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知识篇(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2:19: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月霞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命知识篇(下)

生命知识篇(下)试读:

前言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新世纪,科学技术正以人类意想不到的发展速度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未来。《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向青少年即全面又具有重点的介绍了宇宙、太空、地理、数、理、化、交通、能源、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等多方面、多领域、多学科、大角度、大范围的基础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全书涉及近100个领域,几乎涵盖了近1000个知识主题,展示了近10000多个知识点,字数为800多万字,书中内容专业性强,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阐述的方法本着从自然到科学、原理、论述到社会发展的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强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憧憬,热爱科学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难易结合,强调内容的差异特点,照顾广大读者的理解力,真正使读者能够开卷有益,在语言上简明易懂,又富有生动的文学色彩,在特殊学科的内容中附有大量图片来帮助理解,具有增加知识,增长文采的特点,可以说该书在当今众多书刊中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该书编撰得到了各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该书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很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本书采用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办法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书中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2006年1月

生命奇观

神秘的恐龙蛋

20世纪的20年代,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中亚考察团”,到中国的内蒙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调查和发掘,意想不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沙巴克拉乌苏,找到了几窝保存比较完整的恐龙蛋化石,每窝10多个蛋。蛋的形状有点像玉米棒,长径变化范围在100~200毫米,短径在50~100毫米,更为特别的是:这些蛋在蛋窝中作圆形的放射状排列,一般重叠两层。蛋壳表面的纹饰也很奇特,看起来像磨钵的磨棱一样。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许多原角龙的骨化石,而且从幼年到成年各个发育阶段都有。更有趣的是在两个碎蛋壳内,还保留有未孵化出来的、被认为是原角龙的胚胎骨骼。因此,这些蛋化石便被认为是原角龙的蛋。

这一发现的消息传出以后,成为轰动一时的天下奇闻,一些国家的新闻社和报纸争先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博物馆里,成为很受人们重视的展品之一,并把它誉为恐龙化石中的珍品。

恐龙蛋已成为化石,原来的卵黄和卵白在石化过程中已被分解或被置换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它们的钙质外壳,有的壳完整保存下来,但蛋壳里为方解石等外来的矿物所充填。

恐龙化石同其它爬行动物、鸟类的蛋相比,都是独具一格的。恐龙蛋既不像鸟蛋那样大小悬殊,也不像其它爬行动物的蛋那样细小,它们一般都比较大,最大的直径达到300毫米,最小的直径有80毫米。

恐龙蛋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卵圆形、椭圆形、圆球形、扁圆形、橄榄形,甚至有的像玉米棒。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在蛋窝中的排列形式迥然不同,有的呈放射状,上下重叠两三层,有的成排的前后镶嵌,有的没有一定规律。

恐龙蛋的表面纹饰很别致,有的具有像磨钵的磨面一样的棱纹饰,有的呈圆瘤状突出,有的则具有像鸡皮疙瘩一样的突起。恐龙蛋的蛋壳一般都比较厚,约2毫米,但最厚的可达7毫米,可以说世界上最厚的蛋壳要算是恐龙蛋壳了。

恐龙蛋化石虽然稀少,但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而在我国发现最多。我国先后在广东、江西、湖南、安徽、内蒙、宁夏、新疆、浙江、湖北、河南、黑龙江、四川等地,发现恐龙化石和蛋化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发现50~60个蛋窝,400~600个比较完整的恐龙蛋化石,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国家。

恐龙的绝灭

一位美藉华人地质学家,从20世纪的60年代至80年代,多次指挥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航行在太平洋海面上,他的任务是专门收集和研究海底的沉积物。当他从海底打捞上来不少淤泥时,就在实验室里进行化验,看看这些淤泥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矿物成分组成的。他终于发现了,海底淤泥里稀有金属铱的含量很高,比地壳上所有岩石含铱量高出20~25倍。

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铱在地球上的数量是微乎其微的。但在太阳系其他行星上的含量却要比地球高3000倍。从而得出结论:太平洋曾遭受过天体的撞击,淤泥中高含量的金属铱就是佐证。

这位美籍华人地质学家的发现,为恐龙绝灭原因中的灾变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于恐龙的绝灭,存在着两类学说:一类是灾难说,认为恐龙是在一次突然的灾难事件中绝灭的。典型代表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斯,他提出了小行星理论,认为恐龙的绝灭是由于一颗直径6英里(9.66公里)、质量为12万7千亿吨的小行星在6500万年前与地球猛烈相撞引起的,这次相撞所引起的爆炸约等于最大氢弹爆炸力的100万倍,把相当于小行星自身质量100倍的细尘埃抛入到大气层中,密集的尘云遮住天空,长达5年之久,于是把白天变成了黑夜,造成了植物的普遍死亡,从而使全部恐龙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其他爬行动物绝了种。小行星理论的根据就是在恐龙生存的地层里,发现了金属依的含量异常高,这是由太阳系其它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绝灭是一个合理的渐进性事件。类似的绝灭在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末期都曾发生过,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科学家考证,恐龙和中生代其它爬行动物的绝灭,不是同时代发生的,而是有先有后,前后约相差数千万年。剑龙是恐龙中最早绝灭的一类,它们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白垩纪初期就消失了。剑龙绝灭以后很久,鱼龙和翼龙才绝灭,而角龙绝灭最晚,物种寿命也最短,它们只生存不到2000万年,绝灭于白垩纪末期。

主张渐进说的科学家们,曾提出过各种假说,有主张随着被子植物的进化,恐龙曾尝试着改变食物习性,但终因未能适应新的食物条件而死于便秘和植物碱中毒:另一些人主张是由于被子植物的日益增多,而引起的大气层含氧量的增加;还有人主张是由于哺乳动物的竞争,使恐龙蛋遭到了毁灭性的捕食。

千年古莲开花

在大连劳动公园花房,人们争相观看着一盆鲜艳的莲花。因为这株莲花是1000多年前的古莲子经过3个多月的培育,当年开花的。古莲子开花少见,当年开花更是奇闻。

莲花,也称荷花。莲在植物学分类上是睡莲科莲属植物。莲花既是欣赏花卉,又是药材。据我国古代史书记载,我国莲花栽培已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了。

大连自然博物馆科研工作者,于1975年在新金县泡子乡附近的灰褐色泥炭土中,采集到了古莲子,后来由大连市植物园进行培养。因为莲花适宜在池沼湖泊、松软粘泥的环境中生长,所以类似泡子乡附近的池沼泥土,在1000多年前生长着大片莲花,所以现今的土层中留下了大量的古莲子。

