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6年第11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0:56:37

点击下载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出版社:科幻世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幻世界2016年第11期

科幻世界2016年第11期试读:

科学

科技,迷航在星际间

文/赵洋

2016年9月8日,是《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科幻剧50岁的生日。50年前的这一天,“进取号”飞船首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这部经久不衰的科幻系列,已衍生出十二部电影、上百种包括小说、电视剧、动画、游戏在内的各式文化产品,形成了一个自洽的世界。它有自己的外星语言、文化体系、生存规则,以及天量的粉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星际迷航》的故事和元素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了“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作为科幻作品,其中出现的各式科技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其影响力也远远超出科幻圈。未来消费电子手册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时能在新闻里看到,市场上即将推出有《星际迷航》中三录仪、翻译机、复制机等功能的设备。其实,手机、平板电脑、虚拟现实设备、无接触式医疗、3D打印等成熟技术,都能在《星际迷航》中看到原型。

科幻通过构造未来场景,营造了新技术的舞台。翻盖手机就是一例。通信器翻开盖子后要像对讲机一样转动旋钮调整频段,这个道具在《星际迷航:原初》中出现频率极高。40年后,翻盖手机果然大行其道。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中心主管马丁·库珀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计了第一部手机,他将自己的发明灵感归功于科幻剧《星际迷航》里的通信器。库珀说:“对我们来说,那并不是白日梦,而是一个奋斗目标。”由此可见《星际迷航》道具设计的魅力。

微软开发的虚拟头戴式企业号设备HoloLens的命名,也是向《星际迷航》中的全息甲板(holodeck)致敬。至于用来监测放射性读数、化学污染、生命迹象的三录仪,在污染防不胜防的当代,谁不想拥有一台?

思想行者凯文·凯利曾指出,“技术如何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只有一个方法:通过给每个人提供机会。”通过大批量生产,廉价而且容易上手的消费电子设备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在手的乐趣。《星际迷航》对这类微型电子设备在电视屏幕上的大规模集中呈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普及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微型电子设备的大量涌现,与历史上的福特T型车和苹果2电脑一样,普及了原本属于小众玩家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星际迷航》堪称一部影像版的《未来消费电子手册》。

虽然许多在《星际迷航》中首次出现的技术已经成为现实,但“光波传送系统”仰赖的瞬间转移技术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因为它不但违反物理规律、超越自然的极限,更会引发难解的社会问题。如果你非要达成瞬移,不妨先来看看要面临的这些挑战,包括:海量信息的存储、冲击波……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另一个你”?瞬间转移的技术问题《星际迷航》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经典镜头:主角史波克进入“光波传送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体渐渐淡化,直至消失;与此同时,在遥远地方的接收装置里,这个角色毫发无缺地冒出来,还保持着被传送时的表情和动作。

20世纪60年代,编剧吉恩·罗登贝瑞创作《星际迷航》电视剧时曾经考虑:“从行星轨道降落到行星上,如果乘坐飞船着陆,会占用电视剧中太多的时间,我们必须想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到一种把人分解后再组合的方法,即“瞬间转移”,这个过程在片中只需要5秒钟。可以想见,如果瞬间转移技术在现实中真的出现,将堪称交通工具的革命。想象一下,在磁悬浮列车和喷气式飞机的时代,谁还会选择乘牛车长途旅行呢?同样,如果未来真有瞬间转移系统,那些宇航员为什么还要费力乘飞船上太空,瞬间转移到另一个星球不就万事大吉了吗?海量信息存在哪里?“瞬间转移”的科学基础是有的,1997年,奥地利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实现光子的瞬间移动。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实验,成功地把一个光子的任意极化态完整地传输到另一个光子上,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该小组利用多瑙河底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态隐形传输距离延长到600米。

但是,由原子组成的人可不比单个的光子。要转移一个人,务必要保证组成人体的每个部分都在正确的位置上。对物理学家来说,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转移海量的原子,并保证每个原子都在合适的位置上”。不幸的是,构成一个人的原子数高达1028个。为了保证传输过去还是本人,需预先测定每个原子所在的位置——而每个原子至少需要三个维度的坐标——还要知道电子占有的能量位、原子之间的结合强度和分子的运动状态等附加信息。这样算来,要存储所有这些信息,每个原子就大约需要1千字节,一个人的信息量就有1028千字节——为了对这个天文数字有些感性认识,让我们用天文单位来衡量它:如果把这些信息储存进普通的500G台式机硬盘,再把这些硬盘一块一块摞起来,我们将看到一条长达70光年的硬盘长城——相当于地球到织女星距离的三倍……我想,《星际迷航》的编剧可能忘记在“进取号”上开辟专门的舱室装载这些硬盘了。冲击波出没,注意!

