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是成功的一半:战胜疑虑、释放潜能的自我精进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7:05:26

点击下载

作者:(美)博恩·崔西,(美)克里斯蒂娜·斯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相信是成功的一半:战胜疑虑、释放潜能的自我精进法则

相信是成功的一半:战胜疑虑、释放潜能的自我精进法则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相信是成功的一半:战胜疑虑、释放潜能的自我精进法则作者:[美]博恩·崔西,[美]克里斯蒂娜·斯坦排版:红枫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8-11-01ISBN:9787508695051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谨以此书深情献给芭芭拉·崔西(Barbara Tracy),她是我挚爱了38年的妻子,也是我的女儿克里斯蒂娜最好的母亲。她在数不清的日子里为我们指引方向,激发灵感。——博恩·崔西

谨以此书献给我那意志顽强且坚持不懈的女儿朱莉娅(Julia)。朱莉娅,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你的勇气、决心以及对美好世界的感知令我印象深刻。我很幸运能够成为你的母亲,也很庆幸能够成为你的朋友。我相信,以你充满热情的领悟力和创造性的信念,你一定能在人生中成就伟大的事业。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你的成功。——克里斯蒂娜·斯坦目录引言采用成功者心态不如意是生活的常态,它是一种巨大的平衡力量。——安·兰德期(Ann Landers)

也许,你曾经提出并回答过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人的自然状态就是对生活抱有快乐、健康、喜悦和兴奋的心态。你应该每天早上醒来都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一天。你应该对你自己、对你与生命中其他人的关系感觉良好。作为一个人格健全、心态成熟的成年人,你应该每天都在努力上进,发掘你所有的潜能。你应该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你得到的一切心存感激。

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不这么想,那么这可能说明你的思考方式、感受方式或者你对生活的反应方式出了问题。你的首要目标是,在大部分时间中,以使你感觉快乐、喜悦和满足的方式来安排生活——屏蔽掉束缚住你的消极或悲观的思维、观念和想法,采用一种成功者的积极心态。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运用世界上最成功、最幸福的人士用来得偿所愿的方法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件杰作

我来给你讲个故事。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着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优美的雕塑作品了。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以仰慕的眼光欣赏它。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尊雕像的时候,它蕴含的情感力量几乎会让你难以承受。

那大卫是如何诞生的呢?这里有个故事。大约在1501年,米开朗琪罗受雇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创作一尊超群绝伦的雕像(雕像后来被放在佛罗伦萨领主广场)。1501—1504年,米开朗琪罗在大教堂歌剧博物馆的庭院里秘密地制作这尊雕像。

当这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一个数千人出席的大型公开典礼上揭幕时,人群中发出了惊叹声。人们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精美的雕像。

后来,当米开朗琪罗被问到如何能创作出这么精美的雕像时,他回答说,有一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样,正走路去工作室,无意中瞥见一条小巷里有一块巨大的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被从山上凿下来后丢在路边,周围长满了杂草和灌木。

他以前曾多次经过这条小巷,但这次,他停下脚步,仔细审视这块大理石,围着它走了好几圈。他忽然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那块能创造出符合美第奇家族要求的雕像的大理石。于是,米开朗琪罗把这块大理石运回了博物馆的庭院。在那里,他花了4年时间创造出了大卫雕像。

他说:“我一眼就在那块大理石上看到了大卫。从那时起,我要做的只是凿去不属于大卫的部分,直到只剩下完美的大卫。”同样地,你就像被囚禁在大理石里的大卫。你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除去所有那些胆怯、疑虑、不安、消极情绪以及阻碍你前进的错误观念,直到只留下那个你能够成为的最好的人。

我们今天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去获得比以往出现过的还要大的成就,而且生活只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我们在过去25年里创造出的财富比人类在以往整个历史中创造的还要多,世界的总体财富以每年4%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和积累着。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代相比,今天,有更多的人以更快的速度成为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从一文不名到富甲天下。

人的寿命也更长了。1900年,人类平均寿命是52岁。1935年,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到62岁。今天,普通男性有望活到77岁,普通女性则有望活到80岁,而且这些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这意味着,只要你精心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你就可以相当轻松地击败普通人,活到85岁、90岁、95岁,甚至更久。你的任务就是学会怎样能够长久、快乐地生活,并且学以致用,这样你就能全面参与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中。避免陷入“平静而绝望”的生活

不幸的是,太多的人,虽然身处这个物质丰富、充满机会的世界,却活在“平静而绝望”的生活中。

很多人仍然充满恐惧、消极、不安、担忧、气愤和沮丧的情绪,而不是对生活和未来抱着满足、热情和乐观的心态。他们身上由以往失败经验造成的心理障碍、胆怯和挫败感,阻碍了他们发挥潜能以及成为他们本能够成为的人。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比以往更加了解那些阻碍人们发挥全部潜能、获取成功的消极情绪和僵化思维。有时,只是一个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清自己和人生的闪念或顿悟,就能使你完全改变,从此以后,你的人生将更加精彩。从小事做起

让我再给你讲一个我自己(博恩·崔西)的故事。我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没有什么学习的机会,连高中都没有毕业。我干了好几年体力活,比如洗盘子、挖沟、挖井什么的。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开始做销售,业绩很好,进入了销售部门管理层,又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到我30岁的时候,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我踏上了走向人生巅峰之路。

随着我的境况好转,有一天我下决心买了一辆二手奔驰450SEL,银灰色车身,蓝色真皮内饰,是我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我卖了我的旧车当首付,还要分期付款5年,但我毕竟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车。

每当我把车开上公路,踩下油门,车就会跑得越来越快,直到我不得不减速,免得因为超速被开罚单。我开这辆又大又强劲的车一年后,把它送到一个擅长修理奔驰的技工那里保养。小改变有大能量

当我去取车时,那个叫汉斯的技工告诉我,他发现这辆车的化油器有毛病。之前的一个技工把一个关键部件装反了,导致进入发动机的燃油减少。汉斯用一个新的气门更换了这个部件,把它装好了。他说:“你会发现不同的。”

