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6:12:2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1.学科性质

总体而言,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体分析其学科的属性,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1)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称之为部门经济学。(2)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个新领域,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3)教育经济学既不是部门经济学,也不是教育科学分支,它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4)教育经济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

综合上述观点,并从这门学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比较合适也比较科学。

2.学科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3.学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 (1)学科研究的任务 

①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

②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

③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

④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原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

⑤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2)学科研究的意义

①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从而提高教育的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

②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人们意识到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

③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

④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

⑤通过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二、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1.学科概念体系

教育经济学所使用的高层次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1)经济

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经济概念,涉及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2)教育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3)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4)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5)教育经济效率

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6)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除此之外,教育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包括:教育投入—教育产出、教育资本—教育收益、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等。

2.学科体系构成

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结合我国学者的看法,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该学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从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论述教育对经济的依存性和教育对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第四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算模式和数据指标。

第五部分,人力资源配置与组合和劳动报酬问题。

第六部分,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规划的制定以及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

3.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1)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除此之外,教育经济学还运用了下列具体的研究方法:

①经济分析法,即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

②教育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的途径,描述、测量教育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简称数量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它是使学科数量化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有许多具体计算方法。

④比较研究法,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⑤概算法,也称估算法或简化法。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在变动中去概算和估算,使其数量化。(2)研究原则

①学科的思想性与学科的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科发展的历史

1.学科领域兴起与开拓 

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1)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

西方教育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其具体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导致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诞生。(2)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以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其社会条件的。(3)国际政治背景

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诞生,还有其国际政治背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与建立反映了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和要求。

2.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于1935年写的一篇《人力的资本观》曾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或称萌芽时期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有了论文及专著,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虽然有了数量化的计算方法,但都还没有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第二是产生时期,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在业劳动者来论述与讨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还没有更多更深入地涉及教育规划、教育结构、教育计划以及财政问题等方面。(2)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

对教育经济学形成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是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

教育经济学形成时期特点包括: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有了评价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著作;有了这门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著作;有了较为细致的计算方法的著作及评价;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选编书目和资料。学科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也有很大的扩展,大量涉及教育与规划、财政等方面的关系;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家,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教育经济学发展时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拓展;

②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

③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④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

⑤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3.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经济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引进、吸收、借鉴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介绍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2)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一些学者、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倡导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3)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为正式成立全国性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全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研究会学术活动的基础上创办了全国性学术刊物《教育与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4.学科研究成果(1)西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研究成果 

①沃尔什 

沃尔什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其论文《人力资本观》和《生产中的教育》中。其中《人力资本观》是欧美最早讨论教育经济价值的论文。文章从个人投入与个人收入的角度,应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现值折算法,研究并具体计量了教育经济收益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中的教育》代表着他新的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教育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方式区别为工作效果和分配效果。他指出,在技术变动的经济中,受教育多的人比受教育少的人,在评价、判断新机会时更有效,因为他们能更快地区分在这样一种经济中那些系统的和散在的因素,这样就比未受过教育的人更有生产效率。

②舒尔茨

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同时,他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立了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求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③丹尼森

丹尼森是美国经济学家,他在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之为计量得十分细致的人。其倡导的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被西方教育经济学界称为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并在世界上有相当大的影响。

④韦锥

韦锥是英国教育经济学家。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他的主要研究是从教育角度阐述教育经济学。

⑤布劳格

布劳格是英国教育经济学专家,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在西方被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在书中,他采用“代价一效益”分析方法分析教育对经济的影响。这种方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⑥希恩

希恩是英国经济学家。希恩在他的教育经济学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在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⑦萨卡罗普洛斯

萨卡罗普洛斯是近期内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界有很大影响的学者,他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成绩显著,并在理论观点和计算方法上均有新的进展。在其著作中,他总结性地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即学科研究内容的拓展、学科研究方法和计量方法的转移,以及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2)苏联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

①斯特鲁米林

斯特鲁米林是苏联科学院院士、经济学家。他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和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②科斯塔年

科斯塔年是苏联教育经济学者。他于1970年写了《国民教育经济学》一书,在苏联有一定的影响。这本著作主要是供苏联师范院校和中学校长进修学习使用,具有教材性质。

3.中国主要研究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相继出版了许多实证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与教材,也翻译出版了许多专著与学术论文。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群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中国台湾也有许多学者多年来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有哪些不同?

