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9:24:00

点击下载

作者:周兴华,周晓娟

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枸杞史话

枸杞史话试读:

总序

屈冬玉

文化是一片土地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从文化中我们得以对民族的血脉追根溯源。时代在变迁,唯一经时光洗礼而经久不衰的是文化,那一道道烙在我们灵魂之上的文明痕迹。

即使在全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宁夏也不应被忽略。千百年来,宁夏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重要中转站,各个民族、不同王朝的光辉在这里交相辉映。从3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起步,历经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域商贸文化的交互影响沉淀,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宁夏地域文化。

在宁夏看什么?宁夏有水洞沟遗址,远古人类艰难繁衍、与天争斗的见证;宁夏有贺兰山岩画,史前人类的笔迹诉说着文明的起源与前行的轨迹;宁夏有西夏王陵,古老西夏文明存留于世的神秘坟冢;宁夏有中卫高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奇特文化现象完美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宽容;宁夏有同心清真大寺,回汉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的象征;宁夏有须弥山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笔重要的遗产;宁夏有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红军长征主力曾在这里胜利会师,翻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很难想象,这片仅有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如此深厚的文化精髓!

文化是撑起一个地区经济腾飞的绝对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在追赶东部发达省份、共同步入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宁夏将文化发展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上。“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经过几代宣传文化人的艰辛努力,今天,面积不大、人口稀少的宁夏在论及文化时,绝对有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

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传承,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当代宁夏人继续履行着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使命,新的文化硕果在不断结成。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镇北堡西部影城将西北的荒凉、原始野性、残败的雄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华黄河世纪坛坐落在黄河之畔,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拔升了黄河文化的高度,更为宁夏人对黄河母亲的感激之情提供了感情的寄托;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向世人展示着绚丽多彩的伊斯兰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青年作家群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石舒清、陈继明、季栋梁、郭文斌、马金莲、阿舍、金瓯、张学东、了一容……这一串串普通而闪亮的名字,“三棵树”“宁军”“中国文学之乡”……这一顶顶朴素而华丽的桂冠,让宁夏这片幅员并不辽阔、名声并不显赫的土地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一个小省区,宁夏在同世界分享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得大度而从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策划出版了这套“文化宁夏丛书”,希望读者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宁夏、了解宁夏文化。

宁夏也许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宁夏也许没有太多的热闹繁华,但是宁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在岁月的清风中徐徐翻开了崭新一页,宁夏的文化还在不断沉淀、不断积累、不断升华。

宁夏文化,文化宁夏。

前言 枸杞文化源远流长

周兴华

枸杞是华夏大地上最古老而又最神奇的养生保健植物之一。宁夏枸杞及以枸杞为原料酿造的枸杞果酒等产品饮誉海内外,宁夏枸杞已成为著名的国际品牌。宁夏枸杞在国内外的这一辉煌地位,是生活和曾经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黄子孙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共同造就的,与其在华夏民族文化史中的崇高地位是一脉相承的。枸杞文化是华夏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枸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宁夏枸杞文化是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枸杞被古人视为神奇果木,历代对其颂扬史不绝书

原始社会,枸杞作为神奇果树载于《山海经》。据《山海经》记载,华夏大地上的崇吾之山、小华之山、东始之山等10座大山都生长着枸杞(芑)。其中,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

三皇五帝时代,枸杞作为“上品”列入《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御览》作耐老)。”

就古代文献记载而言,枸杞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杞”。武丁时期的卜辞载:“癸巳卜,令登赉杞。”祖庚、祖甲时期的卜辞载:“己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杞,亡灾。”帝乙、帝辛时期的卜辞载:“庚寅卜在女香贞,王步于杞,亡灾;壬辰卜,在杞贞,王步于意,亡灾。”对上述甲骨卜辞中的“杞”字,甲骨文名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说:“杞,枸杞也,从木已声。”《尔雅·释木》载:“杞,枸檵。舍人曰:句杞也。孙曰:即今枸芑。”

西周时期,枸杞种植载于《诗经》。《诗经》305篇,歌咏枸杞的就占了10篇。其中《大雅·生民》《小雅·北山》歌咏的枸杞就是今宁夏香山及其毗邻地区生产的枸杞。

唐时期,枸杞栽培载于《千金翼方》。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种造药第六》中专门总结了前人种植枸杞的方法。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也记载了枸杞的栽培方法。

