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平衡法治癌实录:赵景芳治癌医论医案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01:43:41

点击下载

作者:赵景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调平衡法治癌实录:赵景芳治癌医论医案集

微调平衡法治癌实录:赵景芳治癌医论医案集试读:

前言

赵景芳教授是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先后在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立医院和无锡市中医医院工作。2002年,根据“香港引进优秀人才计划”,获聘于香港东华三院东华医院—香港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工作,任职顾问中医师。赵景芳教授在五十余年行医工作中,始终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多次到名医名院进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任住院总医师期间,有幸全面接触放疗、化疗、手术和中医药等治疗手段,为日后肿瘤的诊治打下了牢固的临床基础。

赵景芳教授在五十余年的临床生涯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对人体、人的精神世界、生命、健康和中医系统学有开拓性的认识,能彻悟中医治病、中医治癌的真谛,创立了“微调平衡治癌法”。她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医微调治癌法》《好好活着——中医治癌有方》《心宽一寸病退一尺》《精神因素与癌》《克制癌症新招》《肿瘤问答》和《中医治癌法》。

赵景芳教授还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和临床经验,记录了大量的经典医案供我们后辈学习。她师古而不泥古,对于中医学、人体和生命科学、人的精神世界等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尤其是中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及肺癌、乳腺癌等疾病诊疗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微调平衡法”治癌理论。

赵景芳教授继承并发扬了中医学的理法精髓,技术精湛,学研丰硕,是一个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在传统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她深入研究了生命现象、健康的本质和意义,研究了中医系统学和现代系统论等多个学科,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微调平衡治癌法”,它的理论价值在于阐述了中医学是如何治病,如何治癌,如何使患者恢复健康。根据这个理论,在实际治疗中,微调平衡治癌法的疗效是明显的。凡是与赵景芳教授有所接触的业内人士,包括已故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在内的多名前辈、学者,都认为赵景芳教授对中医学治病有很深的理解,已达到很高境界。本著作的论述,对广大群众防病、养生保健和如何就医,也是一个很好的读物。

在本书撰写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江南大学毕松保、徐海锋、百根海和无锡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林苏、胡萍萍、张宝南、魏治鹏的热情帮助和积极支持,以及支晟等诸多学生的协助,并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值此付梓之际,谨表诚挚感谢!并恳切地希望医界同仁和读者对书中存在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再版时予以修订、提高,在此深表谢意。尤建良2019年2月医家小传

赵景芳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市中医院肿瘤科学科创始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及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她于1986年创立无锡中医医院肿瘤科,目前已成为“江苏省中医示范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赵景芳教授于1964年参加工作,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五十余年来,赵景芳教授在治癌道路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使其对癌的认识、治癌的理念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阶段(1964~1984年,安徽):为初期探索阶段。经历了对单方验方治癌、古法治癌、以毒攻毒、分型治疗等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全国的医院中,无论是综合性医院,还是中医院,设有肿瘤科的并不多,更不要说中医肿瘤科了。当时赵景芳教授所在的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手术组、化疗组、放疗组和中医药治疗组都在一起。对于赵景芳教授来说,这种组合并不是不好的事。当时赵景芳教授是住院总医师,有机会接触到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病人,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西医、中西医结合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对癌症也有了初步认识。其间赵景芳教授还进修了血液病、西医肿瘤和西医妇科。1968年赵景芳教授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一届中医肿瘤会议,到会的只是寥寥几个人。对于中医学治癌,前人可以给中医界借鉴的经验并不多。无奈之下,只能一是查古籍,找案例。癌症自古有之,中医古籍虽无专门的“癌病”篇章,但与肿瘤相关的病症有二三十种之多,如噎膈、反胃、癥瘕、积聚、失荣、乳岩、瘿瘤、茧唇、舌菌、崩漏带下等,同时也记载了对这些病的治疗方法。用古法治癌,多从痰瘀、热毒等角度治疗,其中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整体效果并不佳。二是到民间搜集单验方以资借鉴。20世纪60年代,曾在全国掀起过一个寻找单方验方的热潮,当时赵景芳教授在安徽省卫生厅中医药研究小组工作,参加了寻找单验方的工作,到农村、到山区,凡是献方的地方都去实地了解。早年曾参与编撰了《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中草药方选编》《肿瘤常识问答》等。赵景芳教授曾进行石竹根制剂的研究,即“706抗癌膏治疗食道癌的疗效观察”。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石竹根制剂对食道癌症状能起到改善作用,但不能证明能治愈食道癌。以后,也进行了“莪术治疗宫颈癌”等一些课题的研究,但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些方法不仅取效甚微,而且搜集到的经验用于临床效果也并不理想。于是接受西医学的观点,以毒攻毒,以癌为敌,总是想把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赶尽杀绝。然而,通过临床实践却发现,实际上化疗做不到的事,中药的以毒攻毒也同样做不到,只是其毒副反应可能较化疗轻。一定程度上说,单纯以毒攻毒是丢掉了中医学本质的。

