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非《公共关系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0:40: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萌芽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关系的重要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具有三大特点:

1.关系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

2.关系具有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历史上人们协调关系的努力

1.《尚书》记载了当时的统治者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为建立、协调、规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以及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宗法制度的解体,人们对“和”、“合”关系及其哲学的重视、认识和创造性实践。

3.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繁荣、稳定,形成独一无二的多民族大帝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比较早地形成、建立了与东方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体系,并且以其相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和思想、道德体系,维护着这些关系体系的稳定和效力。

4.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先民们也十分重视建立各种关系,并探索出能有效巩固和改善关系的方式、手段。

三、公共关系的特点

1.活动主要是围绕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的,以维护统治者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2.关系双方地位不平等。(1)统治者一方享有相当大的权力,垄断较多信息资源,居于主动地位;(2)而被统治者的权利则得不到保护,处于被动地位;(3)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缺少相应的反馈。

3.信息传播的方式、手段主要是人际口头传播,并常常辅之以威逼利诱,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信息传播的速度慢,数量和对象都比较有限。

四、人类的现代化进程

1.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和书籍的大量印刷、出版,不仅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加快了其发展速度。

2.地理大发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社会革命。

3.现代人的个性、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都日渐增强;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却更加广泛、更加密切。

总之,现代化进程形成的现代文明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和多元化的利益,需要在运用法律、道德和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寻求其他新的协调手段。于是,主要通过有计划、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来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明确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便应运而生。

五、公共关系事业在美国的萌芽

1.北美殖民地社会的特点及其独立过程中的舆论宣传(1)在北美殖民地,出版、言论自由不像在英国本土那样受到严厉限制,报刊在反映民众意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报刊、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有效地宣传、动员和组织民众,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力量。(3)从1775年4月19日的列克星敦枪声到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众多“印刷商、出版商和报刊编辑在为革命准备舆论,并在独立战争中保持高昂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美国建国后的政党政治和竞选活动(1)美国建国后政党竞争需要利用报刊、印刷品等多种手段,制造舆论,争取更多的公众和选票。这种传统也使政治领域成为孕育现代公共关系的温床,竞选为公共关系活动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用武之地。(2)今天,各种竞选活动仍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共关系舞台,其投入和成本也越来越高。

3.商业竞争与新闻代理(1)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陆续出现。报刊业的兴盛,不仅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专门在报纸和公司之间充当中介的职业“新闻代理人”(Press Agent)。(2)19世纪,美国在政治、商业等领域,借助多种手段,面向公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为现代公共关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反映了现代公共关系在萌芽阶段的功效、特点和局限。(3)19世纪公共关系事业的缺陷:

①过分追求功利和短期效应;

②传播者基本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公众的尊重和平等态度;

③往往片面夸大、传播某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甚至蓄意编造虚假信息欺骗公众;

④信息传播渠道还不够丰富、广泛,缺少传播者与公众之间信息的交流、反馈和互动;

⑤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各种必要的自我约束,许多活动往往是传播者的即兴表演、发挥,较少计划性和连续性。(4)原因

①传播者自身素质、观念、认识上的局限;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制约。

1.2 课后习题详解

思考与实践

1.请举例说明关系有何特点,为什么重要?

答:自从有了人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联系;并随之建立各种类型的关系,进而构成家庭、组织和人类社会。社会愈发展,关系就愈复杂、多样,所起的作用也就愈大。(1)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具有三大特点:

①关系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它反映了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是客观的,存在于相应的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关系的存在,表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共同性和彼此的影响,所以,关系又是互相的。

②关系具有可变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定随着事物本身及其相互间联系的变化而改变,甚至消失或产生出新的关系。

③由于事物本身及其不同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关系的重要性

①“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而言,关系的客观性、重要性、可变性和多样性随处可见。人本身既是各种复杂关系的核心和创造者,同时又是各种复杂关系的产物。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他与别人所形成的各种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并由此而形成了他的客观生存条件和环境,决定了他之所以能得到别人关爱和帮助的理由,也决定了他的权利、责任,甚至身份和地位。关系的多寡和性质,也反映了一个人被别人、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体现着他的社会能量、身份和地位。而人在关系中是具有能动性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选择地建立、发展、巩固和改善周围的各种关系。

②人完全是因为与其伙伴的个人联系才在智力上、道德上、文化上和情感上不断成长的。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必须强调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人类总在相互交往,必须从社会联系中来考察人的行为。事实上,没有什么人能在稍长一点的时期内单靠自己而很好地活动,他们都需要由其伙伴的反应来激励和控制。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孤立无援、无人知晓、众叛亲离的境地都是最难以忍受的。”