好吧,我们假设摩尔定律(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一直在发挥作用,未来电脑的存储器已经可以轻松存入这么些信息,但把船员转移回飞船,还是有可能发生毁灭性的爆炸。

想想看,原本空无一物的“转移室”瞬间多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然要排开它占有空间原有的空气,这就形成了可怕的冲击波。之所以说“可怕”,是因为普通炸药的爆炸冲击波传播速度一般在2000~9000米/每秒之间。由于物体“瞬间”出现,那么物体排开空气的速度将是无穷大!由于反应速度太快,瞬间释放出的能量来不及散失而高度集中,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说起来,避免“进取号”内爆的唯一办法是将“转移室”抽成真空,船员要穿起宇航服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但在影片中,那些通过瞬间转移技术旅行的船员并没有穿宇航服——或许他们也忘了。违背测不准原理

其实,“瞬间转移”真正挑战的是宇宙的极限。根据剧情,它能将人体或物质分解为海量的量子,并将这些量子传送到终点后依照原样组合起来。这就违反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被测量得越准确,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状态,更不用说组成人体的那么多粒子了。因此,电视剧版《星际迷航》虚构了一种“海森堡补偿器”来回避其对测不准原理的违背。

套用《星际迷航》中的格言:瞬间转移是一个“前人所未至的领域”,风险与机遇并存。而且由于理论和技术的限制,这很可能将是一个“无人能至的领域”。伦理困境

即便在技术上得以实现,“瞬间转移”还要面临纠结成一团乱麻的伦理问题。“瞬间转移”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依照信息复制物体”和“依照信息还原物体”。可不要小看“复制”和“还原”之间的微妙差异,它们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一旦用于活人的传送,两种方式的棘手程度则难分伯仲。“依照信息复制物体”即把位于A点的人体信息传递到B点,然后在B点根据这些信息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人。这时就出现了问题:位于A点的人依然存在,如何对待这个活生生的人?消灭他/她,于情于法都不合理;让他/她继续存活,则在宇宙中同时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他的财产、权利、社会关系……该如何分享?“依照信息还原物体”,是指位于A点的人体物质被全部转化为量子化信息,将这些信息发送到B点后再进行人体的精确还原。这里的重点在于“转化”。物质转化量子态的过程,也就消灭了人体的实物化存在。组成人体的所有粒子被拆散,发到B点的接收端后再重新组装,其过程类似于先用碎纸机把写有文字的纸张粉碎,然后根据纸张、油墨的化学组成以及每个碎片的相对位置关系,再复原出一张与原来的纸一模一样的新纸来,上面的文字、纸的质地、油墨的浓度等丝毫没有改变。这种“异地还原”的传送效果,类似于《机器猫》中的“任意门”或在科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虫洞”。

乍看起来,“还原式”的瞬间转移技术免除了两个互为镜像的活人共同存在的尴尬,仿佛更具优越性(这也是《星际迷航》里采用的方式)。

其实不然。传递信息存在风险:如果数据流出现丢失、中断、干扰怎么办?没有人希望经过瞬间转移后少了点什么身体零件。如果因为失误或者敌方破坏,在其中加入“病毒”数据,难免不“还原”出一个身体或精神与原型迥异的怪物。如此迅捷但危险的旅程,恐怕只有大无畏的星舰队员才敢尝试吧。

话说回来,假如瞬间转移技术真的跨越了各种技术障碍,得到广泛应用,那么,“人体冷冻”之类的技术也可以休矣。

瞬间转移的前提是能够扫描出人体的全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复制人体及其精神。这样任何人都可以不断给自己“存盘”。万一遇到重伤、意外死亡等不幸事件,就可以重新“读取进度”,根据原有信息复制一个原来的自己出来。也许人人都愿意过这样“纠错性”

