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种植致富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8:41:00

点击下载

作者:181044:祁业凤,李巍,桂秀梅,马秀文$${0},{1},{2},{3}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果树种植致富经

果树种植致富经试读: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生态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常绿、落叶果树的生长。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中,果树生产以其丰富的品种资源、广泛的适应性、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数倍于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处于优势发展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树栽培生产发展迅速,至2006年,全国果树栽培总面积发展到10042.3千公顷,果品总产量8831.52千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为世界果品生产大国。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不仅发现和培育了许多优良的果树树种和品种,而且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果树栽培管理知识和经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广大农民朋友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少农民朋友立足本地环境、生态优势,依靠科学技术,艰苦创业,在果树种植和果品营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果品,自己也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他们中间,涌现了许多致富能手,发生了许多果树种植致富故事,故事中有艰难的抉择、辛劳的汗水和成功的喜悦。我们为之感动,深受启发,致富的路就在脚下,成功并不遥远。因此,我们编写了《果树种植致富经》一书,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他们的致富故事,希望这些鲜活的事例对旨在致富的农民朋友有所借鉴和帮助。

为便于阅读,部分故事进行了少量的文字编辑,每篇创业故事都附有点评。简短的点评无法给出详细和系统的分析,只能给您的创业决策提供一些参考。希望读者自己能认真分析、判断和充实。

由于查阅有限,一些优秀故事难免遗漏;书中注明了资料来源,但有些未能注明原作者,特在此致歉并表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8年5月

小小葡萄促致富

“品横江葡萄,过甜美日子”,这是人们对吉安县横江葡萄发自内心的赞叹。横江葡萄是吉安县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新兴富民产业,目前吉安县已建立连片葡萄种植基地100多个,其中200~300亩的葡萄示范基地5个,葡萄种植面积1.7万余亩。2007年,全县葡萄产量1.35万吨,产值达到1.08亿元,种植户均增收1.5万元,葡萄种植亩纯收入达7000元,真正是一亩葡萄胜十亩稻。横江葡萄已成为吉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强化扶持,政策推动

为加快横江葡萄这一富民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横江葡萄产业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葡萄生产的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葡萄产业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机构。同时明确了县产业化办和县果业局的帮扶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局面,形成支持横江葡萄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自200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横江葡萄产业化经营列入年度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重点工程建设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成立葡萄发展专项基金,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财政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用于扶持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和打造横江葡萄品牌。规定对于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亩以上的农户,每新增1亩由县财政奖励补贴600~800元,对于连片50亩以上的葡萄基地,除享受财政奖补外,还在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上优先予以扶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资助了60万元扶持横江葡萄产业的推广。为扶持农民种植葡萄,县里还出资带领种植户引品种、学技术、找市场,解决农民发展葡萄产业的各种难题。能人引路,示范带动

横江葡萄最先由吉安县横江镇屋头村村委会桂花村民小组的打工返乡青年肖章瑛引进。1999年,肖章瑛从广西学会葡萄种植技术后,和一位广西朋友回到村里种葡萄,他们试种10亩葡萄获得成功,当年栽种当年结果3000余千克,不但收回了成本,还略有盈余。第二年收获了葡萄1万多千克,以“横江葡萄”冠名上市销售,由于他们种植的葡萄独具果穗紧凑落地不散、果皮紫褐外披白霜等良好外观特点,且口感好,在市场上一炮走红,吉安市、井冈山市等地的涉外宾馆指定横江葡萄为贵宾专用果品,市场价格达每千克4.40元。附近群众见种葡萄效益好,纷纷效仿,向肖章瑛购买种苗、学习技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了宣传,扩大示范辐射效果,在横江、敦厚、永阳、桐坪等乡镇扶持一批积极性高、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建立了葡萄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种植基地有横江的横溪、屋头、良枧、范家、彭家、富田、仕洲、横巷、敦厚的高速公路出口处、嵊上、对门、苍田,永阳的蒋坊、东园,桐坪的陈家等,连片50亩以上的基地38块,种植葡萄10亩以上的大户530余户。在这些示范基地的带动下,横江葡萄种植规模快速发展,已辐射吉安县19个乡镇,并带动泰和县桥头、石山,青原区河东,吉水县双江村、枫江、峡江县水边、巴丘等周边县市10多个乡镇发展葡萄生产,葡萄种植总面积达1.7万余亩,初步形成了吉安—永新公路沿线万亩葡萄产业示范带。健全网络,服务牵动

为提高葡萄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我县加强了服务网络建设。2002年9月,县政府支持肖章瑛牵头成立了吉安县横江葡萄协会,协会免费为会员指导科学建园,传授葡萄生产技术,代购葡萄专用药肥,帮助申请信用贷款,组织葡萄营销等全程跟踪服务。协会定期联系县果业局技术人员,根据葡萄生产的季节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分片巡回举办葡萄生产技术培训班,面对面向农户传授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联系移动和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热线电话,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即时田间管理信息。2004年,组建了吉安县横江葡萄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5月,在横江葡萄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吉安县横江葡萄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产业化经营形式,为广大果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目前,横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900余户。横江葡萄开发有限公司于2006年向江西省财政厅申报并实施了100万元的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在敦厚镇仓田村建立了300亩葡萄优质栽培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由农户承包生产,为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2007年,横江葡萄生产专业合作社牵头与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吉安分公司签订了葡萄种植自然灾害保险合同,与全国连锁超市三十强之一的步步高江西经理部签订了年500吨葡萄的销售协议。为了加强技术服务力量,县政府统一聘请了3名专职技术员和4名兼职技术员,定点负责重点葡萄生产基地和重点葡萄种植大户的技术跟踪服务,由县产业化资金中给予技术人员工资补助。同时,还依托农经信息网,开通了“横江葡萄”网站,为横江葡萄进行宣传,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极大地解决了葡萄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树立品牌,市场促动

