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就灵 刮痧拔罐祛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5:36:23

点击下载

作者:《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用就灵 刮痧拔罐祛百病

一用就灵 刮痧拔罐祛百病试读:

第一章 刮痧、拔罐——最天然的国医自疗法

简单易学的刮痧疗法

刮痧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也是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刮痧疗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它的影响面大,简便易学而效果灵验,多为民间百姓所掌握,一般人用它给自己或他人治疗疾病可以分文不花。所以刮痧疗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医自疗中最受欢迎的方法。

刮痧疗法的昨日今天

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表面光滑的硬物作为刮痧器具,配以刮痧介质,包括食用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进行反复刮拭。这些部位往往就是经络的循行部位、一些特定的穴位以及疾病反应点和压痛点等,直到刮出“痧疹”,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民间外治疗法。

刮痧是旧石器时代的自救法

在远古时代,人类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还会被毒蛇猛兽所伤。为了生存与健康,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寻求自我救护的方法。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现用手或石片刮身体表面的某些部位可以使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人们总结出了一些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部位,并出现了为医疗专用的石刺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砭石的应用早在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河北蒂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第14号墓葬中发现的一种石镰,就是当时的医疗工具砭石的一种。

刮痧的历史传承

刮痧治病的病历记录最早见于《扁鹊传》中。唐朝的时候,人们用萱麻来刮治疾病。明代时医书《医学正传》中记载:“治痧证,或先用热水搭臂膊而以萱麻刮之。”意思是治疗痧证,蘸热水搭在胳膊上,用萱麻团刮,中医称这种方法为“戛掠”,戛就是刮的意思。到了清代,不仅刮痧操作方法更详尽,而且还有刮痧的运用及各种痧证的辨证。郭志邃《痧胀玉衡》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面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

刮痧疗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学者对刮痧疗法做了继承及整理工作,出版了“刮痧小册子”。现代刮痧疗法在工具的选择上更为合理,以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也避免了瓷器类、生物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不足,还避免了现代化学品如塑料对人体皮肤造成的危害,同时体现了刮痧的自然特点。在刮痧手法上结合按摩、点穴、杵针等手法,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身体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

如今,刮痧疗法更受青睐

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刮痧这种实用技术常常被看做是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近几年来,维护人的自然生态、无毒副作用、易于被人们接受和有效的绿色疗法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所以刮痧疗法被推为首选,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一种开展自我保健、家庭医疗的济世良法,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临床保健治疗学科。

选择适合你的刮痧器具和介质

刮痧器具随手可得

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用来刮痧的器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选用表面光滑无棱角的石块作为刮痧器具。在汉代,人们选用陶器或瓷碗、瓷杯及瓷调羹等作为刮痧器具。在唐代,人们选用已成熟的苎麻,剥皮晒干,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作为刮痧用具。此外,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也可以用来作为刮痧器具,例如汤勺、硬币、棉纱、小酒杯等。◆刮痧板

现在常用的刮痧器具是以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加工成长方形工具,边缘光滑,四角钝圆。刮板一边稍厚,一边稍薄,治疗疾病多用薄面刮拭皮肤,保健多用厚面刮拭皮肤。关节附近的穴位和需要点按的穴位多用棱角刮拭。

刮痧介质对症取用

在刮痧治疗时,为了减少刮痧阻力,增强刮痧疗效,操作之前必须给刮痧部位涂上一层刮痧介质,常见的刮痧介质有:

水:一般治疗热证时用凉开水,治疗寒证时用温开水。

植物油:具有除湿的作用。

刮痧油:具有除湿、行气开窍等作用。

刮痧活血剂: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植物油平◆刮痧油

刮痧疗法面面观

刮痧治疗时常采用的体位

俯伏坐位:适宜于头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部、下肢部及后侧部的刮痧治疗。

仰卧位:适宜于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内侧,前侧部的刮痧治疗。

站立位:适宜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部的刮痧治疗。

刮痧治疗的操作要点

1.选择适当的体位,暴露刮痧部位的皮肤,用75%酒精棉球对刮痧局部、刮痧器具及施刮者的手指进行消毒。

2.给刮痧部位的皮肤上涂上一层刮痧介质。操作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力宜均匀适中。

3.刮拭的顺序一般为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刮四肢部时,呈离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时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时宜由内向外刮。

