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关义《现代企业管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6:27: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关义《现代企业管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关义《现代企业管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企业管理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企业与管理综述

1.企业概述(1)企业的概念

①企业是集合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创造利润的动机和承担风险的环境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地进行某种事业的经济组织。构成企业的要素如图1-1所示。图1-1  构成企业的要素

②可将企业的含义归纳成如下几个要点:

a.企业是个别经济单位,或为工业,或为商业,在一定时期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从事经济活动,集合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创造货物及劳务,以满足顾客需要;

c.企业是一种赢利组织,其生存的前提在于“利润的创造”。(2)企业系统

企业系统的基本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①人力资源。包括机器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体和灵魂,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

②物力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建筑物和各种物质要素,也就是企业生存的物质环境,主要有:机器设备、仪表、工具等劳动手段;天然资源或外购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属于劳动对象。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物质要素。

③财力资源。即资金,这是物的价值转化形态。资金周转状况,是反映企业经营好坏的晴雨表。

④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情报、数据、资料、图纸、指令、规章制度等,它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神经细胞。企业信息吞吐量是企业对外适应能力的综合反映,信息的时效性可以使企业获得利润或产生损失。

企业系统是由人设计和控制的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多层、多元的大系统,企业系统运行过程如图1-2所示。图1-2  企业系统运行过程(3)企业家与资本家

①企业家是指集合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或分配的人。企业管理也就是实际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利用其管理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等)以提高效率,增加利润。

②资本家是指提供生产要素“资本”的人。资本也就是增加收入,帮助生产的蓄积之财。

③资本家与企业家不能混为一谈。在近代,管理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经营企业者,不一定是出资的人,而出资的资本家,不一定实际经营企业。(4)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企业

①企业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名称、办公和经营场所、组织章程等要素;

②企业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必须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取得社会的承认,履行义务,拥有相应的权利,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等领域,铁路、民航、银行、矿山、农场、电站、轮船制造等都是企业。它区别于学校、医院、政府机构、慈善机构、教会等非经济组织。

2.现代企业的特征(1)比较普遍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生产经营活动。(2)生产组织日趋严密。(3)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营利性。

①经济性是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从事商品生产、交换或提供服务,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将有限的资源转换为有用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和顾客的需要。一切不具备经济性的组织不能称为现代企业。

②营利性是构成现代企业的根本标志。现代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它是为赢利而开展商品生产、交换或从事服务活动。赢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主要依据。(4)环境适应性。

现代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代表者、美国管理学家卡斯特将企业外部环境划分为一般外部环境和特殊外部环境两个层次。

①生存环境对企业成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否及时地做出反应和做出何种反应,决定于他对外部环境的察觉和认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外部环境的调查、预测和决策。

②企业的生存环境还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等;以及企业的公共关系,也就是和社会利益集团即社会公众(即股东、工会、债权人、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建立起一种互相了解、互相信赖的关系。(5)对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形成特有的企业精神。

现代企业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

①现代企业为求生存,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性,重视员工的福利,以提高士气,建立互信;

②企业是构成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若不重视社会大众的利益,甚或剥夺其利益,妨害社会安宁,污染环境,则必然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和抵制,以致不能生存;

③现代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较好地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比较如表1-1所示。表1-1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比较项目现代企业传统企业出资人较多且分散较少且集中数出资情以股东出资为基础,数额以个人出资为主,数额较少况较大企业规较大较小模法律形企业法人自然人式承担责有限责任无限责任任产权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构管理方较先进,以现代化管理为较落后,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式主企业形以公司制企业为主以个体、独资和合伙企业为式主技术条设备先进,应用现代科技设备落后,手工操作占较大件比重稳定情企业经营较稳定企业经营不稳定况

3.企业的功能及强化企业管理的意义(1)企业的功能

①对社会慈善机构及服务机构,可以提供救济金、奖学金和各种服务基金;

②对政府而言,按期纳税,执行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政府共谋经济发展;

③对股东而言,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分配优厚而平稳的股息,保障股东投资安全;

④对职工而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报酬,提供适当的工作保障,重视工作的安全性,给予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

⑤对顾客而言,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或服务,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品质良好的商品;

⑥对供应商而言,创造合理的采购条件,准时支付货款。(2)强化企业管理的意义

在宏观经济体制转变,微观管理转型的形势下,企业管理仍然处于重要的地位。

①企业管理是企业长寿的根基,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②市场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③企业领导角色的转化要求强化企业管理。