在这个阶段,赵景芳教授还发现凭个人的经验,用中医固定分型的方法来治疗癌症,在实验研究中往往报道有好的结果,但在临床上并无实用价值。

第二阶段(1985~2002年,无锡市中医医院):微调平衡法的形成。

1985年,赵景芳教授回到老家无锡,进入无锡市中医医院,筹建和成立了肿瘤科。初期的探索使赵景芳教授感到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癌症和治疗癌症。首先要对人、对生命、对健康、对“平衡”再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癌症的发生和治疗。赵景芳教授对以往的治疗方法做了深刻反思,发现问题极有可能出在思路上。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做比喻:一个国家原来是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暴乱,要使社会恢复到平静,第一要有一支负责治安的警察部队,对暴乱分子实施镇压;第二要有必需的措施,使暴乱分子中的一部分弃暗投明,改恶为善;第三要铲除产生暴乱分子的土壤,这样社会又恢复到和谐、安定。去除肿瘤、维护人体内环境的和谐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与以毒攻毒完全不同的思路。赵景芳教授与尤建良主任沿着这一思路,奠定了以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目的的治癌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并且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融入中医学中,交叉研究,最终经过多年的努力,赵景芳教授与尤建良主任于1994年创立了“微调平衡治癌法”。先后发表了近40篇论文,出版了《精神因素与癌》《中医微调治癌法》和《治癌新招》三本论著;同时,在此期间,还形成了“扶正和胃方”等五个基本处方及一个外用药处方。由于中医院的中医师是可以开西药的,经常中西药并用,那么究竟是西药起主导作用,还是中药起主导作用,这是存疑的。

第三阶段(2002~2016年,香港):微调平衡法的升华。

2002年,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引进优才”计划,赵景芳教授受聘于香港大学东华三院临床科教中心,任职顾问中医师。香港与大陆稍存不同,大陆中医师可以开中药,也有西药的处方权,所以治疗中往往是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香港就不同,中医师对西药是没有处方权的,对病人只能用中药治疗,这是其一;其二是香港没有中医科病房,并且中医不能进西医病房为病人诊治。所以开始时赵景芳教授只是在门诊看病,并带教学生。因为没有西药的处方权,只能用微调平衡法治癌的中药为患者治疗,也是对“微调平衡法治癌”的检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证明,疗效很好。为此,医院为赵景芳教授开设了一间中西医结合病房,并成了香港中医进病房的第一人。所谓中西医结合病房,实际上患者都是西医认为无法救治的临终关怀病人。经过赵景芳教授的治疗,虽然大部分仍然去世了,但是他们延长了生命,走的时候也减少了痛苦,有尊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更有少数患者从死亡线上获得了新生,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诊。在香港,赵景芳教授出版了《中医治癌法》的中文版及英文版。

由于年龄原因,赵景芳教授于2016年回到大陆。因在港期间对患者诊治疗效较好,香港东华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建立了“赵景芳远程会诊工作室”,这也是香港第一个远程会诊工作室。

赵景芳教授五十多年的从医经验告诉我们,中医药是伟大的,但是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交叉研究,才能使我们的中医药诊疗更上一层楼。

目前,中医学治癌的方法较多,但还处在实践的摸索阶段。赵景芳教授的“微调平衡法治癌”,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将生命科学和现代科学的成果进行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套治癌方法。

赵景芳教授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对后辈同行、学术继承人,不仅在工作和学习上给予不倦教诲,更是无私地把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传授给他们,为无锡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培养了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尤建良,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倪依群等。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两位继承人的培养、指导更是无微不至,使他们能顺利、完满地完成继承任务,更在学术及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赵景芳教授在醉心于中医临床的同时,也不忘作为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从1983~2001年历任五届无锡市政协常务委员,1991~2001年当选为无锡市农工民主党副主任委员。

以下为赵景芳教授部分获奖情况:

1995年10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年1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年10月亚洲医药学会授予“晚期癌症治疗新思路——微调平衡法”优秀论文奖。

1999年12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9年8月江苏省中医药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3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0-1991年度无锡市卫生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

1994-1995年度无锡市卫生局卫生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6-1997年度江苏省科协先进工作者。

