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现代武器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5:39:20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军事百科(现代武器卷)

世界军事百科(现代武器卷)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与战争、军队、军人有关事务的总称,是政治的一部分。战争是军事的集中体现,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但不是唯一的体现。它是一国或者集团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标和目的往往与利益有关。

当人类开始组群生活时,“战争”也就从此无所不在。据统计,从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完全处于和平状态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一百多年。因此,人类历史几乎就等于战争史。

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的俾斯麦曾经说过:“战争是文明之母。”但在漫长的文明演化过程中,如何防止战争,怎样取得胜利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一直在苦苦探索和孜孜以求的重要问题,要掌握战争规律,了解与其相关的其他历史,学习和掌握世界战争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很多读者都喜爱军事,有的迷恋兵器,对枪械、战机了如指掌;有的偏爱战史,对中外名将、历次战役如数家珍。人们喜爱军事,不是因为好战嗜杀,实在因为军事的魅力无法阻挡,它展现了力量之美、科技之美和谋略之美。

军事能够展现力与美。中国古代的弓弩兵,还有西方的冷兵器:英勇善战的希腊重装步兵,长枪如林的马其顿方阵,锐不可挡的英国长弓,风度翩翩的中世纪骑士,桀骜不驯的哥萨克骑兵,都充满了浪漫和唯美色彩。在现代,那些金戈铁马已成绝唱,但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元素还活着,比如现在的网络游戏就再现了古代战争的场面,拥有很多的爱好者,可见冷兵器时代的无穷魅力。

军事还有励志的作用。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帅,让人振奋,让人折服。虽败犹荣的汉尼拔,独臂将军纳尔逊,血胆将军巴顿,性格坚毅的朱可夫,他们的指挥艺术、个性风范、雄才大略和辉煌战绩都令世人景仰。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经历战争,但人生旅途不也是一场战争吗?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就是一场场战役吗?阅读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面对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我们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军事概况、军事历史和军事技术等,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国防建设,它对于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和我们自己的国土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

国防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总体上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增强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

为了使读者对世界军事知识有一个全景式了解,我们综合了国内外的资料,特地编辑了《世界军事百科》,主要包括兵器、战争、战史、元帅、将军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军事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陆战武器

枪的产生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在1259年,中国就制成了以黑火药发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随后,又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铣,到明代已在军队中大量装备。

14世纪时欧洲也有了从枪管后端火门点火发射的火门枪。15世纪欧洲的火绳枪,从枪口装入黑火药和铅丸,转动一个杠杆,用硝酸钾浸过的燃着的火绳头移近火孔,即可用手点燃火药发射。

最有名的火绳枪是16世纪20年代出现于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枪。这种火枪的口径在23毫米以内,枪重8~10千克,弹丸重约50克,射程达250米。弹丸用木制的或铁制的通条从枪口装填。装备“穆什克特”火枪的步兵称为火枪手。由于火绳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这种枪在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代替。来复枪

早期的枪械部是前装滑膛枪。1520年,德国纽伦堡的一名铁匠戈特,为了简化前装手续,减少气体泄出,使弹丸在枪膛内起紧塞作用并提高装填速度,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采用圆形铅球弹丸。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读音是“田田来复”,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产日期的步枪还保存在博物馆内。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16世纪以后,膛线由直线形改为螺旋形,发射时能使长形铅丸作旋转运动,出膛后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加了射程。较为有名的是法国的米宁前装式来复枪。此枪重约43千克,有4条螺旋形膛线,最大射程914米。弹丸长形,头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于口径,比较容易从枪口填装,发射时火药气体使弹底部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但由于这种线膛枪前装很费时间,因而直到后装枪真正得到发展以后,螺旋形膛线才被广泛采用。

最有名的是英国帕特里克弗格森于1776年发明的一种新式来复步枪。这种枪射程达180米,平均每分钟可射4~6次。这比起当时每分钟只能发射一次,射程仅如米的一般步枪来说确是巨大进步。弗格森在枪膛内刻上螺旋形的纹路即来复线,使发射的弹头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飞行的稳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枪上安装了调整距离和瞄准的标尺,提高了射击命中率。19世纪,人们对枪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采用球形弹丸,弹丸装入枪管后,利用探条冲打,使弹丸变形而嵌入膛线。这种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德尔文被称为“现代步枪之父”。1848年出现的米涅式步枪,构造比德尔文步枪更加简化,省去了专门的药室,弹丸也改为中空式。从后面装弹的击发枪

1800年,人们发现了雷汞,紧接着便又发明了含雷汞击发药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带火孔的击砧上,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火药,这就是击发式枪机。随后,1812年在法国出现了定装式枪弹。它是将弹头、发射药和纸弹壳连成一体的枪弹。于是,人们开始从枪管尾部装填枪弹。这是由一位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1835年发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枪称为“针枪”。一勾扳机,一根长撞针便从弹药筒的底部穿过,插入炸药,刺在雷管,引发炸药爆炸,将弹丸发射出去。后膛迅速装弹使德雷泽枪成了一种优越的武器,并于1840年装备普鲁士军队。

击针枪比以前的枪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种姿势重新填子弹。可是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极力反对后装枪。战争使对后装枪持反对意见的人改变了看法。1866年,奥地利军队在战争中遭到了后获枪的沉重打击,于是法国、俄国、奥地利,还有欧洲其他国家都纷纷装备了后装枪。

1866年,法国装备了A·沙斯波式击针枪,俄国则装备了英国人卡莱式结构的击针枪。然而,纸壳子弹没有可靠的密闭,影响射击精度,并使枪机结构复杂化了。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击针枪被更完善的机柄式步枪所代替,这种步枪使用定装式金属壳子弹和装有弹簧击针的活动枪机,把气体由封起来,解决了后喷问题。

这种从后面装弹的武器从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无法想像的射程、准确性和发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从此,枪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战役中,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惨重的打击。首先使用金属壳子弹的毛瑟步枪

1871年,普鲁士王国姓毛瑟的两兄弟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发射金属外壳子弹的步枪,并用它来装备军队。这是一种采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机柄式步枪。这种枪的口径为11毫米,有螺旋膛线,发射定装式枪弹,由射手操纵枪机机柄,实现开锁、退壳、装弹和闭锁。这种枪可靠性好,操作简单方便,很快显示出它的威力来。

1881年,毛瑟步枪改进后,在枪管下方枪托里装上可容8发枪弹的管形弹仓,将弹仓装满后,可多次发射,1882年被普鲁土政府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进一步改进其设计,最后发明出一种装在枪内的5发匣式弹仓。这种枪成为德军的制式步兵武器,并被世界备国所仿造。1886年无烟火药首先在法国用作枪弹发射药后,由于火药性能提高,残渣减少,以及金属深孔加工技术的进步,步枪的口径大都减小到8毫米以下,弹头初速也进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步枪也改为使用这种无烟火药制造的枪弹,并将口径改为7.92毫米。不久,很多国家都购买和装备了这种先进的步枪。小口径

自动步枪

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单兵突击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1958年,美军首先开始试验发射556毫米雷明顿枪弹的小口径自动步枪AR15。它由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斯通纳设计,1963年定名为M16步枪并装备部队,开枪械小口径化的先河。M16步枪重3.l千克,有效射程为400米,弹头命中目标后能产生翻滚,在有效射程内的杀伤威力较大。这种枪后来的改进型M16AI和M16AZ步枪,均用来装备美军。

许多国家也研制出多种发射小口径枪弹的步枪。前苏联于1974年定型了口径为545毫米的AK74自动枪和P11K74轻机枪。在欧洲一些国家还装备了无托步枪。这种枪握把在弹匣前方,可保持足够的枪管长度,枪长明显缩短,如法国的FAMAS步枪,奥地利的施太尔通用枪和英国的SA80步枪。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556毫米作为枪械的第二标准口径,并在各公约国军队中装备这种高射速小口径的自动步枪。

手枪

手枪指单手发射的短枪。它是近战和自卫用的小型武器,短小轻便,能空然开炎,在50米内具有良好的杀伤效力。

手枪按用途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按构造可分为转轮子手枪和自动手枪。

转轮子手枪的转轮子上通常有5~6个既作弹仓又作弹膛的弹巢。枪弹装于巢中,施转转枪,枪弹可逐发对正枪管。常见的转轮子手枪,装弹时转枪从左侧摆出,故又称左轮手枪。

转轮子手枪的发射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动机构,先用手向后夺倒击锤待击,同时带动转轮子旋转到们,然后扣压扳机完成单动击发;另一种是双动机构,可一次扣压扳机自行联动完成待击和击发两步动作,也可进行单动击发。

其中以双动机构应用最为普遍。

转轮手枪

转轮手枪是带有转轮式多弹膛的手枪,属于转膛枪的一种。转轮上通常有5~6个弹膛,在发射过程中转轮自动转动,逐个对正枪管发射。

转轮手枪分单动式和双动式两种。单动式转轮手枪发射时,需先用手压倒击锤,同时带动转轮转动到位,再扣扳机击发;双动式转轮手枪发射时,在手扣扳机的同时,击锤自动待击,转轮转动到位并自动击发。双动转轮手枪也可以单动射击。后期转轮手枪大多采用双动式。

转膛枪的出现,大约可追溯到火绳枪的早期。自从1835年美国人卜柯尔特改进成功了第一支真正成功的转轮手枪之后,转轮手枪曾风行一时。由于转轮手枪使用可靠,处理瞎火弹十分方便,至今在一些国家仍有使用,左轮手枪是转轮手枪常见的一种类型。装弹时其转轮从左侧摆出,故名左轮手枪。

自动手枪

自动手枪是射击中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可实现再次装弹入膛的手枪。

自动手枪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能打单发的半自动手枪,又称自动装填手枪。由于半自动手枪使用最为广泛,习惯上也称为自动手枪。另一种是可以打连发的全自动手枪,又称冲锋手枪。

自动手枪的口径通常为7.62~11.43毫米,以9毫米为多见;长200~300毫米,重约1公斤,大多采用装于握把内的弹匣供弹,容弹量通常为8发,打单发时,射速约40发/分,有效射程约50米。

自动手枪出现于19世纪末叶,由于其具有装弹快、容弹多、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很快世界各国都开始使用,以此取代了转轮手枪。有的全自动手枪在必要时可加装肩托,用双手握持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增加到150米,所加肩托一般由枪盒或其他附件兼做。连发射击时火力猛、射速快,有的射速高达110发/分。

世界上最早被广泛使用的冲锋手枪是1932年德国制造的毛瑟冲锋手枪。

从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问世到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了。自动手枪的出现,标志着手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世界各国所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这类枪。而真正的自动手枪是既能自动装填,而又能连发射击,如德国的毛瑟1932式自动手枪和苏联的斯捷什金战斗手枪等。

手枪和步枪的自动方式不同。由于手枪弹的能量比一般枪弹小,所以现代自动装填手枪大都采用以射击时的弹底压力来完成自动循环的枪管短后坐式和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

手枪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新的自动原理和结构已在手枪上采用。在自动原理方面,出现了气体延迟后坐方式。这种方式的作用原理是,发射时,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先使枪管转动开锁,然后套筒后坐,结果延迟了套筒向后运动,所以也称做气体延迟后坐原理。

这种自动原理的优点在于,减小了后坐力,从而减小了枪口上跳,提高了射击精度。这一点对手枪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手枪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要求先发制人,首发命中。现在采用这种原理的手枪有:美国的VASP手枪,法国的PA15手枪和联邦德国的P7手枪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手枪大都采用9毫米口径,但也有采用小口径的。从现代战争对手枪的要求来看,手枪的发展趋势是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以及研制适应使用要求的手枪族。

间谍枪

1978年9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暗杀事件。受害人格奥尔基马科夫以前是保加利亚文化官员,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一天,他穿过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时,突然感到右腿好像被什么尖东西刺了一下。他回头一看,一名男子拿着一把黑伞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回到办公室后,他感到很不舒服,就被立即送到医院诊治。4天以后马科夫竟在医院死去。

原来,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暗杀事件。凶手利用英国人出门常带的雨伞作为凶器,伪装得很巧妙,使人难以防备。所以,当时在英国和西欧都为此事所震动,人心惶恐,舆论哗然。

据调查和验尸分析,凶手是用毒伞枪射出一种剧毒弹丸来致人死命的。当时从死者身上找到了这种特制的金属弹珠。

以铂铱合金制成的弹珠,直径很小,约为2毫米。在弹珠上有两个凹槽,专门盛装毒性极大的蓖麻毒药。整个弹珠外面用蜡密封。毒弹是由藏在伞内的发射装置射出的。

这种毒伞枪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以气体的压力将弹珠推出的。发射时,扣动板机,击锤被释放,并在弹簧力作用下撞击气瓶,气体以其突然增大的压力将毒弹从枪管中射出。

间谍枪一般多伪装成日常生活用具,有的还装有消音器等。例如,一种伪装成公文箱的间谍枪,是在扁平的普通公文箱中装置着一支枪管较短的来复枪,并带有消声筒。箱子的提手环就是击发控制机构。它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击发装置相连接。在箱子前面的皮革上开有小孔,子弹从这里射出。

烟盒、打火机也常是间谍枪“藏身之处”。另外,还有用烟斗、钢笔、钥匙、铅笔、甚至腰带扣等伪装起来的间谍枪,五花八门,式样繁多。

除了随身携带的间谍枪以外,还有一种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自卫枪。伊朗前国王从美国订购的轿车,在驾驶员旁边的座位底下,安装了一支霰弹枪,枪口向上。如果坐在这个座椅上的人威胁驾驶员,司机按动电钮,就能立即击发。

现代科学技术也被用于间谍武器上。例如,美国曾查获过一种称为“特死枪”的电子武器。

这种枪的外壳用塑胶制成,便于手持射击。它里面藏有一根长约4米的绝缘导线,其一端通过插头与电源相接,另一端装有两个金属小倒钩。当开枪射击时,枪内的电容器放电系统就放出5万伏特的可变电流,将倒钩喷射出来。若这种倒钩附着在人身上,就会使人的心脏剧烈跳动而失去战斗力。

微声手枪

俗称“无声手枪”,是射击时噪声及枪口焰、烟微弱的手枪。

由于采用了枪口消音器和其他一些技术措施,削减了射击噪声和火光,使用时可以隐蔽射击行动,成为侦察兵和特工人员使用的特种手枪。有关枪械射击时噪声和火光的主要来源和削减办法为:一则对膛内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时产生的巨大膛口噪声和火光,主要以安装枪口消音器来削减;二则对开锁时膛尾的噪声,常采用增加枪机自由行程、使用半自由枪机、加大自由枪机质量或采用前冲击发等延迟枪机开锁时机的办法来削减;三则对高速射出的弹头,在空气中形成的飞行噪声,因其主要是由弹丸速度接近或超过音速所致,故而削减办法是控制弹丸速度,使其不超过音速。

枪口消音器的作用,则在于将膛内喷出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封闭在网式、封闭式或隔板式消音器筒内,消耗它的能量,再缓慢排出枪外。一般可把150~170分贝的枪声降低到60~90分贝,枪口处基本无火光。微声手枪的弱点是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射程较近,因此使用范围仍很有限。

手枪杰出的新伙伴

手枪,顾名思义,是一种小巧玲珑的手持武器。手枪英文名称Handgun,也是由手(Hand)和枪(Gun)两个词组合而成的,说明这个名字有一定来由,而且很形象。

手枪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已经发展成为“弟兄”众多的大家庭。在这些弟兄们中,左轮手枪、勃朗宁手枪、毛瑟手枪和马卡洛夫手枪等属于佼佼者,它们受到了各国使用者的青睐和赞誉。

左轮手枪也叫转轮手枪,它在非自动手枪中最为著名。它的口径为12.7毫米,枪管和转轮均为铜制的。其弹仓是一个带有许多弹巢的转轮,能绕轴旋转,可使每个弹巢依次与枪管相吻合。由于射击时转轮是向左旋转的,所以“左轮手枪”由此而得名。

现在,有的国家还把左轮手枪作为装备陆军的近距离自卫武器。美国的绝大部分警察都配备有左轮手枪。

勃朗宁手枪是自动手枪的典型代表。它是美国人勃朗宁设计的,具有多种口径(如口径为6.35、7.65、8.33、9.35和11.45毫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1.45毫米自动手枪。

勃朗宁1925年在美国还设计了一种9毫米大威力手枪,它是当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手枪之一,直到现在还在比利时继续生产。这种手枪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思想,对美国等一些国家后来的手枪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毛瑟手枪,又称盒子炮,是德国人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两兄弟设计的一种强力战斗手枪。他们还设计了1908式9毫米自动手枪。

毛瑟手枪之所以叫做“盒子炮”,一是因为它的火力强,威力大,具有炮的特征;二是由于它有一个木制枪套(与盒子类似),而且这种盒子形枪套既可装手枪随身配带,又能作为枪托使用,灵活方便。

马卡洛夫9毫米自动手枪,实际上是一种采用枪机自由后坐的半自动手枪。它曾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军队配备的自卫手枪。

这种枪的特点是,重量轻(重0.663千克),外形尺寸小,根据需要既可单发射击,也能连发,适合作战和自卫使用。该枪弹匣可容纳9毫米子弹8发,射速为每分钟35发。

信号枪

信号枪是发射信号的专用手枪,是简易通信工具之一。

主要用于传达命令、通报情况和发出遇险信号。一般由枪管、击发机、退壳钣、握把座四大部分组成。按枪管数量可分为单管和多管信号枪。其发射的信号弹星体上升高度一般为100米左右,飞行距离为150米左右,战斗射速一般为10~12发/分。使用红、绿、黄、白4种颜色的发光信号弹。以发射不同颜色和数目的信号弹表达一定的信号内容。

步枪

步枪指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主要用于发射枪弹,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有效射程一般为400米;也可用刺刀、枪托格斗;有的还可发射枪榴弹,具有点面杀伤和反装甲能力。

步枪按自动化程度分为非自动、半自动和全自动3种,现代步枪多为自动步枪。

按用途分,除普通步枪外,还有骑枪(卡宾枪)、突击步枪和

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是一种特制的高精度步枪,一般仅能单发,多数配有光学瞄准镜,有的还带有两脚架,装备狙击手,用于杀伤600~800米以内重要的单个有生目标。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是射击中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可实现再次装弹入膛的步枪。

自动步枪分为两种,一种是半自动步枪,只能打单发,射击过程中可利用火药气体的能量再次装弹入膛,同时击发机又成待发状态,不能自动击发,须放松扳机,重新扣动才能再次发射,所以又叫“自动装填步枪”;另一种是全自动步枪,能连发射击,习惯上简称为“自动步枪”。现代自动步枪的口径多为5.56毫米或7.62毫米,全长在1米左右,重量在3~4公斤。

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回转式闭锁机构,闭膛待击,可单发射击,也可连发射击,20~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约400米。自动步枪主要供单个士兵使用,用于歼灭单个有生目标或小集团有生目标。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是用于远距离、高精度瞄准射击的特种步枪。它通常配有光学瞄准镜,由经过特殊训练的狙击手使用。

主要用于歼灭1000米以内的重要单个有生目标,要求首发命中。为满足夜间瞄准射击的需要,有的还配有夜视瞄准镜或有照明分划的光学瞄准镜,个别的还配有消声装置。枪重4~5公斤,枪长1100~1200毫米,比一般步枪尺寸、重量较大。狙击步枪有非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只能打单发,发射特制的狙击枪弹,也可发射制式枪弹。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一般狙击步枪均为特别设计、制造的产品,它的枪管较长,有的还带有两脚架,有舒适的握把、肩垫和托腮。

新一代步枪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步枪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独特的步枪,如无壳弹步枪、箭弹步枪等。