其实,1952年,我国科学家已经在辽东半岛新金一带,泥炭土层里发现了埋藏的古莲子。经他们栽培试验,古莲子的发芽率很高,在90%以上。经科学家鉴定,这批古莲子的寿命在1000年以上,1953年,北京植物园播种了这批古莲子,经过细心照料,到1955年夏季,还第一次开出了淡红色的花朵——荷花。

无独有偶,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曾在千叶县的一片低洼湿地里发现过古莲子,播种后也能发芽、开花、结果。经考证,它的寿命比我国的古莲子还要长,约在2000年以上。

对古莲子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古地理、古气候和种子的寿命,以及保存方法等,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诗人、考古学家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获知新金县古莲子播种成功后,曾即兴题诗一首:一千多年前的古莲子呵!埋没在普兰店的泥土下,尽管别的杂草已变成泥炭,古莲子的果皮也一定硬化。但只要你稍稍砸破了它,种子在水池里依然迸芽开花。

莲是美的化身,爱的象征。古诗中多有借莲表现爱情的吟咏。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此,莲是爱情的代用语,“田”又是“甜”的谐音。这一语双关的妙用,读起来情趣盎然,倍感亲切。

古莲子为什么“长寿”呢?据研究,古莲子如此惊人的长寿,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的结构,莲子是一种小坚果,每个小坚果内包含一粒种子,果皮特别坚韧。壳内(种子)含有丰富的物质,这是莲子保持长寿的重要条件。

二是环境条件。古莲子保存在0.6~1米以下的泥炭层里,基本是密闭的。再加上莲花泡当地气温较低,雨量不多(湿度小),氧含量在泥炭层面又很低的情况下,贮藏了上千年也不稀奇。

宝塔的建筑师

——螺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著名的政治家、自然科学家沈括(1031~1095),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兼判军器监。那年秋天,他奉王安石之命,到河北一带察访推行新法的情况,沿着太行山区向北的大道上前进,马队慢慢地走着,同行者都被一路上的秋山红叶、老圃黄花的美好景色吸引住了,纷纷赞叹不已。惟有沈括无意欣赏这派清华的秋色,却仔细地察看着路旁的悬崖峭壁。突然,他勒住了缰绳,指着崖壁对同伴们说:“你们看!这些石头里为什么衔着螺蚌壳呢?为什么岩层里有许多圆如鸟卵的石子?”

接着,沈括解释说:“这里过去是海滨,这些螺蚌壳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体变成了化石。这些圆如鸟卵的石子是过去海滨的沉积物。”

据研究,螺与蚌、乌贼等都是由一个祖先演化而成的,但从外表看,它们很少有共同的地方。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分布广泛,在海洋、湖泊、河流、田间、高山、沙漠,都能找到螺类动物的踪迹。

螺是一位单身住宅建筑家,螺壳就是它精心设计的单身住房。它既小又轻,负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处移动,十分方便。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的像宝塔,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纺锤,有的像陀螺,还有的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更有的像双锥,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螺壳的建筑非常考究,分内、中、外3层。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作壳面,上面布着美丽的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

螺的坚固、美丽、轻便的单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单身汉——寄居蟹的青睐。螺死后,它的房产常常被不会造房屋的寄居蟹所占有。

现在地球上螺的一家有88000多种,仅次于昆虫(昆虫有100000多种)。螺的建筑才能是通过6亿多年的进化而来的。据研究,螺最早出现在寒武纪初(距今6亿年前)。那时所有的具有硬壳的无脊椎动物都长得很小,一般不超过2~5毫米,螺自然也不例外,很小而且壳不呈螺旋状,仅仅有些弯曲。后来,螺在生存竞争中不断进化,螺壳越长越复杂,越漂亮,个头也越来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现在正是螺类动物发展的全盛时期。

6亿年来,不知有多少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绝灭了,而螺能长期生存下来,除其它因素外,与它建筑的坚实的外壳有关。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是一个久经争论而未得其解的、古老而有趣的问题。一方说先有蛋,而另一方说蛋是鸡生的,应该是先有鸡。一方反驳说,鸡是蛋孵化出来的,当然还是先有蛋;另一方又重复己见。双方来回推磨,各持己见,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人们认为蛋与鸡互为因果关系,争论谁先谁后,已陷入逻辑循环,就不会有什么好的结论,因而没有意义。时间久远了,尚无结果,人们在生活中或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报刊上,就指责说:讨论这样的问题是荒唐而徒劳的,并对此事加以嘲笑。然而,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已经100多年的今天,如果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讨论这个问题,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而且能够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现代生物学中,鸡属于鸟纲、鸡形目,最早的鸟出现于2亿多年前,到白垩纪(距今135~70百万年前)时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繁盛起来。到了第三纪的始新世(距今60~40百万年前),鸡形目出现了,然后演化出雉科,后来又分化出原鸡(鸡的祖先),最后从原鸡进化成鸡。

鸡与所有的鸟类一样,都属于卵生动物,鸟类的一生由蛋与鸟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鸟的第一阶段是蛋,第二阶段才是鸟。与昆虫类的蚕一生有卵、幼虫、蛹、蛾4个阶段相似,蛋与由蛋孵出的鸡是同一生物个体一生的前后两个阶段,两者是一回事。而鸡与由鸡生的蛋不是一回事,两者的关系是两代之间的关系,科学上叫做是亲代与子代的关系。说的更准确些,鸡下蛋,即鸡是母亲,蛋是母亲生下的下一代;这下一代的第一阶段为蛋,经过孵化,变为第二个阶段的小鸡。

在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前,除必须弄清楚上面这个“亲代与子代”的关系以外,还必须弄明白蛋与鸡的延续关系。即蛋是鸡的前一个阶段,而鸡是蛋的延续和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那么,问题就清楚了:是先有蛋,而后才有鸡。

有人问:蛋不是鸡下的吗?这就不一定了,地球上第一只鸡,它的前一阶段——鸡蛋,也可能不是鸡下的,也可能是其它雉科动物,如原鸡下的。这就是要承认生物的进化。可以想象,当时尚不是鸡的原鸡,同其它动物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就可以生下与它本身不相同的蛋——鸡蛋来。

