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相处到群体内适应的心理理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7:15:11

点击下载

作者:宋爽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自我相处到群体内适应的心理理论

从自我相处到群体内适应的心理理论试读:

前言

研究自我是一项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当中通往它的路径最关键的其实是一个文化的因素。

在古代中国,人的资格是他必须拥有道德意识,行为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否则他将失去人的资格。而且,人的内心深处的道德伦理意识越多,也使他在社会中受到更多的尊重。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没有突出对人与生俱来的尊重,也没有对人所应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做出阐述。所以黑格尔说,在东方,个人是没有价值的,而在西方,个人是实在的。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是生而自由的,也是自主的,人性是伟大的,因为他心中有上帝和道德意识。人有权同上帝(道德、伦理权威的化身)直接沟通,讨论道德。因此人有权同世俗的权威争辩。这是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西方如此重视人权,因为他们视其为最基本的价值。第一章个性差异与管理一、弗洛伊德对人格的理解

20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界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代表着心理学渗透入普通人的生活,他也是在流行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纵观过去的一百年,人类在这一百年当中科学也好,技术也好,思想也好,艺术也好,都是达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应该说浩若星辰。

但是如果你要换一个说法,心理学在这一百年当中给人类贡献了什么,弗洛伊德跟他的精神分析就值得戴朵大红花了,所以我们一开始要讲的就是跟他的理论有关,他到底做了什么呢?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挖掘到了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这种挖掘力度是堪比考古学家,非常强力的,而且精神分析是一个队伍特别庞大的门派,掌门人之后有非常多后续的新生力量,应该说是一个王国,非常的庞大,这个王国在心理学的历史上兴盛一时,同时它又是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学派,不断的分歧和争论,自己内部也打得不可开交,在不断的分歧和争论之下又激发出了很多新的思想,所以哪怕是现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们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平心而论,精神分析最好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神分析掌门人开山鼻祖就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现在叫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会有两个少壮派的过渡人物,一个是阿德勒,一个是荣格。接着就是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再往后有客体关系理论,这个理论一直到现在也是精神分析一些新的发展生长点的推动力。他们特别强调人格动力,所谓的内驱力的作用,特别强调童年经验,特别强调早期的亲子关系等等。尽管他们各自观点有异,但总体来讲都统称为精神分析。

我们要想看一个人的江湖地位有多高的话,其实是有些方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江湖上有多少关于他的传说,这个人的传说是一大把。我们先不看传说,比如说你想判断一个明星,他现在是不是正当红,你有什么样的方法?绯闻多不多,曝光率、作品多不多、粉丝多不多、片酬高不高,广告代言多不多,这些都没错,还有非常简单的,我们每天路过报亭的时候有很多的杂志,如果这个人正当红的话,他上过多少封面,封面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本杂志影响力特别的大,这本杂志叫作《时代周刊》,我们都知道能够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人都是当下的热点人物或者焦点人物或者是风云人物,世界领袖之类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有没有可能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有可能,在你们的认知当中,谁有这样的资格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据不完全统计,有三个心理学家曾经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第一个毋庸置疑是弗洛伊德,第二个是荣格,第三个是斯金纳。

斯金纳确实风头一时无二,他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连续十年被评为美国十大心理学家第一名,而且他是一个非常爱出风头的人,最爱上电视和报纸,所以他上《时代周刊》不奇怪。如果说他们都曾经有可能有资格上封面,可能是一次吗?有没有资格上好多回呢?这个我们就要想一想了,如果说有人可以有资格上好多回的话,这个人会是谁呢?弗洛伊德我们来看一下,你们觉得他大概能上多少回?那个时候《时代周刊》一期才卖15美分,很便宜的,他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是在1924年,是很中性的,没有什么情感色彩,第二次是在1939年,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弗洛伊德是这一年去世的,《时代周刊》出了一个纪念刊,1956年他再一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同样是纪念刊,是弗洛伊德诞生100周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但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近些年弗洛伊德这个很古老的名字还有可能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吗?1993年,弗洛伊德再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我们可以看到封面上非常醒目的头像还有一句话,上面是一个问话,弗洛伊德死了吗?这个问题在老先生作古之后不停地被问到,搞得人家不得安生,当然不是说他肉体,说的是这个人的思想到底还在不在,有没有消亡,这本杂志如果你不看它里面的文章你可能不太清楚是什么观点,这期杂志出完了以后引起了一场口水仗,一方面是弗洛伊德的粉丝,一方面是他的黑粉,粉黑大战,论战的焦点就是这期杂志的主题,我们好像看出来他的观点立场是什么样,但事实上这期《时代周刊》里头的文章对于弗洛伊德本人和他的舆论是极具讽刺和否定的,头像用的是一个拼图的形式,隐含的意思是当你揭开弗洛伊德的大脑,你会发现其中空空如也,这下他的粉丝就急了,于是就开始了一场论战,搞得还挺热闹。这样的一个问句在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非常戏剧性的是,在2006年的时候,弗洛伊德诞辰150周年有另外一本著名的期刊叫作纽约《新闻周刊》,他们又在封面的位置上好像回答了1993年《时代周刊》封面问的这个问题,纽约新闻周刊2006年的这个封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弗洛伊德式的肖像,上面有一行非常醒目的字说,弗洛伊德没有死。你不是问他死了吗?我告诉你他没有死,然后底下有几行小字,他说的是弗洛伊德已经过时了,但是他的治疗文化无处不在,并且现在科学在试图用一个全新的视觉来审视他的理论。我想这个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也是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他与他的理论,怎么来看这个已经看上去很古老的理论。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引发的争议总是这样壁垒分明,有些人真的很讨厌他,有些人真的很爱他,如果弗洛伊德泉下有知的话,他可能不会为此感到非常的焦虑,他有他的一套理论可以解释,他可能会说,爱我的人是爱我的我知道,但是恨我的人之所以恨我,是因为我正中红心的揭示了他们内心的隐秘,他们只不过是通过不断的反对我来掩饰他们内心对我无比认同的事实。所以结论就是,爱我的人是爱我的,恨我的人也是爱我的。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讲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他可能就是跟我们没有太多情感牵连的人,但我们看他的理论更多的是去看他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些东西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首先是弗洛伊德这个人,犹太人的身份对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弗洛伊德从小就有一个民族的责任感,要改变这样的一个状况,要出人头地等等,大家看他从小到大的样子,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共同点?首先最明显的就是胡子,有浓密的大胡子,弗洛伊德已经定义了一个心理学家的刻板形象,如果你真要用一个形象来代表一个学心理学的或者说一个学心理学的应该长什么样,你会发现迅速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他这个样,就好像爱因斯坦一头狂放的白发定义了什么叫科学狂人一样,弗洛伊德眼睛不太大,有浓密的胡须,同时穿着一丝不苟的三件套西装,还有一个表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学家的形象。弗洛伊德基本上都没有笑容,这也是他性格上给大家的一种观感,你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人,非常严肃,而事实上他确实是,他背负着他的父母对他的强烈期待,他背负着他的民族漫长的历史激励他奋发图强的动力,他也背负着自己想要干一番事业成大器的一个野心,这些都让他这一生的性格比较内敛、严肃,有忍辱负重的感觉,关于弗洛伊德的生平其实他有非常多的故事。