为树立横江葡萄品牌,吉安县大力推广无公害化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农户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吉安横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使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一使用葡萄专用纸袋套袋、统一包装销售的“四个统一”。对实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种植户,县财政每亩追加奖励100元,对于按照葡萄分级标准统一定制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专用包装箱包装的种植户,每使用一个专用包装纸箱由县财政给予0.5元的补助。通过推广绿色标准化技术,2003年横江葡萄基地被省农业厅定为“江西省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申请注册了“天华牌横江葡萄”商标;2006年又申报了“江西省绿色食品标志”;2007年被国家绿色食品管理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获得“绿色食品”称号。为拓宽销售网络,吉安县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葡萄展示会、图片展等活动,扩大横江葡萄的品牌影响。在全市各县(市、区)及南昌、赣州、萍乡、新余等城市建立横江葡萄销售窗口,进入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实行定点直销。从2003年开始,于每年的7月18日举办“中国·吉安横江葡萄节”,大力唱响横江葡萄品牌。特别是2007年举办的第四届横江葡萄节,请来了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董艺及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明、冯巩、张信哲等明星来助演,规模空前,影响空前,更使横江葡萄从省内走向了广东、福建等地市场,横江葡萄的品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2007年,横江葡萄的产地批发价达到了3.5元/斤。粒大个圆、品味俱佳的横江葡萄,以其独特的魅力正从吉安县这片红土地昂首走向全国,走进千家万户。(选自《老区建设》2008年第1期)

点评:一位打工返乡青年引进并种植成功,打响了“横江葡萄”的牌子,附近群众纷纷效仿。县政府因势利导形成产业带,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户种植发展到数千户种植、从一个自然村种植辐射到几个县十多个乡镇、从一个产品到一大产业的跨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将其做大做好,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

农家小伙从一棵树推出一产业

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有这样一种说法:你可能不认识许多人,但你不可能不认识杨遂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老河口市果业的发展,与杨遂胜分不开。因为他带动农户发展桃、梨1.2万公顷,帮乡亲们挖走了穷根,甩掉了穷帽,为1.68万农户送来了“摇钱树”。

1984年,中学毕业的他回到生他养他贫瘠的小村庄,又挥起父亲的锄头努力生产。然而一晃2年过去,不甘守清贫的他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杨遂胜心里震动了,“到底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摆脱贫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父亲口中得知门前的那棵大桃树就是濒临灭绝的大仙桃品种。桃树生长环境要求不高,而村子附近大量的荒滩闲置着,能不能发展果树栽培,培育大仙桃?他借了一万元钱,他先从门前的大桃树上采接穗嫁接成活12株小桃树,随后建起了小苗圃。说干就干,他在村民怀疑的目光中以每667平方米(1亩)5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边的5公顷半沙滩地,全部用来种植桃树。他一边刻苦学习栽培技术,一边精心管护着桃树苗。

1991年夏天,桃树上结满了桃子,他忐忑不安地将桃子挑到农贸市场上,只十几分钟的光景,桃子就被抢购一空。成功的第一步让他坚定了信心。他开始四处收集果树栽培书籍,向栽培专家请教。1993年,他通过种植桃树收入已经超过万元。

1994年,他已经小有名气。这一年。他被推选为村科技副主任。他深感身上担子的分量。全村3000多人口,人均收入不到200元。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乡亲们一起发展果树栽培共同富起来。

他开始在全村推广种植大仙桃。全村人都种桃子,到时候桃子多了卖不出去咋办?这种种问题摆在他面前。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动员自己的亲朋和少数青年农民,一起种植4公顷多大仙桃。这4公顷多大仙桃挂果成熟的当年,全部桃子销售一空,种桃的农户全部脱贫。事实摆在面前,村民们开始竞相请他传授大仙桃种植技术。

在推广大仙桃的那几年里,他建立了0.66公顷的苗圃基地,从各省、市果树研究所、苗圃场筛选引进各类品种200多个试验好的果苗。如果遇上家里困难渴求致富的乡亲们,他大多免费奉送。

1997年,他已经由当地果蔬技术研究会的会员成长为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为了带领更多的农民种果树致富,他先后筹措资金80万元,2000年春创办了老河口市仙仙果品有限公司,将周边乡镇果农们种植的优质水果集中起来销售,为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他多次到北京、郑州等地考察,并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先后引种成功华梨一号、华梨二号、黄金、黄冠、丰水等7个种类130多个优良品种。

从此以后,不光本村的果农遇到技术的问题找他,周围村子种植果树的农民也经常向他请教果树栽培种植上的疑难问题。他组织编写了《大仙桃》、《华梨一号》、《黄金梨》等果树专业技术书籍,创办了农家文化中心,投资20万元配置了5000多册图书和录放设备、讲课培训工具。

去年夏天,村民樊文明果园的梨树患了“怪病”,大片大片的果树开始枯黄、落叶。正在樊文明一筹莫展的时候,他赶来了,对照着书本反复检查、实验,在果园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终于发现梨树是因为缺锌、缺镁患了局部“缺素症”。

随着洪山嘴村村民及周边乡镇在杨遂胜的带领下发展果树种植产业,如今的仙仙果品有限公司已经拥有固定资产2200万元、苗圃7公顷、示范园14公顷。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单靠自己种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他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反哺周围农民。在市总商会的引导下,他先成立了一个以发展果品业为主的基层商会,吸收周围农户为会员,然后免费培训这些“会员”农户,并为“会员”们提供他培植的果树苗,发动大家都来种植他的这种桃树,然后再全部回收会员农户的果品。这一招实际是把会员农户间接变成了自己果品公司的“员工”,让这些员工们为自己生产果品,他自己则一心一意开发市场。如此以来,不仅农户们得到了实惠,杨遂胜也从农户那里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走出了一条典型的“公司+协会+农户”的道路。组织农户1.8万户,辐射精品基地1.2万公顷。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他们的“仙仙”牌大仙桃、“汉水”牌沙梨被审定为绿色食品。从2002年起,他又把工作重点转向果业标准化生产。他协同有关部门先后完成了《汉水梨生产标准》、《无公害食品大仙桃》、《无公害食品大仙桃生产技术规程》的制订、实施,推动果品品牌的提升,使汉水梨、大仙桃挺立市场潮头,畅销北京、广州、杭州等3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出口到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

