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渡过人生长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2:58:56

点击下载

作者:江抒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渡过人生长河

如何渡过人生长河试读:

关于作者

江抒,北京九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九奔欧洲名车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毕业于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地地道道的理工男。

由于公司业务涉及技术、服务、营销和管理,加之作者天生具有人文情怀,人生经历从南到北,所以他常常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游走。这两个学科特点不同,一个具体、一个抽象,貌似两条平行线,但在某处定会相交,科技之理和人生之道就是这个交点。人生如果能有幸得到这个交点,技术能开窍、人生能领悟,将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一个技术工程师,是如何跨越做一个灵魂工程师的?那么,就来看看工科生写人生吧。

自序

人生的本质是生命,生命是由生活和工作组成的。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这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规划好了,人生变得很有乐趣,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规划不好,人生索然无味,都不想熬过当天晚上。

本书意在帮助困惑和迷茫的人们感知世界、认清自我、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目标、寻找方法、积极努力地追逐人生的成功,并把幸福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而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时,又能与他人及世界和平共处,这将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但很多朋友都觉得它深奥难懂。我也正想趁机在书中尽量引用,来普及和向这部伟大的国学经典致敬,这样的智慧被掩盖光芒实在可惜。《道德经》里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我一直觉得人生够不着的状态很难受,老百姓在圣人文化的教育下很可能就会处于这种状态。所以,本书尽量不谈过高之理,不说架空之话。“清凉油抹皮肤”,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本书还将直击人性之恶,以一种将人狠狠戳倒在地,再将人慢慢扶起的疗伤方式进行构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今天给大家写这些内容,我想我的优势大概在于:在多年生活和事业的路途中,敏感的性格给我带来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或快乐或痛苦的经历,而这一特质相伴随的敏锐感觉却又能很好地捕捉和总结这些经历,最后提炼成人生中的一些道理。

改变小思想,成就大人生。这就是我写此书的动机和目的。

我希望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呈现自然生命的真实,帮助人们认知和达成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也希望用辩证的哲学思维,阐述并践行天地人道,帮助人们认知和达成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

我还希望用诗情画意的语境,描写无处不在的生活之美,帮助人们认知和达成情景合一的人生追求。

由于水平有限,这也许最终只能是自己的一个想法,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本书的意义满怀期待。

是为序!江抒写于2018年春

阅读温馨提示

亲爱的读者:

本书的整体构思在目录中会体现出来。它的逻辑顺序依次是:“第二章 熟知世界 了解社会”“第三章 熟知人类 知晓人性”“第四章 熟知自我 绽放自我”“第五章 熟知他人 相融共生”“第六章 不辜负生命的本意”“第七章 如何渡过人生长河”。

第一章“万物之道”讲述的是客观世界普遍的规律性,第八章“人生哲学与辩证法”论证的是人生要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这两章是如何渡过人生长河很重要的技巧和方法。

如果您在阅读第一章的时候有一些不习惯,或者感觉还没有抓到本书的主线,建议您从第二章开始阅读,这样也许结构感会更清晰一些。

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阅读之后有什么感想,欢迎扫描下方的微信二维码和我联系,我将非常高兴与您沟通。

感谢您的阅读!(扫描二维码)敬请批评指正一起探讨人生为您排疑解惑

第一章万物之道

万物之道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经一度相当苦闷。为朝廷镇压太平军,地方官僚不配合;历经几次跳河求死的千难万险后战争形势终于好转,咸丰皇帝用人疑人,过河拆桥,竟然顺水推舟地罢免了他。这令曾国藩很绝望。一位道长给他推荐了老子、庄子的书籍,他读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春风化雨般的人生大道,使他就此解开心结,人生境界也从此升华。

老子、庄子书籍里面所阐述的,就是一种道的思想。

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哲学经典。里面有两句话代表他最核心的思想,他的所有观点都是由此衍生和发展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此推理出道生万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规律。

所以,万物之道,指的就是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遵循的自然规律。

李白也在他的诗中写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万物之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这句振聋发聩的演讲词就蕴藏着万物之道。做人、做事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不然就不能合情合理,游刃有余。这就如同大禹治水,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围追堵截。

世界有太多的未知,人类有太多的疑惑。我们对它们的认知有的从经历而来,有的从明白事理而来。而如果每一件事都要通过经历才能知晓,显然人生没有效率,我们不可能参透人生再回来生活。《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写道:“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翻译的意思就是:我是怎么了解万物的情况的,是通过道。这恐怕也是老子最得意的地方: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他认为懂得了道,很多事情就可以通过分析规律推理出来。所以,《道德经》的第四十七章又说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要开启明白的人生,我们就要知万物之道。

知万物之道,就是掌握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挖掘内部蕴藏的道理。它是一种开启生命的行为,能帮助我们对生命的领悟,能简化和理顺我们的人生。领悟之后就会有一种找到自我、获取新生的感觉。

知万物之道,才能享智慧人生。若探索至此,生命意味着虽艰难却不迷茫。

当然,知万物之道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如果我们不知道,生命将没有智慧;如果我们光知道而不行道,生命将没有力量;如果我们光行道而不享道,生命将没有意义。知道、行道、享道应该完整地结合起来。

所以,人生就是一个知万物之道、行万物之道、享万物之道的过程,如果行有余力,再施万物之道,以惠及芸芸众生。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佛教有这么一个故事: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就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这就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被称为尘世中所领悟出的最高境界的一句话: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道就潜藏在每一朵花里面。