宋元时期,枸杞种植列为专篇。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枸杞,陕西极边生者,甘美异于他处者。”宋元时期宁夏是地属陕西路、陕西行省的西北边陲,沈括指的“陕西极边”就是指今宁夏,沈括说宁夏生产的枸杞味道“甘美异于他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歌咏的《小圃·枸杞》,其“小圃”就是专业种植枸杞的杞园子。元代司农司主编的《农桑辑要》、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王祯《农书》对枸杞的种植都有记述。

明清时期,枸杞载入史志。明清《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滇南本草》《嘉靖宁夏新志》《中卫县志》等对枸杞均有记述。

枸杞种植被古人视为神圣产业,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枸杞有特殊需求,认为枸杞种植是一种提升生命价值的神圣产业,历来十分重视。

殷商时期,枸杞已属农田人工栽培果木。甲骨卜辞中关于殷商时期农田生产的内容颇多,在商代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将枸杞与禾、麦、黍、稷、稻等农作物同样记载。卜辞中还有“田”“作大田”的记载,并将“杞”与“田”联系在一起。从甲骨卜辞“己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的记载看,是说殷商帝王在“杞”“田”中占卜枸杞有无自然灾害。以上甲骨卜辞关于枸杞的记载证实:一是殷商时期枸杞已属人工种植的农田作物;二是殷商帝王对枸杞生产非常重视。枸杞易遭病虫害,殷商帝王为了祈祷、预测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的丰歉,便经常进行占卜。

西周时期,枸杞种植已成为一种耕作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诗经》歌咏枸杞的诗篇很多,如:“无折我树杞”“集于苞杞”“言采其杞”“南山有杞”“在彼杞棘”“隰有杞桋”“丰水有芑”“薄言采芑”“维穈维芑”。以上各句中的“杞(芑)”字,均指现今所说的枸杞。从《诗经》对枸杞的歌咏中可看出,枸杞作为一种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珍贵果木,在西周时代就已大规模栽培种植,并已成为一种耕作制度。

汉唐以降,对枸杞的栽培种植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耕作制度。汉代《名医别录》载:“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该墓中曾发现豆豉、枸杞、丁香、肉桂等多种中药材,这说明枸杞在汉代作为医疗保健品已得到高度重视,生者与逝者都想长期服用它。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世称“药王”,在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北宋都城开封有皇家园林“艮岳”,其中就有专门种植参、术、杞、菊等药用植物的药园。明清两代,枸杞作为一种提升生命价值、升华生活的特殊商品进行专业生产。枸杞被古人视为神秘物种,是传宗接代、种族繁衍的象征

枸杞枝繁叶茂,夏秋均结果,娇艳欲滴,硕果累累,采摘不断,繁殖不断,具有神秘色彩。古人在采食枸杞的实践中认识到:枸杞具有增强性功能,有利于生殖的神异作用。他们将这种作用与枸杞硕果累累的自然繁殖能力联系到一起,于是得出了“补益精气,强盛阴道”“去家千里,勿食箩摩、枸杞”的名言。

所以,枸杞作为传宗接代、种族繁衍的神秘物种就与神圣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经·大雅·生民》是周人歌咏其始祖后稷诞生及其功德和圣迹的叙事诗。其中写到天神把枸杞这样的优良种子赐给了后稷,后稷在农田中种满了枸杞,每块田中收获的枸杞非常多,人们挑着背着赶快送回家,回到家中就开始祭祀神灵。从《生民》看出,枸杞种植的历史已成为神农氏后稷诞生、种植农业创生、周人祭神盛典历史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以枸杞起兴,用“遐不黄耇”“保艾尔后”表达了人们祈望头无白发、长生不老、种族繁盛的心愿。《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说“枸杞叶能令人筋骨壮,除风补益,去虚劳,益阳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服食枸杞能“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是说枸杞是增强生殖能力、传宗接代、种族繁衍的神圣物种。枸杞自古被视为灵丹妙药,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极品