目前这位农民企业家通过林果这一产业,一共网罗了18000余户农户,辐射果业种植面积达8.56万余亩,多年来已让560多户昔日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技致富带头人。2005年5月,由于他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巨大贡献,杨遂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光荣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选自《果农之友》2007年第2期)

点评:一棵桃树成就一个千万富翁,这不是神话,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人真事。假设一下,如果当初那棵桃树就长在你家的院子里,你会怎么样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一棵这样的“树”,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了。

开心果 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商机

在一般人眼里,开心果只是超市里轻易就能买到的一种休闲食品而已。然而,去年11月18日记者从在北京参加的中国西部开发扶贫会议上才知道,这小小的开心果不仅蕴藏着巨大商机,而且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开心果树林还是最理想的防沙治沙植物,可以促使沙漠戈壁地带的生态得到大大的改善,改善恶劣的环境,扩大绿洲的可耕地面积。如果开心果的种植在喀什形成规模后,除了能带动以喀什地区为立足点的整个南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会带来整个地区的方方面面的各种效益。

资料显示,开心果在沙漠里被视为绿色黄金,因此素有“沙漠绿金”之称。在伊朗,它与沙漠中的“黑金”石油并列,成为支撑伊朗经济命脉所依赖的两大资源。美国和伊朗是当今世界开心果的主产国,产量几乎瓜分了全世界的市场需求。

这么好的东西,在干旱少雨、风沙弥漫、戈壁茫茫、沙漠连天的喀什能种吗?

2000年初秋,一位台湾人来到新疆,口放“狂言”:南疆是世界上最适合种开心果的地方,如果栽种成功,南疆农民的人均收入将提高8~10倍。他就是李玉章,曾经是台湾著名的律师,现任新疆喀什卡迪娜农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2000年12月,李玉章独自一人来到了陌生的喀什,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走到西南,在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对开心果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对比。李玉章说,据了解,开心果属干旱的沙漠地带抗旱、抗碱的果树,生长季属干旱高温气候,冬季平均低温不能超过-15℃,在夏季能耐43.8℃的高温,无霜期不低于180天,生长季年降雨量不高于150毫米,适宜种植在地下水位4米以下的沙土、沙壤土地带。

对比这些条件后,李玉章惊喜地发现,喀什地区境内的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流域区是开心果最佳的种植区。在经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和对当地水质、土壤的抽样调查以及国际开心果专家的评估后,李玉章兴奋不已地得出结论,喀什是中国发展开心果这一绿金产业的最佳适应区,也是国际上除了美国、伊朗以外,最适合大规模发展开心果产业的适应区之一。

李玉章狠下一条心,倾其所有,立志要在喀什实现发展种植开心果的梦想。通过国际友人的协助,他得到了国际上开心果的当家品种。但是,开心果的芽苞从树上摘下来到重新嫁接上,不能超过72小时,否则可能枯死。李玉章不惜重金,硬是只用了56个小时,就把生长在伊朗的开心果树上的芽苞安全运送到了喀什的疏附县开心果研究中心,并成功嫁接上了。

来年春天,嫁接的开心果全部发芽。2003年秋季,研究中心的开心果终于挂果了,挂果第一年,就出现了单株产量3~5千克。李玉章激动得泪流满面,他知道,这意味着未来的产量一定能够达到伊朗的水平。

2003年3月,喀什地区把莎车县恰热克镇的420亩土地拨给李玉章,作为推广开心果种植的试验基地。到2004年10月底,试种的开心果个别单株产量有的已经突破10千克。如果以每亩22棵树计算,亩产量至少在200千克以上,美国成熟的果园也不过是这个数字。

随着试种的成功,下一步就要大面积推广了。从2004年底开始行动,在叶尔羌河流域东岸的5个县,即巴楚、麦盖提、莎车、泽普、叶城县布点推广两万亩开心果基地,至今年6月上旬,已完成了所有的种植。卡迪娜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以及全程追踪监督;地委、行署在基层乡(镇)、村指定专人负责,执行完成整个工作。而且,把莎车县的恰热克镇建设成了一个完全符合现代化国际规范的标准化开心果种植园,作为日后世世代代子孙效法的典型。

随着开心果种植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李玉章决定要在2020年前在喀什完成百万亩以上开心果的种植。他计算了一下,到2020年开心果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喀什以及南疆的整个工业化深加工以及市场销售、服务等形成的总产值将高达100亿元。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如果成功,将给喀什以及南疆各族人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带来的不只是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很明显。它能够带动整个地区农业转型,甚至影响当地从农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与此同时,还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地区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开心果一项的种植,就可以使农民在现有拥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于初级发展阶段就能平均年增收4000至50000元人民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开心果的投资回收期限虽长达7~8年,但盛果期至少延续几百年。如果实施成功,不但能彻底改变当地农民的贫困现状,也能让子孙后代享受富裕的生活。

我们企盼着,这小小的开心果将给我们带来的美丽和富饶。(选自新疆农业网2006年11月17日)

点评:“我们企盼着,这小小的开心果将给我们带来的美丽和富饶。”小果子里蕴含大商机,要有这样一双发现的慧眼,再经过细致缜密的实地调查,取样分析,科学管理,精心呵护,终归能给我们带来美丽和富饶;它带给我们的又不仅仅是商机,开心果树林还是最理想的防沙治沙植物,可以促使沙漠戈壁地带的生态得到大大的改善,改善恶劣的环境,扩大绿洲的可耕地面积。这样的多重效益,当然一定要大力发展了。

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

2003年,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农民段振,带着自己奇特的苹果参加了北京农业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段振的七个苹果,一下子就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并且以平均每个苹果100元的售价被参观者一抢而空。

在段振的苹果园,几乎所有的苹果树都挂满了瓶瓶罐罐,那种100元一个的苹果就出自这里。别人的苹果论斤卖,他的苹果却论个卖;别人的苹果园每亩只能收入三四千元,而他的苹果园平均每亩却能收入上万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六年前,当地一棵苹果树上的苹果,被树枝挤压变成了非常奇怪的形状后,果农不舍得卖,反而收藏了起来。这件事给当时还在经营塑料袋加工的段振一个启发,为什么不在苹果的外形上入手,增加苹果的价值,改变当时苹果卖不出好价钱的现状呢?