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1.管理的概念及其二重性 (1)管理的概念

①泰勒给出的定义是: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

②管理科学创始人之一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美国管理协会的定义是: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④美国管理学教授罗宾斯在其《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⑤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其畅销几十年的教科书《管理学》中指出,“管理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中高效达成既定目标。可以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影响员工的行为”。

⑥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可以说,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2)管理的二重性

①管理,从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a.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b.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②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a.必要性,是指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

b.目的性,是指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2)管理的自然属性

①管理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产生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②管理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

③管理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或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

④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将其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3)管理的社会属性

①管理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也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概莫能外。以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为例,列宁有过十分深刻的分析,“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管理的目的都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4)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20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它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无人怀疑。管理部分内容是科学,部分内容是艺术。经过系统整理的管理知识是科学,管理知识的应用,亦即管理实践是艺术。

①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说管理是一门科学,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a.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求管理者必须认真学习管理理论,把握管理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活动的规律;

b.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掌握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管理知识,使组织活动收到最大效果。

②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在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说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和艺术性。管理知识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很难用规律或原理把它束缚起来。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③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有专家认为,“一个管理者的能力=科学知识+管理艺术+经验的积累”。并且指出,“一个现代管理者如果仅具备管理的艺术和经验,其成功的概率只有50%;如果仅掌握了管理的科学知识,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50%”。这种观点表明,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的艺术性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而管理的科学性则反映了纷繁万千现象中的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原理和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和转化的。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科学理论,管理艺术又需要理论指导;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必须讲究艺术。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企业管理的概念与特征(1)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目的

①企业管理的概念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a.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

b.构成企业的要素,有所谓的7M,即人员(men)、金钱(money)、方法(methods)、机器(machines)、物料(material)、市场(market)及工作精神(morale)。

②由于性质不同,可以将管理分成八类,称为功能性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保养及安全管理、物料管理、营销管理、事务管理和企业关系管理。

a.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工作分析及职位分类、工作评价及员工待遇福利、员工的招募及甄选、员工的教育及训练、人员的考核及奖惩、升迁、任免、抚恤等。

b.财务管理。包括资本的取得、资本的运用(投资决策)、预算及折旧、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

c.生产管理。包括厂房的布置、产品的设计及研究发展、制造管理及生产控制、品质管制等。

d.保养及安全管理。包括保养工作人员的督导管理、保养成本分析、意外危险预防及安全维护、员工的保健卫生等。

e.物料管理。包括物料的采购、验收、储存、搬运、预算及存量控制等。

f.营销管理。包括市场需要分析、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配销策略等。

g.事务管理。包括文书及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宿舍管理、保卫及工人管理等。

h.企业关系管理。包括劳工关系、公共关系、政府及法令等。

③企业管理的目的

企业管理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所谓工作效率可以表述为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工作标准

所谓工作成果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实际数量、实际品质、实际速度及实际成本;所谓工作标准是指从事某项工作前所预定的具体化目标,是将目标以数量或其他测度量表示出来。

为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提高工作成果,而要提高工作成果,则必须达成下列要求:

a.达成预定的产品数量;

b.达成预定的产品品质;

c.如期完成任务;

d.减少费用支出。(2)企业管理的发展

①工业革命之后,企业管理突飞猛进,原因如下:

a.工业发展的结果。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技术与工作的本质发生变化,各部门的生产控制必须预先设计、计划,以减少各种浪费,并增进协调;

b.交通的进步与商业的扩张;

c.机械的发明及动力的改进。

②企业管理在工业革命后,因为国土风情及研究途径等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了所谓的“美国的经营管理学”及“德国的经营经济学”两派之分。

a.美国的经营管理学成立的基础,在于大规模经营的发展。它是在大规模经营下所需要经营管理的学问,也可说是经营者的管理学。因此,美国人的研究态度,极富于实践并重视实际问题,却忽视了理论体系的研究,代表人物为泰勒。其特色表现在:

第一,作为培养经营管理者的学问来发展;

第二,以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为内容,作为管理的科学来发展。

b.德国学者一向注重理论推演,他们一反美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专事理论研究,并将研究重点置于资本问题,即所谓的“费用理论”,却忽略了劳务问题的研究。代表人物为爱柏拔哈。