原始社会,枸杞已成为人类医疗疾病、强身健体、祈望长生不老的神奇药品。流传至今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传说源自神农氏时代,总结记载了上古以来华夏族群的医药学知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药药材“木”类药品中的“上品”药。《神农本草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所谓“上品”药,即养命之药。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神仙服食药品。汉代《淮南枕中记方》说久服枸杞可以诸疾不生,使人成为“地仙”。所谓“地仙”,亦即人间之“活神仙”。唐代孙思邈在其医学宝典中把枸杞酒列为“返老还童”“羽化登仙”的仙方神液。所谓“返老还童”“羽化登仙”,就是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的代称。元代《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篇记载,用酒浸泡熬煎而成的枸杞酒叫“金髓煎”,并说常服这种枸杞酒(金髓煎)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久服发白变黑,返老还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咏枸杞井》诗中对枸杞的“灵丹妙药”功效作了高度概括,他说:“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远知一勺可延龄。”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说:“枸杞神药也,修真之士服食多升仙。”宋金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在《本草注》中也说:“淮有枸杞井,水味甘,补脏明耳目,止腰膝疼痛,固精气,圣水也。”李东垣将枸杞根浸润过的井水称为“圣水”,可见枸杞养生保健功效享誉之高。北宋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载:“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汤沐浴,令人光泽不病。”明代医圣李时珍根据历代对枸杞的研究记载,在其《本草纲目》中对枸杞的养生保健功效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枸杞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可祛,有十全之妙用焉。”他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删选记载的枸杞类酒饮服食药方就有33个。枸杞作为酒饮食品,文化积淀名列前茅

自古及今,国内外名酒辈出,唯枸杞酒名贯古今。就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的酒名与现今酒名一直相符者,唯有枸杞酒;就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的酒名延续使用至今者,唯有枸杞酒;就现今延续使用的历史名酒最早见载于历史文献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名酒的历史能超过枸杞酒。“枸杞”作为酿酒原料名称和所酿名酒,从中国原始社会至今一以贯之,没有歧见与附会。所以,枸杞及枸杞酒的历史至少与中国成文史相始终。就酒文化积淀之悠久厚重而言,枸杞酒在国内外名酒中名列前茅。

原始社会,枸杞作为医药用品载于《神农本草经》《山海经》等。据先秦文献记载,神农氏是华夏古代“三皇”之一。传说从神农氏时代开始,炎黄族群由采集农业发展到种植农业。《神农本草经·卷三》载:“药性有宜酒渍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本草拾遗》载:“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冷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药材的“上品”,“酒渍”枸杞应是酿造枸杞酒的早期方法之一。枸杞作为神奇名贵植物,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东山经》载:“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从《山海经》将枸杞的液汁比喻为人的“血液(其汁如血)”,可以调养良马(可以服马)来看,原始社会人类就对枸杞的营养、药理、酿酒作用有了认识并予以关注,且作为酒饮、医药使用了。

枸杞是商周时代的酒饮佳酿。从甲骨卜辞记载看,殷商枸杞是大田生产,产量大。枸杞不同于五谷杂粮,其鲜果、干果极易氧化变霉,不易保存。所以,殷商时期生产的枸杞应是主要用于酿酒。殷商时代酿酒技术非常成熟,酒业发达。殷墟酿酒遗址出土的酿酒大缸、青铜酒器就是殷人用水果、粮食进行大规模酿酒的证据。《诗经》的《湛露》《北山》将枸杞与酒写在同一首诗中。《湛露》记述了周王夜宴诸侯的盛况,诗人将喝到不醉不归的盛大酒宴与沾满了浓浓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树联想到一起大唱赞歌;《北山》将摘枸杞与饮酒享乐联系在一起大发感叹。这说明,在西周时代,枸杞生产已与酒饮有关。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诗经》“北山”所在的中卫香山,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中有单耳陶罐和无耳陶杯。1989年,在“北山”所在的香山北麓西台乡双瘩村狼窝子坑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短剑墓群,出土遗物中有单耳陶罐、单耳陶杯、陶勺、石勺,还有一件小陶罐中盛有糜子。对照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酿酒遗址出土的被专家定为酒器的单耳陶罐、单耳陶杯,中卫香山、狼窝子坑出土的上述单耳陶罐、单耳陶杯、无耳陶杯、陶勺、石勺,也应与饮酒饮水有关。从甲骨文、《诗经》记述中看,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的枸杞栽培种植、酿酒食用由来已久,远早于西周时期。

