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鼓励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鼓励的家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6:12:57

点击下载

作者:山文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没有鼓励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鼓励的家长

没有鼓励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鼓励的家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没有鼓励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鼓励的家长作者:山文排版:KingStar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出版时间:2017-11-20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招孩子,不要紧,试试看1.孩子,试试看“孩子,别害怕,试试看,说不定你会做得很好呢,先试一试,就算失败了也不要紧。”

现代父母虽然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但是却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和“一定要……”并不善于用“试试看”三个字。通常,家长们习惯用命令的口吻,而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有时非但不鼓励,反而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一口回绝,并不多加思考,只能说,这种父母的做法非常不明智,把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白白毁掉了,还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当不会洗碗的孩子总想跃跃欲试时,别对他说:“不行!你会打烂碗的!”而是给他一个盆,放上几只碗,让他洗个够;当不会扫地的孩子总来抢你的扫把时,别简单地拒绝:“去去去!越帮越忙!”而是给他一个小扫把,让他扫个够,即使他真的把地扫得一团糟,也不必太计较,在赞扬了他“真能干,会帮妈妈扫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地面收拾干净;孩子要吃辣椒,不用担心他被辣着,尝试一次后他自然会选择以后还要不要吃;孩子去摸菠萝,用不着告诉他上面有刺,只是在他大喊疼痛的时候对他说:“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和顾虑,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父母说一句“试试看嘛!”会让他轻松不少。至少让他明白,结果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过程。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可能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能够慢慢消除。

时常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建立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那样只能给他更大的压力。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尽管孩子做得并不好,作为父母,你应该对孩子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做父母的,不要吝惜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试试看”三个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和“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孩子是能够从父母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来的。这三层意思,一是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二是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三是表明了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毫无心理压力,而且兴致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循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父母的作用巨大,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和能力都是相差不多的,所以还是看父母如何正确引导了,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一样,在受到朋友鼓励和支持的时候,自己不仅做事情有热情,而且还非常开心,所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孩子做得好坏与否已不是最主要的。在生活中,要让孩子有机会尝试、锻炼。我们要相信孩子,在行动中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生活环境的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同龄的孩子在学习能力、生活自理上就会存在差异。看到孩子表现突出,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叫好,看到孩子能力偏差时,也不要灰心和指责,而同样要用恰如其分的话语鼓励孩子。

例如:让孩子发碗、发勺或唱歌讲故事时,有时可以用“激将法”。对孩子说:“这件事你可能不会。”当孩子反驳说:“我会!”家长要顺势说:“试试看,好让我相信。”孩子们被激得积极性很高,做事既主动又认真。就连平时能力差的幼儿,也高兴的表现自己,能力明显提高得快。

对孩子要耐心,新的技能要教给孩子,教了方法之后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对胆小、依赖性强的孩子,要鼓励孩子“试试看”,或用激将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同时,家长要耐下心来,具体的去指导孩子。在家里,可以陪孩子一起画画,可以和孩子比赛穿衣,还可以一起听故事、弹钢琴。在指导孩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能,切忌一切包办代替。2.孩子,错了没关系

要告诉孩子,错了没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敢于尝试。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这个做家长的在工作上出了一点差错,领导对你大发脾气,把你臭骂一顿,你会是什么心情?要是领导并没有过于指责,而是给你机会去改正错误,挽回损失,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对此有切身的体会,那么,请不要为难你的孩子,请你也给孩子一次机会,请你学会对孩子说:“错了没关系。”“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件小事,妈妈知道你是无心的。”“错了没关系,下次别再犯就行了。”这样简单的话,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激励孩子。

人的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总结出了这个道理。然而,大人们往往用它来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来原谅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则”,为什么大人们常常偏袒自己,而对孩子那么苛刻呢?这太不公平了吧?“我早就说过你做不来的,看看,现在吃到苦头了吧?”“你为什么老是犯错误?就不能聪明一回吗?”父母们最会这样责骂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错,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具体怎么回事,斥责的话就说出口了。孩子难道就愿意犯错误吗?其实,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错误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只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使是有把握的事,孩子也不敢去尝试了。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稳妥,不犯错,可是他们又不能接受孩子通过“试错法”去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而是在一边泼冷水,甚至说风凉话,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家长要学会以宽容之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过分的宽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该宽容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过于苛刻。