每一个理论家的人生就是这个理论家的理论,你就感觉他用他整个人生故事总结出提炼出一个理论,用他的一生在实践他的理论,这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说为什么弗洛伊德会提出恋母情结这样的奇怪的概念,因为他自己跟他的母亲那种强烈的深刻的情感,他母亲95岁才去世,仅仅比弗洛伊德早去世9年,他们有伴随一生的亲密情感,而且他自己承认他小的时候对他妈妈有非分之想,所以有了恋母情结。他为什么会提出潜意识这样的奇怪的概念?因为他生活在19世纪末的维也纳,那个地方当时正处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之下,她即位的时候很年轻,但是很快丈夫就去世了,她守寡,本来是很活泼的一个人,丈夫去世之后终日陷入悲伤之中,哀悼自己的爱人,从此之后的40年每天都穿着黑衣服,自己不高兴也看不得别人高兴,所以她对她的臣民有了非常严苛的约束,你们不可以天天寻欢作乐,而天生的维也纳人就是寻欢作乐惯了的人,突然不让他们这么做,于是内心当中已经脱缰而出那匹野马拴不回来了,这就出现了本能跟社会束缚之间的强烈冲突,有很多人因为性压抑的问题而去寻求咨询,弗洛伊德就发现怎么来了一个是这样,再来一个还是这样,我提出一个理论你们都是跟性有关,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他一定是有他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影响到他提出这个理论的价值取向和他的眼界。弗洛伊德的一生一点儿都不传奇,但是一个人人生的伟大是因为他思想的伟大,所以他提出的这个思想其实足够他名垂千古。

如果看到这个人怎么看待人性,你大概可以预测他的理论是什么样的走向,什么样的基调,什么样的色彩。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比较暗色调的、比较悲观的、比较消极的人性观点,他的人性观我们整理一下的话其实可以归纳成两个基本假设,这两个基本假设就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立论之本,这两个基本假设我们理解了,后面的理论都好理解,其实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每一环逻辑扣得都是很好的理论,所以全部都是一条脉络下来,基本假设搞清楚后面就会比较清楚。两个基本假设一个叫无意识动机,一个叫精神决定论。在他的观点看来,这世界上没有奇迹,没有意外,没有偶然,任何一切包括我们最细小的思想、行为、情感全部都有它的原因,都有它的意义和目的,也就是说我们任何行为不管善恶轻重合理不合理,都是有所为而为的,没有任何一项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他们背后每一个的原因。基于这一点,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做每件事都有它的原因,但你不一定能说出它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呢?是无意识的动机。

所以首先我们的行为都是有某些东西决定的,这个决定的力量是一些精神力量,而这些精神力量事实上就是无意识的动机。你为什么会说错那句话,为什么会做错那件事情,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无意识的动机在那,他决定了我们每一个行为,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所以在他的理论当中,不要说没有奇迹,没有偶然,没有意外,就连自由意志都没有了,换句话说你的所思、所想、所感都不是你主观想要做的,而是被一个不可知的力量无意识动机去掌控的,这个东西我们还不知道它在哪儿。所以人不仅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自己的主人,是一个非常消极悲观的判断。这点也被认为给了人类尊严最后一击,一共被击过三次,第一次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说,你不要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这个人是哥白尼。第二击是人不要得意,你不要感觉太好,你不过是从树上爬下来的类人猿而已。这个人是达尔文。第三击就是弗洛伊德,说你不仅是猴子变的,你不仅不是宇宙的主人,你连自己都弄不好,你自己的行为都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受一些未可知的精神力量决定,所以这三个人简直是太讨厌了。弗洛伊德经常跟这些伟大的人的名字摆在一起,他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三个犹太人之一,另两个是马克思跟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跟马克思基本上可以称为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代表,而弗洛伊德代表的是心理和精神科学的最高峰,所以都是一些大人物。

另外还有两个跟人性观有关的,他把人当作是一个本能驱动的能量系统,借用一些物理学的概念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而这个能量系统里是一些本能在运作,我们后面会接着讲一些我们需要知道的他的人性观是比较悲观的,他没有把人看得多么的自由,多么的可以掌控自己,相反是受到一些未知力量的操控,我们是被动的,是非常消极的,所以他的整个色调是非常暗的,这是他的人性哲学。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核心部分,主要是两大块,一大块叫作人格结构,一大块叫作人格动力,这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的结构单人的论述以及对于人格动力从哪儿来的论述,这里我们要讲到人格结构有两种划分。