其实,我已经对我的车感到很满意了。我觉得这辆车运转良好,在高速上能开到我敢开的最快速度。但这次,当我钻进汽车,把它发动起来,只轻踩了一下油门,它就像装了火箭助推器一样往前冲了出去。我只好狠踩刹车,免得撞到东西出车祸。

从那以后,只要开我的奔驰,我就得非常小心地踩油门。只要轻轻碰一下,这辆车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向前猛冲,让我不得不赶紧踩刹车减速。这种性能上的提升,仅仅来自化油器深处的一个小小的气门。一个念头就能让你止步

我想说的是,你就像一辆性能卓越的奔驰汽车。但即使你的生活令人满意,你也可能在内心深处存有一个消极的记忆或障碍,它阻止你去获得人生中更卓越的成就。一旦你发现并挪开这个障碍,你会突然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中比你以往几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假设你买了一辆全新的豪华汽车,其工艺精良,每个细节都堪称完美。但只有一个问题,出于某种原因,在制造过程中,有一个部件安装有误,导致你踩油门时有一个前轮会抱死,不能转向。假设你钻进这辆全新、美妙、昂贵的汽车里,点火,踩油门,结果一个前轮抱死了,会发生什么呢?汽车会绕着那个前轮转圈。后轮再怎么驱动,它也只能原地打转,无法前进。

重点来了。只要你内心深处有一个你不自知的障碍,一种来自以往痛苦经历的消极记忆或情绪,你的生活就会陷入无尽的原地打转。不管你表面上有多努力,你都无法取得你应有的进展,无论在你的经济方面、家庭方面、为人父母方面、事业方面,还是健康方面,都是如此。而且,你表面上越努力,你取得的进展就越少,你就越会感到不满意。你只会在原地打转而已。

你获得幸福和成功的最大障碍,往往就存在于你的那些自我限制的观念里。那些关于你自己和你的潜能的消极观念都不是基于事实的,但是你却照单全收了。你能解锁全部潜能的关键就在于,质疑这些观念,并以崭新的、能够增益人生的信念取而代之。真相必将使你获得自由

在这本书中,你会学到如何发现那些阻止你前进的隐藏的障碍。你会学到如何朝着你自己选择的方向释放无尽能量、热情和渴望。你会学到如何验证那些能改变你人生的思想和见解。

19世纪的美国幽默作家乔希·比林斯(Josh Billings)曾经说过:“一个人受到伤害不是因为他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他知道的并不是事实。”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人们对自己的认知。

今天在你生活中的大多数阻碍你取得更大成功、幸福、成就和喜悦的不如意和不满情绪,都是源自那些你认为你知道的但不一定是真相的东西。一旦你改变了那些自我限制的观念,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现在就开始吧。  第一章 人们为什么停滞不前成长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则意味着冒险,从已知踏入未知。——乔治·希恩(George Shinn)

你是个有着非凡潜能的了不起的人。你的大脑里有1 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还连接着大约20 000个其他的细胞。这意味着你脑海中可能产生的想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比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分子数量还多。

现在,你有能力去过一种富有意义和目的的美好生活,能够对无数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你发掘出自己实现人生抱负的全部潜能之前,你应该先了解你自己,以及你是怎么到达今天所在的位置的。人生没有使用说明,你需要自己去编写

想象一下,你买到了世界上最精密的电脑设备,以及你能想到的各种配件。你把这些带回家,从箱子里取出来,但是让你大吃一惊的是,箱子里并没有使用说明。你拥有所有这些绝妙的现代化设备,能够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可是你不知道怎么把它们安装好,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你的出生就与此类似。你带着一个精巧绝伦的头脑来到这个世界,里面装满有待开发的智慧和能力,里面具有在你的人生中实现非凡成就的潜能。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使用说明,你必须自己去摸索该如何使用。这一摸索往往需要数年,甚至一生。

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如何通过你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感受、想法、能力、恐惧、希望、野心和理想,成为今天的这个自己的呢?改变思维方式的魔力

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3种人:一种是勤于思考的人,一种是认为自己思考的人,还有一种是宁死也不愿思考的人。”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没怎么思考过他们是谁,他们是如何到达今天所在的位置的。结果,人生对他们来说,就是一连串随机事件,既无法解释,也没有多少关联。

他们接受了自己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按照老板的吩咐做事,然后为他们提供其他工作机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他们在不想继续单身时,就和正好遇到的人结婚了。什么东西吸引了他们,他们就花钱买什么;别人建议他们投资什么,他们就投资什么。对普通人来说,人生就像游乐园里的碰碰车,总是被撞来撞去,自己难以掌控。

但是事实上,你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思维方式以及你因此做出的行为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能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你就能改进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改变思维方式,就能改变你的人生。克里斯蒂娜的话我的一个客户的经历,可以充分说明改变思维方式如何能够改变人生。他是一个40岁的中年男人,他来找我咨询是因为他不想再这样不快乐地生活了。他和妻子关系很好,有两个不错的孩子和一份称心的工作,还有一大帮热心的亲戚和朋友。但他就是觉得少点儿什么,没办法享受现有的生活。我在和他的交流中发现,他对事情总有一种悲观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他认为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这种思维方式让他感到很焦虑,总是为某种未知的、即将到来而又难以避免的厄运而沮丧。所以,我们就把他的生活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看他实际上对生活中的哪些部分有着怎样的掌控权。我建议他做一些练习,强化这种新的观念。所以,他开始练习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这些练习能够表明他在对事情进行掌控。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更放松,也更随和了。最后,他的态度完全发生了改变。他变得对生活乐观积极多了。他的转折点就在于他改变了观念,采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诠释身边的事物。他意识到他在掌控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并因此能够掌控未来。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了。心理定律

