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探索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9:45:0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庆伟,陶海飞,杜晓燕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域金融探索与实践

区域金融探索与实践试读: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保障资金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分散经济社会风险等功能,对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当前正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大转型的加速现代化时期,发展金融服务业是宁波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可以为宁波下一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指出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打造“双中心”——有全国影响的“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以此为核心建设浙江特色“金融强省”。为了实现“金融强省”的目标,浙江未来将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的浙江金融发展空间布局。这些重要论述都为宁波的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5月,宁波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宁波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宁波金融业将坚持“开放、合作、集聚、创新”的发展思路,围绕共同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题,积极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服务和支持,主动承接上海辐射,积极营造金融业发展良好环境,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高效开放、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化,初步建成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使金融业成为宁波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这一思路,当前加快宁波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产业、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四大体系和营造一个优质发展环境。

正是在上述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的指引下,“宁波市金融保险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明确提出要以“支持区域金融发展与专业建设为目标进行学科建设”,力争成为宁波区域金融保险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心,成为产学研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

的支撑。目前宁波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并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同时研究也表明宁波区域金融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新阶段中,宁波金融业既面临区域服务业发展加快、民间金融发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机遇,又面临金融规划不科学,金融结构发展不平衡,金融人才要素相对匮乏等挑战。

本书的研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论题紧密联系地方发展实际,保证相关结论和建议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第二,论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第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并重的研究思路,保证相关研究的内在一致性和严谨性。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篇宁波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现状研究[1]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宁波经济增速快速反弹,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外贸进出口探底回升,区域经济恢复增长势头逐步明朗。全年宁波金融业较快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证、保各行业投融资功能有效发挥,机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稳健性总体提高。多层次的支付清算体系高效运行、征信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反洗钱体系逐步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金融体系总体保持稳定状态,但受区域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加大、金融业竞争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影响,金融稳定水平较上年略有下降。

一、区域经济运行现状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内外经济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面对严峻的形势,宁波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并落实多项政策措施,快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区域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但经济走出低谷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结构不均衡是影响区域金融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经济运行基本概况

1.经济增速明显反弹

2009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为739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833美元),逐季增长呈“V”字反转(见图1),增速下降和上升的幅度都比全国明显。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4:53.3:42.3,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服务业推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表现最为突出,两行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14.3%和12.4%。

2.增长结构变化显著

在三大需求结构中,投资与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回升缓慢(见图2)。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成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4亿元,同比增长15.9%;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08.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4%,但呈逐季回升趋势,其中出口386.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6.6%,回升速度较慢,颓势未彻底改变,进口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4.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7.0%,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减少13.1%,降幅均有所扩大。图1 2003—2009年各季度宁波与全国GDP增幅变化图2 2000—2009年宁波投资、消费及外贸增速逐年变化情况

3.经济效益快速提高

2009年,宁波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2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2.8亿元,增长10.9%,一般预算支出506.1亿元,同比增长15.1%;企业效益恢复提高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46.48亿元、利润452.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2%、98.9%;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分别同比增长9.2%和1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4.价格指数同比回落

2009年,宁波市CPI、PPI均较上年有所回落:其中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4%,下跌0.6个百分点,但逐季回升势头明显,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2.3%,是推动CPI回升的主力;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88.99%,比上年末下降11.0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04%,下降5.9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高于购进价格指数5.05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企业经营环境有所好转。(二)区域经济运行需关注的问题

1.外向型经济恢复发展较慢,出口风险加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宁波市多数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收汇风险加大。全年出口形势各月起伏明显,恢复增长的过程曲折,尤其是附加值较高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进口方面,由于铁矿砂、化工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下跌,刺激了进口需求,恢复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出口,导致进出口顺差大幅收窄,2009年全市进出口顺差164.9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图3 宁波进出口及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变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2009年,欧盟、美国等宁波产品主要出口地频繁采取贸易壁垒措施,通过征收反倾销关税、提高产品检测要求等方式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一些国外进口商在利益驱动下放弃长期合作的信用,采取拒收到港货物、延期付汇、恶意压价等形式减少进口付汇,危害了我国出口商利益。而希腊、迪拜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下半年先后爆发债务危机,国际组织对欧洲经济的复苏预期表示悲观等,表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远未结束,外贸形势仍不容乐观。

2.房地产行业超预期发展,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009年,受各项住房消费优惠政策的影响,宁波市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商品房交易量价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公布的数据,2009年宁波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7.5%,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同比涨幅呈逐月增长态势(见图4)。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累计上涨11.7%,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与南京并列第八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市6区二手房成交总面积358.8万平方米,是上年的3.33倍,12月末成交均价达8399元/m2,同比上升39.1%(见图5)。图4 2009年宁波市房屋销售价格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图5 宁波市6区二手房成交情况数据来源:宁波房地产交易中心

房地产市场的超预期繁荣带来了一些隐患和风险:一是部分新开楼盘租售比偏低,售价严重偏离投资价值;二是房价涨速快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房地产市场吸收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不利于内需拉动和第三产业发展。三是相关利益方与房地产市场发展捆绑在一起,可能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健运行和发展。

二、金融业发展现状(一)银行业

2009年,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大幅增长,流动性保持充足。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出现反弹,盈利水平有所下降,房地产信贷占比上升,个别法人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1.银行业总体运行情况(1)组织体系不断丰富,机构市场份额逐渐分散。

2009年末,宁波辖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法人机构16家,非法人机构28家,其中2009年新设2家省内城商行的一级分行。目前已形成国有银行为支柱,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村镇银行、非银行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发展的银行体系。截至2009年末,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795个,比上年增加23个,覆盖面不断扩大,银行服务密度持续提高。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机构市场份额逐渐分散。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四大国有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明显缩小。(2)业务规模扩张迅速,市场深度持续提高。

2009年末,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41.4亿元,当年新增1886.5亿元,增幅为29.7%,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新增50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715.9亿元,当年新增1900.3亿元,增幅为32.7%,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横向来看,在7个相关城市(包括宁波、杭州、大连、青岛、厦门、苏州、无锡)中,2009年宁波辖区本外币贷款余额及增量均位居杭州、苏州之后,列第三位。2009年末,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93.6%,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增量存贷比100.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见图8)。图6 2001—2009年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及存贷款规模变化

2009年末,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首次突破万亿,达10317.7亿元,比年初增加2376.7亿元,增幅达29.9%;负债总额9963.3亿元,增幅达30.5%。各机构人均资产规模、平均网点规模均大幅提高。2009年,辖区新增存贷款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44.8%和45.1%,同比提高17.7和22.7个百分点,表明银行业对地区经济的介入较深,且呈不断提高态势。(3)业务创新持续增多,理财产品不断丰富。

2009年,辖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和个人财富中心,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涵盖企业与个人理财、银行卡、信贷、贸易融资等多个方面,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了更多投融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超过80%的创新产品为宁波本级以外机构创设,除宁波银行等本地法人机构外,多数银行业机构受人才和业务权限的制约,极少自主开展差异化创新产品的研发。

2.法人银行机构经营稳健性评估

截至2009年末,宁波辖区法人银行机构共有16家,包括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城市信用社、3家农村合作银行、6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家外资银行、2家村镇银行和1家信托投资公司。总体来看,法人机构发展稳健,流动性充足,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盈利面继续扩大,但经济环境不理想、行业竞争升级、内部治理缺陷等因素,给部分机构的稳健性带来负面影响。(1)宁波银行。

2009年,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5家异地分行的业务贡献逐步加大。年末该行各项存贷款余额为1103.13亿元和818.59亿元,分别增长66.5%和45.8%,余额存贷款比为74.2%。全年增量存贷比98.5%,比上年大幅提高53个百分点,年末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10.75%和9.58%。该行全年流动性充裕,流动性比例维持在35%以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6.39亿元,不良率维持在0.8%的较低水平。而受息差缩小及新开分行成本列支因素影响,当年实现利润13.74亿元,仅增长4.4%,其中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0.6%,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2)城乡信用合作金融机构。

2009年,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保持了平稳运行。各城乡信用合作机构资本规模普遍扩张,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取消资格股、实施增资扩股或引进战略投资者,各机构当年资本总额增长均超过10%,除个别机构外,多数机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10%,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均在9%以上,资本金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相对充分。全年各机构共实现盈利13.4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各农信联社盈利增幅均高于50%。

各城乡合作金融机构总体流动性比较充裕,流动性比例均高于25%。全年增量存贷比为75.1%,同比提高42.8个百分点,但个别机构增量存贷比偏低,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各城乡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持续改良,10家机构不良贷款总额19.2亿元,较上年减少16.5%,总体不良率1.66%,下降1.55个百分点,各机构总体贷款准备充足率为199%,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3)村镇银行。

2009年,辖区2家村镇银行——慈溪民生村镇银行与象山国民村镇银行依托大股东(民生银行与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业务保持了平稳发展。截至年末,慈溪民生村镇银行存、贷款分别为5.33亿元、5.20亿元,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存、贷款分别为1.15亿元、1.30亿元。2009年末,2家机构流动性比率均高于60%,超额准备金率也在20%以上。2家机构全年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经营稳健,无不良贷款发生。(4)外资银行。

2009年,辖区2家外资法人银行运行状态平稳,大量资金沉淀在同业市场上。2009年末,国际银行各项存款1.69亿美元,各项贷款0.61亿美元,其中贸易融资为0.58亿美元;协和银行存款余额106.84万美元。(5)昆仑信托。

2009年5月,辖内原金港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引入中石油集团旗下的中油资产管理公司控股,并更名为昆仑信托,资本金规模从4.07亿元提高至30亿元,一跃成为全国信托行业规模第二名,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2009年,昆仑信托实现业务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261%,全年实现净利润2.7亿元,资本利润率12%,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3.当前需关注的问题(1)存贷款规模季末冲高现象明显,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

在银行业当前的存贷款考核机制下,季末总量仍是判断各机构、网点经营绩效的主要标准,这种考核制度迫使一些机构或网点采取非正常方式美化指标,个别机构采取临时性措施,导致资金周期性波动明显,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不利。图7 2009年辖区银行业存贷款月增长情况

2009年,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迅速增长,但存款增量主要来源于企业贷款的派生存款,居民储蓄意愿不强,储蓄存款增长放慢、占比下降,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而政府类贷款与按揭贷款的大幅增长,强化了资产的中长期化趋势,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加剧,个别机构短期流动性风险增大。(2)业务发展与市场关联密切,资产安全受房地产行业波动影响较大。

一方面,在各项刺激住房消费政策的作用和房价上涨预期下,从2009年一季度末开始,宁波商品房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带动了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攀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占全部贷款的17%。此类贷款能否正常还本付息,以及贷款出险后能否有效处置抵押物、保全信贷资产,将直接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发展的稳健性。图8 宁波房地产类贷款规模及占比变化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各类融资平台的负债大幅增加,由于此类负债业务与土地运作有较强的相关性。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态势逆转,房价、地价大幅下跌,将影响银行业房地产信贷资产和政府类贷款的安全,进而对银行业及整个区域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压力。(3)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剧,合规管理面临较大压力。

随着辖区银行数量的增加,各机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扩大市场份额,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调高抵押物估价、高息揽存、房贷返点等不正当手段争取客户和业务,影响银行机构业务稳健发展。个别机构在快速扩张中放松了内控与合规管理,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机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区域金融的稳定运行形成了隐患。(4)不良贷款反弹明显,经营效益有待提高。

截至2009年末,辖区银行业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9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9.27亿元,增幅为24.1%,但受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因素影响,年末总体不良率为1.29%,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由于传统存贷款业务在各商业银行仍处于核心地位,存贷款利差仍是各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2009年全行业实现利息净收入272.66亿元,利差占营业收入的85.3%,表明收入对利差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受利差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2009年银行业账面利润134.2亿元,较上年减少3.8%,盈利水平有待提高。(二)证券业

2009年,宁波辖区证券业利用证券市场反弹回升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全年市场交投活跃、流动性充足,证券期货成交量、投资者开户数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稳健性增强,上市公司存量风险逐步化解。但同时市场同业竞争加剧,不规范竞争时有发生,上市公司行业结构性有待调整,经营业绩的有待提升。

1.行业运行稳健性分析(1)市场主体总体变化较为平稳,投资者开户数增长较快。

2009年末,宁波辖区共有证券业机构49家,期货经营机构14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截至年末,辖区股票投资者开户余额数74.06万户,比年初增长12.3%;期货开户余额数10632户,比年初增长49.2%。共有上市公司36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27家,占75%,当年新增1家,即理工监测(002322);H股及红筹股公司9家占25%。在27家A股上市公司中,中小板企业有10家,占37%。(2)证券交投十分活跃,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足。

2009年,辖区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18393.39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8.2%。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16899.83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91.9%;分交易方式看,网上交易占8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证券成交规模的快速扩大,改善了市场主体的盈利能力。2009年,辖区证券经营机构实现利润15.59亿元,同比增长48.1%;指定与证券托管市值954.75亿元,同比增长144.2%,财富效应明显;投资者净流入市场的资金持续增多。(3)期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营机构稳健性增强。

2009年,随着商品价格触底回升、市场财富效应凸显、投资者交投踊跃,辖区期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期货代理交易量、期货代理交易额均创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期货代理交易量3112.34万手,同比增长50.1%;期货代理交易额20566.41亿元,同比增长66.5%。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辖区期货经营机构盈利性、流动性改善均产生积极影响,全年共实现利润总额5337万元,同比增长99.3%;客户保证金余额18.06亿元,同比新增8.66亿元,增幅为92.1%。(4)上市公司融资重组活跃,企业存量风险逐步化解。

2009年辖区上市公司分别通过银行间市场、证券市场、银行授信等渠道新增融资139.86亿元。其中在证券市场融资19.28亿元,包括境内上市公司首次发行的0.67亿元、增发的13.61亿元,以及发行的公司债5亿元,截至2009年末,辖区上市公司已历年累计从境内外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达258.23亿元,包括境内上市公司185.11亿元,境外上市公司73.12亿元。年末27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1895.48亿元,同比增长189.7%。部分公司通过注资、增发等形式,迅速扩大资本规模。*ST甬成功(000517)由荣安地产借壳上市。国内证券市场第一单发行后撤销行政许可的立立电子事件也得到妥善处置,募集资金按发行价加同期存款利息返还给投资人。

2.法人金融机构稳健性分析

宁波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是辖区唯一一家证券业法人金融机构。2009年,该法人机构业务发展快速、盈利增长平稳。全年期货代理交易金额4301.97亿元,同比增长14.4%;客户余额数2458户,同比增长48.5%;全年利润总额741万元,同比增长9.5%。据该机构自评估报告反映,2009年,公司按现代管理要求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项内部风险制度,形成相应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随着金融期货上市的临近以及客户数的快速增加,公司落实开户实名制,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增强客户的风险意识,全年没有出现客户穿仓、暴仓现象,运行总体平稳。

3.需关注的问题(1)证券市场同业竞争加剧,不正当交易时有发生。

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辖区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客户资源相对有限的市场环境下,部分机构缺乏创新及相应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低佣金、低手续费等手段招揽客户,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环境和信誉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频繁开户、销户也必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不利于证券行业的稳健发展。(2)期货业风险管理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市场主体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期货业使用的行情、交易、客户管理系统比较单一,功能不够完善,防范化解合规风险及行情波动引起的行业风险功能不足。随着大量新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部分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市场非理性投资行为上升,风险有所积聚。另外,一些期货品种价格波动对市场形成较大风险,价格发现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投资者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难度很大。(3)少数上市公司业绩不稳定,房地产类企业占比较高。

2009年,在“救市”政策刺激下,虽然辖区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开始回升,但仍存有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公司面临经营上的风险。部分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亏损,有的则依靠出售子公司保持微利。从产业类别看,辖区27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9家涉及房地产业,敏感行业集中度高,个别上市公司还是辖区若干家银行机构贷款余额最多的单一客户。(4)非法证券活动出现新的变化,以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为主要特征。

2009年,在股指持续上涨、交易活跃的背景下,一些机构、个人从事非法证券活动出现新的动向,主要是通过随机拨打电话、短信、QQ群、博客、论坛和网站等形式,向投资者兜售所谓的“内幕信息”,以承诺高收益等来诱惑投资者;或者以类似手法推销炒股软件,在后续服务中为投资者推荐个股、分析行情,以会员费、服务费、咨询费等名义骗取投资者钱财,造成投资者损失。(三)保险业