2000年,段振决定承包果农周月光的一棵苹果树,自己做试验。可是,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去以后,不但遭到了周月光的拒绝,同时也招来了其他果农的冷嘲热讽。

好说歹说,段振最后以苹果树平均收益的两倍作为补偿,才得以借用别人一棵苹果树做试验。就这样,段振在一片非议和嘲笑中开始了自己的苹果变形试验。

他从废品收购站里找来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罐头瓶子套在小苹果上。苹果一年只结一次果,等待苹果长成,这中间需要大概六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让段振觉得是那么漫长。苹果成熟了,但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出现了。在苹果小的时候套进去,长大就取不出来了;等到苹果长熟以后,想把它取出来,就要把玻璃瓶打碎,这样苹果就很容易被划伤,被划伤后,整个苹果就烂了。

第一年的失败并没有挫败段振研究的信心,反而让他摸索出了苹果变形的门道。第二年他用铁盒代替了玻璃瓶,结果,由于吸收不到阳光,苹果长得比较小,铁盒的试验又失败了。但段振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对苹果变形的试验更加着迷。总结前两次的失败教训,这一次他准备用塑料瓶代替玻璃瓶和铁盒,而且还扩大了试验的规模。然而,由于塑料瓶不透气,瓶内温度太高,导致苹果腐烂,这第三年的试验还是以失败告终。

三次失败得来的经验,让段振感觉胜利离他越来越近。周志鹏是段振多年的好友,两人亲如兄弟。他看到了变形苹果的卖点,再加上对段振的了解,他觉得段振一定能成功,就把家里仅有的4500元钱借给了他。

有了资金,段振根据过去失败的经验,借用以前的塑料袋作坊,用低密度聚乙烯混合其他材料,做成了具有透气性的塑料瓶套在苹果上。苹果模具终于被段振研究出来了,就在变形苹果马上要收获的时候,他却又在忙活着在塑料瓶上贴图。这下,段振的苹果不仅变了形状,还长上了各种图案。

变形苹果的研制成功,让段振出了名,2003年他生产的100套艺术苹果在农博会上以每套800元的价格全部售出。而平均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也让过去那些瞧不起他的果农开始佩服起他。

从那以后,经过段振的严格把关,眼前这片将近200亩的苹果林能够被挑选出来装进精品盒的苹果只有10%。然而,在农博会上打下的人气,足以让他赚足腰包。

尽管现在段振的苹果园已经发展到近200亩,但要想买到他的艺术苹果,还是要提前一年预定。从去年起,段振又试着研究起葫芦形的苹果,但由于技术不成熟,苹果长到半腰上就不再往下长了,所以,在今年的收获期,葫芦形的苹果并没有长成。现在,妻子因为看到了效益,也加入到了段振的研究中,替他做起了塑料瓶。葫芦苹果没有长成对段振来说并不意味着失败,明年,他会继续进行变形苹果的研究。(选自《当代致富经》2007年第3期)

点评:奇思妙想造就了变形苹果的成功,当苹果变成了一种艺术品,苹果的味道就在其次了。段振通过施加外力,使苹果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生长,赋予了苹果特殊的形状、特殊的图案和特殊的颜色。当摆在市场上的时候,他独特的苹果就有了独特的卖点。历经波折,受到冷眼无数,当段振的苹果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之后,想必不会再有人笑话他的异想天开,反而会佩服他的精明了。

最爱那片香榧林

童年的香榧树一直萦绕在赵文刚的梦里,他很清楚地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单纯赚钱要开心许多。2006年9月的一天上午,坐在记者面前的他没有老板的财大气粗,也没有成功后的得意,只有邻家大哥的亲切,“山里佬”的纯朴。财富的开始

二十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就一晃而过。

赵文刚出生在浙江浦江县杭坪镇程家村。从小在山里长大的赵文刚无忧无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爬上村口的老香榧树偷果子吃。每到秋天,香榧树结出一颗颗青果,赵文刚和伙伴们采下青果,会小心翼翼地将果子闷在一个坑里,等果皮烂掉之后,他们就拿出来炒。炒熟的香榧剥开果壳,咬一口,又香又脆。

初中毕业后赵文刚无心读书,开始闯荡社会。1994年,开了几年车的他第一次萌发了做生意的念头。他先是在浦江开了一间经营厨房用品的门市部,然而生意并不景气。后来,他来到义乌,生意越做越好。就这样,赵文刚不仅还清了债务,挣钱撑住了每天亏本的浦江门市部,而且还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探路香榧林

三年时间,赵文刚在义乌赚了个盆满钵满。他很知足,刚好浦江液化气公司门市部的三年承包期也到了,公司收回了门市部。赵文刚用赚来的钱购买了公司的20%股份,心平气和的他想急流勇退,过一段安稳日子。

机会却悄无声息地降临了。1997年1月,他听说,老家程家村没钱修路,准备将村集体600多亩的山地承包出去。即使走出山村10多年了,赵文刚那颗爱山的心依然跳跃着。赵文刚豪爽地出资20多万元承包下了村里的山。

赵文刚决定植树造林,而要变荒山为宝就得种经济林。赵文刚想到了老家村子里好几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香榧树,这是集果用、药用、油用、材用、观赏等多种用途为一身的优良经济树种。于是赵文刚带上林业局的一位专家赶到了盛产香榧的诸暨。