无壳弹步枪专门用来发射无壳的枪弹。无壳弹,顾名思义是指没有弹壳的枪弹。

人们通常见到的枪弹,都是由弹头和金属弹壳两部分组成,而且弹壳重约占全弹重量的一半。在射击时,随着弹头从枪口飞出,弹壳也被抛出枪膛。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壳弹步枪——GⅡ式4.7毫米无壳弹步枪。随后,毛瑟公司也制成毛瑟无壳弹步枪。这类枪的口径较小,枪弹的重量也大为减轻。而且使枪的容弹量增加(一次可装50~70发枪弹),射速增大。

无壳枪弹由于没有弹壳,所以就将弹头直接镶嵌在呈圆柱状的药柱上。GⅡ枪弹的药柱,是采用一定形状和粒度的硝化棉经表面处理后,在高压下模压成型的;而毛瑟式无壳枪弹的药柱,则是将黏接剂掺入发射药中,放在模型内压铸成型的。

弹壳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发射时密闭火药气体,并防止火药气体向枪后喷出。对于无壳弹来说,为了起到弹壳的同样作用,采用了转膛式枪机的闭气装置。这样,当子弹进入弹膛时,弹膛后部即成密闭状态,因而火药气体不会从后部漏掉。

无壳弹步枪的研制成功,使步枪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与当初发明后装枪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箭弹枪是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的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单兵武器,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以极高的初速发射重量轻尾翼稳定的弹丸的步枪。

箭弹是一种长细比很大的尖头弹丸,尾翼稳定,通常用钢或密度大的金属制成。也有用双金属制作的,称为双金属弹(其前半部分为重金属,尾部用轻金属)。每发单金属弹中只有一个小箭。小箭的弹径为1.78毫米,长度约为41.8毫米。

箭弹在撞击目标后弯曲成钩状,其弹道性能变坏。

因此,当箭弹射入到比空气密度大800倍的人体肌肉后,由于阻力突然增大很多,因而钩状小箭就会东倒西歪地翻跟头,从而扩大了破坏效果。所以说,箭弹是一种杀伤力较大的弹丸。在500米的距离内,它的威力和7.62毫米的北约弹不相上下。

冲锋枪

冲锋枪通常指双手握持发射手枪弹的单兵连发枪械。是一种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的武器,比步枪短小轻便,便于突然开火、射速高、火力猛,适用于近战和冲锋,在200米内有良好的杀伤效力。

冲锋枪的结构较为简单,枪管也较短。自动方式多采用枪机后坐式,枪机较重,发射时碰撞较厉害。采用容弹量较大的弹匣供弹,弹匣通常装在武器下方,有的装在侧方或上方。战斗射速单发时约40发/分,长点射时约100~120发/分。简单的冲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连发射击。冲锋枪多具有小握把,枪托一般可伸缩或折叠。

新式冲锋枪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的M16A1式5.56毫米自动步枪问世,随后,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制重量轻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这样,被称做“金不换”的冲锋枪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尽管冲锋枪受到被淘汰的威胁,但它在目前仍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有效武器,而且很多国家还研制出了一些新型号的冲锋枪。

据统计,现在仅在各国军队中服役的冲锋枪已达50多种型号。另外,一些老式的冲锋枪也在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与早期的冲锋枪相比,现代冲锋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缩短枪身,便于操作使用。减少枪身长一般是采用折叠枪托或者改变枪的结构等办法。

例如,以色列的“乌齐”式冲锋枪就是将枪栓装在枪管上面向前伸出,而弹匣则装在手枪式的握把里面,使枪身大幅度缩短。美国的英格拉姆M10型冲锋枪,其枪托缩进后比原来缩短了近28厘米。它还有一种无枪托型,全枪长度仅为26.7厘米,小巧玲珑,可以当手枪用,发射速度很高。

二是提高射速。现代冲锋枪的理论射速到每分钟600发,有的甚至达1000发以上。美国AM-180型冲锋枪,理论射速虽然高达每分钟1600发,但射击时很平稳。后坐力很小,射击精度较高。

三是增大携弹量。由于射速提高,必然要求增大携弹量。以美国AM-180型冲锋枪为例,它采用鼓式弹匣,可容弹177发,大大增加了携弹量。

四是简化结构,便于维护保养。巴西的“乌鲁”式冲锋枪,其主要零部件不用工具即可在短时间内拆卸完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也在向轻型化发展。冲锋枪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系列化,使其成为枪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微型冲锋枪

也称“轻型冲锋枪”,俗称“微冲”,是一种短小轻便,使用灵活,必要时可以单手发射的冲锋枪。

一般枪管较短,枪托可以收折,适于在箱包中携带,装备于特种部队。美国的英格拉姆M10冲锋枪,长548毫米,收回枪托269毫米,重2.84公斤,口径9毫米,射速1000发/分,容弹量32发。中国的七九式轻型冲锋枪,长740毫米,重2.1公斤,口径7.62毫米,战斗射速70~100发/分,容弹量20发。

机枪

机枪指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以杀伤有生目标为主,也可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装甲目标,或压制敌火力点。通常分为

轻机枪

重机枪

、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根据装备对象,又分为野战机枪(含高射机枪)、车载机枪(含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

轻机枪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携行方便。

可卧姿抵肩射击,也可立姿或行进间射击,战斗射速一般为80~150发/分左右,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机枪装有稳固的枪架,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全枪较重,可分解搬运。其战斗射速为200~300发/分,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

通用机枪,亦称

两用机枪

,以两脚架支撑可当轻机枪用,装在枪架上可当重机枪用。大口径机枪,口径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轻机枪

轻机枪是以两脚架为依托抵肩射击的重量较轻的机枪。

这种机枪多以弹匣或装入盒中的弹链供弹,一般编配在步兵班内,由正副两名射手使用,必要时也可一人操作,可卧姿肩射,也可立姿或行进间端射。主要用于射击600~800米内的活动目标和薄壁装甲目标,以3~5发短点射或10~15发长点射为主,必要时也可连续发射。战斗射速可达80~150发/分,是步兵班内或战斗小组内的火力支援武器。世界上最早的轻机枪是丹麦人麦德森于1902年研制成功的麦德森机枪,以后各国竞相研制。

现代轻机枪,发射中间型或小口径步枪弹,枪长1000毫米左右,枪重5公斤左右,大部分都是以突击步枪为基础的班用枪族成员,因而也称突击机枪。重机枪

美、英等国称为“中型机枪”,是装配有固定枪架,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机枪。与轻机枪相比,重量重,枪架稳定,有较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较方便地实施超越、间隙、散布射击。

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1000米内的敌集团有生目标。火力点和薄壁装甲目标,封锁交通要道,支援步兵冲击,必要时也可用于高射,歼灭敌低空目标。重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三大分部组成。枪身重15~25公斤,枪身长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与平射两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战斗射速200~300发/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重机枪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逐渐被更适于现代战争的通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所取代。两用机枪

两用机枪也称做通用机枪。

所谓两用,就是既可作重机枪使用,又可用作轻机枪,通用性较强。这种枪带有轻便的两脚架,将两脚架支起,就是一挺轻机枪;若将两脚架折起,整个枪身就可安放在重机枪枪架上,并使用大容量的弹链箱供弹,这时就成为火力凶猛的重机枪。

MG34两用机枪于1936年正式装备德军,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它是根据瑞士苏罗通机枪改进而成的。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作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用时,有效射程达1000米。这种枪还能夹在腰际作行进间射击,或者安置在吉普车和直升机上作快速机动射击。由于它的射速较低,熟练的射手可用来进行单发射击。

射速高、火力强,是联邦德国MG3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的主要特点。它的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300发,其火力相当于两挺美国M60通用机枪。这种枪在高速射击时更换枪管方便,借助一种特殊机械,6分钟即可将枪管更换完毕。

由于通用机枪在结构和性能上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灵活变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原有的连用轻机枪和重机枪,成为步兵连的主要支援火器。

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是主要用于对空中目标射击的大口径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组成。

高射机枪主要用于歼灭斜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敌人低空目标;还可用于摧毁、压制地(水)面的敌火力点。轻型装甲目标、舰船、封锁交通要道等。

高射机枪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携行式和运载式三种。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投入战斗速度快、射速快、火力猛、对低空目标射击效果好,是防空武器系列中不可取代的重要装备。常见的有14.5毫米二联或四联高射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一般编在步兵营或高炮营内,由5~10人操作使用。

警备枪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先后已有100多个警察局配备了一种新型的警备枪械——手提式激光机枪,用来对付犯罪分子,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天,在美国某大城市发生了一起大抢劫案。

两名抢劫犯明火执杖地闯入一间金饰商店,抢走了大量的金银首饰和其他商品。店员报警后,巡逻警车随即赶来,匪徒们已乘车逃之夭夭。另一辆携带新型枪械的巡逻车已奉命对匪车紧追不舍。在距匪车约2000米时,警察便举起手中的新型枪向匪徒射击。在子弹未出枪口之前,首先看到一个红色光点出现在匪徒身上,紧接着是成串的子弹快速飞出,落在光点附近。两名匪徒应声倒下,当场击毙一名,重伤一名。后来在验尸时发现,有9颗子弹分别射在心脏和脑部周围。

警察所用的新型枪,就是手提式激光机枪。

这种枪既具有一般机枪射速高、火力强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又装备有精确瞄准装置,所以对各种目标射击的命中率极高。手提式激光机枪的射速高,用来追击逃犯颇为适合。它的威力也相当大,能将车辆的防护装甲击穿,还可以穿透厚墙壁。

如果再给它配备上红外探测器,就能在漆黑的夜间准确命中1000米以外的目标。

由于这种枪的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精巧,可以拆开放在公文包内携带,又能在需要时很快组装起来,所以除了作警备用枪外,还作为美国毒品调查人员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

现在,美国已经向西欧、中东、南美和远东地区出售了几万支这种枪。它之所以受到使用者的欢迎,除了性能优越和使用方便外,主要还在于它所用的子弹比一般子弹便宜得多,仅是普通子弹价格的1/15。

小口径枪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步枪小口径化的热潮随之兴起。那么,什么是小口径呢?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小口径是小于6毫米的口径。而小于5毫米的为微口径。

步枪向小口径化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M14式自动步枪有关。

那时,美国士兵扛的是又重又笨的M14式自动步枪,而越南南方解放军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AK47突击步枪。越南是个多山的热带国家,在丛林中M14步枪的缺点暴露无遗。

例如,士兵刚刚发现一个目标,端着步枪还来不及瞄准,目标就消失了。而背枪行进时,连刺刀长达1280毫米的枪又常常被树叶挂住。因此,士兵们无不怨声载道。与M14式步枪相比,AK47步枪的枪长仅是前者的2/3。

为了改进M14式步枪,美国陆军想到了美国枪械设计师斯通纳设计的AR15步枪。

AR15步枪是斯通纳于1957年设计成的能发射5.56毫米枪弹的小口径步枪。这种枪在机匣等主要零件上大胆采用较轻的铝合金,以减轻重量;而枪的外形与总体布局,将历来步枪的弯形全木托变成了直形半枪托,并在机匣下部安装了一个小握把,便于士兵用手握持,而且还将握把和枪托由木质改为工程塑料,全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美国陆军将AR15步枪送到越南战场进行使用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步枪适合在丛林和山区作战中使用。于是,美国陆军在1967年将AR15步枪命名为M16A1步枪,并用它换装M14步枪。

M16A1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高速军用步枪。它的装备使用,标志着步枪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种枪由于性能优异,使用方便,不仅美国,而且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在使用它。

这种小口径步枪为何受到人们的青睐呢?

这首先是因为5.56毫米小口径步枪的重量大大减轻。它比7.62毫米步枪平均减轻0.6千克:而枪弹减轻的尤为明显,100发7.62毫米枪弹重2.4千克,100发5.56毫米枪弹仅重1.17千克,两者相差一倍多。这样,士兵携带枪弹的数量可增加1倍以上。

小口径步枪的第2个优点是后坐力小,有利于连发时打得准。

小口径步枪的第3个优势是初速高,飞行轨迹平直,从而增大了命中目标的机会。

小口径步枪的第4个优点是枪弹小,节约贵重的原材料。

小口径步枪的第5个优点是,在有效射程范围内,小口径弹的杀伤力和穿甲力不仅不比7.62毫米枪弹小,而且优于后者。

继美国陆军装备M16A1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小口径热。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二三十种小口径步枪,而装备小口径步枪的国家至少有80个以上。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小口径步枪大显威风,我国在1987年完成了5.8毫米枪弹和第1代5.8毫米枪族的设计定型;而我国设计制造的第2代小口径枪族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并已装备驻香港部队。

炮弹的发明和完善

所有早期的炮弹都不能爆炸,而是靠冲力来破坏或摧毁单个的目标。能爆炸的炮弹大约14世纪末才出现,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圣博尼法斯的战斗中使用了安有导爆索的炮弹,威尼斯人1376年在贾德拉也使用了这种炮弹。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其冒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1510年,又出现了铸造的整发弹和球形实心弹。这些炮弹由称作“榴弹炮”的特种火炮发射,弹上装有弹托装置,可以使“弹眼”和引信准确地对准炮膛轴线,朝向炮口。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开始研究榴霰弹。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都把炮弹称为“

枪榴弹

”,这个词原意指“石榴”,因为弹壳内的炸药看起来像无数的石榴籽。

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里面装的炸药不多。而在此以前设计的炮弹都装药甚多,因为人们认为是用爆炸力量使弹片向四面八方飞散的。施拉普内尔的想法是只用足够的炸药炸开弹壳,让弹壳内的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飞。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里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但由于炮弹在离开炮筒时要点燃炸药,给子母弹预点火,所以很难掌握时机。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与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大的改进。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接着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开始用无烟火药。至此,炮弹已发展成熟了。炮弹的种类

现代炮弹的种类繁多,达上千种。若按用途分,可分为主用弹、特种弹、辅助弹3种。

主用弹即直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的炮弹,如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这3种俗称“榴弹”)以及混凝士破坏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纵火弹、化学弹、霰弹等。特种弹即完成特定战术任务的炮弹。如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曳光弹、干扰弹、电视侦察弹等。辅助弹是部队训练和靶场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炮弹。如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等。

按装填物的类别,炮弹可分为常规炮弹、原子炮弹、化学炮弹、生物炮弹等。

按配用炮种可分为加农炮弹、

榴弹炮

弹、坦克炮弹、航空炮弹、高射炮弹、岸(舰)炮弹、迫击炮弹和

无坐力炮

弹等。

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定装式炮弹和分装式炮弹。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射药质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分装式炮弹根据有无药筒,可分为药简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药简分装式炮弹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射速较慢,但能改变发射药量,以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药包分装式炮弹没有药筒,发射时将弹丸、发射药包和点具分3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其射速更慢。

按弹丸稳定方式可分为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两类。旋转稳定炮弹由线膛炮发射,出炮口时获得高速旋转而产生陀螺效应,使弹丸稳定飞行。尾翼稳定炮弹可在滑膛炮或

线膛炮

上发射,利用其尾翼使气动力压心移到质心后面,形成稳定力矩以保持弹丸飞行稳定。

按弹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可分为适口径、次口径和超口径3种。次口径炮弹的弹径小于火炮口径,初速高,有些穿甲弹和杀伤弹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采用这种结构。超口径炮弹的弹径大于火炮口径,弹丸露于炮口外,可获得较好的毁伤效果,如迫击炮弹、长榴弹等。对付活动目标的末制导炮弹

火炮对付的大多是固定的点状目标或集团群体目标,所以一般使用具有显著杀伤爆破作用的榴弹,如果要对付远距离的活动点状目标,普通炮弹就无能为力了。于是美国首先为其155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了激光半主动末段制导炮弹——“铜斑蛇”。

发射这种“铜斑蛇”炮弹时,火炮就像发射普通炮弹一样,把末制导炮弹送到目标附近的上空,飞行到靠近目标的一定范围时,接收到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开始制导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靠另外一个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到目标上,所以是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这种未制导炮弹集中了许多优点,如火炮初速高、弹丸飞行大部分时间靠自然弹道飞行、不会受到外来干扰、弹丸在飞行最后阶段可改变飞行弹道追踪目标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备了攻击远程活动点状目标的能力。炮弹的构成

现代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构成。弹丸包括引信、弹体和装填物,用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体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发射装药包括发射药、药筒、底火和辅助元件。发射药是发射弹丸的能源,药筒用来连接弹丸、底火和盛装发射药,保护发射药不受潮或损坏。发射时,筒体膨胀,与火炮药室贴紧以密闭火药气体。底火受火炮机械或电的作用发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膛压推动弹丸运动。

箭形弹

箭形弹是一种弹头内藏有小箭的枪弹。使用这种枪弹之前,须在枪或炮口上安装脱壳器,因为小箭藏在枪弹里面,发射时,需将它的外壳去掉。当箭头射中人体后,迅速变形成一个小铁钩,并像螺钉一样继续旋转着往里钻。所以,它比普通枪弹更具有杀伤力。除此以外,它还有穿透薄型钢板的本领。另外,有一种对付大片目标的集束式箭形弹,里面装有数10枚小箭,每枚小箭重不足1克,发射时,犹如数箭齐发。箭形弹的不足是发射距离近、射击精确度差。它的外表与普通弹药一样,不同的是,它身体较细长,弹头没有杀伤力,仅仅起到依托小箭的作用;弹壳好比火箭发射架,供小箭垂直竖起,做好“起飞”的准备。

发射后,当弹头带着小箭通过枪或炮口上的脱壳器时被刮掉,小箭冲了出去,依靠尾翼控制飞行方向。

开花弹

开花弹原名“达姆弹”。一种在弹头顶端开口的枪弹。这种弹头射入人体,会产生相当可怕的炸裂性伤口。如果射中头部,就会使脑袋丹花、它为什么会这样厉害呢?