2009年,新的《保险法》开始实施,宁波辖区保险业围绕“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市场体系不断扩充,保费稳步增加,中介渠道运行平稳,政策性业务快速发展。但业务发展与效益匹配程度较低,粗放式经营有待改善。

1.行业稳健性分析(1)市场体系稳步发展,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2009年末,共有44家保险公司在宁波辖区设立分支机构,其中产险机构23家,寿险机构21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1家,另有2218家各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年末保险机构资产总额174.5亿元,同比增长15.6%。保费收入107.44亿元,同比增长23.4%。在各类保险中,车辆险实现保费37.25亿元,同比增长30.4%,对保费增长贡献率高达80.2%,主要是“汽车下乡”和小型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刺激汽车消费并带动车辆险的快速发展。2009年,辖区保险密度1519元,同比增加256元;保险深度2.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2)赔付支出涨幅明显回落,经营稳定性有所提高。

2009年,辖区保险业各项赔付支出36.29亿元,同比减少4.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5.44亿元,同比增长3.7%;人身险赔付支出10.85亿元,同比减少18.8%。赔付支出整体涨幅回落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上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导致赔款激增,加之寿险处于给付高峰期,形成较大的对比基数。(3)产险公司扭亏为盈,偿付能力增强。

自2009年5月以来,辖区产险公司一直保持盈利状态,全年承保利润率2.72%、承保利润1.06亿元。2009年,辖区产险公司平均综合成本率97.28%,平均综合赔付率62.46%,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34.82%,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同时,因“见费出单”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应收保费率大幅降低,年末辖区产险公司应收保费1.66亿元,同比减少8.6%。(4)寿险公司产品结构趋于优化,退保率略有降低。

2009年,在低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下,分红险业务快速发展,保障型业务比重进一步提高。辖区寿险公司分红险保费收入33.66亿元,占比达61.7%,上升11.6个百分点;万能险、投连险均有所减少。同时,续期保费增长较快,新单期缴比例上升,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力。全年辖区寿险公司续期保费23.31亿元,同比增长22.6%;新单保费31.28亿元,同比增长20.0%。2009年,辖区寿险公司退保率下降,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大面积退保事件。(5)保险中介总体运行平稳,兼业代理发展快速。

2009年,辖区保险中介渠道保费收入66.99亿元,同比增长25.5%,占全辖总保费的62.4%,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在各保险中介渠道中,兼业代理仍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保费收入36.56亿元,增长40.6%,占中介业务比重54.6%,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保险营销员保费收入27.89亿元,增长11.7%,占中介业务比重41.6%,同比减少5.2个百分点;专业中介机构保费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5.4%,占中介业务比重3.8%,同比减少0.7个百分点。(6)政策型业务增长迅速,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2009年,辖区短期出口信用险承保金额达到290.2亿元,同比增长114.9%;保费1.57亿元,增长62.1%;承保利润4702万元,而上年则是亏损9934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完成3年试点目标,2009年末,辖区已承保水稻等14个农险品种,累计保费6697万元,累计支付赔款5786万元。辖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共承保407.33万户次,累计保费4073万元,累计赔付2503万元,历年参保率均超过98%。保险公司参与的县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累计107.3万人次,基金规模1.82亿元,累计赔付111.48万人次,支付赔款1.83亿元。

2.需关注的问题(1)行业市场竞争处于弱势,业务发展与效益存在结构性矛盾。

从整个金融业看,辖区保险业仍然处于弱势。2009年,辖区保险业资产仅占全辖金融业总资产的1.7%;保费总收入仅为全辖银行当年新增存款的5.7%,保险覆盖率总体不高。同时,行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几家开设时间较长的保险公司,并且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偏弱,业务发展与效益不匹配。以扭亏增盈的产险公司为例,发展缓慢的险种却多数有较高的利润贡献率,如企财险、货运险、意外险、家财险等,而与此同时,发展快速的险种却多数没有利润,如车辆险等,2009年,车辆险保费同比增长30.4%,但全年却出现亏损。(2)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机构风险管控难度加大。

由于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且产品和业务同质化严重,在保费总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辖区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明显加大,部分机构决策粗放、点多线长,偏重保费增长速度,合规经营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能力薄弱,仍然程度不一地存在违反自律公约、盲目承保、误导消费、人员相互挖角等情况。一些非法保险活动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保险市场的有序竞争,对保险公司增强风险管控、保持经营稳健性产生影响。(3)专业中介机构市场份额减少,经营呈低迷态势。

相对于兼业代理快速增长的态势,辖区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明显落后,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从近3年情况看,其保费市场份额已经从2007年的7.6%下降至3.8%,回落了3.8个百分点。由于缺乏创新和先进经营理念,专业中介机构业务拓展较为困难,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盈利水平不高,发展前景尚不明确。(4)农村政策性保险操作风险隐患明显,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

目前,农村政策性保险的农户投保和受灾损失的勘查,主要委托各镇(街道)农险组织开展,然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存在,以及部分镇(街道)相关人员业务不熟等,影响农村政策性保险绩效和保险公司对风险的防控。(四)金融业综合经营

1.金融控股公司与产融结合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当前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重要形式,大体包括纯粹控股型、金融行业内控股型和产融结合控股型三种。宁波辖区的情况主要属于第三种即产融结合类控股,如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油资产)控股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昆仑信托)、协和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协和石化)控股协和银行有限公司(简称协和银行),以及上海易恩实业有限公司控股宁波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等。(1)中油资产与昆仑信托。

中油资产是中石油集团旗下重要的资本运营平台,主要致力于对中石油集团公司非油气业务的投资与管理。昆仑信托被中油资产控股(82.18%)后,股东数目由3家增为4家,但股权结构进一步集中。变更注册后,中油资产并没有大幅调整该公司管理团队。虽然资本规模迅速提高,但由于监管评级较低等原因,该公司2009年仍主要从事传统的银信业务,自营PE等创新业务未能开展。(2)协和石化与协和银行。

协和石化于199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美元,经营范围为投资产业。宁波主要投资于加油站等资产。协和银行设立于1994年12月,是协和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09年末,该行在册员工不足20人,95%以上的资产为现金。(3)其他产融结合情况。

截至2009年末,辖区17家法人金融机构中,除昆仑信托等3家外,其余14家法人机构均有民营实业企业参股,但参股比例相对较低,特别是其中9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受入股规定的限制,多数企业持股比例在3%以下,实业企业股权投资较为分散。同时,辖区一些企业(如雅戈尔集团)参与产融结合比较活跃。

产融结合发展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针对产融结合的发展和规范缺乏系统性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予以保障;二是从宁波辖区实际看,对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具有实际控制权的均是辖区外企业,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不利于准确评估产融结合的效果和风险。

2.交叉性金融业务

2009年,宁波交叉性金融业务稳步发展,调查显示,银证保交叉性业务累计发生额约为5217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保证金第三方存管4859亿元,占总金额的93%。

银证合作方面,主要有账户管理(如第三方存管、基金托管)、代理业务(如证券、基金理财产品发售)等;银保合作方面,除传统的银行兼业代理外,一些针对银行信贷产品开发的交叉业务成为跨行业合作的突破口,如出口信用保单项下贸易融资、保单质押贷款等,另外在全国首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全年累计承保100余笔、贷款余额近900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辖区银保合作力度。银证保交叉性业务发展目前面临合作领域不宽,深度不够,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同时缺乏有效的监测统计和监管,不利于有效开展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五)金融机构改革

2009年,宁波辖区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部分机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进一步完善,新体制、新机制进一步得以深化运行。

1.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市分行在总行股份制转型后,积极探索分支机构的改革路径,在巩固重大建设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大同业合作力度,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创新出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融资、平台担保模式;农业发展银行宁波市分行围绕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银行”,加大对涉农类业务的政策性支持,并继续探索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与地方政府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向辖区外向型企业提供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信保覆盖面和深度都有所提高。

2.国有、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2009年,农行宁波市分行启动三农业事业部制改革,股改进程加快。工、中、建等已改制国有银行开展了内部业务操作、会计流程改造和授权管理机制的改革,经营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对网点的布局、设施进行优化调整,强化软硬件配套,以提高对重点地区、高端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股份制银行重点加强系统建设升级、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和零售业务创新,不断强化优势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呈现新局面

2009年,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扩充股本规模、清理合并资格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外延投资发展;各机构风险管控得到加强,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但由于人力资源不足、资产保全水平较低,部分机构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三、宁波金融运行稳定的定量评估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定量评估显示,2009年,宁波辖区金融业总体保持稳定状态,但受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稳定程度降低,潜在风险程度上升,须引起关注。对法人银行机构的情景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多数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一)稳定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1.总体情况

2009年辖区金融总体仍处于稳定状态,但风险程度已经较上年提高,金融稳定程度连续下降,其中区域经济、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加大。

注:分值越小,表示风险趆低,稳定状况越好。图9 宁波辖区2004—2009年金融稳定状况趋势图图10 宁波辖区2008年和2009年金融稳定得分雷达图(二)情景压力测试

对辖区法人银行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表明,多数法人机构抵御信用风险和短期利率风险能力较好。但个别经营状况较差、资本充足率不高的机构受影响较大,信用风险抵御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有待加强。

对辖区代表性银行进行房地产贷款轻度、中度和严重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轻度压力和中度压力下,各行普遍保持较低的不良水平,而在严重压力下,不良贷款出现跳跃式增加,将对银行房地产信贷资产造成较大影响。

四、政策建议

1.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规范金融业竞争秩序

一是要出台规范性法律法规,约束金融机构主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违规越界的机构和个人要加强监管;二是提高金融机构的自律性,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监管检查及各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意识;三是继续推动机构改革,促进法人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各金融机构改变简单、粗放、同质化产品的低水平竞争,加强业务创新,夯实发展的内在基础,建立新的盈利增长点,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综合经营,探索宏观审视性管理,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方法,提高对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防控能力。

2.加强重点领域的信贷风险监测,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

要加强区域经济运行中个别领域的风险管理,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严格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严防利用信贷资金投机炒作。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企业资金流动。综合分析融资平台与政府部门的负债水平、结构和偿债力;加强贷款用途管理,建立风险监测制度,防止变相挪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严格落实担保抵押,提高还款保障。同时,定期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开展风险评估、压力测试,建立风险处置预案,提高对潜在风险的应对能力,促进辖区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3.增强证券业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推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证券业经营机构要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操作流程规范与内控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客户风险可控;加强各类业务交易系统、设备的更新改造与风险管理,确保交易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合理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时化解经营风险;推进行业结构性调整,避免房地产等敏感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银行间市场等多渠道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并对可能存在的交叉性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防控;继续深化证券业投资者教育,推进期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落实适当性管理要求,培育投资者形成相对成熟的风险规避、理性投资意识。

4.转变保险机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要加快保险市场渠道、业务结构的调整优化,逐步转变粗放式经营模式,推进保险机构内涵发展,改善保险机构形象,提高保险的社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明确专业中介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专业保险代理、经纪、公估机构的优势和特点,改善保险公司人、财等资源过度集中于销售前端的格局,实现保险与中介机构的共赢;继续推进农村政策性保险发展,尝试商业保险公司、地方政府与农民合作互助相结合的多种组织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转移特别是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村政策性保险的再保险体系,增强保险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5.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要继续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体系管理制度,增强防范票据变造、银行卡犯罪、网上银行诈骗等行为的能力;继续扩大征信覆盖面,丰富信用报告的信息量,缩短信息导入滞后期,强化征信系统的引导作用。二是提高司法效率,加强相关部门联系协调,依法保障金融机构权益。三是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地下炒金、假保单等非法金融活动,并加强舆论宣传与政策研究,不断开放新的投资渠道,引导社会公众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尽可能减少非法金融对地区经济、金融的危害。四要积极开展区域金融稳定合作,在各地区、各金融主管部门间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及时沟通风险信息,协调处置金融风险,共同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1]

节选自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宁波市金融稳定报告(2010)》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需求分析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任何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而网点分布是农村金融机构设在基层专门办理金融业务的组织。因此,研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现状,解决“三农”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对于发展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宁波市这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宁波市总体上属于较发达的农业大市,2008年市农业总产值超过18亿,农业人口占305.50万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也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对宁波市农行、工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储蓄汇局和其他银行在辖内11个县(市)145个乡镇设立的农村网点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摸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宁波市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网点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研究宁波市的农村金融网点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宁波市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现状(一)村镇金融服务网点收缩

自2004年以来,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特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的规模也有缩减。2004年至2008年间,全市共减少村镇金融机构网点33个,降幅达18.03%,其中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业银行网点减少7个,降幅达21.21%,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减少了23个,降幅达69.69%(图1所示)。(二)村镇金融资源配置少

宁波市金融资源在农村领域的配置仍处于弱势,2007年末,11个县(市)村镇金融网点共有668家,仅占该市网点数的12.87%;村镇金融网点从业人员35756人,占全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10.7%;村镇金融网点存贷余额分别为1353.60亿元和820.79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21.30%和14.10%(见表1)。图1 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变迁注:单位:个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年鉴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年鉴(三)村镇金融网点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

在宁波市农村金融市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造使其大范围的撤离农村领域,在村镇的邮政储蓄汇局只存不贷,这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了宁波市村镇市场的主体。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宁波市农村市场已演变成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格局(图2显示)。图2 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种类(四)金融服务网点还没有覆盖全市乡镇

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明显不足。从辐射半径来[1]看,目前宁波市平均每个村镇拥有金融网点数1.26个,且基本上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换农村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金融网点数只有0.59个,比2006年下降了0.17个;从区域分布来看,宁波市至今还有乡镇、街道没有任何一家农村金融网点,成为金融服务“盲区”;从机构分布来看,全市内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储蓄汇局均未设立网点的乡镇、街道数仍有34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23.44%。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年鉴注: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海曙区、江东区不列入本表统计范围;镇海区和江北区统计难度较大,按全区网点总数的50%计算。(五)新型村镇金融机构建设起步

村镇银行是现代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业务范围包括中小企业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银行卡等所有其他银行可以办理的存贷款金融业务。2008年8月31日象山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宁波市村镇银行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12月30日,慈溪民生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该银行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立足慈溪区域经济,支持地方乡镇经济发展,重点拓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小型、微型企业以及小业主、农户的资产抵押贷款,打造“存款稳定、结构合理、流程简洁、业务创新”的银行特色。宁波市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这些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在改善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覆盖率、金融服务、激活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初步显示。

二、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需求(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宁波市共投入“百千工程”资金23.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5亿元,累计2019个村启动村庄整治建设,占全部行政村的77.3%;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村148个;垃圾集中处置村2557个,覆盖率达96.5%。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47个,累计269个;新增环境整治合格村319个,累计1836个。新增结对企业311家,累计5273家;新增共建项目1151个,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218家,其中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达67家,年末市级龙头企业已获中国名牌3件,国家农产品名牌2件,中国驰名商标27件。新增农业产业基地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实施市级技改项目62个,完成技改投入2.7亿元。新启动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新增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新增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16个。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50公里,标准海塘[2]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成。

新农村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宁波市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由此催生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拉动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无疑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金融支农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在资金需求量更大、服务方式更广、产品需求更趋多样化。(二)农户的金融需求

1.储蓄需求

宁波市农户的现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现金支出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买固定资产支出、税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转移性和财产性支出。农户的现金收入要远大于现金支出,农户有剩余,需要储蓄(见表3)。而现金收入中主要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稳定,而家庭经营收入的季节性相对较强;现金支出中主要是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正常的生活消费支出相对稳定,但也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应急支出;生产经营性支出具有季节性特征,否则会影响生产的继续,农户必须储蓄。

2.信贷需求

如果农户能够储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聚集足够多的资金用于支付大块的现金流出,那么,储蓄就能够替代信贷。储蓄可以满足诸如用于消费性的短期、小额现金流出需要,但是,却不能满足大额现金流出的需要,如土地和拖拉机之类的非消费性投入品,或房子和医疗之类的消费性投入品。所以说储蓄并不是信贷的完好替代品。农户消费他们大部分的收入,少有的节余许累计起来太慢。另外,在农户能够建立一个储蓄缓冲之前,大额的消费支出也许也早就出现了。因此,农户在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之间的间隔期内必然会产生对信贷服务的需求。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局网