孩子做错了事,你一句“错了没关系”,会让他心里轻松很多。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心生感激,他会努力去改正错误来作为对这种宽容的回报。此时,你也是给了他改过并获取成功的勇气。孩子不是木头啊,他懂得感情的回报。

不过,仅仅是一句“错了没关系”还是不够的。宽容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它也有个度。在你谅解了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错了,该如何去改正。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没有关系,但必须了解犯错的原因,并且及时改正。这样,孩子就会在尝试中改正,在鼓励中成长。

也许有的父母担心这种宽容会让孩子无所顾忌而犯更多的错误。其实,一个孩子怎么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逐渐地告诉孩子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错再来告诉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宽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错误,那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教育不当了。3.孩子,你能行“总有一天你能学好的,妈妈相信你。”“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好吧,你来试试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做父母的,内心里都有一个潜意识,觉得孩子小,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对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让孩子去尝试他没做过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么,家长就说“你怎么行”之类的话。“妈妈,让我来切菜吧。”“爸爸,我出去买东西吧。”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类似的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示反对,开口就说:“你太小了,做不了。”因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难以做好,父母要花许多时间来指导,还要替他们收拾烂摊子。同时,也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样想,的确没错,但是经常如此,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想过吗?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话能造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道理了。试想,当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不行的”、“你做不好”这类的话,孩子本来潜在的能力或许就从此被遏制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到最后,孩子自己很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了。”长期下去,他会慢慢对事物失去兴趣,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的“什么也不会做”了。

还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远都是难以捉摸的。有时,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会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这比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尝试更危险。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畏首畏尾的人吗?

如果不,那么就别吝啬你的鼓励和赏识。

教育理论上,有一种赏识教育。父母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样的话应该经常说:“孩子,你能行的,妈妈相信你。”“好吧,爸爸让你来,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不妨给他机会去尝试。当然了,也许某些事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诉孩子做事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在一旁静静观察,就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静,并且做个绝对的“局外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这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没做好事情时,给他泼冷水,说“我就说过你做不了”这样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帮他找原因,鼓励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中,的确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便是你对孩子不吝鼓励的结果。

赏识和信任,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潜能得到发挥的契机。你试试就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对孩子的赏识要发自内心。

很显然,并不只是对孩子说句“你能行”就算是对孩子的赏识。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看法。说得简单些,它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的长处却视而不见?

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

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怎么才叫发自内心的赏识?就是你对孩子说“你能行”的时候。

永远学不会对孩子放手的父母,不仅自己累,还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记得让孩子试试看,你将会看到孩子成长的飞跃。

家长,让我们放开双手,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地崭露才能吧!第二招最直接的鼓励:让孩子把话说完1.听听孩子的话

生活中,孩子会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时,由于年龄小,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说话有些词不达意,或者孩子出于某方面的顾虑,不能直截了当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时,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一份调查显示:70%~80%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

有时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4岁的儿子陪着她的父亲一道去春游。儿子口渴了,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要儿子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儿子将苹果拿到手后,在上面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样,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担心父亲怪罪自己平时没将孩子管教好。“妈妈!”儿子有话要说,看见妈妈狠狠地瞪着自己,于是将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外公知道孩子这样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笑容满面地问道:“乖孙子,告诉外公,你为什么将两个苹果都要咬上一口?”

孩子两只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闪忽闪着,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外公笑得更欢了。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既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自豪,又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

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让人把话讲完,实质上就是一个调查过程。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最为美丽的真相,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细致、严谨、豁达、大度的人生风采。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1)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

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2)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孩子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3)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

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2.让孩子把话说完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要耐心当好孩子的听众。听和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耐心的听众才会有健谈的孩子。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都要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家长很喜欢听他说话,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我们在向别人倾诉心声的时候,在诉说委屈的时候,不是也不愿意让别人打断自己的话吗?不是更不愿不等我们说完,人家就批评指责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也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孩子情绪偏激的时候,你更要耐心听完他想说的所有的话。你觉得当时难以说服他,不妨先努力找出他的话中有道理的部分,并给予肯定。对没道理的话,你可以说:“让妈妈再想想。”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了,说不定他就会认识到自己错了;没认识到,你再怎么谈自己的看法也没用。这样做孩子会从心里更爱你。

父母若能打开孩子心灵的锁,那么,孩子最愿为之敞开心灵之门的第一人,肯定仍然是父母。

在孩子漫无边际的讲述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孩子的辩解中,父母可以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便于说服教育。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父母千万不要只顾自己说话。

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沟通困难,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说话,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还不耐烦。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要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孩子跟朋友说话,对方常能耐心听他把话说完,还会赞同他的意见;而父母却总在听孩子说第一句话时便急不可待地训斥孩子,甚至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孩子不对,根本没让孩子把话说完。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不肯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等于拿到了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着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谈得上心理健康,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第三招让孩子大声说话1.孩子天生爱说话

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一个人最内在最强烈的冲动,它是如何被压制和被剥夺的呢?我们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说话权利的呢?