很强的生活:感情失败,没关系,消灭自己再还原一个未坠入爱河的我;债台高筑,消灭自己再复制一个尚未举债的我……甚至有人只是为了尝试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就不断自杀并复活自己。然而,如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克隆人只多不少。现实扭曲力场“现实扭曲力场”的概念来源于《星际迷航》,特指外星人通过精神力量建造了新世界。编剧在《星际迷航》中幻想出来的未来科技,日益引起科学界的关注,该剧集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现实扭曲力场,不断影响着新科技的研发。

比如,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航空物理研究中心,NASA、波音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正在协力研发核聚变脉冲火箭发动机。虽然不是曲速引擎,但它能比现有技术极大的提升航天器飞行速度。该中心科学家预计到2030年,脉冲核聚变引擎会成为现实。它能在不到六星期的时间里把飞船从地球送到火星。他们选择的聚变燃料是氘和锂-6晶体。技术发言人罗斯·考特说:“我们使用二锂晶体”。二锂晶体,听起来太棒了。

在《星际迷航》中,“进取号”上正物质和反物质的湮灭反应过于强烈,所以未来人类用他们所知的唯一不与反物质反应的正物质“二锂晶体”加以控制。这就像用重水和石墨控制核裂变一样,编剧吉恩·罗登贝瑞的灵感就来源于此。

2012年,纽约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研发出一项具有科幻色彩的新技术,用光束将粒子移动到光束的源头。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牵引波束。“进取号”飞船的船员经常利用牵引波束拯救陷入危难的友好飞船或者捕获敌方飞船。但目前科学家所能做的,只是利用基于激光的“镊子”型装置在二维尺度下将粒子拖拽微小的距离。研究中,他们利用这项技术让悬浮在水中的微小硅球移动30微米。当然,这种波束还不足以捕获一艘太空战舰,但它提供了一种将科幻变成现实的可能。NASA已表示对该研究产生兴趣。

2013年,英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防护罩,目的是保护飞船和宇航员免遭有害的宇宙辐射侵袭。他们计划在飞船周围打造一个防护罩,模拟地球上的磁场,对飞船以及宇航员进行保护。这个防护罩被他们称为“迷你磁气圈”,其灵感来源正是“进取号”的能量护盾。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指出:《星际迷航》这样的科幻电影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有着严肃的目的,那就是要丰富人们的想象力。我们可能不敢大胆到前人未到过的地方去,但至少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探索人类精神对未来科学的发展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科幻作品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的最著名例子是NASA建造出第一架航天飞机后,应公众要求将其命名为《星际迷航》中飞船的名:“进取号”。

今天的科学幻想往往成为明天的科学现实。构成《星际迷航》基础的各式科技确实值得我们探索。如果仅仅将视野局限在地球上,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又该从何谈起呢?【责任编辑:杨枫】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播撒科学种子——在2016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6年9月8日)李源潮

2016中国科幻大会今天开幕了。首先,我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科普科幻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普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上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科幻承载着科技的未来和希望,科普科幻工作者肩负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借这个机会,我给大家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普先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普科幻要先行。19世纪,英法科幻作家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作品,展望了工业革命的未来和方向。20世纪后,月球领袖麦克、阿西莫夫机器人、超人等科幻人物成为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标志。20世纪80、90年代,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科幻动漫风靡一时,体现了日本科技赶超的成就和象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地球到火星》《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豹人》《红色海洋》等科普科幻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探究科学奥秘,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强国梦。当前,我们正在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进军,科普科幻事业必须加快跨越追赶,创作更多视野宽阔、富有前瞻性的科普科幻作品。当代科普科幻工作者已经做了很有成绩的工作,比如,陆川同志导演的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讲述了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等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成长故事,吸引了亿万观众;刘慈欣同志创作的《三体》很有科学想象力,比如引力波天线、曲率驱动星际旅行、质子多维结构,给读者带来无限畅想。希望广大科普科幻工作者紧盯科技前沿,大胆创新创意,争当科技创新的先觉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先行者。

第二,希望大家成为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星星之火。好的科普科幻作品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让青少年在快意的精神享受中培养科学兴趣、激发科学想象、启迪科学创意,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追求科学的远大志向。西科斯基小时候最爱听妈妈讲凡尔纳的科幻故事,最吸引他的是一架神奇的直上直下飞行器,他十二岁时就用橡皮筋做了小飞机,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航空动力学家,五十岁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直升机。前不久,我在上海观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儿童科幻画展,发现孩子们虽小,作品却很有想象力。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科学的未来。希望广大科普科幻工作者用科学星星之火,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火炬,引领他们成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栋梁之才。