③企业管理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为分界点,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a.第一阶段:泰勒时代以前,学者皆以本身经年累月的经验,归纳成管理规则,教其他管理人员遵循实践,但这些管理规则,多缺乏理论基础。

b.第二阶段:泰勒时代的科学管理制度。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是以工场管理为中心,以部门管理为对象,缺乏整体化及一般化。

c.第三阶段:由于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缺点,此后科学管理逐渐由生产管理发展到一般化,即后人所谓的总合管理。总合管理在美国始于1919年,由杜邦公司及通用汽车公司为推广的先驱,但其确立却延至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d.第四阶段:早在1926年,人际关系已被采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其开端是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对于劳动生产所进行的霍桑实验。而一般采用人际关系揭开企业管理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这一时期,除了人际关系外,更有数量方法的引用,即一般所谓的“管理科学”,因此,“行为科学”及“数学”的引用,为这一阶段的特色。

④促使科学管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a.生产方法及制度的改变

18世纪后,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大规模的生产使工厂范围日益扩大,业务日趋复杂,于是管理学家提出一些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这种新方法便是科学管理。因此科学管理是随着工业制度的发达应运而生;

b.管理学者的辈出及其研究

泰勒因创始“科学管理”,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除了研究“工作方法”,加以改良,取消不必要的步骤,用同样的力量可以获得较大的生产量外,还主张采用差别工资制度,由此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基础。甘特原本与泰勒共同工作,对泰勒的研究协助颇多,并出版《工业领袖》与《工作组织》两本书,说明管理者的责任与技术。吉尔布勒斯夫妇是动作与时间分析的创始人,自其《应用动作分析》一书出版后,核定工作标准的方法完全确定,更为科学管理打下牢固基础。(3)企业管理的特征

①企业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一致认可的目标。

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内部都含有五个基本要素,即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信息(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机构(反映管理上下左右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目的(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效果与效率有很大影响。一般认为,组织内部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如产品市场),部分不可以控制的(如国家政策)。

②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既然管理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就要对管理的效果负重要责任: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管理工作和工人。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他们独立于企业的资本所有者,自主地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各项经营活动的统一领导者。其职能如下:

a.确立企业的目标与计划;

b.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

c.配备重要的企业主管人员;

d.实现对企业全局的有效领导;

e.实现对企业经营全局的有效控制;

f.实现对企业经营整体的有效协调。

③现代企业管理追求多目标的经营管理,倡导自由式经营管理和动态管理

利用集体的智慧,强调创新,注重激发员工的潜在智能,在管理中引进数量分析的方法,使决策更具合理性。近代企业的生产计划,莫不走上“多目标”经营之道,其原因有四点:

a.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国民生活水准提高,顾客对产品的需要,无不以追求多样化为目标,企业为满足顾客越来越复杂的需要,求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争相走上多目标经营之路;

b.为适应激烈的竞争情况。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单一产品的产销,易遭淘汰的命运,因此为避免此种风险,只有走多目标经营之道;

c.企业的内部经济原理。走上多目标经营之道,不但在原料的采购上得到某些方便与利益,还可以充分利用副产品与废料;

d.由于近代科技不断革新,迫使企业重视研究,这种研究结果,往往导致其他产品的出现。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大多数情况是人和人打交道。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多人协同完成预定目标,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要给人一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感觉。

三、现代企业组织类型

1.按照企业组织形式分类(1)单一企业

单一企业是指一厂一店就是一个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领域往往比较单一和专业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2)多元企业

多元企业是指由两个以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工厂或商店组成的企业,它是按照专业化、联合化以及经济合理的原则,由若干分散的工厂或商店组成的法人组织。(3)经济联合体

经济联合体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打破所有制、行业、部门和地区界限,本着专业化协作和合理分工的原则,进行部分或全部统一经营管理所形成的经济实体。它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主要形式有专业公司、联合公司、总公司和各类合资经营企业等。(4)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企业联合组织中最成熟、最紧密和最稳定的企业运行模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而形成的有层次的企业联合组织,其中的成员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企业法人。其特点是规模大型化,经营多元化,资产纽带化。企业集团一般分为四个层次:

①核心层,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构成,如集团公司、商业银行、综合商社等,它们对集团中其他成员企业有控股或参股行为;

②紧密层,一般由核心层的控股子公司构成;

③半紧密层,由紧密层的子公司或核心层的参股公司构成;

