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如来不负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21:22:57

点击下载

作者:姚敏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不负如来不负卿试读:

新版序 • 衣锦夜行的自由

多年前,与一出版人初识,颇为投契。他激我志业写作,道,读了那么多书, 又有这么好的文字感觉,不写作直如衣锦夜行。

我素性懒散,从来文字只是随意为之,写作结成果固然可喜,素手空空却 也并不以为憾。所以回复他道:人爱富贵还乡,我喜衣锦夜行,只要出于自我意愿, 皆为自由。

其后断断续续出了几本书。《不负如来不负卿》因缘际会畅销了好一阵, 但最热之时也为我有意冷落,对趁热打铁的所有建议一概拒绝。年来终于偃旗 息鼓,各大网站库存已经售罄,搜索书名皆为他人续书,心下也淡然,无喜无忧。

这些年,因为时间制约,写作几乎停滞。总有友人催促鞭策,便大抵也以 这样的态度回应。明知有时竟会冷落了知交一腔热情,误会我为禄蠹背弃了初心。

人对于生长于骨血里的东西,因为过于珍重,外人看来反倒有一种轻慢之态。

我自年少迷恋读书写字,初心从未改变。对于喜新厌旧、多情善变的双子座来说,这是我几十年生涯里绝无仅有的从未易移的热爱。为什么要写,为什么一定要写,总有人问。很难一言道尽,其实对这样问的人,也全然无意道尽。 因为同道自然不会问,而局外人其实也不必答。

如果一定要回答呢?

钟晓阳在停笔十年之后,重新在《明报》写专栏。钟玲玲采访她:要是人们追问,写作真的重要吗,难道不写不成吗,你该怎样回答才好呢?她回答: 我会讲,重要的不是写作,也不是做着的事,只是做着。我比较喜欢做着的那 个我。

所以我的回答也只会是这样:我比较喜欢写着的那个我。 喜欢那个身着锦衣的我。至于是璀璨于昼,还是潜行于夜,其实都不重要,于喜欢也没有分别。

当然也明白,真正的写作者,仅仅依恃天分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生活经历颇多波澜转折,几乎被传说成勤奋努力的范本。但于自己如此珍视的领域,在写作上我反倒不是个勤奋的人。这道理其实也简单,谋生之道, 养心之道,对于我这样典型多重人格的人来说,是全然分开的。一个世界里过 于庄重严谨,另一个世界里必然放浪形骸。

这是平衡法则。

我是一个对世俗生活缺少热情的人。哪怕也男欢女爱,吃喝玩乐,养花种草,买昂贵的化妆品和精美的衣饰,花长时间去做美容。但这些更类似于一种职业 道德,因为我是个训练有素的世俗生活的参与者。就像旧时青楼女子,自小受 到严格的规训,床上卖力出色是习惯也是本分,甚而是尊严之道。然而她们的 心却会向往那些不可得的东西,比如爱情。所以我在职场结交那些积极入世的人,雷厉风行地做事,光鲜体面地生活。但在私人生活领域却倾向于爱恋那些无用 的器物,喜欢有阴郁颓废气质的人,读与职业生涯完全无关的书,过一减再减 的日常生活。

写作于我的意义,类似于锚,一次次将经历风暴潮汐的小船带回岸边安顿 好。以此,也才有下一次出海的自由。

但如果没有自由,一坨铁也就没有了意义。

有一年,我陷入严重的职业倦怠与焦虑期,有强烈的推倒一切重来的意愿。友人鼓励说,依靠职业写作养活自己也是一件有尊严的事。独居写作,闲时种花, 倦怠时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走累了就地停留,不再朝九晚五,不再看人脸色, 更有尊严地活着,这样的愿景,简直美好得像一曲田园牧歌。但思之再三终于 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其中踌躇犹疑很难一一道出。但最重要的顾虑,还是害 怕一旦将写作当作谋生手段,就难免为种种规则绑架,失去主动的立场和自由 的心境。后来看到绿妖说,梦想不必然担负谋生的义务,相反,它是我们的亲 生骨肉,需要贴身背负,无论得意失意都不离不弃。深有同感,因为只要还有 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存在,一切的辛苦委屈就都不值得计较。

取舍困境大约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我所唯一能够做到的是,让最热爱 的事物尽可能地远离博弈,让自己养育的文字如同春风里的树,自由发芽,自 由生长,而不被绳索扭曲成盆景供人赏玩。

这样,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下单词,此心才是定的,此身才是自由的。

以此,一直是个不太配合营销的写作者,文字写出来就任其自生自灭,很少参与其后的运作,有作品偶然能够畅销,纯粹是天时地利之功。基于同样的 心态,更不欲为周遭人群知悉,多年来身边甚少人知道我写作,《不负如来不负卿》在排行榜上成绩不菲的时候,渐渐有熟人来询问,也不愿意多提及,对 仅仅出于好奇的不读书的索书者更是懒于应对。

但文字自有其辨识同类的本能。几年来,因写作在网络上收获的朋友渐渐 多起来,却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久之,也就渐渐习惯了这样在不同维度里各 自存活的分身,互不干扰,有身处闹市心远地自偏的自在安心。

苏子当年说“万人如海一身藏”, 说不定心境也大抵类此呢。

所以,我很感谢一路上给予我宽容的人们。感谢几年来对我不离不弃的读 者和朋友,感谢再版过程中一直耐心等待我的策划人和责编。旧书再版,对每 一个认真的写作者,也许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重读旧日文字如同揽镜自照, 必须面对岁月里的青涩、矫情、鲁莽、自恋,种种不足与缺憾,内心时常觉得 羞愧。但大动干戈伤筋动骨改动,却又是我不欲为的。因为文字背后的光阴不 可重回,时光自有它自己的故事,保留它不美好但真实的面目,也是对成长本 身的信任与尊重。

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虫乙等朋友,为这些旧文字注入新的生命力。

感谢生命中的遗憾,让我不敢停步地往前走,并且相信再见的我们将变得更好。2015年仲夏。成都。

精装纪念版序

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回去的。比如西藏,比如青海。

八月末,与旧友相约从西宁驾车穿越青藏高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甘肃河西走廊。三千公里,一路看不尽草原,戈壁,长河,落日。在青海湖畔,朝圣 的藏民每走三步,便五体投地磕下等身长头,同行的友人转过头去凝望,久久 无言。我知道他心里的感动,十余年前我初次邂逅这一幕,也曾胸中如遭重击, 被信仰的力量震撼。

雨中的塔尔寺现出荒凉颓败之相,旅游与声名似乎并没有带给它辉煌延续, 一些建筑物毁坏了,关闭了,门上挂着生锈的铁锁,倾圯的石墙上长着野草。 寺门外的如来八塔上站着发呆的鸽子,并不理会来来往往的游人。相较于内地 寺庙这些年的大事修缮,香火鼎盛,塔尔寺的破败,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不予 迎和的,岁月流逝里的理所当然。作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安 多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藏传佛教朝圣中心之一,塔尔寺汇聚了来自甘、青、川、藏地区的众多