原来,这种子弹的弹头顶端有一个切口,弹头里面的铅芯裸露在外,囚此,只要弹头侵入人体就会变形,并产生翻滚,造成入口很小、出口却很大的可怕伤口。

开花弹是19世纪末叶,由英国设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达姆·达姆兵工厂制造出来的。英国军队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发现,即使对方身中数弹,也还能够继续战斗,这使英军束手无策。于是,英国殖民军便把赌注下在研制新武器上,不久,开花弹投产,并迅速交付部队使用。由于这种枪弹的杀伤手段太残酷,遭到了当时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1899年召开的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发表了一份宣言,禁止任何国家在以后的战争中使用这种枪弹。

但是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一些国家的军队违约使用了经过改进的开花弹。

无壳弹

无壳弹是一种没有弹壳的枪弹。它由可燃粘结剂先将用作发射的火药粘牢,然后模压成一个坚固的柱体,再把弹头和底火分别嵌在火药柱的两端。无壳弹的形状比较特别,弹头细长,身体略显矮胖。发射时,在燃烧的药柱所产生的气体的推动下,弹头飞出枪口,而药柱则被烧成灰烬。100发无壳弹,大约只相当于20发常规子弹的能量,因此,打仗时,士兵可以随身携带很多子弹。

我们知道,枪发射的是弹头,蹦出来的是弹壳,因此,当子弹打完之后,地上便会留下一堆空弹壳。

这些用金属做成的弹壳,增加了子弹的造价。无壳弹的试制成功,不仅使传统的子弹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使枪的结构相应简化,这真是一举两得。由于它的制造工艺复杂,而且枪又要作相应的改进,它对枪膛的烧蚀严重,所以现在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家使用无壳弹。枪榴弹

枪榴弹指用枪和枪弹发射的超口径弹药。

由弹体、引信、弹尾等组成。常用弹种通常有杀伤枪榴弹、反坦克枪榴弹、反装甲枪榴弹、杀伤破甲枪榴弹,以及燃烧、发烟、照明、信号、毒气枪榴弹等。

杀伤枪榴弹弹体多为球形或柱形,预制破片弹壳,配瞬发或跳炸引信。

一般弹径35~65毫米,弹重200~600克,杀伤半径10~30米,最大射程300~600米。

反坦克枪榴弹多采用铝制弹壳,空心装药,配用机械或压电瞬发引信。

一般弹径40~75毫米,弹重500~700克,直射距离50~100米,垂直破甲可达35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1000毫米。

枪榴弹的出现不迟于16世纪末。17世纪出现了将手榴弹加尾杆,直接插入枪口,用黑火药发射的枪榴弹。18世纪中叶,英国人在燧石枪枪口安装发射筒发射的枪榴弹也得到了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专用枪榴弹。

20世纪50年代以后,枪榴弹不断得到改进、可直接以枪口兼作发射具,弹上带瞄准具,弹尾内装弹头吸收器,使用实弹发射。

枪榴弹的生产简易,使用较方便,能够使步枪手具有点面杀伤和反装甲的能力。不少国家还在继续研究,采用火箭增程、提高空心装药效应等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枪榴弹的射程、杀伤和破甲威力。

末制导迫击炮弹

末制导迫击炮弹兼有导弹和迫击炮弹两者的优点,因而受到军事家们的青睐。

英国和瑞典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了引人注目的8l毫米“莫林”末制导迫击炮弹和120毫米“斯特里克斯”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此后,世界各国掀起了研制末制导迫击炮弹的热潮。“莫林”的英文原意是“灰背隼”,而“斯特里克斯”的希腊文原意是“猫头鹰”,这两种鸟都很凶猛,能从空中俯冲而下,饿虎捕食般地擒获猎物。末制导迫击炮弹正像灰背隼和猫头鹰一样,是从坦克等装甲车辆的顶部来攻击厚度较薄的顶装甲。由此可知,人们给这两种迫击炮弹取名的良苦用心。“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导迫击炮弹前部装有毫米波制导和控制装置,而在弹丸中部装有电子装置、电池和聚能装药,在弹丸后部还装有稳定翼和解除保险装置。这就是说,把导弹上能自动追踪目标的那一套装置移植到迫击炮弹上,使它像长上眼睛一样,能灵巧精确地击中目标。这种制导迫击炮弹用81毫米迫击炮发射。当炮弹飞离炮管后,弹丸以其后部弹出的6片尾翼保持飞行稳定。弹丸飞至弹道最高点时,装在弹上的毫米波雷达便开始工作,随即进行目标搜索,与此同时,装在弹上用来控制弹丸飞行方向的4个鸭舵翼也打开了。

毫米波雷达捕获到目标后,通过制导和控制装置将弹丸导向目标,从而使炮弹准确地攻击坦克薄弱的顶装甲。

迫击炮发射时采用的是间接瞄准发射,而且“发射后不用管”,炮弹便能自己追踪和击中目标。这比直接瞄准发射的优越在于既可用于攻击处于隐蔽地形处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又避免了直接瞄准发射时敌方火力的反击。

在“灰背隼”末制导炮弹上的毫米波雷达开始搜索目标时,首先要搜索地面300×300平方米范围内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此范围内未发现活动目标,它就自动转入搜索100×100平方米范围内的静止目标。一旦发现目标,便通过控制弹丸上的舵翼将弹丸导向目标。它的射程可达5000米。“猫头鹰”末制导迫击炮弹的弹径比“灰背隼”的大,为120毫米。它的头部装有红外制导控制装置,中部装有电子装置、电池和聚能装药。而后部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折附在弹体上的稳定翼。

这种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采用120毫米迫击炮发射。它由迫击炮发射出炮口后,弹丸后部的4片尾翼便自动打开,以便使弹丸保持稳定飞行。当弹丸到达弹道更高点时,红外传感器开始搜索地面目标,搜索范围为150×130平方米。由于它的红外导引头与一个高智能的处理器相连接,因而它还能对目标进行敌我识别和种类识别,如区别出坦克或装甲车辆等。一旦发现目标,红外传感器便输出适当信号使制导控制装置来捕获目标。与此同时,处理器将控制安装在弹体重心前部的12个小型火箭发动机来修正弹丸的飞行弹道,从而使弹丸能像猫头鹰捕鼠那样,迅速而准确地击中目标。“猫头鹰”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比普通迫击炮弹要优越得多。在1991年10月的一次实弹射击中,发射的3发“猫头鹰”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准确地击中了3辆坦克靶车。

这种灵巧迫击炮弹比一般迫击炮弹还具有更大的破甲威力。“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导迫击炮弹可击穿150毫米厚的坦克装甲,而弹径120毫米的“猫头鹰”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的破甲厚度达550毫米。由于这两种灵巧迫击炮弹攻击的都是装甲较薄弱的坦克顶装甲,因而它们足可以用来击毁现代各种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而且命中率相当高。

贫铀穿甲弹

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伊拉克于1991年11月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就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核”弹——贫铀穿甲弹一事,谴责美国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要求联合国派遣一个专家组调查此事。

据英国报纸透露,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和英军的坦克和飞机向伊军发射了贫铀炮弹,其残片迄今仍在散发着化学毒气和射线,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长期的威胁。有关的核物理专家认为,在今后20~30年中,伊拉克将有数十万人受到贫铀弹的影响,有些人甚至会因此而丧生。

贫铀(铀238)是生产核反应堆燃料铀(铀235)时的副产品,贫铀有着其他金属不可替代的性能,它具有高密度(达18.9克/厘米3)、高强度和高韧性,其硬度是钢的2.5倍。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发现贫铀是制造穿甲弹的理想材料,就用贫铀合金制成了穿甲弹。

贫铀虽然不会像核弹那样产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特别是作为武器弹药在战场上使用后,大小碎片分布范围广,而且放射性是听、摸、看、感觉不到的,人们长期接触,身体将会受到一定损害。另一方面,贫铀还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因为它本身化学性质有毒,犹如汞、铅等金属那样,进入人体后不易被肌体全部排除,并会损伤内脏。

贫铀穿甲弹是靠射击后获得的动能来击穿坦克的防护装甲的。弹芯在侵彻装甲的过程中,由于高速碰撞,温度可达900℃。作为弹芯的贫铀合金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较低,约为400℃。在弹芯穿透装甲后,弹芯碎片就自行燃烧,在车内形成较大的杀伤破坏作用,即杀伤乘员和破坏坦克内部设备。更为严重的是,贫铀燃烧时会形成淡黄色烟雾状的氧化铀尘埃。这些尘埃状的氧化铀扩散开来,将周围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实际上,它的危害并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后的放射性污染,只不过每发穿甲弹的污染区域较小而已。

目前,英、法、德、瑞士、俄等一些国家也在研制贫铀穿甲弹,有的已装备部队使用。

手榴弹

手榴弹指用手投掷的弹药。因早期榴弹的外形和破片有些象石榴和石榴子,故名。一般由弹体、引信两部分组成。

弹体呈柱形或卵形,有的带有手柄,内盛炸药或其他装填物。多采用击发延期引信,也有采用电触发和延期双重作用引信的。

手榴弹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毒气和教练等弹种。

杀伤手榴弹又分两种:

一种是常用的破片型,亦称防御手榴弹。主要用破片杀伤有生目标,兼有震慑破坏作用。其弹体外壳用铸铁或冲压钢板制成,也有用铁皮壳内衬钢珠、钢丝等预制破片制成的。一般全弹重300~600克,有的仅重120克,也有重达1000克左右的。引信延期时间3~5秒,有效破片重0.1~0.4克,数量300~1000片,有的可达5000片以上。杀伤半径为5~15米。

一种是爆破型,亦称进攻手榴弹。弹壳用铁皮、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一般全弹重100~400克,炸药重占30~70%,引信延期时间4秒左右。爆炸时,产生爆轰作用,震慑杀伤敌人。因所生破片很轻飞散不远,投掷后继续冲锋,也不致伤及自己,适于在进攻中使用。有的可临时加装破片套,作防御手榴弹用。普通木柄杀伤手榴弹在投掷时,带出拉火绳,可使火帽、延期药、雷管、炸药相继作用,产生爆炸。加重型木柄杀伤手榴弹则适于在防御中使用。反坦克手榴弹,亦称反坦克手雷,多用空心装药,瞬发引信。

通常配有手柄,弹尾有尾翅或稳定伞,以保证命中姿态正确,利于破甲。一般全弹重1000克左右,垂直破甲厚度可达17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500毫米以上。燃烧、发烟、照明、毒气等手榴弹外形和结构与杀伤手榴弹相似,内装化学战剂或烟火药,配延期起爆或点火引信。

烟幕手榴弹

烟幕手榴弹是一种装有发烟剂供单兵使用的手榴弹。它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小股浓烟,在短时间内起到遮蔽单个士兵、炮手或小分队行动的目的,使敌方一时找不到攻击目标。具有发烟迅速,迷惑性较大,使用和携带都很方便的特点。它施放出来的烟幕颜色,通常为白、黄、黑3种,其中以白色烟幕的效果最为显著。烟幕手榴弹的发烟时间长短,可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定,一般在150秒左右。它的外形像易拉饮料罐,里面装满了发烟剂。使用的时候,一拉保险环将它放置在地上或扔出去都行。由于它体积不大,重量在500克左右,因此投掷距离约可达到70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各个战场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它在掩护爆破手炸碉堡、工兵排地雷和拆除障碍物等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现在,它还用于为飞机、直升机指示地面位置,用于营救人质和对付劫机犯等。

火箭筒

火箭筒指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摧毁工事及杀伤有生目标。

火箭筒由火箭弹及发射筒两部分构成。

按发射使用和包装携行方式可分为:发射筒兼做火箭弹包装具,打完就扔的一次使用型;弹、筒分别包装携行的多次使用型。按发射推进原理还可分为:火箭型和无坐力炮型,也有些学者将后者划归为无坐力炮的一种。

榴弹发射器

榴弹发射器指发射小型榴弹的轻武器。其外形、结构和使用方式大多象步枪或机枪。有的与迫击炮相似,亦称掷弹筒。主要用于毁伤有生目标和轻型装甲目标,口径一般为20~60毫米。

最早的榴弹发射器出现于16世纪末期,但发展缓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发射手榴弹的掷弹筒。后来,才有了发射专用弹药的掷弹筒,提高了精度,有的射程可达600米。

榴弹发射器可配用杀伤弹、杀伤破甲弹、榴霰弹以及发烟、照明、信号、教练弹等。榴弹一般配触发引信,也有的配反跳或非触发引信。如美国M433式杀伤破甲弹,全弹重量230克,配触发引信,垂直破甲50毫米以上,杀伤破片约300个,密集杀伤半径可达8米以上。有的国家还利用弹射原理,研制了能抵地曲射、微声、无光、无烟,并能联装齐射的新型榴弹发射器。

喷火器

喷火器指喷射燃烧液柱的近距离火攻武器。

亦称火焰喷射器。主要用于攻击火力点,消灭防御工事内的有生力量,杀伤和阻击冲击的集群步兵。喷火器喷出的油料形成猛烈燃烧的火柱,能四处飞溅,顺着堑壕、坑道拐弯粘附燃烧,杀伤隐蔽处的目标,并有精神震撼作用。由于燃烧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产生有毒烟气,能使工事内的人员窒息。在攻击坑道、洞穴等坚固工事时,喷火器具有其他直射武器所没有的独特作用。

喷火器主要由油瓶、压源装置、输油管、点火装置和喷火枪等部件组成。

喷射时,油瓶内的油料在压缩气体或火药等压源作用下,经输油管和喷火枪喷出,并被油料点火管的火焰点燃,形成一股火柱。所用油料通常是铝皂型凝油粉稠化的凝固汽油,粘附性强,能延长燃烧时间,产生800℃左右的高温。喷火器燃烧液柱的飞行,受液体射流运动规律支配,易受风、气温和地形的影响,并和它在空中的燃烧状况有关,因此,喷火器的使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喷火器有便携式和车载式两种主要类型:一是便携式喷火器,由单兵背负使用,压源为压缩空气或无烟火药,全重23千克左右,装油料10~18升,可持续喷射数秒钟或3~10次,最大射程为40~80米。二是车载式喷火器,亦称机械化喷火器,安装在坦克或装甲车上,可携带200~1500升油料,能持续喷射数十秒或数十次,最大射程为200米左右。此外,还有手提式喷火器、重喷火器、地雷式和堡垒式喷火器等。

火炮

火炮指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无坐力炮

无坐力炮指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它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随伴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主要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射击近距离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

无坐力炮主要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炮身与炮架成刚性连接。炮身尾部有炮闩,闩体上有孔,其后有喷管。发射时,向前运动的弹丸和火药燃气的动量与由闩孔和喷管向后喷出的火药燃气的动量大小相等,故炮身不后坐。无坐力炮按炮膛结构分为线膛式和滑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牵引式、车载式和自行式。

1914年,美国制造了一种发射时两管对接的无坐力炮。该炮在向前射出一弹丸的同时,向后射出一铅油质配重体,使炮身不后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把它用在飞机上。1936年,前苏联制成带喷管的无坐力炮,口径为76.2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应用,无坐力炮成为有效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战后,无坐力炮的性能不断提高,并配用火箭增程弹。前苏联Ⅲ-9式73毫米无坐力炮,发射4.5千克重的火箭增程弹,直射距离800米,破甲厚度394毫米,全炮重59.5千克。日本60式106毫米双管自行无坐力炮,发射7.97千克重的破甲弹,破甲厚度为550毫米。中国1965年式82毫米无坐力炮,全炮重仅29千克,便于携行。7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着重发展口径为80毫米左右的无坐力炮,大多配用火箭增程弹以减轻火炮重量,增大直射距离,提高弹丸破甲能力。

火箭炮

火箭炮指炮兵装备的火箭弹发射装置。

通常为多发联装。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弹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承受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没有反后坐装置,能多发联装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因射弹散布大,故多用于对面积目标射击。它主要配有杀伤爆破火箭弹,用以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也可配用特种火箭弹,用以布雷,照明和施放烟等等。火箭炮按运动方式分为自行式和牵引式,以自行式居多。

火箭炮通常由定向器、回转盘、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发火系统和运行体组成。定向器在火箭炮带弹行进时固定火箭弹。发射时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定向器通常分为筒式、笼式和轨式。

有的定向器有螺旋导向装置,能使尾翼式火箭弹在定向器内低速旋转。定向器通过耳轴、高低机、平衡机连接在回转盘上。转动高低机手轮,赋予火箭炮射角。平衡机使高低机操作轻便、平稳。瞄准装置和高低机、方向机配合,实施瞄准。发火系统在发射时使各火箭弹的发动机按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点火,其发火电路通常由电源(一般为蓄电池)、发火机、接线盒、火箭弹导电盖、点火具、弹体、定向器、运动体和相应导线构成,由发火机的钥匙开关控制。火箭炮除了自动发射机构,一般还有手动发射机构或简易发射机构。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指主要用于对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射击的火炮。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射角范围小,火线高度低。

反坦克炮的构造与一般火炮基本相同;为了提高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便于对运动目标射击,一般采用半自动炮闩和测距与瞄准合一的瞄准装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步兵炮和野炮对坦克射击。战后,随着坦克性能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20世纪20年代,瑞士制成的高射和平射两用的20毫米自动炮,用实心穿甲弹对坦克射击时,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为15毫米。30年代出现的德国37毫米、前苏联45毫米等反坦克炮,发射装有炸药的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上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装甲,并在坦克内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口径也随之增大到57~100毫米,初速达900~1000米/秒,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离上达70~150毫米。使用的弹种有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有的国家还装备了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指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

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武器系统包括火炮、机枪、火控装置和供弹装填机构等。为减小炮身后坐量,多采用效率较高的炮口制退器;为减少战斗室内的火药燃气,炮身上装有抽气装置;为提高射速和减轻装填手的劳动强度,多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供弹装填机构。底盘部分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装置和操纵装置,通常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底盘,有的则是专门设计的。车体的装甲材料主要有钢质和铝合金两种,厚度一般为10~50毫米,前装甲较厚,其他部位较薄。

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可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

牵引火炮

牵引火炮指靠机械车辆牵引而运动的火炮。牵引火炮均有运动体和牵引装置,有的还带有前车。运动体包括车轮、缓冲器和制动器,车轮采用海绵胎或充气胎。有的牵引火炮在炮架上装有辅助推进装置,用以在火炮解脱牵引后驱动火炮进出阵地和短距离行军,或在通过难行地段时驱动火炮车轮与牵引车一起运动。有些长身管的牵引火炮,炮身可回拉或调转180°以缩短火炮成行军状态时的长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汽车和拖拉机的使用,出现了牵引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车辆牵引成为火炮运动的一种基本方式。牵引火炮结构简单,造价低,易于操作和维修,可靠性好,有些国家在发展自行火炮的同时,仍重视牵引火炮的发展。

现代自行火炮

目前,所有类型的牵引式火炮都有了相应的自行火炮,诸如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自行加榴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击炮、自行无后坐炮、

自行高射炮

等,它们如虎添翼,驰骋自如,在战场上施展着各自的拿手本领。

当前投入使用的口径最大的自行火炮,是美国的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所配用的榴弹重90千克。别看这种火炮体大身重,却可以在半小时内被分解成炮与底盘两大件,用大型运输机空运。

现代火炮中,身价昂贵而结构和技术十分复杂的自行火炮,当属新型的全天候、全自动的自行高射炮。例如双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约由20万个零件组成,其造价比两辆豹式坦克还贵。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自行火炮在现代战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自行火炮具有三防(防毒剂、防生物细菌和核辐射)能力,并能迅速投入或撤出战斗,有着较高的战术和火力机动性,而这些都是牵引式火炮所望尘莫及的。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在向前推进时,若遇到敌人强有力的拦阻而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很难完成战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自行火炮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既有良好越野性能,可以有效地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又能以自身的强大的火力击毁敌坦克。另外,自行高射炮还能用来对付敌机的低空攻击,并能有效地保护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自行火炮与牵引式火炮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大大缩短行军与战斗的转换时间,从而可随时投入激烈的战斗,一门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从行军状态转到战斗状态,约需要半小时至几小时,而自行火炮却快得出奇,前后仅需要1分钟。

我国在90年代初研制的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发射远程全膛榴弹时的初速为每秒897米,最大射程达39000米,身管长为口径的45倍。

它的最大行驶速度,在公路上为40~45千米/小时,在土路上为30~3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在行驶中可通过700毫米高的垂直墙,越过2700毫米宽的沟壕。

臼炮

臼炮是口径大、身管短的一种火炮。臼炮是较为古老的曲射火炮,因外形像石臼而得名。中国1377年制造的一种臼炮,口径达210毫米,全长仅为100厘米。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身管短粗的火炮,炮膛为滑膛,无膛线,采用前装弹,发射一种球形实心石弹。17世纪的臼炮开始发射爆炸弹;线膛炮出现后,臼炮采用线膛身管,改为后膛装填炮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经使用口径为420毫米的口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臼炮已很少使用,此后逐渐被其他较先进的火炮取代。

滑膛炮

滑膛炮是一种身管无膛线的火炮。最早的火炮都是滑膛前装炮,炮弹从炮口装填。炮弹上装有尾翼,发射后炮弹依靠尾翼平衡稳定飞行击中目标。线膛炮出现后,滑膛炮主要有

迫击炮

和无坐力炮。特别是用于反坦克的无坐力炮,采用滑膛炮发射炮弹,弹丸飞行中不旋转,故而增大了破甲效果。因此,滑膛炮作为反坦克火炮受到重视和发展。线膛炮

线膛炮是一种身管有膛线的火炮。发射时,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线膛炮的炮弹均为从炮尾部装填,时程、时速和射击精度等皆优于滑膛炮。榴弹炮和加农炮等都是线膛炮。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制造技术上的重大发展,现代火炮大多为线膛炮。