刮痧常用的4种方法

首先介绍一下如何拿刮痧板。刮痧板要用手掌握着,治疗时刮痧板厚的一面对着手掌心,保健时,刮痧板薄的一面对着手掌心。

刮痧法:刮痧法是最常用的刮痧方法。刮痧板的方向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倾斜方向是朝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一般为45°至90°。在刮身体较平坦的部位且面积较大时,刮痧板的1/2边长接触到皮肤,这种刮拭方法叫做面刮法,是刮痧法中最常用的。在刮拭肩部和胸部时,利用刮痧板的角部进行刮拭,这叫做角刮法。在刮拭一些软组织或者骨骼、关节的凹陷时,用刮痧板的角垂直向下按压,用力要重,按压片刻后,稍停顿片刻,再下压,多次重复,这叫做点按法。使用刮痧板的角与皮肤成20°夹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的转动,类似于按摩中的揉法,这叫做按揉法。使刮痧板与皮肤垂直,并用一定的压力进行短距离前后左右的刮拭,这叫做厉刮法,常用于疾病实证的治疗。

撮痧法:还有一些方法是不需要用到刮痧板的,在民间运用非常广泛。撮痧法就是其中一种,撮痧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在选定部位挤、挟、扯、抓,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的痧痕,适用于印堂穴、太阳穴、胸腹部、颈部等部位。

挑痧法:指用针刺挑患者体表皮肤,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五六次,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的痧痕。适用于头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腰背部两侧俞穴和委中穴。挑痧的针可以选用专业的三棱针,也可以用缝衣针,做好消毒就可以了,可以选择用75%乙醇(酒精)消毒,也可以用火烤一下后使用。

放痧法:刮痧法施治以后会在皮肤表面出现痧痕,此时,用消过毒的三棱针和普通缝衣服的针刺入皮肤,并放出少量的瘀血。放痧法常用于窝、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处。

刮痧时间有讲究

刮痧的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和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而言,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患者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痧治疗控制在10~15分钟。采用重刮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时,刮拭时间可适当缩短为10分钟左右;采用轻刮的补法时可适当延长为15~20分钟。初次接受刮痧治疗时,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对于保健刮痧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为主。一般是5~7次治疗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6天。

刮痧时要遵守的补泻原则

刮痧治病时应遵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基本原则。刮痧疗法虽然不像吃中药一样,有的药物具有补的作用,有的药物具有泻的作用,但在刮痧时手法的运用同样可以做到“补”、“泻”。刮痧的补泻主要体现在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及刮痧时间的长短,具体如下:

1.刮痧力量的轻重与补泻:一般来讲,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刮能促进机体功能的兴奋,为补。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刮能抑制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为泻。也就是说“轻刮为补,重刮为泻”。

2.刮痧速度的快慢与补泻:刮痧速度较慢者为补法,刮痧速度较快者为泻法。

3.刮痧作用时间与补泻:一般来说,刮痧治疗时间短,部位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为补;刮痧作用时间长,部位较深,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为泻。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刮痧后可用干净的毛巾擦掉刮痧介质,也可做适当的按摩。结束后最好让患者喝一杯淡糖盐水,并且休息片刻。

痧象与痧痕能说明什么

在刮痧治疗后,皮肤会出“痧”。“痧”就是在刮拭部位皮肤出现潮红、紫红瘀斑,或者是紫红色的瘀点,我们把这些瘀斑或瘀点称为“痧象”或者“痧痕”。

刮痧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痧的部位、颜色不同,对疾病做出诊断。

痧色暗示病证

痧象越多,说明病情越重。痧色鲜红,呈点状,说明病变在表,生病时间短,病情比较轻,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说明病变已经入里,生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预后不好;如果痧象鲜明,多为热证,痧色紫黑,多为寒证。出痧多的患者,一般为实热证、血瘀证、痰湿证;出痧少的患者一般为虚证,属于气血亏虚。

痧象反映病位

痧象可以直观地反映病位,刮痧治疗时一般在病源之处可见痧,病位面积小,痧象少;病位面大,痧象多。经脉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出痧的部位也可以反映疾病的部位,如果位于膀胱经上的心俞穴和心经循行路线上出现了痧痕,说明病变的部位在心脏。

通过观察痧象还可以判断疗效和病势。在刮痧治疗过程中,若痧象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由多变少,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有效。属于虚证者,刮痧后出痧由少变多,说明疾病在好转。如果出痧多,但是病情不见好转,说明治疗效果不佳。

保健刮痧,从头到脚都健康

头部刮痧:健脑宁神,全身得益

刮拭方法:头部有头发覆盖,需在头发上面用刮痧板刮拭,无须涂抹刮痧润滑剂。为了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刮板角部或梳状刮板刮拭。每个部位刮20~30次,至头皮发热为宜。施术者一手用刮痧板刮拭,另一只手扶住患者头部,保持头部稳定。

1.头侧部: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经头维、颔厌等穴位刮至风池。

2.头前部:从百会开始,经过前顶、通天、五处、头临泣等穴位刮至前头发际。

3.头后部:从百会开始,经过后顶、脑户、哑门等穴位刮至头后发际。

4.全头部:以百会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发际处刮拭,覆盖全头部穴位和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