赵文刚说,诸暨一行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种香榧,一株成年的榧树平均年产10千克,高的达数百千克以上,而香榧的市场售价均在每千克80~160元,高的时候甚至每千克售价达400~600元。赵文刚在诸暨的一个村子里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没有劳动能力,但是日子过得很富足。老太太没有聚宝盆,就是家里一棵50年树龄的香榧树年年挂满了果实。每年一棵树就能给她带来数万元的收入。另外,赵文刚还了解到,全国仅浙江东阳、磐安、诸暨、嵊州会稽山脉一带有香榧,因为数量不多,香榧远没有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如果大量种植成功,人人都能品尝到香榧的美味,而且香榧这一我国特有的名果必将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即使在得知香榧成活率很低的消息后,赵文刚也义无返顾地决定引种香榧,再难也要试试看。诸暨山区一带的香榧苗很少,也不外流,赵文刚和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只得翻山越岭,上门到一户一户农民家里收购苗种,赵文刚回忆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第一年就收购了6000多株香榧树苗。赵文刚翻阅了大量书刊,但是都没有找到方法,即使有提及香榧的种植技术,也只是一点泛泛之谈。赵文刚就和林业局的技术员一起摸索种植方法,香榧苗非常娇贵,起苗之后得马上下种,而且种下去之后要注意防晒防水。

试验过程中,他们走了不少弯路。无数次失败后,赵文刚终于摸出了一套方法:给下种的香榧苗根部放保湿剂,顶部盖上遮荫网。他们成功了,种下的6000多株苗活了5000多株,成活率达到83%,大大高于书上的30%成活率。第二年,他们又到诸暨、嵊州收购了1万多株香榧苗,成活率提高到了95%以上。

买苗如此艰难,何不自己育苗呢?他们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购买了100多千克香榧种子,由于不懂育苗技术,他们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育苗,结果没有成功,100千克种子才出了100多株苗,第二年再育苗,出苗率还是很低。第三年,他们请来一位专家。这位专业育苗的嵊州村民给他们传授了育苗技术:种子需要保温、沙藏,然后再催芽。这一年,他们获得了大丰收,200多千克种子全出苗了。20多万株苗绿油油地长在了地里,赵文刚心里美滋滋的。收获喜悦

就这样,赵文刚育出了自己的香榧苗,山上种下了一棵棵翠绿的香榧树。他承包山林的面积越来越大,到如今,他的香榧山已达2500多亩,共有香榧树7万多株,其中2万多株香榧都挂了果,并且顺利采下了第一批500多千克香榧青果。目前,赵文刚栽种管护水平处于领先水平,多项技术填补该树种研究的空白,已拥有香榧基地1680亩,是当前个人拥有香榧林面积之最。无论香榧种植规模、开发质量和成活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首屈一指。

除了漫山遍野的香榧树外,赵文刚还带记者去了他的育苗地,地里的香榧苗郁郁葱葱,长势非常好。“这里有十几万株香榧苗。”赵文刚说,迄今为止,没有人拥有这么多香榧苗,许多外地客户闻讯赶来,争相高价购买,但都被他拒绝了。赵文刚说,他们村需要的苗数量还很大,他舍不得卖掉。村里人见赵文刚繁殖了这么多香榧苗纷纷前去购买,赵文刚来者不拒。在他的带动下,程家村周围的一些村子种植香榧积极性高涨,一个万亩香榧基地在浦江悄然形成。

开发香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虽然回报期长,但香榧经济寿命高达百年,甚至逾千年,是一项福荫子孙的事业,这就是赵文刚投资林业的初衷。他开发的香榧还没有到产出时期,仍需大量投入。香榧山每天得“吃”下不少钱,光靠赵文刚原来的积蓄早已不能满足,所以他必须不停地赚钱填进山林里。

安稳日子还没过几天,赵文刚又做起生意。他和朋友在宁波投资办起了一家企业,前两年,他又办了一家名为浦江县绿格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这些企业生意虽红火,但对赵文刚来说最开心的还不如香榧苗长高一节,他为这片深爱的香榧山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留家坪生态林场。“再过五到十年,我们的香榧山就有好收成,香榧可以大量上市。”赵文刚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成立香榧产业协会,今年还注册了“康香圆”牌香榧的商标。等香榧成年结果,赵文刚还有一个计划,建立自己的香榧加工厂和销售队伍,创立浦江香榧的品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到那时候,香榧就是他和山里村民的致富果了。(选自《商界·城乡致富》2006年第11期)

点评:香榧树苗娇树贵,投资回收期长,正因如此,才会少有人涉足。但目前看榧果稀有珍贵,青榧树盛果期长。不甘急流勇退的赵文刚瞄上了种植这娇贵的香榧,看准了就不放弃,只有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柑橘大王”的标准化之路

今年2月6日,忠县新立镇果农黄万烈因柑橘种植规模大、果实品质好、果子单产量高,被评为全县“柑橘大王”。

有多年种植经验的黄万烈起初对标准化并不感兴趣,但事实证明,不按这个标准做,就是不行。

什么是标准化生产?说简单点,就是“比着鸭蛋织箍箍,按照标准种水果”。从对农业标准化的不解,到初尝标准化的甜头,黄万烈的农业生产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返工

跟柑橘打交道,黄万烈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然而,他在定植柑橘树时,因吝惜土地,不但改变了定植穴的南北走向,还在一亩不到的田里开挖了75个定植穴,远远超出了一亩40株的定植标准。

2002年4月23日,镇柑橘办公室技术员来到了老黄的柑橘园。发现他的定植穴远远超出了标准,要他返工。

可黄万烈不服气,认为自己吃的盐巴比这些年轻技术员吃的饭都多,于是技术员把他带到了柑橘标准化示范园。待他看了标准化园之后,告诉他多挖35个穴,会造成今后果园茂盛得密不透风,无法维护,一席话说得黄万烈无言以对。

看着几名技术员挥舞着锄头、铁锹帮自己开挖了几个直径1.5米、深0.8米的标准定植穴,黄万烈也只好返工,拿起了锄头……失管

2004年6月7日,技术员带上《柑橘管理傻瓜技术》来到黄万烈的家。

他们向黄万烈讲解,柑橘的病虫害防治也得按标准化执行,对病虫害要加强监测,以生物、机械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既讲求高效,又要做到环保、无公害。柑橘红蜘蛛如果不及时喷药,将会导致树体衰弱,甚至死亡,并且还会传染到其他果农的果园。