④松散层,主要是由与前三个层次的企业有协作或经营关系的企业构成,彼此之间不是资产纽带关系,但可以有资金融通关系。

2.按照企业规模分类(1)企业规模的大小在不超过合理限度时,则效率随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就经济学原理而言,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内部经济原理”与“内部不经济原理”两者的权衡。

①“内部经济”是指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则在某一限度内,其单位成本降低,效率增加,收益提高。

②“内部不经济”是指生产规模扩大到某一限度之后,若再扩大生产规模,则单位成本提高,效率降低。(2)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是按照企业的年销售额、投资额的大小、生产能力、资产总额、员工人数等指标来进行分类的,一般可以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三类。

3.按照企业的所有制关系分类(1)国有企业,是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并且以代表全民的国家作为所有者的一种企业形式。

①其基本特点是: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拥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企业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技术力量强,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如邮政、电信、石油等。

②兴办国有企业的目的表现在国家财政、社会福利、经济以及国防和政治等诸多方面。(2)集体所有制企业

①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生产资料归群众集体所有的一种企业形式。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存在多种具体形式。农村有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股份经济组织,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其他服务性劳动生产经营活动;城镇主要有手工业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合作或股份合作工厂,街道工业生产或生活服务组织以及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举办的集体经济组织等。乡镇企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典型代表。

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特点为:

a.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b.坚持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原则,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c.实行民主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由企业全体成员民主选举或罢免。(3)个体私营企业,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主要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存在是由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国家政策法令所允许的,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一般有三种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把国外资本引入国内,同国内企业合股经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企业。其特点是: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5)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中外各方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的契约式经营企业。中外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由共同签订的合同、协议加以确定,而不是根据出资额来确定。合作经营一般由中方提供场地、厂房、设施和劳动力等,由外方合作者提供资金、技术、主要设备、材料等。(6)外资企业,是指除土地外,全部由外方投资经营的企业。

4.按照企业内部生产力各要素所占比重分类(1)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使用劳动力较多,技术装备程度低,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大的企业。(2)资金密集型企业,是指原材料成本较高,产品生产技术复杂,所需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资较多,使用劳动力较少的企业。它一般具有劳动生产率高、物资消耗省、活劳动消耗少等优点。(3)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运用现代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较多的企业。有的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较多具有高度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科技人员从事科研与生产经营,因此也被称为知识密集型企业。

5.按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分类(1)独资企业或个人企业独资企业或个人企业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企业形式,是指由一人出资兴办的企业,企业资产完全归投资者个人所有,企业由个人经营和控制,投资人以其个人资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①这种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法律上为自然人企业。虽然独资企业有企业的名称、住所、法定的注册资本,但在法律上,这种企业的资产等同于业主个人的财产,流行于小规模生产时期,在这种企业中,企业家往往集资本家、经理或工人等职责于一身。

②优点是规模较小,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决策迅速及时,制约因素较少,业主能够独享利润,企业保密性强,有利于竞争,成本支出较低。

③缺点是:自然人对企业的影响大,企业没有独立的生命,如果业主死亡或由于某种原因放弃经营,企业就随之消亡;由于个人资本有限,业主经营才能有限,信用不足,取得贷款的能力较差,企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规模有限;当经营失败、企业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企业的债务时,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2)合伙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资兴办,联合经营和控制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一般适合于资本规模较小、管理不复杂、经营者对经营影响较大、个人信誉因素相当重要的企业。

①优点是成立法定手续简便,花费较低廉。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负全责,因此信用方面较好,容易向外筹措资本,提高了决策能力。

②缺点是由于所有的合伙人都有权代表企业从事经济活动,重大决策都需要得到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因而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延误;合伙人有一人退出或加入都会引起企业的解散和重组,企业存续相对不稳定;企业规模存在局限性。(3)公司制企业是企业发展的高级形式。

①特征

a.公司是法人,具有独立的法人主体资格,并具有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

b.公司实现了股东最终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即不再是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将其委托给专门的经营者即公司法人代为经营,也实现了企业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公司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d.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股东无人数限制。其特征是:

a.公司以自己的法人资格取得并拥有资产,承担债务,签订合同,履行民事权利和义务;

b.法律规定其股东人数的最低限,但不规定最高限,因而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众多股东,投资主体呈现出极度的分散化、多元化和社会化,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便于资本集中,有效扩大企业规模,并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c.公司的资产,其最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能够很好地分离,绝大部分小股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没有影响,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支配权的企业经理层往往并不拥有很多公司股份,能很好地实现企业自主经营;

d.为了保护股东权益,各国法律一般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其账目,具体包括经营报告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盈余分配表、财产目录等,这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确保社会资源流入生产经营状况好的企业,优化微观资源配置。