适应证:“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六条阳经均汇于此,刮拭头部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功效。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中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头痛、脱发、三叉神经痛、失眠和感冒等疾病。

面部刮痧:双向调节,以外达内

刮拭方法:面部刮拭应根据面部肌肉的走向,由内向外。因面部出痧影响美观,所以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以不出痧为度,无须涂抹刮痧润滑剂。

可用温开水湿润皮肤后刮拭,手法多用补法,刮拭时间宜短,忌重力大面积刮拭。

1.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开始,经印堂、鱼腰、丝竹空等穴位分别朝两侧刮拭,上方刮至前发际,下方刮至眉毛。

2.两颧部:由内向外刮拭,经过承泣、四白、下关、听宫、耳门等穴位。

3.下颌部:以承浆为中心,经地仓、大迎、颊车等穴位,分别向两侧刮拭。

4.眼周部:刮痧时应顺着眼轮匝肌的方向分别由内向外进行刮拭,经过的穴位主要有攒竹、鱼腰、瞳子。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适应证:面部刮拭主要是对额头、太阳穴、眼、耳、口、鼻、脸面等进行刮拭,达到相应的保健作用。刮拭面部不仅能防治五官疾病,还能聪耳明目、美容养颜、健美肌肉。

注意事项:①刮具一定要消毒,用1次必须消毒1次。②饥饿时或饱食后半小时内不宜刮。③换肤掉疤不足2个月者忌刮。④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瘢痕、溃烂皮损不能刮。⑤面部刮痧后4小时内不化妆,不热敷,1小时内不能用冷水洗脸。

颈项部刮痧:上益大脑,下健腰背

刮拭方法:刮拭颈项部大椎穴时,用力要轻柔,用补法,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颈部两侧风池至肩井时要采用长刮法,一次到位,中途不停顿。颈部到肩上肌肉较丰富,用力可重些,即用按压力重、频率慢的手法。

1.颈项部正中线:从哑门刮至大椎。

2.颈项部两侧:从风池开始,经肩中俞、肩外俞至秉风。再从风池开始,经肩井至巨骨。

适应证:颈项部是人体十二正经中的手、足三阳经及督脉循行的必经之路,经常刮拭具有育阴潜阳、补益正气、防治疾病的功效,主治颈椎病、头痛、感冒、近视、咽炎等疾病。

肩背部刮痧:调节脏腑,防病解痉

刮拭方法:肩背部刮痧主要是从胸锁乳突肌到肩峰,从肩胛骨的外侧到肩峰、肩峰下角,然后再从肩峰到腋窝。

1.颈椎:颈椎部的刮拭应该是从颈椎向肩外的方向进行刮拭,也可以从颈椎部朝着靠近腰部的位置分别进行重刮。

2.肩部:刮拭应该按照左右两侧分开刮拭的原则,应重点刮拭肩井穴、肩贞穴、肩穴。

3.背部:方向是由上向下,一般先刮背正中线的督脉(从大椎刮至长强),再刮膀胱经和夹脊穴。刮拭背部正中线手法宜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刮拭时要视患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适应证: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有穴位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联系,故刮拭背部可预防和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背部刮痧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刮肾俞部位有压痛和大量痧斑,表示肾脏有可能发生了病变,其他穴位类推。

胸部刮痧:宽胸利膈,调理肺气

刮拭方法:胸部正中线刮拭可从天突穴开始,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胸部两侧刮拭,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乳头处禁刮。

适应证:“膻中”为人体之气会,宗气汇聚于胸中,经常刮拭可以防治因肺气不利所导致的胸闷、胸痛、咳喘气急等症。主要治疗心肺二脏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科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

腹部刮痧:补虚强身

刮拭方法: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开始,经过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多重点刮拭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经穴。空腹或饱餐后禁刮,腹部近期手术者禁刮,肝硬化、肝腹水、肠穿孔患者禁刮,神阙穴禁刮。

适应证:天枢为大肠募穴,可以有效地治疗肝、胆、脾、胃、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病变,如慢性肝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肿大、便秘、泄泻、卵巢囊肿、不孕症等疾病。经常刮拭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维持消化系统功能正常,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预防和治疗阳痿、小便不利和月经失调等病症。

四肢刮痧:舒筋通络,气血通畅

刮拭方法:刮拭四肢采用长刮法,刮拭距离尽量长。遇到关节部位应抬板,不可重力强刮。四肢皮下如有不明包块、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对下肢静脉曲张和水肿患者,刮拭方向应从下往上。

1.上肢内侧:方向由上向下,尺泽可重刮。刮拭时均由腋窝开始,自内侧前缘至后缘逐渐由上向下轻柔刮摩,次数为10~20次。但是上肢内侧的皮肤比较薄嫩,因此刮拭的手法要轻,且次数不能过多,时间不可过长。

