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生好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23:43:03

点击下载

作者:杨冰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就一生好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成就一生好习惯作者:杨冰排版:昷一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30ISBN:9787568023313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我们这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我们常说,家庭是教育最 好的课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的第一责任就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第一位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位名人说过:“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 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生的坚实基 础,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培养良好的习惯,就能收获良好的命运。因此,我们 说,习惯决定命运。

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后面有人跟着他,当他转身时,发现自己不满 8 岁的儿子正踩 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

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震,他想:我要到酒馆喝酒,但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 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坏习惯,从此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有道是,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人的行为 总是在重复,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 惯是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1978 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你在 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的是,这 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记者又问:“在幼儿园里,你学 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 不能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要学习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 终身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生活、成长; 习惯,在这里养成;教育,从这里开始;情感、是非观、善恶观和信念,在这 里奠定。家庭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等将影 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每一个孩子从生下 来到长大成人,其间要遇到多少个第一次: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说话,第一次 自己吃饭,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上学……在这无数个第一次 中,孩子逐渐走进人生的世界。这些第一次摆在他们面前的各式各样的事物, 使他们觉得陌生而好奇。同时,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疑虑,都需要父母来 帮助、指导与解答。而这些第一次灌输的观念和认识,会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 的印象,带来终生的影响。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 一些鹅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弯腰捡了 一些鹅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 的不是鹅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 又感到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捡了一些鹅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捡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父母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习惯就像是那些鹅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你的孩子将会得到更多的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所以,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就为孩 子多捡一些鹅卵石呢?明天,这些鹅卵石将会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带给他一 生的幸福。

事实表明,习惯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 习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 50 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 50 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分别给这 100 个人写了 100 封信,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母亲对自 己的影响。其中,有两封回信留给这位心理学家深刻的印象。一封来自白宫的 一位著名人士,另外一封来自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是同一件事, 即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 “你们想要哪个 ?”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那个最大的让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而那位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 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 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资格得到它 !” 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修剪草坪,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是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 得到最好的东西,就必须努力争取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也是这 样做的。在我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 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

习惯支配人生。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决定性影响,因 为它是一贯性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他们的品德,显示着他们 的本性,决定着他们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就仿佛是一条缆绳,我们每日为它缠上一股 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其实,习惯既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 但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养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分自信;多一 个好习惯,就多一分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分享受生活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好习惯是一个人存在银行的财富,这个 人终身都在享受它的利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有什么样的 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常常讲“塑造容易,改造难”。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 常重要的,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抓早,抓好。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醒悟—改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所以,在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不要 着急,要一点一滴地坚持,只要不动摇,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止,就有了习惯的 雏形,再一点点地坚持,习惯就养成了。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方面,要做到: 以身作则,示范导向;明确要求,贵在坚持;重在练习,积极鼓励;说话算数, 做不到就不要说;学会对孩子说“不”;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育理念贯穿始 终,切忌“虎头蛇尾”;好习惯的养成要注重“第一次”。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 习惯呢?

◆认识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对自己的 人格、精神与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任务,千万要重视。要 认识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 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抓住关键期。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这种影响贯穿一个人的一 生。 研究表明,幼儿期 (3 岁至 6 岁 )、童年期 (7 岁至 12 岁 )、少年期 (13 岁至 十六七岁 ) 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尤为关键。 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抓住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 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 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 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正是纠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 是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 养的好时机。

◆有明确的目标。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审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如果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哪些条件不具备。在这些不具备的条件当中,哪些是 不良习惯在阻碍自己成长。现在,有不少的孩子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己 的生活也没有具体规划,整天糊里糊涂,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 也是一种不良习惯。

◆制订改变计划。通过自我剖析,你可能已经十分清楚自己的弱点与不良 习惯,而需要培养的美德却很多,怎么办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找出最需 要改变的那一点,比如懒惰、马虎等。或者像富兰克林那样,将自己要培养的 习惯制成表格,划分时间段落,每天督促自己改进。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 规范。定家规,定班规,制订习惯培养目标,需要孩子以及父母老师一起参与。让孩子自己知道:这个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养成这个习惯。目标要一个 一个地去实现,习惯要一天一天地去培养。