道生万物而又内在于万物,万物皆有道,道就潜藏在万物之中。任何庞然大物,都是万物之一;任何细节微末,也是万物之一。事物无论大小,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蕴藏着大道,包含着哲理。庄子甚至玩笑而又认真地说:“道在屎尿。”

中国还有一句俗话: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说的意思就是,道理都是相同相通,都要遵循万物之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提出在物中找道的理论。

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圣人的理想,也是凡夫俗子追求的最高目标,出自《礼记·大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简单的逻辑:要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书中的解释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由来。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提出“格物穷理”的概念,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更是有“格”竹子的经典故事。

格物致知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它的理论依据就是一花一世界。通过观察单个事物的特点,找出万事万物共同的规律。若能将万物归于一理,最后出现互相通透的局面,则人生大悟,这就是悟道。

悟道不是圣人的专利,凡夫俗子皆有可能;悟道也不拘形式,它并不是只有参禅打坐才能够实现。因为道无处不在,它藏身于万物,来自工作和生活。我们只需要就地取材、用心体会,就可以找到它,就可以了解它。然后,我们用它反哺工作和生活,则工作和生活就变得简单轻松了,处理事情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佛教《梵网经》里面写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这就是佛家的一树一菩提,菩提就是得道者。它的意思就是,每一片树叶都能成佛,所以一树都可以是得道者。

所以,只要用心生活,从万物之中提炼出素材,我们也能做一个菩提,也能做一个悟道者。悟道者的生活是轻松和豁达的。

万物皆有道,人人能悟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阴阳之道

一个朋友要去欧洲某个小国,我一看地图,惊讶它那么远。他跟我说,飞机是从你看的背面飞,背面就没那么远。

我一下子想起了阴阳之道,也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语句。

地球是圆的,沿着一个方向走会越走越远,但最终会越来越近,因为沿反方向就会更靠近起点。这个结构特点似乎决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和事物也遵循同样的规律——阴阳之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哲学的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从这里启蒙发展的。而一阴一阳的概念,正是《易经》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

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一阴一阳如影随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且阴阳互动,阴极成阳,阳极成阴,最终阴阳合一。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万物都有阴阳两面,怀抱着阳而背对着阴,阴阳调和才能成一统,才能和谐。

老子又在《道德经》第二章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些都是阴阳相对的概念。意思是说:天下有美的概念,丑也就形成了;有善的概念,恶也就形成了。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同时产生的。

为什么说有这个优点的人必定有那个缺点,有这个缺点的人必定有那个优点?这其实并不是上帝公平分配的问题,而是因为事物有阴阳,优点背后就是缺点,缺点背后就是优点。所以,优点也是缺点,缺点也是优点。有的人的性格特点导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整体观、两方面就是阴阳之道的核心思想:正面不是全面,还有反面;表象不是整体,还有本质;现在不是一切,还有将来;一时不是所有,还有一世。

所以,好事里面隐藏着坏事,坏事里面又夹杂着好事。事物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复杂变化的,是阴阳的统一体,是矛盾的统一体。

阴阳之道和现代引领着世界潮流的计算机语言二进制的0和1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就这样在这里交汇了。0和1创造构成了电子世界,有了它,人类和科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阴和阳这两个元素也是人类社会的构建基础,最典型的例证和应用就是男人和女人,其重要性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人生应该重视阴阳之道,了解阴阳之道,看懂阴阳之道。人生应该处阳守阴,重视正面,也要重视反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中学课本里有一个引自西汉《淮南子·人间训》的成语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的:边塞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地界。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这一大段文字描述的多个串联的跌宕反转的事件,都表明事情不能马上下结论、定祸福,最终都有可能不是表面所看到的结果。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语的由来,也是阴阳之道的一个典型例证。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书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坏事里面隐藏着好事,好事里面又潜伏着坏事,两者是阴阳辩证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高兴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背后可能就有祸患;悲伤时也不要伤心绝望,因为马上可能就有希望。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人生哲学是:“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也不要看得太坏。”无论是在经商的战场还是生活的领域,李嘉诚都秉持这种辩证思想,也因此成了人生的赢家。

宠辱不惊是一个人生很高的境界,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为什么参透人生的人能做到宠辱不惊,就是因为他懂得事物有阴阳,懂得“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道理,因而总是能将事情一分为二来看,不会肤浅地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看问题,而是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懂得一时不是永远、局部不是整体,目光就能长远,看问题就能客观而不片面。建立全局和长远观念就不会让你一时宠辱皆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懂得了这个道理,人生就能更豁达一些。

中庸之道

去年我岳父生病住ICU的时候,大夫说不能天天靠输液,买点“养乐多”练练胃,不然胃功能就退化了。人体功能不用会退化,但过度使用、成天吃饱喝撑,胃功能就会过度损耗而退化,所以需要取得平衡。

一阴一阳谓之道,在阴和阳之间取得平衡叫作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出自《论语·庸也》,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理方式。

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写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就有点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不是保守,而是平衡,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哲学。任何事情都只能取得平衡才会有好的效果。

