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展研究报告:1994~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1:06:22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展研究报告:1994~2014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展研究报告:1994~2014试读:

序一 二十载慈善之路:怀仁爱之心 行济困之举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冯国勤

自1994年5月7日成立至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已走过20载慈善之路。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为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坚持“阳光慈善聚人心、慈善阳光暖人心”的信念,充分发挥“扶贫济困、净化心灵”两大功能的作用;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贫困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管理为导向,为保障民生、惠及百姓做了力所能及的慈善实事。截至2013年12月,基金会累计总收入77.8亿元,总支出57.3亿元,受益人数达497万人次。20载的历程中,我们勇于承担,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上海特色的现代慈善之路。

我们立足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透明度,加强公信力和能力建设,走现代化慈善发展之路。我们以“四个更加”(“更加透明、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加高效”)为工作思路,并以此作为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工作重点;着力强化“六大管理”——项目管理、募捐管理、专项基金管理、物资管理、义工服务管理、公益项目招投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重视信息化建设,以“透明慈善”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即将建成数个数据库,以方便公众查询、申请、参与、监督慈善;加强与国内外业界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学习和吸纳国际、国内先进慈善组织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注重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应对速度、能力和效率,20年来发生最大的五次灾难,我会共募集善款达8.66亿元,与灾区人民守望相助。

我们历来重视品牌项目建设,努力搭建宣传平台,传播具有上海特色的慈善文化。自基金会成立以来,我们每年举办“蓝天下的至爱”大型慈善系列活动,这不仅是上海慈善文化的重要传统,也已成为上海这座爱心城市的一张名片。“放飞希望”、“点亮心愿”、“姐妹情”、“花儿绽放”、“多彩晚霞”等一系列慈善品牌项目百花齐放,覆盖人群非常广泛。同时,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营造“人人可慈善,行行要慈善”的良好慈善氛围,自2003年起,已连续评选了六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共计评选出256名“慈善之星”。基金会始终坚持理论先行、舆论先导、实践检验,把传播慈善文化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与主流媒体紧密合作,创办各种慈善专版和节目;自办媒体,创办了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至爱》杂志,并开设了上海慈善网;成立专业研究机构“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每年都举办慈善论坛。

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努力使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金会倡导的“慈善四进”,即进楼宇、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活动,以点带面,为社会营造慈善氛围,让慈善事业在社会各个角落生根开花。每年“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活动中最为震撼的就是“万人募捐”和“千店义卖”,不仅因为参与的人数众多,更是因为,在这一刻,人们已经心灵相通、休戚与共,只为奉献爱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这对我们来说倍感亲切,能激发起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看到了慈善的力量、公益的力量。

慈善基金会走过了20年,20岁正是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年龄。回顾过去,基金会从初创走向成长,从成长逐步走向成熟,展望未来,慈善事业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未来,基金会将注重加强现代慈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现代慈善公开度、透明度,推进慈善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让阳光慈善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优化现代各种资源,共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激发社会群众慈善的意识,充分发掘爱心资源,不断扩大慈善的效应和效率,做好慈善资金的后续利用和发展,推动慈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实现慈善事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序二 传播慈善正能量 构建和谐新社会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名誉会长 陈铁迪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20年历程。2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极其短暂的,但对基金会来说,却是极其重要、极不平凡的20年,是令人振奋的20年,也是硕果累累的20年。20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传播慈善理念,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救助,协助政府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在改革开放中茁壮成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蓬勃发展。回顾这20年的发展,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开展慈善宣传,传播慈善理念,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推进完善对慈善理念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慈善事业的发展,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要激发人们的爱心,要让慈善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慈善是扶贫济困,基金会要用好慈爱这个旗帜,致力于“安老、扶幼、助学、济困”。因此,我们重视媒体的作用,紧紧依靠媒体做好慈善理念的传播,提高市民对慈善的认同感;我们通过“蓝天下的至爱”等慈善活动,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爱心的良好风尚;我们评选慈善之星,发扬先进典范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强化市民的慈善意识,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全社会参与慈善的自觉性,形成参与慈善光荣、支持慈善高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联合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基金会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慈善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加强沟通、多方合作,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必然需要。我们与政府合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从需求出发确定救助项目,与政府救助工作做好衔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我们与企业合作,以慈善项目为载体募集基金。我们与其他组织合作,发挥不同优势,联合开展慈善救助。我们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的方针,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吸引全社会参与慈善,使得涓涓细流汇成慈善大河。总之,基金会通过逐步形成以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民间团体为主体的劝募思路和工作思路,面向社会各界拓展募捐渠道,形成了有效的慈善大联合。