信徒

,与抱着观光目的的旅游客装束神情迥异。藏人信佛, 上千年的信仰传承,几百年政教合一的历史,信仰已深入他们的骨髓,成为他 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散落在人群里的信徒,纵使衣衫褴褛,面容肮脏, 神情却无一例外的澹泊安然,绝无都市人脸上惯常见的焦虑烦躁和观光客眼神 里的匆遽、倦怠、茫然。

有时我想,佛教在藏地的传承,也像这块土地一样,大道无言,并不需要 汉传佛教里的刻苦钻研经籍,参悟话头,冥想苦思,只需心中有信,每磕下一 个长头,每转动一次经筒,心中干净,一无杂念,简单的仪轨,笃定的信念, 某种意义上,更接近建立在造物主信念上的西方宗教的表象。而佛教的本质却 是去神的,融会贯通了东方宗教、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内涵的佛学,已经不仅仅只代表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含蕴了关于人类终极思考等博大精深的命题。廓然无圣,即身成佛,诸行无常,五蕴皆空,只是这样的教义,在一个 缺乏信仰的民族,一个没有信念的时代,不仅仅已经失去悟性的土壤,更甚至 沦为禄蠹之辈歪曲利用的借口。内地近些年借助旅游热大兴土木,建寺庙,造 佛像,都不过是末法时期的虚假繁荣,并不代表佛法的真正兴盛。但在任何一 个时代,即便是在佛法遭到灭绝性打击的时期,都有坚定不移弘法护法的觉者 存在。因为按照佛的思想,灭绝同样也是假象,万事万物原本是不生不灭,圆融完满的。

2009 年,一个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去往西藏的朋友对我说,你来写仓央嘉措吧,借你的眼睛,帮我看一看西藏。他说人生充满悖论,这个时代鼓荡起每一个人的野心,却又无法给予满足。“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它实际上印证了这个时代人的欲望和困顿。那时仓央嘉措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但在西藏停留过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八廓街的黄房子玛吉阿米,没有人未曾听说活佛与荡子宕桑汪波的传说。我应承下来写一本书,写下我眼里的西藏,藏传佛教,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所以,它原本只是一个承诺,或者,一段机缘。与后来蜂拥而至的仓央嘉 措热并没有关系。它不是猎奇,不是考证,不是解读,不是故事。它只是关于信仰, 生死,爱这些永恒命题一己的思索与感念,只是自说自话,它借一段活佛与浪子的故事说出热爱,说出迟疑,说出人的困惑、挣扎与放下,说出怀念。读到这些文字心有戚戚的人,是那些途中与我目光相接一笑的人,是行脚路上共我看过一段云水的人,是羁旅之中赠我一片柳荫的人。因为文字原本只是一种映照,经由写作者之手,映照阅读者心底山河,山川河流的景致,原本就在他人心里, 写作者只是提供了一种路径,使向内的观照成为一种可能。

文字一经写下,写作者的使命便已完成。它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为人喜 爱或者诟病,附加意义,贴上标签,都自有其命运。我几乎从不回头去看自己 写下的字,无论它好也罢,坏也罢。对作者来说,它仅仅作为一种证据留在时 光里,真实地呈现当日当时执笔人的所思所想,他视界的高低,内心的宽阔与 狭窄,自由与拘囿,挣脱束缚的痕迹。阅读是大众的,而写作是私人的,一个 直面内心的写作者并不需要对他人做出交代,因为文字已经是最真实的袒呈, 它如同真实的人,有先天的缺陷与不足,同时又是圆融通透、智慧俱足的,并 且收藏某一段时光里的秘密印迹,用专属的语言说出暗语,在漫长的光阴里等 待回声。

在青藏高原,一路邂逅骑单车上路的人,徒步的情侣,转山的信徒,每个 人的脸上都风尘仆仆,也无一例外地写着平静满足。身体的苦行带来心灵的愉悦, 这是旅行和宗教给予人的共同安慰。习惯了群居生活的人,都会渴望一段脱轨 的时光,可以选择自由,孤独,离群索居。阳光炽烈的午后,独自晃荡在西北 寂静无人的寺院,想起南方那些香火鼎盛的庙宇,川流不息的游客,导游的小喇叭,拥挤在经堂围观法事的人群。在西北,我有来自荒原回归荒原的自由之感,所有的束缚和捆绑都被斩断了,蚁一样的人群远在远方,空旷与高远带来无与 伦比的安全和松弛。

我想,文字能够带给人的,仅仅是这短暂脱轨的自由,也许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2011 年深秋。成都。信徒

日光倾城。我在春天回到拉萨。

日落前的布达拉宫被夕阳染成了金色。尘世里俗艳的金色,在高原的天空下,无与伦比地灿烂、壮丽、仪容万方。夕阳流淌在布达拉宫蜿蜒迤逦的墙堞,背后是汹涌舒卷的云絮。亘古静穆的高墙,在流转的大朵白云映衬下,有一种与时间空间无涉的永恒质感。仿佛开天辟地,它就矗立在那里,雄踞山顶,旷古无言。任头上风云变幻,脚下金戈铁马。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 都毫发无伤。

四月的高原阳光温柔而亮烈,舔得我的眼睛干涩生疼。闭上眼睛在红山脚下坐下来,听见远处转经的铜铃声,闻到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的藏香。恍惚里,似乎经年阔别的光阴从未存在,我一直就打坐在这里,不曾离开。

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 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因为将魂留在了那里。一个丢了魂的人,即 使还能够貌似正常地吃饭睡觉,上班下班,心其实已经空了。如同一段老树,树冠树皮都还完好,到了春天,枝头依然还会绽出新绿。没有人看得见,粗大的树桩底下,有一个被时光掏得越来越大的空洞。风钻进来,雨落进来,蛇和 老鼠们跑进来。只是阳光再也照不进来。

我回来了,西藏,又呼吸到了拉萨的阳光,听见血液重新流回心脏。

落脚的小旅馆有斑驳的墙体,夕阳轻悄悄地在墙上移动,将孤单单的人影越来越拉长。微风轻吹,撩起纷乱的发丝,如同一棵长在旷野冷风里的树,稀拉拉的叶子挂在树梢,在风里瑟缩。站在天井里就着水龙头洗了洗脸,对着墙上的影子发了一会儿呆,薄暮的空气已渐渐冷冽刺骨起来。

晚饭后,转了一小截八廓街,风冷飕飕地直往脖子里 灌。初春的高原夜晚,气温还在零度以下徘徊。羽绒服里 的毛衣太单薄了,空荡荡的捂不严,手脚很快变得冰凉, 感觉心脏紧缩成了皱巴巴的一团。

