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4:00:12

点击下载

作者:许继峰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试读:

内容提要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产品设计领域的基础课程与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将规范有效的设计程序与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注入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提升产品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本书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需求和实际过程出发,深入研究了具体实用的设计程序和具实用性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设计不同阶段的具体传达方式与表现形式,使有关理论知识实践化与应用化,使本书内容更具可操作性。

本书适用于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以及从事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的设计师,尤其是在制造企业、设计公司与文化创意产业等从事产品创新与开发的实战人员。

序言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而教材则是这个单元的基本依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长期的本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经验的积累,尤其是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在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组织撰写并出版本套教材。

本套教材主要针对工业艺术设计、美术学和动画三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

工业艺术设计是我院较早的本科专业,涉及平面、工业产品和环境艺术三大方向。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和国民的日益富裕,人们对自己所视、所用、所处都有了提升的愿望。因此,设计学已由艺术的边缘学科转化为集艺术与应用于一体的,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两种学位的大学科。尤其是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设计学的地位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十余年来,我院工业艺术设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同学或在高等学校任教,或在设计公司任职,更为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凭借自身扎实的功底和设计能力独立组建设计公司,这些都体现出我院设计学的实力。

美术学专业是艺术类人才培养中的一个传统专业,我院针对本科生的从业形势和我院师资的基本特点,尝试凝练美术学的应用属性,一方面在传统的美术史论领域继续深入,另一方面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同时探索美术学在艺术策划、艺术展览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我院美术学的毕业生一部分继续深造,另一部分在艺术管理或艺术创作领域从业,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我院动画专业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于动画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设立的。在艺术专业当中,动画是一个特殊专业,因其综合性较强,故而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一位动画从业者不仅要关注艺术自身,而且要关心技术、关心市场。我院动画专业集中于影视动画创作与制作方向,在东南大学强大的艺术学、工学,优秀的管理学背景中成长,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从目前的培养情形来看,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在从业形势上也远远好于全国同类专业,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以较高的薪资就职于知名动画企业,一部分同学继续深造,不少同学富有探索精神的风格化创作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了解了我院三个本科专业的基本状况,对于理解本套教材的特点当有帮助。本套教材执笔者均为我院三个本科专业的一线教师。他们年富力强、乐观向上,在撰写本套教材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院校本科艺术类相关专业。鉴于各种条件限制,本套教材定当存在诸多不足,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年4月

第一章 设计是什么

“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碍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建筑物、雕塑和绘画结合的新的未来的殿堂,并且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他耸立在云霞高处,变为一种新的信念的鲜明标志。”——《包豪斯宣言》

第一节 何谓设计

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设计师都要面对的话题,也是每位设计师都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一词无疑已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几乎各行各业都可以使用“设计”的标签,其含义往往可以等同于“创新”“创造”“改造”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使用“设计”这个词,如“动脑筋”“想点子”“找窍门”等,都是对设计的一种表达。美国国立建筑博物馆出版的《为什么设计?》(Why design?)一书中指出:“设计是一连串的判断与决定,就和说话走路一样自然,也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设计带给人类生活意义与快乐,并直接冲击着个人与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设计”的内涵也随之变化,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的意义组群。

从词语应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设计”一词的普及速度之快和应用范围之广都是其他词语难以比拟的。“设计”,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既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又可以是一种职业、一种事业或一种行为、活动。几乎任何与创新、创意或创造相关的内容都能与“设计”产生联系。因而,对“设计”的定义和理解也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一种定义和阐释,都包含了一定的角度和出发点,也就必然存在着局限性,甚至还有互相矛盾的,但正是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阐释,才使我们看到了设计本质和特点的不同方面,获得了对“设计”本质和特征的一个总体理解和把握。一、设计的本义“设计”一词是现代汉语词汇,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在我国古代词语中“设”和“计”则是独立使用的词汇。“设计”连用也多为词组,意为设下计谋,如《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中有:“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囚鸩毒,重相设计。” 元尚仲贤《乞英布》第一折也这样写道:“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就字义而言,“设”的本义是指“摆设、陈列”;《说文》的解释是“设,施陈也”。《辞源》对“设”有以下几种解释:①陈列;安置。②开设;建立。③完备。④筹划。⑤假如。现在通用的字典中对“设”也多为此几种。“计”的本义是指“算账;总计;计算”。计,是会意字,从言,从十。“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说文》的解释是“计,会算也”。《辞源》对“计”有以下几种解释:①算账;计算。②账目。③盘算。而在现在通用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相对更广,主要有: ①总计。②计算。③估计。④谋划;商议。⑤计划,计谋。⑥计簿。⑦呈送计簿的官吏。⑧经济力量;经济开支。⑨考察;审核。⑩测量或计算时间、度数的仪器等。