大家知道,现在地球上生活着至少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这么多种类的生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地球发展变化过程中,从太古代(距今2500百万年前)出现的原始生物逐渐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的学说,最初由达尔文与华莱士提出,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公开出版,他在该书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学说,至今仍是研究生物学的一把钥匙。

身世神秘的企鹅

南极的秋天,企鹅经过几个月的颠沛流离,从海上漂泊归来。雄企鹅凭借对地形的特殊记忆,最先到达故居。不久雌企鹅便根据伴侣的信号赶来相会,一对对往日情侣重又相逢。

在动物世界,最具风度的要数企鹅了,它们衣冠楚楚,仪表堂堂,具有十足的绅士派头。它们身穿白领胸衣,黑色燕尾礼服,雍容典雅,风度翩翩;它们常常“深居简出”,不知道怕人,经常成一排排屹立在冰面之上,好似在恭候远客光临。

企鹅是海里以捕鱼为食的鸟类,但是它不能飞行,在陆地上行走缓慢,然而在海水中游泳的速度却很快,每小时可达36公里,能笔直地跳出水面,高达2米多,企鹅常年在非常寒冷的南极生活,可在冰冷的海水中嬉戏数小时,它为什么能抵抗严寒呢?这是因为它的羽毛分布均匀,彼此重叠,相连成鳞片状,能容纳大量气体,形成一个绝缘的保护层;而且,还有一件厚厚的“皮大衣”,即厚度可达3厘米的皮下脂肪,这特殊的“双层大衣”,不但海水难以侵透,就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对它也奈何不得。

然而,你知道企鹅的神秘身世吗?企鹅在地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大约是在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也可能在更早一些的中生代末期就出现了。

人们发现企鹅的化石,是1859年的事了。据古生物学家的推测,远古时代的企鹅比现代的大企鹅还要高90厘米,约有一人高,体重约100~120公斤。从19世纪起,在世界一些地区已采集了数百件企鹅的化石标本,已发现的企鹅化石产地与现生企鹅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

科学家们对探索企鹅的起源很感兴趣。有的学者认为,企鹅是由飞禽发展而来的,它的鳍状前肢是翅膀变异而成的,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企鹅的鳍状肢上有鳞片,因此可能是某些不会飞翔的爬行动物的后代,或是介于鸟类和鱼类的中间类型。

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把企鹅与南极洲联系起来,好似其它地方就没有企鹅分布。其实,只有两种企鹅(阿德莉企鹅和身材高大的帝企鹅)才是南极洲的真正“居民”,其余的企鹅都分别散布在南半球的许多岛屿和海岸上;而且,还有一种企鹅,已漂泊到位于赤道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落户,成为地地道道的热带“居民”。

企鹅的神秘之处,在于它还有许多奥秘没有被揭晓,因此,目前的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都在对企鹅进行着研究。

会飞的鲜花

蝴蝶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变成一对蝴蝶,即所谓“梁祝化蝶”,翩翩起舞,展现出理想中的意境。人们也总喜欢把蝴蝶同花儿相比,因为它们有的姹紫嫣红,金碧辉煌,俨然国色天香的牡丹;有的深浅一色,素净淡雅,宛若刚出水的睡莲,又像空中飘逸的轻纱。

其实,无论象征富贵的牡丹,傲霜的秋菊,长春的君子兰,日本的樱花,哪能比得上蝴蝶呢?因为花儿再美,它不会动;花儿再鲜艳,它也不会闪光。而蝴蝶是那么生动、活泼,那么光彩闪烁,那么优美和可爱。春光明媚时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轻盈潇洒的风姿,艳丽闪光的色彩,不正称得上是“会飞的鲜花”吗?不正比鲜花更胜一筹吗?

蝴蝶是昆虫里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蝴蝶化石,大约属于6000万年前的生物,人们研究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北京地区产出一种“长寿喙蝶”,它的形态独特,同古蝴蝶化石很相像,被称为“活化石”。不过,今天这类喙蝶种类稀少,全世界只有一属、11种,可以说它们就是古蝴蝶的遗物了。不久以前,美国科罗拉多州,从地层中挖掘出一只古蝶化石标本,保存最完整,同现代的喙蝶的形态十分相似。

从远古时代的地层中,发掘出来的蝴蝶化石很稀少,证明在远古的昆虫中,蝴蝶数量就不多,可是到今天,蝴蝶已经成为昆虫中数量很大的一类,据估计全世界有14000多种,我国约有1200~1300多种,可见蝴蝶繁殖与演化是何等惊人!

蝴蝶是鳞翅目昆虫。它的翅膀上披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鳞片又有各种色彩不同的色素粒,有黄的、白的、红的、紫的,像一层彩粉沾在翅膀上,形成了色彩斑斓的花纹。蝴蝶的闪光,是由于鳞片表面有许多纵横排列的脊纹。有的脊纹结构特殊,能使光线发生曲折的干扰和反射,因而在不同的光源或不同的角度照射下,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光彩。例如,有一种小灰蝶,在电灯光下它是蓝色的,但到了太阳光下侧视,就变成紫蓝色了,视角如果变大,它又会呈现出翠蓝色。可以说蝴蝶是昆虫里的佼佼者,是自然界最会打扮的小演员,最美丽的花朵,会飞的鲜花。

古人把蝴蝶比喻成“蜂媒蝶使”,它同蜜蜂一样可以传花受粉。但有些蝴蝶也有害,它们吃发酵的浆果,蛀树干的汁液,人畜的粪便,尸骨的汁液等,对人类有害。

毛驴“亚克西”

在古代,毛驴有崇高的形象。在民间习俗、宗教礼仪,以及艺术作品中,毛驴都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公元前481年,波斯人和斯奇提亚人打仗时,大流士的军队别出心裁地把几百头毛驴作为军队前锋,当混乱的驴群咆哮着,狂叫着向前冲去时,从未见过毛驴是什么样,从未听到过毛驴叫声的斯奇提亚人的马队,惊慌万状四散奔逃。他们说这种怪物太厉害了,大流士的军队因此打了一个大胜仗,并从此把毛驴尊为“神畜”。