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上篇 医论第一章 认识生命,认识癌症

当我们面对一个个罹患癌症的生命体,作为医者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癌症的痛苦,恢复健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生命、癌症有充分的了解。第一节 认识人体与生命一、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千百年来以此理论指导着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一。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有正反两方面,即阴阳二气,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包括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皆是阴阳这对矛盾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藏精,需靠阳气推动,又为化生阳气提供物质和能量;阳卫外,需借阴精化气,又对阴精起推动和固卫作用。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两者相互为用,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的基础。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材来代表自然系统的五种基本要素,以五材之间的运动变化、相生相克来解释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理论中,把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以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着重的不是五行而是五行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都是与整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联系的,脏腑要素影响着整体,同时整体也影响和制约着脏腑要素。与此同时,它们的关系又是向环境开放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受环境制约的,亦即“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朴素认识,它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只要它们和谐,机体就是和谐的,人就是健康的,当阴阳失衡时,人就会生病。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二、西医学对生命的认识

西医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它是客观的、具体的,对人体的每个器官、每个组织都有形体结构的描述和功能的诠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络也都清清楚楚,以此构建人体模型。所以解剖学对于医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现代医学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更使我们对生命的认识逐渐深入,在防癌、抗癌、治癌中寻找对应的方法。

西医学认识人体是层层剥离,逐渐还原。虽然西医学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但是它在深入研究微观对象时较缺乏系统的概念。三、还原生命的本质

1976年,我国学者吴学谋等人提出了“泛系统论”。所谓“泛系统论”,是指从多种的角度,对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横向研究,也就是跨学科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更好地阐明研究对象的本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共同规律。在中医学研究中,出现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我们在对癌症治疗工作中,利用上述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对生命的认识,还是对癌症的治疗,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奠定了治疗癌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如上所述,中医学认识生命、认识人体的理论是阴阳五行,它是借助类比推演的方法来说明生命现象的,说明人体是一个系统,显然用五行来说明生命现象显得很深奥,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系统论,通过自组织原理,能正确阐明人体系统,阐明生命现象。通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指导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一)系统浅识

什么叫系统?钱学森说: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多个部分组成的。

由上可知,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我们把包含在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称为要素,这是为了讨论问题方便。例如,把血液循环称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心脏、血管等都称为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两个要素,一个系统也可以包含相当多的要素。

一个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便形成系统的结构,这不仅体现在形态上,也体现在功能上,就会显示出系统的整体水平,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能不同于各要素的性能,也不是各要素性能的相加,而是非加和原理。例如,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血液循环的功能,此即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能,它不同于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各自的功能,也不等于它们的功能之和。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其内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性能的形成、维持、变化,都是依赖内环境,并对内环境发挥作用;同时也有赖于外环境,并对外环境发挥作用。仍以血液循环为例,血液循环的功能对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受着机体大环境的调节和制约。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系统往往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也就是说一个系统里可能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而子系统里可能包含着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

系统论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是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了解这些原理,对认识人体、认识生命有着特殊的意义,对我们治病和防病也有重要意义。

整体性原理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表现出的性能、功能、属性不是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性能、功能和属性,而是一个不同于系统中多要素的性能、功能和属性的新的性能、功能、属性。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联系性原理是整体性原理的基础。联系性原理指出,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整体的新的性能、功能和属性。

动态性原理,这是系统中一个更为深刻的原理,它揭示了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能够走向并保持一种稳定目标的特性和规律。换言之,系统在内外条件的作用下,会“有目的”地趋向并保持在一个目标值上。动态性原理揭示了自然开放系统的又一种普遍的共同特性,它阐明了在自然条件下,开放系统特别是生命系统,有着与封闭系统,特别是机械系统所不同的动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系统发生的自动性、系统发展的方向性或目的性,系统对外部条件所做出反应的自主性,系统利用外部条件增加自身有序性的自组织,系统在内外条件波动的冲击下自我保持目标的稳定性。

有序性原理是动态性原理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动态系统“进化”的本质及系统自稳的本质。系统通过内部作用,既有量的规定,也有质的规定。量的规定是相互作用的多少,制约规定相互作用的性质,就是相互作用的有序性。例如“一团乱麻”与“一尺麻布”的区别,不在于麻纤维的多少,也不在于麻纤维之间相互作用的多少,而在于麻纤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有序化程度,“一团乱麻”是无序的,“一尺麻布”是有序的。

有序性原理不仅对于我们认识生命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也有很大的意义。(二)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这里包涵两个概念,一个是自组织,一个是系统。这里的“组织”二字,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人体的各个部分是生命体自行设计、自行安排的。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时空概念。在时间上,生命是一个时间的流程,从时间轴上可以画出生命的轨迹,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生命运动。在空间上,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路径”,也都是生命自行“安排”、自行“设计”的,即使出现极少数的镜像人,毫无疑问,也是生命体自行“安排”、自行“设计”的。所以,人体的结构是一个自行组织的结构。

人体的结构是一个系统,它符合系统建立和存在的所有条件,以及系统所表现出的特质。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一个“混沌”世界,在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开始逐步分化,慢慢地就出现了构成人体的各种要素。各种要素在构成人体的过程中,一定表现出符合上面描述的系统所具有的四个特征。