三、健全组织网络,加强队伍建设,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组织保证

我们已经逐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组织网络,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由25人组成的精干、成熟的决策机构即理事会,保证各项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由五个专业委员会和相应工作部门组成的廉洁、有序、务实的工作机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三是由各区县分会组成的基层工作网络,保证慈善事业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四是慈善义工服务总队、众仁慈善服务中心、慈善物资管理中心、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公益实体。我们不仅有一支由在编人员和退休返聘人员组成的专业员工队伍,而且还有众多志愿者的参与。这样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从组织上保证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规范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慈善事业建立在社会对慈善组织信任的基础上,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是基金会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20年来,基金会始终把公信力视为慈善事业的生命线。我们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聘请会计顾问团、法律顾问团,每年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进行论证,并且接受严格审计。我们注重公开、透明,每年基金会的开支经审计后在《解放日报》上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通过建立一个完整、严密,集服务、管理、监督、培育为一体的慈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规范运作,做到取信于民。

五、创新慈善手段,注重转型发展,是促进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身边的许多事物日新月异,基金会的工作手段和工作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和完善。这对上海慈善基金会的发展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我们开始探索基金会功能定位的转变,从自己开展救助项目逐步转变为组织项目、分配资金和评估项目实施,让基金会能够“放手”做更多的事,这对承担项目的社会组织也是很好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建立上海慈善网,推出微博,加强信息化建设。我们向国外成熟的慈善组织借鉴经验,也学习民办公益基金的有效做法,更多地通过自己开展课题研究、举办慈善论坛和研讨会,研究慈善组织的运行管理模式和转型发展。

慈善的目的一方面是扶贫帮困,另一方面是净化人的心灵,这两点应该是并重的。如果说基金会通过慈善工作,既能帮助有困难的人,而且能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工作,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发展心灵善美,使得奉献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那么我们20年来的慈善工作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今后,基金会将致力于做好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倡导和传播,使得慈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培养道德观和传递正能量的平台,促进和谐社会更好、更快、可持续地发展。

第一篇 绪论篇

本部分作为开篇,首先,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基金会六大职能,即慈善募捐、资助公益项目、慈善宣传、成立公益实体、基金保值增值、奖励贡献者,进行具体阐述;然后,分两个阶段,以关键事件为线索,对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归纳。

第一章 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5月,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自成立以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始终秉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募集慈善基金,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慈善;围绕党和政府所关心、特困群体所需要,实施“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慈善项目,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基金会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是首批获评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的社会组织之一;2011、2012、2013年连续三年被《福布斯》(中文版)评为中国最透明的25家基金会之一;近年来,在基金会中心网(CFC)发布的透明度指数排名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全国基金会中一直位居第一行列。

作为一家公募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坚持以“党和政府最关心、社会困难群众最需要”为出发点,依托以政府、企业和新闻媒体为主要连接点的社会支持网络,积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整合慈善资源,始终维持较强的筹款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成功发动捐赠31.6万人次,截至2013年12月,基金会共募集善款善物总收入77.8亿元,支出资金55.2亿元,资助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达493万人次。自成立以来,基金会总资产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3年末资产总额已达20.95亿元,其中负债总额为0.27亿元,净资产总额为20.68亿元。

第二章 基金会具体职能

根据《基金会章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为募集、管理基金,资助和举办慈善公益项目。包括:(1)接受境内外各界的慈善捐赠;(2)资助各类慈善公益性项目;(3)传播普及慈善理念;(4)举办遵循本会宗旨的慈善公益性实体;(5)实现慈善基金保值增值;(6)奖励慈善事业的重大贡献者。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具体职能有:

一、慈善募捐

慈善募捐包括募集资金和募集物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通过市会、区县分会、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四级工作机构,依靠每一层级机构与政府、企业、新闻媒体和个人等四个领域发生互动,面向社会各界拓展募捐渠道,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社会募捐网络。以项目为导向,吸引社会对募捐活动的关注,实施慈善募捐活动的精细化管理,使得大众募捐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捐款额得到明显提高。2013年,基金会全年总收入84 340万元,其中捐赠收入74 367万元,政府补助收入2 541万元,投资收益4 990万元,其他收入2 442万元。

二、资助公益项目

自成立以来,基金会努力探索建立与政府救助工作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不断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形成了以项目化管理为目标的慈善救助模式,实施助学、助医、助困等各项慈善救助工作。2013年,基金会项目资助资金支出共5.51亿元,全年资助项目的受益人达94万余人次,其中市会项目资助资金支出1.27亿元。自2008年起,基金会开始探索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的工作,推出了《关于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的管理办法》,在以往救助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以公开申请方式资助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探索扩大社会参与救助,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2008—2012年期间累计出资近4 500万元,资助了383个项目;2013年资助社会公益项目118个,资助资金达2 111.12万元,资助18所高校的公益项目,资助资金达160.17万元。这不仅扩大了慈善救助的受益面,而且还扶持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社会公益组织。