我们知道,小孩子天生爱说话,而且无所顾忌,然而,对孩子们的唠叨,大人们很少有耐心倾听,更谈不上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赏,相反,倒经常是漠视、讥笑甚至训斥。入学以后,孩子的言语表达更是被强行纳入成人的语法系统。他们的各种奇怪念头和不合常规的言行不断地被纠正。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禁令的文化:不许大声说话,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做小动作,不许开小差,不许看这种书,不许做这样那样的事……这些禁令是通过话语霸权、温和的暴力、耳提面命的说教等等方式灌输给孩子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不动声色之中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力。尽管他们还在说话,但却说着同样的话;他们还在交往,但不是真情实意的交融;他们才十多岁,但已经暮气沉沉,老态龙钟……“大声讲话法”是塑造孩子强者心理素质的方法。要使孩子逐步提高自己讲话的声音,从小鼓励他敢于大声讲话。

告诉孩子,讲话一定不要自私,一定要让声音到达对方的耳朵。你讲话的目的是把你的意思告诉对方,可是你够不着对方的耳朵,就等于什么也没说。声音达到对方的耳朵,意思才能进入对方的心中。

说话是一个人的天性,“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让孩子说,不仅要敢说,会说,还要说好。家长的责任就是解放孩子,完善孩子的个性与人格。因此,让孩子说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培养孩子大声说话要从小开始,家长教育孩子说真话,与孩子平等交流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最重要的一环。

人常说理直气壮,有理了,自然气势就盛,说话声音就大,那是一种自信。没理了,自然就矮人一等,讲话声音也小,那是一种怯弱。孩子回答问题也是一样,学会了,有把握了,就敢大声地阐释,偷懒了,走私了,开小差了,没学会,就没把握,自己对答案本身就犹犹豫豫,又怎么敢大声说出去呢?

让孩子大声说话,就是给孩子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容易成功。大声说话也就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是孩子有思想、有见地的标志。

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中总有几个默默无语的,但这些孩子有的在家里是活泼的,甚至有些调皮。为什么一到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就变样了呢?

经心理专家分析,孩子变了样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城里的孩子又大多住在高楼,缺少玩伴。(2)父母工作太忙,疏于与孩子交流。(3)隔代抚养时,长辈出于安全的考虑,过于保护,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4)部分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过于严厉,在他们频繁的训斥声中,孩子渐渐失去了跟人交流和沟通的自信。

怎样改变这类孩子?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培训中心,在那里,我们看到因为不敢与人交往而来到这里的孩子们在大声朗诵着:“当众说话不害怕,我有想法就表达。今天丢脸不算啥,将来敢说顶呱呱。不怕不怕就不怕。”专家介绍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对孩子进行放松训练,然后通过连续鼓励,唱祝福歌,赞美他人,双目对视,上街卖报等活动,由简到难,一点一点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2.如何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增加自信(1)让孩子先交一个朋友。

孩子时常会产生“希望有一大群朋友”、“希望自己受大家欢迎”的欲望。当孩子拥有大量朋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往往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相反,孩子没有一个朋友,在集体中像一个陌生人一样,沉默寡言就不可避免。这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去交朋友,或与老师商量一下,尽快让孩子交上一个朋友。(2)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如参与接待客人,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对自己建立自信心;在招待朋友的聚餐会上,让孩子表演一下拿手好戏,使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3)日常生活中,家长多与孩子进行幽默的对话与鼓励。

家长的幽默激励往往能使孩子产生精神上的信赖和充实感,增加与外人接触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处世态度,使孩子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4)干家务活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应鼓励孩子帮助大人干活,如每天带孩子去采购东西,让孩子自己挑选,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与成熟感。