对人而言,关系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大部分是交往的产物;而交往又是人本身成长的前提条件。人离开交往和关系,就意味着失去了别人的帮助而处于自我隔绝、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很多方面,关系决定我们的生活。我们拥有的个人关系和商务关系越好,我们就越容易销售我们的产品和理念,甚至‘推销’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有价值,越充分,越成功。”

2.请列举中外历史上人们为调整关系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答: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对关系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体会和认识,并想方设法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调整、规范和改善各种重要关系。这也为后人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做法。(1)在中国古代,从商周开始,统治者就十分重视调整、改善和巩固各种重要关系。《尚书》是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文献汇编,记载了当时的统治者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为建立、协调、规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以及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如强调“天命”和“敬天保民”,以“天”作为确立人世间各种关系和统治权力的最高权威。以血缘、婚姻关系和宗法、分封制度,建立和保持统治集团内部相互间的隶属关系;再用严格的“礼”将这种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上下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不得淆乱、僭越。以“德”作为对各级统治者的自我约束和评价准则,形成对社会秩序、等级制度和各种关系的精神维系。为了及时了解下情和民意,西周时又形成了派专门的“行人”、“遒人”到民间采集诗歌的制度,保留至今的《诗经·国风》中的许多作品,就源于当时所采集的民间创作。(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宗法制度的解体,出现了“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和“百家争鸣”的纷乱局面,民心的向背、人才的归属等,决定着各个国家实力的强弱甚至存亡。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加重要。

当时,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君主与臣民关系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去思考、建构、协调、处理和稳固各种关系,逐渐形成了追求“人和”、“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及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些统治者已经意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当时,在“士”这个最早的知识阶层中间,除了专事沟通、说服别人,尤其是做当权者的“舌辩之士”,许多人都擅长于通过各种关系资源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些在《春秋》、《左传》、《战国策》和诸子百家著作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具体而言,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中各国间频繁的结盟与对抗,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和“远交近攻”,秦国商鞅在变法初期“徙木赏金”以取信于民,奉命到薛城收债的食客冯骓为齐国孟尝君“焚券市义”而换取民心……类似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3)当时的各个学派,也都分别提出自己重建、协调社会关系和秩序的主张。

①儒家用“三纲五常”来划分和规范当时人与人的关系。

②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尚同”、“尚俭”,追求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爱无等差的关系。

③道家主张人们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与自然浑为一体,消除彼此的矛盾和争斗。

④法家则建议君主用“法”、“术”、“势”来统御臣民,以严刑峻法来威慑民众,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上下关系。

而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思想,从克敌制胜的需要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高度重视自身的团结,齐心协力,“上下同欲者胜”;同时特别强调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张“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通过各种努力,攻心为上,以最小的代价转变双方的敌对关系,化敌为友,争取最大的成果。

3.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和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对现代行为方式有什么影响?

答: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不久,由哥伦布抵达美洲(1492年),达·伽马通向亚洲(1497年)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1522年)所代表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从此,人类对于自己居住的地球真正开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1)人类社会和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各个不同国家、地区,甚至各洲之间规模巨大的贸易不断发展,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经济伴随世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而迅速成熟。

②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和力量”。以欧洲社会的转型为开端,拉开了人类社会大变革的序幕。“这一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这就是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社会革命。

③数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道路“是全世界共同的道路,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唯一的道路”。虽然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得有早有晚,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经历的发展阶段和效果各有不同,但却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征,即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科学技术带动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政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人的观念和素质的更新以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等。正是以这些特征为主所构成的巨大变革,为公共关系的萌芽,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2)这些变化对现代行为方式产生了的影响如下:

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教育的普及……都使人的活动、交往范围空前扩大,使人的素质得到改善、能力大为增强,“使个人逐渐摆脱传统的家族、乡里、行会等的束缚和身份等级制的限制,加速了社会成员的平等化、自主化、流动化”。

现代人的个性、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都日渐增强;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却更加广泛、更加密切。人更需要通过与自己的活动相适应的各种中介,这种关系网络系统就是使人成为现实的样子的现实的周围生活条件、文化环境”。因此,现代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环境,迫使人们必然与社会、市场、他人进行物质、信息、情感和劳动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结成多层次的关系网络,并在这些交流和关系中实现自我的存在与自由发展,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种特性,是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本质区别。