第三,希望大家成为繁荣中国特色科普科幻事业的创新力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普科幻还有不少短板亟待突破。一是科普科幻作品总量少,精品更少。目前我国科普图书约占图书出版总量的2%,去年国产科幻电影仅有10部。二是科普科幻手段相对传统,不少还是板报式、纸媒体,赶不上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三是科普科幻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幻大片、科幻游戏、科幻动漫主要还是欧美日韩开发的。现在人民群众的科普科幻需求十分强烈,“长征七号”发射成功,第二天海南文昌的航天科普馆就排起了长队。希望广大科普科幻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科幻作品。这里我强调两点:一要让科普科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人类已进入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网络移动化的时代,正在向互联网智能化方向发展,科普科幻也要加快信息化升级。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建成不到一年,访问量已近50亿人次。二要让科普科幻插上产业化的翅膀。科普科幻是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普科幻图书、影视、动漫、游戏、创客空间等大有发展潜力,希望能拍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展现中国想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幻影视作品。

中国科协和各级科协组织要把创新科普科幻作为科协改革的大事来抓,发现培养科普科幻人才,支持科幻创作,动员社会力量促进中国科普科幻事业繁荣发展。

中国已经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起点上。希望广大科普科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奇思妙想描绘科技未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阅文杯·第2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揭晓

文_本刊编辑部

2016年9月8日,由科幻世界杂志社主办、微像文化协办的阅文杯·第2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隆重颁发。

今年正值银河奖诞生三十周年,卅年耕耘,心照汗青。历史与传承、理想与坚守是此次银河奖典礼的关键词。几代科幻人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如今的繁花盛锦,“30”这个数字,在这里有了最特别的意义。

银河天际流,宛转三千曲。2015年的“银河奖征文”,佳作甚多,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原创科幻小说不断涌现,精彩纷呈。在2015年所发表的56篇(含增刊)科幻小说中,广受好评的佳作很多,所以获奖篇目的敲定颇费踌躇。由于优秀中篇众多,“最佳中篇小说奖”的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张冉的《太阳坠落之时》和江波的《机器之道》,都广受读者好评,精彩的故事与感人的情怀,令人难忘,最后“最佳中篇小说奖”由他们共同获得。《太阳坠落之时》再次展现了张冉以文艺小说的艺术经验提升、改造通俗科幻故事的能力,将一个精彩激烈的惊险故事讲得细节丰满、生动可感。《机器之道》则看得读者荡气回肠,故事中那些比人更有人性的机器人舍死忘生的种种壮举,带给读者极强的感染力。而其他中篇也有不俗表现,尤其以索何夫的《二人谋事》和顾适的《嵌合体》令读者印象深刻。中篇原创科幻小说的日益成熟精彩,显示出中国科幻作者日益强大的叙事能力,这对突破科幻小说“点子文学”的窠臼意义重大。

2015年最大的亮点是犬儒小姐的出现。银河奖以前没有发现过能够创作优秀科幻中篇的高中生(2016年发表的《电魂》是她在高考之前就送到编辑部的)。校园之星栏目确实经常收到中学生的中篇来稿,但都很不成熟,可读性大成问题。像《应许之子》这样一气呵成,结构紧凑,读后令人意犹未尽,叙事成熟老练的优秀小说,即便在成人科幻作品中都不多见。特别是她已经发表的两篇精彩的科幻小说,还只是她正在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神诞》的一部分。这样的玩法,需要极强的结构掌控能力,犬儒小姐的写作天赋,确实不多见,2015年的新人奖颁给她,也是必然。令人欣喜的是,她这样的“九五后”科幻作者,正在不断涌现,这是当前中国科幻最鼓舞人心的现象。雏鹰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若能新人辈出,繁荣终会实现。

犬儒小姐的收获还不止于此。2015年的“最佳短篇小说奖”,她就占据一席。正是由于《应许之子》与《电魂》的成熟与优秀,才使她力夺“最佳新人奖”,足见《应许之子》的实力。夏笳的《晚安,忧郁》则以老练的叙事和感人的文字证明了老作者的实力。陈楸帆的《巴鳞》则开创了银河奖的记录,首次以非《科幻世界》首发作品夺取“最佳短篇小说奖”,除证明了陈楸帆的写作实力,也凸显出银河奖的眼界与开拓意识。