三、慈善宣传

宣传、倡导、传播慈善文化是基金会培养并发展社会基础的重要手段。基金会和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做好经常性的宣传报道,传递慈善理念;倡导“慈善四进”,即进楼宇、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活动,以点带面,为社会营造“人人做慈善、行行可慈善”的氛围;创办了中英文慈善杂志《至爱》,建立上海慈善网这一网络平台,成为基金会宣传慈善的重要窗口;多次举办“蓝天下的至爱”、“慈善音乐会”等大型活动,作进一步的宣传推广;成立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理论研究阵地,每年以不同主题召开慈善论坛。基金会将慈善宣传贯穿于整个慈善工作的全过程,积极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阵地,营造慈善氛围,深化慈善理论研究,推动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成立公益实体

公益实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慈善事业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政府、企业、慈善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创新发展慈善事业的成果。基金会先后成立了多家公益实体,开展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包括:上海市众仁慈善服务中心福利机构,下辖众仁花苑、众仁乐园两家安老实体及众仁金山护理医院、众仁儿童康复中心;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慈善服务总队;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至爱》杂志社。

五、基金保值增值

在多年的资产积累和运作过程中,基金会的资产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至2013年年底,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0.95亿元,年末净资产为20.68亿元,在上海乃至全国基金会的资产排名中位列前茅。2007年4月,基金会出资设立了上海盛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公益金融、市场运作、慈善投资这一创新运营模式,主要开展四类项目的投资:增值为主且风险较小的成熟型产业投资、拥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产业投资、资源类产业投资及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的项目投资。2013年,基金会投资收益金额为4 989.62万元,比上年度增长了22.22%。

六、奖励贡献者

为表彰为上海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彰显乐善好施、承担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进一步营造“人人做慈善,行行要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基金会自2003年起已连续评选了六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到2013年年底共计评选出256名“慈善之星”(其中多人获得国家民政部的“中华慈善奖”),并通过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慈善事迹。同时,基金会组织开展“优秀慈善义工”评选,表彰在义工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个人、优秀集体和优秀组织者。这些人物活跃在社会各界,以传播慈善文化为己任,激发群众参与慈善的热情。

第三章 基金会发展历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4—2003年)

第一个阶段是基金会从初创走向成长的阶段,即从1994年到2003年。这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改革开放呼唤慈善事业,社会困难群众企盼慈善事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慈善事业。1994年5月,在上海市政协、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的发起推动下,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应运而生。长期以来,“慈善”这个词在我国是个“禁区”。刚从计划经济中孕育出来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要创业慈善,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澄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需不需要慈善这个认识问题。在基金会筹备委员会和首届理事会领导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宣传,及时、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慈善正了名。同时,按照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踏上了艰难创业并逐步成长的征程。

创业之初,基金会就提出了“舆论先行、广泛传播慈善理念”的指导思想。征集确定了会标和慈善用语,创作了会歌,制作了会旗;把媒体作为宣传慈善的主渠道,很快建立了慈善记者队伍并不断巩固扩大;宣传内容从日常工作报道,发展到设立各种慈善专栏,从平面媒体延伸到电台、电视台、网站,形成了立体的宣传网络;宣传规模从每年200篇左右平面媒体报道增加到每年500余篇;1995年初基金会开展了首次“蓝天下的至爱”新年慈善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次,内容不断丰富,从2001年起新增了爱心大放送,电视台全天播出,声势和影响不断扩大,慈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按照基金会领导提出的“精简、高效、廉洁、务实”的原则,基金会加强组织建设,内部管理、建章立制年年出新招;逐步健全了秘书处的组织机构,从1994年起就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会计顾问,1996年又建立了5个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内审室、监事会。从1994年起每年通过媒体公布财务审计报告,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社会公信度不断提高。本着慈善事业必须向地区延伸的指导思想,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1994年9月,基金会率先在长宁区设立了第一个办事处,到2002年5月,全市各区县全部建立了办事处,逐步形成了社区的慈善工作网络。