实在拗不过,黄万烈拿出一瓶氧化乐果递给60多岁的父亲,让他帮忙喷药。“你这药不环保哦,还是要使用我们推荐的农药。”技术员不依不饶。“能杀死虫就是好药。”黄万烈不再和技术员争辩。“你们放心,柑橘树缺营养我就多施肥,有病虫害,我就用好药,绝对管得好。”

听了黄万烈的话,几名技术员直摇头。补课“固形物含量不达标,酸度不够,我们不能收购你的柑橘。”2005年,黄万烈家的柑橘丰收了,却没能卖个好价钱。

2006年3月17日一大早,黄万烈就在自己的园子里转悠,他看到枝繁叶茂的柑橘树,心里想:还真得感谢技术员,要是当时不返工,这果园早就密不透风了,还怎么管哦。“3月中旬有小雨,请注意除草、松土,每株树在沿树冠下均匀撒施1两嘉吉复合肥。”黄万烈找出4年前柑橘办公室派发的《柑橘管理傻瓜技术》,准备照本宣科给柑橘树用肥。

技术员将资料看了一遍,严肃告诉老黄,这是2002年的老黄历,不能再用了。“我们要对你的果园进行土壤测量,树体、叶片和果子进行营养调查,帮你制定新的管理技术。”技术员拿出了取土器、枝剪、pH试纸等器具,“现在叫测土配方,缺啥补啥,只要按照我们的技术管,保你赚钱。”

就这样,几名技术员在黄万烈的果园整整忙活了两天。半个月后,一套全新的《柑橘管理傻瓜技术》送到了黄万烈手中。收获

今年,施肥、喷药,用什么品种、用量多大、怎样用,黄万烈都严格按照技术员开出的方案执行,一点也不敢马虎。

一年下来,黄万烈从没因为天气和其他原因,少给柑橘用一次药、施一次肥。当黄万烈打开自己的管理记录算账时,他发现自己和妻子在果园的管理上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而且一年下来,农药竟比原来节约了285元,化肥也省了324元,果园的病虫害减少了,柑橘树的长势却好了起来。

12月25日,黄万烈家的柑橘全部销往了加工厂。几项指标全部达标,后来一合计,黄万烈的果园共销售果子1.5万多千克,收入达1.2万多元,人均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我算是尝到了标准化的甜头了!”当天下午,黄万烈拎上一大包柑橘,去感谢镇柑橘办的技术员。

2007年大年刚过,黄万烈投入1000多元购买了机动喷雾器、枝剪等工具,代管了外出邻居家的4亩果园。在自己的老果园里,黄万烈间伐了密度过大的柑橘树,准备对果园进行改造。

看到黄万烈砍掉一棵棵丰产的柑橘树,邻居们很诧异:“这么大的树,你不心疼啊!”“搞农业标准化亏不了,我还要发大财哦。”黄万烈乐呵呵地笑着说。(选自《当代党员》2007年第8期)

点评: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农业标准化工作已成为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注的一项工作。深入研究并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人公柑橘生产之路,标准化实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准化也是当前和今后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好的苹果在中国

深秋时节,河北省井陉矿区的天户峪居委会(原天户峪村)笼罩在一片金色的秋阳中。村内,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宽敞明亮;村外,红彤彤的苹果坠满枝头,果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元,还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科技致富典型村”、“省山区开发小康建设示范村”,“这都是河北农大二十年如一日帮我们发展林果业的结果。”天户峪村民如是说。上了吉尼斯纪录的苹果

收获季节的天户峪到处弥漫着苹果的清香,充溢着丰收的喜悦。

11月1日,当记者随河北农大的老师来到天户峪时,很快被这里的景色感染了。

20世纪80年代初,天户峪开始种果树。但由于不懂技术,天户峪的苹果园里只有树不结果。绝望之中,村委会找到了河北农大。

了解到天户峪的情况后,河北农大把这里列为该校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园艺系教授、全国著名果树专家马宝焜教授带着一些师生来到了天户峪,对果树“会诊”后认为果树产量、质量上不去,关键在于管理没跟上,他决定进行修剪、环剥、疏花。

一听说要围着树剥一圈3厘米高的皮,村里人一下子急了:“人要脸树要皮,树没皮还怎么活?这些老师怎么这么败家。”“我再多剥一截树皮树也不会死,如果明年树死了,你们拿我是问。”在立下军令状后,马宝焜教授带领技术员给120棵树进行了环剥。第2年秋天,奇迹出现了,没剥皮的树还是没结果,环剥过皮的树一下子产了几百斤苹果。

在事实面前,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可到了冬季该给果树剪枝时,村民们又不干了。“果是结在枝上的,把枝剪了,果往哪结呢?”有人提出了这个似乎很有道理的问题,大家一下子愣住了。“不是每个枝都能结果的。在自然状态下,如果不修剪不管理,100个枝只有8个枝能结果,多数枝是无用的枝,它要消耗营养。只有把无用的枝修剪掉,才能保证果枝的营养。”马宝焜教授深入浅出地解释着。“引科技上山,靠科技提水平,向科技要效益。”在无数次的碰撞与磨合后,科学技术开始在天户峪展现出巨大的威力。苹果由以前的几角钱1千克卖到了几元钱,甚至几十元1千克。1996年,天户峪实现了总产值606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成为石家庄市著名的小康村。

1999年,该村产的“昊源牌”苹果荣获世博会银奖。消息传来,小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家请人在进村的山顶上用红瓷砖砌了一个直径4米、高6米的“红富士苹果”。这个“苹果”后来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世界级水平的栽培体系

每年的秋天是天户峪最热闹的时候,除了忙着采摘,还要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从远处前来参观的客人。这些参观者近的来自外市外省,远的来自日本、荷兰。