③有限责任公司,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相对比较稳定,股权流动性差,社会化水平比股份有限公司低。公司的资本不分成等额股份,而是由各股东协商认购,公司不发行股票,以股权证书作为利益凭证,企业成立的法律程序较为简单。

a.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股东人数是有限制的。一般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都有最高和最低的数量限制,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标准为2~50人,如有特殊情况超过50人时,必须向法院申请特许。这与股份有限公司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二,不公开发行股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由全体股东协商入股,一般不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交付股金后,由公司发给出资证明书,股东凭出资证明书代表的股权享受权益。股金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工业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等,出资证明书不能像股票那样可以自由流通买卖。

第三,严格限制股权的转让。

第四,公司的设立比较简便。

第五,注册资本额起点低。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0万元。

b.公司制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适合现代企业经营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优点是:

第一,资本社会化使众多分散的、数量有限的资产所有者通过股份的财产组合机制实现资本联合,进行规模化生产;

第二,有限责任解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刺激了投资的欲望和积极性;

第三,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股权转让,较方便地转移所有权;

第四,企业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效率高,企业寿命长。公司制企业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被普遍采用。

④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主要由员工股份构成,员工股东共同劳动、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依法设立的法人经济组织。企业享有全部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企业承担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企业实行入股自愿、民主管理、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投资管理原则。股份合作制企业是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结合,具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双重特征,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a.人股自愿。参加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成员,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人股,所投入股份可以转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退出。允许退股是股份合作制与一般股份制的不同之处。

b.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员工,一般来说既是企业的劳动者,也是企业财产的出资者,具有双重身份。员工的这种双重身份,能有效地促使员工认真负责地工作。

c.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收益分配,不仅以入股的份额为标准,也以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为标准进行分配。

四、企业的目标与责任

1.企业的目标(1)企业的目标的概念

①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一般用概括的语言或数量指标加以表示。目标对于人们开展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a.可以统一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

b.可以激发人们的努力;

c.可以衡量人们的工作成绩;

d.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没有方向,管理就会杂乱无章,企业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

②企业目标一般通过一定的规定性项目和标准来表达,它可以定性描述,也可以定量描述。任何目标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从目标的结构看,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习惯上划分为社会贡献目标、市场目标、利益与发展目标、成本目标和人员培训目标等诸多方面。

a.社会贡献目标,是现代企业的首要目标。企业能否生存,取决于它是否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有所贡献。企业能否发展,取决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它为社会创造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来表现的。贡献目标可以表现为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缴纳税金等。

b.市场目标,可用销售收入总额来表示。为了保证销售总额的实现,企业还可以以制定某些产品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作为辅助目标。企业经营能力的大小,要看其占有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市场范围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市场目标既包括新市场的开发和传统市场的纵向渗透,也包括市场占有份额的增加。对有条件的企业,应把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列为一项重要目标。

c.利益与发展目标,利益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利益目标直接表现为利润总额、利润率和由此所决定的公益金的多少。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和税金后的差额。企业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利润,应通过两个基本途径:

第一,发展新产品,充分采用先进技术,创名牌产品,取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

第二,改善经营管理,薄利多销,把成本降到社会平均水平之下。

利益目标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决定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发展标志着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得到社会广泛承认,使它有更多资金从事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品种、产量和销售额,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是它的物质利益和发展目标。企业要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营思想和经营方针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利益与发展目标。随着企业生产的增长,职工的物质利益应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有相应的提高,使企业的各个环节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此,企业必须制定近期和远期的职工物质利益增长目标。

d.成本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目标利润,在产品成本上达到的水平。它是用数字表示的一种产品成本的发展趋势,根据所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目标利润等资料确定。确定目标成本时,要对市场的需要、产品的销价、原材料、能源、包装物等价格的变动情况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今后一定时期内在品种、产量、利润等方面的目标,以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上的重要技术组织措施,找出过去和当前与成本有关的因素,取得必要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和企业本身将要采取的降低成本的措施,制定出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成本。

e.人员培训目标,提高企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文化、政治素养。要使员工具有专业技术的开发能力,就要在员工培训上下工夫。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明确以后,需要有相应素质的人实施。所以,企业一定时期的员工培养目标是保证各项新技术和其他各个经营目标实现的根本条件。