2.上肢外侧:方向由上向下,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刮拭时均由手指端开始,自外侧前缘至后缘逐渐由下向上刮摩,手力可重。

3.下肢内侧:方向由上向下,经承扶至委中,由委中至跗阳,委中重刮。刮拭的时候力量要轻,持续的时间要短。

4.下肢外侧:方向由上向下,从环跳至膝阳关,阳陵泉至悬钟。刮拭的时候均由髋关节部位开始,自外侧前缘至后缘逐渐由上向下刮摩,手力可重,次数为10~20次。

适应证:经常刮摩上肢部,可以疏通手指、手背、腕关节、前臂、肘关节,上肢麻木、疼痛、挛缩或软弱无力,以及肌肉功能障碍、上肢瘫痪等病症。经常刮摩下肢部,可以疏通下肢各经脉脉气,调和阴阳气血,防治下肢各关节部位的麻木、疼痛以及下肢瘫痪等病症。

膝关节刮痧:调和气血,通调全身

刮拭方法:膝关节的结构较为复杂,刮拭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灵活掌握刮拭力度和方向,避免损伤膝关节。膝关节积水患者,不宜局部刮拭,可选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后下方刮拭时易起痧疱,宜轻刮。静脉曲张及水肿患者,刮拭方向由下向上。

1.膝眼部:用刮板棱角先点按膝眼凹陷处,然后向外刮出。

2.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开始,经阴市刮至梁丘;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刮至足三里。

3.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刮至阴陵泉。

4.膝关节外侧部:从阳关刮至阳陵泉。

5.膝关节后部:从殷门刮至委中、委阳,委中重刮。

适应证:主治膝关节病变,如增生性膝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膑骨软化等。另外刮拭膝关节对腰、背部、胃肠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足底刮痧: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

刮拭方法:足部全息疗法与中国针灸医学以及古代中医被视为同根源。足底反射区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显著作用,具体的足部全息理论十分复杂,在本书中不加详细论述,只简述足底刮痧的具体操作。在进行足底刮拭时,根据全息反射原理,选取大脑、小脑、颈、生殖腺、肾上腺、脾脏、胃、心脏、膀胱等为重点刮拭区。从重点区开始刮拭,刮遍全足。

适应证:刮拭足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重点刮拭以上各重点区,可以缓解所代表脏腑器官的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使停留于足底的尿酸结晶和有害物质全面移动,通过血液循环导入排泄系统,排出体外。通过刮拭足底,不仅使脚掌更加灵活,同时还可以使小腿、膝关节以及大腿相应震动,得到运动,从而松弛肌肉,舒筋活络,达到全身保健的作用。

刮痧疗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刮痧疗法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美容和保健等方面,其防治范围与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类同。

家庭常见疾病:感冒、发热、咳嗽、肺炎、中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头痛、眩晕、晕厥、晕动症、高血压、贫血、低血压、糖尿病、甲亢、脑中风所致偏瘫、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力减退(健忘症)、心悸、失眠、神经衰弱、冠心病所致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炎;慢性肝炎、胆囊炎、黄疸、胆石症;急慢性胃肠炎、呕吐、泄泻、呃逆、菌痢、胃痛、胃下垂、腹痛、习惯性便秘、结肠炎;腰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遗精、阳痿、早泄、癃闭、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癔症、癫痫等。

骨科伤、外科常见疾病:落枕、颈椎病、肩周病、网球肘、肘关节扭伤、损伤麻木、末梢神经炎、肩背冷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屏气、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痛、腓肠肌痉挛、腱鞘炎、腱鞘囊肿、腕管综合征、腕关节扭伤、颞颔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外伤后遗症、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足跟痛等。

五官常见疾病:牙痛、鼻出血、近视、慢性鼻炎、白内障、青光眼、麦粒肿、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等。

女性常见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子宫及附件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常见疾病:小儿惊风、小儿发热、百日咳、小儿疳积、小儿腹泻、小儿麻痹、小儿遗尿、小儿肌性斜颈、小儿痄腮。

日常美容保健:单纯性肥胖、青年痤疮、黄褐斑、妊娠斑、雀斑、老年斑、面部皱纹增多、脱发、秃顶、斑秃等。

禁忌证

刮痧疗法尽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也有其局限性。以下禁忌证在刮痧治疗时应引起重视:

1.久病、年老、极度虚弱的人慎刮。

2.有危重症的患者忌刮,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脑中风发作等患者。

3.眼睛、耳孔、鼻孔、舌、口唇、前后二阴、肚脐处禁刮。

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禁忌刮痧。

5.皮肤高度过敏,有传染性皮肤病,如疔疮疖肿、皮肤感染等,外伤疤痕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处刮痧治疗。皮肤溃烂、破损及红肿、感染处应禁忌刮痧治疗。