枸杞酒是秦汉时代的“神仙服食酒”。秦汉前后,枸杞、枸杞酒是帝王及“神仙方士”渴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而经常饮食服用的“神仙服食药”“神仙服食酒”。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枸杞有“轻身不老”的医药功效,其后的各种医药典籍都说枸杞是“神仙服食”的灵丹妙药,都认为常服枸杞酒能“轻身不老”“羽化登仙”。汉代《淮南枕中记方》说经常服食枸杞汤液可以“老者复少。久服延年,可为真人”;久服枸杞调成的酒可以“诸疾不生”,使人成为“地仙”。《史记》《华阳国志》记载汉武帝盛赞“枸酱”酒甘美异常。“枸酱”酒是果酒,“茅台”酒是白酒,“枸酱”酒绝非“茅台”酒。“枸”即枸杞,“枸酱”酒即是用枸杞酿造的果酒———枸杞酒。汉代已将枸杞酿造的美酒称为“枸酱”酒了,这说明枸杞是酿造美酒的绝好原料,枸杞酒是汉武帝品尝过的历史名酒。

枸杞酒是唐宋时代的“返老还童”酒。唐代,枸杞是酿造养生保健酒的主要原料,枸杞酒已被列入名牌产品之列。唐韩鄂编辑的《四时纂要》载有“腊酒”“鹿骨酒”“枸杞子酒”“钟乳酒”“屠苏酒”,还说“九月取枸杞子浸酒饮,令人耐老”“十月,宜服枣汤、钟乳酒、枸杞膏、地黄煎等物,以养和中气”。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医学宝典中把枸杞酒列为“返老还童”“羽化登仙”的仙方神液。唐代《千金方》载:“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烂,滤取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恐粘住不匀。候成膏如饧,净瓶密收。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

枸杞酒是元明时代的宫廷御酒。元明时期,中卫枸杞酒在钦定13种宫廷御酒中名列前茅。《饮膳正要》为元朝宫廷饮膳秘籍,明代宗钦定饮膳专著。据《饮膳正要·卷第三·米谷品》载:“枸杞酒,以甘州枸杞依法酿酒。补虚弱,长肌肉,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今中卫地区元代属甘州行省,元朝宫廷御酒枸杞酒便产自中卫。《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载:有种称做“金髓煎”的枸杞酒,饮之能使人“延年益寿,填精补髓,久服发白变黑,返老还童”。“金髓煎”制法如下:“枸杞(不以多少,采红熟者)。右用无灰酒浸之,冬六日,夏三日,于沙盆内研令烂细,然后以布袋绞取汁,与前浸酒一同慢火熬成膏,于净磁器内封贮。重汤煮之,每服一匙头,入酥油少许,温酒调下。”《饮膳正要》为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忽思慧供职于朝廷,任宫廷饮膳太医多年,广泛收集历代名医名著的养生经验和宫廷饮膳秘籍,善于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饮膳经验。

枸杞餐饮是一种健康的社会时尚。宋元以来,除服食枸杞果实、根茎外,还将枸杞嫩芽、嫩叶作为茶叶、蔬菜中的名茗佳肴食用。宋代许多名人得益于枸杞的养生健体,他们以自身的体验写了很多赞颂枸杞养生益寿的诗文。从上层名流歌咏枸杞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枸杞养生功效之好,保健身价之高,应用之广泛。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在其《救荒本草》中说:枸杞“作羹食皆可;子红熟时亦可食;若渴煮叶作饮,以代茶饮之”。明代医药家兰茂著《滇南本草》载:“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治年少妇人白带。”清初进步思想家唐甄“僦居吴市,仅三数椽,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曹雪芹还将“油盐炒枸杞芽”写进了《红楼梦》。枸杞作为精神文化,始终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枸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食用、保健的珍品果实与佳酿美酒原料,因之,对枸杞的歌咏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升华生活的主题。

枸杞是生命之树长青的象征。枸杞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在古人心目中,枸杞在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方面,是十全十美的极品、圣品。古人的这种认识也是源于对枸杞养生作用、药理作用及其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实践与总结。《神农本草经》认为,枸杞“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须常服枸杞。所以,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神仙服食”药方。明代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举例说:有一长者常服枸杞,“寿百岁,行走如飞,发白返黑,齿落更生,阳津强健”。