总之,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此而形成的现代文明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和多元化的利益,需要在运用法律、道德和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寻求其他新的协调手段。于是,主要通过有计划、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来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明确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便应运而生。

第二章 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及其矛盾

2.现代公共关系观念和活动的出现

3.20世纪前期公关事业的成熟

二、公共关系事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1.各国和国际公关组织纷纷建立

2.公关学科和理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雷克斯·F.哈洛、斯科特·卡特李普、艾伦·森特、格伦.布鲁姆、詹姆斯·格鲁尼格和英国的布莱克、弗兰克·杰夫金斯等人及其著作。

3.公关实践全面推进

4.公关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稳步发展

公共关系的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逐步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此外,各国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公共关系人才培训和公共关系人员的继续教育。

三、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1.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1)一大批企业视公关为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争先恐后地设立公关机构,招聘公关人员。(2)各种类型的公关讲座、培训遍地开花。(3)各级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形成几乎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

2.90年代公关事业的再度崛起(1)走出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2)公关的队伍与组织迅速增加(3)公共关系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4)中国公关实践的水平和效果都有所提高

①加大了策划的力度。

②引进了CIS设计等新的内容。

③市场营销、形象塑造为主的企业公关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④在拓展服务范围、工作领域上有新的突破。

3.21世纪公关事业的稳步发展(1)中国公关界已进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期(2)中国公关业正在整合中提高和稳步发展(3)公关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公关研究及国际合作方兴未艾

2.2 课后习题详解

思考与实践

1.现代公共关系为什么会首先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答:在美国,虽然作为客观存在的公众关系早已有之,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比较自觉地认识公众和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性,并很快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学科。这种转变的主要动力,源于当时美国社会的迫切需要。(1)19世纪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美国随着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的进行,开始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化国家。此后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在转型中出现了激烈的动荡,许多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首当其冲的是,随着美国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形成了洛克菲勒、摩根等一些大的垄断财团,控制了铁路、矿山、石油、钢铁等重要的工业部门和金融、商业。(2)许多财大气粗的垄断寡头们横行无忌,胆大妄为,根本无视公众利益和社会道德,随意降低工人工资,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迫使许多人在恶劣、危险的条件下工作、生活;他们还垄断市场、抬高价格,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并对中小企业也造成很大的威胁。垄断寡头的倒行逆施,引起工人群众的反抗和社会公众的不满。(3)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利用美国的舆论自由,纷纷撰文著书,揭露和批判垄断资本家的丑行和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在工人运动和知识界批判声浪、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也掀起了改革活动,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案,抑制垄断资本,维护公众利益,整顿市场秩序,保护自由竞争,以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稳定国内局势。(4)正是在美国大的垄断企业胡作非为,遭到工人阶级和社会公众的抵制、受到社会舆论声讨和国家法律制裁而声名狼藉、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公众利益的存在以及企业与公众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事业也由此而迅速兴起。(5)现代公共关系事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迅速兴起,并非偶然。可以说,是现代的民主政治与社会平等,规定了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平等性;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突出了公众及其利益的重要性,并逐渐确定了公众在一切组织工作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使之成为组织生存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现代科技,尤其是当时以报刊为代表的新闻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又为有效地协调公众关系提供了方法、手段和技术保证,所以,初期的现代公共关系与新闻宣传有直接的联系。而美国当时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公众关系方面的危机,更是加速了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

2.二十多年来中国公关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回眸我国公关事业二十多年来从无到有、波澜起伏的历程,可以说是成就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1)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

①一大批企业视公关为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争先恐后地设立公关机构,招聘公关人员。有不少企业借助公关抢先开辟市场,声名鹊起。面对突然间出现的中国公关市场,一些外国公关公司闻风而动,先入为主。对于当时广大的年轻人来说,“公关”更是一种既新鲜又刺激的工作,所以许多人趋之若鹜,以极大的热情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了解公关的理论、知识,并争先恐后地投身于公共关系这一新的工作。

②各种类型的公关讲座、培训遍地开花。1985年,深圳市总工会最先开办公共关系培训班,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也举办了公共关系讲座,深圳大学大众传播系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此后数年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百余所大学相继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创办了部分专科公关专业。经济管理、新闻等本科专业也将“公共关系学”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

③各级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形成几乎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1986年12月,上海市最先成立公共关系协会;1987年5月,在全国许多省市已建立公关协会的基础上,全国性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1988年底,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首届联席会议在杭州召开,与会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客观地分析、评价了当时的“公关热”,提出了此后发展的方向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次年9月,第二届联席会议在西安举行,讨论通过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案)》,强调各类公关组织和公关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2)90年代公关事业的再度崛起