答: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结构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不同

①欧美和日本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基础上,把教育可以带来价值增值作为出发点。

②国内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教育理论为学科理论基础,吸取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合理内核来考虑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体系结构。(2)逻辑体系不同

①欧美和日本的学科理论体系结构以“投资—生产—利润”过程为系统的,把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完全等同起来,当作一个过程考虑。苏联、东欧的教育经济学一般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教育与劳动力、与专家培养的关系上确定学科体系。

②国内学者将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看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过程作为出发点,把“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利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当作整个系统来构建学科体系。(3)具体内容不同

①欧美和日本所确定的学科体系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即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教育投资或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效力、教育经济收益。苏联、东欧确立的学科体系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组成部分也较繁多,大体包括: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教育;国民教育计划的制定和预测;培养专家和使用专家的问题;教育工作人员劳动和报酬问题;教育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教育经费问题;教育的经济效率问题;对西方教育经济理论的评析。

②国内确立的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一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论述教育对经济的依存性和教育对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第四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第五部分,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与组合和劳动报酬问题;第六部分,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规划的制定以及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

3.谈谈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2)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人们把教育仅仅看作“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行政事业”等陈腐观念;树立起教育发展观念、教育改革观念、教育服务观念,以及竞争意识、效益原则等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开发、智力投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教育与生产力具有直接关系,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3)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以下问题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证资料:如何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使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如何使教育结构适应经济体制结构;如何使教育内部构成具有合理的最佳比例,使社会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教育、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保持相对的平衡,使教育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结构以及投资比例。(4)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5)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学科研究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科学地规划出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对教育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当前与长远的需求得到恰当处理。这不仅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适应社会经济部门对各种专门人才的要求,也有重要意义。

4.阐述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并说明每个阶段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的(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历史时间的考查,应该记忆。

2.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转入发展期。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3.1962年出版并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的作者是(  )。

A.苏尔茨  

B.丹尼森  

C.贝克尔  

D.韦锥【答案】D【解析】英国的教育经济学家韦锥于1962年出版并首次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4.《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

A.希恩  

B.科斯塔年  

C.布劳格 

D.韦锥【答案】C【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记忆。

5.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   )。

A.东方国家

B.西方社会

C.欧洲国家    

D.北美国家【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它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引进中国。

A.50年代  

B.6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答案】C【解析】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此后一些大学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述、简介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

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  )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A.1924   

B.1935

C.1946   

D.1954【答案】A【解析】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8.教育经济学是研究(  )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A.教育与社会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社会

D.经济与政治【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名词解释

教育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

答: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三、简答题

1.概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北师大2005研]

答: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

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2)形成时期

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现。一开始在美国形成高潮,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3)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为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2.简述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教授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贡献。[北师大2003研]

答:布劳格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教育经济学专家。他有很多研究成果,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布劳格的一大批著作对教育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经济学著作选注书目》(1966)、《教育经济学选读》(I)(II)(1968,1970)、《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其中,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被西方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全书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教育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教育设计的目的、人力需求设计法、成本—效益分析:私人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应用、教育的个体分析、教育融资问题等内容。(2)他提出了“代价一效益”分析方法。从《教育经济学导论》中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以“代价一效益”分析为主线的。在“代价一效益”分析中,布劳格采用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同时也以需求、供给关系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反对国家干涉,主张尽量让个人自己选择,通过市场来反映人力供需条件。他所用的“代价一效益”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3.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研究教育经济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研究教育经济学可以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2)通过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研究教育经济学可以使人们认识教育对智力开发、智力投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教育与生产力具有直接关系,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3)通过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形势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地进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为研究如何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4)通过对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5)通过对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学科研究的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科学地规划出符合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教育事业发展方案,以及对教育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使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当前与长远的需求,得到恰当处理。

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关系中,探讨教育所具有的生产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职能。(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出的特点。(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计算并数量化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劳动力的经济报酬。(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定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教育的产业化、商品性和教育服务、教育市场等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地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问题,以及关于教育与物质商品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服务市场、劳务市场的关系问题。

5.教育经济学研究有哪些方法与原则?

