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博弈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4:00:07

点击下载

作者:常福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场博弈术

职场博弈术试读:

求职面试中的博弈——面试与反面试的秘密

示人以优:利用第一信息的力量展现自己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做了一个实验。他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人。在第一篇文章中,杰姆被描述成了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在第二篇文章的前半段,杰姆被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被描述得孤僻而不易让人亲近;第三篇的描述正好与第二篇相反,前半段杰姆被描述得孤僻而不易让人亲近,后半段被描述得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杰姆被描述得孤僻而不易让人亲近。

洛钦斯请4个组的受试者分别读这4篇文章,然后在一个计量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怎样。结果表明,如果文章在描述杰姆时开朗友好在先,那么受试者中有78%的人认为杰姆是友好的;如果文章在描述杰姆时孤僻而不易让人亲近在先,则受试者中仅有18%的人认为杰姆是友好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实验: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题,而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其他人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看谁更聪明一些。

实验结果表明,多数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是典型的沉锚效应:在人们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个地方。

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往往会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产生影响,实际上也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所观察到的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

所以第一印象对人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如果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是正面的、良好的印象,他们会希望继续交往,增进关系;而如果是负面的、不好的印象,他们则拒绝继续交往。

所以,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头三脚”的作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总是在别人的心目中挥之不去,不管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多大的进步或者退步,对方还是会对你保留着原来的印象。

据有关调查显示,注重着装、职业形象好的求职者往往要比那些不注重修饰的求职者的起始工资高出8%~12%。此外,美国还作过一项关于面试的专业调查,发现在第一次见面时,无论是男女,能够有力地握手的人可以给主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人获得职位的机会也会高。

第一印象是获得更好机会、找到好工作的基础,所以那些想换个更好工作环境的人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竞争环境中成为佼佼者,获得心仪的职位,求职面试时一定要了解招聘者的心理,给他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变短为长:让自己在面试中熠熠生辉

法国作家罗时夫科尔德曾经说过:“主动承认自己的小缺点,是为了让他人相信我们没有大缺点。”

美国的恒美DDB广告公司曾经接过一个很棘手的策划方案:为德国产的小型汽车——甲壳虫打入美国市场制定宣传方案。要知道,在这之前美国人偏爱的都是大型的、本国产的汽车。

不过,恒美DDB广告公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策划。在广告播出后不久,甲壳虫就摆脱了原来滑稽可笑的形象,成为了畅销车型。

毫无疑问,甲壳虫的成功大部分是依靠DDB公司优秀的广告策划。但令人惊奇的是该广告策划的着手点:没有强调汽车的优点,如经济便宜或油耗小;相反地,把汽车的缺点暴露给消费者,制定了这样的广告语:丑只是表面的,它能丑得更久。

DDB公司策划的这个广告突破了当时业内的常规做法。它直接告诉消费者,甲壳虫汽车并不符合当时美国人对汽车的审美观。那么为什么甲壳虫还那么受大家欢迎呢?这是因为提及商品的一个小小缺点能够增加广告的可信度,然后再说商品的优点时,比如甲壳虫的经济实惠与节油,人们就更会相信所言属实。

此外,除了广告策划以外,该策略对其他很多领域也很实用。如想找工作的人就应很注意这方面的技巧,如果你的履历里全是优点,那你得到面试的几率就会变小;相反,那些勇于揭短的简历主人,获得面试的几率要高得多。

假如你是公司的人事部经理,那么你会怎么看待那些应试者呢?你觉得如果是你,你会想方设法找出应试者的优缺点吗?当然不会,因为没有谁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些。作为主考官,他们会通过对你言行的考察和履历表来对你作出常规的评定。

因此,如果你想给主考官留下深刻印象就一定要在履历表上做文章。当然履历表上一定要写自己的优点,要不然会让应聘方觉得你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但是也千万不要保有侥幸心理,认为自身的缺点可以隐瞒,等公司发现之后你已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有时候适当地暴露一下自身的缺点,可以获取主考官的信任,可以从中让他们看到你的素质、修养和真正的品质。

既然自暴缺点能赢得别人的信任,那是不是说只要是缺点都可以写到简历里呢?当然不是,该策略的运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自身的缺点要瑕不掩瑜,这一点很重要。

为了使这种策略更有效,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研究人员葛德·伯纳所说的:“我们在坦白缺点时,应该用有中和作用的优点来补充。”

所以说,如果你只是想提高他人对你的信任度,那揭什么样的短都没错。但如果你还想提高他人对你的评价,那就要确保你请出的每朵乌云旁都有一缕阳光与之相伴。

为了能够让自己在面试中熠熠生辉,就一定记住,在坦白缺点的同时,要补充一项能抵消其影响的优点。这才是让别人信任你的最好、最有效的策略。

换位思考:神奇有效的心理战术

职场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想要在职场中大显身手,第一步就是要赢得主考官的青睐。为此面试者要懂一点职场心理学,紧紧抓住主考官的眼球。换位思考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所谓求职中的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想象成主考官,以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抛弃自己的切身利益。当然这种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儿好奇心来探求主考官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准备问题。

主考官总是会通过问题来检测你是否适合他们的工作,所以你的谈话一定要有目的性,尤其要注意那些似乎与你的工作没有关系的问题,如请谈一谈你过去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性质、工作满意度。其实主考官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考察你的工作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能表明他能否担当大任。

事实上,招聘者对求职者能否适合某项工作经常注意到这一点,即看他对目前的工作有何看法。如果求职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就会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他对那项工作还有不满。

国外某家企业欲招聘一位职员,有三位求职者前来应聘。人事部经理为他们准备了相同的试题:“假如你们的工作是砌砖盖房子,那么你们会怎么看待这份工作?”

第一个应聘者说:“砌砖。”

第二个应聘者说:“我正在挣钱。”

第三个应聘者说:“我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宏伟的大厦。”

结果可想而之,第三个应聘者被录取了。

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你会怎么看待这三位应聘者呢?大概你也会认为前两位是没有远见、不重视自己的工作、缺乏追求更大成功的推动力的人吧。这种人很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所以没有哪个公司会喜欢聘用这样的人。但是,第三位应聘者却与前两位对待工作的态度截然不同,他已经掌握了新的思维方法,为他在工作中的自我发展开辟了道路。所以这样的人不会永远止步不前,他会为自己的工作找到动力,并努力为之奋斗,这样的人也正是公司需要的人。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能说明他是否能担当大任。所以考察工作态度成为了许多单位用人的重要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招聘者对求职者能否适合某项工作,经常注意到这一点的原因。所以很多面试公司都会问应聘者对目前的工作有何看法。如果求职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就会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他对那项工作还有不满。道理很简单,如果他认为他目前的工作很重要,那很可能为他的这个工作自豪。这是许多单位选用人的重要原则。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同他的工作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工作态度,正如他的仪表一样,会对上级、同事和下级,乃至他接触的大部分人显示他内在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没有远见,不重视自己的工作,缺乏追求更大成功的推动力,那么他很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所以你一定要站在主考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努力了解主考官们的想法,然后积极地应对,即使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要对其表现出满怀的激情。

不可缺失的心理健康:坚持立场、诚实做人

如果你是主考官,你会怎么看待那些应聘者呢?你大概会给应试者一个怎样的达标标准呢?为了考察应试者,主考官们经常会设置一些陷阱,如假设一些事情或情景,从而试探出应试者的个人素质、修养以及真正的人品。

美国某公司到珠海招人,广告打出去后,不少人前往应试,笔试过关的有几十人。

最后一关的面试,应试者会逐一与洋老板直接交谈。阿明是最后一个进去的应试者,当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时,老板突然惊喜地站了起来,径直向他走来,握住他的手,兴奋地说:“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你。那一次,我陪女儿在白藤湖划船,不小心掉进水里,你奋不顾身救了她。当时忙着救女儿,没来得及问你的名字!世界真小,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你!”

