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1:38:46

点击下载

作者:马宏建,王明哲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一)

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一)试读:

前言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1]14号)关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局于2011年10月17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通知。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通知指出,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认真选树公务员职业道德楷模、持久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不断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社会监督评议等有效载体和抓手,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知还要求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对象: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重点加强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教育培训,着力加强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要求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作为长期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为系统准确地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满足全体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我们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本套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包括《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以供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使用。第一章人民群众观概述

本章学习重点

1.深刻理解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

2.深刻理解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

3.深刻理解江泽民的人民群众观

4.深刻理解胡锦涛的人民群众观

5.掌握践行人民群众观的方法

6.了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

7.深刻理解人民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

8.深刻理解人民的社会文化主体地位

9.学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法

10.理解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意义第一节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我国发展的新思路来自人民的集思广益,改革的新突破来自人民的实践探索,开放的新格局来自人民群众的建设创造,各项工作的新举措来自人民群众的发明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呼吸共命运。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某些公务员的人民群众观在渐渐淡化。有的严重脱离群众、伤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大力倡导人民群众观,强化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群众观说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我们各级公务员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抵制和克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诱惑。一、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民群众观,就是对人民的地位、作用和所持态度的总的看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民群众观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民本思想。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为邦本”,到《诗经》的“宜民宜人”;从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到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从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到乾隆的“以民为本”,这种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治国之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当代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浓缩、凝练和沉淀。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政党。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确立的一种崭新的人民群众观。

对于我们各级公务员来讲,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观,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定位,是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

那么,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主要内涵有哪些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人民群众观是我党宗旨的基本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确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本质。早在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无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还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都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群众观。而要实现这个宗旨,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装着人民、想着人民。

在《党章》总纲和《党章》第一章,都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可见其重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使然;二是党的性质所定;三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现代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决定,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巩固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保证。

作为公务员,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必须始终坚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我们党的最终理想是带领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公务员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的力量,履行人民赋予的神圣责任,有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作为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我们党的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我们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忘记群众,脱离群众,我们党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最终也将一事无成。我们各级公务员要体现党的性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不能没有人民群众观。(二)人民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被恩格斯称作马克思一生中在理论上最伟大的两大贡献之一,它结束了唯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就包括怎样看待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焦点就在于怎样认识不同的人的不同作用。换言之即谁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庶民百姓、人民群众,还是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不同的回答分别形成了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是前者。它认为,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其主体都是劳动人民。这就体现了“人民群众”在质和量上的规定性。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认为,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主要表现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基于这些基本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就不能不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自己的心中。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也从一开始就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历史证明,相信和依靠群众,顺应群众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础;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新世纪,如何正确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爱国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他们甘心情愿地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些都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及政策和各项工作来决定,通过党的执政作用来实现。而党的执政作用又是通过全体公务员和全体党员的作用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公务员要经得住执政的考验,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因此,提倡每一位公务员都要坚持人民群众观,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某位中央领导说过一样,要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一是靠理论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二、人民群众观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民群众观,包括对待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正确理解;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怎样为人民群众利益努力奋斗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就像邓小平一生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一样,我们各级公务员都应坚持人民群众观,这是十分必要的。(一)人民群众观是检验公务员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看一名公务员的人民群众观树得牢不牢,就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有没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看他是否真心实意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如果在这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上过不了关,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观的问题,首先要心中有人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就是这样的楷模。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一些公务员的人民群众观在渐渐淡化。有的严重脱离群众、伤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大力倡导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强化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在现阶段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

人民群众观说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公务员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抵制和克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二)人民群众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德基础

人民群众观的确立,绝不仅仅针对公务员这个层次。人民群众本身也存在一个确立人民群众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而这正是建设全面小康所需要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曾提出过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是什么,就是人民群众观。在集体主义原则下,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些矛盾都能很好地化解和消除,从而增进相互彼此间的信任和团结,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别人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这就对全社会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三)人民群众观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古人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历史,人心向背,事关执政者的生死存亡问题。中国共产党多年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也足可以证明“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的道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根本保证。