液体发射炮

液体发射药炮是以液体发射药来发射弹丸的火炮。特点是对炮弹烧蚀小,射击速度和弹丸初速大,不需要装填和抽出药筒。普通火炮射击速度为每分钟12发,而液体发射药炮射速每分钟可达20发。一般火炮的弹丸初速每秒千余米,液体发射药炮的初速每秒可达2096米。目前,液体发射药炮还处于试验过程中,尚未装备部队,但可望将投入使用。

射束炮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粒子束武器,是一种利用高能强粒子流射束击毁目标的射束武器,也称做“射束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一种叫做“神炮”的粒子束武器,将它配置在卫星或宇宙航行器上,用来拦截处于主动段的洲际核导弹等目标。

粒子束武器一般分为带电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这种射束炮的作用原理是,用接近光的速度发射电子、质子、中子或重离子等离子流。并通过聚焦产生高能量的热效应,从而引起敌方导弹弹头爆炸,或者以粒子束射束来破坏导弹上的电子装置,从而降低核弹头的杀伤威力,甚至使其失效。

美国研制的“神炮”射束炮,发射的是一种中性粒子束。当空间侦察器发现敌方发射洲际导弹时,即开始对导弹进行监视,并不断向“神炮”发送有关敌导弹的数据。在敌导弹脱离大气层时,运载“神炮”的飞行器或卫星随即根据指令机动到最佳射击位置,向目标发射粒子束,将敌导弹击毁。

为了使射出的粒子束能及时将目标击毁,这种射束武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装备,包括能产生数百万伏电压和具有10~1000兆瓦功率的发电机、粒子加速器、在短暂时间内存储大量电能和引发脉冲的储能器,以及磁场聚焦放射器等。射束炮通常用高能闪击或脉冲方式发射。用脉冲方式发射时,其射程可达10千米以上,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即可将目标击毁。

射束炮的突出特点,一是它的能量高度集中,威力大;二是效能高;三是速度快,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可摧毁1000千米以外的目标,因而成为理想的反导弹和反卫星武器;四是无惯性,使用方便灵活,可以随时改变射束的发射方向;五是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具有“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高射炮

高射炮指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它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能自动跟踪和瞄准目标。高射炮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射击。

高射炮的原理和构造与一般火炮基本相同。它装有半自动或全自动炮闩,有机械化或自动化装填机构,可连续地自动地装填和发射;大多装有随动装置,能自动瞄准和追随目标。大、中口径高射炮还装有引信测合机,自动装定引信分划。小口径高射炮一般装有自动瞄准具,能不断地计算射击诸元。牵引式高射炮通常采用十字形或三角形炮床,使火炮具有360°方向射界。

高射炮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高射炮。按口径分为小口径、中口径和大口径高射炮。口径小于60毫米的为小口径高射炮,60~100毫米的为中口径高射炮,超过100毫米的为大口径高射炮。小口径高射炮有的弹丸配用触发引信,靠直接命中毁伤目标;有的配用近炸引信,靠弹丸破片毁伤目标。大、中口径高射炮的弹丸配用时间引信和近炸引信,靠弹丸破片毁伤目标。自行高射炮

简称“自行高炮”,是将瞄准发射系统与车辆底盘结合在一起,能自行运动的高射炮。主要用于歼灭低空和超低空目标,掩护行军。战斗的部队必要时也可用于消灭地面目标。按口径分,有小口径和中口径自行高炮;按自行方式分,有履带式和轮式自行高炮;按功能分,有全天候和非全天候自行高炮。自行高炮通常是独立的高射炮系统,普遍采用火力系统、探测装置和解算装置装于同一车体上的“三位一体”结构。自行车辆由装甲车体、炮塔、动力装置、电源系统和行驶部分组成。火炮一般由数个结构相同的小口径自动炮身、瞄准装置、平衡机和高炮随动装置组成,装在旋转炮塔内或两侧。炮塔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3种。车内装有雷达、光电或光学火控系统,装有导航仪以测定自身行进中所在位置的坐标。车上还装有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仪器和设备。与牵引高炮相比,自行高炮越野能力强、机动性好、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短,具有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作战的能力,可实施短时间停止射击和行进间射击,是各国陆军致力发展的防空武器之一。迫击炮

迫击炮是用座钣承受后坐力的高射角曲射火炮。通常发射尾翼弹。其主要特点是:

身管短,构造简单,重量较轻,运动方便,适用于在各种地形上作战;

初速小,射角大,弹道弯曲,适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水平目标。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榴弹,用于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

还可配用照明弹、烟幕弹等特种炮弹,以完成多种战斗任务。

按装填方式分为前装式和后装式;

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

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按口径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3类,轻型一般为50、51、60毫米口径,全炮重小于20公斤,主要装备步兵。

作战时,一般由单兵携带,或分解成几个部件,由几人背负或由牲畜驮载;中型一般为81~82毫米口径,全炮重在40公斤左右,可分解成几个部件搬运;重型一般口径大于100毫米,全炮重在100公斤以上,采用车辆牵引或自行。迫击炮通常由炮身、炮架、座板和瞄准具组成。在战斗状态时,炮身尾部的炮作置于座钣驻臼内。进行触发射击时,击针外突,炮弹从炮口装填,靠下滑撞击击针击发底火;进行拉发射击时,击针缩回,炮弹入膛后,靠拉火机的击锤撞击击针击发底火。发射时,炮身的后坐力经座板传至地面,靠土壤的变形吸收后坐能量,限制后座运动。

21世纪的迫击炮

20世纪初,迫击炮将以它不凡的历史度过百岁寿辰。

未来的迫击炮,特别是射程较远的大口径自行迫击炮,将配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装置,如侦校雷达、微型计算机和大容量、带数据传输装置的计算机等。

在提高迫击炮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还应大力增强它的机动能力,使迫击炮在未来战场上具有与坦克、装甲车一样的灵活机动性,以充分发挥它的火力威力。为此,美国将研制的采用炮塔结构的120毫米迫击炮安装在装甲车的底盘上,既可提高安全防护性,又可使迫击炮具有快速的机动能力。未来迫击炮还将配用本领不凡的各种新型弹药。这是因为迫击炮的最终效能主要集中在弹丸的战斗作用上,而弹丸的改进比火炮容易,制造成本也较低。鉴于此点,各国一方面在改进现有的传统弹药,另一方面又积极研制各种新弹药。

目前,比利时、西班牙、希腊和法国等在研制迫击炮用的新型弹药,如子母弹,以扩大迫击炮在未来作战中的使用范围。德国、英国、美国和瑞典等国在研制反装甲制导迫击炮弹,所采用的制导方式有激光、毫米波、红外和光纤制导等。美国还准备与以色列合作,为炮塔式结构的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研制能用来攻击坦克顶装甲和反直升机的灵巧炮弹。

此外,美国陆军还计划为迫击炮研制能使敌方武器装备中的激光传感器失效的迷盲弹药和反装甲弹药等。

加农炮

加农炮是弹道低伸的火炮,属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对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多用直接瞄准射击;对远距离目标,则用间接瞄准射击。主要由炮身、炮架、瞄准装置等部件组成。主要特点是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远(如152~15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可达22.5公里)。按其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0毫米以内)、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和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和结构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运载式(安装在坦克、飞机、舰艇上)四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

海岸炮

也属加农炮类型。使用弹种有杀伤榴弹、爆破榴弹、杀伤爆破榴弹、穿甲弹、脱壳超速穿甲弹、碎甲弹、燃烧弹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榴弹炮

榴弹炮是身管较短,初速较小,弹道较弯曲的火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工程设施、桥梁、交通枢纽等。它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按其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榴弹炮两种。主要特点是:身管较短、初速较小;射角较大,弹丸落角也大,杀伤爆破效果好;采用多级变装药,在射角不变的条件下,可获得不同的初速、弹道和射程,便于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

现代榴弹炮

炮身长达口径的33~40倍,初速达827米/秒,最大射角75°,使用一般榴弹,最大射程达1.8万多米,使用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万米。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现代榴弹炮

现代榴弹炮由于安装了火控系统和采用了先进的夜视、夜瞄仪器,加强了榴弹炮的火力,提高了夜战能力。另外,在射速、射击精度以及机动性方面,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榴弹炮使用的弹药中,除了久负盛名的榴弹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诸如子母弹、钢珠弹、底凹弹、枣核弹、底部排气弹、火箭增程弹和次口径脱壳弹等,扩大了榴弹炮的使用范围,增强了杀伤破坏性能。

按照运载方式不同,现代榴弹炮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

目前,在各国装备的牵引式榴弹炮中,典型的有美国的M1A2式155毫米榴弹炮、法国的M50式155毫米榴弹炮,以及俄罗斯的M63式122毫米榴弹炮等,它们的最大射程可达3万米,射速最高为每分钟10发。

在自行榴弹炮中,目前有的已发展到第四代,其口径主要有105毫米、155毫米、203毫米等。其中性能较好的有法国的AMXB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德国的M109G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美国的MⅡE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及中国的122毫米1954-Ⅰ式自行榴弹炮等,它们的最大射程可达29300米,初速最高可达685米/秒。

值得注意的是,牵引式大口径榴弹炮目前已形成群雄鼎立的局面,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现代著名的新加坡FH88式155毫米榴弹炮、英国155毫米超轻型野战榴弹炮、俄罗斯凸30式122毫米榴弹炮、瑞典FH77B式155毫米榴弹炮。意大利155/39TM式155毫米榴弹炮,以及英、德、意3国合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等。它们个个武艺高强,各有拿手本领,在一些方面独领风骚。

现代一些新型榴弹炮的身管加长了,初速和射程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也缩小了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差别,形成了一种新火炮——

加农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是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性能的新型火炮。由于它比单独使用榴弹炮或加农炮都优越,而且操作使用方便,因而发展很快。

我国于1988年制成的155毫米W1988式加农榴弹炮,其身管长达45倍口径,因而其初速高达890米/秒,最大射程为39千米,充分显示了加农榴弹炮性能的优越性。加农榴弹炮

简称“加榴炮”。加榴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主要用于射击较远距离目标和破坏较坚固的工程设施。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具体结构与加农炮和榴弹炮相似。其特点是:可以平射和曲射;比加农炮炮身短,弹丸初速范围广,炮身射角和弹丸落角大;比榴弹炮炮身长,射程远;用最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具有加农炮的性能;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具有榴弹炮的性能。现代加榴炮的口径多为152~155毫米。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5~40倍,弹重为45公斤左右,最大射程为11公里。配用弹种与榴弹炮相似。按其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自运式和自行式3种。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航空机关炮

航空机关炮指安装在飞机上的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自动射击武器。简称航炮,口径多为20~30毫米,最大射程约2000米。同地面火炮相比,它的射速高,结构紧凑,重量轻。航炮与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射击装置构成航炮射击武器系统。航炮可分为单管式、转膛式和多管旋转式。单管式由一个炮管和一个弹膛组成,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自动工作程序,射速400~1350发/分;转膛式由一个炮管和一个可旋转的弹膛组组成,利用身管后座或导出的火药燃气能量,使鼓轮旋转,依次对正炮管,进行击发,射速1200~1800发/分;多管旋转式由3~7个炮管和相应的弹膛组成,在外部能源作用下,炮管和转轮高速旋转,机心沿导槽运动,完成自动循环动作,射速1500~6600发/分。1916年,法国首先在飞机上安装使用37毫米的机关炮。1936年,前苏联制成20毫米“斯瓦克”航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炮成为主要的航空射击武器。20世纪50年代,由于装备了空空导弹,航炮在一些飞机上被取消。60年代,经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实践证明,航炮仍是不可缺少的航空近战武器。航炮正向提高射速和初速的方向发展。

舰炮

舰炮指装备在舰艇上的海军炮。是舰艇的主要武器之一。用于射击水面、空中和岸上目标。

舰炮接口径区分,有大、中、小口径炮;按管数区分,有单管、双管和多管联装炮;按防护结构区分,有炮塔炮、护板炮和敞开式炮;按自动化程度区分,有全自动炮、半自动炮和非自动炮;按射击对象区分,有平射炮和平高两用炮;按战斗使命和任务区分,有主炮和副炮。

舰炮由基座、起落部分、旋回部分、瞄准装置、拖动系统、弹药输送系统、电气系统和引信测合机等构成。舰炮及其弹药和火控系统组成舰炮武器系统。

现代舰炮的口径一般在20~203毫米之间,通常采用加农炮,自重平衡,多管联装,具有重量较轻、结构紧凑、射界较大、发射率较高、操纵灵活、瞄准快速、命中率高和弹丸破坏威力大等特点,能适应舰艇的负载和空间限制,在海上运动。摇摆条件下,有效地射击高速运动的点目标。装备有由雷达、光学和光电观测器材、平台罗经和计算机等组成的火控系统,能自动测定目标要素、计算射击诸元,保证在昼夜近乎全天候条件下,准确、适时地射击。使用的弹药有适于打击各种目标的穿甲弹、爆破弹、杀伤弹、空炸榴弹和特种弹。海岸炮

海岸炮指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岛屿和水道两侧的海军炮。简称岸炮。是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主要用于射击海上舰船,封锁航道,也可用于对陆上和空中目标射击。

海岸炮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海岸炮一般配置在永备工事内;移动式海岸炮有机械牵引炮和铁道列车炮。按其口径、管数、防护结构、操作条件和射击性能,又有大、中、小口径炮,单管、双管、多管炮、炮塔炮,护板炮,敞开式炮,自动、半自动、非自动炮,平射炮、平高两用炮等区分。

初期的海岸炮与陆炮相同,以后逐个发展成专用的海岸炮,20世纪初,海岸炮和舰炮统一了建造规格,统称为海军炮。现代海岸炮的口径一般为100~406毫米,射程为30~48公里,火炮连同指挥仪、炮瞄雷达、光电观测仪等组成海岸炮武器系统,能自动测定目标要素,计算射击诸元,在昼夜条件下对目标射击。具有投入战斗快、战斗持久力强、不易干扰。射击死角小、命中概率高、穿甲破坏力强等特点,是海岸防御作战中的有效武器。其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提高命中概率和破坏力,实现指挥和射击的自动化,以及研制车载自行海岸炮等。

山炮

山炮是适于山地作战的一种火炮。它重量较轻,大部件可分解结合,便于驮载、牵引。1844年,中国制成57毫米架退式山炮。1905年又制成75毫米管退式山炮,其身管长为口径的18倍,射程6400米,大部件分解后,需用6匹马驮载,或用双马挽曳,曾用于山地作战。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一些国家军队装备一定数量的山炮。

铁道炮

铁道炮是由火车机车牵引,在铁道上机动行驶和射击的大口径火炮。有加农炮,也有榴弹炮。主要用于支援铁路沿线部队作战,其口径为200~800毫米。特制的炮架安装在船形平板车上。有的铁道炮带有装甲,火炮前后都有支撑和固定装置。铁道炮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多是在铁路装甲列车上安装大威力火炮,靠铁路机动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使用过铁道炮。1942年,德国制造了一种名叫“古斯塔夫”的铁道炮,口径为800毫米,身管长32米,射击速度每小时3发,射程达47千米,全炮重达1350吨,其中1发普通炮弹就重4.8吨,1发穿甲弹重7.l吨。铁道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被淘汰。

坦克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制造出自己的坦克并用于攻防作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制造了数千辆坦克,主要型号有英国的IV型、A型坦克,法国的“圣沙蒙”、“雷诺”坦克等。其中“雷诺”型坦克生产了3000多辆,因其作战可靠性较好,战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早期这些坦克,全重7~28吨,火力较差,一般装有1~2门中小口径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只有几挺机枪。坦克最大时速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只有35~64千米。装甲厚度为5~30毫米,抵御早期火炮的袭击还可以。

坦克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其中以轻型坦克为最多,也有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型号主要有英国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法国的“雷诺”R-35轻型、“索马”S-35中型坦克,苏联的T-26轻型、T-28中型坦克,德国的PZKPFW-Ⅲ轻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们比早期的坦克先进多了,一般战斗全重9~28吨,最大时速可达到20~43千米,最大装甲厚度为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德国的TIV型坦克达到75毫米,苏联的T-28型坦克装有76毫米炮,无论技本还是战术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大战作好了准备。二战中的著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大量坦克进行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有几千辆坦克参加的坦克大战;在北非战场及诺曼底战役、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交战双方共生产了30多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对抗成为重要作战形式,坦克技术与性能得到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联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国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国的M4中型坦克,英国的“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二战时期坦克的性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装有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弹药是榴弹、尖头或钝头穿甲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破甲能力大为提高,对于坦克对抗和轰击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尤为适宜。这一时期的坦克发动机的功率多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00~300千米,可深入敌方纵深作战,对于扩大战果、全面控制战场局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所有坦克均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车体造型设计上有了较大改进,特别注重将车体前部易受攻击的部位设计成使炮弹容易滑脱的斜面甲板。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战场成为新型坦克的试验场,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检验和改进提高。大战后期的坦克在机动性能、火力配置、防护能力诸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陆地突击作战的主宰武器。最早的无人坦克

最早的无人坦克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1943~1945年,德军曾在少数重型坦克营装备有BIV无线电操纵爆破坦克,支持“虎”Ⅱ式战斗坦克。这种坦克内无乘员,最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车长仅有335米,车宽也只有1.8米,车高1.25米,车重3.6吨。用无线电遥控操纵,车辆也用履带行走,可以逾越较浅窄的堑壕和爬越铁丝网等障碍物,用来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坏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战工事,支援地面突击部队的进攻。这种坦克前甲板上携带450千克炸药,驾驶到爆破地点,借遥控装置从车上抛下炸药后驶回,然后由定时引信或无线电信号引爆。无线电操纵的距离可达2千米。这种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中曾得到应用,但效果较差,并不像德国人想象得那样厉害,而且操纵装置复杂,易受战场其他无线电信号干扰,影响遥控定位的准确度,所以战后不再研制生产。空投坦克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设计师克里斯蒂想制造一种装有翅膀和推进式螺旋桨的坦克飞机,但没成功,因为坦克和飞机结台之后降低了这两种兵器的作战效能。

1935年,苏联发展了一种T-27型袖珍坦克,用飞机运输,然后用降落伞空投到局部战场上,对敌突然实施强火力攻击,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飞机实用得多,特别是直升机用于战争后,这种吊装式坦克可以随时起吊运往别处再度作战,使坦克成为机动性极强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降落伞空投或用直升机吊运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进行“蛙跳”式作战已成为陆地战的重要战术形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都广泛使用这一战术,屡建战功。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种安装在坦克上的加农炮,分线膛炮和滑膛炮两种,多用于直瞄射击,弹道平直,具有方向射界大、发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强和火力机动性好等特点。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转式炮塔,既可保护乘员免受敌火力损伤,又可使火炮360°环射。坦克炮仰角一般仅有20°~30°。此外,受坦克车内空间的限制,坦克炮所带的炮弹一般为40~50发左右,装弹最多的英国“挑战者”坦克,也仅为62发,这是它不及榴弹炮或迫击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务是反坦克,以在1000~2000米近距离格斗为主,远距离则由各种反坦克导弹去完成。坦克炮射击时坦克可以停止前进,也可以进行行进间射击。

从坦克投入战争以来,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85毫米,目前最大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径最大的是苏联T-72、T-80等主战坦克,均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在线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径最大的是英国“挑战者”号装备的120毫米线膛炮,改进前的美国MI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线膛炮。不断发展的坦克家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对60年代装备的坦克作了改进,出现了美国的M60A3、联邦德国的“豹”IA4、英国的“酋长”改进型、法国的AMX-30B2等。这些坦克主要改进了弹药和火控系统。

同时,各国还研制生产了一批性能优越的新型坦克。最为典型的有苏联的T-72、T-72M、T-72M1、T-80和T-90,美国的M1、M1A1和M1A2,德国的“豹”Ⅱ,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74式、90式。这些主战坦克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它们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战坦克的最高发展水平。