因此,就“设计”一词在汉语中的组合结构而言,基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动宾结构,即指“制订计划,建立或完备策略”;其二是动词性的联合词组,即“制订与谋划,设立与计算”,强调一种动态性的想象、筹划、计算、审核直至确定为某种方案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设计”一词的解释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法、图样等。”《辞海》中的解释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案、图样等,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二者的解释基本上一致。

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所应用的“设计”概念主要是指英文中“Design”所指内容,或者可以说“设计”二字是对“Design”的翻译。因此,我们必须了解“Design”的词义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设计,设计到底指的是什么。

英语的“Design”为复合词,由词根“sign”和前缀“de”组成。“Sign”一词在英语中的含义颇为广泛,一般而言,具有“标记”“方案”“计划”“构想”等语义,着重于强调某种已然的状态;前缀“de”则广泛地含有“实施”“做”等动态语义,强调“肯定”“否定”或“组合”“重复”等动作行为。因此,“Design”一词本身含有“通过行为而达到某种状态、形成某种计划”的意义,就符号逻辑而言,它意味着某种思维过程或确定形式的过程。“Design”一词来自于拉丁语“Designare design(um)”,其演变过程为:Designare design(um)(拉丁语)→Designo(意大利语)→Design(英语)。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使用,经过500多年的演变,“Design”词义重点不断转移,现已经由最初的纯艺术或绘画方面的概念转向强调该词结构的本义,即“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设想、计划和提出方案”。二、设计的延伸

从“设计”概念产生之初,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设计”概念的界定和延伸。因此,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也愈加广泛,从简单的想法构思到系统化、综合性的开发行为几乎都可以定义为“设计”行为。“设计”也不再仅仅具有单一的意思,而逐渐成为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内涵范畴,一般需根据语义逻辑来确定其准确含义。而且,在针对某一具体领域使用该词时,一般应加适当的前置词予以意义范围的限定,如英文中“Industrial Design”“Graphic Design”,即中文的“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等。

而随着设计逐渐与纯艺术区别开来,设计的概念也随之形成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区分。广义上的“设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设计”或宏观的“设计”概念,泛指一切的创造性行为;而狭义的“设计”一般是“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特定称谓。“工业设计”一词本身也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发展,并逐渐覆盖了“设计”的众多范围和领域。总的来看,“设计”的词义延伸大致可分为古典、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1.古典阶段

指16世纪前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语“Designo”词义专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一般通过“草图”具体化,并定义为“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成形,并可借助熟练的技巧使其现身的事物……实则是再现一件(在心中)完成的作品”。如15世纪的理论家弗朗西斯科·朗西洛提(Francesco Lancilotti)就将设计、色彩、构图和创造并称为绘画四要素;切尼尼(Cennini)称设计为绘画之基础。

2.近代阶段

指18世纪。“Design”的词义有所发展,但仍被界定在艺术领域之内,更具体地说是限定在美术的范围之内。1786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Design”的解释为:“所谓的Design是指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色彩、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考虑,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效果……”

3.现代阶段

指自工业革命之后,在工业化与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对设计的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认识到单纯地从美术的角度去看待“设计”实在是管中窥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繁荣,设计中心不再是装饰、图案,而是逐步转向对产品的材质、结构、功能和美的形式进行规划与整合,反映出工业化大生产(批量生产)的前提下赋予设计以时代的意义。提出:(1)设计要反映出批量化生产和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各种要求。(2)设计要反映出消费者(使用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和生理、心理上的要求,是一项综合性的计划。

因此,现代设计概念的雏形逐渐形成。1969年赫伯特·西蒙首次正式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将设计的意涵扩大到“一种问题求解的过程”。1974年第15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明确解释是:“Design是指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一般指能有图样、模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完成的实体并非Design,只指计划和方案。Design的一般意义是,为产生有效的整体而对局部之间关系的调整。”而由此延展出现代的设计概念是指综合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和生理的等各种因素,纳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轨道,对产品进行规划的技术。或者说为某种目的、功能,汇集各部分要素,并作整体效果考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

中文“设计”的现代概念也经历了相应的演化过程,其不同点主要是对于词义所指内容和领域的界定。中文“设计”一词是由日本对“Design”的译文转化而来的,而与“Design”一词相对应的日语翻译也有“图案”“意匠”和“设计”等不同的内容,现在日本通常直接采用英文Design的音译“デザイン”,而不翻译。日本《广辞苑》词典中对“デザイン”的解释是:“在制造生活中所必需的产品时,要讨论产品的材质、功能、生产技术、美的造型等各种因素,以及来自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并对之进行调整的综合性的造型计划。”我国则沿用了“设计”一词与“Design”相对应,其意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扩展。广义上讲,设计是按某种特定的目的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技术造型活动,是谋求物与人之间更好地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并通过可视化表现达到具体化的过程。其含义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适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三、设计的诠释