虽然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一根本点是没有变的,也不会变的。正是这一根本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过去的成功靠这个,今天的胜利仍然要靠这个,将来的胜利也必定靠这个。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是真正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党的领导就是服务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并领导和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我们各级公务员做得越好,人民就越拥护,我们各级公务员做得越好,群众就越爱戴。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各级公务员尤其要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既要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又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保持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而绝不能出现曾经出现过的个别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的“蛙水关系”、“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所以,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要我们各级公务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心中永远不忘人民,一切永远为了群众。我们就可以获得人心,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一切要得以实现,每位公务员都不可缺少人民群众观。三、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我们支持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为党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那么,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重要的观点,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建立其上的坚实基础。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各级公务员永远不能忘记这一点。(二)向人民群众学习

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基础,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实现途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各级公务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的小学生,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所以,我们各级公务员要从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各级公务员要当先生,就得先要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我们各级公务员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当学生的情况。(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为人民服务。从我们党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因此,我们各级公务员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各级公务员放在心上;我们各级公务员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各级公务员当亲人。这充分阐明了一切为了群众、情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四)权为民所赋

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也是我国根本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主张。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

作为公务员,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我们各级公务员自己牟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五)一切向人民负责

这是我们正确处理同群众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我们的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还认为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这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本质,揭示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也深刻指出了我们各级公务员的工作目的就是要向人民负责、对我们党负责。(六)相信并依靠群众

这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践方法,揭示了我们党所承担的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的双重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既要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依靠群众;又不能在理论上忽视、在实践中放弃自己对群众的政治上的引导和思想上的教育。

我们各级公务员只有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获得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我们各级公务员只有站在群众的前列,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凝聚和带领群众前进,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这就是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相统一的观点。(七)人民利益至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江泽民强调:我们党是立党为公的,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是对人民利益至上观点的细化深化和延伸,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内涵。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各级公务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都要真心实意地去听取。(八)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优势和优良传统。

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我们各级公务员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九)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

我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同样,我们各级公务员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十)执政为民的观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各级公务员最根本的执政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

我们各级公务员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实现公众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三、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正确的人民群众观。正确的人民群众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各级公务员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民群众观,应坚持以下原则。(一)人民至上原则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要正确理解两种关系:一要正确理解党和人民的关系。伟大的人民养育了伟大的党,伟大的党领导伟大人民。党的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二要正确理解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共产党员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具有先进觉悟的优秀分子。

对于我们各级公务员来说,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我们各级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儿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二)为人民服务原则

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坚持这个崇高原则,一切忠于人民、奉献人民。对于公务员来说,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人民群众会有更高的物质文化上的要求和新期待,这一时期凸显出各种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只要我们各级公务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把各项民生工作落到实处,新时期的人民各种内部利益矛盾最终都可以有效解决,并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三)密切联系群众原则

我们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我们各级公务员要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各级公务员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各级公务员当亲人。(四)向人民学习原则

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各级公务员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课题。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好方法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五)人民监督原则

各级公务员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公务员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自觉接受人民的民主监督。

我们要有效地接受人民监督,就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人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具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我们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防范与减少腐败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有效方略。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执政党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周期律,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根本途径。四、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

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确定依据在于生产劳动实践。只有从事生产劳动实践的人,才是历史的推动力。这些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在马克思那里称之为“人民”或“人民群众”。马克思有时称之为“人们”、“我们”,有时称之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等。列宁在介绍时还特别指出:“人们即人民群众。”

马克思对历史进行了分析,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整个历史过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而不是其他人,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历史。但是,人民群众能否随意创造历史呢?当然不能。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是马克思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科学肯定,反驳了过去的英雄史观。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与享有者却是分离的。创造了一切财富的人民群众倒身无分文,与贫穷、卑贱、不自由为伍。这令马克思大为吃惊。为了揭开这个谜,马克思把目光投射到了劳动分工身上。

马克思从分工出发,认为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继而带来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剩余产品又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历史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对于阶级范畴,列宁更是做了详细的论述。在阶级社会,生产资料不是归人民群众所有,而是被极少数人的特权阶级所占有。这部分特权阶级利用独占社会生产资料的优势,强力地驱使人民群众生产社会财富,继而霸占这些社会财富。