历史上发现或重新发现了一系列心理定律和法则。这些定律基本上能够解释你是谁以及在你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成功学权威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曾写道:“人生最大的秘密之一就是永远不要试图通过打破自然法则来获得成功。”因果定律

这通常被称为“宇宙的铁律”。它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50年在他位于雅典城外的学院里提出的,被称为“亚里士多德因果原理”。

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凡人的人生都是由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决定的,只是一连串毫不相关的事件。而亚里士多德却声称,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由秩序统治的。他提出,任何事的发生都是由于某些原因,即使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这也并不意味着原因不存在。

因果定律认为你人生中的每个结果或后果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因导致的。任何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即使看上去完全随机的事件,也可以追溯到特定的缘由或因素。

这条定律还认为,如果你希望达到某种效果,比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事业兴旺或人生成功,你可以通过创造能够带来这些结果的因由来实现这种效果。想要获得巨大的成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到已经获得你想要的成功的人,然后去做他们做过的事,一遍又一遍,直到你也获得同样的结果。练习在纸上写下三位你羡慕的人的名字,无论你是羡慕这个人还是羡慕他做成的某件事。你最羡慕他们每个人具有的哪些素质?你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也具有这些素质?

因果定律的第一条法则是:如果你去做那些既成功又快乐的人做的事,不断去做,那么最终你一定也会获得和那些既成功又快乐的人相同的成果。

因果定律的第二条法则是:如果你不去做那些既成功又快乐的人做的事,那么你就得不到成功和快乐。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在做着既不开心也不成功而且灰心丧气的人做的事,后来他们就惊奇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这样的人。但这既不是偶然、巧合,也不是运气不好,而只是一条定律。

如果你饮食健康、定期运动,并且精心照料自己的身体,你就会既健美又苗条,而且活力充沛。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不会有个好身体。人人都明白并且同意这一点。很显然,这就是因果定律。你的思想具有创造性

因果定律最重要的运用就是:思想是因,状态是果。

你的思想具有创造性。你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充满了积极或消极情感的想法,决定了你身上会发生什么。你的思想就像是装在导弹上的导航仪器,会带领你准确地达到你的目标。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一旦你启动了这个因由,结果就会自然发生。根据重力定律,一旦你把石头从山上往下推,石头就会自己滚下山。一旦你在脑海中植入一粒积极或者消极的种子,花朵或者杂草就会生长出来。你能控制的就是那个因,而果是自动产生的,无论你想不想要。克里斯蒂娜的话通常,人们第一次来找我寻求治疗时,我喜欢花些时间去探索客户的“思想花园”,看看哪些积极或消极的思想、观点和信念被种在了里面,并成为他个人经历的一部分。一个人从出生起,脑海中就被别人种下了许多种子,然后他自己继续浇灌着这些种子。首先明确已经存在的思想和看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客户才能决定花园里的哪些植物应该继续保留,哪些是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正确而需要剔除的。而且从这时起,客户必须精心滋养自己的思想花园,因为那里保存了造就一个人内心生活的所有思想、观念和情感。思考成功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的一项长达22年的研究中,35万人被问到他们大多数时间在想什么。结果表明,前10%的人,也就是受访人群里最快乐、最成功的那部分人,大多数时间都在思考两件事:他们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在思考他们的目标和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去实现目标。练习确定一件你渴望做成的事。现在请想象你已经做成了这件事,然后体会一下你在实现目标后的感受。想一想,如果你实现了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目标,那么你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成功人士越多地思考他们想要的东西以及如何获得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想到越多的方法和见解。而这些想法又会促使他们更多地付诸行动,使他们越来越快地实现目标。当人们实现目标后,他们会感到更加幸福、更有干劲,渴望去追求更大、更有挑战性的目标。正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这些成功人士使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条通向成功和成就的螺旋式的上升路径。这些你也可以做到。基本原理

所有宗教、哲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和成功学的基本原理都在于:你大部分时间在想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对你想要的东西有清楚、明确的想法,并且对此抱有热切积极的情绪时,你就会把你的能量和行动向着你的目标引导和输送。

如果你的想法乱作一团,正如大多数人那样,你就会有时想想你希望得到的东西,有时想想你并不希望得到的东西。你会想让你开心的事,也会想让你不开心的事。你会想上班,也会想下班回家。你会想上床睡觉,也会想起床。你会想娱乐和短暂的刺激,比如看电视、听音乐、跟朋友玩。由于你并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你的人生只是在原地打转,这种状态有时甚至会持续数年。无论是好还是坏,最后你都成了你大多数时间在想的那个人。信念定律

信念定律是说你坚信不疑的事物会成为现实。你的信念会为你形成一片看待世界的屏幕。换句话说,你眼中的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而是你的样子。

19世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经说过:“信念造就了现实。”

你总是会以你的基本信念为基础来思考和行动,无论这些信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信念,你就会做出有益的决定,采取正确的行动,并获得良好的结果。如果你有消极的、可怕的或愤怒的信念,你就会做出错误的举动或毫无行动,并且得到消极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定律。练习找出一个笔记本,并且随身携带一天。请注意自己是如何感知事物的。当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你是先想到积极的方面,还是先考虑消极的方面?写下你是怎么思考的,并且刻意让自己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然后写下你对这一天总体的感受。一定要把这些都记下来。所有的信念都是学来的

幸运的是,我们所有的信念都是学来的。今天你所坚信的每个理念都是某个人以某种方式教给你的。如果你拥有积极向上的信念,你就会拥有幸福健全的人生,你就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如果你拥有的是消极的、破坏性的信念,你就会变得疑虑、胆怯、消极,总是和你身边的人发生矛盾。