农户既有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非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也有消费性信贷需求。宁波市农户家庭人均现金支出中第一产业生产性支出占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性支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在第一产业生产支出中,农业生产性支出占最大,其次是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性支出。所以,农户的生产性现金流更多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现金流的特征,季节性强、风险大、现金流不匹配问题相对更为严重。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性现金支出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食品,然后依次为居住、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及其他。从中可以看出农户的消费性借贷更多是为了应急、建房、子女教育和看病。从农户对生产性信贷需求和消费性信贷的需求的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生产性借贷需求也相应地增加。

3.支付及汇款的转移、保险以及证券等服务需求

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来说,具有极大价值的金融服务是转移便利。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汇款对农村妇女和老人就有着极大的价值。现金是典型的支付机制。然而,现金有物质存在性,必须被转移,而且可能丢失或被盗。所以,现金转移的成本高,损失风险大。金融机构提供支付及汇款转移服务,如支票账户、信用卡、自动提款机、活期存款账户等可以低成本提供敏捷、灵活的支付服务。因而,获得可靠的、透明的、有效的转移便利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依靠汇款生活的妇女具有正的福利效果。

农村经济活动的风险决定着农村地区对保险服务有需求。由于农业保险市场缺失,农户只得利用各种办法来对付风险和平滑消费,有些农户持有不能产生相应回报的资产,持有易于流动的家禽形式的资产,但是这种流动性将会破坏危机过后农户的恢复能力,因此,随着人们对风险意识的提高,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增加,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逐渐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原有的靠储蓄保值增值的理财观念和方式发生了转变,增加了他们对国债、投资基金、股票等投资工具的需求。(三)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1.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

乡村中小企业,即通常所说的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企业组织。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宁波市农村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信贷需求、储蓄需求、保险需求、结算需求、汇兑需求和信用卡消费需求等等。目前,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基本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存款服务和结算服务,但由于资金规模、贷款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需求程度越来越低,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立足于当地农村资源而由乡镇投资发展起来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市场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大量乡镇企业由于其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网络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其经济效益低下,盈利能力有限,因此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性也较大。另外,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信用等级低,能够提供的信用担保比较少,变现困难,也就增加了贷款的风险性。由于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是中小企业,其融资成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通常较高,这是因为对于同样数额的贷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比对大企业贷款业务量要大得多。另外,金融机构与乡镇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因为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还贷记录缺乏一定的了解。所有这些造成了满足乡镇企业资金需求的交易成本较高,从而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2.农村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

龙头企业、基地和当地农户,以其特殊的产业连带效应和对农民增收的特殊影响力,一直被公认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的龙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还不明朗,又缺乏抵押、担保,贷款风险较大,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其贷款需求。因此,资金短缺是这类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对处在发展稳定期的龙头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产,而且经营稳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需求一般都会满足。对于已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资金实力一般较为雄厚,也是较为健全的贷款主体,贷款风险较小,一般通过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款或抵押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全爱华,2009)(四)农村基层政府的金融需求

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带有很强的私人性质,而农村基层政府的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质,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如道路、交通、电力、水等(见表4)。在政府出现财政困难的时候通过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来弥补税费差额。当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性逐步增强,组建地方商业银行难度较大时,宁波市地方政府对服务于地区农村经济的地方性合法金融机构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期望其能更好地满足地方性金融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资料来源:宁波金融统计局网

三、限制宁波村镇金融网点需求扩张的因素(一)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

在宁波市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储蓄汇局,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主体。表面上看,农村金融市场组织机构完备,但这些机构的功能不清,各类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明显不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同时,事实上也基本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高,客观上造成农民利息负担过重,农户未能享受到改革成果。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造成了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感应迟钝”,提供于“三农”的金融产品单一。

农业银行是目前宁波市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农业银行在与信用社分离后,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除了保留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已全面向城市倾斜,其信贷资金已基本上从农村市场退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已不复从前。

宁波市农村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宁波市11个县(市)区域没有设立证券公司或代理处,而保险机构只在邱隘镇和西口镇设置了两家保险代理处。宁波市保险、证券市场的发展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农户的资金需求。(二)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数量有限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而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且乡镇及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非但未增加,反而进行了大幅度缩减。以象山为例,全县所辖10镇5乡3街道办事处,截止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4[3]家,其中县城区域22家,乡镇及以下的网点12家,平均0.67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有67.67%。除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乡镇有营业所外,大部分的乡镇只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此造成金融服务覆盖程度较低的问题。很多农户都反映附近地区的网点过少,办理金融业务极不方便,与县城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数量相比,可谓是极其不对称。(三)农村金融网点的金融资源水平偏低

从总体上讲,宁波市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放短期贷款总额在逐年增长,但农村短期贷款在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看,尽管短期农业贷款自1997年以来逐年增长,但在2003年以前,该项贷款占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10%,只是在近5年来才突破10%,2008年底上升到19.40%的低水平。到2008年10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仍不足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7.1%。可见,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尤其是在农业贷款发放方面,并没有把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没有向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信贷。(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够优化

首先,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对银行尤其是农村和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仍有不同程度存在;少部分农户把扶贫贷款、小额农贷视同政府救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滞后。目前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很大部分与逃废债条行为有关。其次,目前规范和保护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如抵押担保设定范围与农村产权结构现状不符,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房屋等不能作为担保抵押物,使相当数量农户被拒之信贷门外。农村金融机构仍面临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以及诉讼清收不良贷款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等问题。(五)农村金融机制运行效率低下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在体制上、机制上、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阻滞和壁垒,仍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本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资金配置的高效率来自金融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市场机制是以价格为显示信号、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变化来配置资源的机制,供求双方是市场机制的主体。在农村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上,缺乏能够有效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即有效供给主体不足,这是金融市场调节机制失效的根本原因。下面以分散的农户小额信贷市场和乡镇企业信贷市场为例加以剖析。

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农户旺盛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却找不到供给,他们只好转向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户只有不到一半的借贷是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一半。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它的发展壮大形成农村大额信贷市场需求,但是乡镇企业信贷市场有效供给主体短缺。其中,有乡镇企业发展规模萎缩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数量减少,乡镇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难度加大。在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难的情况普遍存在。

可见,尽管宁波市农村金融市场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农村金融各局部市场存在着有效供给主体不足的情况。资金供给远远小于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配置资金资源的情况长期存在,形成“均衡陷阱”。

宁波市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网点建设还不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如何加大对宁波市农村金融发展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村金融信贷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成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J],农信天地,2010(09).

[2]谈儒勇,徐佚人,大力发展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创业基金模式[J],中国金融网,2010(12).

[3]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极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02).

[4]王文乐,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8(10).

[5]厉以宁,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与金融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08(04).

[1]

数据由宁波市村镇银行总数除以宁波市村镇总数得出

[2]

数据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局网站

[3]

数据资料见附件4宁波市农村金融理财市场产品设计研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理财产品不断丰富起来,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保险等逐渐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根据宁波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8年,宁波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比上年增长13.9%。富裕农民群体的涌现,使得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有了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农村拥有大量闲置资金,如果能把这些资金好好地引导,让农民对农业产业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基金等,就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理财的问题。如何引导广大农民用好钱、理好财、投好资,如何科学合理地拓展农民理财渠道,发掘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工作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新领域。

一、宁波市农村理财市场的现状(一)农民对理财产品的选择多元化

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农民理财,不仅推出了一些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还积极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理财环境,并加强农村金融网点建设,让农民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促使农民亲近银行,使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喜欢到基层金融网点逛一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及时掌握各种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见表1)。资料来源:黄海沧,裘晓飞,发达地区农民理财需求分析——一项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J],三农金融,2009(2)

从表1可知,在银行卡(存折)的使用方面,宁波地区农民既有借记卡又有信用卡的比例最高,为25.4%,少数倾向于只使用信用卡;在外地需要使用现金时,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家庭会选择携带银行卡,少数农民选择邮局汇款;商业保险产品的使用上,大多数农民选择了健康保险,少数选择教育保险;证券投资领域,宁波地区农民参与基金投资的比例最高,使用银行贷款弥补家庭资金的不足也是重要的个人理财方式。(二)适合“三农”特点的低风险低收益理财产品丰富多彩

1.“富利宝”理财产品

宁波市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当地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产品,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如,2007年4月16日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试行推出第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富利宝”,由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与宁波市金港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通过专业的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的办法,以混合债券、票据市场及优质信贷资产等为投资对象,将募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资金运作,属于一种低风险和收益稳定的农村金融理财产品。和投资意识较强的宁波市市区居民相比,为农民量身定做的“富利宝”理财产品得到了鄞州区农民的积极响应。

2.基于授信额度的信用担保贷款

为促进消费,针对急需用钱又因缺少抵押物而不能贷款的客户,鄞州银行开发的“阿拉易贷”信用保证产品,即使没有抵押、没有担保,也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这样,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打造了一个环境舒适,操作简便、快捷的现代化电子金融通道。根据金融时报显示:截至2009年4月该类贷款已达148笔,金额达400多万元。

3.首创农村集团授信模式

根据宁波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村小额贷款的实际需求,《宁波市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9)71号)原则上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的70%应用于单户贷款余额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及种植、养殖业等纯农业贷款,其余部分单户贷款余额最高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而在此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单户贷款余额为50万元以下。如,象山信用联社在石浦“信用村”—蛟龙村试点推出了农村集团授信1000万元的创新举措,整个授信期限为一年,单户信用贷款额度最高10万元,担保贷款额[1]度最高30万元,渔船抵押贷款额度最高50万元,让农(渔)民朋友自己来管理和审核发放,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三)开发适应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财产品

1.“安居宝”理财产品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解决区域内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鄞州银行开发了“安居宝”金融产品。村经济合作社用土地进行抵押,最高贷款能获项目总投资的65%。对“安居宝”贷款业务中的新农村建设用房购买者,如果购买者经村经济合作社担保,贷款金额最高为购房款的70%,贷款期限最长为15年,2009年4月该[2]行已发放该项贷款3000多万元。

2.“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

2009年4月,宁波江北区出台“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工作的试行,创新性地一次性打包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这三个支农惠民贷款产品,分别在宁波江北区甬江街道的联成村、洪塘街道的旧宅徐村、后张村和裘市村、庄桥街道的葛家村试点。所谓的“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和农村住房—构成宁波农民的主要家庭资产,在现行的法律下一直处于“冷冻”状态,无法在金融机构抵(质)押获得贷款。(四)开发创业小额贷款

为解决创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经政府出资设立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并提供全额担保,由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规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对象须持有《宁波市失业人员登记证》的本市城镇户籍人员;或持有退出现役有效证件的本市城镇户籍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或持有《未就业毕业生登记证》的未就业宁波生源高校毕业生。如,青年创业贷款等(见表2)。

1.青年创业贷款

2009年以来,团宁波市委围绕团中央、团省委有关部署,加强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宁波办事处等单位的合作,以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为载体,以“村村能申请、乡乡有贷款、县县出特色”为工作目标,助推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截至2009年7月,宁波市11个县(市)区和2个下辖乡镇(街道)的市级开发区均已全部启动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工作,贷款余额累计达2.83亿元,扶持农村创业青年552[3]户(人)。

为使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能够覆盖更多的农村青年,宁波市主动破除了“本地”限制,规定凡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宁波市青年以及在宁波创业的外来青年都可以到全市各乡镇(街道)团(工)委申请办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最高授信额度提高[4]到30万元。资料来源: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中国宁波http://www.cnnb.com.cn,宁波妇联http://www.ningbowomen.org.cn/

另一方面,面向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社会影响、有产业特色和经营效益、有良好信誉、需继续扩大规模的农村成长型创业青年提供“农村青年创业项目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可达200万元,针对部分信誉良好地青年企业家还可进一步提高授信额度。团慈溪市委在通过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服务普通创业青年的同时,依托农村青年创业项目贷款做好对慈溪青年农业发展促进会员的资金服务工作,截至2009年8月底已发放农村青年创业项目贷款29笔,共计1.16亿元。团象山县委与县农业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合作,为农村创业青年找到了便捷的担保渠道,截至2009年8月底已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2314万元,受益青年292户(人);团鄞州区委与7家单位联合发[5]文,共同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工作。

2.丰收小额贷款卡

一个农民的成功创业,往往带动大批农民创业、就业,有的甚至在当地形成新的产业。丰收小额贷款卡以其丰富的金融服务功能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特点,为广大农民朋友、农村小企业主增收致富带来极大的便利。如,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裘市村农民潘树增长期种植葡萄,五年内种植区域迅速发展到全街道5个村,并辐射到周边乡镇。以前没有种植葡萄传统的裘市村,2008年建起了葡萄基地,种植面积达1800亩,种植户60多户,每亩效益上

[6]万元。

3.构建女性创业服务平台

宁波市各地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巾帼建功”和“双学双比”协调组织成员参与的巾帼创业创新领导小组,引导城乡妇女拓展创业领域,尤其是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大显身手、担当重任。推进女性创业小额贷款政策。如,余姚的政府贴息贷款、象山的妇女联保贷款、鄞州的“阳光爱心基金”、镇海的“女性创业循环金”等举措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两年内共为593名创业女性争取小额贷款3782万元;以女性创业创新计划竞赛为基本载体,为女性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能、宣传等方面的服务。2008年,宁波妇联与市委宣传部等6个部门联合开展首届计划竞赛,有131项女性领军团队的创业项目参赛;经SYB强化培训、网络指导、专家初评、现场点评会等程序,产[7]生各类奖项24个。

4.“1+X”青年农民创业扶持计划项目

慈溪市团市委积极拓展思路,项目提供方结合自身生产状况,通过提供种子、种苗、资金,销售农产品,提供农业农村发展信息、技术指导和培训等途径,帮助不少青年农民走上了创业轨道。将传统的“项目式”帮扶,拓展到“定单式”帮扶,即针对创业青年的实际需求,为已有创业项目或即将开展创业的青年配备导师,量身定制帮扶方式。与创业小额贷款相互促进。在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优惠条款中,列入“1+X”青年农民创业扶持计划的项目,贷款将享受基准利率。如宁波慈溪桥头镇低收入农户青年孙伟丰,已按基准利率获得了10[8]万元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开展三黄鸡养殖项目。

5.“富农宝”信贷支农产品

为满足广大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创业人员的资金需求,象山信用联社又在原有贷款品种基础上推出了“富农宝”信贷支农系列产品,如党员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渔船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抵押贷款等特色信贷富农产品。这些产品为盘活象山农民资产,带动农村创业氛围,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二、宁波市农村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理财被忽略事出有因,与城市居民相比,无论是投资的数量、还是投资的领域,农户个人理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金融理财服务门槛过高

宁波市金融理财产品“门槛”一般在20万元以上(见表3),而农村总体上高收入农民家庭占比率低,造成客源稀少,理财这种“嫌贫爱富”的特性使得农村几乎成为金融理财业务的“盲区”。现在投资与理财在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已经慢慢盛行,可是每次关注最新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让人望而生畏:起点金额过高。资料来源:宁波理财网http://licai.cnbb.com.cn/,证券时报http://www.secutimes.com/(二)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

宁波市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表4),其人均纯收入仅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左右,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例较高,2000到2008年间占70%~80%,较稳定,闲余资金较少,难以用于投资理财。资料来源:《2008年宁波市统计年鉴》(三)农民习惯于民间信贷

农民理财知识的贫乏,多数农民喜欢把闲钱交给亲友打理,或从民间借贷中获利。而民间借贷风险大,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行纷纷紧缩银根,商业贷款门槛增高,从宁波市2009年发生的多起案件分析,诈骗嫌疑人往往先分几次向受害人借[9]取少量资金,并在规定时间内返还本金并附上高达5至6厘高额利息,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以做生意或金融投资急需资金周转为借口,骗取大量资金。绝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低,不熟悉收益方式、金融投资收益率计算,以及风险控制的分析,农民的金融理财行为也普遍具有跟从性和盲目性、投机性的特征,从而也就制约了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四)农民理财意识薄弱

多数农民并不懂得理财,各种投资理财农民还很陌生,没有家庭现金资产保值增值的想法,宁波市农民习惯将闲余资金存进银行,以求稳妥,碰到家里造房子,或办红白大事的时候取出来用。而宁波市农村理财品种供给大多以保险基金为主,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农民金融理财知识缺乏,较难掌握现代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及风险控制。