答:(1)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①经济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

②教育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的途径描述、测量和测验教育变量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简称数量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它是使学科数量化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许多具体计算方法,如相关计算、水平计算、累计计算、回归计算等。

④比较研究法。这种方法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⑤概算法,也称估算法。这种方法多采用简化比的形式,因此,有时也称为简化法。从大的方面说有经济简化比和劳动简化比,具体说有劳动生产率简化比、教育经费简化比、工资简化比、教育年限简化比等。这些简化法都是把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作用,在变动中去概算和估算,使其数量化。(2)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原则

①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科学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立论要正确,论证要科学,数理模式和公式要严谨,数量资料要可靠无误。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努力解决现实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注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从收集实际中的有关资料入手,在掌握大量实际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③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找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借鉴研究,另一方面又要反对不加分析的全套搬用。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2.1 复习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教育劳动学说

教育经济学研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教育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是否是生产性投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明确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概念的基本含义,确立生产劳动概念的范畴。

1.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

界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从最初定义上观察

从最初定义上观察,是指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即从抽象的、和它的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的、当作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中观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2)从社会形态上观察

从社会形态上观察生产劳动的范畴,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观察。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上观察,只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3)从扩大了的概念上观察

随着社会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劳动者可以远离劳动对象,但却是物质生产劳动的参加者,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

2.教育劳动的性质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几个主要论点:(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从教育具有劳务性或服务性这一特殊使用价值角度分析,教育劳动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分析,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总之,对于教育劳动的性质,要作具体的分析,要注意在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教育劳动性质在发生深刻变化。

3.教育投资的性质

关于教育投资的性质也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教育投资既有生产性,又有消费性,具有双重性。

二、社会再生产与教育

1.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所谓劳动力再生产,一是指恢复、保持现有劳动力,二是延续和培养新的劳动力。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有以下主要功能:(1)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发展和提高是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的。(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通过教育可以把以体力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劳动力,改变培养成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使劳动力从只有简单劳动形态的能力发展为具有复杂劳动形态能力的劳动力。

2.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教学,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得以世代相传,为新的科学发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再生产新的科学,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并进行传递的。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

三、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以及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是研究计量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构成部分的观点,关于教育在形成复杂劳动力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用的论述,关于教育对社会物质和经济增长的价值的思想,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 

1.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和训练费用,是劳动力价值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费用在劳动力总价值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的比重大小。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费的时间、自身的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都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投入的教育费用越多,他的劳动复杂程度就越高,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就越多,社会给他的报酬即工资待遇就应该越多。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主要是指教育劳动成果,即培养智力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与物质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物质财富。劳动力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多少,在一般情况下,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成正比例的。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延长劳动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那么劳动力就会再生产出更多的新的价值,社会物质财富就会不断增加,经济就会不断增长。

马克思对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定性分析,为其定量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以及按劳分配的原则等,都为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阐明教育劳动的性质。

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教育劳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所谓特殊的使用价值就是只提供活动性服务,而且这种活动直接加入生产过程,是生产上非有不可的一种劳动。(2)教育劳动是一种具有间接生产性的劳动。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因此,教育劳动的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能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

2.论述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一是指恢复、保持现有劳动力,二是指延续和培养新的劳动力。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劳动能力的特征之上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能力的含义及其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其一,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动能力是指人征服自然或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劳动的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二,从资本主义意义上考察,劳动力也是商品,它是属于工人自己的商品,是雇主和厂商购买的对象。雇主和厂商主要依靠工人劳动能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其三,在现代社会,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指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从劳动能力的含义中可得出劳动能力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它是人的活的劳动力,并且存在于人的活动中,是同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二是它只有在一定产业部门中,在劳动中,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三是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以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能力可以使劳动能力本身的价值和它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有差额,别的商品不具备这一特征。

②教育可以使人的劳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使其特征充分显示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发展和提高是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的。由于教育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教育对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①教育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智力水平。而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