◆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 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 良好习惯的开端。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女儿小小现在 7 岁了,从小到 大不知摔了多少跤,但自从小小会爬开始,我每次都不主动抱她起来,而是鼓 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小小都能自 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 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小小一天天长大,自 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 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 是,如果第一次不让她自己尝试,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 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没做 好啊!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 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的种种坏 习惯,都是由于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心去指导他们的 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要想把小孩子教好,一定要在他们 第一次的时候教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 以免留下隐患。”

◆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人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是头三天,重在一个月。 这是有道理的。“贵在坚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也不深奥,遗憾的是它往 往不容易做到。如果能够做到持之以恒,目标明确,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榜样引导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 守时,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表总被他拨快了十分钟。

◆进行持久的训练,不断强化。习惯的培养有很多的技术手段,你们可以 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成为习惯一定要训练 21天以上。这种训练不是 天天重复走正步,而是要进行反复的剖析、评估、引导等。

◆前后一致,没有例外。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自始 至终保持一致,不能有例外。家长们应该谨记:在习惯未养成之前,不应有例 外,即便是在习惯已养成之后,也不应该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在培养习 惯时,前后要求要一致,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对孩子的要求有了例外。《成就一生好习惯》第 1 版是 2002 年出版的。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已经 14 个春秋。当年出版后,该书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产生 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报刊也争相发表评论。该书被称为“第一本系统研究 教育习惯”的图书,它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好书,一本 让天下父母不再遗憾的好书。随后,该书重印了 18 次,还出版了箴言本、精华本,并于 2009 年出版了第 2 版。

该书不仅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且还收获了不少荣誉。它先后获得了 2003 年度第七届天津市优秀畅销常销书奖,2004 年度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连续 荣登全国 46 家大型书店书城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中国图书商报》、《新 京报》、新浪网、当当网、卓越网、亚马逊网等,先后对其进行连载或介绍, 并被多所中小学校列为必读书目,还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有的城市还 把这本书列入全民读书月活动必读书目,有的网站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们,将 其列入百部家庭教育枕边书,众多读者还就其撰写了评论或读后感。

我为之深感欣慰,但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众多 老师和家庭教育专家理解支持的结果,在此深表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每一 位看到本书的朋友们,无论你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无论你我是否相识, 只因为我们共同关注家庭教育,关心孩子成长,关注孩子成功,所以,我们心 心相通……

好习惯出能力,好习惯出效率。习惯是思想和行为的载体,良好的习惯是 成功的捷径。

如果你为孩子培养了一种好习惯,那么,你将看到未来生活里的希望。在 通往成功和梦想的道路上,好习惯将成为孩子灵感的源泉,成为开启孩子智慧 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做父母的,也许不能给孩子万贯家产,但如果给孩子一个 美好的童年,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就会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就会 使孩子多一分享受生活的能力,就会使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就会使孩子多 一分成功的机会。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那么,好习惯就是这座花园中盛开 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她的果实对生命的成长往往影响深远,就像鸟儿偶尔衔落 到一个荒岛上的一颗种子,这不起眼的种子,往往就是森林的孕育者,是改变 荒岛“荒之命运”的制造者。

如果说生命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那么,好习惯就是我们在这片原野上 悄然踏出的一条心灵之路。有了这条路,我们就不会再因误入荆棘之丛而被伤 害,就不会在漫长的岁月里迷失自我;有了这条路,我们就能去漫游我们的理 想之国,就能一天一天接近我们渴望的美好生活。

如果说生命是一部激越高亢的乐章,那么,好习惯就是在这部乐章中,我 们用不断地拾取愿望的音符独自创作的一首动人的歌。唱着这首歌,我们就能 享受到生活的节奏之美;唱着这首歌,我们内心深处就会涌动一种催促自己奋 发向上的力量。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教育我们的孩子,先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成就孩子的未来,先从养成好习惯开始!杨 冰 2015 年 8 月于北京A篇撑起一片思考的天空——思考习惯的培养第1种好习惯:给孩子一双“火眼金睛”——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让孩子长一双“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一个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观察可以激发求知欲,增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人类获取知识最主要依靠的是视觉和听觉,而依靠视觉摄入的信息量又远远大于听觉。人们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名人获得成功无不和他们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和有较强的观察力密切相关。

光学家白春礼教授之所以对光学感兴趣,得益于小时候的善于观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淘气地用瓶子压住了一只蚂蚁。于是,他看到了一只特大号的、比平常大几倍的蚂蚁,于是便问父亲,父亲说这是凸镜放大的原理。这种有趣的光学现象激起了白春礼的好奇心,激发了他对神奇的光的兴趣。从此,他经常找来相关的书籍进行研读,并最终成为全国著名的光学专家。