阿明被洋老板这一大段激动人心的话弄糊涂了,心想准是这洋老板认错人了,于是坚定地说:“先生,我没有救过人,你认错人了!”但老板仍一口咬定救自己女儿的人就是阿明,而且口气很坚定。但阿明没有乘机讨老板的欢心,而是坚定不移地否认,口气坦然真诚。突然洋老板大笑起来,拍了一下阿明的肩膀,说:“好样的!你是诚实的,面试通过了。”原来,这是老板精心设计的一出“心理剧”,他根本没有女儿。诚实最终为阿明赢得了满分。

从上例可看出,求职一定要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诚实是一个人的必备品质,是道德的基石。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其他的美好品质,如道德,爱心、同情心、羞耻心、职业道德、公共道德等都将不复存在。所以所有正规的公司都希望他们的员工具有诚实可靠的品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放心地把事情交给员工去办。

所以应聘者千万不能为了解决工作的问题抛弃自己做人的立场。

有效的求职战术:正确传递自己的信息

求职者有效地向招聘单位传递自己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经历等信息,让招聘者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你,相信你是符合招聘条件的应试者,是成功求职的关键。

但是在处理这些信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传递真实信息

求职者不要靠虚假或不实的等级证书、毕业证书等光环向招聘单位吹嘘自己。一般情况下,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员都是一些久经人才市场、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的老将,你的虚假信息很难蒙混过关。

李开复曾就面试的问题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问:在来见你的路上,凌志军说您有出众的识人才能。您的特长是可以在五分钟内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答:面试时,五分钟,看他的思路,回答的问题。应该基本上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可信的人,也可以大约看出他的思考方式和他的能力。

问:对于您刚才讲的,我有一些疑惑啊,如您刚才说的,您在招人的时候,能在几分钟之内,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看错的时候吗?

答:当然也有看错的时候。有些人有多次面试的经验,会“包装自己”,所以说我不能五分钟断定一个人,但是应有95%的把握。所以,我们面试要经过7-8位“考官”,还要看过面试者取得的成绩、业绩,以及得到的以前同事、老师、同学的评语,才作最后决定。

问:这种95%的把握仍然是惊人的高,它来自于什么呢?

答:这主要是依靠经验。我面试过上千个人,所以我总是可以和以前见过的人和他们后来的优缺点比较。另外,我会问一些很特殊的难题来了解一个人的思路。我不会接受一个很广的答案,我会追根问到底。在压力下更能看清一个人。最后,这也是判断情商水平高低的一个例子。我想,自觉水平很高的人应是能识人的人,因为他会观察、注重别人的感觉。同理心很强的人应是能识人的人,因为他能将心比心。

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是:一看德;二看才。即使你能侥幸蒙混过关,可谎话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到时经历一场惨痛的尴尬是不可避免的,到时你的个人信誉将被大打折扣,成为你以后成功就业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作为求职者宁肯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要“老虎嘴里拔牙”,逞一时之快,用虚假的信息欺骗招聘单位。2.要包装适当,突出特色

这里所指的包装绝非是靠美容、整容、名牌衣服等外物来修饰自己,而是指给自己本身的能力“充电”。

斯宾塞曾说:“包装自己就是向雇主发信号,传递自己的信息。”

现代大学生早已学会了用各种方式包装,用“硬件”来向招聘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注册会计师、驾照;用“软件”包装自己,如编写并印刷精美详尽的个人简历。

这些方法一定奏效吗?如果你所拥有的各种证书人人都不缺,或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简历上精益求精,这些信号其实就失效了。

因此,要想使招聘单位了解并认可自己,关键是要不失时机地亮出自己的特色,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突出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即展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要通过有效的信号使自己脱颖而出受雇主青睐,求职者必须事先了解应聘职位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向招聘者传递自己适合这一份工作的特点。3.要注意细节

精心包装彰显了特色后,并不等于万事俱备了。求职者还需特别注意应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

比如,得体的打扮(一般情况下应聘时要穿职业装,女士最好化淡妆等)、文明的举止(说话声量要适当,言辞要礼貌等)、与招聘者会面要守时……求职者在与招聘者接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地向招聘单位传递信息,切不可粗心大意。

但要提醒一点的是,注意细节并不等于是刻意做作,过于做作就会显得虚假,反而会招致招聘者的反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求职者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多方了解应聘企业的概况,加大顺利通过考核的筹码。

难以避免的较量:面试中的“唇枪舌剑”

面试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还需要善变的口才技巧,并准确地认清面试的误区和禁忌,以免给面试带来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面试的过程,其实就是招聘单位通过目测和问答的形式,选拔所需人才的形式。在面试中,主考官为了鉴别单位真正所需的人才,往往会千方百计地“设卡”,以提高考试的难度,应试者要应付这种局面,巧妙地回答主考官的问题,做到临阵不慌,应对自如。

现在我们将这种应答技巧总结如下: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面试中,主考官经常会问应试者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所以应试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者曾经熟悉但是现在忘了或者根本不懂的问题。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应试者首先要保持镇静,绝对不能出现手足无措或者抓耳挠腮的表现。每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有涉猎,主考官也不会要求应试者无所不知,所以应试者不必为自己的“无知”而烦恼;其次不要不懂装懂,与其答得驴唇不对马嘴还不如坦白承认自己不知道;再次不能回避问题、默不作声,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应该明确告诉主考官你的看法。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问题可以作简略回答或致歉不答,但绝不能置之不理。2.冷静沉着,宠辱不惊

有些主考官为了考察应试者的个人素质会故意挑衅,问一些令人难堪的问题。当主考官有意在面试过程中逐步向应试者施加压力,应试者一定要明白这只是主考官的一种“战术”,用意在于“重创”你,所以千万不可以反唇相讥,恶语相向,而是要保持冷静,不要胡乱推测考官的不良目的,应表现出理智、容忍和大度、风度和礼貌,和考官讨论问题的核心,将计就计。3.正确判断主考官的意图,对症下药

当主考官想问应试者一些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时,为了打消你的顾虑可能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换一种问法:“你周围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疏忽大意,更不能信口开河,不要以为说的不是自己的意见,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观点。因为在主考官看来,你所说的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观点。

另外,主考官还可能采用投射法来测验你的真实想法。所谓“投射法”即以己度人的方法,如主考官可能会通过看图画编故事的形式,来检测你的想象力和你的深层心理意识。面对这种状况,你可以放开思维、大胆构思,表明你有创造力、想象力,但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这样一个原则:所编造故事情节要健康、积极、向上、有建设意义。因为主考官会认为故事情节中融入了你的真实心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主考官的审核,就必须判断出主考官的提问是要评测你哪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

如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来本单位应聘”的问题时,要明白这个问题涵盖的深层次内容:一是想了解应试者的志向;二是想知道应试者对该单位的了解程度。所以回答一定要流利,要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并说明这里是实现自己志向的最佳地方。

当被问到“你在工作中追求什么?个人有什么打算?你想怎样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时,要明白主考官意在了解你换工作与求职的原因、对未来的追求与抱负,以及考虑本单位所提供的岗位和条件能否满足应试者的要求和期望等。所以你在回答时不能漫无边际,应该给予主考官明确答案,以充分的事实论据和坚定的自信来表达以满足主考官对求职者的期望和要求。

当被问及“你在大学所学的是什么专业或受过哪种特殊培训?你对哪些课程感兴趣?哪些课学得最好?你的写作风格与别人相比有什么特点?”时,主考官意在考察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特长,了解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专业知识与特长是否符合所录用职位的专业要求,并作为对其专业知识笔试的补充。

你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体现出你的专业水平,语言要简洁,逻辑性要强;第二,只谈那些与有效完成应聘工作有关的专业和课程;第三,可以就专业问题加以发挥,把道理讲深讲透,但不可沉湎于自己的优势而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当被问及“和上司意见不一致时你怎么办”时,要明白主考官意在考查你的沟通能力和对自我角色的认定。所以你可以这样回答:“首先,应该向上司表明自己希望沟通的愿望和诚意;其次,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上司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说明上司这样决定的道理。然后再阐释自己的理由;再次,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应该用虔诚的、实事求是的,而不是胜利在握的,或者激愤的态度;当然,还要尽量照顾上司的面子。”

巧问薪酬:把握好探问薪酬的分寸

在面试的过程中,应试者大多希望知道或者告诉应聘单位自己希望获取的薪酬,但是又害怕因为自己的唐突而失去这次机会。

那么该如何巧妙地应对薪酬问题,即不影响你在主考官眼里的形象,又能成功达到目的呢?下面的建议或许对你有所帮助:1.大胆地说出你的待遇期望

很多面试者都知道,一般企业都有自己的薪资方案,所以在面试时不敢或者不好意思提出自己的要求。其实,一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树立企业形象,原来的薪资方案在小范围内还是有一定的变通余地的。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或有经验的人,当面试官问起你的薪酬要求时,你只是敷衍“按企业的规定办”之类的话,那很可能会给主考官留下你对自己和企业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坏印象,所以必要时还是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期望的待遇。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提出的期望待遇是否恰当,你也可以请教对方——“这样的职务通常在贵公司的待遇如何?”