首先来看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说人格结构有两种,一个是早期提出来的所谓的心理定型说,另外是他后期提出来的所谓的结构模型,首先来看他早期的,这部分是他的理论中最著名的也就是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的一个理论,在生活当中你会发现一些现象,比如说你有没有毫无理由毫无征兆的就喜欢或者讨厌某个人?或者你有没有没有充分的理由就做出了某种决定?你有没有在最不应该的时候忘掉某人的名字?你有没有在最重要最浪漫的时刻喊错了爱人的名字?这就悲剧了,反正这些现象可能我们在生活中都经历过,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我们对于我们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完全都能够知晓的,这种情况就被弗洛伊德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他说他的理论可以完全地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又要注意,有一些东西我们想不起来,但是跟刚才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但是你当下虽然没有意识到这些存在,如果我提示一下呢?它并没有出现在你的意识层面中,但是我一问你立刻就回忆起来,所以好像并不是所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都是全部忘掉,有些东西我们能够很快地想起来,但是有些东西怎么想比如说为什么会喊错爱人的名字,怎么想都想不出来,这部分才是重点。

根据这样的不同,弗洛伊德就划分了人的精神层面三个层次,第一大块是我们非常清醒的时候,比如说当下你在干什么,很清醒的觉知,第二块是你当下不知道,但是回忆一下马上就能回忆起来的那部分,最后有一部分是打死都想不起来的。这是最早的心理定型说。他说人的精神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意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比如现在我在上课你们在听课,这就是我们的意识,第二部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中,属于注意范围外的部分,现在用不到它,比如说中午吃的什么跟你当下要关注的没关系,所以我们就暂时把它放到一边,如果我问你,你又很快能够回忆起来,这部分叫作潜意识,是储存一些记忆的。最底层叫作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其实用潜意识是更好的,它指的是我们不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是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这些东西表面上没有意识到它,但是它存在,并且一直在那蠢蠢欲动。

弗洛伊德讲的这个很像是一套房子,比如说你要去一个人家里的话,通常正常的房子结构你一推开门看到的是什么?客厅,我们中国人特别讲究要采光,最好这房子是朝阳的,有大阳台,有很好的采光进来,阳光很好,像今天非常难得很好的天,你就会看到这个客厅里,一进去所有的东西哪个在哪儿,有什么,一览无余,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意识,当下要用的,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在家里接待客人,有个朋友打电话来说,我马上就上你们家,这个时候你无语地看了一眼你的客厅,脏乱差,这时候你就想他马上要到了,怎么办呢?赶紧收拾一下,比如说有臭袜子乱七八糟摆了一地,赶紧拿一个箱子或者拿一个包过来,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收到一起,一把拖到客厅之外放在走廊,客人进来说,你这个客厅很干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你还有一些现在不方便让他看,你用不上的东西收拾起来放到了旁边,但是如果你想要再把这些臭袜子拿过来洗的话是很容易的,你直接再把箱子拖回客厅就好了,这部分叫作潜意识,放的是一些我们的知识和记忆,你当下用不着,但是你想用很容易用。一间房子里还有一个房间是这个房子最隐秘的所在,通常一般情况下不请客人进去,这个房子比较小没有储藏间,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放床的地方叫作卧室,我们还会有一间卧室,卧室是不太讲究阳光的,通常我们会拉着窗帘,不让外面的人看进来,可能是那种很黑甚至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到处都落满尘灰,好像很久没有人进来,甚至还在门口落了一把锁锁起来,甚至还有一个人门口看着,那里头放了一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好像有什么东西想要破门而出,但是你又不知道是什么,像黑暗一样无处不在,但是又抓不住,你就想我必须要牢牢地看着,不让它出来,但是总有一天这个锁年久失修,或者看门的人终于累了打了一个盹,有可能里面的东西就飘出来了。有一些东西好像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但事实它是存在,并且它有很强的动力性,它一直在那里想要干点什么,那些东西是什么呢?是你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来参观的客人看到,你不仅不想让他看,你甚至不想让自己知道,那些东西就是不能兼容于社会道德或是标准极其隐秘的东西,弗洛伊德讲多半跟性有关。什么样的时候那个锁会不太好用,或者看门的人就打盹儿了呢?夜深人静的时候,比如说做梦的时候,我们自我意识减弱,相当于看门的人累了,要打盹儿,这时候里面一直想出来的有机会跑出来了,但是还是有人在看着门,所以它又不能太赤裸裸的跑出来,所以它要乔装打扮跑出来,这就是梦的伪装。还有比如催眠的时候、做自由联想的时候或者出现一些口误笔误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可能跑出来,精神分析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发现那个卧室里到底关了什么东西,让它们合法自由的出来,从而我们就不需要老要一个人看着它,因为看着它是需要耗费我们的能量的,这就是精神分析主要的逻辑。搞清楚这一点后面就全部好理解了。

弗洛伊德用的是一个冰山的比方,弗洛伊德说人的精神世界像个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在海面上的漂浮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以为那个已经是这个事物的全貌,但事实上不是,它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在海平面以下隐藏着巨大的冰山主体,那个才是决定这个冰山走向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在中间随着海水载沉载浮,一会儿能看到,一会儿看不到,这是潜意识,在海平面以上的是意识,巨大的冰山主体是潜意识,这就是冰山模型的一个图文版,这个在我们书上有,我们会看到意识里事实上是一些思维和感知觉,潜意识里主要是一些记忆和储存的知识信息,无意识里则是一些想要获得满足但是又不能兼容于道德的,比如说恐惧,不被接受的性欲望,羞耻的经历等等,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关太久了,它们又具有能量,它们有动力性,所以它们老想出来,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疾病的产生,精神分析的作用和目标就是要把它们放出来。