枸杞是祭祀、交际场所的礼仪载体。枸杞被视为灵圣贵重物品。殷商时期就将枸杞作为贵重礼品赏赐于人。武丁时期的卜辞载:“癸巳卜,令登赉杞。”《诗经》中对于枸杞的歌咏很多,如《诗经·湛露》。《左传·文公四年》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旧说这首诗是周天子夜宴诸侯的乐歌。诗中记述了周王夜宴诸侯的盛况,诗人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与神圣的宗庙祭祀、喝到不醉不归的盛大宴饮联系在一起大唱赞歌,使人感到枸杞与酒成了神圣祭祀的灵魂导引,盛大宴饮的礼仪高潮,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

枸杞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寄托。人们赋予枸杞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将枸杞与贤惠的君子、忠贞的爱情、情感的家园、力量的源泉、尊贵的场面、建功立业等精神寄托、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任意比兴,纵情歌咏。《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以丰水旁边生长的枸杞树上结满了鲜红的累累果实作比喻,以之象征周武王创建的丰功伟业,教育人们要向伟大的周武王学习,建功立业,泽及后人与后世。由此看出,西周时代,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枸杞在强身健体、生命延续、民计民生方面的功能作用非常显著,所以,枸杞竟然成了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功业象征!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恶树》诗中高呼:“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杜甫为了保护自己种的枸杞树,把遮蔽挤压枸杞树的鸡栖树称之为“恶树”,他手持“小斧柯”,边砍伐鸡栖树便怒骂:“枸杞树是我杜甫的,看鸡栖树能把你怎么样!”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保护正义,保护弱者,疾恶如仇的高尚品德。宋代大诗人苏轼则通过赠送枸杞拐杖,写出了“贵从老夫手,往配先生几。相从归故山,不愧仙人杞”的诗句,表达了千里之外的手足深情。

枸杞是以人为本的文学创作源泉。通观以枸杞为素材的诗文创作,全部贯穿着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汉代《淮南枕中记方》通过常服枸杞可延年益寿的事实,创造了一个久服枸杞可以长生不老的生动神话故事。据其记载:有一人,往河西为使,路逢一女子,年可十五六,打一老人,年可八九十。其使者深怪之,问其女子曰:“此老人是何人?”女子曰:“我曾孙。”“打之何故?”“此有良药不肯服食,致使年老不能步行,所以决罚。”使者遂问女子:“今年几许?”女曰:“年三百七十二岁。”历代许多文人都喜欢种植、食用枸杞,他们得益于枸杞的养生保健作用,并以自身的体验写了很多歌咏枸杞的传世佳作。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大诗人苏轼等大文豪利用“千年枸杞根”变灵犬、枸杞又名“王母杖”的传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浪漫诗句。中卫作为宁夏枸杞的集散地, 途经香山的丝绸国道为枸杞的生产经营开拓了市场

先秦以来,香山是从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国道必经之地。先秦至汉唐以降,从中原通往河西的丝绸国道一般不走中道、南道,而是走北道,即长安—泾水—平凉—高平—清水河—古灵州渡河—河西走廊凉州道。此道就是汉代《鼓吹曲》传唱、唐代王维等人记行的高平道、萧关道、河西道。历代许多帝王、使节、商贸团队、行旅人士通行的交通道路记载证实,通过香山的这条道路是周、秦、汉、唐自中原通往西域的第一丝绸国道。位于此道上的中卫地区,自然成了枸杞生产经营的集散地。枸杞作为宁夏最具影响的特产,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枸杞是我国的传统名贵饮食作物和中药材,从古及今一直受到中外医学界和饮食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枸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对枸杞的药理学研究表明,枸杞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医疗、美容、保健作用的功能成分。

国内医学实验表明,枸杞对人体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艾滋病防治中心经多年临床观察之后,评定证明枸杞多糖的免疫功能可以同当前国际上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相媲美。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枸杞的了解,枸杞产品在国内已遍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在西方已拓展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宁夏枸杞目前已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独特而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在西方国家逐渐得到证实和赞誉。枸杞为宁夏五宝之一,中卫香山是其农产品的地理标志