三、农村金融理财产品需求分析(一)农村不同作业的农民增加收入理财需求

农民收入结构的现代农业化特征日益明显。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农民非农化步伐的加快,农民非农就业活跃,农民收入结构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近年来宁波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五等分构成情况来看,农业收入还是占了大部分,再次为渔业和牧业,林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成分最少。这与宁波农业发展条件是分不开的,不同农户之间收入构成的差异明显(表5)。资料来源:《2008年宁波市统计年鉴》

从宁波农村内部看,农民收入两极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平衡性仍十分突出。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高、次高、中等、次低、低五个层次分析,2007年分层情况是:20%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19376.64元、20%次高收入户为11831.66元、20%中等户为9200.16元、20%次低户为7130.49元、20%低收入户为4105.81元。虽然由于坚持不懈地扶贫奔小康战略,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根据农民收入高低的不同,农村金融机构应该设计适合不同收入群体农民需求的理财产品。(二)投资理财需求

在宁波农村居民对理财认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宁波鄞州区为例,根据宁波银行社会责任(经营)报告显示,2008年鄞州银行首家存款余额突破250亿元的金融机构,鄞州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在鄞州区和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占比均达1/3以上。而当地的居民储蓄余额2005年是236亿元,2006年为284亿元,2007年1—9月份已经达到了294亿元。丰富的储蓄存款为设计农村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农村的投资渠道狭窄,农民对闲余资金进行投资的途径单一,基本为储蓄或国债。随着部分地区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的投资意识加强,农户手头闲余资金就需要寻求合理的投资渠道,不再是简单的运用储蓄、国债等投资工具,而是倾向于多渠道的投资方式组合,比如证券投资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其他高级理财业务,以期获得最佳的投资理财收益。(三)农民对财产性收入追求

不同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努力实现农民之间收入的均衡发展(见表6)。资料来源:《2008年宁波市统计年鉴》

从收入构成来看,五等分组的工资性收入占比都占最高比例,最低20%收入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可以解释为这些农户的劳动力素质技能相对落后,非农化就业程度低,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对而言,其他各组的工资性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58.5%。再次证明了非农化就业是宁波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最高20%收入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大幅度提高,比较富裕农民将会继续利用自身的财产资源优势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益,有可能形成农民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大农民内部的收入不均衡性。

家庭经营收入在2007年仅为30%,在现代产业体系下,宁波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重的降低。包括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内的非经营性收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构成指标,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政策机制的完善给农民所带来的股金、租金、利息、红利等财产增加收益,以及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和粮农补贴等转移性收益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经营性纯收入占比重不断提高,由2003年的8.6%快速提升到2007年的11.6%。(四)创业需求

通过城乡统筹,引导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民在二、三产业创业,所以,培育有技术、懂经营的职业化农民,通过资本和技术投入来获得更多效益。随着创业领域不断扩大、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09年7月全市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民几乎占农村[10]人口的85%。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让农民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动者、投资者、参与者、共享者。(五)预防性的理财产品需求

从农民生活方面讲,农民收入水平低,面临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时,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农民对养老、人身意外、医疗等方面的保险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农村金融能够提供实现风险分担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从农业生产方面讲,农业生产具有“靠天吃饭”、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季节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同时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致使农业经营风险大,风险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农业生产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很弱,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常出现成片的大面积受灾现象,农民个人的抗灾能力微弱,国家投入的防灾、抗灾力量又很有限。因此,农业生产迫切需要金融的风险规避功能。(六)农民家庭养老及教育资金的需求

养老和子女教育是农民家庭最重要的两大理财业务,宁波地区农民家庭养老及教育资金安排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农村家庭把“为孩子存钱”当成理财的主渠道,但是对一些新的理财产品缺少了解,对孩子的教育资金缺乏长期规划,造成了理财效率低下,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教育保障。农民的生活保障还不完善,所以应当拿出一部分积蓄专门谋划自己的健康和养老保障。因此,农民希望金融机构开发出相应的理财业务,以做好教育理财规划帮助农村家庭理财。

四、宁波市农村理财业务的设计(一)开展“三农理财室”一揽子业务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借鉴浙江省温州平阳农行开设“三农理财室”一揽子业务,帮助农民省钱生钱的成功经验。通过在农村设立理财自助服务机构,农民可以自主进行惠农卡开户、网上转账、基金定投、支付理财等知识,通过村里的网银设备,以自助的方式把农贷发放到自己的惠农卡上,凭借网上银行在村里完成自助贷款、资金转账、基金买卖等理财服务。并可以设立了多个窗口为市民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家庭妇女联保贷款”等业务。

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金融知识缺乏、理财意识淡薄等不足,首先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村民中推广网上交易、支付结算等现代金融工具,介绍基金定投、农村商业保险等理财产品知识,讲清“地下钱庄”等民间非法融资的危害,三农理财室充分考虑农民的财务特点和风险偏好,为他们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引导农民学会正确理财,自觉维护好信用生态,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理财环境。(二)推动农民“一抵通”贷款

个人“一抵通”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向资信良好的借款人发放的以个人住房、商用房、其他不动产提供抵押的担保贷款。宁波市农村信用联社可以借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此类业务的经验。借款人只需与农村信用社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和最高额抵押合同,以后用款在柜台即可办理,无需再上报审批和逐笔办理抵押登记等重复操作。银行丰收卡除了和存折有相同功能外,还具有ATM查询、取款、转账、消费等功能,既可以24小时全天候使用,还可以跨村镇、跨金融机构,对于贷款无门的宁波市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开创了一条便利的融资通道。(三)开发农村信用卡业务

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和改善银行卡服务所需要的ATM机、POS机等设备,确保为农村地区银行卡持有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创新银行卡产品,提高农户用卡积极性。通过借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与邮政储蓄银行合作,在宁波市开展农户的“一卡通”粮食直补工程,特别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开发的银联卡发放粮食直补以及其他的各类政府补助,这样农村居民用银行卡能方便地打理钱财了:ATM机上刷卡取钱,进城购物刷卡付款,直接转账给读书的子女,或直接打到家人的卡上。(四)开展服务“新农合”卡业务

在没有金融机构和金融自助机具的农村社区以及人流量大的集镇安装转账电话、POS机、ATM、开通网上银行等,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和金融生态。如,可借鉴“金博士农村版理财卡”医保功能,解决宁波市农民看病难问题,为参与农民就医提供融资、消费、缴费、存取款和账户管理功能以及提供农村个人客户小额应急贷款,保障医疗应急需要。

构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不仅仅是消除农民贷款的樊篱,而是全身心的“融入”,通过网络、资金、专业等优势为这个区域提供全方位、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如,2005年8月浙江省宁波市成功发行全国首张符合PBOC2.0标准的银行IC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钱包。(五)开发农户消费贷款

为形成家电下乡金融服务合力,可以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密切合作,根据浙江省经贸委、省财政厅联合出台《浙江省家电下乡工作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09)22号)以来通过开展“家电下乡”农户消费贷款政策宣传,将“家电下乡”农户消费贷款对象及条件、办理贷款流程、优惠条件等政策内容宣传到村。推出“家电下乡”农户消费贷款业务,有效地帮助部分农民解决家电消费困难,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同时,农村信用社可以与家电下乡指定销售网点签订合作协议,为家电下乡销售企业、农民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各乡镇农村信用社网点建立家电下乡消费贷款办理贷款柜台,根据农民收入特点,专门受理家电下乡消费贷款申请,合理确定家电下乡消费贷款期限,合理把握贷款额度,最长可达2年,最高可达20000元;在还款方式上采取按月、按季等额或不等额分期还本付息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户。(六)通过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基金等理财产品销售

邮政储蓄和汇兑服务在网络、产品、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所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重要的零售金融机构。所以,宁波市要把握正在推进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工程,丰富系统功能,提高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营的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要大力发挥网络优势,建设好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服务体系,沟通城乡经济,为宁波市“三农”和城镇社区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理财服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宁波市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扩大的需求主体,需要金融机构大力开发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帮助农民增强理财意识,为他们理财提供便利条件,让农村居民轻松理财,实现他们的财富增值愿望。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海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4).

[2]聂尔德,农村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3).

[3]王辉,朱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J],北方经济,2010(02).

[4]黄海沧,裘晓飞,发达地区农民理财需求分析——一项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02).

[5]赵梅香,略论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缺陷[J],经营管理者,2010(01).

[1]

资料来源:象山,中国—象山县人民政府

[2]

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nc.people.com.cn/GB/146291/10640285.html

[3]

数据来源:宁波国内合作交流网http://jhb.ningbo.gov.cn/tpxw_view.aspx?CategoryId=111&ContentId=7569

[4]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共青团网http://www.cryn.net.cn/dfdt/200909/t20090924_296476.htm

[5]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共青团网http://www.cryn.net.cn/dfdt/200909/t20090924_296476.htm

[6]

数据来源:浙江省宁波市供销合作社http://gxs.ningbo.gov.cn/xinghe/nbcoop.nsf/8b805bcbda79 fc184825678d00011290/3a20b92c79f40fd648257420000514b8!OpenDocument

[7]

数据来源:巾帼创业网

[8]

资料来源:慈溪市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信息交流平台

[9]

利率单位。对于年利一厘为百分之一;对于月利一厘为千分之一

[10]

资料来源:浙江省宁波市供销合作社http://gxs.ningbo.gov.cn/xinghe/nbcoop.nsf/8b805bcbda79 fc184825678d00011290/a7dc94cf9cec1b0f482575ea0082a654!OpenDocument宁波寿险市场发展滞后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

寿险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寿险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国民经济是寿险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与此同时,当寿险业得到发展,寿险消费得到满足或者寿险需求得到实现,即人身风险会通过寿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就会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人们在遭受人身风险损失后再投入到国民经济的建设之中。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国民经济在全国排名靠前,可是相对于宁波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增长速度,宁波的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明显的滞后。因此,研究宁波寿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等实际问题,为寿险业功能的发挥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寿险市场发展滞后问题的研究可以找出宁波寿险市场存在问题的建议以及为宁波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宁波寿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一)宁波寿险保费收入的规模与保险业务类型结构

2000年以来,宁波的人寿保险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0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0.04亿元,2001年,2002年,2003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71.51%、15.91%和25.3%。2004年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8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从2001年到2004年年均增长31.17%。2008年宁波总保费收入87.11亿元,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46.7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逐年在提高,但是占产寿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却没有提高,从2001年起比重逐年下降。近几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赔付额逐渐上升,2005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赔付4.5亿元,2008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赔付13.37亿元(2005—2008年宁波市寿险保费收入和保费赔付支出见图1)。

从寿险公司经营的险种大类角度来看,人寿保险业务可分为长期寿险(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险、年金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健康险业务。根据2005—2008年宁波保监局的统计报表数据,宁波的人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主要来自长期寿险。从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以来,长期寿险的保费收入增长很快,2008年长期寿险保费收入41.07亿元人民币,是2005年的1.69倍。2007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比2006年保费收入减少17.38%,到2008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2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18.45%。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费收入年增长速度放缓,2007年比2006年增长20.69%,而2008年比2007年增长1.63%。图1 2005—2008年宁波市寿险保费收入和保费赔付支出资料来源:宁波市统计公报

从份额占比来看,2008年长期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份额分别为87.8%、6.9%、5.3%(2008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收入按险种业务结构分布见图2)。图2 2008年宁波人寿保险保费收入按险种业务结构分布资料来源:2009年宁波统计年鉴(二)宁波寿险保险深度、保险密度

寿险保费收入是衡量一国寿险市场发展规模最常用的绝对指标,但容易受到市场规模、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比分析中,寿险密度和寿险深度这两个相对指标更能反映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水平。寿险密度是衡量一国公民寿险意识水平的寿险市场发展程度指标,定义为年人均保费;寿险深度是一个综合指标,用以衡量寿险规模的发展水平,定义为寿险保费收入占该年GDP的比重。如果寿险密度相同,那么,寿险深度越高,说明该地区寿险发展水平越高,寿险资源开发越充分;反之,则说明寿险发展水平越低,寿险资源利用越不充分。寿险密度反映了寿险业在该国的发达程度,同时也从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程度。

从深度指标看,全国的保险深度是宁波的保险深度的2倍,如2003年宁波寿险深度是1.413%,全国寿险深度为2.58%;2008年宁波寿险深度为1.18%,全国寿险深度为2.477%。宁波的寿险深度指标远低于全国水平(宁波寿险深度与全国寿险深度比较见图3)。图3 宁波寿险深度与全国寿险深度比较图资料来源:宁波市统计年鉴

从宁波与全国的人寿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对比可以看出:宁波的寿险密度远大与全国的寿险密度,2003年全国的寿险密度是233元/人,宁波的寿险密度是455.5元/人;2008年全国寿险密度是560.76元/人,宁波寿险密度是823.11元/人。从增长速度来看,宁波的人寿保险密度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相当(宁波寿险密度与全国寿险密度比较见图4)。图4 宁波寿险密度与全国寿险密度比较资料来源:宁波市统计年鉴

2001年,宁波寿险市场主体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宁波市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寿险)和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寿险)三家。分支机构共45家,从业人员9300多人,其中个人代理人为8744人。截至2008年12月宁波市场上人寿保险公司共有19家,12家中资和7家外资寿险公司,其中中资寿险公司是:国寿股份宁波市分、太保寿宁波市分、平安寿宁波市分、新华宁波市分、泰康宁波市分、太平人寿宁波市分、民生人寿宁波中心支公司、生命人寿宁波中心支公司、国寿存续、平安养老宁波市分、合众人寿宁波市分、嘉禾人寿宁波市分。外资寿险公司有:中宏人寿宁波市分、中德安联宁波营销服务部、信诚人寿宁波营销服务部、光大永明宁波营销服务部、海康人寿宁波营销服务部、国泰人寿宁波营销服务部、联泰大都会宁波营销服务部。

截至2008年,宁波共有专业中介公司代理公司9家,他们分别是宁波同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兴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中大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鸿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富尔达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万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众合四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金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宁波进邦汇理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专业经纪公司有浙江香溢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宁波信心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宁波营业部,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和五洲(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目前,宁波人寿保险销售渠道主要有个人营销、团体直销和银邮代理。其中,个人营销渠道为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渠道,且相对稳定。2007年宁波寿险个人代理业务保费收入22.38亿元,银邮代理业务保费收入8.40亿元,近年来,宁波人寿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销售渠道的创新,在传统的个人营销和团体业务以外,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异军突起,已在人寿保险业务中占到一定比重,称为人寿保险业务的三大销售渠道之一。

三、宁波寿险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一)宁波寿险市场滞后的主要表现(1)居民保险需求不足,宁波经济发展与寿险水平不相适应

2008年宁波人寿保费收入46.76亿元,人寿保险深度为1.18%,全国寿险深度为2.477%。2008年宁波在全国所有城市人均GDP排名中排到第13位,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据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环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标)排名第8位。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宁波的城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比全国高9523元。但是根据寿险深度的指标,宁波的寿险保费收入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见,宁波居民的寿险支出与宁波居民的经济水平不相协调。(2)寿险市场主体增多,但是有效竞争不足

2001年,宁波寿险市场主体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宁波市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寿险)和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寿险)三家。截至2007年底,共有15家人寿保险公司(分公司9家,中心支公司2家,营销服务部4家),其中中资机构15家,外资机构5家。2007年宁波寿险公司直销业务保费收入5.21亿元,同比增长9.34%,高于全国-2.57%的平均增幅。宁波寿险公司数目不算少,但是寿险市场份额集中,主要集中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宁波分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宁波分公司,这三家寿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为79.46%,其他的保险公司的总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30%(2007年宁波人身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见图6)。图6 2007年人身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资料来源:2008年宁波保险统计年鉴(3)保险的中介环境发展程度低

保险中介作为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保险市场繁荣、提高保险市场专业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种类的丰富,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也逐渐增大。宁波保险代理产生于保险业诞生前。外资和民族保险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前,一般先委托银行等相关营业机构代理其保险业务,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再设其分支机构,所以宁波保险业实际上是随着保险代理业发展而发展的。在人寿保险领域,绝大部分业务量是由个人代理和兼业代理的,尤其一部分是银行代理取得的。保险经纪和保险公过是这几年才出现的,而且主要是针对财产保险业务,人寿保险方面涉及不多。

2007年宁波寿险个人代理业务保费收入22.38亿元,同比增长15.95%,略低于全国的16.86%的平均增幅;银邮代理业务保费收入8.40亿元,同比增长29.09%,低于全国44.96%的平均增幅,银邮代理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23.05%远低于全国34.31%的平均占比。(二)宁波寿险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居民保险意识淡薄(1)居民保险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寿险业的发展