让孩子干家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制定一个切合孩子能力的标准。要避免总想自己去做,或者“重新做一遍”,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没能力、不中用,而失去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②不要用钱引诱孩子干活。孩子干完活给他们的评价是对他们笑一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太好了”、“比上次强多了”。孩子做应该做的事就给钱,不仅有收买的意思,而且也暗示这项工作本身毫无意义。

③不要让孩子过于劳累。干活太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妨碍孩子的成长,并使孩子品尝不到劳动的乐趣而厌恶劳动。

④不能把劳动作为奖惩孩子的一种手段,要培养孩子劳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5)多带孩子到自然界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极大。可以带孩子到森林去,沐浴和风,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到原野和海滨去,让孩子在草丛中观察野花和小虫,在海滩上拾贝壳,捉螃蟹,做各种游戏,以增长见识,开阔心胸。(6)适时举行家庭表演比赛。

让孩子在全家人面前大声唱歌、朗诵、表演等,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请让孩子大声说!虽然孩子有时会乱说话,但是大人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予以制止、呵斥。所谓的“引导”,千万不要变成变相的扼杀,要平等的对待,才会让孩子信服。

家长们要在表达问题上找到提高孩子积极性的突破口,要生动、敏锐、中肯、适度地牵引,让孩子的积极性燃烧起来。

给孩子自由,给他们“犯错误”的自由,给他们反抗既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自由,给他们对一切被视为神圣的东西进行“亵渎”和“冒犯”的自由。历史上的任何进步都是基于这种“亵渎”和“冒犯”,正是这种被视为“邪恶”的冒犯行为给那些已经僵死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带来生机和活力。

让孩子大声喊叫,有时对孩子是一种宣泄和需求。教育孩子要动静交替,在室内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孩子心情高涨时,为什么不能大声地唱一唱,笑一笑呢?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呼吸;给孩子一片空阔的天空,让他们飞翔,不要压抑他们的情感,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讲,让他们开怀地笑,让他们大胆地想……

面对众人,张开嘴巴,说!让孩子说出他的快乐与痛苦,说出他的愤怒和不满,说出他的感觉和思考,说出他的个性和风采!第四招孩子,我们想跟你商量件事1.学会和孩子商量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学会商量。

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孩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父母。

一个家庭,除了父母,还有孩子。可是,父母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尤其是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关于孩子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年龄虽小,总归是一个人,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哪怕是婴幼儿,父母讨论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让他待在一边,就算是个形式也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里地位是平等的,都一样地重要。举个例子。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了,父母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个时候请叫上你的孩子吧:“来,孩子,咱们商量一下该去哪儿玩好。”相信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在家中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他从父母的重视中感受到了一份尊重,也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有种亲近感。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比如家里经济紧张了,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比如要添置一样家具,需要商量买什么式样和价位的;比如想在家里搞个小聚会,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别说,有的孩子还真能贡献出一个大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好点子来呢。哪怕他真的说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讨论本身,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时常被家长请去商量某件事情的孩子,到了他要做一项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跟父母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时刻牢记,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间,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而不了解,就会产生隔膜与误会。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

代沟问题一直是令孩子与父母都深感头疼的问题。两代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一条无法逾越的沟壑?固然有时代观念的影响,但是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的。父母有父母的一套价值观念,孩子有孩子的一套价值观念,而且互相不了解,如何能不产生冲突和矛盾呢?及时而有效的交流,是避免两代人产生代沟的有效方法。而实现两代人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常与孩子商量。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观点都摆出来讨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就会了解得越来越多,而且能够互相约束,剔除不和谐的成分,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就算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至少两代人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宽容、认同和尊重,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家长也应该知道,商量,不是简单的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商量,不是父母发号施令,而是真正地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更当做一个孩子来对待。商量,使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命令,最好是建议和商量,比如说今天家里买了条鱼,你是红烧呢?还是清蒸呢?这样一问,小孩会感觉妈妈烧菜还要问我,实际上这样一个具体的东西,感觉妈妈很尊重他。小孩在尊重当中,也学会了尊重你,人与人的尊重是爱的一种体现。比如问问孩子假期想做什么,你想学习什么,你想到哪儿玩儿,假期到来以前,父母需要听听孩子假期有什么打算,不要给他打算好了,比如说到北京或者是到秦皇岛玩儿,最好听听孩子想看一些什么,学一些什么,玩儿一些什么,孩子讲的非常合理的可以采用,比如说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很高兴,感觉父母很尊重他的意见。2.怎样和孩子商量