当设计逐渐从专业词汇或学术词汇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用语,并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后,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人们对于设计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在一个专业内,不同的设计师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我们也得以从中看到众多对设计意涵的诠释。

包豪斯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认为:“设计这一字眼包括了我们周围的所有物品,或者说包容了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所有物品(从简单的或日常用具到整个城市的全部设施)的整个轨迹。”

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曾说过:“好的设计应是上升的销售曲线。”

美国设计师查尔斯·伊姆斯夫妇认为:“设计是一种进行的方式。”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布鲁斯·阿切尔认为:“设计:一种目标导向的问题解决活动。”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认为:“设计是创造智慧和想象的容器,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日本设计师佐野研二郎认为:“最理想的设计可以概括为三个词——Simple(简洁)、Clear(清晰)、Bold(夸张)。所谓设计,就是整理复杂的事物,使其形成一种明快的视觉效果。”

日本通产省归纳出日本企业对设计的普遍看法是:“设计不只是产品的形状,色彩及尺寸。设计师决策的过程,它处理有关物品形式如何反映经济性与技术功能性,并回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著名的设计理论家维克特·帕帕纳克则将设计的范围进行广泛性扩展:“设计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基础。为一件期待得到而且可以预见的东西所作的计划与方案也就是设计的过程……总之,设计是为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努力。”

由上看出,众多对“设计”的概念阐释都有着特定的角度和立场,而不是针对“设计”的本质给出的学术定义。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也可以看出,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既包含了类似于艺术的感性创造活动,也包含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理性创造活动。此外,许多设计师或学者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设计”进行生动的或比喻性的诠释。如:“设计是将欲望的冲动视觉化。”(设计鬼才——菲利普·斯塔克)“设计是彻底的研究消费者的成果……”(原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设计就是观察生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产品)设计是发挥创意并图个方便的造型活动。”(台湾设计理论家——杨裕富)“设计是最合理的自圆其说。”(顽石设计公司创意总监——程湘如)“设计是一种不断地被破坏与创新。”(知本形象广告公司经理——蔡惠贞)“设计是生活的哲学家……”(浩汉设计总监——林炳昕)

不同设计人对“设计”的理解可以看作是对设计含义的补充和扩展,但也表明设计概念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和局限性。同样,设计组织对设计的定义也是随时代而有所区别的。

1950年美国学者麦德华·琼尼在论述现代设计的著作中曾提出关于设计的11项定义,其具体内容是:

① 现代设计应满足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

② 现代设计应体现时代精神。

③ 现代设计应从不断发展的纯美术与纯科学中吸取营养。

④ 现代设计应灵活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并使其得到发展。

⑤ 现代设计应通过运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产品的造型、肌理、色彩等效果。

⑥ 现代设计应明确表达对象的意图,绝不能模棱两可。

⑦ 现代设计须明确表达产品的制作方法,不能使用表面可行,实际却不能适应大量生产的欺骗手段。

⑧ 现代设计在实用、材料、工艺的表现手法上,应给人以视觉的满足,特别应强调整体效果的满足。

⑨ 现代设计应给人以单纯洁净的美感, 避免繁琐的处理。

0 现代设计必须熟悉和掌握机械设备的功能。

q 现代设计在追求豪华情调的同时,必须顾及消费者节制的欲求及价格问题。

这11项定义,准确地说是现代设计应注意的事项,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设计主要关注产品的功能以及与造型相关的因素,或者说重点在于“物”的层面,即产品本身,而对于“人”和“环境”则关注较少。而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产品、社会、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设计所关注的层面也由产品转向系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也是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1964年其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上,对工业设计的定义是:“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目的是决定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它从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设计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仅受工业生产可能性的限制。”

1980年ICSID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年会上把定义修改为:“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这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的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这是一个很长一段时间被业界广泛接受的定义。从内容来看,它首先表明了设计的创造性质和意义;第二,注重产品的内部结构、功能与外观形态的统一;第三,从人的需求出发,即从“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出发,以造物的实用功能或实用价值的实现为基点,运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条件,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该定义将设计的目的从产品转移到人的需求上,而设计是人为实现自身需求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式,人是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因此,设计师的工作首先与社会价值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而不是与物质相联系。

而随着工业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日趋显现,设计界也开始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使设计从关注人与物到关注人与环境及环境自身的存在上,设计定义也据此得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2006年ICSID将设计定义为目的和任务两方面:

① 设计的目的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及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② 设计的任务

设计致力于发现和评估与下列项目在结构、组织、功能、表现和经济上的关系。a.增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b.给全人类社会、个人和集体带来利益和自由。c.最终用户、制造者和市场经营者。d.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支持文化的多样性。e.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以表现性形式(语义学)并与内涵相协调。