偃武修文走极端,大宋王朝从此武功不振,留下个“靖康之耻”的千古悲剧;穷兵黩武走极端,汉武帝也使大汉王朝在他的晚年走向衰弱。

人生也一样,需要中庸与平衡。中国有很多话是描写中庸与平衡的,比如不卑不亢、过犹不及、欲速不达、光而不耀等。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五章说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说的也是中庸之道。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深深懂得:在政治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国家交往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小国外交尤其如此。所以,他搞的是平衡外交。这大概和他当年苦苦哀求马来西亚不要放弃新加坡,但新加坡还是被舍弃这段让他落泪的经历有关。平衡外交让新加坡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事情都有阴阳正反两面。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我们要在一个点上、一个度上取得平衡,人生的技巧就在于掌握点、把握度。凡事都有度,不可不认真,也不可太认真;不可不理解,也不可太理解;不可不民主,也不可太民主;不能不换位思考,也不能全换位思考;压力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过分强调信誉而失去原则不是好现象,过分提供服务而迁就对方也不行。

人生要知分寸,掌火候,懂进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生活永远在平衡之中。人生需要掌握中庸之道,掌握各种平衡技巧。

喜欢抬头看世界的人请低头看世界,喜欢低头看世界的人请抬头看世界。平视这世界就是一种中庸和平衡。强硬的人不会柔软,柔软的人不会强硬,都不是好事。只有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不失时机地亮剑最好,亮剑晚了不赶趟了,提前亮剑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

话不能说太满,事不能做太绝,都要留余地。

不能不表达,也不能说太多,话说三句是咸盐,贵在咸淡正合适。

人生就要在理想与现实、兴趣与工作、速度与完美、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人生能做到的最高境界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过犹不及,欲速不达

我在这里以身说法,讲一个过犹不及、欲速不达的例子。

由于平时工作很忙,特别想趁春节这段时间好好完成一下书稿,于是埋头开干,就像鲁迅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朝也赶,晚也赶,杀个天昏地暗。结果由于用力过猛,头开始疼了,身体撑不住了,反而弄得停了下来。我被迫吃药休息,做调整,效率并没有体现出来,计划也就此泡汤。

这是生活中很多人常有的经历。比如,当你看到一本好书,有一种一口就想吞掉它的感觉。如饥似渴、不分昼夜、尽情阅读的时候,由于强度过大,满满的负荷导致思考力不够,吸取和收获的东西反而少了,其实不划算。

这就是过犹不及、欲速不达,憋劲憋得太足有可能被憋死。

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有三条著名的箴言。其中一条就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分。”在下面还有对这句话的解读:“即使向同一个方向再多前进一小步,真理也有可能变成谬误。”

的确,即便很多正面的做法、很多正能量的事情,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过犹不及。

我的大学体育老师就跟我们说过,体育锻炼,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过犹不及。比如说跑步,不跑或者跑得少都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跑得太多或者运动量过大,不但会伤及膝盖的韧带,对整体的身体机能都不见得好。她爱人就是运动过度了。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担米可能就会养个仇人,也是因为过犹不及。我们救急,帮助别人渡过难关,他可能感激我们雪中送炭;如果施舍成了习惯,让别人产生依赖,可能在停止施舍后反而招致仇恨。

著名作家梁实秋说:“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他说的也是过犹不及。

我们经常鼓励人要换位思考,可就连换位思考这种正能量的事情,也都过犹不及。

做事情不可能都去考虑别人,有时候过多地换位思考就是姑息迁就。老在乎别人的人老喜欢换位思考,太爱换位思考原则就漂浮了,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真正懂得工作和学习的人,就懂得过犹不及、欲速不达的道理。他会拿时间去休息和锻炼,这样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有一个公式就很好地说明这一点:“8-1>8”。

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掌握尺度,不能不做,也不能做得过度,也不能走极端。有的时候改正错误容易矫枉过正,比如在管理上由太不放手到过分依赖,就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掌握中庸之道,我们就能防止过犹不及、欲速不达。

人生轨迹是波浪

没有永恒的阳光没有不化的坚冰没有纯粹的欢乐没有绝对的不幸轮换和交替是规律,也是命运人生是光明伴着黑暗

这是德国奥托卡·凯恩什托克写的一首《没有永恒的阳光》的哲理诗,论述的就是“人生轨迹是波浪”。

人生如坐过山车,永远会起起伏伏。人生就像心脏跳动的轨迹一样,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正弦波曲线,有波峰和波谷。人可能会站在曲线中的任何位置。

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也不可能一直上升,除非就像心脏停止了跳动一样。所以,无起伏,不心跳;无波浪,不人生。

我所从事的汽车后市场行业这几年有点不景气。一个业内朋友有点悲观消沉,甚至都有点影响生活的激情了。我用这个人生轨迹是波浪的理论给他打气加油。

我说人生就是一条正弦波曲线,有波峰有波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人站在曲线的任何位置都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你在这之前的将近十年里都活得不错,几乎都处于波峰的位置,成绩和运气都已经很不错了,而你的有些同行到现在都还没有尝过波峰的滋味。为什么今天你就不能允许自己站在波谷的位置?况且,并不是你不努力,是宏观经济、整体气候把这个行业推到了这个位置。所以,既然这样,我们就不去抱怨,承认这是客观规律,并且把这个位置当成我们人生中应该轮换的位置。