与孩子商量,可以从下面的小事开始:“你现在不想睡吗?明早你能按时起床吗?”“你要零钱做什么?一半行吗?”“一定要喝饮料吗?喝点开水怎么样?”“旧书包扔掉吗?买新的,但不在我们这个月的花费里……”

爸爸妈妈们遇到事情与孩子共同商量,可以培养孩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是非常有益的。遇事怎样与孩子共同商量呢?(1)要把孩子当做与自己平等的“小主人”看待。(2)有了事,让孩子谈谈对事情的看法。(3)出了问题与孩子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中国的父母在给孩子零用钱这件事上,从不习惯于与孩子商量,只要条件允许就满足他;吃的用的,从玩具到上百元的书包,都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父母自然地有权利要求孩子,必须在学习上取得优秀,第二第三都不行。一点也不曾与孩子商量。

因此,父母有必要学会凡事与孩子商量,把做父母的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他思考判断,然后再去行动;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总能找到每个问题最合适的答案。

平等地对待孩子,遇事与孩子共同商量,可以使孩子从小在待人处事方面有一定的主见,并且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第五招和孩子平起平坐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孩子看成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这就要求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时,要把孩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虽然,亲子间在血缘上有长幼之分,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与孩子建立平起平坐的朋友关系,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见解,给孩子正面的期许,父母做得不对时要向孩子道歉,平等的关系有利于父母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

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如果父亲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当他想施加对孩子的影响时,就只剩下武力了。因此,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但这常常为中国家庭所忽视,这就需要家长具有现代理念,如家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血缘的差异,因此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接纳他、信任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1.孩子应是家庭中的一名小主人

既然是主人,有些事情家长要跟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而不应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虽小,但自有他的主张。如孩子卧室的安排布置,就应听听孩子的看法与建议。

在家庭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不少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幼稚,不懂事,所以处处干预、管束,事事过分关怀、保护,向孩子提要求带有命令的口气,这都是不民主、不平等的表现。孩子会感到委屈,感到不平等,会不服气。作为家长应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讲话,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习惯用权威者的姿态站在孩子面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们说得有些幼稚,但没关系,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表达和争论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而父母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也可以与孩子一起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当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肯定并引以为豪。再就是尽量养成家庭聊天的习惯,父母应学会倾听,同时也引导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习惯。父母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不感兴趣,也要耐着性子听完,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心里话,借此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如孩子与你谈论娱乐新闻时,你要有适当的反应;孩子约你一起玩球时,你要欣然前往。2.鼓励孩子向家长提意见或建议

作为家长要重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后要及时向孩子致谦,在忘记了承诺后要及时补上,这样,才能缩短亲子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亲子关系。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和感悟的过程。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对立。家庭教育,其实是家长与孩子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所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

有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以自己为长辈而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孩子稍有异议和不顺从,便采取高压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这些家长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遵守和服从家长的命令,当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时候,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当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家长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们会逆反。因此,要想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事情时,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说的确实有道理,家长应该积极地采纳并对孩子做一番表扬,即使孩子的观点不正确,家长也不能指责或者训斥孩子,而应当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利与弊,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孩子一定会理解父母,冲突不仅不会发生,相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与孩子相处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要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家长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终身学习。

中国教育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管束教育,有尊长爱幼、守规矩、服劝导的传统。西方则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比如,美国家教强调“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们开门”。美国人有一种共识:成人不要总是说教、命令孩子,而应“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边,不要推)。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拥有许多权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和结婚时间,家长对孩子的选择决不粗暴干涉,他们只是在一边给孩子当参谋。美国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Try”(试试)。他们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美国家教专家史蒂文说:“父母要舍得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以平等的方式和他人相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孩子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应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1)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园。一言一行应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2)做孩子的人生良师。

父母还应该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求父母像老师一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仔细分析孩子在想什么和应该如何帮助他,并耐心地指导督促孩子。3.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下来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能走进孩子的心。第六招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或是孩子牵着父母的手,这是所有牵手中最普通也最温馨的一道风景。父母牵着孩子的手,那是一种充满怜爱呵护的亲情体现;孩子那小小的稚嫩的手牵着父母的手,那是一种信任、一种依赖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他的保护神。牵着父母的手,他心里就有了安全感。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做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否则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影响。

童年是生命的早春,一切成长的计划开始酝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努力发展成长,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智慧世界打底,该是何等的重要!也许我们的思考仍然错过了一些思想的珍珠,但我们应该能够注意到如下的方面。