在对坦克进行改进时,苏军强调坦克的火力,坦克火炮口径最大,外形低矮,重量比较轻。美国、德国则更加注重火力、机动、防护的综合性能,重视火控性能的发展,讲求行进间射击和首发命中,发动机功率比较大,较早采用复合装甲。这些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挑战者”坦克达62吨,是当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种坦克。

主战坦克乘员一般为3~4人。武器配备,一般采用105~125毫米滑膛或线膛炮。火炮口径最大的是苏联的T~72坦克,能够达到125毫米。采用的炮弹种类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等,初速一般为730~1800米/秒。初速最高的也是苏联的T~72坦克,发射穿甲弹时可以达到1800米/秒。这些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火炮的直射距离一般在2100米以内,弹药基数为39~60发。它们的越野速度为35~55千米/小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6~72千米/小时。其中德国的“豹”Ⅱ和美国的MI坦克速度最快,可以达到72千米/小时。未来的隐形坦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陆军战车制造部门,一直秘密进行隐形坦克技术的研究。尽管隐形坦克要到2000年以后才可能部署,但美国陆军和工业界在隐形坦克技术的研制与试验方面已经获得进展。曾经研制出的一种由高强度S-2型玻璃纤维加热固性聚酯树脂压成的复合材料,已于1989年6月用它制成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种材料对光波和雷达波反射比金属弱,可制成最佳隐形结构外形,能减弱坦克的热辐射信号,并使车内噪声降低5~10分贝。坦克的隐形技术之一是降低坦克红外辐射。主要措施行采用热损耗较小的发动机在燃油中加人添加剂,使排气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于大气窗口之外;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等等。二是在坦克表面涂敷迷彩或挂伪装网。迷彩有的兼有吸波作用,可降低坦克的目视发现概率,还可减弱坦克的红外辐射。三是降低坦克噪声。如M1A1坦克采用噪声较小的燃气轮发动机,坦克结构设计引入隔音、消音技术等。

在未来的坦克作战性能方面,机动性、装甲防护能力、火力强度固然仍作为坦克的重要指标,但隐形能力对于坦克的自我保护和隐蔽近敌作战,已成为各个国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现代机器人坦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开展了机器人坦克的研究。1983年美国陆军公布的《装甲战车科学技术规划》,将战车机器人列入发展规划。

军用机器人车辆可以用6个轮子,也可以采用履带作为运动装置。这种车辆的行驶有的是采用遥控设备来驾驶车辆,有的是把辖区内的地形图输入电脑。车辆上的摄像机随时把所在地地点地形拍摄下来送入电脑,电脑把摄下来的地形与记忆的地形进行比较判断,给出控制指令,使车辆沿要求的道路行驶。车上装有能自动发射的武器系统。若是只想使入侵者丧失战斗力,就用高音喇叭,通过强烈刺耳的噪声使入侵者精神失常,若是想消灭入侵之敌,就可通过枪榴弹、机枪、导弹等将敌人杀死。这种机器人坦克可以完成战场爆破、克服障碍、排雷等特殊任务,特别是在核战、化学战、生物战的条件下,能连续进行战斗。机器人坦克还能自动发现井跟踪目标,在靠近目标时精确瞄准、射击并将目标歼灭。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动用了由田纳西州遥控技术公司提供的18台机器人来清理战场,这种机器人装有多重履带,可适应各种地形,能爬45°的斜坡,能在狭窄的走廊内进行作业,能够清除炸弹、地雷和排除哑弹。由此可见,现代机器人坦克已经进入实战应用领域。

现代坦克

的主要武器

坦克炮的构成与改进

坦克炮是现代坦克的主要武器。坦克主要在近距离作战,坦克炮在1500至2500米距离上的射效高,使用可靠,用来歼灭和压制敌人的坦克装甲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火器与防御工事。

坦克炮是由小口径地面炮演变而来的。现代坦克炮是一种高初速长身管的加农炮。

它的主要诸元有口径、穿甲弹的初速、全装药杀伤爆破榴弹和减装药杀伤爆破榴弹的初速、破甲弹的初速、发射速度、高低射界、方向射界、炮弹重量和弹药基数等。

坦克炮一般是由炮身、炮闩、摇架、反后坐装置、高低机、方向机、发射装置、防危板和平衡机组成的。

炮身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炮口或靠近炮口部位,即加粗部分的抽气装置是坦克炮所特有的。

当弹丸飞离炮口时,膛内压力迅速下降,抽气装置利用火药气体

本身的引射作用把自身原有的火药气体从喷嘴排出,使喷嘴后的膛内形成低压区,从而可将炮膛内残存的火药气体排到膛外,以免废气进入战斗室,影响乘员战斗力。

坦克炮的身管管壁受太阳辐射、雨淋、风吹会产生温度梯度,致使身管弯曲,弹着点偏移。根据试验,某坦克105毫米火炮受阳光暴晒、身管的上下温度差达3.6℃时,炮口偏移两密位。

为此,现代

主战坦克

炮一般都装有隔热套。有的隔热套是用两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间填以泡沫塑料制成的。

有的隔热套是用绝缘材料或导热金属铝制成的单层同心套,以身管和同心套间的空气作为隔热层。

也有的用金属与绝缘材料相间排列套在身管外面。其中,以后者为好。隔热套能使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热量在身管四周均匀分布,减少身管变形,从而提高火炮的命中率。

火炮身管借助螺纹联结器与炮尾相连,以便于拆卸。

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抽出药筒,开闩和关闩可自动进行。摇架用其两个耳轴把火炮装在火炮支架上。

炮尾上装有由驻退机和复进机组成的反后坐装置,用以消耗火炮后坐动能,使后坐部分回到原位,并在任何仰角上都能使火炮处于最前方位置,保证火炮正常工作。

发射装置用来使击发装置击发。防危板用于击发时保护乘员安全。位于火炮右侧的平衡机用来平衡火炮摇动部份的重量,使火炮操纵轻便,仰俯平衡。坦克炮的威力

现代坦克炮的威力是很大的,它能远距离穿甲。前苏联T-72坦克125毫米火炮发射初速1650米/秒的长式动能弹时,在两公里距离上可击穿140毫米/60°的靶板,也就是穿透将近一尺厚的钢板。

前西德豹Ⅱ坦克120毫米火炮发射初速度为1650米/秒的长杆式动能弹时,在2.2公里距离上可击穿厚度为350毫米的垂直装甲,即可击穿现今各种坦克。为什么坦克炮会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呢?

坦克炮的口径大。由于坦克的装甲车体坚固,稳定性好,所以可装载大口径的火炮。在相同条件下,火炮的口径大,炮弹粗,药筒装的发射药多,初速大,因而威力就大,也就是说火力强。那么,是不是口径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火炮口径太大,则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整个火炮、炮塔座圈、炮塔都要加大,因而会使坦克加宽加重,不便于机动和铁路运输。并且,大口径的炮弹很重很长,不容易实现自动装填,人工装弹又特别费劲,坦克运动中装弹几乎成为不可能,炮弹发射后空金属药筒不易处理,因而直接影响发射速度。此外,口径大往往会导致弹药基数的减少。

所以,现代坦克炮的口径一般为85至125毫米。主战坦克的火炮口径为120至125毫米,已被认为达到了极限。

美国高机动、灵活性试验车上采用了75毫米的自动机关炮,这是减小口径的趋向。采用电渣精练钢、利用自紧工艺提高身管强度,以加大膛压。初速可达2000米/秒以上,口径可能减小,但穿甲效能不降低,射速可通过装填自动化提高。

另外,电磁炮在美国正处于实验室阶段,一旦可行,初速可提高到6000米/秒。

坦克炮的身管长。现代坦克炮的炮身长为一般口径的50倍以上。大于40倍口径的长身管火炮,叫加农炮。

长身管炮与短身管炮相比,射出的弹丸初速大,动能大,射角小,不超过45°,弹道低伸,即弹丸在空中飞行时的轨迹比较平直,便于直接瞄准,射击精度高,能远距离穿甲,适于平射打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和突出地面的单个垂直目标。滑膛炮的优势

火炮身管的内腔一般叫炮膛。身管内壁有膛线,或称来复线的火炮叫线膛炮;身管内壁没有膛线的火炮叫滑膛炮。现代主战坦克大多采用滑膛炮。

如前苏联T-72坦克、前西德豹Ⅱ坦克和美国后期的M-1坦克等。

大多采用滑膛炮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滑膛炮采用长径比较大的动能弹,因而穿甲能力强。

二是管壁较厚,且无膛线,不存在膛线烧蚀问题,膛内阻力小,使用寿命较长。特别是它的发射药装得多,膛内压力大,因而发射初速能大大超过1800米/秒,可以提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滑膛炮发射破甲弹时,由于弹丸不靠膛线稳定,因而无离心力对聚能射流的有害影响,破甲能力可以提高。

三是炮弹无滑动弹带,减轻了弹重。

四是适于发射多种弹,如小型导弹、火箭增程弹等。但是滑膛炮只能发射尾翼稳定弹,而且射击距离远时,由于弹丸尾翼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射击精度较低。

坦克炮一般安装在可以旋转的炮塔内。炮塔的旋转是通过操纵台,或人手借助动力传动装置,或电动液压传动装置来实现的,可使坦克炮有360°的方向射界,即可进行圆周射击和迅速射击,因而火力机动性好。

坦克在原地、短时间和行进间,坦克炮都可以射击。坦克炮的威力与坦克的快速运动相结合,可使坦克具有“铁甲骑兵”之称。

现代坦克的火力技术

坦克的火力是指坦克全部武器的威力。这种威力表现为摧毁战场上各种目标的能力。由于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主要用于陆上突击作战,因此,这在本质上就决定了坦克本身在具备良好的防护性及机动性外,必须具有强大的火力。在坦克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中,虽然各个国家对其防护性与机动性哪一个更加突出各有取舍,但无一例外地都把坦克的火力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现代坦克的火力特点在目标的性质上做到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指坦克在战场上需要满足打击具有多种目标的能力。其中的“点”是指对方的坦克、步兵战车及火力发射点等点状目标;“面”则指的是对方集群的步兵、炮兵阵地等面状目标。“空”主要是指坦克对低空飞机及直升机要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为解决这一需求:

首先,采取为坦克炮配备不同弹药来加以解决。一般来说,打击点状目标主要使用穿甲弹、破甲弹,打击面状目标主要使用榴弹,有的使用碎甲弹来兼用于对付点状及面状目标(如英军的“挑战者”坦克)。

其次,加装不同类型的火炮,如以色列军队的“梅卡瓦”系列坦克从“梅卡瓦2型”起,都加装一门60mm的迫击炮,以杀伤近处面状目标。

再次,现代坦克普遍安装一挺并列机枪,主要用于打击集群步兵等目标。四是在现代坦克上普遍安装一挺高射机枪,用以打击低空飞机和直升机,从而提高自卫能力。在使用的时机上做到昼夜结合

首先,随着夜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各国军队越来越重视夜间作用能力,反映在坦克的研制上则体现在普遍安装红外、微光及热成像夜视器材。

尤其是热成像观瞄镜,不需要外来光源,仅靠探测物体发射的红外光来探测目标,不但不会暴露自己,而且还可保证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和烟雾弥漫的环境中仍有良好的探测性能。使现代坦克不但能在夜间等复杂环境中快速地机动,而且更主要的是还可以较好地完成观察、瞄准和射击等战术动作,使其具备了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其次,通过先进的火控系统,现代坦克不但可以在静止或短停的情况下进行准确的射击,还可以在快速运动中准确地向静止和运动的目标射击,使其真正成为了一种攻防兼备的陆战武器。在打击的效果上做到远快准狠结合“远”,是指现代坦克的打击范围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其最直接的参数是坦克炮的直射距离(即指最大弹道高度等于目标高度时的射程),目前的三代坦克的这一距离已普遍从二战时的不足1000米增加到2000米以上,其有效射程基本也已达到了3000米以上。“快”,是指现代坦克乘员完成一个射击循环(包括观察、搜索、测距、瞄准、装弹、射击等)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意味着在战场上有更多的机会先敌开火,并以更快的射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辆坦克的战斗效能。所有这些,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坦克先进的观瞄装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火控系统和自动装弹机的发展。坦克从二战后发展到目前,其射击反应时间已经从15秒/发提高到4~7秒/发。“准”,是指现代坦克射击的精确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独立稳定车长/炮长瞄准镜成为现实,出现了指挥仪式火控系统。这种火控系统采用了激光测距仪、数字式火控计算机、火炮双向稳定器、多种弹道修整传感器以及昼/夜瞄准装置,大大提高了坦克射击的命中率。“狠”,是指现代坦克弹药的杀伤威力大,效能高。坦克火炮的威力是通过与装甲防护之间的斗争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坦克的杀伤威力主要是以其穿甲厚度来衡量的,而这一威力的来源最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首先,火炮的口径。二战前,坦克火炮的口径基本上都小于60毫米,二战中,坦克火炮一直升到了90毫米,经过战后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第三代坦克的火炮标准口径一个是以美、德、法、英、日等国家为代表的120毫米,另一个是以俄罗斯、中国等国家为代表的125毫米。火炮口径的增大,直接增加了炮弹的初速和炮口的能量。如第三代坦克炮弹的初速达到了1500~1800米/秒,而炮口的能量可达9~11兆焦尔。

其次,弹药的改进。目前坦克炮发射的破甲弹,其破甲厚度达到800mm左右。作为坦克主要弹种的穿甲弹通过不断改进穿甲弹芯的材料和不断提高穿甲弹芯的长径比(从最初的12:1到20:1甚至30:1),其穿甲威力也达到了在2000米以上的距离可穿透200~600毫米均质钢装甲。坦克炮选用

坦克炮是现代坦克火力的象征,具有初速大、弹道低伸、结构紧凑、后坐距离短、操作简便、命中率高等优点,主要用来歼灭和压制2500米距离内敌人的坦克、步战车等装甲车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火器与防御工事等。坦克炮根据身管内壁有无膛线(又称来复线)来划分,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两种。滑膛炮

坦克炮身管内壁没有膛线的火炮叫滑膛炮。现代第三代主战坦克大多采用滑膛炮,如:苏联T-72坦克、T-80、T-90,德国的“豹2”系列坦克和美国的M1A1、M1A2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日本的90式坦克等。

与线膛炮相比滑膛炮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广泛使用长径比大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于其膛内阻力小,因此可获得较高的初速,进而提高穿甲能力。在使用破甲弹射击时,由于弹丸不靠膛线稳定,因此消除了离心力对聚能射流的有害影响,破甲能力也可以相应地提高。二是由于滑膛炮内无膛线,加工工艺相对简单,并且在射击时不存在膛线烧蚀问题,其使用寿命较长,经济性也较好。三是滑膛炮弹无滑动弹带,减轻了弹重。四是适于炮射导弹、火箭增程弹等多种弹药。

但是,滑膛炮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主要是它只能发射尾翼稳定弹药,由于这种弹药靠尾翼稳定弹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射击距离较远时,其精度较低。线膛炮

坦克炮身管内壁有膛线(或称来复线)的炮叫线膛炮。第一代及第二代主战坦克基本上都是选用的线膛炮,但在第三代坦克中,选用线膛炮的坦克较少,主要是英国“挑战者”系列坦克、印度“阿琼”坦克等。线膛炮虽然存在寿命短、初速相对低等不足,但它却更加适合使用多用途的碎甲弹。当然,线膛炮也可发射穿甲弹及破甲弹,只不过其弹药本身需要具有滑动弹带而已。坦克炮弹的配备

现代主战坦克主要配备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等弹药,不同的弹药适用于攻击不同的目标。穿甲弹

穿甲弹又称动能弹,主要用于攻击对方的装甲目标,其穿甲效能主要取决于弹丸本身的质量、硬度、密度和速度。其弹芯材料从最初的高碳钢合金发展到钨合金乃至贫铀合金,其初速由最初的仅800多米/秒到提高目前的超过1800米/秒,其穿甲厚度由最初的几十毫米发展到目前的200~600毫米,已成为被世界公认为对付复合装甲的最有效的炮弹。破甲弹

破甲弹是利用“聚能效应”原理制成的弹药,主要由弹体、空心装药、金属药形罩和起爆装置组成,大多采用电发引信。

破甲弹的优点:一是其破甲威力与弹丸的速度及飞行的距离无关;二是在遇到具有很大倾斜角的装甲时也能有效地破甲。

其缺点:一是穿透装甲的孔径较小,对坦克的毁伤不如穿甲弹厉害;二是对复合装甲、反作用装甲、屏蔽装甲等特殊装甲,其威力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现代坦克炮的弹药中,破甲弹的配备率已经下降,如T-72坦克弹药基数为39发,但只配备5发破甲弹。碎甲弹

碎甲弹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英国研制成功的一种反坦克弹种。其结构特征为:较薄的弹体内包裹着较多的塑性炸药,短延期引信位于弹体的尾部,只能用线膛炮发射。

碎甲弹的优点:一是其构造简单,造价低廉,爆炸威力大,一般可对1.3~1.5倍口径的均质装甲起到良好的破碎作用;二是碎甲效能与弹速及弹着角关系不大,甚至当装甲倾角较大时,更有利于塑性炸药的堆积;三是碎甲弹装药量较多,爆破威力较大,可以替代榴弹以对付各种工事和集群人员,因此,配备碎甲弹的坦克一般不用再配备榴弹。

碎甲弹的缺点:一是对付屏蔽装甲、复合装甲的能力有限;二是碎甲弹的直射距离较其它弹种近,通常为800米左右。榴弹

榴弹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和冲击波来进行毁伤目标的弹种。坦克上通常装备的是杀伤爆破榴弹。它既有爆破作用,又有杀伤作用,用来摧毁野战阵地工事、杀伤敌方兵员和对付簿装甲目标。由于坦克滑膛炮不能发射靠旋转稳定的榴弹,所以配用长体式尾翼稳定破甲、杀伤两用弹。炮射导弹

所谓炮射导弹,就是在弹头装有末端制导系统,用普通火炮发射后,能自动捕获目标并准确命中目标的一种炮弹。它常被人们称为长“眼睛”的炮弹。

坦克上配备炮射导弹的思路主要是想在现有坦克火炮的基础上增加坦克火力的射程,但目前缺乏实战中使用的实例。美国曾在70年代装备过配用“橡树棍”反坦克导弹的M60A2主战坦克和M551轻型坦克。法国也曾研制过炮射导弹。但是,后来都放弃了这一做法。

前苏联60年代开始研制炮射导弹,迄今有AT-8、AT-10和AT-11三种坦克炮射导弹装备部队,是唯一大量使用炮射导弹的国家。另外,以色列在“梅卡瓦4型”坦克上也配备了LAHAT激光制导炮射导弹,用于打击3000米外的装甲目标。现代坦克的火控系统

坦克的火控系统是指安装在坦克内,能迅速地完成观察、搜索、瞄准、跟踪、测距、计算射击诸元、解算弹道修正量以及赋予坦克武器射向并完成射击等功能的一套装置。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国外坦克的火控系统一般只配备一具与火炮相连的光学瞄准镜和一个用来高速转动火炮射向的炮塔电动机。

战后,坦克的火控系统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坦克的火控系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改装当时装备的老式坦克而设计的,而另一类则是为新式坦克而设计的。前者基本上是本着经济性、兼用性和简易性原则而进行的,而后者,则主要以其先进性为主。总体而言,现代坦克的火控系统主要分为扰动式、非扰动式、指挥仪式及大闭环控制式四种。扰动式火控系统

在坦克使用扰动式火控系统时,炮手每完成一次射击动作,要先对目标进行两次瞄准,第一次瞄准是为了完成测距及装定表尺,再次瞄准则可赋予火炮最终的射向。由于通常称瞄准标记由“偏移”到“重新瞄准”的过程为“扰动”,因此,这种火控系统被称为扰动式火控系统。非扰动式火控系统