居民保险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居民某些传统观念和信仰对自然灾害及风险的认识不足,妨碍了人们对保险这一风险转移制度安排的正确理解,比如在一些地方,以家庭家族为核心、养儿防老、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此外,宁波城乡中宗教信仰者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他们普遍对天灾人祸持“宿命论”的观点,遇到风险事件便认为“是祸躲不过”,很少考虑通过保险等措施来进行主动防范。尽管这部分群体占比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自身及受其影响人群的保险需求(武建强,2005)。(2)宁波居民的理财观念大致有两个基本的思路

一是重视短期回报,希望理财能够立竿见影,短期内就能实现大幅盈利。二是强调个人意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来管理。而人寿保险中的意外险、健康险大多是消费型险种,而长期人寿保险注重的是长期的保障,并定期将保费上交保险公司,短期见不到回报。所以居民保险意识对宁波寿险需求有一定的影响。(3)社会保障覆盖率高,商业寿险保险意识低

自从相继出台实施《宁波市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宁波基本构成了惠及城乡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全,职工医疗保险人数每年都在上升。社会保障覆盖面全,覆盖人群广,宁波居民在有基本的保障的情况下,不愿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商业人寿保险。韩国学者Kim对全球44国的研究表明,政府的人均社会安全和社会援助支出每增加100元,则人均寿险保费要减少6.9美元(宁波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历年参保人数见表1)。资料来源: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市场上投资渠道多元化,导致寿险需求降低

宁波市经济发展快速,宁波市居民收入日益增加,2005年宁波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农村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2005年781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11450元,(宁波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见图7)。图7 宁波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但是宁波寿险和宁波国民经济不相协调。从宁波金融市场来看,宁波的金融产品丰富,宁波居民的投资渠道多元化,可供选择的产品多,且理财意识强烈,居民擅于投资,投资的渠道有房地产业,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储蓄理财产品和开厂办企业等,其中证券投资稳健的发展,2008年宁波证券成交总额是2004年的10倍左右,股票投资账户开户数将近是2004年的2倍。可以看出宁波居民证券的开户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也稳步上升(宁波市证券成交总额、户数和储蓄存款余额见表2)。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证监局

3.中介结构失衡,中介公司发展水平低

中介结构失衡。一个完善而成熟的保险中介市场不仅要有代表保险人利益的保险代理人,还应有足够规模的代表被保险人利益的保险经纪人,而且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之间要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而目前保险个人代理保费收入占了主要的地位,但专业化的保险代理公司、经纪公司数量却非常有限,发展也举步维艰。二是专业化的保险中介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专业化优势未体现出来。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尚待探索、专业人才缺乏,影响到行业的整体发展。

4.个人代理人的整体素质偏低

保险个人代理人的素质偏低,对保险知识掌握不够,职业水平跟不上现代形势的发展。目前寿险市场上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与金融投资功能相结合的投资联结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的推出,要求保险代理人了解更多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而目前许多的保险代理人专业知识仍相当缺乏,难以对客户的疑问提供准确完满的解答。在保险代理人的职业道德方面,现状也是令人担忧。寿险代理人在利益驱使下,误导客户消费、欺骗客户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投诉不断。2006年三家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公司的员工学历水平(见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公司的一半左右的人员都是本科以下的水平且法律知识比较的缺乏,保险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2006年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员工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见表3,表4和表5))。资料来源:2007年宁波金融年鉴资料来源:2007年宁波金融年鉴资料来源:2007年宁波金融年鉴

5.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寿险覆盖不足,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由于农村及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差,民众对保险的认识缺乏,而寿险公司提供服务的成本会更高且收益更少。所以保险公司,特别是新设的保险公司,很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富裕发达的地区,这就使得农村及落后地区无法充分享受到寿险这一强大的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好处。

四、宁波寿险业发展对策研究(一)开展寿险普及教育及风险意识教育

要想充分挖掘寿险业的潜力,首先要对消费者开展风险意识教育和寿险知识普及教育,让人们了解寿险产品的价值和作用,并且对居民进行如何购买到合适的寿险产品的知识的教育。政府可以在引导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民众教育,并结合保险“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保险、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活动。宁波市保险监督委员会、保险学会、保险公司联合起来,通过举办保险宣传图片展、发放保险宣传画册、开展保险咨询和专题问答等活动,宣传保险法律常识,普及保险基本知识。(二)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

结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寿险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降低保险行业的税收,放宽投资限制及准入,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力度,支持国外知名寿险机构在甬设立机构,为参保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积极投保;为购买寿险产品的个人提供税收优惠,促进寿险业的持续发展并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寿险业,通过优惠政策可以扶植和推动寿险行业,并通过税收杠杆来影响保险公司、参保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三)提升寿险代理人素质,提高寿险服务附加值

保险代理人是保险公司的门面,寿险代理人在进行代理活动的时候相当于在进行品牌宣传。但目前的寿险市场在代理人招聘和录用以及培训等环节中却是问题重重,保险代理人的形象和品牌已经成为寿险营销员开展业务的一个障碍。且保险代理人本身素质低,为能签到保单进行错误的引导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对保险业造成信心不足。作为依靠保险代理人拓展业务的寿险行业,应该将保险代理人的品牌塑造作为公司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为公司的业务拓展和维护作很好的宣传。因此,寿险公司在外勤招聘方面要严把招聘和录用关,并提高公司内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覆盖率,从根本上提高寿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慢慢转变消费者对保险的看法和固有的观念,只有具备保险知识的代理人,才能让我们的代理人树立起信心,才能给适合公司产品的高端客户以优质的服务。(四)拓展农村及落后地区的覆盖面,挖掘寿险潜在需求

在政策扶持上,政府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各级农村机构帮助推介寿险产品来降低寿险在农村地区销售的渠道成本,并适当地降低农村保险业务的税收负担,由政府出资帮助农民分担一部分的保费等各种方式促进农村寿险业务的发展。此外,保险公司也应该积极开发寿险品种,针对农村地区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确定以农村的潜在客户作为适当的目标客户群和价值定位,尝试建立一套有效、可盈利的农村业务体系,从而转变农村居民对寿险企业的思想观念。

另外从发展寿险的方式上,在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通过监管政策强制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寿险业务,发起非政府组织覆盖农村市场,并创建新型的企业政府合作业务模式。减少农村的人情保单、做好农村的寿险保单的售后服务和保险理赔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安丽,王振全,人寿保险市场的需求要素分析[J],统计观察,2008(21).

[2]魏翔,我国寿险市场的因素分析与发展预测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赵吉,人寿保险公司个人代理人管理问题研究——以太平洋人寿上海分公司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李杰,对发展我国人寿保险业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1(6).

[5]陈文辉,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宁波大学生医疗保险发展调研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改革的全面推行及全国各高校因扩招而导致的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的健康隐患日益突出,而且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重大疾病也开始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虽然现在大学生已经被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基本医疗没有跟上,再加上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单一化,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去完善,商业医疗保险也存在一定弊端,以及高校筹资机制的不健全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在患病的情况下缺乏一套有力的医疗保障措施,导致近几年来在全国很多高校都出现了大学生由于经济和医疗费用昂贵问题而拖延最佳就医时间,致使身体受损,学业也无法顺利完成。所以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治病”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堪承受之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宁波市在校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需求,从宁波市在校大学生医疗费用、参加医疗保险情况以及在校学生健康保障意愿入手,了解目前高等学校学生医疗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一)调查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宁波市大学生,宁波市南高教园区的大学主要分城市学院、浙江医药专科高等学院、浙江大学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首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中发放问卷500份。最后总计回收450份,经过筛选,从中抽取了400份合格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城市学院54份、医药专科高等学院64份、浙江大学理工学院110份、浙江万里学院172份。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通过对宁波市高教园区的大学生进行医疗保险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自身对医疗保险的认知情况,从而反映出宁波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二)调查内容

1.样本分布

问卷调查中的样本相互独立,学生的经济状况、学生的患病及就医状况均成正态分布。

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有效分布分别为88人(22%)、118人(29%)、88人(22%)、106人(27%),总人数400人(见图1)。图1 不同年级分布

性别分布。男女人数分别为162人、238人,男女之比0.68:1(见表1)。

出生地分布。城市农村分别为166人、234人,城市农村之比0.71:1(见表2)。

2.学生经济状况

经济来源状况。被调查者中的人的经济除了父母提供也有一些其他来源,如亲戚提供、国家资助奖学金、助学货款、自己勤工赚取的等,不过只有极少数人经济来源完全不依赖父母(见表3)。由此可见,父母是在校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父母的收入状况对大学生的医疗消费和医疗保险消费有较大影响。

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2000元和2000~3000元阶段的占据多数,共计占66%。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所占12.5%,这对他们选择保险有一定影响。而且在调查统计中城市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大于3000元阶段占据多,共计72%,而农村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占据多,共计74%(见图2)。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来自于家庭,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费用与家庭的收入密切相关,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必定将反映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内。图2 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

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学生的月支出在600~800元和大于800元这两阶段所占多数,共占80%;在400~600元之间所占17%;在400元以下所占3%。大多部分学生月支出的多少应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见表4)。

每年支付的医疗费用。学生每年的医疗费用支出在300元以下共占69.5%;而在300元以上共占30.5%。反映出宁波市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较好,医疗支出费用较低(见表5)。

3.患病及就医状况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好,79%的大学生处在健康状态,只有1%的大学生患有慢性重症,20%的大学生偶有突发性疾病(见表6)。

近一年内就诊的次数。在最近一年内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较好,生病次数少的学生占80%,生病次数频繁的学生占2%(见图3)。图3 近一年内生病次数情况

近一年内住院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在近一年内住过院(见表7)。其住院的原因有胃肠道疾病、肝炎、骨折或外伤、还有其他急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1%、11.8%、19.1%、50%。据统计,可知目前越来越多的其他急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正困扰着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4.医疗保险情况

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度。在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同学中,认为存在医疗风险的占71.5%,认为没有医疗风险占4.5%,认为可以回避风险占12%,认为准备着承担风险占12%。这可能与大学生患病率较低,未从投保的医疗保险中直接受益有关。在调查中,有32%的学生未投保,65%的学生投保了但是未理赔,5%的学生投保了但是理赔失败,14%的学生投保了并且理赔成功。对于那些农村来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参保率较低(见图4)。图4 不同学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度

大学生对公费医疗制度的了解。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公费医疗的制度及自己应得的补助额(60元/年)非常了解的人只占1.5%,对其大部分了解的人占8.5%,而有90%的人对公费医疗制度只是略有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见表8)。

大学生对商业医疗保险的了解。本次调查显示,对于每年入校学费中都有一定被缴纳的商业医疗保险额非常了解的人只占2%,对其大部分了解的人占8.5%,而有89.5%的人对其只是略有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见表9)。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34%的大学生不愿意购买,有20%的大学生如果在学校强制规定就购买,只有40%的大学生愿意购买。其中不愿意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原因主要有自己身体健康不需要、经济收入限制、缺乏商业保险的信任及经验(见图5)。图5 不愿意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原因

而对于那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被调查者,他们希望的购买形式是自主购买,家庭购买,学校替他们购买和政府替他们购买,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6%,20.5%,17%,36.5%。从而反映出大学生保险意识较弱。

对校医院满意程度。本次调查显示对校医院非常满意的学生只占3%,一般满意的占52%,不满意的占36%,而非常不满意的占9%。按满意程度从高到低来看,满意程度越高,所占比例越低(见表10)。

本次调查设计医疗满意度指标是从大学生的主观角度来了解大学生在享受卫生服务时的真实感受,从而反映出校医院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校医院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及环境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可以用于评价校医院的服务质量(孟秀红,2003)。

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本次调查关于大学生选择的医疗保险模式显示,有28.5%选择公费医疗,8%企业大病统筹医疗,63.5%选择公费医疗和商业保险结合(见图6)。图6 选择的医疗模式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相关分析

1.生源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支出的相关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11),被调查者的生源地与其家庭月收入经相关分析后,相关系数为-0.307(**),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反映了来自城市与农村学生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是收入的差距扩大会使得家庭的医疗保障功能不均衡。所以低收入家庭,抗风险能力较低,其保障功能也相对较低;而对高收入家庭,其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高,家庭的保障功能也能发挥相对较好的作用。所以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导致家庭保障功能的失衡。比如受经济条件限制,现在贫困大学生往往都会是“小病则忍,大病才抗”,便成为了一个重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小病致大病,给其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双边显著相关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12),被调查者的生源地与其月生活费支出经相关分析后,得出其相关系数-0.250(**),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反映了城市与农村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当学生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时,更不用说医疗的保障。**双边显著相关

2.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月生活费支出的相关分析

按照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同学生进行分层分析,生源地来自城市学生根据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13),对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相关分析后,相关系数为0.564(**),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农村学生根据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14),相关系数为0.310(**),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从上述可知,无论来自城市或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与月生活费支出都成正相关。这意味着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受其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并影响着学生的医疗保障功能。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其月生活费用相应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要宽裕,所以他们可以选择购买一些保健用品来回避一些风险,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健康保障。**双边显著相关**双边显著相关

3.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每年医疗消费的相关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15),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其每年医疗费用经相关分析后,相关系数为0.148(**),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反映了贫困生与较富裕生的每年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家庭收入的差距将会影响每年医疗费用的差距,而每年医疗费用的差距又会影响学生就医情况。特别是对那些贫困生来说,医疗费用支出越大,其所承担的压力就越大。**双边显著相关(二)实际医疗支出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年支付总医疗费用为149200元,年平均医疗费用支出为373元(149200/400),且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大于300元的占30.9%。这说明了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的医疗负担很大(见表16)。

自2009年9月1日起,宁波市参保学生虽然已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共有31.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学生10.42万人,学生总体参保率为85.4%。市区学生5000人以上的高等院校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1]学院参保率达到95%以上。但是本次调查显示年平均医疗费用是373元,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个人缴纳50元,政府补助50元,并不能弥补大学生每年医疗费用,而且其年平均医疗费用远远大于补助的医疗保障费用,所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其实不能真正得满足学生的正常医疗需求。

还有虽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患病几率小,健康状况总体稳定。但是一旦患病,其所花的费用将超过国家下拨的公费医疗补助(60元/年)。由于公费医疗资金的短缺再加上其制度层面上的弊端,不仅难以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就医需要,更甚的是经济困难学生一旦患重病,虽然公费医疗能报销部分费用,但是还有很大部分费用需要个人承担,有限的和不确定的投入是很难解决就医治病问题的。所以大学生医疗保障应实行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来完善大学生的医疗保障体系。(三)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分析

调查(见图3)显示73%的同学在近一年内生病或看过门诊,其中54%的同学看过1~3次门诊,18%的同学看过多于3次门诊。在学生的就医渠道中,校医院或医务室排在首位占37%,其次是省、市级医院占34.5%。发现大学生对校医疗满意程度期望值还是比较高(见图7)。

大学生之所以经常去校医院或医务室看门诊,最主要是因为就医方便,其次是因为价格便宜;选择省、市级医院是看重其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门诊机构的服务水平,特别是对校医院或医务室的建设,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校医院以及医务室的服务质量,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比如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以及其他有针对性的服务,而降低疾病治疗费用,从而满足大学生希望获得方便、经济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孟秀红;江启成,2006)。图7 大学生就医渠道情况(四)结果

从上述调查分析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支出、及每年医疗费用之间做出的几对相关性分析都反映了大学生家庭收入的差距很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得家庭的保障功能得不到均衡。特别是对于贫困生而言,抗风险能力较低,其保障功能也相对较低。所以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导致家庭保障功能的失衡。第二,宁波市参保学生虽然已经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但是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年平均医疗费用支出为(373元)远远大于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障费用,还有国家下拨的公费医疗补助(60/年),根本都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正常医疗需求,特别对患重大疾病的学生。第三,由于患病率低,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实际的利益。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较淡薄。第四,大学生选择的就医渠道主要是校医院或医务室。但是从调查数据上看,只有3%的学生对学校医疗机构满意。所以校医院或医务室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自己的服务意识。

四、对策

为了改善宁波市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制度,本文针对本次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在此提出以下几个相应的对策。(一)针对贫困生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险制度