优良的品质是孩子生命中最丰富的滋养。培养孩子的正义感,让生命变得纯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生命变得深情;培养孩子敬老尊长,教孩子懂得报答;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教孩子理解奉献。优秀的品质能给生命以尊严,有了尊严的生命是最美丽的。

健全的人格是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利于发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利于创造;鼓励孩子的合作精神,利于成事。文明社会呼唤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才能享受生活。

良好的习惯是一切素质的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的智力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道德的完善。其他诸如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长于表达之类的习惯培养,都是有益的。

我们试着教给孩子这些好东西。我们耐心地引导他们:肯定优点,给他自信力;批评缺点,给他羞恶心;鼓励成功,给他荣誉感;指认失败,给他挫折感。我们还要给孩子以足够的空间:给他现实的空间,让他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学习思考;给他亲情的空间,多陪陪孩子,关心孩子;给他发展的空间,不要因家长过分的希望给孩子压力,也不要因孩子一时成绩不好,而责怪孩子。我们还要有选择的满足孩子:适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重视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引导孩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民主,不要因为是家长,我们就自然的具有了至高的权威,用我们的意志来安排孩子的生活。要知道,谁都不是神仙皇帝,谁的生活都不能被保证。

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事,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做父母的职责是牵着孩子的手,引导他们走路,然后再慢慢放手,让他们独立面对人生。父母不应背着他们走路,更不是代替他们走路。这里面有个基本理念:相信孩子生命的强大精神力量,只要有可能,就给他们选择的自由。正如一位育儿专家讲的话:“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

父母只需要适当的时候给孩子需要的阳光雨露,呵护温暖,其他的,孩子自己知道该怎么长大。

教育的根本在于传播价值,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装饰和工具。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树的成长,所有的关键在于那些吸取营养的根部的成长,那些最根本的东西:自信、坚强,自我抉择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在理解和尊重的情景下完成,言传身教,就能传播并影响,好过无数的苦口婆心,无数的口水说教。

没有人在理解的环境中丧失过信心,也没有人在尊重的环境下怀疑和抱怨过。

责任感只在没有责任需要承担的地方消失,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

做尊重孩子的父母,并担当起教练的职责。我们不是下场比赛的选手,也不是任劳任怨的保姆。我们应该选好自己的定位,激励孩子,做最好的有责任的自己。

让一个人出生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让一个人健康成长需要付出很多。

不仅仅是爱,有爱也需要技巧,爱的方法是需要用心学习的。

当父母不再大包大揽,也不再怨天尤人的时候。可否平静地说: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让我们一路前行!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重要。权威需要简短和选择性的沉默。没有不合理的感受,只有不合理的行为,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纠正感受,但可以改进行为。惩罚无法制止不当行为,只会让肇事者在躲避侦查上更有技巧。在孩子受到惩罚后,他们会想办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顺从或更有责任心。好的父母,就像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渐渐成为孩子可有可无的人物。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对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

作业完全是孩子和老师的事,父母不应该接管过家庭作业这个责任,而且孩子让他们这么做了,那么他们就再也无法摆脱这个束缚。直接的帮助只能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如果没有父母的参与,他们是无用的。

我们给孩子把路指出来,但是希望旅行者——孩子,能靠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地。警告和恐吓是对自主权的破坏。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品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在纠正他们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情绪问题。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行为,“为什么”表达着好奇,而陈述句则表达着理解。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是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除了运气外,还需要明确方向和技巧,运气是:孩子遇到了适合他发展的环境,方向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技巧是:努力学习更多的育儿经验。

孩子在家感觉不快乐,多半是家长的态度和说话方式引起的,因此父母需要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从而改变现有的不良说话方式。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体性,那才是对他们的爱。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爱,这是一个值得父母去深思的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真爱。当孩子考到理想的成绩时,当孩子顺从听话时,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觉得脸上有光时,我们就满心喜悦地告诉他,我有多爱你。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当孩子的学习不能达到我们要求的状态时,当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时,我们还爱他吗?特别是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在众人面前失去荣光,甚至孩子走上歧途时,我们还爱他吗?真正的爱是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爱他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想。

疼痛、恐惧、痛苦、沮丧,当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生活之重时,握住他的手,敏感地把握他心理的变化。给他勇气和信心,进而向他表明,你愿意也有责任和他共同承担眼前的失败——你永远和他在一起,是他的同谋。是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愿意握着你的手,直至你变得坚韧、勇敢、自信,直至你的手和我的手一样宽大,一样粗糙,直至我的手心再也握不下你的手。