企业目标具体项目和标准的确定,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状况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企业制定目标时,必须让员工知道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以及什么时候完成这些目标,而且目标应该是可考核的。

2.企业责任(1)企业责任的概念

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的义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它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它必须对国家、社会各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2)企业责任的内容

①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员工的同时,要肩负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培养和提高员工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素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责任。

②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企业对所处的社区有维护社区正常环境,适当参与社区教育文化发展、环境卫生、治安事务,支持社区公益事业等责任。

③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企业应当为所在的社区、区域、国家或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承担责任。

④企业对国家的责任。企业对国家的责任涉及社会生活中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企业对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政策的遵守;遵守国家关于财务、劳动工资、物价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自觉照章纳税;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使其保值增值等。

⑤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能使消费者满意,并应重视消费者即社会的长期福利,致力于社会效益的提高,如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信息,注意消费品安全,强调广告责任,维护社会公德。

五、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经营和管理企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和规则。

1.系统原理(1)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①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②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a.目的性。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必有其特定的结构与功能;

b.整体性。任何系统都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各个要素按照总体系统的同一目的,遵循一定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依据总体要求协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系统整体功能达到最优;

c.层次性。任何系统都是由分系统构成,分系统又由子系统构成。最下层的子系统由组成该系统基础单元的各个部分组成;

d.独立性。任何系统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只能适应环境。只有既受环境影响,又不受环境左右而独立存在的系统,才是具有充分活力的系统;

e.开放性。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本身也在不断变革;

f.交换性。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社会环境交换能量与信息;

g.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相关活动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

h.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统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③系统作为一种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备以下观点:

a.整体观点。整体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

b.开放性与封闭性观点。若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与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开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c.封闭则消亡的观点。凡封闭的系统,都具有消亡的倾向;

d.模糊分界的观点。将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分开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

e.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开放的系统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足够的投入物来补偿它的产出物和其自身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

f.信息反馈观点。系统要达到体内动态平衡,就必须有信息反馈;

g.分级观点。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等级形态;

h.等效观点。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的过程实现同一个目标,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2)企业管理系统的特点

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多级、多目标的大系统,是国民经济庞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企业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即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②企业管理系统的总体具有可分性,即将企业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业务需要可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分系统或子系统,使各个分系统、子系统互相衔接、协调,形成协同效应;

③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具有层次性,各层次的系统组成部分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具有各层次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有效性,高层次功能统率其隶属的下层次功能,下层次功能为上层次功能的有效发挥起到铺垫作用;

④企业管理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任何企业管理系统都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因此,必须适应这个环境,但又要独立于这个环境,才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企业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获利。

2.分工原理

分工原理基本思想是在承认企业及企业管理是一个可分的有机系统前提下,对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与业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适当分类,并由相应的单位或人员承担各类工作。(1)分工的主要好处是: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分工可以减少工作损失时间。动分工使工人长时间从事单一的工作项目,中间不用或减少变换工作而损失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技术革新。劳动分工可以简化劳动,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劳动者创造新工具,改进设备。

④分工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泰勒将管理业务从生产现场分离出来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管理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划分,成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配备了有关专业人员,从而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2)分工原理适用范围广泛。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等部门。从工业部门来说,可按产品标志进行分工,设立产品专业化车间;也可按工艺标志进行分工,设立工艺专业化车间。在工业企业内部还可按管理职能不同,将企业管理业务分解为不同的类型,分别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实施和完成,从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使企业处于正常、良好的运转状态。

分工要讲究实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一般企业内部分工既要职责分明,又要团结协作,在分工协作的同时要建立必要的制约关系。分工不宜过细,界面必须清楚,才能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按岗位要求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是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措施。在搞好劳动分工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以适应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发展的要求。

3.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在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有能力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管理上表现出灵活的可调节性。(1)弹性原理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范围广泛。计划工作中留有余地的思想,仓储管理中保险储备量的确定,新产品开发中技术储备的构想,劳动管理中弹性工作时间的应用等。(2)近年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弹性原理应用于产品价值领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称其为产品弹性价值。产品价值由刚性价值与弹性价值两部分构成:

①形成产品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叫刚性价值,

②伴随在产品使用价值形成或实现过程中附着在产品价值中的非实物形态的精神资源,例如产品设计、制造者、销售者、商标以及企业的声誉价值,都属于产品的弹性价值,又称无形价值或精神价值,是不同产品的一种“精神级差”。这种“精神级差”是产品市场价值可调性的重要标准,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无形源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呈弹性状态,是当今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4.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是指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工作,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每个企业的基本职责。