这种火控系统工作时,在赋予火炮正确的方向的同时,瞄准镜的传动装置会控制瞄准镜中的瞄准标记自动朝相反方向以相同速度移动同样的角度,所以瞄准线与目标之间相对运动等于零,从而使瞄准标记始终对准目标。这种瞄准控制方式炮手看不出扰动的过程,因此被称为非扰动式火控系统。指挥仪式火控系统

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又称为稳像式火控系统,它的出现是坦克火控系统的重要发展。与前两者相比,其主要优点是炮手在坦克行进间通过瞄准镜观察战场时,他所看见的目标和背景几乎是静止的,同时,炮手在射击时也只需要进行一次瞄准。因此,它基本解决了坦克在行进间的射击问题,进而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火力反应时间和射击精度。大闭环控制火控系统

大闭环控制火控系统的先进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能对射击效果实施自动校正的系统。它可以在前一发弹未命中的情况下进行实时测量,并把偏差的距离和角度自动传输给火控计算机进行后一发弹的修正量计算并重新赋予火炮射向,从而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第二次射击的命中率,这在用于对运动目标射击时,效果尤为明显。

现代坦克的隐身能力

如今,对付坦克的方法越来越多。因此,专家们除了加强坦克本身的防御外,还从“隐形”入手,使其战场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改进坦克的结构布局和大量使用复合材料,使雷达“测不到”。雷达探测目标主要是通过目标反射具有相关特征的雷达波实现的。科学家们在设计新型坦克时,尽可能使其布局合理,减少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如美国的M1A2坦克和我国的99式坦克等,就是通过采用扁平低矮的车身来减少正面被探测的有效面积。另外,科学家们设想在坦克表面涂覆隐形涂料,可以有效减少雷达反射面积。

其次,降低坦克红外辐射,使热成像仪“探不到”。现代坦克的发动机功率达一千多千瓦,运转时所散发的热量,和一个火炉差不多。另外,坦克射击时炮管散热、履带行走时摩擦发热等都使坦克与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从而被热成像仪探测到。因此,科学家们采取使用隔热发动机,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改进冷却系统和通风系统等方法,来减少坦克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如美国在研的“未来作战系统”,就计划综合采用以上措施。

第三,给坦克涂敷迷彩或挂伪装网,使微光夜视仪及其他光学器材“找不到”。微光夜视仪及其他光学器材搜寻目标主要是根据坦克与周围环境的色觉差别进行的,差别越小,越难发现。试验表明,坦克采用三色或四色迷彩后,用微光夜视仪及其他光学器材探测到的概率由75%下降到33%。如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人民军利用涂料、染料和其他材料改变坦克和背景的颜色图案,成功地保存了坦克装甲车辆。对此,北约的高级将领也不得不叹息“为摧毁隐藏在山林中的一辆坦克,至少需要出动6架飞机,而且还不一定成功”。

第四,降低坦克噪音,使声波传感器“听不到”。坦克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悬挂系统和履带,易被声波传感器探测到。因此,专家们通过设计先进的发动机以及采用先进工艺生产以降低坦克本身产生的噪音。如美国的F-117A战机,由于采用了全新设计的F-404发动机,据说在跑道距离其上百米处,它所发出的声音不高于蜜蜂所发出的嗡嗡声。

第五,施放新型烟幕,实现多种条件下的综合“隐形”。施放烟幕是传统隐蔽坦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现代条件下仍然适用,只是此烟幕非彼烟幕,技术上更先进。例如,美国已研制成功反红外遮蔽烟幕火箭,这种火箭经过发射到约120米的高空后发生爆炸,产生长300米高120米的红外烟墙,这种烟墙可有效遮蔽地面目标的可见光、雷达波和红外辐射。

现代坦克的防护手段

在现代战争中,单凭均质钢装防护已经不足以保持坦克的作战能力。为提高坦克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加强坦克的抗弹能力,即改善坦克的直接防护能力;另一方面是尽可能使坦克避免敌方炮火的攻击,即加强坦克的间接防护能力。

在直接防护方面,包括改善钢装甲的材质,采用复杂装甲;为对付破甲弹,采用屏蔽装甲;为防二次效应,将弹药、油料实行隔仓布置,并设自动灭火和防爆装置;为对付核武器、生动武器和化学武器袭击,坦克上几乎都装了三防系统等等。

在间接防护方面,包括降低车高,改善车形,利用遮障和烟幕进行隐蔽和伪装,构筑工事实行掩蔽,针对反坦克导弹的弱点进行规避运动,实施诸兵种协同作战,实行有效的扫雷和防雷,以及在坦克上安装主动防护装置等。钢装甲均质装甲的种类和材质

坦克车体和炮塔的钢装甲常用均质装甲。均质装甲是指钢的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等在装甲截面上基本一致的装甲。

均质装甲按硬度不同,分为高硬度装甲、中硬度装甲和低硬度装甲。硬度是表征钢抵抗硬的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的。所以,硬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装甲的抗弹九穿透能力。高硬度装甲主要用于抗枪弹的薄装甲;中、低硬度装甲主要用于抗炮弹的中、厚装甲。

均质装甲按其生产方法,可分为轧制装甲和铸造装甲。轧制装甲由于在轧制时,破坏了金属的一次晶粒和枝晶,得到具有高韧性的纤维结构,同时也减少了内部疏松,使金属的密度平均提高10~12%,从而提高了钢的机械强度,所以坦克车体多是用轧制装甲板焊接而成的。

铸造装甲是由装甲铸钢冶炼后直接浇注而成的,因而容易使不同部位获得合理的壁厚和理想的倾角。但是,由于铸造组织不够密实,如有柱状晶、偏析、缩孔、气孔等疵病,所以铸造装甲的性能一般略低于轧制装甲。因此,有些坦克(如M-1坦克)的炮塔,采用了轧制钢板的焊接结构,而有些坦克的炮塔、防盾、炮框等,则是铸钢件。

各国钢装甲的钢种不尽相同,这主要受本国矿产资源的限制。一般地说,厚装甲钢种有铬—镍—钼系列和铬—钼系列;薄装甲钢种有铬—猛—钼系列等。

为了提高装甲钢的性能,或者节约镍、铬等贵重与稀缺金属,可在钢中添加诸如硼、钛、钡、氮、铌、钴、稀土元素等微量合金元素。如前苏联T-62坦克的装甲钢中加入了稀土元素等微量合金元素,增加了锰含量,因而性能比T-55坦克装甲钢的有所提高。有些国家不惜付出高的代价,研制了屈服强度为126~148公斤/毫米的镍—铬—钼—钴系高合金装甲钢。

钢装甲既作为坦克的结构材料,又作为坦克的防护材料。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承受各种负荷,也应具有高的抗弹性能。

抗弹性能一般是指在一定射击参数下,装甲能抵御弹丸冲击而不破坏的能力。它包括顽强性(或可修复性)和寿命两方面。顽强性是指装甲受各种弹丸冲击后,装甲的破坏程度和可修复程度。装甲上弹坑周围的金属损伤越小,装甲的可修复性就越高。

当然,这对于保证坦克重返前线是十分有益的。寿命是指装甲经受多次打击而不破坏的能力。钢装甲的低温性能实质上是评定装甲钢强度和韧性的综合指标,对装甲防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用途,对钢装甲的硬度、强度、韧性和塑性的要求也不同。装甲的高硬度能使弹丸变形、破碎或反跳,减弱弹丸的穿甲能力。装甲的韧性特别是低温韧性,可使装甲在遭受大动能弹丸冲击时,不碎、不裂和不崩落。钢装甲的抗弹形式

反坦克武器配用的弹种主要是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

长杆式穿甲弹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弹种。它靠尾翼稳定的钢(或其他高密度合金)制杆状弹体来穿甲。

穿甲过程:弹丸撞击装甲后,局部形成高压力区,弹体在穿甲过程中不断破碎,并使装甲表面成坑。破碎的弹体碎块反挤在弹体周围,将装甲孔挤大。随着侵彻(即弹丸进入靶内而未完全穿透靶的过程)的深入,在装甲背面形成鼓包,装甲抗力减小,约至装甲厚度的一半时,穿孔出现拐弯现象。此时如果弹丸的动能已经耗尽,那么穿甲即告结束;如果弹丸尚有一定动能,那么鼓包继续增大,装甲抗力越来越小,直至出现冲塞。穿透后,大量的弹丸残体、碎块和装甲碎片飞入坦克内部,起杀伤破坏作用。

实心装药破甲弹是利用锥形装药的聚能效应,使炸药前部的金属罩形成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来破坏装甲的。

破甲过程:破甲弹碰击装甲后起爆,在强大的爆轰压力作用下金属药形罩沿法线方向产生高速塑性流动,并在装药轴线处汇合,一部分形成射流,另一部分形成杵体,并以不同速度向前运动。射流头部碰到装甲时,以很高的压力(可达几百万个大气压)和温度,使装甲呈准液体状态。

装甲在高压、高速和高温作用下被破坏,并与射流一起向四周飞溅,逐渐被侵彻。随着侵彻的进行,射流的速度和冲击波的强度都不断减小,破孔的直径也减小,最后形成漏斗状的破孔。剩余的金属射流穿过破孔和装甲碎片一起对车内造成杀伤破坏作用。

碎甲弹是用炸药起爆后产生的强大冲击波的形式作用于装甲,在装甲内部产生应力波使背面崩落碎片,这些具有相当动能的碎片对车内乘员和设备起杀伤破坏作用。

碎甲过程:当弹头命中装甲时,弹壳头部变形或破碎,弹体内的塑性炸药就像泥巴一样堆附在装甲上。同时,弹底引信起爆炸药,产生冲击波。冲击波通过装甲并引起一种压力波,致使装甲金属变形。冲击波碰到装甲背面反射回来,并在装甲内引起一种扩张波。当压力波与扩张波迭加时,产生一种拉伸应力,因而使装甲背面裂出碟形碎片并飞离。如果压力波足够大,还可以在装甲的新断裂面上继续崩落碎片。钢装甲的抗弹形式主要是对上述三类弹种破坏作用的抵御形式。其抵御的有效程度就是抗弹性能。复合装甲

复合装甲在坦克上的应用。目前坦克的均质装甲厚度,一般不超过250毫米。但是,弹头直径为100毫米的空心装药反坦克导弹,可穿透厚达550毫米的钢装甲。如果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性再加厚装甲,势必增加坦克的重量,影响坦克的机动性。而且,均质装甲厚度的增加,并不能使其抗穿甲弹,特别是抗核辐射的能力成比例地增加。

例如,20毫米的装甲板,能使透入车内的γ射线减弱30%,但是再每加厚20毫米,透射量只能平均减少20%、8%、7%……因此,人们为了加强对坦克的防护,研制了夹层和多层复合装甲。

现在坦克的正面防护用装甲已趋向装甲结构。复合的厚板用作坦克车体,薄板用作屏蔽和护板。坦克上采用的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主要有下述两种:

一种是金属与非金属的夹层结构。其外层和里层都是用普通的钢装甲,外层厚为80毫米,里层厚为20毫米;中间层是由玻璃钢(或陶瓷、或金属陶瓷、或碳纤维)制成的,厚为104毫米。

另一种是钢、陶瓷、铝的夹层结构。铝合金作为陶瓷的支撑和粘结材料,铝背后是可变厚度的陶瓷,即力学性能较好、价格比较便宜,适于大量生产的氧化铝,用螺栓固定在背板即钢装甲上。用在坦克正面防护的垂直厚度在200毫米以上。英国的“乔巴姆”装甲类似于这种结构。

上述两种复合装甲的抗弹性能,都比均质装甲的高得多。例如,后一种用于正面防护的复合装甲的抗破甲弹水平,相当500毫米左右的均质装甲。

瑞典IKV-91轻坦克的侧面是用双层中空装甲,即所谓“间隙装甲”。在豹1A1坦克的铸造炮塔体的周围间隔一定距离,加挂了附有橡胶衬里的屏蔽装甲。

屏蔽可使破甲弹提前引爆,间隙可使射流拉长并分散,因而使侵彻力降低。在豹Ⅱ坦克的炮塔上,采用了夹层装甲,即在两层薄装甲间填充聚乙烯,并添加锂和硼,从而使坦克的防护,特别是防破甲弹和原子辐射的能力大大加强。在“伊朗狮”坦克、T-72坦克和M-1坦克的车体侧面都装了裙板。T-72坦克的裙板每块都装有弹簧装置,可向外张开,与车体成65°角,形如鱼鳃。

裙板有由单块高度钢板组成的,也有夹心的,即两层高硬度钢板间夹一层碳纤维或类似的材料,用来对付破甲弹,保护履带上支段和托带轮。有的坦克内壁还覆盖一层约为20~30毫米厚的渗铅泡沫塑料,用来阻止电磁脉冲和中子辐射。

复合装甲的抗弹性能。并不是任何一种多层装甲结构,都比相同面密度的均质钢装甲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金属和非金属复合装甲的抗弹性取决于材质的选择、装甲结构的配置和利用大倾角,而且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材料是根据穿、破甲弹对靶板侵彻的机理和材料在动态下的性能来选择的,同时要顾及装甲重量、厚度和使用的重复性。面板宜用中硬度且具有良好径向延伸率的钢:中间夹层利用陶瓷和玻璃钢材料,以充分发挥其动态下的性能,满足弹性—塑性排列形式:背板应有一定韧性和适当的强度或是采用双硬度金属复合装甲(表面为高强度)。

装甲结构的配置,应采用薄面板一厚背板结构。这样,面板和非金属夹层可将杆式弹入射能量消耗或分散,使弹丸破坏和耗损,弹丸到达背板时,继续保持大角度运行,杆长细比下降,速度降低,侵彻转变为类似普通穿甲弹对厚板的低速侵彻。

对于破甲弹来说,由于通过面板开坑能量消耗,陶瓷破坏高速端射流质点,玻璃钢干扰后续射流的运行,当破甲射流抵达背板时已经大大耗损,冲击压力大为减小,从而可使背板强度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复合装甲能抗多种弹,甚至能抗大口径的反坦克导弹。一般金属与非金属装甲比均质装甲抗弹性能高1~2倍,特别是它具有均质装甲所没有防破甲弹和碎甲弹的良好作用。例如:用氧化铝、铝合金、高强度钢制成的复合装甲抗100毫米空心装药的能力,是同重量均质钢装甲的3倍,从而可以减轻坦克的重量,提高坦克的机动性。对核武器的防护

核武器的危害和坦克的防御能力。核武器(包括原子弹和氢弹,以及小型氢弹——中子弹)爆炸产生的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对物体和人都有破坏和杀伤作用。对光辐射的防护

核爆炸时,出现强烈耀眼的闪光,紧接着形成一个炽热而明亮的火球。从火球表面,向四周以光速(每秒30万公里)直线射出的强烈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称为光辐射。光辐射可将离爆炸中心投影点一定距离内的易燃物体引燃或熔化,可使暴露的人员遭受二度烧伤。

然而,光在传播过程中,可被不透明的物体遮挡,并且容易受某些物质(如含尘空气等)的吸收和散射而削弱。坦克装甲能够有效地遮挡光辐射。只要炮塔和坦克的门窗不被破坏,车内不因意外(如引燃车内的擦车布等)着火,车内的油料、弹药就不会燃烧、爆炸,车内乘员也不致被烧伤。对冲击波的防护

核爆炸产生的高温和高压的火球,猛烈地向外膨胀,挤压周围的空气,形成压缩空气层。这压缩空气层所通过区域的压力,自然超过正常的大气压。其所超过部分的压力,称为冲击波动压。高压空气层使其外层空气高速流动,并具有强大的冲击压力,这种冲击压力称为冲击波超压。

冲击波超压先使物体向冲击彼前进的方向偏斜,随后从四面八方挤压物体,使物体破坏,使人的内脏损伤。而冲击波动压,就像暴风一样,将人和物体向冲击波前进的方向推动和抛掷等。例如,可使无工事掩蔽的坦克发生位移,车外零件飞散,甚至车被倾翻、炮塔被掀掉等。

由于冲击波动压是沿地面水平方向传播的,所以凡能阻挡其传播或者利用低于地面地形地物的背向爆炸中心那面隐蔽,都可以避免或减轻冲击波动压的伤害。坦克的装甲能够阻挡冲击波动压,所以车内机件和乘员不致受到损伤。

人人可以经受0.25公斤/厘米以下的超压。在约为2.5公斤/厘米的超压区内,暴露的人的耳膜会被击穿而立即死亡。坦克的门窗紧闭,冲击波只能从坦克的孔洞缝隙进入车内,这就削弱了冲击波的作用,使车内的压力低于车外的压力,而且车内超压上升得慢,因而车内的乘员比地面暴露人员所受的冲击伤轻得多,车内机件的破坏程度也比车外的小得多。密封性良好的坦克能够使超压削弱90%左右。而且,坦克的密封性越好,其防御冲击波的能力也越好。对早期核辐射的防护

核爆炸时产生的γ射线和中子流,称为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能够贯穿人体组织。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00伦以上的照射,就会引起全身性的疾病。

但是,由于早期核辐射在穿透各种物质的过程中,不断地使物质的原子电离、激发,所以会消耗自己的能量。例如,100~13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可以阻挡90%的γ射线,阻挡20~36%的中子。若加装20毫米厚的特殊塑料层迭板,可使中子辐射强度衰减到1/1000。于是,可使车内的照射剂量比车外的小,对车内乘员的损伤就轻得多。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分布在火球和烟云中,随着风飘移,并在重力作用下棚落,使地面和物体表面受到沾染。这种沾染,称为放射性沾染。放射性沾染的γ射线和早期核辐射一样,可以穿透各种物体和人体,并杀伤人员。

放射性沾染的γ射线贯穿物体时,将被削弱。坦克停留或者通过放射性沾染区时,由于装甲和车内的机件对γ射线都有削弱作用,所以车内的剂量率(以伦/小时计)比车外的小得多。坦克的密封性越好,进入车内的放射性尘埃越少,车内的空气放射浓度也就越低。由于坦克对放射性沾染有较好的防御能力,所以车内的乘员一般只需带防尘口罩就能在放射性沾染区执行任务。对中子弹的防护

中子弹是以纯聚变反应放射出大量的高速中子,在局部地区形成密集的中子雨,起杀伤作用的。中子弹可以贯穿钢装甲。中子进入人体,并使人体组织的氢、碳、氮起某种核反应,致使细胞破坏。在足够剂量的情况下,人就会失去战斗力或者死亡。

坦克对中子弹的防御,类似于对早期核辐射的防御,这里不再重复。对生物武器的防护

装有细菌战剂(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肉毒杆菌毒素、黄热病毒、Q热立克次式体和球孢子菌等)的炸弹、炮弹、导弹弹头和其他施放容器,称为生物武器。细菌战剂的液体或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所形成的雾或烟,称为细菌战剂气溶胶。敌人可用飞机喷洒或用细菌弹爆炸形成这种气溶胶,可用火炮、导弹等投掷或发射细菌弹,可用飞机投放带细菌战剂的昆虫、动物和杂物等来杀伤人和牲畜。

但是,由于带菌的昆虫、动物不容易进入坦克车内,所以不会伤害车内的乘员。细菌气虽然能够随着空气进入车内,但是只要乘员事先及时关闭门窗,并使用空气过滤装置等,就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装有化学毒剂(如能伤害人神经系统的沙林和维埃克斯毒剂,使皮肤溃烂的芥子气和路易氏气,使人失去正常活动能力的毕兹毒剂,使人中毒、甚至窒息的光气等)的炮弹、炸弹、地雷和毒烟罐等,称为化学武器。

近年来出现的二元化学武器,装的不是化学毒剂,而是可以生成化学毒剂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相对无毒的化合物——前体。它们被分别装在相互隔离的密封室内,只在弹药发射过程中才相互混合生成致命的毒剂。