实现自我改造的起点就是重新审视你的这些自我局限的信念。你拥有的那些让你认为自己在才智、能力或机遇上有所局限的信念,往往都不是真的。正是因为你相信这些信念,你才给自己加上了桎梏。一旦你能够抛开这些自我局限,你的整个人生就会豁然开朗,犹如旭日东升。克里斯蒂娜的话我最近遇到了一个女性咨询者,她的问题是,每次想到要和她的合作伙伴谈话,她就会感到无比的焦虑。她说,她在这个合作伙伴面前感觉自己既弱小又胆怯,只要这个人在场,她就没办法表达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我让她想象自己感到非常弱小、不安和胆怯,然后让她把这些感受和一个动物联系起来。她选择了小猫,因为小猫往往害羞又胆小。之后,我又让她想出一个她感到踏实、自信且强大的时刻。我让她再把这些感受和一个动物联系起来。这次她选了老虎,因为老虎既强大又危险。接着,我让她练习交替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猫然后是一只老虎。我们这样练习了好几次,直到她觉得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动物来获得相对应的感受。后来,她开始练习在工作中成为那个作为老虎的自我,这样她和合作伙伴交谈时的那种焦虑情绪就完全消散了。我和好几位客户都做过这种练习,每个客户都因此成功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极感受。虽然这看上去不可思议,但是找到你的自我局限的信念,再创造出一个具体的对象或动物来代表这些信念,能够让你把它们具象化,进而使你更加明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你能够明确自己什么时候感觉到不安,并且有意识地让自己转换到一个自信且自主的位置,你就能够拥有掌控感,并且提升自尊。练习请想出三件你想做但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你为什么做不到?是谁说你做不到这些事?谁认为你能做到?你有没有尝试过做这些事,或者你只是认为自己做不到?期望定律

多年来,期望定律常常被人们提起。期望定律被用来解释社会中的种种事物,几乎囊括了人们在股市上和经济中做出的所有决策。期望定律认为:只要你有信心,无论你期望什么,你的期望终将实现。

如果你期望幸福和成功,你就很可能会得到幸福和成功。如果你期望人见人爱,你就会以那种方式行事,使其成为现实。如果你期望拥有美好的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亲友同事的尊重,你就能够使这些一一都实现。

也许你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态度就是怀着一种积极的期望,充满自信地度过你的人生,期待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会发现这种期望极少落空。

大多数不幸的人都怀着一种消极期望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会失望、会上当或者会被敲竹杠,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不招人喜欢。他们的这种期望也将成为现实。你可以决定

好在你可以制造自己的期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选择权在你手里。全世界你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你自己思考的方式。如果你能掌控自己的思维,你就能掌控自己的情感、行为以及命运。

你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信念形成的。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做一个好人,你就会期待别人以积极的方式对待你;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回应你的期望,无论他们是否知道你有这种期望。吸引力定律

这条定律在5 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通俗地说就是,根据这条定律,如果你总是设想并心存快乐的想法,你就能得到你人生中想要的一切。有些人认为,根据吸引力定律,无论你想要的是什么,它都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你的人生中。

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正确。你的思维确实是一块“活磁铁”,你必然会把那些你倾注了情感或者与你的主导思想一致的人、事和经历吸引到你的人生中。

情绪是理解这条定律的关键。你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像影响你磁性的电荷,吸引你去做你想做的事。吸引力定律的应用

这条定律对于你的意义在于,当你绝对清楚你想做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制造出一种能量场,把目标吸引到你耳边,同时也吸引你去实现目标。这条定律起作用的关键要素就是信念,或者说信仰。如果你对你想实现的目标存有一丁点儿疑虑或动摇,你就会破坏把目标吸引到你人生中的过程。练习想象一下,你打算买一辆新车,决定好你想买什么样的车以及车的颜色。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留心观察,有多少次你看到了这样的车。你会发现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车。共鸣法则

吸引力定律还有个分支,就是共鸣法则。共鸣法则是说,如果你拨动房间一侧的一架钢琴上的一根琴弦,然后走到房间另一侧的另一架钢琴那里,你会发现另一架钢琴上的同一根琴弦也在颤动。

与此相同,你常常会碰到一个人,在第一次接触时就产生共鸣。你在人生中很可能已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在他的作品《先知》里写道:“在爱里,初遇的那刻就必有灵魂交流,否则将永不相交。”

很多人就是因为共鸣才被后来成为他们妻子或丈夫的人所吸引。他们的视线穿过拥挤的房间交汇在一起,就像磁铁一样,他们彼此吸引。这种经历就解释了,为什么已婚夫妇几乎总是能够记得他们的初次相遇。波动法则

吸引力定律的另一个分支是波动法则,意思是说整个宇宙都是运动中的能量,每种物质都在以不同的频率波动。你的思想也会波动,而且波动方式如此巧妙,能够瞬间穿越任何物质以及遥远的距离。

在你的一生中,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你正在谈论一位远在其他城市的朋友,而且你们已经多年未见了,就在你谈话的过程中,你的电话响了,电话那一头正是这位朋友。然后你就会惊喜地说:“我们刚好谈到你!”

这就是吸引力定律的另一个例子,其基础就是共鸣法则和波动法则。排斥定律

与吸引力定律相反的是排斥定律。当你产生关于金钱的消极、担忧的想法,想到你的钱太少而东西太贵时,你就会制造出一个负能量场,把金钱和机遇从你的人生中驱逐出去。这就是很多人一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想在经济上获得成功,你最不该做的事也许就是去指责那些做得好的人,那些比你赚得更多的人。这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嫉妒和怨恨,而这是两种最糟糕的消极情绪了。这样做会把所有成功的希望都赶出你的人生。

然而,当你称赞并尊重成功人士时,你就会制造出一个能量场,把成功人士拉向你的身边,从而为你获得成功创造机会。一致定律

我最喜欢的就是一致定律,这条定律说的是:你身外的世界是你内心世界的一种镜像反射。

你自己制造了你内心想要看到、感受或享受的精神世界,然后这些想法具象化,就像一种投射,进入你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圣经》里说:“存乎中,形于外。”