回到房间,就着火盆烤火。室内的空气里浮荡着发酵 的酸奶气味,混着酥油和干牛粪的味道。旅馆女主人送了 一壶茶来,粗糙的壶身和茶杯上有经年的油渍。茶是滚烫 的,奶香扑鼻,一大口热热的液体落下肚腹,胸腔里的沉 闷一下子舒展开来,无比熨帖,凝滞的血液一下子快速运 动起来,迅疾地窜向全身经络和每一根毛细血管,心脏便 如一朵吸水饱满的硕大花朵,忽然就打开了。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拉萨的第一夜,空气似乎格外干燥,整夜都觉得 口渴,睡不安稳。迷迷糊糊醒过好几次,都以为天亮 了。看看表,却还在深夜。夜气里一直有不明白的声 响,似乎虫鸣,又似乎遥远的车轮声、铜铃声、马嘶声, 甚至市声里的交谈、讨价还价声。我知道这是高原氧 气稀薄的气流压迫中耳神经的缘故。近四点的时候,终于很沉地睡过去。醒来时,听 到渺远的梵唱,以为还是梦里的幻听。睁眼看见日光 已经从小小的窗户斜射进来,同屋的年轻女子已经起 身,在整理行装。声音来自她扔在床头的 MP3 耳机。 是朱哲琴。朱哲琴的《信徒》。躺在拉萨的晨曦里,听着久违的朱哲琴的歌声。何训田的歌词,从容而舒缓,像一个坐在西藏阳光里的老人,拉着古老的扎木聂,缓缓讲述一个遥远而又在咫尺的故事,将前生后世里的孤单长路漫不经心地拉出来。匆忙赶路的人们都停了下来,静静听他讲述。故事讲完了,阳光温暖,岁月正好。人们各自分散,去往四方。朝圣的信徒用身体丈量大地,他们还要走遥远的长路。

那一年,第一次看见朝圣的藏民,携儿将女,每 走几步,就伏倒尘埃,五体投地,虔诚地磕下等身长头。一瞬间竟如重石撞击胸口,泪水刹那滚落,不知道他们要何年何月,才能走到 要去的地方。这一生一世,这样的朝圣之旅,又能够走多远。一个平生不曾追 问过信仰为何物的女子,那一刻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仅仅为了完成《古兰经》“变 成一个较好的人”的规诫,全世界的穆斯林一生之中千方百计都要去往圣地麦 加朝觐,有人甚至为此横越半个地球,翻山越岭,耗尽一生财富,走得瘦骨嶙峋。

有信仰的人们是有福的。

人们说这首歌源自西藏民间,为西藏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活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创,在藏民族中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人们说这是一首情歌。那么爱情,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

前缘

高原的天亮得早。六点,绯红的天光已经照进窗来。睁开眼的时候,竟似 乎听见了鸟鸣声,不知道是不是幻觉。

早饭后,搭乘到泽当的班车去桑耶寺。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相传为仓央嘉措前生——莲花生大士所建。

莲花生大士是古印度高僧,西藏密宗红教的开山祖师。在藏族传说里,莲花生大士本身就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身口意三密的化身,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诸佛之总集,永远为十六岁的少年之身。

佛祖曾告阿难,自己死后八百年,将于莲花花心中生出童子,接替他弘扬 佛法。这一预言应验于古印度乌仗那国。传说当地国王安扎菩提没有王子,为 此倾尽国库,祈求三宝。莲花生以八岁童子像现身于海岛中一棵莲花树上,一出生即可为天空和海岛的众空行母讲解深奥正法。一日正在说法,国王路过遇见, 深信为三宝所赐,于是将其请进王宫,收为养子,起名莲花生。莲花生以无上 神通和佛法教义协助父亲治理国家,乌仗那王国风调雨顺,仓廪丰实,人民和顺。 他被封为顶髻王,但他深知困于王位无法实现更大的弘佛抱负,因此向父亲请 求退出王位,但未获允准。为此,莲花生故意失手砸死了魔臣的儿子,被流放 至寒林。从这时起,他开始苦行苦修,从八大持明处得到八种修法,并接受了 制伏魔鬼空行母、秘密智能空行母、依怙无量寿佛等大师的灌顶,修成无生无 死的金刚之身。

修成之后,莲花生大士行踪遍及各国,调服魔障,度化有缘。在伏萨河尔 国,邪臣将他推入火中焚烧,他就将燃烧的油化成一片海,海中生出一株莲花树, 自己盘坐于莲花之上。众人见此神通,纷纷加入佛门。他还劝说和调服了残忍 嗜杀的阿育王,将他从一个暴君转变成为一个虔诚善良的佛教护法和孔雀王朝 最伟大的君王。

去往藏南谷地的路大半是土路,越往前走路越烂,风景则越来越好。车子 在山峰河谷之间穿行,雅鲁藏布江江面越来越宽阔,沿江绵延生长着几公里的 野生桃树,藏民居朴素安宁,篱笆墙上开满米色花朵,青黄的草坡上牛羊徜徉, 白云缭绕在山脚,和屋顶上的炊烟一样近。

山南是藏文化发源地。在山南,轻易就能与“第一”相遇。第一块农田, 第一位赞普,第一座王宫,第一部经书……这些无处不在的“第一”时时提醒 着人们,这里,是藏文化的缘起、西藏的灵魂所在。这里不仅是藏民族传说中 神猴与罗刹女相结合,诞下藏民族的第一位祖先的灵地,也是莲花生大士第一 脚踏上的西藏土地,从这里开始了他伟大的弘佛事业。这里更是养育并护佑了 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活佛——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圣地。这块土地上,留下过无数高僧大德的脚印,他们来此修行,来此探秘,来此追问前生后世的 因缘。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流亡途中,也曾到山南避祸,在神灵的帮助下逃脱暗 中的追杀。这里是一块圣地,一块福地,更是一块神秘莫测的灵性之地。

在桑耶渡口下车,一个衣衫敝旧的年轻僧人也在此等船过渡。雅鲁藏布江江面的宽阔始料未及,远远地望见对岸卧在阳光底下的桑耶寺,同路的僧人说,到寺里还得一个多小时。

当年莲花生大士是不是也曾在这里等过渡船?渡人之人,是否从来都是自渡,还是也要等待船家划水而来?

雅鲁藏布江江面宽阔,水却不深。莲花生大士当年,该是踏水而来。船到 中流,看船舷外茫茫白水,似乎真看到那仙风道骨俊美如莲的少年,一路伏妖 降魔,赤足踩在莲花祥云之上,轻轻踏过船弦外流水,直望对岸扎玛山麓而去。

那一年,印度高僧寂护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前往他的故乡藏东南谷地帮助修建一座寺庙。这座寺庙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佛、法、僧三宝齐全,由寂护亲自设计,并奠基动工,这就是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

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赞虔诚崇奉佛教。公元八世纪末,唐贞观年间,吐蕃发 生内乱,赤松德赞正是在佛教僧人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并成功登上王位。所 以继位后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佛教。修建寺庙,翻译佛经,优待僧侣,并且规定王室成员出家为僧,让僧人参与国政,藏传佛教进入自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佛教传入西藏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史称“前弘期”。