90年代初,新一轮改革的春潮席卷全国,再度为新生的中国公关事业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引发了“第二次公关热潮”,并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它在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①走出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1991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公共关系工作会议,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贺词中充分肯定了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成绩,指出了它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这不仅是对全国公关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同时也起到了为公关“正名”的积极作用。此后,有比较多的各级党政领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日益重视公关工作。公共关系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中,甚至在密切军民、警民关系中都得到了重视。

②公关的队伍与组织迅速增加

在90年代前期,又有更多的社会组织新建或扩充原有的公关机构;同时,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公关策划、咨询公司等专业化经营实体。公共关系协会、学会等各级各类组织也更广泛地建立起来。此阶段,公关队伍和组织不仅规模扩大、数量增多,而且在专业素质上也有一定的改善。这使许多地方的公关工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③公共关系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90年代,理论工作者在认真做好系统引进、介绍国外公共关系理论、经验和案例的同时,开始注意研究、总结国内公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针对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发掘民族文化传统中可资利用的成分,努力探索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道路、特色和优势,并形成了大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④中国公关实践的水平和效果都有所提高

90年代中国的公共关系工作与以前相比有了许多明显进步,具体表现如下:

a.加大了策划的力度。

b.引进了CIS设计等新的内容。

c.市场营销、形象塑造为主的企业公关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d.在拓展服务范围、工作领域上有新的突破。(3)21世纪公关事业的稳步发展

①中国公关界已进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对公共关系事业的需求更加旺盛,并为之提供了更宽广、更有利的舞台和条件。

②中国公关业正在整合中提高和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公关业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一场大洗牌,许多有名无实的所谓“公关公司”纷纷消失,而少数真正有实力的中外公共关系公司却水落石出,吸引更多的中外企业成为自己的稳定客户。

③公关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公共关系教育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大专(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规范的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并行发展的格局。近十几年来,全国已有20多所大学设立了公共关系本科专业。

④公关研究及国际合作方兴未艾

为了推动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于2003年成立学术工作委员会;并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成立“现代公共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公关理论及应用研究,也逐渐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支持。

3.你认为中国公关事业今后的发展应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进入21世纪,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以稳健的步伐向专业化、学科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并且已开始取得实际的成效,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公关界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1)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

①公共关系事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专业人才依然缺乏,理论研究和实务水平与国际公关界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②专业化程度,尤其是运用现代化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也亟待普遍提高。

③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还相对滞后。(2)针对这些问题,2006年6月召开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以下几项工作重点:

①抓住奥运机遇,努力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公关市场,推进公关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②研究、制定公关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③发展公关职业教育,培养公关人才,提高公关机构与人员整体职业素质。

④加强公关理论研究,完善公共关系学科体系建设。

⑤充分发挥协会专业委员会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树立国家、地区、行业组织品牌形象。

⑦不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完善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组织分析

1.组织的特点

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其特点主要有:(1)组织是劳动分工和社会需要的产物(2)组织的目标决定组织的性质(3)组织必须与环境进行整合(4)组织离不开内部的管理、分工与协作(5)组织的生存、发展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

2.组织的分类(1)国外社会学界通常以四种标准来对组织进行分类。

①按照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分:a.正式组织;b.非正式组织。

②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分

a.主要从事社会生产,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组织;

b.主要维持社会文化、公正和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的整合组织,如学校、司法组织等;

c.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政治组织,如政党、政府机构等。

③按照组织获利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分

a.互利性组织

如各种合作组织,其目标是使参加组织的所有人都能通过互助、合作而获得好处。

b.营利性组织

如各类企业,它们必须追求、实现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的增值。

c.服务性组织

如医院、养老院,它们通过为特定的对象提供服务而实现对方和自身的利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d.公益性组织

如政府机构,它们主要是为社会公众谋求利益,提供帮助。

④根据组织主要的管理手段、机制分

a.强制性组织

即主要通过纪律、责任、义务等强制性手段对成员进行管理的组织,如军队。

b.功利性组织

即主要通过经济利益、工薪待遇来吸引和管理员工的组织,如各种企业。

c.规范性组织

即主要通过信仰、观念和道德使成员自觉服从的组织,如政党、宗教团体等。(2)我国社会学界通常根据组织的性质与社会角色将它们分成五类:

①经济组织

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交换等各种经济活动的组织。

②政治组织

即主要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政党、政权组织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武装力量、司法机关等。