对于不同层次群体的医疗保障,宜采取不同的策略,特别是对那些贫困的医疗保障。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市大学生的医疗服务存在有不公平现象,58.5%学生来自农村,而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就诊率相当低,参保率也相对较低。高额的医疗费用,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就预示着要有因病致贫的结局。所以本文建议建立贫困生医疗救助基金、资助制度、建立互济基金等制度来解决贫困生的医疗费用困扰。(二)坚持“社会保障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

目前宁波市大学生虽已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并不意味着将大学生简单得并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而是为大学生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总要求是在学生患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能够有足够的费用,得到及时的治疗。为了提高大学生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又兼顾大学生受益面,本文提出:坚持“社会保障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改善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坚持“社会保障”为主

自2009年9月1日起,虽然宁波市参保大学生已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但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的平均医疗费用为373元,远远大于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障(50元/年),所以目前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根本不满足大学生的正常就医需求。本文建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缴费标准应为每人每年400元(>年平均医疗费用373元),个人缴费200元,政府补助200元,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这样才能充分得满足大学生的正常就医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现实存在的医疗问题,并能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从而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益性。

2.坚持补充性的商业医疗保险

随着宁波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医疗费用的不断改革和高校医疗制度的改革。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5%的学生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公费医疗的制度及自己应得的补助,而90%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宁波市高校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传统的公费医疗。公费医疗覆盖面窄,只是覆盖了计划内统招的学生,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公费医疗政策。为了弥补公费医疗的不足,可以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宁波市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应坚持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来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相结合的办法,也就是要提供基本的门诊医疗,还要提供住院医疗,特别是重病医疗,这样就充分得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三)增强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青年人的群体,又是医疗保险不够完善的群体,由于患病率较低,因此在医疗保险方式上没有太多的考虑。本次调查显示,有14%的学生自认为身体健康无需投保,26%的学生希望自主购买医疗保险,74%的学生希望政府、学校或家庭替他们购买。甚至只有2%的学生对于每年入校学费中有定额被缴纳为商业医疗保险完全了解,而有32%的学生对此完全不了解。这可能由于患病率低,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实际的利益,因此大部分学生医疗保险意识比较淡漠。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意识,本文建议学校应该定期宣传保险知识,虽然在入学时学校或保险公司会向学生发放大学生平安保险的介绍资料,但是在新生教育中仍需加强宣传;保险公司业务员应该定期提供咨询和分发健康手册来加强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商业保险。(四)增强校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医疗满意度

由学校提供学生所需的医疗服务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主要是针对疾病预防和急诊卫生服务。本次调查显示(见表10),学校医疗机构也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就医场所。然而对校医疗所持态度分析显示,45%的学生对校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意,52%的学生对校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一般,3%的学生对校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非常满意。患者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患者不满意医疗服务,再次去寻求服务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所以校医务人员应提高他们所提供的卫生服务的质量来提高患者对其的医疗满意度,并引导患者正确的就医行为。本文建议从几个方面来提高校医疗满意度:增强校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充分了解医疗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瑞明,我国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9(2).

[2]卢海英,朱增晖,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3).

[3]肖峰,林有常,基于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以南充市3所高校为例[J],中小企业科技,2007(10).

[4]孟秀红,江启成,安徽省大学生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6,22(12):46-48.

[5]肖照丽,周立,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87-189.

[1]

资料来源:宁波科技网:宁波市学生医保顺利实施[EB/OL].http://edu.cnool.net/topic.aspx?id=7402&page=0,2009.04.07.宁波银行股票价值分析

宁波银行是我国最早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强,资产不良率低;股权结构特殊,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层和内部员工持股达到19.4%。凭借诸多概念,上市之初一度大幅炒作。但随着整体市场的走弱,其股价深幅回调,长时间徘徊在发行价格以下。对于股价的大幅波动,投资者较为迷茫。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价值投资角度对宁波银行做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出具投资报告,供广大投资者的决策参考。

一、公司概况

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10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5月,宁波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2007年7月19日,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5月18日,上海分行正式开业。至此宁波银行顺利实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和跨区域经营三大发展战略。到2009年3月,宁波银行已拥有八十多个营业机构,其中五家分行,分别为上海、杭州、南京、深圳、苏州分行,一个总行营业部,七十五家支行。

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第一,制定了以中小企业为服务目标的发展战略,拥有一批忠诚度高、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在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使银行自身也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截至2008年底,宁波银行已有44000多家小企业客户,而不良贷款率仅为0.25%。作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构成之一,贷款项目中93%来自于中小型企业。第二,个人零售业务高速增长,成利润新看点。根据宁波市人均收入水平高、个体经济发达的特点,宁波银行重视发展个人业务。截止2009年3月个人贷款及垫款达132.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4.7%。第三,制定并实施了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薪酬与银行业绩直接挂钩,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宁波银行管理层和员工持有股份占本行总股份的19.4%,由此确保了宁波银行股东和员工利益的一致性。

二、宁波银行所处行业分析(一)宏观经济回暖为银行业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经济活跃度提高,贷款需求增加。2008年11月18日,中央政府启动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内容涉及十大方面,目的在于对抗危机,保持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截至2009年4月,经济活跃度明显提高,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三个月处于50%以上,表明经济总体扩张(如图1所示)。图1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随着四万亿计划项目的逐步投入及经济的继续回暖,贷款规模急剧扩大(如图2所示)。图2 2007—2009年1季度扣除贴现后新增贷款变化情况

信贷增速在1季度大幅超预期,预示着09年银行业净息收入很可能好于预期,这将对银行业绩产生较大正面影响。

其次,充裕流动性消除银行资金来源的瓶颈。负债业务是规模扩张的基础,拥有跨区域经营机遇的城市商业银行往往面对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2009年宽松的货币环境则消除了这些银行资金来源的瓶颈。不过,流动性充裕对大型银行并不有利,带来资金运用的较大压力。

再次,净息差有望见底回升。随着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央行继续降息的可能性明显下降;降息对刺激投资的边际效应在逐步降低,特别对工业企业而言,利息费用仅仅占经营费用很小的一部分;继续降息将向市场传递经济恶化的信号,得不偿失;以银行间拆借利率作参考,目前中国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已经降至0.8%附近,对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0%~0.25%,下降空间较为有限;当局不会允许零利率出现,以警惕进入流动性陷阱。综合上面分析,本文认为国内降息周期很可能已经结束,净息差将在两到三个季度内见底回升。(二)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提升银行的估值空间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累计升值20%。虽然进入2008年6月后,人民币汇率持续近一年的低位徘徊,但仍然无法改变市场长期升值的预期;历史经验表明,本币的升值过程中,银行股的走势一般都强于大市,因此人民币升值过程中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也将有所提高;人民币升值将促使外汇、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等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即将启动,国际化进程提速,银行业最终受益。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如图3所示。图3 2005.1—2009.4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变化情况(三)银行加速转型,业务逐步拓宽

受国际金融业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国内银行业也将逐步从传统业务向零售业务过渡,以客户需求决定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等,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目的。

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拓宽,综合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据《商业银行法》,我国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但实际上部分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于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2005年2月出台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通过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综合经营。此外,2005年和2006年还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这些办法的颁布有利于丰富银行的投资产品种类,拓宽银行中间业务领域、完善银行业务模式、缓解资本充足的压力,加快商业银行的创新,促进银行业务多元化。2009年4月,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保监会和银监会正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银行参股到现有的保险公司。(四)银行业发展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2009年难言底,产能过剩和海外需求的疲弱将抑制中国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因此2010年的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这为银行业2010年以后的资产质量埋下隐忧。此外,目前新建政府项目的盈利能力也值得怀疑,相应的新增项目贷款可能在2~3年后陆续暴露风险。根据2003年央行的一项调研,津、晋、冀、蒙四省市1998—2002年国债配套项目贷款的不良率为2.4%,关注类贷款比率为18.2%;同期山西的国债项目贷款关注类占比达到14.6%,湖南岳阳的类似贷款不良和关注类合计达到40%。因此,本文认为对2010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应持谨慎态度,上市银行2010年不良贷款可能“双升”。

三、骆驼评级法(CAMEL)综合评估宁波银行(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宁波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显著高于人民银行及银监会资本充足率8%的监管标准(如图4所示)。图4 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监管标准比较(二)资产质量

宁波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显著低于其他上市银行。一季度显示的宁波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只有0.91%,在已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当中排列第三,仅次于兴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如图5所示)。图5 上市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较

对于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小企业不良率一定高的观点,本文认为存在误解,宁波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多为大型企业以及集团公司。而相比较之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收缩灵活;再者,私营企业主把企业看作自己生存下去,并在社会上有地位的象征,更具责任心,所以风险可控。截至2008年末宁波银行44000家小企业客户不良率只有0.25%,这个数字远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

不过,较低的不良资产率也不能完全反映宁波银行的资产状况,还需结合拨备覆盖率来进行分析。本文注意到随着宁波银行2008年不良资产率翻番,拨备覆盖率却呈现迅速下降的态势,这不免让人怀疑宁波银行坏账准备是否充分?通过少提坏账准备提升盈利在短期内很容易,但它却为银行长期经营埋下了风险。(如图6所示)。图6 宁波银行不良资产率及拨备覆盖率(三)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宁波银行管理层眼光长远,思路清晰,业务发展特色鲜明,极具潜力;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管理层在成本控制上仍有待加强。宁波银行自2008年开始,营业费用大幅增加,成本对利润的侵蚀作用明显,主要有两点原因:①规模迅速扩张,新增网点的建设及员工薪酬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②IT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宁波银行仍然处于转型期,预计未来成本收入比仍然将保持在高位(如图7所示)。图7 宁波银行成本收入比(四)盈利能力

宁波银行也是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之一,以下将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与同业竞争者进行比较。

第一,净资产收益率(股权收益率)。用以衡量银行给其股东的回报率,它近似于股东从投资的一家银行中所收到的净收益。该指标值越高,股东投资的效益越好。2008年三家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宁波银行则处于三者居中的水平(如图8所示)。图8 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第二,资产收益率(ROA)这是反映银行管理效率的一个指标。即银行管理层将银行的资产转化为净收益方面的能力。我们选取了三类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分别是四大银行、早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仔细观察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的商业银行,表明这些银行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宁波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尤为突出,银行管理层将银行的资产转化为净收益方面的能力很强(如表1所示)。资料来源:大智慧新一代行情分析系统(五)流动性指标

第一,资产流动性指标。现金状况指标=现金和存放同业款项/总资产

宁波银行现金和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逐年提高,表明银行流动性不断改善,有助于加强风险抵抗能力(如图9所示)。

第二,负债流动性指标。存款结构比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宁波银行存款结构比率下降,说明定期存款的比重有一定的提高,这有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定期存款属于较为稳定的存款,可以保证银行资金使用安全(如图10所示)。图9 2005—2009.3宁波银行现金状况指标图10 2006—2009.3宁波银行存款结构比率

四、公司股票估值分析(一)相对估值法

本文在对宁波银行进行相对估值分析时主要采取市盈率法和市净率法,选取三类银行,各自计算市盈率、市净率,以对比宁波银行所处估值水平。本文在计算中用到得09年的每股收益为券商平均预测值。(如表1所示)资料来源:大智慧行情分析系统及券商研报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宁波银行的市盈率及市净率水平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估值缺乏吸引力。如果从历史角度考虑,该股的估值最底端出现在2008年10月,PE、PB分别为10.94倍、1.69倍,假设未来重新回到这一估值水平则具备较强的安全边际。(二)股利贴现模型(DDM模型)

股利贴现模型(DDM, discounted dividend model),通过将未来的股利贴现计算出股票的价值。其数学公式为:

D为股票的内在价值,D为第i期的股利,r为贴现率。根据对股利i增长率的不同假定,股利贴现模型可以分为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二阶段增长模型和多元增长模型。

宁波银行在已过去的两个年度当中都实施了每10股派2元(含税)的方案,即实际股东每股可获得0.16元。在预测模型当中,假定未来宁波银行发放股利将以10%的增长率递增,则该股利贴现模型为不变增长模型。公式变换为:

V为股票的内在价值,D为下一期的股利,K为权益资本成本率,1g为增长率。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率K的计算,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其模型为:*R=R+β(R-R)ifMf

Ri为股票i的预期收益率,R为无风险收益率,β为贝塔系数,RfM为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16%作为无风险收益率R;过去五年上证f指数年均收益率11.87%作为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R;同时考虑到M银行股与大盘走势的高度相关性,假设贝塔系数为1。可以计算出权益资本成本率K=11.87%。把K、D值一同带入零增长模型公式的:0V=1.483元

计算结果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结果。本文认为股利贴现模型不能单一作为股票估值依据,在分析当中还应结合相对估值法。

五、股权结构分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一)赫芬达指数(HHI)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是用于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也可以用于反映股权集中情况。其计算公式是:(X表示股票总规模;X表示i股东的持股规模;S=X/X表示第i个iii股东持股比例;N表示股东数量)。(二)同业竞争者比较

根据2009年4月公布季报数据,计算得三家已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前十大股东的赫芬达指数,南京银行HHI=0.2329,宁波银行HHI=0.1235,北京银行HHI=0.2063,结果说明宁波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最低。

从股东结构来看,宁波银行前10大股东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持有股份共占总股份的17.96%,外资股东12.16%,一般法人股东32.27%(如表2所示)。资料来源:深交所宁波银行2009年1季度报(三)特殊股权结构的影响

首先,宁波银行国有资本比重低而民营资本却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特点与宁波发达的民营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宁波银行的经营活动。

其次,股权结构相对分散,避免“一股独大”。宁波银行股权分散,第一大股东宁波市财政局持有公司27000万股,占总股本的10.80%,远没有达到50%的绝对控股地位。第二大股东则为新加坡华侨银行,持股比例也仅占总股本的10%,略低于最大股东。而对宁波银行的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合计持有比例仍未超过50%,仅为42.28%。宁波银行的治理结构有效地制约大股东的一股独大,防范股东出现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随意抽借上市公司资金,形成“内部人控制”,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再次,股权分散带来另一问题,股权争夺变得尤为明显。比如,宁波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宁波市财政局持股比例仅比第二大股东华侨银行多0.80%,而之后的股东持股比例也相当接近。本文也注意到,第八大股东瑞士信贷在2008年通过二级市场大幅增持了宁波银行股票6120万股,占到总股本的2.45%,虽未触及5%的举牌红线,但是其目的值得管理层警惕。不过,外资股东的持续增持会触发投资者“银行可能被收购”的联想,对于股价则为利好,有助于提升估值空间。

六、未来经营战略分析

首先,跨区域经营,拓展资产业务发展空间。公司提出了以长三角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在区域扩张中,宁波银行注重在熟悉的市场、熟悉的领域开拓业务,树立竞争优势,降低风险,并注重风险控制。

其次,逐渐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发展战略,为针对广大小企业客户提供集融资、理财等于一体的全面金融服务产品,将在未来零售市场竞争中占尽优势。

再次,提升中间业务比重。宁波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末中间业务收入42930万元,同比增长122.98%。未来一段时间,宁波银行将继续从理财产品、信用卡业务、衍生产品业务三个方面实现更多的突破。

再次,深化与新加坡华侨银行的合作。新加坡华侨银行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本地银行,目前拥有资产一千五百七十亿新加坡元。未来两家银行依然会在财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零售银行、资金运营、人力资源、信用卡以及IT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

最后,加大IT及人员投入。积极整合网上银行业务,实现与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国际结算系统、资金业务系统的对接,不断增强网上银行平台的销售功能;同时,完成核心系统的升级改造和CRM二期的建设工作,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宁波银行同样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为公司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宁波银行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投资者也需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从估值角度看,宁波银行2009年的市盈率及市净率分别为17.98倍、2.61倍,处于上市银行的高端,不具备估值优势。

其次,资产质量隐含潜在风险。虽然宁波银行是十四家已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表现最好的银行之一,但考虑到银行资产质量变化相对于实体经济运行的滞后性,仍然需要高度警惕经济放缓下企业盈利下滑引发的信用风险。

再次,跨区域经营不确定性犹在。异地银行短期内无法迅速抢占市场,客户接受程度低。新网点的设立费用支出大而盈利缓慢。本地色彩较强的知识资本在跨区域扩张中能否成功复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新业务及新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有待时间检验。

最后,未来需要关注大小非减持情况。2010年宁波银行有14.15亿非流通股解禁,可能对投资者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股价的上行。

本文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讲,2008年10月宁波银行股价产生的估值底端PE10.94倍、PB1.69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是长期投资者可以考虑的买点;对于短期而言,发行价9.20元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心理支撑,下跌空间不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加威,公司股票估值方法的实际运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2]孔一峰,中国股市价值投资绩效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魏琼,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宁波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报告[EB/OL].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04‐29/51902898.PDF,2009‐04‐29.