驴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它有着一段光荣而骄傲的黄金岁月,在历史上曾被尊奉为神灵和圣物。但曾几何时,又被人们诬陷为蠢货、笨驴,冤枉地说它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然而,毛驴不计前嫌,不计得失,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类服务数千年之久,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毛驴的起源地在非洲大陆。远古时代,这个大陆上有3个驴种:即西非野驴、努比亚野驴、索马里野驴。现代家驴主要是从努比亚野驴进化而来的,但由于北非地区,当时野驴的种类很多,长期混居,彼此杂交,因此现代家驴含有所有非洲野驴祖先的血缘。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驴最早被驯化的地区在埃及的尼罗河谷,以后发展到利比亚的苏丹等地。最早驯化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0~5400年,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尼罗河谷的人们,已经捕捉幼小的野驴驯养了。

在埃及萨赫尔古墓中,出土的众多的史前壁画上,古代人遗留下驯化的琳琅满目的家畜图案,其中就有驴的形象。考古学家又相继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地发掘出驴骨化石,说明公元前后,家驴已经在北非和西亚地区驯化了。据考,“大马士革”这个词,在古代楔形文字中就是“驴城”的意思,可见驴在这里是很兴旺发达的。

据说,埃及尼罗河谷的古代人,把毛驴视为吉祥的象征,说毛驴是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的庞然大物,特别是对白色的毛驴崇敬备至。皇帝出巡都要以白驴列队作为仪仗前导,家庭喜庆佳辰,要用白驴作祭礼,国王贵族死了,必须要由很多毛驴护送到“天国”,还要杀死毛驴作为殉葬品,可见当时毛驴身价之一斑了。

毛驴自远古演化至今,身躯比较矮小,秉性温顺,行走灵活,步履稳重,耐力持久,适应性强。耕、挽、乘、运,无不适宜;拉磨、轧场、车水、驮运,都能胜任,为人类辛勤服役的时间比马早,给人类做出的贡献不逊于牛。

古往今来,毛驴被誉赞为“万能牲畜”、“任凭骑驮顺人意,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国著名画家黄胄,一生以画驴为乐,他笔下的驴真是栩栩如生,形态万千,因此黄胄的驴,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被视为历代佳作,人们伸出拇指说:“毛驴‘亚克西’。”

神药琥珀

河南省南阳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唐代有一位产妇,产后就暴死了。在埋葬的时候,恰好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路过。他见到从棺材缝里渗出几滴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没有死。于是叫她丈夫打开棺材。孙思邈先以红花烟熏死者的鼻孔,然后用“神药”急救,不多时死者苏醒了,3天以后,病愈如初,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方》流传于世,被后人称为“药王”。他的医术自然是高明的,但他那“起死回生”的“神药”是什么药物呢?原来就是名贵的中药琥珀。

古代中医认为:“琥珀性平、味甘、有安神镇惊、活血化淤、利尿、通淋之功效。主治惊风、癫病、心悸不宁,小便不通等疾病。外用可治疮疡。”所以自古传说琥珀有“起死回生”的神力,而成为名贵的中药。《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有虎魄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4、5、8、9尺。大者如斛。消去皮,中成虎魄如斗。初如桃胶,凝坚成也。”

古代人对琥珀已有初步的分类。《奇玩林》中载有:“色黄而明莹润泽,其性若松香,色红而且黄者谓之明珀。有香者谓之香珀,鹅黄色者谓之蜡珀,此等价值轻。深血色者谓之血珀。”《正字通》中载有琥珀:“如血色,拭热能吸芥,色黄明莹名蜡珀,色从松香红而且黄名明珀。无红色如浅黄多皱文名水珀,如石重色黄者名石珀,文一路赤一路名花珀,淡者名金珀,黑者名墨珀。”

清代《一统志》记载:“松脂入地千年所化。又云,松木精液凝成,其中亦有蚊蠛等形者。以火珀及红杏为上,血珀,金珀次之,蜡珀最下,又其下供药饵也。”

我国琥珀产地,以辽宁抚顺、云南大理点苍山、河南西峡最著名。辽宁抚顺的琥珀产在第三纪的煤层中,与“煤精”一起产出,挖煤时可一起回收。河南西峡的重阳乡和丁河乡,分布在新生代盆地中的琥珀,呈一窝一窝的,其中一块重5.8公斤的“琥珀之王”就产在这里。

我国古代称琥珀为“兽魂”、“光珠”、“江珠”等。《本草纲目》载:“虎死,精魂入地化为石”,琥珀有“虎魄”之意。在希腊、埃及的古墓中发现有古老的琥珀,与青金石、绿松石的殉葬品,可见人们利用琥珀已有悠久的历史了。

石燕

宋朝的张师正在他编著的《倦游杂录》中,讲了一个关于石燕的故事:“零陵出石燕,旧传雨过则飞。尝见谢郎中鸣云:自在乡中山寺为学,高崖岩石上有如燕状者,圈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暴,忽有骤雨过,所识者往往坠地,盖寒热相激而进,非能飞也。”

这里张师正把一位从来不出名的乡村医生谢鸣如何解释石燕不会飞的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记下来,他在乡间寺庙里读书研究学问的时候,因为听前人说石燕会飞;要追究这个疑问,于是对石燕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他先将岩石上的石燕用笔圈画出来,看它是否真会飞走。然后,像气象台看天气一样,进行观察,后来,他发现石燕由于日晒、风吹、雨打、水冲的风化作用,特别是热胀冷缩的崩裂作用,终于“坠地”,于是得出正确的结论:石燕“非能飞也”。

宋朝《本草衍义》中记载的石燕是这样的:“石燕如舰蛤状,色如土,坚重如石,既无羽翼,焉能飞出?其言近妄。”这里书中指出石燕的形状与蚬蛤相似,但不属于蚬蛤。说的很对,按现代生物分类,石燕属腕足动物,而蚬蛤则属瓣锶动物。虽然两者都是具有两个壳瓣的无脊椎动物,而腕足类的两壳瓣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瓣鳃类的两壳瓣大小相等,形状相似。国外直到1853年才认出石燕是海生腕足动物的化石。

我国最早记载石燕,始于晋朝的名画家顾恺之(公元4世纪后半期人),他在《启蒙记》中说:“零陵郡有石燕”。后来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卓越的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水经注》中说:“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随后,南北朝时,有个名叫阴铿的人,写过一首咏石的诗,诗句中提到湖南零陵的石燕。现在我们知道湖南零陵的泥盆纪地层中产石燕。

唐朝开始把石燕作为药物应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将石燕载入《本草纲目》,此后人们开始广泛注意石燕了。特别是许多地方志上都有了记载,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石燕产出于泥盆地层中,其次是志留纪(距今440~400百万年前),少数产在石炭纪、二叠纪(距今350~225百万年前)的地层中,属于腕足动物化石。目前在湖南、湖北、广西、云南、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西等省的上述地层中,都有发现。在各地中药铺里都有形态完整的石燕,价格十分便宜。