为了防御化学毒剂,有的坦克涂了低红外反射的脂族聚氨酯面漆和氧底漆。有一种无光泽脂族聚氨酯底漆,基本上不吸收毒剂,并且具有耐热和耐寒的特性。坦克装有防护性密封衬里和空气过滤装置;尤其能有效地阻止外界有毒空气进入车内,以避免伤害乘员。坦克的三防系统

坦克的三防系统一般包括关闭机构、密封装置、空气过滤装置、防毒衣具和增压空气调节装置等。关闭机构

关闭机构用来自动关闭瞄准镜孔和通风口等,以防止冲击波对乘员的伤害。密封装置

密封装置是指对车体和炮塔的门窗缝隙加装的橡胶密封件、防水胶垫密封装置,对旋转部位所采用的充气密封环密封。空气过滤装置

空气过滤装置一般是由粗滤清器、除尘器、活性炭滤毒罐和温度控制系统等组成的。由风扇吸进车内的空气,先经过粗滤清器滤去灰尘、砂子和粗大的微粒,再经除尘器去掉细小的微粒、细菌和放射性微粒,然后经滤毒罐除掉有害的化学毒剂,滤清的空气通过温度控制系统按乘员的要求加温或降温,最后经金属软管供乘员使用。防毒衣具

防毒衣具包括防护衣、防毒面具、防护手套和鞋套等。防护衣大多是用橡胶液浸渍的布制成的,一般只能防外部毒剂。穿上这种防护衣,人体排出的汗液不能随时散发,致使人的体温迅速上升,精疲力尽,甚至中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液冷衣。这种液冷衣的内层纵横着许多细小时管道,一种冷却用的水和酒精混合物借助坦克的动力进入这些管道,以传导的方式将人体内的热量带走。乘员贴身穿着这种液冷衣,外套防护衣,可在几小时内有效地执行任务。增压空气调节装置

此外,采用增压空气调节装置,可使车内形成超压。例如,利用离心式风扇不仅可以借助转子内惯性力的作用来过滤含尘的空气,而且可使驾驶室、战斗室具有0.004~0.005公斤/厘米的超压;从而可以防止没有过滤的空气进入,使乘员不受或少受伤害。隔仓和自动灭火装置

一些制式坦克的至炮塔顶高度已经超过2.80米,而且乘员、电子设备、部分弹药都布在战斗室的高弹着密度的区域。因而坦克在一次中弹后,由于燃料和弹药燃烧爆炸所引起的二次效应,仅在100毫秒内就可使乘员受到二度烧伤,并在240毫秒内以超压来杀伤乘员,甚至造成全车的毁坏。

为使坦克中弹后不容易引起火灾,着火后又能立即熄灭,就需要合理地改进坦克的总体布置,实行隔仓化,采用不易着火的燃料和高效率的自动灭火装置。隔仓

对乘员、油料和弹药实行隔仓布置是M-1坦克的主要特征。弹药一旦被击中爆炸,其能量可由活动甲板释放出来,车内的乘员可免受伤害。

T-72坦克的大部分弹药放在战斗部分下边装填机构两侧的弹架里,且弹丸和药筒分置。而乘员在弹药的上边,燃油箱置于架驶员座位两侧。这样,就减少了由于油箱中弹起火引起弹药爆炸的机会。“奇伏坦”坦克设有水套,作为弹药的附加防护装置。M60A3坦克液压系统使用了难燃油。这种油料的燃点高达218℃,与以往燃点为90℃的工作油液相比,耐火性能有所提高。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前置,并将油料、工具、枪弹等放在战斗室周围的装甲空腔内间隙,因而给乘员提供了附加防护,并可能将大部分弹药放在比较安全的车体后部。自动灭火装置

自动灭火装置可由几个双频谱传感器(战斗室布置3~7个,动力室布置2~4个)、一个电子控制盒、若干灭火瓶和阀门组成。

为了保证阳光、炮口火焰、车前灯、燃着的火柴以及红衬衣之类的非火灾性刺激因素,不会触发自动灭火装置,双频谱传感器有两个探测器:一个是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在电磁波谱的近红外区工作,工作频带为0.8~1.0微米;一个是热探测器,在电磁波谱的远红外区工作,工作频带为7~30微米。

探测器能够准确地探测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射流和因油箱或油管崩裂所逸出的碳氢化合物蒸汽起火或爆炸,并在2~3毫秒内发出信号,传给电子控制盒,由控制盒确定正在触发的传感器并给其快作用用一个强电流信号,使它打开,将灭火瓶里的灭火剂和干燥氮约以50巴的压力喷出。灭火剂与氢氧根起作用,从而能够终止引起碳氢化合物爆炸的反应链。

所用灭火剂可为浓度为6%~7%之间的氟里昂1301灭火剂(三氟溴甲烷)。这种灭火剂是一种惰性蒸汽,它能有效地熄灭易燃液体表面起火和几乎所有燃着的固态物质,而且它的毒性比二氧化碳低得多。

这种灭火装置也可由驾驶员用手操纵。

坦克灵敏的耳目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都是成群出动的,少则十几辆多则成百上千辆,像1973年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坦克大战,双方出动了1000多辆坦克在厮杀,还要同空中的飞机以及友军配合作战。人们想知道周身披挂着厚厚装甲,作战时门窗都关闭的坦克是怎样瞄准目标射击和同外界联系的,特别是坦克里面噪音很大,乘员之间又是如何交谈呢?

这里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于坦克有着特殊而机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们先来看看坦克的眼睛。现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进的潜望镜。它已经具有望远、夜视和测距几种本领了。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看到在坦克车体、炮塔上开有许多小窗孔,孔上装有潜望瞄准镜。这些众多的潜望镜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们既能用来观察、瞄准,还可以用来测距离。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远方的目标,甚至能透过云雾、雨、雪和烟尘进行观察、瞄准;有的像夜猫眼一样,在漆黑的夜晚,照样能捕捉目标。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坦克装备的“猫眼”夜视镜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看清楚11千米范围内的目标。还有一种微光夜视仪,能将夜间的星光、月光等环境微弱的光放大近6万倍,从而能发现4千米以外的车辆和1千米以外的人员。

在坦克的车长指挥塔上安装有供车长观察、瞄准用的观察潜望镜4~10个,指挥潜望镜1个,有的还装有光学测距观察瞄准镜,使车长在闭窗情况下,能360°环视战场,搜索目标和指挥战斗。

坦克在夜间观察景物的“眼睛”就是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

至于坦克的灵敏“耳朵”,那就是竖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细长鞭子的天线、装在车内的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天线是坦克与外界联系的触角,通过它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电台用来向上级或友邻通报情况,以及接受上级的指示,它有近百个固定频率,一般可在方圆20千米范围内进行通讯联系。车内乘员都配有专用通话器。它实际上就是一部电话,其受话的耳机安装在坦克帽上,而送话器则紧紧贴附在乘员的喉头部位,所以叫做喉头送话器。当车长要向各乘员通话时,他就将安装在胸前的开关扳到发话位置,而备乘员的收话器开关总是打开的。人在说话时不仅会引起空气一疏一密地振动,喉头也同时发出相应的振动。为了排除利用空气振动通话时杂音的干扰,坦克内的通话器就采用喉头振动来传送声音。这样,车长的声音通过安装在坦克帽上的耳机传到每个乘员,乘员之间也可用同样方式自由交谈。

现代战争要求陆海空各兵种协同作战,因而互相联络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联系畅通,现在坦克上都装有2部电台。

庞然大物的隐身服

很多人都知道“变色龙”这种动物。其实,它就是可以变色的四脚蛇。它依靠表皮下的多种色素块,能随时随地改变身体的颜色,将自己伪装成草丛树枝,以便捕食虫类。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就给坦克、飞机、大炮等涂上一层保护色,伪装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使它能和“变色龙”的表皮一样,以色彩迷惑敌人,达到隐真示假的目的。

那么,色彩为什么能起保护作用呢?这主要是利用人眼睛对色彩的错觉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就以单色保护迷彩来说,它能起到降低目标显著程度的作用。换句话说.这种保护色能使坦克等目标和周围环境的颜色融为一体,人的眼睛就难以识别出来。由于单色保护迷彩易于同单调的背景颜色相接近,所以常用于在草原、沙漠、雪地等上面作战的坦克。而最常用的单色保护迷彩是绿色,其中包括草绿、深绿、灰绿和橄榄绿等,这是因为坦克主要作战区是森林、草原、丛林和树木繁茂的山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都使用这种颜色。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坦克,也多采用与沙漠颜色类似的单色保护迷彩。

除单色保护迷彩外,现在还出现了一种多色保护迷彩。它是由两种以上颜色绘制成的形状大小不同的斑点迷彩,与我们常见的士兵穿的迷彩服相似。涂有这种保护迷彩的坦克,在各种不同的自然背景中,其颜色斑点既能与相处的背景相融合,又能歪曲坦克外形,掩盖其真实面目。因此,这种多色保护迷彩又称为“变形迷彩”。

坦克的新潮时装

在1982年爆发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别出心裁地给他们的

坦克

穿上了新潮时装。人们看到,那些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以色列的主战坦克,其炮塔周围和车体上披挂着许多长方形铁盒子,宛若中国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铠甲,显得格外神气。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由于有这种新时装的保护,被对方击毁的坦克仅数十辆,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击毁的坦克共达500多辆,其中还有被捧为“骄子”的苏联制造的T-72坦克10多辆。此后,坦克这种新时装便名声大震,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许多国家对它很感兴趣,不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且组织人员仿制,来装备自己的坦克。美国很快为它的一些海军陆战队的M60A1主战坦克穿上了这种新时装。而苏联的行动更为迅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7000辆T-72、T-80坦克披挂上了这种铁盒子。

坦克这身新潮时装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偏爱,它到底有什么诱人的魔力呢?

其实,它就是用薄钢板制成的普通扁平盒子,里面装有炸药。在盒子的四角或两端钻有螺孔,以便将它固定在坦克装甲上。

盒内装的是钝感炸药,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机枪子弹或炮弹破片击中它也不会起作用。但是,当它遇到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时,就会立即引起爆炸,将破甲弹或导弹弹头部产生的金属射流冲散、搅乱,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保护了坦克装甲不被击穿。因此,人们把它叫做爆炸式装甲或爆炸块装甲,也有称为反应装甲或反作用装甲等。

爆炸块装甲可说是坦克的新式护身法宝,它的重量轻,体积小,制造、安装和维护都很方便,而且价格也较低廉。一辆坦克挂装10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块装甲,重量只能增加1~2吨,对坦克的机动性能影响不大。这种爆炸块装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它在战场上被击中后,可及时更换,使坦克能继续进行战斗。

战场实际使用证明,爆炸块装甲能使破甲弹或反坦克导弹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而其防护效能相当于同样重量普通装甲的10倍。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正当爆炸块装甲称王称霸之时,它的克星——长鼻子导弹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战。

这长鼻子导弹是在“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在弹头顶端伸出一个长15厘米的“鼻子”。导弹发射后,它的长鼻子首先碰击装在坦克装甲表面上爆炸块装甲。由于长鼻子里装有少量炸药,当它撞击披挂在装甲上的铁盒子时,就将其引爆,从而使长鼻子后面的导弹弹头能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后来,有些破甲弹也仿照反坦克导弹装上了长鼻子,用来对付坦克的爆炸块装甲。

但是,爆炸块装甲也不示弱。为了对付长鼻子导弹,爆炸块装甲由1层增加到2层,有的甚至多达3层……

爆炸块装甲和长鼻子导弹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坦克装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坦克将会有更新颖的时装出现。坦克

坦克指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坦克”一词系英语“tank”的音译,原意是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容器。当这种战斗车辆首次参战前,为保密而取用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现代主战坦克能充分利用核突击和火力突击的效果,在行进间通过放射性沾染区和水障碍。现代坦克

如果你们第一次见到坦克,它的模样,它的气势,一定会使你惊叹不已。

坦克有一个可以向四周旋转的炮塔,从炮塔里面伸出一根长长的炮管。炮塔上还架着指向蓝天的高射机枪。不论是急速奔驰,还是原地不动地停着,它都能随时向不同的方向射击,其火力之强,威力之大,在地面武器中很难找到对手。

现在的坦克,钢壳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面的装甲厚达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还采用象夹心饼干似的多层复合装甲。这种装甲的里、外层是钢或其他金属,中间是陶瓷一类的非金属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几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变矮些,也是一种提高防护能力的有效办法。所以世界各国制造的坦克,个头一代比一代矮。现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只有1.9米。

在加强火力方面,现代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从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达到152毫米。这样,它的火力就越来越猛,威力也相应增大了。

这些大口径的坦克炮,能够发射各种高效能的穿甲弹和破甲弹,有的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所以坦克炮是用来打敌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装备了现代化的人控系统,包括电子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机、红外夜视仪、自动装弹机等等,能使坦克无论在云雾天或黑夜里,或行驶在陡坡沟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标进行射击,在几秒至十几秒钟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火力和准确性都大为提高。

现代坦克每小时能跑四五十千米,有时甚至达八九十千米。即使在土质松软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样驰骋自如,每小时跑三四十千米。

现代坦克的机动灵活性好,还表现在加速性能方面。即它从静止起动到加速为32千米/小时,只需要六七秒钟,这是相当灵巧和快速的。这样,当导弹或炮弹向它袭来时,它或是作蛇形运动,或是突然加速前进,从而使导弹或炮弹扑空,避免挨打。

当然,坦克自身也有弱点,其一是顶盖和车底的装甲薄,容易被击穿。其二是坦克的内脏虚弱,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击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甲装了不少炮弹、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还装有发动机。一旦中弹,就会引起燃烧和爆炸。其三是铁脚板——履带比较脆弱。如果履带被炸断了,坦克就会瘫痪在地,寸步难行,干等着挨打。

坦克虽然有这些不足之处,但和它的特长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从坦克在现代地面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和它发挥的突出作用来看,它无愧于“活动的钢铁碉堡”的称号。主战坦克主战坦克是在战场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具有现代先进技术特征的坦克。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又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设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目前世界上装备的主战坦克有美国的MIAZ、MI,俄国的T-80、T-72,德国的“豹”Ⅱ,英国的“挑战者”等坦克。其共同特点是:坦克炮口径大、射程远、射速高、威力大;采用复合装甲、反作用装甲或其他特种装甲,防护能力比其他任何坦克都强;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完善的夜视夜瞄设备,可全天候作战;可在核、化学、生物战争条件下使用;发动机功率大,机动能力强,行驶速度快等。主要性能是:越野时速30~35公里,最大行程300~650公里,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潜水深4~5.5米。

水陆两用坦克

简称“水陆坦克”,是可在水上和陆上行驶的两栖坦克。主要用于在水网稻田地带、强渡江河和登陆作战。一般体积较大,车体密闭后可浮在水面。乘员2~4人,战斗全重从几吨到十几吨不等,有的达30吨。装甲较薄,通常由高强度合金钢或铝合金制成,可防枪弹和炮弹破片。坦克上装有水上推进装置,利用它可使坦克在水上前进、后退和转向。水上推进装置通常有履带式、螺旋桨式和喷水式。履带划水最大时速3~7公里,螺旋桨式和喷水式推进时,最大时速7~13公里。

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是装有扫雷器的坦克。主要用于在地雷场中为坦克开辟通路。扫雷坦克通常在坦克战斗队形内边扫雷边战斗。扫雷坦克上安装的扫雷器有机械扫雷器和爆破扫雷器两类。机械扫雷器又分为滚压式、挖掘式和打击式3种。液压式扫雷器利用钢质辊轮的重量压爆地雷;挖掘式扫雷器利用带齿的犁刀将地雷挖出并排到车辙以外;打击式扫雷器利用运动机件拍打地面使地雷爆炸。爆破扫雷器利用爆炸装药的爆轰波诱爆或炸毁地雷。现代一些国家在坦克上安装了挖掘与滚压相结合、爆破与挖掘相结合的混合扫雷器。由于磁感应地雷引信的出现,一些国家已开始研制磁感应扫雷器。

喷火坦克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越南军队曾经用单兵便携式火焰喷射器成功地伏击过美国装甲运兵车,然而他们凭着老经验去袭击另一支美军时,却遇到了口吐烈焰的“火神”,吃了败仗。

在一次战斗中,携带有单兵喷火器的越军士兵在一条公路上拦击和堵截向顺化郊区挺进的美军。

这时,空中飞来了几架美军直升机,转了几圈就飞走了。不一会儿,神气活现的美军坦克车开来了,后面还跟着个头较大的装甲运兵车。距离越来越近,500米、400米,双方的火炮、机枪和步枪都相继开火了,越军的喷火兵也在机枪的掩护下开始出来了。三名喷火手以倒三角形前进,前面两人各背一具喷火器,后面一名士兵背着冲锋枪。按照事先商定的计划,两名喷火兵在距敌装甲运兵车40~50米时进行交叉喷火,而冲锋枪手除了负责替换负伤的喷火手外,还要对可能从装甲运兵车出来的步兵进行射击。

就在越军喷火兵进入预定地点时,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已行进至200米的距离。这时,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忽然停止射击,行驶的速度也慢下来。越军的两名喷火兵心中暗喜,认为这正是出击的好机会,于是就快速匍匐前进,向敌装甲运兵车接近。然而,就在他们解脱喷火器的保险,准备再接近一些进行卧姿喷火的时候,突然间轰隆、轰隆一声巨响,只见从敌坦克和装甲车上先后窜出一条火龙,灼热的火柱立刻喷向远方,3名越军士兵瞬间全被烈焰吞噬。在坦克和装甲车前200米以内,成了一片火海,浓烟遮天蔽日……

美军在这次战斗中出动的喷火坦克,叫做M67喷火坦克。它是由美国M48坦克改制而成的,即将大炮拆去,换上重型喷火器,并将喷火器用的燃料瓶和压力瓶等装在坦克内。坦克上面伸出的像炮管的就是喷火管,它喷出的火龙可以长达180米,把坦克前面变成一片火海,能将大炮、车辆等在瞬间烧毁,破坏非常大。由于它的燃料瓶装的油料很多,达1400升,所以喷火坦克可连续喷射1分钟。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作战时,可根据需要将坦克的大炮和喷火器互相更换,一般仅需6~8小时即可完成。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是一种重量在40吨以上的超大型作战坦克。远远望去很像一座会移动的“钢铁堡垒”,任凭轻型火炮的轰击,它照样横冲直撞。战斗时,它既要用猛烈的炮火掩护中小型坦克进攻,又要完成摧毁敌方坦克、自行火炮和各种障碍物及防御工事等任务。

与其他坦克相比,它不仅身体特别肥大,而且炮管也最长,身上披的装甲外衣也最厚,甚至连裹在履带内的轮子数量也最多。正因为如此,它行动起来也就相当困难,缺乏灵活性。

以前,法国人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曾制造了一种速度低、防护能力很强的重型坦克。它的重量达到74吨,而最大速度只有13千米/时。这种重型坦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尽了风头。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主战坦克发展很快,许多性能都远远超过了它,所以,现只有极少数国家配备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即“K·伏罗希洛夫”坦克,由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女婿,设计师科琴领导研制。以1937年制造的SMK双炮塔样车为基础,在1939年制造出KV双炮塔重型坦克,原本使用弹簧悬挂但后来改为扭杆悬挂,在1939年入侵芬兰时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

1940年KV-1坦克投产,它只有一个炮塔,部分车辆加装了螺栓固定的附加装甲。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至1943年底KV型都是苏联重型坦克编队的中坚。在发展到KV-9后,出现了全新的KV-85,它是T-34/85和JS系列的概念车。

KV系列虽然装甲厚实但机动性和火炮威力都不理想。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1940年2月,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

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工厂合并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人们称为坦克城。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坦克城一共生产了13500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