当然,这种方法对刚刚大学毕业或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是不适用的,由于你的工作能力、表现都没有过去的记录可证明,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依公司规定办”。2.做到心中有数

你应该对你将要面临的情况作一个全面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这家企业的状况如何,现在市场上通行的行业薪金是多少,你最理想的情形是什么,能够接受的条件是什么,在哪些问题上可以作出让步等。

此外,还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福利政策。福利是员工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的人情味、凝聚力、对员工的重视程度等。所以,在关注薪酬的同时,你也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福利政策。在很多大型跨国公司,职员的薪水有时并不很高,但是福利待遇很好,比如高达薪水40%的住房公积金。因此,在和这些公司谈薪酬时,一定要将这些福利考虑进去。3.让对方感到雇用你是值得的

谈论薪水时你不妨先换位考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展现你自己,让对方知道你能为企业做些什么,能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利益,你具有什么样的技术知识、潜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总之,你要让对方感到雇用你是值得的。

等对方认定你是最佳人选时,你再争取高薪、福利就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当然最明智的做法是:在提出薪水要求时,不妨只说一个大致范围,为双方都留有一定的余地。比如说,要求薪水在3000~5000元之间。4.问薪水问题要注意方式,把握好时机

面试时,在谈到你的工作经历时,招聘者往往会问你现在的收入情况。你可以在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反问一句:这个标准与贵公司相比有多少差距?当然老练的招聘者不会回答准确数字,但是因为有了参照,他的回答也许会含蓄些,比如“不会低于过去的收入”或“目前我们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差距不会很大”之类。通过这些回答,你可以推算出新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

当然,你也可以以退为进提出反问:“我愿意接受贵公司的薪酬标准,不知按规定这个岗位的薪酬在贵公司的标准是多少?”如此一来,你可能会在回避了对方问题的同时摸清了对方的底。

面试的技巧:巧妙应对“问之以是非”

三国时期的能臣诸葛亮曾以“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的方法来辨别人才,几千年过去了,这个大圣人并不寂寞,他的这个方法已经被很多企业运用于面试及招聘中。所以应试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谨慎,小心落入圈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下面这则面试材料:

甲参加过公司的一次招聘,由经理在初选入围的3个应聘者中确定最后聘用谁。3个人的条件差不多,甲看过他们的资料,其中A和B毕业于名牌大学,而C是一般大学。甲猜想经理会在A和B两个人中选一个,但结果经理选的是C。

甲问经理:你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个选择的?

经理说:根据他们对我的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

问题是:你是因为什么离开原来工作单位的?

A回答:“那个地方太糟了,头头什么也不懂却自以为是,喜欢瞎指挥,下面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职员升职不是靠本事而是靠关系……我看不惯,不干了!”

B回答:“那个单位排外,欺生,我是外地来的,他们都合伙挤对我,不好干的活让我干,不是我的错也把责任往我身上推。”

C的回答是:“我原来那家公司不错,员工的素质很高,同事也好相处,我是不想离开的,可惜我经验不足,工作出了差错,老板把我辞退了。”

甲听了之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其实诸如此类问题,应试者在面试中经常会碰到,而主考官意在考察你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人际关系是一面镜子!与其说照出了别人的缺陷,不如说是照出了自己的缺陷。其实到处的情况都差不多,差别在于自己如何去对待。企业需要的是有学识的员工,同时也是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员工。而且后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C被老板辞退了却不怨恨老板,而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点很可贵!说明他能够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持这种心态的人比较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他能够被录用的原因。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原来单位的评价就是一个是非问题。对离职者来说,离开原单位,就像摆脱了牢笼,可以对其肆意评价。这时的评价,可以客观,也可以肆意诋毁,还可以抱着一种报恩心态进行赞美。不同的评价方式代表着不同的志向,也反映出不同的人格。

所以应试者一定要注意回答这类问题的技巧,即使原来的单位问题真的很多也不能如实作答,而是要想方设法从自身找问题,给应聘单位留下好印象。

面试中的惯用伎俩: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把下属放在有利可图的工作岗位上,看他是否廉洁奉公;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看他是否廉洁。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很多招聘单位正是利用这一点来选拔和测验未来员工的。

我在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招聘故事:

某公司招聘收银员,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有三位小姐被通知参加复试。

复试由经理亲自主持。当第一位小姐走进经理的办公室时,经理拿出100元,要这位小姐帮他买一包香烟。这位小姐觉得还没有被录用,就被老板指来指去,将来在工作中一定会有很多麻烦,于是她拒绝了经理的要求,气冲冲地离开了。理所当然她的机会也就随她而去了。因为她不服从领导安排,当然不可能被录用。

第二位小姐走进办公室后,经理照样拿出100元,要她去买一包香烟。这位小姐想给经理留下好印象,虽然这件事与工作无关,但她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可是,经理给她的是一张假钞。没办法,为了完成任务,她只好自己花了100元买回了香烟,把找来的零钱全部交给了经理,而对假钞的事只字未提。当然,她也要失去这份工作。因为她没有及时发现假钞,这是收银员的大忌。而且等到后来发现假钞后,她也没有及时上报和拒绝,这样的人被录用后也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第三位小姐也同样被要求去买香烟。当她接过经理递过来的100元后,并没有转身就走,而是仔细地检验了这张钞票,马上就发现这张钞票是假的,于是,她很客气地要求经理再给她一张钞票。经理微笑着收回了那张钞票。当然,她被录用了。因为与第二位小姐相比,她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恰如其分。

公司招聘员工肯定会交付某种任务给应聘者,所以在面试时都会出难题考察其负责程度,以此来确定其是否值得信任,所以应试者在面试时,一定先要弄清所招聘职位的性质,然后总结出这种职位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然后再对应聘单位的试题进行合理的对答。

设置障碍:快速洞察对方心理的钥匙

以前用人单位考察人才,主要依靠的是个人档案,因为档案记录了一个人的全部秘密。这个方式看起来很严密,其实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漏洞很多,因为尽管档案是死的,但是记录档案的人却是活的。一旦书写档案记录的人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就会出现活人被死档案坑害一辈子的事。

自从出现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后,传统的靠档案用人的制度被彻底打破了,企业用人不再只重视档案,改为重视本人的实际能力和表现,用“面试”和“试用期”取代了过去的个人档案。不管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档案,不管你有怎样的学历,甚至不管你的学历是真是假,企业更加看重的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而具体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态度的方式,正是通过应试者在面试中的表现来判断的。

关于这一点,我一直对一个面试的故事印象深刻、记忆犹新,虽然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还是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有一家企业通知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第二天去公司参加面试。面试的地点就在总部大楼第10层的1001房间。

第二天,这位大学生好好地打扮了一番自己,打了个车直接来到总部大楼的一层。一楼的保安看到他后,问有什么事情可以效劳的。大学生告诉保安自己是来面试的,就在10楼的1001房间。

保安给10楼的这家公司打了电话,并告诉这个面试的学生说10楼的这家公司并没有安排什么面试,是不是他自己搞错了,让他请回。

大学生吃了“闭门羹”后就回到了宿舍,这只是他众多面试中的一场,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有,他却并不在意。过了几天,那家面试的公司给他发来了电子邮件,告诉他面试已经结束了,他没有被录取。

在邮件中,这家公司告诉他,其实保安的刁难就是公司的面试。保安根本没有给公司打电话,可在一层大楼还有其他电话,面试的人完全可以用其他的电话打给公司、询问情况。此外,除了保安看守的电梯,还有好几个电梯可以直接进入10楼。而他竟然那么早就放弃了,这也是公司为什么不能用他的原因。

没有任何公司希望拥有这样的员工,因为他们没有可塑性。在工作中会有很多的阻力与麻烦,有些人是在遇到第一个阻力时就放弃了目标;有些人是解决了一些容易的问题,一旦遇到较大的困难就放弃了;有些人是在成功之前的最后一道难关时放弃了。

从结果来看,他们都没有办好事情,没有把事情做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今后成功的概率肯定会有所不同。只要遇到阻力就放弃的人,他们肯定将一事无成。既然这样,应聘单位又何苦招你进公司呢?