奇怪的鸭嘴兽

在大洋洲的珍禽异兽中,有个长着鸭子的嘴那样的动物。猛一看,说不清它是鸟,还是兽,还是爬行动物。这就是我们要在这里介绍的一种奇特的动物——鸭嘴兽。这个小小的动物,不论在形态上、生态上、解剖学上,都有它使动物分类学家迷惑不解的独特之处。因此,动物学界为它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才肯定了它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799年11月,几位英国动物学家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看到了一张兽皮。他们认为这是一些骗子或好事之徒,把鸭嘴缝在小兽皮上骗人的。因此,没有去理会它。大约过了一年,大英博物馆的一位博物学家索伊博士,对兽皮作了仔细观察,没有发现任何伪造痕迹,他认为这是地道的大自然产物,并且给起了名字:鸭嘴扁脚兽。

当时,一位著名的德国动物分类学家布鲁门巴赫教授,也亲自研究了鸭嘴兽皮。他说:“不论是皮上的鸭状嘴,还是生有蹼的脚,都是自然生就的,没有一点作伪。”但是他认为这个名字已被一种小甲虫占用了,因此建议给它改为奇异的鸟嘴兽。在中国通常称为鸭嘴兽。

奇怪的鸭嘴兽的祖先成什么状态呢?鸭嘴兽的化石仅仅在澳洲第三纪和第四纪(距今约70~0.012百万年以前)的地层中有所发现。至于其它几个大陆,在第四纪地层中没有找到一块真正的鸭嘴兽祖先的骨骼。

1937年,美国动物学家格林首先研究了鸭嘴兽不发育的牙齿系统,发现它的前臼齿和臼齿数是2:3。从这一点推测,鸭嘴兽可能与中生代的多瘤齿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德国的库恩也仔细研究了鸭嘴兽的齿列,他认为是1:4,这样就和有袋类比较相似。据此,他推测产卵的哺乳类与有袋类一同起源于中白垩纪的三尖齿兽类。

美国的古生物学家柯伯特根据有关构造的比较,认为鸭嘴兽和柱齿兽有同祖关系。你看,关于鸭嘴兽的祖先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举出几种不同看法,这说明它们和这些早期的原始哺乳动物——多瘤齿兽、三尖齿兽、柱齿兽等都有些关联。它们的共同祖先,可能要到像哺乳爬行动物里去找。

总之,鸭嘴兽不仅是一类珍贵动物,而且在现生动物中,它们是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大桥上的一根柱子,是这两大纲动物的一个典型的中间环节。因此,人们还在观察它们,研究它们,想从它们身上探索自然界的秘密。

螃蟹横行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一幅画有螃蟹的写生画上,题写了“看你横行到几时”7个大字,盖上他“麻丫头针线”字样的闲章,其喻意很深长。

郑板桥一生为人耿直,为官清廉,被后人所称颂。板桥是其父中年所得之子,生来娇贵,为了吉利,以求长大成人,父亲给他取名叫“丫头”。天有不测风云,“丫头”得了天花病,弄得满脸麻子,所以人称“麻丫头”,这枚“麻丫头针线”闲章就是这样来的。板桥喜欢用这枚闲章来揭示自我,增添人生中的乐趣,后来又刻了一枚“二千年前旧板桥”闲章,这是用来嘲弄那些在他作官前受人冷落,当官后受人“拥戴”,以见其人得其书画为荣的恶作剧,抒发他内心对“势力眼”和“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嘲讽。“看你横行到几时”,是他借题对权势们尖锐指责。那么螃蟹为什么横行呢?这还得从螃蟹的老祖宗说起。

研究地质历史上地球磁场变化规律的科学,叫古地磁学。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磁场常有改变的现象,甚至磁南极和磁北极也发生倒转。正如乐府诗中所说的那样:“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英国古地磁学家布莱克特等测定,2亿年来,英国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漂移着;北美大陆相对于欧洲大陆向西移动了24经度。从距今69万年到243万年,地球磁场和现在基本相反,再往前,从243万年到332万年,地磁场方向又与现在基本相同;再往前又是相反。

地磁场的倒转,往往造成古生物中某些种属的生活习性改变,甚至绝灭。地质学家通过对各大洋洋底的调查,发现地层中有孔虫化石的绝灭与地磁场转向是一致的。还有人认为,距今280万年以来,地面上生物之所以大量绝灭,这正与当时地磁极的频繁转向有关。

现代地磁测量认为,近100多年以来,地球磁极正在移动。螃蟹横行的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出现很早的节肢动物,它的祖先曾经历过多次地磁场的倒转。而每次地磁场的改变,都使螃蟹内耳中用来定方向的小磁粒跟着改变,甚至失去定向效应,从而使其经纬不分,只得权且横行。直到今天,螃蟹的后代还是横行的。如果地磁场继续改变,螃蟹也有直行的时候。

生物中除螃蟹横行外,还有墨鱼的倒行、海龟的回游、候鸟的迁徙等,都与地球磁场及其变化密切相关。

我们的老祖宗

人是怎样发展来的?谁是我们的老祖宗?多少年来,成为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家探索的内容。他们一直在寻找这类化石,以求解开这个远古之谜。

早在60多年以前,住在印度北部西瓦利克山区的一位居民,在当地发现了一块似人似狼的右上颌骨化石,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件有科学价值的东西,于是就把它交给了在那里考察的古生物学家。这位学者经过深入的研究,于1934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把这块化石取名为“拉玛猿”,并且指出,这块上颌骨具有若干人类的特征,很可能属于人科。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早期的祖先缺乏认识,而且化石材料又很少,因此这位古生物学家在他的正式鉴定中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它划分到猿科里了,而没有划入人科。

这块化石所埋藏的地层时代,是距今大约1200万年之久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晚期。在这个时代的地层中,还在我国云南的开远小龙潭煤系地层中发现了“开远森林古猿”牙齿化石,在东非肯尼亚发现了肯尼亚猿人上颌骨化石,后来都把它们归入到拉玛猿类型了。