寂护大师的弘佛事业受到当地贵族的百般排挤。据说桑耶寺一开始修建,各路妖魔鬼怪就来捣乱。寂护大师无奈,只好回到印度,并向赤松德赞举荐了比自己神通更为广大的莲花生大士来接替他主持寺庙的建设。临行前,寂护与赤松德赞倾谈,且告知莲花生大士与他的一段前缘。原来藏王与莲花生前世曾同修一座佛塔,并有过在后世再续前缘的誓言。

这样的话,寂护入藏时也说过。接他入藏的使者叫赛囊。见到赤松德赞后, 寂护说,你、我和赛囊在前生,是看守寺庙的三个孩子,我们三个用沙子堆过 一个佛塔,祈祷在后世分别为和尚、国王、使者,各自在边远的国土弘扬佛法。

世间万事,皆有前缘。汉文化里,亦有“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 我今日与人共渡雅鲁藏布江,不知前生又是何等缘分。

桑耶寺号称“西藏第一座寺庙”,藏文原意为“不可思议之寺”。传说莲 花生初到山南,寺庙还没开建,赤松德赞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寺庙建好后的蓝图,莲花生遂施展法术,在手心变幻出了寺院幻影。赤松德赞被此景震惊,目瞪口呆,只是惊呼“桑耶 ( 出乎意料之意 )”,于是遂以“桑耶”为寺名。

我喜欢桑耶寺的寺名。相比西藏众多不知其意、音节复杂的寺庙名字,“桑 耶”的音节如此简单,且有古意。汉乐府有《上邪》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热恋的情人指天发誓,除非山河倒转,海枯石烂,绝不会变心。苍天为证,大地为媒,此生此世,绝不有负于卿。一片深情,皇天可鉴。“桑耶”与“上邪” 同音,二者均为强烈的语气词, 念来余韵悠悠,情意深重。

桑耶寺的建筑融合了藏、汉、印三种建筑文化,三层建筑分别为藏、汉、印风格,我不懂建筑,并不大能分清其中的区别,觉得藏庙风格都大同小异,出入、朝拜却都很自由随意,僧人游人互不干扰,自在相得。而内地,庙宇往往香火兴隆,庙外的小贩也生意兴隆,殿宇修葺翻新,色彩驳杂,题字粗糙,僧人坐在功德箱前, 等候香客捐献银钱后,便敲几声木鱼,与人世的浮躁并无两样。

午后,停留在昏暗的乌孜大殿内围墙走廊长长的壁画前,在那号称“西藏史记”的系列壁画,从罗刹女与神猴成婚繁衍西藏人类的远古传说,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到九世达赖喇嘛事迹,一路走走停停,一直走到大殿二层的“莲 花生传记”,便消磨掉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西藏壁画用色浓烈,线条粗犷,比起汉人壁画的注重细节,少了一颦一笑 之间的生动,却有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也许是因为异域文化的陌生和宗教气息的浓厚,站在那些如同结绳记事的图画叙述前,时常会觉得心脏不胜负荷,有难以呼吸的沉溺之险。

桑耶寺的僧人很和善,一路遇见的藏僧,也常是笑容满面。这让我很奇怪, 为什么藏庙中的塑像却总是怒目金刚一般,看着有些狰狞骇人。在文字记载里, 莲花生本来是永远十六岁的童子形象,上唇有少年的绒毛胡须,在雕像和壁画 里却总是两撇浓浓的胡须,紧皱双眉,圆睁豹眼,变成了虎虎生威的成年男子。

相比之下,汉人庙宇里的菩萨却要温和慈祥得多。低眉俯视下界芸芸众生, 面容柔和,眼神平静,无悲无喜,不嗔不怒。

我想,这与两种佛法教义有关。藏传佛教相信因果轮回,主张苦修,视此世的受苦为彼世的功德和福报。人世的苦难是这样深重,恶念滋生,孽障横行, 一不小心就沦入六道轮回永劫不复,所以菩萨也要怒目相向。而汉传佛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国哲学和儒、释、道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禅宗主张“本来无一物”的了悟,修行之功,在于自我的明心见性。也有棒喝,但却旨在唤醒本心。心即是佛,无心是道。修与不修,不重形式而重结果。所以 菩萨纵然一样心怀大悲悯,却也只能无为而治了。

人们说,桑耶寺建成后,莲花生大士沿河谷向南,翻越崇山峻岭,南下门隅,停留在那一带传教。门隅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出生之地,那里至今留存着许多 莲花生大士前生后世的遗迹。那里的门巴人描述莲花生的样子,讲述他如何一 路降服群妖,语气生动,斩钉截铁,似乎他们亲眼所见。

青朴

人们说,青朴是苦修者的原乡。

有修行者的地方,就是青朴。

去青朴,本来是想徒步的。既是去往苦修之地,就该放弃现代人对于工具的习惯性依赖。然而长年城市蜗居的生涯,腿脚和意志都已经孱弱,并不敢保证自己能有足够的体力徒步爬上青朴的群山。

五点多就起床,去青朴的藏民比游客多了许多。也许因为这 并不是旅游旺季。邻座的藏族老阿妈结着长长的发辫,瘦削而轮 廓分明的脸,眼神格外清冷、沉静。藏族女子越老越美丽,年轻 时节的青涩褪去后,面容宁和,坦然,从容,不惊不惧,有一种圣女一般的光辉焕发出来。那是用一生的辛勤、沉默、坚韧和坚定不移的信仰, 经年累月磨砺出来的时光印记。像雪山圣湖之水,一泓如镜,倒映着高天流云, 湛蓝,清泠,却又深不见底。

青朴在群山环抱之中。那种美,是世外桃源的美。在西藏,常常会觉得心 脏脆弱,那不仅仅因为高原氧气稀薄,藏南谷地,海拔并不很高。

这是春天。南方草木已经葱茏,桃花水涨满河谷。此时在我故乡溪头,水底滑溜溜的青苔绿染上了岸边细柳。风一天天妖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像打翻了金色的颜料桶,泼溅得漫山遍野。一声惊雷过后,雨一夜一夜落在老屋的青 瓦上,落在绿茸茸的草坡上,一畦一畦的豌豆苗很快将山坡的黄土掩盖得没了 一丝痕迹。而西藏四月,处处还是冰封雪盖。春风自遥远的江南跋山涉水而来,一路贪玩,逗留,总要等到南方花事已了,才肯越过巍巍群山,浮光掠影一般,在这里露一下脸。只有青朴的田畴阡陌,此时已是草色青青。与我故乡美景无二。

青朴有一百零八处修行者的洞穴,散落在整个山麓。莲花生修行的洞穴就在山顶。一路走走停停,到半山已经耗时不少。有时会遇见洞穴门口安详的打坐者,还有简陋的起居用具。似乎他们一直就住在那里。

那些洞穴并无出奇之处,大多窄小仅能容身。在我故乡,冬天用于贮藏红 薯的地窖也比它们宽敞暖和。无法想象,修行者是如何能够长年累月住下来的。 也许真正的修行者,在天地之间,早已浑然忘我,灵魂在如此钟灵毓秀的山川 之间徜徉,肉身所处的环境,已经视而不见。