基金会提出了“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参与慈善,按照“拾遗补缺”原则开展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募捐形式从单一的接受单位、市民捐赠,发展到开展“万人上街募捐”、“慈善一日捐”、“千店义卖”、设置慈善募捐箱以及各种形式的义拍、义卖、义赛、义演等,募集基金的数量从1994年的1 500多万元,逐年增加到2003年的近2亿元。从1996年开始,基金会实施“安老、扶幼、助学、济困”实事项目,“慈善教育万人培训项目”;先后创办了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众仁老人乐园、众仁老人公寓、金山众仁护理院、孤残儿童康复中心等慈善实体;为配合医保体制改革,2001年2月推出万人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为不能享受医保的贫困人群提供医疗补贴;2000年6月成立了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为基金会开辟了新的慈善物资捐赠渠道。基金会专项基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救助的人数从1994年的600余人逐年增加到2003年的8万多人次。

二、第二阶段(2004—2013年)

第一阶段的创业和发展,为基金会逐步走向成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则是基金会从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即2004年至今。2004年6月,《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出台,我国基金会的发展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并逐步进入到市场化发展的阶段,这为众多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也进一步开始向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转型。

首先,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和优化。2004年、2009年、2013年,基金会顺利完成了三次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将第二届理事会的251人精简到第四届的25人,使理事会的机构更加健全、精干;在2013年2月第四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上,将专业委员会的设置调整为项目发展与筹资委员会、宣传信息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区县与义工委员会、资产管理委员会、法务委员会,使得每个委员会的职能和分工更加明确和专业。2004年,将区县办事处改名为区县分会,建立了分会会长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街道(镇)逐步建立了慈善工作机构;2006年提出了“立足基层,聚焦区县”的工作方针,加强了对区县工作的调研和指导,推动了地区慈善工作的发展。2013年,基金会总收入8.4亿元,其中各区县分会总收入合计5.7亿元,区县募集基金的数量上升到占总量的近七成。2005年1月,成立了上海慈善义工服务总队,设立若干专业大队,并在各区县分会建立义工大队,义工服务逐步活跃,义工管理规范有序;2007年,由慈善义工自行开发设计、维护和管理的“慈善义工信息管理系统”开通,各个义工组织进入该系统运作。到2013年年底,基金会慈善义工人数已逾7万人,其中注册人数达4.86万人,慈善义工队有210支。

其次,把慈善宣传贯穿于慈善事业的全过程,不断拓展慈善宣传领域。2004年,基金会出版了中文版《至爱》杂志,2005年出版了英文版Caring杂志,2007年出版了全国首本《慈善工作实务手册》。2010年开通“上海慈善网”,网站集信息与服务为一体,成为展示上海慈善工作、传播慈善理念、提供慈善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网站平均月点击率达400多万次。2013年开通了“酷六网慈善专区视频”。逐步形成了多家媒体、多名记者组成的慈善宣传队伍,与媒体合作开办了《手拉手》、《闪电星感动》、《大家帮侬忙》等宣传专栏。2012年,与媒体合作开办了首届“慈善箴言征集活动”,拍摄《你用心爱,我用爱承诺》公益广告片,从2014年起在上海电视台各频道全年播出。积极开展慈善理论研究,2004年成立了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每年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慈善理论研讨会,开展系统的慈善理论研究。2002年、2008年,先后开展了“市民与慈善”大型社会调查,了解市民和企业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参与度和信任度。

再次,不断创新募捐理念和方式。将快乐慈善、娱乐慈善、消费慈善、明星慈善等新的理念注入慈善活动;开通了电话捐赠、短信捐赠、网上捐赠、信用卡捐赠等新的募捐渠道;增强了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募捐能力。2006年初,上海地方税务局下发了《关于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捐赠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从政策上推动了募捐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募集基金总量节节攀升,其中2008年高达14.39亿元(含抗震救灾捐款)。按照“立足社区、方便群众、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推动经常性社会物资捐赠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普及全市的慈善捐赠网络,在全市已设立慈善救助服务社19个,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1 539个,慈善超市116家。2010年开始创新举措,推出“三联四推”、“四进”工作理念,即与政府部门、其他公益组织以及各区县分会联合、联手、联动,推崇慈善理念、推动慈善行为、推广慈善品牌、推进慈善事业,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楼组(宇)”,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至2013年年底,已在全市设立了500多个“慈善四进”示范点。

基金会的救助工作坚持以“党和政府最关心、社会困难群众最需要”为出发点,努力与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不断加大慈善救助力度。重视慈善品牌建设,打造了“蓝天下的至爱”、“点亮心愿”、“共享阳光”、“闪电星感动”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慈善品牌项目。截至2013年,慈善专项基金累计达207个,实施了数百个救助项目,救助资金从2004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8亿元,2008年甚至高达11.2亿元(含抗震救灾款)。从2008年起开始探索新的救助方式,尝试慈善项目向全社会招标制度,购买政府服务实事救助项目的工作也有了突破。面对突发性的各种自然灾害,基金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实施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地开展募捐工作,有力支援灾区人民,成立20年来发生最大的五次灾难,基金会募集善款达8.7亿元,其中1998年抗洪救灾243万元,2005年印度洋海啸3 996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6.01亿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1.18亿元,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1.05亿元。