事实上,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观察力的确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细致是培养观察力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习惯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则是观察的目的。所以,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贴上“观察、观察、再观察”这一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观察。

精彩案例

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共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大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性格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的好习惯。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地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的习惯。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有一次,父亲带她到公园去玩,出门前就告诉她:“你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越细致越好,回来写篇日记。”这样,到了公园里,任寰就非常注意观察花、鸟、草、虫等。任寰本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父亲很好地利用了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的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引发了任寰的兴趣和思考。

任寰的父母平时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充实了孩子的生活。比如,让任寰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任寰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就给她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

任寰的父母经常引导她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接触生活,观察世界,扩大眼界,鼓励她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这对任寰后来的成功有极大作用。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观察、研究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究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该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但这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眼中白色的墙壁,在画家的眼里却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生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可能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了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养成方法

●培养孩子目的明确、态度积极的观察方式。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观看和感知的活动。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明确目的就是要弄清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两个问题。观察者的态度积极与否,对观察能力影响极大。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提醒孩子观察前的准备要充分,思维要跟上。观察前要进行有关知识的储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例如,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玻璃瓶盖子,看到瓶中冒出白色的烟雾,如果不懂得浓盐酸的有关知识,就可能得出“盐酸挥发出白色气体”的错误结论。只有懂得浓盐酸的相关知识,知道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本是无色的,之所以会变白,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而形成了白色的酸雾,这样,观察才能正确反应物质变化的本来面目。在观察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都要彻底弄通弄懂,使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

●耐心解疑释惑,培养孩子浓厚的观察兴趣。孩子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否则,他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父母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新奇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来激发、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户外散步,听到林中的鸟鸣,可以对孩子说:“听,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东西在叫啊?”并提议去看看。父母利用这样的方式可有效唤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若孩子对事物表现出了一定的观察兴趣,父母就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观察愿望,与孩子一起仔细观察,津津乐道于有关话题,并及时耐心地解答孩子的疑问。

●引导孩子细心、准确地进行观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化学教授曾做过一个精彩的表演。他拿了一个装有煤油、蓖麻油和醋的混合溶液的玻璃瓶,并伸进一个指头沾了沾,然后把指头伸进嘴里,好像用舌头尝混合液的滋味似的。然后他把瓶子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照着做。这些学生照老师的样子,果真一个个都尝了起来,尝后,他们不是蹙眉皱额,就是呕吐不止。可见,他们尝的绝不是什么美味。这位教授哈哈大笑说:“我是在考察你们的观察能力,看你们观察仔细不仔细,我伸进瓶子里的是中指,而伸进嘴里的是食指。”学生们一个个面红耳赤,羞愧难言。从此,这些学生都非常注意观察了。这说明,观察者在观察时要专心致志,要将事物的形状、位置、变化过程等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准确无误地反映到大脑之中,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知识。

●告诉孩子观察方法要科学,还要有恒心。观察过程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如何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看大象时,就可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回答,如: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鼻子是干什么用的?等等。只有经过父母有意识的启发,孩子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此外,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例如: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需要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还要尝一尝。只有这样用多种感觉去亲自感受,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观察过后,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他在观察过程中变得更加仔细更加认真。

●帮助孩子选择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整分合观察法。就是先整体观察,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事物的各方面的各种特性,最后再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要想掌握人体解剖的知识,就应当首先观察人体的整体形状;再将人体结构分成各大系统,分别地进行观察;接着将各系统再分为各个器官分别进行观察;然后观察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位置和联系;最后再回到对人整体的认识。

对比观察法。就是改变两个相同事物当中一个的存在条件,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异常变化。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孩子才能提高观察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再比如,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同样湿润的种子,一部分放在常温下,一部分放入冰箱中控制低温,结果发芽时间不一样,我们就可以获得该种子发芽时间与温度变化的有关知识。

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父母可以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让孩子对事物形成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父母可以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来说,观察的顺序可以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重点观察法。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即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定位观察法。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发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