所以应试者在面试时一定要对面临的各类事情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努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标,为自己的面试加分。

工作中的博弈——成就事业的法则

完成内驱力:人们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钢笔突然没有墨水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寻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会不会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又或者,你突然爱上了编织。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编织针,煞是正经地织着毛衣。虽然只是重复动作,却搞得茶饭不思,如果中途被别的事情打断,只要有机会,就能接上。尽管织完了也并不着急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人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人演算中途,突然下令他们停止。然后让两组人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表明,乙组人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人。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等到问题一旦被解开了就会松懈而不再在意,故很快便忘记了。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人们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也就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最终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促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内驱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种心理的人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1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3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锻炼肌肉的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而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则可能会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这类人只有减弱过强的内驱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不把工作做完就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其实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能使你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能让你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例如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因不能应付而紧张等等。

另一方面,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会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内驱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就像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像华尔德所说的这种事情:“我有个朋友她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现在,她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却觉得非穿不可。”所以,对于某些事,人们真的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那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内驱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我们就勇敢地放弃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花费的时间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账必须在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开始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中间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是,那你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双赢理论:合作为每个人营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你的敌人将得到你所得到的双倍。”于是这个人提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想要一大笔财产,第二个愿望还是要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人们与生俱来就有这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除了竞争的本性,还有很多条件也会对竞争的形成产生影响。

战国时,秦昭襄王对范雎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商议共同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雎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自己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都会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使彼此都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雎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金,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根本无暇再策划攻击秦国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匀,以及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人们仍然会选择竞争。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的缺乏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要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副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才是“完整的我”。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因此,合作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最有力的说服:最好的说服,是让对方作出承诺

正如政治家们所说,大选期间的候选人会处于极度压力下,不仅要说服选民支持自己,还要让支持者愿意去为自己投票。至少在美国,候选人会通过电视、传单和其他媒体为自己大力宣传。当然这所需的花费是不菲的。但真正聪明的候选人,才是最后的赢家,他们不仅懂得说服艺术,还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以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为例,布什以537票的小额优势赢得选举,这意味着人们会比以往更看重每张选票的价值。选举中,整个美国都在关注着大大小小的竞选演说,单个选民出席与否、支持谁,都会对选举结果产生很大影响。那怎样能最简单有效地说服选民前去投票呢?

其实只要事先问问选民会不会去投票,为什么会去投票,就能得到答案。有研究人员在某次选举前夜作了调查,那些被问到上述问题的人出席率比未被问到的要高25%。这是为什么呢?

有两个心理要素在影响他们的行为。

第一,当人们被问到是否会做出社会所希望的行为时,他们会觉得必须回答“是”以赢得社会认同。因为社会认为参加投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所以人们很难说出不想去投票,而想待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话。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在回答会不会去投票的问题时,都说会去了。

第二,人们公开称自己会做出社会希望的行为后,为了言行一致,会去履行这个承诺。举个例子,一家餐馆通过更改订餐的接待用语,减少了订餐不到(预定了席位,但没有到场,也未打电话取消)的数量。其实餐馆只是把“如果您不能前来就餐,请致电我们帮您取消”改为“您若不能前来就餐,会打电话给我们取消吗?”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示会打电话。更重要的是,一旦作出了这样的承诺,顾客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履行承诺。因此餐馆的订餐不到率从30%降到了10%。

这样看来,政客要让支持自己的选民前去投票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让人给这些选民打个电话,问他们“是否会在下个选举中去投票”,你就等着他们说“是”吧。当然,如果打电话的人再加一句“太好了,我已经记下您的答案了,我会让其他人知道的!”那就更能保证支持者会去投票了,因为这句话有3个能巩固承诺的因素,即承诺的自愿性、活跃性和公开性。

这种方法能用在工作或其他地方吗?

当然可以。如果你想在公司里组织一次郊游,但不确定是否会有足够的人参加。当你正在为这个问题犹豫,考虑到底要不要组织时,你可以先问问同事们的参加意向。这不仅会让你对活动的可行性心中有数,也能让同意参加的人到时真的出现在活动中。

又或者你是位经理,对你来说,新项目的成功不仅要有员工们口头的支持,还要有他们真正的行动。因此,请不要一味强调该项目能带来的收益,试着问问员工们愿不愿意支持你的项目。他们的回答多半是同意的,接下来再问问他们支持的理由。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会让你的项目受益不少。

不管你是经理、老师,还是销售员,我们相信这个说服方法会为你赢得重要的一票。

狼群法则:团队协作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在茫茫的非洲草原上,如果见到一群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群在躲避,那可能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景象,那是什么动物来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狼群来了!

这种像狗一样的动物,其个体力量在动物界并不是很强,但却是公认的强者。虽然独狼斗不过狮子、大象,但狼群却所向披靡,让那些其他的陆上动物见到它们的团队时战战兢兢。可以说,狼群就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旺盛斗志的完美结合。

当狼群穿越雪地时,最常使用的队形是“单一纵队”,狼群里的头狼往往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由于需要在雪地中寻找猎物,又要警惕其他天敌的攻击,头狼往往要消耗极大的体能来不断推开眼前柔软无边的积雪。

当纵队的头狼疲惫后,它会移向队伍的旁边,让下一匹狼担任开路先锋;它有时候也会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如此,不断替换开路先锋,让狼群的捕猎队员,能够在耗费最少体能的状况下,保留体力以应付即将面对的狩猎挑战。

狼从来不靠运气,它们对即将实施的行动总是有充分的把握。当狼群在雪地中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猎物时,单列行进的狼群会改变阵势,对敌人群而攻之,直到把猎物变为食物为止。在攻击时,每一匹狼都会尽全力,而不在乎自己是否会受到伤害。

狼群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围着猎物胡乱奔跑、尖声狂吠。它们总会制定适宜的战略,通过相互间不断地沟通将其予以实施。关键时刻,每匹狼都明白自己的作用并准确地领会到集体对它的期望。

猎人、摄影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幸目击狼群猎捕实况的人,都会被狼群当时捕猎的场景吓得目瞪口呆,那种震撼只有“大自然的力量”能比拟。下面就是狼群捕猎中最典型的一幕:

一个由6匹狼临时组成的团队,它们的目标是麝香牛群。狼群驱赶着牛群往高地平台上奔逃,当这群麝香牛到达高地顶端时,突然,狼群开始总攻。

最西边的两匹狼在狼王的率领下,闪电般地冲向靠近麝香牛群的山包,在高原中飞奔的狼群,像几枚高速潜行的鱼雷,运载着最锋利、最刺心刺胆的狼牙向麝香牛群冲去。显然这是三面包围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包围圈就成形了。这一组狼的突然行动,就像发出三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麝香牛群猛冲。

狼群冲锋悄然无声,没有一声呐喊,没有一声狼嗥。可是在天地之间,人与动物眼里、心里和胆里却都充满了世上最原始、最残忍、最负盛名的恐怖!