同时,随着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逐渐成为舆论焦点,基金会坚持注重机构的公信度建设,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救助项目的评估、公示制度;努力按照《上海市募捐条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规范实施公募活动的报备和募捐结果的公示,坚持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以及重大活动向社会主动公开,社会公信度大大提升;成立了盛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运作。近年来,在基金会中心网(CFC)发布的透明度指数排名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全国基金会中一直位居第一行列,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透明度排名第十,被授予“2013年度慈善透明卓越组织”的称号。

经过20年发展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规范有序、富有活力、公信度极高的社会组织,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慈善机构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篇 数据篇

基金会的整体运行状况,是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部分。本篇各章从市会、各区县分会两个层面,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历年[1]来的资产状况、收支情况、组织架构和工作人员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描述,通过纵向趋势分析和横向比较,力图探析基金会的发展情况和结构性特征。本篇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基金会历年的年报、财务报表、上报社团局的年度检查报告书、各区县分会调研表[2]以及上海慈善网的公示报告等。

第一章 基金会资产状况

一、基金会总体资产状况

1994—2013年的20年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产发展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原始基金雄厚,资产基础较好。原始基金数额是反映基金会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和年末总资产共同反映出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和发展状况。1994年成立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为4.6亿元,表明基金会的资产基础较好。

——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良好。在多年的资产积累和运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效率,基金会的资产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至2013年年底,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0.95亿元,年末净资产为20.68亿元,在上海乃至全国基金会的资产排名中位列前茅。

——资产构成日趋合理化。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经营理念更新,从成立之初90%以上为流动资产,发展到如今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资产结合的资产结构,既保证了募集资金的流动性,又保证了资金的增值性,基金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一)年末总资产情况

1. 总体特征

自成立以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产经过稳定运作,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良好。从数据来看,基金会2007年末总资产为9.6亿元,经过短短7年时间,到2013年末基金会总资产已经增长了1.2倍,7年间总资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89%。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产总额为20.9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1.14%。详细数据见表2-1。表2-1 基金会年末总资产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

2. 总资产构成

本部分将从资产构成和负债构成两个视角来分析基金会的总资产构成情况。图2-1展示的即是2013年年末基金会总资产的构成情况。图2-1 基金会年末总资产构成(2013年)(单位:%)

数据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13年年报。(1)从资产结构来看,基金会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委托代理资产。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产主要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表2-2所示是基金会2007—2013年年末总资产构成情况。表2-2 基金会年末总资产构成(2007—2013年)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

具体来看:

——流动资产。一般来说,基金会的主要职责在于公益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活跃在公共服务领域,所以资产主要集中在流动资产方面。从2007—2013年的发展趋势来看,2007年之前流动资产的比例始终高达90%以上;自2008年起比例开始下降,2009—2013年这5年流动资产的占比均保持在45%左右,不超过五成。2013年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流动资产为10.4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9.71%。

——固定资产。从2007—2013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固定资产在慈善基金会的资产构成中相对稳定,比例始终保持在2%左右。截至2013年年底,基金会的固定资产为0.4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2%。

——长期投资。在成立之初,基金会主要通过投资政府下属的公司进行保值增值,无风险,但是收益也低。近年来,随着慈善理念的转变,基金会开始探索创新投资方式以促进资金的可持续发展,如委托一些有资质的理财机构以及投资公司对资金进行分期分批管理。如表2-2所示,2007年年底,基金会的长期投资金额为0.7亿元,占比仅为7.29%。经过7年的发展,到2013年年底,长期投资规模已达10.07亿元,所占比例也高达48.08%。

——无形资产。从表中数据来看,2012年以前基金会的无形资产为0。2012年起,基金会开始将会标、会歌、“蓝天下的至爱”、“放飞希望”等商标进行注册登记,并折合金额纳入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开展商标使用、管理、保护工作。到2013年年底,基金会的无形资产为33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0.02%。2013年,基金会会标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维护了商标品牌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基金会对无形资产意识的强化,以及资产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完善。(2)从负债分类来看,基金会的资产又分为负债合计与净资产合计。从表2-3中数据来看,基金会的主要资产是净资产,2007—2013年间净资产的占比始终保持在96%以上,2013年年底的净资产达到20.68亿元,占比98.71%;基金会的负债合计金额始终较低,截至2013年年底,仅为0.27亿元,占当年总资产的比例为1.29%,且其中几乎都是流动负债。表2-3 基金会年末总资产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二)净资产情况