6.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以及女性的乳头忌刮痧治疗。

7.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颈部禁刮。

晕刮的预防

1.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选择正确的刮痧体位,使患者感觉舒适。

3.避免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刮痧。

4.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对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失血过多等虚证,宜用补法。

5.在刮痧过程中,施术者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防止晕刮的发生。

方便有效的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激痈疽后,以角吸出脓血,这便是最早的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拔罐时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力,这种负压作用于经络穴位上,能够开泻腠理,使病邪或者一些病理产物从皮毛吸出体外,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促进脏腑经络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拔罐疗法具有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泻热解毒、行气活血、舒筋活脉、消肿止痛、拔毒排脓、强壮身体等作用。

选择适合你的拔罐工具

拔罐器的种类及特点

牛角罐:牛角罐是取牛角中的角质,将中间制成空筒,横断面是罐口,并将罐口打磨光滑。这种罐具吸附力强,但由于不透明,不能观察,所以不宜做刺络拔罐用。

陶罐:光滑圆整,肚大,口和底较小。此罐吸力强,消毒方便,同样不能用作刺络拔罐,且容易打碎。

竹罐:罐口底平,四周光滑,中间略粗,两端略细。使用前先用温水浸泡几分钟,可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气。竹罐还可以用中药煎煮后制成药罐,效果更佳。竹罐的缺点是长时间不用会干燥,容易裂口漏气,并且不透明。

玻璃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其外形如球状,口小肚大,优点是罐口光滑,适合走罐,质地透明,可以观察拔罐过程中皮肤的情况。缺点是易碎。

铜罐和铁罐:此类罐由铜和铁等金属原料加工制成。优点是不易碎,吸附力强,传热效果好。缺点是传热太快,容易烫伤皮肤。

抽气罐:用透明塑料制成,上面加置活塞,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产生负压。其优点是使用方便,不用点火,不怕烫伤,使用安全,容易掌握。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走罐。

电罐:电罐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集温热、磁疗、电针等综合治理方法为一体的新型罐具,其特点是使用安全,不易烫伤,可以控温和控制负压。缺点是成本高,携带不便,并且不能施其他的拔罐手法。

橡胶罐:此罐是以橡胶为原料制成的罐具,主要依据玻璃罐的形状和规格而制成,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缺点是负压不够强,无温热感,不能施其他拔罐疗法,不能高温消毒。

拔罐操作的其他辅助材料

燃料:采用95%的酒精作为点火用的材料。可以使用酒精灯或用小口瓶装酒精,以便点火时蘸酒精方便。

点火工具:可以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棉球作为点火工具,点火蘸酒精时要注意酒精的量,以不滴为度,过多酒精容易滴在患者的身上而导致烫伤。

火源:用打火机、酒精灯、火柴作为火源。

药物:行药罐法的时候,需要把竹罐放在药液里煎煮,其中药物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的药物为主。如桃仁、红花、延胡索、香附、黄连、生姜等。

介质:在行走罐法的时候,需要用介质润滑皮肤,常用的介质有液状石蜡、按摩乳、甘油、松节油、凡士林、植物油等。

其他工具:行刺络拔罐法的时候需要梅花针、皮肤针或者三棱针。如果没有这些专业的用具,用家里日常用的缝衣服的针也是可以的,但是要做好消毒工作。

火罐的吸附方法

火罐是指用火燃烧掉罐内的气体,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拔罐要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选择适当的罐具,做到吸拔有力,还要防止吸力过大。下面简单介绍最常用的火罐的吸附方法。

闪火法:以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用一头缠有小团纱布或脱脂棉在95%酒精中将棉团浸湿,于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在底部或中部迅速绕2~3圈后退出,再迅速将罐扣在选择好的部位上,这样就可以吸住。本法操作的原则是动作要快,罐口离要拔罐的部位不要太远,火焰在罐内不要停留太久。

投火法:将燃烧的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迅即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拔在要拔罐的部位上。此法适用于拔身体侧面的部位,一面纸片和酒精棉球掉在皮肤上,灼伤皮肤。此法系传统拔罐法之一。

架火法:用一种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如橡皮盖、姜片等隔热好的东西为中介。直径要小于罐口。再用酒精棉球置于摆好的中介物上,点燃棉球后,迅速扣罐在其上。

贴棉法:将脱脂棉撕成薄薄一片,略略浸入95%的酒精,酒精不宜过多,贴于罐内上中段,点燃后立即将罐扣在要拔罐的部位。此法吸力强,操作也简便。

滴酒法:拔罐前,预先将95%的酒精滴少许于罐内底部,注意酒精不可以滴太多,也不要滴到罐口,并加以滚动,使酒精均匀沾湿罐壁,用火柴点燃酒精后迅速拔在要拔罐的部位上。

常用的拔罐方法

留罐法

留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又称坐罐法,指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为5~20分钟,视患者和疾病的情况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定。一般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留罐法又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罐法,即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小的情况。