②教育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态。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态,主要是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为主。马克思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它可以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以体力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劳动力,改变培养成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使劳动力从只有简单劳动形态的能力发展为具有复杂劳动形态能力的劳动力。复杂和专门的劳动力,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虽然有一部分也来自直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但绝大部分主要是来自专门的教育和训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结合实际说明教育在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教育在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继承性。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成果,是科学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教学,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得以世代相传,为新的科学发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再生产新的科学,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例如,据有关材料介绍,美国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单位和课题都在名牌大学里,美国许多新的科研成果是在高等院校取得的。以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为例,这里有半导体公司,专门从事生产先进的集成电路微型硅片、电脑和软件,在全世界半导体市场贸易额中,硅谷约占五分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重要原因就是凭借斯坦福大学及研究院的科研力量,其中有些公司就是学院科研人员创办的,并且获得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工艺学,可以使手工工具转化为机器,完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现实中许多情况都说明了这一问题。例如,从国外引进一批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国内技术力量有限,不会使用新机器,不懂新技术。这样实际上科学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形成直接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创办的一个短期技术教育培训班,使许多人很快地就学会使用和推广,使已有的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投入生产过程,就可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力。(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并进行传递的过程。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所以说教育是科学知识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目前世界各国特别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因为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是再生产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它起着发展科学、推广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内有许多科研单位,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它本身就是传递科学知识的场所,具有较好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具有一支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师资队伍。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内系科专业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术和科研空气也很浓厚,再加之科研与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因此十分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把高校办成教学、科研中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各项政策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在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答: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因此与此相关联的是劳动者报酬应该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等。这些理论中包含许多关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是研究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如下:(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指出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总价值是由二部分构成的,即劳动力本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教育和训练费用,是劳动力价值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由于复杂劳动需要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所以复杂劳动必然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由于复杂劳动力比简单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也必须相应地付给较高的工资报酬。马克思指出,复杂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应该是简单劳动力工资报酬的多倍或自乘。(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指出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教育劳动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主要是指教育劳动成果即培养智力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与物质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物质财富。马克思关于教育将影响经济价值形成的思想,在当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阐述,得出了科学结论,还没有对这一理论进一步从数量方面加以论证,没有使教育的经济价值定量化。但是马克思对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定性分析,为其定量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以及按劳分配的原则等,都为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的劳动力是(  )。

A.具体的劳动者  

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C.劳动人口  

D.人的劳动能力【答案】D【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并创造性的提出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力,也即教育能够再生产劳动力。具有较高劳动能力的人能够从事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2.(   )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A.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B.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D.筛选假设理论【答案】A【解析】在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其中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等,都较为直接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社会经济价值等重要问题。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3.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  )的(  )。

A.使用价值  物质生产劳动 

B.价值  物质生产劳动

C.使用价值  非物质生产劳动

D.价值  非物质生产劳动【答案】A【解析】从最初定义上观察,是指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即从抽象的、和它的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的、当作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中观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4.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完全无关【答案】A【解析】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与他的教育训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它具有较高的价值,进而也就能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高的价值。这充分说明,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它自身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都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5.关于教育劳动的性质不正确的是(  )。

A.劳务性   

B.服务性

C.休闲性 

D.直接生产性【答案】C【解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从教育具有劳务性或服务性这一特殊使用价值角度分析,教育劳动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第二,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分析,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第三,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6.复杂劳动力的工资报酬与简单劳动力的工资报酬相比,应该是(  )。

A.一样的 

B.多倍的

C.少量的 

D.无法比较的【答案】B【解析】由于复杂劳动力比简单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也必须相应地付给较高的工资报酬。复杂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应该是简单劳动力工资报酬的多倍或自乘。

二、名词解释

1.劳动力价值[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

答: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2.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3.复杂劳动

答: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答:复杂劳动是相对于简单劳动而言的,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原因如下:(1)劳动复杂程度是由具体劳动性质决定的

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与他的教育训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它具有较高的价值,进而也就能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高的价值。这充分说明,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它自身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都是成正比例关系的。(2)复杂劳动是由教育和训练形成的

复杂劳动必然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培养劳动力的费用,是随着劳动力的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的。训练有学识劳动者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必然有较高的价格。即复杂劳动的价值就大。(3)复杂劳动的经济价值是由社会主义劳动分配方式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应按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劳动力报酬之所以有差别,主要是因为复杂程度不同,即先前所花费的教育费用不同造成的。可以说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愈长,投入的教育费用愈多,他的劳动复杂程度就愈高。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就愈多,社会给他的报酬,即工资待遇就应该愈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