正当这群麝香牛四处惊慌奔逃之际,6匹狼在一瞬间,都变得非常有冲劲,疯狂地扑向那些虚弱且无法受保护的麝香牛,一匹狼紧跟在后面,另一匹狼在前头,其他的狼来到空地。此时大部分麝香牛见到狼群,早已灵魂出窍。许多麝香牛竟然站在原地发抖,有的居然双膝一跪栽倒在地,搏斗迅速结束。

麝香牛一向过于依赖群体的保护,而且没有技术性的攻击计划。狼群轻而易举地解除了麝香牛的武装。和麝香牛群比起来,狼群小得多,但是狼群有策略,它们按捺住了暂时的饥饿和贪欲,耐心地等到了最佳战机。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几匹分散的狼在捕猎中变成一个合作、有力量、团结的团队,它们都知道自己必须执行的部分,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为了集体目标的实现,它们也完全可以牺牲自己。

狼的这种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最好的分工与合作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将世俗工作视为神圣,并以最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不过分注重职业的形式;极其安心于本职工作,在必要时大家协作做好一件事情,那么我们的工作会更出色。

目标策略:请写下你的目标

安利是美国最大的直销公司之一,为了激励员工创造新销售记录,公司规定每一位员工都要如是做:

把制定好的目标写在纸上。不管是什么目标,关键是要有,这样才会有努力的方向。请写下你的目标,写在纸上的东西有神奇的力量,所以,一旦有了目标,就请写下。达到目标后,再制定下一个,再写下来。这样你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飞奔起来。

为什么要把目标写下来?即使这个目标只对我们自己公开?因为,积极承诺比消极承诺更能让人们履行责任。

在利用积极承诺来促使人们更好地履行承诺、提高效率这一点上,杰出的效率专家查尔斯·希瓦勃——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裁最有心得。为此他总结了提高效率之道——每天列出最重要的6件事,这个方法怎么来的呢?还得从头说起。

一天,爱维去拜访查尔斯·希瓦勃,并对他说:“如果你允许让我和你的每一位下属待上15分钟,我就能提高你公司的效率和销售额。”

希瓦勃很自然地问:“我需要付多少钱?”“不需要,”爱维说,“除非的确有效,3个月以后,你可以寄给我一张支票,给我你认为值得的钱,这足够公平吧?”

希瓦勃同意了。在这家为生存而奋斗的年轻钢铁公司里,爱维每次用15分钟的时间与各级管理人员交谈,并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在以后的3个月里,这些经理每天晚上必须列出一份清单,写出第二天他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然后,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给所有的事情作出排列。爱维告诉他们,当一件事情完成后就把它划掉。你只需按顺序做完这6件事。如果你没有完成,就把它写在第二天的清单上。

3个月实验结束时,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员工办事效率和销售额都变得非常高,这让希瓦勃既吃惊又兴奋。随即,他愉快地给爱维寄了一张3.5万美元的支票。

列出清单会迫使你决定哪件任务是最重要的。清单要力求简明扼要,不要过分热心地记下过多必须做的事,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你看着那个数字会想:我不可能做完这些。6件是个容易安排的量,当你能轻松地完成所有列出的任务时,你就可以考虑处理更大一些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亲自把它写在纸上。用脑思考一遍是极其容易的,但也很容易导致忽视或延缓去做那些最重要的事,而你是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当所有的一切被列上清单,这就变成动真格的了。可见,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每天写下工作目标是最好的办法。

减压战术:压力过大,就会把动力融化

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劲儿都没有时,也就没有了做好工作的动力。相应的,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下面这个故事能很好地诠释这一说法。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一天,庙里的厨师让他去打油,并且严厉地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交代:“你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否则罚你做一个月苦力。”

小和尚答应着,胆战心惊地下了山。在厨师指定的店里打好油后,小和尚踏上了回寺的路程。一路上,小和尚都在想着厨师凶恶的表情和严厉的告诫,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每一步都走得提心吊胆。

眼看就要走到庙门口了,没想到小和尚一不留神踩进了一个大坑里,碗中的油洒掉了1/3,他越发紧张,手脚也开始发抖。等见到厨师时,碗中的油只剩下了一半。

厨师自然很生气,骂小和尚是个笨蛋,都交代过要小心了,还是洒了这么多!

难过的小和尚边走边哭,正巧这一幕被方丈看到了。他慈祥地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回来向我详细描述。”

第二次打油归来,小和尚在回庙的途中遵照方丈的嘱咐观察路边的风景:雄伟的山峰,耕种的农夫,欢快的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耍,两位白发老先生兴致勃勃地下棋……就这样小和尚不知不觉回到了庙里。当小和尚把油交给方丈时,发现碗里的油一点儿也没有洒。

厨师的苛刻要求,让小和尚无比的紧张,结果使油洒了一半,方丈却恰恰相反,只在意过程,结果小和尚精神放松,碗里的油一滴未洒。

最早对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耶基斯和多德林。在早期的研究中,他们对老鼠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刺激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则”。

这个法则认为,有一种最佳的刺激力能够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对于处在各种工作状态中的人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也就是说,压力较小时,工作缺乏挑战性,人处于松懈状态,效率不高;当压力逐渐增大时,压力成为一种动力,它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才会达到最大值;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对工作更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而负面压力或压力过重会有不良影响,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同时,还有可能导致行为改变,如酗酒或服用镇定剂。在长期处于压力或过重压力之下,人们的身体最终会因无力招架而崩溃。他们可能会患上冠心病、高血压等生理疾病以及抑郁症和焦虑等心理疾病。

自我改造:不要画地自限

要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画地自限。只有勇敢接受挑战,你才会超越自己、不断“长大”;只有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才会超越自己,发展得比想象中的更好。

爱迪生研究电灯时,工作难度出乎意料的大。1600种材料被他制作成各种形状用做灯丝,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寿命太短,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太脆弱工人难以把它装进灯泡。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的成果。

半年后人们失去了耐心,纽约《先驱报》说:“爱迪生的失败现在已经完全被证实,这个感情冲动的家伙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研究电灯,他以为这是一个完全新颖的问题,他自信已经获得别人没有想到的用电发光的办法。可是,纽约的著名电学家们都相信,爱迪生的路走错了。”

英国皇家邮政部的电机师普利斯在公开演讲中质疑爱迪生,他认为把电流分到千家万户,还用电表来计量,是一种幻想。煤气公司竭力想说服人们(人们还在用煤气灯照明):爱迪生是个吹牛不上税的大骗子。就连很多正统的科学家都认为他在想入非非,有人说:“不管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情愿付100美元,有多少买多少。”有人说:“这样的灯,即使弄出来,我们也点不起。”

无论别人说什么,爱迪生都毫不动摇。在进行这项研究一年之后,他终于造出了能够持续照明45小时的电灯,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经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爱迪生不但促成了自己的蜕变,牢牢树立了自己在世人心目中“伟大的发明家”的地位,而且促成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迁。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项发明,人类才真正进入了电气时代。

对自己或对工作不满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理想中的自己,并且拥有极好的工作机会;其次假定现在的自己和工作就和想象的一样;最后再采取行动。如果人们耐心地进行这种自我改造,就能发挥个性中本就具有的强大精神力,使自己和工作完全按照理想的样子发生改变,从而取得成功。

日清日毕:拖延,只会耽误工作、浪费人生

日清日毕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简称,意思是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而且当天的工作质量要有提高。

这中间包含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在管理中比较聪明的办法是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年一月甚至一天的小目标,实现了每一天的小目标,大的目标自然就实现了。每天一丁点儿的进步既是脚踏实地,又能构建起宏伟的梦想。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给自己压力,到时才能完成任务。所以你最好制定每日的工作时间进度表,记下事情,定下期限。每天都有目标,也都有结果,日清日新。在众多的企业中,海尔就是日事日毕的一个典型代表。

海尔在实践中建立起了一个每人、每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系统。案头文件,急办的、缓办的、一般性的材料的摆放,都是有条有理、井然有序,下班的时候,椅子都放得整整齐齐。“日日清”系统包括:

一是“日事日毕”,即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积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如工人使用的“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

二是“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不断提高,要求职工“坚持每天提高1%”,10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高一倍。

同时,还根据人们做事拖延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1.如果你不喜欢工作内容,觉得工作枯燥乏味,那么就把事情交给下属,或雇佣公司外的专职服务,一有可能,就让别人来做。

