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8:09:11

点击下载

作者:邢秀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邢秀亚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3915-8

Ⅰ.①肿… Ⅱ.①邢… Ⅲ.①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介入性治疗-护理学 Ⅳ.①R473.7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0059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

主  编:邢秀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915-8

策划编辑:刘艳梅

责任编辑:孙雪冰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编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 红 大庆油田总医院

王 敬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王 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 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治英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胜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付凤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邢秀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任 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刘云娥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刘丽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齐久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池 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孙桂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 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玉梅 北京协和医院

李京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杨 婷 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

肖 倩 首都医科大学

吴婉英 浙江省肿瘤医院

何 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汪巧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陆宇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陈务贤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英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范京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周 瑾 中日友好医院

胡晓燕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闻利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龚爱军 齐齐哈尔第一医院

盖绿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

甄玉英 空军总医院

蔡昌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参编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颖 王春蕾 王彩会 井学敏 刘 芳 刘 莉 刘明慧 齐红云 杜 宁 李金星

杨红霞 何 晶 宋立波 张 丹 张丽丽 张艳霞 张晓莉 林 娜 郑颖楠 郎丽娜

房 达 赵 凤 赵 乾 赵隶赢 倪文静 崔京华 梁小莉 寇二伟 葛慧娟 甄津鹤

魏光华

主编简介

邢秀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总护士长、主任护师。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微创介入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介入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介入护理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现代护理专家库专家、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科护士培训专家。2013年4月和10月分别在中国台湾长庚医院林口院区和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访问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及护理管理。发表论文30余篇;负责2015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15HL11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课题5项;参与Ⅰ、Ⅱ、Ⅲ、Ⅳ期药物临床试验20余项;参编多部介入护理书籍。序 一

随着影像(DSA/CT/MR/US/腔镜)设备和微创手术器械(射频、微波、冷冻、激光、纳米刀、聚焦超声消融和粒子植入)及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肿瘤精准微创手术治疗新模式。把成像技术实时应用于手术全过程,使肿瘤治疗进入到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精确评估的可视化、全量化、标准化的精准微创手术时代。这类技术实现了最大限度清除肿瘤,最大限度保护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和解剖形态,在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坏死肿瘤组织同时会产生针对此肿瘤的抗体,进一步发挥抗肿瘤作用。此技术已广泛用于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转移瘤肿瘤,骨、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良恶性肿瘤,肝血管瘤、乳腺良性病变、前列腺肥大、脾功能亢进等治疗。

伴随着新型临床精准微创治疗模式的发展,必将催生针对不同病种、病情、治疗模式形成系列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护理的医、教、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建立精准微创治疗临床护理规范体系、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开创精准微创手术护理新时代。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邢秀亚总护士长,联合全国肿瘤微创治疗临床护理及研究工作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微创介入治疗护理理论及临床经验,并紧密结合我国临床护理学实际,对目前临床上各种微创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内容丰富翔实,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为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者提供了一部参考用书,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介入专科分会会长、主任委员2016年8月序 二

150多年前,勇敢奔赴战场的现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守成功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她赋予现代护理学科学内涵的同时,也将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铭刻在每一顶燕尾帽下。其实,从事肿瘤护理工作的每一名护士都像南丁格尔一样,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守护着每一名肿瘤患者。这些患者面临肿瘤治疗、心理痛苦、癌痛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肿瘤专业护士不仅要具备临床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心理辅导与社会支持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的病痛,更要关怀患者心理和精神的创伤。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肿瘤治疗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21世纪初,一种崭新的技术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微创介入治疗学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使以往操作复杂、风险性高、并发症多的传统诊疗措施变得简捷、安全、有效。

新技术的实施与推广让微创介入护理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的护理人员在该领域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往无影灯下的手术刀换成了今天影像引导下的导管、导丝、消融针;以前的重创手术变成了今天的微创治疗。所以说,我们的护士们,无论年轻的、年长的,都需要学习这些新的知识;熟悉肿瘤在不同影像引导下的围术期护理程序。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护士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将实践经验总结起来,集结成册,这项工作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到本书即将出版发行,我深感欣慰。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对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工作的兄弟姐妹们具有极大的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对本专业的技师和刚接触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医师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此书对普及和规范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起到推动与指导作用。因此,我非常高兴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在序言的最后,我还想向肿瘤微创介入领域的护理人员说几句:有一个新的名词形容你们——“铅衣玫瑰”,铅衣玫瑰善良聪慧,生命两旁与爱相随,铅衣玫瑰无怨无悔,一路芬芳美丽珍贵。你们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是新时代的南丁格尔,将博思、奉献、无畏的精神发扬光大,将一腔热忱献给护理事业,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点赞!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6年8月前 言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发展已有30余年历程,伴随临床微创介入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肿瘤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护理、培训、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也应同步发展。肿瘤微创介入护理是护理学的亚学科,是肿瘤性疾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与护理管理、护理制度及护理技术等相关的护理学分支学科。近年来,肿瘤微创介入技术发展迅猛,2014年在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设肿瘤微创介入护理专业委员会,它标志着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学向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更进一步发展。