枸杞就其产地而言,中卫香山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枸杞原产地之一。《山海经·西山经》载:“西次三山之首”的崇吾之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全世界枸杞属植物约有100种,有的叶呈长椭圆形,有的叶呈圆状披针形;有的花白色或淡红色,有的花淡紫色,有的花绿色,有的花紫色;有的果实呈圆球形,有的果实呈椭圆形。枸杞属植物大都“食之宜子孙”,具有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所以,崇吾之山“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的神奇果木应是最早的原生枸杞。《诗经》歌咏枸杞的诗有10篇,其中《大雅·生民》《小雅·北山》歌咏的枸杞应是今宁夏香山及其毗邻地区生产的枸杞。

从甲骨文、《诗经》等文献记述及考古调查资料看,中卫香山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适宜枸杞生产,香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枸杞栽培种植、服食、酿酒由来已久,远早于西周时期。中卫香山是枸杞的原生地,现仍有枸杞之原植物,是枸杞生产的传统基地。

环境篇

香山是枸杞的原产地

中卫红宝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以枸杞为原料酿造的“宁夏红”等枸杞果酒饮誉海内外,已成为著名的国际品牌。中卫也被确定为“中国枸杞之都”。

枸杞,是华夏大地上最古老而又最神奇的养生保健植物。枸杞浑身是宝,自古备受推崇,被誉为“生命之果”。枸杞极具神话色彩,历代史不绝书。神奇香山

中卫香山是枸杞的原产地。枸杞作为神奇名贵植物,在《山海经》、殷商甲骨文、《诗经》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山海经·西山经》载:“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考证,崇吾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全世界枸杞属植物约有100种,有的叶呈长橢圆形,有的叶呈圆状披针形;有的花白色或淡红色,有的花淡紫色,有的花绿色,有的花紫色;有的果实呈圆球形,有的果实呈橢圆形,红色、黑色、黄色均有。枸杞属植物多“食之宜子孙”,具有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诗经·小雅·杕杜》说:“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这里的“北山”指的就是今宁夏六盘山北垂香山地区。唐代《千金翼方》曰: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抵出河西诸郡,其次江、淮间埂上者,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膏润有味。所以,崇吾之山“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的神奇果木应是最早的原生枸杞。中卫香山现在仍生长着枸杞之原植物。香山在《山海经》中名“崇吾之山”

香山古称“崇吾山”。“崇吾山”在《博物志》中又写作“参隅山”。“香山”古代称“香嵩严山”,“香嵩严山”系“参隅山”之快读,“参隅山”转音即为“香嵩严山”,今简称为“香山”。由此可知香山即古之“崇吾山”,魏晋南北朝亦称“牵屯山”“牵条山”。香山是祁连山余脉的东缘。黄河流出青藏高原,从黑山峡冲出峡谷,在沙坡头拐成一个月牙形的大弯后进入中卫平原,向东流去。据专家研究,该黄河大弯形成于黄河第吁级阶地的形成时期,成型于黄河第芋级阶地形成之后,在距今10万年耀28万年之间。这正是早期智人出现并走向晚期智人的时期。香山就位于甘肃、宁夏黄河东南岸的这个月牙形大弯中,这里是从祁连山地、河西走廊走进黄河边的第一块可猎可牧可耕之地。据古《中卫县志》记载:香山“其地周环约五百余里,东南接壤灵州胭脂川,西南与靖远柴薪梁、高峰子、芦沟联界。山巅高约十里,旧建香岩寺。其山地可耕牧。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然田皆旱地,全赖雨旸时若。……天景山,在宣和堡东南。由香山寺口至宁安之南,远望峰峦屏列,苍翠可挹,殆香山一大支,或称天成山云。又《广舆记》有天都山,殆即此”。香山腹地的“七十二水头”,即指香山旧有七十二处天然泉水。香山东南支脉天景山,地处古清水河流域,最适宜枸杞生长;宁安(今中宁县)自古以来就是现今中国驰名商标“中宁枸杞”的主产地。清代《中卫县志》“药类”条载:“枸杞,宁安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清代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咏枸杞诗说“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宁安位于天景山东北麓,枸杞又名“天精”“天精子”“天精草”,天精山(天景山)源于此地盛产“天精草(枸杞)”,天景山或许是天精山的俗写。中卫香山野生枸杞树