2.如果你的工作量过大,任务艰巨,面临看似没完没了或无法一下子完成的任务时,那么就将任务分成自己能处理的零散工作,并且从现在开始,一次做一点,在每天的工作任务表上做一两件事情,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3.如果你的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取得成果或者效益,那么就设立“微型”业绩。要激励自己做一项几周或几个月都不会有结果的项目很难,但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成就点,以获得你所需要的满足感。

4.如果你工作受阻,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可以凭主观判断开始工作。比如拟写一个工作计划,如果你不知是否能有效执行,那么就凭主观先起草一个,假如在运行中不适合,再进行修改。

海尔给出的激励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劳有所得,干了不白干,考核反馈制度又能让每个人都知道今天到底做得怎么样,让自己心里有数,这就是最好的精神激励法。

如今,海尔集团在短短16年内从年销售额348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了年销售额406亿元的大型家电集团。

许多去海尔取经的企业抱怨日清日毕没有效果,并不好用。的确,如果他们知道了日清日毕背后还有这么多用以支持的思想和制度,就应该明白日清日毕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到繁再化繁为简的过程的,简并不等于容易。

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表现就是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事情就不能按时完成。如果拖延已开始影响工作的质量时,就会蜕变成一种自我怠误的形式。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花时间来削大把大把的铅笔,或者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怠惰找到了借口。

巧妙的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摆脱忧虑:忧虑是成功的绊脚石

卡瑞尔是一个很聪明的工程师,他开创了空气调节器的新时代。

卡瑞尔年轻的时候在水牛钢铁公司做事。一次,他到水晶城的匹兹堡玻璃公司——一座花费好几百万美金建造的工厂,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目的是消除瓦斯里的杂质,使瓦斯燃烧时不至于损伤到引擎。这种清洁瓦斯的方法是新方法,以前只试过一次,当他到密苏里州水晶城工作的时候,很多事先没有料想到的困难都出现了。经过一番调整之后,机器可以使用了,可是效果并不能达到他所保证的程度。

卡瑞尔对自己的失败非常吃惊,觉得好像是有人在他头上重重地打了一拳。他的胃和整个肚子都开始翻涌起来,有好一阵子,他担忧得简直没有办法睡觉。

最后,他觉得忧虑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会毁了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因为在自己忧虑的时候,思想会难以集中,从而丧失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卡瑞尔根据自身的体会感受,总结出了一个不需要忧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非常有效,即著名的“卡瑞尔公式”。这个办法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冷静而诚恳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万一失败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第二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接受它。你可以对自己说:“这次的失败,在我的纪录上会是一个很大的污点,可能我会因此而丢掉差事。但即使真是如此,我还是可以另外找到一份差事。”

第三步,面对最坏的情况,并镇定地想办法改善它。当我们强迫自己面对它,并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后,我们就能够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状态中。

保持热忱:做“失败”的头号敌人

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可见,积极的心态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罗尔夫·斯克尼迪尔是享誉全球的制表集团公司的总裁。当人们问及他从事制造高精密度手表多年中最坚信的理念是什么时,他回答道:“永不低头,做‘失败’的头号敌人。”

鲍勃在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工作了两年,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待遇不高,但能学到东西,比较锻炼人,薪水也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最近和一些老朋友交流过程中,他发现大家都发展得不错,好像都比自己好,这使得他开始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意了,考虑怎么和老板提加薪或者找准机会跳槽。

终于,他找了一次单独和老板喝茶的机会,开门见山地向老板提出了加薪的要求。老板笑了笑,并没有理会。于是,他对工作再也打不起精神来,开始敷衍应付起来。一个月后,老板把他的工作移交给其他员工,大概是准备“清理门户”了。他赶紧知趣地递交了辞呈。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招聘单位开出的待遇甚至比原来的还差了。

由于心态的错位与失衡,鲍勃失去了那份还过得去的工作,而且,他的下一份工作还不如以前。

与鲍勃相比,道尼斯的经历则恰恰与鲍勃相反。

道尼斯先生来到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后,晋升速度之快,令周围所有人都惊诧不已。一天,道尼斯先生的一位知心好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向他询问了这个问题。

道尼斯先生听后无所谓地耸了耸肩,用非常简短的话答道:“这个嘛,很简单。当我刚开始去杜兰特先生的公司工作时,我就发现,每天下班后所有人都回家了,可是杜兰特先生依然留在办公室工作,而且一直待到很晚。另外,我还注意到,这段时间内,杜兰特先生经常寻找一个人帮忙把公文包拿给他,或是替他提供些重要的服务。于是,我下了决心,下班后,我也不回家,待在办公室内。虽然没有人要求我留下来,但我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如果需要,我可以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帮助。就这样,时间久了,杜兰特先生养成了有事叫我的习惯。”

两种不同的心态,两个相反的结果。对于两个人的职业道路,心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具有消极被动心态的人,他们只是指责和抱怨,并一味逃避。他们不思索关于工作的问题: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这样的员工,是不可能在工作中做出好的成绩并最终拥有自己的事业的。

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就会尽职尽责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创造性,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终将会拥有自己的事业。

有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也会以积极的回报回馈于你。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别!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别就是成功与失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在于他们有积极的心态。一个人如果有积极的心态,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练达人生的心理智慧

改变心态:谁扰乱了你的方寸?

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而是把他们带到了一间黑暗的房间里。

在弗洛姆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了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看清楚了房间的布置,不禁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间房间的地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1条大蟒蛇和3条眼镜蛇。有好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吱吱地吐着芯子。水池上面有一座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桥上走过去的。

弗洛姆看着学生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一看,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安着一道安全网。弗洛姆大声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学生们仍然没有人做声,谁也不敢上前。“现在看到了安全网,你们为什么还是不敢过桥呢?”弗洛姆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一个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道。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当初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给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其实,水池里那些蛇的毒腺早已被除掉了。”

人生也是如此。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而是因为把困难看得太清楚,以至于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

很多时候,人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也是因为被未知的困难吓倒,觉得成功离自己很远。

自我设限:谁限制了你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的选择进入的是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会变得越来越成功。但如果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那就只能在“自我设限”中打转。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不过跳蚤立即轻易地跳出了杯子。他们重复了几遍实验,但结果都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口加上了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们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但是一次次地被撞经历,使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这些跳蚤再也不会撞到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几天后,实验者悄悄地拿掉了玻璃罩。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被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一只只跳蚤变成了一只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5分钟,玻璃杯被烧热了,所有的跳蚤在感应到热量之后发挥了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奋力跳起,结果全都跳出了玻璃杯。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生活。年轻时意气风发,一次次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把过去的失败牢牢地刻在记忆中。他们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看不到形势的变化,以为过去办不到的事情,今天同样也办不到。他们不敢努力向前,不敢冲破自我限制,常常是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了。

另外,当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或受到挫折后,还会产生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的情绪,从而错失下一次机会,永远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找不到成功的出路。

跳蚤变成“爬蚤”并不是跳蚤本身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社会学家把这种失败暗示的心理现象称为“自我设限”。“自我设限”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不敢追求成功,并不是他们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这件事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其实,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高度”并非无法超越,只是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思想限制罢了。

实际上,许多障碍刚开始在我们眼里都是沉重和无奈的,但是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以后,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克服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你需要的只是调整心态,走出失败暗示的心理阴影,所以在没有结果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林肯在给马维尔的信的末尾也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走出自我限制、相信自己、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

欲壑难平:谁影响了你的幸福?

想不想换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工资呢?

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为了什么呢?

如果乞丐比比尔·盖茨更加快乐,我们是应当羡慕比尔·盖茨还是羡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这个世界也许会美好许多。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来,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

显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说明,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总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低越幸福。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一份20世纪末的社会调查问卷就曾关注“快乐”这个主题。调查的结果显示:美国人快乐水平是比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乐的。而中国大陆的情况却令人沮丧: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快乐。其他各国情况不一。

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无论多富有的人,他所拥有的财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无忧的人,如果他有无穷愿望,则难免“欲壑难平”。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科恩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钱、有了好车、有了大房子的人,却并不比其他的人幸福。”其实,学会享受生活,珍惜所拥有的,就是幸福。

奢侈的热病:谁挑动了你的欲望?