后来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随着化石发现的增多,人们对人类祖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了。有人把“拉玛猿”和“森林古猿”一类化石进行了综合对比,并进行了重新分类,把“拉玛猿”和“森林古猿”在形态特征上明确地区别开来,认为“拉玛猿”是人类早期的祖先,而“森林古猿”是继续向猿的方向发展的类型。

说的更确切些,在1200万年前,地球上已存在两支“古猿”动物,其中一支就是在印度北部西瓦利克山区发现的似人似猿的上颌骨化石的“拉玛猿”,他们早已离开了森林,不是完全依靠树上的果实为食,而下地劳动,用石头猎获野兽、捕鱼、捉鸟为生,从而开始半直立到直立行走的过渡状态,前脚变成最初的一双手,大拇指和其它四指分开。手脚已经明确分工,手专门用来采集果实,捕捉动物,脚用来行走了。从已发现的拉玛猿的颌骨和牙齿的大小看,他们的身材大约只有1.1米或1.2米高,都是矮个子。胸和脑形已产生了许多变化,这就是人类早期的祖先。

而另外一支猿,即“森林古猿”,坚持在树上活动,没有下地,也没有进行捕猎劳动,所以进化很缓慢,继续向猿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现代猿的祖先,它们永远也不会变成人了。

半坡姑娘

在西安半坡遗址,花木掩映的庭院中央,一池碧水晶莹透澈,像一颗镶嵌的明珠,中有一座石山,上塑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她,身着麻布衫裙,腕戴胸环等佩饰,手提尖底瓶。刚刚蹲下要汲水,忽然看到了池中的石鱼,喷吐着丝丝清泉,欲汲又止,大概是怕惊跑了鱼。

这是我国西安半坡遗址的一座雕塑,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参观的人们常常和这位少女合影留念。人们常常问起这位少女的世家,她是距今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生的人。

那时在黄河的中上游,包括山西汾河两岸,河南的伊、洛与卫水之间,陕西渭水之滨,以及甘肃、青海两省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到处居住着半坡姑娘的兄弟姐妹。这些地区的人群,从四五万年以前,至大约一万年前后,中国历史上已跨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大门,先民们创造了新石器,历史上称为新石器时代。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有6000多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当年居住着至少有400多人。

我国文学家喜欢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音乐学家喜欢把黄河雄浑的声音当成中华民族意志的象征。而这位汲水少女,就出生在渭水之滨,成长在“摇篮”之中。今天,她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她没有留下姓氏和名宇,曾生活在半坡村,所以人们称她叫“半坡姑娘”。

半坡姑娘所生活的时代,是创造新石器的时代。发生在这个时代的大事,第一件就是首创农耕。从这时起,先民们开始种庄稼了。男人们用“飞石索”、“弓箭”等武器捕获野兽、飞禽;妇女们从事采集活动,也熟悉了许多植物的品种。古代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估计半坡姑娘们不仅尝过百草,可能还要多得多。在半坡遗址的窖穴中,发现了不少的粟,在一个小陶罐里发现了白菜或芥菜一类的种子。这表明半坡姑娘已是种植者,开始农业生产了。自此,在祖国大地上出现了“北粟南稻”的新局面。

发明制陶,是半坡姑娘时代的第二件大事。相传“神农耕而陶”是这个时期的特征。史学家还进一步以制陶的方法、形状、特色为标志,来划分这个时期的各个阶段。所以我们参观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博物馆时,几乎每个展览柜中都陈列有陶器。

半坡姑娘生活的时代是母系社会,先民们群居而杂处,史称“原始人群”。

腔肠动物

又称“刺胞”动物,属腔肠动物门,是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始祖。这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腔肠动物体制为辐射对称,即经过身体中轴做切面可得两个以上的对称面。这种体形较原始,适于固着生活或简单运动。它的身体只有两层细胞,即内、外两个胚层。两层细胞各形成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细胞间有分工,它属低等多细胞动物。在两个胚层之间有由两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对身体有支持作用,真水母和管水母(如僧帽水母)等的中胶层增厚,有漂浮作用。由体壁围成的腔有消化和循环功能,成为原始的消化腔。腔肠动物没有肛门,口兼肛门作用,吃进东西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处,不能消化的残渣仍从口里排出。外胚层和触手上密布的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所以又称为刺胞动物。刺细胞由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刺线囊组成,刺丝囊贮有毒液,遇到其他动物时,刺丝即从囊里翻出,把毒液注入对方体内,这是腔肠动物的武器,用来摄食和御敌。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不像高等动物那样集中,而是散布在外胚层的基部成网状,称网状神经。腔肠动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两种基本构造的类型,水螅型即管状的水螅体和水母型即伞形的水母体。水螅型体型适于固着生活,身体呈圆筒形,例如水螅、绿海葵和各种珊瑚虫。它身体具有基盘的一端固着在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游离,中央具口,口的周围有一圈触手,用以捕捉食物。食物由口直接进入消化腔。水母型体型适于漂浮生活,身体呈伞形。例如薮枝螅的水母体,

海月水母

等。身体的中央轴比水螅型短,直径加大,中胶层特别发达,形成了一个倒置的水螅型。伞形向外突出的一面称外伞面,凹入的一面称内伞面。伞缘具有一圈向下垂生的细小的触手。口位于内伞面中央向外伸出的口柄的顶端,口和消化腔相通,消化腔向四周伸出辐管,辐管在伞缘和环管相联。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只是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态上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腔肠动物中,有些种类终生只有水螅型,如水螅和

海葵

等。有些种类终生只有水母型,如一些硬水母。但相当多的种类,一生中既有水螅型时期,又有水母型时期,一般水螅型时期行无性出芽生殖,产生幼水母,长成后产生卵子和精子,精、卵在水中受精发育成浮浪幼虫,固着后长成新的水螅体。这就是世代交替现象。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较密切,钵水母类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如海蜇的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B等。石珊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沿海地区用珊瑚建造房屋坚固耐用,经济美观。1972年就已发现在四种腔肠动物的提取物中有抗肿瘤的药物。仿生学在研究水母预测风暴的报警结构中得到启示,制作出预测风暴的报警仪器,可提前15个小时作出预报,并能指出风暴来的方向。五光十色的珊瑚不仅构成了美国的海底公园,同时也可加工成珍贵的工艺品。但是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危害很大,如一些大的水母或海蜇螫刺人体后,可造成严重创伤。除海蜇外,大多数的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不仅危害幼鱼、贝类,还能破坏网具。已知腔肠动物约一万种,分布全球。主要海栖,少数淡水生活。腔肠动物一般以水螅为代表,它分为三个纲:水螅纲、钵水母钢和珊瑚纲。海月水母