分类观察法。即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分别进行归类观察,如,观察燕子、麻雀,虽两者形状、颜色不同,生活习俗也有差异,但都属于鸟类,从而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告诉孩子观察要做笔记,记录要真实。对观察到的现象要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因为观察到的感性知识不见得能立刻上升为理性知识,原因有可能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可能是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还不够,需要继续积累,所以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今后有可能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另外,观察时,各种现象数据很多,光凭记忆不可靠,应记下来避免遗忘,以便将来准确地使用这些观察结果。记录一定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乱修正。这种不尊重观察结果而且任意修改,人为地制造“数据”的做法,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学习态度。

●引导孩子观察时排除主观因素的介入。观察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感情的,往往会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观察对象上。这种现象在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观察上是很普遍的。例如看花鸟,杜甫在《春望》诗里看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江南春绝句》里看到的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作为文学观察,这两种结果都不失为独具匠心。科学的观察则要求客观、真实,不能透过有色眼镜去观察,否则就会失真。当然,客观的观察有时也需要想象,如果不借助想象力,也难以达到观察目的。为了使观察客观、真实,父母要引导孩子抓主要特征,排除干扰,不为假象所蒙蔽。

●鼓励孩子多提问。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知识掌握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连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父母觉得是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与思考兴趣。

●引导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父母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的观察能力才能一天天地敏锐起来。第2种好习惯:给孩子一对想象的翅膀——培养孩子富于想象的好习惯

世界像飞机的跑道,而想象力就是机翼,有了想象的翅膀,飞机才能起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不同的父母将挖掘不同的宝藏。

想象,是心灵之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不同的父母将挖掘不同的宝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对于孩子来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便是为日后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家都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及飞机、飞船等的发明都是基于想象。如果没有想象,创造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想象和创造是密切相关的。

精彩案例

早春,周娟女士带孩子去少年宫画画,母子俩兴致勃勃地走在林荫道上。她告诉孩子春天来了,让孩子看看春天跟冬天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仰头看看这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又看看后面几棵还没长出新叶的小树,问妈妈:“为什么春天来了,有的树换上了绿衣,有的却没有呢?”母亲鼓励孩子好好想一想。孩子也许想起今天早上起来找不到衣服穿的情景,于是说:“妈妈,我知道了,春天来了,所有的树妈妈和树宝宝都要换上绿色的衣裙的,这个树宝宝起晚了,找不到妈妈为他准备好的绿衣服正在着急呢。”母亲趁机指着前面那棵依然是枯叶满枝的古树问他:“那又是谁呀,为什么还没换上绿衣裳呢?”孩子不假思索地说:“那是奶奶,她老了,手僵硬了,衣服穿不上了,她正在焦急地喊:‘谁来帮帮我!谁来帮帮我!’”

作为家长,周娟女士的做法无疑十分可取。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去联想,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对孩子的联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

一位母亲被一张照片深深地震撼了:一个正在遭受饥饿的非洲儿童的手置放在一只正常人的手掌上,制造出一种触目惊心的对比。非洲儿童那瘦小干枯的手简直就不能叫做手,而像“鸡爪”。母亲连忙叫她8岁的儿子来看。孩子看后,心情很沉重,躺在屋后的草地上写下了这首《望天空》的诗:“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躺着/向蔚蓝蔚蓝的天空望着/把我严严密密的罩着/我要把天空翻转/让它变成一只烧饭的锅/烧出很多很多的米饭/让全世界忍受饥饿的儿童/永远不再挨饿。”这首诗获得《中国儿童报》优秀作品奖。如果没有孩子对苦难中的非洲儿童的深深同情,就不能激发孩子把天空翻转过来变成一只锅的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因为有想象,爱迪生才发明了电灯,生活才由黑暗变为光明;正因为有想象,莱特兄弟才创造了飞机,我们才能够周游世界;正因为有想象,瓦特才发明了蒸汽机,让我们脱离了不安稳的马车;正因为有想象,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才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如果莱特兄弟看到了小鸟的飞翔,而不敢“异想天开”;如果瓦特看到了沸腾的壶盖,而不大胆想象;如果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而没有求新求异的勇气,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可能实现。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轻视想象的作用,不要认为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象是不务正业。其实,想象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就是因为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我们预见活动的结果,它指导着我们行为的方向;想象还可以补充我们知识经验的缺陷,当我们无法直接认识某些事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来想象出他们的样子,从而达到我们认识这一事物的目的。