他听进去了,把心放下了,放到了和他的处境一样的波谷位置,人顿时就平衡了。然后,从此出发,根据正弦波的曲线特点,从波谷前行都是上升,能感觉到上升就是希望和动力。

令我高兴的是,他竟然从此又热血沸腾了。人只要心态不消极,行动就开始积极,困难就不是最难的事情了。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都是自然规律。人生命运跌宕起伏,人生遭遇波谲云诡,此一时彼一时,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的任务就是努力让自己到达波峰,尽量不让自己跌入波谷。但是,人生也不要惧怕波谷,因为这就是规律;人生怕的只是一辈子都没有波峰。谁的人生没有低谷?低谷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最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默默地为自己走出低谷而积蓄力量。

人生轨迹是波浪,所以在波峰时不要得意忘形,在波谷时也不要悲观绝望。否极泰来,峰回路转,了解这些会让我们变得理性和豁达。

灿烂至极归于平淡

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在美国曾经买下两栋非常著名的别墅,一栋是好莱坞明星英格丽·褒曼拥有的林泉别墅,一栋是另一位巨星伊丽莎白·泰勒在比佛利山庄的故居。她还把其中的一栋赠予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居住,可见她的经济条件十分了得。那么她雄厚的实力到底来自什么呢?

原来,于凤至简直就是个股神。

于凤至初到美国,在朋友丽娜夫人的建议下接触了华尔街证券市场的股票。聪明的于凤至有着和普通股民甚至丽娜夫人不一样的思维,她不跟风去买牛股,却买无人关注的熊股。当丽娜夫人责怪她的脑子进水的时候,情况却常常发生反转:牛股下跌而且速度惊人,熊股却缓缓上升。当熊股继续上涨快要疯狂的时候,于凤至又没有一般人的贪念,果断地将熊股抛出,随后果然熊股就开始下跌。她在股票市场迎来了开门红,丽娜夫人很快就成了她的粉丝,成了她理论的受益者。于凤至就此积累了在美国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桶金。

于凤至炒股成功,是由于她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居高不下的状态不可能始终保持,而相反,长期垫底的状态也不可能保持太久。

李嘉诚在做生意和炒股方面也有类似的理论:见顶抛售,逢低吸纳。这也是他长期以来稳操胜券的诀窍和法宝。

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兴盛衰败的规律,盛极即衰,衰极即盛,灿烂至极归于平淡。《易·丰》中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意思是,太阳在最中央的时候,马上就要偏西了;月亮在最圆满的时候,马上就要亏缺了。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里说道:“物壮则老。”意思就是,任何东西壮年之后就要开始衰老了。西方也有类似的谚语:“上帝要使其灭亡,先使其权势灼人。”

所以,凡事别做到极致,快到巅峰时要警惕、要保留,就像于凤至炒股、李嘉诚投资一样。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写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会做到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

人生不要留恋一时的繁华,沉浸在一时的喧嚣中。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繁华终将落幕,喧嚣也将寂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晴空万里,明日可能就滂沱大雨。时过境迁,一切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样、另外一番景象。所以,人生要居安思危,美酒饮至微醺处,好花看到半开时。

中国民间流行一个词叫“嘚瑟”,人生最忌讳这种状态。顺利的时候扬扬得意、忘乎所以,就是因为不懂得灿烂至极归于平淡这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始终顺利,嘚瑟的人在得意的时候会遭人忌恨,在失意的时候会遭人嘲讽,很难堪。人生应该得志而不傲,处高而不骄,因为灿烂至极终将归于平淡。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历史很有意思。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应用了“破釜沉舟”的经典战术,而他的夺命对手韩信,也因为井陉之战的“背水一战”而名扬天下。这两人,运用的都是同样的兵法,遵循的是同一个理论: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的《九地》篇里就讲述了这个谋略。这个谋略就是依据人生轨迹是波浪的曲线特点制定的触底反弹、绝地反击的战术。

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将士兵逼到绝路死地,让一帮亡命之徒只能一往无前。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时候,吃饭没着落,退路被切断。于是,士兵斗志被焕发,潜能被激活,求生欲望燃烧,如何能不撒开腿就冲?如何能不全力以赴奋勇杀敌?所以,擅长打仗的军事家有时候会故意创造这种绝境,去激发士兵的斗志;而擅长打仗的军事家不会把敌人逼到这种绝境,因为担心自己的士兵绝没有这种状态去跟这帮疯子拼命。

太史公司马迁说:“知死必勇。”

人生就是这个规律。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要把自己逼迫到这个位置,要让自己没有太多的选择和退路。有时逼得自己没有选择和退路的时候,人反而会激发起高昂的斗志。

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没有退路,反而能绝处逢生。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里说:人要学会消灭选择,选择太多成了这个时代人们最大的困惑。他的意思是说,人在只有一个选择而没有别的选择、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是最能迸发出自己也想象不到的能量的。

其实,他就是告诉人们,在做选择时要学会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小学从北京转学到江西的农村,老同学欺负新同学。大家合伙整他,头一天就把他的裤子给扒了。他告诉老师,老师不以为然,也没为他伸张正义。他害怕告诉妈妈,因为家里人一定以为自己惹是生非,反而会揍他。所以,他没有选择,只能自救、自保。他因此准备了三招:第一,裤子不用松紧带,而是用绳扎起来;第二,开始练跑得快,有人欺负就赶紧跑;第三,观察别人打架时如何防守反击。后来有一天,有同学结伴过来欺负他的时候,他先是在教室里猛跑,多个孩子就在后面追。接着,他突然回头迎着领头追的孩子撞过去。结果,那个孩子被撞倒,碰到课桌受伤了。从此,他被欺负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所以,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背水一战,事情反而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演员宋丹丹在小品里有一句台词:“女人,就得对自己狠一点。”我们可以套用一下:人,有时候就得对自己狠一点。逼自己一把,逼得自己没有退路,逼得自己没有选择,反而能让人生绽放出更大的光芒。