漂浮海中生活,体为白色透明的盘状,在伞的边缘生有触手,并有8个缺刻,每个缺刻中有一个感觉器,也称触手囊,囊内有钙质的平衡石,囊内面有眼点,囊下面有缘瓣,缘瓣上有感觉细胞和纤毛,具有嗅窝。由生殖腺产生精子或卵子,在海水中受精,也有的精子随水流至雌体内受精。受精卵经完全均等卵裂形成囊胚,再形成原肠胚。此时胚胎表面长出纤毛成为浮浪幼虫,在海水中游动一个时期后,附于海藻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成小的螅状幼体。螅状幼体有口和触手,可独立生活,然后进行分裂,成为分层的钵口幼体,再进行连续横分裂,形成一个个碟状个体,称横裂体。横裂体成熟后一个个依次脱落下来,称为碟状幼体,由它发育成水母成体。由此可见,钵水母的生活史虽有世代交替,但水母型发达而水螅型则退化成为幼虫。海葵

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且水螅体的构造较水螅纲的螅体复杂。多生活在浅海。身体呈圆柱状,一端附于海中岩石或其他物体上,该端称为基盘。另一端有口,呈裂缝形,口周围部分称为口盘,其周围有几圈触手,触手上有刺细胞,可用以捕食鱼虾及活的小动物。捕食后经口进入口道,口道壁是口部的外胚层细胞褶入形成的。在口道的两端各有一纤毛沟(或称口道沟),纤毛沟内壁的细胞具纤毛。当海葵收缩成一团时,水流仍可由纤毛沟流入消化循环腔。海葵为雌雄异体动物,精子形成后,由口流入另一雌体内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也有的在海中受精),在母体内发育形成浮浪幼虫,离开母体游动一时期后,固着下来发育成新个体。但也有的海葵不经浮浪幼虫阶段,直接发育成为海葵后出母体。无性生殖为纵分裂或出芽等方式。

棘皮动物

属棘皮动物门,海洋无脊椎动物。身体表面有棘,幼虫两侧对称,自由游泳,成体辐射对称。从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展的观点来看,可以设想棘皮动物的祖先是行动活泼的两侧对称型的动物,后来适应固着或不大活动的生活方式而形成辐射对称的成体。多数成体为五辐对称,即沿着身体的体轴,整个身体由五个相似的部分组成。多数棘皮动物体内有一定充满水的水管系,连接伸向体外的一系列管足。管足有运动、取食、呼吸和感受刺激等作用。棘皮动物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很不相同,体形多样,除五辐对称形外,不规则星形、球形、圆柱或树状分枝等。体色有鲜艳的红、橙、绿和紫等不同颜色。小的只几厘米长,大的如海参,长达2米,海星直径有达1米的。海百合化石个体最大,长可超过20米。大多数种类在体壁中具有由碳酸钙组成的内骨骼,或游离分布,或互相合并形成一完整的壳。棘皮动物多取食细微的残屑或悬浮物,不论死的活的都吃。但有许多海胆和海星吃植物,也有的海星是肉食性的,主要吃贝类。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一般为有性生殖。精子和卵子排入水中受精。繁殖季节在春季,持续1-2个月,有少数种类可全年进行繁殖。棘皮动物再生能力强,海星只要体盘连着一条腕,就能长成新个体。某些海参在受攻击或环境不好时,能驱出其内部器官,数周内长出新内脏。少数种类有重要经济价值,如刺参、梅花参、乌元参等含大量蛋白质,味道鲜美,是名贵的食品,有滋补作用。据说海参素还能降低某些肿瘤的生长率,可能在医药上有用。另一方面,如海星取食牡蛎等经济贝类,是养殖业的大害。现存棘皮动物约有5,700种,广泛分布于各海洋,分属5个钢: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哺乳动物

全身披毛恒温及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高等的一纲,又称“兽类”。哺乳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都比较发达,在发展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比较有利的适应环境的特点,最主要特点是胎生哺乳,可使幼仔成活率提高,是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最主要特点。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毛被,可保温及保护身体,又有触觉功能。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称异型齿,使哺乳类获得在口腔内咀嚼的特性。体内有隔,体腔被膈分成胸腔和腹腔并有辅助呼吸功能,肺脏比较复杂,具有发达的肺胞,使呼吸机能加强。心脏四腔,即两心房、两心室,具备完善的循环方式,即完全双循环,提高氧气供应,使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这些构造使哺乳类成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大都具有肉质能活动的唇,便于进行吸乳活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大、小脑体积增大,神经细胞集中起来,形成厚的脑皮层,表面出现沟和回(皱褶)。神经系统发达,能够有效协调体内环境的统一,并能够对复杂的外界条件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适应性大大加强。哺乳类是在中生代由爬行类演化来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备而复杂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它们对于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广泛生活在地上、地下、水里和空中。为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体形亦发生相应变化,水栖的身体大多呈鱼形,附肢成桨状,如鲸、海豚等;穴居的身体大多粗短,前肢特化成铲状,如穿山甲;飞翔生活的前肢特化成翼状,有薄而柔韧的翼膜,和身体相连,如蝙蝠;陆栖的四肢强健,为典型五趾型附肢,善于奔跑、跳跃,如一般家畜等。现存种类中最小者如小臭鼯仅重数克,身长只有几厘米,最大者如蓝鲸或硫腹鲸,体重达150吨,长达30米。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有重大经济价值,主要可供人类肉食、皮毛衣着和役用,但有一些是危害人类健康和财产的害兽。哺乳动物野生种类较多,驯化成家畜的只是极少数。有不少野生种类被人类滥施猎捕,种群逐渐减少,有的已灭绝,如大海牛、蒙古野马等百余种,都是近百年来灭绝的。目前角有不少种类濒临灭绝,因此各国都建立起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现存哺乳动物,在全世界约有4200种,我国有400余种。从进化的程度来分,共有三个亚纲,即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原兽亚纲代表着最低等、最原始的哺乳类,它们在结构上介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的特征,表现在卵生,在孵化前借卵黄营养,孵化后用母体乳汁来哺育,但无乳房及乳头,只有乳腺开口在腹部两侧的乳区,供幼儿舐吮。还有一很大特点是肛门、尿孔、生殖孔均开口于共同的泄殖腔,由单独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故名单孔类,这些都是在哺乳类中很少见的,是世界上最稀少、最珍贵的动物,仅分布在澳州的很少岛屿上,如鸭嘴兽和针鼹。后兽亚纲又称有袋类,较原兽亚纲动物进化,虽然胎生,但没有胎盘,初生仔需在母体育儿袋里用口吸住乳头,以乳汁为食,直到发育完成。它是古老而低等的一类,如袋鼠和袋狼。真兽亚纲又称有胎盘类,是高等哺乳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现存哺乳类中绝大多数种类(95%)属此。主要特征:具有真正胎盘,胎儿在母本子宫内发育完善后再产生。真兽亚纲现存者共包括17个目:食虫目、象鼠目、皮翼目、翼手目、灵长目、贫齿目、鳞甲目、管齿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鲸目、长鼻目、海牛目、蹄兔目、奇蹄目、偶蹄目。其中13个目在我国有分布。已灭绝的有14个目:裂齿目、纽齿目、古肉食目、古鲸目、踝节目、焦齿目、异蹄目、纯脚目、巩角目、戴斯莫兽目、原脚目、南蹄目、轮齿目及滑距目。