总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定义,而要进行实际的设计创新,开展切实的设计工作,就必须从自己的角度给出“设计”的定义。也就是说,对于设计的诠释应当是与时代同步进行更新的,而不应当是停留在一个固定和僵硬的状态,因为设计行为本来就是与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的。就本质而言,设计并不能够形成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也不必遵守一个被僵化的定义。对于实际的设计行为来说,保持设计知识的活化以及创新的敏锐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设计的演化发展

一、设计的产生

设计是怎么产生的?从广义设计的角度分析,学界认为最早的设计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先民使用燧石制成的工具,其不仅锋利实用,而且利于把握;既讲功能,又有美感,体现着原始的功能主义与审美准则。而随后的狩猎工具、农具及容器等实用器具的制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设计”的原始理念。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则是从19世纪末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的。正如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1902—1983,英国建筑史学家)在其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中所介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社会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活力,但是原始的机械手段和盲目的批量化生产,使得机器生产的产品充斥着繁缛复杂的装饰,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充斥市场,这从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中可见一斑。相比之下,手工艺制品因为经过了人们反复的打磨,造型接近完美。机器工业尽管生产速度惊人,却只是肤浅地模仿手工艺,生产出大量粗陋的工业制品,导致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究其原因在于: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一方面在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的美学品位。而另一方面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拉斯金等人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并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源泉,反对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要求忠实于传统的自然材料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实感。同时,还强调设计应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的设计。总之,拉斯金的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反对机器生产的主要论点,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和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要求。与之相应,莫里斯等人则身体力行,开设独立的设计事务所,把包括建筑、家具、灯具、室内织物、器皿、园林、雕塑等等构成居住环境的所有项目纳入业务之中,在设计上,从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合适于目的性”等价值中获取灵感,提出“美与技术的结合”的原则,并把源于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设计的基础。总体来看,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所谓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不负责任地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并力图为产品及生产者建立或者恢复标准。工艺美术运动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试验。

然而,潮流不可逆转。无论人们怎么反感机械化生产,一个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快速而大量地生产与消费是产业革命的直接产物,这是人们的意愿无法左右的现实。尽管约翰·拉斯金在其著作和演讲中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威廉·莫里斯更是以艺术研究活动作为实践,但时代一路向前,这种对传统手工业的追忆和复兴无法汇集其中,更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但是他们所坚持的那种由手工技术带来的美感,却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对工业生产机制产生的反弹,而现代设计的概念也在这种反弹和批判中产生。二、设计的整合

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自1907年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制造同盟以来,奥地利、英国、瑞士等国相继成立了类似以推进现代设计运动为目标的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明确提出“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在德意志制造同盟1908年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建筑师菲什在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器的承认,并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许多造型艺术家自认的社会的主宰,这些观点为现代设计概念的成形奠定了基础。

随后,1919年包豪斯学院的成立及由其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则成为现代设计的开端。作为一所造型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举起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旗帜,树立了产品设计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这里诞生的现代设计概念,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包豪斯的目标正如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所指出的:“要消除机器的任何弊端,而又不放弃它的任何一个真正的优点”,“要实行完善的标准化,而不是创造昙花一现的新奇玩意”,“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包豪斯的教育观念也致力于在艺术与技术之间搭建桥梁,谋求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正如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其著作《设计中的设计》所描述的:“包豪斯所做的事,就是对着这堆瓦砾(指20世纪初的造型和艺术领域)进行深入的思考、检测、分解,先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巨大的研磨器中用力捣碎,再对这些被捣成了碎末的东西进行整理。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在这个过程里,都经受了一次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验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包豪斯对这些最基本的造型元素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其精简到了无法再精简的程度后,整齐地排放在手术台上。包豪斯向大众宣告:‘啊,从现在开始,新时代的造型开始了。

在通往新造型的路上,包豪斯迈出了第一步。”

包豪斯就是在秉承技术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追求以“理性”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主张根据创造的法则和客观的制度,构筑合理的客观世界,并依次进行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设计实践,也因此引起了国际工业界设计面貌的变革,使现代产品设计走向崭新的世界(如图1-1)。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与互联网时代,回望包豪斯运动,尽管其理念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并存在备受争议的影响,但无疑包豪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重视几何造型和工业材料的现代制品,更重要的是包豪斯的设计精神和现代设计理念。图1-1 包豪斯经典产品设计作品三、设计的多元化