1. 总体情况

从表2-4中数据可以看出,在2007—2013年间,基金会的年末净资产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4.27%。2013年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年末净资产为20.68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12.09%。表2-4 基金会年末净资产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

2. 净资产构成

净资产是指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分为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表2-5所示是基金会2007—2013年年末净资产构成的基本数据,年末净资产构成的发展趋势如图2-2所示。表2-5 基金会年末净资产构成(2007—2013年)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图2-2 基金会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发展趋势(2007—2013年)(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1)限定性净资产。限定性净资产是指受到资产提供者或者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设置的时间或用途限制形成的净资产,又称捐赠性净资产。时间限制要求资源只能在特定时间内或规定的日期之后使用,用途限制要求资源用于特定目的。

从表2-5中数据可以看出,2007—2013年间,基金会限定性资产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5.53%;限定性净资产的比例始终维持在60%左右。2013年年底,基金会的净资产总额为20.68亿元,其中限定性净资产为12.91亿元,占净资产总量的62.43%,金额比上年度增长了14.65%。

从当前募捐环境来看,基金会的募捐资金以定向捐赠为主,主要通过项目来吸引捐赠资源,因此当前基金会的净资产构成以限定性净资产为主。限定性净资产对于基金会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它赋予了基金会具体责任,不失为一种控制资金用途的有效方法,将有助于保证基金会按照资源提供者的规定使用捐赠等资产,实现资源提供者的出资目的。(2)非限定性净资产。非限定性净资产是净资产总额减去该期内限定性净资产后的余额,也就是说不受捐赠人等所定条件限制的那部分净资产。从表2-5中数据来看,非限定性净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37%;基金会非限定性净资产在净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始终低于限定性净资产。2013年年末,基金会的非限定性净资产为7.77亿元,占净资产总量的比例为37.57%,金额比2012年增长了8.07%。

基金会可用于保值增值的资产限于非限定性净资产,因此非限定性净资产反映了基金会的发展能力和可持续成长的实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使用这类资金的时候,基金会就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这类资产在使用时要受某些规章制度或在业务过程中订立的合同或协议的规定的约束。

二、各区县分会资产情况(一)年末总资产情况

1. 总体特征

截至2013年年底,各区县分会的年末总资产情况如图2-3所示。从全市情况来看,各区县分会的资产情况悬殊较大。其中,浦东新区分会的总资产金额最高,为26 186.25万元;嘉定区分会的总资产金额最低,为1 056.81万元,两者相差近24倍。图2-3 各区县分会年末总资产排名情况(2013年)(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各区县2013年度资产负债表,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

从2013年年末各区县分会总资产规模来看,近八成区县分会的总资产处于2 000万元—10 000万元区间。其中,年末总资产超过10 000万元的分会有3家,分别为浦东新区分会、闵行区分会、青浦区分会;总资产规模处于5 000万元—10 000万元区间的分会有5家,分别为松江区分会、黄浦区分会、普陀区分会、崇明县分会、奉贤区分会;总资产规模处于2 000万元—5 000万元区间的分会有8家,约占所有分会的一半;总资产小于2 000万元的分会有1家,即嘉定区分会。详见表2-6。表2-6 各区县分会总资产规模分布情况(2013年) 单位:元、家、%数据来源:根据图2-4中的数据计算汇总得出。

2. 总资产构成

从资产结构情况来看,各区县分会的总资产均以流动资产为主,占比均在99%以上。详细数据见表2-7。表2-7 各区县分会总资产和流动资产情况(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各区县2013年度资产负债表,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

从负债分类情况来看,各区县分会的总资产以净资产为主,占比均在96%以上;负债所占比例较低,各区县分会的负债占比均低于4%,其中虹口区分会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最高,为3.06%。详细数据见表2-8。表2-8 各区县分会总资产构成(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各区县2013年度资产负债表,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二)净资产情况

截至2013年年底,各区县分会年末净资产情况如表2-9所示。其中,浦东新区分会、闵行区分会、青浦区分会分列第一、第二、第三位,嘉定区分会位列最末。表2-9 各区县分会年末净资产情况(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各区县2013年度资产负债表,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

从表2-10中2013年年末各区县分会净资产规模来看,约八成区县分会的净资产处于2 000万元—10 000万元区间。其中,年末净资产超过10 000万元的分会有3家,分别为浦东新区分会、闵行区分会、青浦区分会;净资产规模处于5 000万元—10 000万元区间的分会有5家,分别为松江区分会、黄浦区分会、普陀区分会、崇明县分会、奉贤区分会;净资产规模处于2 000万元—5 000万元区间的分会有8家,约占所有分会的一半;净资产小于2 000万元的分会有1家,即嘉定区分会。表2-10 各区县分会净资产规模分布情况(2013年) 单位:元、家、%数据来源:根据表2-9中的数据计算汇总得出。