首先,人体的结构符合整体性原理,符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里的和是指功能。整体的功能不同于要素的功能,也不是要素功能之和,而是一种新的功能。仍以血液循环系统为例,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整体功能,它不是心脏的功能,也不是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功能,而是血液循环的功能,这是由整体产生的新的功能。

人体的结构符合联系性原理。人体的联系性原理是指人体系统内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联系性,也就没有整体性。人体除了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外,系统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人体的结构符合动态性原理。动态性原理着重揭示开放系统,特别是生命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走向并保持一种稳态目标的特性和规律,它对于认识生命的本质和防治疾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命在日常情况下,随时都受着外部条件变化的扰动,原来所建立的健康稳态受到冲击,但是人的生命并没有被这些冲击所破坏和瓦解,而是能够自我调节、适应,能够把在冲击中偏离了的稳态重新调节回来,并且能够在这种冲击中学习,发生适应性进化。

人体的结构符合有序性原理。生命体的自组织过程就是有序化的过程,生命的动态过程所趋向的目标就是有序稳定。这个动态过程,既有量的规定,也有质的规定,量的规定是系统相互作用的多少,质的规定是相互作用的性质,也就是相互作用的有序问题。人生病就是系统处在无序状态,中药的作用就是质的规定,它使系统相互作用,使系统向有序、稳定方向发展,系统稳定了,人体就健康了。(三)人体自组织系统的特征

上面我们讨论了系统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联系性四个特征。但是不同的系统,特别像人体这样的有机组织系统更具有其鲜明的特征。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人体从受精卵开始直到死亡,其生命体的存在靠的是细胞的复制19分裂。一般成年人身上大约有6.0×10个细胞,而每天大约有3000亿个细胞凋亡,又有3000亿个新的细胞诞生,靠的就是复制分裂。在生命开始,直到青壮年,复制分裂的数量会大于死亡的数量,这是人体的生长期,从中年到死亡则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2.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人体自组织系统的第二个特征是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当机体受到创伤时,自己能予以修复。由于染色体上的DNA携带着进行自我修复的各种信息,所以修复的目标值与原来的目标值是一致的,空间位置也是一致的,并且保持着原有的功能,如部分皮肤创伤、骨折等,能通过人体的自我修复达到康复。3.自适应能力

顾名思义,自适应能力是说人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例如,在跑步时,身体需要能量支出做功,这时心脏跳动就会加快,血流增加,呼吸也会加速。做功的热量通过体表和汗液蒸发。这一切都是机体适应跑步自行完成的适应,并且运动愈剧烈,心脏跳动的愈快,呼吸也会加剧。高血压也是一个典型的自适应例子。为什么会有血压呢?血压是血管内的血液作用于血管壁的侧压。心脏收缩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动能),其余的大部分能量则作用于血管壁而产生血压(热能)。如果由于血液浓度高,或者血管硬化,机体有的地方血液就很难达到,这时人体就会自动适应这种需求,心脏自动增大搏动力度,使血液能流到各个地方,显然这时血管壁的侧压也就增加,这就是高血压。事实上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缘于环境的改变,而且是持续的改变,机体自动适应这种变化,就生病了。4.自稳定性

人生活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的生命也会随之变化,一些生理指标也会偏离正常值,但是人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会把偏离的状态自动地调整到正常,这叫自稳性,这就是上面所讲的动态特性。

以上这些特性都是生命固有的特性,我们将其称为自主性。生命的自主性说明人的生命是强大的。

对自组织系统特征的认识,就是对生命的认识。一个健康的生命,就是通过其自主能力,运作稳定有序,一旦当外部环境超出其自主能力时,机体的这种运作就会无序,人也就生病了。中医中药的作用就是利用中药的中介作用,帮助系统提高自主能力,改善系统内部环境,使机体逐步恢复到稳定有序。

上面讨论的是一种具有解剖意义的结构系统,它具有空间概念,同时它也具有解剖意义的功能系统。功能系统和结构系统之间互为依存、互为制约。除此之外,人体还有另外一个系统——时间结构系统,它对外环境的时间结构能“应四时”,而在体内形成自己的“神转不回”的时间结构。中医学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中早有论述。人体以其特定的节奏、节律、周期等时间形式,形成其特定的生命过程,从“生”到“死”有一个属于人体自己的时间结构。人的时间结构周期异常可以致病。例如人在一昼夜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饮食,什么时候排便等,都有一定的时间结构规律,如果这个时间结构规律被打破了、异常了,就有可能生病。相反,利用和调节人的时间节律,也能治病。