本书共分为三篇,全文70余万字,含300余幅图片及表格。内容包括: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发展概述、肿瘤血管介入护理、肿瘤非血管介入护理等。此书在微创介入手术室管理的具体运作及护理管理实践方面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广大护理工作者带来启发和帮助,为从事肿瘤微创介入的手术室及病房管理者和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涉及面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既包括传统技术也包括新兴技术的肿瘤介入护理;以术中、术后护理为例,将手术操作过程、治疗效果配以图片、视频进行详细讲解,就常见并发症和护理过程详尽阐述,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编委会的成员汇集全国各地资深肿瘤介入护理精英和医学专家,历时2年筹划、编写。在本书酝酿和编写过程中编委会始终从临床视角来考虑护理人员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以敏锐的观察力来搜集当前国际上最新最权威的循证医学依据,以读者的眼光来推敲书中的每一段文字,意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或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一部系统的参考书、教科书。

最后真诚地感谢所有参加本书编写的各位专家和学者,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专业精神、团队协作成就了肿瘤微创介入护理人员的又一个梦想。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各位读者批评指正。邢秀亚 王璇2016年8月第一篇 总  论第1章 肿瘤微创介入护理概述第1节 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概念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多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常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或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细胞形态接近正常组织的细胞,不发生转移、浸润和复发,手术以切除。恶性肿瘤则反之。从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癌。癌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散、浸润的疾病,其异常细胞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他部位扩散。这种播散无法控制,最终侵犯重要器官,引起衰竭、死亡。从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为肉瘤。癌和肉瘤都是恶性肿瘤。二、肿瘤微创介入的概念

肿瘤微创介入学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微创技术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可分为血管性微创介入诊疗学和非血管性微创介入诊疗学。肿瘤介入诊断和治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点:①微创:通过经皮穿刺可取的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学、病理学诊断并可进行各种消融治疗;通过生理性腔道即可将导管或支架等送入胆道、食管、泌尿生殖道等完成因肿瘤所引起的腔道狭窄的开通性治疗;通过血管穿刺可进行全身脏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插管,完成多种肿瘤及肿瘤相关病变的诊断和治疗。②定位准确,疗效明确:由于所有操作均在医学影像设备精确导向下进行,使介入器械或注药导管能准确地到达肿瘤部位,进行特定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许多过去难以达到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等的治疗,介入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治疗。而对于肝癌的治疗,介入治疗的疗效完全可以和传统手术治疗相媲美,对于肿瘤性出血,通过对出血血管的栓塞,即刻便可显示疗效,达到止血的目的;肿瘤所致的管腔狭窄,一旦完成支架植入,管腔复通,与肿瘤有关的梗阻症状会迅速解除。③重复性好: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治疗或多学科综合治疗,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副作用小和并发症少的原因可对肿瘤组织进行多次或多种方法的治疗。④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由于介入治疗是在影像导向下进行的以局部治疗为主的微创性治疗,因此,无论是经动脉灌注化疗或者栓塞治疗,还是消融治疗以及管腔开通性治疗等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全身的影响都较通常内科和外科治疗为低。三、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概念

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学是肿瘤专科护理和介入专科护理的融合,又可定义为肿瘤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发生的与护理相关的护理亚学科,是应用多学科的护理手段,对各种利用影像介入手段诊治的肿瘤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如何预防肿瘤,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肿瘤介入护理已逐渐成为介入治疗团队的重要力量,在促进护理学科专科化、提高微创介入治疗疗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学更加强调肿瘤患者术前心理及生理的准备、术中与医师的配合及术后恢复期的护理配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第2节 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发展史一、我国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发展(一)肿瘤专科护理

1.1987年中华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了肿瘤护理专业组。

2.1988年我国著名肿瘤护理专家张蕙兰教授当选为国际肿瘤护士协会理事。

3.198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肿瘤专业委员会。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

4.1990年我国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成为国际肿瘤护士协会团体成员。(二)介入护理

1.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有护士参与介入诊治。

2.我国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在专科护理领域培养专科护士的观点。

3.2007年湖南省已经率先开始了介入专科护士的培养。(三)肿瘤微创介入护理

1.2004年11月在第3届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成立了第一个肿瘤介入护理学专业学组。