在18世纪的法国,有个叫丹尼斯·狄德罗的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一天,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时,却发现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先是桌子,然后是椅子、地毯,最后书房也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狄德罗终于坐在帝王气十足的房间里了,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感觉写成文章,题目就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读到了这篇文章后,发出了相同的感慨,并在她出版的《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即新睡袍导致新书房、新领带导致新西装的攀升消费模式。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也信仰简单主义,他在出版的《奢侈是一种热病》一书中讲了一个烧烤架的故事,与狄德罗的睡袍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

在20世纪80年代,弗兰克教授花100美元买了一个烧烤架。后来烤架的点火钮坏了,架板也生了锈。弗兰克教授在修理它还是买新烤架的抉择中,犹豫了很久。当弗兰克教授最终决定还是去买一个新烤架的时候,才发现烧烤产品的进步是那么快。

弗兰克教授的旧烤架可同时烤上两只火鸡、一只小乳猪和40斤玉米,这些功能对弗兰克教授来说已经足够了。当他得知这种烤架已经很落后,而换代产品售价5000美元时,他简直无法想象其功能会是什么样。

弗兰克教授最后还是选择了修烤架,拒绝出巨资购买功能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烤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因为新烤架在美国的年创产值已经达到12亿美元。为此,弗兰克教授深刻地感觉到,这种无意义的先进产品正驱赶着人们不断消费,人们对奢侈品的盲目欲望就和热病一样蔓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狄德罗效应无处不在,奢侈的热病又四处蔓延,要想让人们回归简单,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摒弃攀比:你为什么过得不快乐?

10年前,一个有钱人乘快艇到太平洋的小岛上玩,出来迎接的岛民对他说:“你们有钱人真好,真羡慕你们啊!”而这个人却回答说:“别开玩笑了,我才羡慕你们呢!我努力工作存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闲的假期才可以来南方的岛上游玩,哪像你们可以每天享受生活,你们才是令人羡慕的呢!”

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却安全和平;可以获得很多物质的人会陷入“这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中,而变得更贪得无厌,羡慕别人。

有的人一直抱怨“因为我没学历,所以不能出人头地,真羡慕那些高学历的人”或“我的身体没有别人好,所以做什么都不行”。

幸福的效用是需要在比较中得以凸显的,比如你最近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一幢别墅,你觉得很开心。但实际上你觉得开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你住进了这样的房子里,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

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你住别墅就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你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里,而你已经有自己的别墅了,你当然会很开心;如果说你周围的人现在已经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就算你住在别墅里也不会开心。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想要实现成功的愿望,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要拿别人和自己比较。不要有“因为某人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某人有那个东西,所以我也要一个”“明明某人是那样,而我却条件不好、环境不好”的思想。

拿破仑·希尔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莉莎和艾伦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走向了社会,但莉莎开始羡慕起艾伦来。因为艾伦已经去国外旅游好几次了,但她却直到现在也没有出过国。“艾伦每次去国外,都像是炫耀似的搜集各种名牌货回来。我明年也要出国!而且要去艾伦还没去过的法国,买更多的名牌货。”莉莎心想。

有了这一决心的莉莎,因为定期存款到期和拿到比预想更多的奖金,所以愿望出乎意料地很快实现了。她利用暑假来到了神往已久的法国。但是,旅行本身却并不能说愉快,理由有两个:

一是因为她并非真的像艾伦那样热衷名牌,即使买到最新的名牌货,也不会有满足感,甚至产生了“实在不该花了这样一大笔钱”的后悔念头;另一个就是食物的问题,对莉莎来说,每天吃法国餐使其食欲减退,最后发展到一看到食物就觉得厌恶。

对于莉莎来说,想去法国旅行的愿望并没有伴随着“无论如何也要”“绝对”等从心里涌出的强烈欲望,只是纯粹地要和艾伦比较,满足所谓“想和她站在同等地位或自己要占上风”的虚荣心。

如果有“别人是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的念头的话,就要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真正希望这样子的吗?”不要总看邻居的草坪比较绿,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花园更适合种植哪一种花草才对。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少一些无谓的攀比、无谓的忧虑,固守自己想要的,珍惜自己得到的,身在幸福中时才不会错过这种美好的感觉。

得失之患:谁决定了你的心情?

柠檬属于柑橘类水果,果实呈椭圆形,果皮呈黄色,果实汁多,芳香扑鼻,味酸微苦,不能像其他水果一样生吃鲜食。柠檬二三月份成熟,味道很酸,所以孕妇、肝虚者很喜欢吃,又有“宜母子”或“宜母果”的美誉。

有一次卡耐基先生去访问芝加哥大学校长,向校长请教怎么处理忧虑才会有效,校长回答说:“我一直遵循西尔斯百货公司总裁罗森华的建议——你手上如果有一个酸柠檬,就做杯可口的柠檬汁吧!”

但是,一般人却刚好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某人发现命运送给他的是一个柠檬,那些愚蠢的人会立即放弃,并对自己说:“完了!我的命运太糟糕了!完全没有希望了!”于是他处处与世界作对,并且沉迷于自怜之中。如果命运把柠檬给的是个聪明人,他会问自己:“从这次不幸中,我能够学到什么呢?在这次经验中,我发挥了哪些优点呢?我怎样做才能改善目前的处境呢?怎样才能把柠檬做成柠檬汁呢?”

罗斯福还未当美国总统时有一次家中被盗,知道这一消息的朋友纷纷向他表示安慰。但他并没有把这一问题看得十分严重,而是说:“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第一,他只偷去我的财产,而没有要我的性命;第二,他偷去的只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财产;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人之所以不快乐,往往就是因为钻“牛角尖”所致。他们常常陷入得失之中不能自拔,或者误认为某一关口就是人生的终结。实际上,只要跳出那些心灵圈套,就立即海阔天空了。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要抱怨自己的处境恶劣。换个角度,哪怕简单地松弛一下,也有可能从恶劣的情绪中走出来。不仅如此,说不定当初被你看成悲剧的,换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喜剧。

逆境给人的受挫感固然会增添心灵上的痛苦,但也可能把人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因此,掌握一套对付心理挫折的防卫方式,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卡耐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从享乐中得到的,它多半是来自一种对困难的征服。”我们的快乐还会来自一种战胜失败的成就感,一种超越挫折的胜利,一次将命运的酸柠檬榨成可口的柠檬汁的经验。

活在当下:什么时间最重要?

一天傍晚,一位美丽的少妇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旁,梳洗着自己的头发,一位老渔夫在湖边泛舟打鱼,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可是,当老渔夫撑船准备划向湖心时,却听到身后传来“扑通”一声巨响,他回头察看,发现原来是那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了。老渔夫急忙调转船头,向少妇落水的地方划去,跳进水里,救起了她。“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老渔夫问。“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我无依无靠,没有什么精神寄托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少妇哭诉道。“两年前你是怎么生活的?”老渔夫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得无比幸福……”“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当然没有。”“可是现在,你同样是没有丈夫和孩子呀!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又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记住!孩子,那些结束对你来讲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

少妇仔细想了想,猛然醒悟,心中又燃起了新的生活希望。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切都一帆风顺。当你遭遇到失败时,当一切似乎都暗淡无光时,当你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时,你该怎样做呢?难道你要无所作为,任凭困难压倒你吗?每种逆境都含有等量利益的种子,只要心存信念,勇敢地站起来,总会有奇迹发生。

在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交易所,依文斯工业公司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但你可知道,公司的创始人爱德华·依文斯却因为绝望而差点自杀?爱德华·依文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起先靠卖报来赚钱,然后在一家杂货店当店员。直到8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始自己的事业。然而,他总是很倒霉,他替一个朋友背负了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而那个朋友却破产了。

不久,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也垮了,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负债16万美元。他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开始生起奇怪的病来:有一天,他昏倒在路边,之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医生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可活了。想到自己已时日无多,他突然感觉到了生命的宝贵。于是,他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打算好好把握余下的每一天。

奇迹出现了。两个礼拜后依文斯并没有死,6个礼拜以后,他又能回去工作了。经过这场生死的考验,他明白了患得患失是于事无补的,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现在。他以前一年曾赚过两万块钱,可是现在能找到一个礼拜30块钱的工作,就已经很高兴了。正是这种心态使爱德华·依文斯的事业进展非常快。几年之后,他已是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了。正是因为学会了只生活在今天的道理,爱德华·依文斯才取得了人生的胜利。

昨天属于死神,明天属于上帝,唯有今天属于我们。把握好今天,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充分占有和利用好每一个今天,我们才能挣脱昨天的痛苦,踏平一路的坎坷,耕耘今天的希望,收获明天的喜悦。

有一首诗,写得很好: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未来的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作记忆/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的拥有/今天,是你冲锋的阵地/缅怀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昨天是成功的阶梯,明天是奋斗的继续。

乐观生存:谁决定了你人生的结局?