自包豪斯开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由欧洲蔓延到美国、日本等国,逐渐汇成一股洪流,成为20世纪40至70年代设计领域的主流,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都影响颇深。经过密斯、柯布西埃等设计师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强调几何形态、剔除多余装饰、纹理等特征的“极简主义”,这股洪流也导致了当时设计的单一化,忽视了对多元化设计的探索。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的家具和工业用品。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甚至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到70年代后期,设计界开始显现以改变现代主义单调形式为目的的各种探索,终于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它是以反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为思想基础,在设计方法、设计语言及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出现了各种设计模式,流派纷呈,没有一个占主导趋势的流派或思想。总体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第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兼容并蓄。第四,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现代主义设计往往表现出对人性化、幽默化和自由化的追求,在解决形态问题的同时较为关注的是解决人性需求、文化特征和环境关爱等问题,这也是设计多元化形成的诱因(如图1-2)。图1-2 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作品

伴随经济、技术发展而来的是消费主体的变化。到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都先后进入了丰裕社会,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时代出现了。产品的丰裕,刺激了人们对于生活多元化的追求,特别是人们对“生活样式”和“自我意象”的追求,这就要求与之相关的设计艺术必须摆脱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样式和统一的设计理念,走向多元化和多品位的发展方向。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在极大丰富的商品面前,必须把设计的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有效手段。所以随着消费者设计意识和个性消费意识的普遍提高,设计不再单纯是厂家和设计师的事情,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和审美追求已经成为左右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因科技的发展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和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给生活起居带来了便利性和舒适性,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类自身的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尽管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生活、社会制度等因素综合造成,单靠设计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设计师们认识到了设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因此,在经济利益和人性的舒适、方便与环保问题上,人类由现代主义时代的注重前二者,转变为后现代主义时代更加注重后者。工业化时代的设计,其设计观是“机器为本”和“以产品和生产工具为本”,生产方式以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为主要特征,设计注重的是如何通过设计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比例尺度关系,良好的宜人性、外观造型及表面质感,从而使产品更好地为人使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设计的内涵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性化设计、可持续设计、通用设计、交互设计、信息设计等逐渐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且以全新理念和观点充实设计的研究范畴。

第三节 设计的对象

作为设计师,或是准备从事设计的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设计什么,即设计的对象是什么。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现代设计已全面渗透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圆珠笔到摩天大楼,从香水瓶到豪华游轮,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由于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因而对于设计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理论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按设计对象的维度进行划分,即二次元(二维平面)、三次元(三维立体)、四次元(四维空间),即通常所说的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如表1-1);还有一种就是现在高等院校里常采用的划分方式,即产品设计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空间设计,这也是日本设计理论家川添登在其专著《何谓设计》中根据设计的目的对设计的分类方式。此外,设计界通常也根据具体的设计内容进行划分,如家具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等。表1-1 按次元分类的设计**就现代设计的分类方式来看,主要是从设计的本体、设计的客体和设计的主体三方面进行划分的。一、从设计本体分类图1-3 索尼早期的录音机与Walkman

所谓设计本体,指的是设计行为或设计活动本身。按照设计本体分类,即是根据设计方式或过程的不同进行分类。现代企业中常常采用这种分类方式来定义公司的产品开发与设计项目。一图1-4 苹果iPhone系列手机般可以分为:开发设计、改良设计和概念设计三种,每一类别中根据具体的设计方法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类别。1.开发设计

开发设计一般指对未曾生产过的产品进行研究、创新、设计、试制和检测等工作。开发设计并不等同于发明和发现,其通常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范围内,对产品进行创新性的再设计。如索尼的“Walkman”相对于原来的收录机即是最典型的开发设计,其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对收录机的使用方式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如图1-3)。根据开发方式的不同,开发设计又可以分为:新用途开发设计、新技术开发设计、新工艺开发设计、新材料开发设计等。开发设计通常是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并改进现有的技术水平,并有效的利用各类资源对产品进行再设计,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2.改良设计

改良设计是指在原有产品技术、工艺基础上进行的性能、机能或外观上的改进和改造。通常情况下,改良设计是针对产品功能、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的,市场和消费者都已经接受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有些甚至是投放市场很多年的产品,而且技术与工艺也趋向成熟。如手机、数码产品中的型号更替等,基本都是原有产品的改良产品(如图1-4)。根据改良设计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产品功能改良设计、产品性能改良设计、产品人机工学改良设计、产品形态和色彩改良设计等,此外对于原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规格,或者说开发新花色、新品种、新规格、新造型、新包装等也属于产品改良设计范畴。3.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概念构想,形成一种前期的设计方案,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尽管概念设计尚未形成具体化设计纲要,但它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这是设计院校课程训练中经常采用的课题设计方式,许多企业也将概念设计作为产品开发的设计储备。如伊莱克斯举办的2020未来家居概念设计大赛(如图1-5)。