去往山顶莲花生修行的山洞扎玛格仓的路上,一位老阿妈费劲地磕着等身长头前行,我看见她长长的发辫灰白枯槁,如同道旁树上的枯枝,每当她俯下 身去,灰白的辫子就从她背上拖到地上,沾上一粒粒的草籽和败叶。她艰难地起身时,我本想扶她一下,她却侧身为我让路,笑容满面,目光清亮。

青朴有一种力量。那是青朴的山川给予修行者的,也是修行者给予青朴的。

据说有的修行者来到这里就从不曾走出洞窟。他们相信黑暗才能开启心智的光芒。他们安身在逼仄黑暗的洞穴,迎候来自自性的光明,承接来自灵魂深 处的雨水和阳光,直到有一天,再也不需要人间世界的粮食和水,进入自由无 碍的天堂。之后,人们就把洞口封住,再也不去惊动他们。

如我一样的青朴过客,并不知道青朴的修行者真正的内心体验。苦修、苦行, 这些词汇都是外部的描述和局外的感官,他们觉得苦吗?人类所有朝向内心的 活动从来都是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

修行本来是一种极度私人的内心经验,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没有任何文 字可以描述,也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禅宗所以教外别传,不立 文字,原是有道理的。任何语言或者文字,都无法代替那个自我抵达的核心。

想起印度身心灵修大师克利希那穆提关于冥想的主张,他认为只有经由冥 想,才能进入无觉知的空间,那里有人类求不到的至福至乐。而冥想之中那没 有觉知者的觉知,就是与无限神交。它会打开那扇进入极乐境界的门。

毛姆在《刀锋》里,借由拉里的口,也曾描述那欣喜若狂的瞬间体验:

——我无法向你描述那一刻的体验,无法用任何词汇,使你能看见黎明到来之前曾经展现在我面前的壮丽景色。那密林苍莽的群山,晓雾静静地笼罩在树顶,那远在脚下的深不可测的大湖。太阳从山峦的一条缝隙中透进来,将湖水照耀得灿银一般………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这样的快意,这样超然物外的快乐。一种震颤从我的脚下一直升向头顶,一种从未有的快感袭击了我,那一刻,人好像突然摆脱掉了肉体,混沌的世界一下子澄澈无比,一切的迷乱与挣扎在一瞬间似乎都有了答案……

八世纪的一位大德寂天曾说:世上一切幸福,来自利他的心;世上一切 不幸,来自对自己的爱。

印度的修行者,长年各地流浪。他们行走在荒漠古道、长河落日之间,也 混迹于难民之中,风餐露宿,尘土满面,衣衫褴褛,形容消瘦。然而双眼炯炯有神, 清和,慈悲。他们苦吗?人类之苦,就是他们的苦,人类的至福,就是他们的极乐。 他们活在内心的天堂。

禅宗有则公案,圜悟禅师开示大慧: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自问自答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原来即心成佛,不过是在熏风微凉时分的一段禅香。世间万物有情,草木山川,自有真意。自然蕴藏的力量,非人类的智慧能够抵 达。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便是如此吧。

在青朴的山水之间,我心甘情愿匍匐于苍天之下,泥土之上。

伏藏

我迷失在青朴的山峦。修行者的青朴,通往天堂。

青朴藏着无数秘密。每一寸河流,每一缕桑烟,每一朵流云,每一棵草木,每一个山洞中沉默消瘦的修行者,于我都如同前世诱惑。我俯伏在青朴的大地, 无法思想,无法移步,无法离开。夜里住在简陋的民居,闻着田野之上馥郁氤 氲的禾粟清香,听着地底之下雅鲁藏布江静静东流的水声。

我停留在青朴,如同虔诚执着的掘藏人,深信在这块土地之下,一定埋藏 着等待我去开启的“伏藏”。

西藏有所谓十大未解之谜,如香格里拉的所在、雪山野人的传说,争论从来没有止息。和玛雅文明一样神秘消失的古格文明,更是世界瞩目。那一年,穿行在如迷宫一样庞大的古格王宫废墟,如同穿行在时光隧道,依稀回到当年 古格王国的车水马龙。无法想象,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十万之众的古格人从这个星球上消失,全然无踪,仅留下一座空城。

但这些谜面里,最令我心驰神摇的,还是如天空一样广博、浩瀚、神秘无解的 “伏藏”之谜。

传说莲花生大士在印度、尼泊尔、西藏等地弘法数百年,佛法得以复兴。但当时当世,人们的智慧学识还无法真正领会密法精深奥义,更无从证得大圆满境界。加之世间尚有各种恶行扰攘,一些法的因缘也尚未成熟,须后世因缘具足时方能真正得以传播,利益众生。同时,莲花生大士也预见到后世人心动荡,世间将遭劫难,劫后余生的人们更需要佛法的引导。因此以大慈悲大智慧书写下众多经卷、教义,连同当世大量的佛像、法器、药物等埋藏起来,留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这就是“伏藏”。

伏藏并非莲花生大士首创,也非宁玛派或藏传佛教独有。据说,历代发掘 出的伏藏中,还有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的物品。朗达玛灭法时期,佛教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也有大量的典籍通过伏藏保留了下来。西藏原始本土宗教苯 教在与外来佛教的斗争中处于下风时,也有宗师将苯教器物、经典埋藏起来,留之后世。《莲花生大士本生传》对伏藏的种类、埋藏的地点、掘藏的时间、掘藏者的情形,以及伏藏开启的因缘、时世局面都做了明确的预言。伏藏种类有经典、财宝、法器等一十八种之多。《莲花生大士本生传》本身就是伏藏,藏密名著《西 藏度亡经》《大圆满》也是伏藏经典之一。

据传,莲花生大士还曾将一百零八头神牛作为伏藏藏在山中,这些伏藏牛经过繁殖,增加到了三千万头,是后世的格萨尔王与他的勇士们用箭射开了山岩上的伏藏大门,把山洞中的伏藏牛引了出来。

埋藏伏藏的地点,有岩洞、瀑流、山岩,有天上、地下、水中,也有的在虚空, 甚至人的意识、灵魂之中。据说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故事就是莲 花生和他的弟子埋在宇宙和人的灵魂深处的伏藏,只有神授的掘藏师才能发掘, 所以能够传唱格萨尔王故事的说唱艺人,都是无师自通的灵魂歌者,有些甚至 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一场病后,或一觉醒来,突然就能够张口说唱几百万字的 长篇史诗,除了伏藏,没有人能够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伏藏师也分为很多种,有一种被称为“疯伏藏”,他们的言行形同疯魔, 不为世人所理解。而我读到《莲花生大士本生传》关于伏藏法和掘藏师的授记时, 自觉脑中犹如被人下了蛊,又如醉酒一般,又清醒又迷糊,欢喜莫名,真有如疯魔。