置之死地而后生,黑夜的极致就是光明的到来。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

演员斯琴高娃在一次拍马戏的时候,坠马落地,被马踩踏负了重伤,留下了永久的腿伤和面部伤。她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当年不是一上马就开始飞奔,也不至于受此一劫。马不是一下子跨上去就能驯服的,需要一个过程。

处理任何事情就像骑马一样,也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接受的过程,一个适应的过程。马不可能一骑上就能驾驭,工作不可能一做就通,制度不可能一颁布就能执行,事情不可能一上手就能解决。所以,人生要建立过程的思想,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要给事情的过程留出时间。因为事情需要过程,所以我们在好事上要善于等待,在坏事上要防微杜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的,高楼是从土方垒起来的,千里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事情都是从细微处开始,都会有一个发展过程。

改革需要一个过程。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改革,常常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改革不是一下子的事情,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能在震荡中前进。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改革,不是初心不好,也不是方案不好,而是可能在推进时急躁了一点,王莽、杨广和王安石都是这样的。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对立宪的态度是坚决的,但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会牵扯和触碰到权贵阶层的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主张稳妥缓进,结果得到的支持最多、遇到的抵抗最少。他的方法显然也是最有效的,因为他给事物留了过程。

识人也需要一个过程。

白居易在他的《放言五首·其三》里面这样写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后面六句的意思是:烧满三日才能知道是不是块好玉石,考查一个人才大约需要七年的时间。真心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当时遭到流言蜚语,王莽在篡位前表现得规规矩矩。假使真相出来之前两人就不在人世了,谁又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呢?

所以,认识人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检验的过程。我们常说假以时日,说的就是要等待这个过程。

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一个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

改造一个人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下整不成孝子。

春夏秋冬都是一个过程,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也是一个过程。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沉不住气、耐不住性子,都想忽略或者缩短这个过程,所以经常会犯错误。他们以为闪电战能结束战斗,没想到发生了拉锯战、持久战。

所以,人生一定要建立凡事有过程的思想。事缓则圆,这是科学客观的态度。

一江春水向东流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无论今夜经历了多少泣不成声,明早起来这个城市依旧车水马龙,因为什么也阻挡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汉乐府诗中有一首文字优美、饱含哲理而又励志的作品——《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园中青青的葵叶上,清晨长出很多等待太阳晒干的露珠。春天散布恩泽,万物都呈现一片辉煌。常常担心秋天到来,茂盛翠绿的树叶就要衰败枯黄了。江河东流到海,何时再西流回来?年少的时候不努力,老了就只能遗憾和伤悲了。

这是一首劝诫人们要珍惜光阴的正能量诗歌。实际上,百川东到海,无法复西归,因为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水流的趋势是由西向东,最后归入大海,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就代表着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规律。生命就如同这个规律一样,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水不能倒着流,路不能走回头,人生没有回程车票。人生不像下象棋,还有悔棋一说,一脚踏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人就像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人生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生命都是以时间为细胞而构成的,生命不可逆,时间就不可逆。德国诗人席勒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逝去的时间快马追不上,壮牛拉不回。日历每天都在提醒我们:生命之树又凋谢了一叶。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叹。时光有限,生命匆匆,不要等到还没好好看这世界眼睛就花了。

所以,趁年少,就要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长歌行》流传至今的对我们的劝诫。中国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篇章。诗歌《金缕衣》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也写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这些名句都是在提醒少年时就要珍惜时间。当然,从小努力肯定很好,但如果少年时耽误了,也千万不要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发奋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人生要切记,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无论何时出发都不嫌迟。

邓丽君在她的歌中唱道:“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既然无法阻挡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就只能倍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也在词中写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些都是教给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有一年春节,我从北京回老家,全家人驱车上京港澳高速的时候,发现前方有一辆事故车趴在路边。一位女士瘫坐在地上,神情悲伤。上前一关注,原来是一场大事故,女士的父母和孩子都在事故中失去了生命,她自己也受了重伤。一家人本来是和我们一样回去过春节的,没想到发生车祸。令我吃惊的是,虽遭此劫难,女士并没有光在那里哭,她还是强忍悲痛,镇定地处理后事。

我非常敬佩她这种昂然的人生态度。

是的,她可以悲痛欲绝,可以歇斯底里,可能这样更符合她的处境,但这样又有什么作用呢?哭天喊地改变不了结果,也唤不回死去亲人的生命。生活还要继续,明天还要继续,还有其他的亲人等着她去安慰。家里还有孩子等着她去养大,家里还有老人等着她去照顾,整个家庭都等着她去支撑。

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坚强地面对这一切。无疑,这就是客观上最正确的态度。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说过,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下了眼泪,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所以,发生过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因为你没有哭的时间。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活在当下。

对于女士一家来说,已经和我们不一样了。我们的当下是一家人欢欢喜喜回家过年,而这已经不是她的当下了。她的当下是如何做好善后处理,让生活继续。尽管有一些悲催,但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如果她悲观、消沉,可能还会有因消极面对产生的麻烦等着她,造成二次悲剧。