此外,从设计本体来讲,还有一种按照设计的具体方式和依据的理念分类的方式,包括绿色设计、通用设计、仿生设计、人性化设计、系统设计等等。二、从设计客体分类

设计客体即是指设计对象,简单地讲,就是设计的内容、课题和项目等。设计客体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涵盖了与人相关的一切物品,因此可以说,一切物品都有可能成为设计的对象或目标物。但设计分类通常是针对主要的应用领域来进行的。根据具体的设计对象可以将设计内容具体化,并有针对性,这对于深入全面的研究某一领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设计界通常采用此种分类方法来界定设计的内容和领域,如一般分为工业产品设计、纤维织物及日用品设计、机械产品及手工具设计、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包装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

对设计客体的认识和角度的不同,也使得分类方法存在着差异。对于设计对象中产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从设计对象的形式和目的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流行产品设计、非流行产品设计、工业性建筑设计等。

② 从客体服务的对象类别进行划分,包括:a.以消费者为对象的产品,如家具器具等。b.以商业、服务为对象的产品,如办公设备。c.以生产为对象的产品,如机床。d.运输机器设备,如汽车、机车。

③ 日本设计教育家向林周太郎站在设计的对象物是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的立场上将产品分为:a.几何学的机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其构造是几何学的形态,如桌子、杯子等。b.强度交换机。这种机械是虽包括力或能的转移,但不具备能的种类的交换功能的产品,如镜头、齿轮等。c.能源交换机。主要指将某种能转换成其他能的产品,如水力发电机等。d.信息机器。如电话、计算机等。e.一系列的疑似机械。如服装、体育用品等。

在国内设计学科中,比较有代表性并被广泛采用的分类方式是日本设计教育家川添登的分类方式。川添登以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人、自然、社会,根据设计的不同目的,将设计划分为三个领域: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或环境设计。这种划分较为明确地体现了不同设计领域的特性和包容性,并且有利于不同设计领域共性与规律性的研究。

1.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以“用”为设计目的,制造适当的产品,以作为人与所属社会间的精神媒介。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广义上的产品概念,即是由各种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组合起来具有相应功能的系统。产品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机械设计、手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纺织设计、地毯设计、壁纸设计、日用品设计、电器与电子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在本质上,各种产品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种种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包括物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审美性需求、经济性需求以及创造性和适应性需求等。

2.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以传达为设计目的,制作良好的信息,以作为人与所属社会间的精神媒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包括: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插图设计、展示设计和影视设计等。

3.空间或环境设计(Space Design & Environment Design)是把人类生活的空间或环境作为对象而进行的设计,以居住为设计目的,构建和谐的空间和环境,以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媒介,是综合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进行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空间或环境设计在于协调“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成为和谐统一、美好舒适的人类活动空间和生存环境,尤其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与环境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三、从设计主体分类

设计主体即是指从事设计的单位和个人,也就是进行设计活动的企业、部门及研究、教育单位等。尽管在设计对象上差别不大,但不同的设计主体对于设计的认知、研究层面、设计方法以及理念等都存在着差别,因此设计界通常存在着“学院派”和“企业派”等区分(如图1-6~图1-9 院校和企业设计作品的区别)。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也是“人为造物”的活动,因此设计主体的意识、观念、逻辑、知识领域、技能、审美趣味等都会对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主体的行为也就决定着设计的最终状态和形式。从设计主体的区别来分,主要可以分为地域上的区分和职业上的区分两种。从地域上来看,设计主体的设计行为通常受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当地的地方性传统特征,如北欧风格、意大利激进主义、德国的理性主义、日本风格等等。这种区分通常可以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把握一个地区的设计特征或设计文化。而在职业上进行划分,则是根据设计师的行业特征来区分具体的设计活动。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驻厂设计师或企业内设计师、自由设计师(个人设计师)、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公司、设计院的设计师)、设计教育者(从事设计教育、培训与理论研究的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学生等。从设计主体的职业上进行区分,能够很好地把握一个团队或组织的设计风格、特征以及创新实力等。知名的企业设计团队如苹果公司创新设计团队、三星工业设计团队、宝马设计团队等;而青蛙设计、IDEO、美的设计、浩汉设计等则是业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业设计公司;像法国的菲利普·斯塔克、意大利阿莱西的萨伯、蒙蒂尼、吉奥万诺尼等人既受雇于某个公司,同时也是著名的自由设计师;此外,设计院校在进行设计教育与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众多的设计任务,同时各种形式的研究所、设计院及工作室也是主要的设计部门,这在国内表现得尤为突出。图1-6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图1-7 考文垂大学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图1-8 俄罗斯art.lebedev作品图1-9 飞利浦公司设计作品图1-10 设计领域的演变