①要努力降低消耗、节约成本;

②要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质量,增加附加值。从节约和增产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益,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一般情况下,企业应从大局出发,满足社会效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

5.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激励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组织中尽其所能,展其所长,为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而自觉、努力、勤奋地工作。(1)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团结和谐的环境,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正确运用奖惩办法,实行合理的按劳分配制度,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竞赛等,都是激励原理的具体应用,都能较好地调动人的劳动热情,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2)激励理论主要有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等。严格地说,激励有两种模式,即正激励和负激励。

①对工作业绩有贡献的个人实行奖励,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其积极性,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属于正激励;

②对由于个人原因而使工作失误且造成一定损失的人实行惩罚,迫使其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工作,完成任务,属于负激励。

在管理实践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正确运用这两种激励模式,可以较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6.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相应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适应。

在企业管理中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矛盾论、辩证法。好与坏、多与少、质与量、新与老、利与弊等都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正确、恰当地处理矛盾,使其向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方向转化。

7.创新原理

创新原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的实际,按照科学态度,不断否定自己,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并加以组织实施。(1)企业创新,一般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等。(2)产品创新主要是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创立名牌;(3)技术创新主要是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设备技术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4)市场创新主要是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开拓新市场;(5)组织创新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6)管理方法创新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8.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是指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要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以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兴旺发达的发展阶段。现代企业家追求的目标,不是企业一时的短期兴盛,而是长盛不衰。这就需要按可持续发展原理,从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全盘考虑企业资源的合理安排,既要保证近期利益的获取,又要保证后续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管理?其功能和特点各是什么?

答:(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可以说,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2)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3)功能:①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工作分析及职位分类、工作评价及员工待遇福利、员工的招募及甄选、员工的教育及训练、人员的考核及奖惩、升迁、任免、抚恤等。

②财务管理。包括资本的取得、资本的运用(投资决策)、预算及折旧、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

③生产管理。包括厂房的布置、产品的设计及研究发展、制造管理及生产控制、品质管制等。

④保养及安全管理。包括保养工作人员的督导管理、保养成本分析、意外危险预防及安全维护、员工的保健卫生等。

⑤物料管理。包括物料的采购、验收、储存、搬运、预算及存量控制等。

⑥营销管理。包括市场需要分析、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配销策略等。

⑦事务管理。包括文书及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宿舍管理、保卫及工人管理等。

⑧企业关系管理。包括劳工关系、公共关系、政府及法令等。(4)其特点是:

①企业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一致认可的目标。

②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既然管理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就要对管理的效果负重要责任: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管理工作和工人。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他们独立于企业的资本所有者,自主地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各项经营活动的统一领导者。其职能如下:

a.确立企业的目标与计划;

b.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

c.配备重要的企业主管人员;

d.实现对企业全局的有效领导;

e.实现对企业经营全局的有效控制;

f.实现对企业经营整体的有效协调。

③现代企业管理追求多目标的经营管理,倡导自由式经营管理和动态管理

利用集体的智慧,强调创新,注重激发员工的潜在智能,在管理中引进数量分析的方法,使决策更具合理性。近代企业的生产计划,莫不走上“多目标”经营之道,其原因有四点:

a.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国民生活水准提高,顾客对产品的需要,无不以追求多样化为目标,企业为满足顾客越来越复杂的需要,求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争相走上多目标经营之路;

b.为适应激烈的竞争情况。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单一产品的产销,易遭淘汰的命运,因此为避免此种风险,只有走多目标经营之道;

c.企业的内部经济原理。走上多目标经营之道,不但在原料的采购上得到某些方便与利益,还可以充分利用副产品与废料;

d.由于近代科技不断革新,迫使企业重视研究,这种研究结果,往往导致其他产品的出现。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大多数情况是人和人打交道。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多人协同完成预定目标,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要给人一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感觉。

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1)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①必要性,是指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

②目的性,是指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2)管理的自然属性

①管理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产生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②管理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

③管理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或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

④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将其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3)管理的社会属性

①管理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也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概莫能外。以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为例,列宁有过十分深刻的分析,“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管理的目的都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

3.简述企业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1)按照企业组织形式分类

①单一企业

单一企业是指一厂一店就是一个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领域往往比较单一和专业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