[5]林峰,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财务指标及其绩效的比较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报,2007(3).宁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资本结构一直是影响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它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若能很好地考虑并分析有关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有效地决定企业市场价值,同时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整个总体经济的增长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本文以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所有注册地在宁波,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6家上市公司2005—2008年财务数据为样本,对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企业规模、成长性、企业资产结构、盈利能力等因素先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多元线性回归来检验上述各个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二、理论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三大核心理论之一。关于资本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MM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结构主流理论,主要研究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关系;二是以MM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学派,主要研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Titman和Wesse1s把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与Myers等人的优序融资理论结合起来,既用优序融资理论来支撑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又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来印证优序融资理论,这才把这个非主流理论融入到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里。

Taub(1975)随机抽取了从1960年到1969年间的89家企业的172次发行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他总结出来了六个变量,并分析了这六个变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结论是:企业预期收益与利息的差异和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正相关;企业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和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正相关;税率因素对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的影响与传统的理论和MM理论都相矛盾。

Taggart(1977)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估量建立一种新的企业财务决策模型,实证得出了三点结论:企业长期负债与权益的市场价值是决定企业证券发行的重要因素;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决策取决于它对永久性资本的需求和自身获取长期负债的能力;应付未付税收是一个可能的决定因素,企业可以在税收支付之前借入短期负债,储存流动资产,且这种季节性行为的重要性不会因模型的修正而改变。

Marsh(1982)选用了1959—1974年间以现金方式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企业作样本,结论是:企业对融资工具的选择受到市场条件和过去证券价格的历史状况的严重影响;企业对融资工具的选择就像它们在脑海里已经有一个确定的短期负债以及长期负债占总债务的目标比率;企业的目标负债比率与企业规模、破产风险和资产构成形成函数关系。

Titman和Wessels(1988)从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收集了1974—1982年469家企业的数据,经过因素分析法的检验,他们得出:独立性因素有很大的负的参数估计值,表明具有相对较大的研发费和高销售成本的企业,其雇员有较低的退出率,因此倾向于保持低负债比率。企业规模参数估计表明短期负债比率和企业规模负相关,这可能反映出当进行长期融资时小企业会比大企业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虽然交易成本在资本结构的其他影响因素中通常被假设为相对影响较小,但交易成本在此却表现出其重要性,盈利能力参数估计表明因经营利润的增加而提高的股票市场价值不可能完全被企业增加的借贷所抵消。

国内已有很多文献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做了研究,主要从行业因素、盈利能力、公司规模、成长性、非债务税盾、资产结构、内部资源能力等角度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的分析。

三、宁波市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分析(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1)被解释变量:本文对资本结构的度量,根据债务到期时间的不同,采用三种杠杆比率:一是总负债/总资产,即总负债率;二是流动负债/总资产,即流动负债率;三是长期负债/总资产,即长期负债率。其中总负债率是指公司负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公司利用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所以本文采用总负债率来当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本文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度量共采用5个影响因素变量,共11个指标。

①盈利能力:公司一般按照内部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因为用内部留存收益进行融资是成本最小最方便的,所以盈利能力好的公司不必举借长期外债融资,他们的资本结构比率就小。但是也有可能,那些盈利能力高的公司因为信誉好而较容易获得外部融资。这时,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之间就负相关。

②公司规模: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公司越大,经营就越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强,越容易获得外部融资。Titman和Wesseles(1988)认为短期负债比率和公司规模负相关。

③公司成长性:一方面成长性高的公司往往破产成本也较大,所以这些公司比较喜欢选择股权融资,这时与资本负债率负相关。并且这些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和股东的利益冲突会加大,债务代理成本就加大了,就会选择低杠杆。另一方面,很多成长性高的公司会以多的债务向外界传递出公司价值高的信号,因为只有这种公司才能减少或避免破产,这时可能就是正相关了。

④偿债能力:偿债能力越好,就说明该公司有较高的资产偿还能力,公司的信誉就越高,就越容易借到外债或融资。

⑤资产的营运能力:它是指公司的资产的运行能力。营运能力分析可以让投资者了解此公司的运营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当公司的资产营运能力强,就说明它的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有条件借多的资金举债经营,因而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负债。

1个被解释变量和11个解释变量的解释及计算公式详见表3.1。资料来源:中国会计视野www.esnai.com

2.数据来源

到目前为止,注册地址在宁波的上市公司共有24家。在样本的选取中,遵循了3个原则,(1)不考虑金融类上市公司。这是鉴于国际上作此类研究时因金融类上市公司自身特性而一般将之剔除样本之外;(2)上市年限相对较长,这是为了确保公司决策行为的相对成熟;(3)剔除ST和PT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或已经连续亏损两年以上。基于上述原则,在2005年以前上市至今未退市的宁波市上市公司总共有16家。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界网数据中心提供的和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上提供的从2005年到2008年相关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和市场数据。另外,因为B股是由外资会计事务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与A股公司年度报告有些许的差异。所以选择了所有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6家发行A股的宁波上市公司2005—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6家公司中有批发零售贸易(H)2家,综合类(M)2家,制造业(C)8家,交通运输创造业(F)1家,土木工程建筑业(E)2家,[1]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1家。详见下表3.2和图3.1所示。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2]图3.1 宁波上市公司(2005—2008年)行业分布图 (二)实证分析

1.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从2005年到2008年,宁波上市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多,公司在不断发展,通过分析可以更了解宁波整体公司的资本结构情况,如表3.3。分析的原始数据见附录3。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3]图3.2 2005—2008年宁波上市公司每股收益

通常而言,适度负债经营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这个数字大概在50%左右,宁波的资产负债很符合这一适度经营的要求。如表3.3所示:总资产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资产负债比率逐渐降低,但幅度很小。这可能和宁波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居多,而资产负债比很高的房地产业很少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2002年后由于经济升温,投资快速增长,公司的利润前景普遍看好,负债倾向增强,经过几年后,使得负债率在2005年比较高。经济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公司可能开始思索,开始保守融资,负债率有些下降。

从每股收益,可以看出公司资本结构是否达到最优,以及是否在逐步优化,以达到最优。因为资本结构管理的目标是达到或者实现最优资本结构,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最优资本结构是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而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志是每股收益的提高。但从上图3.2看出,每股收益总体下降,所以宁波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还有待改善。

2.回归分析(1)逐步回归方法介绍:

逐步回归分析是建立在多元回归基础上的一种回归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各因子的筛选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将自变量逐一引入多元回归方程中,引入的条件是该自变量的偏回归平方和在所有未入选的自变量中具有最大值,并经过F检验具有显著意义,并将偏回归平方和最小且无显著性的自变量从多元回归方程中剔除掉,直至多元回归方程外的自变量不能再引入,且多元回归方程内的自变量不能再剔除时为止。本文中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运算。(2)回归过程:

①先收集年度数据,归纳整理。如表3.4所示是2008年宁波上市[4]公司的各数据。其他年份的数据整理可参见附录3。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和金融界

②建立以下模型:Y=a+B1X1+B2X2+B3X3+……+BnXn,其中,a为常数项,Y为资本结构,Xl,X2…,Xn分别代表各影响因素变量。

③然后提出假设:

假说1:资本结构与公司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假说2:资本结构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

假说3:资本结构与成长性呈负相关关系

假说4: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假说5:资本结构与资产营运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④再对各变量做相关性分析,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2008年的有具体分析,其他年份具体结果参见附录2)。

如下表3.5所示:各解释变量与应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些还显著相关。如:总资产对数X4与Y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假说2矛盾;速动比率X7与Y,流动比率X8与Y,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假说4相符;利息保障倍数X9与Y,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假说5矛盾。

但是,事实上很多解释变量间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如:总资产对数X4与主营业务收入对数X3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X10与销售净利润率X2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流动比率X8与速动比率X7,利息保障倍数X9与速动比率X7,利息保障倍数X9与流动比率X8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只有相关性分析还不能真正揭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要采取进一步的逐步回归法。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3)实证结果分析:

在逐步回归时,取显著水平为0.05,F值大于临界值的自变量为可以接受的解释变量,各年回归结果如下(除了2008年,其他年份排除变量的过程参见附录1):

①2008年: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

从表3.7分析结果中得出,拟合优度指标中多元相关系数:Mu1tiple R=0.820,可决系数:R Square=0.672,调整可决系数:Adjusted R Square=0.649。逐步回归过程中,拟合度达到67.2%,比较高的。

表3.8中回归结果F值为28.679,并大于F0.05(k, n-k-1),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其中F0.05(k, n-k-1)=F0.05(11,4)=5.94。

表3.9中T值为13.696,-5.355绝对值均大于T0.025/(n-k-1)=2.78,所有变量系数的估计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检验结果显著。

表3.9中产生的回归方程为:Y=76.571-28.559X7,X7为速动比率。反映公司偿债能力对公司的影响程度。说明X7与Y负相关,速动比率越大,公司资产负债率越低。

②2007年实证分析: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

从表3.12分析结果中得出,拟合优度指标中多元相关系数:Mu1t1ple R=0.856,可决系数:R Square=0.733,调整可决系数:2Adjusted R Square=0.692。逐步回归过程中,拟合优度明显提高,R由0.599变为0.733,即拟合度达到73.3%

表3.13中回归结果F值为20.948,17.870,并大于F0.05(k, n-k-1),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表3.14中T值为-1.574,-3.309,2.554除了常数项以外绝对值均>T0.025/(n-k-1),可能说明没有其他变量通过常数项对因变量产生影响。所有变量系数的估计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检验结果显著大于T0.025/(n-k-1),所有变量系数的估计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检验结果显著。

表3.14中产生的回归方程为:Y=-113.152+8.317X4-13.889X7,X4,X7分别为总资产和速动比率。反映公司规模和偿债能力对公司的不同影响程度。即资产负债率随着总资产的增加而提高,随着速动比率的增加而变低。

③2006年实证结果: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

从表3.16分析结果中得出,拟合优度指标中多元相关系数:Mu1t1ple R=0.866,可决系数:R Square=0.750,调整可决系数:2Adjusted R Square=0.712。逐步回归过程中,拟合优度明显提高,R由0.485变为0.750,即拟合度达到75%。

表3.17中回归结果F值为13.175,19.531,并大于F0.05(k,n-k-1)=5.94,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表3.18中T值为11.548,-6.198,3.718绝对值均大于T0.025/(n-k-1)=2.78,所有系数的估计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检验结果显著。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

表3.18中产生的回归方程为:Y=55.920+1.978X1-24.717X7,X1,X7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和速动比率。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公司的不同影响程度。

④2005年实证结果: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

从表3.20分析结果中得出,拟合优度指标中多元相关系数:Mu1t1ple R=0.709,可决系数:R Square=0.503,调整可决系数:Adjusted R Square=0.468。逐步回归过程中,拟合优度达到50.3%

表3.21中回归结果F值为14.182。Fa(k, n-k-1)=F0.05(11,4)=5.94。因为5.94<14.182,所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表3.22中T值为:-2.964,3.766,绝对值均大于T0.025/(n-k-1)=2.78,所有系数的估计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检验结果显著。

表3.22中产生的回归方程为:Y=-199.196+12.108×X3,×X3为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反映公司规模和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三)结论

自变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如下:综合以上回归结果如表3.23,进行逐步回归后,盈利能力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6年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关系,反映规模指标的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在2005年呈正相关关系,另一反映规模指标的总资产对数在2007年与资本结构也呈正相关关系。反映偿债能力指标的速动比率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在2005年对资本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资料来源:SPSS输出结果整理

资本结构决策本质上是动态的,公司对资本结构的选择是个动态过程,因此应该在一个动态框架内进行分析。

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

第一,盈利能力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其资本结构有着正面的影响。假说不成立。这说明了公司盈利越好,就越容易在市场上融资。宁波市上市公司越是盈利好就越想扩大规模,因为债券融资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且股权融资的手续比较复杂,而这些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比较迫切,考虑到权益融资则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就比较多的选择债券融资。所以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规模指标的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和总资产对数都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关系,假说成立。这表明了上市公司规模大小对于资本结构影响的一个信号,公司规模确实是一个公司实力和信誉的象征,规模大的公司,贷款风险会越小,公司融资成本也越低,有相对较强的举债能力和信用。

第三,反映偿债能力指标的速动比率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假说成立。这说明对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如果企业前景较好,企业将会将大部分资金进行投资,仅保留少部分作为速动资产。因此资产负债率与速动比率应是负相关的。

实证结果没有发现宁波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资产的营运能力对资本结构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宁波上市公司上市历史较短的原因,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的成长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未能在计量模型中体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资料积累的增加,我相信这些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将得以显现。

四、优化宁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政策建议

要想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应从资本结构的各种影响因素入手,通过调节各因素,来得到所需要的合理资本结构。结合对宁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注重公司盈利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宁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影响因素是盈利能力。推测宁波的上市公司中,盈利性越强的公司,其越想扩大公司规模,越需要融资,而负债融资的成本又低于股权融资,因此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利用负债进行融资的倾向性就会越强,相应的负债融资的比例就会越高。

其次,注重公司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影响宁波上市公司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偿债能力越强,资本负债率越低。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都可以反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理论上速动比率应该保持在100%以上,流动比率在200%以上。但宁波上市公司中除了宜科科技两项都达标,香溢融通和工大首创速动比率达标外,都普遍偏低。

最后,注重公司规模大小。前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之一。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规模的大小,如总资产的多少,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少等,合理选择资本的来源。规模较大的公司,其资本结构中负债融资的比例可以高一点,规模较小的公司,可以把重心放在权益融资上。

除上述因素外,还应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无疑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成长性高的公司,其负债融资的倾向较高,这是源于成长性高的公司,其对资金的需求是迫切的,而权益融资则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宁波市上市公司来说,大部分公司还处于成长初期,虽然,实证分析的结果没有表明公司成长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随着公司的成长,各方面因素的逐步完善,要考虑公司成长所带来的资本增值。

由于宁波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使实证条件受到一定限制,只研究了其中的11个因素,其他因素有待以后研究。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宁波上市公司总数的增加,可以扩大样本研究周期和样本规模,可以从长期性角度研究各因素的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郭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最新实证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9-30.

[2]童勇,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92-94.

[3]王恒,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中国优秀博士论文.2007,37-41.

[4]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D],经济研究,2001,(11):23-27.