2.2009年开始了国际间肿瘤介入护理学术交流。

3.2010年中国肿瘤介入护理专家访问了日本并进行学术交流,拉开了亚洲肿瘤介入护理合作工作的帷幕。

4.2014年中华护理学会在内科专业委员会下成立介入护理学组,却仍然是内科护理学的一部分。

5.2015年4月在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成立肿瘤微创介入护理专业委员会。

6.2015年12月,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中华放射学会第一届放射护理学术大会暨全国首届介入专科护理规范化高峰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成立了中华放射学会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及四个亚专业学组。二、国际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发展(一)肿瘤专科护理

1.1968年美国Pittsburgh大学开始提供肿瘤护理学专科方向课程。

2.1974年美国恶性肿瘤护理协会成立。

3.1978年《恶性肿瘤护理》杂志出刊,同年在伦敦召开第一届国际肿瘤护理会议。

4.1984年国际肿瘤护士协会成立,推动和发展国际肿瘤护理事业,传播肿瘤理论知识,协助世界各国建立肿瘤护理组织,召开国际肿瘤会议,出刊《恶性肿瘤护理杂志》和《通讯》,促进交流,与其他国际组织协作,提供咨询。

5.1984年美国成立了肿瘤护理认证机构,提供3种形式的初级肿瘤专科护士认证,即肿瘤认证护士、儿科肿瘤认证护士和乳腺认证护士。

6.1996年日本在癌症领域引入专科护士制度,6名肿瘤专科护士完成注册。(二)介入护理

1.1940年美国波士顿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最早出现介入手术室护士。

2.1981年美国成立了放射护士协会(American Radiological Nurses Association,ARNA)(现放射与影像护理协会的前身Association for Radiologic&Imaging Nursing,ARIN)。

3.2001年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出台了《介入手术室护士工作指南》。

4.2004年美国放射学院联合神经介入协会、介入治疗协会共同颁布了《临床介入治疗实践指南》,指南中明确阐述了护士在介入放射治疗中的角色功能。

5.2007年ARIN与放射护理认证委员会(Radiology Nursing Certification Board,RNCB)合作制定了放射护理实践指导。

6.2008年日本开始介入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

7.2009年日本介入放射护理学会开始介入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认证工作。

8.2013年ARIN与美国护理学会(ANA)联合更新发表了《放射护理:工作范围和实践标准》。第3节 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特点

与内、外、妇、儿的护理学相同,肿瘤介入护理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的是整体的人,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护理程序,把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作为根本目的。只是微创介入护理直接相关的医学内容为介入放射学、接触的患者是肿瘤介入患者,所以肿瘤介入护理学的内涵是与微创介入相关的护理学。肿瘤介入护理学强调肿瘤患者术前心理及生理的准备、术中与医生的配合及术后恢复期的护理配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一)专业技术性强,知识涉及面广

肿瘤微创介入护理技术性很强、知识面广,不仅要有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有肿瘤护理、影像介入、解剖麻醉、病理生理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求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人员刻苦学习,不断深化自身知识内涵,拓宽护理知识面,注重自我提高,以适应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学的发展。(二)注重人文关怀,减轻心理影响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人们的意识中往往将肿瘤与死亡等同起来。肿瘤及其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经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护理专业的护士应具备关怀和理解患者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帮助其以良好的心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三)重视延续护理,改善生活品质

遵循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给予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最大的帮助,使之尽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并努力改善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感。如治疗后的康复指导,注重自护能力的培养,控制疼痛,使患者适应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等。做好肿瘤知识宣传,帮助人们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意识。(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

肿瘤微创介入技术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势,但其围术期风险等同于传统外科手术,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细心的观察与准确的判断力是肿瘤微创介入护士获得临床第一手资料的途径,也是医生诊断疾病与采取抢救措施的重要依据。(五)有效沟通能力,良好心理素质

以患者为中心,用爱和真情善待每一位患者,体谅患者和家属的心情,使用安慰性、礼貌性、治疗性、保护性语言,通过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突发事件中,肿瘤微创介入护士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觉性,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力,准确迅速配合抢救工作。(六)开展护理科研,促进专科发展

在当今肿瘤微创介入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护理科研成果却如凤毛麟角,加之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护理专业的护士普遍缺乏科研意识和自信。启发和鼓励护士开展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研究,掌握和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第4节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护理的现状及展望

现今,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处于规范化飞速发展阶段,肿瘤微创介入专科护士的发展尚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对肿瘤微创介入护理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培训工作已迫在眉睫。

目前,国外已经要求在校护生把肿瘤护理学及介入放射学作为相应的教育内容,并鼓励高年资护士继续接受肿瘤专科护士及介入放射学培训,以应对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发展的新要求。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的影像专业已经开设介入放射学的专门课程,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日益成熟,但介入护理学及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学的专业培训还远不到位。由于肿瘤微创介入技术出现的时间较短,护理方面的指南还很少,对于如何正确的护理患者仍处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在围术期的护理中,很多细节都缺乏标准化的指南,大家都是按照经验来进行。可喜的是部分肿瘤及介入护理专著、教辅和科研成果陆续出版,成为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理论储备。