拿破仑·希尔曾写道:要想经济独立,你必须建立一种“成功意识”。一旦你拥有了这种成功意识,你就会开始发现你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赚更多钱的机会。你会认识新的人,读到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打开机会的大门,想出好的点子,获得你渴望的成功。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是“贫困意识”。他们总是在担心钱。他们担忧物价,认为什么都太贵。他们捂紧自己的钱包,对别人的动机总是持怀疑态度。往往由于童年时家庭条件有限,这些人的态度总是:“我买不起!”良好的投射

根据一致定律,你在外部世界里的各种关系就是你内心对自己感知的一种镜像反射。你越喜欢和尊重自己,你就会越喜欢并尊重他人。而你越喜欢并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反过来越喜欢你,你在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就会越顺畅。

你在外部世界的身体之健康,是你内心世界对饮食、锻炼和个人保健的态度的投射。如果你内心中以健美、苗条、健康的方式看待自己,很快你在外部世界里也会成为健美、苗条、健康的人。

你在外部世界的事业之成功,是你内心世界对运用你的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和准备的一种投射。这些很快就会反映到你更快、更好地获得成果的能力上,并推动你攀登事业巅峰。

正是由于这些定律,你真的会成为你大多数时间想要成为的人。也正是由于这些定律,当你的想法改变时,你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个世界上满是不幸、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坚信在不改变内在思维态度的前提下,他们也能改变自己外部人生的各个方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发现自我概念

你的思想、感受、信念、期待和态度来自哪里呢?20世纪时人们发现的“自我概念”,是迄今为止对于理解并释放人类潜能的一个最重大的突破。

自我概念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在来到世界上时并没有任何自我概念。哲学家大卫·休谟把这称为“白板”时期。他认为人一开始都没有思想、感受、信念或观点,你“知道”的关于你自己和你的世界的一切真相,都是从婴儿期开始有人直接或间接教给你的。

当然,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个性,其个性在出生不久后就会显现出来。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天赋和能力等待开发,也可能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它们都未被开发。但是,在人格特质方面,每个孩子都生来就具有无限的潜力。新生婴儿

孩子在来到世界上的时候,没有任何抵抗能力,无法靠自己生存。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无条件的爱,才能健康成长,就像花儿需要雨露一样。

在孩子的世界观里,感到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在生命最初的3~5年里,他是如何被对待的。如果父母能持续不断地给予孩子爱、赞许、触摸、温暖和保障,孩子就会建立起信念,认为他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里。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孩子天生只害怕两件事:害怕吵闹的噪声,害怕从高处跌落。而所有其他的恐惧,通常都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灌输给他的。

孩子在来到世界上时,都有两点共同的特性: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正是因为他们无所畏惧,所以他们大哭、大笑、拉屎撒尿、敞开怀抱、发出噪声或怪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由于孩子们是随心所欲的,所以他们才不会纠结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他们的举动和选择。孩子们在那一刻想到或感到什么,就会说或做什么,根本不在乎在别人的观念里,那是“应该”还是“不应该”的。他们只做自己觉得合适的事。

你与生俱来就有这个权利,对于你自己和你的梦想,你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当你处在最佳状态,在一个安逸的环境里,周围都是你喜欢并信任的人,有时还喝了一两杯红酒后,你就会回到一种正常的童年状态,无所畏惧、无忧无虑。你重新变得完全随心所欲,自然坦率地表达自己,而不会过于纠结他人的想法、感受或者反应。两种主要的消极习惯模式

一些父母会犯的错误,尤其是对孩子进行的打击性的批评和体罚,会让孩子很早就开始学会消极习惯模式。然后,这些消极习惯模式会嵌入孩子的潜意识中,并决定他在人生中表现出来的性格。

在心理学中,有两种主要的消极习惯模式: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和强迫性消极习惯模式。我们把它们称为害怕失败和害怕被拒绝。它们是你或任何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主要障碍。

其中第一种,对失败的恐惧,作为一种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是孩子在尝试或沉迷于新事物时被责备或体罚后学到的。由于天生就好奇心旺盛,孩子总想要触摸、品尝、感受和体验在他们小世界里的各种事物,他们是完全无所畏惧的。他们会去抓锋利的刀刃,站在建筑物的边沿上,甚至跑进车流中。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必须不断阻止孩子做这做那,以免他们不小心出意外。

当父母气急败坏时,父母会说“别动!”“别摸那个!”“快出来!”之类的话。更糟的是,父母常常还会体罚孩子,比如打屁股,目的是让孩子不敢再尝试新事物。“我做不到”

这种做法很快就会在孩子心里制造出对失败的恐惧,并且表现为“我做不到”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孩子小时候被狠狠批评或者体罚过,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就可能延续到其成年后。每次这个成年人面临尝试新的或不一样的事物的机会时,他来自直觉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我做不到!”

在这个人接下来的人生中,对失败的恐惧会对他做什么、去哪里、选择什么工作、建立什么样的社交圈、如何养育他的孩子、如何对待他的配偶以及生活里几乎所有的其他因素,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失败的恐惧在这个成年人身上挥之不去,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头顶。很多成年人对可能失败的反应正如同一个孩子害怕因为做错事而被打屁股。

你还记得思想花园那个例子吗?“我做不到”这个想法就是你需要从花园里拔除的杂草。不自觉做出的反应不一定就是对的。它说明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意识地、坚定不移地去做,你就可以形成新的、更好的思维和反应模式。最终你将成为一个完全积极乐观的人。害怕被拒绝

影响你发挥潜能的第二种障碍是强迫性消极习惯模式,即害怕被拒绝或批评。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就会建立起这种习惯模式。

为了试图控制和操纵孩子,父母往往会使他们对孩子的爱成为有条件的爱,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孩子以父母期望的方式做出父母想要他做出的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依赖父母的爱才能获得安全感,所以孩子很快就领会到,只有做出爸爸妈妈想要他做出的行为,他才是安全的。孩子开始认为:“如果我不做他们想要我做的事,他们就会不爱我,我就是不安全的。”