养成方法

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重要心理品质,是促进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把强烈的好奇心和科学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其次是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是激发人们想象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诗人、作家、画家和科学家只有在饱满热烈的情感支配下,才能让想象力充分发挥作用,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再次是注意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只要父母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房间里的各类家具、阳台上的植物盆景,带孩子上街看车水马龙的街道,形态各异的建筑物,街道两旁的花草树木,甚至信号灯、路灯都可以使孩子浮想联翩。

●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父母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让孩子多接触图画,包括多看和多画。父母应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和多看知识丰富和趣味性强的图片,这些是孩子展开想象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画画,鼓励其把头脑中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开始时父母可以先画一些基本线条,告诉孩子要画什么,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画完。孩子喜欢画画,父母最好不要代拟主题和内容,要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父母可以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想象并补画出其余的内容,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是,父母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孩子马上复述。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父母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有时可讲到一定的地方不往下讲,引导孩子对以后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如讲述《曹冲称象》,当讲到该怎样称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的重量时停住,让孩子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称象,促使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边听边动脑筋,从而有效地发展了想象力。

●让孩子进行“情景描述”。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例如,父母说:“这是一个下雪天,想想看是什么样子?”孩子根据他的想象进行描述。反过来,孩子也可以问父母:“这是一个下雨天,想想看是什么样子?”此时父母应尽量认真细致地描述一番,从中给孩子一些启发。诸如此类的问题有许多。孩子的想象力水平也许会稍显稚嫩,但父母要引导他们讲述更加丰富的内容,让孩子尽情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即使他们的答案很滑稽,甚至不合逻辑,都不要严加批评,唯有你的倾听、接纳才能引导出更好的答案。

●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假定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并鼓励孩子尽量多想一些办法。这些问题就是激发孩子想象的很好动力。父母应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诱导孩子去想象。例如:“走路时遇到一片水洼,你该怎么办?”孩子可能想:放上几块砖或垫上木板就能过去,也可以用土填平,还可以绕道而行等。总之,父母最好引导孩子把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想到。类似的问题,父母还可以自行设计。想象不是凭空臆想,它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父母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基础工作就是,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各类事物,使孩子头脑中储备丰富具体的形象,为进行充分的想象提供条件。第3种好习惯: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培养孩子勇于创造的好习惯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则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创造力,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能力,也是人类最终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正因为人类具有创造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地发展、进步。

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家庭是创造精神培养的好地方。家庭中温馨愉悦的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可以让孩子轻松地进行探索活动。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精彩案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故事明白无误地告诉父母,要保持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会创造。创新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孩子从小展现出来的创造天赋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爱幻想、好动,而且没有成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敢于将想法付诸实施。在这些想法中,蕴含着大量创新的火花,犹如金矿中蕴含的金子。

张肇牧从小就聪明异常,考入全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被哈佛录取。在众多对他敞开大门的世界著名大公司中,他选择了所罗门金融投资公司,年薪15万美元。张肇牧也许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有一位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在母亲这位人生第一位老师的培养下,张肇牧才能焕发出如此夺目的光彩。

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后,刚走近厨房,就嗅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肇牧正在厨房里,看见妈妈进来了,就直往后退,努力想用身子挡住身后的一个大钵头。妈妈过去一看,浓烈的怪味正来源于这个大钵头中的东西。

原来,淘气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酱油、醋、料酒、麻油、虾油卤和番茄酱等,凡是瓶装的液体流质,统统都倒在一起,调成了黑乎乎的一钵。

妈妈顿时就发火了:“你什么不能玩啊?为什么这么淘气啊?”肇牧低垂着头,怯怯地说:“妈妈,我想配一种药水,让蚊虫一叮就自己死掉。”

尽管这餐晚饭弄得爸爸妈妈前所未有的忙乱,但是他们没有打他,甚至责备的话都没说一句,孩子虽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蕴含着的创造欲却是极可贵的。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创造力,尽管它只是雏形,却又是伟大的。面对熟悉的事物,能产生新的想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父母要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看待问题。

养成方法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创造力,尽管它只是雏形,却又是伟大的。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我们有以下的建议: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其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对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双手探求这个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孩子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小孩的创造萌芽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老实文静听话的乖孩子,家庭虽少了“破坏”气氛,大人安心,但孩子的天性却被抹杀了,孩子长大后多半循规蹈矩,不善动脑,依赖性强。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爱冒险的天性就这样泯灭了。