总之,肿瘤微创介入的护理工作随着微创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关护理工作的细化和标准化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被逐渐提上了日程。希望我国介入护理学者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珍惜国内介入护理的优势,抓住机遇,勇于开拓,为肿瘤微创介入护理学科的发展做出新贡献。尽快使肿瘤介入护理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更好地发挥护理特色,体现微创介入治疗的优势,惠及更多肿瘤患者。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肿瘤微创介入护理的发展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在国际护理舞台上为我国护理行业放异彩。第2章 肿瘤微创介入职业防护第1节 医用X线放射防护一、放射防护的目的及基本原则(一)放射防护目的

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剂量限制体系)

放射实践正当性、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1.放射实践正当化

为了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进行任何一种包含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之前,都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个人和社会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如果引进的某种实践的净利益不能超过代价(包括基本生产代价、辐射防护代价及辐射所致机体损伤代价等),属于不正当性实践,应当终止这种实践。在医疗照射中,其正当性意味着一次比较准确的诊断,或者从治疗中使患者获得了健康。

从医学角度判断,接受这种照射比辐射可能诱发的随机性效应或确定性效应的危险更为重要。反之,不做这种照射对患者带来的危险大于预期的辐射危险。因此,这种实践的理由是正当的。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性直接关系到公众所受照射剂量和人群的生物效应发生率(表2-1)。

2.放射防护最优化

在放射实践的正当性分析之后,确定要照射的实践,此时应进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分析。也就是,对于所有的辐射照射,在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诸因素之后,使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的多少和不确定发生照射事件的发生概率,都应保持在可做到的合理的尽可能低的水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在某项辐射防护实践中,不是剂量越低越好,应当使照射剂量降低到合理的可以做到的程度。否则,将会增加辐射防护的代价,所获得的纯利益反而减少。

3.个人剂量限值

在进行了上述两项分析之后,从安全角度考虑,还要对个人在行动中接受的剂量加以限制,以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不可接受的辐射危险。辐射实践的正当性及其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主要与辐射源有关,涉及对某项辐射源的使用和防护是否适宜;而个人剂量限值涉及职业性人员个人和公众个人,与人有关。表2-1 一些医疗照射防护正当性要求二、放射防护设施

新颁布的《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对各类机房的面积、单边长度、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监测的布点、监测方法及剂量率作出了具体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规范各放射防护检测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质量控制和放射防护检测工作,保障受检者所接受的剂量符合要求,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一)医用X射线设备机房选址

要求X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应充分考虑邻室(含楼上和楼下)及周围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二)医用X射线设备机房面积

要求每台X射线机应设有单独的机房(不含移动式和携带式床旁摄影机与车载X射线机)。

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X射线机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积、最小单边长度应不小于以下要求(表2-2)。表2-2 X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有效使用面积及单边长度(三)不同类型X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要求

见表2-3。表2-3 不同类型X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要求

应合理设置机房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机房的门和窗应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设于多层建筑中的机房(不含顶层)顶棚、地板(不含下方无建筑物的)应满足相应照射方向的屏蔽厚度要求。带有自屏蔽防护或距X射线设备表面1m处辐射剂量水平不大于2.5μGy/h时,可不使用带屏蔽防护的机房。在医用诊断X射线能量范围内,324cm厚的实心黏土砖(1.65t/m)大于2mm铅当量,36cm厚的实心黏土3砖大于3mm铅当量;25cm厚混凝土(1.65t/m)大于3mm铅当量。(四)医用X射线设备机房的其他防护要求

1.机房应设有铅玻璃观察窗或摄像监控装置,其设置的位置应便于观察到患者和受检者状态。

2.机房内布局要合理,应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不得堆放与该设备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机房应设置动力排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3.机房门外应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放射防护注意事项、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灯箱处应设警示语句;机房门应有闭门装置,且工作状态指示灯和与机房相通的门能有效联动(图1-2-1-1A、B)。

4.患者和受检者不应在机房内候诊;非特殊情况,检查过程中陪检者不应滞留在机房内。

5.每台X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下表要求的工作人员、患者(受检者)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铅防护衣;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低于0.25mmPb。

6.应为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检查,配备有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低于0.5mmPb(图1-2-1-2~图1-2-1-4)。(五)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要求

见表2-4。(六)医用X射线诊断防护安全操作一般要求

1.放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满足放射工作人员岗位要求。图1-2-1-1 机房门外应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图1-2-1-2 儿童铅衣、铅帽、铅围脖图1-2-1-3 儿童铅衣正面,背面图1-2-1-4 儿童铅衣表2-4 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要求续表注:“—”表示不要求

2.根据不同检查类型和需要,选择使用合适的设备、照射条件、照射野以及相应的防护用品。

3.按《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8—2010)和《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GBZ 179—2006)中有关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要求,合理选择各种操作参数,在满足医疗诊断的条件下,应确保在达到预期诊断目标时,患者和受检者所受到的照射剂量最低。