由于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他在性格形成期的首要需求,孩子很快就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父母的要求。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这么做!我必须做爸爸妈妈想要我做的事。我必须做能让他们高兴的事。我必须做他们让我做的事。”这种模式持续下去

孩子在长大后,当面临可能失去别人的爱或赞许的威胁时,就会出现这种强迫性消极习惯模式,害怕被拒绝和批评,对别人的看法过度敏感。

在极端情况下,这个成年人在不能确定其生活中的其他人完全赞同的情况下,无法自己做出某个决定。他总是得先得到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赞同后,才能买件衣服或买辆新车。只要一想到他做出的某个决定可能会被别人反对或批评,他就会感到极其不舒服。克里斯蒂娜的话害怕被拒绝和渴望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心理治疗的主题。我曾经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性,她无法做出任何决定,因为她太害怕这个决定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人会反对,所以一想到要做出选择,她就变得极其焦虑。结果,她发现自己和男朋友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她对男朋友的喜恶过度敏感,以至于自己无法独立做出任何决定。但问题在于,她总是想成为她认为男朋友想让她成为的样子。结果两人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分崩离析,因为两人之间根本没有真实或真诚可言。慢慢地她发现,要想和别人建立真实的联系,她首先需要跟真正的自我建立真实的关系。但由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已经深植于她心中,她无法接受自己也是个真正有价值的、重要的人。我鼓励她,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要和一个喜欢真正的她的人在一起,而不是让别人喜欢一个乔装后的自己。她真心实意地接受了这个想法。她开始了新的约会,并尽可能保持真实的自我。结果,她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喜欢并尊重她的男人。他们现在已经在一起6个多月了。她在坚持自己的好恶方面仍然会纠结,但是她已经可以接受,如果她做出的选择不合适,只要下一次做出其他选择就可以了。

强迫性消极习惯模式可能表现为感到背部紧张或疼痛。当一个人心里想“我不得不这么做!”时,他的肌肉就会紧张起来,从脖子开始,一直到背部以下。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你感到压力,要去表演,去取悦他人,要及时完成一项工作,否则你的老板就要发火时,你可能会感觉到脊柱上上下下都疼起来。但是,当事情完成后,疼痛感就会消失。爱的缺失

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孩子成长地区的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钙质。由于缺钙,孩子们的腿长得有问题,成了罗圈腿,小腿不能完全伸直。

因此,从成年人的罗圈腿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婴幼儿期是缺钙的。但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爱的缺乏,却不会在外部表现得那么明显。只有当你和那些不开心的、灰心丧气的、愤怒的或者不诚实的人交流时,你才会发现他们哪里不对劲。

事实上,所有人在成年期以及青少年期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在童年早期得不到爱或得到的爱不足。如果小时候还常受到打击性的批评,一个人在长大后往往就会同时具有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和强迫性消极习惯模式,总是会说“我做不到,但是我不得不做”或者“我不得不做,但是我做不到”。

实际上,所有让人在之后的人生中停滞不前的消极情感,都是童年早期由于父母的批评或忽视而埋下的种子,但是那时的孩子是非常敏感又完全无助的,并且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所以,如果你碰到一个成年人在某方面功能失调,那就是其功能失调的童年造成的结果。改变你的自我概念

当你能够意识到你的那些消极情绪的来源时,你又该如何回到你的潜意识里去进行纠正呢?这就涉及你的自我概念对你的思想和感受所起的作用。

你的自我概念是由一大堆信念组成的,其中大部分是你从他人那里接收来的关于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你信以为真。这些信念构成了你的现实世界,无论他们是不是基于事实。你在外部的表现总是会和你内心相信的自己的样子保持一致。

你的自我概念由三部分组成:你的自我理想、你的自我形象和你的自尊。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三个部分。你的自我理想

你的自我理想是由你对自己和他人最钦羡的价值、美德和素质构成的,是你最想在未来某个时间成为的那个人。你的自我理想还会受到你的期望、梦想、计划、目标和抱负的影响。你想做的事情越多,你人生中拥有的就越多,你的自我理想对你行为的影响就越大。

成功和幸福的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思考他们最看重的、为之奋斗且深信不疑的东西。他们把正直诚实作为人生的信条,不断努力地完善自己,越来越接近那个他们有能力成为的人。

不幸福和不成功的人要么自我理想不够清晰,要么根本没有自我理想。他们并不为之奋斗,也不相信任何事。他们会因为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他们永远不会幸福。澄清你的价值观

我们在研讨会上做的一个训练叫作“澄清价值观”。我们帮助参与的个人看清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然后制订计划,使自己在每一天中的每一刻都能遵循这些价值观。一旦人们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中的自我,他们的整个人生就开始发生改变。

一个具有清晰理想的人能够坚持具体的行为(有因就有果),改变他的信念(真实的自我),转变他的期望(更加积极),随之开始把那些有助于他成为那个理想自我的人和资源都吸引到他身边。你的自我形象

你的自我概念的第二部分是你的自我形象。这也常常被称为你的“内心镜像”,是你在人生中做任何事之前都会去比照的、决定你该如何行动的观念。

幸福的人拥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当他们在工作或个人生活中的某个时间点想象自己的形象时,他们都会把自己看成一个自信、能干、为他人喜爱而且高效的人。在自我形象心理学中有个说法是:“你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中的所有改善都来自你在想法上的一个改善,而你的想法是你自己完全能够控制的。你可以给自己灌输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积极的想法,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行事,改变你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马尔茨(Maxwell Maltz)在20世纪50年代所做的工作改变了数千人的人生。人们认识到,当他们以心目中的最佳形象看待自己时,他们的潜意识就会改变他们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调和个性,使其和脑海中新的想法保持一致。

如果你在心理上是健康的,那么在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你的自我形象)和你未来想成为的样子(你的自我理想)之间总是有种动态的张力。当你拥有清晰的自我理想时,你就会更容易持续改进你的思维、行为和举动,使之越来越接近你能成为的那个最好的人。你的自尊