因此,在阶级社会地位上,人民群众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而那些剥削阶级总处于统治地位。贫穷、卑贱、不自由,也就随之与人民相伴。在这个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更为重要的关系是阶级关系。

但是,在这种社会地位极不平衡的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不可能始终认同这种身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被统治阶级发动了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剥削阶级建立的社会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势必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这也正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表现。对这种阶级斗争,马克思不仅不厌恶,相反还持十分赞赏的态度。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当然,“人民群众”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阶级斗争的发动者和革命力量也是因时而异的。在资本主义时期,“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成为最主要、最坚定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人民群众反对剥削阶级的最后一个形式。可是,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发展的最后形式,也是最发达的形式,势必对工人阶级的革命产生极大的阻碍。

然而,马克思并不对此感到为难。马克思相信,无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产阶级需要做的是组建自己的政党共产党,作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从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消灭所有的剥削阶级。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时期反对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共产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社会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以上的分析,就是马克思人民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从实践出发,确立历史的唯物性和客观性,探究人民的社会历史作用,进而呼吁人民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全人类的终极利益。马克思人民群众观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性和紧密的逻辑性,论证了马克思人民群众观的科学性。(二)人民利益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利益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论述和庄严的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些精辟的论述深刻地阐述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唯一宗旨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一切剥削阶级政党为夺取政权而奋斗时,总是标榜自己代表人民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民的某些利益要求。而一旦获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其为某一阶级政党谋私利的本质就暴露无遗。比如原本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本能始终如一地解决好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问题,在党内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使党成为少数领导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背弃了代表本国人民利益的初衷,最终失去民心、失去执政地位也不足为奇。

因此,在执政条件下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关键要解决好“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问题,使所有公务员必须真正代表好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利益观认为一切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即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拥有人身强制的人对人的依赖的阶段发展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再到既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的自由的全面发展阶段。后一个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阶段,它以两点为前提:一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二是人民的素质极大提高,人人都为他人而工作。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这就是说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应该围绕人民的需要、人民的自由来推进发展,同时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利益观,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跳出剥削阶级政党难以逾越的“人亡政息”周期率的怪圈,为我国人民谋取更大的利益。(三)党群关系

对于任何政党来说,都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关注着党群关系,正是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确立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基础。

然而,把党群关系的好坏、亲疏与党的执政地位相联系,却是在无产阶级即将夺取政权以及成为执政党之后。在此期间,列宁曾经把人民群众比作大海,而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只是沧海一粟;斯大林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母亲,把布尔什维克党比作安泰,这说明密切党群关系,对于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具有决定意义。关于党群关系,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革命导师都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党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政权意识,就是指尚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使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执政意识,是指已经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巩固执政地位、为人民带来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在争得执政地位,还是在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赢得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开宗明义地讲无产阶级政党不存在自己的特殊利益,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最能代表运动的方向,就是为了说明党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是合理的,是必然的、是得到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赞同的。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没有得到民主选举权利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无产阶级天然的革命性,以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历史责任,使无产阶级政党最终赢得了领导者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巩固政权是政党执政之后的首要任务,虽然巩固执政地位的方法有多种,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民主执政是唯一的执政方法,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不能选择专制的执政方法。而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紧紧依赖广大人民群众,是民主执政的内容之一。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良,就是不合格的执政,与人民群众关系恶劣,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第二,革命导师都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革命导师深知这一点,他们都没有回避利益问题,并且恰恰是从利益问题入手,讲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他们公开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的集团私利,它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党才能够在地下状态时,深深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跟着党。