[5]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

注:此分类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2]

资料来源:金融界网站

[3]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

[4]

注:附录中X3和x4为原始数据,表3.4中是取它们的对数区域经济与港口发展:宁波港与深圳港的比较研究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重要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与港口发展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是带动港口发展的核心因素。宁波港和深圳港分别是我国港口发展“民营型”和“效益型”的两个代表。本文从港口发展的角度,考察区域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比较宁波与深圳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探讨有助于推动两个港口发展的新途径。同时,期望以两港比较为案例为我国港口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宁波港与深圳港的对比分析(一)货物吞吐量对比

2000年以来,宁波港建成了北仑三期、四期、大榭等一批现代化集装箱码头。2006年1月,宁波港与舟山港开始一体化进程,实行“两港合一”战略,产生了“1+1>2”的放大效应,宁波港开始向世界级东方大港迈进。2007年,宁波港在浙江省总共新建52个码头,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就有17个,新增的吞吐能力预计可达6500万吨左右。目前,宁波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拥有101条集装箱远洋干线,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达60座。2007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3.45亿吨,居我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第四位。现在的宁波港基础设施先进,装卸高效,集疏运便捷,口岸通畅,服务完善,已成为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深圳港经过28年的发展,深圳港形成了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和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的基本地位。目前,深圳国际集装箱码头是我国大陆远洋集装箱班轮密度最高的单体码头。2007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3.7%,货物吞吐量1.99亿吨,比上年增长13.65%,港口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此外,深圳港在2007年率先提出“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制定了生态保护标准,极大地提升了港口综合竞争力。深圳港以其出色的生产效益、充分的发展潜力、良好的服务能力,被誉为2007年我国最具效益的港口。图2.1 宁波、深圳两港1998—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比较(二)宁波港与深圳港区位异同分析

宁波港位于杭州湾南部,地处长三角南翼。根据区域发展规划,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上海港是长三角港口的龙头,浙江和江苏沿海港口都是重要支撑。从宁波独特的地域特征来看,上海港与宁波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地产业有不同的分工。上海的优势在科技与人才,集聚了国际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宁波的优势在于生产制造,其经济腹地有纺织业、服装、皮革皮毛、机械制造、塑料制品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强势产业。宁波港口发展,应该走与上海港不同的“错位发展、差别发展”之路。但目前宁波港与上海港在发展上“错位”不够,而且没有形成较强的合力,区域港口合作欠缺是严峻的现实。港口无序竞争将会导致区域内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不仅是资源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城市间恶性竞争,影响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从而会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深圳港位于珠三角南端,香港是泛珠三角的龙头,也是世界一流大港。深圳港与香港的合作大于竞争,两港频频合作的原因,在于两地现有港口码头数量无法满足货物数量增加的需要,而建设新的港口码头并增加配套设施成为必要。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是近年来深圳与香港在港口竞争中能够保持共同增长的前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深圳港口业的崛起,促进了香港港口实现运输结构优良性的转变。就目前情况来看,深圳、香港两地进行有效合作,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装卸业务,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共同促进的作用。

长三角与珠三角面积大小和人口数量不同,经济总量也不同。长三角利用外资比珠三角多,进出口总额与珠三角相当。各自具有物流、资金流、人流的优势,这对宁波港、深圳港拓展腹地业务来说,都具有一定优势。而长三角利用外资较多,对宁波港发展的贡献率较大。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宁波、深圳两港区位相同之处在于:宁波、深圳同为非省会的副省级城市,其城市地位、区位角色、港口资源、发展策略等方面有相近之处。宁波所在的长三角,有上海、杭州两大城市。上海既是区域经济中心,也是枢纽港;深圳所在的珠三角,有香港、广州两大城市。香港不但是区域经济核心,也为枢纽港。宁波、深圳两港在发展战略上均选择了与区域中心港口“错位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宁波港是构建中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与上海港的合作应该大于竞争;深圳港与香港的合作大于竞争,深圳港很好地完成了与香港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集装箱货源,均与香港处于不同层次,减少了竞争对港口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区域经济对港口作用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宁波、深圳两港集装箱吞吐量指标,用来反映港口发展状况。通过两地GDP、外贸进出口额、外资利用额等经济指标反映地区经济情况。原始数据来自《宁波市统计年鉴》,《深圳市统计年鉴》,如表3.1和表3.2所示。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地经济指标与港口发展指标之间建立回归方程:Y=aX+B,模型中变量定义如下:y表示地区经济指标,x表示港口发展指标,a表示两者相关系数。模型的样本期为2000—2007年,研究样本数N=8。(二)3.2回归分析结果

1.宁波、深圳GDP与集装箱吞吐量回归分析图3‐1

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图3‐1),宁波市GDP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归方程为:Y=-387.6954+0.3813X,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值分别2为:-16.11和35.05,F值为1228,R=0.9951,说明拟合情况较好,集装箱吞吐量的99.51%可由GDP的变化解释,GDP与港口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模型的经济解释为:宁波市GDP每增加2000亿元,可平均生成集装箱数量375万TEU。利用宁波市GDP的增长,可很好地带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图3‐2

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图3‐2),深圳市GDP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归方程为:Y=6.0591+0.3261X,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值分别为:20.05和11.16,F值为124,R=0.9541,说明拟合情况较好,集装箱吞吐量的95.41%可由GDP的变化解释,GDP与港口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模型的经济解释为:深圳市GDP每增加2000亿元,可平均生成集装箱数量658万TEU,利用深圳市GDP的增长,可很好地带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

2.宁波、深圳外资利用额与集装箱吞吐量回归分析图3‐3

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图3‐3),宁波市外资利用额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归方程为:Y=-235.6122+37.1902X,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2值分别为:-1.72和5.07,F值为25,R=0.8107,说明拟合情况较好,集装箱吞吐量的81.07%可由外资利用额的变化解释,外资利用额与港口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模型的经济解释为:宁波市利用外资每增加100亿美元,可平均生成集装箱数量3483万TEU。利用宁波外资的增长,可很好地带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图3‐4

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图3‐4),深圳市外资利用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归方程为:Y=-853.7957+55.1204X,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值2分别为:-6.27和15.76,F值为248,R=0.9764,说明拟合情况较好,集装箱吞吐量的97.64%可由外资利用额的变化解释,外资利用额与港口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模型的经济解释为:深圳市利用外资每增加100亿美元,可平均生成集装箱数量4658万TEU,利用深圳外资的增长,可很好地带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

3.宁波、深圳外贸进出口额与集装箱吞吐量回归分析图3‐5

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图3‐5),宁波市外贸进出口额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归方程为:Y=-40.2233+1.7382X,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2值分别为:-3.69和48.58,F值为2360,R=0.9974,说明拟合情况较好,集装箱吞吐量的99.74%可由外贸进出口额的变化解释,外贸进出口额与港口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模型的经济解释为:宁波市外贸进出口额每增加100亿美元,可平均生成集装箱数量134万TEU,利用宁波市外贸进出口额的增长,可很好地带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图3‐6

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图3‐6),深圳市外贸进出口额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归方程为:Y=87.4719+0.7549X,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2值分别为:0.76和11.46,F值为131,R=0.9563,说明拟合情况较好,集装箱吞吐量的95.63%可由外贸进出口额的变化解释,外贸进出口额与港口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模型的经济解释为:深圳市外贸进出口额每增加100亿美元,可平均生成集装箱数量163万TEU,利用深圳市外贸进出口额的增长,可很好地带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三)结果讨论

总体上,区域经济指标:GDP、外贸进出口额、外资利用额,与港口发展指标,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区域经济的增长有助于港口发展。根据上述回归方程,得出结论:假设两地有相同的GDP值、外资利用额、外贸进出口额,深圳港生成的集装箱箱数均高于宁波港,这与深圳港“效益型”代表的地位是相匹配的,这也说明了深圳港很好地利用了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促进效应。2

在GDP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回归分析中,宁波的R为20.9951,大于深圳的R=0.9541;在外资利用额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2影响回归分析中,宁波的R为0.8107,小于深圳的R=0.9764;在外2贸进出口额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回归分析中,宁波的R为220.9974,大于深圳的R=0.9563。拟合优度R的大小表明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这说明:GDP和外贸进出口额能更好地解释其对宁波港集装箱的带动作用,而利用外资则能更好地解释其对深圳港的带动作用。2

通过对拟合优度R的比较,可以说明:相对于深圳港,宁波港更依赖于本土经济的发展;而相对于宁波港,深圳港更依赖于利用外资带动港口发展。这一分析结果与现实的经济情况是相符的,目前宁波港的出口产品大多来自本地民营企业,而深圳港的出口则大多来自深圳的外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数量上的优势,深圳外贸进出口额高于宁波,而且深圳港外贸集装箱的单箱价值量也高于宁波港。

而从更大的区域地理角度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无疑是促进深圳、宁波两港发展的更深层次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这两个三角洲的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向多层次、多模式联动发展的阶段,这对于宁波港、深圳港的发展将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图3.6 珠三角、长三角区域FDI占全国百分比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首先,宁波、深圳两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域经济的高度对外开放。在2007年我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深圳、宁波港分列第一和第六位,这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高度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图3.6表明: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两地FDI总和占全国百分比超过半数,2003年,两地FDI共占了全国的65%。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带来大量的外资注入,给港口运输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图3.7 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外贸额占全国百分比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将影响港口未来发展前景。图3.6中,珠三角年均FDI值高于长三角,深圳利用外资额高于宁波,这是深圳港发展的一大优势。图3.7表明,珠三角外贸额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而长三角外贸额逐年上升,并在2003年超过珠三角。目前长三角外贸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长三角逐年增长的外贸额,给宁波港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根据前面分析,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与外贸进出口额高度正相关。与深圳港相比,同样的外贸进出口额给宁波港带来的集装箱吞吐量大约为深圳港的一倍多,这是宁波港发展的一大优势。

四、促进两港发展的对策建议(一)错位发展是两港崛起的基本战略

通过对宁波、深圳两港的区位分析,得出结论:两港在发展中采用了与上海、香港两个区域中心港口相错位的发展战略。宁波港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依靠其经济腹地——长江流域在纺织、零部件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成功崛起;深圳港则依靠相对于香港较低的价格优势和便捷的服务快速发展。由此可见,错位发展不仅是宁波、深圳两港过去发展崛起的基本战略,也是未来与区域港口进一步合作发展的首要策略。(二)集装箱业务是两港发展的基本方向

港口集装箱运输由于其系统性强、作业要求高、附加值高,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和海运发展趋势,其作为衡量港口规模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突出。港口集装箱吞吐规模代表了一个港口的竞争力、国际地位、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只有提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提高港口经营效率,才能快速发展港口经济。

宁波、深圳两港腹地货源较多,但集装箱市场开发利用还不足。随着区域港口竞争日益激烈,对港口腹地的开发需求不断增长。港口发展要向内陆地区拓展市场,推进周边地区的“无水港”建设,开发相关地区的集装箱箱源。合理、高效地开发腹地集装箱市场,这是宁波、深圳两港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三)加强港口合作是两港未来发展的有效手段

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有效解决竞争与合作问题,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参与区域港口合作、加入区域港口联盟,将是宁波、深圳两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区域港口合作,一是要总体规划与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逐步消除无序竞争;二是要建立港口信息合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共同的物流链管理;三是要整合港口资源。区域港口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打破区域分割,形成有效的港航产业聚集经济体,以及港口群综合物流体系,实现区域港口竞争力的整体提升。2007年12月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议,特意将“深化港口合作”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近来,深圳港也围绕当前港口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2008年4月,深圳盐田港与广西港务集团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大力实施港口开发、经营和建设,将广西防城港打造成设施完备、成本合理、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的大西南地区枢纽港和便捷出海通道,并将港口的功能延伸到内陆,把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建成“无水之港”和重要的物流节点。(四)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将影响两港未来前进步伐

通过分析两港所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利用外资额,所在区域开放程度和比较两港在区域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建立区域经济数据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函数关系,得出结论: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大小与港口发展密切相关。集装箱吞吐量的提升是港口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条件,而加大港口所在区域经济开放程度是集装箱吞吐量提高的根本途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加快引进外资步伐,加大所在区域经济开放程度,是影响宁波、深圳两港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强化港口城市功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J],城市,2007年,第2期

[2]张颢瀚,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发展现状、障碍与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苏利冕,宁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4]肖晗,海港空港双破两千万[N],深圳商报,2008-02-01

[5]刘斌、莫艳清,中国港口类型研究[J],世界海运,2006年,第5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FDI的流入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而且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之间争夺外资的白热化,每个城市在制定各种招商引资策略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身投资环境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分布以及区域发展的先天不足,不能盲目地追求短期内招商引资的金额和数量,必须找出符合自生实际长远发展的道路,增强对国外投资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及质量,这对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学者关于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大都是以省为范围内加以研究的,而具体针对于宁波的研究十分少见。因此,加强FDI对宁波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能加深我们对更有效地利用外资的认识和理解,并为政府关于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宁波外向型经济更健康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投资活动的迅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也随之迅速展开,西方国家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角度不同、内容纷杂、观点迥异、范围广泛,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虽然能够较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其解释的范围十分有限,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试图将各种理论加以组合,形成更大的理论框架。最后,邓宁教授就在提出公司优势概念的基础上,将其与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企业的利益、优势及决策行为等方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较全面地解释了跨国公司不同内容的经营活动。

国外研究FDI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经济学者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中有些人认为FDI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比如:Blomstrom等人(1994)就一国的FDI流入与该国的人均GDP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对比研究,他们选取了连续35年的相关数据,得出了的研究结果:在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在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一个国家利用外资的效率跟这个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Caves(1974)和Globerman(1979)分别就FDI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显著的提高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Stefan(1992)则认为,资源享赋相对不足的国家在一个开放经济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发展生产所需的资源要素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Boren‐sztein等人(1998)就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大小做了研究,发现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该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息息相关,人力资本水平即劳动力接收教育的水平越高,外商直接投资就越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西方学者相比,我国学者对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主要侧重于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研究结果同样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这其中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人很多,比如:萧政(2002)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王岳平(1999)分别研究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钟昌标(2000)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各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其相关系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比西部地区更高一些,这也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贡献程度比西部地区要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比如:杨全发(1999)通过对广东利用外资与出口增长的实证研究,提出广东的出口贸易与外资的关系并不显著;桑秀国(2002)指出,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尽管有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这也只能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我国的重要原因,并不能说明FDI能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募超(2004)通过研究发现FDI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单向关系,即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并没有促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也分析得出了许多FD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我国学者关于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大都是在全省的范围内来加以研究的,而具体针对于宁波的研究则十分少见。

二、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宁波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利用FDI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受到中国加入WTO的惠顾以及世界经济对外资的积极影响,宁波活跃的经济发展大大增强了对外资的需求,引资规模也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09年宁波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34.2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新批项目193个,实到外资6.1亿美元,增长13.0%;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增长13.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逆势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8.8亿美元,增长17.5%,其中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8.4亿美元,增长17.8%。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77家,项目总投资额4.5亿美元,其中中方[1]投资4.1亿美元,增长31.1%。(一)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分析

从纵向对比的情况来看,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呈现出狂飙式的增长,其中2001年FDI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还要多,2002年FDI增长了约60%。进入2004年,利用外资开始逐渐步入缓慢爬升的境地,尤其是2005,2006和2007年,开始呈现小幅递增的趋势。进入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宁波市利用外资出现了增幅明显回落的态势。同期,实际利用外资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见图2.1)。[2]图2.1 2000—2009年宁波市利用外资趋势

从横向比较来看,同期整个浙江省利用外资连年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合同利用外资额突破了200亿美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也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趋势。而宁波作为浙江省的第二大城市,虽然过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领先优势不断减弱,增长后劲明显不足(见图2.2)。[3]图2.2 2000—2009年宁波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及占浙江省的比重 (二)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分析

从2000年以来,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外资跃上了新台阶。外资国别来源来看,来自亚洲的外商投资仍是外资的主要来源,港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台资。而同期来自美、日、荷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外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韩国对华投资体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外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整个外商投资势头强劲。数据来源:《2008宁波统计年鉴》,宁波统计信息网

从2000年到2008年,宁波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国别和地区所占比重排名前几位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维尔京群岛等地区和国家徘徊在第二或第四位的水平。2008年,香港地区对宁波市实际投资占全市的43.81%,依然是最主要的来源地,来自香港地区的外商投资不管是利用外资总额还是占比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值得注意的是日韩等国投资金额和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只占到4.35%,而来自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部分自由港对宁波市实际投资逐年上升,占到了19.68%,这说明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资本采取合理避税的方式进入中国。(三)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宁波市三大产业利用外资的情况,我们首先从三次产业纵向分析入手。从表2.2可见,宁波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一直很小,自2000年以来,总量和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年宁波市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只有110万美元,仅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05%,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006年,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了226万美元,占比略有上升,达到0.09%,但是2007年又下降至0.05%的谷底,到了2008年,一产实际利用外资快速飙升,达到762万美元,占比也上升至0.3%。

从表2.2也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7年,宁波市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连年递增,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在2000—2003年间呈现上升的趋势,占总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80.6%上升到2003年的93.08%,但在2003年达到顶峰后所占比重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宁波市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只有199063万美元,占比下降到78.44%。数据来源:《2008宁波统计年鉴》,宁波统计信息网

宁波市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在2000—2003年波动比较大,其占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的18.76%下降到2003年的6.82%;从2004年到2007年其总量和占比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8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3964万美元,占比上升到21.26%,宁波市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前景看好。

从宁波市FDI近八年来的三产横向比较看来,宁波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历年来都非常小。总体来看,宁波市的FDI产业情况处于“二三一”结构,但近三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宁波FDI的产业结构发展越来越趋于合理化和完善化。(四)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大项目情况

从宁波市近几年大项目统计数据来看,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项目数量,不论是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还是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都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见图2.3)。企业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规模以上项目数量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引进外资的质量逐年提高,外商投资项目的规模持续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上升的趋势说明宁波对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城市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大,引资质量大幅提高,宁波市已从吸引国外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跨国公司方向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