综上所述,人的生命体可表述为是一个“空间-功能-时间”的巨系统。第二节 认识癌症

现在很多人谈癌色变,普遍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是无法救活的,必死无疑。究其缘故,尽管有多种说法,但是最根本的是对生命缺乏认知,对癌症缺乏认知。19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成年人有6.0×10个细胞,每个细胞都会有23对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上都会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上可知,人的生命是细胞复制分裂产生新的细胞而维持其活力。一般而言,在细胞正常的复制分裂过程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不会致癌。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癌症呢?原因是在细胞的复制过程中,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复制出来的细胞就是癌细胞,如果他们不被消灭,那么癌细胞就会疯狂分裂复制,癌病就不可避免了。那么什么原因可能导致这种变化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一、外部的致癌因素

可能导致癌症发生的外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物方面的因素,如黄曲霉素、白地霉素等为代表的霉菌毒素,有以EB病毒为代表的生物致癌因素;物理方面的因素,诸如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化学方面的因素,如煤焦油、沥青、石棉、亚硝基等。以上一种或几种致癌因素长年累月地对人体细胞进行刺激,特别是多种致癌因素发生作用,并且相互作用叠加,最后终于达到一个突破点,把癌基因激活。二、内部的防癌能力

癌症的发生除了外部因素,还有人体内部的原因。对于人体致癌的外部原因,中医学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但是,同样暴露在致病邪气之中的人,并非都会得病。例如,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而得宫颈炎及其他妇科炎症的女性,并不一定都会发生宫颈癌或卵巢癌。再如,同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转为肝癌者毕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例如对鸭群喂给高浓度的黄曲霉素,结果引发肝癌的鸭子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致癌因素能够使人体致癌,还必须通过人体自身的内部因素。只有人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正气虚衰,康复功能、免疫功能受损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人体致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体自身,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例如营养状况对癌症的影响,人体为了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力,必须要有各类的营养予以支持,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如果某类营养缺失,就会导致人体正气不足,细胞活力下降,在DNA遭受损伤之后的修复能力下降,合成细胞基质的能力下降,各种免疫应激反应能力下降。例如维生素的缺乏,有可能引起各类癌症的产生。维生素A缺乏,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维生素B1的缺乏会诱发肝癌发生。维生素B的缺失可致舌、口腔、食道癌的发2生。维生素B的缺失可引起肝癌。维生素B和叶酸是修复DNA的必要612条件,如果他们缺失,DNA的修复就会发生障碍,也会促使癌症的发生。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人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促进各种胶原物质的形成。维生素C的抗癌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果维生素C缺乏,可能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影响细胞间质的稳定性,还可能使癌细胞周围的纤维包膜难以形成,不能起到阻碍癌细胞转移的作用,这是其一。其二是,维生素C能阻断亚硝基化反应,如果细胞体内维生素C含量减少,会使致癌物质与DNA(脱氧核糖核酸)或蛋白质的亲核部位烷基化,进而引起癌变。其三,免疫细胞在吞噬癌细胞后会进行氧化,要使免疫细胞继续发挥作用,必须由维生素C将被氧化的免疫细胞还原,如果维生素C缺乏,氧化了的免疫细胞被还原的数量就会减少,整体免疫功能就会因此而下降,癌症发生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维生素C可以非特异性地使病毒失去活性,具有广泛的解毒功能,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形成,降低癌细胞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硒是一种稀有元素,它与维生素C的功效是相似的,它们能抗氧化,增强细胞活力,因此它们的缺少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实验证明,蛋白质的量和质的改变都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另外,还有长期的不良情绪(七情)、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等,对癌症的发生、发展都可能有影响。精神方面的因素,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专题讨论。

由上可以看出,癌症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既有单一的因素,也有多种因素。但是这些不良因素短暂地、少量地作用于机体,人体产生癌症的可能性很小,当这些不良因素撤除后,人体可以依靠自稳定特性,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良因素是持续的、长期的、大量的,机体的内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机体的自适应就会显露,癌症的发生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癌症是不良因素长期持续作用积累的结果。例如烟龄较长且持续吸烟者,患癌的概率会显著高于不吸烟或少量、偶尔吸烟者。

必须指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不良因素作用于我们的机体,这种作用是长年累月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患癌。例如有些人长期的不良的饮食习惯,他罹患食管癌或胃癌可能性就很大。临床上常有非肿瘤死亡患者的尸检报告称发现隐形的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存在。那么他们在当时为什么没有感觉,没有发现呢?只是由于它们没有出现症状,对生活没有影响,所以没有感到癌的存在,就像患有胆囊结石的人一样,其中有70%的人是没有感觉的,因此我们就把胆囊中的这种石头叫作“安静石头”,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没有发作的肿瘤叫作“安静肿瘤”。

癌症是消灭不了的,我们希望在对生命、对癌症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可以在预防、抗击、治疗癌症中做得更好一点。第二章 微调平衡治癌法

目前,癌症的治疗不外乎西医、中医、中西结合方法。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西医和中医治癌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第一节 中医微调平衡治癌法