在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当中没有,如果无意识是非常积极的,跟社会是一致的,它没有必要压抑,没有必要进入到潜意识,只有那些不能够兼容的才会进入到潜意识。这样的一个理论在精神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他认为无意识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是精神生活的普遍基础,绝大多数精神病的症状都是由无意识动机引起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人会生病,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都是因为把这些东西关起来,对无意识的这些内容进行了压抑,而他们又需要去满足,去释放,所以就会导致自我花费了很多能量去看门,导致自我的功能受损,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理念,不仅是治疗的基础,也是人格结构和发展理论的基础,所以是一个重中之重,非常核心的部分。这是弗洛伊德在早年提出来的最经典的无意识理论。之后他忽然觉得这个理论还不够,我还可以用一些新鲜的玩意儿继续讲得更深入,于是他在1924年的一本书《本我与自我》当中又提出了第二种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个理论有时候叫三我理论,我们可以把人格分成三个成分,第一个叫本我,第二个叫自我,第三个叫超我。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只有本我的,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状态,本我翻译过来英文是ID,事实上它是拉丁文,本我就是动物的意思。一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看一下婴儿或者新生儿他们天天干什么?吃了睡,睡了吃,人生就五件事——吃喝拉撒睡,而且没有一件事是自己可以做的,全部都要别人伺候才可以完成,那个时候的我们,新生儿、婴儿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他们没有完全经过社会化,每天的任务就是满足自己原始的如同动物一般的本能。所以本我就好像一大锅蒸腾的欲念,一直喊着,满足我满足我,我要吃,我要喝,我要睡,等等,新生儿就干这些事。而且你会发现伺候小宝宝,他们是一刻都不能忍的,他饿了就必须立刻吃,否则就哭死给你看,渴了你得立刻伺候我喝水,我要拉了才不管你,直接拉到床上,一刻都不能忍,所有的都是要追求满足,各种本能满足。所以他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就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什么事都是我高兴就行,我管你怎么着,这叫本我。本我追求一些本能冲动和欲望的一种直接和快速的即刻的满足,我想要,我马上就要,一刻都不能等,这个叫本我。你会在一些成人身上也看到一些本我的特征,弗洛伊德把这些人叫作本我控制的人,你会发现有一些成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只顾当下,不顾未来,只顾着眼前,不管以后,他们更愿意得到即刻的满足,我跟你说,你忍一会儿,一会儿给你更好的。不行,我现在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要,他们不愿意为了以后长久的快乐哪怕牺牲一丁点儿当下的快乐,这些人就叫作本我操控的人。这些人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并没有发展得很好,没有产生比较好的自我和超我,依然受到本我控制,这个叫作本我。本我操控的人更易染上像毒瘾、酗酒这些坏的习性,这是本我。

大一点儿以后,这些孩子们就会发现,生活没有我想象中的这么无忧无虑,原来我不能过得这么自在,因为他会发现他想要满足的那些冲动和欲望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即刻满足,比如说我是饿了,还得我身边有人才能让我吃饱,如果身边没人我就只能等,而且有些孩子在追求快乐满足的时候,还会遭到父母的训斥或者制止,比如说小孩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被父母吓着说剁手之类的,他会知道这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他就要慢慢考虑情境是有现实性的,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当有这个事情出现的时候,自我就发展了,自我是从本我发展起来,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慢慢形成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比较理智审慎圆滑的,他会察言观色,他会想我现在可以满足,那我等着满足,如果不可以,就换一种方式或者等一下再满足,所以他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我要考虑现在可不可以,会不会遭到惩罚,他要追求的是长久的快乐而不是一股脑儿的享受完了以后立刻暴揍一顿,这是现实所谓的自我,自我是现实的执行者,本我的冲动可不可以满足,以什么样的满足由自我来决定。

第三个部分叫作超我,慢慢孩子再大一点儿,父母跟他人开始对他有要求了,而且还会开始教育他,比如说会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当我们开始去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培养和塑造所谓的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部分,超我用通俗话讲就是良心,我们经常说良心被狗吃了,就是超我没长,当父母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是非对错的时候,其实是在培养和塑造我们的超我,随着孩子长大,这些观念会内化到我们的内心当中去,比如说很小的时候,我们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父母会说,你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再大一点儿父母不在身边,我们自己也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自己控制自己,谁在控制呢?超我在控制,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判断你这个东西是不是道德,道德就可以做,不道德就做不了,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的超我非常弱会怎么样?比如说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没有是非对错,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种人就是我们说的反社会人,他属于是完全没有社会束缚,没有道德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本我、自我、超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我一直叫我要满足,超我一直说不行不行,自我就在中间挑。所以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的?自我是健康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如果这个人的人格被本我掌控了,那就反社会了,就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太多的被超我掌控,这个人也会活得非常的累,什么样是健康的呢?自我是强大而且灵活的,它可以协调三者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应对现实的要求,把这三个人都弄得服服帖帖的,它可以非常灵活的应对这些矛盾的请求。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建立一个强大而灵活的自我,所以这也是精神分析的主旨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你会发现冲突是个主旋律,比如本能跟社会束缚之间的冲突,本我要追求快乐,但是超我要追求道德完美,以及自我要考虑现实,它们之间都是会发生冲突的,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背后都是一番混战之后最终的结局。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外显行为,行为背后其实有我们看不到的动力过程,这个就可以用三我来做解释,大概逻辑是这样的,最终干什么由自我来决定,也是它来执行,但是在背后其实是有三个力量在共同作用,第一个就是本我的欲求,我要快乐,我要满足,第二个是超我的限制,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第三个就是现实,现实情况允不允许我这么做,所以自我很可怜,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有三个不讲道理的主人要伺候,但是它依然可以在里面游刃有余,所以人其实自我力量很强大,特别是健康的人。

我们来看一些自我的决定和行动,大家来分析它背后的本我和超我可能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说食欲是一个特别本能的,特别动物性的,一顿不吃饿得慌,如果只有本我的话,我饿了我必须得马上吃,如果我路过一家包子铺,如果是本我就马上拿起来放嘴里了,但是通常我们干不出这种事,因为有超我做,超我会说什么?你不能偷吃别人的东西,这是犯罪,自我怎么办呢?它得想办法,它想的办法既能满足本我又能满足超我,很简单,花钱买就是了,我上超市买点吃的就好了。一个最简单的行为背后可以分析出这么多。