二是多罐法,即多罐并用,又被称为排罐法。罐具一般循肌束、神经或经脉走行位置。身体强壮者罐具排列可以紧密些,身体虚弱者,罐具排列应稀疏些。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者。

闪罐法

闪罐法是一手执罐,一手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系有棉团的铁丝,点燃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拔在患者患处,随后立即取下,反复操作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为止。此法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处。

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或拉罐法。选择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罐具,然后在要拔罐的部位,薄薄涂一层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或者其他植物油。采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以后,手握罐底,稍倾斜罐体慢慢来回推移。方向是前、后、左、右,还可以做旋转。反复数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适用于身体面积大而平坦,肌肉丰厚结实的部位,如腰背部。

刺络拔罐法

此法又被称为血罐法。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者缝衣针,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疾病情况,迅速点刺数下或十数下,轻者皮肤出现红晕即可,中度以微出血为度,重者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迅即拔罐并留罐,留罐15~20分钟。

针罐法

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针刺穴位后,将针留在穴位上,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罐。使针体罩于罐内。一般以玻璃罐为宜。留罐10~20分钟,最后起罐取针。还有一种方法是针刺后取掉针,再以针刺部位拔罐。

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与药物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药罐法选择竹罐为罐具。竹罐在拔罐之前经药液蒸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肤上。此法既有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还可以发挥中药的作用以提高拔罐的疗效。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

温罐法

温罐法是在留罐的同时,在治疗的部位加上红外线仪进行照射,或用艾条温灸患者罐体周围的皮肤,可以提高疗效。

此法多用于寒凉潮湿的季节,或有虚寒,寒湿的病症。

不同罐象的临床意义

罐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部位,病情的严重性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正常人做保健拔罐时,一般没有罐象,或者罐象不明显,并且罐印会很快消失。

罐象紫黑而暗或者发紫且有斑块,说明有瘀血或者是寒证,如瘀血性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受了风寒也会是这样的罐象。

罐象如果是散布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罐象颜色为淡紫,一般提示是虚证,如果伴有斑块,提示虚证伴有血瘀。如果在肾俞穴处呈现这种罐象提示肾虚。

罐印颜色鲜红,一般为热证,提示体内脏腑有积热。

罐象如果在大面积走罐后集中在某穴及其附近,则提示与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出现异常或存在病变。

拔罐疗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留罐、起罐与疗程的把握要适度

留罐:吸拔时间的长短,是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应该注意的重要事项。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疼痛的病症,吸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麻痹的病症,吸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如果遇到患者疼痛感强烈时,就可以提早起罐;如果患者感觉舒适,罐的吸力也不是很大,而局部的肌肉又较多,时间就可以延长一些。

体格消瘦虚弱者,罐子吸拔的力应小,时间要短,拔罐的数量要少;体格健壮肌肉丰满者,罐子吸拔的力要大,拔罐的数量要多,吸拔的时间要长。

患者比较敏感,耐受能力比较差,吸拔的时间要短;患者反应正常,耐受能力比较强,吸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新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即首次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吸拔的时间要短一些,经常接受拔罐疗法的老患者,吸拔的时间可长一些。

根据拔罐的形式和罐具决定:闪罐、走罐、留罐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花红豆点的丹痧、痧块、痧斑、瘀斑等为度。如果采用兴奋手法,所用小罐的数要少,使用大罐的数要多,吸拔的时间要短,10~15分钟即可;如果采取抑制手法,用小罐的数要多些,大罐的数要少些,吸拔的时间要长,15~30分钟即可。

起罐方法:指拔罐疗法过程中最后一步操作方法。根据使用罐具、排气方法不同,一般分为手工起罐法和自动起罐法两种。

手工起罐法:此法为临床所常用。常规手法是用一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另一手以食、中指按住倾斜对方罐口处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让空气进入罐内,吸力就会消失,罐具就会自动脱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损伤皮肤。

自动起罐法:起罐时,先卸掉气嘴上的螺丝帽,再抽气门芯使空气从气嘴进入罐内,则罐具自动脱落。

起罐时间:起罐时间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如果遇到患者疼痛感强烈,就可以提早起罐;如果患者感觉舒适,时间可以长些,按要求时间起罐。

起罐顺序:在起多个罐具时,要按拔罐先后顺序而定。原则是先拔先起,后拔后起。还要注意上下顺序,如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应按先上后下的顺序起罐,这样起罐,可防止发生头晕脑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起罐后的局部处理: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或干棉球)轻轻拭去罐斑处的小水珠、润滑剂、血迹等。