有一句歌词这样写道:刹那风波翻过,一转眼从前便已难复再。所以,人生要学会接受现实。不要认为,或者不要经常说:昨天还好好的,上午还好好的,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就不可以、就不行了呢?因为事情会永远变化,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的意思是,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流的时候,昨日之水已经从这里流过了,所以你踏进的不是同一条河流。

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前一秒阳光,后一秒黑暗。这一秒之前,人还活着;这一秒之后,人已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人生的变化和无常。

所以,我们应该认同变化的世界、接受变化的事实、调整变化的状态、适应变化的局势,做一个愿意接受结果,愿意面对现实的人。

当事情突然发生之后,在你还没有适应转换之前,如果想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接受现实,活在当下,那么即使已经错过了太阳,也决不会再错过星星。这样你将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已故北大哲学教授汤一介先生提出:中国哲学的特质体现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它们分别对应着真、善、美。

老先生主要是从为人处世的道德层面和行为修养来对应这种关系。

如果结合现代人做事的角度来对应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真、行、美。

所以,人生在道德上的追求目标就是真、善、美,而做事情追求的目标就是真、行、美。

人生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知万物之道、行万物之道、享万物之道。人生就是一个知道、行道、享道的过程。其中天人合一是知道的最高境界,天人如能合二为一,则能领悟参透自然生命的真实,对应的就是真。知行合一是行道的最高境界,知行如能合二为一,则是将所知之道全面发挥、淋漓绽放,对应的就是行。情景合一是享道的最高境界,情景如能合二为一,则能将人之情感完全融入环境,是一种无我、忘我的极具美感享受的高峰体验,对应的就是美。

人生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追求情景合一。要做到情景合一,必须知行合一;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又必须做到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是人生的追求,知行合一是人生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人生的基础。人生能到此三种境界,即可谓圆满完美。

不知道叫愚昧,如果我们不知道,生命将没有智慧。知道不行道叫迂腐,如果我们光知道不行道,生命将没有力量。行道不享道叫苦行僧,如果我们光行道而不享道,生命将没有意义。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状态,知道、行道、享道应该完整地结合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划分的人生境界有:不知道不行道、知道而不行道、知道而行道、行道而不享道、行道而享道。我们要努力达到知道、行道、享道的境界,既要活得明白,懂得道理,也要行动起来,认真践行。最后,我们也要享受明白道理和用行动落实的结果,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和我们自己创造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最有价值和意义。就像我在前面万物之道里所提到的,人生就是一个知万物之道、行万物之道、享万物之道的过程。如果行有余力,再施万物之道,以惠及芸芸众生。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就是我们追求万物之道的最高目标。

第二章 熟知世界了解社会

自然和社会

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人在社会环境里成了社会人。

人是从动物进化过来的,人具有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和融入社会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肉体生命存在的特性,社会属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和社会构成了我们人所处的双重环境,看得见的是自然环境,看不见的是社会环境。人们对这两个领域展开研究,就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在当今社会,人的自然属性朝弱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人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社会生命而不是自然生命上,重视社会而不重视自然。

我们需要在这两种属性中取得平衡。

一、对生存环境来说。

我们作为自然人要创造社会,作为社会人要改造自然。但是,社会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可能不遵循万物之道而破坏自然。

我的一个朋友说:现代社会,动物不是动物,植物不是植物,人不是人了。比如说,肉猪是催肥的,药物是种植的,它们的天然环境已经被破坏了。而人,却在主导着这一切,几乎完全被社会同化了。

然而,不要忘记我们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自然人,那些不穿衣服、吃着野果、住在山洞、现在看起来倒很时尚的猿人就是我们的祖先。所以,在自然的世界里,我们不应该大肆捕杀动物,任意砍伐植物,尽情污染空气。我们应该以动物为友,与植物为伴,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因为地球和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常常是在大自然发怒的时候,才知道人类是多么渺小。如果我们无视这个属性,可能就要自食恶果。

所以,应该反思我们也许不正确的生存方式,适当回归我们作为自然人的特性。就像动物一样,一定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生存方式,而不是动辄去改造什么。

二、对我们自己来说。

网络上流行一句狠话:“现代人离自然很远,离死亡很近。”话糙理不糙。

原始人没有体育锻炼这个概念,因为那时候脑子没像现在这样超负荷运转,体力劳动远远多于脑力劳动,在自然的生命过程中没有人失眠、没有人抑郁。现代人专门拿出宝贵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还睡不好、动不动得抑郁症,甚至有人跳楼寻求解脱,这是自然的属性被社会的属性打败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人应该多从社会挣脱一下,回归自然,去享受自然生命,而不是为其所累。

这些,我们都需要强化自然属性。而对与他人相处来说,我们却需要强化社会属性。

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社会携手共进,在妥协中保持融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防止我们的自私行为,减少我们作为自然生命的冲动,摒弃自然界的丛林法则,避免和同类互相争抢、互相残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而不能为社会发展制造麻烦。

我们的人生就需要在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属性间取得平衡。

理想的世界,现实的江湖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是个很理想化的国君。著名的泓水之战,是宋襄公为了和楚国争夺中原霸权、出兵攻打亲楚的郑国而楚国出兵相救、双方在泓水河边发生的一场战争。