弗洛伊德说小男孩都有恋母情结,他会暗恋母亲,想把母亲占为己有,于是父亲就是他的情敌,女孩也会有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这辈子就把他所有的情敌打败了,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他这辈子就把他所有的情敌都打败了,他最宠爱的女儿叫安娜·弗洛伊德终身未嫁,并且跟在他父亲的身边,做他的保姆、护士、助手。小男孩在这个阶段很讨厌自己的父亲,他要独占母亲,父亲对他来讲是眼中钉,所以本我的欲求是憎恨父亲,我应该要把情敌干掉,他的逻辑就是这样,但是可不可以呢?因为有超我在,超我会说,你居然动这样的念头是大逆不道,是不孝,是罪过,自我怎么办?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小男孩会在潜意识中完成这个过程,他会转而以父亲自居,来学习和模仿父亲,潜台词就是我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如果我跟爸爸一样,妈妈就会爱我。所以他就会完成他们的性别认同,他会试图跟父亲一样,这是很多人很不屑的逻辑。自我就会用模仿父亲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本我欲求这个例子比较复杂一点儿,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年代,完全没有办法感受战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当真正血肉横飞的时候,当真的每天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事实上求生的本能是非常强烈的,假设一个士兵的求生欲望占上风,本我需求特别强,他应该怎么办?赶紧跑掉,以避免自己被打死,但是超我不可以,你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当逃兵,你是胆小鬼,你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超我会给他巨大的压力,这时候自我怎么办?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办法,在一战和二战的时候都曾经出现过一种奇特的心理疾病,名字叫作弹震状,它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一听到子弹的声音,一听到炮火的声音整个人就瘫了,下肢不能活动了,但是是非主观意愿的丧失了战斗力,这样的一个症状在一战二战的时候曾经在一些部队中流行,这些人跟吓瘫了一样,我们仔细想想他的心理,他有没有完美地解决这个冲突?当这个人瘫了以后用不用上战场?不用,他有没有当逃兵?没有,是不是他真的自己主观想瘫的?不是,他的意识当中非常渴望上战场,但是我真的没有办法去,我走不动,起不来,不是我不想去。

当时一战的时候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麦独孤,让他上战场治这些人,最后他用暗示疗法把这些人治好了,他们确实不是主观意愿想,检查他们的身体机能都没问题,骨头、大腿肌肉都没有问题,就是走不了,说明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这个被称为是癔症的一种,最早的名字就是歇斯底里症,其实是个音译的词,歇斯底里英文的词根意思是子宫,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病被认为多数会发生在女性身上,原来的人觉得为什么都发生在女性身上?女性跟男性有什么不一样,女性多了个子宫,于是这个子宫会在身体里游走,走到哪儿就会生病,没文化真可怕,这个叫作癔症。癔症的特点就是可以模仿任何一种疾病,但是没有相应的生理基础,你去医院检查没有问题,但是就是表现出那样的症状,所以这是一种心理性的疾病。

后来又有记载战斗机的飞行员在战争时期,飞行员也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机毁人亡,他就发现一个部队中值班有夜班跟白班,就发现值夜班的飞行员得了夜盲症,值白班的得昼盲症,换过来症状也会颠倒。你会看到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给他逼急的时候会显现出一些奇特的力量。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力量,他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做出解释的。

精神分析的宗旨就是要确保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不能让那种本能的完全不受约束的力量肆意妄为,而要确保自我可以在现实和本我、超我中起到真正的协调的一个执行的灵活的作用,所以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看来是一个自我逐步征服本我的一个工具,为什么那些人会得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一直有那个野马,老想出来,关不住,所以本我是力量很大的,慢慢要让他们学会怎么样去适应现实,怎么去处理社会约束和本能需求之间的关联,去发展自我其实是一个精神分析的主旨之一。

第二部分叫作人格动力的理论。弗洛伊德生活在19世纪末的欧洲,物理学进入到它的辉煌发展阶段当中。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提出一个著名的定律,这个定律的名字叫作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是说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但是总量不变。这个观点被弗洛伊德听到以后,他觉得这个很有道理。他就想人的心理和精神系统是不是也跟物理的差不多,我们的生理系统本质上也是一个物理系统,这样的一个系统是不是也可以用所谓的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它也可以变成一个能量系统,于是它就借鉴了这样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一个所谓的能量系统,而且能量是守恒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弗洛伊德讲到所谓的液压模型,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高压锅模型,如果你用那个锅烧水的话,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很多的水蒸气,水蒸气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你不使劲盖着那个锅,会怎么样?早年的高压锅经常会出事,可能会爆炸。换句话说,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源和精神能源也是一样的,当能量在某个部位聚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动力或者紧张,就好像水蒸气聚集在那里,是需要释放和宣泄的。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让它释放或者宣泄,你老拿着盖子盖它的的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在沉默中变态,你一直压着它,结果它转而变成了气质性的症状表现。还有一种就是在沉默中爆发,终于有一天它冲破了这个盖子,引发一场爆炸,所以当它聚集在一起,它想要释放的时候你不能压着它,因为这个能量一直在,你没有办法把它消灭,它必须得释放出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这就特别符合弗洛伊德讲的能量聚集到一定阶段爆发的规律。他又一再地发现这些被盖起来的能量是什么呢?总是一再地发现跟性有关,因为他接待的那些人都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受到性压抑的上流社会的小姐太太,所以他看到一个跟性有关,两个还是,八个都是,所以他认为都是跟性有关的,也就是说压抑的这个能量跟性有很大的关联。

另外一个例子,如果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能量,那么另一部分就会得不到能量。比如说你如果用大量心理能量来做A这件事情,你就做不好B这件事情,我们在创伤之后,你用大量的能量去试图忘掉那些不愉快的记忆,你能不能指望这个人产生出一些创造性的、建设性的想法?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创伤之后人的社会功能会受损,因为他用大量的能量去修复他的创伤去了,去关注他的创伤去了,所以在其他方面获得的能量就非常少,这也是守恒的意思。

所以大家就知道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能量的观点。这些能量具体是什么呢?是一些本能,本能又分成了两种,在他晚年以前,他都认为本能只有一种,是跟性有关的,是朝向一切的生命力的、建设性的、目标发展的本能,他把它叫作生的本能,是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包括我们的吃喝拉撒,包括性欲等等,都是跟生的本能有关,生的具体东西就是力比多,力比多也是一个拉丁语,翻译成英文就是愿望、欲望的意思,他一直认为这个理论观点是对的,但是到了他晚年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目睹了纳粹的崛起,弗洛伊德的晚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一直难离故土,他的很多学生说你离开奥地利,你在那儿待下去纳粹肯定会对付你。但是他一直舍不得走,最后他明确的进入到纳粹的黑名单当中,并且他的书被焚烧,他最困顿的时候卖过土豆。