4.尽量不使用普通荧光屏透视,使用中应避免卧位透视;健康体检不得使用直接荧光屏透视。

5.X射线机曝光时,应关闭与机房相通的门。

6.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符合《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的规定。

7.对示教病例不应随意增加曝光时间和曝光次数。

8.不应用加大摄影曝光条件的方法,提高胶片已过期或疲乏套药的显影效果。(七)人员的防护

1.职业照射的剂量控制限值

(1)正常照射的剂量控制:

5年年均有效剂量20mSv;任何一年50mSv;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150mSv;四肢或皮肤年当量剂量500mSv。

(2)特殊照射的剂量控制:

如果实践是正当的,辐射防护按本标准要求优化,其职业照射仍超正常照射限值,但预计经合理努力可使有关职业照射剂量处于正常照射限值之下,经申请,审管部门认可,可对剂量限制要求作某种临时改变:10年年均有效剂量20mSv;任何一年50mSv;自延长平均期开始受照剂量达到100mSv时应对情况进行调查。临时变更期限不得超过5年。

(3)工作待遇:

不得以特殊补偿、缩短工作时间或以休假、退休金或特种保险等方面的优待安排代替为符合标准《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8—2010)的要求所需要采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

(4)妊娠妇女的工作条件:

女性工作人员发现自己怀孕后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以便必要时改善其工作条件。妊娠妇女和哺乳妇女应避免受到内照射。用人单位有责任改善妊娠女性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以保证为胚胎和胎儿提供与公众成员相同的防护水平。

(5)未成年人的工作条件:

年龄小于16岁的人员不得接受职业照射。年龄小于18岁的人员除非为了进行培训并受到监督,否则不得在控制区工作;他们的受照剂量限制为:年有效剂量6mSv;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50mSv;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6)工作岗位的调换:

审管部门或健康监护机构认定某一工作人员由于健康原因不再适于从事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时,用人单位应为其调换合适的工作岗位。

2.医护人员防护措施

(1)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

操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间断曝光,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避免重复照射。

(2)尽量增加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

尽量延长操作人员与射线距离。

(3)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尽量采用隔室操作。不能隔室操作时,应利用铅屏风或室内铅房避开射线。不得已必须在机器旁时,应该穿铅防护衣。避免裸手进入操作间,必须用手操作、检查时应使用不小于0.25mm铅当量的铅橡胶手套。

(4)坚持个人剂量监测:

微创介入手术室工作者应该佩戴个人剂量胶片或热释光剂量计,及时了解实际受照剂量情况,改善工作环境的辐射防护水平。

3.重视患者的防护

(1)必须根据检查对象和目的,选择最佳工作条件。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应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原则进行工作。

(2)对育龄妇女和妊娠妇女中微创介入诊疗者,必须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8—2010)的要求,严格控制对妊娠妇女进行腹部X射线检查,以减少胚胎、胎儿的受照危害。

(3)必须注意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特别应注意保护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髓等辐射敏感器官。

(4)必须根据投照方向恰当选择受检者体位,尽量避免非检查部位受到有用线束的照射。

(5)儿童微创介入诊疗必须遵循放射线检查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获得诊断信息的同时使受检儿童受照剂量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必须注意到儿童对射线敏感,其身躯较小又不易控制体位等特点,采取相应有效防护措施。第2节 放射性核素防护一、放射性核素治疗发展历史

1896年A.H.Becquerel发现“放射性”和1898年P.Curie和M.Curie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是人类发现和认识放射性核素的开始。1901年H.A.Danlos和E.Bloch开始利用天然镭进行皮肤结核病的治疗,这被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第一次医学应用。1933年E.Lawrence建立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用于研制人造放射性核素,树立了人工制造放射性核素的第一个里程碑。1936年J.H.Lawrence和J.Hamilton首32次利用P的亲骨髓性治疗白血病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放射性核素治疗已经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是核医学的主131要组成部分。1946年,S.M.Seidlin等利用I治疗甲状腺癌,1951年131美国FDA同意将I列入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使用药物,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放射性药品。1953年R.Newell首先提出“nuclear medicine”的名字,从而揭开了现代核医学和核素治疗学的序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γ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的诞生和发展,使放射性核素在医学影像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为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20世纪90年代,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的进步、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发射α粒子核素的应用、新的放射性核素的制备等,都给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保障,一系列新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相继问世。二、DSA室核素管理(一)核素应用的基本要求

1.DSA室主要设备

核素在室应用,需要经过卫生、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批准、验收、发放许可证后方可使用。核素室机房内除了安装大型机器外,还要有通风排气口,墙壁四周及房顶处都有铅板,地砖上面铺塑料地板,利于核素药物泄漏到地面后清洗(药物泄漏在地砖上容易渗透,不易挥发及清洗)。

