时期。他们睡觉的时候拿石头做枕头,拿绳网做床,在肃杀的秋天里会囤积食物,冬天就待在洞穴里很少出来,就这样生活在天地之间。■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我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是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111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