当时论实力楚强宋弱,但这场战争开始时形势却有利于宋,因为楚军还在渡河的时候,宋军就已经在泓水河边集结完毕。宋襄公同父异母的兄长子鱼说:“敌众我寡,现在请趁敌人没有完全过河,攻击他们。”宋襄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后来楚军渡过河,但没排好阵势,子鱼再次请战,宋襄公依旧不许。结果等楚军全部准备完毕,双方交战,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负伤,第二年含恨离世。

现实给了宋襄公当头一棒,大概他所理解的战争是一种贵族式的仁义之战,一种点到为止的战争方式,他甚至把它看成了一场竞技比武。但对手和敌人不是这么看的,也不是这么玩的,在战场上只有不仁不义、不讲规矩,才有可能取胜。宋襄公为他的仁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甚至还搭上了他的国家。

太傻太天真,宋襄公就是太理想化了。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说听过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不奇怪。因为这是个与理想世界有差距的现实江湖。理想与现实交战的时候,现实常常会给理想狠狠一拳,理想被打得粉碎。很多大道理都是理想化的。网络上流传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带着过分不切实际的理想,迟早是要碰壁的。

现实的世界不全是真,不全是实,不全是美。世界就是真与假、虚与实、美与丑的结合,也有风雨也有晴,也有关爱与伤害。这些不完美的结合组成了真实的世界。

世界也不是我们单方面能掌控的,因为树欲静而风不一定止。你能保证你开车不撞别人,但不能保证别人开车不撞你。清政府闭关锁国,以为可以安宁,但在海的那一头的英国人却发动了被他们称为“通商战争”的鸦片战争,使清朝在挨打后被迫打开大门。

如果过于理想,对社会抱有太美好的想法,现实生活和社会不良现象可能会颠覆你的观念、摧毁你的理想,以至于当你看到现实的丑陋后反应会更加强烈。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落差感就更明显。如果事先预期不这么理想,就会坦然多了。

所以,我们不能太理想。人类是有很多问题的,社会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我们唯有正视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惊讶、不受伤、不奢望、不苛求。这样我们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享受生活而不至于被生活所伤。

清楚社会的真相,方能让我们冷暖自知;承认社会的不理想,反而能建立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带着不过分的理想,融入现实的江湖。

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太理想的人大多是寂寞孤独的,因为他的理想不一定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

没有接受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可能在当代社会都比较悲催。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是流芳千古的大圣贤。他们都没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活得比较辛苦,也很难有功名,唯有著书立说,或者开馆授徒。东晋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并没有流行起来,也是因为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而王阳明、曾国藩等人最后因为迎合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得以立德、立言、立功。

站在现实的角度,王阳明和曾国藩等一定要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然同样学习儒家经典,追求孔孟之道,但因为要带兵打仗,统帅带领的都是平民百姓,不适应社会、不接地气,如何指挥得好、激励得了大帮凡夫俗子?安营扎寨、粮草统筹等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不和光同尘、与官僚打成一片,如何能取得支持与配合?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思想一旦平凡落地,行动就开始伟大务实。这两位大儒在他们的后半生,终于在战争机遇面前人生大放异彩,成就了自己人生的大满贯。

所以,只有言行符合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在当代发展得好,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魏晋时期,玄学流行,上流社会进入了崇尚清谈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甚至帝王将相,都有些松懈于朝政了。那个时候,谁的理论好、悟道深、能言善辩,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因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这样,要想在那个年代体现出价值,恐怕就得学会高谈阔论了。

因此,如果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考验你的生产力,你可能就不需要实际经验,你的行为就不需要落地,只要你的行为和主流价值观相吻合。当然,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大部分年代不可能是这种价值观,还是以实干和落地为主。

所以,人一定不要远离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然现世很难得到幸福和回报。如果只能等来世或者遥远的将来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就显得有些虚无飘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些感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适应社会的表现。

如果你觉得人不一定有来生,还是尽量做一个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人吧,这样你可能会在当代活得幸福一点。人生在世,最好能适应时代的主旋律、言行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苟且和远方

中国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高晓松在一首歌里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血脉偾张,听完都要为自己的庸俗与肤浅感到羞愧,可一旦回到生活中来,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茫然,好像还是苟且踏实一点。所以,有人干脆把这句改成:生活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有眼前的苟且。后来还有人更狠,将它改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的苟且。

很多时候,话很让人振奋和提气,但不知道照着做行不行,有时也不一定行。

格力老总董明珠也发狠话说:要让老板哄着你做事的,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学好了你再来。这个话说得铿锵有力,一点毛病都没有。可现在社会遍地都是这种人,很多小微企业,要这么强硬和严格,就真招不上人,也就没有员工了。

所以,有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事情和干企业不能光是豪言壮语,还要考虑现实;生活也不能光是诗和远方,还有精打细算和柴米油盐。

很多人可能有挣5个亿的理想,但常常被5000元卡住了。如果苟且不到5000元,过不去这个坎,5个亿也就泡汤了,那么谁又能知道你有挣5个亿的能力?如果等不到太阳升起,就牺牲在马上要升起的前夜,你终将不可能扬眉吐气。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对5个亿不屑一顾,而是千万不要被5000元卡住。

有一句话叫作:两脚茫茫走,只为身和口。虽然这绝对不能作为我们的追求,但如果不能安身立命,我们又如何实现高尚呢?生活并不是一首诗,安贫乐道,以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只是在无可奈何情况之下的一种阳光心态。

所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既要考虑理想,也要考虑现实,最终还是先考虑现实问题吧。解决了现实问题,再来谈实现理想。

我估计明天会很美好,可就怕等不到明天,所以还是先要干点能支撑我到明天的事情。这样也许等待的时间要久一点,但能保证我先活下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我活不下来,明天再美好又有什么用呢?我又还能实现什么呢?