2.储源室设施

储源室内设施有两个区域,一个是污染区,专门放置放射性污物品的铅罐,铅罐上有标签,注明“放射核素污物品”;另一个是半污染区,放置解冻药柜1部、排风扇2个;窗户和储源室门都需要安装防盗型窗和门。

3.合理布局

按照所涉及的放射性水平高低依次排列,清洁或者低污染工作场所设置在上风向,高放射性水平工作场所设置在平面末端,处下风向。同时据此设计人流、物流路线,明显标注警示标识。增加防护设施,如使用可视对讲机、移动铅屏风、机械手、核素自动分装仪等,以增加距离防护和加强屏蔽防护。(二)护理人员专业培训

核医学护士上岗前均需接受规范的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基本的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熟悉所使用核素所释放射线的射程和放射强度及其衰变规律,经过考核持证上岗,未通过培训考核的护士不能单独进行核素操作,必须在持证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对护士进行核素理论基础知识、放射性防护的原则、核素治疗的相关知识、放射性废物处理等内容的培训,可用非放射性物质进行操作培训,加强操作的熟练性,尽可能远距离快速操作,以减少接触核素的时间,培训后进行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做到既要保证配合核素治疗质量,又要尽量缩短护士接触放射性药物的时间,提高给放射性药物的速度,从而达到尽可能减少职业受照射剂量的目的。三、DSA室核素防护(一)核素诊疗防护

1.操作前防护

物品准备齐全,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等,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采取三区制原则(控制区、监测区、非限制区),各区内使用的物品不能互相换用;放射性核素的分装和制备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已被污染或疑被污染应及时处理,用具要专门收集,单独保存在指定位置,定期监测各处污染情况,把污染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2.操作中防护

操作时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情绪镇定、技术熟练、操作迅速准确,因受照剂量与时间成正比。操作时尽量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因距离增加1倍,可使受照剂量减少1/4。操作应在有屏蔽的情况下进行,并根据放射性核素发射射线的种类和能量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如γ射线用铅或铅玻璃防护,β射线用有机玻璃防护,在选择具体屏蔽防护用品时除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外,还要考虑方便操作,否则给操作带来麻烦,延长操作时间,使护理人员的受照剂量增加。如开瓶、分装、装柱、洗涤,测99m量等过程,用手直接拿盛有10mCiTc的药杯,手指与放射源只隔99m一层玻璃瓶壁,手指与Tc的平均距离(即与药物中心的距离)为3cm,接触1分钟所受的照射剂量约为0.014R;分药、注射等过程,99m把1mCiTc吸入注射器内,其注射器外表面的剂量率达0.194mGy/min,此时手指受照剂量最大。

3.操作后防护

操作后用过的棉签和一次性医用手套、空针等不可随意乱扔,应置放在专用的内衬塑料袋的放射性废物容器中,集中存放。废物容器表面显著位置应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放射性废物由专人负责收集、存放和处理,并记录备档。当放射性废4物的比活度小于7.4×10Bq/kg时可直接作非放射性废物排放。(二)DSA室护理人员防护

为减少护士在DSA室的辐射,护理人员应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介入手术前要拟定严格的操作程序,了解患者有关资料,减少不必要的曝光,避免重复照射。在距离上应增加护士与辐射源及散射体之间的距离,减少护士所受的辐射量。为充分做好防护,可以在放射源与治疗台之间设置屏蔽,如铅屏,尽量减少或消除辐射线的辐射。DSA室的护士应佩戴射线剂量卡,每月进行一次个人接触辐射量的报告,将护士接触辐射量控制在每年5%以内。根据导管室的设备和防护条件、辐射量,可以适当对护士的备台次数进行限制。严格按照防护规章制度执行,要求护士穿铅衣、戴铅围领和防护眼镜,并对遮线器进行随时调整,尽可能缩小照射的范围。定期对导管室的护士进行防护检查,每年定期体检。合理排班,适当增加护士的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三)DSA室放射性药品及废物的管理

放射性药物到DSA室后,有专人签收、保管、专人查对,严防泄漏和丢失。带有放射性核素的棉球、吸水性强的纸、敷料、一次性镊子、空安瓿、注射器等放入周围铅罐的污物桶内,绝对要和普通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区分,并做醒目标记。放射性污物正确存放避开医护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并在显著位置上注明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根据衰变情况做相应处理,不可造成环境污染。(四)核素泄漏事故的处理