11月1日,当我们来到天户峪的时候,就碰上了几拨参观的人,他们大多是奔着实验园来的。

河北农大在帮助当地发展林果生产的同时,也以基地林果场为依托,先后开展了“苹果抗寒矮化砧木的筛选与利用”、“苹果三优一化技术构建”、“果树篱壁树形与示范园建设”等多项科研课题,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实验示范园。“苹果抗寒矮化砧木的筛选与利用”是省科技厅1999年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其主要目标为研究及筛选适宜我省及华北地区苹果生产中应用的既抗寒又矮化的砧木。

为了选择一种符合条件的砧木,马宝焜带着课题组选了5年,搜集了国内外主要苹果矮化砧木17种,先后建立了4个实验示范园,对供试砧木的抗寒性、矮化性、亲和性、繁殖特性及生理化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研究,筛选出了3种砧木。不仅为开创“三优”栽培体系即优良砧木、优良品种、优良栽培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实现创新型苹果生产提供了条件。五年来在河北、天津、陕西等地累计推广面积376.7公顷,增加经济收入513.95万元。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天户峪建立了“三优”实验园,开展了“三优一体化优质苹果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及应用”课题研究。课题完成后,众多国内外果树专家及各级领导前来参观、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原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著名果树专家王汝谦说:“该技术及生产的效果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应该是国际领先水平。”多次前往日本考察苹果生产的著名果树专家、陕西铜川果树中心主任肖宝祥说:“以前总以为最先进的栽培体系在日本,今天我看到你们的示范园,应该说最好的苹果是在中国。这种栽培模式要超过日本,绝对是世界水平的。”

2003年10月,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为改进我国苹果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思路和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简化修剪、提高果品质量技术体系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水楼台先得月”,每个科研项目鉴定完成后,农大专家总是在天户峪率先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国内首创的抗寒矮化果树篱壁园,既节省了投入,又提高了果品产量和品质,被省林业局评为果品示范园区。20年来,该基地共培育出70余个果树新品种,其中“天红一号”“天红二号”有关部门已经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小山村走出大联合之路“昊源优质果品协会科技传播站”坐落在天户峪旧址的南头。为了建好这个传播站,天户峪投入了80万元。每年到了果树生长的关键季节,这里就会聚集邻乡甚至邻县的大批果农。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河北农大老师的建议下,天户峪为自己的苹果申请了“昊源”牌商标,并成立了“石家庄昊源优质果品开发公司”,改进了苹果包装。他们将苹果分成4个档次,分级包装。极品果8个一箱、每箱80元,精品果10千克一件、每件100元,特级果15千克一件、每件90元,普通果每千克6元。通过分级包装,不但使整体效益比分级前提高了30%,也使消费者对“昊源”苹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几年间,“昊源”苹果先后荣获“石家庄十佳品牌”、“河北名牌”、“世博会银奖”、“中国名优”等殊荣,备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天户峪的果品发展面临着瓶颈。“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取得更大的利润。”在河北农大专家的倡导和协助下,当地成立了以昊源林果场为龙头的“井陉矿区昊源优质果品开发集团”,实行村企分开的企业化运作,为将林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平台。

2003年,“昊源优质果品协会”成立,该协会以河北农大专家为依托,向周围进行技术辐射。

他们采取成人夜校、现场培训等形式多方位培养人才外,河北农大为该村培养的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了“二传手”。他们组成了技术服务队,除了完成村里的生产任务外,还到周围县市进行技术服务。技术能手刘蜜英告诉记者,她自村里建园时便进园工作,一直干了20年。这些年每年冬春她都要到外地进行果树修剪等服务,光这一项也挣了不少钱。“昊源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逐渐得到了推广。到2005年,昊源优质果品开发公司已在石家庄市6个县的116个果园辐射面积达到3000多公顷,年产果品12万吨,经济总收入2000余万元,销售网络延伸到山西及京津市场。(选自《果农之友》2007年第2期)

点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天户峪引科技上山,靠科技提水平,向科技要效益,这是昊源苹果成功的秘笈。具体表现为:一、科学栽植,科学管理,形成“世界级水平的栽培体系”;二、创新思路,扩大宣传,“上了吉尼斯纪录的苹果”;三、品牌优势,选优育优,科学营销,做好做大。四、技术服务,提升利润。

赔本买卖行家做 种橘养猪双丰收

曾志龙从小在城市长大,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认为,曾志龙大学毕业找个单位好好上班才是正道。2000年,刚刚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曾志龙,却不顾父母的反对,回老家承包了80多亩果园,种上了柑橘树,如今他已拥有600多万元资产,但就在三年前,连续两次赔本的经历,把他逼到身上连一元钱都没有的窘境……

2000年冬天,一场百年不遇的寒流使曾志龙差点连老本都赔光了,他刚刚种下的4000多棵果树,几乎一夜之间冻死了2000多棵。曾志龙从外地买来的温州蜜橘树,刚种下几个月就变成了枯枝败叶,乡亲们看到这种情景,也很同情曾志龙。

由于缺乏经验,这次意外灾害给曾志龙造成了将近10万元的损失。这时,正好当地农业部门大力推广一个新的蜜橘品种,这个刚刚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名字就叫新余蜜橘,它比当地以前种的蒰柑、温州蜜橘等品种更适应当地气候。赔了本的曾志龙决定试一试。

2001年春天,曾志龙又筹了一笔钱,在果园里补种了2000多棵新余蜜橘树苗,这种蜜橘种下后要五年才能达到丰产。曾志龙憧憬着橘子红了的景象。

有了第一次赔本的惨痛经历,曾志龙逐渐掌握了柑橘种植技术。为了提高柑橘的品质,他还修了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将附近村民养猪的猪粪收集来,然后将猪粪发酵后的沼液拿去给果树施农家肥。果树长势越来越好,曾志龙却突然想养猪了。曾志龙考虑,每次总要到别的地方拖猪粪,而且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要去拖,所以决定自己养猪。