●鼓励孩子不懂就问。好奇、质疑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年龄小,知识有限,面对大千世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常常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孩子的这种质疑正是他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好奇、质疑是自发的,是星星之火,引导得好,就会燃烧起来,形成熊熊烈火。因此我们做父母的,要做“助燃剂”,切莫当“水龙头”,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要保护好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不仅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还要鼓励孩子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怪问题”。

●与孩子共同学习。“我们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天热会出汗?”“雪花是什么做的?”……这是孩子们常常提出的一些问题。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用新奇的眼光观察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头脑中会有许许多多问号。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不能马虎的,要用他能听懂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大学问家”。孩子上学以后,问号更多了,而且更“专业”了,父母可能有点招架不住。因此,给孩子买一套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吧,里面不仅有天文、地理,还有信息科学知识,孩子再有什么问题,父母就可以说:“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一家人就一起看书,一起找答案,这样就做到了“孩子解疑难,父母长知识”,共学共长,其乐融融。

●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发散。多提一物多用的问题。如“请你说出铅笔有哪些用途?”孩子说出的用途越多,说明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强。孩子每讲一种新用途,父母都要加以鼓励,表示赞赏;如果说错了,也不要嘲笑或批评。

应变。父母要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孩子一旦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将会受益终身。当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父母要启发孩子改变方法,从不同角度想问题。

替代。即在某种用品不足或不适合的情况下,寻找其他代用的物品。比如桌子不平,可以用一块小积木垫一下。

启发。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这就要利用一些零星的时间,来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在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父母就应该抓住时机,启发他们仔细观察,并且适当地讲解相关知识。在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在去公园游玩、看电影、看电视、去亲友家做客时,父母都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如知了如何鸣叫、风沙从哪里来等。

归纳。启发孩子找出一类事物的共同之处。例如由男人、女人,成年人、儿童,白人、黑人归纳出他们都属于“人”,由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归纳出“车”的概念等。

换位。父母要培养孩子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培养出这种思考能力,从而扩大视野,深化认识。

设疑。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代替包办,也不要直接告诉他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应该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向孩子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促使他们想办法自己解决。如:“万一在商场里走失了,你怎么办?”

分类。父母可以让孩子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归成一类。分类时,要明确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分的类是不同的。如三角形,如果按边是否相等可分为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第4种好习惯: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孩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解决,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精彩案例

如果说,想象力能给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飞翔的话,那么空间数理逻辑将带给孩子探索自然科学领域的无限乐趣。分析的头脑、有条不紊的逻辑推理、大胆过人的谋略,无一不是从这里而来。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是成功的、成绩卓越的时候,他的身上一定汇集了这两方面发达的思维能力。

我们还是再来看一看张肇牧的故事:

肇牧十分喜欢做实验性游戏,当听爸爸妈妈说要做有趣的实验游戏时,肇牧非常高兴。与往常一样,由爸爸说,他动手。“肇牧,从你的玩具中,找出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锅都行。”肇牧将三样东西拿来了。“爸爸,你看行吗?”爸爸满意地说:“行。你用锅装些水来,并且将水分别倒进两个杯子,要求两个杯子的水要一样多。”肇牧按示意进行。然后爸爸问肇牧:“你看两个杯子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呀?”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说:“啊,是一样多。”“你将一个杯子的水倒进锅里,你再看看,是锅里的水多呀,还是杯子的水多?”谁知肇牧不假思索地给了爸爸满意的答复:“一样多。”“为什么?你看锅里的水这么少,杯子的水那么多,怎么是一样多呢?”肇牧从容地说:“爸爸你看,这是两个同样大的杯子,我倒进的是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这个杯子装的同样多的水倒进了锅里,因为锅比杯子大,所以看起来锅里水像少些,其实它们一样多。”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对液体容量守恒定律如此肯定的回答,而且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完整!

小学二年级正值数学教学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唯独肇牧别出心裁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一意孤行。爸爸妈妈问他时,肇牧振振有词:“从左边算到右边是爸爸妈妈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爸爸妈妈意识到肇牧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于是爸爸妈妈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耐心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观察,对思维结果要进行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爸爸妈妈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忍痛“割爱”了。正是由于小肇牧能举一反三,才同时培养了小肇牧的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不要把我们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孩子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往往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准确、更持久。

养成方法

●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因此,父母在努力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时,不要忘了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努力成为能欣赏创造力并能与孩子的创造力互动的主力。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当孩子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地问“为什么”。父母如果正确引导,不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盛,因为孩子的好奇正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常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懒得思考。不知道各位父母朋友有没有问过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给他思考的机会了吗?如果不能确定,那就从以下这些方面检查一下自己吧。

经常对孩子说:“你想想看吧!”