治疗结束,用射线监测仪检测操作范围内有无核素泄漏,一旦发生意外,应及时处理。皮肤意外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冲净;少量放射性液体洒落在地板上时,立即用干棉纱自外向内螺旋擦干,再用温水反复清洗污染处。严重泄漏事故:若发生严重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事故时,应通知在场的其他人员,标出污染范围,迅速采取防止污染扩散措施后,离开污染区。尽快通知相关负责人或主管人员,详细记录发生经过和相应措施。第3节 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性与职业防护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肿瘤诊疗技术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介入诊疗的重要场所,微创介入手术室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经常接触污染物品,长期处于X射线的照射下,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也较大。极易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一、职业暴露相关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作了专门研究。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在职业暴露中,锐器伤发生的概率最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所谓锐器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职业暴露的途径: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二、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一)环境因素

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内为调节温湿度,必须长时间开启空调,人体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容易精神萎靡、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手术室内各种仪器和心电监护仪、除湿机等电器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听力产生影响,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烦躁、反应迟钝,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使她们在同医生交流时受到情绪影响无法正常交流,空气消毒时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到眼睛皮肤等会产生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皮炎。

防护措施:工作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安装通风设备,定时通风,以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室内定期空气消毒。及时穿好防护衣(铅衣、铅围裙、铅帽等),最好定期脱离放射环境,尽量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使身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在距离上应增加护士与辐射源及散射体之间的距离,减少护士所受的辐射量。为充分做好防护,可以在放射源与治疗台之间设置屏蔽,如铅屏,尽量减少或消除辐射线的辐射。导管室的护士应佩戴射线剂量卡,每月进行一次个人接触辐射量的报告,将护士接触辐射量控制在每年5%以内。根据导管室的设备和防护条件、辐射量,可以适当对护士的配合台次数进行限制。(二)物理因素

肿瘤微创介入手术操作是在X射线长时间透视观察和摄影下完成的,护理人员在长期过量的X射线照射下工作,会产生头昏头痛、疲乏无力、睡眠障碍、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X射线照射对眼睛、皮肤、造血系统、甲状腺、生殖系统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长期接触者会出现白内障、皮肤色素沉着、不孕等。对于长期工作于介入放射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检测,会发现白细胞有一定的下降,机体的免疫力也明显降低,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造血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癌症。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系统也会形成不良影响,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

防护措施:健全完善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员保健制度。

1.准备参加放射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先进行体检,不适应者不能上岗。

2.通过动态观察自身对照是接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的有效手段。

3.定期体检,一般一年进行一次,特殊情况如照射剂量超过年最大允许剂量,应及时进行体检并根据身体情况做必要处理,放射病的诊断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

4.从事放射性的工作人员的手部不宜暴露于直接辐射下,长期低剂量辐射又不注意防护可引起皮肤损害,放射性皮肤损害亦为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器官损伤。因此,在对射线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中,也应注意皮肤检查。发现可疑征象及时处理。

5.体检项目除一般性体检内容外,也应注意以下项目:血液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必要时进行骨髓检查;晶状体检查;皮肤、毛发、指甲、毛细血管等的检查;必要时做肝、肾功能检查。

6.建立接触放射人员档案,并随工作人员调动时带走。放射保健休假期间,不接触放射线。

7.合理安排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根据每人接受放射剂量的显示情况,适当调整工作岗位或安排休假,避免在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照射。鉴于手术室年轻护士增多的情况,对于育龄、妊娠期或哺乳护士应严格加强保护。(三)化学因素

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所使用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这些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各类化学消毒剂、各种医用气体、抗肿瘤药物等。这些物质在起到消毒、灭菌、治疗等功效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巨大的威胁。

1.化学物质种类

(1)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对人体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均有抑制作用。抗肿瘤药物汽化后通过皮肤、呼吸道等进入人体。护理人员在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中接触到的常用抗肿瘤药物有顺铂、氟尿嘧啶等。

1)护理人员接触抗肿瘤药物的途径:

①在准备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针剂安瓿瓶破碎;配制药物过程中,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②当粉剂安瓿打开时及瓶装药液抽取后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污染到环境。③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推注时针头衔接不紧,输液时从输液管衔接处药物外溢等。④抗肿瘤药物使用后处理过程中,药物空瓶或剩余药物处理不当,可污染工作环境或仪器设备。

2)抗肿瘤药物对人体产生危害:

①对骨髓的抑制: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②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抗肿瘤药物除产生骨髓抑制、皮肤毒性外,还可引起远期毒性,即生殖毒性,表现为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以及对胎儿有致畸作用。③过敏反应:对个别高敏状态的医护人员,接触某些化疗药物后可出现过敏反应。