③文化、教育、科研和卫生组织

如各类学校、文化团体、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

④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性团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各类专业性群众组织。

⑤宗教组织

如中国佛教协会等爱国宗教团体及其地方组织。

3.组织的发展趋势(1)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组织的整体性交替,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由工业化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发展中国家也大大加快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化的速度。(2)组织的规模、功能和行业归属正在发生变化(3)组织的内部管理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新变革(4)环境的变化既给组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现代社会中组织所处的环境更加开放、广阔、复杂,组织之间相互竞争的舞台已从某个部门、地区、国家,扩展到全世界。

二、组织的生存环境

1.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是由影响和制约组织生存、发展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大系统。(1)内部环境

包括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如决策层、员工队伍、员工关系、经营状况、管理机制、文化氛围、精神面貌和设备设施、建筑风格、装潢布置等,它们是由有形的人、财、物与无形的信息、知识、管理、精神、文化等组成的微观环境系统,是组织赖以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2)外部环境

①外部公众环境是指由消费者、投资者、政府、媒体、社区、合作者、服务者、竞争者等诸多公众所组成的关系系统。

②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面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经济状况涉及与组织相关地区的人口、交通、通讯、市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它们决定着组织所需物质、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③自然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理、气候特点和水、空气质量,植被面积、天然景观等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2.公众与组织环境

组织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主要有:(1)可使组织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避免很多矛盾和困难,减少各种人为的障碍和阻力,降低发展的成本;(2)能使组织在人才、资金、信息、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并为组织的产出提供所需的市场;(3)有利于组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优化周围的社区环境,繁荣社区和地方的经济、文化,甚至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做出积极贡献;(4)有了公众的支持和良好的内外环境,不仅有利于组织有形资产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其无形资产的积累,能使组织以较小的代价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声誉。

3.组织的公众关系及其特点(1)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构成关系世界的两种主要类型:

①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

②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具有情感基础”。

人际关系要受社会关系的支配和制约,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

它又以个性化的独特方式,体现、丰富着社会关系。

③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但在许多方面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甚至有部分的重合。(2)现代公众关系的特点

①公众关系是以某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为中心,与众多有联系的公众之间所形成的。

②任何组织都必须与自己的公众建立联系,这种客观现实不因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

③公众关系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关系,又不是一种纯粹的人际关系,而是作为具有人际关系形式和成分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2 课后习题详解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组织,组织大致可分成哪些类型?

答:现代社会是由无数不同性质、类型、规模的组织构成的。人们每天都要同组织打交道,人们的绝大部分活动也都是在各种组织中进行的。可以说,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组织来体现和实现的。(1)组织的定义

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①组织是劳动分工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劳动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需要的日益广泛,决定了组织的日渐专业化、多样化;而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变革,社会需要的不断更新,又使组织始终处在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一方面是许多旧的组织逐渐衰落、消失;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新的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②组织的目标决定组织的性质。任何组织都有自己既定的奋斗目标,它决定着组织的性质和类型。组织的一切工作和机构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应该是社会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能否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这是衡量组织成败的关键。

③组织必须与环境进行整合。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这个更大的系统构成了组织在其中运行的外部环境。环境一方面为组织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为组织的产品提供市场和需求。组织正是通过与环境之间输入和输出的交换过程,才能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行。公众是组织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众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变化,直接决定着组织环境的变化。

④组织离不开内部的管理、分工与协作。组织是由相对稳定的机构、人员组成的,他们既相互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既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又要形成整体协作的优势。

⑤组织的生存、发展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竞争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成为社会的普遍准则。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也都少不了竞争,一方面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参与市场或社会的竞争。(2)众多的组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对组织做更为具体、深入的分析。国外社会学界通常以四种标准来对组织进行分类:

①按照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两类。前者其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各自的职责相对明确,并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保证;后者成员之间关系相对松散、较为自由,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如各种联谊性质的协会、同学会等。

②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出组织的三种类型:即主要从事社会生产,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组织;主要维持社会文化、公正和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的整合组织,如学校、司法组织等;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政治组织,如政党、政府机构等。

③按照组织获利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将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互利性组织,如各种合作组织,其目标是使参加组织的所有人都能通过互助、合作而获得好处;营利性组织,如各类企业,它们必须追求、实现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的增值;服务性组织,如医院、养老院,它们通过为特定的对象提供服务而实现对方和自身的利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公益性组织,如政府机构,它们主要是为社会公众谋求利益,提供帮助。

④根据组织主要的管理手段、机制,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即主要通过纪律、责任、义务等强制性手段对成员进行管理的组织,如军队;功利性组织,即主要通过经济利益、工薪待遇来吸引和管理员工的组织,如各种企业;规范性组织,即主要通过信仰、观念和道德使成员自觉服从的组织,如政党、宗教团体等。

2.组织环境有何重要性?