多给孩子出难题。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给他帮助。

当孩子解决难题时,要承认并夸奖他做对的部分,而不要一味指责他的错误。

不让孩子做过多的检测题。

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别干扰他。

不要用高压手段来说服孩子。

孩子所画的画,不管画得多糟,一定要问他画的是什么。

买玩具时要让孩子自己选择。

一次让孩子做两件以上的事。

当物品缺乏时,让孩子想想有无替代品。

尽量不用答案是“是”或“不是”的问题来对孩子提问。

不管孩子问的问题如何荒唐,你都要认真地回答。

对孩子所提的问题,即使你全盘了解,也不要给他百分之百的答案。

用“如果”来反问孩子所提出的问题。

孩子想说而说不出时,你不要帮他说出来。

注意教导孩子使用连接词。

对孩子的奇想要加以客观评价。

不要打扰孩子正热衷或专注的事,即使到了该睡觉的时间。

对孩子的“新发现”,要率直地表示惊奇。

教孩子做事时,要用语言解说。

和孩子玩“后来呢”的游戏。

让孩子尽情表达。当孩子作出某项决定时,你可以问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如果你有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的话,那就赶快从现在开始,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机会吧!

●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父母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摆弄摆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批评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对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鼓励孩子凡事常问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面的回答。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在学习过程中,父母首先要努力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教导孩子在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考试的各个环节都要勤于思考、独立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样办”,做到不依赖、不等待、不偷懒,不断增强好奇心,增加求知欲,增强独立性。

父母要引导孩子把“听”“看”“做”与“想”紧密地联系起来,注意培养孩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父母不要生气、谴责。要让孩子有单独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在自己房间专心入迷地玩耍时,父母不要随意打断。

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以在一旁“添油加醋”。

欣赏孩子的自由绘画,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如孩子画汽车,父母可以问他:“汽车是开在田野里还是大城市里?”“车上有几个人?”“司机是男的还是女的?”

培养孩子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习惯,课前、课后都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地解疑,学会于无疑处生疑。疑是思之始、进之由;疑孕育着创造。B篇爱是无岸的海——爱心习惯的培养第5种好习惯:给爷爷奶奶一片孝心——培养孩子关爱老人的好习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并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对待老人或父母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事。

精彩案例

尊重老人的习惯要从小培养,时时刻刻想着为老人做些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坚持自己做。只要父母留心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同时,孩子也会得到老人的更多关怀。

陈磊原是哈尔滨三中的学生,后来以630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著名的米德尔伯里学院录取。现在在纽约华尔街全美排名第一的投资银行——高盛银行工作。陈磊从小就知道关心老人。

幼年的陈磊很惹人喜欢,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所在。家人对她倾注了浓浓的爱。但父母从不娇惯她,而是注意让她在享受爱的温馨之中,培养起对家人和对他人、对生活的美好感情,从接受大家的爱当中学会爱大家。在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只要用心培养就能让孩子养成关心老人的习惯。每逢家人吃水果,爷爷奶奶就说:“看磊磊怎么分?”她每次都是把大的给了爷爷奶奶,自己留小的。有时爸爸妈妈给她买来小食品,她也是主动让爷爷奶奶、妈妈爸爸尝一尝。每逢节假日家人聚餐时,都等爷爷奶奶长辈们入座后,她再上桌。遇到好吃的东西,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往爷爷奶奶的碗里夹。陈磊的妈妈说:“那时,每逢节假日,我们常带着她去看姥爷、姥姥。在她能走路的时候,我们就尽量让她自己走。实在累了,我们才背她走一段,边走边问她:‘等爸爸妈妈年龄大了,走不动时,你能背我们吗?’每次她都痛快地说:‘能’!有时,看我们背她走得吃力,她便主动要求下来自己走。一次去江边玩,由于天热,一动便全身出汗,她无论如何也不让我们背她走,自己走得满脸通红,路上行人见了,觉得这个小孩挺懂事,那时她还不到3岁。”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关爱。这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