2015年的原创科幻长篇比之前有进步,出现了《天年》这样的销量与影响力令人注目的力作。鉴于《天年》在2015年非常明显的优势,第27届银河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自然花落何夕之手。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阅历与积累,对写作天赋的要求也远高于中短篇,最能考验一国科幻文艺的实力。衷心期待有志之士囊萤映雪,佳作频出,充实我国科幻书库,光大科幻文艺门庭。

值此银河奖三十周年大庆,为褒奖创业开拓之功,彰显科幻精神火焰,特颁发“特别功勋奖”给银河奖的创办者杨潇、谭楷。当初中国科幻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寒流,几乎彻底熄灭之时,是他们挺身而出,为中国科幻保留下了一星火苗。在中国科幻落入最低谷的那些岁月,他们逆流奋击,始终对中国科幻一往情深,个人不求闻达。没有他们当年的努力与坚持,就不会有现在银河奖的辉煌。吾辈当倾心学习他们的坚韧与深情,这些优秀品质,对中国科幻事业而言甚至比才华更为宝贵。

银河奖至此已是三十华诞,三十年风风雨雨,终于发展壮大,硕果累累。愿银河奖影响力越来越强,稳步前行,再创辉煌。第2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奖名单最佳长篇小说奖《天年》 何夕最佳中篇小说奖《太阳坠落之时》 张冉《机器之道》 江波最佳短篇小说奖《应许之子》 犬儒小姐《晚安,忧郁》 夏笳《巴鳞》 陈楸帆最佳新人奖犬儒小姐最佳编辑奖宋齐 李克勤最佳原创图书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最佳引进图书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里尼亚加》译林出版社 《火星救援》最佳相关图书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体〉中的物理学》最佳美术奖鲨鱼丹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