莲花生大士曾授记,六种人有发掘伏藏的缘分:遭到敌人迫害者、仁爱沉默者、麻风病患者、贫穷但能修行者、遭仇人追杀和负债累累的人、受到威胁 又没有权力的人。他们是前生接受过伏藏灌顶的人。而占据王位握有权力的人、 享尽荣华富贵的人、人财两旺不愁衣食的人、欲壑难填心烦意乱的人、手巧眼 快心细的人都与伏藏没有缘分。

在桑耶寺,在青朴,伏藏的传说从来没有止息。人们说,在青朴修行,念一遍六字箴言,胜过别处念百遍,在别处修行一年,功德不及在青朴修行一天。人们来到这里,追随灵魂深处的声音,探问与佛法的前缘。也许每一个来到青 朴的信徒,都会在内心追问轮回中的前生,是不是当年接受过莲花生大士灌顶的掘藏人。

圣湖

追随一个美丽的传说,去往遥远的拉姆拉错。

拉姆拉错藏在藏南十万大山之中,是西藏最为神秘的圣湖。据说,有缘的人从拉姆拉错的湖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前生后世。多少年来,为了这个前生 后世的传说,无数的信徒千辛万苦赶往这里,虔诚地接受命运的启示。有的满 心欢喜而归,有的怅然若失离开。他们怀揣着在圣湖水中找到的前生后世的秘密, 回到熙熙攘攘的红尘,继续烟火扑面的日子。柔韧,沉默,坚持,期待。

我敬重所有在庸常的日子里有所坚持、有所期待的生命。在他们的心里,住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大神,心怀慈悲,俯瞰众生,一目了然。没有什么恶行能够逃脱他的眼睛,没有任何角落可以藏污纳垢。所以他们谨言慎行,内观自省, 不放纵,不恣睢,不聒噪,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藏地,常常能感受到这样的清简。美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少,而在于睡梦安稳,内心清净。托钵的僧人与施舍的福田互相躬身致谢,彼此并不觉得亏欠。乞丐和有钱人同样坐在布达拉宫的广场晒太阳,傻子和灵 童一样匍匐在土地上磕十万个等身长头。

泽当到加查的路况极差,车子翻过五千多米的布丹拉山口时,有细细的米粒一样的雪花落下,我望此奇境,心中欣喜,却也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胃里的翻江倒海。过了山口,司机将车停下,我蹲在路边,几乎将胃都吐出来了。一路颠簸到加查县城,感觉骨头和脑髓都已经被摇散了,手脚冰凉,脑子里灌满糨糊。

幸运地是在加查直接搭上了去崔久乡的货车,好心的司机一直将我送到了 拉姆拉错的山脚下。

加查是虫草之乡。货车师傅说,每年四五月,虫草商人从全国各地向这里 拥来,小小的加查县城会热闹得赛过拉萨。

虫草为加查当地的藏民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比起后藏的艰苦和贫穷, 山南显然富庶很多。在崔久乡到拉姆拉错的路上,一路上看到的白色帐篷,就 是挖虫草的当地人搭建的。我看见七八岁的皮肤黧黑的孩子坐在帐篷边上发呆, 无所事事,看见过路的外乡人和车辆,望过来的眼神却是澄澈清亮得像一汪湖水。

加查人挖的虫草,自己并不收藏和运出去出售,就在当地转手卖给外地商人,如同处理掉一堆萝卜白菜。这些外地商人将它们带出去,处理,包装,以天价出售,从中赚取加查人无法想象的高额利润。

我问:这里的藏民知道这些虫草在北京同仁堂卖到多少钱一克吗?

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他们并不关心这个。

我顿时醒转过来。是啊,我们惯常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忖量他们的内心,为他们的处境忧虑,为他们的闭塞感慨,为他们受到的待遇不平。被商业社会打磨历练出来的现代人,在自身膨胀的欲望面前,无法理解他们与牲畜同居一栋房屋,无法理解他们对终年不变的酥油糌粑的热爱,无法理解他们远离城市便捷的物质获取渠道,久居音讯阻隔的大山深处的安之若素。

一拨又一拨的商人将财富的概念带进了山里,启蒙了他们对于物质的初始 认识。即使如此,他们也并没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没有学会贪婪。他们祖祖辈 辈挖掘虫草,只知道这些埋在雪地下的亦虫亦草的小东西是上好的药材,是神 的赐予,是圣师埋下的伏藏,留给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圣物。所以,他们 不允许外地人进山采药,但是允许外地人用自己需要的东西来交换,直至接受 了外地人可以用纸币来交换,他们再用这些纸币去换取简单的日常所需。这些 被他们交换出去的虫草,在交换完成时,就已经完成它的使命。至于它将去向 哪里,怎样被包装、宣传,怎样躺在繁华的大都市装潢精美的商场专柜里待价 而沽,这些都与他们不再相关。

意兴索然。我不过是这世间碌碌众生之微粒,被尘埃裹卷,常常失去方向。 谁有资格悲悯谁呢?

拉姆拉错山顶经幡猎猎,在五千三百零七米的海拔高度回望来路,藏南群山静穆,一条羊肠小道如天女无意遗落的白色哈达,随风吹落至谷底,曲曲折折躺在青黄的草坡上。

观景台上已有稀疏的游客。各自散落在山脊,静静站立。有人点燃带上来 的松枝,煨起桑烟,双手合十凝望湖面,等待传说中吉祥天母神秘的示现。

拉姆拉错湖静静躺在山峦谷底,一无波澜,如睡在花开的梦中,静谧,安宁, 美好。远处是层峦叠嶂的雪峰。我与陌生的人们并肩站立,久久无语。只有观景台上的五色经幡,被大风吹得哗啦啦直响。 风吹过我右耳垂上两个小小的银环,发出轻轻的撞击声。那声音竟异常清越,如同来自心脏深处的微微疼痛。

站在拉姆拉错山顶,我一无所见。下山 的时候,回头望向茫茫群山,群山之上苍蓝 的天空,想起转世灵童的传说。据说,历代 达赖、班禅圆寂之后,寻访他们的转世灵童 之前,负责寻访的高僧们都要来此朝拜圣湖, 接受神示。拉姆拉错的湖水中会呈现活佛转 世灵童降生的方位、村庄、道路等景象,这 是寻访转世灵童的重要凭证。

不知道当年,奉命寻找五世达赖喇嘛转 世灵童的高僧们,在拉姆拉错的湖水中,看 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乱世

藏传佛教教派众多,其形成与发展史,就是一部各种教派和政治势力的斗争史。与汉地佛教一脉传承、融会贯通的发展历史不同,佛教进入西藏,首先是与本地原始宗教苯教长期斗争,取代其传统地位后,格鲁派(黄教)又先后 经历了与宁玛派 ( 红教 )、噶当派 ( 黑教 )、噶举派 ( 白教 )、萨迦派 ( 花教 ) 等各 个教派的反复斗争。

十七世纪初年,在青海、蒙古一带,格鲁派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西藏尚处于噶举派得势的时期,噶举派得到了管理地方政事的藏巴汗的支持,对正在蓬勃兴起的黄教采取压迫摧残的政策,格鲁教派与地方政治势力的斗争日 趋激烈。