中医微调平衡治癌法是致力于整体辨证论治,平衡阴阳气血,从而和谐人体内部环境,调动机体免疫、康复功能。一、辨证论治的系统之美

辨证论治,首先要辨证,然后才能论治,中医学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和“司外揣内”的方法,获取患者的信息。所谓辨,就是从获取的众多信息中辨识有用的信息,剔除虚假的和次要的,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治病求本”的原则。

美国学者指出,系统之美就是找到系统的杠杆点,为什么系统的杠杆点是系统的最美之处呢?因为在系统的杠杆点附近对系统施加影响,那么它对系统的作用要比在系统其他地方对系统施加影响而对系统的作用大得多。其实只要是系统,它都有关键的地方,都有杠杆点,要使系统变化、发展,就得在关键点上做“功课”,也就是俗话说的,力要用在刀刃上。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所以,微调平衡治癌法首要任务是要辨证,找到患者“证”的“关节点”。

但是中医学的望闻问切不是万能的,司外揣内也不是万能的。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的信息是“非确性”的,是一个灰色信息。对于同一个患者,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诊断,即使是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的实践阶段,其诊断也会有所出入。为了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中医学在“司外”之余便“揣内”,揣摸患者体内之变化,把内部变化和外部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思辨,以增加辨“证”的可信性。时至今日,西医学的检验、检查可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我们的路径可以从“司外揣内”逆向地先看看西医检验、检查的结果,“司外”更有利于我们辨证。因此,辨病和辨证要充分地结合。

其二是要多临床,多实践,积累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理念就倡导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践行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其核心是为辨证打基础。通过四诊综合分析病证要素,判断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兼有症状,或有症状,辨证综合,提炼出一个符合疾病规律的“关节点”,我们在治疗中就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二、微调——小处方

调平衡治癌法用药特色之一是小处方。

方剂是一个典型的系统。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一个处方,就构成一个系统。如果用这个处方治病,靠的不是处方中每味中药的偏性,而是处方产生的不同于单味药偏性的整体作用——非加和原理,这就是“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现代物化知识告诉我们,任何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其结果不是混合物就是化合物。红、黄、蓝混合在一起,便是黑色;电视、电影的色彩绚丽万千,其实它只是红、黄、蓝3种基本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的效果。Na(钠)与Cl(氯)放在一起,经过化学反应,就是盐。中药的方剂也是一样,例如交泰丸是黄连和肉桂组成的。黄连苦寒,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解毒治疮等功效;肉桂,辛甘大热,有温中补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就这两个单味药而言,对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均无兴奋和抑制作用,但它们互为方剂后,却能“交通心肾于顷刻”,主心肾不交性失眠。可见,方剂内的诸药通过“七情合和”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方剂的整体功效。

如何组合方剂,也就是如何安排君、臣、佐、使,是其整体取向必须符合证的要求。“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他们没有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因为他们有组织,安排合理,工作有序。战争也是一样,现在是诸兵种协同作战,如何排兵布阵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我们“微调平衡治癌法”的组方原则也是一样,用药不多,但非常注意组方中诸药的地位和结构,使它产生明显的整体取向。古人云:“良医治病一碗汤,庸医治病一船装。”三、微调——小剂量

微调平衡治癌法的第二个“微”是用药的量较轻,这是由于我们是在“关节点”上用药。同时这是一个积分控制和自适应过程,无须大剂量的冲击。现代著名医家如蒲辅周、岳美中等均有关于“中药治慢病,沉疴宜轻剂慢治”之论。蒲辅周曾说:年轻时读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见他用药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患病后,每每影响消化功能,药多则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更影响消化和吸收,很有道理。蒲老严肃批评那种药味多、用量大、花钱多则疗效就好的说法,指出疗效并不一定与以上因素成正比。他认为,药量超过身体的承受限度,反而伤害人的正气(抗病能力)和胃气(消化功能),倘若配伍得当,药量小亦甚为有效。这里所谓的“轻”是指辨证精准的情况下用药轻巧灵活,组方精炼而功效专一,忌方药繁杂。癌症病程一般都较长,中医药治疗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癌症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多体虚、脏腑功能受损,不耐大剂量药物的长期冲击,当以“微调”取效,使失衡的气血阴阳、脏腑虚实渐趋平衡。四、调理中焦脾胃