(2)化学消毒剂

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①甲醛:目前用甲醛熏蒸消毒的方法已很少采用,多用来固定病理标本。对眼睛、呼吸道、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同时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②环氧乙烷:是一种高效消毒剂,但灭菌完毕若不能将气体排放彻底,则其残留物会强烈刺激眼睛和呼吸道,有的可引起过敏反应,吸入过量可导致呕吐、意识模糊等急性中毒症状,而皮肤接触及环氧乙烷液体时可造成烧伤和冻伤。③戊二醛溶液:一些不耐热的内镜设备等进行消毒灭菌时,多采用戊二醛溶液浸泡法。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沾染量大可致灼伤,当其暴露于空气中时,可使人过敏,产生头晕、胸闷、气喘、恶心等感觉。④过氧乙酸:某些手术室采用其喷雾消毒室内空气或物品表面,其雾化后易于蒸发分解,其产物无毒无害,且使其腐蚀作用减少。0.5%对皮肤无刺激,黏膜可耐受0.02%的过氧乙酸,但较高浓度时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烧伤。

2.防范措施

(1)接触抗肿瘤药物操作时注意事项

1)如没有设置专门的“密闭净化操作台”,建议辅助护士在配制抗肿瘤药物时尽量将治疗车靠近手术间的排风口,使污染的空气最快的向外弥散。

2)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或防水治疗巾,减少药液对操作平面的污染,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及时更换。

3)配药前洗手,穿防水长款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和防护眼镜,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4)锯安瓿前应弹其颈部,使附着在瓶壁的药液降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安瓿颈部。

5)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缓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溢出。

6)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时造成的污染。抽取药液后,先不要拔除针头,在瓶内进行排气后再拔针,避免在空气中排气,使药液排于空气中,污染环境。

7)意外损伤的处理:如果发生手或手套严重污染,立即脱去手套,洗手。皮肤接触药液后损伤区域应尽快用大量冷水冲洗,并脱去湿衣服;溅到眼部应立即用盐水彻底清洗,应撑开眼睑用水冲洗眼睛10分钟,并及时咨询眼科医师以待进一步处理。呈报部门负责人,必要时到急诊室诊治,并由员工所在部门填写“意外事件报告表”并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护士在妊娠期间尽量减少接触抗肿瘤药物。

(2)抗肿瘤药物溢出后的处理措施

1)如果患者的床单被少于5ml化疗液体或48小时内接受化疗药品患者的血液、呕吐物和排泄物等污染,应将污染床单卷入干的床单里面,放入密封袋内,并标上“注意:化疗药品”。

2)溢出量达5~50ml时:①使用化疗溢出包:化疗药品输送车及使用化疗药品的护理单元配备溢出包;溢出包中物件包括:一件隔离衣、一双鞋套、两双乳胶手套、一个口罩、两块塑料背面的垫子、一包手纸、一个垃圾袋。②化疗药品溢出后的处理流程(图1-2-3-1)图1-2-3-1 化疗药品溢出后的处理流程

(3)化学消毒剂

1)要求工作人员在检查、使用和测试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甚至防护眼镜,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

2)消毒、灭菌容器应尽量密闭,减少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挥发。

3)使用前,应将消毒剂冲洗干净或将气体排放彻底,开启熏蒸后的手术间时应开窗通风30分钟,使之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

4)有条件者,可设置专门的消毒室,设置良好的通风设施,尽量减少有害气体在手术室内的存在与累积。

5)必须注意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

6)一旦沾染化学消毒剂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可涂擦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四)锐器伤害

锐器伤是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险,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的护士经常接触针头、手术刀片、剪子等,同时还需要对各种器械和物品进行清点和预处理很容易被这些锐器刺伤。一旦这些锐器被污染或者被传染病患者使用过,对护士的伤害非常大,会增加职业性和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1.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

肿瘤微创介入手术室工作的快节奏、频繁使用锐器、工作间狭小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或锐器伤。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针头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在手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操作和情形有:①调整针头;②开启安瓿;③打开针帽;④寻找物品;⑤清洁器具;⑥针刺破针帽;⑦手术中意外受伤;⑧由患者致伤;⑨由同事致伤。

2.锐器损伤防范措施

(1)双层手套使用:

有研究推荐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当外层手套被刺破时,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作用仍然存在,双层手套使医护人员沾染患者的血液危险降低87%。虽然也有双层手套被刺破的现象,但双层手套同时被刺破则很少。由于术中手套破损不易被察觉,双层手套能够预防医务人员的手与患者血液的直接接触。双层手套临床应用的弊端是手的舒适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下降。

(2)注射器针头使用的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在使用输液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地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要求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早于1987年在全面性的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主张单手套针操作法。目前国内已有大部分医院执行禁止回套针头的保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3)尖锐物品的处理原则:

①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术刀、缝针、注射器针头等直接丢弃在利器盒里。②避免双手回套针头,如需回套,应使用专用的针头移除设备或使用单手操作技巧完成。③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④利器盒的要求:材质坚硬,不能被利器穿刺;开口大小合适,能轻易容纳利器,避免开口过大,防止溅洒;利器盒安置在适当并容易看见的高度;装满3/4后及时更换并移去。

(4)设立传递锐器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指被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并且介入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