此时,果园里的柑橘还没有大面积挂果,资金成了最大的困难。2002年,曾志龙贷款买回来第一批种猪。包括公猪大约在4万元钱左右,那时候他把这些猪当自己的命根子一样来看待。

曾志龙以前只吃过猪肉,没见过怎么养猪。他买来这40多头种猪后,除了种猪场的人偶尔来回访,因为没钱,他也请不起技术人员,就独自一人精心饲养,几个月后,第一批小猪顺利产下来了。

不到半年,曾志龙的猪场里多了300多头小猪,反对他养猪的父亲也跑过来看。此时的曾志龙就盼着小猪快快长大。可没过几天,灾难又一次毫无征兆地降临了。那些小猪长到第十天就开始死亡,有的整个一窝都死光了。看着曾志龙碰上的这倒霉事,村民们都认为他很难再坚持了。

曾志龙请来专家诊断后才知道,小猪大面积死亡的原因是猪舍太拥挤,小猪抵抗力弱,得了急性痢疾后迅速传染,结果陆陆续续死掉了280多只。

父亲年轻时在农村生活,以前曾养过猪,他也就成了曾志龙的得力助手。此后,父子俩共同呵护着当初那批种猪和幸存的小猪,猪场再没有发生大面积的病死现象,曾志龙逐渐从那两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中走了出来。

2006年11月1日,曾志龙的果园里,温州蜜橘已经成熟了,同村的柑橘经纪人付志林就以每千克0.9元的价格预定了6000千克。

建了养猪场后,曾志龙有足够的农家肥给橘子施肥,橘子的品质和口感也比别人的好。当年那场冻害后曾志龙种的新余蜜橘今年可以收获6000多千克,价格能卖到每千克3元,是温州蜜橘的三倍多,当初冻害的损失如今变成了三倍的回报,整个果园一年可以收入将近10万元。

经历了三年前的死猪事件,曾志龙已经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和附近最大的养猪专业户。现在,曾志龙的养猪规模在当地首屈一指,每隔几个月,就有生猪的经销商来他这里买猪,一次就拉走二三百头卖到广东等地,这4000头出栏的生猪至少能给曾志龙带来数十万元的纯利润。

收获财富的同时,曾志龙艰辛创业的经历也给他带来了荣誉,他先后被评为“新余市十佳青年”、“江西省十佳青年农民”等,当地政府也把他作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典型。(选自《当代致富经》2007年第2期)

点评:任何行业都是有风险的,投资农业当然也不例外,不过这里面不见得有多么神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吃一堑,长一智,在实践的摔打中逐渐地成长起来,这里体现了一个人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做到不犯同样的错误,有了这样的能力,即使在平凡的行业,也能做出骄人的成绩。

挂在树上的荔枝最新鲜

荔枝是岭南佳果,但是荔枝的保鲜非常难。很多的种植户对于荔枝的保鲜还停留在冰鲜的方法上,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荔枝更加新鲜呢?

6月初,茂名的荔枝熟了,在广东茂名的乡镇里就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荔枝是百果之王,在当地有“荔枝一果下树,百果让路”的说法。这足以说明荔枝果实甜美,是水果中的上品。到了荔枝成熟期,荔枝要抓紧时间采摘、销售、运输。荔枝的保鲜期非常短,耐贮性也差,不及时销售出去,荔枝就会失去原来的美味,变得一文不值。

因为不易保鲜,茂名人把下树的荔枝三天的变化,比作了三国时期的三个人物。刚刚采摘的荔枝就像红脸的关公,放到第二天就变成了黑脸的张飞,而到了第三天,就成了刘备了。成了刘备的荔枝也就失去了商品价值。

和荔枝的脸变化一样快的还有荔枝的价格。6月上旬,茂名荔枝大量上市,这时候的荔枝价格也开始大幅滑坡。

凌小鹏的荔枝园,有2000多株荔枝树。白糖罂是他园子里优质的早熟荔枝品种,一般5月上旬就开始成熟。成熟期早不说,品质还非常好。皮薄、肉厚、核小,而且非常清甜,人们形容它甜得像放白糖的陶瓷罐子,由此得名白糖罂。据考证,白糖罂就是著名的贡品荔枝,唐代高力士就是将当地的白糖罂献给了杨贵妃。白糖罂虽好,价格也高,但凌小鹏并没有全部种上这一个品种。即便是再好的品种,种多了也会不值钱,何况采摘困难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荔枝现在还都用冰鲜的方法——低温贮藏,实现远途运输。但白糖罂因为皮薄,恰恰加不了冰,用了冰就很容易褐变,可以说白糖罂是荔枝品种中不耐储运的一种。

不适合远途运输,销售就有了局限,自然更不能种太多。在凌小鹏的荔枝园种的比较多的还是黑叶和白蜡这两个品种。虽说这两种荔枝的品质都还不错,也适合冰鲜储运,但全属于中熟品种,也就是荔枝中的大路货。赶在大量荔枝集中上市的时候,价格自然不会高。同样的投入,就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价格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为了错开荔枝的上市期,凌小鹏两年前就开始打算多种点晚熟的品种。

糯米糍就是荔枝中的晚熟品种,比中熟品种错后成熟半个多月,别小看这十几天,市场荔枝供应量明显少了,价格又很快回升了。如果市场里单单有中熟的荔枝,市场的供应期就只有10多天,现在有了早熟和晚熟品种配合,就能延长2个月左右。

凌小鹏的果园已经种有6~7个品种的荔枝。要调整早、中、晚熟的荔枝种植比例,现在不用重新栽植小苗,直接在大树上进行嫁接就可以实现,这也叫换冠。不过,凌小鹏换品种,可有了一次大行动。用的第一招就是伐树,彻底把一些种了十几年的大树伐掉。一棵大树起码能有上百斤的产量,就算价格低也能有些收入。

原来,凌小鹏一直嫌荔枝园的树种得太密实。过去,栽种的时候,实行的矮密早的定植方式,一般一亩地都要种上40棵树,盼的是早结果,早丰产。可几年以后,很多弊病就出来了。枝条越长越密,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