197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做了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塞里格曼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装有电击装置。然后给狗施加电击,其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结果发现,这些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后发觉仍然无法逃脱,就放弃了挣扎。

随后,塞里格曼把这一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而易举就跳过去的,隔板的一端有电击,另一端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发现它们除了在刚开始的半分钟惊恐了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在地上接受电击,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都不去试一下。

而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它们全部逃脱了电击之苦,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了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在心理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因此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性无助”,又叫“塞里格曼效应”。

由“习惯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如何防止这一心理因素的产生,塞里格曼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新设计了两个实验。

首先,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狗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笼子里,狗在受到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逃避这一痛苦。如此反复几次,等到狗学会轻易地从笼子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它们已经不太容易陷入“习惯性无助”的境地。

其次,改用那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狗做实验,进行同样的处理,发现它们也不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

后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其他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塞里格曼的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美国某保险公司对雇佣的5000名推销员进行培训。然而,雇佣后的第一年就有一半的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了1/5。原来,在推销人寿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需要面临一次又一次被人拒之门外的窘境。为了确定是不是那些比较善于对付挫折、能够将第一次拒绝当作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就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该公司负责人向塞里格曼请教。

塞里格曼对参加过两次测试的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一次是该公司的常规测试,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

这些人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常规测试但却在乐观测试中取得了“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跟踪研究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额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以后,通过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便成为了被录用为该公司推销员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经常遭遇失败或受到挫折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习惯性无助”的特征,因为当他们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就会觉得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整个局面,精神支柱也会随之瓦解,斗志进一步丧失,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深度的绝望中。

乐观是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改变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克服困难、改变现状,争取成功。乐观又与人的经历有关,就像前面实验中的小狗,如果我们想远离绝望,远离意志消沉,远离抑郁……就需要有坚强的信念。用乐观的心态练就在磨难中战胜困境的本领,永不放弃自己的希望,最终你会走上成功之路。

自我暗示:心灵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暗示是心理学名词,即利用身体语言使人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一般可以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他人暗示是指咨询者对来访者施加的暗示。

根据暗示对人的作用,心理暗示又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

心理暗示的消极作用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即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时间长了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的希望落空。于是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当自己月经过期还没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现象。

积极暗示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与消极暗示恰恰相反。比如,它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做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人在朗读前,主试者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第二组人在朗诵前,主试者没有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咨询。咨询师常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地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来访者顺从咨询师的意见,从而达到咨询的目的。

关于心理暗示治疗疾病有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例子,是关于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的。

赛蒙顿医生是一位专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专科医生,他提起了一次治疗一位61岁喉癌病人的经过。当时这位病人的体重大幅下降,癌细胞的扩散已经使得他无法进食。

赛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自己将会全力救治他,帮助他与病魔作斗争。同时,赛蒙顿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毫无隐瞒。他让这位病人充分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治疗方案,希望这样能让病人缓解不安的情绪,使其努力与医护人员合作。

结果这位病人的治疗情形非常好,治疗过程也进行得十分顺利。赛蒙顿医生还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自己体内的白血球大军在与癌细胞对抗,并最后战胜了癌细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个星期之后,病人体内的癌细胞不再扩散了,这位病人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成果,就连赛蒙顿医生也感到十分惊讶。

其实,赛蒙顿医生正是因为运用了心理疗法来治疗这名癌症病人,才获得了如此成功的疗效。他对患者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即使是像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中。”他还说:“你完全可以运用心灵的力量,来决定你的生或死。甚至,如果你选择活下去,你还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品质。”

是的,生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让我们来看一个奇迹:有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她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只是心理性的失明。医生用了许多方法都没能把这位妇女医治好。

后来医生决定用催眠治疗法。催眠师在对她进行了催眠之后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5个数,数到5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1、2、3、4、5,当数到5的时候,病人醒来,果真发现自己的视力已完全恢复。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催眠以及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或技术来达到治疗效果的。心灵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它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拯救一个人,就看人们是抱着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了。

克服贪欲:是谁掌控了你的行为?

有位国王,天下尽在其手中,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国王自己也纳闷,为什么自己会对生活不满意,尽管他也曾有意识地参加过一些有意思的晚宴和聚会,但都无济于事,总觉得缺点什么。

一天,国王起了个大早,决定在王宫中四处转转。当国王走到御膳房时,听到有人在快乐地哼着小曲。循声望去,他看到一个厨子在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国王甚是奇怪,于是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是个厨子,但我一直尽我所能让我的妻小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家里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而我带回家的哪怕是一件小东西都能让他们满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乐,是因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乐。”

听到这里,国王让厨子先退下,然后向宰相询问此事,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这个厨子还没有成为99族。”

国王诧异地问道:“99族?什么是99族?”

宰相答道:“陛下,如果您想确切地知道什么是99族,请您先做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包里,放进去99枚金币,然后把这个包放在那个厨子的家门口,您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99族了。”

国王按照宰相所言,令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包放在了那个快乐的厨子家门前。

厨子回家的时候发现了门前的包,好奇心让他将包拿进了房间,当他打开包,先是惊诧,然后是狂喜:金币!全是金币!这么多的金币!厨子将包里的金币全部倒在桌上,开始清点数目。99枚?厨子认为不应该是这个数,于是他数了一遍又一遍,的确是99枚。他开始纳闷:没理由只有99枚啊,没有人会只装99枚啊,那么那一枚金币哪里去了?厨子开始寻找,他找遍了整个房间,又找遍了整个院子,直到筋疲力尽,才彻底绝望了,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他决定从明天起,加倍努力工作,早日挣回那一枚金币,以使他的财富达到100枚金币。

由于晚上找金币太辛苦,第二天早上他起来得有点晚,情绪也极坏,对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责怪他们没有及时叫醒他,影响了他早日挣到一枚金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他匆匆来到御膳房,不再像往日那样兴高采烈,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哨,只是埋头拼命地干活,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国王正在悄悄地观察他。

看到厨子的心绪变化如此巨大,国王大为不解,得到那么多的金币应该欣喜若狂才对啊。他再次询问宰相。

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子现在已经正式加入99族了。99族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拥有很多,但从来不会满足,他们拼命工作,为了额外的那个‘1’,他们苦苦努力,渴望尽早实现‘100’。”

很多人之所以会像故事中的厨子一样,是因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任由行为支配自己的思想,从而心理失衡,致使生活失去了本来的快乐。

自我调控:我的心情,我做主

毕先生对公司的事务不满意。他召开了一次会议,并在会上说:“同仁们,现在我们必须振作起来。你们有人上班迟到,有人下班早退,甚至没有对工作的神圣责任感。现在,我以公司董事长的身份重整一切。从现在开始,我将早到迟退。如果每个人都能好好处理工作,并尽最大的努力,就会有一个很有前途的公司出现。”

毕先生的意图是好的,但是几天以后他就迟到了。他在乡村俱乐部吃午餐的时候,看报看得太入迷了,以至于忘了时间。他看表时,几乎把咖啡杯摔掉,他叫道:“啊!我的天,我必须在5 分钟内赶回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