第三,革命导师都指出党群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党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关系。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时,我们发现,革命导师把党与人民群众二者置于这种辩证的关系之中。党群关系是一系列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的集合,无产阶级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行为的监督者;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思想的唤醒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些关系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联系。并不是党把自己强加给人民群众,也不是人民群众要百依百顺地服从党。党与人民群众是有机相连的整体,二者都是政党政治中的必要因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第四,执政党必须同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时限的,人民群众则是永远的;党群关系出现裂痕,责任不在人民群众,而在手握重权的执政党。正是从政党自身来反思,革命导师做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针对党执政后出现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提出体制改革的思想。比如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就体现了共产党克服执政体制弊端的决心;二是下大决心治理脱离人民群众的消极腐败现象。为此,列宁提出加重法庭对共产党员的判罪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密切党群关系,就要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是什么,反感的是什么,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的是什么,从而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五、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

我国20世纪的历史,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相连。他的精神品格,曾是时代与民族的人格化身;他的思想,曾塑造过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他的一生与我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在他人格和思想的闪光之处,正是他心中装着人民,想着人民,并为人民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至今仍有极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从人民创造历史、与人民打成一片、向人民学习、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思想内涵。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就标志着我国人民从此以当家作主的姿态,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确定了毛泽东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毛泽东,这个从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这个曾经改写我国近代历史的巨人;这个影响了中华儿女几代人的人民领袖。涉足他成长的轨迹,追问他成功的秘诀,品味他人格的风范,纵贯他人生的魅力,得出的结论竟是这样的简单明了。那就是铭刻在毛泽东脑海里,溶化在毛泽东血液中,体现在毛泽东言行上的,只有两个字:人民。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部,都源于人民群众观、融会于人民群众观。关于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公务员主要应该掌握以下方面。(一)关于人民的范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始终构成居民的绝大多数。

我国人民中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工人阶级,工农联盟是人民力量的基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二)人民创造了历史

没有人民,就没有人类历史。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因为社会是人民的社会,人民大众代表着社会生活的主流。

历史活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写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四大发明到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都闪耀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

毛泽东的对人民的这种认识和态度,付诸在他所从事的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展开,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当时站在敌对阶级一边的人指责农民运动“糟得很”。毛泽东则不然,他态度鲜明,认为农民运动“好得很”。为了驳斥那些错误的、反动的论调,他深入农村调查,发表了长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的事实,来肯定农民运动的功绩。由于毛泽东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因而使他对我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艘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子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可见毛泽东已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而这希望就是人民的力量,并由此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种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决定我国命运的思想,支撑他在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出生入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和我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三)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明确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就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了很多的书,这些书中却不写种田人的故事呢?他表示:假如自己有时间写出一本小说来,一定要把作田的、打铁的、挖煤的都写成英雄豪杰。

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毛泽东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升华,认识到只有“唤起工农千百万”,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并明确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几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千秋伟业。而反动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则总是低估了人民的力量。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如果把历史比作奔流而下的江河,那么,人民便是滔滔东去的江水。而我们每个人则只是沧海一粟,人民中的一分子。所以毛泽东率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因此,我们对1959年6月毛泽东到韶山写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光辉诗篇,对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极大热情给予讴歌,就不难理解了。(四)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又指出:战争的伟大之雄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里说的是战争。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革命战争,其原因完全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使人民群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依靠什么人去进行革命战争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揭示的真理,在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支援,在解放战争短短的三四年间,打败了靠美国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陈毅在讲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时,曾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纵观毛泽东毕生的革命实践,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获得自身的利益。过去,我们党之所以办成一件又一件大事,是因为我们党所做的事情,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办成一切大事的法宝。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党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就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如果说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思想,具体化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毛泽东自己就是这种崇高思想的体现者。(五)人民解放靠自己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人民是勇敢的,有骨气的,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党的指示和政府的法令是领导和帮助群众,而不是给群众以恩赐。恩赐的观点是不对的。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一定时期,农民会用自己的双手丢弃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

中国人民绝大多数其政治觉悟甚高,他们能够判断是非曲直,决不会盲目跟随反动派走。中国老百姓受苦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依靠群众,不能再走回头路。民主是一条新路,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人人负起责任来,才不会人亡政息。

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中国各民族不团结,是旧中国统治者统治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挑拨离间的结果。党的基本任务,是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

共产党员每到一地,都要深入群众,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启发和帮助群众提高,在群众内心自愿的原则下,帮助群众逐步组织起来。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组织起来,将自己由利于反动派剥削压迫的散沙状态改变为团结状态,实现人民的大团结,是我国人民长期斗争的一个成果。(六)和人民打成一片