来自蒙古的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于二十八岁盛年猝死。他死后,按照藏传佛教传统,应当立即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奇怪的是,藏巴汗竟不允许寻找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有人传说,那是因为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与藏巴汗不睦,暗中对藏巴汗下了诅咒,导致他常年缠绵病榻,时常头痛难耐,几乎一命呜呼。藏巴汗察觉后,勃然大怒,遂派出刺客,杀死了云丹嘉措,并且余怒未消,明 令不允许寻找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藏巴汗权倾前后藏,因此对于这样可笑的 政治干预,拉萨上层的格鲁派僧人虽觉愤怒,却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

好在天佑黄教。此时,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却为达赖世系的传承立下了一大功。

在西藏,达赖系统与班禅系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地位最高的体系,达赖系统以拉萨为中心统领前藏,班禅系统以日喀则为中心统领后藏。两个系 统互相制约,也互相补位。历代班禅与达赖互为师徒,就是为了在转世灵童的 十八年培养期间,遏制摄政王第巴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也共同对付驻藏政治势力的干扰,维护格鲁教派统治地位的稳定。 四世班禅罗桑却吉是一位仁厚长者,在前后藏享有很高的威望。罗桑却吉

精通医术,为藏巴汗治好了他的头痛痼疾。藏巴汗感激万分,提出要捐献一个 庄园给扎什伦布寺作为酬谢,罗桑却吉坚辞不受,藏巴汗便让班禅自己提一个 要求,他都予以应允。罗桑却吉趁机请求藏巴汗允许寻找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 藏巴汗无法自食其言,只好答应了。

在四世班禅罗桑却吉的主持下,寻找转世灵童的高僧在藏北的热振寺,文 殊菩萨佛像前,以陈设糌粑丸抽签的方式,选中了山南琼结地方的世袭贵族家族幼子阿旺罗桑嘉措为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一六一七年出生于山南世家。他天资聪颖,又 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自小便极富思想与个性,与众不同,有远远超出他年龄的 智慧、才识和见地。成年后的他,更是有着强大的个人意志,和异常清醒的政 治头脑,放在任何一段历史中,都是一个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何况此时的西藏, 正处于一段迷茫的乱世。

他是藏传佛教史上举足重轻的人物,对格鲁派确立在西藏统治地位的贡献无人可及。在他的老师四世班禅罗桑却吉的帮助下,他在拉萨一步一步推动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罗桑嘉措作为转世灵童在哲蚌寺接受教育期间,也是藏巴汗政权加紧对黄 教迫害的时期。一六三〇年左右,藏巴汗政权利用地方势力内讧的机会,借机 发动对黄教的洗劫性打击。不满十四岁的罗桑嘉措不得不避往山南,寻求家族 势力的庇护。这更加坚定了他要为西藏宗教争取独立政治地位的决心。为了摆 脱西藏宗教长年来对藏巴汗政权的从属地位,达赖与班禅谋划,利用藏巴汗政 权与蒙古军队的矛盾,派人进入青海,与驻青海的蒙古军队统帅固始汗达成协议。 蒙古军队遂进入西藏,推翻了统治西藏多年的噶玛地方政权,拥立五世达赖喇 嘛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

但罗桑嘉措谋求的独立并未因此到来。利用蒙古军队消灭西藏地方政权,只不过引来了老虎打跑了狼,此后西藏地方政权落入蒙古人手中,历经固始汗及其子孙几代汗的统治,噶丹颇章政权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政治权利,但在经济 和宗教方面,已经奠定了格鲁派的最高地位。

雄图大略的罗桑嘉措自然不会就此长久臣服于蒙古势力,格鲁派在西藏的 经济和宗教地位稳固之后,谋求独立的政治地位必然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寻找到比蒙古军队更为强大的靠山。无疑,争取当时的中央王朝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罗桑嘉措将目光转向了内地。

然而此时,内地正是兵荒马乱。噶丹颇章政权建立之时,正是明王朝濒临崩溃的时期,而满清势力在关外迅速壮大。达赖、班禅师徒审时度势,决定向初兴的清朝政权递出橄榄枝,一六四二年,罗桑嘉措派使者前往沈阳。

清太宗皇太极率僧侣百官热情相迎。正在向关内推进的皇太极将西藏人的接洽看做天意,认为是上天护佑大清王朝,是入关的吉兆。为此,还亲自对天行三跪九叩之礼。藏使在沈阳停留八个月,受到皇太极的盛情款待,返回拉萨时,清太宗还分别给达赖、班禅大师和固始汗都写了回信,赠送了厚礼。

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即位之后,也深感利用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力,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对于巩固西藏边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四次派遣使臣入藏邀请达赖、班禅进京。班禅此时已经年迈,于是八年之后,五 世达赖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率随从三千人,浩浩荡荡自西藏启程前往内地。 历时近一年左右,于一六五三年元月抵达北京,与顺治帝相会于南苑猎场,受 到最高规格的隆重接待。顺治还在安定门外为他专门建造了黄寺供其居住,饮 食起居一应供给周到。

五世达赖在北京停留了两个月后,以自己和从人水土不服染病为由,向顺 治帝提出返回西藏,顺治帝当即允准,并赏赐厚礼,派亲王、重臣为其饯行。五月, 返程中的罗桑嘉措一行到达代噶时,顺治帝还派出了朝廷官员,携带满、蒙、藏、 汉四体文字的金册、金印赶到代噶,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自此开启了满清 王朝通过册封达赖巩固其在西藏政治地位的历史。罗桑嘉措的政治理想基本实 现,在西藏建立起了以达赖喇嘛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格鲁派政权。

时间流到了十七世纪后期。

五世达赖建立的政教合一政权其实暗流涌动,作为清廷在西藏驻军代表的蒙古军队势力表面上不干涉西藏的宗教事务,事实上为了各自集团利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晚年潜心于西藏历史研究和达赖世系传记 的写作,将一应管理事务悉数托付给第巴桑结嘉措。

二十多岁的第巴桑结嘉措深沉练达,学识和修养高出同辈甚多,深得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喜爱和信任,待他如同己出,甚至有传说说他就是五世达赖的 私生子。罗桑嘉措曾先后几次请求他出任第巴,掌管西藏政务,但是桑结嘉措 先后几次推辞,始终不肯就任。也许是他本身无意于政治,也许是早早看到了 埋伏在平稳表象之下的暗流汹涌。直到五世达赖深感身体、精神都已经无法再 过多地操劳政务,有一天,关起门来与他严肃长谈,桑结嘉措才终于肯答应出 任第巴。一六七九年,二十六岁的桑结嘉措接受五世达赖委任,正式承担起管 理西藏政务的重任。