第二章 关于程序与方法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第一节 如何设计

台湾设计教育家杨裕富教授认为设计是“发挥创意并图个方便的造形活动”;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则认为“将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就是设计”。从中可以看出,二者都认为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区别在于设计过程是理性的逻辑还是感性的创意。这也是现代设计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自20世纪初“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之后,现代设计理念便糅合了技术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并在产品造型中加以运用与体现。现代工业品中流露出的技术美感便是最好的佐证(如图2-1)。但理念毕竟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应用方式和方法。面对多种多样的工业产品门类,要解决纷繁芜杂的问题,我们又将如何展开具体的设计呢?图2-1 B&O电器产品一、化整为零——设计构思与创意

设计是一个创造性活动,创新与创意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因此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设计通常是由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也要求设计师能够跳出经验的条条框框,打破常规和定势思维,对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进而以全新的视角和独到的方式来审视设计对象。如果在设计之初,我们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固定思维,总是以“老眼光”或个人经验看问题,那么设计就永远也不能展开。正如一个杯子在通常人看来“能够喝水”就不存在问题了,而作为设计师必须看到其他层面的问题,如杯子口径大小与人的口、鼻的关系,杯子高度、材料和表面肌理与人手的关系,饮水、抓握以及清洗的舒适度和方便度等等。

设计构思,是对既有问题所作的许多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思考。这时,不要过分注意限制因素,因为它往往会影响构思的产生。构思的过程往往是把较为模糊的、尚不具体的形象加以明确和具体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手、脑、心并用,化整为零,打破经验的意识和权威概念形成的“藩篱”。

例如:图2-2所示沙发的设计创意在于它把中间的软座改造成了一个转轴,这样沙发的角度就可以随意调整,以适合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交流方式,而且中间咬合处的空间也不会浪费。该设计既是发现了通常沙发难以调整位置的问题,从而进行了适当的构思,并以巧妙的设计解决了问题。

图2-3为“火车时刻表”的设计,即把火车时刻表镶嵌在表盘内,方便你及时了解各次列车的始发时间,而且闹铃也被设置成了火车汽笛的声音,可以设定到站时间。此创意在于将通常的“表格”与“钟表”结合,开发设计成全新的产品形式。

图2-4所示为电脑键盘与工具盒的组合设计,二者的结合很好地解决了书写工具的存放问题,而且操作方便。其构思在于解决书桌工具存放杂乱且取放不易的问题。

设计构思与创意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同时也需要设计师具有“感受生活、发现问题”的思维,这样才会使最终的设计充满智慧和灵感。图2-2 沙发设计图2-3 火车时刻表设计图图2-4 键盘与工具盒组合设计二、融会贯通——设计分析

实践证明,所有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设计分析。借助系统的设计分析方法,透过收集的信息资料,以客观的分析结果为依据,使之成为设计方案的向导,就有助于提高优良设计的成功率。

需要明确的是,设计分析不是在单一维度进行的,而是涵盖了产品、使用者、环境以及相关的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内容,所应用的方法也涉及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因此,设计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要跳出“产品(设计对象)”的限制,从更广阔的领域来看待设计。如功能需求、造型分析、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市场及法规等等,都应涵盖在设计分析之中。例如,对超市组合式购物袋提携工具的设计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见图2-5。图2-5 超市购物袋提携工具设计分析

简单地讲,设计分析应当做到“融会贯通”。融,即融合,指分析过程中要将各设计要素、影响因子等加以融合,避免片面的、孤立的看问题。如椅子的设计,必须将功能、结构、材料工艺、色彩肌理与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地域文化等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使得最终的椅子物得其用,而又能与使用场合相得益彰。会,即领会、意会,指要深入理解设计对象的属性和本质,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概念和定义的层面。如手表的设计,如果仅仅理解为一种产品的造型设计,那么最终的设计也只能是在表链、表盘的形式上做文章。一旦我们将手表的概念上升到“时间显示”或“告知时间”的层面,那最终的设计结果将大不相同。如图2-6为各种概念“手表”设计。贯,即贯穿,指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适当的分析,从而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改善,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通,即通达,指分析过程中要与设计相关的市场、生产、广告宣传以及社会效应等内容进行沟通协调,并在最终的设计中加以解决。如设计师必须与企业管理者、生产部门、销售人员以及经销商、用户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并认真听取各方的建议和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最终的设计获得最佳的平衡点。三、精益求精——设计提案与表现

设计,可以从一个想法或一个创意开始,但最终都要形成具体的产品,即设计是由抽象到具象的创造过程,它实现了从抽象思考到具象表现的过渡。创意表现可以是“纸上谈兵”,但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必须要形成具象的实体,设计才具有意义。图2-6 概念“手表”设计