微调平衡治癌法注意脾胃的调理,因为癌症是一个消耗性疾病,没有足够的能量作为患者的支撑,治癌就成了“无源之水”。

1969年普利高津提出,生命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人体生命是在开放的条件下,依靠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建立和维持的,医学上称作新陈代谢,是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在热力学上,非平衡是生命之源,平衡静止就是死亡。一个开放系统一旦进入平衡静止状态,就是与环境物质、能量交换的结束,内部物质、能量转换的结束,做功能力的结束,也就是生命的结束。凡是“生命”能够做功,就必须有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人的输入端是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和能量,如果输入端平衡了,食物和能量就进不了体内,所以输入端是处在不平衡状态的。食物和能量进入体内后,经过异化,在输出端维持了生命和做功。如果输出端平衡了,就不存在经过异化的物质和能量输出了,只要输出端有这种要求,也就是输出端在不平衡状态是经过异化的能量才会去做功。所以生命体在输入端是处在不平衡状态的,在输出端也是处在不平衡状态的。一个健康的生命,输入端的不平衡工作是有序的,输出端也是有序的。所谓有序,它的运作是按一定规定和规则进行的,它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输出的能量和摄入的能量基本相等。人体的检测系统和调控系统使他们达到动态平衡。所以,耗散促进有序。

癌症病人与健康的生命体不一样,癌细胞的分裂和复制是按指数规律进行的,输入端经过异化的能量大部分被癌细胞所掠夺,如果输入端不加大食物和能量的输入,那么癌症病人就会被剥夺已储备营养的能量而逐渐消瘦,器官和组织的功能衰退,最后走向死亡。

微调平衡治癌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调理患者的中焦脾胃,使癌症患者及时地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能量补充,保证机体各部分正常运作,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内部环境,从而对抗癌症,这是癌症治疗的基石。我们可以认为,调理中焦脾胃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是微调平衡治癌法对癌症治疗的一个贡献。五、循序渐进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个表述看到了一个情况,前半句是现象,后半句是本质,符合实际的。人体往往经常地、普遍地发生着没有临床表现的但确实存在着的发病基础,在致病环境中形成功能异常的逐渐积累,以致恶化。1974年日本的和田攻给疾病下的定义是:“疾病是机体对环境变化这个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过程。”这个定义不仅说出了疾病缠身的因果关系,同时还说出来从“因”到“果”的变化。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巴普洛夫)的自控自稳系统,因此它对一切损伤现象,除非因此而死亡,必将依照生存上的生理要求,自主地进行修正和调节,这就是自适应。所以,疾病就是机体在致病环境中不断地受到恶性的刺激,通过自适应的基质,将这个负面刺激造成机体的异常,逐渐积累和恶化最终所致疾病,所以疾病是在致病环境中,长期自适应积累的结果。可见,要使患者身体恢复健康,我们就要创造一个“逆向”的环境,并且不断地跟踪患体,对影响“逆向”环境的中介进行调理。这同样是通过机体的自适应机制,使机体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中医中药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评价肿瘤的疗效时,其标准已不再是单纯杀死癌细胞的肿瘤缩小,有生活质量的生命延长才是治疗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此目标,中医中药通过微调使机体恢复有序化的生命体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在前面明确提出,中医中药不仅仅是着眼于研究疾病的医学,更是研究生命的健康医学,中药和方剂的治疗不是“以箭射靶”,而是给机体提供一个环境和条件,通过中药的中介作用,最终是由机体自适应对机体进行调理,使机体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样,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犹如蚕茧剥尽,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提出的“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对癌症而言,致癌的时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把这个积累抹去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把癌细胞比作“种子”的话,它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同样符合癌症的生长发展、蔓延、扩散转移的规律。癌细胞的生长有一个微环境,种子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微调平衡治癌法的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微调改变癌细胞生长的环境,改变种子依赖的土壤成分与结构,使之不利于“种子”生长,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统学也明确指出,慢变化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这是一个积分控制。同时,即使癌病已祛除,仍然有必要巩固稳定有序的机体运作,使机体有一个良好的内环境,防止癌症的复发。第二节 “微调平衡治癌法”法则一、微调平衡主要治法

癌瘤作为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临床往往体现出共同的基本病机特点,即正气不足。病人常会出现头昏目眩、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甚至头、面、四肢浮肿等症。而且,正气不足总是贯穿癌瘤发病的始终。因此,微调平衡法治疗癌症的主体疗法是扶正培本,通过调节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的失衡,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清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体质、祛除癌邪的目标。具体方法如下:(一)调气健脾法

这是治疗气虚证的基本方法,也是微调癌症的根本大法,常用处方如下:

1.微调三号方 党参10g,猪苓30g,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30g,姜半夏6g,陈皮6g,炙枇杷叶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共计142g。方中以党参、猪苓为君,健脾养胃,益气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促其运化;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益以姜半夏化痰湿、补脾气,陈皮芳香健脾醒胃;佐以炙枇杷叶降气和胃,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健胃。本方多用于胃、食管、胰腺、小肠、阑尾、腹膜、结肠、直肠、肌肉、四肢、口唇的肿瘤;症见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出血、胃脘胀痛、泛恶呕吐、嗳气反酸、呃逆等。多由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多,饥饱失常,致脾虚,脾虚则不化湿,寒湿、湿热内阻,气滞血瘀,气虚则脾不统血,因而出现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瘀内阻。