到1936年的时候,他过他的80大寿,那时候他依然在纳粹的控制之下,全世界有200名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给他联名贺寿,以示对他的声援,这200人里包括罗曼·罗兰、茨威格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晚年过得非常辛苦,尤其又得了咽喉癌。这时候他就开始反省人生,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伤害,这些都跟保存生命无关,于是他就想到另外一个相对的观点,叫作所谓的死的本能,他认为我们还有一种本能是驱使我们自己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本能,这个东西是一些所谓的攻击力或者是塔纳托斯,塔纳托斯就是死神的意思,所以生和死就是爱神跟死神的绝立。他认为像一些自我毁灭的行为或者相互伤害的行为,都没办法像生本能来解释,可以用死本能来解释,比如说我们会相互攻击,天天加注在别人身上的小的残忍,大到战争等等都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本能。为什么我们打别人也是死的本能呢?他的解释是说,死本能和生本能都是一种本能,想要获得满足,但是死本能会受到生本能的妨碍,他们两个是对立的,于是自我伤害、自我攻击的本能没有办法实现,于是投射到外部变成伤害别人,这是战争的来源,这个理论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人格动力的另一个方面叫作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本我、自我、超我当中,自我特别可怜,是一个倒霉孩子,天天在三个严苛的主人面前要去平衡它们各自不同的要求,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是可以满足它们不同要求,但是有的时候这三位也有点儿过分,对它们的要求太过矛盾没法调和,这时候自我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它想做好但是做不好,于是这时候就会表现出力不从心无法应对,它会举着小白旗说我不行了,它感到无法应对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情绪,这个情绪叫作焦虑,这个情绪对于现代人来讲如影随形,我们可能每天都会感觉到焦虑,伴随的是压力山大,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情绪,但真正去论述它的动力特点的是弗洛伊德,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这个定义跟我们平时感觉到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等一种复杂的交织的情绪,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特指自我在面对三座大山的时候有一种受不了的感觉。我们就会看到当焦虑的来源不同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有的时候焦虑不一定能分清楚它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弗洛伊德把它讲得很清楚,他根据焦虑的来源不同分成了三种焦虑。

第一种叫作现实焦虑,如果这个焦虑来自于现实这座大山,我们就会体会到现实焦虑,什么叫现实焦虑?比如说明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你好像到现在一点儿都没看,你就焦虑了,这个叫作现实焦虑,因为你确实是没办法逃过去,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威胁我们的东西,你觉得你打不过它,你没办法,所以你觉得难受,这叫现实焦虑,现实焦虑是有好处的,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来的情绪,可以提醒我们你别再玩了,你应该打起精神来好好准备一下,可以让我们对即将来的威胁做准备,但是如果太过焦虑会让人崩溃。

第二种焦虑来自于本我,叫作神经质焦虑,你会发现有些人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你在他的生活中并没有发现什么真的值得他焦虑的事情,有可能他是一种神经质性的焦虑,是怎么来的呢?他有可能一开始是现实焦虑,慢慢发展成了神经质焦虑,逻辑是这样的,比如说有一个小孩,他死本能特别强,他攻击性特别强,天天要出去跟人打架,宣泄自己的死本能,但是他打架他爹妈不干,他出去打别人回来以后就被父母打,每次父母打他的时候,他必须焦虑,谁都不愿意被揍,这时候他感觉到焦虑是现实焦虑。确实有人拿鞭子抽我,等他慢慢长大,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他身边了,但是每当他突然意识到他又有一种冲动想要去揍别人的时候,他就会觉得焦虑,这种焦虑叫作神经质焦虑。

这是由现实焦虑发展来的,但是现在其实并没有这个现实的威胁在,是来自于本我。更加准确地讲,并不是因为自我害怕本我,而是害怕本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想要表现而自己控制不了它,换句话说,神经质焦虑是一种害怕失控的感觉,有一个很好的比方,叫作警报比火灾更可怕,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你就去面对它解决它就好,但是当你期待的这个事情要发生又没发生的时候,那时候是最痛苦,所以一直拉警报这个人就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警报比火灾更可怕。所以症状是他逃避当下失控状态的方式,所以这个疾病我们得换个角度去看它,很多时候是一种神经质的焦虑,他害怕的是失控的感觉。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叫道德焦虑,就是李寻欢那样,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而感觉到焦虑,这种焦虑通常是内疚、罪恶感和羞耻感,换句话说叫良心不安。有的人良心经常不安,而且不安的程度很高,这时候我们说他是道德焦虑。特别是在本我要胁迫自我去满足某些欲望的时候,超我的焦虑就会特别的强。如果这个超我没有太好的发展,道德焦虑就无从谈起。这是关于焦虑和焦虑的来源。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各种冲突之下一般可以顺利地解决,但是有的时候真的没办法了,又一定要解决,这时候就会想一些歪招来解决,他用一些非理性的方法来通过歪曲现实的方式解决三座大山给自己带来的强烈冲突。这些方法总和在一起就叫作自我防御机制,是指在通过某些方面的外界信息来保护一个人免除焦虑的无意识过程,看到这三个人这么不讲道理,我得要应对他们,但是我又没辙,所以我感觉到焦虑。我实在没有办法用正常的方法来做,我就想一些歪门左道,让我的情绪不焦虑就行,你们怎么样我不管,我不去解决你们的问题,而只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不觉得焦虑了,那我就不难过了,他的目的是这样,所以这种方法是只关注情绪不关注情境的方法,只处理那个情绪,不去管情境,是只改变认知不改变事件的方法,我自己怎么想的我改变了,但是真正问题还在那儿没有问题,所以是一种逃避的方式。为什么叫自我防御,它只是最后一招了,我实在没辙,我只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就行,这样的方法或多或少都歪曲或者否定现实,并且他们是经由无意识的历程来运作的,通常是在潜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