表2-11为各区县分会2013年年末净资产构成情况。从净资产构成来看,浦东新区、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嘉定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等10个区县分会的净资产以非限定性净资产为主,其余7个各区县分会则以限定性净资产为主。表2-11 各区县分会年末净资产构成(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各区县2013年度资产负债表,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1]分析年份以2007—2013年为主,其中2013年为重点分析对象。[2]各区县分会调研表的填写年份是2013年。

第二章 基金会收入情况

一、基金会整体收入状况(一)总收入

1. 总收入情况

自1994年成立至2013年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累计总收入为754 642.41万元,其中1994—2006年年底的累计收入为175 925.33万元,2007—2013年每年总收入的具体情况如表2-12所示。从表中数据来看,基金会的总收入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外部慈善环境的转变和市民慈善意识的增强,基金会的总收入得到放量增长。2007—2013年间,基金会总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48%,这7年间的累计收入就达1994—2006年13年间累计收入的3.3倍之多。2013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总收入为84 339.95万元,较上一年基金会的总收入增长了22.0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特大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对基金会收入的增长贡献较大,基金会的总收入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表2-12 基金会总收入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

2. 总收入构成

一般来说,基金会收入的构成包括:(1)捐赠收入;(2)政府补助收入;(3)投资收益;(4)其他收入。2007—2013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总收入的构成情况如图2-4所示。从图2-4和表2-13中可以看出,基金会的总收入构成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图2-4 基金会总收入构成发展趋势(2007—2013年)(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数据计算得出。(1)捐赠收入。2007—2013年,捐赠收入始终是基金会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2007年捐赠收入占比为79.23%,2008—2013年这6年则都高于85%,2008年捐赠收入占比最高,达到94.29%。由此可见,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收入格局中,捐赠收入占据绝对主导的位置。这说明,目前基金会主要依靠公益项目来获得社会捐赠,并主要通过捐赠而来的资金进行运作。表2-13 基金会总收入构成(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13年年报。(2)政府补助收入。2007年,基金会的政府补助收入占比为9.37%。2008—2013年,政府补助收入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占基金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均在3%左右,其中2008年的占比最低,为1.72%,2012年的占比最高,为3.25%,2013年政府补助收入的占比为3.01%。根据《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2)》中的数据,在政府补助收入方面,上海市基金会的平均占比为8%[1],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该项收入的占比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可见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度较低。(3)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基金会开展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收益。2007—2013年间,基金会投资收益总量和投资收益占比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3年,基金会的投资收益总额为4 989.62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92%,投资收益总额较上年度增长了22.22%。(4)其他收入。基金会的其他收入包括服务收入、会费收入、商品销售收入、银行利息、盘盈盘亏等。2007—2008年,基金会其他收入的占比不到0.2%。2009—2013年,其他收入的占比有所上升,其中2012年其他收入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42%,2013年其他收入所占的比例达到2.9%。(二)捐赠收入

1. 概况

捐赠收入是基金会的主要收入来源。表2-14展示了2007—2013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收入的总量变动特征。从中可以看出,2007—2013年间基金会捐赠收入的变动特征和总收入类似,即波动较大,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0.44%。捐赠收入总量最多的是2008年,达到136 592.26万元,是上一年度的3.33倍。2013年,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为74 367.14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3.12%。表2-14 基金会捐赠收入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

2. 捐赠收入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可以有如下三种分类方式。(1)定向捐赠收入和不定向捐赠收入。根据捐赠方对捐赠资产提出的限制性条件(如时间限定、范围限定等),捐赠收入可以分为定向捐赠收入和不定向捐赠收入两类,具有限制性条件的捐赠收入为定向捐赠收入,其余则为不定向捐赠收入。

从表2-15中可以看出,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以定向捐赠收入为主。2013年基金会的定向捐赠收入为64 344.95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的86.52%;不定向捐赠收入为10 022.19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的13.48%。图2-5展示的是基金会定向捐赠收入和不定向捐赠收入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2007—2013年期间,基金会定向捐赠收入的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7年的不到60%增长为2013年的超过85%;不定向捐赠收入的比例则逐年递减。表2-15 基金会定向捐赠收入和不定向捐赠收入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图2-5 基金会定向捐赠收入和不定向捐赠收入发展趋势(2007—2013年)(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表2-15中数据计算得出。(2)捐款收入和实物捐赠收入。根据捐赠资产的类型,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可以分为捐款收入和实物捐赠收入两类,其中现金形式的捐赠收入为捐款收入,实物形式的捐赠收入则为实物捐赠收入。