2.扶正和胃方药 潞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苏梗10g,谷芽15g,麦芽15g,法半夏5g,陈皮5g,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用于癌症患者气阴两虚证,以气虚为主,兼有口干、舌燥等阴伤症。此方适合于各期肿瘤患者。如果气虚影响到肾虚出现腰酸乏力、白细胞下降,需加入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枸杞等填精益髓药物。

3.参苓白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用莲子肉、薏米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潞党参)、甘草、白术、山药。此方功能补气健脾,渗湿和胃。治脾胃气虚而夹湿之证,症见饮食不消,或吐,或泻,形体虚弱,四肢乏力,胸脘满闷,脉象缓弱。

4.香砂六君子丸(《时方歌括》方) 药用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制半夏、炙甘草、陈皮、木香、砂仁,加姜、枣水煎服。此方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脘腹胀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常用于癌症的治疗影响中焦,脾胃功能下降,抗癌无力者。

气虚兼有肝气郁结者,当选用小柴胡汤或柴胡疏肝散,这是调气法。其既可疏肝健脾,又可调畅情志。(二)疏肝和脾法

调肝解郁,促进气血的平衡。肝主疏泄,恚怒伤肝,肝郁则气滞血瘀;脾主运化,忧思伤脾,运化失常则内生痰湿。总之,七情内伤均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日久就有可能致癌,而对于癌症患者,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微调平衡治癌法”首先非常重视调节患者的情志,即“调肝解郁”,通过调肝解郁以促进气血的平衡。

情志失衡的患者,很多是因为思虑过度、恐惧担忧、情绪抑郁等引起颈痛头胀、自汗、易怒、失眠易惊、胸闷气急、两胁疼痛、脉弦等症状。临证时,调肝解郁常采用微调二号方或加用香而不燥的解郁理气之品,如合欢皮、玫瑰、绿萼梅。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一味疏肝行气则耗伤阴血,故方中常用白芍、当归等养血柔肝;对于肝气郁结而化火者则调肝清热,疏肝之中勿忘清火,常合微调一号方或丹栀逍遥散等加减。在调肝清热的同时,又常配合补益肝肾,故常合微调五号方或左归丸等加减。

微调二号方:柴胡6g,郁金10g,枳壳10g,陈皮6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10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茯神10g,共计102g。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郁金、枳壳、陈皮以疏肝理气行滞,共为臣药;赤芍、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党参、炒白术、茯苓、茯神化痰祛湿,益气行滞,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滞、养血止痛之功。本方多用于肝、胆、乳腺、输卵管、卵巢、眼部、耳部、甲状腺的肿瘤;症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和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会阴部疼痛、口苦、黄疸、惊悸、胆怯、消化异常等。多由情志所伤,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痰湿郁阻,气滞血瘀,痰湿瘀互结,壅阻于相应脏器,日久成肿瘤;或由久病失养、失血等,导致肝血、肝阴不足,并夹有痰湿瘀阻。(三)气血双调法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主温煦,血主濡养,气为功能活动,血为物质基础。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少,气滞则血瘀,二者相辅相成,症状多同时出现。故临床常用气血双调法。常用加减基本方如下:

1.回元调本汤 药用人参、当归、麦冬、覆盆子、女贞子、白芍、陈皮、黄芪、肉桂、白术、菟丝子、生姜、大枣、茯神、甘草。功能:补气血,疗虚损。主治因癌症虚损之四肢重滞、心悸气短、小腹拘紧、腰背强痛、咽干唇燥等症。

2.八珍汤(《正体类要》) 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功能:气血双补。主治头昏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等症。

部分手术病人,除有气血不足外,还有一些特别证候群也应及时处理。如颅脑肿瘤术后多有神志减退、语言不清或肢体活动失灵等,除补养气血外,还应加用醒脑回苏的麝香、牛黄、枣仁、远志、益智仁,或解毒息风的全蝎、蜈蚣、僵蚕、白附子,或活血行瘀的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乳癌术后病人除气血不足外,常有多愁善感、肝区疼痛、食少厌油、五心烦热等肝郁气滞症,在补养气血时,还要配合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药如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等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还有胃癌、食道癌患者除有气血不足外,多有嗳气、吐酸、胃脘满闷灼痛,甚或胆汁反流等木郁化火之候,在补益气血中应酌情选用左金丸、泻肝汤、平胃散等,药如黄连、吴茱萸、苍术、厚朴等。

对于放疗、化疗后病人气血不足,需要在养阴生津或健脾理气方中加入补气养血之品,可在临床中灵活掌握。(四)育阴扶正法

阴虚由血虚发展而来。其中一部分血虚病人是因为人体造血减少或者是血液丢失引起的。据测定血液约占人体总重量的10%,一般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