答:组织环境是由影响和制约组织生存、发展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大系统。按照组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将它们区分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类。(1)内部环境的重要性

内部环境包括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如决策层、员工队伍、员工关系、经营状况、管理机制、文化氛围、精神面貌和设备设施、建筑风格、装潢布置等,它们是由有形的人、财、物与无形的信息、知识、管理、精神、文化等组成的微观环境系统,是组织赖以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对于内部环境及其各种构成要素,组织具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之按照组织的愿望、目标和需要发生变化,进行更新。搞好内部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组织的顺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影响和改善外部环境的基础。(2)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组织的外部环境则更为复杂,由外部公众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三大系统组成。

①外部公众环境是指由消费者、投资者、政府、媒体、社区、合作者、服务者、竞争者等诸多公众所组成的关系系统。外部公众既是组织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组织有直接的联系。他们的态度、行为,对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与组织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最具体的环境因素。

②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面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经济状况决定着组织所需物质、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政治状况是组织得以正常发展的政治背景和制度保证。文化状况形成了组织的文化背景,为组织提供信息、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个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质量,对其生存与发展有多方面的关系和影响。一个组织在好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得到顺利发展,而换一种过于恶劣的环境则可能一蹶不振。但在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组织,而组织也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改变着环境,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3.公众在组织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对组织产生哪些影响?

答:(1)公众在组织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构成组织内外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公众是最有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因素。公众态度、行为的变化及其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影响甚至支配着组织的环境质量。改善与密切同内部公众、外部公众的关系,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组织的生存条件。(2)组织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去比较好地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影响环境。公众对组织产生的影响表现在:

①可使组织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避免很多矛盾和困难,减少各种人为的障碍和阻力,降低发展的成本。

②能使组织在人才、资金、信息、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并为组织的产出提供所需的市场。

③有利于组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优化周围的社区环境,繁荣社区和地方的经济、文化,甚至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做出积极贡献。

④有了公众的支持和良好的内外环境,不仅有利于组织有形资产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其无形资产的积累,能使组织以较小的代价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声誉。

因此,评价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也应该以该组织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4.请举例说明公众关系具有哪些特点和重要性?

答:(1)现代的公众关系也比较多地具有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特点。它是以某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为中心,与众多有联系的公众之间所形成的;凡是受该组织政策和行为影响的其他组织、群体或个人,就构成了该组织的公众。

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社会关系;但实际上,却具有组织对个人的特点,因为公众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代表由于共同利益而互相联系在一起、具有共同意志的无数个体的总和。所以,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组织与组成公众的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从形式上来说,组织与公众的联系,在多数情况下,又是在代表组织的个人与组成公众的个人之间进行的,具有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色彩。因此可以说,公众关系是一种交织着人际关系,往往以人际关系形式出现的相对特殊的现代社会关系。

公众关系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产物,与之有内在的联系,是组织与公众群体的利益关系;但另一方面,由于组织和公众都是由现实的人所组成的,公众关系又必然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从而使情感、心理因素掺入和影响利益因素。这就使公众关系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关系,又不是一种纯粹的人际关系,而是作为具有人际关系形式和成分的特殊的社会关系。(2)公众关系的重要性

任何组织都必须与自己的公众建立联系,这种客观现实不因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组织只有通过与公众的联系,才有可能实现与社会系统和环境的整合,获得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投入,同时使自己的产出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形成相应的价值和盈余。

公众关系作为组织与社会环境交流的纽带,其核心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双方都需要通过这种联系和交往,实现各自的利益,满足自身的需求。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平等地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现代公众关系的这一基本特点,又取决于现代社会的法律关系、市场竞争和现代人的自主、平等和权利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利益都受到社会道德、制度、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任何一方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视或损害对方的利益;否则,必须要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遭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这是现代公众关系得以建立的社会保证,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 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公众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公众分析

1.公众的范围与特点(1)公众的范围

公众是由组织来确认的,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公众对象。组织的性质、规模和目标,决定着公众的范围和数量。(2)公众的特点

①共同性

公众与特定组织在利益上的相关性,使他们具有了共同性,不仅与该组织形成了共同的联系,而且彼此间也在态度和行为上产生了一致性。

②可变性

公众的变化是绝对的,而公众的稳定是相对的。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永远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只能追求动态中的相对和谐与平衡。