香山是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了今宁夏中卫香山以西的22座大山,其中第一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从“崇吾之山”西望的“帝之搏兽之丘”,即今香山西境黄河黑山峡南长滩村的帽帽山,这里奇峰险峻,为野兽出没之地,是炎帝、黄帝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于黄河上游。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屦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庖牺氏即伏羲氏,相传生于成纪,即今甘肃秦安县。《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姬水之地名多在宁夏、甘肃境内。宁夏中卫香山古有姬家水,姬姓村落,姬姓居民,姬姓水名、地名、居民一直延续至今;甘肃临夏有姬家川,应与姬姓水名、居民有关;也有说姬水即今渭水上游。以上各说不管具体指何处,但大都在陇右地区。姜水即羌水,见《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姜水(羌水)源自陇右绝无问题。据此,姬水、姜水均在今陇右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繁衍于陇右及其毗邻地区。香山地属陇右。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以上说明,中国大西北显然是伏羲、炎帝、黄帝族系的发祥地,是炎黄族群早期活动的地域。炎、黄族系沿着祁连山地、河西走廊由西向东进入黄土高原走近黄河岸边的第一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周兴华在意大利举办岩画讲座

香山是原始人类的岩画世界。香山岩画区在黄河南面。香山主峰高达2361米,该岩画区海拔1500米至2300米,遗存史前岩画1000多幅。香山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地势开阔、水草丰美,自古就是狩猎、牧畜和发展农业的良好场地。这里遗存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石器、陶器,还有大量的石制品、红陶片、灰陶片、彩陶片等。这至少证明,香山是原始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遗存有包括岩画在内的史前遗产是必然的。香山岩画向我们传述了祖先的文明,将人类的文明史在现有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好多万年,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卫岩画区内原始人类的聚落遗址中卫岩画区内原始人类遗存的石器、彩陶片

香山是龙文化的故乡。香山岩画区大井河岩画点遗存有一幅史前时期的龙岩画。高昂的龙头突出大张的龙口,龙体盘曲似蛇。这幅龙岩画凿刻在一块长65厘米、宽130厘米的岩面上,距地80厘米,是原始社会的遗物,是先民以蛇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承载着部落信仰,反映着原始崇拜。关于“龙”的传说,大都与三皇五帝时代的史迹有关。据《补衍开辟》《史记·三皇本纪·五帝本纪》等史籍记载:天地万物的始祖盘古是“龙首蛇身”,华夏远古三皇五帝都是“龙种”“龙身”,与龙血脉相连,关系密切。香山(崇吾山)南邻陇山(今六盘山),陇右、陇西、陇东、陇坂均以陇山得名。传说伏羲生于陇右成纪,其形象是“蛇身人首”“龙身牛首”,由是观之,抑或是上述“陇”名均源于伏羲之“龙”图腾。追溯“陇”名之来龙去脉,应是伏羲、炎帝、黄帝族系早期发祥于陇山以西的陇右地区,他们以“龙”为图腾,故其发祥地以“龙”命名之。“陇山”最早应叫“龙山”,后人造字,因表示地名地势,在“龙”字的左边加了个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示意土丘的“阜”旁,就变成了“陇”字,写作“陇山”了。龙是华夏族群的先民以蛇为原形创造的许多族群共有的图腾形象。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积淀凝聚,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考古资料证实,中国的龙崇拜最早出现于西北地区的草原地带。香山龙岩画的发现,说明香山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古老的形象依据,证实了中国大西北是以龙图腾崇拜为标志的炎、黄古族的发源地。中卫香山、大麦地史前龙岩画

香山览胜

香山(崇吾山)自古就是炎黄先祖、历代帝王狩猎、牧畜的神山宝地。

原始社会,香山(崇吾山)是炎帝、黄帝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山海经》)香山、水车

新石器时期,香山是发展原始农业的宝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香山腹地出土彩陶40余件;香山南麓海原,许多山坡上彩陶残片遍布;香山北麓黄河北岸,从营盘水、长流水到水稍子,彩陶片丰富多彩、连续不断。香山及其周边地区遍布的彩陶,昭示着这一地区新石器文化的灿烂,映照着神农故土的辉煌。

先秦时期,秦人先祖非子为周孝王牧马于陇右,“马大蕃息”。(《秦集史》)

战国时期,乌氏倮在陇右大养牛羊,“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史记·货殖列传》)

隋唐时期,朝廷设监牧于陇右,为国家大养其马。(《唐会要》)