人应该学会先苟且地活着,再长远地想着。韩信受胯下之辱,能够苟且,所以后来有了远方。刘邦苟且做了项羽分封的汉王,后来也有了远方。而项羽不能苟且,不肯过江东,就自刎在乌江,断送了远方。

真正的勇敢不是为了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地活着,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对努力上进的人来说,反倒要学会苟且,学会苟且可能才有远方。当然,对于不上进、不努力的人来说,苟且偷生,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躺在目前幸福的温床上得过且过,这样的人一定是要多想想远方的。

生存与发展

历史上有过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北宋为了灭辽,和金合作,结果辽灭了,北宋也被合作者金灭了。南宋为了灭金,和元合作,结果金灭了,南宋也被合作者元灭了。这几乎都形成一个规律了。

你可能会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不,即使知道这是一个必然结果,当初可能也要如此。为什么呢?

因为生存大于发展,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处理摆在眼前的危机是最重要的。

或者说,为了眼前的苟且,顾不得那么多了,知道结果也要走这个过程。因为当你还在为生存问题而考虑的时候,就顾不上考虑发展的问题了。

分封制和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交替出现,轮番上场。为什么汉沿袭了秦成熟的郡县制后还要采用分封制?因为汉初,江山不稳,很多后来的诸侯王当时都手握重兵,需要安抚他们,也需要他们继续解决各种敌对的残余势力。所以,必须论功行赏、分封诸王才能解决问题。但是,这样在日后肯定会出问题,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引起后患。所以,后来刘邦又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消除分封造成的后患。如果当时的国家处于像当年秦始皇时期“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状态,刘邦一定会采用更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因为这样才能长治久安。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只能这么干,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的。

所以,后来也有很多帝王采取了分封制。比如,晋武帝司马炎执政后进行分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在他的领地进行分封,都是要解决当务之急。从历史看,大家都知道,这样做会后患无穷,但谁又会想那么远呢?即使知道以后会这样,现在怎么办,谁都会重现实而不会想太远。很有可能外患一消除,内患就产生,所以分封制度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有时候考虑生存问题是迫于无奈的,但只考虑生存问题也是会有后患的,就像我们当下社会很多人的合作关系。

如果没有法律和契约保障,很多合作最后是不能善终甚至很惨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合作出现,并且趋之若鹜?因为大家都知道个人的力量太小,需要结合大家的优势,所以主要是要解决目前的出路问题。但合作之后问题一爆发,常常把合作者们一棒打回原形,使很多人感叹说还不如当初不合作。所以,合作不能只为了解决眼前难题,像抓救命稻草一样,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美好,还要想象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看到合作面临的包括利润分配、决策权等的矛盾和冲突,这样才能减少后顾之忧。

有的时候确实生存大于发展,但最好的方式是要二者兼顾,生存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所以,刘邦采用的统治方法是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起来,既考虑现在,也考虑将来。

我们的人生常常会在生存与发展中挣扎徘徊,生存是为了现在,发展是为了将来,我们应该在生存和发展中取得平衡。

世界利益论

周朝历史实际上是从分封制开始的。周朝的发展也很像一个家族企业的发展,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创业和发展初期都很好,但当发展到中期和后期,问题就出现了,中央权力越来越小,地方诸侯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利益和权力之争,血缘和亲情关系越来越淡,而权力和利益越来越居于无法超越的位置。

血虽浓于水,却浓不过利益,不是一个经济利益系统的关系很容易土崩瓦解。血缘关系尚且如此,何况非血缘关系。

所以,当面对重大利益的时候,不要对任何关系抱过多的幻想。有的时候,感情是脆弱的,利益是坚固的。

因为世界是利益的世界。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美国在“二战”时曾大力无偿援助中国,这当然是值得大力感激的友情,但这就是传说中的纯粹的国际主义吗?这是纯粹为了道德正义吗?当然不完全是这样的。罗斯福援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将战火燃烧到他们的国土上,是典型的拒敌于千里之外。美国人最终还是在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和“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卖给日本武器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朋友若想长久,也请别掺杂利益。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如果不是淡如水的交往,就不是君子之交了。

利益是人与人之间几乎无坚不摧的一条纽带,从“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话上看,你就知道人们的行为有时候是受利益驱使的。

人们都是通过利益来划分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利益作为标准来判断要不要和对方交往,利益也成了人们做事的标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国难念忠臣,家贫思孝子”,这也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发出的感慨。

利益不只是指金钱和财富,还有名誉、地位、权力和欲望,这些都代表个人利益。其实亲情、友情和爱情代表的也是个人利益。有的人追求短期直接的利益,有的人追求长远隐藏的利益,这是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一样,但都是在追名逐利。中国人重视当官,也就是重视地位,其实是因为地位可以使人名利双收。“宁做清官背靴走,不做赃官落骂名”,这其实看重的也是一种利益,只是看重的是名誉。当然,这种不伤害别人,还能为别人带来好处的利益观,是能受到大家肯定和欢迎的。

虽然世界是利益的世界,但是利益却会使人为其所累,它会让我们变得很肤浅,变得不快乐。我们要努力使自己不成为只看重利益的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淡化利益,甩开这个包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