③多样性

公众是由不同的个人、群体和组织所构成的,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2.公众的需求与权利(1)公众的需求

①公众是以某个特定组织为核心而形成的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更具普遍性的合作形式。

②组织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帮助;公众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同样会对组织产生需求、抱有希望。(2)公众的权利

①在现代社会中,公众享受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的民主权利,并成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②在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在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上又是不平衡的。

a.过去,由于组织对社会资源具有垄断性,公众往往受制于组织,组织享有更多的权利,公众却被迫承担更多的义务。

b.面对社会的变迁、组织与公众相互关系的变化,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重新认识公众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将自己的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由过去的以组织为中心,转移到今后的以公众为中心上来。

3.公众的分类(1)根据公众在组织环境中的分布分

①内部公众

即组织的成员和与组织有较多共同利益的公众,如一个企业的管理、技术、生产、销售、辅助人员和股东等。

②外部公众

即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众多公众对象,如消费者、协作伙伴、竞争对手、新闻媒介、政府机构、社会名流、社区居民等等。(2)根据关系的重要和影响程度分

①首要公众

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②次要公众

对组织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3)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

①稳定公众

具有稳定结构、与组织保持较为稳定关系的公众对象,如组织的员工、老客户、社区民众等;

②周期公众

那些遵循一定规律和周期而出现的公众对象,如旅游旺季出现的众多旅游者、春节前后许多地方的铁路,等等;

③临时公众

因某些临时因素和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公众对象,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荒造成的受灾民众,突发的国际事件引起的抗议群众等。(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

①顺意公众

对组织抱有好感、持肯定态度的那部分公众;

②逆意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缺乏好感、持否定态度的公众;

③边缘公众

居于顺意、逆意之间,对组织的态度、意向尚不明确的公众。(5)根据组织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分

①受欢迎的公众

指那些所持态度符合组织的需要、正在或将会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的公众,如各类投资者,新老客户,关心、帮助组织的政府部门、新闻记者等。

②不受欢迎的公众

指那些其行为和态度不符合组织的需要,正在或将会对组织造成消极影响的公众,如那些利用职权增加组织额外负担的行政机构和人员,对组织怀有敌意的新闻记者等。

③被追求的公众

指那些组织需要,但他们自己却对组织缺乏了解、态度相对冷淡的公众,如社会名流等。(6)根据公众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分

①非公众

公共关系学中特有的一个概念,指与组织不发生关系,也没有相互影响的个人、群体或其他组织。

②潜在公众

指那些由于组织的行为有可能与组织发生联系,并对之产生影响的公众。

③知晓公众

指那些已了解到组织的有关信息,并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及其与组织关系的公众。

④行动公众

指那些已采取行动,对组织产生实际影响的公众。

二、影响公众

1.了解公众

了解公众是一个深入公众,调查研究、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影响公众的前提。(1)了解公众具有广泛的内容。

①先要摸清公众的分布与主要类型,进而熟悉各种类型公众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收信息的方式、途径等。

②然后深入了解他们对组织的看法、意见、评价和要求,明确公众利益之所在及其与组织利益的异同。(2)了解公众要利用各种方式。

①公关人员要通过直接的人际交往去接近公众,缩小与公众的距离,消除自己与公众之间的陌生感。

②公关人员可运用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将基础性调查与周期性调查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数量上了解公众。

2.服务公众(1)在熟悉、了解公众的基础上,关注不同类型公众中存在的特殊需要与困难,尽力去帮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存在和温暖。(2)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参与社区建设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公众营造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3)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众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能够不断满足公众,尤其是消费者随时变化、发展的需求。(4)注意在细节上下工夫。

3.劝说公众(1)劝说、引导公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组织的公关人员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

其次是公众对这些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只保留、记忆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再次是这些被公众保留、接受的信息达到一定的数量,会给公众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促使其认识和想法发生变化;

最后是公众认识上的变化,引起他们在感情和态度上的变化,或使原有的感情、态度得到巩固和强化,或使它们发生转变,开始形成新的感情和态度。(2)要使公众实现这种心理转变过程,公关人员在劝说、引导公众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必须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公众,充分尊重公众选择信息的权利。

②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具有内在的价值,与公众的利益有密切的关系。

③必须掌握传播的规律与艺术,精心策划信息传播的内容、搭配与尺度,把握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数量、频率和时机,不仅保证公众能适逢其时地接收到信息,而且能恰如其分地满足公众在认知、情感和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使所传播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在劝说、引导公众的过程中,应牢记传播学中的重要原则:

①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责任全在传播者;

②传播真实的信息,同样需要适当的方式和吸引力。

4.引导舆论(1)一般来说,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①舆论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起因于某个特殊问题或突发事件;当这个问题或事件关系到公众的共同利益时,立即会在接收到有关信息的公众中引起普遍的关注。

②随着有关信息的迅速传播,公众的情绪会很快高涨,并且很容易受舆论领袖的影响,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倾向,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使经过短暂酝酿的公众舆论突然间爆发出来,形成比较大的声势和力量。

③公众舆论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和归宿,往往取决于问题或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其对公众利益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有关信息的内容、传播范围和供给数量,也取决于舆论领袖的作用和权威性。

④公众舆论实际上是民意人心在特定情况下自发的、情绪化的表露。任何组织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与力量,更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去加以遏制,而只有积极地利用信息手段因势利导,在使公众情绪得到宣泄的同时实现认识上的升华,渐趋理性化。(2)公关人员要积极地影响公众及其舆论,必须注意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①在平时就与公众建立广泛、有效、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②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和要求,掌握公众的态度及其变化趋向;

③及时预测、分析那些会影响公众普遍利益的问题和因素,当它们一旦出现,必须立即着手解决,还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造成进一步的消极影响。

④在公众舆论初露端倪时,应沉着冷静,立即着手弄清其成因,分析其性质和发展趋势,预测它对组织可能造成的影响;帮助组织决策层对之形成准确的判断,统一认识和对外宣传的口径;千万不可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更不能惊慌失措、随意表态,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

⑤把握时机,尽快提供真实的、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在说明情况的同时,表明组织的态度和立场,承担自己的责任,满足公众的合理要求。

三、公众对象

1.内部公众(1)组织加强同内部公众的沟通,做好内部公众的工作,可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竞争力。

①做好内部公众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②有效的内部公关工作,可以在组织内部上下、左右之间建立更好的信息沟通,加强组织成员的协作意识、全局意识,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③使内部公众树立公关意识,开展全员公关,是组织对外做好公关工作的根本保证。

④成功的内部公关工作,要在创造组织良好内部环境的基础上。(2)组织的内部公共关系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进一步认识员工的价值和作用。

②充分发挥组织培育人才的教育、文化功能,在从外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意开发内部公众中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③完善组织内部的信息网络,减少组织管理的中间环节,尽可能地实现决策者与内部公众的直接对话和交流,确保信息的沟通。

④引入竞争机制,并没有改变组织和内部公众在利益上的共同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2.顾客公众(1)顾客公众的定义

顾客公众是指购买、消费某一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如某企业产品的用户、某商场的顾客,等。(2)良好的顾客公众关系的作用主要有:

①帮助组织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

②增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③加深顾客对组织的信任和好感;

④有助于积极地影响和引导顾客,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培育成熟的消费者群体和市场。(3)搞好与顾客的关系,应特别注意的方面:

①以诚信为本;

②于细微处见精神;

③贵在持久;

④力求创新。

3.媒介公众(1)媒介公众的定义

媒介公众也称为新闻界公众,即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大型网站等新闻传播机构和记者、编辑等新闻界人士。(2)许多组织都把与媒介公众搞好关系作为公关工作的重要乃至首要任务。

①没有好的媒介关系就无法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

②没有好的媒介关系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大众传播。

4.政府公众(1)政府公众的定义

政府公众即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及其官员、公务员。这是对组织最具影响力和社会权威性的一类首要公众。(2)组织要建立同政府公众的良好关系,应注意做好四个方面的公关工作:

①积极主动地做好与政府公众,尤其是主管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a.一方面使对方知晓组织的状况、贡献和发展前景,形成对组织较为深刻的印象和好感,以消除隔膜,密切双方的关系;

b.另一方面通过彼此的交往,使组织能够熟悉对方的工作职责、权限、需要、程序和个人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为之提供信息、安排一定的联谊活动,以准确、适度地争取对方的理解、帮助。

②积极参与社区和地方的建设事业;

③重视和加强对组织的宣传报道工作;

④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在政府工作遇到困难时,主动援之以手,为政府排忧解难。

5.社区公众(1)定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称一种区域性社会,即人们以共同或相近的地域、制度、利益、文化等为基础,形成保持互动关系的社会共同体。(2)建立和保持与社区公众的良好关系,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自觉地关心、维护社区公众的利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