你的自我概念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你的自尊。这是你性格的基础,是你情感发动机的“反应核心”,决定了你个性的品质、活力和优势。

自尊的最佳定义是:你有多喜欢你自己。你越喜欢你自己,你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会做得越好。你越喜欢你自己,你就会越喜欢他人。你越喜欢他人,反过来他人就会越喜欢你,越乐意从你这里购买商品、和你聚在一起、和你结婚、和你做朋友。

你在人生中会发现,那些自尊心最强的人个性也最开朗,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自尊、成功和幸福之间似乎都有直接的关联。快速反应时间

这里有一项重大的突破:正像你会成为你在大多数时间里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一样,你也会成为你在大多数时间里对自己暗示的那个人。你的大部分情绪是由你在一天中对自己说话的方式决定的。

当你以坚强、乐观的方式对自己说话,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谈论你理想中想要成为的人时,这些指令就会被你的潜意识接受,并且直接影响你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你可以用来建立自尊的最有力的语句就是:“我喜欢我自己!”

每次你对自己说“我喜欢我自己”时,你的自尊就会提升。随着你的自尊提升,你的自我形象就会改善。随着你的自我形象改善,你会感到你自己越来越接近你想成为的那个理想的人。你的整体性格会达到平衡,你开始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进步和成长。掌控你的人生走向

神奇的是,无论你在童年早期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无论它们降低了你的自尊还是伤害了你的自我形象,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都完全可以掌控自己性格的走向。现在,你就可以做出决定,成为一个完全积极向上的人。

从今天起,你就要不断对自己重复那句神奇的话“我喜欢我自己”,一遍又一遍——每天10遍、20遍、50遍。

无论何时,只要你由于任何原因感到不开心、担忧或者烦恼,你就可以不断重复“我喜欢我自己”来抵消负面情绪,直到消极的感受消失。

无论孩提时你经历了什么,你都可以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回想,通过提升自尊来改变你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感觉。你越喜欢你自己,你在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就能做得越好。你越喜欢你自己,你就会变得越开心、越自信。你越喜欢你自己,你就会越乐观、越开朗。你越喜欢你自己,你的人生就会向越好的方向发展。练习在纸上写下你最喜欢的自己的三个品质。比如,你为什么是一个好人,你最好的品质是什么,是什么使你成为一个宝贵的朋友、伴侣或父母?只要你一想到这些品质,你就可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确定地说:“我喜欢我自己!”  第二章 是什么阻止你前进那些非常伟大的东西——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觉醒、伟大的发明——往往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孕育出来,从悲伤不幸中思索出来,最终在重重困难中建立起来的。——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纯粹的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有能力成为杰出人物,做出精彩表现,终其一生享受健康、幸福和成功。

今天,人类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得更久、更好,借助现代医药和知识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寿命每年都在延长。

正如我在前一章中提到的,孩子天生就是个彻彻底底的乐天派,无所畏惧、无拘无束,充满兴奋和好奇,迫不及待去触碰、品尝、嗅闻和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你见过一个消极的小宝宝吗?父母常犯的错误

然而,由于父母常常会犯的错误,孩子们在幼年时期很快就会开始体验到打击性的批评和爱的缺失。这两种行为,无论是一同出现,还是单独出现,都会成为孩子在成年后的不幸福感和机能失调的主要根源。

打击性的批评是人类潜能唯一的最大的敌人,甚至我们可以说它的影响比癌症或心脏病还要糟糕。虽然疾病会影响人的身体,有时可以导致个人身体状况恶化并死亡,但是打击性的批评能够很早就磨灭一个人的灵魂,使其变成行尸走肉。

如果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方式是,先给予孩子爱,然后再以收回这份爱作为惩罚,父母就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下不安全感的种子。这种不安全感就会表现为一系列情绪及精神问题,从自我怀疑、焦虑、担忧、强烈的不满足感,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生命中的任何厚待,到缺乏动力、害怕达不到别人的期待、力求完美,以及无法有效解决冲突和矛盾等。两种主要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有很多种,但是几乎所有的消极情绪都来自两大类消极情绪:害怕失败和害怕被拒绝。

害怕失败在成年人身上表现为害怕失去。童年时遭受过打击性批评的人会害怕失去金钱、健康、地位、安全感,害怕失去别人的爱。这样的人,无论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心里那种害怕失去一切从头再来的恐惧都会挥之不去。

害怕被拒绝是一种对批评的极端恐惧,对别人包括陌生人的想法、语言、观点甚至一个眼神都高度敏感。此外,这样的人还会害怕遭到反对,害怕不被他们刻意想要取悦的人喜爱。

害怕被拒绝会导致我们害怕失去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他人的尊重。怀有这种恐惧的人害怕任何形式的难堪和奚落,尤其是在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害怕被拒绝是害怕当众演讲的根源,它在人生的主要恐惧中甚至排在害怕死亡之前。克里斯蒂娜的话我一直很害怕当众演讲,但是我最近学到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念(感谢我的父亲博恩)。当你正准备面对众人讲话或做演示,却出现了“表现焦虑”时,消除焦虑的关键就在于安慰你自己,告诉自己你的听众们,无论人多还是人少,都希望你能成功,希望你表现良好。他们不是来评判你的,而是来学习、倾听或者获得乐趣的。想象自己不受限

我们在讲座中经常会提出两个问题,来帮助人们看清恐惧在他们生活中以及做决定时起到的作用。首先,我们会问:“请想象一下你已经财务自由了,已经拥有了你余生都够用的所有的钱。这时你会做出哪些改变?你会投身于做哪些事,又会从哪些事里抽身?你会开始做哪些事,又会停止做哪些事?”