大熊猫

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熊科。人们叫它大熊猫,事实上,它既不是熊类,更不是猫类。我国学者大都认为它自成一科,既猫熊科。大熊猫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是我国特产。现在国际动物市场上没有熊猫出售,它只能作为国家的礼品动物,赠送一些友好国家,表达我国人民的情谊。世界著名的动物园争相展出,“熊猫热”风靡世界。一位苏联动物学家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它是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把它作为会徽和会旗的图案,作为保护和拯救全世界所有珍贵的,濒危的物种标志。该会指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心的自然历史的宝贵遗产”。大熊猫不仅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宠儿”。大熊猫是珍贵的活化石,我国考古学家们发现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到我国南边的邻国缅甸,许多有猿人活动的地方都有大熊猫的化石,这说明在几十万年前大熊猫分布范围很广,种族至少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后来,地球上的气候逐渐变冷,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冻死了,饿死了,惟有大熊猫退缩到高山深谷活下来,成为动物界的“遗老”、珍贵的活化石。大熊猫在形态和走路的样子上有的点像熊,它比熊小一些,有漂亮的皮毛。毛密还有光泽,眼睛周围、耳朵、四肢和肩部黑色,其余都是白色,黑白相间,美丽可爱。它性情温顺,体态肥胖,样子十分逗人喜爱。很久以前熊猫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后来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在平原地区的活动,使它生活环境渐渐缩小。现在熊猫仅残存在我国四川、甘肃和陕西局部地区的高山深谷、茂密竹林之中。大熊猫的食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吃素的,后来经过观察证实,它也吃肉,而且吃得很香,这说明它还保留着祖先吃肉的习性。因为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的动物,至今它身体还保存着食肉目动物的特征。它的犬齿较锋利,肠子也短,只有体长的4-5倍,而一般草食动物的肠子都很长,如鹿的肠子就是体长的25倍;它的胃也比草食动物的胃简单。它的消化系统消化以纤维为主的竹子是很困难的,但在长期生活中,锻炼出一套强大的牙齿、牙床和结实的咀嚼肌肉。由于它的消化系统不能消化纤维素,只能从汁水中吸收营养,为了维持身体的需要,它就只好尽量多吃。一只熊猫一天能吃掉竹笋约40公斤,或竹杆约20公斤,它吃得多,拉得也多,全天粪便量约20公斤。吃饭之后就去喝水,一直到肚子胀得鼓鼓的才罢休。在动物中像熊猫这样的大肚皮实在少见。大熊猫还保留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分散找食的习性。它过独栖生活,成为孤独的“流浪者”。目前大熊猫的数量据说有1000只左右,而且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前景令人担忧,并且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首先,因为它不集中分布,孤独生活,平时互不往来,寻求配偶的机会就少,每年发情期短促,对配偶选择性强,成熟期晚,需5-6岁,所以繁殖率特别低。其次,熊猫每胎一般生一仔,有时也生二仔,而母熊猫只能照顾一只。生下来的幼仔只有100克重,像小鼠那样大小,很脆弱,常身无毛,到两个月才有视力,100天才能勉强爬行。寒冷、饥饿和伤害常威胁着幼小的生命。所以熊猫幼仔成活率很低。第三,食性单一,竹子是唯一的主食。但竹子开花,引起饥荒,如1975-1976年冬,川北和甘南地区的大熊猫,由于竹林开花枯萎,竟饿死138只。1983年岷山、邛崃山以及秦岭南坡的竹类普遍开花,大熊猫又一次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件事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我国青少年积极宣传救灾、募集捐款形成声势浩大的“抢救国宝”的活动。第四,根据对新捕获的大熊猫的健康检查,得知这种动物多数有较多的内寄生虫,有时甚至多到致死的程度。如1974年-1976年间,在四川发现有9只大熊猫死于由蛔虫病所形成的病变,最多的一只体内有蛔虫2236条。另外一种常见疾病就是癫痫病,也是不易治好的病。第五,从历史上看,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本来很广,由于人类对山区的开垦和对森林的采伐破坏,使它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这种情况至今还没有完全停止。另外,山区居民对大熊猫盗猎或残害的情况,也还没有完全禁止。以上是对大熊猫生存不利的因素,但是,也有积极的因素。在大熊猫的产地,人民政府近年来曾三令五申,多次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和抢救大熊猫的意义。70年代以后建立了十多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多万公顷。区内还设有研究中心和饲养站。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支援下,也吸收部分外国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工作。

白唇鹿

脊椎动物亚门、哺乳钢、偶蹄目、鹿科。体型较大,身长约2米,肩高1.3米。尾很短,只有30厘米。全身灰竭色,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白色且延续到喉的上部和吻的两端,所以亦可称为白吻鹿。体毛粗硬厚密,肩颈部的毛较长,臀部有土黄色的大斑块,雄鹿有角,角有5叉,全长可超过1米。它的产地只限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区,甘肃中部和东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一般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活动于高山灌丛或高山草甸区。不畏风雪严寒。鹿蹄宽大,善于翻山越岭,走路时发出响声,鼻子宽大而厚,能适应高山缺氧的稀薄空气。常成小群活动,以山草和灌木嫩枝叶为食。每年夏初繁殖,年产一仔。白唇鹿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对象。现在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已开展人工饲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