牵着孩子的手,带他们上路。领孩子走进园圃,孩子会发现花朵;让孩子仰望星空,孩子会发现星斗。给孩子什么样的世界,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你的渴望和你的耐心一样坚韧,你的收获和你的付出一样真实。当你发现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时,你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当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将小手放入自己的掌心时,孩子们的心里将会多么自豪,多么温暖。

当感受到需要时,期待着自己能自信的说出那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第七招孩子,你能帮帮我吗

做家务事应当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让孩子协助做家务事,可发展身体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训练他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及体能。孩子每学会一项新的任务,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会向前迈进一步,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有份责任心和归属感,协助他独立自主。

以往的观念认为做家务事是女人的事,尤其是母亲的事,造成两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扭曲了两性关系的本来面貌。现在一些父母亲则以为只要孩子全心全力用功读书,不必分担家务。幼小孩子的帮忙,又令父母感到碍手碍脚、越帮越忙。其实学做家务事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而言,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经验。父母要求孩子分担家务事除了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之外,也可减轻自己的负担。

现在的孩子虽然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但是让他们帮助大人做家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们会从中受益匪浅。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最好是做那些需要动手指的细活,比如摘豆角、扒葱;或者需要手眼协调的事情,比如挑豆子等等,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让孩子帮忙摘种花草则除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外,还会让孩子学到很多生物知识,并培养孩子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总之,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家务除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其通过动手刺激其大脑,对其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不过,在教孩子做家务时,家长要有耐心且不厌其烦。虽然孩子的热心参与,可能往往是越帮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溅得到处都是水,家长必须容忍这些混乱,并将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骤来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那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个3岁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会使他茫茫然,不知从何做起。要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家长要陪着他,一面指导、一面监督,上了轨道后,才可以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小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经常请孩子帮忙拿些小东西过来。比如,对孩子说:“妈妈今天给你买了本图书,妈妈不记得放哪里了,帮妈妈找一找好不好?”这时候,孩子会非常乐意的点点头扭着小屁股满世界地找图书,当然,家长会在一边指引孩子。当他找到后,家长应对孩子进行表扬。“真是妈妈的好宝宝”,除此之外,在吃水果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从果篮里拿,玩完的玩具让孩子自己收拾,在此之后,家长要说的就是“你真棒!真是个好宝宝!”

当然,做家务事时也需要一些引导技巧及原则。1.把握时机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看见家长扫地、擦桌子、拖地板,也会依样画葫芦。把握时机训练孩子做简单的家务事,耐心的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并陪着他一起做完。2.视年龄交托家务事

哪些家务事可以交由孩子帮忙,得视年龄而定。孩子3岁前,可以叫他收拾玩具,奠定日后他做家事的基础。三四岁左右,可以做简单家事,如开饭前,帮忙排椅子、分筷子,而后可以教他帮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叠刚收进来的干净衣服,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这些事对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游戏。交代孩子家事时,对较小的孩子,父母应小心不要让他碰触刀锋锐利的水果刀或菜刀;当燃气炉上正炖着一锅热腾腾的汤,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时,不要让孩子靠近炉边;当菜刀等锋利工具不用时,应该养成随手收到柜子的好习惯;不要让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还小,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同时把几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3.视能力定目标

家长经常要求孩子分担家务事,有时反而会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其原因多半来自于不当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因此,视孩子的能力设定适当的目标,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更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4.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对书籍有兴趣,此时,可以拜托他帮忙收拾书房,或指导他将书分类放好,这些工作比要求他去扫地来得有效多了。此外,可以陪孩子一边工作、一边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5.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参与家务事可以让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以身为家里一分子为责任与义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家长要让孩子有参与家事的机会,并多给予鼓励、赞美,使孩子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并从做家事中培养责任感及积极的人格。

在孩子帮忙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好处:(1)利用做家务事机会教育孩子。

站在妈妈身旁看妈妈做家务事,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我要吃这种菜?”“那种菜是怎么长出来的?”也可以让孩子注意看虾煮熟前和煮熟后的变化、什么菜可以让宝宝长得健壮、什么菜会让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的时间,与孩子分享生活经验。(2)增进亲子感情。

孩子与家长一起做家务事,不仅可以培养其参与感及成就感,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