这个问题真的能够让人豁然开朗。如果你对贫穷无所畏惧,你的人生中就会有很多机缘使你可以马上做出改变。如果你拥有了你想要或需要的所有的钱,你很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巨大的改变。

人们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恐惧而设计自己的人生。他们接受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工作,只为了换取一份安全感。他们宁愿留在一段不幸福的关系里,也不愿冒险独自一人、无依无靠。他们选择的朋友也是被动的、不做批判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不会被人批评、为难或拒绝。克里斯蒂娜的话阻碍人们继续前进的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就是,人们会害怕自己拥有的还不够多或者自己还不够好,这一点在专业方面尤为明显。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专业培训研讨会。会上的一项活动就是找出一个阻碍你继续前进的障碍。在这个群体中,90%的参与者感觉自己还需要接受更多培训,积累更多经验或知识,才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获得更大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讲述了自己在专业方面达到的水平。我对每个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就连履历这么精彩的人都在质疑自己,这真是让人惊讶。重大的问题

我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知道自己不会失败,你敢去尝试的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如果你一定能获得成功,无论这个成功是大是小,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你会给自己定一个多么大、多么激动人心、多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呢?

这个问题有助于人们认清阻碍自己前进的恐惧。如果你肯定能在一件事情上获得成功,那么你很可能会去做那件你“内心渴望”的事,它也就是那件你命中注定要从事的了不起的事。需求层次

伟大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心理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斯洛不像其他心理学家那样,去研究不幸福的人们并试图识别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专注于研究幸福的人们以及他们共有的特征。

在众多洞见中,马斯洛提出了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断定,每个人都有五项基本需求,只有它们按顺序得到满足,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

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底部的是生存的需求。维持生命的存在,这是人天性中最强的动力。一旦人的生存不成问题了,他就会继续寻求满足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对安全的需求。当人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住所和金钱,这些需求就得到了满足,不再是最急迫的需求。

当一个人对生存和安全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他就会继续追求第三个层次的需求,对归属的需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一个集体的成员,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接纳。这种需求和人对食物、水和住所的需求一样强烈。依赖他人

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意识到你对人际接触和归属的需求,对于你弄明白如何继续前进至关重要。当我们还是小宝宝时,我们都脆弱不堪,完全依赖照顾我们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感到安心。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把这种依恋转移到我们的同伴或另一半的身上,我们要依靠这些关系来维系心灵的健康,甚至维持生存。

人们害怕被拒绝的恐惧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孑然一身的感觉会让人在心理上感到巨大威胁。我们如此依赖于他人的接纳和支持,以至于为了把我们的朋友和伴侣留在身边,我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真正的需求。克里斯蒂娜的话我接待过一个年轻人,他为了让他的父母高兴并关注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总是保持一种怎样都行的随和态度。因为他曾经发现,当他产生强烈的情绪时,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他的父母都无法很好地对他做出回应,反而开始回避他。之后不久,他就学会了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许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和反应。当他长大后,他变得与自己的真实感受过于疏离,以至于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都缺乏自尊和自信。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领会到,他自己的需求和其他任何人包括他父母的需求一样,都是正当的。匮乏性需求与存在性需求

前三类需求(生存、安全和归属)被定义为“匮乏性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就会集中精力去满足这些需求,无暇他顾。一旦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个体就会转而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或者说“存在性需求”,其中第四个是自尊的需求。

我们今天在人生中做的每件事几乎都是为了获得自尊的感受或者弥补自尊的缺失。你的自尊,也就是你有多喜欢你自己,它是你人格的核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情感生活的质量。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一旦自尊的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就会继续寻求处于更高层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定义,自我实现就是“做到一个人有能力做到的所有事”。更高层级的需求

后来,马斯洛又提出还有两种更高层级的需求,一旦一个人满足了生存、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后,这两种需求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它们就是对真和美的需求。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富有的个人或团体倾注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在哲学、文学、诗歌和对真理的追寻中。他们对艺术、建筑、珠宝、公共设施、家居布置的大笔投入,都是为了追求美。心理健全的人

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认为,一个实现了更高层级心理和情感发展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这样的人享有高度的自尊和自我满足感,对于自己和世界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最明显的特征似乎就是“非防御性”。

心理健全的人并不觉得他需要向任何人为任何事去证明自己、为自己辩白。这样的人在人生中完全遵从自己的想法、感受、价值观和理想。他很温暖、亲切、快乐、迷人,具有“完全成熟、完整的人格”。达到这个水平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什么让我们停滞不前

问题是:是什么使人们停留在需求被满足的较低层级上,甚至未被满足呢?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忙于应付生存、安全和归属这些需求呢?答案就是消极的情绪。

由于打击性的批评和爱的缺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产生消极的情绪。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这些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并且生发出各种各样其他的消极情绪。

人们体会到的消极情绪主要包括恐惧、怀疑、担忧、嫉妒、猜忌、怨愤、认为自己不配,以及自怨自艾,尤其是在和别人做比较时。

如果孩子只要一犯错就会挨批评,他就会产生恐惧、怀疑和担忧的情绪。这些孩子即使完成一些不容易做到的事,也总是无法使父母满意。此外,这些父母极少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或赞许,或者即使表现出来,一旦他们感到孩子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他们就会马上收回这种爱或赞许。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做到。结果,大多数人都要指望别人来确认他们的决定是对的。所以,当别人有不同的观点,或者做了相反的决定时,优柔寡断的人常常会感到不安全或受到威胁,他们会问:“到底哪个选择才是最好的?”克里斯蒂娜的话乔恩是个中年人,他努力想成为一个果断的人,积极主动地生活。他的家人关系亲密,他是家里的三个孩子之一。他和家人的关系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常常征求他的母亲和兄弟的意见。我在给乔恩做咨询几个月后发现,每次他询问母亲的意见时,他的焦虑程度就会上升。要是他同意母亲的意见,并照母亲的话去做,他的母亲就会支持他,表现得很慈爱。但要是他做了或只是想做母亲不赞同的事,他的母亲就会几个星期不和他说话。乔恩对此感到很无助,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无法前进,因为他知道那意味着让他的母亲不高兴,并且会被他的家庭排斥在外。我为不少有相同体验的客户做过咨询。阻碍他们前进、使他们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