起罐后,若拔罐部位有痒感,嘱患者切不可搔抓,以免感染。罐斑处的紫红色,可于几天内消失,不必顾虑。

起罐后,应嘱患者适当休息一下,缓解疲乏感觉,忌当风口,以防外邪侵袭。

拔罐疗程:若急性病(感冒、发热等)每天1次;若病重、疼痛每天2~3次(拔罐部位要改变)。慢性病每天1次;特殊手法致瘀斑、痧块等应待瘀血瘀痕退后再拔,一般2~5天1次;亦可交替选穴,每日1次;一般治疗7~10天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二疗程。急性病治疗2~3次,慢性病治疗2~3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如果手法得当,选穴准确均会收到满意效果。

3一般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

做好拔罐前的准备:

1.做好器材准备。如用火罐疗法,就选择口径大小不等足够用的火罐个数,备好酒精和棉球,备好火柴或酒精灯、油灯、蜡烛,长镊子2把,肥皂,毛巾,面盆。如用竹罐疗法,就选择口径大小不等的竹罐数十个,中药、不锈钢锅、电炉或火炉、毛巾、大镊子。如用药罐法,就用青霉素瓶切去瓶底,或用大小不等的盐水瓶截掉下部2/3,将余下的瓶底磨平,或在玻璃制品厂特制,瓶口橡皮塞保留备用,准备好足够需用的药液。

2.施术者洗干净手,做好技术操作准备。

3.给患者解释清楚,选择合适的体位。

4.保持环境舒适。拔罐时,须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选好体位、穴位和罐具:根据患者病情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好拔罐治疗的体位、施术穴位、部位,以及罐具等。

选准应拔部位:一般取穴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毛发稀少、局部皮肤紧张的部位,如背部、腹部和四肢为多,根据病情选定主穴与配穴,一般以2~3个为佳。

选择好体位:一般原则是,患者体位既要舒适,又要便于拔罐操作。暴露穴位,消毒,如有毛发需剃去。

选择合适的罐具: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来选择罐具型号和口径大小、罐具多少。

每次需用罐具数目和口径大小,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患部面积大小、年龄以及皮肤的弹性等情况而定。体弱的老年人及7岁以下儿童,宜用较小口径的罐具。

如拔罐部位在背、腰、腹、胸部,可用大号罐子;如所拔部位在肩、臀、大腿部,可用大号或中号罐子;如所拔部位在小腿、上肢可用中号或小号罐子;如所拔部位在手、足或阿是穴,则应用小号罐子。吸拔部位平坦、肌肉丰满、皮下脂肪较厚可用大罐;部位窄小、肌肉较薄、皮下脂肪少可用小罐。

各种拔罐方式的特殊注意事项:火罐法:火罐点燃的火,主要是要求能排尽罐内空气,以达到最大吸力,为此,待燃烧火苗(火焰)行将熄灭时扣罐为佳。忌火旺扣罐(特殊用法除外),否则容易灼伤皮肤。

如在点火过程中发现罐口过热,应当换罐,或用消毒湿毛巾降低罐口温度,以防烫伤。

煮罐法:煮竹罐时间长短要适宜。煮罐时间过长,则易脱落;过短则吸拔力不足,不易吸住。一般以3~5分钟为宜。

煮罐后必须甩净罐内的热药液或热水,以免烫伤皮肤,并立即用干毛巾捂住罐口,保持罐内的温度,使其有一定的吸拔力。有知觉障碍者不宜用竹制煮罐。

其他拔罐法注意事项:

1.在走罐的时候,不能在骨突起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更不能在走罐过程中使火罐漏气。

2.抽气罐可能会造成过大的负压,出现水疱。若无真空压力表观测数值,要注意控制负压,避免罐内外压差过大。

3.挤压罐有时维持的时间过短,应该随时对其进行检查,一旦发生罐具脱落的现象,应该及时重拔。

4.其他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用碘酒、酒精完全挥发后才能拔罐,宜选用玻璃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情况;针刺时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以防撞压,出现意外。

5.特殊部位或穴位,拔罐不便时可使用点压、揉按手法,如风池、身柱、太阳、合谷、列缺等穴。

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1.掌握拔罐吸力。吸拔力的大小与扣罐时机及速度、罐具的大小、罐内温度等因素有关,用火力或水煮、水蒸气排气拔罐时,若罐内温度高,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

2.防止罐具脱落。拔罐时,患者不要随便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需要罐具数目多时,距离不宜排得太近,否则因罐间互相挤压会致罐具脱落。

3.拔罐时间长短要适宜。如病情重、病灶深,以及疼痛性疾病,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病,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背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相应缩短。体质强壮,青年人,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体质虚弱,老年人或7岁以下儿童则相应缩短。

4.注意起罐手法。起罐时手法宜轻缓,以一手指抵住罐口边的皮肤,按压一下,使空气透入,罐子便会自行脱落,不可硬拉强扳或旋转。

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1.注意患者的反应。在拔罐时,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如患者有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等,都属于正常得气现象。如出现疼痛较明显,或灼热难受时,应立即起罐,变换部位再行拔罐,或减小吸拔力,或改用口径较小的罐具多拔几次。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