从图2-6中两类收入的发展趋势来看,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以捐款收入为主。2013年,基金会的捐款收入为70 389.11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的比例为94.65%;实物捐赠折算金额为3 978.03万元,所占比例为5.35%。2007—2013年间,除发生特大灾难性事件的特殊年份2008年之外,其余6年的捐赠收入均以捐款收入为主,占捐赠收入总量的90%以上。除2008年基金会的实物捐赠折算44 570.82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比例高达32.63%,其余年份的实物捐赠收入较少,所占比例始终低于10%。详细数据见表2-16。图2-6 基金会捐款收入和实物捐赠收入发展趋势(2007—2013年)(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表2-16中数据计算得出。表2-16 基金会捐款收入和实物捐赠收入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

根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专项基金是指根据专项基金捐赠人(包括其代理人、继承人)资助慈善公益事业的意愿,市慈善基金会与捐赠人签订协议,并设立专门会计账目的资金。多年来,基金会的专项基金运行情况良好,表2-17所示的是基金会2007—2013年间每年专项基金金额总量和所占捐款收入的比例情况。截至2013年年底,基金会已设立了207个专项基金,2013年专项基金总收入9 214.14万元[2]。2007—2013年,基金会专项基金金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65%,占当年度捐款收入的比例均在15%左右(除2008年外);2010、2011年两个年份专项基金的金额超过亿元。表2-17 基金会专项基金金额、占捐款收入的比例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3)来自境内的捐赠收入和来自境外的捐赠收入。根据捐赠人的性质,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又可以分为来自境内的捐赠收入与来自境外的捐赠收入两类;其中来自境内的捐赠收入又可分为来自境内自然人的捐赠收入和来自境内机构的捐赠收入,来自境外的捐赠收入可分为来自境外自然人的捐赠收入和来自境外机构的捐赠收入。

根据来自境内、境外的来源划分,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以来自境内的捐赠收入为主。2013年,基金会来自境内的捐赠收入金额为69 528.99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的比例为98.78%,其中来自境内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收入较多。来自境外的捐赠收入金额为860.12万元,所占比例为1.22%。详细数据见表2-18。

根据来自自然人、机构的来源划分,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以来自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收入为主。图2-7展示的是2013年度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收入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2013年基金会来自机构的捐赠收入金额为59 912.37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的比例为85.11%。来自自然人的捐赠收入金额为10 476.74万元,占捐赠收入总量的比例为14.89%。表2-18 基金会捐赠收入构成情况(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图2-7 基金会捐赠收入构成情况(2013年)(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表2-18数据计算得出。

表2-19展示的是基金会2008—2013年间捐赠收入构成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来自境外的捐赠收入在捐赠总收入中始终占有一定比例。事实上,针对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基金会于2005年专门成立了对外联络委员会和外联部[3],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交流,吸纳海外慈善资源。表2-19 基金会捐赠收入构成发展趋势(2008—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2008—2012年数据来自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度检查报告书》,2013年数据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三)政府补助收入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包括资金支持、政策优惠、项目配给,等等。因此,政府补助收入也是基金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20是基金会2007—2013年政府补助收入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这几年基金会的政府补助收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7年的政府补助收入总量最高,为4 849.96万元;2013年基金会的政府补助收入为2 540.57万元,占当年基金会总收入的比例为3.01%,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3.16%。

在基金会创始初期,慈善事业处于刚刚起步状态,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进,因此政府资助在慈善基金收入的来源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基金会的发展和成熟,基金会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运行能力,社会和公众的慈善意识也伴随慈善理念的宣传得以不断增强,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开始转为以企业和个人的捐款收入为主。表2-20 基金会政府补助收入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四)投资收益

基金会规模的扩大,除了不断地募集资金以外,主要是通过资金的有效投资获得增值,以“投资—增值—再投资”的方式滚动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会的投资主要考虑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三方面因素的平衡。

表2-21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07—2013年投资收益的基本情况。总体来说,基金会的投资收益情况良好。其中2013年,基金会的投资收益为4 989.62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22.22%,投资收益率[4]为4.9%。实际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创立以来,一直在寻觅资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渠道。例如2000年10月,基金会与上海汇银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基金保值、增值委托管理协议,设立了“汇银慈善助学基金”。据了解,市场化运作该基金以来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笔50万元的基金,按照常规思路存入银行,一年所得利息可资助3—4名学生。但通过将慈善基金交由专业企业打理,通过资本运作手段实现保值增值,使得基金的增值率达到银行利息的10倍,受助学生人数也扩大了10倍。表2-21 基金会投资收益情况(2007—2013年) 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报。(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收入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