设计从构思到定案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创意构思阶段要提交策划报告书,其内容包括市场调研、资料信息、设计定位、竞争分析、同类产品分析、研发趋势、存在问题等等。设计展开阶段则要通过设计草图、预想效果图、尺寸图、结构图以及模型、样机等形式来展示构思和想法,这也是现代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最终的设计方案通常在这一阶段得到确定。而后的设计评估和商品化生产,则是对方案进行生产方式、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与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提案与表现不仅仅是展示给设计师本人的,更重要的是展示给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因为最终方案的确定是由企业决定的,而对方案的最终评判却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所以,设计提案与表现应力求精益求精,对问题的把握要精准,问题的分析要精细,解决问题的方式要精确,方案的细节要精致。这样最终形成的提案才会是“精品”。四、平衡——设计评价

设计评价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定,由此决定各方案的价值,判断其优劣,以便确定最佳的方案。通常,由于评价主体的差别、评价标准的差异,评价的结果也不同。例如,消费者与企业管理者、生产经营者、设计师、工程师、销售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倾向都有差别,每一主体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和立场,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评价设计的好坏优劣。如图2-7为消费者对于设计的一般评价标准与内容。

诚然,设计要实现“完美的表现”或者做到“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可以说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设计评价就是要尽量把“更好”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准,使得各方面的因素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也就要求设计师不能只关注设计对象的功能与造型等,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成本、制造技术的可行性、销售前景与市场认可度、环境与社会影响等内容,并在设计过程中平衡各种因素,进而使设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

第二节 程序与方法的引入

设计逐渐从艺术的领域独立出来,并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理性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在设计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这也就离不开规范有效的设计程序和正确的设计方法——这是设计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因此,世界著名企业都将此作为企业设计部门设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诚然,设计是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创造行为,因此其程序与方法也必然图2-7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随之变化与改善。人类已由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逐渐向着信息时代迈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方式、制作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也跟随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动态化、多元化、系统化、虚拟化及数字化(计算机化)等特征。一、关于程序“程”的本义是指“称量谷物,并用作度量衡的总名”,引申为“规矩、法式、章程”;“序”的本义指“东西墙”,后引申出“次第、次序”的意思。由此可见,“程序”指的就是“规范的次序”,即处理事务的先后次序。做任何事情都会涉及程序问题。简单地讲,程序就是指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和步骤,与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计划性无关。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的计划性的程序则往往被作为实践活动或行为的参考和实施规范。一般来讲,设计程序即是指设计的发展过程及完成设计任务的次序。而关于设计程序的内容在设计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美国学者凯尔·乌尔里克(Karl T.Ulrich)与斯蒂文·埃平格(Steven D.Eppinger)指出:“程序乃是将一套输入转换成输出的一连串步骤。产品开发设计程序是指企业用来构思产品、设计产品及产品商品化的一连串步骤和活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在《工业设计学概论》中提及:“设计程序与方法中的工作程序为问题描述、现状分析、问题定义、概念设计、评价、工作程序、设计、评价、制造监督和指导、导入市场等。”

北京理工大学张乃仁教授在《设计词典》中认为:“设计程序主要是指产品设计的过程和次序,包括产品的信息搜集、设计分析与设计展开、辅助生产销售及信息反馈等。”

台湾地区学者陈文印认为:“‘设计程序’通常是非线性的,有些步骤可重叠、可重复、可循环(如探索—选择—修正)之反复(Interactive)的过程。”

综上所述,尽管众多研究者对设计程序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认同设计程序是一种创造性过程、生产性过程、计划性过程或全面性过程。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其程序也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设计程序与其他科学程序不同在于其不仅包含了理性的分析过程,还存在着情感的直觉过程(如图2-7)。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程序都是广大设计人员在长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不断总结完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设计程序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和个人的情况而不尽相同。在实际的应用中,并没有“唯一的标准”和“公认的权威”。二、所谓方法

方法,最初的意思是指“测定方形之法”,即量度方形的法则。如《墨子·天志》中写道:“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是指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它是用以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的总和。

诚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方法的正误、优劣直接影响工作的成败或优劣。所谓“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的差别就在于方法应用的得当与否。自古以来,方法就是人们注意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也得到根本性的更新。如传统的手工艺创作方法多是凭借设计师的经验、感觉、艺术创作灵感等进行直觉的思考;而现代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则采用的是科学严密的逻辑分析、细致的研究计算与系统的创新思维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法(如图2-8,图2-9)。

以方法为对象的研究,已经成为独立的专门学科,即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之前)、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6—19世纪)、分析与综合并重的方法论时期(19世纪40年代—20世纪中叶)、综合方法论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其研究内容也大致分为4个层面:经验层面、具体层面、通用层面和哲学层面。而设计方法论则是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它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等领域。

设计方法论的研究通常是建立在设计实践的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企业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德国偏重于系统化的逻辑分析,使设计的方法步骤规范化与理性化;美国则重视创造性开发及产品商业化的方法研究;日本则致力于产品自动化、人机交互关系及文化表达等方法的研究。而正是由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方法,才使得各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