【美】格雷格·贝尔最佳翻译奖孙加特别贡献奖谭楷杨潇最佳科幻游戏《雷霆战机》 腾讯最佳长篇小说奖 《天年》何夕颁奖词:何夕在《天年》中以挥洒自如的行文与大匠运斤的写作技巧,将缕缕线索交织成层层递进、悬念迭出的情节云雾,辅以令人难辨虚实的描述,密集于书中的天文、物理、数学、哲学、地质、宗教知识,以及“念天地之悠悠”的宇宙情怀,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宇宙尺度、亿万年华的宏大叙事。最佳中篇小说奖 《太阳坠落之时》 张冉颁奖词:高潮迭起,张弛有度的情节把控,生动翔实的细节描写,环环相扣层层展开的悬念,营造出令人窒息的紧张刺激之感。作者叙事能力娴熟老练,多线叙事从容自如,各个视角的叙述交替展开,时间顺序紧密相接,天衣无缝,令人击节。最佳中篇小说奖 《机器之道》 江波颁奖词:小说以人类与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各势力间的连天烽火为叙事舞台,着眼于未来世界中人与机器人的模糊界限,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人性本质的哲思。在争夺仅存的“自然人”的激烈战争中,人机难分的智慧个体为了“救救人类”而做出的种种壮举,深刻反映了人与人工智能彼此关系的复杂度与丰富性,充分展现了人类与人性的困境与希望。最佳短篇小说奖 《应许之子》 犬儒小姐颁奖词:《应许之子》是一篇令人对“九五后”刮目相看的惊险科幻,作者在文中展现出了与高中生年龄极不相称的高强叙事能力,以及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成熟心智。主角“黑猫”的高明谋略与处处算到的狡诈,令人叹服作者的智慧。小说毫不拖泥带水,故事节奏明快紧张,丝丝入扣,带给读者意犹未尽的阅读快感,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充分展示了对情节的强大掌控能力。最佳短篇小说奖 《晚安,忧郁》 夏笳颁奖词:一篇沉郁而不乏深度的作品。优雅节制的叙事技巧,简洁而富有感情的语言,精准生动的细节,书写着图灵测试与抑郁症的忧郁故事。小说展现出一种迂回萦绕的语言美感,用飞扬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真实与虚构互相交织、离奇而充满诗意的文本世界。最佳短篇小说奖 《巴鳞》 陈楸帆颁奖词:他的文字精微而沧桑,他的故事内敛而热烈。小说以主人公与他的玩偶“巴鳞”——一个类人而又非人的生物之间的故事,将普通人物和情节置放于怪诞的环境中,引发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哲学探讨,让小说充满了非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强烈的自我风格使其在众多科幻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佳新人奖 犬儒小姐颁奖词:犬儒小姐以两篇行云流水的新人新作,让资深科幻编辑拍案叫绝;她以构思精妙的情节布局展现出强大的结构掌控能力;她年纪虽小,却能老道圆熟地在作品展现科幻故事所必需的丰富信息与科技细节,而她对类型小说创作规律的把握更让人对她未来的创作充满期待。最佳编辑奖 宋齐颁奖词:宋齐是一位甘居幕后的耕作者,也是科幻世界图书出版最可靠的支持者,他十年如一日地耕耘于科幻出版事业,为无数经典夯实通往读者的科幻之路。“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近百本读者喜爱的书中浸透着他的智慧与汗水。最佳编辑奖 李克勤颁奖词:正是由于翻译们的巨大努力,人们才得以毫无阻碍地观赏世界文学的璀璨星空;正是由于编辑们的巨大付出,人们才得以在阅读时享受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而李克勤身兼翻译与编辑的双重身份,在科幻世界十余年,埋首案牍,为中国读者建立起了一座与世界各国科幻作家沟通的桥梁,以极为优秀的双语能力,实现在语言和风格上对原著忠实的精准把控。银河奖将今年最佳编辑奖授予一位英文编辑,以嘉奖其沟通引进、甘当桥梁的巨大贡献。最佳原创图书奖 《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颁奖词:这一套中短篇科幻小说集,虽然不是厚重激烈的史诗吟唱,却如一串用时间串起的珍珠,每一颗都散发出独一无二的瑰丽。它既是刘慈欣科幻创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刘的成长发展之路;也是银河奖空前传奇的完美展现,在想象力的高度与内涵的深度上,堪称时代标杆。最佳引进图书奖 《基里尼亚加》颁奖词:这本小说集基于文明发展与传统延续展开探讨,并在两者间构筑了难以调和的冲突。科幻背景虽不耀眼炫目,却增强了文化认同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张力。读者即便不能认同角色的价值观念,也会为其情感深深动容。作家用看似平淡却环环相扣的叙述,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植入未来太空背景,科幻所独有的魅力光辉就此绽放。最佳引进图书奖 《火星救援》颁奖词:《火星救援》虽为科幻小说,却用有如纪实文学的写作手法,逼真地演绎出了一部被遗忘于其他星球上的人绝处求生、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太空传奇。作为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贯穿全书,主角虽险象环生,命悬一线,却始终怀抱坚韧不拔的精神火焰,诙谐幽默的文笔透出对宇宙和未来的罕见的乐观与豁达,质朴而感人的故事中饱含人类宝贵的探险精神和进取之心!最佳相关图书奖 《〈三体〉中的物理学》颁奖词:科幻小说并非一定要直接科普,但它为科普提供素材、场景和最重要的兴趣。作者李淼身为知名科学家,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中大胆以广为人知的科幻经典为切入点,投身科普创作事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系统准确的分析,将小说中震天骇地的奇特想象进行解构甚至颠覆,并在这种解构和颠覆中普及大量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领域的知识,既大大延伸了科幻小说的意义与深度,又为读者奉献了一席科学知识的盛宴,充分体现出了科幻与科普相互提携、共同进步的“袍泽之谊”。最佳美术奖 鲨鱼丹颁奖词:寰宇做画布,星舰为椽笔,妙笔绘奇观,丹青展星魂。他的科幻美术作品,华丽炫目,飘逸潇洒,犹如出神入化的织梦匠师,将科幻作家信马由缰的瑰丽想象化为具象的奇美画面,灵动画面尽呈银河史诗传奇,曼妙笔端绽放宇宙文明之花。最佳科幻游戏奖 《雷霆战机》颁奖词:曾经有一位科幻作家表示,游戏可能是一种未来的文艺形态,或许正是给予这种理念进行的探索,他担任了这款游戏的世界观架构师。《雷霆战机》是一款由腾讯游戏独家代理的、掀起全世界玩家征战星际热潮的空战科幻手游,它继承了经典飞行射击游戏的爽快体验,上线两年多以来,累计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1.5亿,最高每日在线人数超过1700万。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 【美】格雷格·贝尔颁奖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