以KV-1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很出名。KV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要装备,该坦克曾参加对芬兰和德国的作战。

1940年,苏军一个装备KV-1坦克的坦克排参加了突破芬兰主要阵地的战斗,在战斗中,没有一辆KV-1坦克被击穿。苏德战争初期,在苏军和德军的交战中,KV系列重型坦克对阻止德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系列坦克机动性较差,火炮威力也显得不足,在二战后期终于被IS系列重型坦克所取代。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

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

1943年,出现了装备85毫米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系列。

KV-85由于性能达不到要求,所以在生产130辆之后转产斯大林-2。KV-2200毫米榴弹炮,其硕大失衡的炮塔使其有“流动厕所”的“美称”。

KV-2重型坦克

概述

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毫米的榴弹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

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毫米的mod1909/1930型榴弹炮,最终让现代的152毫米M-101938/1940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

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在这之前,KV-1被称为“装备小炮塔的坦克”,而KV-2被称为“装备大炮塔的坦克”。

1940年2月10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1940年,两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这两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

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

生产过程中,坦克的炮塔被做过细微的改进并加装了DT机枪。缩短的M-10榴弹炮可以发射52公斤的高爆弹。海军的1915/28型半-穿甲弹KV-2也可以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苏军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

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六名乘员:坦克指挥员,火炮指挥员,第二火炮指挥员,炮手,驾驶员,无线电手。除了152毫米榴弹炮,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

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毫米Gun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工厂测试,之后又被送去进行ANIOP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火炮的弹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

19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毫米Gun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

不过,KV-2坦克为了保留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和刀枪不入的装甲,也的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由于车体一致,KV-2坦克继承了KV-1坦克在齿轮,传动系统及乘员舱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加上其重量的剧增,而传动装置则仍然采用未经改进的373千瓦V-12柴油机,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KV-2坦克在作战时机动性的严重缺陷。

KV-2和KV-1一样在转动和底盘上有严重的缺陷。此外,大多数的KV-2坦克所携带的炮弹数量都不正常。尽管如此,KV-2坦克的出现还是给德军坦克手造成了可怕的心理恐惧。

当时除了88毫米高射炮,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能成功摧毁这种巨兽。下面有一段1941年6月25日德军第六装甲师第十一装甲团关于遭遇KV-2坦克的战斗日记:“早晨,第十一装甲团第二营沿着进军道路的右侧前进。整整一天,所有的部队都遭到俄军第二装甲师的进攻。不幸的是,俄国人的52吨重型坦克似乎对距离1米的射击毫无反应。

1.5米处射中它的炮弹不是无效便是被弹回,劳斯集群的先头部队已经被阻挡,其间,一辆俄军的重型坦克隔断了和劳斯集群之间的联络,为了和劳斯集群联系上,到了晚上,指挥官召来了88毫米高射炮对付这辆坦克,和105毫米火炮直瞄射击一样88毫米炮对它也无效。

突击队携带炸药试图去炸毁它的行动也失败了,因为它密集的机枪火力使我们不可能靠近这辆坦克。”

大多数的KV-2坦克都是因为故障而损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师损失了33辆坦克中的22辆KV-2坦克,只有五辆是被敌人击毁的,其他17辆都是因为故障或者燃料耗尽而被抛弃。

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产被取消,苏联一共制造了334辆KV-2坦克。技术研发

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苏联重型坦克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处。主要还是西班牙内战的教训促使了苏联重型坦克的快速发展。在内战重苏联向国际纵队一方累计提供了331辆轻型坦克。

这些坦克以T-26为主,还有少量的BT-5。T-26是是按照英国的“维克斯”六吨坦克仿制的,采用了苏联设计的炮塔和45毫米火炮等武器,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BT-5是采用美国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快速坦克,主要用于侦察。它们尽管比起对手佛朗哥军队装备使用的意大利CV35,德国的I号坦克以及法国雷诺FT型坦克有很多优势,可是在面对野战炮,战防炮,甚至反坦克枪时,这些轻型坦克的装甲还是很容易被击穿。

T-26坦克首次在西班牙作战时,就有三辆被战防炮和步兵武器摧毁。在另一次战斗中,国际纵队一个装备40辆坦克的部队在炮火下遭受惨重损失。曾经有一门藏在教堂里的37毫米战防炮击毁了12辆以上的T-26坦克!国际纵队的坦克30%至40%的战损时战防炮造成的。

因此一位苏联的炮兵专家感慨:对战防炮阵地发起进攻的坦克的命运,不会比在开阔地向机枪阵地发起冲击的步兵好多少。

经过西班牙内战苏联认识到轻型坦克难以胜任战场上的主攻任务,只有重型坦克才可以担起这个重任。

所以苏联已经研制的T-32,T-35重型坦克开始受到重视,研制新型重型坦克也被提上日程。

20世纪30年代末期,各种各样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和德军Ⅲ、Ⅳ型坦克的运用,使苏联认识到T-35重型坦克已经落伍,因此,决定加紧研制新一代的重型坦克。

1938年,基洛夫工厂科京设计组提供了在SMK坦克基础上改进的单炮塔重型坦克,该坦克取名为KB,是当时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K·伏罗希洛夫名字的字头缩写。本文采用的是各国常用的英文缩写KV。

1939年12月19日,KV样车被批准为苏军的制式装备,定型时命名为KV-1重型坦克。

1940年2月,KV-1重型坦克开始批量生产,后来按年度区分为1939、1940、1941、1942年各型。到1942年前,共生产KV-1各型4247辆。

KV-1重型坦克的不足之处是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显得不够,因此,1940年苏联决定紧急研制KV-2重型坦克,该坦克的车体采用KV样车的设计,安装了大型炮塔,采用大口径榴弹炮,实际上是一种自行火炮。

1940年2月,3辆KV-2坦克投入苏芬战争进行了试验。该车经改进后研制出KV-2/1940年型和KV-2/1941年型重型坦克。

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1938年前后,苏联的两种试验车型SMK和T-100重型坦克开始试生产而且装备红军部队。这两种都是多炮塔重型坦克。

其中著名苏联坦克设计师科京主持设计的SMK“基洛夫”重型坦克主炮塔上装一门76.2毫米主炮,前下的副炮塔内装装一门45毫米炮,乘员七人,战斗全重55吨。T-100重型坦克也采用类似的主副炮塔的武器布局,乘员六人,战斗全重58吨,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

20世纪30年代末期,战争的风云笼罩欧洲。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对反坦克兵器的研究。1938年的德国研制出了PAK38式50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该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防炮之一。

在5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当时世界上所有现役坦克的装甲。同时纳粹德国还在继续研制更大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而当时苏联的SMK和T-100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20至60毫米,难以满足战场上的防护需要。

同时科京也意识到55吨已经是多炮塔坦克的设计上限了,无法再通过加厚装甲来提高防护了。这样只有单炮塔的布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装甲和机动性。

1938年10月根据科京的建议,开始以SMK重型坦克为基础的新型单炮塔重型坦克的研制。1938年11月,军方批准试制这种新型单炮塔重型坦克。

1938年2月27日,苏联国防部第45号令正式决定启动该工程,并以克里木.伏罗希洛夫元帅(KV)的名字命名这种新式坦克。1939年9月1日,KV坦克的样车制造完成,单炮塔上装一门76.2毫米火炮和一门45毫米火炮以及一定7.62毫米DP机枪。

这种新式坦克继承了SMK坦克单的车体外形,内部结构,悬挂系统,传动机构等。

1939年9月5日,KV坦克被运往莫斯科进行展示。一个月以后KV样车返回列宁格勒,就在准备进一步测试时,苏芬战争爆发了。KV重型坦克和SMK,T-100重型坦克一起编入红军第20重型坦克旅第91坦克营派往前线。战绩

在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二天,KV坦克即在立陶宛境内和德军坦克发生激战。当时驻守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司令F.I.库兹涅佐夫上将手里有两个兵力不足的机械化军:库尔金少将的第三机械化军拥有KV1、KV2坦克共52辆,而谢斯特巴洛夫少将的第12机械化军没有重型坦克。因此第三机械化军被分为若干个战斗集群,有KV重型坦克的第二坦克师跟随第12机械化军前往多比萨河方向阻击正沿干道奇尔基特-夏维利亚大街前进的德军,而第五坦克师则急行军赶赴亚里多斯市郊。

E.N.索利亚良钦少将的第二坦克师在夏维利亚大街和正在猛冲的德国第四装甲集群属下第六装甲师正面撞击,苏军的80辆BT快速坦克在20辆KV坦克和T34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德军主力为35吨轻型坦克和四号坦克。

当时第六装甲师上司第41装甲军军长莱因哈特将军事后回忆道:“这次迎击战中,我军的坦克中有1/3是四号坦克,我们的坦克像开上街道的怪物(KV坦克)进行三方向射击,根本没有用,我们的坦克象骨牌一样被打倒!”

德军开始调用炮兵轰击,但是KV坦克仍步步紧逼,一门德军150毫米榴弹炮在100米距离击中一辆KV坦克,它马上停下了,但是正当德军庆祝胜利时,KV坦克再次启动,并且在目瞪口呆的德国炮兵面前压扁了榴弹炮,继续前进。

德军35吨坦克的37毫米炮等同于儿戏,而德军一直信赖的四号坦克的24倍口径75毫米火炮也对KV坦克不起作用,从这仗之后,37毫米炮在德军中得到了“敲门砖”的谐称,而四号坦克的短身管火炮被骂成“舒岑梅尔”。

一次街道战斗中,苏联第二坦克师共摧毁40辆德军坦克,压毁、击毁德军37毫米和105毫米以上火炮共40门,还有一个情况令人惊讶:第二坦克师的一些KV坦克事实上没有炮弹,开出来就是专门压火炮的!

为了和在拉斯叶尼亚北部的第12机械化军会合,第二坦克师在正午之前脱离战场,当时该师已经用完了几乎所有弹药、燃料,很多旧坦克开始出故障,为了分配备用燃料弹药和进行维修,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了防止德第六装甲师的追赶,他们开始向多比萨河上游行军。

第六装甲师遂占领拉斯叶尼亚,并且在多比萨河构筑了两个以上的桥头堡。

为了打破这些桥头堡,第二坦克师准备进行反击,为了切断拉斯叶尼亚市内德军和河边德军的联系,师长索利亚良钦少将调拨一辆带足弹药的KV2坦克和一些步兵前往阻截。

德军的一个装甲营位于留得维莱北部的桥头堡,而另一个则在遥远的多比萨河下游,都装备35吨轻型坦克。

在6月23日下午,北部桥头堡的装甲营自作主张地认为苏军会发起背后袭击,因此调拨了第41坦克歼击营的一部分反坦克炮和第76炮兵营的105毫米榴弹炮防守自己的南侧。这时KV2插了进来,将这个营孤立在桥头堡一侧。

6月24日清晨,德军的救援纵队从拉斯叶尼亚市出发企图和桥头堡联系,KV2坦克首先击毁了12辆德军卡车,它挡住了通往两个桥头堡的道路,同时第二坦克师主力正在和北部桥头堡的德军发生血战,在得到KV2坦克第一次阻击胜利的报告后,第二坦克师士气大涨,攻势进一步加强。

德国第六装甲师立即呼叫友邻王牌部队,第一装甲师对阻挡道路的KV2坦克进行侧面袭击。

24日下午,第一装甲师派出六门崭新的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和精选炮手班组向KV2隐蔽前进,在550米距离架设阵地开炮猛轰,德军共射击七发,命中率100%,损害为零。KV2随后将这六门火炮全部摧毁。

德军决定使用更大的火炮,位于拉斯叶尼亚近郊的第298高射炮营的一门88毫米炮经过精心伪装后,由牵引车托曳接近KV2,为了隐藏自己,德国人躲在卡车残骸后面慢慢前进,但是KV2的乘员凭借直觉将炮塔一直跟随他们活动。

在接近到900米时,德军炮兵开始布设阵地,此时KV2连续两炮接连摧毁了德军火炮和牵引车。一些德军冲上来试图拖回伤兵,KV2的机枪顺便将他们也一并包销。

24日夜间,德军出动工兵:第57装甲工兵营的一个特遣队趁着夜幕匍匐前进,用双倍于通常用量的炸药对KV2车体进行爆破。KV2没有被摧毁,反而机枪猛烈扫射,德军无法抬头只得爬了回去,只有一个工兵前往确认爆炸效果,发现炸药虽然炸断了履带,但是对装甲丝毫没起作用,他在离开前用小型炸药包对KV2的152毫米火炮进行爆破,但同样收效甚微。

有必要提一下苏军主力最后的奋战:在德第六装甲师被一辆KV2弄得团团转的同时,扭回头赶来从东侧增援的德第一装甲师和苏第12机械化军、第二坦克师发生了大规模坦克会战。

第一装甲师作为德国陆军的精英,装备的全都是较好的3号、4号坦克,但是同样无法撼动KV坦克的装甲。

该师第一装甲团的一名士兵如此描述道:“6月24日,在通往列宁格勒的大路上遭遇了可怕的KV1和KV2坦克,我们连从800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50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直到30米距离上,我们才能用Pzgr40钨芯穿甲弹从后面打破其中一些!”

但由于苏军大多为老旧的BT坦克和T26坦克,加上第六装甲师也在高地配置火炮和35吨坦克进行夹击,苏军最终在6月24日傍晚战败。

德军调查后记录当地共有29辆KV1和KV2坦克被摧毁,但大多是陷进软湿地区等技术原因,其中一辆被击中70炮以上,无一贯穿!而德军第113装甲掷弹团第37坦克歼击营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全部被压毁。

由于北侧的苏军已经失败,德第六装甲师派出一个35吨坦克排在6月25日从桥头堡出击,开到了那辆孤独的KV2驻守的十字路口,并隐藏在灌木丛中。

此时在十字路口另一侧,德军从拉斯叶尼亚市再次运来一门88毫米高炮,为了分散苏联坦克兵的注意力,35吨坦克排在后面不断地向它射击,正面的88毫米炮趁机进入位置并连续六炮命中KV2坦克。

坦克并没有燃烧,而35吨上的德国坦克兵纷纷跳下来确认战果,令他们大惊失色的是:六枚88毫米炮弹只有二枚击穿了KV2的装甲,另外确认到七个很浅的凹坑,这是50毫米炮弹留下的,而37毫米炮弹连一个坑都没有留下。

正当德军检查完毕登上KV2时,坦克炮塔开始旋转!结果德国兵不得不跟着炮塔一起跑,以免被机枪射中。最后,德军工兵撬开了KV2炮塔舱盖,投入几个手榴弹杀死了乘员。

虎式重型坦克

简介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六型装甲战车。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虎II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乘员教范,虎式坦克乘员手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纪念品。发展历史

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开发过程几经周折。到1941年亨舍尔和其它三家竞争对手分别提交上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毫米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苏联T-34型坦克的诞生宣告了这些设计的过时。

据亨舍尔一位设计师埃尔温·阿德勒讲:“军事专家深为震惊,他们发现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竟无一款坦克能与T-34匹敌。”于是,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一款88毫米火炮。

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性相对降低了。

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丝毫没有借鉴T-34坦克的设计经验:斜坡式装甲在防穿透方面的优势。但采用厚重、制造质量优良的直面装甲,实战中表现亦是毫不逊色。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亨舍尔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和VK3601的设计,而戴姆勒·奔驰的是基于早期VK3001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

最初,保时捷为戴姆勒·奔驰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采用。1941年中期,亨舍尔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毫米KwK36L/56炮,安装保时捷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毫米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因为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

1941年末,亨舍尔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亨舍尔和戴姆勒·奔驰的样车都运抵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到达车站,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

保时捷和亨舍尔提交了样车,在面见希特勒之前于拉斯滕堡作了比较测试。最终采取了折衷方案,亨舍尔的基本架构被采用,而换装保时捷的炮塔。

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在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戴姆勒·奔驰的样车被淘汰,而亨舍尔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亨舍尔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Ⅰ”,并且开始批量生产。虎式坦克正式定名为六型装甲战车,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但是军方也同时订购了90辆保时捷设计的车体,加装固定战斗室改装为坦克歼击车使用,即人们常说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库尔斯克会战后,残存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进行了细节改装并加装了前机枪,于1944年2月27日被正式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其中654重驱逐坦克大队还得到了一辆改装过的象式坦克歼击车,此车把固定战斗室改为了虎式坦克的活动炮塔,等于又重新拼出了一辆保时捷虎,估计这也是唯一的一辆实战用的保时捷虎。

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实战,其实最初的产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动,都直接在生产环节上完成。最为显著的改动是后期型号降低了炮塔,并为乘员提供更为安全、较易于逃生的驾驶舱。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气净化/调节系统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每月104辆。增长的顶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辆。

一般而言,它用了两次生产期生产虎I和同期的德国坦克一样。当虎II开始在1944年1月生产时,虎I逐步淘汰。“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是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诺曼底登陆战中,一个上尉驾驶虎式坦克把一个纵队的英国坦克给干掉了。虽然虎式为纳粹德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它最终还是被“虎II”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19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被装备到一些独立的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营一连。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营的“虎I”式坦克参战。

1945年四五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墙上画它,会把二战的盟军老兵给吓跑,足以见它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设计特色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

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适度牺牲机动性。

但事实上,虎I的机动性只是没有提高,而和之前的III号、IV号相同,也就是仍然拥有德国中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比不上M4和T-34,却是全世界机动性最好的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

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虎I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有135毫米厚,相较之下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7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装甲。

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因为其135毫米炮盾和102毫米炮塔正面是重叠的,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

同时,虎I坦克的车顶也拥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的装甲,比当时任何其它国家的重型坦克顶部都厚,和大多数中型坦克的侧面差不多,能够抵挡远距离落下的大口径炮弹。

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焊缝质量很高。

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

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虎I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650匹马力,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P4523公升700匹马力。

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度,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悬吊系统使用了16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

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这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

苏联于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虎式是可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履带725毫米宽。铁轨运输有限尺寸大小时,于外侧负重轮必须被卸下,并且需更换较狭窄的520毫米履带,即使优良的坦克乘员也须20分钟更换。

内部布局是德国坦克特点。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板区绕着炮塔底板围拢了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帮助装弹手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

二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炮的左边,车长在他之后,装弹手有一个折迭的位子在炮塔内,而从炮塔底板到车顶有157公分高。

虎式坦克采用88毫米口径电动击发KwK36L/56,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地板。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88毫米36L/56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II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

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9b瞄准器,准确度惊人,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r.39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和HI.Gr.39型高爆弹。

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飞行,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18英吋的目标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于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

其它新特点是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坦克的极端重量并且意味需要新的操控系统,替代用于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煞车设计,衍生型的英国布朗单齿轮系统被使用了。

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意味着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藉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坦克配有八段速度齿轮箱,因而有16种斜齿轮运作。

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动性能仍有待改进。

当虎式坦克拖曳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和有时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都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拖动一辆。

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经常都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的。

虽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当中重武装和重装甲的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但设计过于保守且有一些严重缺点。

平的钢板面明显的没有参考到T-34的倾斜钢板的设计,要求结实增强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护。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于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使用。

虎I坦克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非常高的生产成本。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四万辆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8000辆苏联T-34系列坦克,与1355辆的虎I坦克和500辆的虎II坦克比较。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都是昂贵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和Ⅲ号突击炮的四倍。作战评价

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I”装备的88毫米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

19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虎式坦克在3900米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式坦克的重量限制了能通过的桥梁,另一个缺点在于以液压操作的炮塔机件转动的十分缓慢,炮塔可以人工转动,除了在对角度的微调外,极少在战场上做如此的动作。

虎式坦克能够在1600米内有效摧毁绝大多数对手,比如T-34、M4谢尔曼式坦克或是丘吉尔坦克。

然而,采用76.2毫米F-34坦克炮的T-34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