第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毛泽东曾形象生动的讲述过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离开了人民,就好比种子离开了土地。他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告诫我们,脱离了人民,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时期,毛泽东时常教育红军指战员,对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尤其要珍惜爱护。如果部队借住群众的房子,出发前一定要打扫干净,门板要上好,柴火要捆好,缸里的水要装满,吃了老乡的米、油、盐,都要按市价算钱。每次队伍出发,都要督促检查给老百姓的钱付了没有,无论何时、何地,不能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没有全党的吃苦耐劳,不能领导民众;没有领袖的吃苦耐劳,不能领导全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患病,跛子疟疾折磨得他起不了床,还是同士兵和工作人员吃同样的饭和菜,硬着拒绝被服厂多发他一套衣服。

正如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所评价的:“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第二,与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

毛泽东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出自于他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爱戴是毛泽东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的结果。他坦率地介绍过他自己的感情变化的经验,参加革命后,他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并逐渐与他们熟悉了。这时,他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他的那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

毛泽东还认为,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毛泽东最快乐的时候,就是与老百姓在一块的时候,在延安时,无论他住在杨家坪、枣园,还是王家坪,逢年过节总将左右邻居、老乡请来一起欢度佳节。在毛泽东看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多与人民大众多接触,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我国社会的实践和存在,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在短短的两天中,他接见了三千多名群众,占韶山冲当时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而且与大多数人都握了手,期间还特邀请五十多位烈属、老地下党员、老农协会会员和赤卫队人员共进晚餐,再现了与人民的悠悠深情。

第三,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注重与人民的联系,和人民打成一片。

1959年底,毛泽东考虑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暂时困难,便郑重其事地向工作人员宣布: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毛泽东不喜欢吃牛羊肉。只喜欢吃猪肉。但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曾经七个月没吃一口猪肉。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子马齿苋或炒菠菜。无论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还是经济发生好转的日子里,毛泽东都始终保持着生活简朴,他穿的衣服、鞋、袜,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不仅如此,毛泽东为了掌握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的生活现状,还时常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家乡调查走访,并要求写出翔实的报告。他自己外出视察,也总是礼贤下士,注意广泛接触人民群众。

在家乡韶山、在浙江绍兴东湖、在湖北武钢、在东海舰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毛泽东的足迹,再现了他与人民群众接触,交谈的动人场面。可见,毛泽东因心系人民而伟大,因赢得人民的拥戴而成功。

一位外国友人这样写道:“对毛泽东的崇拜与对斯大林的崇拜在起源,特别是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还是有根本上的不同。对毛泽东的崇拜是围绕人民革命公认的领袖人物形成和发展的,这位领袖无论在革命胜利前还是在革命胜利后,都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七)向人民学习

第一,甘当人民的小学生

毛泽东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强调向人民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情意,也出自于他对人民的尊重。向人民学习,贯穿于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在红军初创时期,部队转战,每到一地,他都要教育红军指战员,要放下架子,当群众的小学生。干部到群众中去,不要带传令兵、秘书。如果你摆官架子,群众就不愿接近你,更不会同你谈心里话。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是群众中的一分子,什么时候不要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

毛泽东在延安结识的美国朋友是这样介绍他的,在他领导下,党里知识上骄傲的知识分子,被派到乡村里去向人民学习而土生土长,从斗争中成长的、能干;然而常常是不识字的领袖们,则被派到延安,以获得一般的教育和政治理论。

向人民学习,也是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1946年2月,他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国。他对爱子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是我国的劳动大学你还没有上过,你应该去学习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将在农村经过几年土地改革工作锻炼的毛岸英,下放到北京第一机器总厂去工作,让他去体验工人的生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又把毛岸英送到朝鲜,让他在军队里战火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二,在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倡导的我们党的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并把它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即群众路线。他特别注重要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强调要“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他自己则身体厉行。

不论在战争中、行军路上、还是战争间隙,毛泽东都置身于群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