宋夏蒙元时期,香山等陇右地区是“皇帝的草原”。中卫史称“力吉里”“里乞”“应吉里”“应理州”,这几个名称的含义就是“皇帝的草原,也就是皇帝放牧牲畜的地方”。

明朝时期,香山属“庆藩王牧场”。(《明实录》)

香山等陇右地区先秦以来就是帝王的神山牧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最早的“皇帝”就是“黄帝”。“皇帝的草原”实源自“黄帝的草原”,也就是后来许多皇帝、王爷的牧场、军马场。

香山作为炎帝、黄帝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圣迹,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追踪炎黄圣迹者,在以香山为代表的陇右及其毗邻地区创下了丰功伟业。

西周时期,香山是周穆王西游之佳境。周穆王驾八骏之乘遨游河套,经香山西巡昆仑之丘,宴觞西王母,咏歌瑶池,传下了千古绝唱。中卫香山北麓出土的西周车马坑证实了周穆王西游绝非神话。(《穆天子传》)香山秦始皇万里长城遗迹

战国时期,香山是秦昭王“拒胡”长城所经。“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昭王曾在今甘肃临洮、兰州、靖远,宁夏中卫黑山峡、沙坡头黄河东岸和南岸建筑有长城。香山北麓沙坡头南区沿河山梁古长城、古烽火台即是战国秦昭王所筑“拒胡”长城之遗迹。(《史记·匈奴列传》)

秦朝时期,香山是秦始皇万里长城所经。秦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香山西麓黑山峡古长城、北麓夜明山黑沟梁古长城及古烽火台即是秦始皇派蒙恬所筑万里长城之遗迹。香山丰台山(烽台山)之得名即源于此山遗存有秦皇长城烽火台。(《史记·蒙恬列传》《宋史·地理志》)

汉朝时期,香山秦皇长城曾经汉高祖刘邦修缮。汉高祖“置陇西、北地、上郡……缮治河上塞”。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转引宋祁的话说:汉高祖在黄河补修长城的具体地段在“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这就是说,今甘肃、宁夏境内古“陇西、北地、上郡”“北河灵、夏州地”的黄河内岸长城,是秦昭王始筑,秦始皇修筑,汉高祖补修的“河上塞”。今香山西麓、北麓黄河内岸长城即此遗迹。(《史记·高祖本纪》)

先秦以来,香山是从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国道必经之地。先秦至汉唐以降从中原通往河西的丝绸国道一般不走中道、南道,而是走北道,即长安—泾水—平凉—高平—清水河—古灵州渡河—河西走廊凉州道。此道就是汉代《鼓吹曲》传唱、唐代王维等人记行的高平道、萧关道、河西道。历代许多帝王、使节、商贸团队、行旅人士通行的交通道路记载证实,通过香山的这条道路是周、秦、汉、唐自中原通往西域的第一丝绸国道。位于此道上的中卫宁安地区,自然成了枸杞生产的集散地。

唐朝时期,香山等朔方地区是唐朝中兴复国的基地。“安史之乱”震惊朝野。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等认为:“灵武兵食完富”,“朔方天下劲兵处也”,“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朔方留后杜鸿渐发朔方步骑数千人奉迎唐太子李亨于香山白草顿,至灵武登基复国。唐肃宗戡难中兴,朔方、陇右“兵食完富”之功莫大焉!

元朝时期,香山是成吉思汗战马呼啸之地。成吉思汗七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就摆兵中卫黄河九渡,跃马香山,征战陇右,最终病殂在六盘山。探寻成吉思汗的归宿,陇右地区留下了“一代天骄”的最后足迹。

宋夏金时期,香山是这三国的交界之地。香山及陇右宋夏、宋金壕堑罗列、烽堠林立。

明朝时期,香山地区系明代固原内边长城所经。

清朝时期,香山秦长城经康熙皇帝批准修缮。由总督佛伦题请,对黑山峡秦长城进行过二次修缮:“康熙三十三年,总督佛伦题请丈量,应修一万二百八十四丈。四十一年,黄河泛涨,冲坏边墙三百一十八丈,按年修筑。”今中卫香山南长滩至下河沿黄河内岸长城即康熙皇帝修缮古长城之遗迹。(《甘肃新通志》)

由此上溯,香山(崇吾山)是炎帝、黄帝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并非只是神话传说,而是自有其历史渊源的,其神山圣迹一直为后代敬仰追踪,延续至今。

香山是一块神圣而神奇的土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