2.晕罐及其处理。患者有晕罐征兆,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并令患者取头低脚高体位平卧。症状较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症状重者(如血压下降过低,呼吸困难等)可用如下两方。

一方为卧龙丹——西牛黄、金箔各1.2克,冰片、荆芥、羊踟蹰各6克,麝香1.5克,朱砂(水飞)1.8克,猪牙皂角4.5克,灯心炭7.5克。

另一方通关散(无荆芥)——北细辛1.5克,白火硝、明月石各3克,蟾酥4.5克共研细末,再入适量冰片、麝香同研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将上药适量吹入鼻中,取嚏数次后,一般可恢复;也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等穴;或重灸关元、气海、百会等穴。

3.注意特殊患者。初次治疗、过度紧张、年老体弱的患者,尤应注意发生意外反应,以便及时处理。对这类患者宜选用小号罐具,拔的罐数要少,并尽量采用卧位。

拔罐术后处理:

1.水疱的处理。烫伤、吸拔过久、皮肤过敏,比较容易出现水疱。一旦发生水疱,要防止擦破,可涂适量甲紫,也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疱液,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然后敷利凡诺纱布,再用消毒干敷料覆盖、固定。但此处不宜再拔罐,待完全愈合后,方可拔罐。因治疗需要所产生的水疱则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因其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2.罐具的保管。罐具用后要认真清洗,采用适当的方法消毒。罐具要妥为保管,竹罐不宜放在火烤和日晒的地方,也不宜浸泡在水中;如果是陶瓷罐、玻璃罐等,切忌相互碰撞,以免造成毛口。

拔罐疗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拔罐疗法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可使用。

家庭常见疾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泄泻、腹痛、习惯性便秘等。

骨、关节常见疾病:落枕、颈椎病、肩周病、肩背冷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屏气、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痛等。

五官常见疾病:结膜炎、鼻炎、牙痛、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等。

女性常见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子宫及附件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常见疾病:百日咳、哮喘、消化不良、遗尿、小儿疳积等。

皮肤常见疾病: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等。

禁忌证

拔罐疗法简单易学,但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1.皮肤局部破溃或高度过敏,以及患皮肤传染病的患者不宜拔罐。抽搐、痉挛、醉酒等不宜拔罐。

2.形体消瘦,皮肤失去了弹性而松弛者,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拔罐。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忌用拔罐疗法。

3.有重度水肿,病情严重,心衰、呼衰、肾衰者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拔罐。

5.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6.在体表大血管处、静脉曲张、癌肿、外伤者不宜拔罐。

拔罐注意事项

1.施术前,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局部体位。

2.选择合适罐具,操作时,不能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不可太多,一旦滴落到皮肤上则发生烫伤。若出现烫伤,小水泡可自行吸收,若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挑破水泡,涂上龙胆紫。

3.在拔罐过程中,动作要稳、快、轻、准,掌握好火候,罐具适中,使罐拔得紧而又不过,当罐数目较多时,注意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

4.留罐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罐内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肢凉、周身冷汗、脉细弱,应立即取罐让患者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5.取罐时应一手握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食指按压罐口边上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即可脱落,切忌生拉硬拽。

拔罐疗法的4种治疗原则

根据病痛部位和拔罐施术体位选择拔罐方法与罐具:一般来说,病痛只局限在一处,可以只用单罐来吸拔,例如偏头痛,就用单罐只吸拔痛侧太阳穴处;如果病变为大片,则宜选用多罐丛拔,例如腰背部风湿,就在背部和腰部用数十个罐子,罐子间距3~4厘米,进行吸拔。

根据施术者的经验与患者的承受能力选择疗法:施用拔罐疗法,每个施术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不同程度的熟练操作技巧。一般来说,各种拔罐方法的原理大致相同,施术者用哪种方法熟练、有把握,就可使用哪种方法。选择拔罐方式,两者应考虑周全,否则会影响疗效。

罐法多样,取用灵活:虽然罐具简单,但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及配合疗法等,可有多种罐法,而不同的拔罐方法则具有不同的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果。

根据中医治则选择罐法:根据疾病的症候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确定中医治则,按照不同治则,选择适当的罐法。

以下是不同治则适合使用的罐法。

1.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可用闪罐法、水罐法、单罐法、留罐法、灸罐法、神灯罐法、频谱罐法、刮痧罐法等。

2.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可用留罐法、单罐法、药罐法、提罐法、水罐法、刮痧罐法等。

3.强壮身体、平衡阴阳:可用留罐法、按摩罐法、灸罐法、刮痧罐法、摇罐法、走罐法、神灯罐法、频谱罐法、磁罐法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