年轻的第巴桑结嘉措不干则已,一旦承担达赖重托,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也许,是因为他终于领会到了五世达赖打下的这份基业的不易;也许,是在与达赖的长谈中,坚定了决不让西藏政权旁落的决心;也许,只是为了感念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知遇之恩。不管原因是什么,人们看到的是,就任后的桑结嘉措非常强势,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措施,并且 与当时蒙古军队统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一六八二年,西藏最伟大的政教领袖、六十六岁的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自己修建的布达拉宫病故。此时,丹增达赖汗及其子拉藏汗在西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大有掌控布达拉宫之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稳定政局,决定匿丧不发,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威望牢牢控制西藏政局,暗中,却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安排五世达赖转世灵童的查访、认定,并加紧培育。

仓央嘉措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推到了西藏宗教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心。

乐土

山谷静谧,太阳光芒,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村寨静谧,亲人一堂。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 ……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一块生长云雀与灵芝的土地。那里是门巴民族的 发源地,风景秀丽,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阻隔,人们叫它隐藏的乐园。 那里是情歌之乡、酒歌之乡——门隅。门巴族人性情豪爽,爱唱歌,爱喝酒。 萨马酒歌、加鲁情歌一年四季流淌在门巴族的田园山乡。酒歌生动,情歌热烈, 每逢节庆嫁娶良辰吉日,门巴族人载歌载酒,奔走朝贺,欢饮数日,情意深重。

门巴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乡情淳朴,民风开化,崇尚自由,尊重爱情。在 门巴民族祖先的传说里,门隅的神山圣湖中住着爱情化身的美少年,与美丽的 姑娘一见钟情,遂以月亮为弓,流星为箭,射出定情的靴带,便俘获了姑娘的 芳心,孕育了成群的儿女。所以门巴的父母对自由恋爱的小儿女并不横加干涉。 有一首加鲁情歌唱道:“东边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阳;父母的权再大, 挡不住儿女选伴侣。”追逐着烂漫山花的孩子们长大了,听懂了加鲁情歌大胆直白的歌词,吹过山野的风也温柔多情起来,月缺了月圆了,花开了花谢了, 少年男女的眼神不再懵懂了,粘在某个人身上的目光柔软了,像蘸了蜜糖,长 了钩子,再也收不回去了,父母亲的眼神里也并无担忧。

门隅人口不多,门巴人和藏人杂居,习俗不同,信仰一致。门巴人原来信奉白教,莲花生大士将红教传入门隅后遂改信红教。但一些地方仍然信奉原始巫教,盛行生殖崇拜。藏传佛教中,除了宗喀巴大师创立的黄教,其他各个教派都并不禁止僧侣结婚生子,参与世俗生活。因此,在门隅,爱情与宗教,从 来不是一对矛盾体。春情萌动时节的情与欲,也无人视为洪水猛兽。

六世达赖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就出生于门隅这块美丽浪漫的土地,靠近尼 泊尔边境的一个叫作沃松的小地方。那里树木参天,水草丰美,牛羊肥硕,人 物风流。

这一年,是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农历正月十六。藏历第十一绕 迥水猪年三月一日。

秘典上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莲花生转世,出生之日,门隅沃松的 天空有七日同升、黄柱照耀异象。

杰出人物出世,天呈异象的传说,藏汉无二。不同的只是汉民族的传说,人们只作传奇来看。对于一个没有普世信仰的民族,所有的传说都只是传奇。而藏人则深信天地有灵,生生轮回,所有的山峦湖泊都有神灵意志,能回应人 们的虔诚祈祷。所以他们敬畏每一棵草木、路上的石头、风中的旗幡。

仓央嘉措的父亲是藏族人,母亲是门巴人,都是虔诚的红教教徒。仓央嘉措的降生,似乎一下子给这个贫寒的家庭降下了受用不尽的宝藏,父母亲的脸上乐开了花,父亲干起活来越来越有力气,母亲口中的歌儿也唱得越来越动听。幼年的仓央嘉措与小伙伴们在门隅的山水之间终日嬉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如同天空转着圈儿唱歌的云雀,满地追着撒欢儿的野兔。

年轻的父母,只以为这天资不凡的孩子是法眼无边的佛的恩赐,是对他们 的良善、虔诚、勤劳、厚道的奖赏。他们不知道,目睹这个孩子出生的门巴老 人却说,他出生时七日在天的异象,注定了他的一生不寻常,必然享尽七个太 阳卫护的荣耀,也必然受尽七个太阳炙烤的煎熬。

秘密

十五岁之前,门隅山川之间的仓央嘉措,如同草原上空自由无羁的雏鹰。 高原阳光早早催熟了沃松的少男少女,十四五岁,野草春花一般的年纪,正是 春情萌动时节,少年玩伴的身段日益娇俏,腰肢越来越柔软,打打闹闹、懵懵 懂懂之间,心花就突然绽放了开来。加鲁情歌里那些热烈的表白,一下子有了 强烈的暗示意义和清晰的倾诉对象。

我和意中人儿相会的地方,

在南门巴的密林深处。

除了巧嘴鹦鹉,

哪个也不知道。

多嘴的鹦鹉啊,

这秘密请不要在路口散布。

…… ……

情窦初开的少年,怀揣着秘密的喜悦,藏不住眼睛里的火焰。慈爱的母亲 看着每日里云雀一般在山里飞来飞去的儿子,看着他与邻村那美丽的少女羞涩 含情的眼神缠绵,只能暗中叹息,这短暂易逝的欢乐,如捧在手里的蜜糖,不 知何时就要被霸道的棕熊抢走,就让他尽情品尝吧。

因为母亲的心里,揣着更大的秘密。

十四年前,不满周岁的婴儿,突然被从天而降的荣华砸中。藏王第巴桑结嘉措的使者秘密来到家中,宣布他们的长子就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 孩子从两岁起,就被规定要定期送到指定的寺庙学经,那里,有桑结嘉措专门 委派的六名学问高深的僧人,担任他的经师。而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没有 人知道那据说是在布达拉宫闭关清修的五世达赖,事实上已经仙逝十五年,第 巴桑结嘉措隐匿其肉身秘不发丧十五年,而暗中寻访其转世灵童,悉心培养。

如今,十四年过去了,这令人胆战心惊的秘密竟然保守了十四年。孩子的 父亲也已经过世,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长成玉树临风的少年,这个秘密就 更加沉重,如同一颗安放在床头的定时炸弹,随时将要爆炸开来。那时必然天 下哗然,而他们如掌中明珠一样珍贵的长子,这聪颖活泼的孩子,就要离开她, 去往遥远的拉萨,坐上高高的布达拉宫的佛床。而她,将和所有邻人一样,匍 匐在他的脚下顶礼膜拜,成为他的子民。五世达赖活佛的无上荣光将在她的孩 子身上重生,他将成为万民爱戴、至高无上的活佛。然而,谁又能保证这一切 不会平地起波澜呢?这些年,拉萨上层堪称酷烈的政治斗争,即使偏远门隅的 升斗小民,也都可以见闻感受,何况还牵扯进了第巴匿丧十五年的秘密,不知 道有朝一日,这些惊天的隐情大白于天下,还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呢。那时, 这孩子的命运到底如何,谁能预测?

而怀春的少年看不见母亲额角越来越焦虑的白发,更看 不懂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