安娜·弗洛伊德研究出来一些具体的自我防御的机制贡献,最具有代表性的八种防御机制。第一种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防御机制叫作压抑,这种防御机制被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非常重要的机制之一,什么叫作压抑?主动的不自觉的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无意识的过程。换句话说,有一些东西不能够见容于道德和社会准则,不可以放到客厅里,我就强行的把它锁在了卧室里,表面上看起来云淡风轻,万事大吉,但事实上压抑会不会有效?表面上看起来有效,而事实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会蠢蠢欲动,伺机重回客厅中,这个叫作压抑。

压抑这个东西听起来很悬,感觉好像是有道理,但是你能不能证明它存在呢?真的有人去证明,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压抑的实证研究,他想办法来测量焦虑,怎么测量呢?一个测验叫作焦虑的自我报告,一个叫作防御的自我报告,你来说自己是不是焦虑,另外我看你是不是一个防御性非常强的人,于是每个人有两个分数,根据他的高低组合我们就会分成四种人,我们来看看这四种人,有一种人告诉你我不焦虑,自我报告的焦虑是低的,同时他不是一个善于防御的人,你可不可以相信他说他不焦虑是真的?他并不是一个防御性很强的人,同时他说他自己很焦虑,我们可以相信他是真正的不焦虑的人。第二种人,他告诉你,我特别焦虑,同时他也不是防御性很强的人,我们可不可以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焦虑的人?也可以,他说的可能是真话,剩下两种人就纠结了,有一种人说我很焦虑,但同时是一个防御性很强的人,你能不能相信?可能要打一个问号了,这种人我们可以把他叫作伪焦虑的人。还有最后一种人,他说他一点儿也不焦虑,但是他是一个防御性很强的人,我们同样也没有办法相信他说他不焦虑是真的,这种人可能是压抑的人,事实上他很焦虑,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不焦虑,他是把这种情绪给压抑了。把这四种人分出来以后,进行了一个试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人的存在,如果大家是被试,你们要完成一个短语搭配的任务,会给你两张词表,你的任务就是把跟这张表上相近意思的词匹配出来,很简单的任务,但是这些让你匹配的意思有些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比如说会具有强烈的性暗示的意味或者是跟愤怒有关,这对于弗洛伊德讲的生本能和死本能,换句话说,这两种本能跟现实的约束是有冲突的,很可能是要被压抑的。接着,在你尝试去匹配这些词的时候,有一个生物多导仪来测量你及时的生理反应,比如说你的心跳、血压、皮肤电、出汗等等,就跟测谎一样,做完了以后,问每个人,你刚才做那些任务的时候,你觉得你焦虑吗?压力大吗?每个人都有一个报告,结果就发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些人刚才测验分出来压抑的人,他们会在试验结束之后告诉你说,我没觉得有什么压抑,也不觉得焦虑,我特别的平静,而事实上他们的生理指标是最活跃和剧烈的,换句话说他自己主观意识上没觉得有多焦虑,但是他的生理的那些信号指标是没有办法主观控制的,那些东西告诉我们尽管他把这种负性经验排除在意识之外,但在我们看不到的无意识层面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反应,我们的生理还在发生变化,这个试验非常好地证明了压抑是存在的,并且他跟弗洛伊德讲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古老的很悬的说法是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据的。

做个测试,当我让你不要想的时候,事实上是希望大家做一个思维的压制或是压抑,你要去抑制你对它的提取,但是适得其反,换句话说,压抑也是一样的,你越让自己主观上不要去想它,事实上会想的越多,这类研究叫作思维压制的研究。他们没有用压抑这个词,因为他们讲得更多的是不一定是负面情绪,不一定是动力学的那些,他们也发现压抑的内容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地、更剧烈地、更井喷式地出现,你越想不要脸红,脸就会越红。你越跟节食的人说不要吃巧克力,你就是在提醒他们多吃巧克力。所以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假设你们是被试,我要你完成的任务是在你睡觉之前写日记,在写日记之前你需要先想一个目标人物,你随便在脑海中想一个人,然后会分成两组,就写跟他有关的内容,另外一组跟你们说,你就写日记,写点什么别的都好,就是不能写这个人,写完以后放你们去睡觉,第二天早晨你们一醒就问你们梦到什么,两组会一样吗?第一组想了这个人就写这个人的梦中什么都有,很平静,另外一组想了这个人又不让你写这个人的,你晚上做梦就会梦到他,所以我们发明了一个非常快捷的有效的让人梦到你的方法,如果你要想让某人梦到你很简单,就是在他就寝之前给他打电话,什么都不用说,就跟他说你千万不要想我,第二天早上他会告诉你,昨天晚上梦到你了。说明的都是同样的想象,跟弗洛伊德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压抑有没有用,看上去好像是有效的,但事实上是无效的,你把这个人强行的关起来,只会制造出更大的声响,所以真的去压抑他并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个要讲到的自我防御机制,叫作拒绝或者是否认,拒绝承认让我们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情,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特别在亲人亡故的时候会出现,如果是亲人比较意外的去世,我们难以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冲击,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可能,一定是搞错了,可能要在两三天后才能够慢慢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所以它会起到一个作用,有的时候这种冲击太过强烈,一下把人整蒙了,否认和拒绝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些缓冲的时间,让我们能够继续一些力量直到可以面对,这是拒绝和否认的意思。所以当情境让你觉得极度焦虑的时候,否认和拒绝是经常被采用的。有的时候像军人,否认自己会死,也是让他发挥功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长期使用还是有副作用的,比如讳疾忌医。

第三种叫作替代,就是说把敌意从强烈的情绪,从最初唤起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不具威胁的对象上,就是我们经常讲冤有头债有主,谁招惹你,你就去还击谁,有时候你会发现招惹你的这个人,你招惹不起,怎么办?但是你又有那个敌意和怒火,像高压锅的蒸汽一样必须得爆出来,就是找一个软柿子或者替罪羊转移到他身上。还有比如踢狗现象或者踢猫现象,老公被老板骂了,一腔怒火无处宣泄就打老婆,老婆一腔怒火无处宣泄就打孩子,孩子一腔怒火就把家里的猫猫狗狗抓过来揍了一顿,这时候突然门铃响了,来了一个送快递的,这个狗就冲过去咬了一口,这个就是连环找替罪羊的例子。比如有一些地方会给员工设所谓的发泄室,现在有些高校也有,里头有盘子、碗,你可以在里面摔,还有里头比如有拳击手套等等,有很多地方是这样,包括一些公司也会这样,建一个跟老板一模一样身形的让员工进去可以发泄一下,有用吗?有用,现在的研究发现,这个观点是有用的,但是还会导致一个副作用,你宣泄敌意会引发更多的敌意,当你把盘子碗摔了以后,你是很爽的,你会记得这种爽的感觉,你会习惯于去宣泄敌意,而这种敌意的释放有可能是一个负面的结果。这点是有争议的。

我们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一直以来有虐待动物的事情发生。在复旦大学有一个硕士要毕业了,他在校园的BBS上收别人不要的流浪猫,别人都以为他是好心,最后发现他事实上把那些小猫带回宿舍以后就用非常残忍的方式把它们虐杀,后来也是被人肉,看过他一些相关的采访,包括他妈妈,他妈妈就出来辩解说,他现在压力特别大,本来是想出国,但是受挫了,找工作又找得不顺利,各方面都不太好,所以请大家原谅他之类的。很显然这是一个替代的事件,这个人把生活的各种不顺利一定没有指向自己,不觉得是自己的错,而是社会的错,但是他又很怂,又没有办法去报复社会,就替代性的找了那些没有反抗能力的生命,他可以享受那种生命在自己手中掌控的快感,这是一种变态的方式。

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学者中他们特别关注到这个现象,比如一些种族倾斜,好比犹太人,在二战的时候被纳粹整个非常残忍的清洗的行动,很多人就说,犹太人只不过是当时德国经济大衰退的一个替罪羊而已,即使没有犹太人,当时德国的领袖们也会制造出犹太人,他需要有一个东西来转移人民对于经济的关注,你会发现现在政治当中也有很多是这样。替罪羊通常有什么特点呢?比如在一个社会文化中,通常是跟主流人长得不一样的,你能够很容易的把他们分辨出来,或者是长相肤色或者是语言或者是服饰打扮,跟主流不一样的,同时他们是弱小的,你打了他他没有能力报复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有前仇,这时候这个民族就会变成替罪羊,这就是替代,非常常见的防御。

第四个是我最爱讲的一个防御机制,叫作反向形成。什么叫反向形成?通过认同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类型,把它们作为屏障,以防止危险欲望的表达,什么意思?明明我是站在A这个立场上,但是我不能够让你们知道我是支持A的,于是我就要用一种淋漓尽致的甚至是夸张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我是站在A的对立面的,让你们不能发现我事实上是支持A的,这就叫作反向形成,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恨我的人也是爱的。其实爱一个人跟恨一个人是同样的,你都对他投注了非常强烈的情感,你都特别关注他,所以任何一个纬度的两端之间的相似性都要高于他跟中间任何一个端点,所以爱的反义词不是这些,而是你对这个人没有感觉,没有爱,也没有恨,完全没有感觉,这个才是真正爱的含义。

还有一个例子是弗洛伊德亲身经历的,也非常好的可以说明反向形成。弗洛伊德在他人生当中有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他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的时候,经过一番厮杀拿到唯一一个名额的奖学金,去法国跟当时著名的神经学家学习催眠术。当他学完归来以后,他还回到这个医院工作,他非常的兴奋,就觉得我在那儿学到很多东西,要传授给我的同事们,他就在医院开了很多小型讲座去交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就发现,之前在他竞争想要获得那个奖学金名额的时候,给他特别大帮助的医院的领导,那个人开始跟他渐行渐远,关系就变得非常的生疏,甚至公开的反对他,最后两个人形成陌路。他一直没有搞清楚是为什么,多年以后,那个领导重病之前弗洛伊德去看他,他们俩有一番交谈,那时候那个领导就跟他坦诚为什么当时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弗洛伊德从法国学完催眠回来以后一直在传达沙可的观点,沙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叫作男性癔症,不但是女的得,男的也会得,弗洛伊德非常兴奋回来到处讲这个。最后这个领导就跟他坦诚说,我自己就是一个男性癔症,为什么反对他,就是要掩盖自己。最后这个人还跟弗洛伊德说了一句话,你要知道,有时候最激烈的反对你的人,就是最相信你是正确的人。

第五个叫作理智化,什么叫理智化呢?就是用抽象的理智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情境以获得超脱。比如说有些职业的人每天要经历很多情绪的波动,情感付出会非常的巨大。这时候为了保护自我,就有可能用所谓的理智化的方式,这个情境如果你去投入情绪情感会让你觉得压力很大,我就用超脱的方式。为了不让我们的情感资源枯竭,就会变成一种防御,我用一种理智的抽象的方式来处理。你听两个医生在聊天,你可能不觉得他们在说人,他们会用一些组织器官脏器的名字,学术的语言来讲,他们就是用理智化的方式,如果你总是想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刀可能就下不去了,所以医生也没有办法给亲人做手术。只能是用超脱的方式。理智化对于某些职业的人来讲可能是必要的方法,但是过度使用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理智化一个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去人性化。现在战争早就越过了冷兵器时代,它的残酷性就在于此,像美国在伊拉克死100多人已经算是伤亡惨重。现在战争是怎么打的,这个士兵可以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去工作岗位上按钮,按完以后下班回家吃饭,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去想,我这颗导弹下去以后有多少人会失去父母,有多少人失去生命,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让我们超级理智化,它让我们把人去人性化,所以在2001年上海大火烧死了很多人,第二天东方早报把所有死难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做了一个纪念,这也是被认为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这点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麻木,就在于此。理智化有时候可能是有用的,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第六种叫作投射,这种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看来它的心理意义仅次于压抑,非常重要的一个防御机制。什么叫作投射?把自己潜意识当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转嫁给他人。这事明明是自己有,但是你不能承认,承认就会引起焦虑,我就不说是我有,是你有。简单讲就是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他的潜台词就是不是我,而是你;不是我,而是他,所以如果一个人恨别人,而这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